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質(zhì)一
動靜常一
【古尊宿語】:龍門遠(yuǎn)曰:本自未常迷,何勞今日悟。守住寂寞城,知君還錯誤。從前諸圣人,元是凡夫做。豈有別路岐,教人離憂苦。只這生死中,即是佛去處。有人忽蹋著,選甚凈穢土。一向不回頭,喚之亦不顧。千圣不奈何,可不省言語。了卻貪嗔癡。即是諸佛母。
萬法歸一
【碧巖錄】:圓悟垂示云:要道便道,舉世無雙,當(dāng)行即行,全機(jī)不讓。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疾焰過風(fēng),奔流度刃。拈起向上鉗钅迫,未免亡鋒結(jié)舌。放一線,道試舉,看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拶著這老漢,堆山積岳,切忌向鬼窟里作活計。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果然七縱八橫,拽卻漫天網(wǎng)。還見趙州么?衲僧鼻孔曾拈得,還知趙州落處么?若這里見得,便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水到渠城,風(fēng)行草偃。茍或未然,老僧在你腳跟下。若向一擊,便行處會去天下。老和尚鼻孔一時穿卻,不奈你何?自然水到渠成。茍或躊躇,老僧在你腳跟下。佛法省要處,言不在多,語不在繁。只如這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他卻答道,我在青州,作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若向語句上辨,錯認(rèn)定盤星,不向語句上辨,爭奈卻恁么道?這個公案雖難見,卻易會。雖易會,卻難見。難則銀山鐵壁,易則直下惺惺。無你計較是非處,此話興普化道。來日大悲院里有齋,話更無兩般。一日,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老僧不曾將境示人??此ッ聪驑O,則轉(zhuǎn)不得。轉(zhuǎn)得自然蓋天蓋地。若轉(zhuǎn)不得,觸途成滯。且道他有佛法,商量也無。若道他有佛法,他又何曾說心,說性,說玄,說妙。若道他無佛法旨趣,他又不曾辜負(fù)你問頭。豈不見僧問木平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平云:這個冬爪如許大。又僧問古德,深山懸崖迥絕無人處,還有佛法也無?古德云:有。僧云:如何是深山里佛法?古德云:石頭大底大,小底小??催@般公案,淆訛在什么處?雪竇知他落處,故打開義路與你。頌出編辟,曾挨老古錐。何必拶著這老漢,挨拶向仆么處去。七斤衫重幾人知,再來不直半分錢,直得口似匾擔(dān),又卻被他贏得一簿。如今拋擲西湖里,還雪竇手腳,始得山僧也不要。千載清風(fēng)付與誰?自古自今,且道雪竇與他酬唱。與他下注腳,一子親得。十八問中,此謂之編辟。問雪竇,道編辟,曾挨老古編辟萬法。理歸一致,這僧要挨拶他趙州。州也不妨作家,向轉(zhuǎn)不得處,有出身之路,敢開大口。便道我在青州,作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雪竇道:這個七斤布衫能有幾人知?如今拋擲西湖里。萬法歸一,一亦不要,七斤布衫亦不要,一時拋在西湖里。雪竇住洞庭翠峰有兩湖也,下載清風(fēng)付與誰?此是趙州示眾?你若向北來與你上載,你若向南來與你下載。你若從雪峰云居來,也是個擔(dān)板漢。雪竇道,如此清風(fēng),堪付阿誰?上載者,與你說心,說性,說玄,說妙,種種方便。若是下載,更無許多義理玄妙。有底擔(dān)一擔(dān)禪,到趙州處,一點也使不著。一時與他打疊教灑灑落落,無一星事。謂之悟了,還同未悟時。如今人盡作無事,會有底道。無迷無悟,不要更求。只如佛未出世時,達(dá)磨未來此土?xí)r,不可不恁么也。用佛出世作什么?祖師更西來作什么?總?cè)绱?,有什么干涉也。須是大徹大悟了,依舊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萬法,悉皆成現(xiàn),方始作個無事底人。不見龍牙道:學(xué)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斗快龍丹。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只如趙州這個七斤布衫話子,看他古人恁么道。如金如玉,山僧恁么說,諸人恁么聽??偸巧陷d。且道,作么生是下載?三條櫞下看取。
【頌古聯(lián)珠】:白云瑞頌曰:七斤衫重豈難提,日出東方定落西。一擊珊瑚枝粉碎,轟轟雷雨滿山溪。保安勇曰:獨坐獨行真竭斗,無規(guī)無矩老禪和。四方八面難拘檢,天下誰能奈你何。照覺總曰:問來親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舊游。皓月當(dāng)空澄巨浸,鯨鯢無奈不吞鉤。文殊道曰:趙州布衫重七斤,問處分明答處親。大地山河都蓋卻,誰是當(dāng)機(jī)裁剪人。普融平曰:七斤衫重絕塵埃,妙手何人解剪裁??靶|村王大伯,滿身風(fēng)雨入門來。徑山果曰:青州七斤衫,盡力提不起。打破趙州關(guān),總是自家底。龍巖言曰:趙州老,對面人難曉。一歸何處,青州布襖。金銀琉璃,硨磲碼瑙。鼓山曰:夜半墨漆黑,捉得一個賊。點火照來看,元是王大伯。運(yùn)庵巖曰:等閑提起七斤衫,多少禪流著意參。盡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或庵體曰:鑊湯無冷地,黃河輥底流。金剛難插觜,腦后掛燈球。石庵曰:拶到懸崖撒手時,七斤衫重有誰知。寒來暑往渾無用,掛在趙州東院西。比澗簡曰:當(dāng)機(jī)覿面提,覿面當(dāng)機(jī)疾。開眼放癡頑,鞭逼人上壁。斷橋倫曰:老老七斤衫,提來用恰好。若更問如何,且去青州討。
【道經(jīng)】:雷淵黃真人曰:所謂天雷,地雷,龍雷,水雷,社令雷,其雷之名,有八萬余名。法法名號,皆是應(yīng)世宗師,誘引后學(xué),進(jìn)道之說,如人表字稱呼也。末學(xué)機(jī)淺,執(zhí)泥不通。以訛傳訛,傍邪滋盛。正道漸泯,決烈之士,大破疑團(tuán),親見法王,方知萬法歸一矣。如此,則撒手行持,無施不可,真曰道法。
又黃雷淵述畢南道人之言,作《萬法歸一論》,以發(fā)明元始一氣,道之用,法之體。
又饒碧虛曰:道生為一復(fù)何疑,可以無為可有為。萬法本來歸一處,何分正一與清微。并詳法。
【萬法同歸】《萬法歸一圖說》:一者,萬法之母也。故兩一成二,兩二成四,重四成八,重八十六,合為三十二,重三十二為六十四,六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離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應(yīng)一期也。故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坤之策,其有萬千五百二十,故一數(shù)成乎一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復(fù)生諸法??偠灾唬喝f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義,依義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職,依職立用,依用立功,依功立異,依異立奇,依奇立是,依是立非。是非既立,于愚別智,于否別通,于多別少,于少別眾,于同別異,于等別差,于中別偏,于正別邪,于大別細(xì),于精別粗。積而襲之,因而重之。自此以往,雖巧歷不能得也。三千八萬隨事訓(xùn)名,皆事物之交錯人心之變通也。無極之始,惡有是哉?智者必總?cè)f法而一之,還其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復(fù),萬法旋元。故圣人一以貫之,曰萬物雖多,其治一也。茍非一以一之,直乎萬又萬矣?!兑积R萬法》:夫萬法之于天下也,以滄海為口,黃河為舌,不能盡辯其是非。昆侖為筆,青天為紙,不能盡寫其情狀。世愈下而法愈變,人愈詭而道愈乖。故一源才動,萬法交馳。猶雨挫群叢,風(fēng)號眾竅。紛紛焉,擾擾焉,莫之能御也。雖使羲軒重立法,瞿聘再談玄,不能抑其既動之源也。其萬法之多,萬法之廣,有以智慮而窮之,是以不齊而齊其不齊也。齊之者何?一而已矣。一之者何?會其極以歸其極也。然萬法虛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動,則萬法無生。吾將一以貫乎萬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惡得不齊者哉?謂一不可反,法不可齊者,未悟可齊之理也。三教同元圖釋
三乘四果凡釋學(xué)者一 元儒
百家諸子凡儒學(xué)者道
三界群仙凡道學(xué)者眾難非一
【頌古聯(lián)珠】《法華經(jīng)》:譬如長者有一大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毒害火災(zāi)眾難非一。
冶父川頌曰:蝴蜂休戀舊時窠,五百郎君不奈何。欲火逼來無走路,癡心要上白牛車。門前羊鹿權(quán)為喻,室內(nèi)總是訛。蓬勃臭煙相惱處,出身不用動干戈。
舍一取一
【涅經(jīng)】:眾生心性,猶如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fù)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
會三歸一
【玄義】:但說無上道,此不廢昔于一。佛乘分別說三,三乘不合,欲令三合一,處處須廢。會三歸一,同乘一乘,是故一行不廢。
體合為一
【佛祖統(tǒng)紀(jì)】:凈光羲寂尊者,嘗寓四明育王,與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顯,內(nèi)文殊臺,欄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故行馬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音體合為一。
天地為一
【道經(jīng)】:入乎無間,不死不生,與天地為一。出《洞古經(jīng)》。
元氣為一
【道經(jīng)】《金鎖琉珠》存《使法圖》云:一起初法,一者元氣也。在身之先生,故名元氣為一。詳圖字
與道為一
【道經(jīng)】:施肩吾曰: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必也忘其情而全其性也。性全則形自全,氣亦全,道必全也。道全而神則旺,氣則靈,形可超,性可徹也。反覆流通,與道為一。又慧光生則與道為一。出《玉樞經(jīng)》
萬物為一
【道經(jīng)】《莊子?齊物論篇》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玄功歸一
【道經(jīng)】:玄功歸一,萬物生焉。出《參同契》
與道冥一
【道經(jīng)】《云笈七簽?坐忘論》曰: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資董日久,變質(zhì)同神。練神入微,與道冥一。詳忘字韻
身神并一
【道經(jīng)】《云笈七簽?大戒序》曰:萬物蕓蕓,譬于幻耳,皆當(dāng)歸空。人亦然,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壞則人不立;身敗則神不居。當(dāng)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nèi)視,則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為真身矣。詳戒字韻
蕭何第一
【數(shù)類】《漢史》:高祖即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不決。皆曰:曹參身被七十創(chuàng),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未有以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鄂秋曰:曹參雖有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shù)年,軍無見糧,蕭何轉(zhuǎn)關(guān)中粟,給食不乏。陛下雖數(shù)亡山東,蕭何常全關(guān)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奈何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dāng)?shù)谝唬軈⒋沃?。上曰:善。乃以何為相國,功第一?!短剖贰罚禾诩次唬诠Π噘p。房玄齡,杜如晦等功第一,余皆次序封拜。淮安王神通曰:義師起兵,臣最先。至今玄齡等,以刀筆吏居第一,臣所未諭。帝曰:叔父兵雖先至,然未嘗躬行陣勞。今玄齡等以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
賢良第一
【錦繡萬花谷】:漢晁錯,對策為賢良第一。
【晉書】《谷阝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官,帝曰:吾與之戲耳,不足怪也。
射策第一
【數(shù)類】《漢史》:公孫弘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學(xué)《春秋雜說》。武帝即位,招賢良文學(xué)士。是時弘年六十余,對策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后為丞相,封平津侯,遂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宋歐陽公集】《送方希則序》:昔公孫常退歸,鄉(xiāng)人再推射策,遂第一。
治平第一
【西漢書】《賈誼傳》: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師古曰:治平,言宜政治和平也。朱邑以治邑第一,入為大司農(nóng)。
【錦繡萬花谷】:前漢黃霸為太守,分部宣布詔令,吏民咸稱神明。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田者遜畔,道不拾遺。反為丞相總綱紀(jì),功名損于治郡。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
后宮第一
【太平廣記】:前漢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令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唯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后匈奴求美人,上按圖召昭君行。及去,召見貌,后宮第一,帝悔之。
奏課第一
【東漢書】《李忠傳》:忠遷丹陽太守,起學(xué)校,習(xí)禮容,春秋鄉(xiāng)飲,選用明經(jīng),郡中向慕之。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課為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
【晉書】《解系傳》:解系,字少連,父修,魏瑯邪太守,考績?yōu)樘煜碌谝弧?br /> 高平第一
【東漢書】《竇融傳》:光武時,融為涼州牧。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shù)萬,輜重五千余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注,高平,今原州縣。《郡國志》云,高平有第一城。
中興第一
【晉書】《王導(dǎo)傳》:導(dǎo)子恬,少性傲誕,晚節(jié)更好士,多技藝,善奕棋,為中興第一,遷中書郎。
【數(shù)類】《晉史》:王承,字安期,王湛之子。東海王越雅相推重,敕其子毗曰:王安期人倫之表,汝其師之。東渡江至建鄴,為元帝從事中郎。承少有重譽(yù),而推誠接物,盡弘恕之道,故眾咸親愛焉。渡江名臣王導(dǎo)、衛(wèi),周豈頁,庾亮之徒,皆出其下,為中興第一。又衛(wèi)至豫章,大將軍王郭曰: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fù)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fù)續(xù)。不意永嘉之末,復(fù)聞?wù)贾簟r中興名臣,唯王承及,為中興第一。
何平第一
【數(shù)類】:晉王衍字夷甫,弟澄,字平子。衍有重名于世,時人許以人倫之鑒。尤重澄及王敦、庾豈攵。為天下人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澄嘗謂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鋒大俊。衍曰:誠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豈攵字子嵩,敦字處仲。
江左第一
【數(shù)類】《晉史》:柏伊,字叔夏。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嘗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cè)。伊素不與徽之相識。伊?xí)r為將軍封侯,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聞君善吹笛,試我為一奏。伊雖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南史】:謝靈運(yùn)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v橫俊發(fā),過于延之,深密則不如也。靈運(yùn),玄孫,襲封康樂公,世共宗之,咸稱謝康樂。謝混,字叔原,安孫也。少有美譽(yù)風(fēng)華,江左第一。
政為第一
【南史】《立仲孚傳》:仲孚累遷山陰令,長于撥煩,善適權(quán)變,號稱神明,政為天下第一。
當(dāng)世第一
【南史】《宋?劉傳》:時有滎陽毛惠遠(yuǎn)善畫馬,善畫婦人,并為當(dāng)世第一。
【數(shù)類】:唐李揆,字端卿。美風(fēng)儀,善奏對。代宗嘆曰:卿門地人物文學(xué),皆當(dāng)世第一。后德宗時,揆為盧杞所惡,用為入蕃會盟使。揆辭老,恐死道路,不能達(dá)命。帝惻然,杞曰:和戎者,當(dāng)朝廷事,非揆不可。異時年少,揆者不能辭。揆至蕃,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邪?
