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清 陳念祖
卷首
醫(yī)病順其自然說
病患之吉兇禍福。寄之于醫(yī)。醫(yī)者之任重。然權(quán)不操諸醫(yī)。而操諸用醫(yī)之人。何也。人有大病。庸醫(yī)束手無策。始求救于名醫(yī)。名醫(yī)入門診畢。告以病從何來。當(dāng)從何去。得那一類藥而增劇者何故。得那一類藥除去那一病。而此外未能盡除者何故。病勢雖覺稍愈。逾一二日仍作?;蛴庖欢斩跤谇罢哂趾喂?。一一為病家?guī)椭?。定其如此救誤。如此溫清攻補。如此按法立方。服藥后必見出何證。又見出何證則可愈。預(yù)斷其愈于何日何時。病家能一一信其言而不疑。且架中不藏本草備要、醫(yī)方集解、萬病回春、本草綱目、東醫(yī)寶鑒、馮氏錦囊、赤水玄珠、薛氏醫(yī)按、景岳全書、石室秘錄、辨證奇聞、臨證指南之類。又無強不知以為知之親友與根據(jù)阿兩可素稱果子藥之先生。朱紫不亂。則名醫(yī)得以盡其所長。傷寒卒病二三日可愈。最遲亦不出十八日之外。風(fēng)癆臌膈一月可愈。最遲亦不出三月之外。否則病家疑信參半。時醫(yī)猶可勉強從事。俟其病氣衰而自愈。若以名醫(yī)自命者。斷不可肩此重任。反致取怨敗名。余因熱腸而備嘗其苦。凡我同志??梢澡b此前車。今之方技家。恃在口給。見有同我者引之。互相標(biāo)榜。遜我者亦不卻之。臨深為高。至于窮本草經(jīng)。讀靈素。法仲景。
其立論為耳所未聞。其治效又目所僅見。遂謙讓曰。我不能如此之神。亦不能如此之偏以取勝也。若輩造此偏之一字。任令法高一丈。其奈魔高十丈。且謂古書不可以今用。即于多讀書處謂其偏。起死證而生之。即以出奇入險目其偏。以致病家先入為主。廣集不偏之醫(yī)。歷試罔效。不得已始延為破釜沉舟之計。
究竟終疑其偏。麻、桂、硝、黃。則曰汗下之太過也。姜、附、芩、連。則曰寒熱之太峻也。建中、理中、陷胸、十棗。則曰補瀉之不留余地也。滋水之地黃。補元之人參。用應(yīng)多而反少。日食之棗子。至賤之甘草。用應(yīng)少而反多。此等似是而非之言。更甚于恣肆不倫于理之言。知幾者正可以拂衣而去。乃猶曰病尚可為。不忍恝然而舍之。此雖活人無已之心。
而疑事無功。未能活人。且以誤人。蓋藥之所以流行于經(jīng)絡(luò)臟腑。內(nèi)外無有不到者。氣為之也。氣不自到。心氣主之。膽氣壯之也。彼既疑我為偏。一見我之用藥。又出于意想之外。
則心氣亂。內(nèi)經(jīng)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是也。不獨心氣亂。而且膽氣亦因之而怯。內(nèi)經(jīng)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云。十二經(jīng)皆取決于膽是也。藥乃草根樹皮及一切金石之鈍物。原藉人之真氣以流行。今心氣亂而妄行。膽氣怯而不行。如芩、連入口。其寒性隨其所想而行。旋而皮毛鼓栗。而寒狀作矣。姜、附入口。其熱性隨其所想而行。旋而心煩面赤。而熱狀作矣。凡此之類。不過言其大略。不必淋漓痛切而再言之。其中之所以然者。命也。我亦順其自然而已矣。又何必多事為。凡我同志者。能以余為前車之鑒。則道愈彰。而活人愈眾。
卷首 征引三條
一
傷寒論平脈法第十三節(jié)。問曰。脈有災(zāi)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yīng)。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zāi)怪。問曰。何緣得此吐利。答曰?;蛴信f時服藥。今乃發(fā)作。故為災(zāi)怪耳。程郊倩注曰。望問固醫(yī)家之事。亦須病家毫無隱諱。方能盡醫(yī)家之長。因復(fù)出此條。
為病家服藥瞞醫(yī)之戒。災(zāi)因自作。而反怪及醫(yī)。故曰災(zāi)怪。然更有怪災(zāi)病。不可不知。得仲景法。處仲景方。病家大怪。以示諸醫(yī)。益搖腦吐舌而大怪。乃從其不怪者治之。輕者劇。
重者死。而災(zāi)及其身。終不解其病謂何病。此病近日竟成疫。沿門漸染。仲景卻未言及。想仲景時只有災(zāi)怪病。尚無怪災(zāi)病耳。一噱。
按程郊倩謂怪災(zāi)病。孽不在庸醫(yī)之好造謠言。而在病家之貴耳賤目。執(zhí)俗本之本草。查對名醫(yī)之處方。執(zhí)俗本之套語。貶駁名醫(yī)之治法。以致名醫(yī)嘆息而不與辨。決然而去。豈非災(zāi)由自取耶。憶戊辰春。
李太守名符清。患氣短病。余主以桂苓甘術(shù)湯與腎氣丸間服。許以半月必效。旋有所聞。
驚怪而阻。另延津門陶老醫(yī)。服葶藶、杏仁、枇杷葉、木通之類三十余劑。脹腫癃閉而逝。
候補知縣葉名鈞。偶患咳嗽。微發(fā)熱。小便不利。余曰。小青龍湯一服可效。渠怪而不服。
另貝母之類為佐。二十余日后。與余相遇于北關(guān)官廨。自言咳嗽已愈。惟早起氣覺短促。余無他病。余察其面部皮里膜外伏青黯之色。圜口尤甚。按其脈數(shù)而弦芤。重按之散而無神。
直告之曰。此群陰用事。陽光欲熄之候。宜拋去前藥。以白術(shù)、附子濃煎。調(diào)生姜自然汁半杯。六七服。尚可急救。葉公以余言太激而不答。是晚自覺倦怠異常。前醫(yī)仍用熟地一兩。
黨參五錢。枸杞、麥冬、阿膠各三錢。杜仲、酒芍、當(dāng)歸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服之次早神昏不語。痰涎如涌。渠胞弟驚告余曰。前言一線殘陽。扶之尚恐不及。況以熟地等助其陰霾之氣乎。今陰霾之氣。上彌天際。痰涎涌盛。狀如中風(fēng)。蓋以肝為風(fēng)木之臟。人當(dāng)東方生氣將脫之頃。往往外呈此象。其證與中風(fēng)無異也。診其脈。弦數(shù)散亂。三五不調(diào)。余直辭不治。
次日未刻果歿。庚午秋七月。前任天津尹丁名攀龍。過余旅寓。見其面上皮里黧黑。環(huán)唇更甚。
臥蠶微腫。鼻上帶些青色。余直告之曰。君有水飲之病根。挾肝氣而橫行無忌。此時急療可愈。若遲至二十日。病一發(fā)作??轴t(yī)日多。方日雜??偛煌鈿庋涤羲淖?。定出搔不著癢之套方。即有談及水飲。緩治以六君、二陳加減。峻治以滾痰、黑錫專方。此敷衍題面。
而題理題神則盡錯矣。以藥試病。試窮則變計。雖盧扁莫何。丁君心怪言之過激。弗聽。至七月下旬病作。中秋后漸重。九月下旬邀診。余告之曰。向者所陳之弊。今一一蹈之。前說明病發(fā)后毋庸用藥。非自今推諉。
然無中生有之治法。惟金匱咳嗽篇用十棗湯。云??燃移涿}弦者。有水。此主之。又云。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亦宜用此湯。推病根成于舊歲冬初。未及一歲。且病發(fā)止六十余日。尚在百日之內(nèi)。喻嘉言醫(yī)門,法律咳嗽續(xù)論篇。言之甚詳。俟有識有膽者用之。而余則不能。坐中有一老醫(yī)力爭不可。余姑擬龍、牡、甘、苓行水化氣等藥附子、肉桂、人參。服之不斷。漸至大喘。腫脹吐血。大衄。耳目俱出血。小水全無而歿。
此皆怪災(zāi)病之新案。
卷首 征引三條
二
張隱庵曰。順治辛卯歲。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癰。在鳩尾斜下右寸許。微腫不紅。按之不痛。隱隱然如一雞卵在內(nèi)。姚繼元先生視之曰。此胃脘癰也。一名捧心癰。速宜解散。否則有性命之憂。與一大張膏藥。上加末藥二三錢。午間烘貼。至暮手足蘇軟。漸至身不能轉(zhuǎn)側(cè)。仰臥于書齋。心煩意亂。屏去家人。至初更時。癰上起一毒瓦斯。從左乳下至肋下脅。入于左腎。入時如燒錐刺入。眼中一陣火光。大如車輪。神氣昏暈。痛楚難言。火光漸搖漾而散。神昏始蘇。過半時許。其氣復(fù)起。其行如舊。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予思之。此戊與癸合也。然腑邪入臟。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從脅下入腎。得從中而入于腸胃。則生矣。如此靜而行之。初次不從。二次即隨想而仍從于左乳下入于腸中。腹中大鳴。
無從前之痛楚矣。隨起隨想。因悟修養(yǎng)之道。氣隨想而運用者也。(運氣法大能起鼓脹之證。
勞怯咳嗽亦妙。)至天明大泄數(shù)次。胸膈寬疏。繼元先生復(fù)視之曰。毒已散解。無妨事矣。
至次年中秋復(fù)發(fā)。仍用膏藥末藥。毫無前番之狀。而腫亦不消。予因想運氣之妙。徑行坐臥。
以手按摩按讀此案。知病家不能深信。斷斷不可勉強相從。且不必言及治當(dāng)何法。應(yīng)用何方??趾蟮?br />
卷首 征引三條
三
喻嘉言寓意草云。王岵翁深知醫(yī)理。投劑咸中肯綮。所以長年久世。然苦耳鳴。不樂對客。其左右侍從。誰能究心醫(yī)藥之事。前病獲安。競以為人參之力。而卸禍者反得居功。謂其意中原欲用參。但不敢專主。姑進余商榷。以示詳慎耳。于是善后之宜。一以諉之。曾不顧夫一誤再誤也。前所患虛風(fēng)癥。余用甘寒藥二劑稍效。俄焉更醫(yī)而致危。不得已又召余視之。雖用旋復(fù)代赭二劑回天。然前此虛風(fēng)本癥。尚無暇于驅(qū)除。而主家及醫(yī)。其時方競夸人參之力。謂調(diào)理更宜倍用。無俟參酌。獨不思虛風(fēng)醞釀日深。他日再求良治。不能及矣。余向為岵翁視病。言無不聽。獨患此大病。竟不樂與交談。且日來喜食羊肉河豚以召風(fēng)。然亦不自由也。蓋風(fēng)煽胃中。如轉(zhuǎn)丸之捷。食入易消。不得不借資于濃味。而不知胃中元氣。久從暗耗。設(shè)虛風(fēng)止熄。即清薄之味尚不易化。況于肥甘乎。今之醫(yī)家。全不究病前病后消息。
明語以虛風(fēng)之證。竟不知虛風(fēng)為何物。奈何言醫(yī)耶。奈何言調(diào)攝耶。彼時余適有浙游。旋日復(fù)得重恙。召診時語余云。一病幾危。今幸稍可。但徹夜撰改本章不輟。神亂奈何。余對曰。
胃風(fēng)久熾。津液干槁。真火內(nèi)燔。宜用知母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日進二劑自安。眾議方中用參太少。且無補藥佐之。全無取義。竟置不用。連進參、術(shù)大劑不效。越三日。劑中人參竟加一兩。服后頃刻氣高不返而逝。
按讀此案。以自知醫(yī)理。與平時心服之人。忽為時醫(yī)蠱惑。侍從尼阻。竟至不能用而死。
可知命之所定。非人力所能主也。嘉言既盡其道??筛鏌o罪于王岵翁。而人言不足恤也。余因之有感焉。天下事事后易為智。大病一愈。邀功者議補議溫。紛紛不一。以致既愈之后。
仍留遺患者有之。垂成忽敗者有之。夫大病自我愈之。而善后之計不復(fù)一商者。其故有二。
一以勝任有人也。一以酬謝可免也。偷薄之風(fēng)。適以殞命??鞍l(fā)一嘆。
卷首
考二章
錢天來云。漢之一兩。即今之二錢七分也。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汪苓友云。古云銖者。
之一劑。三分之一。謂之一服。凡用古方。先照原劑。按今之碼子折實若干重。古方載三服者。只按今之異也。程扶生云。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兩分為四分(去聲)。六銖為一分。計二錢五分。
則所謂十八銖者。蓋三分之重。古之七錢半也。然以古今量度及 黍考之。以一千二百黍之重。實于黃鐘之龠。得古之半兩。今之三錢也。合兩龠為合。得古之一兩。今之六錢也。十銖為一千黍之重。今之二錢半也。一銖為百黍之重。今之二分半也?;蛴种^古今量度。惟漢最小。漢之一兩。惟有今之三錢半強。故千金本草。以古三兩為今一兩。古三升為今一升。
然世不必膠柱而鼓瑟。則為善法仲景者矣。
愚按諸說頗有異同。大抵古之一兩。今折為三錢。不泥于古。而亦不離于古也。
卷首
勸讀十則
一、凡積重難反之勢。驟奪其所好。世必驚疑。今且淺而商之。明藥性始于神農(nóng)本經(jīng)。
論病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jīng)二書。外臺謂又有短劇一書。今失傳。方諸舉業(yè)家。與四子書無異。而猶有疑之者。豈四子之書亦不可讀乎。則以讀仲師書。為第一勸。
二、仲師書文義古奧難讀。即劉張朱李四家。(明時以張長沙與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為有發(fā)揮。更有庸妄者。顛倒是非。謂仲師專工于傷寒。其桂枝、麻黃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蘇、羌、獨、荊、防等劑為感冒切用之品。以補中、歸脾、八珍、六味等方為雜病平穩(wěn)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熱為陰虛。多寒為陽虛。自夸為挈領(lǐng)提綱之道。究竟偽術(shù)相師。能愈一大病否。夜氣猶存。舉生平所治之證平心自問。當(dāng)亦知所變計也。則以知過必改。
為第二勸。
三、經(jīng)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黃補陰。以人參補陽。以香、砂調(diào)氣。以歸、芎調(diào)血。
籠服愈。不必盡劑??芍湃擞盟?。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劑一二劑之間。后世如薛立齋醫(yī)按云。服三十余劑及百劑效。李士材云。備參五斤。期于三月奏效。此豈果服藥之效哉。
乃病氣衰而自愈若輩貪天之功而為己力也。余閱其案。深憫病患之困于藥甚于桎梏也。則以經(jīng)方之療效神速。為第三勸。
四、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為主。試看桂枝湯和平解肌。無一非養(yǎng)液之品。
即制一劑。分為三服。不必盡劑可愈。愈后亦無他病。近醫(yī)芎、蘇、羌、獨、荊、防、蒼、芷苦燥辛夏之耗邪陷入少陰。)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悟。)留邪生熱。以致變成煩躁大渴。譫語神昏等證。所謂庸醫(yī)誤人者此也。至于金匱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調(diào)以甘藥四字。
后世之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及四物、八珍、十全、歸脾、逍遙等劑。頗得甘調(diào)之意。而偏駁不馴。板實不靈。又不可不知。則明經(jīng)方之有利無害。為第四勸。
五、仲師為醫(yī)中之圣人。非至愚孰敢侮圣。所疑者其方也。方中無見證治證之品。且銖兩升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備極神妙。況古人升斗權(quán)衡。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三。每劑分三服。一服亦不過七八錢。與兩零而已。較之時方之重者乃更輕。今以古今之碼子折算。
又為之淺淺解釋。俾知經(jīng)方道本中庸。人與知能。為第五勸。
六、先入為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湯、小柴胡湯。無論傷寒雜病。陽經(jīng)陰經(jīng)。凡營衛(wèi)不和者又飲列于散陣。遂致應(yīng)用不用。誤人無算。而不知二藥。神農(nóng)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卻病延年。
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農(nóng)。誠可怪也。閩醫(yī)習(xí)見余用桂枝湯。萬無一失。此數(shù)年來。自三錢亦用至八九錢而效者。咸知頌予創(chuàng)始之德。至于柴胡。不過四錢而止。而浙省江蘇每用必以鱉血拌蒸。最多不過二錢。皆先入之說誤之也。不知長沙方柴胡用至八兩。取其性醇。不妨多服。
之根。害人不淺。推之細辛、五味。用不過一錢。大棗不過二枚。生姜不過二片。種種陋習(xí)。
皆七、起生回生。醫(yī)之道也。如醫(yī)家束手。病家待斃。察其為雜法所誤。先與病家?guī)椭?br />
璧其針機。臟腑調(diào)和。統(tǒng)歸胃氣。危急拯救。不靠人參。(此一句為病家之腦后下一針也。經(jīng)方無用參為救急法。惟霍亂有理中丸湯方。然汗厥脈微欲絕。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湯為主。又無取乎人參。第不可與讀薛氏景岳等書人說也。)力肩其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臨證三十余年。知經(jīng)方之權(quán)奪造化。為第七勸。
