這四條證據(jù)都是作偽的鐵證。但是漢朝的君主和學者都是神迷了心竅,把這些書奉作神圣的經(jīng)典,用來改元定歷,決定嫌疑??绰蓺v志中屢引圖讖之處可證。這種荒謬可笑的迷忌,自然要引起一般學者的反抗?;缸T、鄭興、尹敏在光武時已極力攻擊圖讖的迷信。尹敏最滑稽,他攻擊圖讖,光武不聽,他就也在讖書的闕文上補了一段,說:「君無口,為漢輔?!构馕鋯査?,他說:「臣見前人增損圖書,敢不自量,竊幸萬一?!构馕湟矡o可如何?;缸T攻擊圖讖,光武大怒,說他「非圣無法」,要把他拿下去斬首。但是迷信已深,這幾個人又不能從根本上推翻當時的天人感應的儒教,鄭興、尹敏都是信災異之學的,桓譚略好。故不能發(fā)生效果。王充也是這種反抗運動的一個代表。不懂得這個時代荒謬迷忌的情形,便不能懂得王充的哲學。
上文說的讖緯符瑞等等的道士迷信,即是儒教迷信。是公歷一世紀的第一種特別色彩。但是那時代,又是一個天文學發(fā)展時代。劉歆的三統(tǒng)歷是儒教的天文學,是王莽時代的天文學。建武八年,公歷三二。已有朱浮、許淑等人請修改歷法。從永平五年六二。到元和二年,八五。是四分歷和三統(tǒng)歷競爭最烈的時代。四分歷最后戰(zhàn)勝,遂得頒行。八五。當兩派爭勝的時候,人人都盡力實地測候的工夫。誰的效驗最優(yōu),誰便占勝利。故楊岑候月食成績比官歷優(yōu),政府就派楊岑署理弦望月食官。六二。后來張盛、景防等用四分法與楊岑比課,一年之中,他們候月食的成績比楊岑多六事,政府就派他們代楊岑署理月食官。六九。四分歷所以能頒行,全靠他的效驗遠勝太初歷。后來賈逵與王充年歲略相同,死于公歷一0一,年七十二。用這種實驗的方法,比較新舊兩歷,得結果如下:
以太初歷考漢元,前二0六。盡太初元年,前一0四。日朔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歷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三日。舊歷成績比新歷好。
以太初歷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四。日朔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歷,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以太初歷考建武元年,二五。盡永元元年,八九。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歷,十七得朔,三得晦,二得二日。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又以新歷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新歷成績很壞。
實測的結果指出一個大教訓:「求度數(shù),取合日月星辰。有異世之術,太初歷不能下通于今,新歷不能上得漢元?!?br /> 這種實驗態(tài)度,是漢代天文學的基本精神。太初歷的成立,在于效驗;(見上章。)四分歷的成立,也在于效驗。這種效驗是真確可靠的,不比那些圖讖緯書的效驗是邈茫無稽的。這種科學的態(tài)度,在當時自然不能不發(fā)生一點影響。王充生在這個時代;他著書的時候,正當四分歷與太初歷爭論最烈的時期。論衡著作的時期很可研究。講瑞篇說:「此論草于永平之初,……至元和、章和之際,孝章耀德天下?!褂只謬浾碌哿晔?,稱今上;宣漢篇也稱章帝為今上;齊世篇稱章帝為方今圣明。據(jù)此可見論衡不是一個時代做的。大概這書初起在永平初年,當公歷六十余年,正在四分法初通行的時候。后來隨時增添修改,大部分當是章帝時著作。直至和帝初年還在修改,故有稱孝章的地方。此書最后的修正,當在公歷九十年左右,四分歷已頒行了。此書的著作與修正,前后共需三十年。但此后還有后人加入的地方,如別通篇提及蔡伯喈。蔡邕生于公歷一三三年,王充已死了三十多年了。此外尚有許多加入的痕跡。但論衡大體是公歷六十年至九十年之間做的。這是大概可以無疑的。他又是很佩服賈逵的人,又很留心當時天文學上的問題,如說日篇可為證。故不能不受當時天文學方法的影響。依我看來,王充的哲學,只是當時的科學精神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故不懂得當時的科學情形,也不能了解王充的哲學。
王充的哲學的動機,只是對于當時種種虛妄和種種迷信的反抗。王充的哲學的方法,只是當時科學精神的表現(xiàn)。
先說王充著書的動機。他自己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佚文篇。
他又說: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自紀篇。
他又說:
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浔窘云鹑碎g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悅虛妄之文。何則?事實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偽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今吾不得已也。」虛妄顯于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雜糅。以情言之,吾心豈能忍哉?……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作論于下。實得,則上教從矣。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后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篇。
他又說:
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zhèn)危嫫鋵嵦?。……俗傳蔽惑,偽書放流?!欠礊榉牵撧D為實,安能不言?俗傳既過,俗書又偽。若夫……淮南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魯陽戰(zhàn)而日暮,援戈揮日,日為卻還。世間書傳多若等類,浮妄虛偽,沒奪正是。心濆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同上。
這幾段都可寫出王充著書的動機。他的哲學的宗旨,只是要對于當時一切虛妄的迷信和偽造的假書,下一種嚴格的批評。凡是真有價值的思想,都是因為社會有了病纔發(fā)生的。王充所謂「皆起人間有非」。漢代的大病就是「虛妄」。漢代是一個騙子時代。那二百多年之中,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唐的神話,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謬的假書。我們讀的古代史,自開辟至周朝,其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部分是漢代一班騙子假造出來的。王莽、劉歆都是騙子中的國手。讖緯之學便是西漢騙子的自然產(chǎn)兒。王充對于這種虛妄的行為,實在看不上眼。我們看他「心濆涌,筆手擾」,「吾不得已也」,「吾豈能忍哉」的語,便可想見他的精神。他的書名是「論衡」。他自己解釋道:「論衡,論之平也。」自紀。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购饧词嵌攘繖嗪獾暮?。即是估量,即是評判。論衡現(xiàn)存八十四篇,幾乎沒有一篇不是批評的文章。最重要的如:
書虛、第十六。道虛、二四。語增、二五。儒增、二六藝增、二七。對作八四。等篇,都是批評當時的假書的。
問孔、二八。非韓、二九。刺孟三十。是批評古書的。
變虛、十六。異虛、十八。感虛、十九。福虛、二十。禍虛、二一。龍?zhí)?、二二。雷虛二三。是批評假書中紀載的天人感應的事的。
寒溫、四一。譴告、四二。變動、四三。招致第四四篇,今闕。四篇,是從根本上批評當時儒教的天人感應論的。
講瑞、五十。指瑞、五一。是應五二。是批評當時的祥瑞論的。
死偽、六三。紀妖、六四。訂鬼、六五。四諱、六八?!鯐r、六九。譏日、七十。卜筮、七一。難歲、七三。詰術七四。等篇,是批評當時的許多迷信的。
論衡的精神只在「訂其真?zhèn)?,辨其實虛」八個字。所以我說王充的哲學是批評的哲學,他的精神只是一種評判的精神。
現(xiàn)在且說王充的批評方法。上文我說王充的哲學只是當時科學的方法適用到天文學以外的問題上去。當時的天文學者最注重效驗,王充的批評方法也最注重效驗。他批評當時的災異學派說:
變復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惑人君。明雩。
他是屬于自然主義一派的道家的,說見下。但他嫌當時的自然學派也不注重效驗的方法。他說:
道家論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故自然之說未見信。自然。
他又說:
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知實。
他的方法的根本觀念,只是這「效驗」兩字。他自己說: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昭蕴撜Z,雖得道心,人猶不信。……唯圣心賢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薄葬。
我們若要懂得王充說的「效驗」究竟是什么,最好是先舉幾條例:
?。ɡ唬┤逭咴唬骸溉粘?,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陰氣晦冥,故沒不見。」如實論之,不出入陰中。何以效之?
夫夜,陰也,氣亦晦冥?;蛞古e火者,光不滅焉?!鹨古e,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入出,朝出東南,暮入西南。東南西南非陰,古以北方為陰。何故謂出入陰中?
且夫星小猶見,日大反滅,世儒之論虛妄也。說日。
?。ɡ├渍撸栔庖?。……盛夏之時,太陽用事,陰氣承之。陰陽分爭,則相較軫,較軫則激射。激射為毒,中人,輒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壞。人在木下屋間,偶中而死矣。何以驗之。
試以一斗水灌冶鑄之火,氣激裂,若雷之音矣。或近之,必灼人體。天地為爐大矣,陽氣為火猛矣,云雨為水多矣,分爭激射,安得不迅?中傷人身,安得不死?……
雷者,火也。何以驗之?這兩句,今本倒置,今以意改正。以人中雷而死,即詢其身,中頭則須發(fā)燒燋,中身則皮膚灼,臨其尸,上聞火氣,一驗也。道術之家以為雷燒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聲大鳴,若雷之狀,二驗也。人傷于寒,寒氣入腹,腹中素溫,溫寒分爭,激氣雷鳴,三驗也。當雷之時,雷光時見,大若火之耀,四驗也。當雷擊時,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驗也。
夫論雷之為火有五驗,言雷為天怒無一效,然則雷為天怒,虛妄之言。雷虛。
古文「效」與「驗」可以互訓。廣雅釋言:「效,驗也。」呂覽察傳篇注、及淮南主術注,驗,效也。王充的效與驗也只是一件事。效驗只是實驗的左證。這種左證,大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從實地考察本物得來的。如雷打死人,有燒焦的痕跡,又有火氣,又如雷能燔燒房屋草木,都屬于這一種。(二)是本物無從考驗觀察,不能不用譬喻和類推的方法,如陰中氣可舉火,又可見星,可以推知日入不是入陰氣中;又如用水灌火能發(fā)大聲,激射中人能燒灼人,可以推知雷為陰氣與陽氣的激射,這都屬于第二類。第一種效驗,因當時的科學情形,不容易做到。只有天文學在當時確能做到了。醫(yī)學上的驗方也是如此。王充的書里,用這種實地試驗的地方,比較的很少。他用的效驗,大都是第二種類推的效驗。他說的「推類驗之」與「方比物類」都是這一類的效驗。這種方法,從個體推知個體,從這物推知那物,從名學上看來,是很容易錯過的。但是有時這種類推法也很有功效。王充的長處在此,他的短處也正在此。
這種重效驗的方法,依我看來,大概是當時的科學家的影響。但是科學家的方法固然注重證驗,不過我們要知道證驗是科學方法的最后一步。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問。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設的解決。第三步方纔是搜求證據(jù)來證明這種假設。王充的批評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倡這三種態(tài)度:疑問,假設,證據(jù)。他知道單有證驗是不夠用的,證驗自身還須經(jīng)過一番評判,方纔站得住。例如墨家說鬼是有的,又舉古代相傳杜伯一類的事為證驗。墨子明鬼篇。王充駁道:
夫論不留精澄意,茍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詮訂于內,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茍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失實之議難以教,雖得愚民之欲,不合智者之心。薄葬。
這一段說立論的方法,最痛快,最精彩。王充的批評哲學的精神,只是注重懷疑,注重心意的「詮訂于內」。詮訂就是疑問,就是評判。他自己說論衡的方法是:
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
看他先說「考之以心」,后說「效之以事」,可見他的方法最重心意的詮訂,效驗不過是用來幫助心意提出的假設,使他立腳得住。不曾詮訂過的證驗,王充說:「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褂袝r詮訂已分明,便可不須再求證驗,也能成立。例如漢儒說上古圣王太平之世,廚房里自生肉脯,像一種蒲扇搖動生風,寒涼食物,使他不腐敗,故名萐脯。王充駁道:
太平之氣……能使廚自生肉萐,何不使飯自蒸于甑,火自燃于灶乎?……何不使食物自不??何必生萐以風之乎?是應。
儒者又說堯時有蓂莢夾階而生,月朔生一莢,至十五日而十五莢;十六落一莢,至月晦落完。王充駁他道:
夫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歷日于扆坐旁,顧輒見之也?天之生瑞,欲以娛王者,須起察乃知日數(shù),是生煩物以累之也。且莢,草也。王者之堂,旦夕所坐。古者雖質,宮室之中,草生輒耘,安得生莢而人得經(jīng)月數(shù)之乎?同上。
儒者又說堯時有草名屈軼,生于庭,見了佞人便能指出。王充駁道:
夫天能故生此物以指佞人,不使圣王性自知之,或佞人本不生出,必復更生一物以指明之,何天之不憚煩也?……經(jīng)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谷撕宄?,音氣交通,且猶不能相知;屈軼,草也,安能知佞?如儒者之言是,則太平之時草木踰賢圣也。同上。
王充書里這一類的懷疑的批評最多,往往不用證驗,已能使人心服。有時他的懷疑或假設,同普通的信仰相去太遠了,不容易使人領會信從,那時他方纔提出證驗來。如上文所引「日不入陰中」及「雷者火也」兩個假設。
總之,王充在哲學史上的絕大貢獻,只是這種評判的精神。這種精神的表現(xiàn),便是他的懷疑的態(tài)度。懷疑的態(tài)度,便是不肯糊里胡涂的信仰,凡事須要經(jīng)我自己的心意「詮訂」一遍,「訂其真?zhèn)危嫫涮搶崱?,然后可以信仰。若主觀的評判還不夠,必須尋出證據(jù),提出效驗,然后可以信仰。這種懷疑的態(tài)度,并不全是破壞的,其實是建設的。因為經(jīng)過了一番詮訂批評,信仰方纔是真正可靠的信仰。凡是禁不起疑問的信仰,都是不可靠的。譬如房屋建在散沙上,當不住一陣風雨,就要倒了。
漢代的許多迷信都掛著「儒教」的招牌。許多極荒謬的書,都假托儒家所謂圣人做的。這種虛妄詐偽的行為,和當時人迷信假書的奴性,引起了王充的懷疑態(tài)度。王充明明的說當時有許多書是假造的。他說:
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于竹帛上者,皆圣賢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謂短書不可信用。漢代的古書,長二尺四寸,后出新書篇幅減短,僅長一尺,故名短書。看論衡正篇說。……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為譎詭之書,以著殊略之名。書虛。
他又說:
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盛溢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對作。
他不但懷疑那些假造的書,并且攻擊當時儒生說經(jīng)的種種荒謬。他說:
儒者說五經(jīng),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妄說。后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辭語。茍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早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jīng)并失其實。正說。
我們知道當時經(jīng)師的荒謬,便知道王充說的「五經(jīng)并失其實」,并非過當?shù)呢焸洹Uf篇引當時說經(jīng)家的話:「春秋二百四十年者,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孔子據(jù)中壽三世而作,三八二十四,故二百四十年也。」又:「尚書二十九篇者,法北斗七宿也,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构植坏猛醭湟戳R。
王充不但攻擊當時的經(jīng)師,就是古代的圣賢,也逃不了他的批評。他有問孔、非韓、刺孟三篇,我們可引他對于孔子的態(tài)度作例: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矊W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世之解說說人者,非必須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茍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問孔。
我們雖不必都贊同他的批評,有許多批評是很精到的,例如他批孟子「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但這種「距師」、「伐圣」的精神,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
王充生平最痛恨的就是當時的天人感應的儒教。從前天文學還在幼稚時代,把人類看作與天地并立的東西,把人看得太重要了,人類遂妄自尊大,以為「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皆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董仲舒語。善政可招致祥瑞,惡政必招致災異。漢書天文志說的「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之象形,響之應聲」,可以代表這種迷信。王充所以能打破這種迷信,大概是受了當時天文學進步的影響。天文家測候天象,漸漸的知道宇宙有無窮的大,人類在這個大宇宙之中,真算不得什么東西。知道了人類的微細,便不會妄自尊大,妄想感動天地了。正如王充說的:
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內,螻蟻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螻蟻為逆順橫縱,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天至高大,人至卑小。筳不能鳴鐘,而螢火不爨鼎者,何也?鐘長而筳短,鼎大而螢小也。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變動。
天文學的進步,不但打破人類妄自尊大的迷誤,又可使人知道天行是有常度的,是自然的,是不會受人事的影響的。王充說:
在天之變,日月薄蝕。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六月,月亦一食。五六月,湖北局本作「五十六月」。按說日篇云:「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蝕,蝕之皆有時?!构矢恼?。西漢天文家測定五個月又二十三分之二十為一個月食之限,故知「五十六月」必誤也。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治期。又寒溫篇:「水旱之至,自有期節(jié),百災萬變,殆同一曲?!古c此同。
這種議論,自然是天文學發(fā)達時代的產(chǎn)物。古代荀子也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雇醭涞脑?,竟可算是荀子的天論新得了科學的根據(jù)。
王充說:「日月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皆同一狀。」王充對于一切災異,都持這個態(tài)度。我們只能舉一條最痛快的駁論,不能遍舉了。他說:
世之圣君莫若堯、湯。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則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水旱者時也。其小旱湛,皆政也?!辜倭顚徣?,何用致湛?……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非政所致。夫天之運氣,時當自然,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時,立得雨。夫言運氣,則桑林之說絀;稱桑林,則運氣之論消。世之說稱者,竟當何由?救水旱之術,審當何用?明雩。
以上所述,大半都是側重批評破壞一方面的。王充的絕大貢獻就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思想若不經(jīng)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的哲學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后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并且在建設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替后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
我們且看王充哲學的建設方面。
自從淮南王失敗后,自然派的哲學被儒教的烏煙瘴氣遮住了,竟不能發(fā)展。祗有道家的一小支派——煉金煉丹的神仙家——居然與天人感應的儒教拉得攏來,合成漢代儒教的一部分。漢武帝與劉向便是絕好的例。但道家理論一方面的天道自然觀念,與天人感應的儒教根本上不能兼容,故無人提倡。直到王充起來,他要推翻那天人感應的迷信,要打破那天人同類的天道觀念,(Anthropomorphism)不能不用一種自然的天道觀念來代他。試看他的譴告篇說:
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變復之家,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故難聽之也。
看這寥寥的幾句,可見王充的天道論與他的反對迷信是有密切關系的。又可見他的天道論是從道家哲學里面產(chǎn)生出來的。物勢篇說: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勾搜酝?。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斓睾蠚?,物偶自生矣?!我则炛咳缣旃噬f物,當令其相親愛,不當令之相賊害也?;蛟唬骸肝逍兄畾?,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曰:「天自當以一行之氣生萬物,令之相親愛,不當令五行之氣反使相賊害也。」或曰:「欲為之用,故令相賊害。賊害,相成也。……金不賊木,木不成用;火不爍金,金不成器,故諸物相賊相利,含血之蟲相勝服、相嚙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氣使之然也?!乖唬骸柑焐f物欲令相為用,不得不相賊害也,則生虎狼蝮蛇及蜂蠆之蟲皆賊害人,天又欲使人為之用耶?……凡萬物相刻賊,含血之蟲則相服,至于相啖食者,自以齒牙頓利,筋力優(yōu)劣,動作巧便,氣勢勇桀。若人之在世,勢不與適,力不均等,自相勝服。以力相服,則以刃相賊矣。夫人以刃相賊,猶物以角齒爪牙相觸刺也。力強,角利,勢烈,牙長,則能勝;氣微,爪短,則誅;膽小,距頓,則服畏也。人有勇怯,故戰(zhàn)有勝負。勝者未必受金氣,負者未必得木精也。物勢。
看這一大段的主意,只是要推翻當時天人同類的「目的論」。(Teleology)老子、莊子、慎到、淮南子一系的哲學,無論怎樣不同,卻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不承認天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王充也只是攻擊一個「故」字?;茨献诱f的「智故」、「故曲」,現(xiàn)在俗話說的「故意」,即是故字的意義。天地是無意志的,是無目的的,故不會『故』生人,也不會『故』生萬物。一切物的生死變化,都是自然的。這是道家哲學的公同觀念。王充的自然哲學和古代的自然哲學不同之處,就在王充受了漢代思想的影響,加上了一個『氣』的觀念。故說:「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构收f:
試依道家論之。天者,普施氣?!蛱熘还噬骞冉z麻以衣食人,由同猶。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自然。
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解釋萬物的生長變化,比那目的論的天道觀滿意得多了。王充說:
草木之生,華葉青蔥,皆有曲折,象類文章。謂天為文章,復為華葉乎?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三年乃成。孔子曰:「使地三年乃成一葉,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如孔子之言,萬物之葉自為生也。自為生也,故生并成。如天為之,其遲當若宋人刻楮葉矣。觀鳥獸之毛羽,毛羽之采色,通可為乎?……春觀萬物之生,秋觀其成,天地為之乎?物自然也?如謂天地為之,為之必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并為萬萬千千物乎?諸物之在天地之間也,猶子在母腹中也。母懷子氣,十月而生,鼻、口、耳、目、發(fā)、膚、毛理、血脈、脂腴、骨節(jié)、爪齒,自然成腹中乎?母為之也?偶人千萬,不名為人者,何也?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自然。
這一段論自然主義和目的論的優(yōu)劣,說得明白。我們試想一個有意志的上帝,在這個明媚的春光里,忙著造作萬物,「已拼膩粉涂雙蝶,更著雌黃滴一蜂」,楊誠齋詩。請問這種宇宙觀能使我們滿意嗎?即使有人能承認這種目的論的天道觀,即使有人能承認這個「無事忙」為造化者,那么,天地之間萬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大魚吃小魚,人又吃大魚,蚊蟲臭虱又咬人——難道這都是這個造化者的意志嗎?
王充的自然論一方面要打破一個「故」字,一方面要提出一個「偶」字,故是目的論,偶是因緣論。故他再三說「人偶自生」,「物偶自生」,偶即是無意志的因緣湊合的。他說:
長數(shù)仞之竹,大連抱之木,工技之人裁而用之,或成器而見舉持,或遺材而遭廢棄。非工技之人有愛憎也,刀斧之加「之加」二字,湖北本作「加」字,今依下文改。有偶然也。蒸谷為飯,釀飯為酒。酒之成也,甘苦異味;飯之熟也,剛柔殊和。非庖廚酒人有意異也,手指之調有偶適也。調飯也,殊筐而居;甘酒也,異器而處。蟲墮一器,酒棄不飲;鼠涉一筐,飯捐不食。夫百草之類,皆有補益。遭醫(yī)人采掇,成為良藥;或遺枯澤,為火所爍。等之金也,或為劍戟,或為鋒铦。同之木也,或梁于宮,或柱于橋。……幸偶。
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并時遭兵,隱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中傷未必惡,隱蔽未必善,隱蔽幸,中傷不幸。幸偶。
王充把天地間一切現(xiàn)象和一切變化都看作無意識的因緣偶合,這種幸偶論,一方面是他的自然主義的結果,一方面又是他的命定論的根據(jù)。道家本是信命定說的。儒家雖然注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觀念也是自然主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信天道自然無為,故儒家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也是信命天論的。儒家只有一個荀子不信命??此奶煺撆c非相篇。老、莊一系沒有不信命的。莊子更說得詳細。墨家信仰一個有意志又能賞善罰惡的天,故不能不反對有命說。墨子說:
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非暴固罰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墨子非命上。
漢代的儒生要造出一種天人感應的宗教來限制當時的君權,故不能不放棄「原始的儒教」的天命論,換上墨教的「天志」論。古代儒教的天命論,是如孟子說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篇。孟子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埂笟|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贡M心篇。這種命定主義與道家「化其萬化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正沒有一點分別。漢代的新儒教表面上也信天命,但他的天命已不是孟子「莫之致而至,殀壽不貳」的命,乃是孟子最反對的那個「諄諄然命之」的天命。這種「諄諄然命之」的天命論,并不是儒家的遺產(chǎn),乃是墨家的信條。漢代一切春秋派、洪范派、詩派、易派的天人感應論,都含有這個有意志,能賞罰,能用祥瑞災異來表示喜怒的天帝觀念。
王充因為要推翻這「諄諄然命之」的天命,故極力主張那「莫之致而至」的命。他說命有兩種:(一)是稟氣厚薄之命,(二)是所當觸值的命。氣壽篇。分說如下:
第一,稟氣的命?!阜蚍A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氣壽?!溉朔A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脷鉃樾?,性成命定。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jié)相須。形不可變化,命不可加減」。無形。這一種命,王充以為就是「性」。故他說:「用氣為性,性成命定?!顾纸忉屪酉摹杆郎忻挂痪涞溃骸杆郎撸瑹o象于天,以性為主。稟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堅強則壽命長,壽命長則不夭死。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短則夭死。故言有命,命即性也?!姑x。這一種命,簡單說來,只是人受生的時候,稟氣偶然各有不同。人所受的氣,即是性,性即是命,這種命是不可加減的。
第二,觸值的命。這一種是從外面來的。人稟氣也許很強,本可長壽,但有時「遭逢外禍累害」,使他半途夭折。這種外來的累害,屬于觸值的命。王充說:「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镆源荷?,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馬踐根,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以鼠為害,棄而不御。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俱由外來,故為累害。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zhàn)栗戒慎,不能避禍。福禍之至,幸不幸也?!估酆?。王充這樣說法,把禍??醋髋既坏脑夥辏臼呛苡欣淼?。參看上文引的幸偶篇??上K究不能完全脫離當時的迷信。他解說「富貴在天」一句話道:「至于富貴所稟,猶性所稟之氣,得眾星之精。眾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F或秩有高下,富或貲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義。這種說法,便遠不如觸值遭逢說的圓滿。富貴貧賤與兵燒壓溺,其實都應該歸到外物的遭逢偶合。王充受了當時星命骨相迷信的影響,他有骨相篇,很贊成骨相的迷信。故把富貴貧賤歸到星位的尊卑大小,卻不知道這種說法和他的逢遇、幸偶、累害等篇是不兼容的。既說富貴定于天象,何以又說福禍由于外物的累害呢?
