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飲水思源,本書之能出版,不得不再向臺東葉隆雄先生致謝。古往今來,千里馬多不勝數,而伯樂卻僅一人。葉隆雄賢伉儷與我素昧生平,竟慨然將其座落于都蘭山下的別墅借住。近兩年來,我率同弟子,閉門耕讀,不僅鮮與外界往來,也從未與居停交際應酬,葉先生伉儷全不以為忤。
有人謂,此小惠也,豈不見大德之士捐資億萬,興辦福利之壯舉焉?夫水之為水,可拯救饑渴于大漠荒原,可灌注名園以踵事增華。時人獨鐘abcd,輕忽之乎也者,為博美人一粲,黃金千鎰無悔;今中華文化面臨存亡,竟然一縷甘霖難得。
二十年前,全盤西化之信仰者,咸認信息時代的到來,中文勢將被淘汰。曾幾何時,中文計算機已成為時代的寵兒。如今功利主義的崇拜者,將中文計算機視為牟利之本,我則以之作為文字處理的工具,工具既得,自當進而為文化奮戰(zhàn)也。
唯不幸者,我生于“樂將杭州做汴京”的時代,除了國號不能更名為“金”,實則連山川大地皆已鍍金殆盡。在以往,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政權的安定,還要以文化的傳承粉飾太平。在今日,人民為主,人心唯金是問,金沙江早已泛濫成災矣。
我抗金難勝,既不甘“降金”,卻又“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若非葉隆雄賢伉儷適時伸出援手,我早已“乘桴浮于?!比チ恕?br />
寄居蟹尚有待潮水之助,在臺灣恩益禧公司總經理松井隆先生以及研發(fā)部經理白惠方大力支持下,一項技術轉移的計劃,使得我們在兩年之內,生計無虞。加上曾為詮腦公司設計手持式計算機,也小有進益,遂得以安心從事研究工作。
為此,我交出了一份成績單,除了中文字庫及自然語言外,計出版了《老子止笑譚》、《智能之旅》第一、二集,以及這本《易經明道錄》。在明年之前,計劃中還要出版《智能之旅》第三集有關中文計算機的史實,以及《巴西狂歡節(jié)》、《東尼、東尼》、《易理探微》、《新易》及《智能學九論》等書。
在計算機技術上,將是弟子們出道的時機了,封家麒的手寫辨識、印刷文字辨識等系列產品即將問世。王傳宏的動態(tài)數據庫、全文索引、學習系統(tǒng)也將出爐。明年也將是自然語言與多媒體結合的關鍵,如果成功了,即將大規(guī)模地從事“界面文化”的工作。那是利用計算機工具,將書籍中之文字數據,轉換為視聽訊息的影像,可作為原始數據、格式數據,也可轉成電子書籍、錄像節(jié)目等產品。
《道德經》與《易經》,是中華文化上兩顆明亮的鉆石,前者揭橥人性與自然的互動真相,后者闡明宇宙時空的結構。真正懂《道德經》的人,也就是實信的人,而唯一證明其“懂”、“信”的驗證標準,就是其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說,真懂《道德經》的人,一定是身體實踐。否則口中把《道德經》倒背如流,而生活行為則與所知大相徑庭,那么,《道德經》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知識”而已。
懂《道德經》者如斯,懂《易經》者更屬鳳毛鱗角,連大圣人孔老夫子都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偏偏坊間書店中,易經叢書是道道地地的汗牛充棟,人人都以易談易,反正大眾都自認不懂,究竟誰懂,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被歷代中國知識分子視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也就成了當今印刷術昌盛的明證。君不見稍具規(guī)模的書店中,都有“易經專柜”,其中有文、有圖,更有圖文并茂者。其內容都已經“白話”化,甚至于力求“兒童”化。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大陸近年來掀起了一股“研易風”,據說大約有一千多萬人,卷入其中。
表面上看來,這種易經熱是文化的契機,我卻認為,若不能將這股力量導之于正,則又將是文化上的災難。因為大陸的研易之風,很可能系一種心理苦悶的發(fā)泄。在數年前有位邵偉華先生以易卜出名,也有一些人因而獲利。中共本以群眾運動起家,加上人多,很容易聚息成風,言者無意而聽者深信,三三兩兩、口口相傳就成了力量。前一陣子的功夫熱、特異功能熱,以及目前的易經熱,無不如此。
功夫也好,特異功能也好,信或不信,對中華文化并無損益。《易經》則不然,古人推崇為“天人之道”、“宇宙的真理”,今人卻在蒙然無知的狀況下冒然投入。尤其是幾十年的文化斷層后,年輕人的古文基礎薄弱,對儒家思想以及天數象術等,幾乎一無所知之下,怎能期望在沙漠之中,立即開出一片新綠?