八、經(jīng)方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間臨證立方。至晚間一一于經(jīng)方查對。必別有神悟九、醫(yī)門之仲師。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闡揚圣訓(xùn)者則遵之。其悖者則貶之。障川東流。
功在處。張子和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豎論以脾胃為主。立方以補中為先。徇其名而亡其實。
燥與仲師養(yǎng)津液及調(diào)以甘藥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于李時珍、王宇泰之雜。李士材之淺。薛立齋之庸。趙養(yǎng)葵之妄。張景岳、陳遠公、馮楚瞻之浮夸影響。不使一字寓目。方可入于精微之奧。坊刻汪 庵等本。雖云耳食。卻有一二道得著處。但于仲師方末。雜引陶節(jié)庵諸輩臆說。不無朱紫之亂。入門時始參其說。終為鄉(xiāng)愿矣。則以專一不雜。為第九勸。
十、亞圣有云。予豈好辯哉。不得已也。今醫(yī)學(xué)各成門戶。所藉乎明先圣之功。溯委窮源。
生俾此道日益昌明。則以有言無隱。和氣可親。為第十勸。
卷一 太陽方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fēng)。頭疼體痛。發(fā)熱。脈浮緩。名曰中風(fēng)。(方下所言證治。照仲景內(nèi)臺方原文。建安許宏集議。與傷寒論詳略不同。后仿此。)
桂枝(三兩 去皮。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內(nèi)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
后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jù)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歌曰 項強頭痛汗憎風(fēng)。桂芍生姜三兩同。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藉粥之功。
蔚按。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氣相求??墒阎哉{(diào)周身之陽養(yǎng)敗之地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加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fēng)者。
桂枝(三兩 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切。) 大棗(十二枚 擘) 葛根(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覆取歌曰 葛根四兩走經(jīng)輸。(太陽之經(jīng)輸在背。)項背KT KT 反汗濡。(邪之中人。始于皮膚。次及肌絡(luò)。次及經(jīng)輸。邪在經(jīng)輸則經(jīng)輸實而皮毛虛。故反汗出而惡風(fēng)。)只取桂枝湯一料。加來此味妙相須。(一本。芍藥減去一兩。)
張令韶曰。桂枝湯解肌。加葛根以宣通經(jīng)絡(luò)之氣。蓋葛根入土最深。其藤延蔓似絡(luò)。故能同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加附子湯
治太陽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歌曰 汗因過發(fā)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難。尚有尿難風(fēng)又惡。桂枝加附一枚安。
男元犀按。太陽之臟即是少陰。太陽病本宜發(fā)汗。發(fā)之太過而為漏不止。必用附子以固之。
脫液。尚喜腎中之真陽未亡。
只用附子大補少陰之氣。得桂枝湯為太陽之專藥。令陰交于陽則漏止。漏止則液不外脫。
而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去芍藥湯
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惡寒止。停后服。
歌曰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蔚按。傷寒論大旨。以得陽則生。上節(jié)言汗之遂漏。慮其亡陽。此節(jié)言下后脈促胸滿。
亦恐陽位而為滿。脈亦數(shù)中一止而為促。治宜急散陰霾。于桂枝湯去芍藥者??制淞魬訇幮耙病?br />
若見惡寒。為陽虛已極。徒抑其陰無益。必加熟附以壯其陽。方能有濟。喻嘉言、程扶生之解俱誤。
卷一 太陽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jīng)。)如瘧狀。(與往來寒熱不同。故曰如瘧。)
發(fā)熱惡寒。(現(xiàn)出太陽經(jīng)真面目。)熱多寒少。(太陽以陽為主。熱多是主勝客負(fù)。為將解之之寒熱有定候。此則或二或三。無定候也。太陽之陽氣有權(quán)。則邪氣有不能自容之象。) 脈微緩者。(微則邪衰。緩則正復(fù)。)為欲愈也(自起句至此為一節(jié)。言邪輕欲自解。不藥可愈也。)脈微(上節(jié)以微與緩對舉。此節(jié)但云微而不云緩者。以邪衰而正亦衰也。)而惡寒者。
?。ㄉ峡拓?fù)之兆。若寒多熱少即為客勝主負(fù)之兆。況但寒無熱之證乎,此陰陽俱虛。(陰陽認(rèn)作氣背惡寒(自脈法矣。師不出不宜有熱色。今反見熱色者。以其人陰陽雖曰俱虛。而陽氣尚能鼓郁熱之氣而見于面色。)
未欲解也。(欲字可味。太陽以陽為主。猶幸陽氣未敗。尚能鼓過經(jīng)之邪見于面色。獨恨陽氣已虛。不能遂其所欲。令作小汗而解。)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申上未欲解意,辨面色之熱。兼征之周身作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邪欲出而不能自出。故藉此方以助之。自面有熱色至此。又是一節(jié)。通章以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句為主。言過經(jīng)之病也。下分三節(jié)。
節(jié)節(jié)相承。一層剝起一層。自有注傷寒論以來。千百余年無有一人道及。今特詳注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生姜(一兩) 甘草(一兩 炙。) 麻黃(一兩去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
歌曰 桂枝一兩十六銖。甘芍姜麻一兩符。杏廿四枚棗四粒。面呈熱色癢均驅(qū)。
蔚按。內(nèi)臺載此方。即桂枝湯原方分兩。加麻黃三兩。杏仁七十個。白水煎服。取微汗。
許之。乃解其表不虛不實者也。
卷一 太陽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
治太陽病。若形如瘧。日再發(fā)。汗出必解。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 生姜(一兩六銖) 杏仁(十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日再歌曰 一兩六銖芍與姜。麻銖十六杏同行。桂枝一兩銖十七。草兩二銖五棗匡。
蔚按。服桂枝湯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脈洪大。為汗之太驟。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與桂枝以解表邪。
卷一 太陽方
白虎加人參湯
治發(fā)汗后熱不退。大煩渴飲水者。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碎。綿裹。)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服桂渴煩大汗傾。液亡肌腠涸陽明。膏斤知六參三兩。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上節(jié)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凈。宜仍服桂枝以發(fā)汗之?;蚬鹬Χ辄S一湯合肌表于心。故大煩。陽明為燥土。故大渴。陽氣盛。故脈洪大。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以滋水。甘草粳米之甘。人參之補。取氣寒補水以制火。味甘補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卷一 太陽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
治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此湯主桂枝(十八銖) 芍藥(十八銖) 麻黃(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 大棗(四枚) 生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歌曰 桂芍麻甘十八銖。生姜一兩二銖俱。膏銖廿四四枚棗。要識無陽旨各殊。
論中無陽二字。言陽氣陷于陰中。既無表陽之證。不可發(fā)其表汗。故用越婢湯。方中石膏質(zhì)蔚按。本方分兩甚輕。大抵為邪氣輕淺者設(shè)也。太陽以陽為主。所云熱多寒少。是陽氣欲勝太盛。不可用麻血而言。有指元陰元陽而言。有指腑臟而言。有指表里而言。有指寒熱而言。有指邪正而言。
非細心如發(fā)者難也。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大棗(十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歌曰 術(shù)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炙甘二兩中輸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蔚按。上節(jié)言太陽之氣內(nèi)陷于脾而不能外達。此節(jié)言太陽之氣內(nèi)陷于脾而不能轉(zhuǎn)輸也。
用桂絲入扣也?;蛘呋诠鹬`而下之。無如表證悉具。轉(zhuǎn)因誤下而陷于脾。以致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其病機在于小便不利四字。桂枝之長于解肌。不長于利水。服五苓散多飲暖水以出。脾不能轉(zhuǎn)輸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湯去桂而加白術(shù)茯苓。則轉(zhuǎn)輸靈而小便自利。
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于內(nèi)外。而內(nèi)外之邪俱凈矣。又按。經(jīng)方分兩輕重。變化難言。有方中以分兩最重為君者。如小柴胡湯。柴胡八兩余藥各三兩之類是也。有方中數(shù)味平用者。如桂枝而以豬苓為君是也。有方中分兩甚少而得力者。如甘草附子湯中。為使之桂枝四兩而所君之甘草只二兩是也。又如炙甘草湯中。為使之地黃一斤而所君之炙甘草只四兩是也。然此雖輕重莫測。而方中有是藥而后主是名。未有去其藥而仍主其名。主其名即所以主其功。如此證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為太陽桂枝證仍在。因其誤治。遂變其解肌之法而為利水。水利則滿減熱除而頭項強痛亦愈。主方在無藥之處。神乎其神矣。
卷一 太陽方
甘草干姜湯
治誤汗。煩躁吐逆而厥者主之。
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歌曰 心煩(火盛。)腳急(熱盛灼筋。)理須明。攻表誤行厥便成。二兩炮姜甘草四。
熱因寒蔚按。誤服桂枝湯而厥。其為熱厥無疑。何以又用甘草、干姜乎。而不知此方以甘草為主。
取大甘以化姜、桂之辛熱。干姜為佐、妙在炮黑。變辛為苦。合甘草又能守中以復(fù)陽也。
論畢竟熱性尚存。其義何居。答曰。此所謂感以同氣。則易入也。子能知以大辛回陽主姜、附而佐以膽尿之妙。便知以大甘復(fù)陽主甘草而佐以干姜之神也。推之僵蠶因風(fēng)而死。取之以治中風(fēng)。驢為火畜。大動風(fēng)火。以伏流之阿水造膠。遂能降火而熄風(fēng)。皆古圣人探造化之微也。仲景又以此湯治肺痿。更為神妙。后賢取治吐血。蓋學(xué)古而大有所得也。
卷一 太陽方
芍藥甘草湯
治誤汗傷血。厥逆腳攣急主之。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 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歌曰 芍甘四兩各相均。兩腳拘攣病在筋。陽旦誤投熱氣爍??喔氏酀鷮崟r伸。
蔚按。芍藥味苦。甘草味甘??喔屎嫌?。有人參之氣味。所以大補陰血。血得補則筋有所養(yǎng)中和之劑??芍伟俨 7膊』妓劁缗c中虛者。服之無不增劇。誠可痛恨。
卷一 太陽方
調(diào)胃承氣湯
治汗后惡熱譫言。心煩中滿。脈浮者主之。
大黃(四兩 去皮。酒洗。) 甘草(二兩 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歌曰 調(diào)和胃氣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黃四兩足。法中之法妙無窮。
蔚按。此治病在太陽而得陽明之陽盛證也。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鹨趦?nèi)。治以苦溫服。亦取緩調(diào)之意。次男元犀按。調(diào)胃承氣湯此證用之??删确鹬z熱入胃之誤。太陽之陽盛證用之。能泄肌熱以作汗。陽明證用之。能調(diào)胃氣以解微結(jié)。內(nèi)臺方自注云脈浮者三字。大有意義。
卷一 太陽方
四逆湯
治下利清谷。三陰厥逆。惡寒。脈沉而微者。此方主之。此乃溫經(jīng)救陽之峻劑也。
甘草(二兩 炙。) 干姜(一兩 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歌曰 生附一枚兩半姜。草須二兩少陰方。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藉草匡。
蔚按。四逆湯為少陰正藥。此證用之以招納欲散之陽。太陽用之以溫經(jīng)。與桂枝湯同用以救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徹上徹下。開辟群陰。迎陽歸舍。交接十二經(jīng)。為斬旗奪關(guān)之
卷二 太陽方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KT KT ,。無汗惡風(fēng)者。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此方主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去節(ji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歌曰 四兩葛根三兩麻。棗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兩。無汗憎風(fēng)(項背KTKT太陽病。)下利(太陽陽明合病)夸。
蔚按。第二方桂枝加葛根湯與此湯。俱治太陽經(jīng)輸之病。太陽之經(jīng)輸在背。經(jīng)云。邪入于輸。腰脊乃強。師于二方皆云。治項背KT KT 。KT KT 者。小鳥羽短。欲飛不能飛。而伸頸之象也。但前方治汗出。是邪從肌腠而入輸。故主桂枝。此方治無汗。是邪從膚表而入輸。故主麻黃。然邪既入輸。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湯全方加葛根、麻黃。亦肌表兩解之治。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同意。而用卻不同。微乎微乎。葛根性用解見第二方。
張令韶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太陽主開。陽明主闔。今太陽合于陽明。不從太上騰。氣騰于上。利自止矣。