王充的命定論,雖然有不能使人滿意的地方,但是我們都可以原諒他,因為他的動機只是要打破「人事可以感動天道」的觀念。故他極力提倡這種「莫之致而至」的命定論,要人知道死生富貴貧賤兵燒壓溺都是有命的,是不能改變的。他要推翻天人感應的宗教,故不知不覺的走到極端,主張一種極端的有命論。
不但人有命,國也有命。王充這種主張,也是對于人天感應的災異祥瑞論而發(fā)的。他說:
世謂古人君賢則道德施行,施行則功成治安;人君不肖,則道德頓廢,頓廢則功敗治亂?!鐚嵳撝谧匀?,非德化也。……夫賢君能治當安之民,不能化當亂之世。良醫(yī)能行其針藥,使方術驗者,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如命窮病困,則雖扁鵲末如之何?!适乐畏琴t圣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國當衰亂,賢圣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shù)不在教。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治期。
這種極端的國命論,初看了似乎很可怪,其實只是王充的有命論的自然趨勢。王充痛恨當時的天人感應的政治學說,故提倡這種極端的議論。他的目的只是要人知道「禍變不足以明惡,福瑞不足以表善」。治期篇中的話。他這種學說,也有很精采的部分,例如他說:
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并起,民棄禮儀,負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屔谟杏?,爭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穰歲之秋,召及四鄰。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案谷成敗自有年歲,年歲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時數(shù)然也。必謂水旱政治所致,不能為政者莫過桀、紂,桀、紂之時宜常水旱。案桀、紂之時無饑耗之災。災至自有數(shù),或時返在圣君之世。實事者說堯之洪水,湯之大旱,皆有遭遇,非政惡之所致;說百王之害,獨為有惡之應,此見堯、湯德優(yōu),百王劣也。審一足以見百,明惡足以招善。堯、湯證百王,至百王遭變,非政所致。……五帝致太平非德所就,明矣。治期。
這是一種很明了的「唯物的歷史觀」。最有趣的就是,近世馬克思(Marx)的唯物史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必然趨向說」是相關的;王充的唯物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命定論」是在一處的。
這種國命論和班彪一流人的王命論大不相同。班彪生公歷三年,死四五年。生當王莽之后,眼見隗囂、公孫述一班人大家起兵想做皇帝,故他的王命論只是要人知道天命有歸,皇帝是妄想不到的。故他說:
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yè),然后精誠通于神明,流澤加于生民,故能為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崛起此在位者也。世俗見高祖興于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游說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蝠I饉流隸,……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韓信、黥布。強如梁、籍,項梁、項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锧,烹醢分裂,又況幺尚不及數(shù)子,而欲闇于天位者乎?……英雄誠知覺悟,畏若禍戒,……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毋貪不可幾,……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班彪王命論。
這種王命論是哄騙那些野心的豪杰的。王充的國命論是規(guī)勸那些迷信災異祥瑞的君主的。我們知道他們當時的時勢,便可懂得他們的學說的用意。懂得他們的用意,便能原諒他們的錯謬了。
論衡校釋附編五
論衡版本卷帙考
〔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 論衡二十五卷。殘。宋光宗時刻本。附明修本、通津草堂本、程榮本。今所通行明萬歷程榮刻三十八種漢魏叢書本,以嘉靖通津草堂本為藍本;通津本根原于宋槧明成化修本;明修本則又基于是書。自宋槧明成化修本極多偽誤,后來諸本皆沿其謬。又加之以明人妄改增刪,故有脫一張而強接上下者;有不可句者。諸子頗多粗本,論衡則其一也。是書左右雙邊,半頁十行,行十九、二十、二十一字。界高七寸一分五厘,橫五寸。卷端題「論衡卷第幾」?!竿醭洹埂4涡幸韵铝衅?。版心記刻工氏名王永、王林、王政、王存中、王璽、徐顏、徐亮、徐彥、陳俊、陳明、李憲、李文、趙通、高俊、許中、方佑、楊昌、朱章、宋端、張謹、周彥、劉文、卓宥、卓宄、卓佑、潘亨、毛昌、洪新、洪悅、毛奇、梁濟等。卷中凡遇宋諱「完、慎、貞、桓、征、懲、匡、筐、胤、朗、竟、境、恒、讓、墻、玄、鯀、弦、泫、殷、弘、煦、構、敬、驚、樹、豎」等字,皆闕末筆,蓋光宗時刻本也。后人遇宋諱闕畫,乃加朱圍,蓋王山僧徒之所為也。論衡一書,以是書為最善。乃如累害篇「污為江河」下,宋本有「矣,夫如是,市虎之訛,……然而太山之惡,君子不得名,毛」四百字,此一張,今跳在命祿篇中,宜改裝也。宋槧明成化修本、嘉靖通津草堂本及程榮、何允中諸本俱闕,蓋明修本偶脫此一葉,通津本之所據(jù),即佚茲一張,首尾文句不屬,淺人乃不得其意,妄改「毛」字為「毫」字,以曲成其義耳。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元刊明修本、元至元刊本并有,今據(jù)秘府宋本補錄。是書紙刻鮮朗,字字員秀,脫胎于魯公,更覺有逸致,宋本之存于今日者,當奉是本為泰、華矣。狩谷掖齋求古樓所收,后歸于況齋岡本縫殿之助。聞諸本村正辭氏,況齋之病將歿,屬之于門人本村正辭氏,且捺一小印以為左券,卷首所捺小圓印即是也。后十洲細川潤次郎先生介書肆琳瑯閣而獲之,是書遂升為秘府之藏。惜闕第二十六以下。案宋槧明成化修本者,首有目錄,體樣一與前記宋槧本同。半版十行,行二十字。界長六寸九分,幅四寸七分五厘,長短不齊。其出于明時修版者,縫心上方有「成化九年補刊」字。比宋槧高短三分,橫減四分五厘。通津草堂本之稱,以其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起是嘉靖中袁褧所刻。首有嘉靖十年春三月吳郡袁褧引。體式行款,與明修本相同。但界長六寸四分,幅四寸七分,是為異耳。卷末題曰:「周慈寫?!拱讣尉冈暱淌恍斜玖椅倪x,世所稱以為精絕,秘府收三通。亦有「周慈寫」三字。宜乎是書筆畫遒勁,可以接武于文選。程榮本者,萬歷中程榮所校,首有萬歷庚寅虞淳熙及戊子沉云揖序。世多有之,故不詳說。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子類〕 論衡三十卷,宋刻本。余聚書四十余年,所見論衡,無逾此本。蓋此真宋刻元修明又增補殘損版片者,故中間每頁行款字形各異。至文字之勝于他本者特多。其最著者,卷首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兩紙,第一卷多七下一葉。余之佳處不可枚舉,近始于校程榮本知之。程本實本通津草堂本,通津草堂本乃出此本,故差勝于程榮本。其最佳者,斷推此為第一本矣。通體評閱圈點出東澗翁手跡,「言里世家」,其即此老印記乎?俟與月霄二兄質之。宋廛一翁。
〔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二〕 明版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末有慶歷五年楊文昌序,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然后互質疑訛。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勾吮炯磸臈畋痉?。每葉二十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后有「周慈寫,陸奎刻」六字。收藏有「嘉靖己未進士夷齋沈瀚私印」朱文方印。
〔葉德輝郋園讀書記〕 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明嘉靖乙未蘇獻可通津草堂刻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后有「周慈寫,陸奎刻」。明本中之至佳者。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缺一葉,約四百字。其它明刻如程榮漢魏叢書本、何鏜漢魏叢書本缺葉同。因南監(jiān)補刊元至元本早缺此葉,無從校補也。元本為紹興路儒學刊。余從歸安陸存齋心源皕宋樓所藏本鈔補之。行字數(shù)目與此本恰合。孫星衍祠堂書目著錄,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亦詳載此本版式行字,而不及缺葉,但未細閱耳。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仿宋本。正德辛巳南監(jiān)補刊本。嘉靖乙未吳郡蘇獻可刊本。錢震瀧本。漢魏本。坊刊本。抱經(jīng)有校宋本。張金吾云:論衡明刊元修本目錄后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日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完本」記。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一頁,通津草堂以下諸本俱缺。又元至元刊本殘帙一卷,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缺六至十五。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港斐汕鹕剑蹫榻印瓜乱豁摬蝗?。
〔悼廠過錄楊校宋本題記〕 宜都楊惺吾氏所校論衡凡五冊,冊各六卷,系漢魏叢書程榮本,卷首有虞熙序,卷末為楊文昌后序,用宋本與通津本互校,校文俱用朱墨書于眉端,間亦提及坊本及廣漢魏叢書本作某字者。通卷點讀,時有是正。卷首有楊氏印像,右角上端有長方陽文朱印,文曰:「星吾七十歲肖像?!棺蠼窍露擞姓疥幬闹煊。脑唬骸笚钍鼐从?。」每冊第一葉俱鈐有陰文「宜都楊氏藏書記」七字章,于眉端右角。
通卷無題跋,唯卷首目錄之末,題「宋槧本每半葉十行,行或十九字,或二十或二十一字。版心有刻手姓名。缺筆□□□□□□□□□□□□□□戍□。明刊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凡改正,皆系宋本,不悉出也?!乖圃啤=裣ま栦浻诖吮?。
楊氏觀海堂書,收歸國務院。民七、十二月新會梁啟超致書大總統(tǒng)徐世昌,請將楊書捐贈松坡圖書館。徐贈二百七十六箱與之,余者尚有書目四冊,不下數(shù)千卷,仍存國務院圖書室。今歲經(jīng)清室善后委員會索回,暫儲景山西街大高殿。因助教胡文玉先生之介紹,往迻錄一過,凡四日始告竣事。
楊氏所校宋本,與予三年前在歷史博物館所校論衡殘本,行款缺筆,一一相符,更足證該館所藏者確系宋槧也。
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全書錄竟,因題記焉。四月十六日,始書于此?!〉繌S自記
〔朱宗萊校元至元本題記〕 七年夏,從硤石蔣氏借得元至元本??币贿^。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每卷首標曰:「新刊王充論衡卷之幾?!拱腠撌?,行二十四字?!港斐汕鹕剑蹫榻印瓜乱豁摬蝗?。然其中訛字甚多,疑是當時坊本。蔣氏藏本又多缺葉爛字。
蔣氏所藏元本論衡,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與獨山莫氏所稱元至元本行款合。后有某氏跋,首尾爛損。又有干道丁亥五月二十八日番陽洪適景伯跋,亦破缺不完。意是元本而覆干道本者與?篇中空缺訛脫之字,于行二十四字者,為參差不齊,然合諸行二十四字乃多在同列,豈其所據(jù)宋本為行二十字者與?(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蔣氏藏本為覆至元本無疑。莫氏所言至元本行款殆誤也。十月十二日。)瑞安孫氏嘗據(jù)元本校程榮本,今觀其所謂元本作某者,雖十六七與此合,而訛脫之字,此尤為多,豈元本本不止一本,而此又元本中之最下者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校錄竟,附識于此,以俟考定。
〔隋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舊唐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唐書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唐馬總意林三〕 論衡二十七卷。注:「王充?!怪軓V業(yè)注曰:「隋志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存卷如唐,惟闕招致一篇。此云『二十七卷』,未詳?!拱矗核螚钗牟唬骸杆妆径呔??!古c馬氏所見本合。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家〕 王充論衡。
〔宋王應麟玉海六十二〕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一部七冊闕。一部十冊殘闕。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七冊。
〔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刊本。漢王充著,宋慶歷五年楊文昌后序,嘉靖乙未后學吳郡蘇獻可???。
〔天祿琳瑯書目卷九明版子部〕 論衡,二函,十二冊。漢王充著。三十卷。后有宋楊文昌后序。文昌爵里無考,其序作于慶歷五年。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又得史館本,各三十卷。于是互質疑謬,沿造本源,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募工刊印?!乖圃啤=窨缄斯?、陳振孫、馬端臨諸家著錄卷目悉符,則文昌??緸榭蓳?jù)矣。此本版心下方有「通津草堂」四字,紙質墨光,系為明制。蓋取文昌定本而重加??陶?。
〔瞿鏞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宋子部〕 論衡三十卷,宋刊元、明補本。此為慶歷中楊文昌刊本。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為補刊,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后序。目錄后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雇ń虿萏帽炯磸拇顺?。卷末有「汲古閣毛氏收藏子孫永?!怪煊洝?br /> 〔皕宋樓叢書子部雜家類三〕 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漢王充撰。載有楊文昌序。
〔孫氏宗祠書目諸子第三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漢王充撰。一明通津草堂刊本。一明程榮本。
〔稽瑞樓書目〕 論衡三十卷。校本十冊。
〔世善堂書目子部各家傳世名書〕 論衡三十卷。
〔述古堂藏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三十卷六本。
〔錢謙益揖絳云樓書目子雜〕 論衡。三十卷。王充。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 王充論衡三十卷八本。
〔天一閣見存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缺。漢王充撰。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五至末。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计渥约o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谷粍t原書實百余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家〕 論衡三十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劉盼遂王充論衡篇數(shù)殘佚考〕(見古史辯第四冊六九一頁。)
論衡一書,今存八十五篇,內惟招致一卷,有錄無書。蓋實存八十四篇,從未有加以異議者。惟予嘗按考其實,則論衡篇數(shù),應在一百以外,至今日佚失實多,最少亦應有十五六篇。今分三項,說明之如次:
一、以仲任自己之言為證。
甲、自紀篇云:「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亦纔出百,而云泰多?!?br /> 乙、佚文篇云:「故夫占跡以睹足,觀文以知情,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百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梗ò矗喊贁?shù)各本皆誤作十數(shù),今正。百數(shù)者,百許也,百所也,今山東言千之左右曰千數(shù),百之左右曰百數(shù),其遺語也。此本由后人誤仞八十四篇為足本,故妄改百數(shù)為十數(shù),而不顧其欠通也。)據(jù)以上二事,足證今之八十五篇,非完書矣。
二、以論衡本書之篇名為證。
甲、覺佞篇 卷十一答佞篇云:「故覺佞之篇曰,人生好辯,佞人言利,人主好文,佞人辭麗,心合意同,偶當人主云云?!古嗡彀础赣X佞」當是論衡篇名,與答佞篇為姊妹篇,舊相比次,而今亡佚矣。猶之實知之后有知實,能圣之后有實圣也。
乙、能圣篇
丙、實圣篇 卷二十須頌篇云:「漢有實事,儒者不稱,古有虛美,誠心然之,信久遠之偽,忽近今之實,斯蓋三增、九虛所以成也,能圣、實圣所以興也。」盼遂按:三增者,語增、儒增、藝增。九虛者,書虛、變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龍?zhí)摗⒗滋?、道虛。皆論衡篇名也。然則能圣與實圣,亦必為論衡篇名,不知于何時失傳矣。
丁、盛褒篇 卷二十九對作篇云:「且凡造作之過,惡其言妄而誹謗也?!笎骸棺指鞅居炞鳌敢狻梗窀恼?。論補實事疾妄,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盛褒、須頌之言,無誹謗之辭,造作如此,可以免于罪矣。」盼遂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須頌五者,皆論衡篇名,所以張其實事疾妄之說也,則盛褒亦必為論衡篇名,與須頌為并蒂連理之文無疑,而后世亡失者也。據(jù)以上四事,由論衡本文中所載佚篇為吾人所考明者,已有四篇之多;其本文所載篇名未為吾人所甄明者,亦或佚去之篇;而本文中從未提及者,為數(shù)當更不少,則論衡篇數(shù)過百之說,非無稽矣。
三、以各書所引佚文為證。
馬總意林卷三引論衡云:「天門在西北,地門在東南,地最下者揚、兗二州,洪水之時,二州最被水害?!?br /> 同上又引論衡云:「伯夷、叔齊為庶兄奪國,餓死于首陽山,非讓國于庶兄也,豈得稱賢人乎?」
同上又引論衡云:「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br /> 段成式酉陽雜俎加十石駝溺條云:「拘夷國北山有石駝溺水,溺下以金銀銅鐵瓦木等器盛之皆漏,以掌盛之亦透,唯瓢不漏。服之令人身上臭毛盡落,得仙去。出論衡。」
據(jù)以上四事,舉不見于今本論衡,知論衡至今日殘缺者多矣。
由上列三項證明,則論衡百篇之說,蓋確有此見象,而未容奪易矣。
〔容肇祖論衡中無偽篇考〕
(見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天津大公報史地周刊第九十一期。)
王充論衡一書的篇數(shù),據(jù)范曄后漢書卷七九王充傳說:「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顾鍟?jīng)籍志子部雜家著錄:「論衡二十九卷?!古f唐書經(jīng)籍志子部雜家著錄:「論衡三十卷?!剐绿茣囄闹就K侮斯淇S讀書志卷十二著錄論衡三十卷,說道:
充好論說,始如詭異,終有實理。以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后蔡邕得之,秘玩以為談助云。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亦著錄「論衡三十卷」,說道:
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自今觀之,亦未見其奇也。
今存本論衡三十卷,八十五篇,(內招致篇有目無篇。)疑唐、宋以來所傳如此。至隋志二十九卷,而唐志以下稱三十,或者后人求合整數(shù)之故,多分一卷,非必偽為一卷以求增益的。
論衡中各篇,從內容看,最可疑的為亂龍篇。胡適先生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導言說道:
王充的論衡,是漢代一部奇書,但其中如亂龍篇極力為董仲舒作土龍求雨一事辯護,與全書的宗旨恰相反。篇末又有「論衡終之,故曰亂龍。亂者,終也」的話,全無道理,明是后人假造的。此外重復的話極多。偽造的書定不止這一篇。(北京大學叢書本頁十二。)
如果亂龍為偽篇,則亂龍前明雩、順鼓兩篇,后半亦為董仲舒求雨的見解辯護的,兩篇的后半篇便為后人附增。然而通觀論衡全書,說及土龍求雨的事頗不少,而都沒有和亂龍篇的見解相反的。我覺得王充的思想,是反對天人感應的迷信,但于類感類應的想象,尚未澈底的清晰,故此他不免為董仲舒土龍求雨的見解辯護了。茲立三證,證明亂龍、明雩、順鼓等篇絕非后人假造,略舉所見如下:
?。ㄒ唬﹣y龍所用辨證法純?yōu)橥醭涞谋孀C法,和全書各篇相一致的。王充對于「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篇)。這是他的好處。又以為:「方比物類,為能實之。」(薄葬篇。)方比物類,即是類推,這是不能沒有毛病的。這是亂龍篇所謂「以象類說」。他承認類感類應的道理,以為土龍可以致雨,他的亂龍篇說道:
夫以非真難,是也。不以象類說,非也。夫東風至,酒湛溢。鯨魚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事與彼云龍相從,同一實也。
這些話以下,他列舉十五效驗及四義,又即說道:
夫以象類有十五驗,以禮示意有四義,仲舒覽見深鴻,立事不妄。設土龍之象,果有狀也。
這樣的詳細舉十五效驗及四義,的確是王充的辯證的方法。
(二)論衡中說土龍求雨的有好些篇,而都是承認土龍求雨,沒有明顯反對董仲舒的。明雩篇舉出當雩(即是祭祀求雨。)的五種理由;順鼓篇說久雨擊鼓求晴的緣故,都為董仲舒的見解辯護的。明雩、順鼓、亂龍三篇相連接,都為董仲舒辯護,偽則全偽,真則全真,這三篇見解有姊妹相連屬的關系,姑且不引為證。此外尚有一些篇說及土龍致雨的。龍?zhí)撈f道:
實者,雷龍同類,感氣相致。故易曰:「雷從龍,風從虎。」又言:「虎嘯谷風至,龍與景云起?!过埮c云相招,虎與風相致,故董仲舒之法,設土龍以為感也。
又感類篇說道:
大旱,春秋雩祭。又董仲舒設土龍以類招氣。如天應雩龍,必為雷雨。何則?夏秋之雨,與雷俱也。必從春秋仲舒之術,則大雩龍求怒天乎?
他反對雷為天怒,而承認以類招氣是可能的。定賢篇說道:
夫陽燧刀劍鉤能取火于日。恒非賢圣,亦能動氣于天。若董仲舒信土龍之能致云雨,蓋亦有以也。
他以為董仲舒的信土龍是有緣故的。當然土龍是不能致雨,他亦知道,但是他為董仲舒辯護,在死偽篇說道:
董仲舒請雨,設土龍以感氣。夫土龍非實,不能致雨。仲舒用之,致精誠,不顧物之偽真也。
又感類篇說道:
春秋大雩,董仲舒設土龍,皆為一時間也。一時不雨,恐懼雩祭,求陰請福,憂念百姓也。
這可以見出王充為董仲舒以土龍求雨辯護的理由,原來設土龍求雨是為憂念百姓,只要致精誠,不顧物之真?zhèn)蔚摹y龍篇所說「以禮示意有四義」,便是這種的見解。亂龍篇的四義,說的如下:
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鋤,或立土牛,未必能耕也,順氣應時,示率下也。今設土龍,雖知不能致雨,亦當夏時以類應變,與立土人土牛同義,一也。(「義一」原作「一義」,依劉盼遂校箋校改。)禮宗廟之主,以木為之,長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廟,主心事之,雖知木主非親,亦當盡敬,有所主事。土龍與木主同,雖知非真,示當感動,立意于象,二也。涂車芻靈,圣人知其無用,示象生存,不敢無也。夫設土龍知其不能動雨也,示若涂車芻靈而有致,三也。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為侯,示射無道諸侯也。夫畫布為熊麋之象,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土龍亦夫熊麋布侯之類,四也。
看這四義,即是死偽篇說的「致精誠,不顧物之真?zhèn)巍?,和感類篇說的「憂念百姓」的表示,明知「土龍非實,不能致雨」,而卻不肯抹去這精誠之念,憂念百姓之心??凑摵恺?zhí)摗⒏蓄?、死偽、定賢諸篇所說,皆和亂龍所說四義相合,可知亂龍篇是不偽了。
?。ㄈ╉樄?、明雩為漢制度,故王充論衡順鼓、明雩篇,為漢國家辯護。由此看去,自然亂龍一篇不是假造的。要明白這話,可先看論衡須頌篇,這篇說道:
皇帝執(zhí)德,救備其災,故順鼓、明雩,為漢應變。是故災變之至,或在圣世。時旱禍湛,為漢論災。是故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
順鼓、明雩的名稱,俱見這須頌篇。看「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的話,可知王充論衡是會有明雩、順鼓的兩篇的。王充是很歌頌當代國家的人,論衡中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等篇。所謂瑞符如黃龍、鳳皇、麒麟、甘露、嘉穗、瑞芝等東西,王充并不反對其為祥瑞之物,并承認為漢世比隆古圣帝明王之效。又王充論衡案書篇說道:
仲舒之言,雩祭可以應天,土龍可以致雨,頗難曉也。
但是這篇又說道:
孔子終論,定于仲舒之言。其修雩治龍,必將有義,未可怪也。
他的思想在案書一篇之中已互相沖突,何況論衡一書為多年中集合的作品呢?
至于胡先生以為亂龍篇未有「論衡終之,故曰亂龍,亂者終也」的話,全無道理。這話的解釋亦見于案書篇。案書篇說道:
讖書云:「董仲舒亂我書。」蓋孔子言也。讀之者或為亂我書者,煩亂孔子之書也;或以為亂者,理也,理孔子之書也。……案仲舒之書,不違儒家,不及孔子。其言煩亂孔子之書者非也??鬃又畷粊y,其言理孔子之書者亦非也?!鬃由?,始其本。仲舒在漢,終其末,盡也?!鬃咏K論,定于仲舒之言。其修雩治龍,必將有義,未可怪也。
論衡亂龍篇立十五效、四義,以盡仲舒土龍求雨的意義,這名亂龍,真是「亂者終也」了。
人們的思想真是奇怪的,王充極力反對董仲舒天人感應的見解,而卻為漢家政制要用土龍求雨的原故,或者自己一點類感類應的迷信,便承認讖書,并且以為仲舒能盡孔子之言,而自己能盡仲舒之意,這是很有趣而且是不能索解的。
此外胡適先生在民國十年以前北京大學排印的中國哲學史講義第七章王充與評判的精神,(后來大東書局印的現(xiàn)代學生里改題為「王充的論衡」。大東書局印的論衡,放這篇在卷首。)在附注里說道:
別通篇提及蔡伯喈。蔡邕生于公歷一三三年,王充已死了三十多年了。此外尚有許多后人加入的痕跡。
案四部叢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論衡別通篇說道:
將相長吏,不得若右扶風蔡伯偕,郁林太守張孟嘗,東萊太守李季公之徒。心自通明,覽達古今,故其敬通人也,如見大賓。
然則明本作「蔡伯偕」,不作「蔡伯喈」,不得以為蔡邕之字?!哥摺雇ā鸽t」字,詩大雅:「雝雝喈喈」,為鳳皇鳴聲,故蔡邕字伯喈。若蔡伯偕當另為一人,不得名「邕」。又案:后漢書卷九十下蔡邕傳說:「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惯@右扶風蔡伯偕,自當與陳留蔡伯喈不同。又以下文「郁林太守,東萊太守」例之,則蔡伯偕或為右扶風太守;然蔡邕亦未嘗有任右扶風之事。別通篇所說張孟嘗、李季公二人,后漢書皆未著其名,然則蔡伯偕,王充所稱為當代通人,絕非后來之蔡伯喈,而亦不能于后漢書中尋得他的名字出的。如此,則說別通篇為后人加入,不免太無根據(jù)了。
論衡一書,內中不免有沖突的矛盾的見解,然而本于王充的個人的思想有矛盾、沖突之處。我覺得論衡中無偽篇,意即本此,全書各篇有交互說及的地方可證。胡先生早年所見,以亂龍、別通為后人加入論衡中的,據(jù)胡先生最近的談話,知道他已改變了這種意見了。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
論衡校釋附編六
論衡舊序
宋慶歷楊刻本序通津本、天啟本、程本、鄭本并載。
王氏族姓行狀,于自紀篇述之詳矣。范曄東漢列傳云:「充字仲任,嘗受業(yè)太學,師事班彪,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嘗游雒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禮絕慶吊,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褂啺偈现鎏?,詰九流之拘誕,天人之際,悉所會通,性命之理,靡不窮盡,析理折衷,此書為多。既作之后,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菚嫉弥?,常秘玩以為談助。故時人嫌伯喈得異書?;蛩亚笃鋷ぶ须[處,果得論衡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蛊浜笸趵商靻⒈咀鳌咐省?。來守會稽,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蛟唬骸覆灰姰惾?,當?shù)卯悤??!箚栔?,果以論衡之益。繇是遂見傳焉。流行四方,今殆千載。撰六帖者,但摘而為備用;作意林者,止鈔而同諸子。吾鄉(xiāng)好事者,往往自守書櫝為家寶。然其篇卷脫漏,文字蹐駁,魯魚甚眾,亥豕益訛,或有首尾顛躓而不聯(lián),或句讀轉易而不紀,是以覽者不能通其讀焉。余幼好聚書,于論衡尤多購獲,自一紀中,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蓋今起居舍人彭公乘魯所對正者也?!赋恕?,天啟本作「家」。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乃庫部郎中李公秉前所校者也。余嘗廢寢食,討尋眾本。雖略經(jīng)修改,尚互有闕疑遺意。據(jù)天啟本補「疑」字。其謄錄者誤有推移,??闭咄觿h削,致條綱紊亂,旨趣乖違,儻遂傳行,必差理實。今研核數(shù)本之內,率以少錯者為主,然后互質疑謬,沿造本源,訛者譯之,散者聚之,亡者追之,俾斷者仍續(xù),闕者復補。惟古今字有通用,稍存之。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有如日星之麗天,順經(jīng)躔而軌道;河海之紀地,自源委以安流。其文取譬連類,雄辯宏博,豈止為「談助」、「才進」而已哉?信乃士君子之先覺者也!秉筆之士,能無秘玩乎?即募工刊印,庶傳不泯,有益學者,非矜己功。不敢同王、蔡之徒,待搜之然后得而共,天啟本無「待」字。問之然后言其益也。時圣宋慶歷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天啟本無此十字。前進士楊文昌題序。
宋刊元明補修本序
王充氏論衡,崇文總目三十卷。世所傳本,或為二十七卷。史館本與崇文總目同。諸本繕寫互有同異。宋慶歷中進士楊文昌所定者,號稱完善。番陽洪公重刻于會稽蓬萊閣下。歲月既久,文字漫滅,不可復讀。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經(jīng)歷克莊公以所藏善本重加校正。紹興路總管宋公文瓚為之補刻,而其本復完。充生會稽,而受業(yè)太學,閱書市肆,遂通眾流,其為學博矣。閉門絕慶吊,著論衡六十一篇,當作「八十五」篇。凡二十余萬言。其用功勤矣。書成,蔡邕得之,秘之帳中,以為談助。王朗得之,及來許下,人稱其才進。故時人以為異書,遂大行于世,傳之至今。蓋其為學博,其用功勤,其著述誠有出于眾人之表者也。嘗試論之:天地之大,萬物之眾,無一定之形,而有一定之理。人由之而不能知,知之而不能名也。古昔圣人窮神知化,著之簡編,使天下之人皆知其所以然之故,而有以全其才,五三六經(jīng),為萬世之準則者此也。先王之澤熄,家自為學,人自為書,紫朱雜廁,瓦玉集揉。群經(jīng)專門,猶失其實;諸子尺書,人人或誕,論說紛然,莫知所宗。充心不能忍,于是作論衡之書,以為衡者論之平也。其為九虛、三增,論死、訂鬼,以祛世俗之惑,使見者曉然知然否之分。論者之大旨如此,非所謂出于眾人之表者乎!然觀其為書,其釋物類也,好舉形似以相質正,而其理之一者,有所未明;其辯訛謬也,或疑或決,或信其所聞,而任其所見,尚有不得其事實者。況乎天人之際,性命之理,微妙而難知者乎?故其為書,可以謂之異書,而不可以為經(jīng)常之典。觀其書者,見謂才進,而實無以自成其才,終則以為談助而已。充之為書,或得或失,不得而不論也。雖然,自漢以來,操觚之士,焦心勞思,求一言之傳而不可得,論衡之書獨傳至今。譬之三代鼎彝之器,宜乎為世之所寶也。且充之時,去三代未遠,文賢所傳,見于是書者多矣,其可使之無傳乎?今世刻本,會稽者最善,克莊公為之校正而補刻之,傳之人人,其與帳中之書,戒人勿廣者,可謂遼絕矣。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
程本序一錢、黃、王、崇文本誤合沉序上截為虞序。
余覽東京永元之季,名能立言者,王節(jié)信、仲長公理及王仲任三君子,并振藻垂聲,范史類而品之。而迨數(shù)世后,獨仲任論衡八十余篇,有秘玩為談助,還許下見稱才進者,而節(jié)信、公理泬寥莫及若是何也?言貴考鏡于古昔,而尤不欲其虛窾靡當,要如持衡入寶肆,酌昂抑,免嘩眾爾已。潛夫一論,指訐時短,抵牾鹵略,罔所考鏡。而公理之昌言,好澶漫而澹宕,輒齟齬于世而不相入。彼二氏世且敝視之,奚其傳?仲任少宗扶風叔皮,而又腹笥洛陽之籍,其于眾流百氏,一一啟其扃而洞其竅。憤俗儒矜吊詭侈,曲學轉相訛膺而失真,乃創(chuàng)題鑄意,所著逢遇迄自紀,十余萬言,大較旁引博證,釋同異,正嫌疑。事即絲棼復沓,而前后條委深密,矩矱精篤。漢世好虛辭異說,中為辨虛凡九,其事,其法嚴,其旨務袪謬悠夸毗以近理實,而不憚與昔賢聚訟。上裨朝家彝憲,下淑詞壇聽睹,令人誦之泠然。斥吊詭而公平,開曲學而宏鉅。譬一鬧之市,一提衡者至,而貨直錙銖,率畫一無殊喙。以故中郎秘之帳中,丁寧示人勿廣;「郎」字以下,錢、黃、王、崇文本脫。而會稽守還許時,有異人異書之疑。邕與朗其綜覽博識,寧出仲任下?顧簡編充棟,匪衡曷平?得仲任之旨而廣之,它書不迎刃者鮮矣。然仲任當其時閉門潛思,絕慶吊,墻牖各置刀筆,數(shù)十星霜而就,何?甚也!倘盡如中郎必俟求者搜得之,白屋寒俊得寓目者能幾?茲武林張君購得善本,鋟竣,丐序不佞。是書且揭兩曜而天行,僻壤流播,自今為談助與才進者,奚帳中可隱?異人異書可疑?而仲任有神,必咤為千載知音也已。余雅嗜仲任,又嘉張君剞劂以公□苑,敢一言弁之,告當世博雅諸士,能論衡之精,而始不為偽書偽儒之所溷;且窺仲任之所超節(jié)信、公理而不朽者,要在是乎哉!萬歷戊子孟冬西吳沉云楫序。盼遂案:文中「邕與期」之「期」蓋「朗」之誤,謂王朗也。
序二
仲任以其志,慕蘧,師彪,以雄之學,浚諛聞之竇,而牖薄社,耳目□人,敻矣。故其紀曰:「口務明言,筆務露文?!箷匀蝗裘ぶ_目,冷然若聾之通耳,言不可旒纊也。洛陽之市,豈無縣黎莫難,而仲任以其神營魄藏心宅腹笥也者,望天下之乏而予之,天下仰掇焉。故其紀曰:「玉剖珠出?!褂衿蕜t鳳璞莫隱,珠出則魚膋莫□。言不可襲與韞而日中為沽也。微歟,中郎匿之帷間,白傅匿之帖外,馬總匿之林表,而宋士匿之櫝中,珠沉玉瘞,耳目幾廢。政也燔竹,戎也鉆李,茲其埒耳。已讀衡八十五篇,竟十余萬言,乃喟然稱曰:是何能匿哉?庭無胤子之跡,詩、禮并名異書;席無禽凡之咨,進趨皆登秘府,仲尼、伯魚猶匿,況其凡乎?且上物時茁,神物時茁,宛委、酉陽靈族,司馬安所袆天真之服,阓其名山而化妒婦吝夫耶?故漢之帷,梁之林,唐之帖,宋之櫝,衡之權也,量而出之,無多?人,彼且以為鎞利于翳,泰至則篇首至此,錢、黃、王、崇文本脫,誤將沉序自篇首至「以故中」合子虞序。塞。明月夜光,無因而至前,則匹士按劍;乃相與匿衡,而衡誠懸也。吾惡夫諸子之不平,平之于吾衡焉。若乃夫仲任之衡,其果帝之制乎!王之謹乎!累誅而不失,迨鎰而昏乎?有傳于肆曰:「一提而一流也?!挂皇腥酥芈犚?。視衡星若垣次,而五權亂,喪一市之明矣。槭易圭,璣易珰,尺為輕,寸為重,而一市人皆眩窶無日矣。故衡仲任之衡,以平其平,是帝王之衡也,天君之謂也。新安程氏出仲任之衡,列之武林,天下以武林為洛陽,將新衡多于舊衡,業(yè)不勝匿,而余有期于新衡焉。斥所謂離、曠者,以無足售,而罔象得之。斯養(yǎng)性之經(jīng),天君之職,平歟?「新安」以下六十六字,錢、黃、王、崇文本脫。史稱仲任年漸七十,志力衰耗,造養(yǎng)性書十六篇,不知誰何氏匿之,吾甚不平,行問之靈族,遺程氏矣。各本無「程氏」二字。時皇明萬歷庚寅七月七日,前進士虞淳熙題序。
明天啟本序一
一代著述之士,才具各異。才大者無小言,非但不屑,縱為之,亦不工也。王仲任新書二十萬言,蓋嘗論之:漢代,劉肆其恢誕,董揚其質茂,揚鉤其沉?,才宜子。遷、固長于論世,其才史,故去而為記事之書。馬、張詞賦,包舉六合,詩人之遺乎!仲任理醇辭辨,成一家言,當在荀、呂、公孫龍之際,而惡子風之駁。自紀篇筆老事析,使繼修東漢,較蔚宗弘瞻,而薄史法之拘。其述養(yǎng)性,以四言協(xié)讀,亦自風致,足以齊于蔡、酈,開源魏鄴,而厭辭習之浮。古今天地人物百家迂怪之說,洞曉靡漏,匯而為一,莫如論。論曰:「衡,平也。」不倚時尚,不任意氣,覽之悠然,歸于偶然。孔子曰:「四十不惑?!怪偃问鼛籽伞V偃渭冶緯?,徙錢唐,仍以上虞老。自古文人西北盛,東西寥寥,言游振藻,乃有仲任。履其生長流寓之土者,能不誦其遺書而慨然?故越司李晉陵讱韋劉公志之,而錢唐閻子儀成之。浙上傅巖野倩甫書。
序二
余好王仲任論衡,其亦文之昌歜,屈之芰,皙之羊棗與!凡人讀書,如游名山,總此勝地,而或愛其峻,則取奇峰峭崿;或愛其幽深,則取邃谷荒;或愛其紆折,則取回溪仄徑。況春之艷冶,夏之森蔚,秋之疏秀,冬之峭勁,亦各有會心焉。故余自從事筆研來,雖攻者制舉義,而于古文詞獨深耆,雖所喜者古文詞,而于論衡獨深耆。論,論說而窮其旨之謂也。曷言乎衡?衡以持平,平則無偏低昂,重不能增錙銖,輕不可減毫毛。天下事理,于是乎取衷,故題之曰「論衡」。論衡成而理不必天地有者,若不可不有;語不必古人道者,若不容不道。宜乎閉門研思,至忘慶吊,即在籬溷,亦著槧鉛,而宇宙有形之外,風云變態(tài)之中,俱蔑弗搜討也。伯喈逸才,子明尊宿,乃一則秘不分人,一則緣之才進。后世六帖采之,意林收之,有以哉!余喜其曠蕩似漆園,辨析似儀、秦,綜核似史遷,練達似孟堅,博奧似子云,而澤于理要,于是又似仲淹。是以居恒把玩,曾不去手。一編敝,輒易一編,幾于韋之三絕。然獨得固不敢驕,分人尤不敢吝。政苦世代久沿,爽鳩多誤,至有一句之謬,而義殊天壤;一言之錯,而理判徑庭。訛以傳訛,祗增乖舛。遂使作者苦心,漫患滅沒;讀者亦爾,口噤心惢,展卷復掩,良可悲夫!何幸武林閻子子儀者,散黃金以收書,窮白日而問字。唐、虞已下,元、明已上,牙簽萬軸,鄴架同觀。檢之果得論衡善本,蓋宋進士楊文昌所刻也。余所評閱,不無紕漏,因并付子儀氏,托以精加印勘,大肆研綜,并覓良工鐫之,以廣其傳。子儀氏乃閉門屏跡,與一二友人翻覆讎校,一如仲任著書時。洎成,而棗梨楮墨之費,且不貲矣。顧魚魯之謬,既悉闡明;雞林之求,亦將飽慰。子儀之效忠仲任,嘉惠來學,豈小哉?夫以余之癖好而珍之,不翅帳中之藏,更有子儀之同好,而共珍之,不殫目圍之竭。豈芰、昌歜、羊棗之外,又有耆痂者與?余因同門友傅野倩得子儀。余與子儀俱稱仲任知己可也,而野倩其媒也。則仲任尤當就九京之下,手加額而酬野倩。晉陵劉光斗暉吉父譔。
序三
友人閻子儀氏博雅自期,凡古文詞,及法書名畫,鼎彝寶玩,蔑不譖思考核??陀谐质菊?,真膺立剖。若予,則問道于盲矣。晉陵劉暉吉先生司李于于越,攜所愛王仲任論衡來,且欲廣求善本,校讎刊印,以公天下后世,使人人才進,不容王、蔡私美于前。而傅野倩與先生同舉主,又與子儀稱密友,謂茲役無踰子儀。子儀搜笥中,果得宋進士楊文昌刻本;遍訪藏書家,皆出其下。因取先生所評定,校而付之剞劂,五閱月書成。蓋自是卷無訛篇,篇無訛句,句無訛字矣。噫!仲任著此書,殫精研思,至忘寢食,絕慶吊,而子儀訂此書亦然。自昔劉舍人書,得沈休文而重;韓昌黎文,得歐陽子而傳。仲任論衡,得王子明、蔡伯喈而重,得六帖、意林而傳,乃又得劉先生而傳且著,得閻子儀而著且廣。遂使東漢文心,迨斯際而猶昭昭虖揭若日月。仲任慧業(yè)文人,諒應未死,得無開卷時,輒有一上虞偉男子褒衣博帶,吐氣伸眉,與相晤對乎?則凡著是書,與讀是書者,拜劉先生賜多矣,拜閻子儀賜多矣。雖然,先生富有不必言;此自子儀一斑,政不足盡子儀也?;拭魈靻⒘隁q在丙寅七月幾望,錢塘擁書人施莊康夫氏書于南郭草堂。
序四
夫□昦之大也,而求之蒼莽之間,雖殫智竭力,同夸父之槁耳。有八尺之衡以齊之,不特日月五行絫黍不失,而地之輪軸,亦放此而可準焉。人亦有衡,不執(zhí)其衡而評騭往古之人物,如矮人觀場,于中無主,為千古成案所汩沒。匣蘚侵入膚理,烏能作豐城吐氣哉?無論其猥雜者,即如莊之吊詭,韓之深刻,安之駁雜,非不奇宕鴻麗,成一家言,各因其資之所得者近是,求之于衡,鮮有當者。仲任生于漢之孟世,抽思力學,積有歲時,著書十余萬言,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數(shù),旁至動植,幽至鬼神,莫不窮纖極微,抉奧剔隱。筆瀧漉而言溶□,如千葉寶蓮,層層開敷,而各有玅趣;如萬疊鯨浪,滾滾翻涌,而遞擅奇形。有短長之說縱橫,而去其譎;有晉人之娟倩,而絀其虛;有唐人之華整,而芟其排;有宋人之名理,而削其腐。舉業(yè)家得之,尤可以掀翻疑窟,直躡天根,不但為麈尾之禿而已也。晉陵劉先生漁獵百氏,深嗜此書,如廬陵之于昌黎者,故詞組一出,而雞林爭媾,紙價為高。友人野倩氏,其同門友也,請付剞劂,隨珠趙璧,公諸藝林,千古一快事也。中郎而在,當自哂其為鉆核之浚沖矣。時天啟丙寅孟秋朔,題于凝香閣,錢塘閻光表書。
王本跋
王充論衡三十卷,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自周、秦、漢、魏以來,諸子文字之多,未有過于此書者也。其純駁互見,瑕瑜不揜,前人已備言之矣,故不具論。而謨于??菚?,則不能無概焉。漢、魏以來,作者多矣,其書或傳或不傳,無足深怪,獨怪仲任推重劉子政、揚子云、桓君山猶文、武、周公并出一時,又以君山所著新論為甲于子長、子云論說之徒。而新論十六篇,竟無一傳者。此書八十五篇,止缺招致一篇。不知論衡之書,果愈于新論歟?抑傳之者,獨得其人歟?昔蔡伯喈、王景興得是書,嘗欲秘而不傳矣;乃至今千余年,卒與子長、子政、子云諸書并傳于世。如君山書,仲任非不欲傳之,顧不能得。以是而知君山當時于子云書決其必傳,亦幸而言中也。今何氏叢書,于兩漢諸子書,收采略備,謨亦已次第授梓。獨以論衡文繁,資斧不繼,慮難卒業(yè)。會移署南昌縣學篆,因以此事商之顧東田明府。東田故博雅,亦病此書不純。重惜叢書缺而不完,即出百金佐剞劂費,并以其本,屬次公???。則此書之得以復為流布者,東田明府之力,而謨乃能相與有成。此雖事會適然,然以視蔡伯喈、王景興二人之用心,則有間已。汝上王謨識。
論衡集解附錄
息縣劉盼遂集(編者案:劉氏附錄與黃氏附編重復二十七條,現(xiàn)已刪去。)
謝承后漢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少孤,鄉(xiāng)里稱孝。到京師受業(yè)太學,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至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于宅內門戶壚柱各置筆硯簡牘,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藝文類聚五十八又三十五引。初學記二十四又二十一引。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又四百八十四又六百十二引。
又 班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狗稌虾鬂h書班固傳注引。
袁山松后漢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充幼聰明,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大儒論。范曄后漢書王充傳。注引。
范曄后漢書王充傳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xiāng)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yè)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xiāng)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shù)諫爭不合,去。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著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性書十六篇,裁節(jié)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后漢書儒林傳趙曄傳 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會稽,讀詩細而嘆息,以為長于論衡。
會稽典錄 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yǎng)生之書,凡十六篇。養(yǎng)氣自守,閉門塞聰,愛精自輔,服藥導引,庶幾獲道。太平御覽七百二十引。
又 孫亮時,有山陰朱育仕郡門下書仕,太守濮陽興問曰:「昔王景興問士于虞仲翔,書佐寧識之乎?」育對曰:「虞翻對王府君曰:『有道山陰趙曄,征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淵懿,學究道源,著書垂藻,絡繹百篇,釋經(jīng)傳之宿疑,解當世之盤結,上窮陰陽之奧秘,下?lián)饲橹畾w極?!弧谷龂緟侵居莘瓊髯⒁?br /> 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八任昉述異記引王充果賦 冬實之杏,春熟之甘。
吳淑事類賦天賦注引賀道養(yǎng)渾天記 近世有四術:一曰方天,興于王充。二曰軒天,起于姚信。三曰穹天,聞于虞昺。皆臆斷浮說。不足觀也。盼遂案:姚、虞皆三國時吳人。創(chuàng)方天之王充,殆即仲任,然無他證,姑從闕疑。
馬總意林卷四引抱樸子 王仲任撫班固背曰:「此兒必為天下知名?!?br />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篇第十八 至若李康運命,同論衡而過之;陸機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劉知幾史通序傳第三十二 又王充論衡之自紀也,述其父祖不肖,為州閭所鄙,而己答以瞽頑舜神,鯀惡禹圣。夫自敘而言家世,固當以揚名顯親為主。茍無其人,闕之可也。至若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此何異證父攘羊,學子名母?必責以名教,實三千之罪人也。
韓文公集后漢三賢贊?。ǚ炅刈⒃唬骸负鬂h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三人者同傳,公為之贊,各不滿百言,而敘事略無遺者?!梗┩醭湔吆危繒嫌?。本自元城,爰來徙居。師事班彪,家貧無書。閱書于肆,市肆是游。一見誦憶,遂通眾流。閉門潛思,論衡(韓醇注曰:「王充所為論衡,初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嫉弥C匾詾檎勚?。其后王朗為會稽太守,亦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弧梗┮孕?。為州治中,自免歸歟。同郡友人,謝姓夷吾,上書薦之,待詔公車。以病不行,年七十余,乃作養(yǎng)性,一十六篇。肅宗之時,終于永元。
晏殊列子有力命王充論衡有命祿極言必定之致覽之有感 大鈞播群物,零茂歸自然。默定既有初,不為智力遷。御寇導其流,仲任派其源。智愚信自我,通塞當由天。宰世曰皋、伊,迷邦有顏、原。吾道誠一概,彼涂鐘百端。卷之入纖豪,舒之盈八埏。進退得其宜,夸榮非所先。朝聞可夕隕,吾奉圣師言。宋文鑒卷十五。
難王充論衡三篇(今不傳。)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云:「近世釋子,多務吟詠。惟國初贊寧獨以著書立言,尊崇儒術為佛事。故所著書,駁董仲舒繁露二篇,難王充論衡三篇,(中略。)為王禹偁所激賞,與之書曰:『辱借通論,日殆三復,未詳指歸。徒觀其滌繁露之瑕,劘論衡之玷?!故ト酥溃瑹o傷于明夷,儒家者流,不至于迷復?!弧梗ㄏ侣?。)
劉章刺刺孟(明時已佚。) 明郎瑛七修續(xù)稿卷四辨證類書名沿作條云:「王充有刺孟,宋劉章作刺刺孟。柳子厚有非國語,劉章作非非國語。此皆反而正之之意實難也。況王乃辭勝理者,因孟而矯之,時則可耳。柳以正理,而矯淫誣之辭,劉何能勝之耶?惜未見其書。」
洪適盤洲文集卷六十三論衡跋 右王充論衡三十卷。王君,是邦人也。帳中異書,漢儒之所爭睹。轉寫既久,舛錯滋甚,殆有不可讀者。以數(shù)本俾寮屬參校,猶未能盡善也。刻之木,藏諸蓬萊閣,庸見避堂舍蓋之意。干道丁亥五月十八日,會稽太守洪適景伯跋。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四十一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晁氏曰:「后漢王充仲任撰。充好論說,始如詭異,終有實理。以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后蔡邕得之,秘玩以為談助云。(盼遂案:自此以下,宋袁州本讀書志無。)世為漢文章溫厚爾雅,及其東也已衰。觀此書與潛夫論、風俗通義之類,比西京諸書,驟不及遠甚。乃知世人之言不誣?!垢呤献勇栽唬骸笗耸迤嗳f言。其為言皆敘天證,敷人事,析物類,道古今,大略如仲舒玉杯繁露。而其文詳,詳則禮義莫能核而精,辭莫能肅而括,幾于蕪且雜矣。漢承滅學之后,文、景、武、宣以來,所以崇厲表章者,非一日之力矣。故學者向風承意,日趨于大雅多聞之習,凡所撰錄,日益而歲有加,至后漢盛矣。往往規(guī)度如一律,體裁如一家,是足以雋美于一時,而不足以準的于來世。何則?事之鮮純,言之少擇也。劉向新序、說苑奇矣,亦復少探索之功,闕詮定之密,其敘事有與史背者不一。二書尚爾,況他書乎?袁崧后漢書云:『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家娭?,以為談助。談助之言,可以了此書矣??陀须y充書煩重者,曰:『石多玉寡,寡者為珍。龍少魚眾,少者為神乎?』充曰:『文眾可以勝寡矣。人無一引,吾百篇,人無一字,吾萬言,為可貴矣。』予所謂乏精核而少肅括者,正此謂歟?」陳氏曰:「充,肅宗時人。仕為州從事治中。初作此書,北方初未有得之者。王朗嘗詣蔡伯喈,搜求至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shù)卷將去。伯喈曰:『惟我與爾共,勿廣也?!蝗蛔越裼^之,亦未為奇?!?br /> 玉海六十二藝文門論類漢論衡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自注: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崇文目有續(xù)論衡二十卷。(自注:「當考?!梗∨嗡彀福豪m(xù)論衡不知誰作,崇文總目后亦不見著錄。
明黃瑜雙槐歲鈔卷六 宋劉章嘗魁天下,有文名,病王充作刺孟,柳子厚作非國語,乃作刺刺孟、非非國語。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卷一論衡相背條 論衡一書,掊擊世儒怪誕之說,不遺余力。雖詞蕪而俚,亦稱卓然自信矣。至驗符一篇,歷言瑞應奇異,黃金先為酒尊,后為盟盤,動行入淵;黃龍大于馬,舉頭顧望;鳳皇芝草,皆以為實。前后之言,自相悖舛。此豈足為帳中秘哉?盼遂案:充著驗符等篇,以頌東漢,佛家所謂順世論也。豈著三增、九虛之人,而信任此等事乎?