《易經》之珍貴,在于四端:一為儒家倫理的理論基礎,其道統(tǒng)由文王、周公、孔子一脈相傳,至程頤、朱熹發(fā)《周易》為理學之源。而今儒學不興,倫理淪喪,在崇尚權勢實利之大環(huán)境下,若干大陸出版之“白話易經”,無一不是冠以科學之名而大作文字游戲,完全喪失了《易經》的內涵。
其次,《易經》是象術之總匯。上自黃帝以迄春秋時期之鬼谷子,下至孔明、邵康節(jié)、劉伯溫等,無不以易象作為知過去、測未來的工具。然在中華文化中,“山醫(yī)命相卜”五術,往往受到儒教正統(tǒng)主流的排斥,五術之信仰者,始終只能終了山林,而難登堂奧。
第三項,則是易卦的分類法則,易是以陰陽兩種觀念,作相對的二元分類。過去沒有信息處理的觀念,前人往往忽視了分類的重要性,以致于二元分類始終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德國的萊布尼茲發(fā)明了二進制法。(據他所言,此觀念是來自《易經》的啟示)。今日的計算機,就是利用二進制理論,以機械或電子的開與關兩種功能而實現的。
最后一項,則是思維理論的闡揚。眾所周知,中國人是一個很實際的民族,重實務而輕理論。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有別于科舉中人)所讀的書中,就少不了《易經》。實際上,《易經》是“水平思維”以及“垂直思維”的模板(兩種思維方式之總和,即為“抽象思維”)。儒家義理可以說是水平思維,而在象數及分類的應用上,則相當于垂直思維。所以凡是通曉《易經》的讀書人,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屬于神話式的傳奇人物,任何能掌握抽象思維訣竅的人,當然能夠超凡入圣。
我曾赴大陸教學三載,深知其人多勢眾,發(fā)展之潛力無限。但是,由量變到質變,有其必然的過程,尤其是在思維上,人們觀念的形成,是與心理的自由度成正比。大陸在國家穩(wěn)定的優(yōu)先要求下,思想箝制必不能輕廢,否則一放必亂,一亂必亡。所以,此時之“易經熱”,在缺乏全盤的認知下,很可能的社會導向,一為占卜的迷信成習,使得政府不得不介入。再則為一味崇古非今,產生社會的異化,最后必然也以政府的介入為終。
計算機所采用的數據結構,來自《易經》的二進制分類,我在“自然語言”的研究中,也發(fā)現了中國文字本身,與易象的原理不謀而合。這正是“溝通界面”的基本理念,在以有限表達無限的條件下,必須以簡馭繁,分層定義。相信對初民而言,易象與文字必有相當密切的淵源,后來因為應用的方式不同,才分道揚鑣。
為此,我將《易經》列入研究的計劃中,唯因時間不敷分配,一直拖到今年初,才陸續(xù)寫了些有關時空結構的理論。并為了求證,特由弟子王傳宏把“占卜”寫成電腦程序,開始大量收集數據,以便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待至《老子止笑譚》一書出版后,在教學時的確方便了不少。但為了解釋書中引用的《易經》卦、爻辭,不得不事先準備。以往我個人對《易經》的義理部份,雖然略知一二,總以為時機未到,不如敬而遠之?,F在到了用時,才發(fā)現爻辭不僅晦澀難懂,而且其象數的表征,并不如想象中的嚴謹、完整。
為此,我下定決心,由四月初起,提前開始向《易經》挑戰(zhàn)。如果《易經》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包袱,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任誰都保留不了。反過來說,如果《易經》真是人智與時空的界面,那么當仁不讓,我當盡力為往圣繼絕學才是。
我原擬將前述四端全部整理成冊,大約有四十萬字。時報出版社則建議,每冊以十余萬字為宜。遂將原書分為三冊,本書為第一冊,專論《易經》的義理,也就是“《易經》所說的是什么”。然而,真正重要的是“為什么《易經》要這樣說”,本書特別以來知德夫子的“易象”為引,以此闡釋“易理”。姑不論《易經》與真理的關系,也不論《易經》的說法是否正確,本書僅站在客觀的立場,以科學探討的精神,將先圣先賢的見解,先整理出一個頭緒來,故本書特名為《易經明道錄》。
至于二至四項與占卜有關的術數,我在深究之下,發(fā)覺茲事體大。因為易占不同于其它的星象算命,它是一種在隨機界面上,截取時空系數的技術。如果這種技術只是迷信,我極樂意著書以為見證,并把全部數據公開。但是萬一易占不是迷信,而的確是一支通往時間秘道的鑰匙,這種技術能夠公開嗎?如不能公開,那又有什么可寫的?