卷二 太陽方
葛根加半夏湯
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
葛根湯原方。加半夏(半升 洗。) 煎服同前。
歌曰 二陽(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嘔逆嗟。須取原方照分兩。半升半夏張令韶曰。不下利但嘔者。太陽之氣仍欲上達而從開也。因其勢而開之。故加半夏以宣通逆
卷二 太陽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 黃芩(二兩) 黃連(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二兩連芩二兩甘。葛根八兩論中談。喘而汗出脈兼促。誤下風(fēng)邪利不堪。(一本。
黃連三兩。)
蔚按。太陽桂枝證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內(nèi)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脈促與喘汗者。內(nèi)陷之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從里以達于表。從下以騰于上。輔以芩、連之苦。苦以堅之。
堅毛竅而止汗。堅腸胃以止瀉。又輔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與人參同味而同功。所以補中土而調(diào)脈道。真神方也。許宏方議云。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蔚按。金桂峰之女患痢。身熱如焚。法在不治。余斷其身熱為表邪。
用人參敗毒散。繼服此方全愈。益信長沙方之取用不窮也。)
卷二 太陽方
麻黃湯
治太陽病頭疼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 去節(jié)。) 桂枝(二兩 去皮。) 杏仁(七十個 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覆按。今醫(yī)不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耳食庸醫(yī)唾余。謂麻黃難用。而不知氣味輕清。視羌、獨、荊歌曰 七十杏仁三兩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無汗頭身痛。溫覆休教粥到牙。
蔚按。以上俱言桂枝證。至此方言麻黃證也。方下所列各證。皆兼經(jīng)氣而言。何謂經(jīng)。
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脈。上連風(fēng)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何謂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又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yīng)。是太陽之氣主周身之表而主外也。桂枝證病在肌腠。肌腠實則膚表虛。故以自汗為提綱。此證病在膚表。邪在膚表則膚表實。故以無汗為提綱。無汗則表氣不通故喘。痛而曰疼痛之甚也。此經(jīng)與氣并傷。視桂枝證較重。故以麻黃大開皮毛為君。以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為輔佐。覆取似汗而不啜粥??制涠毫袈辄S之性。發(fā)汗太過也。
卷二 太陽方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六兩 去節(jié)。) 桂枝(二兩 去皮。) 甘草(二兩 炙。) 杏仁(五十枚 一本四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取微歌曰 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棗枚十二五十杏。無汗煩而且躁方。(一本。
杏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蔚按。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少陰證本無汗。而煩躁證少陰與太陽俱有之。若太陽中風(fēng)脈浮。
寒為太陽之本病。是標(biāo)與本俱病也。太陽之氣主周身之毫毛。太陽之經(jīng)挾脊抵腰。身疼痛是經(jīng)與氣并病也。風(fēng)為陽邪。病甚而汗不出。陽邪內(nèi)擾。不可認(rèn)為少陰之煩躁。以致議溫有四逆湯。議寒有黃連阿膠湯之誤。只用麻黃湯以發(fā)表。桂枝湯以解肌。而標(biāo)本經(jīng)氣之治法俱在其中。去芍藥者。惡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陰也。加石膏者。取其質(zhì)重性寒。紋理似肌。辛甘發(fā)散盡行于外而發(fā)汗。不留于內(nèi)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節(jié)言脈即不緊而緩。身即不疼而但重且有輕時。雖不若上節(jié)之甚。而無汗與煩躁。審非少陰證。亦可以此湯發(fā)之。論云無少陰證者。此者字承上節(jié)不汗出而煩躁言也。
卷二 太陽方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渴?;蚩取;蚶;蛞??;蛐”悴焕倩虼?。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微去仁半升。
歌曰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記要諳。表不解兮心下水??榷l(fā)熱句中探。(柯韻伯云渴或利。留于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滿矣。惟發(fā)熱而咳是為水證。)
加減歌曰 若渴去夏取蔞根。三兩加來功亦壯。微利去麻加蕘花。(吳云。此味不常用。
以除尿短小腹脹。若喘除麻加杏仁。須去皮尖半升量。
蔚按。此傷寒太陽之表不解而動其里水也。麻、桂從太陽以祛表邪。細辛入少陰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滿。半夏降上逆之氣。合五味之酸。芍藥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既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緩之者。令藥性不暴。則藥力周到。能入邪氣水飲互結(jié)之處而攻之。凡無形之邪氣從肌表出。有形之水飲從水道出。而邪氣水飲一并廓清矣。喻嘉言云。方名小青龍者。取其翻波逐浪以歸江海。不欲其興云升天而為淫雨之意。若泥麻黃過散。減去不用。則不成其為龍。將何恃以翻波逐浪乎。
卷二 太陽方
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五十枚) 濃樸(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歌曰 下后喘生(桂枝證下之微喘。)及喘家。(素有喘名喘家。)桂枝湯外更須加。樸加二太陽表病未解而下之。氣不因下表。加濃樸以寬之。杏仁以降之。表解而喘平矣。與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參看。
卷二 太陽方
干姜附子湯
治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沉微。
此方主之。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一兩姜。晝間煩躁夜安常。脈微無表身無熱。幸藉殘陽未盡亡。
蔚按。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太陽證誤下之。則少陰之陽既虛。又發(fā)其汗。則一線之陽難以自主。陽王于晝。陽虛欲援同氣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煩躁不得眠。陰王于夜。陽虛必俯首不敢爭。故夜則安靜。又申之曰。不嘔不渴。脈沉微。無表證。身無大熱。辨其煩躁之絕非外邪。而為少陰陽虛之的證也。證既的則以回陽之姜、附頓服。何疑。
卷二 太陽方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治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
桂枝(三兩)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 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余如桂枝湯法。(按內(nèi)臺云。
歌曰 汗后身疼脈反沉。新加方法軼醫(yī)林。方中姜芍還增一。三兩人參義蘊深。
蔚按。此言太陽證發(fā)汗后。邪已凈而營虛也。身疼痛證雖似外邪。而血虛不能養(yǎng)營者必痛也方用桂枝湯取其專行營分。加人參以滋補血液生始之源。加生姜以通血脈循行之滯。加芍藥之苦平。欲領(lǐng)姜、桂之辛。不走于肌腠而作汗。潛行于經(jīng)脈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忌用人參。今因邪凈而新加之。注家謂有余邪者。誤也。
卷二 太陽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此湯主之。下后麻黃(四兩 去節(jié)。)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兩 炙。)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歌曰 四兩麻黃八兩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須知禁桂為陽盛。喘汗全憑熱勢操。
男元犀按。此借治風(fēng)溫之病。論曰。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灼熱者名風(fēng)溫一節(jié)。未出其方。此處補之。其文略異。其實互相發(fā)明。不然。汗后病不解。
正宜桂枝湯。曰不可更行者。知陽盛于內(nèi)也。汗出而喘者。陽盛于內(nèi)?;饸馔庠綒馍显蕉病F湓茻o大熱。奈何。前論溫病曰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邪從內(nèi)出。得太陽之標(biāo)熱。無太陽之本寒也。今曰無大熱。邪已蘊釀成熱。熱盛于內(nèi)。以外熱較之而轉(zhuǎn)輕也。讀書要得間。不可死于句下。至于方解??马嵅蠲睢R耸熳x之。
柯韻伯云。此方為溫病之主劑。凡冬不藏精之人。熱邪伏于臟腑。至春風(fēng)解凍。伏邪自內(nèi)而證此法是也。此病得于寒時。而發(fā)于風(fēng)令。故又名曰風(fēng)溫。其脈陰陽俱浮。其證自汗身重。蓋陽浮則強于衛(wèi)外而閉氣。故身重。當(dāng)用麻黃開表以逐邪。陰浮不能藏精而汗出。當(dāng)用石膏鎮(zhèn)陰以清火。表里俱熱。則中氣不運。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鼻鼾。語言難出。當(dāng)用杏仁、甘草以調(diào)氣。此方備升降輕重之性。足以當(dāng)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術(shù)也。蓋內(nèi)蘊之火邪與外感之余熱。治不同法。是方溫病初起。可用以解表清里。汗后可復(fù)用以平內(nèi)熱之猖狂。下后可復(fù)用以徹伏邪之留戀。與風(fēng)寒不解用桂枝湯同法。例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特開此涼解一法。為大青龍湯之變局。白虎湯之先著也。然此證但熱無寒。用青龍則不宜姜、桂??置}流薄疾。斑黃狂亂作矣。此證但熱不虛用白虎。則不宜參、米??质橙胗陉巹t長氣于陽。譫語腹脹矣。此為解表之劑。若無喘鼾語言難出等證。則又白虎之證治矣。凡治溫病表里之實。用此湯。治溫病表里之虛。用白虎加參、米。相須相濟者也。若葛根黃芩黃連湯則治痢而不治喘。要知溫病下后。無利不止證。葛根黃連之燥。非治溫藥。且麻黃專于外達。與葛根之和中發(fā)表不同。石膏甘潤。與黃連之苦燥懸殊。同是涼解表里。同是汗出而喘。
而用藥有毫厘之辨矣。
卷二 太陽方
桂枝甘草湯
治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 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歌曰 桂枝炙草取甘溫。四桂二甘藥不煩。叉手冒心虛已極。汗多亡液究根源。
張令韶曰。此發(fā)汗多而傷其心氣也。汗為心液。汗出過多。則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
卷二 太陽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 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歌曰 八兩茯苓四桂枝。炙甘四兩悸堪治。棗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瀾兩度施。(程知本。
蔚按。此治發(fā)汗而傷其腎氣也。桂枝保心氣于上。茯苓安腎氣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陽之水氣神方也。
卷二 太陽方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發(fā)汗后腹脹滿。此方主之。
濃樸(半斤 炙。去皮。)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濃樸半斤姜半斤。一參二草亦須分。半升夏最除虛滿。汗后調(diào)和法出群。
張令韶曰。此治發(fā)汗而傷脾氣。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氣虛。脾虛則不能轉(zhuǎn)輸也。半而滋生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則脹滿自消矣。
卷二 太陽方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治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二兩 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病因吐下氣沖胸。起則頭眩身振從。茯四桂三術(shù)草二。溫中降逆效從容。
張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傷肝氣也。心下逆滿者。心下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本脈本證。方金匱所謂知肝之病當(dāng)先實脾是也。
卷二 太陽方
芍藥甘草附子藥
治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湯主之。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 炙。)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
歌曰 一枚附子勝靈丹。甘芍平行三兩看。汗后惡寒虛故也。經(jīng)方秘旨孰能攢。
男元犀按。各家以此證為發(fā)汗虛其表陽之氣。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說不去。且虛故也三亦有大汗亡陽明之陽用白虎加人參法。亡少陰之陽用真武四逆法。論有明訓(xùn)也。今但云不解。