【曲洧舊聞】:東坡嘗語子游曰:秦少游、張文潛,才識學(xué)問,為當(dāng)世第一,無能優(yōu)劣二人者。少游下筆精悍,心所默識,而口不能傳者,能以筆傳之。然而氣韻雄拔,疏通秀朗,當(dāng)推文潛。二人皆辱與予游,同升而并黜。有自雷州來者,遞至少游所,惠書詩累幅,近居蠻夷得此,如在齊聞韶也。汝可記之,勿忘吾言。
黎第一
【南史】《齊江夏王鋒傳》:鋒工書,為當(dāng)時蕃王所推。南郡王昭業(yè)亦稱工,謂武帝曰:臣書固應(yīng)勝江夏王。武帝答,黎第一,法身第二。法身,昭業(yè)小名。黎,鋒小名也。
孝綽第一
【數(shù)類】《南史》:劉孝綽,幼聰敏,能屬文,王融深賞異之。融每曰:天下文章,若無我,當(dāng)歸阿士。阿士即孝綽小字也。父繪,齊時掌制誥,孝綽時年十四,繪常使代草之,遷秘書丞,武帝謂舍人周舍曰:第一官當(dāng)用第一人,故以孝綽居此職。
后生第一
【玉融新對】《北史》曰:魏崔贍,字彥通,才學(xué)風(fēng)流,為后來之秀。侍中李神俊雅有風(fēng)譽(yù),見贍嘆謂邢邵曰:昨見崔兒,便為后生第一。
馬槊第一
【齊書】《柳世隆傳》:世隆常自云,馬槊第一,清彈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wù),垂簾鼓琴,風(fēng)韻清遠(yuǎn),甚獲世譽(yù)。
孫何第一
【分門古今類事】:太宗時,親試進(jìn)士,以先進(jìn)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孫何與李庶幾同在科場,皆有名。時庶幾文思敏速,而何苦思遲,自謂必居其下。會言事者,上言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精理,惟以敏速相夸。因言庶幾與舉子于餅肆中作賦,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一。太宗聞之大怒。是歲殿試,庶幾最先進(jìn)卷子,遽叱出之,由是何為第一。此不謂之命乎?出《歸田錄》。
頭頭第一
【唐語林】:揆門第第一,文學(xué)第一,官職第一。揆致仕,東都大司徒杜公罷淮海也,入頭頭第一。洛見之,言及頭頭第一之說。揆曰:若道門戶,有所自承余裕也,官職遭遇爾。今形骸凋瘁者,看即不世,一切為空,何第一之有。
門戶第一
【太平廣記】:李積,酒泉公義琰侄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札,唯稱隴西李積。
人物第一
【世說新語】: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稖厥献V序》曰:晉大夫谷阝至封于溫,子孫因氏。居太原祁縣,為郡著姓。
歷官第一
【新唐書】:崔,與弟液、澄,從兄蒞,并以文翰居要官。每宴私自比東晉王謝。嘗曰:吾一門入仕,歷官未嘗不第一。丈夫嘗據(jù)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于人哉?故進(jìn)趣不已,卒至于敗。
處存第一
【數(shù)類】:唐王巢陷京師,王處存授京城都統(tǒng),每痛國難未夷,語輒流涕。軍中多處存義,愈為之用。素善李克用,遣使十輩,曉譬迎勸,卒共平京師。王鐸差興復(fù)功,以勤王舉義,處存為第一。收城破賊,克用為第一。
詩還第一
【太平廣記】:沈期以二詩著名,燕公張說嘗謂之曰: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
楚西第一
【峽州志】:在州對江普濟(jì)院山顛,望夷陵甚偉,今不存。
卿為第一
【群書足用】:易之諂事宋,虛位揖曰:公第一人,何下坐。曰:才劣品卑,卿為第一,何也?
誰居第一
【唐杜牧樊川集】《撰韋公遺愛碑》:元和中興之盛,言理人者,誰居第一?丞相言,臣守土江西,目睹觀察使韋丹,有六功德被于八州也。
公居第一
【唐顏魯公集】《撰崔孝公陋室記》:公年二十四,遂擢高第。其年舉賢良方正,對策萬數(shù),公獨居第一。
理行第一
【唐杜牧樊川集】《撰沈公行狀》:公每處一事,未嘗不從容盡理。故所至之處,富庶歡康,理行第一。
忠義第一
【百川學(xué)?!俊蛾耸峡驼Z》:林述中說,五代時有一人嘗讀書,但記兩云: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每遇事輒舉此為誡,后為忠義第一云。
汾陽第一
【宋沈與求龜溪集】《問候劉帥啟》:平時外敵,素知李廣之無雙;即日中興,必倚汾陽之第一。是為社稷之衛(wèi),宜擁神靈之休。
關(guān)中第一
【宋張橫渠】《主簿蕭君墓志》:故譜系之樣,丘墳之族,蟬聯(lián)盤錯,為關(guān)中第一。
淮南第一
【宋史】《忠義傳》:李庭芝鎮(zhèn)淮南,辟陸秀夫置幕中。時天下稱得士多者,以淮南為第一,號小朝廷云。
河南第一
【金史】《程震傳》:震字威卿,東勝人,與其兄鼎俱擢第。震入仕有能聲。興定初,召百官舉縣令,震得陳留,治為河南第一。召拜監(jiān)察御史,彈劾無所撓。
天下第一
【溫革瑣碎錄】:監(jiān)書,內(nèi)酒,端硯,洛花,建茶,蜀錦,定瓷,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色,興化軍子魚荔枝,溫州甘子,臨江軍黃雀,江陰縣河豚,金山寺咸豉,簡寂觀苦筍,東華門把,陜右兵,福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長老,京師婦人,皆為天下第一。它處雖效之,終不及。
【宋楊誠齋集】《賀黃侍御啟》:某官以海內(nèi)寡二之辭章,收天下第一之科目。彼于權(quán)門,炙手可熱之日,竭蹶而趨。及聞高賢,掉臂不顧之風(fēng),其顙有。
治行第一
【有官龜鑒】:張延賞除河南尹,政簡約,輕徭賦。詔知留守,以兵屬居五年,治行第一。
【宋史】《陳居仁傳》:居仁知徽州,秩滿入對,留為戶部右曹郎官。命未下,朝方推會要賞。帝曰:陳居仁治行為天下第一,可因是并賞之。特轉(zhuǎn)朝議大夫,兼權(quán)度支,又兼禮部。會樞屬闕員,方進(jìn)擬,帝曰:豈有人才如陳居仁,而可久為郎乎?即授樞密院檢詳文字。
【宋楊誠齋集】《撰朝奉大夫知永州張公行狀》:過客責(zé)備,動輒興讒。若非庾公親往觀風(fēng),豈能知治行第一?氓謠藹著也。
講官第一
【宋史】《范鎮(zhèn)傳》:范祖禹在邇英守經(jīng),每當(dāng)講前夕,必正衣冠,儼如在上側(cè)。命子弟侍,先按講,其說開列古義,參之時事,言簡而當(dāng),無一長語。義理明白,粲然成文。蘇軾稱為講官第一。
九經(jīng)第一
【江少虞類苑】:咸平二年,置經(jīng)筵侍讀,首命邢為之。初應(yīng)五經(jīng),庭試日,升殿講師比二卦,取群經(jīng)發(fā)題,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經(jīng)第一。
廷試第一
【葉石林老人避暑錄】:劉原甫,廷試本為第一。王文安公,其舅也,為編排試卷官。既拆號,見其姓名,遂自陳請降下名。仁宗初以高下在初覆考官,編排官無與,但以號次第之耳。文安猶力辭不已,遂升賈直孺為魁,以原甫為第二。
奏名第一
【宋史】《范鎮(zhèn)傳》:鎮(zhèn)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館于府舍,俾與子弟講學(xué)。及還朝,載與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當(dāng)以文學(xué)名世。舉進(jìn)士,禮部奏名第一。故事,殿庭唱第過三人,則首禮。部選者必越次,抗聲自陳,率得實上列。
【方仁聲泊宅編】:潮州豪右吳伯陽,有子倜,寓太學(xué),方預(yù)薦。伯陽夢若游奕,使者立聽事東階,欲延之坐,不可。問秀才在否?對曰:不在。遂去。伯陽送出門,見道中旌幢儀物,彌望不絕。語伯陽曰:秀才歸,但道天赦曾來。倜是舉,禮部奏名第一。詩。
【宋鄒道鄉(xiāng)先生集】《聞霍仁仲唱名第一》:吾鄉(xiāng)魁選久蕭條,深喜高才遇圣朝。天子六龍飛紫極,狀元一鶚奮丹霄。拜親此日榮誰及,報國他時事更超。四海灌然重改觀,常州真是出英標(biāo)。
三試第一
【宋史】《王巖叟傳》:巖叟幼時語未正,已知文字。仁宗患詞賦致經(jīng)術(shù)不明,初置明經(jīng)科。巖叟年十八,鄉(xiāng)舉、省試、廷對皆第一。
群試第一
【宋史】《孫永傳》:永年十歲而孤,祖給事中沖列為子行,陰將作監(jiān)主簿。肄業(yè)西學(xué),群試常第一。沖戒之曰:洛陽英俊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復(fù)試。沖卒喪除,復(fù)列為孫換試,御擢進(jìn)士第。
文章第一
【宋蘇潁濱集】《祭亡兄端明文》:兄之文章,今世第一,忠言嘉謨,古之遺直。