因此,有關占卜部份,我的想法是,做研究則可,若要出書,必須三思而后行。然而其理論卻攸關人的思維以及認知,頗有討論的必要。我將把所有涉及玄秘的先天數、抽象思維、時空流程、主客觀結構等科學理論,綜合成為《易理探微》一書,預計年底可以付梓。
我本是在“知”的立場,也就是所謂“了解”的觀念上,發(fā)展中文自然語言。妙的是,采用《易經》的二進制分類結構,把概念訊息設計到計算機中,竟然發(fā)現其結構與人的認知了解,絲絲相扣!易卦原來是一種“時空語言”,唯因其卦象太少,而象征的事物無限,以致于一般人無法理解。但在計算機的處理下,六位的六十四個易卦,可以擴充到卅二位的“天文卦”,由此居然形成了中文的“概念”!
當中文自然語言的基本模塊完成后,我擬將易理與語文概念合并,寫成一書。由于內容有異于《易經》,而原理上又源之于易,故此命名為《新易》。當然,此書尚有變量,如果自然語言不可行,則新易不如無易,書亦免矣。
在當今這個時代中,“精致文化”早被“快餐觀念”所取代。一般人只看包裝,對內容頂多寄以瀟灑的一瞥。畢竟時間太寶貴了,工作、消遣占據了絕大部份。剩下的已經不多,還要斤斤計較的分配,愿意看書的沒有幾個,對這些已經屬于少數民族、“不齒下看”的大德來說,能懂多少,還有誰去苛求呢?
更難為的,是坊間新書不斷,夠水準的又不多,即使有心看書,也不知從何下手。好在《易經》本非為普羅大眾所備,得者有緣,有緣始為真有所得者。我有幸,早在一九七四年,即聞家岳易炯老先生云,要看《易經》,一定要從瞿唐來知德先生的《易經圖解》下手。此事一直縈繞于心,果然今日參考此書,一下手就發(fā)現“象數”才是《易經》的精要。不知此點,則讀易不過看一本圣賢所言、為人處事之道而已。
偏生今人但知白話文,以閱讀古文為苦,是以坊間各種易經書籍,多翻成白話文。需知前人將易理及易象特意的設計成“模糊”的形式,使之能代表許多不同而類似的情況。一旦用明確的語文,則原意盡失。所剩下來的,將是些似是而非、無關緊要的“處世摘要”。難道被尊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只不過是些老生常談?將來還有誰會投注其畢生心血,把這些處世摘要發(fā)揚光大呢?