可寒若系陽虛。四逆輩猶恐不及。竟以三兩之芍藥為主。并無姜、桂以佐之。豈不慮戀陰以撲滅殘陽乎。師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發(fā)汗。又恐因其惡寒而徑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虛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惡寒。皆陰陽素虛之故。補虛自足以勝邪。不必他顧也。方中芍藥、甘草??喔室匝a陰。附子、甘草。辛甘以補陽。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緩。芍藥性寒。得附子而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調(diào)劑之妙。此陰陽雙補之良方也。論中言虛者。間于節(jié)中偶露一二語。單言虛而出補虛之方者只一節(jié)。學(xué)人當(dāng)從此隅反之。
卷二 太陽方
茯苓四逆湯
治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 一本 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 甘草(二兩 炙。)
干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附一枚兩半姜。二甘六茯一參當(dāng)。汗傷心液下傷腎。腎躁心煩得媾(水火交媾則煩躁定矣。)昌。
張令韶曰。此汗下而虛其少陰水火之氣也。汗下之后。心腎之精液兩虛。以致病仍不解。
陰煩。四逆補腎臟以定陰躁。
卷二 太陽方
五苓散
治發(fā)汗后。煩渴。欲飲水者主之。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上五味。搗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內(nèi)臺。茯苓、豬苓、歌曰 豬術(shù)茯苓十八銖。澤宜一兩六銖符。桂枝半兩磨調(diào)服。暖水頻吞汗出蘇。(魏念庭云次男元犀按。苓者令也?;瘹舛ㄐ薪蛞骸L柫钪饕?。豬苓、茯苓、澤瀉。皆化氣之品。
解之。作散以散之。多服暖水以助之。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微汗一出。而表里之煩熱兩蠲矣。白飲和服。亦即桂枝湯啜粥之義也。
卷二 太陽方
茯苓甘草湯
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生姜(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傷寒厥悸優(yōu)。二桂一甘三姜茯。須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飲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證在渴也。
五苓為脾不轉(zhuǎn)輸。非關(guān)胃燥。推而言之。不輸于上為渴。不輸于中為水逆。不輸于下為小便不利知中焦水谷之津發(fā)泄而傷脾。脾傷則不能輸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
中焦之液未傷。只用茯苓甘草湯。取茯苓之利水。俾腎水不沸騰而為汗。
卷三 太陽方
梔子豉湯
治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反復(fù)顛倒。心中懊 者。
梔子(十四枚 生用。擘。) 香豉(四合 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歌曰 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后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傳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jīng)必曰吐之。梔子湯六節(jié)。并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后虛煩。豈有復(fù)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nèi)。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戰(zhàn)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子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dǎo)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入腎。
制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 結(jié)痛等證俱解矣。原本列于太陽。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涌吐也。韻伯移入陽明。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卷三 太陽方
梔子甘草豉湯
治梔豉湯證中若少氣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 甘草(二兩 內(nèi)臺。止用半兩)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從
卷三 太陽方
梔子生姜豉湯
治梔子豉湯證中若加嘔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 生姜(五兩 內(nèi)臺。止用一兩)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歌曰 梔豉原方效可夸。氣羸二兩炙甘加。若加五兩生姜入。專取生姜治嘔家。
蔚按。梔豉解見上。汗吐下后。中氣虛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補中。嘔者汗吐下后胃陽
卷三 太陽方
梔子濃樸湯
治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 濃樸(四兩) 枳實(四枚 水浸去穣。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本張氏重訂。)
歌曰 樸須四兩枳四枚。十四山梔亦妙哉。下后心煩還腹?jié)M。止煩泄?jié)M效兼該。
柯韻伯曰。心煩則難臥。腹?jié)M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于胃。與反復(fù)顛倒之虛煩不同。
梔
卷三 太陽方
梔子干姜湯
治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從張氏。刪去二句。)
歌曰 十四山梔二兩姜。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需盡所長。
張令韶曰。梔子導(dǎo)陽熱以下行。干姜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
卷三 太陽方
附錄家嚴(yán)新案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
形之太陽也。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jīng)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一服遂瘥。惟夜間不寐。特告曰。此名虛煩。因辛熱遺害。若用棗仁、遠志、茯神等藥。反招集其所遺而為孽。病必復(fù)作矣。用梔子豉湯。即愈。
嘉慶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碱^痛項強惡寒等證。自差次回垣后。更增出寒熱往來。
欲嘔胸滿等證。家嚴(yán)診其脈數(shù)中見小。按之虛不應(yīng)指。駭謂之曰。陽證見陰脈。法在不治。
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識頗清。正雖虛而尚未潰。察其胸滿欲嘔寒熱往來之證。俱是病氣欲從樞轉(zhuǎn)之象。當(dāng)乘機而利導(dǎo)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兩劑。柴胡每劑八錢。次日再診。以上諸證雖退。而心胸懊 不安。語言錯亂無次。實覺可憂。又診其脈略緩。遂為之喜曰。邪從樞轉(zhuǎn)而出。故寒熱等證俱平。正為邪熱所傷。故煩昏等證并見。此時須當(dāng)救正。但救正二字。
不讀傷寒、金匱。便以人參誤事。立主用梔子豉湯從離坎交媾處撥動神機。服后停藥。靜候三日。值陽明主氣之期。申酉為陽明正旺之時。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應(yīng)期而效。
卷三 太陽方
真武湯
治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
此方主之。又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 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姜芍茯數(shù)皆三。二兩白術(shù)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qū)寒鎮(zhèn)水與君談。
加減歌曰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細辛一兩具。(一本。去生姜。)小便若利恐耗津。須去茯張令韶曰。虛者不可汗。汗后病不解而變證也。真武者。鎮(zhèn)水之神也。水性動。今動極不安上循于旁者也。
羅東逸曰。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guān)。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guān)門不開。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術(shù)之溫燥。創(chuàng)建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于補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術(shù)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
其旨甚微。蓋人身陽根于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终骊栵w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涌泄也。加干姜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干姜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加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
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dāng)溫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嘔也。
卷三 太陽方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jīng)發(fā)熱??诳喽@。其脈弦者。又治太陽陽明二經(jīng)發(fā)熱不退。寒熱往來。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半夏(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若歌曰 柴胡八兩少陽憑。棗十二枚夏半升。三兩姜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中而達外。生姜所以發(fā)散宣通者也。此從內(nèi)達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于太陽。以無論傷寒中之氣從樞以外出。非解少陽也。各家俱移入少陽篇。到底是后人識見淺處。
加減歌曰 胸?zé)┎粐I除夏參。蔞實一枚應(yīng)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參。合前四兩五錢與。蔞根清蠣四兩應(yīng)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長。除芩加茯四兩侶。外有微熱除人參。加桂三兩汗休阻。咳除參棗并生姜。加入干姜二兩許。五味半升法宜加。溫肺散寒力莫御。
張令韶曰。太陽之氣。不能從胸出入。逆于胸脅之間。雖不干動在內(nèi)有形之臟真。而亦干動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嘔者。中胃和而不虛。故去人參之補。加栝蔞實之苦寒導(dǎo)火熱以下降也??收?。陽明燥金氣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參以生津。加栝蔞根引陰液以上升也。腹中痛者。邪干中土能破肝之牝臟。其味咸能軟堅。兼除脅下之痞。去大棗之甘緩。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腎氣上乘而積水在下。故去黃芩??挚嗪詡稹<榆蜍弑P臍庖灾扑耙?。不渴外有微熱者。其病仍在太陽。故不必生液之人參。宜加解外之桂枝覆取微汗也。咳者。形寒傷肺。肺氣上逆。故加干姜之熱以溫肺。五味之?dāng)恳越的?。凡咳皆去人參。長沙之秘旨。
既有干姜之溫。不用生姜之散。既用五味之?dāng)?。不用大棗之緩也?br />
卷三 太陽方
小建中湯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此方主之。
芍藥(六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歌曰 建中即是桂枝湯。倍芍加飴絕妙方。飴取一升六兩芍。悸煩腹痛有奇長。
程扶生曰。傷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傳里之時。悸則陽虛。煩則陰虛。故以芍藥之苦以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為陰陽兩虛之人而立一養(yǎng)正驅(qū)邪法也。
張令韶曰。經(jīng)隧之血脈。流行不息。今寒氣入而稽遲之。入陽絡(luò)則陽脈澀。入陰絡(luò)則陰脈弦樞機利則經(jīng)隧之血脈通矣。通則不痛也。
蔚考。金匱黃 建中湯有加減法。小建中湯無加減法。今查內(nèi)臺方議亦有加減。未知為年久者。
胡、地骨皮。
卷三 太陽方
大柴胡湯
治太陽病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蚝疅嵬鶃怼F涿}沉實者。以之。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芍藥(三兩) 黃芩(三兩) 生姜(五兩) 枳實(四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
歌曰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黃。半夏半升十二棗。少陽實證下之良。
蔚按。凡太陽之氣逆而內(nèi)干。必藉少陽之樞轉(zhuǎn)而外出者。仲景名為柴胡證。但小柴胡證心煩郁微煩。曰心下痞硬。以此為別。小柴胡證曰喜嘔。曰或胸中煩而不嘔。而大柴胡證不獨不嘔。而且嘔吐。不獨喜嘔。而且嘔不止。又以此為別。所以然者。太陽之氣不從樞外出。反從樞內(nèi)入于君主之分。視小柴胡證頗深也。方用芍藥、黃芩、枳實、大黃者。以病勢內(nèi)入。
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內(nèi)之煩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啟一陰一陽之氣。生姜、大棗以宣發(fā)中焦之氣。蓋病勢雖已內(nèi)入。而病情仍欲外達。故制此湯。還藉少陽之樞而外出。非若承氣之上承熱氣也。汪 庵謂加減小柴胡、小承氣而為一方。未免以庸俗見測之也。
卷三 太陽方
柴胡加芒硝湯