品硯第一
【宋歐陽修硯譜】:今人乃以澄泥如古瓦狀,作瓦埋土中,久而斫以為硯,皆發(fā)墨,而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
何為第一
【頌古聯(lián)珠】:裴相國入大安寺,問諸大德曰:羅羅,以何為第一?曰:以密行為第一。公不肯,遂問此間有何禪者。時龍牙在后園種菜,遂請來,問羅羅以何為第一。牙曰:不知。公便拜曰:破布里真珠。黃龍新頌曰:密行第一,精鑒還希。具擇法眼,真?zhèn)€不知。月坡明曰:以何為第一,不知最親切,破布里真珠,傾城換不得。
說法第一
【法華經(jīng)】: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天眼第一
【法苑珠林】:又《譬喻經(jīng)》云: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德各不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連神通第一,如阿那律天眼第一。
佛身第一
【花手經(jīng)】:佛身色第一,猶如星中月,神通力無比,能隨眾說法。
法施第一
【法苑珠林】《六度篇》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
法燈第一
【菩薩處胎經(jīng)】:云:如來出世,法燈第一。
法供養(yǎng)第一
【法苑珠林】《說聽篇?報恩部》:《寶云經(jīng)》云:不以財施供養(yǎng)于佛,何以故?如來法身,不得財施,惟以法施。供養(yǎng)于佛,為具佛道。以法供養(yǎng),為最第一。
陳如第一
【釋迦譜】:如來于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zhuǎn)大法輪,時阿若驕陳如于諸法中得法眼凈,而弟子以始悟,故為第一。
目連神通第一
【盂蘭盆經(jīng)】:疏云:大目犍連因心之孝,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
息心為第一
【瓔珞經(jīng)】:學(xué)道無窮極,息心為第一。如海無增減,吞流無有厭。虛空正法性,廣大亦復(fù)然。
顯應(yīng)第一
【稽古略】:寶公大士入滅焚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yīng),為天下第一。都一
【古尊宿語】:慈明圓都一頌云:偏中歸正極幽玄,正去偏來理事全。須知正位非言說,朕兆依稀屬有緣。兼至去來興妙用,到兼何更逐言詮。出沒豈能該世界,蕩蕩無依鳥道玄。
三一之用
【道書】::王侍宸《五雷論》曰:三乃東方祖氣,一乃北方生數(shù)。蓋北鄉(xiāng)子為雷局,東鄉(xiāng)卯為雷門。詳法字。
至一之妙
【道書】《岳南澗茍畢序》曰: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哉一乎!天地之母,造化之本,萬物之祖。又謂之金丹。金丹者,返本還元,歸根復(fù)命之妙也。在道為丹,在法為符,體用相隨,皆不外乎至一之妙也。詳法字
詩文
【宋史蓮峰先生家集】《代兄伯振上秦相書》:某嘗謂古之君子,所以經(jīng)綸當(dāng)世,其妙至于不可知者,此非才與智之所能至也,通于一而已矣。今夫以高世之才而斡旋天下,以周物之智而周知天下。天下之事,固有不足辨者。然天下之變無窮,而才有窮;天下之理無盡,而智有盡。則是才與智,有時而不足恃矣。夫人所恃,以立事于天下者,惟才與智,而皆不免于窮且盡,則是不通夫一之過也。且古之君子,所以施之而無窮,用之而無盡者,豈有他哉?惟深于道,精于天,能致其所以為一而已矣。何謂一?曰:是不可名者也。不離乎才,而非才所能配;不外乎智,而非智所能窺。窮天下之目不能視,殫天下之耳不能聽,燭照數(shù)計龜卜所不能知也。故其動常無方,而其行常無跡。不令而人從,不怒而人畏。雖出入萬變,愈久而愈新,愈運(yùn)而愈不竭。至大不能使之廣,而至小不能使之隘;至威不能使之屈,而至貴不能使之淫。其究至于天地萬物覆卻于前,而不能入其舍。夫是以立于天下,雖莫見其卷舒注措之跡,而天下奔走鼓舞,服役以赴于治,而不知所以然。是豈區(qū)區(qū)之才與智所能進(jìn)哉?昔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用之在于機(jī),顯之在于勢。夫豈惟兵道為然哉?如欲舉天下而經(jīng)綸之,與為不世之治,非夫通于一者,不能盡其妙也。夫頹然于上,確然于下,陰陽寒暑,推蕩終古而不息者,天地之所以為一也。周行于上,著見于下,運(yùn)而不已,晦而益明者,日月星辰之所以為一也。升為云漢,降為雨露,自有天地,至于今而其澤不變者,岳瀆河海之所以為一也。使其不一,亦將窮且盡而已矣,而能以育物乎?堯舜禹湯文武,舉夫皋夔益稷契伊尹傅說周公太公之于天下。其二百年之變,軍興以來,西自秦蜀,南連江淮,干戈騷然,歲無虛日。非獨吾民不得奠枕,西北之人,亦受其困。鳥獸昆蟲,皆不得寧其生。太師慨然知天意之欲憫,民之不可久困,兼愛南北,與之息肩。使十余年肝腦涂地之禍,一旦易而為無疆之休。而又風(fēng)之以膠庠,文之以禮樂。凡古者,典章文物。所以斧藻王度,藩飾萬物者,莫不粲然畢陳,浸浸乎將遂為百世之盛。夫以反東朝之馭,攬諸將之柄,休天下之兵,建膠庠,興禮樂,回危為安,改亂為治,使古人為之,未有用力不勞而能得者。而太師曾不動聲色,不搖思慮,倚才智于幾杖之外,而運(yùn)心乎神明之中。始其未集,異議蜂起,而不為之搖。及其既成,功鉅業(yè)崇,而不為之泰。施設(shè)之妙,方且沛然。其如川之方至天下,雖相與共由之,終莫涯其運(yùn)動之方。蓋嘗觀之天下之理,聞以顯而為顯者矣,未聞以隱為顯者也;聞以動而為動者矣,未聞以靜為動者也;聞以有為而為者矣,未聞以無為為者也。此豈騁才鶩智之所能也哉?是必深于道,精于天,而通于一。是以其施若此其無窮,而其用若此其無盡也。三代以來,大臣之功績,見于世雖不乏,然求其通于一者,蓋蔑焉。蕭曹之賢,不過遵秦之法,而綿絕艸之儀,乃假之叔孫。房杜能致正觀之盛,而卒不能興禮樂。謝安能安晉于一時,然其失也,樂高遠(yuǎn)而少實用。李德裕能振唐之威,然其失也,才雖長而不知養(yǎng)其氣。求其一于道而功之全,如今之盛,蓋未之見也。夫以光明俊偉若此,士其可以不求列于下風(fēng),以為不配之托哉?凡士之生,莫不志于世。然必于其時之隆,與夫道之盛者而托,然后其身光焉。世之君子,誠能以其道之盛,致時之隆,雖不求士,士所赴訴而不敢后者也。吾宋二百年間稱治者,前慶歷而后元。慶歷之治,文正范公之力也。元之治,文正司馬公之力也。二公澤斯民之心,如冰必寒,如火必?zé)?,皆古之所謂一者也。而其所致之治,又若此其盛。然則天下之士,舍是不歸而安歸哉?當(dāng)是時,蘇子美,尹師魯,王子野,余安道,石曼卿,孫明復(fù)之徒,所以盡列范公之門;而程正叔,范淳夫,與蘇氏二仲,亦在司馬公之門。蓋不招而自來,不呼而自應(yīng)。其勢若不可得已,何者?時之不可以失,而道之不可以忘也。今太師德業(yè)勛望之盛,蓋軼于前人,所以致今日之隆,已追配于慶歷元。某固凡介,然竊嘗有志托大君子之門,以圖不朽者。自頃竊第,愿祗掃門之役者,五年于此矣。自度業(yè)問未至,不足奉奔走。加以窮空而親且老,不能為萬里之涉,疏賤亦不敢輒以名瀆侍御者之聽。而邇者忽蒙太師不鄙夷,而置之洪造之末,為師儒之官。使之得近,次竊寸祿,德至渥也。然事有出非得已,不得不控告者。威州地切吐蕃,在唐曰維州,李德裕所欲置而牛僧孺所欲棄者也。道里阻絕,而瘴霧日作。某一身以往,固所弗辭。但三釜之計,誠有所不寧者,敢布腹心,伏惟太師終憐之,易之近地,以遂其便親之念。前之未懇而與之,而不為疏;今又憫其厄窮而改之,而不罪其瀆。亦足以見恢恢之造,曲遂萬物而不違矣。某非木石,豈不知冒昧之罪為不可。然竊恃太師辟大公至正之門,雖至疏遠(yuǎn),皆得以誠自通于前,而無纖毫之隔。矧某前日之命,不請而得,而況于今日之求哉?倘辱甄錄,則將自今寅緣,異時遂獲拜于門下,觀德業(yè)勛望之盛,與下士之末。則今日之除,豈徒尺寸之計哉?蓋某終身之幸,而不朽之托也。蒙冒威重,震灼之至。不宣。