翻譯是一門大學問,除了要精通原文及譯文之外,還要對所翻譯的對象,有深透的了解才行?!兑捉洝分y懂,人盡皆知,本書不敢說是翻譯,只能說是略加注釋,并點出其爻文由來。真正有心研究易經的朋友,看完本書后,請先看朱熹《周易本義》的爻辭部份,其文字簡明易懂,只要略通文言即可。掌握住了義理,知其大概,則可以看程頤的《易程傳》了。此書系以各爻的關系,闡述吉兇的因果,但其理似明而晦,言之必然,再深入卻未必盡然,知其大意則可,細究之則如墜五里霧中。真有志鉆研易理者,最后再看來知德夫子的《易經圖解》,即可知易與象之究里了。
來夫子的《易經圖解》,專談象數,他為了追究其理,鉆研三十多年,終于發(fā)現了爻辭與象數間關系密切。對重義理的道學家而言,本書實屬旁門外道,但對想窺知易經真相者,本書實不愧為寶典秘籍。
只是,識貨者需知所識之貨為何,人謂此書為穿鑿附會之大全,其見極真。蓋來夫子所穿鑿附會者,正是先圣先賢將原有之大量占卜數據,費盡心思濃縮之簡易卦象。至于附會之正誤并不重要,其價值在于啟示后人《易經》系透過數據統(tǒng)計,所歸納之結果。既然如此,今日吾人有計算機可用,正宜效法先人,以科學精神及方法,先將《易經》徹底了解后,再重新整理。
如果僅僅為求實用,茲建議讀者不妨再看邵康節(jié)夫子的《梅花易數》,在象數的靈活應用上,必會若有所悟??傊行难芯俊兑捉洝氛?,請不要只看白話本,因為易理不是主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著極為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語文翻譯本就是唯心而且主觀,一旦誤解了,便如同盲人引盲,作為日常的談話數據尚可,要想借以了解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那可真是緣木而求魚了。
如果說看不懂文言,不妨先在這方面下些功夫,把工具備妥再說。請不要把《易經》當作快餐面,天下沒有不先備妥釣魚工具,就有魚兒自動上鉤的。更何況涉及天人之道,一本《易經》也只能引進門口,其它要看的書、要了解的道理,多不勝數,其中也沒有幾本是白話文寫成的。
本書經沈紅蓮一字一句斟酌推敲,務求其明暢通順,全書前后計修改三次,所幸采用自行設計之計算機軟件作業(yè),否則難以為繼也。
飲水思源,本書之能出版,不得不再向臺東葉隆雄先生致謝。古往今來,千里馬多不勝數,而伯樂卻僅一人。葉隆雄賢伉儷與我素昧生平,竟慨然將其座落于都蘭山下的別墅借住。近兩年來,我率同弟子,閉門耕讀,不僅鮮與外界往來,也從未與居停交際應酬,葉先生伉儷全不以為忤。
有人謂,此小惠也,豈不見大德之士捐資億萬,興辦福利之壯舉焉?夫水之為水,可拯救饑渴于大漠荒原,可灌注名園以踵事增華。時人獨鐘abcd,輕忽之乎也者,為博美人一粲,黃金千鎰無悔;今中華文化面臨存亡,竟然一縷甘霖難得。
二十年前,全盤西化之信仰者,咸認信息時代的到來,中文勢將被淘汰。曾幾何時,中文計算機已成為時代的寵兒。如今功利主義的崇拜者,將中文計算機視為牟利之本,我則以之作為文字處理的工具,工具既得,自當進而為文化奮戰(zhàn)也。
唯不幸者,我生于“樂將杭州做汴京”的時代,除了國號不能更名為“金”,實則連山川大地皆已鍍金殆盡。在以往,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政權的安定,還要以文化的傳承粉飾太平。在今日,人民為主,人心唯金是問,金沙江早已泛濫成災矣。
我抗金難勝,既不甘“降金”,卻又“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若非葉隆雄賢伉儷適時伸出援手,我早已“乘桴浮于?!比チ恕?br />
寄居蟹尚有待潮水之助,在臺灣恩益禧公司總經理松井隆先生以及研發(fā)部經理白惠方大力支持下,一項技術轉移的計劃,使得我們在兩年之內,生計無虞。加上曾為詮腦公司設計手持式計算機,也小有進益,遂得以安心從事研究工作。