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
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
柴胡(二兩十六銖) 半夏(二十銖)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生姜(一兩) 人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去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此藥劑之最輕者。
歌曰 小柴分兩照原方。二兩芒硝后入良。誤下熱來日晡所。補兼蕩滌有奇長。(此歌照內(nèi)蔚按。小柴胡湯使太陽之氣從樞外出。解見原方。茲云十三日。經(jīng)盡一周。既來復(fù)于太陽。
滿而嘔者。陽明之闔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也。日晡所者。申酉戌之際也。陽明旺于申酉戌。
故應(yīng)其時而發(fā)潮熱。熱已微利者。陽明之氣雖實。其奈為丸藥所攻而下陷。陷者舉之。用小柴胡湯以解外。解寓升發(fā)之義。即所以舉其陷而止其利也。又加芒硝者。取芒硝之咸寒以直通地道其義深矣。
卷三 太陽方
桃仁承氣湯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當(dāng)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此方主之。
桃仁(五十個)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生。) 桂枝(二兩)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
日歌曰 五十桃仁四兩黃。桂硝二兩草同行。膀胱熱結(jié)如狂證。外解方攻用此湯。
蔚按。張令韶謂太陽有氣有經(jīng)。其氣從胸而出入。其經(jīng)挾脊入循膂而內(nèi)絡(luò)膀胱。如病邪從則為桃仁承氣湯證。太陽之腑曰膀胱。在小腹之間。為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無血。
而與當(dāng)其仁微苦而涌泄。為行血之緩藥。得大黃以推陳致新。得芒硝以清熱消瘀。得甘草以主持于中。俾諸藥遂其左宜右有之勢。桂枝用至二兩者。注家以為兼解外邪。而不知辛能行氣。氣行而血乃行也。(男蔚按。內(nèi)經(jīng)曰。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
卷三 太陽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脅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言。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柴胡(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鉛丹(一兩半) 牡蠣(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 半夏(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nèi)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此分兩照宋本歌曰 參芩龍牡桂丹鉛。苓夏柴黃姜棗全。棗六余皆一兩半。大黃二兩后同煎。
內(nèi)臺方議云。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里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里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胃而除胸脅滿。
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姜、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zhèn)驚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十一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傷寒論共十二味。一本無黃芩。
止十一味也。
卷三 太陽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治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牡蠣(熬。五兩) 龍骨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本歌曰 桂枝去芍已名湯。蜀漆還加龍牡藏。五牡四龍三兩漆。能療火劫病驚狂。
張令韶曰。傷寒脈浮。病在陽也。太陽與君火相合而主神。心為陽中之太陽。醫(yī)以火迫劫亡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氣。佐以龍、牡者。取水族之物以制火邪。取重鎮(zhèn)之品以治浮越也。
芍用甘草、大棗、生姜。以資助中焦之氣也。病在陽復(fù)以火劫。此為逆也。故曰救逆。
卷三 太陽方
桂枝加桂湯
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沖心。灸其核與此方主之。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按本論云。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歌曰 氣從臍逆號奔豚。汗為燒針啟病源。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
蔚按。少陰上火而下水。太陽病以燒針令其汗。汗多傷心?;鹚ザ酥?。故發(fā)奔豚。
用桂核
卷三 太陽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龍牡均行二兩通。火逆下之煩躁起。交通上下取諸中。
蔚按。太陽病因燒針而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燒針而每有火逆之證者。炮姜、桂、附、荊、遇陰而煩。陰陷于下。不得遇陽而躁。故取龍、牡水族之物。抑亢陽以下交于陰。取桂枝辛溫之品。啟陰氣以上交于陽。最妙在甘草之多。資助中焦。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于中土。而煩躁自平也。
卷三 太陽方
抵當(dāng)湯
治太陽病熱在下焦。小腹硬滿。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
主之。
虻蟲(三十個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個 熬。) 大黃(三兩 酒洗。) 桃仁(三十個上四味。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黃三兩抵當(dāng)湯。里指任沖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張令韶曰。太陽有經(jīng)與氣之分。亦有外與表之別。桃仁承氣證熱結(jié)膀胱。乃太陽肌腠之邪從陽膚表之邪從胸中而下結(jié)于小腹。表氣通于胸。故曰。表證仍在。反不結(jié)胸。皮毛為表也。
蓋太陽之氣。從胸而出入太陽之經(jīng)。循背膂而下絡(luò)膀胱。經(jīng)病外邪從背而入結(jié)于膀胱者。詳于桃仁承氣湯方注。而氣病表邪從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熱結(jié)膀胱。而曰反不結(jié)胸。
熱在下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結(jié)。此章曰小腹硬滿。急結(jié)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者愈。只用桃仁承氣足矣。此曰硬滿。全無下通之勢。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攻而始下也。非抵當(dāng)不可。二證之分別如此。又曰。太陽病六七日。正當(dāng)太陽主氣之期。表證仍在。脈當(dāng)浮。今微而沉者。氣隨經(jīng)絡(luò)沉而內(nèi)薄也。內(nèi)薄于胸當(dāng)結(jié)胸。今反不結(jié)胸者。知表邪從胸而下入于陰分。陰不勝陽故發(fā)狂。熱在下焦故小腹硬滿。硬滿而小便自利。便知其不在無形之氣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蟲、水蛭。一飛一潛。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熱隨經(jīng)而入。
拒大敵。四
卷三 太陽方
抵當(dāng)丸
治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dāng)下之。
虻蟲(二十個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個 熬。) 桃仁(三十五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藥。 時當(dāng)下血。若不下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兩黃。虻蟲水蛭廿枚詳。搗丸四個煎宜一。有熱尿長腹?jié)M嘗。
陳修園曰。抵當(dāng)之脈。浮取微而沉取結(jié)。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結(jié)申之。抵當(dāng)之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氣不化。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難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義也。然此為抵當(dāng)湯、丸二證公共之辨法也。師又立抵當(dāng)丸方法者。著眼在有熱二字。以熱瘀于里而仍蒸于外。小腹又滿。小便應(yīng)不利而反自利。其證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變湯為丸。以和洽其氣味。令其緩達病所。曰不可余藥者。謂連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許勝多許。俟 時下血。病去而正亦無傷也。
卷三 太陽方
大陷胸丸
治結(jié)胸證。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此方主之。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次內(nèi)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如藥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diào)。項強如 君須記。八兩大黃取急消。
蔚按。太陽之脈。上循頭項。太陽之氣。內(nèi)出于胸膈。外達于皮毛。其治法宜從汗解。
今應(yīng)以結(jié)。
丸而又納蜜奈何。欲峻藥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藥不傷其腸胃也。
卷三 太陽方
大陷胸湯
治大結(jié)胸證。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兩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
歌曰 一錢甘遂一升硝六兩大黃力頗饒。日晡熱潮腹痛滿。胸前結(jié)聚此方消。
蔚按。大黃、芒硝??嘞讨?。借甘遂之毒。直達胸間之飲邪。不專蕩胃中之邪穢也。
湯與味之過而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則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則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成結(jié)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則為胸脅滿之半表半里證。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則為胃家實之陽明病。皆非結(jié)胸也。故必詳辨分明。庶無差誤。
卷三 太陽方
小陷胸湯
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結(jié)痛。氣喘悶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猶輕。(與手不可近大結(jié)胸證迥別。)脈絡(luò)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
上張令韶曰。氣分無形之邪結(jié)于胸膈之間。以無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為大結(jié)胸證。
結(jié)于方脈絡(luò)之結(jié)熱從下而降也。若大結(jié)胸證亦用此湯。藥不及病。多死。又曰。氣無形者也。經(jīng)。
有形者也。以無形之邪結(jié)于胸膈之內(nèi)。故用大黃、甘遂輩從有形之腸胃而解。結(jié)于脈絡(luò)之間。
又用黃連、半夏輩從無形之氣分而散。此經(jīng)氣互相貫通之理。
徐靈胎曰。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于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證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卷三 太陽方
文蛤散
治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zé)o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門。(太陽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膚。)更增煩。(熱郁而男元犀按。太陽病不發(fā)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陽。反退卻于內(nèi)而不得去。師取文蛤為散。
伯后??视盟濓嬚?。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審證用方。則彼用散而此則用湯為宜。附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張令韶曰。前論內(nèi)因之水結(jié)于胸脅而為大陷胸湯證。此論外因之水入于皮膚而肉中粟起。
或解其熱。或用辛熱以散外寒。隨時制宜。無不可也。
卷三 太陽方
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二味為散。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余于淺注全錄之。此照內(nèi)臺方及張氏本節(jié)之。)
歌曰 巴豆熬來研似脂。只須一分(去聲)守成規(guī)。更加桔貝均三分。(去聲)寒實結(jié)胸細辨醫(yī)蔚按。巴豆辛熱。能散寒實而破水飲。貝母開胸結(jié)。桔梗開肺氣。不作湯而作散。
取散以散之之義也。進熱粥者。助巴豆之熱勢以行之也。進冷粥者。制巴豆之熱勢以止之也