【蔡定齋集】《上汪制置》:某不佞,結(jié)發(fā)學(xué)問,每閱前史,見古之名世鉅公,與夫忠義豪杰之士,莫不斂袂正色,遐想而景慕之。及觀蘇東坡論司馬溫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動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以二言,曰誠,曰一。某廢卷太息,恨不與公同時端拜而師之。晚從儒林文人游,因論誠一之學(xué)。皆曰:得溫公之傳者,丞相趙公而已。趙公以是傳之閣下。某方在齠齔,而趙公亡矣,不可復(fù)見矣。吾道所寄者,閣下也。某愿見閣下垂二十年,閣下道德日彰,名聞日流,又為天子侍從之臣。一介之士,仰之如神人。某也自度愚魯無用之軀,不足以進(jìn)于大君子之門,退而學(xué)焉。幸其有成,以求一言之質(zhì)。不謂閣下出典方面,自閩而蜀。某為貧所驅(qū),隨牒遷徙,愿見閣下又不可得。夫以二十年欽慕愿見之切,一旦償所志焉。事有不可遇而卒遇,殆天有以啟之也。恭惟閣下,挾天人之資,躡圣賢之躅。少時雋聲洋溢,老師先生無與對衡者。射策宸庭,一筆萬言。敷陳治道,天子擢為第一。天下之士,比閣下以賈誼。方持權(quán)者用事,屈伸肘足,以榮辱人。稍稍附會,立登青云,閣下未嘗目逆而心動。閉門卻掃,澹然無營。視鐘鼎富貴屑焉,而唾去唯恐不速。心如山岳,積金至斗,莫能移之。天下之士,比閣下以黃憲。逮閣下受知兩宮,游璧水,登瀛州,歷天官貳卿,文昌八座,為君藥石,為國蓍龜,為學(xué)者宗師。天下之士,比閣下以韓愈,殊不知閣下之道,得于二公之傳。惟誠惟一,窮天地,亙古今,而不渝天下之士。因其所見而言之,閱三十年而三變,其說是未知閣下者也。方今圣天子勵精圖治,寤寐反席,以待閣下,行將柄用矣。二公相于元紹興之初,經(jīng)綸之業(yè),用而未既,傳之閣下。閣下涵養(yǎng)滋久,隱而未施。當(dāng)朝廷艱難,豈容釋然于斯時哉?不有施于今日,萬世惜之。伏念某莆陽人,齒少且賤,無他技能,惟知讀古圣賢之書,以筆舌鳴其窮。雅尚氣節(jié),不肯與世浮沉。歲丁丙戌,隨諸生試有司。偶在選中,天子親策于庭。問以當(dāng)今之弊,某縱口所言,抵冒忌諱,罪在不赦。天子哀其狂愚,置之異等。某感慨奮發(fā),誓有以報萬一。中夜屢起,輟食興嘆,葸葸然憂在宗社。每念材智駑下,議論淺短,無以自效。茲幸閣下召節(jié)東來,某負(fù)弩道傍,仰瞻儀刑,側(cè)聆謦亥欠,厭快夙昔欽慕之志。私竊自省,某所愿學(xué)者,二公也;閣下之道,二公之道也。今某親今大君子而師之,其可自暴自棄,嘿嘿而無所言哉?某秉牘為贄,以勤館人者,非敢私也。如蒙閣下呼置坐隅,設(shè)問以觀所存,儻或可教,憐其區(qū)區(qū)之誠,告以一二,某當(dāng)與學(xué)者共之。固某所愿也,非敢所望也。冒犯威嚴(yán),震俟命。
【衛(wèi)宗武秋聲集】:王宸《道院原一堂記》:道一而已。沖漠無朕,兆于泰初。形生氣化,散于群有。圣人因之,以建人極,垂世范。替兩儀之化,而成其能;遂萬物之宜,以致其利。根于命謂之性,眾性出焉,乃立教以順導(dǎo)之,而歸于正。動于欲,系乎情,眾慝萌焉,乃立政以嚴(yán)防之,而杜其非。古者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莫能易也。是道也,帝王之道也,儒道也。帝王之世,儒之功用,光明卓絕,而隱于無名。木鐸振于夫子,而儒名始彰。老聃生于周,為柱下史。夫子自魯駕而問道焉,又從而問禮焉。謂非儒不可也。其著五千言,說者訾其尚道德,貶政教,與儒不相謀。噫!是未溯其源耳。蓋自惟精惟一之傳既遠(yuǎn),上之道化微,下之情偽熾,違行而取仁,先利而后義。禮至于慝,樂至于淫,風(fēng)靡瀾倒,愈變愈下。聃也思欲得古圣人功,化密融于無聲無臭之中,使夫人丕變于不識不知之際。及其太樸之天,以還邃古之風(fēng),遂為是憤世矯俗之論,而不覺其激也??鬃硬辉坪酰慷Y樂,則吾從先進(jìn)。其亦救弊之辭歟。今觀其言,養(yǎng)生,修身,去聲色,賤貨利,戒窮黷,貴慈讓,與儒不殊,而所謂得一以貞,即貞夫一也。無為而無不為,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我無欲而民自樸,即意誠心正而天下平也,安有異旨哉?故魯論軻書斥隱怪,距楊墨,而無片辭非詆老氏。至子云,有提絕滅之譏。及昌黎河洛諸儒目為異端,與釋并言,其故何哉?良由學(xué)仙者盡諉其說于老氏末流之弊,雜以方伎詭譎幻怪,而宗主吾道者,乃不得不隱同斥異。明有所尊,理勢然也。然其論道,窮玄造微,未易探索,而近不遺家國,細(xì)不棄民物。漢之君相法之,成一代之治,是詎可以仙術(shù)概之哉?是以朱文公嘉與之,謂文帝曹參得其皮膚。伊川《指谷神》一篇最佳。涑水注《道德論》,而后山亦據(jù)古說,謂關(guān)老之書,本于六經(jīng)。微言至論,要不可泯,信乎。其辭之憤世矯俗,雖少貶于儒,而道則無二也。余束發(fā)誦經(jīng)史,暇輒窺其書。久有志焉。繇毗陵歸,以先廬為考妣祠而于中祠老子,猶然以地臨,不足徠寄玄棲白之士。歷紀(jì)且半,乃卜余山西隅,倚高臨清鼎,建靖宇為楹逾百。殿以奉祀天之主宰焉,閣以奉祀三清得氣之先者焉,祠以奉祖考上至曾高,存報本反始之敬焉。為堂一納老氏之流混而處,為室四迎儒士之侶列而居。堂之左右,為復(fù)宇以位主副。閣之東南,為聯(lián)屋以肄職掌。首之崇閎,翼之邊廊,貫之中廡。殿以明軒,周旋有地,燕息有所,廩儲庖澡溷有舍,壇土單垣墉靡不具體。經(jīng)始以己卯之秋,落成于癸未之夏。閣之下宏深軒敞,建齋藏事率于此集。扁以原一,取道原于一之義。使知道者護(hù)而通之,繇少思寡欲,見素抱樸,以至歸根復(fù)命,儒猶是也。自懲忿窒欲,閑邪存誠,以至盡性至命,老亦猶是也。夫如是,則此心混然太極,與道為一,而齊人我,忘得喪,等生死于晝夜。能事畢矣,奚必上增城造縣圃,如先儒所云,下視人間,猶甕盎而后為高哉!茍徒校是非,辨同異,紛紛與物相刃相靡,借拘儒之說,惟世欲之徇,而以肖天地之形,同草木而腐,則寧不負(fù)此生邪?予負(fù)有生者也,因記歲月,爰筆其說,勒諸珉,為學(xué)道勉。所割原田,給院之眾。為租四百七十余畝,而贏經(jīng)費繕修咸在焉。鄉(xiāng)保畝步詳,載副碑,為吾后者續(xù)廣可也。雖至困乏,謹(jǐn)母覬斗斛尺寸之取。又系之,以為子子孫孫戒。
【瀛州集】《則堂先生一庵說》:斯道之傳,由羲黃以迄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而已矣。及周中世,老子興焉。史稱其多識前言往行,尚德而好禮。夫子嘗就而問之以禮,遺言在《禮記?曾子問》等篇,猶可考也。老子實吾圣人之徒,孰云其外正傳而自為教乎?而世所傳《道德經(jīng)》者,乃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至謂禮為忠信之薄,可以無講。先儒因是,以絕滅禮學(xué)為老教之疵,與瞿曇氏同其屏遠(yuǎn)。吾不知聞令授書之老子,即柱史乎?非耶?何其言禮后先枘鑿如此。漢去古未遠(yuǎn),當(dāng)時有為黃老之言者,以老子之道,同乎黃帝。矧同黃帝,則同乎堯舜,同乎孔益,道統(tǒng)由是而出。夫豈西竺之苦空,列莊之虛誕,可得同日而語?而論者未之察焉耳。易川道士丁全真,求余作一庵說。余語之曰:吾圣人言一,爾之師亦言一。一之義甚大,自其切于治心修身者而言,主一無適而已矣。主一無適,主乎敬者也。造次于是,顛沛于是,敬之所在,即禮之所存,此吾與爾師老子之所同也。蓋禮者理也,自然而然,與生俱生者。禮之體也,羲黃設(shè)之以為教,堯舜著之于治,夫子垂之于經(jīng),亦因其自然之理而品節(jié)之,以為之禮,體之達(dá)于用者也。是故,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敬而已矣,一而已矣。主乎敬者,主乎一者也。一之而不貳,純之而不雜,夫然后禮與心為一,心與道為一。吾意夫子之問,老子之答,如斯而已。若乃外禮而言仁外仁,而言道,非吾之所敢知也,子歸而求之有余師。遂書此,為之說。
【元李希遽云陽集】《題周道士止一卷》:天下之理,必會于一。故天下之士,必歸于一。一者,造化之本源,道德之樞要也。昔之言道者,曰抱一,曰守一。說金丹者,又有所謂三五一,萬事畢者。至青霞高士周君,乃復(fù)以止一為號。蓋學(xué)道而能止于一,則非常道矣。人心萬變,紛紜交錯,而莫知其所止者,總總也。茍非知道之深,慕道之篤,探其本原而執(zhí)其樞要者,其孰能知所止哉?又孰能止于一哉?吾于是知所敬矣,故為書其大概云。
【采真集】:香溪先生云:大哉一乎!粵自太極未判純一,純一命之曰太乙。及其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散而為萬物,則是一也,無乎不在。故天地以是一而獨化,陰陽以是一而不測,四時以是一而變通,鬼神以是一而體物不遺,萬物以是一而各正性命。其在人也,喜怒哀樂未發(fā)之先,意我必固舉絕之際,混然純?nèi)嗳酥乙?。及夫目得之而視,耳得之而聽,口得之而言,四體得之而動作,則是一也,無乎不在。故視以是一而明,聽以是一而聰,言以是一而從,動作以是一而順。由是一而不知者為愚,知是一者為智,守是一者為賢,性是一者為圣,至于圣則無往而不一矣。是故,會萬物以為一身,一體之也;合物萬殊為一物,一同之也;洞萬理為一致,一貫之也;冥萬世為一息,一通之也;攝萬善于一德,一該之也;應(yīng)萬變于一心,一統(tǒng)之也。至于一天人,一有無,一死生,一內(nèi)外,無往而不一,用能與天地配其體,與鬼神即其靈,與陰陽挺其化,與四時合其誠,天地鬼神四時陰陽,吾之一與之為一矣。其于天下有哉!論一至此,蓋性是一者也,則于圣人何有哉?