為此,我交出了一份成績單,除了中文字庫及自然語言外,計出版了《老子止笑譚》、《智能之旅》第一、二集,以及這本《易經明道錄》。在明年之前,計劃中還要出版《智能之旅》第三集有關中文計算機的史實,以及《巴西狂歡節(jié)》、《東尼、東尼》、《易理探微》、《新易》及《智能學九論》等書。
在計算機技術上,將是弟子們出道的時機了,封家麒的手寫辨識、印刷文字辨識等系列產品即將問世。王傳宏的動態(tài)數據庫、全文索引、學習系統(tǒng)也將出爐。明年也將是自然語言與多媒體結合的關鍵,如果成功了,即將大規(guī)模地從事“界面文化”的工作。那是利用計算機工具,將書籍中之文字數據,轉換為視聽訊息的影像,可作為原始數據、格式數據,也可轉成電子書籍、錄像節(jié)目等產品。
《道德經》與《易經》,是中華文化上兩顆明亮的鉆石,前者揭橥人性與自然的互動真相,后者闡明宇宙時空的結構。真正懂《道德經》的人,也就是實信的人,而唯一證明其“懂”、“信”的驗證標準,就是其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說,真懂《道德經》的人,一定是身體實踐。否則口中把《道德經》倒背如流,而生活行為則與所知大相徑庭,那么,《道德經》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知識”而已。
懂《道德經》者如斯,懂《易經》者更屬鳳毛鱗角,連大圣人孔老夫子都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偏偏坊間書店中,易經叢書是道道地地的汗牛充棟,人人都以易談易,反正大眾都自認不懂,究竟誰懂,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被歷代中國知識分子視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也就成了當今印刷術昌盛的明證。君不見稍具規(guī)模的書店中,都有“易經專柜”,其中有文、有圖,更有圖文并茂者。其內容都已經“白話”化,甚至于力求“兒童”化。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大陸近年來掀起了一股“研易風”,據說大約有一千多萬人,卷入其中。
表面上看來,這種易經熱是文化的契機,我卻認為,若不能將這股力量導之于正,則又將是文化上的災難。因為大陸的研易之風,很可能系一種心理苦悶的發(fā)泄。在數年前有位邵偉華先生以易卜出名,也有一些人因而獲利。中共本以群眾運動起家,加上人多,很容易聚息成風,言者無意而聽者深信,三三兩兩、口口相傳就成了力量。前一陣子的功夫熱、特異功能熱,以及目前的易經熱,無不如此。
功夫也好,特異功能也好,信或不信,對中華文化并無損益。《易經》則不然,古人推崇為“天人之道”、“宇宙的真理”,今人卻在蒙然無知的狀況下冒然投入。尤其是幾十年的文化斷層后,年輕人的古文基礎薄弱,對儒家思想以及天數象術等,幾乎一無所知之下,怎能期望在沙漠之中,立即開出一片新綠?
《易經》之珍貴,在于四端:一為儒家倫理的理論基礎,其道統(tǒng)由文王、周公、孔子一脈相傳,至程頤、朱熹發(fā)《周易》為理學之源。而今儒學不興,倫理淪喪,在崇尚權勢實利之大環(huán)境下,若干大陸出版之“白話易經”,無一不是冠以科學之名而大作文字游戲,完全喪失了《易經》的內涵。
其次,《易經》是象術之總匯。上自黃帝以迄春秋時期之鬼谷子,下至孔明、邵康節(jié)、劉伯溫等,無不以易象作為知過去、測未來的工具。然在中華文化中,“山醫(yī)命相卜”五術,往往受到儒教正統(tǒng)主流的排斥,五術之信仰者,始終只能終了山林,而難登堂奧。
第三項,則是易卦的分類法則,易是以陰陽兩種觀念,作相對的二元分類。過去沒有信息處理的觀念,前人往往忽視了分類的重要性,以致于二元分類始終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德國的萊布尼茲發(fā)明了二進制法。(據他所言,此觀念是來自《易經》的啟示)。今日的計算機,就是利用二進制理論,以機械或電子的開與關兩種功能而實現的。