卷四 太陽方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此湯主之。又發(fā)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 桂枝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復(fù)方全。(生姜、大棗、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湯之半蔚按。小柴胡湯解見本方。此言傷寒六七日。一經(jīng)已周。又當(dāng)太陽主氣之期。其氣不能從胸以轉(zhuǎn)出。
卷四 太陽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识粐I。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湯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
復(fù)歌曰 八柴二草蠣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嘗。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張令韶曰。傷寒五六日。厥陰主氣之期也。厥陰之上。中見少陽。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則逆其故渴。無樞轉(zhuǎn)外出之機。故不嘔。但頭汗出者。太陽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于頭也。少氣欲樞轉(zhuǎn)而不能。故有往來寒熱之象也。厥陰內(nèi)屬心包而主脈絡(luò)。故心煩。此病在太陽而涉厥陰之氣。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故曰此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黃芩。轉(zhuǎn)少陽之樞而達太陽之氣。
牡蠣啟厥陰之氣以解胸脅之結(jié)。蔞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煩渴。汗下后中氣虛矣。故用干姜、
卷四 太陽方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
半夏(半升 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三兩姜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師于此證。開口即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證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陰主氣之期。
厥結(jié)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也。芩、連大苦以降天氣。姜、棗、人參辛甘以升地氣。所以轉(zhuǎn)否而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證起于嘔。取半夏之降逆止嘔如神。亦即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離其宗如此。
卷四 太陽方
附結(jié)胸臟結(jié)痞證辨
結(jié)胸為陽邪。臟結(jié)與痞為陰邪。但臟結(jié)結(jié)于下。痞結(jié)結(jié)于上也。結(jié)于下者感下焦陰寒之氣化
卷四 太陽方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nèi)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匕。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錢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將十棗煮湯行。中風(fēng)表證全除盡。里氣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陽為天。天連于水。太陽中風(fēng)。風(fēng)動水氣。水氣淫于上則嘔逆。水氣淫于下則下利。水氣聚于心下。則為痞且硬滿引脅而痛也。其人 汗出。頭痛。干嘔短氣。汗出等證。宜辨。若惡寒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惡寒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湯。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決水邪。大傷元氣??马嵅^參、術(shù)所不能君。甘草又與之相反。故選十棗以君之。一以顧其脾胃。一以緩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一以使谷氣內(nèi)充。一以使邪不復(fù)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盡美又盡善也。
卷四 太陽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痞證分歧辨向趨。關(guān)浮心痞按之濡。大黃二兩黃連一。麻沸湯調(diào)病緩驅(qū)。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內(nèi)陷之邪與無形之氣搏聚而不散也。脈浮在關(guān)以上。其勢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陰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為熱痞也。方用大黃、黃連大苦大寒以降之?;鸾刀陨?。亦所以轉(zhuǎn)否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漬。僅得其無形之氣。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氣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謂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也。
卷四 太陽方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愚按。麻沸湯漬者。微取氣不取其味也。)
歌曰 一枚附子瀉心湯。一兩連芩二大黃。汗出惡寒心下痞。專煎輕漬要參詳。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陰君火之本熱也。復(fù)惡寒者。復(fù)呈太陽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陽本寒甚而標(biāo)陽大虛而欲外撒也。治傷寒以陽氣為主。此際豈敢輕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黃、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陰之本熱。又恐亡陽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溫。
以溫太陽之標(biāo)陽。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欲其熟而性重。三黃蕩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卷四 太陽方
生姜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此湯主之。
生姜(四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汗余痞證四生姜。(太陽寒水之邪傷于肌膚之表者從汗而解。入于軀殼之里者不從汗次男元犀按。太陽為寒水之經(jīng)。寒水之氣傷于外者??蓮暮苟庵?。寒水之氣入于里者。
不心法統(tǒng)共之證。陳平伯云。君生姜之辛溫善散者宣泄水氣。復(fù)以干姜、參、草之甘溫守中者培養(yǎng)中州。然后以芩、連之苦寒者滌熱泄痞。名曰生姜瀉心。賴以瀉心下之痞。而兼擅補中散水之長也。倘無水氣。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不涉中虛。亦無取干姜、參、草之補中。
要知仲景瀉心湯有五。然除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治之外。皆隨證加減之方也。
卷四 太陽方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蜌馍夏妗?br />
故使硬也。此方主之。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下余痞作腹雷鳴。甘四姜芩三兩平。一兩黃連半升夏。棗枚十二擘同烹。
陳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實熱。但以妄下胃虛??蜔醿?nèi)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氣愈甘草者。下利不止。完谷不化。此非稟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緩中。方名甘草瀉心。見泄熱之品得補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芳尹湯液所制。治狐惑蝕于上部則聲嗄者。方中有人參三兩。
卷四 太陽方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復(fù)利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 太一禹余糧(一斤)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歌曰 赤石余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理中不應(yīng)宜斯法。爐底填來得所聞。
張令韶曰。石性墜下。故以治下焦之利。非僅固澀也。下焦?jié)趧e汁而滲入膀胱。故利不止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
柯韻伯曰。甘、姜、參、術(shù)??梢匝a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皆土之精氣所結(jié)。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biāo)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于姜、附。若濕甚而虛不甚復(fù)利不止者。故又當(dāng)利小便也。又曰。凡草木之藥。
皆稟
卷四 太陽方
旋覆代赭湯
治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復(fù)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炙。) 半夏(半升)
生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內(nèi)臺方代赭石五兩。半夏止用二兩。)
歌曰 五兩生姜夏半升。草旋三兩噫堪憑。人參二兩赭石一。棗十二枚力始勝。
俞麟州曰。此即生姜瀉心湯之變法也。夫二條皆有心下痞硬句。而生姜瀉心湯重在水氣下趨而作利。旋復(fù)代赭湯重在胃虛挾飲水氣上逆而作噫。取治水氣下趨而利者。必用生姜以散水。胃虛挾飲而噫者。必用赭石以鎮(zhèn)逆。二條對勘。益見仲景制方之妙。
羅東逸云。此方治正虛氣不歸元。而承領(lǐng)上下之圣方也。蓋發(fā)汗吐下后。邪雖去而胃氣之虧損亦多。胃氣既虧。三焦亦因之而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方中以人參、甘草養(yǎng)正補虛。姜、棗和脾養(yǎng)胃。所以定安中州者至矣。更以赭石得土氣之甘而沉者。使之?dāng)扛℃?zhèn)逆。領(lǐng)人參以歸氣于下。旋復(fù)之辛而潤者。用之開肺滌飲。佐半夏以蠲痰飲于上。茍非二物承領(lǐng)上下。則何能除噫氣而消心下之痞硬乎。觀仲景治下焦水氣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湯鎮(zhèn)之。利在下焦大腸滑脫者。
用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卷四 太陽方
桂枝人參湯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之。
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枝。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 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后煎痞利嘗。桂草方中皆四兩。同行三兩術(shù)參姜。
蔚按。太陽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未有不致虛者。里虛則外熱內(nèi)陷。故為協(xié)熱利不止。協(xié)。
合也陽之氣因誤下而陷于下。則寒水之陰氣反居于陽位。故為心下痞硬。可與甘草瀉心湯條。此非熱結(jié)。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句互參。方用人參湯以治里虛。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納者。欲其于治里藥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
沈丹彩曰。此與葛根黃連湯同一誤下而利不止之證也。而寒熱各別。虛實對待??捎诖嘶⒅1艘?qū)崯岫们逍?。此因虛邪而從補正。彼得芩、連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
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
卷四 太陽方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有寒也。當(dāng)吐之。
瓜蒂(一分 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按。內(nèi)臺方有昏憒者亦不可吐句。)
歌曰 病在胸中氣分乖。咽喉息礙痞難排。平行瓜豆還調(diào)豉。寸脈微浮涌吐佳。
蔚按。太陽之脈連風(fēng)府上頭項。今云不痛不強者。不在經(jīng)脈也。太陽之氣出入于心胸。
今云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氣欲從太陽之氣上越也。寸脈微浮者。氣欲上越之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氣不在經(jīng)亦不在表。而惟在于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瓜蒂之苦涌。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氣升。能使心腎相交。即大吐之頃神志不潰。此所以為吐法之神也。又論云。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在胸中。心下滿而煩。
饑不四達解之。甚為簡妙。
卷四 太陽方
黃芩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卷四 太陽方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不下利而嘔者。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棗枚十二守成箴。二兩芍甘三兩芩。利用本方嘔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證俱不用芍藥。惟此方權(quán)用之以泄陷里之熱。非定法也。