又漢時四諱條 漢時有四大諱:一曰,諱西益宅。西益宅,謂之不祥。今之住宅忌虎臂昂頭,是其遺意也。二曰,被刑為徒,不上丘墓。此諱今人無之。但欲使子孫全歸,而非所論于無辜受刑也。三曰,諱婦人乳子,以為不吉。將舉吉事,入山林,遠行度川澤者,皆不與之交通。乳子家亦忌惡之,丘墓廬道,踰月乃入。今但賽祀及道流上帝漁人下海,則忌之,余不爾也。四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殺父與母。今不諱也。 盼遂案:論衡有四諱篇。
熊伯龍無何集敘錄自述一 庚子初夏,燈窗讀荀子,有曰:「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世人不解斯言,遂疑天地如何報佑,善惡如何吉兇,鬼神如何靈,祈禳如何驗。精如仙佛,粗若果報諸般,以及山川草木之神,飛走昆蟲之怪,歷歷可指。一有歐陽之徒,不信祥瑞,即從而舉已往靈驗之事以詰之。士大夫沿習成風,牢不可破,正坐不知無何二字耳。余博覽古書,取釋疑解惑之說,以論衡為最。特摘其尤者,參以他論,附以管見,名曰無何集。欲以醒世之惑于神怪禍福者。且神怪禍福之說而外,亦間錄他說,如天地、古今、儒術、雜家、人事宜忌、百物器用之說,有關名教風化,亦備錄焉。然俗儒守文失真,時俗嫌疑莫定,凡史書、文集、百家、諸子所傳記之文,其虛妄而不可信者,世已信之久矣,誰肯取斯編以正之哉!
又自述二 余友黃生敬渝謂余曰:「吾讀書數(shù)十年,欲覓異書不得。金陵肆中購得論衡一部,反復讀之,如獲奇珍,但以篇過冗長,辭多重復,醇疵參半,未嘗深愜我心。及見先生抄本,精萃簡要,分選編類,增廣美備,喜出望外,因口沫手胝,晝夜不倦。始信『玩楊子云之篇,樂于居千石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財』,非虛語也。仲任有知,必以先生為千載知音矣。惜所選多辟神怪禍福之說,未綜全編而精選之也?!挂驀谟喔⑷?,刊以問世。余應之曰:「余以神怪禍福之說,時俗嫌疑,故抄數(shù)帙,以明其妄。然才疏識淺,豈能注全集者?昔蔡中郎得論衡,丁寧示人勿廣。今吾亦將秘諸帳中,與吾子共讀之?!裹S生喜而謝余曰:「是吾之幸也夫!是吾之幸也夫!」
又自述三 鐘陵自幼不信神仙鬼神、禍福報應之說,有言之者,輒舉圣經(jīng)賢傳破之。人以中庸言前知,易言鬼神,書言禍福之說為問,鐘陵不能對,然終疑而不決也。及讀史,見歐陽公不信祥瑞之說,反復諷誦,深愜于心,思欲推類以廣其說,然以習舉業(yè),為時文,無暇及此。嘗作適逢說,言古今天下之事皆適逢耳。又嘗作鬼辨,言人死之后,如未生之前。作神論,言山神之形宜似山,水神之形宜似水。是時尚未讀論衡也。后越數(shù)年,京師購得論衡,讀之,喜曰:「予言有征矣。」讀至幸偶篇,云「有幸有不幸,有偶有不偶,」與適逢說同意。又讀至論死篇,云「人未生無所知,其死歸無知之本」,與鬼辨同意。讀至紀妖篇,云「大山有神,宜象大山之形」,與神論同意。因欣然自喜,又爽然自失。自喜者,喜其言之竟合于古也。古人先得我心,其信然矣。自失者,恨其論之不逮于古也。古之為文渾灝,今之為文淺露,不可同日語也。因廢適逢、鬼辨諸篇,取論衡之辟虛妄者選為一編,簡當精要,且廣集他說,以補其不足。嗟乎!昔楊子云作太元,猶有覆瓿之恐,余以白屋寒俊,妄欲修漢儒之書,補前賢之缺,不勝為笑耳。然而藏諸名山,傳之百世,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
又讀論衡說一段 仲尼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怪偃卧唬骸刚摵馄允當?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狗蛟凰紵o邪,則邪不入矣;曰疾虛妄,則虛妄之說不載矣。仲任蓋宗仲尼者也。問孔、刺孟二篇,小儒偽作,斷非仲任之筆。何言之?論衡之宗孔子,顯而易見。其齊世篇,則稱孔子以斷堯、舜;其實知篇,則稱孔子以辨偶人;其知實篇,則稱孔子以論先知;其卜筮篇,則稱孔子以論蓍龜,其本性篇,則稱孔子以定性道。他篇之引孔子者,不可勝數(shù)。其宗孔子若是,焉有問孔者乎?孟子,學孔子者也。焉有宗孔而刺孟者乎?由此言之,二篇之為偽作,無疑矣。
又二段 余友疑偽作之篇,不但問孔、刺孟,吉驗、骨相、宣漢、恢國、驗符諸篇,以及訂鬼后四段之言,恐皆屬偽作。余問何故,友曰:「以其言多虛妄,且自相矛盾,故知之也。仲任之言,前后一律,試略舉之。如偶會篇言象耕鳥佃之妄,書虛篇又深辨其非;龍?zhí)撈则T龍之謬,道虛篇又痛斥其虛,非前后一律乎?獨吉驗、骨相之言瑞應,謂命當如此,又謂相者之言果符,真世俗之見也。若驗符篇之言,又與吉驗篇相似;恢國篇之言,全與奇怪篇不合。至訂鬼篇后四段之言,與前相反,且語涉虛妄。故疑非仲任作也?!褂嘣唬骸阜侨灰?。仲任不言奇異,而諸篇皆云瑞應,子知其意之所在耶!仲任忠君愛國,尊重本朝,以高祖、光武比文王、武王,且謂文帝、武帝、宣帝、孝明帝遠邁周之成、康、宣王,俾后人知漢德隆盛,千古未有,其實非信瑞應也?!?br /> 又三段 友曰:「仲任之意,子何以知之?」曰:「以讀對作篇而知之。對作篇曰:『董仲舒作道術之書,言災異政治所失。主父偃嫉之,誣奏其書。仲舒當死,天子赦之?!黄埛侵魃鲜ッ?,仲舒死矣。仲任特著須頌篇,又著諸篇以明己志。然則仲任極稱漢德,征以祥瑞,多溢美之辭,褒增君德者,明哲保身,君子之道也。」
又四段 友曰:「仲任頌君德,其自言曰:『非以身生漢世,褒增頌嘆以求媚稱。』觀仲任此言,則頌君德非褒增矣。子謂之褒增,何耶?」曰:「子未讀李陵書乎?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下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仲任與蘇武同一意也。不知仲任著書之意,而謂仲任信瑞應,誤矣?!?br /> 又五段 友問曰:「著書以教后世。既不信瑞應,而又言之鑿鑿,智者或能察,愚者不將昧乎?」曰:「諸篇之語,非難知也。宣漢篇曰:『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灰喾切湃饝砸病G抑偃沃匀饝?,有深意也。譴告、變動二篇,言災異非天戒,亦非政所致。夫災異非天戒,則祥瑞非天佑;災異非政所致,則祥瑞亦非政所致矣。不信黃精益壽,但觀鉤吻殺人。讀災異可以悟祥瑞,仲任之意殆如此也。且死偽篇辨趙王如意為祟之說,不信如意之為祟,肯信盛德之致瑞乎?況講瑞篇。亦謂鴝鵒非惡,鳳凰麒麟非善;指瑞篇又言麟鳳有道則來、無道則隱之妄;是應篇言萐脯、蓂莢之非,又考景星、甘露之解。又況高祖之母夢與神遇,奇怪篇已辨其謬;高祖斬蛇,蛇為白帝子,紀妖篇明其非實。仲任尊崇本朝,屢言祥瑞而不信祥瑞之實,已露其意于他篇,惟善讀者能會其意也。至齊世篇之言符瑞并至,卜筮篇之言天人并佑,不過與吉驗諸篇之言祥瑞者同意,不必辨也?!?br /> 又六段 如訂鬼后四段之言,此小疵耳。書虛篇言杜伯為鬼之非,死偽篇又言杜伯不能為鬼,而言毒篇又言杜伯為鬼,凡此之類,皆小疵也。篇有小疵,則削而不錄可也,何用疑乎?
又七段 友曰:「然則仲任之言無過乎?」曰:亦有之。言命近于星家,如言忠臣見殺,子胥、屈原、箕子、比干輩命當自訖。果如此,則昏主無過矣。又言韓信、張良輔助漢王,高祖命當自立,韓信、張良之輩適相遭遇。信斯言也,則忠臣無補天之功矣。且言命當自立,是又信祿命之說也。又言世之所以亂者,不以盜賊兵革,由谷食乏絕。此言是矣。然又曰:『賢君偶在當治之時,無道之君偶生當亂之日,非惡所致也?!辉噯栔偃?,何為當治之時?何為當亂之日?是又信氣運之說矣。至言古人今人德無優(yōu)劣,言雖合理,然其論堯、舜,則曰『以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知堯、舜之德,不若是其盛』,則又太過矣。又如信公牛哀化虎,以為生物轉為生類,亦未察也。夫牛哀病七日而化虎,語本淮南。淮南云:『方其為虎,不知其常為人。方其為人,不知其且為虎。』夫淮南之言虎,猶莊周之言蝶也。不知為虎為人,猶言不知為周為蝶也。此不過寓言耳。仲任無形篇不信其說,而論死篇中又信以為真,何哉?」
又八段 言少君之類,亦有語病。既不信卻老延年之說矣,又曰「少君年二百歲而死」,言亦太過。夫謂少君長壽可也,必曰二百歲,恐未必然也。又如言龍與魚無二,不能升天,是矣。然又曰:『存亡其形,變體自匿?!积堄行危茏酝龊??此亦太過之言也。至于言用術數(shù)能知一端,既曰「圣不能先知」,夫思慮之精,聰明之至,莫過于圣人,圣人尚不能知,術數(shù)能知之乎?夫謂術數(shù)能先知,猶言吉兇有先兆也。言事有吉兇則是矣;必謂吉有吉兆,兇有兇兆,則過矣。
又九段 又若言兇妖之氣,言亦太過。友曰:「論衡之言兇妖,實者空之。凡世間言兇有象,言妖有形,論衡悉謂之氣,所以破世俗之疑,何為過?」曰:「所謂氣者,害人之氣也。氣能害人,安能成象?如謂毒氣中人輒病,則是矣,必謂太陽毒氣,有象如人,其言未免已甚。他如論宋、衛(wèi)、陳、鄭之災,曰:『使子產(chǎn)聽梓慎言,四國亦有災?!淮瞬恍盆魃髦f矣。然又曰:『氣變見天,梓慎知之?!皇切盘熳冎f矣。仲任之言,不能無弊,姑舉一二,以概其余?!?br /> 又十段 至于每篇之中,有引俗論以駁俗論者。如熒惑徙舍,變虛篇已辨其妄,感虛篇取以證襄公麾日之事,此借俗論以駁俗論也。讀者須究心焉,勿以仲任為信虛妄者。諸如此類,宜善讀之。
又十一段 友曰:「問孔一篇,斷非仲任所作,無疑矣。刺孟一篇,與非韓篇同意,子何以知非仲任之筆?」曰:「本性一篇,開口便稱孟子言性善。一篇之中,稱孟子者八,焉有稱之而刺之者乎?且仲任,博學之儒也,禹至湯四百四十余年,湯至周六百四十余年,而刺孟篇則曰『禹至湯且千歲,湯至周亦然。』夫漢代去古未遠,豈博如仲任,尚不知三代年數(shù)乎?此后世小儒偽作,不暇修飾,故有此弊也?!褂涯藝@服。
又讀論衡法 讀論衡有直讀、橫讀二法。何謂直讀法?每言一事,如剝蕉抽繭,其理層出不窮,試略舉之。如雷罰陰過,先辨雷非天之怒,次辨雷不殺人。且從天體察天,知非天怒,更以地哭天笑,辨其不然。又以喜證怒,且以空怒證實怒。于是以春例夏,以物例人,以王者用刑例天發(fā)雷。然后言圖雷之非,指太陽之氣,俾人知殺人之由。又辨雷死之人,身有字跡之妄。篇終又歸到圣人敬天,聞雷必變。由淺而深,由粗而精。此直讀法也。(案:此段專就雷虛篇立說,以例其余。)何謂橫讀法?世間虛妄之說,不能盡辟,凡讀論衡者,觸類旁通可也。試就十事推之。如知白魚入舟之非,則知黃龍負舟不可信也。知負舟之妄,即知葉公好龍,真龍不降,不可信也。知龍降之虛,即知漦化褒氏不可信也。知漦化之謬,龍漦不能化人,人身未必化龍,李氏化龍不可信也。知化龍之誕,即知吊客化鶴不可信也。知化鶴之誕,即知橘皮畫鶴不可信也。知橘皮之謬,即知橘中圍棋不可信也。知圍棋之虛,即知壺公懸壺不可信也。知懸壺之妄,即知螺殼美女不可信也。知螺殼之非,即知樹生小兒不可信也。知小兒之非,即知人犬化石不可信也。知化石之妄,即知叱石成羊不可信也。知成羊之虛,即知牛溲成金不可信也。知成金之謬,即知藍田種玉不可信也。知種玉之誕,即知石中有璽不可信也。以類而推,莫可終窮。此橫讀法也。直推則就其文而讀之,橫推則在乎人之自思。直推、橫推,格物致知之學也。知此,可與讀論衡矣。
又說一 論衡無一不宗孔子,即幸偶一篇,稱舜者一,稱孔子者九;至他篇之稱孔子者,不可勝紀。其宗孔子也明矣。問孔一篇,斷非仲任所作?;蛑刚摵鉃殡s家者流,其視仲任也淺矣。夫仲任??鬃又揭?。
又說二 或曰:「子取幸偶篇以冠全部,吾既聞其說矣。子又謂論衡無一不宗孔子,而指問孔、刺孟二篇,以為斷屬偽作,愿聞其詳?!乖唬骸搁_卷作逢遇篇,便稱孔、孟。其言曰:『或以賢圣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軻是也。』讀此則仲任之宗孔、孟可知矣。累害篇內言鄉(xiāng)愿曰:『孔子之所罪,孟軻之所愆?!挥衷唬骸阂苑叫呐妓字?,求益反損。蓋孔子所以憂心,孟軻所以惆悵也?!蛔x此,而仲任之宗孔、孟,更可知矣。他如命祿篇稱孔子者三,稱孟子者二;命義篇稱孟子者一;率性篇稱孔門者二,稱孔子者二;偶會篇引孔子稱命者二,引孟子言天者二;骨相篇稱孔子者九,歷敘骨相之驗,而篇終以『以貌取人,失于子羽』一語破之。仲任之宗孔子,益顯而易見。又若本性篇稱孔子者五,稱孟子者八;書虛篇稱孔子者十九;感虛篇稱孔子者三;福虛篇稱孔子者五;禍虛篇稱孔子者四;龍?zhí)撈Q孔子者四;語增篇稱孔子者十一,稱孟子者二;儒增篇稱孔子者四;藝增篇稱孔子者七。又『黎民孑遺』之解,『血流浮杵』之辨,俱主孟子之說。仲任之宗孔、孟,益無疑矣。又如非韓篇稱孔子者二,說日篇稱孔子者七,答佞篇稱孔子者一,程材篇稱孔子者二,量知篇稱孔子者一,謝短篇稱孔子者六,效力篇稱孔子者三,別通篇稱孔子者六,超奇篇稱孔子者九,明雩篇稱孔子者十二,順鼓篇稱孔子者一,亂龍篇稱孔子者五,遭虎篇稱孔子者三,讀瑞篇稱孔子者十九,指瑞篇稱孔子者十一,治期篇稱孔子者二,自然篇稱孔子者四,感類篇稱孔子者七,齊世篇稱孔子者六,宣漢篇稱孔子者六,恢國篇稱孔子者一,驗符篇稱孔子者一,須頌篇稱孔子者六,佚文篇稱孔子者七,稱孟子者一,論死篇稱孔子者二,紀妖篇稱孔子者四,言毒篇稱孔子者一,薄葬篇稱孔子者七,四諱篇稱孔子者一,譏日篇稱孔子者一,卜筮篇稱孔子者三,辨祟篇稱孔子者四,詰術篇稱孔子者一,祭意篇稱孔子者二,實知篇稱孔子者二十一,知實篇稱孔子者五十一,稱孟子者五,定賢篇稱孔子者二十七,稱孟子者一,正說篇稱孔子者十三,稱孟子者二,書解篇稱孔子者五,案書篇稱孔子者二十一,對作篇稱孔子者三,稱孟子者三,自紀篇稱孔子者十一,稱孟子者二。其言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夫以為莫過,是稱孔子為至圣矣。意欲效放,是以孔子為師表矣。合論衡之全書而觀之,不但九虛、三增諸篇本語本圣教,八十三篇何一非宗圣言者?夫孔子,萬世之師也。仲任每篇必宗孔子。孟子,學孔子者也,仲任亦間稱孟子。既以孔、孟為宗,焉有宗之而問之刺之者乎?吾故謂問孔、刺孟二篇系小儒之偽作,斷非仲任之筆也。
又或問二段 或問:「中郎得論衡,秘諸帳中??贾欣杉司恚鵁o一語稱論衡。且答詔問災異與論衡相反,作王子喬碑與仲任之不信道教又大相縣絕。然則中郎果何所取歟?抑徒悅其議論之新奇疊出歟?」曰:「不然。自古圣王敬天之怒,迅雷風烈必變。茍中郎以論衡之說對,是有欺君之罪,不敬莫甚,王半山之徒也。其王子喬碑云:『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以致祀,祗懼之敬,肅如也?!恢淮艘徽Z,可以知中郎之意矣。天眷茲神,而臣子可指為妄誕乎?昔者九章算術,六燕、五雀飛集衡,衡適平。論如衡之平,故曰論衡。中郎之疏議問答以及碑銘,語多平允,意極精詳,未必非得力于論衡也。夫何疑?」或問:「中郎以直言受禍。當詔問災變,公卿士庶括囊,莫肯盡心,中郎獨以皁囊封上。帝覽而嘆息。曹節(jié)竊視,為邕所裁黜者,皆側目思報。程璜飛章,誣邕害大臣,大不敬,詔下獄。夫使中郎言災異之不足信,則禍可免矣。何以中郎既信論衡,卒不能免于禍耶?」曰:「中郎之苦心,寧使人誣以害大臣之不敬,斷不肯言災異之不足信,使其君不敬上帝,不思己過,而謂天變之不足畏。此中郎之忠也,豈可議哉?觀答問災異八事,首言衽席,詩教也。次言皇極,次言貌恭,次言風雨,書教也。言熒惑則主乎禮,論蝗蟲則征以易,論庫屋損壤之變。則引易傳、洪范之言。答聞災恐懼之詔,則述春秋魯定之事。此與仲任之開口不離孔子者何異?
王清作熊鐘陵無何集序 論衡一書,發(fā)明孔子之道者也。何以發(fā)明孔子之道?曰:不信妖異,不信鬼怪也。或聞而笑之曰:孔子之道,高矣大矣,僅僅不信妖異鬼怪而已,烏足以發(fā)明其道乎?曰:是非予之私言也,予蓋聞諸孔子也。昔楚有云如赤鳥,夾日以飛,太史請禜,昭王弗許。又,王有疾,卜曰:「河為祟?!拐淹醺ゼ?。夫弗禜,是不信妖異也;弗祭,是不信鬼怪也。不信妖異鬼怪,自世俗言之,方恐不免禍;自儒者言之,不過一智人而已。然而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大道者何?即不信妖異鬼怪之道也。昭王知之,故能常保其國。然則今人之不信妖異鬼怪者,其亦庶幾知道者哉!吾博覽群書,見守孔子之道而鑿鑿言之者,莫若論衡一書。其奇怪篇深得孔子不語怪之道也,其卜筮篇深得孔子不語神之道也,其齊世篇深得孔子罕言命之道也,其變虛篇深得孔子請禱弗許之道也,其感類篇深得孔子遠鬼神之道也,其感虛篇深得孔子焉能事鬼之道也,其訂鬼篇深得孔子焉知死之道也。是發(fā)明孔子之道者,論衡也。然而純疵參半,未能一一悉合乎道。至問孔、刺孟諸篇,語尤顯悖于道,必不可以不刪。昔韓子讀荀篇曰:「孔子刪詩、書,筆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離于道者黜之?!狗蝽n子欲削荀子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則曰:「亦孔子之志也?!菇駥W士熊鐘陵削論衡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其亦韓子之志歟!夫而后論衡一書,蓋醇乎醇者矣,即謂為大有功于圣門焉可。是不可以不序。盼遂案:無何集凡十四卷,專摘論衡釋虛抵妄之言,分臚類列,而附說以闡明之。卷首為總論,不入數(shù)。余分天地一、古今二、鬼神三、禍福四、災祥五、感格六、宜忌七、人事八、儒術九、道教十、雜家十一、百物十二。余十三卷則伯龍辟佛隨筆之作,不盡限于仲任書者。十四卷系伯龍之子正笏作,雜取經(jīng)史子集名人百家之言有合于仲任之道者而成,附于無何集之后,名之曰勿廣余言集。(此用蔡伯喈語。)此書推為論衡拂弼,誠不虛也。清干隆五十九年,熊氏六世孫熊心畬付梓。今據(jù)湖北先正遺書本。
盧見曾贈馬秋玉詩玲瓏山館辟疆儔,邱索搜羅苦未休。數(shù)卷論衡藏秘籍,多君慷慨借荊州。漁洋感舊集小傳附注。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七跋論衡 論衡八十五篇,作于漢永平間,自蔡伯喈、王景興、葛稚川之徒皆重其書。以予觀之,殆所謂小人而無忌憚者乎。觀其問孔之篇,掎摭至圣;自紀之作,訾毀先人,既已身蹈不韙,而宣漢、恢國諸作,諛而無實,亦為公正所嗤。其尤紕繆者,謂國之存亡,在期之長短,不在政之得失,世治非賢圣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賢君之立偶在當治之世,無道之君偶生于當亂之時,善惡之證不在禍福。嗚呼!何其悖也?后世誤國之臣,是今而非古,動謂天變不足畏,詩、書不足信,先王之政不足法,其端蓋自充啟之。小人哉!
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六王充 王充傳:「充少孤,鄉(xiāng)里稱孝?!拱刚摵庾詳⑵疲骸噶鶜q,教書,有巨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共辉粕俟乱病F浯鸹蛉酥?,稱鯀惡禹圣,叟頑舜神,顏路庸固,回杰超倫,孔、墨祖愚,丘、翟圣賢。蓋自居于圣賢,而訾毀其親,可謂有文無行,名教之罪人也。充而稱孝,誰則非孝?