【聲律大成】:賦句。精以無二,純而不思;所統(tǒng)不離乎一貫,其歸寧有于殊途;渾融此性,純以不雜,流暢其間,二之則窒;
在易為元,乃善性之本然,在書為精,亦道心之妙者;
精以惟微,脈絡(luò)三圣人之旨,慮而同致,根源六君子之傳;
其舉遠(yuǎn)兮,悉均仁者之視,其為式兮,孰外圣人之抱;
即危微之內(nèi),而有一中之執(zhí),自忠恕之外,莫知一貫之由;
體乾卦之純,偕至偕極,謹(jǐn)中庸之獨,或安或利;
道無所雜,發(fā)作修己,德極其純,推為勸賢;
精以入神,妙蠖伸蛇蟄之蘊(yùn),一而達(dá)道,有魚躍鳶飛之妙;
會堯之精,為立極之標(biāo)準(zhǔn),守禹之一,探傳原之符契。
一氏
【古今姓氏辨正】:邵氏曰:姓書無一氏,今江南彭澤有之,當(dāng)是姓乙,訛為一也。
永樂大典
卷之二萬三百九
動靜常一
【古尊宿語】:龍門遠(yuǎn)曰:本自未常迷,何勞今日悟。守住寂寞城,知君還錯誤。從前諸圣人,元是凡夫做。豈有別路岐,教人離憂苦。只這生死中,即是佛去處。有人忽蹋著,選甚凈穢土。一向不回頭,喚之亦不顧。千圣不奈何,可不省言語。了卻貪嗔癡。即是諸佛母。
萬法歸一
【碧巖錄】:圓悟垂示云:要道便道,舉世無雙,當(dāng)行即行,全機(jī)不讓。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疾焰過風(fēng),奔流度刃。拈起向上鉗钅迫,未免亡鋒結(jié)舌。放一線,道試舉,看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拶著這老漢,堆山積岳,切忌向鬼窟里作活計。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果然七縱八橫,拽卻漫天網(wǎng)。還見趙州么?衲僧鼻孔曾拈得,還知趙州落處么?若這里見得,便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水到渠城,風(fēng)行草偃。茍或未然,老僧在你腳跟下。若向一擊,便行處會去天下。老和尚鼻孔一時穿卻,不奈你何?自然水到渠成。茍或躊躇,老僧在你腳跟下。佛法省要處,言不在多,語不在繁。只如這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他卻答道,我在青州,作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若向語句上辨,錯認(rèn)定盤星,不向語句上辨,爭奈卻恁么道?這個公案雖難見,卻易會。雖易會,卻難見。難則銀山鐵壁,易則直下惺惺。無你計較是非處,此話興普化道。來日大悲院里有齋,話更無兩般。一日,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老僧不曾將境示人??此ッ聪驑O,則轉(zhuǎn)不得。轉(zhuǎn)得自然蓋天蓋地。若轉(zhuǎn)不得,觸途成滯。且道他有佛法,商量也無。若道他有佛法,他又何曾說心,說性,說玄,說妙。若道他無佛法旨趣,他又不曾辜負(fù)你問頭。豈不見僧問木平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平云:這個冬爪如許大。又僧問古德,深山懸崖迥絕無人處,還有佛法也無?古德云:有。僧云:如何是深山里佛法?古德云:石頭大底大,小底小??催@般公案,淆訛在什么處?雪竇知他落處,故打開義路與你。頌出編辟,曾挨老古錐。何必拶著這老漢,挨拶向仆么處去。七斤衫重幾人知,再來不直半分錢,直得口似匾擔(dān),又卻被他贏得一簿。如今拋擲西湖里,還雪竇手腳,始得山僧也不要。千載清風(fēng)付與誰?自古自今,且道雪竇與他酬唱。與他下注腳,一子親得。十八問中,此謂之編辟。問雪竇,道編辟,曾挨老古編辟萬法。理歸一致,這僧要挨拶他趙州。州也不妨作家,向轉(zhuǎn)不得處,有出身之路,敢開大口。便道我在青州,作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雪竇道:這個七斤布衫能有幾人知?如今拋擲西湖里。萬法歸一,一亦不要,七斤布衫亦不要,一時拋在西湖里。雪竇住洞庭翠峰有兩湖也,下載清風(fēng)付與誰?此是趙州示眾?你若向北來與你上載,你若向南來與你下載。你若從雪峰云居來,也是個擔(dān)板漢。雪竇道,如此清風(fēng),堪付阿誰?上載者,與你說心,說性,說玄,說妙,種種方便。若是下載,更無許多義理玄妙。有底擔(dān)一擔(dān)禪,到趙州處,一點也使不著。一時與他打疊教灑灑落落,無一星事。謂之悟了,還同未悟時。如今人盡作無事,會有底道。無迷無悟,不要更求。只如佛未出世時,達(dá)磨未來此土?xí)r,不可不恁么也。用佛出世作什么?祖師更西來作什么?總?cè)绱?,有什么干涉也。須是大徹大悟了,依舊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萬法,悉皆成現(xiàn),方始作個無事底人。不見龍牙道:學(xué)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斗快龍丹。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只如趙州這個七斤布衫話子,看他古人恁么道。如金如玉,山僧恁么說,諸人恁么聽??偸巧陷d。且道,作么生是下載?三條櫞下看取。
【頌古聯(lián)珠】:白云瑞頌曰:七斤衫重豈難提,日出東方定落西。一擊珊瑚枝粉碎,轟轟雷雨滿山溪。保安勇曰:獨坐獨行真竭斗,無規(guī)無矩老禪和。四方八面難拘檢,天下誰能奈你何。照覺總曰:問來親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舊游。皓月當(dāng)空澄巨浸,鯨鯢無奈不吞鉤。文殊道曰:趙州布衫重七斤,問處分明答處親。大地山河都蓋卻,誰是當(dāng)機(jī)裁剪人。普融平曰:七斤衫重絕塵埃,妙手何人解剪裁??靶|村王大伯,滿身風(fēng)雨入門來。徑山果曰:青州七斤衫,盡力提不起。打破趙州關(guān),總是自家底。龍巖言曰:趙州老,對面人難曉。一歸何處,青州布襖。金銀琉璃,硨磲碼瑙。鼓山曰:夜半墨漆黑,捉得一個賊。點火照來看,元是王大伯。運(yùn)庵巖曰:等閑提起七斤衫,多少禪流著意參。盡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或庵體曰:鑊湯無冷地,黃河輥底流。金剛難插觜,腦后掛燈球。石庵曰:拶到懸崖撒手時,七斤衫重有誰知。寒來暑往渾無用,掛在趙州東院西。比澗簡曰:當(dāng)機(jī)覿面提,覿面當(dāng)機(jī)疾。開眼放癡頑,鞭逼人上壁。斷橋倫曰:老老七斤衫,提來用恰好。若更問如何,且去青州討。
【道經(jīng)】:雷淵黃真人曰:所謂天雷,地雷,龍雷,水雷,社令雷,其雷之名,有八萬余名。法法名號,皆是應(yīng)世宗師,誘引后學(xué),進(jìn)道之說,如人表字稱呼也。末學(xué)機(jī)淺,執(zhí)泥不通。以訛傳訛,傍邪滋盛。正道漸泯,決烈之士,大破疑團(tuán),親見法王,方知萬法歸一矣。如此,則撒手行持,無施不可,真曰道法。
又黃雷淵述畢南道人之言,作《萬法歸一論》,以發(fā)明元始一氣,道之用,法之體。
又饒碧虛曰:道生為一復(fù)何疑,可以無為可有為。萬法本來歸一處,何分正一與清微。并詳法。
【萬法同歸】《萬法歸一圖說》:一者,萬法之母也。故兩一成二,兩二成四,重四成八,重八十六,合為三十二,重三十二為六十四,六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離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應(yīng)一期也。故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坤之策,其有萬千五百二十,故一數(shù)成乎一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復(fù)生諸法??偠灾唬喝f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義,依義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職,依職立用,依用立功,依功立異,依異立奇,依奇立是,依是立非。是非既立,于愚別智,于否別通,于多別少,于少別眾,于同別異,于等別差,于中別偏,于正別邪,于大別細(xì),于精別粗。積而襲之,因而重之。自此以往,雖巧歷不能得也。三千八萬隨事訓(xùn)名,皆事物之交錯人心之變通也。無極之始,惡有是哉?智者必總?cè)f法而一之,還其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復(fù),萬法旋元。故圣人一以貫之,曰萬物雖多,其治一也。茍非一以一之,直乎萬又萬矣?!兑积R萬法》:夫萬法之于天下也,以滄海為口,黃河為舌,不能盡辯其是非。昆侖為筆,青天為紙,不能盡寫其情狀。世愈下而法愈變,人愈詭而道愈乖。故一源才動,萬法交馳。猶雨挫群叢,風(fēng)號眾竅。紛紛焉,擾擾焉,莫之能御也。雖使羲軒重立法,瞿聘再談玄,不能抑其既動之源也。其萬法之多,萬法之廣,有以智慮而窮之,是以不齊而齊其不齊也。齊之者何?一而已矣。一之者何?會其極以歸其極也。然萬法虛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動,則萬法無生。吾將一以貫乎萬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惡得不齊者哉?謂一不可反,法不可齊者,未悟可齊之理也。三教同元圖釋
三乘四果凡釋學(xué)者一 元儒
百家諸子凡儒學(xué)者道
三界群仙凡道學(xué)者眾難非一
【頌古聯(lián)珠】《法華經(jīng)》:譬如長者有一大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毒害火災(zāi)眾難非一。
冶父川頌曰:蝴蜂休戀舊時窠,五百郎君不奈何。欲火逼來無走路,癡心要上白牛車。門前羊鹿權(quán)為喻,室內(nèi)總是訛。蓬勃臭煙相惱處,出身不用動干戈。
舍一取一
【涅經(jīng)】:眾生心性,猶如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fù)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
會三歸一
【玄義】:但說無上道,此不廢昔于一。佛乘分別說三,三乘不合,欲令三合一,處處須廢。會三歸一,同乘一乘,是故一行不廢。
體合為一
【佛祖統(tǒng)紀(jì)】:凈光羲寂尊者,嘗寓四明育王,與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顯,內(nèi)文殊臺,欄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故行馬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音體合為一。
天地為一
【道經(jīng)】:入乎無間,不死不生,與天地為一。出《洞古經(jīng)》。
元氣為一
【道經(jīng)】《金鎖琉珠》存《使法圖》云:一起初法,一者元氣也。在身之先生,故名元氣為一。詳圖字
與道為一
【道經(jīng)】:施肩吾曰: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必也忘其情而全其性也。性全則形自全,氣亦全,道必全也。道全而神則旺,氣則靈,形可超,性可徹也。反覆流通,與道為一。又慧光生則與道為一。出《玉樞經(jīng)》
萬物為一
【道經(jīng)】《莊子?齊物論篇》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玄功歸一
【道經(jīng)】:玄功歸一,萬物生焉。出《參同契》
與道冥一
【道經(jīng)】《云笈七簽?坐忘論》曰: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資董日久,變質(zhì)同神。練神入微,與道冥一。詳忘字韻
身神并一
【道經(jīng)】《云笈七簽?大戒序》曰:萬物蕓蕓,譬于幻耳,皆當(dāng)歸空。人亦然,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壞則人不立;身敗則神不居。當(dāng)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nèi)視,則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為真身矣。詳戒字韻
蕭何第一
【數(shù)類】《漢史》:高祖即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不決。皆曰:曹參身被七十創(chuàng),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未有以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鄂秋曰:曹參雖有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shù)年,軍無見糧,蕭何轉(zhuǎn)關(guān)中粟,給食不乏。陛下雖數(shù)亡山東,蕭何常全關(guān)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奈何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dāng)?shù)谝唬軈⒋沃?。上曰:善。乃以何為相國,功第一?!短剖贰罚禾诩次唬诠Π噘p。房玄齡,杜如晦等功第一,余皆次序封拜。淮安王神通曰:義師起兵,臣最先。至今玄齡等,以刀筆吏居第一,臣所未諭。帝曰:叔父兵雖先至,然未嘗躬行陣勞。今玄齡等以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
賢良第一
【錦繡萬花谷】:漢晁錯,對策為賢良第一。
【晉書】《谷阝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官,帝曰:吾與之戲耳,不足怪也。
射策第一
【數(shù)類】《漢史》:公孫弘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學(xué)《春秋雜說》。武帝即位,招賢良文學(xué)士。是時弘年六十余,對策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后為丞相,封平津侯,遂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宋歐陽公集】《送方希則序》:昔公孫常退歸,鄉(xiāng)人再推射策,遂第一。
治平第一
【西漢書】《賈誼傳》: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師古曰:治平,言宜政治和平也。朱邑以治邑第一,入為大司農(nóng)。
【錦繡萬花谷】:前漢黃霸為太守,分部宣布詔令,吏民咸稱神明。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田者遜畔,道不拾遺。反為丞相總綱紀(jì),功名損于治郡。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
后宮第一
【太平廣記】:前漢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令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唯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后匈奴求美人,上按圖召昭君行。及去,召見貌,后宮第一,帝悔之。
奏課第一
【東漢書】《李忠傳》:忠遷丹陽太守,起學(xué)校,習(xí)禮容,春秋鄉(xiāng)飲,選用明經(jīng),郡中向慕之。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課為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
【晉書】《解系傳》:解系,字少連,父修,魏瑯邪太守,考績?yōu)樘煜碌谝弧?br /> 高平第一
【東漢書】《竇融傳》:光武時,融為涼州牧。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shù)萬,輜重五千余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注,高平,今原州縣。《郡國志》云,高平有第一城。
中興第一
【晉書】《王導(dǎo)傳》:導(dǎo)子恬,少性傲誕,晚節(jié)更好士,多技藝,善奕棋,為中興第一,遷中書郎。
【數(shù)類】《晉史》:王承,字安期,王湛之子。東海王越雅相推重,敕其子毗曰:王安期人倫之表,汝其師之。東渡江至建鄴,為元帝從事中郎。承少有重譽(yù),而推誠接物,盡弘恕之道,故眾咸親愛焉。渡江名臣王導(dǎo)、衛(wèi),周豈頁,庾亮之徒,皆出其下,為中興第一。又衛(wèi)至豫章,大將軍王郭曰: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fù)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fù)續(xù)。不意永嘉之末,復(fù)聞?wù)贾簟r中興名臣,唯王承及,為中興第一。
何平第一
【數(shù)類】:晉王衍字夷甫,弟澄,字平子。衍有重名于世,時人許以人倫之鑒。尤重澄及王敦、庾豈攵。為天下人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澄嘗謂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鋒大俊。衍曰:誠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豈攵字子嵩,敦字處仲。
江左第一
【數(shù)類】《晉史》:柏伊,字叔夏。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嘗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cè)。伊素不與徽之相識。伊?xí)r為將軍封侯,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聞君善吹笛,試我為一奏。伊雖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南史】:謝靈運(yùn)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v橫俊發(fā),過于延之,深密則不如也。靈運(yùn),玄孫,襲封康樂公,世共宗之,咸稱謝康樂。謝混,字叔原,安孫也。少有美譽(yù)風(fēng)華,江左第一。
政為第一
【南史】《立仲孚傳》:仲孚累遷山陰令,長于撥煩,善適權(quán)變,號稱神明,政為天下第一。
當(dāng)世第一
【南史】《宋?劉傳》:時有滎陽毛惠遠(yuǎn)善畫馬,善畫婦人,并為當(dāng)世第一。
【數(shù)類】:唐李揆,字端卿。美風(fēng)儀,善奏對。代宗嘆曰:卿門地人物文學(xué),皆當(dāng)世第一。后德宗時,揆為盧杞所惡,用為入蕃會盟使。揆辭老,恐死道路,不能達(dá)命。帝惻然,杞曰:和戎者,當(dāng)朝廷事,非揆不可。異時年少,揆者不能辭。揆至蕃,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邪?