張令韶曰。此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而下利與嘔也。合者彼此協(xié)議。非如并者之歸并于此也。
太陽主開。少陽主樞。太陽不能達樞以外出。而反從樞以內(nèi)陷。故下利。與黃芩湯清陷里之熱。而達太陽之氣于外。若嘔者。少陽之樞欲從太陽之開以上達也。故加半夏、生姜。宣達其逆氣。以助太陽之開。
卷四 太陽方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方主之。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 炙。) 干姜(三兩)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半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 腹疼嘔吐藉樞能。(少陽為樞。)二兩參甘夏半升。連桂干姜各三兩。棗枚十二妙層層。(一本。甘草三兩。)
王晉三曰。此即小柴胡湯變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熱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故用人參、大棗、干姜、半夏、甘草專和胃氣。使入胃之后。聽胃氣之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fā)太陽之氣。載黃連從上焦陽分瀉熱。不使其深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
卷四 太陽方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炮。)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棗方中十二粒。痛難轉(zhuǎn)側(cè)此方探。(此方藥品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但分兩之輕重不同。其主治亦別。仲景方法之嚴(yán)如此。)
卷四 太陽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shù)湯
按即上方加減。故論中云一方二法。
白術(shù)(四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三枚 炮。)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fù)服之。
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shù)并走皮內(nèi)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爾。法當(dāng)加桂四兩歌曰 大便若硬小便通。脈澀虛浮濕勝風(fēng)。即用前方須去桂。術(shù)加四兩有神功。(身重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風(fēng)濕病也。前方治風(fēng)勝于濕。此方治濕勝于風(fēng)。)
蔚按。師云。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者。風(fēng)濕之邪盛也。濕淫于中。
無方主桂枝。為風(fēng)勝于濕。風(fēng)為天之陽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術(shù)。為濕勝于風(fēng)。
濕為地之陰邪。主白術(shù)之苦以燥之?;騿柨嘣镏?。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陰濕土喜燥而惡濕。濕傷脾土。則不能輸其津液以入胃。師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補中之術(shù)也。
且濕既去而風(fēng)亦無所戀而自除。經(jīng)方無不面面周到也。
卷四 太陽方
甘草附子湯
治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fēng)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兩) 白術(shù)(二兩)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 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fù)煩者。服五合??忠簧嗾?。宜服六七合為始。(言初服之始。)
歌曰 術(shù)附甘兮二兩平。桂枝四兩亦須明。方中主藥推甘草。風(fēng)濕同驅(qū)要緩行。(宋本金匱玉函經(jīng),甘草、白術(shù)各三兩。)
王晉三曰。甘草附子湯。兩表兩里之偶藥。風(fēng)淫于表濕流關(guān)節(jié)。治宜兩顧。白術(shù)、附子顧里勝濕。桂枝、甘草顧表勝風(fēng)。獨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關(guān)節(jié)。義在緩而行之。若驅(qū)之太急。風(fēng)去而濕仍留。反遺后患矣。
卷四 太陽方
白虎湯
治發(fā)汗后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nèi)原文。與傷寒論稍異。)
知母(二兩) 石膏(一斤 碎。綿裹。)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 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
之間。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jié)M身言止治風(fēng)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jīng)。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兩擅內(nèi)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diào)和于中連于中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煎湯入胃輸脾歸肺。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所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 太陽方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主之。
甘草(四兩 炙。)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阿膠(二兩) 大棗(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歌曰 結(jié)代脈須四兩甘。棗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麥一斤地。二兩參膠酒水涵。
蔚按。周禹載云。本條不言外證。寒熱已罷可知。不言內(nèi)證。二便自調(diào)可知。第以病久正氣阿膠、麥冬、大棗、麻仁。皆柔潤之品以養(yǎng)陰。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陽氣。而結(jié)代之脈乃復(fù)。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氣以資脈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脈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結(jié)代者用此方以復(fù)之。非謂脈脫者以此方救之也。學(xué)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誤危證。推之孫真人制生脈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醫(yī)相沿。貽害豈淺鮮哉。
男元犀按。此證必緣發(fā)汗過多所致。汗為心液。心液傷則血虛不能養(yǎng)心。故心動悸。心液
卷五 陽明方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此內(nèi)臺方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芒硝(三合 內(nèi)臺方。三兩) 大黃(四兩 酒洗。) 枳實(五枚 炙。) 濃樸(半斤去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歌曰 大黃四兩樸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樸枳先熬黃后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氣湯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讀仲景書者方知其妙。俗醫(yī)以滋潤之脂麻油、當(dāng)歸、火真陰不復(fù)。往往死于糞出之后。于是咸相戒曰。潤腸之品。且能殺人。而大承氣湯。更無論矣。甚矣哉。大承氣湯之功用。盡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張隱庵曰。傷寒六經(jīng)。止陽明少陰有急下證。蓋陽明秉悍熱之氣。少陰為君火之化。在陽明在鮮有能生之。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后可下。噫。當(dāng)下者。全不在此五證
卷五 陽明方
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nèi)實腹痛者。此方主之。(內(nèi)臺方。原文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 炙。去皮。) 枳實(三枚 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dāng)更衣。不爾者。盡飲之。
歌曰 樸二枳三四兩黃。小承微結(jié)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氣俱陽明之正方。調(diào)胃承氣。其方已載于太陽篇。故不復(fù)列。傷寒論云。
陽也。胃絡(luò)上通于心。陽明之燥火與少陰之君火相合。故心煩??膳c此湯。解見太陽本方下。
至于大承氣。取急下之義。陽明譫語潮熱。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陽并病潮熱。及陽明下后心中懊 而煩。胃有燥屎。及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此有燥屎。及少陰證口燥咽干?;蜃岳逅兦嗟茸C。俾奏功于頃刻。小承氣取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之義。
陽明病熱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zhuǎn)矢氣者??膳c大承氣攻之。若不轉(zhuǎn)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吐下發(fā)汗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論中逐條俱有深義。
張令韶云。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胃主消磨水谷?;渚?。內(nèi)灌溉于臟腑。外充溢于皮毛。其糟粕下入于小腸。小腸受其糟粕復(fù)加運化。傳入于大腸。大腸方變化傳道于直腸而出。故曰。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大腸者。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是大承氣者。所以通泄大腸而上承熱氣者也。故用樸實以去留滯。大黃以滌腐穢。芒硝上承熱氣。小承氣者。所以通泄小腸而上承胃氣者也。故曰微和胃氣。是承制胃府太過之氣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氣者以此。若調(diào)胃承氣。乃調(diào)和胃氣而上承君火之熱者也。
以未成糟粕。故無用枳、樸之消留滯。此三承氣之義也。承者制也。謂制其太過之氣也。故曰??簞t害承乃制。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于氣。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
因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斗。煮枳、樸取五升。內(nèi)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后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微和之義也。
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tǒng)于氣。故地統(tǒng)于天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氣耳。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
古吳人也。
卷五 陽明方
豬苓湯
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fā)熱者主之。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阿膠(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煮好去渣膠后入。育陰利水法兼全。
述 此湯與五苓之用。有天淵之別。五苓散治太陽入本。太陽司寒水。故加桂以溫之。
是暖亡陽。而里熱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之津液也。若過于滲利。則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yǎng)無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雖渴而里無熱者。不可與也。
卷五 陽明方
蜜煎導(dǎo)方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也。大便雖硬。不可攻之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dǎo)也。(內(nèi)臺方原文。)
合。)
上一味。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字正韻直略切。粘也。)
卷五 陽明方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dāng)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ㄔ柙?蜜煎熟后樣如飴。溫納肛門法本奇。更有醋調(diào)膽汁灌。外通二法審誰宜。
蔚按。津液內(nèi)竭。便雖硬而不宜攻。取蜜之甘潤。導(dǎo)大腸之氣下行。若熱結(jié)于下。取豬為水之物一下。而無形之熱亦蕩滌無余矣。
按內(nèi)臺方云。將蜜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捎谩?br />
蘸皂汁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潤。內(nèi)入谷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內(nèi)出。一食頃。當(dāng)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內(nèi)入谷道中。亦可用。