惲敬大云山房集讀論衡 吾友張皋文嘗薄論衡,詆為鄙冗。其問孔諸篇,益無理致。然亦有不可沒者,其氣平,其思通,其義時歸于反身。蓋子任稟質卑薄,卑薄故迂退,迂退故言煩而意近。其為文以荀卿子為途軌,而無其才與學,所得遂止此。然視為商、韓之說者,有徑庭焉。卑薄則易近于道,高強則易入于術,斯亦兼人者所宜知也。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匡謬 問難之體,必屈問而申答,故非義理有至要,君子不欲著屈者之姓氏也。孟子拒楊、墨,必取楊、墨之說而辟之,則不惟其人,而惟其學。故引楊、墨之言,但明楊、墨之家學,而不必專指楊朱、墨翟之人也。是其拒之之深,欲痛盡其支裔也。蓋以彼我不兩立,不如是不足以明先王之大道也。彼異學之視吾儒,何獨不然哉!韓非治刑名之說,則儒、墨皆在所擯矣。墨者之言少,而儒則詩、書、六藝皆為儒者所稱述,故其歷詆堯、舜、文、周之行事,必藉儒者之言以辨之,故諸難之篇,多標儒者以為習射之的焉。此則在彼不得不然也,君子之所不屑較也。然而其文華而辨,其意刻而深,后世文章之士,多好觀之。惟其文而不惟其人,則亦未始不可參取也。王充論衡則效諸難之文而為之。效其文者,非由其學也,乃亦標儒者而詰難之。且其所詰,傳記錯雜,亦不盡出儒者也。強坐儒說而為志射之的焉,王充與儒何仇乎?且其問孔、刺孟諸篇之辨難,以為儒說之非也,其文有似韓非矣。韓非絀儒,將以申刑名也。王充之意,將亦何申乎?觀其深斥韓非鹿馬之喻以尊儒,且其自敘辨別流俗傳訛,欲正人心風俗,此則儒者之宗旨也。然則王充以儒者而拒儒者乎?韓非宗旨固有在矣,其文之雋不在能斥儒也。王充泥于其文,以為不斥儒則文不雋乎?凡人相詬,多反其言以詬之,情也。斥名而詬,則反詬者必易其名,勢也。今王充之斥儒,是彼斥反詬,而仍用己之名也。
杭世駿道古堂文集卷二十二論王充 范史之傳充曰:「充少孤,鄉(xiāng)里以孝稱?!购甲釉唬骸阜蛐⒄?,己有善不敢以為善,己有能不敢以為能,曰:『是吾先人之所留遺也,是吾祖若父之所培植而教誨也?!秽l(xiāng)人曰:『幸哉!有子如此,可謂孝已?!欢崴動诔湔哂挟愌?。充細族孤門,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讎眾多。祖父泛,賈販為事。生子蒙及誦,任氣滋甚。在錢塘,勇勢凌人。誦即充父也。充作論衡,悉書不諱。而乃特創(chuàng)或人問答,揚己以丑其祖先。其尤甚之辭則曰:『母驪犢骍,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牓奇人?!环蛴硎ヒ捕厫海瓷褚捕蓬B。使禹謂圣于鯀,舜謂神于叟,則禹與舜將不得為神圣。矧復以鯀為惡,以叟為頑,而掛諸齒頰,著之心胸,筆之簡牘,即禹亦且不免于惡,舜亦且不免于頑,雖甚神圣,焉得稱考?充知尚口以自譽而已。唐劉子玄氏謂:『責以名教,斯三千之罪人?!恢荚昭院?!吾取以實吾言矣。且夫立言將以垂教也,論衡之書雖奇,而不孝莫大。蔡邕、王朗、袁山松、葛洪之徒,皆一代作者,尋其書而不悟其失,殆不免于阿私所好。而范曄又不孝之尤者,隨而附和之,而特書之以孝。嗚呼!孝子固訐親以成名乎?」
充之立論,固不可以訓,而吾特申申辨之不已者,豈以招其過也?蓋有所繩爾。臨川陳際泰,小慧人也,而闇于大道。作書誡子,而以村學究刻畫其所生。禾中無識之徒,刊其文以詔世,而以斯語冠諸首簡。承學之士,胥喜談而樂道之。嗟乎!人之無良,壹至于此乎?而其端實自王充發(fā)之。充自矜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審若斯談,匹如中風病易之夫,譫諵不已,不待聽其終,而已莫不非而笑之者。不謂后世且有轉相仿效之徒,流傳觚翰,則其壞人心而害世道,莫此為甚也。且充不特敢于瘡疵先人,而亦欲誣蔑前哲。顏路譏其庸固,孔、墨謂其祖愚,始以解免其賤微,而既乃擠賢圣而扳之。此其弊,庸詎止詭于眾而已哉!黃東發(fā)先生讀論衡云:「王充謂天地無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蟣虱,欲以盡廢百神之祀。雖人生之父母骨肉,亦以『人死無知,不能為鬼』而忽蔑之。此與路粹數(shù)致孔融之說何異?」
汪璐藏書題識卷二子部王充論衡三十卷明程榮?!【砟┠P序略曰:(其文已殘闕。)充字仲任,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既作之后,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菚嫉弥?,恒秘玩以為談助,故時人言伯喈得異書?;蛩亚笃鋷ぶ须[處,果得論衡,抱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黄浜笸趵蕘硎貢?,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粏栔?,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流行四方,今殆千歲。撰六帖者但摘而為備用,作意林者止鈔而同諸子。吾鄉(xiāng)好事者,往往自手書牘,珍為家寶。然其篇卷脫漏,文字踳駁,魯魚甚眾,豕亥益訛,或首尾顛躓而不聯(lián),或句讀轉易而不紀,是以覽者不能通其讀焉。余幼好聚書,于論衡尤多購獲,自一紀中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蓋今起居舍人彭公秉曾所對正者也;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乃戶部郎中李公秉前所??闭咭?。余嘗廢寢食,討尋眾本,雖略經(jīng)修改,尚有闕遺。意其謄錄者誤有推移,??闭咄觿h削,致條綱紊亂,旨趣乖違,倘遂傳行,必差理實。今研核數(shù)本之內,率以少錯者為主,然后互質疑繆,沿造本源,訛者譯之,散者聚之,亡者追之,俾斷者仍續(xù),闕者復補。惟古今字有通用者,稍存之。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盼遂案:汪氏殆全鈔楊文昌刻書序文,而中有不同數(shù)處,故錄供參考。
趙坦保甓齋文錄卷上書論衡后 王充,漢儒之愎戾者也,故所著論衡八十五篇,多與圣賢之旨悖。自古圣賢莫不畏天,畏天故朝夕兢惕以自閑其身心,禎祥見則不敢自矜,災異見則引以自責。自責則政修,政修則民心固,祈天保命之術,不外是也。充則以戔戔之智,而反其說。充之變虛篇云:「人不覺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嗚呼!古之正心者,即隱微之地,尚不使稍留余憾,曾謂明明上天,而可怠泄接之乎?使充之說行,則生人之理滅,而人將與禽獸無別。是驅昭昭之民而胥入于冥冥也,其害可勝言哉!妖孽之興,由人心生也,心動乎下,征見乎天。修省而不弭,則必所失者多而所改者小也,所積者久而所改者暫也。充之異虛篇云:「見妖改政,安能除禍?」信如是言,則將任妖孽之見而不為警省,吾恐害且迭起而莫可止矣。雨旸失其時,則必祈請于天,天高而精誠可通,且以安百姓也。古之人知之明察之審,故水則伐鼓責群陰,旱則雩祭祈蒼龍。祈之而不得,務為御災之政,理與勢宜然也。充之明雩篇則曰:「恬居安處,不求己過,天猶自雨,雨猶自旸?!箚韬?!一任天之雨旸,必且任人之自治自亂,可乎哉?夫人之所以為萬物靈者,以其能自治也。極其至,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如充之言,何其自處于無知而不自振拔乎?其它商蟲、治期等篇,皆悖政術,不足道。至死偽篇盡掃鬼神之說,壹似圣王之制為祭祀,皆虛而無憑者。夫鬼神若有若無,圣王之不敢褻。鬼神所以厚人心而輔治道也,充烏能知之?周、秦而下,諸子百家雜出,以淆圣人之道。背仁義者莫如申、韓,至充之論衡則又甚焉。嗚呼!敢于問孔、刺孟,則無所不用其悍戾矣。
平步青安越堂外集卷四書論衡后 明虞德園淳熙序論衡(在萬歷十一年。)末云:「史稱仲任年漸七十,志力衰耗,造養(yǎng)性書十六篇,不知誰何氏匿之,吾甚不平,行問之靈族氏矣。」案本書卷三十自敘篇云:「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年漸七十,時可懸車,(案:充生建武三年丁亥,至章和二年戊子止,六十二。)乃作養(yǎng)性之書,凡十六篇?!辜捶妒妨袀魉尽U聭炎⒁剿蓵唬骸赋溆茁斆?。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大儒論?!棺孕蚱衷疲骸搁e居作譏俗節(jié)義十二篇,冀俗人觀書而自覺?!褂衷疲骸赋浼燃菜浊樽髯I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情苦思,不睹所趨,若作政務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據(jù)自敘所言,仲任撰著篇籍,不僅論衡、養(yǎng)性。大儒論或以少作棄去。譏俗節(jié)義及政務之書,今亦不傳。不得偕論衡并垂天壤。與王汝麋之怪桓君山新論同恨。德園廑廑不平。不知誰何氏匿養(yǎng)性書。豈知仲任究當世失得,論衡百余篇外,不知尚有若干萬言。論衡得中郎、景興先后傳播,盛行于世。蔚宗習見其言,故但云「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略舉大恉,不著其篇。使譏俗、政務尚存,亦當如著潛夫之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錄昌言之治亂、損益、法誡三篇,足觀當時風政。簡撮其略,載之本傳,而獨無之,蓋其亡佚久矣,不獨養(yǎng)性十六篇,初非有人秘玩以為談助,匿之帳中隱處也。德園欲問之靈族氏,固哉!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五十七論衡三十卷(明通津草堂刊本。) 王氏族姓行狀,于自紀篇述之詳矣。范曄東漢列傳云:「充字仲任,嘗受業(yè)太學,師事班彪,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嘗游雒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禮絕慶吊,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褂啺偈现鎏摚懢帕髦姓Q,天人之際悉所會通,性命之理靡不窮盡,?理折衷,此書為多。既作之后,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菚嫉弥?,常秘玩以為談助,故時人嫌伯喈得異書?;蛩亚笃鋷ぶ须[處,果得論衡,抱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其后王朗來守會稽,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箚栔哉摵庵妫硎撬煲妭餮?。流行四方,今殆千載。撰六帖者但摘而為備用,作意林者止鈔而同諸子。吾鄉(xiāng)好事者,往往自守書櫝為家寶。然其篇卷脫漏,文字踳駁,魯魚甚眾,亥豕益訛,或首尾顛躓而不聯(lián),或句讀轉易而不能通其讀焉。余幼好聚書,于論衡尤多購獲,自一紀中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蓋今起居舍人彭公乘曾所對正者也;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乃庫部郎中李公秉前所校者也。余嘗廢寢食,討尋眾本,雖略經(jīng)修改,尚互有闕遺。意其謄錄者誤有推移,校勘者妄加刪削,致條綱紊亂,旨趣乖違,儻遂傳行,必差理實。今研核數(shù)本之內,率以少錯者為主,然后互質疑謬,沿造本源,訛者譯之,散者聚之,亡者追之,俾斷者仍續(xù),闕者復補。惟古今字有通用,稍存之。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有如日星之麗天,順經(jīng)躔而軌道;河海之紀地,自源委以安流。其文取譬連類,雄辯宏博,豈止為談助、才進而已哉!信乃士君子之先覺者也。秉筆之士,能無秘玩乎?即募工刊印,庶傳不泯,有益學者。非矜己功,不敢同王、蔡之徒,待搜之然后得而共,問之然后言其益也。時圣宋慶歷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前進士楊文昌題序。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論衡三十卷(明刊本盧抱經(jīng)校藏。) 前有虞淳熙序,卷六后盧召弓學士校正,間以墨筆錄孫志祖、梁玉繩校語于卷眉。末記云:「干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七十七翁盧文弨細校竟。次年甲寅重細校,五月十九日訖功。」有抱經(jīng)堂印、文弨校正兩印。案:是書以宋慶歷中楊文昌定本為善。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刊楊本,明通津草堂所刻即出是本。此程氏叢書又出自通津者也。
譚獻復堂日記 閱論衡,王仲任文士之見,窮達橈其志趣,所言辨而不中。自名其書曰戒虛妄,而師心妄作,戾經(jīng)訓者甚多。陰陽災異一歸于虛,而篤信命遇,以為賢愚同囿于氣。蹇困之士,有激之言,不可為典要。充訶墨詰儒,歷詆世論。若以圣賢流俗一概相量,持之雖有故,言之不甚成理。究不逮周末九流偏至振奇,可以自持其說。充于雜家為第二流,呂覽、淮南未易企也。文體僿而不駁,西京之風未邈。獨其出入起落,斗亂不亂,又揮之不斷,為獨到耳。招致篇闕,大都亦言災祥,無關人事。閩陳氏有足本未錄副,忘其大意矣。
蔣光煦東湖叢記卷六論衡 王氏論衡通行本,以通津草堂刊者為勝,程榮本不及也。獨累害篇「污為江河」下脫四百字。張氏藏書志亦云「而所闕之文,莫能考見」以為憾。偶從西吳書舫購得元刻十五卷本有之,亟錄以餉讀是書者,不欲為帳后之秘也。盼遂案:四部叢刊本已據(jù)宋本補入此四百字,今不再錄。
朱學勤結一廬遺文卷下明鈔本論衡跋 王仲任論衡三十卷,自宋已無善本。慶歷五年,楊文昌合校諸本,改補一萬一千二百余字,始為完書。干道乙亥,洪文惠重鋟諸會稽。至元間,劉氏又刊之。正德之初,板存南雍,今俱不可得見矣。世所通行者,通津草堂本為最古,而脫誤無從是正。余得此本于京都書肆,尚是明人從宋槧本傳錄,卷一累害篇增多四百余字,其余異同亦以鈔本為長。然招致之缺,倉光之訛,則兩本俱同也。仲任自謂庶幾之才,正俗決疑,每多爭辨,雖失之繁冗,而解頤者亦多。至謂孔壁中得尚書百篇,禮三百,左氏傳三十篇,又謂壁中論語得二十一篇,齊、魯、河間得九篇本三十篇,此與晉楊方所謂周官出自孔壁中者,皆疏舛之甚??謱W者以仲任漢人,言其可信,故附辨之,庶考古者不為所惑焉。同治四年六月甲辰仁和朱學勤跋。
曹元忠箋經(jīng)室所見宋元書題跋元修宋刊牘背紙印論衡殘本跋 宣統(tǒng)二年冬十月,偶游廠市,見論衡殘本,自第二十六至三十,都五卷,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版心有刻工毛奇、梁濟、卓佑、許中、陳俊、趙通、潘享、周彥、徐顏、李文等姓名,皆宋刊也。宋體方正渾厚,間有元時修補者,刀口極銳,筆畫瘦挺,版心亦有楊字昌字良字記之,印以延佑五六年牘背紙,雖闕版亦以此紙畫版匡式樣釘入,成書兩冊,首尾有鳳陽朱文陳氏家藏白文印。余乃知為宋洪適會稽蓬萊本,元宋文瓚所補刻者也,遂以重值購歸。檢愛日精廬藏書志于論衡有元至元刊本,(小字十五卷本。)載干道丁亥五月十八日,會稽太守洪適景伯跋云:「右王充論衡三十卷。轉寫既久,舛錯滋甚,殆有不可讀者。以數(shù)本俾寮屬參校,猶未能盡善也??讨荆刂T蓬萊閣,庸見避(疑有誤,蓋從此本傳寫所致。)堂舍蓋之意。又有元刊明修本,(當即此本,而有弘治、正德修版。)載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序云:「番陽洪公重刻于會稽蓬萊閣下,歲月既久,文字漫漶,不可復讀。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經(jīng)歷克莊公以所藏善本重加校正,紹興路總管宋公文瓚為之補刻,而其本復完?!拱感宰挚缮疲慈?。見貝瓊清江集韓處士碣銘。據(jù)韓序,知元時洪本論衡,仍在會稽蓬萊閣,故由紹興路補刊。而性序其事,所署至元為順帝后至元。其實六年之后已改至正,性猶云七年仲春,詎紹興僻處海隅,未及知耶?從至正元年辛巳,上推延佑五年戊午,六年己未,相去二十余年。以當時牘背紙印書,由其紙亦紹興路總管物,背有縣尹何玉給由,縣尹趙好禮給由,并題延佑六年上半年可證。然則此殘宋刊本,尚是元修元印。鄉(xiāng)來藏書家,于此書每謂元時重刻慶歷五年楊文昌本,豈知元時補刻,而非重刻。且元時補刻干道丁亥洪適本,而非重刻慶歷乙酉楊文昌本,皆可據(jù)此正之。又近時日本島田翰著古文舊書考稱其國秘府有宋本論衡二十五卷,其行款格式,并刻工姓名,與此悉合,而闕卷二十六已下。是彼之所闕,即此五卷,倘能牉合,豈非快事!因乞陳侍郎弢庵署檢,而自書其后,以譣將來。三年辛亥夏四,元忠,京邸凌波榭寫記。
日本澀江全善森立之經(jīng)籍訪古志卷四論衡三十卷(宋槧本求古樓藏。) 卷端題論衡卷第一,王充,次列書篇目。每半板十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一字。界長七寸一分,幅五寸,左右雙邊,板心記刻手名氏。文字遒勁,筆畫端正,絕有顏公筆法,加之鐫刻鮮朗,紙質凈致,墨光煥發(fā),若法帖然,實宋槧之絕佳者。卷中如完、慎、貞、桓、征、匡、朗、竟、恒、讓、玄、殷、弘、照、構、敬、樹等字,皆闕末筆。累害篇「夫如是市虎之訛」云云一張,諸本并脫,唯此本巋然獨存,當補其闕,尤為可珍。第二十六卷至終闕逸。
傅增湘藏園東游別錄論衡二十五卷 宋刊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記字數(shù),中記論衡幾,下記刊工姓名??た杀嬲?,有李文、李憲、王政、王永、陳長、陳振、楊昌、趙通、童志、卓佑、潘亨、章宥諸人名。書名標論衡卷第幾,下空五格題王充。目錄低二格,橫列兩排,下接連正文。有細川潤次郎跋,言「此書本狩谷掖齋與本村正辭各藏其半,幸得全璧。」蓋久析而復完,然尚缺卷二十六至末五卷耳。
中大季刊一卷四號黃侃漢唐學論 東漢作者,斷推王充。論衡之作,取鬼神陰陽及一切虛言讕言,摧毀無余。自西京而降,訖乎此時,乃有此作。正如久行荊棘,忽得康衢,誠歡忭已。然窺其淵源所自,大抵推衍楊雄、桓譚,則亦非獨創(chuàng)之解也。又善破敵而無自立之能,陳列眾言,加之評騭而已。其于玄理,究不可謂之無功矣。
孫人和論衡舉正自序 自嬴秦焚坑而后,古籍蕩然。漢代所收,十僅一二,加之讖緯紛作,殽亂群經(jīng),尚論恢奇,標舉門戶,或廢視而任聽,或改古以從今,卒致真?zhèn)坞s糅,是非倒植。仲任生當兩漢之交,匡正謬傳,暢通郁結。九虛、三增,啟蒙砭俗;自然所論,頗識道原。雖間逞胸臆,語有回穴,要皆推闡原始,不離于宗。至若征引故實,轉述陳言,可以證經(jīng),可以考史,可以推尋百家。其遠知卓識,精深博雅,自漢以來,未之有也。惟世儒鮮通,以其所論,譎常心,逆俗耳,習焉而不察。更以鈔寫不慎,鉛槧屢訛,紕謬差池,幾難卒讀。挽近俞氏蔭甫、孫氏仲容始加考證,而闕陷尚多。余雅好是書,不能釋手,每獲一義,輒識簡端,艾歷彌年,粗有是正。友人吳君檢齋、陳君匪石復有同好,頗獲新知。因以暇日,寫成四卷。此外疑難之處,正復不鮮。傳不云乎,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甲子元月元日,鹽城孫人和。
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第二冊(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出版。) 館藏宋本論衡殘卷??庇浶⌒颉○^藏宋版論衡殘本,民國十年,清理清內閣檔案所得。原書僅存第十四卷至第十七卷一冊,版匡高六寸五分,每半葉寬五寸,為十行,行二十字至二十五字,間有雙行夾寫,則三四字不等。書中樹缺作□,殷缺作□,征缺作□,恒缺作□,而旭、煦等字皆不避,審為熙寧以前刻本。爰取明通津草堂本??蓖?,其間脫誤補填,遜于通津本者所在多有。以其為古本,聊復刊布,以俟好古君子詳之。
董康書舶庸談卷三,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四日日記記日本圖書寮藏書 論衡二十五卷,宋槧本。書名題論衡卷第幾。(卷尾同。)下題王充。(低十字。)目錄二排,與正文連。上排低二字,下排低十一字。亦有作一排者。篇名低四字。板高七寸,寬五寸二分。每半葉十行,每行廿字。魚尾標論衡幾,下有陳振、陳長、王政、□六、趙通、楊昌、李憲、童志、卓佑、王永、潘亨、李文、章宥等刻工姓名。存卷一至卷廿五。前有細川潤次郎和文跋,謂前十二卷為狩谷掖齋求古樓藏書,余為木村正辭藏書。然長短紙色實為一書,蓋失而復合也。盼遂案:宋本論衡行款,讀此可見。當時北京圖書館派人照像,擬付印,惜竟未成。
唐蘭讀論衡 十二月初五夕,校讀竟。仲任當習文勝實之世,奮其特見,以核實考證為先,雖過信短說,語雜騃稚,在當時固已難能矣。然高祖非龍子與駁讖書之說,皆觸世諱,幸放言巖壑,秘書篋中,故未如禰衡、嵇康之被禍耳。漢之末年,橫議蜂起,論政者仲長子、崔實之流是也,論經(jīng)者許君、鄭君是也,論法者諸葛武侯是也,論理者此書及應劭是也。夫當世之隆,學者日力寬暇,性行醇篤,疑事不質,綱舉目疏。及其衰也,往往救死不暇,而邪說橫起,則又不得不為刻核以矯之。始猶炫其新奇,終則流于偏宕矣。觀史言蔡邕秘此為談助,王朗因而稱才進,知學者之喜誕異,實風氣使之也。應劭、孔融踵之,而孔猶跌蕩。至與荀侍中論食伴無嫌,謂伴非會友,猶鳥獸而能言耳。(見傅子。)又孔融傳路粹枉奏融有云:「父之與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闺m忌者之言,揆孔生平,度當發(fā)此。且情欲之說,本于此書物勢篇。融與蔡邕友善,粹乃邕弟子,固當知其原出,乃反藉以為罪,險人之長技,固不足論,而談理之蔽,遂至于此,殆亦充輩所不及料乎!然自是此風浸廣,嵇、阮而下,流為清談。儒、釋、老、莊,辯議日滋,議經(jīng)議禮議律,紛然莫可究詰。至唐而稍息。中葉以后,昌黎辟佛,啖助解經(jīng),又復繼起。至宋而析理愈精,然異說亦愈多。元以朱子為宗,始略定。至明之中葉,則陽明出為異議,楊慎、焦竑偽炫古籍。至清復崇朱子,乃少定。而康、干以后,宋翔鳳、莊存與、龔自珍、魏源之類,又騰異說,以迄于今。然則,學者立言,每緣當世之風尚,言之平诐,亦系世之盛衰。君子于此,必有以消息之,而擇其所處矣。
張宗祥論衡校訂三卷附記(摘錄。) 宗祥校此書,首得通津草堂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后得蔣氏五硯齋藏元刻本,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即莫郘亭所著錄者。此書大黑口,脫訛至多,雖每行二十四字,然以缺字案之,則與每行二十字者同列,疑為明初坊間覆元本,非真元本也。(書中所稱元本,即指此本。孫仲容先生所據(jù)校之元本,亦即此本,故誤字皆同。仍元刻之名者,莫氏已名之,故未改。)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知蔣氏之書與至元本行款不同矣。云覆元者。以其亦并兩卷為一卷。易三十卷為十五卷也。嗣復得三朝本。行款與通津同??旨磽?jù)洪刻之舊元明遞修者,惜無序跋可據(jù)。最后得孫校本及過校宋本。過校宋本者,即日本澀江氏之本,止于二十五卷以下缺五卷之本也。宋刻本每半頁十行,行十九至二十一字不等。此書訛奪,各本不免。累害篇缺文,宋、元均有。明刻惟通津本不缺。至十五卷招致一篇,則宋、元本亦缺,不知慶歷本如何,恨未得見也。歲甲寅,與朱君蓬仙、單君不同在故都同校此書,析疑問難,頗極友朋之樂。未幾,蓬仙先亡,今不死亦數(shù)年矣。當時皆未卒業(yè),不知二君校本尚在人間否?念之黯然。(盼遂案:朱校元本,曾藏馬幼漁裕藻處。馬書散后,不知所在。)居滬上時,曾取古書中注語以訂此書,累然滿牘。然悉引諸書,未敢以己意擅注也。既而依洛陽伽藍記之例,寫定一部,付之商務印書館。值東省淪亡之后,海上亦遭兵燹,書毀于火。第二部寫定于癸酉,受書之人,遭罪下獄,竟不復返,此志遂隱。今節(jié)錄校語,得此三卷,非敢居仲任之功臣,蓋欲留十余年來校訂之跡也。充之著作,凡分四部,一譏俗之書,二政務之書,三論衡之書,四養(yǎng)性之書,皆見自紀。譏俗之書十二篇,養(yǎng)性之書十六篇。政務之書不悉篇數(shù),所可考者,備乏、禁酒二篇耳。然諸書皆不傳,所傳者獨論衡之書八十五篇耳,則知古人著述湮沒不彰者多矣。充之書,自史通后,非之者多矣。然當讖緯盛行之日,獨能發(fā)其幽思,證彼虛妄,才智過人遠矣,安可執(zhí)儒家之言以繩之?此非為鄉(xiāng)先哲辨誣,有識者自能知之。
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子部一論衡三十卷(通津草堂本。) 漢王充撰。充字仲任,上虞人。嘗受業(yè)太學,師事班彪,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嘗游雒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蔡邕入?yún)?,始得之,恒秘玩以為談助。后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人時稱其才進。遂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見范曄、袁山松所著書中。(郭氏登峰編歷代自敘傳文鈔一百四十篇,論衡自紀亦在其中,如司馬遷、班固等作,固是可誦。但金王若虛文辨第四云:「古人或作自傳,大抵姑以托興云爾。如五柳、醉吟、六一之類可也。子由著潁濱遺老傳,歷述平生出處言行之詳,且詆訾眾人之智以自見,始終萬數(shù)千言,可謂好名而不知體矣。既乃破之以空相之說,而以為不必存,蓋亦自覺其失也歟?」案此可知自傳文有時固不甚可信也。)此書東瀛藏有宋刻殘本,半葉十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一字不等,板心記刻手名氏。謂其文字遒勁,筆畫端正,絕有顏魯公筆法。卷中如完、慎、貞、桓、征、匡、朗、竟、恒、讓、玄、殷、弘、照、構、敬、樹等字皆闕末筆。累害篇「夫如是市虎之訛」云云一張,諸本并脫,唯此本獨存,當補其闕,尤為可貴。虞山瞿氏則藏宋刊元、明補本,謂為慶歷中楊文昌刊,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補之,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后序。目錄后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完?!箘t明補之證也。至平江黃氏所藏錢東澗評校本為宋刻元、明修補者,蕘圃云:「以校程榮本,知其佳處不少。程本實據(jù)通津草堂本,通津本乃從此本出?!股w此本文字之勝于他本者特多也。朱氏結一廬得明鈔本于京都書肆,謂「為明人從宋槧本傳錄,卷一累害篇增多四百余字,其余異同亦以鈔本為長。然招致之缺,倉光之訛,則兩本俱同也。朱氏謂此書自宋已無善本,慶歷五年,楊氏合校諸本,改補一萬一千二百余字,始為完書。干道乙亥,洪文惠始鋟諸會稽。至元間又刊之。正德之初,板存南雍,今俱不可得見矣。世所通行者,通津草堂本為最古,而脫誤則無從是正」云。此本首有目錄,卷端體式與宋本同,半板十行,行二十字,板心有通津草堂四字,卷末題曰周慈寫??技尉钢?,袁褧刻宋本六家文選,亦題周慈寫,可證此本亦嘉靖刊。累害篇內一張脫去,蓋其所據(jù)本,亦偶佚也。文句不屬,增一毫字,以接前后。程榮以下諸本,沿而不改,貽誤后來,不可以讀。今特將此葉補錄書中。朱氏稱仲任自謂庶幾之才,正俗決疑,每多爭辨,雖失之煩冗,而解頤者亦多。至謂孔壁中得尚書百篇,禮三百,左氏傳三十篇。又謂壁中論語得二十一篇,齊、魯、河間得九篇,本三十篇。此與晉楊所言周官出自孔壁中者,皆疏舛之甚??謱W者以仲任為漢人,其言可信,故附辨之。李氏慈銘謂論衡為蔡中郎帳中物,理淺辭復,漢人之文,有拙冗至此者。中郎之事,顯出附會。惟言多警俗,不嫌俚直,以曉愚蒙,間亦有理解,故世爭傳之。其雷虛、論死、紀妖三篇,最有名理,乃一書之警策。紀妖篇論鬼神會易之情狀,可作中庸義疏。朱氏士端謂論衡正說篇云:「堯老求禪,四岳舉舜。堯曰『我其試哉』,又曰『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又曰『四門穆穆,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又曰『舜知佞,堯知圣。堯聞舜賢,四岳舉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言我其試哉。試之于職,妻以二女,觀其夫婦職修而不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堯乃知其圣,授以天下?!弧箵?jù)此則王氏所見安國真古文,堯典本為一篇,并無「曰若稽古帝舜」二十八字橫亙于中。此條可補馮氏解舂集。江氏尚書集注音疏所未引。汪氏之昌述示兒編引經(jīng)誤條,立政曰「以乂我受民」,論衡明雩篇引之曰「以友我愛民」。案今論衡與尚書同,則非宋人所見之本矣。見青學齋集二十七。宋陳骙文則謂「王氏問孔篇中于論語多所指摘,未免桀犬吠堯之罪」。又有人謂論衡中如問孔、刺孟二篇,奮其筆端,以與圣賢相軋,論辨新穎,務求繁辭盡意。僉謂王氏不當如是。伯驥案:后來如金李純甫、明李卓吾著書,每與孔、孟為難,當導源于此。言論解放,不為古今人束縛,表現(xiàn)懷疑派哲學精神,王氏實開其端。吾國人奉前言為偶象,界域心思,封蔀靈府,遂成為一尊之學術。倘能如印度之龍樹提婆多所辨論,當日益昌明,其時彼中學派近百種,詰難既多,劣者敗退,優(yōu)者長存,而哲理因之演進,固實例也。(王弇州曰:「余心服江陵之功,而口不敢言,以世所曹惡也;予心誹大函之文,而口又不敢言,以世所曹好也,無奈此二屈事何!蓋一時風氣已成偏宕,既寅畏于時賢,復蒙惑于古說,而自由淪胥以亡矣。」弇州之言殊痛。)歐洲中古,教會專制人群。文藝復興后,大哲如卜魯諾、笛卡兒,皆以著述科學哲學之言,致蒙殺身焚書之酷。洎達爾文種源論、(達氏創(chuàng)進化說,生存競爭之理互相傳導,人人能言之。其后俄人克魯泡特金因著互助論以資救濟,謂競爭能使人類趨于滅亡。生物界之進步,與人類發(fā)達之真因,非互助不可。論者又以此說即為無政府主義之來源。)雷能耶蘇基督傳兩書出,先后行世,全歐心靈始為蕩動。雄雞一聲天下白,大海回風生紫瀾,思想界因之大搖,基督教尤受其影響。吾國幸無此種教例鉗抑,然帝王之力尤有加焉。吾嘗怪元太祖集諸方瑰異人材,以謀軍略之進行,政權之發(fā)展,而曾不以之教國人。吾尤怪清圣祖延諸方絕特學人,以求自身學藝之日新,知識之日益,而不以此設科開校,以智我漢、蒙諸族。馬哥孛羅反國,歐人遂連袂東漸,而我漢族之蒙陋如故。(法國史學家之主張,謂馬哥孛羅著游記一書,其關系不讓哥侖布之西航美洲。歐人讀游記,見所繪羅盤針圖,有謂此物作于中國,而歐洲述之,式樣已比馬圖為精。意作始者歷數(shù)百年,進步當逾百倍。及游中國,過市買之,則與書之圖無差焉,乃索然興嘆而反。)數(shù)理精蘊,幾暇格物諸書流布而后,漢、蒙諸族之狉獉依然。當葛利略、李文厚望遠鏡顯微鏡以次研究有成之日,而我國顧氏音學五書、閻氏古文尚書疏證方在草創(chuàng)討論之年。顏習齋大聲呼:「生存一日,當為生民辦事一日?!苟鳀|原方讀十三經(jīng),舉其辭無遺,且語其弟子段玉裁曰:「余于疏不能盡記,經(jīng)注則無不能背誦也。」惠士奇則方闇念九經(jīng)、四史,對客誦史記封禪書,終篇不失一字。而吳、皖二大學派,遂占斷我國百年。凡若此,皆君天下者愚民之果也。大凡真好讀古書者,鮮有不嗜新學新理者也。而御世宰物者,不導之研精新學新理,而別以一物焉衡其慮困其心,如此則其心不雜,心不雜則皆為我用矣。開敏者式古訓以銷其意志,謹愿者用舉業(yè)以耗其神明,于是天下遂莫予毒,合政教而統(tǒng)一之策,寧有善于斯乎?此予往讀清帝臥碑,而悁悁然悲,后則讀王氏書而躍然以起也。宋黃東發(fā)讀論衡云:「王氏謂天地無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生蟣虱,欲以盡廢百神之祀。雖人生之父母骨肉,亦以人生無知不能為鬼而忽蔑之。清杭氏世駿謂范史之傳王氏也,曰王氏少孤貧,鄉(xiāng)里以孝稱。但吾所聞于王氏者有異焉。王氏世族孤門,父誦任氣滋甚,在錢塘以勢凌人,論衡不諱其事。臨川陳際泰,小慧人也,而闇于大道。作書戒子,而以村學究刻畫其所生,禾中無識之徒刊其文。以詔,而以斯語冠首簡,承學胥喜談而樂道之,而其端實發(fā)自王氏。(軍機處奏準全毀書目,有陳際泰撰已吾集、太乙山房文集。吾家所藏,則有已吾,而無太乙。)此皆后來掊擊仲任之意見也,因與朱、汪諸說并述于此,以待考論。梁任公先生謂論衡為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蓋就全體而言,諸君子則論其支節(jié)耳。任公稱俞蔭甫、孫仲容校此書只數(shù)十條。蔣生沐從元刊本校補今本脫文三百余字。全書應加董治處尚不少,望學者任之。今孫氏人和、楊氏樹達均有校讀之本,或足慰厥所蘄矣。(論衡中有云:「廣漢楊偉能聽鳥獸之音,乘蹇馬之野,田間有放馬者,相去數(shù)里,鳴聲相聞。偉謂其御曰:『彼放馬目眇』。其御曰:『何以知之?』曰:『罵此轅中馬曰蹇,此馬亦罵之曰眇?!挥曋?,目竟眇焉。」伯驥案:春秋左氏傳僖二十九年:「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购槭显b引周禮疏:「賈逵云:『言八律之音,聽鳥獸之鳴,則知其嗜欲生死??芍婷魇切g,故堯、舜使掌朕虞。周失其道,官在四夷矣?!弧官Z、王均為漢人,豈鳥語獸鳴,古人果有解此者歟?公冶長辨鳥雀語,見論語疏。秦仲知百鳥之音,與之言,皆應,見史記。南美洲有新人種,所操土語有五百余種區(qū)別。人類愈卑陋,語言愈復雜,固世界公例。此人種則美總統(tǒng)游南美時發(fā)見者也。鳥獸之聲,不審比新人種如何?謂能辨之,當非易易矣。又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視見垣一方人?!顾麟[:「言能隔墻見彼邊之人,則眼通神也?!挂喙泡W聞。)
朱駿聲著論衡簡端記如干卷 見石隱山人年譜朱師轍附識。案:書未見傳本。
劉師培著論衡校補四卷 甲寅雜志一卷三十七期劉申叔著書目所列。案:寧武南氏印劉申叔遺書未收,疑原稿仍為某氏所扣,故未能取印。
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東方學教授阜克澤論衡為英文本 見賀昌群悼洛佛爾氏文中。
學生國學叢書論衡 選三十篇截要錄出,加以簡注。高蘇垣主撰,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標點本論衡上下二冊 陶樂勤編,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上海梁溪圖書館出版,首有曹聚仁小引。
一九五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光明日報標題:蘇聯(lián)出版關于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充的書籍。 據(jù)塔斯社莫斯科二十九日訊,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局出版了阿泊洛尼彼得羅夫的新作王充——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和啟蒙者。彼得羅夫在這本書中指出,王充的學說是古代中國唯物主義發(fā)展的高峰,這種學說是在同宗教神秘論和迷信的斗爭中形成和鞏固起來了的。彼得羅夫是蘇聯(lián)著名的中國哲學研究家,他曾經(jīng)寫過中國哲學史概要、關于中國唯物主義者世界和介紹中國古代大哲學家之一王弼的論文。
后 記
佩文韻府二冬韻,龍字下三龍條,注引王充論衡云:「蔡邕、崔寔號并鳳,又與許受號三龍?!拱矗和醭渥溆跂|漢和帝永元年間,烏能預知蔡邕及崔寔,而作詩詠之?決此條非論衡之文。
藝文類聚卷九十三馬類引論衡云:「楊璇為零陵太守,時桂陽賊起。璇乃制馬車數(shù)十乘,以囊盛石灰于車上。及會戰(zhàn),從車揚灰向賊陣,因鳴鼓擊賊,大破之。」按:后漢書卷六十八楊璇傳載此事,在漢靈帝時,王充烏能預知靈帝時事?其為誤引,當與佩文韻府相同。
上文說的讖緯符瑞等等的道士迷信,即是儒教迷信。是公歷一世紀的第一種特別色彩。但是那時代,又是一個天文學發(fā)展時代。劉歆的三統(tǒng)歷是儒教的天文學,是王莽時代的天文學。建武八年,公歷三二。已有朱浮、許淑等人請修改歷法。從永平五年六二。到元和二年,八五。是四分歷和三統(tǒng)歷競爭最烈的時代。四分歷最后戰(zhàn)勝,遂得頒行。八五。當兩派爭勝的時候,人人都盡力實地測候的工夫。誰的效驗最優(yōu),誰便占勝利。故楊岑候月食成績比官歷優(yōu),政府就派楊岑署理弦望月食官。六二。后來張盛、景防等用四分法與楊岑比課,一年之中,他們候月食的成績比楊岑多六事,政府就派他們代楊岑署理月食官。六九。四分歷所以能頒行,全靠他的效驗遠勝太初歷。后來賈逵與王充年歲略相同,死于公歷一0一,年七十二。用這種實驗的方法,比較新舊兩歷,得結果如下:
以太初歷考漢元,前二0六。盡太初元年,前一0四。日朔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歷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三日。舊歷成績比新歷好。
以太初歷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四。日朔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歷,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以太初歷考建武元年,二五。盡永元元年,八九。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歷,十七得朔,三得晦,二得二日。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又以新歷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新歷成績很壞。
實測的結果指出一個大教訓:「求度數(shù),取合日月星辰。有異世之術,太初歷不能下通于今,新歷不能上得漢元?!?br /> 這種實驗態(tài)度,是漢代天文學的基本精神。太初歷的成立,在于效驗;(見上章。)四分歷的成立,也在于效驗。這種效驗是真確可靠的,不比那些圖讖緯書的效驗是邈茫無稽的。這種科學的態(tài)度,在當時自然不能不發(fā)生一點影響。王充生在這個時代;他著書的時候,正當四分歷與太初歷爭論最烈的時期。論衡著作的時期很可研究。講瑞篇說:「此論草于永平之初,……至元和、章和之際,孝章耀德天下?!褂只謬浾碌哿晔?,稱今上;宣漢篇也稱章帝為今上;齊世篇稱章帝為方今圣明。據(jù)此可見論衡不是一個時代做的。大概這書初起在永平初年,當公歷六十余年,正在四分法初通行的時候。后來隨時增添修改,大部分當是章帝時著作。直至和帝初年還在修改,故有稱孝章的地方。此書最后的修正,當在公歷九十年左右,四分歷已頒行了。此書的著作與修正,前后共需三十年。但此后還有后人加入的地方,如別通篇提及蔡伯喈。蔡邕生于公歷一三三年,王充已死了三十多年了。此外尚有許多加入的痕跡。但論衡大體是公歷六十年至九十年之間做的。這是大概可以無疑的。他又是很佩服賈逵的人,又很留心當時天文學上的問題,如說日篇可為證。故不能不受當時天文學方法的影響。依我看來,王充的哲學,只是當時的科學精神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故不懂得當時的科學情形,也不能了解王充的哲學。
王充的哲學的動機,只是對于當時種種虛妄和種種迷信的反抗。王充的哲學的方法,只是當時科學精神的表現(xiàn)。
先說王充著書的動機。他自己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佚文篇。
他又說: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自紀篇。
他又說:
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浔窘云鹑碎g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悅虛妄之文。何則?事實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偽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今吾不得已也。」虛妄顯于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雜糅。以情言之,吾心豈能忍哉?……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作論于下。實得,則上教從矣。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后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篇。
他又說:
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zhèn)危嫫鋵嵦?。……俗傳蔽惑,偽書放流?!欠礊榉牵撧D為實,安能不言?俗傳既過,俗書又偽。若夫……淮南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魯陽戰(zhàn)而日暮,援戈揮日,日為卻還。世間書傳多若等類,浮妄虛偽,沒奪正是。心濆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同上。
這幾段都可寫出王充著書的動機。他的哲學的宗旨,只是要對于當時一切虛妄的迷信和偽造的假書,下一種嚴格的批評。凡是真有價值的思想,都是因為社會有了病纔發(fā)生的。王充所謂「皆起人間有非」。漢代的大病就是「虛妄」。漢代是一個騙子時代。那二百多年之中,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唐的神話,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謬的假書。我們讀的古代史,自開辟至周朝,其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部分是漢代一班騙子假造出來的。王莽、劉歆都是騙子中的國手。讖緯之學便是西漢騙子的自然產(chǎn)兒。王充對于這種虛妄的行為,實在看不上眼。我們看他「心濆涌,筆手擾」,「吾不得已也」,「吾豈能忍哉」的語,便可想見他的精神。他的書名是「論衡」。他自己解釋道:「論衡,論之平也。」自紀。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购饧词嵌攘繖嗪獾暮?。即是估量,即是評判。論衡現(xiàn)存八十四篇,幾乎沒有一篇不是批評的文章。最重要的如:
書虛、第十六。道虛、二四。語增、二五。儒增、二六藝增、二七。對作八四。等篇,都是批評當時的假書的。
問孔、二八。非韓、二九。刺孟三十。是批評古書的。
變虛、十六。異虛、十八。感虛、十九。福虛、二十。禍虛、二一。龍?zhí)?、二二。雷虛二三。是批評假書中紀載的天人感應的事的。
寒溫、四一。譴告、四二。變動、四三。招致第四四篇,今闕。四篇,是從根本上批評當時儒教的天人感應論的。
講瑞、五十。指瑞、五一。是應五二。是批評當時的祥瑞論的。
死偽、六三。紀妖、六四。訂鬼、六五。四諱、六八?!鯐r、六九。譏日、七十。卜筮、七一。難歲、七三。詰術七四。等篇,是批評當時的許多迷信的。
論衡的精神只在「訂其真?zhèn)?,辨其實虛」八個字。所以我說王充的哲學是批評的哲學,他的精神只是一種評判的精神。
現(xiàn)在且說王充的批評方法。上文我說王充的哲學只是當時科學的方法適用到天文學以外的問題上去。當時的天文學者最注重效驗,王充的批評方法也最注重效驗。他批評當時的災異學派說:
變復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惑人君。明雩。
他是屬于自然主義一派的道家的,說見下。但他嫌當時的自然學派也不注重效驗的方法。他說:
道家論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故自然之說未見信。自然。
他又說:
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知實。
他的方法的根本觀念,只是這「效驗」兩字。他自己說: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昭蕴撜Z,雖得道心,人猶不信。……唯圣心賢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薄葬。
我們若要懂得王充說的「效驗」究竟是什么,最好是先舉幾條例:
?。ɡ唬┤逭咴唬骸溉粘?,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陰氣晦冥,故沒不見。」如實論之,不出入陰中。何以效之?