【曲洧舊聞】:東坡嘗語子游曰:秦少游、張文潛,才識學(xué)問,為當(dāng)世第一,無能優(yōu)劣二人者。少游下筆精悍,心所默識,而口不能傳者,能以筆傳之。然而氣韻雄拔,疏通秀朗,當(dāng)推文潛。二人皆辱與予游,同升而并黜。有自雷州來者,遞至少游所,惠書詩累幅,近居蠻夷得此,如在齊聞韶也。汝可記之,勿忘吾言。
黎第一
【南史】《齊江夏王鋒傳》:鋒工書,為當(dāng)時蕃王所推。南郡王昭業(yè)亦稱工,謂武帝曰:臣書固應(yīng)勝江夏王。武帝答,黎第一,法身第二。法身,昭業(yè)小名。黎,鋒小名也。
孝綽第一
【數(shù)類】《南史》:劉孝綽,幼聰敏,能屬文,王融深賞異之。融每曰:天下文章,若無我,當(dāng)歸阿士。阿士即孝綽小字也。父繪,齊時掌制誥,孝綽時年十四,繪常使代草之,遷秘書丞,武帝謂舍人周舍曰:第一官當(dāng)用第一人,故以孝綽居此職。
后生第一
【玉融新對】《北史》曰:魏崔贍,字彥通,才學(xué)風(fēng)流,為后來之秀。侍中李神俊雅有風(fēng)譽(yù),見贍嘆謂邢邵曰:昨見崔兒,便為后生第一。
馬槊第一
【齊書】《柳世隆傳》:世隆常自云,馬槊第一,清彈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wù),垂簾鼓琴,風(fēng)韻清遠(yuǎn),甚獲世譽(yù)。
孫何第一
【分門古今類事】:太宗時,親試進(jìn)士,以先進(jìn)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孫何與李庶幾同在科場,皆有名。時庶幾文思敏速,而何苦思遲,自謂必居其下。會言事者,上言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精理,惟以敏速相夸。因言庶幾與舉子于餅肆中作賦,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一。太宗聞之大怒。是歲殿試,庶幾最先進(jìn)卷子,遽叱出之,由是何為第一。此不謂之命乎?出《歸田錄》。
頭頭第一
【唐語林】:揆門第第一,文學(xué)第一,官職第一。揆致仕,東都大司徒杜公罷淮海也,入頭頭第一。洛見之,言及頭頭第一之說。揆曰:若道門戶,有所自承余裕也,官職遭遇爾。今形骸凋瘁者,看即不世,一切為空,何第一之有。
門戶第一
【太平廣記】:李積,酒泉公義琰侄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札,唯稱隴西李積。
人物第一
【世說新語】: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稖厥献V序》曰:晉大夫谷阝至封于溫,子孫因氏。居太原祁縣,為郡著姓。
歷官第一
【新唐書】:崔,與弟液、澄,從兄蒞,并以文翰居要官。每宴私自比東晉王謝。嘗曰:吾一門入仕,歷官未嘗不第一。丈夫嘗據(jù)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于人哉?故進(jìn)趣不已,卒至于敗。
處存第一
【數(shù)類】:唐王巢陷京師,王處存授京城都統(tǒng),每痛國難未夷,語輒流涕。軍中多處存義,愈為之用。素善李克用,遣使十輩,曉譬迎勸,卒共平京師。王鐸差興復(fù)功,以勤王舉義,處存為第一。收城破賊,克用為第一。
詩還第一
【太平廣記】:沈期以二詩著名,燕公張說嘗謂之曰: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
楚西第一
【峽州志】:在州對江普濟(jì)院山顛,望夷陵甚偉,今不存。
卿為第一
【群書足用】:易之諂事宋,虛位揖曰:公第一人,何下坐。曰:才劣品卑,卿為第一,何也?
誰居第一
【唐杜牧樊川集】《撰韋公遺愛碑》:元和中興之盛,言理人者,誰居第一?丞相言,臣守土江西,目睹觀察使韋丹,有六功德被于八州也。
公居第一
【唐顏魯公集】《撰崔孝公陋室記》:公年二十四,遂擢高第。其年舉賢良方正,對策萬數(shù),公獨居第一。
理行第一
【唐杜牧樊川集】《撰沈公行狀》:公每處一事,未嘗不從容盡理。故所至之處,富庶歡康,理行第一。
忠義第一
【百川學(xué)?!俊蛾耸峡驼Z》:林述中說,五代時有一人嘗讀書,但記兩云: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每遇事輒舉此為誡,后為忠義第一云。
汾陽第一
【宋沈與求龜溪集】《問候劉帥啟》:平時外敵,素知李廣之無雙;即日中興,必倚汾陽之第一。是為社稷之衛(wèi),宜擁神靈之休。
關(guān)中第一
【宋張橫渠】《主簿蕭君墓志》:故譜系之樣,丘墳之族,蟬聯(lián)盤錯,為關(guān)中第一。
淮南第一
【宋史】《忠義傳》:李庭芝鎮(zhèn)淮南,辟陸秀夫置幕中。時天下稱得士多者,以淮南為第一,號小朝廷云。
河南第一
【金史】《程震傳》:震字威卿,東勝人,與其兄鼎俱擢第。震入仕有能聲。興定初,召百官舉縣令,震得陳留,治為河南第一。召拜監(jiān)察御史,彈劾無所撓。
天下第一
【溫革瑣碎錄】:監(jiān)書,內(nèi)酒,端硯,洛花,建茶,蜀錦,定瓷,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色,興化軍子魚荔枝,溫州甘子,臨江軍黃雀,江陰縣河豚,金山寺咸豉,簡寂觀苦筍,東華門把,陜右兵,福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長老,京師婦人,皆為天下第一。它處雖效之,終不及。
【宋楊誠齋集】《賀黃侍御啟》:某官以海內(nèi)寡二之辭章,收天下第一之科目。彼于權(quán)門,炙手可熱之日,竭蹶而趨。及聞高賢,掉臂不顧之風(fēng),其顙有。
治行第一
【有官龜鑒】:張延賞除河南尹,政簡約,輕徭賦。詔知留守,以兵屬居五年,治行第一。
【宋史】《陳居仁傳》:居仁知徽州,秩滿入對,留為戶部右曹郎官。命未下,朝方推會要賞。帝曰:陳居仁治行為天下第一,可因是并賞之。特轉(zhuǎn)朝議大夫,兼權(quán)度支,又兼禮部。會樞屬闕員,方進(jìn)擬,帝曰:豈有人才如陳居仁,而可久為郎乎?即授樞密院檢詳文字。
【宋楊誠齋集】《撰朝奉大夫知永州張公行狀》:過客責(zé)備,動輒興讒。若非庾公親往觀風(fēng),豈能知治行第一?氓謠藹著也。
講官第一
【宋史】《范鎮(zhèn)傳》:范祖禹在邇英守經(jīng),每當(dāng)講前夕,必正衣冠,儼如在上側(cè)。命子弟侍,先按講,其說開列古義,參之時事,言簡而當(dāng),無一長語。義理明白,粲然成文。蘇軾稱為講官第一。
九經(jīng)第一
【江少虞類苑】:咸平二年,置經(jīng)筵侍讀,首命邢為之。初應(yīng)五經(jīng),庭試日,升殿講師比二卦,取群經(jīng)發(fā)題,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經(jīng)第一。
廷試第一
【葉石林老人避暑錄】:劉原甫,廷試本為第一。王文安公,其舅也,為編排試卷官。既拆號,見其姓名,遂自陳請降下名。仁宗初以高下在初覆考官,編排官無與,但以號次第之耳。文安猶力辭不已,遂升賈直孺為魁,以原甫為第二。
奏名第一
【宋史】《范鎮(zhèn)傳》:鎮(zhèn)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館于府舍,俾與子弟講學(xué)。及還朝,載與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當(dāng)以文學(xué)名世。舉進(jìn)士,禮部奏名第一。故事,殿庭唱第過三人,則首禮。部選者必越次,抗聲自陳,率得實上列。
【方仁聲泊宅編】:潮州豪右吳伯陽,有子倜,寓太學(xué),方預(yù)薦。伯陽夢若游奕,使者立聽事東階,欲延之坐,不可。問秀才在否?對曰:不在。遂去。伯陽送出門,見道中旌幢儀物,彌望不絕。語伯陽曰:秀才歸,但道天赦曾來。倜是舉,禮部奏名第一。詩。
【宋鄒道鄉(xiāng)先生集】《聞霍仁仲唱名第一》:吾鄉(xiāng)魁選久蕭條,深喜高才遇圣朝。天子六龍飛紫極,狀元一鶚奮丹霄。拜親此日榮誰及,報國他時事更超。四海灌然重改觀,常州真是出英標(biāo)。
三試第一
【宋史】《王巖叟傳》:巖叟幼時語未正,已知文字。仁宗患詞賦致經(jīng)術(shù)不明,初置明經(jīng)科。巖叟年十八,鄉(xiāng)舉、省試、廷對皆第一。
群試第一
【宋史】《孫永傳》:永年十歲而孤,祖給事中沖列為子行,陰將作監(jiān)主簿。肄業(yè)西學(xué),群試常第一。沖戒之曰:洛陽英俊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復(fù)試。沖卒喪除,復(fù)列為孫換試,御擢進(jìn)士第。
文章第一
【宋蘇潁濱集】《祭亡兄端明文》:兄之文章,今世第一,忠言嘉謨,古之遺直。
品硯第一
【宋歐陽修硯譜】:今人乃以澄泥如古瓦狀,作瓦埋土中,久而斫以為硯,皆發(fā)墨,而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
何為第一