最后一項,則是思維理論的闡揚。眾所周知,中國人是一個很實際的民族,重實務而輕理論。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有別于科舉中人)所讀的書中,就少不了《易經》。實際上,《易經》是“水平思維”以及“垂直思維”的模板(兩種思維方式之總和,即為“抽象思維”)。儒家義理可以說是水平思維,而在象數及分類的應用上,則相當于垂直思維。所以凡是通曉《易經》的讀書人,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屬于神話式的傳奇人物,任何能掌握抽象思維訣竅的人,當然能夠超凡入圣。
我曾赴大陸教學三載,深知其人多勢眾,發(fā)展之潛力無限。但是,由量變到質變,有其必然的過程,尤其是在思維上,人們觀念的形成,是與心理的自由度成正比。大陸在國家穩(wěn)定的優(yōu)先要求下,思想箝制必不能輕廢,否則一放必亂,一亂必亡。所以,此時之“易經熱”,在缺乏全盤的認知下,很可能的社會導向,一為占卜的迷信成習,使得政府不得不介入。再則為一味崇古非今,產生社會的異化,最后必然也以政府的介入為終。
計算機所采用的數據結構,來自《易經》的二進制分類,我在“自然語言”的研究中,也發(fā)現了中國文字本身,與易象的原理不謀而合。這正是“溝通界面”的基本理念,在以有限表達無限的條件下,必須以簡馭繁,分層定義。相信對初民而言,易象與文字必有相當密切的淵源,后來因為應用的方式不同,才分道揚鑣。
為此,我將《易經》列入研究的計劃中,唯因時間不敷分配,一直拖到今年初,才陸續(xù)寫了些有關時空結構的理論。并為了求證,特由弟子王傳宏把“占卜”寫成電腦程序,開始大量收集數據,以便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待至《老子止笑譚》一書出版后,在教學時的確方便了不少。但為了解釋書中引用的《易經》卦、爻辭,不得不事先準備。以往我個人對《易經》的義理部份,雖然略知一二,總以為時機未到,不如敬而遠之?,F在到了用時,才發(fā)現爻辭不僅晦澀難懂,而且其象數的表征,并不如想象中的嚴謹、完整。
為此,我下定決心,由四月初起,提前開始向《易經》挑戰(zhàn)。如果《易經》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包袱,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任誰都保留不了。反過來說,如果《易經》真是人智與時空的界面,那么當仁不讓,我當盡力為往圣繼絕學才是。
我原擬將前述四端全部整理成冊,大約有四十萬字。時報出版社則建議,每冊以十余萬字為宜。遂將原書分為三冊,本書為第一冊,專論《易經》的義理,也就是“《易經》所說的是什么”。然而,真正重要的是“為什么《易經》要這樣說”,本書特別以來知德夫子的“易象”為引,以此闡釋“易理”。姑不論《易經》與真理的關系,也不論《易經》的說法是否正確,本書僅站在客觀的立場,以科學探討的精神,將先圣先賢的見解,先整理出一個頭緒來,故本書特名為《易經明道錄》。
至于二至四項與占卜有關的術數,我在深究之下,發(fā)覺茲事體大。因為易占不同于其它的星象算命,它是一種在隨機界面上,截取時空系數的技術。如果這種技術只是迷信,我極樂意著書以為見證,并把全部數據公開。但是萬一易占不是迷信,而的確是一支通往時間秘道的鑰匙,這種技術能夠公開嗎?如不能公開,那又有什么可寫的?
因此,有關占卜部份,我的想法是,做研究則可,若要出書,必須三思而后行。然而其理論卻攸關人的思維以及認知,頗有討論的必要。我將把所有涉及玄秘的先天數、抽象思維、時空流程、主客觀結構等科學理論,綜合成為《易理探微》一書,預計年底可以付梓。
我本是在“知”的立場,也就是所謂“了解”的觀念上,發(fā)展中文自然語言。妙的是,采用《易經》的二進制分類結構,把概念訊息設計到計算機中,竟然發(fā)現其結構與人的認知了解,絲絲相扣!易卦原來是一種“時空語言”,唯因其卦象太少,而象征的事物無限,以致于一般人無法理解。但在計算機的處理下,六位的六十四個易卦,可以擴充到卅二位的“天文卦”,由此居然形成了中文的“概念”!