夫夜,陰也,氣亦晦冥?;蛞古e火者,光不滅焉?!鹨古e,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入出,朝出東南,暮入西南。東南西南非陰,古以北方為陰。何故謂出入陰中?
且夫星小猶見,日大反滅,世儒之論虛妄也。說日。
?。ɡ├渍撸栔庖?。……盛夏之時,太陽用事,陰氣承之。陰陽分爭,則相較軫,較軫則激射。激射為毒,中人,輒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壞。人在木下屋間,偶中而死矣。何以驗之。
試以一斗水灌冶鑄之火,氣激裂,若雷之音矣。或近之,必灼人體。天地為爐大矣,陽氣為火猛矣,云雨為水多矣,分爭激射,安得不迅?中傷人身,安得不死?……
雷者,火也。何以驗之?這兩句,今本倒置,今以意改正。以人中雷而死,即詢其身,中頭則須發(fā)燒燋,中身則皮膚灼,臨其尸,上聞火氣,一驗也。道術之家以為雷燒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聲大鳴,若雷之狀,二驗也。人傷于寒,寒氣入腹,腹中素溫,溫寒分爭,激氣雷鳴,三驗也。當雷之時,雷光時見,大若火之耀,四驗也。當雷擊時,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驗也。
夫論雷之為火有五驗,言雷為天怒無一效,然則雷為天怒,虛妄之言。雷虛。
古文「效」與「驗」可以互訓。廣雅釋言:「效,驗也。」呂覽察傳篇注、及淮南主術注,驗,效也。王充的效與驗也只是一件事。效驗只是實驗的左證。這種左證,大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從實地考察本物得來的。如雷打死人,有燒焦的痕跡,又有火氣,又如雷能燔燒房屋草木,都屬于這一種。(二)是本物無從考驗觀察,不能不用譬喻和類推的方法,如陰中氣可舉火,又可見星,可以推知日入不是入陰氣中;又如用水灌火能發(fā)大聲,激射中人能燒灼人,可以推知雷為陰氣與陽氣的激射,這都屬于第二類。第一種效驗,因當時的科學情形,不容易做到。只有天文學在當時確能做到了。醫(yī)學上的驗方也是如此。王充的書里,用這種實地試驗的地方,比較的很少。他用的效驗,大都是第二種類推的效驗。他說的「推類驗之」與「方比物類」都是這一類的效驗。這種方法,從個體推知個體,從這物推知那物,從名學上看來,是很容易錯過的。但是有時這種類推法也很有功效。王充的長處在此,他的短處也正在此。
這種重效驗的方法,依我看來,大概是當時的科學家的影響。但是科學家的方法固然注重證驗,不過我們要知道證驗是科學方法的最后一步。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問。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設的解決。第三步方纔是搜求證據(jù)來證明這種假設。王充的批評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倡這三種態(tài)度:疑問,假設,證據(jù)。他知道單有證驗是不夠用的,證驗自身還須經(jīng)過一番評判,方纔站得住。例如墨家說鬼是有的,又舉古代相傳杜伯一類的事為證驗。墨子明鬼篇。王充駁道:
夫論不留精澄意,茍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詮訂于內,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茍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失實之議難以教,雖得愚民之欲,不合智者之心。薄葬。
這一段說立論的方法,最痛快,最精彩。王充的批評哲學的精神,只是注重懷疑,注重心意的「詮訂于內」。詮訂就是疑問,就是評判。他自己說論衡的方法是:
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
看他先說「考之以心」,后說「效之以事」,可見他的方法最重心意的詮訂,效驗不過是用來幫助心意提出的假設,使他立腳得住。不曾詮訂過的證驗,王充說:「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褂袝r詮訂已分明,便可不須再求證驗,也能成立。例如漢儒說上古圣王太平之世,廚房里自生肉脯,像一種蒲扇搖動生風,寒涼食物,使他不腐敗,故名萐脯。王充駁道:
太平之氣……能使廚自生肉萐,何不使飯自蒸于甑,火自燃于灶乎?……何不使食物自不??何必生萐以風之乎?是應。
儒者又說堯時有蓂莢夾階而生,月朔生一莢,至十五日而十五莢;十六落一莢,至月晦落完。王充駁他道:
夫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歷日于扆坐旁,顧輒見之也?天之生瑞,欲以娛王者,須起察乃知日數(shù),是生煩物以累之也。且莢,草也。王者之堂,旦夕所坐。古者雖質,宮室之中,草生輒耘,安得生莢而人得經(jīng)月數(shù)之乎?同上。
儒者又說堯時有草名屈軼,生于庭,見了佞人便能指出。王充駁道:
夫天能故生此物以指佞人,不使圣王性自知之,或佞人本不生出,必復更生一物以指明之,何天之不憚煩也?……經(jīng)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谷撕宄?,音氣交通,且猶不能相知;屈軼,草也,安能知佞?如儒者之言是,則太平之時草木踰賢圣也。同上。
王充書里這一類的懷疑的批評最多,往往不用證驗,已能使人心服。有時他的懷疑或假設,同普通的信仰相去太遠了,不容易使人領會信從,那時他方纔提出證驗來。如上文所引「日不入陰中」及「雷者火也」兩個假設。
總之,王充在哲學史上的絕大貢獻,只是這種評判的精神。這種精神的表現(xiàn),便是他的懷疑的態(tài)度。懷疑的態(tài)度,便是不肯糊里胡涂的信仰,凡事須要經(jīng)我自己的心意「詮訂」一遍,「訂其真?zhèn)危嫫涮搶崱?,然后可以信仰。若主觀的評判還不夠,必須尋出證據(jù),提出效驗,然后可以信仰。這種懷疑的態(tài)度,并不全是破壞的,其實是建設的。因為經(jīng)過了一番詮訂批評,信仰方纔是真正可靠的信仰。凡是禁不起疑問的信仰,都是不可靠的。譬如房屋建在散沙上,當不住一陣風雨,就要倒了。
漢代的許多迷信都掛著「儒教」的招牌。許多極荒謬的書,都假托儒家所謂圣人做的。這種虛妄詐偽的行為,和當時人迷信假書的奴性,引起了王充的懷疑態(tài)度。王充明明的說當時有許多書是假造的。他說:
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于竹帛上者,皆圣賢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謂短書不可信用。漢代的古書,長二尺四寸,后出新書篇幅減短,僅長一尺,故名短書。看論衡正篇說。……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為譎詭之書,以著殊略之名。書虛。
他又說:
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盛溢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對作。
他不但懷疑那些假造的書,并且攻擊當時儒生說經(jīng)的種種荒謬。他說:
儒者說五經(jīng),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妄說。后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辭語。茍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早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jīng)并失其實。正說。
我們知道當時經(jīng)師的荒謬,便知道王充說的「五經(jīng)并失其實」,并非過當?shù)呢焸洹Uf篇引當時說經(jīng)家的話:「春秋二百四十年者,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孔子據(jù)中壽三世而作,三八二十四,故二百四十年也。」又:「尚書二十九篇者,法北斗七宿也,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构植坏猛醭湟戳R。
王充不但攻擊當時的經(jīng)師,就是古代的圣賢,也逃不了他的批評。他有問孔、非韓、刺孟三篇,我們可引他對于孔子的態(tài)度作例: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矊W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世之解說說人者,非必須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茍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問孔。
我們雖不必都贊同他的批評,有許多批評是很精到的,例如他批孟子「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但這種「距師」、「伐圣」的精神,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
王充生平最痛恨的就是當時的天人感應的儒教。從前天文學還在幼稚時代,把人類看作與天地并立的東西,把人看得太重要了,人類遂妄自尊大,以為「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皆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董仲舒語。善政可招致祥瑞,惡政必招致災異。漢書天文志說的「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之象形,響之應聲」,可以代表這種迷信。王充所以能打破這種迷信,大概是受了當時天文學進步的影響。天文家測候天象,漸漸的知道宇宙有無窮的大,人類在這個大宇宙之中,真算不得什么東西。知道了人類的微細,便不會妄自尊大,妄想感動天地了。正如王充說的:
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內,螻蟻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螻蟻為逆順橫縱,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天至高大,人至卑小。筳不能鳴鐘,而螢火不爨鼎者,何也?鐘長而筳短,鼎大而螢小也。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變動。
天文學的進步,不但打破人類妄自尊大的迷誤,又可使人知道天行是有常度的,是自然的,是不會受人事的影響的。王充說:
在天之變,日月薄蝕。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六月,月亦一食。五六月,湖北局本作「五十六月」。按說日篇云:「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蝕,蝕之皆有時?!构矢恼?。西漢天文家測定五個月又二十三分之二十為一個月食之限,故知「五十六月」必誤也。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治期。又寒溫篇:「水旱之至,自有期節(jié),百災萬變,殆同一曲?!古c此同。
這種議論,自然是天文學發(fā)達時代的產(chǎn)物。古代荀子也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雇醭涞脑?,竟可算是荀子的天論新得了科學的根據(jù)。
王充說:「日月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皆同一狀。」王充對于一切災異,都持這個態(tài)度。我們只能舉一條最痛快的駁論,不能遍舉了。他說:
世之圣君莫若堯、湯。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則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水旱者時也。其小旱湛,皆政也?!辜倭顚徣?,何用致湛?……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非政所致。夫天之運氣,時當自然,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時,立得雨。夫言運氣,則桑林之說絀;稱桑林,則運氣之論消。世之說稱者,竟當何由?救水旱之術,審當何用?明雩。
以上所述,大半都是側重批評破壞一方面的。王充的絕大貢獻就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思想若不經(jīng)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的哲學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后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并且在建設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替后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
我們且看王充哲學的建設方面。
自從淮南王失敗后,自然派的哲學被儒教的烏煙瘴氣遮住了,竟不能發(fā)展。祗有道家的一小支派——煉金煉丹的神仙家——居然與天人感應的儒教拉得攏來,合成漢代儒教的一部分。漢武帝與劉向便是絕好的例。但道家理論一方面的天道自然觀念,與天人感應的儒教根本上不能兼容,故無人提倡。直到王充起來,他要推翻那天人感應的迷信,要打破那天人同類的天道觀念,(Anthropomorphism)不能不用一種自然的天道觀念來代他。試看他的譴告篇說:
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變復之家,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故難聽之也。
看這寥寥的幾句,可見王充的天道論與他的反對迷信是有密切關系的。又可見他的天道論是從道家哲學里面產(chǎn)生出來的。物勢篇說: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勾搜酝?。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斓睾蠚?,物偶自生矣?!我则炛咳缣旃噬f物,當令其相親愛,不當令之相賊害也?;蛟唬骸肝逍兄畾?,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曰:「天自當以一行之氣生萬物,令之相親愛,不當令五行之氣反使相賊害也。」或曰:「欲為之用,故令相賊害。賊害,相成也。……金不賊木,木不成用;火不爍金,金不成器,故諸物相賊相利,含血之蟲相勝服、相嚙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氣使之然也?!乖唬骸柑焐f物欲令相為用,不得不相賊害也,則生虎狼蝮蛇及蜂蠆之蟲皆賊害人,天又欲使人為之用耶?……凡萬物相刻賊,含血之蟲則相服,至于相啖食者,自以齒牙頓利,筋力優(yōu)劣,動作巧便,氣勢勇桀。若人之在世,勢不與適,力不均等,自相勝服。以力相服,則以刃相賊矣。夫人以刃相賊,猶物以角齒爪牙相觸刺也。力強,角利,勢烈,牙長,則能勝;氣微,爪短,則誅;膽小,距頓,則服畏也。人有勇怯,故戰(zhàn)有勝負。勝者未必受金氣,負者未必得木精也。物勢。
看這一大段的主意,只是要推翻當時天人同類的「目的論」。(Teleology)老子、莊子、慎到、淮南子一系的哲學,無論怎樣不同,卻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不承認天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王充也只是攻擊一個「故」字?;茨献诱f的「智故」、「故曲」,現(xiàn)在俗話說的「故意」,即是故字的意義。天地是無意志的,是無目的的,故不會『故』生人,也不會『故』生萬物。一切物的生死變化,都是自然的。這是道家哲學的公同觀念。王充的自然哲學和古代的自然哲學不同之處,就在王充受了漢代思想的影響,加上了一個『氣』的觀念。故說:「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构收f:
試依道家論之。天者,普施氣?!蛱熘还噬骞冉z麻以衣食人,由同猶。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自然。
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解釋萬物的生長變化,比那目的論的天道觀滿意得多了。王充說:
草木之生,華葉青蔥,皆有曲折,象類文章。謂天為文章,復為華葉乎?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三年乃成。孔子曰:「使地三年乃成一葉,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如孔子之言,萬物之葉自為生也。自為生也,故生并成。如天為之,其遲當若宋人刻楮葉矣。觀鳥獸之毛羽,毛羽之采色,通可為乎?……春觀萬物之生,秋觀其成,天地為之乎?物自然也?如謂天地為之,為之必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并為萬萬千千物乎?諸物之在天地之間也,猶子在母腹中也。母懷子氣,十月而生,鼻、口、耳、目、發(fā)、膚、毛理、血脈、脂腴、骨節(jié)、爪齒,自然成腹中乎?母為之也?偶人千萬,不名為人者,何也?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自然。
這一段論自然主義和目的論的優(yōu)劣,說得明白。我們試想一個有意志的上帝,在這個明媚的春光里,忙著造作萬物,「已拼膩粉涂雙蝶,更著雌黃滴一蜂」,楊誠齋詩。請問這種宇宙觀能使我們滿意嗎?即使有人能承認這種目的論的天道觀,即使有人能承認這個「無事忙」為造化者,那么,天地之間萬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大魚吃小魚,人又吃大魚,蚊蟲臭虱又咬人——難道這都是這個造化者的意志嗎?
王充的自然論一方面要打破一個「故」字,一方面要提出一個「偶」字,故是目的論,偶是因緣論。故他再三說「人偶自生」,「物偶自生」,偶即是無意志的因緣湊合的。他說:
長數(shù)仞之竹,大連抱之木,工技之人裁而用之,或成器而見舉持,或遺材而遭廢棄。非工技之人有愛憎也,刀斧之加「之加」二字,湖北本作「加」字,今依下文改。有偶然也。蒸谷為飯,釀飯為酒。酒之成也,甘苦異味;飯之熟也,剛柔殊和。非庖廚酒人有意異也,手指之調有偶適也。調飯也,殊筐而居;甘酒也,異器而處。蟲墮一器,酒棄不飲;鼠涉一筐,飯捐不食。夫百草之類,皆有補益。遭醫(yī)人采掇,成為良藥;或遺枯澤,為火所爍。等之金也,或為劍戟,或為鋒铦。同之木也,或梁于宮,或柱于橋。……幸偶。
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并時遭兵,隱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中傷未必惡,隱蔽未必善,隱蔽幸,中傷不幸。幸偶。
王充把天地間一切現(xiàn)象和一切變化都看作無意識的因緣偶合,這種幸偶論,一方面是他的自然主義的結果,一方面又是他的命定論的根據(jù)。道家本是信命定說的。儒家雖然注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觀念也是自然主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信天道自然無為,故儒家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也是信命天論的。儒家只有一個荀子不信命??此奶煺撆c非相篇。老、莊一系沒有不信命的。莊子更說得詳細。墨家信仰一個有意志又能賞善罰惡的天,故不能不反對有命說。墨子說:
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非暴固罰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墨子非命上。
漢代的儒生要造出一種天人感應的宗教來限制當時的君權,故不能不放棄「原始的儒教」的天命論,換上墨教的「天志」論。古代儒教的天命論,是如孟子說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篇。孟子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埂笟|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贡M心篇。這種命定主義與道家「化其萬化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正沒有一點分別。漢代的新儒教表面上也信天命,但他的天命已不是孟子「莫之致而至,殀壽不貳」的命,乃是孟子最反對的那個「諄諄然命之」的天命。這種「諄諄然命之」的天命論,并不是儒家的遺產(chǎn),乃是墨家的信條。漢代一切春秋派、洪范派、詩派、易派的天人感應論,都含有這個有意志,能賞罰,能用祥瑞災異來表示喜怒的天帝觀念。
王充因為要推翻這「諄諄然命之」的天命,故極力主張那「莫之致而至」的命。他說命有兩種:(一)是稟氣厚薄之命,(二)是所當觸值的命。氣壽篇。分說如下:
第一,稟氣的命?!阜蚍A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氣壽?!溉朔A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脷鉃樾?,性成命定。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jié)相須。形不可變化,命不可加減」。無形。這一種命,王充以為就是「性」。故他說:「用氣為性,性成命定?!顾纸忉屪酉摹杆郎忻挂痪涞溃骸杆郎撸瑹o象于天,以性為主。稟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堅強則壽命長,壽命長則不夭死。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短則夭死。故言有命,命即性也?!姑x。這一種命,簡單說來,只是人受生的時候,稟氣偶然各有不同。人所受的氣,即是性,性即是命,這種命是不可加減的。
第二,觸值的命。這一種是從外面來的。人稟氣也許很強,本可長壽,但有時「遭逢外禍累害」,使他半途夭折。這種外來的累害,屬于觸值的命。王充說:「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镆源荷?,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馬踐根,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以鼠為害,棄而不御。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俱由外來,故為累害。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zhàn)栗戒慎,不能避禍。福禍之至,幸不幸也?!估酆?。王充這樣說法,把禍??醋髋既坏脑夥辏臼呛苡欣淼?。參看上文引的幸偶篇??上K究不能完全脫離當時的迷信。他解說「富貴在天」一句話道:「至于富貴所稟,猶性所稟之氣,得眾星之精。眾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F或秩有高下,富或貲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義。這種說法,便遠不如觸值遭逢說的圓滿。富貴貧賤與兵燒壓溺,其實都應該歸到外物的遭逢偶合。王充受了當時星命骨相迷信的影響,他有骨相篇,很贊成骨相的迷信。故把富貴貧賤歸到星位的尊卑大小,卻不知道這種說法和他的逢遇、幸偶、累害等篇是不兼容的。既說富貴定于天象,何以又說福禍由于外物的累害呢?