【頌古聯(lián)珠】:裴相國入大安寺,問諸大德曰:羅羅,以何為第一?曰:以密行為第一。公不肯,遂問此間有何禪者。時龍牙在后園種菜,遂請來,問羅羅以何為第一。牙曰:不知。公便拜曰:破布里真珠。黃龍新頌曰:密行第一,精鑒還希。具擇法眼,真?zhèn)€不知。月坡明曰:以何為第一,不知最親切,破布里真珠,傾城換不得。
說法第一
【法華經(jīng)】: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天眼第一
【法苑珠林】:又《譬喻經(jīng)》云: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德各不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連神通第一,如阿那律天眼第一。
佛身第一
【花手經(jīng)】:佛身色第一,猶如星中月,神通力無比,能隨眾說法。
法施第一
【法苑珠林】《六度篇》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
法燈第一
【菩薩處胎經(jīng)】:云:如來出世,法燈第一。
法供養(yǎng)第一
【法苑珠林】《說聽篇?報恩部》:《寶云經(jīng)》云:不以財施供養(yǎng)于佛,何以故?如來法身,不得財施,惟以法施。供養(yǎng)于佛,為具佛道。以法供養(yǎng),為最第一。
陳如第一
【釋迦譜】:如來于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zhuǎn)大法輪,時阿若驕陳如于諸法中得法眼凈,而弟子以始悟,故為第一。
目連神通第一
【盂蘭盆經(jīng)】:疏云:大目犍連因心之孝,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
息心為第一
【瓔珞經(jīng)】:學(xué)道無窮極,息心為第一。如海無增減,吞流無有厭。虛空正法性,廣大亦復(fù)然。
顯應(yīng)第一
【稽古略】:寶公大士入滅焚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yīng),為天下第一。都一
【古尊宿語】:慈明圓都一頌云:偏中歸正極幽玄,正去偏來理事全。須知正位非言說,朕兆依稀屬有緣。兼至去來興妙用,到兼何更逐言詮。出沒豈能該世界,蕩蕩無依鳥道玄。
三一之用
【道書】::王侍宸《五雷論》曰:三乃東方祖氣,一乃北方生數(shù)。蓋北鄉(xiāng)子為雷局,東鄉(xiāng)卯為雷門。詳法字。
至一之妙
【道書】《岳南澗茍畢序》曰: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哉一乎!天地之母,造化之本,萬物之祖。又謂之金丹。金丹者,返本還元,歸根復(fù)命之妙也。在道為丹,在法為符,體用相隨,皆不外乎至一之妙也。詳法字
詩文
【宋史蓮峰先生家集】《代兄伯振上秦相書》:某嘗謂古之君子,所以經(jīng)綸當(dāng)世,其妙至于不可知者,此非才與智之所能至也,通于一而已矣。今夫以高世之才而斡旋天下,以周物之智而周知天下。天下之事,固有不足辨者。然天下之變無窮,而才有窮;天下之理無盡,而智有盡。則是才與智,有時而不足恃矣。夫人所恃,以立事于天下者,惟才與智,而皆不免于窮且盡,則是不通夫一之過也。且古之君子,所以施之而無窮,用之而無盡者,豈有他哉?惟深于道,精于天,能致其所以為一而已矣。何謂一?曰:是不可名者也。不離乎才,而非才所能配;不外乎智,而非智所能窺。窮天下之目不能視,殫天下之耳不能聽,燭照數(shù)計龜卜所不能知也。故其動常無方,而其行常無跡。不令而人從,不怒而人畏。雖出入萬變,愈久而愈新,愈運(yùn)而愈不竭。至大不能使之廣,而至小不能使之隘;至威不能使之屈,而至貴不能使之淫。其究至于天地萬物覆卻于前,而不能入其舍。夫是以立于天下,雖莫見其卷舒注措之跡,而天下奔走鼓舞,服役以赴于治,而不知所以然。是豈區(qū)區(qū)之才與智所能進(jìn)哉?昔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用之在于機(jī),顯之在于勢。夫豈惟兵道為然哉?如欲舉天下而經(jīng)綸之,與為不世之治,非夫通于一者,不能盡其妙也。夫頹然于上,確然于下,陰陽寒暑,推蕩終古而不息者,天地之所以為一也。周行于上,著見于下,運(yùn)而不已,晦而益明者,日月星辰之所以為一也。升為云漢,降為雨露,自有天地,至于今而其澤不變者,岳瀆河海之所以為一也。使其不一,亦將窮且盡而已矣,而能以育物乎?堯舜禹湯文武,舉夫皋夔益稷契伊尹傅說周公太公之于天下。其二百年之變,軍興以來,西自秦蜀,南連江淮,干戈騷然,歲無虛日。非獨吾民不得奠枕,西北之人,亦受其困。鳥獸昆蟲,皆不得寧其生。太師慨然知天意之欲憫,民之不可久困,兼愛南北,與之息肩。使十余年肝腦涂地之禍,一旦易而為無疆之休。而又風(fēng)之以膠庠,文之以禮樂。凡古者,典章文物。所以斧藻王度,藩飾萬物者,莫不粲然畢陳,浸浸乎將遂為百世之盛。夫以反東朝之馭,攬諸將之柄,休天下之兵,建膠庠,興禮樂,回危為安,改亂為治,使古人為之,未有用力不勞而能得者。而太師曾不動聲色,不搖思慮,倚才智于幾杖之外,而運(yùn)心乎神明之中。始其未集,異議蜂起,而不為之搖。及其既成,功鉅業(yè)崇,而不為之泰。施設(shè)之妙,方且沛然。其如川之方至天下,雖相與共由之,終莫涯其運(yùn)動之方。蓋嘗觀之天下之理,聞以顯而為顯者矣,未聞以隱為顯者也;聞以動而為動者矣,未聞以靜為動者也;聞以有為而為者矣,未聞以無為為者也。此豈騁才鶩智之所能也哉?是必深于道,精于天,而通于一。是以其施若此其無窮,而其用若此其無盡也。三代以來,大臣之功績,見于世雖不乏,然求其通于一者,蓋蔑焉。蕭曹之賢,不過遵秦之法,而綿絕艸之儀,乃假之叔孫。房杜能致正觀之盛,而卒不能興禮樂。謝安能安晉于一時,然其失也,樂高遠(yuǎn)而少實用。李德裕能振唐之威,然其失也,才雖長而不知養(yǎng)其氣。求其一于道而功之全,如今之盛,蓋未之見也。夫以光明俊偉若此,士其可以不求列于下風(fēng),以為不配之托哉?凡士之生,莫不志于世。然必于其時之隆,與夫道之盛者而托,然后其身光焉。世之君子,誠能以其道之盛,致時之隆,雖不求士,士所赴訴而不敢后者也。吾宋二百年間稱治者,前慶歷而后元。慶歷之治,文正范公之力也。元之治,文正司馬公之力也。二公澤斯民之心,如冰必寒,如火必?zé)?,皆古之所謂一者也。而其所致之治,又若此其盛。然則天下之士,舍是不歸而安歸哉?當(dāng)是時,蘇子美,尹師魯,王子野,余安道,石曼卿,孫明復(fù)之徒,所以盡列范公之門;而程正叔,范淳夫,與蘇氏二仲,亦在司馬公之門。蓋不招而自來,不呼而自應(yīng)。其勢若不可得已,何者?時之不可以失,而道之不可以忘也。今太師德業(yè)勛望之盛,蓋軼于前人,所以致今日之隆,已追配于慶歷元。某固凡介,然竊嘗有志托大君子之門,以圖不朽者。自頃竊第,愿祗掃門之役者,五年于此矣。自度業(yè)問未至,不足奉奔走。加以窮空而親且老,不能為萬里之涉,疏賤亦不敢輒以名瀆侍御者之聽。而邇者忽蒙太師不鄙夷,而置之洪造之末,為師儒之官。使之得近,次竊寸祿,德至渥也。然事有出非得已,不得不控告者。威州地切吐蕃,在唐曰維州,李德裕所欲置而牛僧孺所欲棄者也。道里阻絕,而瘴霧日作。某一身以往,固所弗辭。但三釜之計,誠有所不寧者,敢布腹心,伏惟太師終憐之,易之近地,以遂其便親之念。前之未懇而與之,而不為疏;今又憫其厄窮而改之,而不罪其瀆。亦足以見恢恢之造,曲遂萬物而不違矣。某非木石,豈不知冒昧之罪為不可。然竊恃太師辟大公至正之門,雖至疏遠(yuǎn),皆得以誠自通于前,而無纖毫之隔。矧某前日之命,不請而得,而況于今日之求哉?倘辱甄錄,則將自今寅緣,異時遂獲拜于門下,觀德業(yè)勛望之盛,與下士之末。則今日之除,豈徒尺寸之計哉?蓋某終身之幸,而不朽之托也。蒙冒威重,震灼之至。不宣。
【蔡定齋集】《上汪制置》:某不佞,結(jié)發(fā)學(xué)問,每閱前史,見古之名世鉅公,與夫忠義豪杰之士,莫不斂袂正色,遐想而景慕之。及觀蘇東坡論司馬溫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動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以二言,曰誠,曰一。某廢卷太息,恨不與公同時端拜而師之。晚從儒林文人游,因論誠一之學(xué)。皆曰:得溫公之傳者,丞相趙公而已。趙公以是傳之閣下。某方在齠齔,而趙公亡矣,不可復(fù)見矣。吾道所寄者,閣下也。某愿見閣下垂二十年,閣下道德日彰,名聞日流,又為天子侍從之臣。一介之士,仰之如神人。某也自度愚魯無用之軀,不足以進(jìn)于大君子之門,退而學(xué)焉。幸其有成,以求一言之質(zhì)。不謂閣下出典方面,自閩而蜀。某為貧所驅(qū),隨牒遷徙,愿見閣下又不可得。夫以二十年欽慕愿見之切,一旦償所志焉。事有不可遇而卒遇,殆天有以啟之也。恭惟閣下,挾天人之資,躡圣賢之躅。少時雋聲洋溢,老師先生無與對衡者。射策宸庭,一筆萬言。敷陳治道,天子擢為第一。天下之士,比閣下以賈誼。方持權(quán)者用事,屈伸肘足,以榮辱人。稍稍附會,立登青云,閣下未嘗目逆而心動。閉門卻掃,澹然無營。視鐘鼎富貴屑焉,而唾去唯恐不速。心如山岳,積金至斗,莫能移之。天下之士,比閣下以黃憲。