當中文自然語言的基本模塊完成后,我擬將易理與語文概念合并,寫成一書。由于內容有異于《易經》,而原理上又源之于易,故此命名為《新易》。當然,此書尚有變量,如果自然語言不可行,則新易不如無易,書亦免矣。
在當今這個時代中,“精致文化”早被“快餐觀念”所取代。一般人只看包裝,對內容頂多寄以瀟灑的一瞥。畢竟時間太寶貴了,工作、消遣占據了絕大部份。剩下的已經不多,還要斤斤計較的分配,愿意看書的沒有幾個,對這些已經屬于少數民族、“不齒下看”的大德來說,能懂多少,還有誰去苛求呢?
更難為的,是坊間新書不斷,夠水準的又不多,即使有心看書,也不知從何下手。好在《易經》本非為普羅大眾所備,得者有緣,有緣始為真有所得者。我有幸,早在一九七四年,即聞家岳易炯老先生云,要看《易經》,一定要從瞿唐來知德先生的《易經圖解》下手。此事一直縈繞于心,果然今日參考此書,一下手就發(fā)現“象數”才是《易經》的精要。不知此點,則讀易不過看一本圣賢所言、為人處事之道而已。
偏生今人但知白話文,以閱讀古文為苦,是以坊間各種易經書籍,多翻成白話文。需知前人將易理及易象特意的設計成“模糊”的形式,使之能代表許多不同而類似的情況。一旦用明確的語文,則原意盡失。所剩下來的,將是些似是而非、無關緊要的“處世摘要”。難道被尊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只不過是些老生常談?將來還有誰會投注其畢生心血,把這些處世摘要發(fā)揚光大呢?
翻譯是一門大學問,除了要精通原文及譯文之外,還要對所翻譯的對象,有深透的了解才行?!兑捉洝分y懂,人盡皆知,本書不敢說是翻譯,只能說是略加注釋,并點出其爻文由來。真正有心研究易經的朋友,看完本書后,請先看朱熹《周易本義》的爻辭部份,其文字簡明易懂,只要略通文言即可。掌握住了義理,知其大概,則可以看程頤的《易程傳》了。此書系以各爻的關系,闡述吉兇的因果,但其理似明而晦,言之必然,再深入卻未必盡然,知其大意則可,細究之則如墜五里霧中。真有志鉆研易理者,最后再看來知德夫子的《易經圖解》,即可知易與象之究里了。
來夫子的《易經圖解》,專談象數,他為了追究其理,鉆研三十多年,終于發(fā)現了爻辭與象數間關系密切。對重義理的道學家而言,本書實屬旁門外道,但對想窺知易經真相者,本書實不愧為寶典秘籍。
只是,識貨者需知所識之貨為何,人謂此書為穿鑿附會之大全,其見極真。蓋來夫子所穿鑿附會者,正是先圣先賢將原有之大量占卜數據,費盡心思濃縮之簡易卦象。至于附會之正誤并不重要,其價值在于啟示后人《易經》系透過數據統(tǒng)計,所歸納之結果。既然如此,今日吾人有計算機可用,正宜效法先人,以科學精神及方法,先將《易經》徹底了解后,再重新整理。
如果僅僅為求實用,茲建議讀者不妨再看邵康節(jié)夫子的《梅花易數》,在象數的靈活應用上,必會若有所悟??傊行难芯俊兑捉洝氛?,請不要只看白話本,因為易理不是主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著極為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語文翻譯本就是唯心而且主觀,一旦誤解了,便如同盲人引盲,作為日常的談話數據尚可,要想借以了解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那可真是緣木而求魚了。
如果說看不懂文言,不妨先在這方面下些功夫,把工具備妥再說。請不要把《易經》當作快餐面,天下沒有不先備妥釣魚工具,就有魚兒自動上鉤的。更何況涉及天人之道,一本《易經》也只能引進門口,其它要看的書、要了解的道理,多不勝數,其中也沒有幾本是白話文寫成的。
本書經沈紅蓮一字一句斟酌推敲,務求其明暢通順,全書前后計修改三次,所幸采用自行設計之計算機軟件作業(yè),否則難以為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