王充的命定論,雖然有不能使人滿意的地方,但是我們都可以原諒他,因為他的動機只是要打破「人事可以感動天道」的觀念。故他極力提倡這種「莫之致而至」的命定論,要人知道死生富貴貧賤兵燒壓溺都是有命的,是不能改變的。他要推翻天人感應的宗教,故不知不覺的走到極端,主張一種極端的有命論。
不但人有命,國也有命。王充這種主張,也是對于人天感應的災異祥瑞論而發(fā)的。他說:
世謂古人君賢則道德施行,施行則功成治安;人君不肖,則道德頓廢,頓廢則功敗治亂?!鐚嵳撝谧匀?,非德化也。……夫賢君能治當安之民,不能化當亂之世。良醫(yī)能行其針藥,使方術驗者,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如命窮病困,則雖扁鵲末如之何?!适乐畏琴t圣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國當衰亂,賢圣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shù)不在教。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治期。
這種極端的國命論,初看了似乎很可怪,其實只是王充的有命論的自然趨勢。王充痛恨當時的天人感應的政治學說,故提倡這種極端的議論。他的目的只是要人知道「禍變不足以明惡,福瑞不足以表善」。治期篇中的話。他這種學說,也有很精采的部分,例如他說:
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并起,民棄禮儀,負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屔谟杏?,爭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穰歲之秋,召及四鄰。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案谷成敗自有年歲,年歲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時數(shù)然也。必謂水旱政治所致,不能為政者莫過桀、紂,桀、紂之時宜常水旱。案桀、紂之時無饑耗之災。災至自有數(shù),或時返在圣君之世。實事者說堯之洪水,湯之大旱,皆有遭遇,非政惡之所致;說百王之害,獨為有惡之應,此見堯、湯德優(yōu),百王劣也。審一足以見百,明惡足以招善。堯、湯證百王,至百王遭變,非政所致。……五帝致太平非德所就,明矣。治期。
這是一種很明了的「唯物的歷史觀」。最有趣的就是,近世馬克思(Marx)的唯物史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必然趨向說」是相關的;王充的唯物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命定論」是在一處的。
這種國命論和班彪一流人的王命論大不相同。班彪生公歷三年,死四五年。生當王莽之后,眼見隗囂、公孫述一班人大家起兵想做皇帝,故他的王命論只是要人知道天命有歸,皇帝是妄想不到的。故他說:
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yè),然后精誠通于神明,流澤加于生民,故能為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崛起此在位者也。世俗見高祖興于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游說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蝠I饉流隸,……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韓信、黥布。強如梁、籍,項梁、項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锧,烹醢分裂,又況幺尚不及數(shù)子,而欲闇于天位者乎?……英雄誠知覺悟,畏若禍戒,……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毋貪不可幾,……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班彪王命論。
這種王命論是哄騙那些野心的豪杰的。王充的國命論是規(guī)勸那些迷信災異祥瑞的君主的。我們知道他們當時的時勢,便可懂得他們的學說的用意。懂得他們的用意,便能原諒他們的錯謬了。
論衡校釋附編五
論衡版本卷帙考
〔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 論衡二十五卷。殘。宋光宗時刻本。附明修本、通津草堂本、程榮本。今所通行明萬歷程榮刻三十八種漢魏叢書本,以嘉靖通津草堂本為藍本;通津本根原于宋槧明成化修本;明修本則又基于是書。自宋槧明成化修本極多偽誤,后來諸本皆沿其謬。又加之以明人妄改增刪,故有脫一張而強接上下者;有不可句者。諸子頗多粗本,論衡則其一也。是書左右雙邊,半頁十行,行十九、二十、二十一字。界高七寸一分五厘,橫五寸。卷端題「論衡卷第幾」?!竿醭洹埂4涡幸韵铝衅?。版心記刻工氏名王永、王林、王政、王存中、王璽、徐顏、徐亮、徐彥、陳俊、陳明、李憲、李文、趙通、高俊、許中、方佑、楊昌、朱章、宋端、張謹、周彥、劉文、卓宥、卓宄、卓佑、潘亨、毛昌、洪新、洪悅、毛奇、梁濟等。卷中凡遇宋諱「完、慎、貞、桓、征、懲、匡、筐、胤、朗、竟、境、恒、讓、墻、玄、鯀、弦、泫、殷、弘、煦、構、敬、驚、樹、豎」等字,皆闕末筆,蓋光宗時刻本也。后人遇宋諱闕畫,乃加朱圍,蓋王山僧徒之所為也。論衡一書,以是書為最善。乃如累害篇「污為江河」下,宋本有「矣,夫如是,市虎之訛,……然而太山之惡,君子不得名,毛」四百字,此一張,今跳在命祿篇中,宜改裝也。宋槧明成化修本、嘉靖通津草堂本及程榮、何允中諸本俱闕,蓋明修本偶脫此一葉,通津本之所據(jù),即佚茲一張,首尾文句不屬,淺人乃不得其意,妄改「毛」字為「毫」字,以曲成其義耳。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元刊明修本、元至元刊本并有,今據(jù)秘府宋本補錄。是書紙刻鮮朗,字字員秀,脫胎于魯公,更覺有逸致,宋本之存于今日者,當奉是本為泰、華矣。狩谷掖齋求古樓所收,后歸于況齋岡本縫殿之助。聞諸本村正辭氏,況齋之病將歿,屬之于門人本村正辭氏,且捺一小印以為左券,卷首所捺小圓印即是也。后十洲細川潤次郎先生介書肆琳瑯閣而獲之,是書遂升為秘府之藏。惜闕第二十六以下。案宋槧明成化修本者,首有目錄,體樣一與前記宋槧本同。半版十行,行二十字。界長六寸九分,幅四寸七分五厘,長短不齊。其出于明時修版者,縫心上方有「成化九年補刊」字。比宋槧高短三分,橫減四分五厘。通津草堂本之稱,以其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起是嘉靖中袁褧所刻。首有嘉靖十年春三月吳郡袁褧引。體式行款,與明修本相同。但界長六寸四分,幅四寸七分,是為異耳。卷末題曰:「周慈寫?!拱讣尉冈暱淌恍斜玖椅倪x,世所稱以為精絕,秘府收三通。亦有「周慈寫」三字。宜乎是書筆畫遒勁,可以接武于文選。程榮本者,萬歷中程榮所校,首有萬歷庚寅虞淳熙及戊子沉云揖序。世多有之,故不詳說。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子類〕 論衡三十卷,宋刻本。余聚書四十余年,所見論衡,無逾此本。蓋此真宋刻元修明又增補殘損版片者,故中間每頁行款字形各異。至文字之勝于他本者特多。其最著者,卷首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兩紙,第一卷多七下一葉。余之佳處不可枚舉,近始于校程榮本知之。程本實本通津草堂本,通津草堂本乃出此本,故差勝于程榮本。其最佳者,斷推此為第一本矣。通體評閱圈點出東澗翁手跡,「言里世家」,其即此老印記乎?俟與月霄二兄質之。宋廛一翁。
〔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二〕 明版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末有慶歷五年楊文昌序,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然后互質疑訛。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勾吮炯磸臈畋痉?。每葉二十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后有「周慈寫,陸奎刻」六字。收藏有「嘉靖己未進士夷齋沈瀚私印」朱文方印。
〔葉德輝郋園讀書記〕 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明嘉靖乙未蘇獻可通津草堂刻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后有「周慈寫,陸奎刻」。明本中之至佳者。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缺一葉,約四百字。其它明刻如程榮漢魏叢書本、何鏜漢魏叢書本缺葉同。因南監(jiān)補刊元至元本早缺此葉,無從校補也。元本為紹興路儒學刊。余從歸安陸存齋心源皕宋樓所藏本鈔補之。行字數(shù)目與此本恰合。孫星衍祠堂書目著錄,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亦詳載此本版式行字,而不及缺葉,但未細閱耳。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仿宋本。正德辛巳南監(jiān)補刊本。嘉靖乙未吳郡蘇獻可刊本。錢震瀧本。漢魏本。坊刊本。抱經(jīng)有校宋本。張金吾云:論衡明刊元修本目錄后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日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完本」記。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一頁,通津草堂以下諸本俱缺。又元至元刊本殘帙一卷,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缺六至十五。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港斐汕鹕剑蹫榻印瓜乱豁摬蝗?。
〔悼廠過錄楊校宋本題記〕 宜都楊惺吾氏所校論衡凡五冊,冊各六卷,系漢魏叢書程榮本,卷首有虞熙序,卷末為楊文昌后序,用宋本與通津本互校,校文俱用朱墨書于眉端,間亦提及坊本及廣漢魏叢書本作某字者。通卷點讀,時有是正。卷首有楊氏印像,右角上端有長方陽文朱印,文曰:「星吾七十歲肖像?!棺蠼窍露擞姓疥幬闹煊。脑唬骸笚钍鼐从?。」每冊第一葉俱鈐有陰文「宜都楊氏藏書記」七字章,于眉端右角。
通卷無題跋,唯卷首目錄之末,題「宋槧本每半葉十行,行或十九字,或二十或二十一字。版心有刻手姓名。缺筆□□□□□□□□□□□□□□戍□。明刊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凡改正,皆系宋本,不悉出也?!乖圃啤=裣ま栦浻诖吮?。
楊氏觀海堂書,收歸國務院。民七、十二月新會梁啟超致書大總統(tǒng)徐世昌,請將楊書捐贈松坡圖書館。徐贈二百七十六箱與之,余者尚有書目四冊,不下數(shù)千卷,仍存國務院圖書室。今歲經(jīng)清室善后委員會索回,暫儲景山西街大高殿。因助教胡文玉先生之介紹,往迻錄一過,凡四日始告竣事。
楊氏所校宋本,與予三年前在歷史博物館所校論衡殘本,行款缺筆,一一相符,更足證該館所藏者確系宋槧也。
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全書錄竟,因題記焉。四月十六日,始書于此?!〉繌S自記
〔朱宗萊校元至元本題記〕 七年夏,從硤石蔣氏借得元至元本??币贿^。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每卷首標曰:「新刊王充論衡卷之幾?!拱腠撌?,行二十四字?!港斐汕鹕剑蹫榻印瓜乱豁摬蝗?。然其中訛字甚多,疑是當時坊本。蔣氏藏本又多缺葉爛字。
蔣氏所藏元本論衡,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與獨山莫氏所稱元至元本行款合。后有某氏跋,首尾爛損。又有干道丁亥五月二十八日番陽洪適景伯跋,亦破缺不完。意是元本而覆干道本者與?篇中空缺訛脫之字,于行二十四字者,為參差不齊,然合諸行二十四字乃多在同列,豈其所據(jù)宋本為行二十字者與?(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蔣氏藏本為覆至元本無疑。莫氏所言至元本行款殆誤也。十月十二日。)瑞安孫氏嘗據(jù)元本校程榮本,今觀其所謂元本作某者,雖十六七與此合,而訛脫之字,此尤為多,豈元本本不止一本,而此又元本中之最下者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校錄竟,附識于此,以俟考定。
〔隋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舊唐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唐書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唐馬總意林三〕 論衡二十七卷。注:「王充?!怪軓V業(yè)注曰:「隋志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存卷如唐,惟闕招致一篇。此云『二十七卷』,未詳?!拱矗核螚钗牟唬骸杆妆径呔??!古c馬氏所見本合。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家〕 王充論衡。
〔宋王應麟玉海六十二〕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一部七冊闕。一部十冊殘闕。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七冊。
〔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刊本。漢王充著,宋慶歷五年楊文昌后序,嘉靖乙未后學吳郡蘇獻可???。
〔天祿琳瑯書目卷九明版子部〕 論衡,二函,十二冊。漢王充著。三十卷。后有宋楊文昌后序。文昌爵里無考,其序作于慶歷五年。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又得史館本,各三十卷。于是互質疑謬,沿造本源,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募工刊印?!乖圃啤=窨缄斯?、陳振孫、馬端臨諸家著錄卷目悉符,則文昌??緸榭蓳?jù)矣。此本版心下方有「通津草堂」四字,紙質墨光,系為明制。蓋取文昌定本而重加??陶?。
〔瞿鏞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宋子部〕 論衡三十卷,宋刊元、明補本。此為慶歷中楊文昌刊本。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為補刊,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后序。目錄后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雇ń虿萏帽炯磸拇顺?。卷末有「汲古閣毛氏收藏子孫永?!怪煊洝?br /> 〔皕宋樓叢書子部雜家類三〕 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漢王充撰。載有楊文昌序。
〔孫氏宗祠書目諸子第三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漢王充撰。一明通津草堂刊本。一明程榮本。
〔稽瑞樓書目〕 論衡三十卷。校本十冊。
〔世善堂書目子部各家傳世名書〕 論衡三十卷。
〔述古堂藏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三十卷六本。
〔錢謙益揖絳云樓書目子雜〕 論衡。三十卷。王充。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 王充論衡三十卷八本。
〔天一閣見存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缺。漢王充撰。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五至末。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计渥约o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谷粍t原書實百余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家〕 論衡三十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劉盼遂王充論衡篇數(shù)殘佚考〕(見古史辯第四冊六九一頁。)
論衡一書,今存八十五篇,內惟招致一卷,有錄無書。蓋實存八十四篇,從未有加以異議者。惟予嘗按考其實,則論衡篇數(shù),應在一百以外,至今日佚失實多,最少亦應有十五六篇。今分三項,說明之如次:
一、以仲任自己之言為證。
甲、自紀篇云:「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亦纔出百,而云泰多?!?br /> 乙、佚文篇云:「故夫占跡以睹足,觀文以知情,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百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梗ò矗喊贁?shù)各本皆誤作十數(shù),今正。百數(shù)者,百許也,百所也,今山東言千之左右曰千數(shù),百之左右曰百數(shù),其遺語也。此本由后人誤仞八十四篇為足本,故妄改百數(shù)為十數(shù),而不顧其欠通也。)據(jù)以上二事,足證今之八十五篇,非完書矣。
二、以論衡本書之篇名為證。
甲、覺佞篇 卷十一答佞篇云:「故覺佞之篇曰,人生好辯,佞人言利,人主好文,佞人辭麗,心合意同,偶當人主云云?!古嗡彀础赣X佞」當是論衡篇名,與答佞篇為姊妹篇,舊相比次,而今亡佚矣。猶之實知之后有知實,能圣之后有實圣也。
乙、能圣篇
丙、實圣篇 卷二十須頌篇云:「漢有實事,儒者不稱,古有虛美,誠心然之,信久遠之偽,忽近今之實,斯蓋三增、九虛所以成也,能圣、實圣所以興也。」盼遂按:三增者,語增、儒增、藝增。九虛者,書虛、變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龍?zhí)摗⒗滋?、道虛。皆論衡篇名也。然則能圣與實圣,亦必為論衡篇名,不知于何時失傳矣。
丁、盛褒篇 卷二十九對作篇云:「且凡造作之過,惡其言妄而誹謗也?!笎骸棺指鞅居炞鳌敢狻梗窀恼?。論補實事疾妄,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盛褒、須頌之言,無誹謗之辭,造作如此,可以免于罪矣。」盼遂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須頌五者,皆論衡篇名,所以張其實事疾妄之說也,則盛褒亦必為論衡篇名,與須頌為并蒂連理之文無疑,而后世亡失者也。據(jù)以上四事,由論衡本文中所載佚篇為吾人所考明者,已有四篇之多;其本文所載篇名未為吾人所甄明者,亦或佚去之篇;而本文中從未提及者,為數(shù)當更不少,則論衡篇數(shù)過百之說,非無稽矣。
三、以各書所引佚文為證。
馬總意林卷三引論衡云:「天門在西北,地門在東南,地最下者揚、兗二州,洪水之時,二州最被水害?!?br /> 同上又引論衡云:「伯夷、叔齊為庶兄奪國,餓死于首陽山,非讓國于庶兄也,豈得稱賢人乎?」
同上又引論衡云:「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br /> 段成式酉陽雜俎加十石駝溺條云:「拘夷國北山有石駝溺水,溺下以金銀銅鐵瓦木等器盛之皆漏,以掌盛之亦透,唯瓢不漏。服之令人身上臭毛盡落,得仙去。出論衡。」
據(jù)以上四事,舉不見于今本論衡,知論衡至今日殘缺者多矣。
由上列三項證明,則論衡百篇之說,蓋確有此見象,而未容奪易矣。
〔容肇祖論衡中無偽篇考〕
(見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天津大公報史地周刊第九十一期。)
王充論衡一書的篇數(shù),據(jù)范曄后漢書卷七九王充傳說:「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顾鍟?jīng)籍志子部雜家著錄:「論衡二十九卷?!古f唐書經(jīng)籍志子部雜家著錄:「論衡三十卷?!剐绿茣囄闹就K侮斯淇S讀書志卷十二著錄論衡三十卷,說道:
充好論說,始如詭異,終有實理。以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后蔡邕得之,秘玩以為談助云。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亦著錄「論衡三十卷」,說道:
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自今觀之,亦未見其奇也。
今存本論衡三十卷,八十五篇,(內招致篇有目無篇。)疑唐、宋以來所傳如此。至隋志二十九卷,而唐志以下稱三十,或者后人求合整數(shù)之故,多分一卷,非必偽為一卷以求增益的。
論衡中各篇,從內容看,最可疑的為亂龍篇。胡適先生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導言說道:
王充的論衡,是漢代一部奇書,但其中如亂龍篇極力為董仲舒作土龍求雨一事辯護,與全書的宗旨恰相反。篇末又有「論衡終之,故曰亂龍。亂者,終也」的話,全無道理,明是后人假造的。此外重復的話極多。偽造的書定不止這一篇。(北京大學叢書本頁十二。)
如果亂龍為偽篇,則亂龍前明雩、順鼓兩篇,后半亦為董仲舒求雨的見解辯護的,兩篇的后半篇便為后人附增。然而通觀論衡全書,說及土龍求雨的事頗不少,而都沒有和亂龍篇的見解相反的。我覺得王充的思想,是反對天人感應的迷信,但于類感類應的想象,尚未澈底的清晰,故此他不免為董仲舒土龍求雨的見解辯護了。茲立三證,證明亂龍、明雩、順鼓等篇絕非后人假造,略舉所見如下:
?。ㄒ唬﹣y龍所用辨證法純?yōu)橥醭涞谋孀C法,和全書各篇相一致的。王充對于「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篇)。這是他的好處。又以為:「方比物類,為能實之。」(薄葬篇。)方比物類,即是類推,這是不能沒有毛病的。這是亂龍篇所謂「以象類說」。他承認類感類應的道理,以為土龍可以致雨,他的亂龍篇說道:
夫以非真難,是也。不以象類說,非也。夫東風至,酒湛溢。鯨魚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事與彼云龍相從,同一實也。
這些話以下,他列舉十五效驗及四義,又即說道:
夫以象類有十五驗,以禮示意有四義,仲舒覽見深鴻,立事不妄。設土龍之象,果有狀也。
這樣的詳細舉十五效驗及四義,的確是王充的辯證的方法。
(二)論衡中說土龍求雨的有好些篇,而都是承認土龍求雨,沒有明顯反對董仲舒的。明雩篇舉出當雩(即是祭祀求雨。)的五種理由;順鼓篇說久雨擊鼓求晴的緣故,都為董仲舒的見解辯護的。明雩、順鼓、亂龍三篇相連接,都為董仲舒辯護,偽則全偽,真則全真,這三篇見解有姊妹相連屬的關系,姑且不引為證。此外尚有一些篇說及土龍致雨的。龍?zhí)撈f道:
實者,雷龍同類,感氣相致。故易曰:「雷從龍,風從虎。」又言:「虎嘯谷風至,龍與景云起?!过埮c云相招,虎與風相致,故董仲舒之法,設土龍以為感也。
又感類篇說道:
大旱,春秋雩祭。又董仲舒設土龍以類招氣。如天應雩龍,必為雷雨。何則?夏秋之雨,與雷俱也。必從春秋仲舒之術,則大雩龍求怒天乎?
他反對雷為天怒,而承認以類招氣是可能的。定賢篇說道:
夫陽燧刀劍鉤能取火于日。恒非賢圣,亦能動氣于天。若董仲舒信土龍之能致云雨,蓋亦有以也。
他以為董仲舒的信土龍是有緣故的。當然土龍是不能致雨,他亦知道,但是他為董仲舒辯護,在死偽篇說道:
董仲舒請雨,設土龍以感氣。夫土龍非實,不能致雨。仲舒用之,致精誠,不顧物之偽真也。
又感類篇說道:
春秋大雩,董仲舒設土龍,皆為一時間也。一時不雨,恐懼雩祭,求陰請福,憂念百姓也。
這可以見出王充為董仲舒以土龍求雨辯護的理由,原來設土龍求雨是為憂念百姓,只要致精誠,不顧物之真?zhèn)蔚摹y龍篇所說「以禮示意有四義」,便是這種的見解。亂龍篇的四義,說的如下:
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鋤,或立土牛,未必能耕也,順氣應時,示率下也。今設土龍,雖知不能致雨,亦當夏時以類應變,與立土人土牛同義,一也。(「義一」原作「一義」,依劉盼遂校箋校改。)禮宗廟之主,以木為之,長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廟,主心事之,雖知木主非親,亦當盡敬,有所主事。土龍與木主同,雖知非真,示當感動,立意于象,二也。涂車芻靈,圣人知其無用,示象生存,不敢無也。夫設土龍知其不能動雨也,示若涂車芻靈而有致,三也。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為侯,示射無道諸侯也。夫畫布為熊麋之象,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土龍亦夫熊麋布侯之類,四也。
看這四義,即是死偽篇說的「致精誠,不顧物之真?zhèn)巍?,和感類篇說的「憂念百姓」的表示,明知「土龍非實,不能致雨」,而卻不肯抹去這精誠之念,憂念百姓之心??凑摵恺?zhí)摗⒏蓄?、死偽、定賢諸篇所說,皆和亂龍所說四義相合,可知亂龍篇是不偽了。
?。ㄈ╉樄?、明雩為漢制度,故王充論衡順鼓、明雩篇,為漢國家辯護。由此看去,自然亂龍一篇不是假造的。要明白這話,可先看論衡須頌篇,這篇說道:
皇帝執(zhí)德,救備其災,故順鼓、明雩,為漢應變。是故災變之至,或在圣世。時旱禍湛,為漢論災。是故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
順鼓、明雩的名稱,俱見這須頌篇。看「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的話,可知王充論衡是會有明雩、順鼓的兩篇的。王充是很歌頌當代國家的人,論衡中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等篇。所謂瑞符如黃龍、鳳皇、麒麟、甘露、嘉穗、瑞芝等東西,王充并不反對其為祥瑞之物,并承認為漢世比隆古圣帝明王之效。又王充論衡案書篇說道:
仲舒之言,雩祭可以應天,土龍可以致雨,頗難曉也。
但是這篇又說道:
孔子終論,定于仲舒之言。其修雩治龍,必將有義,未可怪也。
他的思想在案書一篇之中已互相沖突,何況論衡一書為多年中集合的作品呢?
至于胡先生以為亂龍篇未有「論衡終之,故曰亂龍,亂者終也」的話,全無道理。這話的解釋亦見于案書篇。案書篇說道:
讖書云:「董仲舒亂我書。」蓋孔子言也。讀之者或為亂我書者,煩亂孔子之書也;或以為亂者,理也,理孔子之書也。……案仲舒之書,不違儒家,不及孔子。其言煩亂孔子之書者非也??鬃又畷粊y,其言理孔子之書者亦非也?!鬃由?,始其本。仲舒在漢,終其末,盡也?!鬃咏K論,定于仲舒之言。其修雩治龍,必將有義,未可怪也。
論衡亂龍篇立十五效、四義,以盡仲舒土龍求雨的意義,這名亂龍,真是「亂者終也」了。
人們的思想真是奇怪的,王充極力反對董仲舒天人感應的見解,而卻為漢家政制要用土龍求雨的原故,或者自己一點類感類應的迷信,便承認讖書,并且以為仲舒能盡孔子之言,而自己能盡仲舒之意,這是很有趣而且是不能索解的。
此外胡適先生在民國十年以前北京大學排印的中國哲學史講義第七章王充與評判的精神,(后來大東書局印的現(xiàn)代學生里改題為「王充的論衡」。大東書局印的論衡,放這篇在卷首。)在附注里說道:
別通篇提及蔡伯喈。蔡邕生于公歷一三三年,王充已死了三十多年了。此外尚有許多后人加入的痕跡。
案四部叢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論衡別通篇說道:
將相長吏,不得若右扶風蔡伯偕,郁林太守張孟嘗,東萊太守李季公之徒。心自通明,覽達古今,故其敬通人也,如見大賓。
然則明本作「蔡伯偕」,不作「蔡伯喈」,不得以為蔡邕之字?!哥摺雇ā鸽t」字,詩大雅:「雝雝喈喈」,為鳳皇鳴聲,故蔡邕字伯喈。若蔡伯偕當另為一人,不得名「邕」。又案:后漢書卷九十下蔡邕傳說:「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惯@右扶風蔡伯偕,自當與陳留蔡伯喈不同。又以下文「郁林太守,東萊太守」例之,則蔡伯偕或為右扶風太守;然蔡邕亦未嘗有任右扶風之事。別通篇所說張孟嘗、李季公二人,后漢書皆未著其名,然則蔡伯偕,王充所稱為當代通人,絕非后來之蔡伯喈,而亦不能于后漢書中尋得他的名字出的。如此,則說別通篇為后人加入,不免太無根據(jù)了。
論衡一書,內中不免有沖突的矛盾的見解,然而本于王充的個人的思想有矛盾、沖突之處。我覺得論衡中無偽篇,意即本此,全書各篇有交互說及的地方可證。胡先生早年所見,以亂龍、別通為后人加入論衡中的,據(jù)胡先生最近的談話,知道他已改變了這種意見了。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
論衡校釋附編六
論衡舊序
宋慶歷楊刻本序通津本、天啟本、程本、鄭本并載。
王氏族姓行狀,于自紀篇述之詳矣。范曄東漢列傳云:「充字仲任,嘗受業(yè)太學,師事班彪,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嘗游雒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禮絕慶吊,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褂啺偈现鎏?,詰九流之拘誕,天人之際,悉所會通,性命之理,靡不窮盡,析理折衷,此書為多。既作之后,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菚嫉弥?,常秘玩以為談助。故時人嫌伯喈得異書?;蛩亚笃鋷ぶ须[處,果得論衡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蛊浜笸趵商靻⒈咀鳌咐省?。來守會稽,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蛟唬骸覆灰姰惾?,當?shù)卯悤??!箚栔?,果以論衡之益。繇是遂見傳焉。流行四方,今殆千載。撰六帖者,但摘而為備用;作意林者,止鈔而同諸子。吾鄉(xiāng)好事者,往往自守書櫝為家寶。然其篇卷脫漏,文字蹐駁,魯魚甚眾,亥豕益訛,或有首尾顛躓而不聯(lián),或句讀轉易而不紀,是以覽者不能通其讀焉。余幼好聚書,于論衡尤多購獲,自一紀中,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蓋今起居舍人彭公乘魯所對正者也?!赋恕?,天啟本作「家」。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乃庫部郎中李公秉前所校者也。余嘗廢寢食,討尋眾本。雖略經(jīng)修改,尚互有闕疑遺意。據(jù)天啟本補「疑」字。其謄錄者誤有推移,??闭咄觿h削,致條綱紊亂,旨趣乖違,儻遂傳行,必差理實。今研核數(shù)本之內,率以少錯者為主,然后互質疑謬,沿造本源,訛者譯之,散者聚之,亡者追之,俾斷者仍續(xù),闕者復補。惟古今字有通用,稍存之。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有如日星之麗天,順經(jīng)躔而軌道;河海之紀地,自源委以安流。其文取譬連類,雄辯宏博,豈止為「談助」、「才進」而已哉?信乃士君子之先覺者也!秉筆之士,能無秘玩乎?即募工刊印,庶傳不泯,有益學者,非矜己功。不敢同王、蔡之徒,待搜之然后得而共,天啟本無「待」字。問之然后言其益也。時圣宋慶歷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天啟本無此十字。前進士楊文昌題序。
宋刊元明補修本序
王充氏論衡,崇文總目三十卷。世所傳本,或為二十七卷。史館本與崇文總目同。諸本繕寫互有同異。宋慶歷中進士楊文昌所定者,號稱完善。番陽洪公重刻于會稽蓬萊閣下。歲月既久,文字漫滅,不可復讀。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經(jīng)歷克莊公以所藏善本重加校正。紹興路總管宋公文瓚為之補刻,而其本復完。充生會稽,而受業(yè)太學,閱書市肆,遂通眾流,其為學博矣。閉門絕慶吊,著論衡六十一篇,當作「八十五」篇。凡二十余萬言。其用功勤矣。書成,蔡邕得之,秘之帳中,以為談助。王朗得之,及來許下,人稱其才進。故時人以為異書,遂大行于世,傳之至今。蓋其為學博,其用功勤,其著述誠有出于眾人之表者也。嘗試論之:天地之大,萬物之眾,無一定之形,而有一定之理。人由之而不能知,知之而不能名也。古昔圣人窮神知化,著之簡編,使天下之人皆知其所以然之故,而有以全其才,五三六經(jīng),為萬世之準則者此也。先王之澤熄,家自為學,人自為書,紫朱雜廁,瓦玉集揉。群經(jīng)專門,猶失其實;諸子尺書,人人或誕,論說紛然,莫知所宗。充心不能忍,于是作論衡之書,以為衡者論之平也。其為九虛、三增,論死、訂鬼,以祛世俗之惑,使見者曉然知然否之分。論者之大旨如此,非所謂出于眾人之表者乎!然觀其為書,其釋物類也,好舉形似以相質正,而其理之一者,有所未明;其辯訛謬也,或疑或決,或信其所聞,而任其所見,尚有不得其事實者。況乎天人之際,性命之理,微妙而難知者乎?故其為書,可以謂之異書,而不可以為經(jīng)常之典。觀其書者,見謂才進,而實無以自成其才,終則以為談助而已。充之為書,或得或失,不得而不論也。雖然,自漢以來,操觚之士,焦心勞思,求一言之傳而不可得,論衡之書獨傳至今。譬之三代鼎彝之器,宜乎為世之所寶也。且充之時,去三代未遠,文賢所傳,見于是書者多矣,其可使之無傳乎?今世刻本,會稽者最善,克莊公為之校正而補刻之,傳之人人,其與帳中之書,戒人勿廣者,可謂遼絕矣。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
程本序一錢、黃、王、崇文本誤合沉序上截為虞序。
余覽東京永元之季,名能立言者,王節(jié)信、仲長公理及王仲任三君子,并振藻垂聲,范史類而品之。而迨數(shù)世后,獨仲任論衡八十余篇,有秘玩為談助,還許下見稱才進者,而節(jié)信、公理泬寥莫及若是何也?言貴考鏡于古昔,而尤不欲其虛窾靡當,要如持衡入寶肆,酌昂抑,免嘩眾爾已。潛夫一論,指訐時短,抵牾鹵略,罔所考鏡。而公理之昌言,好澶漫而澹宕,輒齟齬于世而不相入。彼二氏世且敝視之,奚其傳?仲任少宗扶風叔皮,而又腹笥洛陽之籍,其于眾流百氏,一一啟其扃而洞其竅。憤俗儒矜吊詭侈,曲學轉相訛膺而失真,乃創(chuàng)題鑄意,所著逢遇迄自紀,十余萬言,大較旁引博證,釋同異,正嫌疑。事即絲棼復沓,而前后條委深密,矩矱精篤。漢世好虛辭異說,中為辨虛凡九,其事,其法嚴,其旨務袪謬悠夸毗以近理實,而不憚與昔賢聚訟。上裨朝家彝憲,下淑詞壇聽睹,令人誦之泠然。斥吊詭而公平,開曲學而宏鉅。譬一鬧之市,一提衡者至,而貨直錙銖,率畫一無殊喙。以故中郎秘之帳中,丁寧示人勿廣;「郎」字以下,錢、黃、王、崇文本脫。而會稽守還許時,有異人異書之疑。邕與朗其綜覽博識,寧出仲任下?顧簡編充棟,匪衡曷平?得仲任之旨而廣之,它書不迎刃者鮮矣。然仲任當其時閉門潛思,絕慶吊,墻牖各置刀筆,數(shù)十星霜而就,何?甚也!倘盡如中郎必俟求者搜得之,白屋寒俊得寓目者能幾?茲武林張君購得善本,鋟竣,丐序不佞。是書且揭兩曜而天行,僻壤流播,自今為談助與才進者,奚帳中可隱?異人異書可疑?而仲任有神,必咤為千載知音也已。余雅嗜仲任,又嘉張君剞劂以公□苑,敢一言弁之,告當世博雅諸士,能論衡之精,而始不為偽書偽儒之所溷;且窺仲任之所超節(jié)信、公理而不朽者,要在是乎哉!萬歷戊子孟冬西吳沉云楫序。盼遂案:文中「邕與期」之「期」蓋「朗」之誤,謂王朗也。
序二
仲任以其志,慕蘧,師彪,以雄之學,浚諛聞之竇,而牖薄社,耳目□人,敻矣。故其紀曰:「口務明言,筆務露文?!箷匀蝗裘ぶ_目,冷然若聾之通耳,言不可旒纊也。洛陽之市,豈無縣黎莫難,而仲任以其神營魄藏心宅腹笥也者,望天下之乏而予之,天下仰掇焉。故其紀曰:「玉剖珠出?!褂衿蕜t鳳璞莫隱,珠出則魚膋莫□。言不可襲與韞而日中為沽也。微歟,中郎匿之帷間,白傅匿之帖外,馬總匿之林表,而宋士匿之櫝中,珠沉玉瘞,耳目幾廢。政也燔竹,戎也鉆李,茲其埒耳。已讀衡八十五篇,竟十余萬言,乃喟然稱曰:是何能匿哉?庭無胤子之跡,詩、禮并名異書;席無禽凡之咨,進趨皆登秘府,仲尼、伯魚猶匿,況其凡乎?且上物時茁,神物時茁,宛委、酉陽靈族,司馬安所袆天真之服,阓其名山而化妒婦吝夫耶?故漢之帷,梁之林,唐之帖,宋之櫝,衡之權也,量而出之,無多?人,彼且以為鎞利于翳,泰至則篇首至此,錢、黃、王、崇文本脫,誤將沉序自篇首至「以故中」合子虞序。塞。明月夜光,無因而至前,則匹士按劍;乃相與匿衡,而衡誠懸也。吾惡夫諸子之不平,平之于吾衡焉。若乃夫仲任之衡,其果帝之制乎!王之謹乎!累誅而不失,迨鎰而昏乎?有傳于肆曰:「一提而一流也?!挂皇腥酥芈犚?。視衡星若垣次,而五權亂,喪一市之明矣。槭易圭,璣易珰,尺為輕,寸為重,而一市人皆眩窶無日矣。故衡仲任之衡,以平其平,是帝王之衡也,天君之謂也。新安程氏出仲任之衡,列之武林,天下以武林為洛陽,將新衡多于舊衡,業(yè)不勝匿,而余有期于新衡焉。斥所謂離、曠者,以無足售,而罔象得之。斯養(yǎng)性之經(jīng),天君之職,平歟?「新安」以下六十六字,錢、黃、王、崇文本脫。史稱仲任年漸七十,志力衰耗,造養(yǎng)性書十六篇,不知誰何氏匿之,吾甚不平,行問之靈族,遺程氏矣。各本無「程氏」二字。時皇明萬歷庚寅七月七日,前進士虞淳熙題序。
明天啟本序一
一代著述之士,才具各異。才大者無小言,非但不屑,縱為之,亦不工也。王仲任新書二十萬言,蓋嘗論之:漢代,劉肆其恢誕,董揚其質茂,揚鉤其沉?,才宜子。遷、固長于論世,其才史,故去而為記事之書。馬、張詞賦,包舉六合,詩人之遺乎!仲任理醇辭辨,成一家言,當在荀、呂、公孫龍之際,而惡子風之駁。自紀篇筆老事析,使繼修東漢,較蔚宗弘瞻,而薄史法之拘。其述養(yǎng)性,以四言協(xié)讀,亦自風致,足以齊于蔡、酈,開源魏鄴,而厭辭習之浮。古今天地人物百家迂怪之說,洞曉靡漏,匯而為一,莫如論。論曰:「衡,平也。」不倚時尚,不任意氣,覽之悠然,歸于偶然。孔子曰:「四十不惑?!怪偃问鼛籽伞V偃渭冶緯?,徙錢唐,仍以上虞老。自古文人西北盛,東西寥寥,言游振藻,乃有仲任。履其生長流寓之土者,能不誦其遺書而慨然?故越司李晉陵讱韋劉公志之,而錢唐閻子儀成之。浙上傅巖野倩甫書。
序二
余好王仲任論衡,其亦文之昌歜,屈之芰,皙之羊棗與!凡人讀書,如游名山,總此勝地,而或愛其峻,則取奇峰峭崿;或愛其幽深,則取邃谷荒;或愛其紆折,則取回溪仄徑。況春之艷冶,夏之森蔚,秋之疏秀,冬之峭勁,亦各有會心焉。故余自從事筆研來,雖攻者制舉義,而于古文詞獨深耆,雖所喜者古文詞,而于論衡獨深耆。論,論說而窮其旨之謂也。曷言乎衡?衡以持平,平則無偏低昂,重不能增錙銖,輕不可減毫毛。天下事理,于是乎取衷,故題之曰「論衡」。論衡成而理不必天地有者,若不可不有;語不必古人道者,若不容不道。宜乎閉門研思,至忘慶吊,即在籬溷,亦著槧鉛,而宇宙有形之外,風云變態(tài)之中,俱蔑弗搜討也。伯喈逸才,子明尊宿,乃一則秘不分人,一則緣之才進。后世六帖采之,意林收之,有以哉!余喜其曠蕩似漆園,辨析似儀、秦,綜核似史遷,練達似孟堅,博奧似子云,而澤于理要,于是又似仲淹。是以居恒把玩,曾不去手。一編敝,輒易一編,幾于韋之三絕。然獨得固不敢驕,分人尤不敢吝。政苦世代久沿,爽鳩多誤,至有一句之謬,而義殊天壤;一言之錯,而理判徑庭。訛以傳訛,祗增乖舛。遂使作者苦心,漫患滅沒;讀者亦爾,口噤心惢,展卷復掩,良可悲夫!何幸武林閻子子儀者,散黃金以收書,窮白日而問字。唐、虞已下,元、明已上,牙簽萬軸,鄴架同觀。檢之果得論衡善本,蓋宋進士楊文昌所刻也。余所評閱,不無紕漏,因并付子儀氏,托以精加印勘,大肆研綜,并覓良工鐫之,以廣其傳。子儀氏乃閉門屏跡,與一二友人翻覆讎校,一如仲任著書時。洎成,而棗梨楮墨之費,且不貲矣。顧魚魯之謬,既悉闡明;雞林之求,亦將飽慰。子儀之效忠仲任,嘉惠來學,豈小哉?夫以余之癖好而珍之,不翅帳中之藏,更有子儀之同好,而共珍之,不殫目圍之竭。豈芰、昌歜、羊棗之外,又有耆痂者與?余因同門友傅野倩得子儀。余與子儀俱稱仲任知己可也,而野倩其媒也。則仲任尤當就九京之下,手加額而酬野倩。晉陵劉光斗暉吉父譔。
序三
友人閻子儀氏博雅自期,凡古文詞,及法書名畫,鼎彝寶玩,蔑不譖思考核??陀谐质菊?,真膺立剖。若予,則問道于盲矣。晉陵劉暉吉先生司李于于越,攜所愛王仲任論衡來,且欲廣求善本,校讎刊印,以公天下后世,使人人才進,不容王、蔡私美于前。而傅野倩與先生同舉主,又與子儀稱密友,謂茲役無踰子儀。子儀搜笥中,果得宋進士楊文昌刻本;遍訪藏書家,皆出其下。因取先生所評定,校而付之剞劂,五閱月書成。蓋自是卷無訛篇,篇無訛句,句無訛字矣。噫!仲任著此書,殫精研思,至忘寢食,絕慶吊,而子儀訂此書亦然。自昔劉舍人書,得沈休文而重;韓昌黎文,得歐陽子而傳。仲任論衡,得王子明、蔡伯喈而重,得六帖、意林而傳,乃又得劉先生而傳且著,得閻子儀而著且廣。遂使東漢文心,迨斯際而猶昭昭虖揭若日月。仲任慧業(yè)文人,諒應未死,得無開卷時,輒有一上虞偉男子褒衣博帶,吐氣伸眉,與相晤對乎?則凡著是書,與讀是書者,拜劉先生賜多矣,拜閻子儀賜多矣。雖然,先生富有不必言;此自子儀一斑,政不足盡子儀也?;拭魈靻⒘隁q在丙寅七月幾望,錢塘擁書人施莊康夫氏書于南郭草堂。
序四
夫□昦之大也,而求之蒼莽之間,雖殫智竭力,同夸父之槁耳。有八尺之衡以齊之,不特日月五行絫黍不失,而地之輪軸,亦放此而可準焉。人亦有衡,不執(zhí)其衡而評騭往古之人物,如矮人觀場,于中無主,為千古成案所汩沒。匣蘚侵入膚理,烏能作豐城吐氣哉?無論其猥雜者,即如莊之吊詭,韓之深刻,安之駁雜,非不奇宕鴻麗,成一家言,各因其資之所得者近是,求之于衡,鮮有當者。仲任生于漢之孟世,抽思力學,積有歲時,著書十余萬言,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數(shù),旁至動植,幽至鬼神,莫不窮纖極微,抉奧剔隱。筆瀧漉而言溶□,如千葉寶蓮,層層開敷,而各有玅趣;如萬疊鯨浪,滾滾翻涌,而遞擅奇形。有短長之說縱橫,而去其譎;有晉人之娟倩,而絀其虛;有唐人之華整,而芟其排;有宋人之名理,而削其腐。舉業(yè)家得之,尤可以掀翻疑窟,直躡天根,不但為麈尾之禿而已也。晉陵劉先生漁獵百氏,深嗜此書,如廬陵之于昌黎者,故詞組一出,而雞林爭媾,紙價為高。友人野倩氏,其同門友也,請付剞劂,隨珠趙璧,公諸藝林,千古一快事也。中郎而在,當自哂其為鉆核之浚沖矣。時天啟丙寅孟秋朔,題于凝香閣,錢塘閻光表書。
王本跋
王充論衡三十卷,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自周、秦、漢、魏以來,諸子文字之多,未有過于此書者也。其純駁互見,瑕瑜不揜,前人已備言之矣,故不具論。而謨于??菚?,則不能無概焉。漢、魏以來,作者多矣,其書或傳或不傳,無足深怪,獨怪仲任推重劉子政、揚子云、桓君山猶文、武、周公并出一時,又以君山所著新論為甲于子長、子云論說之徒。而新論十六篇,竟無一傳者。此書八十五篇,止缺招致一篇。不知論衡之書,果愈于新論歟?抑傳之者,獨得其人歟?昔蔡伯喈、王景興得是書,嘗欲秘而不傳矣;乃至今千余年,卒與子長、子政、子云諸書并傳于世。如君山書,仲任非不欲傳之,顧不能得。以是而知君山當時于子云書決其必傳,亦幸而言中也。今何氏叢書,于兩漢諸子書,收采略備,謨亦已次第授梓。獨以論衡文繁,資斧不繼,慮難卒業(yè)。會移署南昌縣學篆,因以此事商之顧東田明府。東田故博雅,亦病此書不純。重惜叢書缺而不完,即出百金佐剞劂費,并以其本,屬次公???。則此書之得以復為流布者,東田明府之力,而謨乃能相與有成。此雖事會適然,然以視蔡伯喈、王景興二人之用心,則有間已。汝上王謨識。
論衡集解附錄
息縣劉盼遂集(編者案:劉氏附錄與黃氏附編重復二十七條,現(xiàn)已刪去。)
謝承后漢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少孤,鄉(xiāng)里稱孝。到京師受業(yè)太學,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至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于宅內門戶壚柱各置筆硯簡牘,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藝文類聚五十八又三十五引。初學記二十四又二十一引。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又四百八十四又六百十二引。
又 班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狗稌虾鬂h書班固傳注引。
袁山松后漢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充幼聰明,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大儒論。范曄后漢書王充傳。注引。
范曄后漢書王充傳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xiāng)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yè)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xiāng)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shù)諫爭不合,去。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著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性書十六篇,裁節(jié)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后漢書儒林傳趙曄傳 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會稽,讀詩細而嘆息,以為長于論衡。
會稽典錄 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yǎng)生之書,凡十六篇。養(yǎng)氣自守,閉門塞聰,愛精自輔,服藥導引,庶幾獲道。太平御覽七百二十引。
又 孫亮時,有山陰朱育仕郡門下書仕,太守濮陽興問曰:「昔王景興問士于虞仲翔,書佐寧識之乎?」育對曰:「虞翻對王府君曰:『有道山陰趙曄,征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淵懿,學究道源,著書垂藻,絡繹百篇,釋經(jīng)傳之宿疑,解當世之盤結,上窮陰陽之奧秘,下?lián)饲橹畾w極?!弧谷龂緟侵居莘瓊髯⒁?br /> 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八任昉述異記引王充果賦 冬實之杏,春熟之甘。
吳淑事類賦天賦注引賀道養(yǎng)渾天記 近世有四術:一曰方天,興于王充。二曰軒天,起于姚信。三曰穹天,聞于虞昺。皆臆斷浮說。不足觀也。盼遂案:姚、虞皆三國時吳人。創(chuàng)方天之王充,殆即仲任,然無他證,姑從闕疑。
馬總意林卷四引抱樸子 王仲任撫班固背曰:「此兒必為天下知名?!?br />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篇第十八 至若李康運命,同論衡而過之;陸機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劉知幾史通序傳第三十二 又王充論衡之自紀也,述其父祖不肖,為州閭所鄙,而己答以瞽頑舜神,鯀惡禹圣。夫自敘而言家世,固當以揚名顯親為主。茍無其人,闕之可也。至若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此何異證父攘羊,學子名母?必責以名教,實三千之罪人也。
韓文公集后漢三賢贊?。ǚ炅刈⒃唬骸负鬂h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三人者同傳,公為之贊,各不滿百言,而敘事略無遺者?!梗┩醭湔吆危繒嫌?。本自元城,爰來徙居。師事班彪,家貧無書。閱書于肆,市肆是游。一見誦憶,遂通眾流。閉門潛思,論衡(韓醇注曰:「王充所為論衡,初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嫉弥C匾詾檎勚?。其后王朗為會稽太守,亦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弧梗┮孕?。為州治中,自免歸歟。同郡友人,謝姓夷吾,上書薦之,待詔公車。以病不行,年七十余,乃作養(yǎng)性,一十六篇。肅宗之時,終于永元。
晏殊列子有力命王充論衡有命祿極言必定之致覽之有感 大鈞播群物,零茂歸自然。默定既有初,不為智力遷。御寇導其流,仲任派其源。智愚信自我,通塞當由天。宰世曰皋、伊,迷邦有顏、原。吾道誠一概,彼涂鐘百端。卷之入纖豪,舒之盈八埏。進退得其宜,夸榮非所先。朝聞可夕隕,吾奉圣師言。宋文鑒卷十五。
難王充論衡三篇(今不傳。)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云:「近世釋子,多務吟詠。惟國初贊寧獨以著書立言,尊崇儒術為佛事。故所著書,駁董仲舒繁露二篇,難王充論衡三篇,(中略。)為王禹偁所激賞,與之書曰:『辱借通論,日殆三復,未詳指歸。徒觀其滌繁露之瑕,劘論衡之玷?!故ト酥溃瑹o傷于明夷,儒家者流,不至于迷復?!弧梗ㄏ侣?。)
劉章刺刺孟(明時已佚。) 明郎瑛七修續(xù)稿卷四辨證類書名沿作條云:「王充有刺孟,宋劉章作刺刺孟。柳子厚有非國語,劉章作非非國語。此皆反而正之之意實難也。況王乃辭勝理者,因孟而矯之,時則可耳。柳以正理,而矯淫誣之辭,劉何能勝之耶?惜未見其書。」
洪適盤洲文集卷六十三論衡跋 右王充論衡三十卷。王君,是邦人也。帳中異書,漢儒之所爭睹。轉寫既久,舛錯滋甚,殆有不可讀者。以數(shù)本俾寮屬參校,猶未能盡善也。刻之木,藏諸蓬萊閣,庸見避堂舍蓋之意。干道丁亥五月十八日,會稽太守洪適景伯跋。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四十一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晁氏曰:「后漢王充仲任撰。充好論說,始如詭異,終有實理。以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后蔡邕得之,秘玩以為談助云。(盼遂案:自此以下,宋袁州本讀書志無。)世為漢文章溫厚爾雅,及其東也已衰。觀此書與潛夫論、風俗通義之類,比西京諸書,驟不及遠甚。乃知世人之言不誣?!垢呤献勇栽唬骸笗耸迤嗳f言。其為言皆敘天證,敷人事,析物類,道古今,大略如仲舒玉杯繁露。而其文詳,詳則禮義莫能核而精,辭莫能肅而括,幾于蕪且雜矣。漢承滅學之后,文、景、武、宣以來,所以崇厲表章者,非一日之力矣。故學者向風承意,日趨于大雅多聞之習,凡所撰錄,日益而歲有加,至后漢盛矣。往往規(guī)度如一律,體裁如一家,是足以雋美于一時,而不足以準的于來世。何則?事之鮮純,言之少擇也。劉向新序、說苑奇矣,亦復少探索之功,闕詮定之密,其敘事有與史背者不一。二書尚爾,況他書乎?袁崧后漢書云:『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家娭?,以為談助。談助之言,可以了此書矣??陀须y充書煩重者,曰:『石多玉寡,寡者為珍。龍少魚眾,少者為神乎?』充曰:『文眾可以勝寡矣。人無一引,吾百篇,人無一字,吾萬言,為可貴矣。』予所謂乏精核而少肅括者,正此謂歟?」陳氏曰:「充,肅宗時人。仕為州從事治中。初作此書,北方初未有得之者。王朗嘗詣蔡伯喈,搜求至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shù)卷將去。伯喈曰:『惟我與爾共,勿廣也?!蝗蛔越裼^之,亦未為奇?!?br /> 玉海六十二藝文門論類漢論衡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自注: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崇文目有續(xù)論衡二十卷。(自注:「當考?!梗∨嗡彀福豪m(xù)論衡不知誰作,崇文總目后亦不見著錄。
明黃瑜雙槐歲鈔卷六 宋劉章嘗魁天下,有文名,病王充作刺孟,柳子厚作非國語,乃作刺刺孟、非非國語。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卷一論衡相背條 論衡一書,掊擊世儒怪誕之說,不遺余力。雖詞蕪而俚,亦稱卓然自信矣。至驗符一篇,歷言瑞應奇異,黃金先為酒尊,后為盟盤,動行入淵;黃龍大于馬,舉頭顧望;鳳皇芝草,皆以為實。前后之言,自相悖舛。此豈足為帳中秘哉?盼遂案:充著驗符等篇,以頌東漢,佛家所謂順世論也。豈著三增、九虛之人,而信任此等事乎?