逮閣下受知兩宮,游璧水,登瀛州,歷天官貳卿,文昌八座,為君藥石,為國蓍龜,為學(xué)者宗師。天下之士,比閣下以韓愈,殊不知閣下之道,得于二公之傳。惟誠惟一,窮天地,亙古今,而不渝天下之士。因其所見而言之,閱三十年而三變,其說是未知閣下者也。方今圣天子勵精圖治,寤寐反席,以待閣下,行將柄用矣。二公相于元紹興之初,經(jīng)綸之業(yè),用而未既,傳之閣下。閣下涵養(yǎng)滋久,隱而未施。當(dāng)朝廷艱難,豈容釋然于斯時哉?不有施于今日,萬世惜之。伏念某莆陽人,齒少且賤,無他技能,惟知讀古圣賢之書,以筆舌鳴其窮。雅尚氣節(jié),不肯與世浮沉。歲丁丙戌,隨諸生試有司。偶在選中,天子親策于庭。問以當(dāng)今之弊,某縱口所言,抵冒忌諱,罪在不赦。天子哀其狂愚,置之異等。某感慨奮發(fā),誓有以報萬一。中夜屢起,輟食興嘆,葸葸然憂在宗社。每念材智駑下,議論淺短,無以自效。茲幸閣下召節(jié)東來,某負(fù)弩道傍,仰瞻儀刑,側(cè)聆謦亥欠,厭快夙昔欽慕之志。私竊自省,某所愿學(xué)者,二公也;閣下之道,二公之道也。今某親今大君子而師之,其可自暴自棄,嘿嘿而無所言哉?某秉牘為贄,以勤館人者,非敢私也。如蒙閣下呼置坐隅,設(shè)問以觀所存,儻或可教,憐其區(qū)區(qū)之誠,告以一二,某當(dāng)與學(xué)者共之。固某所愿也,非敢所望也。冒犯威嚴(yán),震俟命。
【衛(wèi)宗武秋聲集】:王宸《道院原一堂記》:道一而已。沖漠無朕,兆于泰初。形生氣化,散于群有。圣人因之,以建人極,垂世范。替兩儀之化,而成其能;遂萬物之宜,以致其利。根于命謂之性,眾性出焉,乃立教以順導(dǎo)之,而歸于正。動于欲,系乎情,眾慝萌焉,乃立政以嚴(yán)防之,而杜其非。古者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莫能易也。是道也,帝王之道也,儒道也。帝王之世,儒之功用,光明卓絕,而隱于無名。木鐸振于夫子,而儒名始彰。老聃生于周,為柱下史。夫子自魯駕而問道焉,又從而問禮焉。謂非儒不可也。其著五千言,說者訾其尚道德,貶政教,與儒不相謀。噫!是未溯其源耳。蓋自惟精惟一之傳既遠(yuǎn),上之道化微,下之情偽熾,違行而取仁,先利而后義。禮至于慝,樂至于淫,風(fēng)靡瀾倒,愈變愈下。聃也思欲得古圣人功,化密融于無聲無臭之中,使夫人丕變于不識不知之際。及其太樸之天,以還邃古之風(fēng),遂為是憤世矯俗之論,而不覺其激也??鬃硬辉坪酰慷Y樂,則吾從先進(jìn)。其亦救弊之辭歟。今觀其言,養(yǎng)生,修身,去聲色,賤貨利,戒窮黷,貴慈讓,與儒不殊,而所謂得一以貞,即貞夫一也。無為而無不為,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我無欲而民自樸,即意誠心正而天下平也,安有異旨哉?故魯論軻書斥隱怪,距楊墨,而無片辭非詆老氏。至子云,有提絕滅之譏。及昌黎河洛諸儒目為異端,與釋并言,其故何哉?良由學(xué)仙者盡諉其說于老氏末流之弊,雜以方伎詭譎幻怪,而宗主吾道者,乃不得不隱同斥異。明有所尊,理勢然也。然其論道,窮玄造微,未易探索,而近不遺家國,細(xì)不棄民物。漢之君相法之,成一代之治,是詎可以仙術(shù)概之哉?是以朱文公嘉與之,謂文帝曹參得其皮膚。伊川《指谷神》一篇最佳。涑水注《道德論》,而后山亦據(jù)古說,謂關(guān)老之書,本于六經(jīng)。微言至論,要不可泯,信乎。其辭之憤世矯俗,雖少貶于儒,而道則無二也。余束發(fā)誦經(jīng)史,暇輒窺其書。久有志焉。繇毗陵歸,以先廬為考妣祠而于中祠老子,猶然以地臨,不足徠寄玄棲白之士。歷紀(jì)且半,乃卜余山西隅,倚高臨清鼎,建靖宇為楹逾百。殿以奉祀天之主宰焉,閣以奉祀三清得氣之先者焉,祠以奉祖考上至曾高,存報本反始之敬焉。為堂一納老氏之流混而處,為室四迎儒士之侶列而居。堂之左右,為復(fù)宇以位主副。閣之東南,為聯(lián)屋以肄職掌。首之崇閎,翼之邊廊,貫之中廡。殿以明軒,周旋有地,燕息有所,廩儲庖澡溷有舍,壇土單垣墉靡不具體。經(jīng)始以己卯之秋,落成于癸未之夏。閣之下宏深軒敞,建齋藏事率于此集。扁以原一,取道原于一之義。使知道者護(hù)而通之,繇少思寡欲,見素抱樸,以至歸根復(fù)命,儒猶是也。自懲忿窒欲,閑邪存誠,以至盡性至命,老亦猶是也。夫如是,則此心混然太極,與道為一,而齊人我,忘得喪,等生死于晝夜。能事畢矣,奚必上增城造縣圃,如先儒所云,下視人間,猶甕盎而后為高哉!茍徒校是非,辨同異,紛紛與物相刃相靡,借拘儒之說,惟世欲之徇,而以肖天地之形,同草木而腐,則寧不負(fù)此生邪?予負(fù)有生者也,因記歲月,爰筆其說,勒諸珉,為學(xué)道勉。所割原田,給院之眾。為租四百七十余畝,而贏經(jīng)費繕修咸在焉。鄉(xiāng)保畝步詳,載副碑,為吾后者續(xù)廣可也。雖至困乏,謹(jǐn)母覬斗斛尺寸之取。又系之,以為子子孫孫戒。
【瀛州集】《則堂先生一庵說》:斯道之傳,由羲黃以迄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而已矣。及周中世,老子興焉。史稱其多識前言往行,尚德而好禮。夫子嘗就而問之以禮,遺言在《禮記?曾子問》等篇,猶可考也。老子實吾圣人之徒,孰云其外正傳而自為教乎?而世所傳《道德經(jīng)》者,乃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至謂禮為忠信之薄,可以無講。先儒因是,以絕滅禮學(xué)為老教之疵,與瞿曇氏同其屏遠(yuǎn)。吾不知聞令授書之老子,即柱史乎?非耶?何其言禮后先枘鑿如此。漢去古未遠(yuǎn),當(dāng)時有為黃老之言者,以老子之道,同乎黃帝。矧同黃帝,則同乎堯舜,同乎孔益,道統(tǒng)由是而出。夫豈西竺之苦空,列莊之虛誕,可得同日而語?而論者未之察焉耳。易川道士丁全真,求余作一庵說。余語之曰:吾圣人言一,爾之師亦言一。一之義甚大,自其切于治心修身者而言,主一無適而已矣。主一無適,主乎敬者也。造次于是,顛沛于是,敬之所在,即禮之所存,此吾與爾師老子之所同也。蓋禮者理也,自然而然,與生俱生者。禮之體也,羲黃設(shè)之以為教,堯舜著之于治,夫子垂之于經(jīng),亦因其自然之理而品節(jié)之,以為之禮,體之達(dá)于用者也。是故,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敬而已矣,一而已矣。主乎敬者,主乎一者也。一之而不貳,純之而不雜,夫然后禮與心為一,心與道為一。吾意夫子之問,老子之答,如斯而已。若乃外禮而言仁外仁,而言道,非吾之所敢知也,子歸而求之有余師。遂書此,為之說。
【元李希遽云陽集】《題周道士止一卷》:天下之理,必會于一。故天下之士,必歸于一。一者,造化之本源,道德之樞要也。昔之言道者,曰抱一,曰守一。說金丹者,又有所謂三五一,萬事畢者。至青霞高士周君,乃復(fù)以止一為號。蓋學(xué)道而能止于一,則非常道矣。人心萬變,紛紜交錯,而莫知其所止者,總總也。茍非知道之深,慕道之篤,探其本原而執(zhí)其樞要者,其孰能知所止哉?又孰能止于一哉?吾于是知所敬矣,故為書其大概云。
【采真集】:香溪先生云:大哉一乎!粵自太極未判純一,純一命之曰太乙。及其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散而為萬物,則是一也,無乎不在。故天地以是一而獨化,陰陽以是一而不測,四時以是一而變通,鬼神以是一而體物不遺,萬物以是一而各正性命。其在人也,喜怒哀樂未發(fā)之先,意我必固舉絕之際,混然純?nèi)嗳酥乙?。及夫目得之而視,耳得之而聽,口得之而言,四體得之而動作,則是一也,無乎不在。故視以是一而明,聽以是一而聰,言以是一而從,動作以是一而順。由是一而不知者為愚,知是一者為智,守是一者為賢,性是一者為圣,至于圣則無往而不一矣。是故,會萬物以為一身,一體之也;合物萬殊為一物,一同之也;洞萬理為一致,一貫之也;冥萬世為一息,一通之也;攝萬善于一德,一該之也;應(yīng)萬變于一心,一統(tǒng)之也。至于一天人,一有無,一死生,一內(nèi)外,無往而不一,用能與天地配其體,與鬼神即其靈,與陰陽挺其化,與四時合其誠,天地鬼神四時陰陽,吾之一與之為一矣。其于天下有哉!論一至此,蓋性是一者也,則于圣人何有哉?
【聲律大成】:賦句。精以無二,純而不思;所統(tǒng)不離乎一貫,其歸寧有于殊途;渾融此性,純以不雜,流暢其間,二之則窒;
在易為元,乃善性之本然,在書為精,亦道心之妙者;
精以惟微,脈絡(luò)三圣人之旨,慮而同致,根源六君子之傳;
其舉遠(yuǎn)兮,悉均仁者之視,其為式兮,孰外圣人之抱;
即危微之內(nèi),而有一中之執(zhí),自忠恕之外,莫知一貫之由;
體乾卦之純,偕至偕極,謹(jǐn)中庸之獨,或安或利;
道無所雜,發(fā)作修己,德極其純,推為勸賢;
精以入神,妙蠖伸蛇蟄之蘊(yùn),一而達(dá)道,有魚躍鳶飛之妙;
會堯之精,為立極之標(biāo)準(zhǔn),守禹之一,探傳原之符契。
一氏
【古今姓氏辨正】:邵氏曰:姓書無一氏,今江南彭澤有之,當(dāng)是姓乙,訛為一也。
永樂大典
卷之二萬三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