又漢時四諱條 漢時有四大諱:一曰,諱西益宅。西益宅,謂之不祥。今之住宅忌虎臂昂頭,是其遺意也。二曰,被刑為徒,不上丘墓。此諱今人無之。但欲使子孫全歸,而非所論于無辜受刑也。三曰,諱婦人乳子,以為不吉。將舉吉事,入山林,遠行度川澤者,皆不與之交通。乳子家亦忌惡之,丘墓廬道,踰月乃入。今但賽祀及道流上帝漁人下海,則忌之,余不爾也。四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殺父與母。今不諱也。 盼遂案:論衡有四諱篇。
熊伯龍無何集敘錄自述一 庚子初夏,燈窗讀荀子,有曰:「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世人不解斯言,遂疑天地如何報佑,善惡如何吉兇,鬼神如何靈,祈禳如何驗。精如仙佛,粗若果報諸般,以及山川草木之神,飛走昆蟲之怪,歷歷可指。一有歐陽之徒,不信祥瑞,即從而舉已往靈驗之事以詰之。士大夫沿習成風,牢不可破,正坐不知無何二字耳。余博覽古書,取釋疑解惑之說,以論衡為最。特摘其尤者,參以他論,附以管見,名曰無何集。欲以醒世之惑于神怪禍福者。且神怪禍福之說而外,亦間錄他說,如天地、古今、儒術、雜家、人事宜忌、百物器用之說,有關名教風化,亦備錄焉。然俗儒守文失真,時俗嫌疑莫定,凡史書、文集、百家、諸子所傳記之文,其虛妄而不可信者,世已信之久矣,誰肯取斯編以正之哉!
又自述二 余友黃生敬渝謂余曰:「吾讀書數(shù)十年,欲覓異書不得。金陵肆中購得論衡一部,反復讀之,如獲奇珍,但以篇過冗長,辭多重復,醇疵參半,未嘗深愜我心。及見先生抄本,精萃簡要,分選編類,增廣美備,喜出望外,因口沫手胝,晝夜不倦。始信『玩楊子云之篇,樂于居千石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財』,非虛語也。仲任有知,必以先生為千載知音矣。惜所選多辟神怪禍福之說,未綜全編而精選之也?!挂驀谟喔⑷?,刊以問世。余應之曰:「余以神怪禍福之說,時俗嫌疑,故抄數(shù)帙,以明其妄。然才疏識淺,豈能注全集者?昔蔡中郎得論衡,丁寧示人勿廣。今吾亦將秘諸帳中,與吾子共讀之?!裹S生喜而謝余曰:「是吾之幸也夫!是吾之幸也夫!」
又自述三 鐘陵自幼不信神仙鬼神、禍福報應之說,有言之者,輒舉圣經(jīng)賢傳破之。人以中庸言前知,易言鬼神,書言禍福之說為問,鐘陵不能對,然終疑而不決也。及讀史,見歐陽公不信祥瑞之說,反復諷誦,深愜于心,思欲推類以廣其說,然以習舉業(yè),為時文,無暇及此。嘗作適逢說,言古今天下之事皆適逢耳。又嘗作鬼辨,言人死之后,如未生之前。作神論,言山神之形宜似山,水神之形宜似水。是時尚未讀論衡也。后越數(shù)年,京師購得論衡,讀之,喜曰:「予言有征矣。」讀至幸偶篇,云「有幸有不幸,有偶有不偶,」與適逢說同意。又讀至論死篇,云「人未生無所知,其死歸無知之本」,與鬼辨同意。讀至紀妖篇,云「大山有神,宜象大山之形」,與神論同意。因欣然自喜,又爽然自失。自喜者,喜其言之竟合于古也。古人先得我心,其信然矣。自失者,恨其論之不逮于古也。古之為文渾灝,今之為文淺露,不可同日語也。因廢適逢、鬼辨諸篇,取論衡之辟虛妄者選為一編,簡當精要,且廣集他說,以補其不足。嗟乎!昔楊子云作太元,猶有覆瓿之恐,余以白屋寒俊,妄欲修漢儒之書,補前賢之缺,不勝為笑耳。然而藏諸名山,傳之百世,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
又讀論衡說一段 仲尼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怪偃卧唬骸刚摵馄允當?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狗蛟凰紵o邪,則邪不入矣;曰疾虛妄,則虛妄之說不載矣。仲任蓋宗仲尼者也。問孔、刺孟二篇,小儒偽作,斷非仲任之筆。何言之?論衡之宗孔子,顯而易見。其齊世篇,則稱孔子以斷堯、舜;其實知篇,則稱孔子以辨偶人;其知實篇,則稱孔子以論先知;其卜筮篇,則稱孔子以論蓍龜,其本性篇,則稱孔子以定性道。他篇之引孔子者,不可勝數(shù)。其宗孔子若是,焉有問孔者乎?孟子,學孔子者也。焉有宗孔而刺孟者乎?由此言之,二篇之為偽作,無疑矣。
又二段 余友疑偽作之篇,不但問孔、刺孟,吉驗、骨相、宣漢、恢國、驗符諸篇,以及訂鬼后四段之言,恐皆屬偽作。余問何故,友曰:「以其言多虛妄,且自相矛盾,故知之也。仲任之言,前后一律,試略舉之。如偶會篇言象耕鳥佃之妄,書虛篇又深辨其非;龍?zhí)撈则T龍之謬,道虛篇又痛斥其虛,非前后一律乎?獨吉驗、骨相之言瑞應,謂命當如此,又謂相者之言果符,真世俗之見也。若驗符篇之言,又與吉驗篇相似;恢國篇之言,全與奇怪篇不合。至訂鬼篇后四段之言,與前相反,且語涉虛妄。故疑非仲任作也?!褂嘣唬骸阜侨灰?。仲任不言奇異,而諸篇皆云瑞應,子知其意之所在耶!仲任忠君愛國,尊重本朝,以高祖、光武比文王、武王,且謂文帝、武帝、宣帝、孝明帝遠邁周之成、康、宣王,俾后人知漢德隆盛,千古未有,其實非信瑞應也?!?br /> 又三段 友曰:「仲任之意,子何以知之?」曰:「以讀對作篇而知之。對作篇曰:『董仲舒作道術之書,言災異政治所失。主父偃嫉之,誣奏其書。仲舒當死,天子赦之?!黄埛侵魃鲜ッ?,仲舒死矣。仲任特著須頌篇,又著諸篇以明己志。然則仲任極稱漢德,征以祥瑞,多溢美之辭,褒增君德者,明哲保身,君子之道也。」
又四段 友曰:「仲任頌君德,其自言曰:『非以身生漢世,褒增頌嘆以求媚稱。』觀仲任此言,則頌君德非褒增矣。子謂之褒增,何耶?」曰:「子未讀李陵書乎?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下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仲任與蘇武同一意也。不知仲任著書之意,而謂仲任信瑞應,誤矣?!?br /> 又五段 友問曰:「著書以教后世。既不信瑞應,而又言之鑿鑿,智者或能察,愚者不將昧乎?」曰:「諸篇之語,非難知也。宣漢篇曰:『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灰喾切湃饝砸病G抑偃沃匀饝?,有深意也。譴告、變動二篇,言災異非天戒,亦非政所致。夫災異非天戒,則祥瑞非天佑;災異非政所致,則祥瑞亦非政所致矣。不信黃精益壽,但觀鉤吻殺人。讀災異可以悟祥瑞,仲任之意殆如此也。且死偽篇辨趙王如意為祟之說,不信如意之為祟,肯信盛德之致瑞乎?況講瑞篇。亦謂鴝鵒非惡,鳳凰麒麟非善;指瑞篇又言麟鳳有道則來、無道則隱之妄;是應篇言萐脯、蓂莢之非,又考景星、甘露之解。又況高祖之母夢與神遇,奇怪篇已辨其謬;高祖斬蛇,蛇為白帝子,紀妖篇明其非實。仲任尊崇本朝,屢言祥瑞而不信祥瑞之實,已露其意于他篇,惟善讀者能會其意也。至齊世篇之言符瑞并至,卜筮篇之言天人并佑,不過與吉驗諸篇之言祥瑞者同意,不必辨也?!?br /> 又六段 如訂鬼后四段之言,此小疵耳。書虛篇言杜伯為鬼之非,死偽篇又言杜伯不能為鬼,而言毒篇又言杜伯為鬼,凡此之類,皆小疵也。篇有小疵,則削而不錄可也,何用疑乎?
又七段 友曰:「然則仲任之言無過乎?」曰:亦有之。言命近于星家,如言忠臣見殺,子胥、屈原、箕子、比干輩命當自訖。果如此,則昏主無過矣。又言韓信、張良輔助漢王,高祖命當自立,韓信、張良之輩適相遭遇。信斯言也,則忠臣無補天之功矣。且言命當自立,是又信祿命之說也。又言世之所以亂者,不以盜賊兵革,由谷食乏絕。此言是矣。然又曰:『賢君偶在當治之時,無道之君偶生當亂之日,非惡所致也?!辉噯栔偃?,何為當治之時?何為當亂之日?是又信氣運之說矣。至言古人今人德無優(yōu)劣,言雖合理,然其論堯、舜,則曰『以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知堯、舜之德,不若是其盛』,則又太過矣。又如信公牛哀化虎,以為生物轉為生類,亦未察也。夫牛哀病七日而化虎,語本淮南。淮南云:『方其為虎,不知其常為人。方其為人,不知其且為虎。』夫淮南之言虎,猶莊周之言蝶也。不知為虎為人,猶言不知為周為蝶也。此不過寓言耳。仲任無形篇不信其說,而論死篇中又信以為真,何哉?」
又八段 言少君之類,亦有語病。既不信卻老延年之說矣,又曰「少君年二百歲而死」,言亦太過。夫謂少君長壽可也,必曰二百歲,恐未必然也。又如言龍與魚無二,不能升天,是矣。然又曰:『存亡其形,變體自匿?!积堄行危茏酝龊??此亦太過之言也。至于言用術數(shù)能知一端,既曰「圣不能先知」,夫思慮之精,聰明之至,莫過于圣人,圣人尚不能知,術數(shù)能知之乎?夫謂術數(shù)能先知,猶言吉兇有先兆也。言事有吉兇則是矣;必謂吉有吉兆,兇有兇兆,則過矣。
又九段 又若言兇妖之氣,言亦太過。友曰:「論衡之言兇妖,實者空之。凡世間言兇有象,言妖有形,論衡悉謂之氣,所以破世俗之疑,何為過?」曰:「所謂氣者,害人之氣也。氣能害人,安能成象?如謂毒氣中人輒病,則是矣,必謂太陽毒氣,有象如人,其言未免已甚。他如論宋、衛(wèi)、陳、鄭之災,曰:『使子產(chǎn)聽梓慎言,四國亦有災?!淮瞬恍盆魃髦f矣。然又曰:『氣變見天,梓慎知之?!皇切盘熳冎f矣。仲任之言,不能無弊,姑舉一二,以概其余?!?br /> 又十段 至于每篇之中,有引俗論以駁俗論者。如熒惑徙舍,變虛篇已辨其妄,感虛篇取以證襄公麾日之事,此借俗論以駁俗論也。讀者須究心焉,勿以仲任為信虛妄者。諸如此類,宜善讀之。
又十一段 友曰:「問孔一篇,斷非仲任所作,無疑矣。刺孟一篇,與非韓篇同意,子何以知非仲任之筆?」曰:「本性一篇,開口便稱孟子言性善。一篇之中,稱孟子者八,焉有稱之而刺之者乎?且仲任,博學之儒也,禹至湯四百四十余年,湯至周六百四十余年,而刺孟篇則曰『禹至湯且千歲,湯至周亦然。』夫漢代去古未遠,豈博如仲任,尚不知三代年數(shù)乎?此后世小儒偽作,不暇修飾,故有此弊也?!褂涯藝@服。
又讀論衡法 讀論衡有直讀、橫讀二法。何謂直讀法?每言一事,如剝蕉抽繭,其理層出不窮,試略舉之。如雷罰陰過,先辨雷非天之怒,次辨雷不殺人。且從天體察天,知非天怒,更以地哭天笑,辨其不然。又以喜證怒,且以空怒證實怒。于是以春例夏,以物例人,以王者用刑例天發(fā)雷。然后言圖雷之非,指太陽之氣,俾人知殺人之由。又辨雷死之人,身有字跡之妄。篇終又歸到圣人敬天,聞雷必變。由淺而深,由粗而精。此直讀法也。(案:此段專就雷虛篇立說,以例其余。)何謂橫讀法?世間虛妄之說,不能盡辟,凡讀論衡者,觸類旁通可也。試就十事推之。如知白魚入舟之非,則知黃龍負舟不可信也。知負舟之妄,即知葉公好龍,真龍不降,不可信也。知龍降之虛,即知漦化褒氏不可信也。知漦化之謬,龍漦不能化人,人身未必化龍,李氏化龍不可信也。知化龍之誕,即知吊客化鶴不可信也。知化鶴之誕,即知橘皮畫鶴不可信也。知橘皮之謬,即知橘中圍棋不可信也。知圍棋之虛,即知壺公懸壺不可信也。知懸壺之妄,即知螺殼美女不可信也。知螺殼之非,即知樹生小兒不可信也。知小兒之非,即知人犬化石不可信也。知化石之妄,即知叱石成羊不可信也。知成羊之虛,即知牛溲成金不可信也。知成金之謬,即知藍田種玉不可信也。知種玉之誕,即知石中有璽不可信也。以類而推,莫可終窮。此橫讀法也。直推則就其文而讀之,橫推則在乎人之自思。直推、橫推,格物致知之學也。知此,可與讀論衡矣。
又說一 論衡無一不宗孔子,即幸偶一篇,稱舜者一,稱孔子者九;至他篇之稱孔子者,不可勝紀。其宗孔子也明矣。問孔一篇,斷非仲任所作?;蛑刚摵鉃殡s家者流,其視仲任也淺矣。夫仲任??鬃又揭?。
又說二 或曰:「子取幸偶篇以冠全部,吾既聞其說矣。子又謂論衡無一不宗孔子,而指問孔、刺孟二篇,以為斷屬偽作,愿聞其詳?!乖唬骸搁_卷作逢遇篇,便稱孔、孟。其言曰:『或以賢圣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軻是也。』讀此則仲任之宗孔、孟可知矣。累害篇內言鄉(xiāng)愿曰:『孔子之所罪,孟軻之所愆?!挥衷唬骸阂苑叫呐妓字?,求益反損。蓋孔子所以憂心,孟軻所以惆悵也?!蛔x此,而仲任之宗孔、孟,更可知矣。他如命祿篇稱孔子者三,稱孟子者二;命義篇稱孟子者一;率性篇稱孔門者二,稱孔子者二;偶會篇引孔子稱命者二,引孟子言天者二;骨相篇稱孔子者九,歷敘骨相之驗,而篇終以『以貌取人,失于子羽』一語破之。仲任之宗孔子,益顯而易見。又若本性篇稱孔子者五,稱孟子者八;書虛篇稱孔子者十九;感虛篇稱孔子者三;福虛篇稱孔子者五;禍虛篇稱孔子者四;龍?zhí)撈Q孔子者四;語增篇稱孔子者十一,稱孟子者二;儒增篇稱孔子者四;藝增篇稱孔子者七。又『黎民孑遺』之解,『血流浮杵』之辨,俱主孟子之說。仲任之宗孔、孟,益無疑矣。又如非韓篇稱孔子者二,說日篇稱孔子者七,答佞篇稱孔子者一,程材篇稱孔子者二,量知篇稱孔子者一,謝短篇稱孔子者六,效力篇稱孔子者三,別通篇稱孔子者六,超奇篇稱孔子者九,明雩篇稱孔子者十二,順鼓篇稱孔子者一,亂龍篇稱孔子者五,遭虎篇稱孔子者三,讀瑞篇稱孔子者十九,指瑞篇稱孔子者十一,治期篇稱孔子者二,自然篇稱孔子者四,感類篇稱孔子者七,齊世篇稱孔子者六,宣漢篇稱孔子者六,恢國篇稱孔子者一,驗符篇稱孔子者一,須頌篇稱孔子者六,佚文篇稱孔子者七,稱孟子者一,論死篇稱孔子者二,紀妖篇稱孔子者四,言毒篇稱孔子者一,薄葬篇稱孔子者七,四諱篇稱孔子者一,譏日篇稱孔子者一,卜筮篇稱孔子者三,辨祟篇稱孔子者四,詰術篇稱孔子者一,祭意篇稱孔子者二,實知篇稱孔子者二十一,知實篇稱孔子者五十一,稱孟子者五,定賢篇稱孔子者二十七,稱孟子者一,正說篇稱孔子者十三,稱孟子者二,書解篇稱孔子者五,案書篇稱孔子者二十一,對作篇稱孔子者三,稱孟子者三,自紀篇稱孔子者十一,稱孟子者二。其言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夫以為莫過,是稱孔子為至圣矣。意欲效放,是以孔子為師表矣。合論衡之全書而觀之,不但九虛、三增諸篇本語本圣教,八十三篇何一非宗圣言者?夫孔子,萬世之師也。仲任每篇必宗孔子。孟子,學孔子者也,仲任亦間稱孟子。既以孔、孟為宗,焉有宗之而問之刺之者乎?吾故謂問孔、刺孟二篇系小儒之偽作,斷非仲任之筆也。
又或問二段 或問:「中郎得論衡,秘諸帳中??贾欣杉司恚鵁o一語稱論衡。且答詔問災異與論衡相反,作王子喬碑與仲任之不信道教又大相縣絕。然則中郎果何所取歟?抑徒悅其議論之新奇疊出歟?」曰:「不然。自古圣王敬天之怒,迅雷風烈必變。茍中郎以論衡之說對,是有欺君之罪,不敬莫甚,王半山之徒也。其王子喬碑云:『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以致祀,祗懼之敬,肅如也?!恢淮艘徽Z,可以知中郎之意矣。天眷茲神,而臣子可指為妄誕乎?昔者九章算術,六燕、五雀飛集衡,衡適平。論如衡之平,故曰論衡。中郎之疏議問答以及碑銘,語多平允,意極精詳,未必非得力于論衡也。夫何疑?」或問:「中郎以直言受禍。當詔問災變,公卿士庶括囊,莫肯盡心,中郎獨以皁囊封上。帝覽而嘆息。曹節(jié)竊視,為邕所裁黜者,皆側目思報。程璜飛章,誣邕害大臣,大不敬,詔下獄。夫使中郎言災異之不足信,則禍可免矣。何以中郎既信論衡,卒不能免于禍耶?」曰:「中郎之苦心,寧使人誣以害大臣之不敬,斷不肯言災異之不足信,使其君不敬上帝,不思己過,而謂天變之不足畏。此中郎之忠也,豈可議哉?觀答問災異八事,首言衽席,詩教也。次言皇極,次言貌恭,次言風雨,書教也。言熒惑則主乎禮,論蝗蟲則征以易,論庫屋損壤之變。則引易傳、洪范之言。答聞災恐懼之詔,則述春秋魯定之事。此與仲任之開口不離孔子者何異?
王清作熊鐘陵無何集序 論衡一書,發(fā)明孔子之道者也。何以發(fā)明孔子之道?曰:不信妖異,不信鬼怪也。或聞而笑之曰:孔子之道,高矣大矣,僅僅不信妖異鬼怪而已,烏足以發(fā)明其道乎?曰:是非予之私言也,予蓋聞諸孔子也。昔楚有云如赤鳥,夾日以飛,太史請禜,昭王弗許。又,王有疾,卜曰:「河為祟?!拐淹醺ゼ?。夫弗禜,是不信妖異也;弗祭,是不信鬼怪也。不信妖異鬼怪,自世俗言之,方恐不免禍;自儒者言之,不過一智人而已。然而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大道者何?即不信妖異鬼怪之道也。昭王知之,故能常保其國。然則今人之不信妖異鬼怪者,其亦庶幾知道者哉!吾博覽群書,見守孔子之道而鑿鑿言之者,莫若論衡一書。其奇怪篇深得孔子不語怪之道也,其卜筮篇深得孔子不語神之道也,其齊世篇深得孔子罕言命之道也,其變虛篇深得孔子請禱弗許之道也,其感類篇深得孔子遠鬼神之道也,其感虛篇深得孔子焉能事鬼之道也,其訂鬼篇深得孔子焉知死之道也。是發(fā)明孔子之道者,論衡也。然而純疵參半,未能一一悉合乎道。至問孔、刺孟諸篇,語尤顯悖于道,必不可以不刪。昔韓子讀荀篇曰:「孔子刪詩、書,筆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離于道者黜之?!狗蝽n子欲削荀子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則曰:「亦孔子之志也?!菇駥W士熊鐘陵削論衡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其亦韓子之志歟!夫而后論衡一書,蓋醇乎醇者矣,即謂為大有功于圣門焉可。是不可以不序。盼遂案:無何集凡十四卷,專摘論衡釋虛抵妄之言,分臚類列,而附說以闡明之。卷首為總論,不入數(shù)。余分天地一、古今二、鬼神三、禍福四、災祥五、感格六、宜忌七、人事八、儒術九、道教十、雜家十一、百物十二。余十三卷則伯龍辟佛隨筆之作,不盡限于仲任書者。十四卷系伯龍之子正笏作,雜取經(jīng)史子集名人百家之言有合于仲任之道者而成,附于無何集之后,名之曰勿廣余言集。(此用蔡伯喈語。)此書推為論衡拂弼,誠不虛也。清干隆五十九年,熊氏六世孫熊心畬付梓。今據(jù)湖北先正遺書本。
盧見曾贈馬秋玉詩玲瓏山館辟疆儔,邱索搜羅苦未休。數(shù)卷論衡藏秘籍,多君慷慨借荊州。漁洋感舊集小傳附注。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七跋論衡 論衡八十五篇,作于漢永平間,自蔡伯喈、王景興、葛稚川之徒皆重其書。以予觀之,殆所謂小人而無忌憚者乎。觀其問孔之篇,掎摭至圣;自紀之作,訾毀先人,既已身蹈不韙,而宣漢、恢國諸作,諛而無實,亦為公正所嗤。其尤紕繆者,謂國之存亡,在期之長短,不在政之得失,世治非賢圣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賢君之立偶在當治之世,無道之君偶生于當亂之時,善惡之證不在禍福。嗚呼!何其悖也?后世誤國之臣,是今而非古,動謂天變不足畏,詩、書不足信,先王之政不足法,其端蓋自充啟之。小人哉!
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六王充 王充傳:「充少孤,鄉(xiāng)里稱孝?!拱刚摵庾詳⑵疲骸噶鶜q,教書,有巨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共辉粕俟乱病F浯鸹蛉酥?,稱鯀惡禹圣,叟頑舜神,顏路庸固,回杰超倫,孔、墨祖愚,丘、翟圣賢。蓋自居于圣賢,而訾毀其親,可謂有文無行,名教之罪人也。充而稱孝,誰則非孝?
惲敬大云山房集讀論衡 吾友張皋文嘗薄論衡,詆為鄙冗。其問孔諸篇,益無理致。然亦有不可沒者,其氣平,其思通,其義時歸于反身。蓋子任稟質卑薄,卑薄故迂退,迂退故言煩而意近。其為文以荀卿子為途軌,而無其才與學,所得遂止此。然視為商、韓之說者,有徑庭焉。卑薄則易近于道,高強則易入于術,斯亦兼人者所宜知也。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匡謬 問難之體,必屈問而申答,故非義理有至要,君子不欲著屈者之姓氏也。孟子拒楊、墨,必取楊、墨之說而辟之,則不惟其人,而惟其學。故引楊、墨之言,但明楊、墨之家學,而不必專指楊朱、墨翟之人也。是其拒之之深,欲痛盡其支裔也。蓋以彼我不兩立,不如是不足以明先王之大道也。彼異學之視吾儒,何獨不然哉!韓非治刑名之說,則儒、墨皆在所擯矣。墨者之言少,而儒則詩、書、六藝皆為儒者所稱述,故其歷詆堯、舜、文、周之行事,必藉儒者之言以辨之,故諸難之篇,多標儒者以為習射之的焉。此則在彼不得不然也,君子之所不屑較也。然而其文華而辨,其意刻而深,后世文章之士,多好觀之。惟其文而不惟其人,則亦未始不可參取也。王充論衡則效諸難之文而為之。效其文者,非由其學也,乃亦標儒者而詰難之。且其所詰,傳記錯雜,亦不盡出儒者也。強坐儒說而為志射之的焉,王充與儒何仇乎?且其問孔、刺孟諸篇之辨難,以為儒說之非也,其文有似韓非矣。韓非絀儒,將以申刑名也。王充之意,將亦何申乎?觀其深斥韓非鹿馬之喻以尊儒,且其自敘辨別流俗傳訛,欲正人心風俗,此則儒者之宗旨也。然則王充以儒者而拒儒者乎?韓非宗旨固有在矣,其文之雋不在能斥儒也。王充泥于其文,以為不斥儒則文不雋乎?凡人相詬,多反其言以詬之,情也。斥名而詬,則反詬者必易其名,勢也。今王充之斥儒,是彼斥反詬,而仍用己之名也。
杭世駿道古堂文集卷二十二論王充 范史之傳充曰:「充少孤,鄉(xiāng)里以孝稱?!购甲釉唬骸阜蛐⒄?,己有善不敢以為善,己有能不敢以為能,曰:『是吾先人之所留遺也,是吾祖若父之所培植而教誨也?!秽l(xiāng)人曰:『幸哉!有子如此,可謂孝已?!欢崴動诔湔哂挟愌?。充細族孤門,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讎眾多。祖父泛,賈販為事。生子蒙及誦,任氣滋甚。在錢塘,勇勢凌人。誦即充父也。充作論衡,悉書不諱。而乃特創(chuàng)或人問答,揚己以丑其祖先。其尤甚之辭則曰:『母驪犢骍,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牓奇人?!环蛴硎ヒ捕厫海瓷褚捕蓬B。使禹謂圣于鯀,舜謂神于叟,則禹與舜將不得為神圣。矧復以鯀為惡,以叟為頑,而掛諸齒頰,著之心胸,筆之簡牘,即禹亦且不免于惡,舜亦且不免于頑,雖甚神圣,焉得稱考?充知尚口以自譽而已。唐劉子玄氏謂:『責以名教,斯三千之罪人?!恢荚昭院?!吾取以實吾言矣。且夫立言將以垂教也,論衡之書雖奇,而不孝莫大。蔡邕、王朗、袁山松、葛洪之徒,皆一代作者,尋其書而不悟其失,殆不免于阿私所好。而范曄又不孝之尤者,隨而附和之,而特書之以孝。嗚呼!孝子固訐親以成名乎?」
充之立論,固不可以訓,而吾特申申辨之不已者,豈以招其過也?蓋有所繩爾。臨川陳際泰,小慧人也,而闇于大道。作書誡子,而以村學究刻畫其所生。禾中無識之徒,刊其文以詔世,而以斯語冠諸首簡。承學之士,胥喜談而樂道之。嗟乎!人之無良,壹至于此乎?而其端實自王充發(fā)之。充自矜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審若斯談,匹如中風病易之夫,譫諵不已,不待聽其終,而已莫不非而笑之者。不謂后世且有轉相仿效之徒,流傳觚翰,則其壞人心而害世道,莫此為甚也。且充不特敢于瘡疵先人,而亦欲誣蔑前哲。顏路譏其庸固,孔、墨謂其祖愚,始以解免其賤微,而既乃擠賢圣而扳之。此其弊,庸詎止詭于眾而已哉!黃東發(fā)先生讀論衡云:「王充謂天地無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蟣虱,欲以盡廢百神之祀。雖人生之父母骨肉,亦以『人死無知,不能為鬼』而忽蔑之。此與路粹數(shù)致孔融之說何異?」
汪璐藏書題識卷二子部王充論衡三十卷明程榮?!【砟┠P序略曰:(其文已殘闕。)充字仲任,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既作之后,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菚嫉弥?,恒秘玩以為談助,故時人言伯喈得異書?;蛩亚笃鋷ぶ须[處,果得論衡,抱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黄浜笸趵蕘硎貢?,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粏栔?,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流行四方,今殆千歲。撰六帖者但摘而為備用,作意林者止鈔而同諸子。吾鄉(xiāng)好事者,往往自手書牘,珍為家寶。然其篇卷脫漏,文字踳駁,魯魚甚眾,豕亥益訛,或首尾顛躓而不聯(lián),或句讀轉易而不紀,是以覽者不能通其讀焉。余幼好聚書,于論衡尤多購獲,自一紀中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蓋今起居舍人彭公秉曾所對正者也;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乃戶部郎中李公秉前所??闭咭?。余嘗廢寢食,討尋眾本,雖略經(jīng)修改,尚有闕遺。意其謄錄者誤有推移,??闭咄觿h削,致條綱紊亂,旨趣乖違,倘遂傳行,必差理實。今研核數(shù)本之內,率以少錯者為主,然后互質疑繆,沿造本源,訛者譯之,散者聚之,亡者追之,俾斷者仍續(xù),闕者復補。惟古今字有通用者,稍存之。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盼遂案:汪氏殆全鈔楊文昌刻書序文,而中有不同數(shù)處,故錄供參考。
趙坦保甓齋文錄卷上書論衡后 王充,漢儒之愎戾者也,故所著論衡八十五篇,多與圣賢之旨悖。自古圣賢莫不畏天,畏天故朝夕兢惕以自閑其身心,禎祥見則不敢自矜,災異見則引以自責。自責則政修,政修則民心固,祈天保命之術,不外是也。充則以戔戔之智,而反其說。充之變虛篇云:「人不覺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嗚呼!古之正心者,即隱微之地,尚不使稍留余憾,曾謂明明上天,而可怠泄接之乎?使充之說行,則生人之理滅,而人將與禽獸無別。是驅昭昭之民而胥入于冥冥也,其害可勝言哉!妖孽之興,由人心生也,心動乎下,征見乎天。修省而不弭,則必所失者多而所改者小也,所積者久而所改者暫也。充之異虛篇云:「見妖改政,安能除禍?」信如是言,則將任妖孽之見而不為警省,吾恐害且迭起而莫可止矣。雨旸失其時,則必祈請于天,天高而精誠可通,且以安百姓也。古之人知之明察之審,故水則伐鼓責群陰,旱則雩祭祈蒼龍。祈之而不得,務為御災之政,理與勢宜然也。充之明雩篇則曰:「恬居安處,不求己過,天猶自雨,雨猶自旸?!箚韬?!一任天之雨旸,必且任人之自治自亂,可乎哉?夫人之所以為萬物靈者,以其能自治也。極其至,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如充之言,何其自處于無知而不自振拔乎?其它商蟲、治期等篇,皆悖政術,不足道。至死偽篇盡掃鬼神之說,壹似圣王之制為祭祀,皆虛而無憑者。夫鬼神若有若無,圣王之不敢褻。鬼神所以厚人心而輔治道也,充烏能知之?周、秦而下,諸子百家雜出,以淆圣人之道。背仁義者莫如申、韓,至充之論衡則又甚焉。嗚呼!敢于問孔、刺孟,則無所不用其悍戾矣。
平步青安越堂外集卷四書論衡后 明虞德園淳熙序論衡(在萬歷十一年。)末云:「史稱仲任年漸七十,志力衰耗,造養(yǎng)性書十六篇,不知誰何氏匿之,吾甚不平,行問之靈族氏矣。」案本書卷三十自敘篇云:「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年漸七十,時可懸車,(案:充生建武三年丁亥,至章和二年戊子止,六十二。)乃作養(yǎng)性之書,凡十六篇?!辜捶妒妨袀魉尽U聭炎⒁剿蓵唬骸赋溆茁斆?。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大儒論?!棺孕蚱衷疲骸搁e居作譏俗節(jié)義十二篇,冀俗人觀書而自覺?!褂衷疲骸赋浼燃菜浊樽髯I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情苦思,不睹所趨,若作政務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據(jù)自敘所言,仲任撰著篇籍,不僅論衡、養(yǎng)性。大儒論或以少作棄去。譏俗節(jié)義及政務之書,今亦不傳。不得偕論衡并垂天壤。與王汝麋之怪桓君山新論同恨。德園廑廑不平。不知誰何氏匿養(yǎng)性書。豈知仲任究當世失得,論衡百余篇外,不知尚有若干萬言。論衡得中郎、景興先后傳播,盛行于世。蔚宗習見其言,故但云「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略舉大恉,不著其篇。使譏俗、政務尚存,亦當如著潛夫之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錄昌言之治亂、損益、法誡三篇,足觀當時風政。簡撮其略,載之本傳,而獨無之,蓋其亡佚久矣,不獨養(yǎng)性十六篇,初非有人秘玩以為談助,匿之帳中隱處也。德園欲問之靈族氏,固哉!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五十七論衡三十卷(明通津草堂刊本。) 王氏族姓行狀,于自紀篇述之詳矣。范曄東漢列傳云:「充字仲任,嘗受業(yè)太學,師事班彪,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嘗游雒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禮絕慶吊,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褂啺偈现鎏摚懢帕髦姓Q,天人之際悉所會通,性命之理靡不窮盡,?理折衷,此書為多。既作之后,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菚嫉弥?,常秘玩以為談助,故時人嫌伯喈得異書?;蛩亚笃鋷ぶ须[處,果得論衡,抱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其后王朗來守會稽,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箚栔哉摵庵妫硎撬煲妭餮?。流行四方,今殆千載。撰六帖者但摘而為備用,作意林者止鈔而同諸子。吾鄉(xiāng)好事者,往往自守書櫝為家寶。然其篇卷脫漏,文字踳駁,魯魚甚眾,亥豕益訛,或首尾顛躓而不聯(lián),或句讀轉易而不能通其讀焉。余幼好聚書,于論衡尤多購獲,自一紀中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蓋今起居舍人彭公乘曾所對正者也;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乃庫部郎中李公秉前所校者也。余嘗廢寢食,討尋眾本,雖略經(jīng)修改,尚互有闕遺。意其謄錄者誤有推移,校勘者妄加刪削,致條綱紊亂,旨趣乖違,儻遂傳行,必差理實。今研核數(shù)本之內,率以少錯者為主,然后互質疑謬,沿造本源,訛者譯之,散者聚之,亡者追之,俾斷者仍續(xù),闕者復補。惟古今字有通用,稍存之。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有如日星之麗天,順經(jīng)躔而軌道;河海之紀地,自源委以安流。其文取譬連類,雄辯宏博,豈止為談助、才進而已哉!信乃士君子之先覺者也。秉筆之士,能無秘玩乎?即募工刊印,庶傳不泯,有益學者。非矜己功,不敢同王、蔡之徒,待搜之然后得而共,問之然后言其益也。時圣宋慶歷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前進士楊文昌題序。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論衡三十卷(明刊本盧抱經(jīng)校藏。) 前有虞淳熙序,卷六后盧召弓學士校正,間以墨筆錄孫志祖、梁玉繩校語于卷眉。末記云:「干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七十七翁盧文弨細校竟。次年甲寅重細校,五月十九日訖功。」有抱經(jīng)堂印、文弨校正兩印。案:是書以宋慶歷中楊文昌定本為善。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刊楊本,明通津草堂所刻即出是本。此程氏叢書又出自通津者也。
譚獻復堂日記 閱論衡,王仲任文士之見,窮達橈其志趣,所言辨而不中。自名其書曰戒虛妄,而師心妄作,戾經(jīng)訓者甚多。陰陽災異一歸于虛,而篤信命遇,以為賢愚同囿于氣。蹇困之士,有激之言,不可為典要。充訶墨詰儒,歷詆世論。若以圣賢流俗一概相量,持之雖有故,言之不甚成理。究不逮周末九流偏至振奇,可以自持其說。充于雜家為第二流,呂覽、淮南未易企也。文體僿而不駁,西京之風未邈。獨其出入起落,斗亂不亂,又揮之不斷,為獨到耳。招致篇闕,大都亦言災祥,無關人事。閩陳氏有足本未錄副,忘其大意矣。
蔣光煦東湖叢記卷六論衡 王氏論衡通行本,以通津草堂刊者為勝,程榮本不及也。獨累害篇「污為江河」下脫四百字。張氏藏書志亦云「而所闕之文,莫能考見」以為憾。偶從西吳書舫購得元刻十五卷本有之,亟錄以餉讀是書者,不欲為帳后之秘也。盼遂案:四部叢刊本已據(jù)宋本補入此四百字,今不再錄。
朱學勤結一廬遺文卷下明鈔本論衡跋 王仲任論衡三十卷,自宋已無善本。慶歷五年,楊文昌合校諸本,改補一萬一千二百余字,始為完書。干道乙亥,洪文惠重鋟諸會稽。至元間,劉氏又刊之。正德之初,板存南雍,今俱不可得見矣。世所通行者,通津草堂本為最古,而脫誤無從是正。余得此本于京都書肆,尚是明人從宋槧本傳錄,卷一累害篇增多四百余字,其余異同亦以鈔本為長。然招致之缺,倉光之訛,則兩本俱同也。仲任自謂庶幾之才,正俗決疑,每多爭辨,雖失之繁冗,而解頤者亦多。至謂孔壁中得尚書百篇,禮三百,左氏傳三十篇,又謂壁中論語得二十一篇,齊、魯、河間得九篇本三十篇,此與晉楊方所謂周官出自孔壁中者,皆疏舛之甚??謱W者以仲任漢人,言其可信,故附辨之,庶考古者不為所惑焉。同治四年六月甲辰仁和朱學勤跋。
曹元忠箋經(jīng)室所見宋元書題跋元修宋刊牘背紙印論衡殘本跋 宣統(tǒng)二年冬十月,偶游廠市,見論衡殘本,自第二十六至三十,都五卷,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版心有刻工毛奇、梁濟、卓佑、許中、陳俊、趙通、潘享、周彥、徐顏、李文等姓名,皆宋刊也。宋體方正渾厚,間有元時修補者,刀口極銳,筆畫瘦挺,版心亦有楊字昌字良字記之,印以延佑五六年牘背紙,雖闕版亦以此紙畫版匡式樣釘入,成書兩冊,首尾有鳳陽朱文陳氏家藏白文印。余乃知為宋洪適會稽蓬萊本,元宋文瓚所補刻者也,遂以重值購歸。檢愛日精廬藏書志于論衡有元至元刊本,(小字十五卷本。)載干道丁亥五月十八日,會稽太守洪適景伯跋云:「右王充論衡三十卷。轉寫既久,舛錯滋甚,殆有不可讀者。以數(shù)本俾寮屬參校,猶未能盡善也??讨荆刂T蓬萊閣,庸見避(疑有誤,蓋從此本傳寫所致。)堂舍蓋之意。又有元刊明修本,(當即此本,而有弘治、正德修版。)載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序云:「番陽洪公重刻于會稽蓬萊閣下,歲月既久,文字漫漶,不可復讀。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經(jīng)歷克莊公以所藏善本重加校正,紹興路總管宋公文瓚為之補刻,而其本復完?!拱感宰挚缮疲慈?。見貝瓊清江集韓處士碣銘。據(jù)韓序,知元時洪本論衡,仍在會稽蓬萊閣,故由紹興路補刊。而性序其事,所署至元為順帝后至元。其實六年之后已改至正,性猶云七年仲春,詎紹興僻處海隅,未及知耶?從至正元年辛巳,上推延佑五年戊午,六年己未,相去二十余年。以當時牘背紙印書,由其紙亦紹興路總管物,背有縣尹何玉給由,縣尹趙好禮給由,并題延佑六年上半年可證。然則此殘宋刊本,尚是元修元印。鄉(xiāng)來藏書家,于此書每謂元時重刻慶歷五年楊文昌本,豈知元時補刻,而非重刻。且元時補刻干道丁亥洪適本,而非重刻慶歷乙酉楊文昌本,皆可據(jù)此正之。又近時日本島田翰著古文舊書考稱其國秘府有宋本論衡二十五卷,其行款格式,并刻工姓名,與此悉合,而闕卷二十六已下。是彼之所闕,即此五卷,倘能牉合,豈非快事!因乞陳侍郎弢庵署檢,而自書其后,以譣將來。三年辛亥夏四,元忠,京邸凌波榭寫記。
日本澀江全善森立之經(jīng)籍訪古志卷四論衡三十卷(宋槧本求古樓藏。) 卷端題論衡卷第一,王充,次列書篇目。每半板十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一字。界長七寸一分,幅五寸,左右雙邊,板心記刻手名氏。文字遒勁,筆畫端正,絕有顏公筆法,加之鐫刻鮮朗,紙質凈致,墨光煥發(fā),若法帖然,實宋槧之絕佳者。卷中如完、慎、貞、桓、征、匡、朗、竟、恒、讓、玄、殷、弘、照、構、敬、樹等字,皆闕末筆。累害篇「夫如是市虎之訛」云云一張,諸本并脫,唯此本巋然獨存,當補其闕,尤為可珍。第二十六卷至終闕逸。
傅增湘藏園東游別錄論衡二十五卷 宋刊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記字數(shù),中記論衡幾,下記刊工姓名??た杀嬲?,有李文、李憲、王政、王永、陳長、陳振、楊昌、趙通、童志、卓佑、潘亨、章宥諸人名。書名標論衡卷第幾,下空五格題王充。目錄低二格,橫列兩排,下接連正文。有細川潤次郎跋,言「此書本狩谷掖齋與本村正辭各藏其半,幸得全璧。」蓋久析而復完,然尚缺卷二十六至末五卷耳。
中大季刊一卷四號黃侃漢唐學論 東漢作者,斷推王充。論衡之作,取鬼神陰陽及一切虛言讕言,摧毀無余。自西京而降,訖乎此時,乃有此作。正如久行荊棘,忽得康衢,誠歡忭已。然窺其淵源所自,大抵推衍楊雄、桓譚,則亦非獨創(chuàng)之解也。又善破敵而無自立之能,陳列眾言,加之評騭而已。其于玄理,究不可謂之無功矣。
孫人和論衡舉正自序 自嬴秦焚坑而后,古籍蕩然。漢代所收,十僅一二,加之讖緯紛作,殽亂群經(jīng),尚論恢奇,標舉門戶,或廢視而任聽,或改古以從今,卒致真?zhèn)坞s糅,是非倒植。仲任生當兩漢之交,匡正謬傳,暢通郁結。九虛、三增,啟蒙砭俗;自然所論,頗識道原。雖間逞胸臆,語有回穴,要皆推闡原始,不離于宗。至若征引故實,轉述陳言,可以證經(jīng),可以考史,可以推尋百家。其遠知卓識,精深博雅,自漢以來,未之有也。惟世儒鮮通,以其所論,譎常心,逆俗耳,習焉而不察。更以鈔寫不慎,鉛槧屢訛,紕謬差池,幾難卒讀。挽近俞氏蔭甫、孫氏仲容始加考證,而闕陷尚多。余雅好是書,不能釋手,每獲一義,輒識簡端,艾歷彌年,粗有是正。友人吳君檢齋、陳君匪石復有同好,頗獲新知。因以暇日,寫成四卷。此外疑難之處,正復不鮮。傳不云乎,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甲子元月元日,鹽城孫人和。
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第二冊(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出版。) 館藏宋本論衡殘卷??庇浶⌒颉○^藏宋版論衡殘本,民國十年,清理清內閣檔案所得。原書僅存第十四卷至第十七卷一冊,版匡高六寸五分,每半葉寬五寸,為十行,行二十字至二十五字,間有雙行夾寫,則三四字不等。書中樹缺作□,殷缺作□,征缺作□,恒缺作□,而旭、煦等字皆不避,審為熙寧以前刻本。爰取明通津草堂本??蓖?,其間脫誤補填,遜于通津本者所在多有。以其為古本,聊復刊布,以俟好古君子詳之。
董康書舶庸談卷三,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四日日記記日本圖書寮藏書 論衡二十五卷,宋槧本。書名題論衡卷第幾。(卷尾同。)下題王充。(低十字。)目錄二排,與正文連。上排低二字,下排低十一字。亦有作一排者。篇名低四字。板高七寸,寬五寸二分。每半葉十行,每行廿字。魚尾標論衡幾,下有陳振、陳長、王政、□六、趙通、楊昌、李憲、童志、卓佑、王永、潘亨、李文、章宥等刻工姓名。存卷一至卷廿五。前有細川潤次郎和文跋,謂前十二卷為狩谷掖齋求古樓藏書,余為木村正辭藏書。然長短紙色實為一書,蓋失而復合也。盼遂案:宋本論衡行款,讀此可見。當時北京圖書館派人照像,擬付印,惜竟未成。
唐蘭讀論衡 十二月初五夕,校讀竟。仲任當習文勝實之世,奮其特見,以核實考證為先,雖過信短說,語雜騃稚,在當時固已難能矣。然高祖非龍子與駁讖書之說,皆觸世諱,幸放言巖壑,秘書篋中,故未如禰衡、嵇康之被禍耳。漢之末年,橫議蜂起,論政者仲長子、崔實之流是也,論經(jīng)者許君、鄭君是也,論法者諸葛武侯是也,論理者此書及應劭是也。夫當世之隆,學者日力寬暇,性行醇篤,疑事不質,綱舉目疏。及其衰也,往往救死不暇,而邪說橫起,則又不得不為刻核以矯之。始猶炫其新奇,終則流于偏宕矣。觀史言蔡邕秘此為談助,王朗因而稱才進,知學者之喜誕異,實風氣使之也。應劭、孔融踵之,而孔猶跌蕩。至與荀侍中論食伴無嫌,謂伴非會友,猶鳥獸而能言耳。(見傅子。)又孔融傳路粹枉奏融有云:「父之與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闺m忌者之言,揆孔生平,度當發(fā)此。且情欲之說,本于此書物勢篇。融與蔡邕友善,粹乃邕弟子,固當知其原出,乃反藉以為罪,險人之長技,固不足論,而談理之蔽,遂至于此,殆亦充輩所不及料乎!然自是此風浸廣,嵇、阮而下,流為清談。儒、釋、老、莊,辯議日滋,議經(jīng)議禮議律,紛然莫可究詰。至唐而稍息。中葉以后,昌黎辟佛,啖助解經(jīng),又復繼起。至宋而析理愈精,然異說亦愈多。元以朱子為宗,始略定。至明之中葉,則陽明出為異議,楊慎、焦竑偽炫古籍。至清復崇朱子,乃少定。而康、干以后,宋翔鳳、莊存與、龔自珍、魏源之類,又騰異說,以迄于今。然則,學者立言,每緣當世之風尚,言之平诐,亦系世之盛衰。君子于此,必有以消息之,而擇其所處矣。
張宗祥論衡校訂三卷附記(摘錄。) 宗祥校此書,首得通津草堂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后得蔣氏五硯齋藏元刻本,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即莫郘亭所著錄者。此書大黑口,脫訛至多,雖每行二十四字,然以缺字案之,則與每行二十字者同列,疑為明初坊間覆元本,非真元本也。(書中所稱元本,即指此本。孫仲容先生所據(jù)校之元本,亦即此本,故誤字皆同。仍元刻之名者,莫氏已名之,故未改。)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知蔣氏之書與至元本行款不同矣。云覆元者。以其亦并兩卷為一卷。易三十卷為十五卷也。嗣復得三朝本。行款與通津同??旨磽?jù)洪刻之舊元明遞修者,惜無序跋可據(jù)。最后得孫校本及過校宋本。過校宋本者,即日本澀江氏之本,止于二十五卷以下缺五卷之本也。宋刻本每半頁十行,行十九至二十一字不等。此書訛奪,各本不免。累害篇缺文,宋、元均有。明刻惟通津本不缺。至十五卷招致一篇,則宋、元本亦缺,不知慶歷本如何,恨未得見也。歲甲寅,與朱君蓬仙、單君不同在故都同校此書,析疑問難,頗極友朋之樂。未幾,蓬仙先亡,今不死亦數(shù)年矣。當時皆未卒業(yè),不知二君校本尚在人間否?念之黯然。(盼遂案:朱校元本,曾藏馬幼漁裕藻處。馬書散后,不知所在。)居滬上時,曾取古書中注語以訂此書,累然滿牘。然悉引諸書,未敢以己意擅注也。既而依洛陽伽藍記之例,寫定一部,付之商務印書館。值東省淪亡之后,海上亦遭兵燹,書毀于火。第二部寫定于癸酉,受書之人,遭罪下獄,竟不復返,此志遂隱。今節(jié)錄校語,得此三卷,非敢居仲任之功臣,蓋欲留十余年來校訂之跡也。充之著作,凡分四部,一譏俗之書,二政務之書,三論衡之書,四養(yǎng)性之書,皆見自紀。譏俗之書十二篇,養(yǎng)性之書十六篇。政務之書不悉篇數(shù),所可考者,備乏、禁酒二篇耳。然諸書皆不傳,所傳者獨論衡之書八十五篇耳,則知古人著述湮沒不彰者多矣。充之書,自史通后,非之者多矣。然當讖緯盛行之日,獨能發(fā)其幽思,證彼虛妄,才智過人遠矣,安可執(zhí)儒家之言以繩之?此非為鄉(xiāng)先哲辨誣,有識者自能知之。
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子部一論衡三十卷(通津草堂本。) 漢王充撰。充字仲任,上虞人。嘗受業(yè)太學,師事班彪,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嘗游雒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蔡邕入?yún)?,始得之,恒秘玩以為談助。后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人時稱其才進。遂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見范曄、袁山松所著書中。(郭氏登峰編歷代自敘傳文鈔一百四十篇,論衡自紀亦在其中,如司馬遷、班固等作,固是可誦。但金王若虛文辨第四云:「古人或作自傳,大抵姑以托興云爾。如五柳、醉吟、六一之類可也。子由著潁濱遺老傳,歷述平生出處言行之詳,且詆訾眾人之智以自見,始終萬數(shù)千言,可謂好名而不知體矣。既乃破之以空相之說,而以為不必存,蓋亦自覺其失也歟?」案此可知自傳文有時固不甚可信也。)此書東瀛藏有宋刻殘本,半葉十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一字不等,板心記刻手名氏。謂其文字遒勁,筆畫端正,絕有顏魯公筆法。卷中如完、慎、貞、桓、征、匡、朗、竟、恒、讓、玄、殷、弘、照、構、敬、樹等字皆闕末筆。累害篇「夫如是市虎之訛」云云一張,諸本并脫,唯此本獨存,當補其闕,尤為可貴。虞山瞿氏則藏宋刊元、明補本,謂為慶歷中楊文昌刊,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補之,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后序。目錄后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完?!箘t明補之證也。至平江黃氏所藏錢東澗評校本為宋刻元、明修補者,蕘圃云:「以校程榮本,知其佳處不少。程本實據(jù)通津草堂本,通津本乃從此本出?!股w此本文字之勝于他本者特多也。朱氏結一廬得明鈔本于京都書肆,謂「為明人從宋槧本傳錄,卷一累害篇增多四百余字,其余異同亦以鈔本為長。然招致之缺,倉光之訛,則兩本俱同也。朱氏謂此書自宋已無善本,慶歷五年,楊氏合校諸本,改補一萬一千二百余字,始為完書。干道乙亥,洪文惠始鋟諸會稽。至元間又刊之。正德之初,板存南雍,今俱不可得見矣。世所通行者,通津草堂本為最古,而脫誤則無從是正」云。此本首有目錄,卷端體式與宋本同,半板十行,行二十字,板心有通津草堂四字,卷末題曰周慈寫??技尉钢?,袁褧刻宋本六家文選,亦題周慈寫,可證此本亦嘉靖刊。累害篇內一張脫去,蓋其所據(jù)本,亦偶佚也。文句不屬,增一毫字,以接前后。程榮以下諸本,沿而不改,貽誤后來,不可以讀。今特將此葉補錄書中。朱氏稱仲任自謂庶幾之才,正俗決疑,每多爭辨,雖失之煩冗,而解頤者亦多。至謂孔壁中得尚書百篇,禮三百,左氏傳三十篇。又謂壁中論語得二十一篇,齊、魯、河間得九篇,本三十篇。此與晉楊所言周官出自孔壁中者,皆疏舛之甚??謱W者以仲任為漢人,其言可信,故附辨之。李氏慈銘謂論衡為蔡中郎帳中物,理淺辭復,漢人之文,有拙冗至此者。中郎之事,顯出附會。惟言多警俗,不嫌俚直,以曉愚蒙,間亦有理解,故世爭傳之。其雷虛、論死、紀妖三篇,最有名理,乃一書之警策。紀妖篇論鬼神會易之情狀,可作中庸義疏。朱氏士端謂論衡正說篇云:「堯老求禪,四岳舉舜。堯曰『我其試哉』,又曰『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又曰『四門穆穆,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又曰『舜知佞,堯知圣。堯聞舜賢,四岳舉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言我其試哉。試之于職,妻以二女,觀其夫婦職修而不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堯乃知其圣,授以天下?!弧箵?jù)此則王氏所見安國真古文,堯典本為一篇,并無「曰若稽古帝舜」二十八字橫亙于中。此條可補馮氏解舂集。江氏尚書集注音疏所未引。汪氏之昌述示兒編引經(jīng)誤條,立政曰「以乂我受民」,論衡明雩篇引之曰「以友我愛民」。案今論衡與尚書同,則非宋人所見之本矣。見青學齋集二十七。宋陳骙文則謂「王氏問孔篇中于論語多所指摘,未免桀犬吠堯之罪」。又有人謂論衡中如問孔、刺孟二篇,奮其筆端,以與圣賢相軋,論辨新穎,務求繁辭盡意。僉謂王氏不當如是。伯驥案:后來如金李純甫、明李卓吾著書,每與孔、孟為難,當導源于此。言論解放,不為古今人束縛,表現(xiàn)懷疑派哲學精神,王氏實開其端。吾國人奉前言為偶象,界域心思,封蔀靈府,遂成為一尊之學術。倘能如印度之龍樹提婆多所辨論,當日益昌明,其時彼中學派近百種,詰難既多,劣者敗退,優(yōu)者長存,而哲理因之演進,固實例也。(王弇州曰:「余心服江陵之功,而口不敢言,以世所曹惡也;予心誹大函之文,而口又不敢言,以世所曹好也,無奈此二屈事何!蓋一時風氣已成偏宕,既寅畏于時賢,復蒙惑于古說,而自由淪胥以亡矣。」弇州之言殊痛。)歐洲中古,教會專制人群。文藝復興后,大哲如卜魯諾、笛卡兒,皆以著述科學哲學之言,致蒙殺身焚書之酷。洎達爾文種源論、(達氏創(chuàng)進化說,生存競爭之理互相傳導,人人能言之。其后俄人克魯泡特金因著互助論以資救濟,謂競爭能使人類趨于滅亡。生物界之進步,與人類發(fā)達之真因,非互助不可。論者又以此說即為無政府主義之來源。)雷能耶蘇基督傳兩書出,先后行世,全歐心靈始為蕩動。雄雞一聲天下白,大海回風生紫瀾,思想界因之大搖,基督教尤受其影響。吾國幸無此種教例鉗抑,然帝王之力尤有加焉。吾嘗怪元太祖集諸方瑰異人材,以謀軍略之進行,政權之發(fā)展,而曾不以之教國人。吾尤怪清圣祖延諸方絕特學人,以求自身學藝之日新,知識之日益,而不以此設科開校,以智我漢、蒙諸族。馬哥孛羅反國,歐人遂連袂東漸,而我漢族之蒙陋如故。(法國史學家之主張,謂馬哥孛羅著游記一書,其關系不讓哥侖布之西航美洲。歐人讀游記,見所繪羅盤針圖,有謂此物作于中國,而歐洲述之,式樣已比馬圖為精。意作始者歷數(shù)百年,進步當逾百倍。及游中國,過市買之,則與書之圖無差焉,乃索然興嘆而反。)數(shù)理精蘊,幾暇格物諸書流布而后,漢、蒙諸族之狉獉依然。當葛利略、李文厚望遠鏡顯微鏡以次研究有成之日,而我國顧氏音學五書、閻氏古文尚書疏證方在草創(chuàng)討論之年。顏習齋大聲呼:「生存一日,當為生民辦事一日?!苟鳀|原方讀十三經(jīng),舉其辭無遺,且語其弟子段玉裁曰:「余于疏不能盡記,經(jīng)注則無不能背誦也。」惠士奇則方闇念九經(jīng)、四史,對客誦史記封禪書,終篇不失一字。而吳、皖二大學派,遂占斷我國百年。凡若此,皆君天下者愚民之果也。大凡真好讀古書者,鮮有不嗜新學新理者也。而御世宰物者,不導之研精新學新理,而別以一物焉衡其慮困其心,如此則其心不雜,心不雜則皆為我用矣。開敏者式古訓以銷其意志,謹愿者用舉業(yè)以耗其神明,于是天下遂莫予毒,合政教而統(tǒng)一之策,寧有善于斯乎?此予往讀清帝臥碑,而悁悁然悲,后則讀王氏書而躍然以起也。宋黃東發(fā)讀論衡云:「王氏謂天地無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生蟣虱,欲以盡廢百神之祀。雖人生之父母骨肉,亦以人生無知不能為鬼而忽蔑之。清杭氏世駿謂范史之傳王氏也,曰王氏少孤貧,鄉(xiāng)里以孝稱。但吾所聞于王氏者有異焉。王氏世族孤門,父誦任氣滋甚,在錢塘以勢凌人,論衡不諱其事。臨川陳際泰,小慧人也,而闇于大道。作書戒子,而以村學究刻畫其所生,禾中無識之徒刊其文。以詔,而以斯語冠首簡,承學胥喜談而樂道之,而其端實發(fā)自王氏。(軍機處奏準全毀書目,有陳際泰撰已吾集、太乙山房文集。吾家所藏,則有已吾,而無太乙。)此皆后來掊擊仲任之意見也,因與朱、汪諸說并述于此,以待考論。梁任公先生謂論衡為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蓋就全體而言,諸君子則論其支節(jié)耳。任公稱俞蔭甫、孫仲容校此書只數(shù)十條。蔣生沐從元刊本校補今本脫文三百余字。全書應加董治處尚不少,望學者任之。今孫氏人和、楊氏樹達均有校讀之本,或足慰厥所蘄矣。(論衡中有云:「廣漢楊偉能聽鳥獸之音,乘蹇馬之野,田間有放馬者,相去數(shù)里,鳴聲相聞。偉謂其御曰:『彼放馬目眇』。其御曰:『何以知之?』曰:『罵此轅中馬曰蹇,此馬亦罵之曰眇?!挥曋?,目竟眇焉。」伯驥案:春秋左氏傳僖二十九年:「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购槭显b引周禮疏:「賈逵云:『言八律之音,聽鳥獸之鳴,則知其嗜欲生死??芍婷魇切g,故堯、舜使掌朕虞。周失其道,官在四夷矣?!弧官Z、王均為漢人,豈鳥語獸鳴,古人果有解此者歟?公冶長辨鳥雀語,見論語疏。秦仲知百鳥之音,與之言,皆應,見史記。南美洲有新人種,所操土語有五百余種區(qū)別。人類愈卑陋,語言愈復雜,固世界公例。此人種則美總統(tǒng)游南美時發(fā)見者也。鳥獸之聲,不審比新人種如何?謂能辨之,當非易易矣。又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視見垣一方人?!顾麟[:「言能隔墻見彼邊之人,則眼通神也?!挂喙泡W聞。)
朱駿聲著論衡簡端記如干卷 見石隱山人年譜朱師轍附識。案:書未見傳本。
劉師培著論衡校補四卷 甲寅雜志一卷三十七期劉申叔著書目所列。案:寧武南氏印劉申叔遺書未收,疑原稿仍為某氏所扣,故未能取印。
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東方學教授阜克澤論衡為英文本 見賀昌群悼洛佛爾氏文中。
學生國學叢書論衡 選三十篇截要錄出,加以簡注。高蘇垣主撰,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標點本論衡上下二冊 陶樂勤編,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上海梁溪圖書館出版,首有曹聚仁小引。
一九五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光明日報標題:蘇聯(lián)出版關于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充的書籍。 據(jù)塔斯社莫斯科二十九日訊,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局出版了阿泊洛尼彼得羅夫的新作王充——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和啟蒙者。彼得羅夫在這本書中指出,王充的學說是古代中國唯物主義發(fā)展的高峰,這種學說是在同宗教神秘論和迷信的斗爭中形成和鞏固起來了的。彼得羅夫是蘇聯(lián)著名的中國哲學研究家,他曾經(jīng)寫過中國哲學史概要、關于中國唯物主義者世界和介紹中國古代大哲學家之一王弼的論文。
后 記
佩文韻府二冬韻,龍字下三龍條,注引王充論衡云:「蔡邕、崔寔號并鳳,又與許受號三龍?!拱矗和醭渥溆跂|漢和帝永元年間,烏能預知蔡邕及崔寔,而作詩詠之?決此條非論衡之文。
藝文類聚卷九十三馬類引論衡云:「楊璇為零陵太守,時桂陽賊起。璇乃制馬車數(shù)十乘,以囊盛石灰于車上。及會戰(zhàn),從車揚灰向賊陣,因鳴鼓擊賊,大破之。」按:后漢書卷六十八楊璇傳載此事,在漢靈帝時,王充烏能預知靈帝時事?其為誤引,當與佩文韻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