卷五 陽明方
茵陳蒿湯
治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此方主之。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
尿歌曰 二兩大黃十四梔。茵陳六兩早煎宜。身黃尿短腹微滿。解自前陰法最奇。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fā)黃證。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則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亦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也。張令韶之說最妙。)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陽之里。當(dāng)汗而發(fā)之。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按柯韻伯移此方于太陽篇。亦有見解。然原本系是陽明。
圣經(jīng)必不可擅改。)心胸是太陽之里陽明之表。當(dāng)寒以勝之。故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
腸胃是陽明之里。當(dāng)瀉之于內(nèi)。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稟北方之色。經(jīng)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jié)。率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diào)胃實。令一身內(nèi)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jié)M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陽明利水之圣劑也。又按仲景治陽明渴飲有三法。太陽篇之五苓散微發(fā)汗以散水氣者不與焉。若大渴煩躁小便自利者。白虎湯加參清火而生津。脈浮發(fā)熱小便不利者。豬苓湯滋陰以利水。若小便不利而發(fā)黃腹?jié)M者。
茵陳湯以泄熱令黃從小便出。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氣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品。以小便由于氣化也。茲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論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小便故也。須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用。則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更不可用明矣。此主以推陳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能潤腸泄熱。緩緩而行。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去。仲景立法之奇。匪夷所思耳。
卷五 陽明方
麻仁丸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此之。
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炙。) 大黃(一斤 去皮。) 濃樸(一尺去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
歌曰 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夸。黃樸一斤丸飲下。緩?fù)ㄆ⒓s是專家。(一本。
濃男元犀按。脾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熱而津液枯。脾無所行而為窮約。故取麻仁、杏仁多脂治在脾而取緩。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數(shù)已還津液于胃中。而大便難已也。
蔚按。古今權(quán)量尺寸不同??贾畠?nèi)臺方。麻仁四兩。杏仁六兩。芍藥、枳實各二兩。濃樸三
卷五 陽明方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發(fā)黃發(fā)熱。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里郁業(yè)經(jīng)向外驅(qū)。身黃發(fā)熱四言規(guī)。(身黃發(fā)熱之外無他證。)草須一兩二黃柏。
十五
卷五 陽明方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此湯主之。
麻黃(二兩 去節(jié)。) 連翹(二兩) 赤小豆(一升) 甘草(二兩) 生梓白皮(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歌曰 黃病姜翹二兩麻。一升赤豆梓皮夸。棗須十二能通竅。四十杏仁二草嘉。
蔚按。梔子柏皮湯。治濕熱已發(fā)于外。止有身黃發(fā)熱而無內(nèi)瘀之證。此治瘀熱在里。迫其濕豆利水奠安太陰。俾病氣合于太陰而為黃者。仍助太陰之氣。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去也。潦水者雨后水行 地。取其同氣相求。地氣升而為雨。亦取其從下而上之義也。
卷五 少陽方
小柴胡湯方
?。ū菊摕o方。此方列于太陽篇中。今補其方名。)
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言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為甲木。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木。
主論云。少陽中風(fēng)。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言少陽自論云。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論云。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論云。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言當(dāng)審汗少陽未列專方。當(dāng)于太陽陽明篇求之。
卷五 少陽方
太陰方
論云。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jié)硬。
此總論又云。太陰病脈浮。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論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其臟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輩。此二節(jié)。言太陰病在外湯論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dāng)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dāng)去故也。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過濕熱相并。又為發(fā)黃之證。小便自利者不發(fā)黃。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nèi)故也。
論云。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
桂枝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此承上節(jié)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
而脈弱者大便陸續(xù)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也。
卷五 少陽方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卷五 少陽方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大實痛者。
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歌曰 桂枝倍芍轉(zhuǎn)輸脾。泄?jié)M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述 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于至陰之分。舉誤陷之邪。而腹痛自止道。去實滿。棗、草助轉(zhuǎn)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卷五
少陰方
論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以少陰標(biāo)本水火陰陽之氣。見于脈證者為提綱也神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或在于經(jīng)?;驓w于中土。俱明神機樞轉(zhuǎn)上下出入之至理。故其方亦寒熱攻補表里之不同。
卷五 少陰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歌曰 麻黃二兩細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陰反發(fā)熱。脈沉的證奏奇功。
蔚按。少陰病始得之。是當(dāng)無熱。而反發(fā)熱。為太陽標(biāo)陽外呈。脈沉為少陰之生氣不升。
恐陰陽內(nèi)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子助太陽之表陽而內(nèi)合于少陰。麻黃、細辛啟少陰之水陰而外合于太陽。須知此湯非發(fā)汗法。乃交陰陽法。
卷五 少陰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此方主之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 炮。) 甘草(二兩 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歌曰 甘草麻黃二兩佳。一枚附子固根 。少陰得病二三日。里證全無汗豈乖。
蔚按。少陰病自始得以至二三日。無下利厥逆大寒之里證。又無心中煩不得臥熱化之里證。
解。而又恐過汗以傷心腎之真液。故于前方去細辛。加甘草之補中。取中焦水谷之津而為汗。
則內(nèi)不傷陰。邪從汗解矣。須知此湯變交陰陽法。為微發(fā)汗法。
卷五 少陰方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歌曰 四兩黃連三兩膠。二枚雞子取黃敲。一芩二芍心煩治。更治難眠睫不交。
男元犀按。少陰病但欲寐為提綱。此節(jié)云心中煩不得臥。是但欲寐之病情而變?yōu)樾闹袩?br />
可此為少陰熱化之證。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回天手段。
卷五 少陰方
附子湯
治少陰病一二日??谥泻?。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宜此方主之。又少陰病身體痛。
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 生用。)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生附二枚附子湯。術(shù)宜四兩主斯方。芍苓三兩人參二。背冷脈沉身痛詳。
蔚按。論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宜此湯。此治太陽之陽虛此治少陰君火內(nèi)虛神機不轉(zhuǎn)也。方中君以生附子二枚。益下焦水中之生陽以達于上焦之君火也。臣以白術(shù)者。以心腎藉中土之氣而交合也。佐以人參者。取其甘潤以濟生附之大辛。又佐以芍藥者。取其苦降以泄生附之大毒也。然參、芍皆陰分之藥。雖能化生附之暴。又恐其掣生附芍成功之后從小便而退于無用之地。不遺余陰之氣以妨陽藥也。師用此方。一以治陽虛。一以治陰虛。時醫(yī)開口輒言此四字。其亦知陽指太陽。陰指少陰。一方統(tǒng)治之理乎。
卷五 少陰方
桃花湯
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此湯主之。又少陰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便膿血者主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nèi)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歌曰 一升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兩干姜同煮服。少陰膿血是良規(guī)。
張令韶曰。少陰病下利膿血。桃花湯主之。此感少陰君火之熱。不病無形之氣化。而病有形干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此言二三日至四五日。值太陰主氣之期而脾絡(luò)不通。則為腹痛。脾絡(luò)不通不能轉(zhuǎn)輸。則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水谷不分而為利不止。陰絡(luò)傷則為膿血。石脂為山之血脈凝結(jié)而成。故治經(jīng)脈之病。下節(jié)言便膿血可刺者。所以申明病在經(jīng)脈之義也。
卷五 少陰方
吳茱萸湯
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又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主之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一升 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升許吳萸三兩參。生姜六兩救寒侵。棗投十二中宮主。吐利頭疼煩躁尋。
蔚按。少陰之臟。皆本陽明之水谷以資生。而復(fù)交會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則中土大虛。
中土少陰之氣而上交。則為躁。甚則煩躁欲死。方用吳茱萸之大辛大溫以救欲絕之陽。佐人參之沖和以安中氣。姜、棗和胃以行四末。師于不治之證。不忍坐視。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所以與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三方鼎時也。論云。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氣。為厥陰專藥。然溫中散寒。又為三陰并用之藥。而佐以人參、姜、棗。又為胃陽衰敗之神方。昔賢所以有論方不論藥之訓(xùn)也。
卷五 少陰方
豬膚湯
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主之。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歌曰 斤許豬膚斗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再投粉(白粉。五合。)蜜(白蜜。一升。)
熬香服張令韶曰。此方合下四方。皆以少陰主樞。旋轉(zhuǎn)內(nèi)外。無有止息。逆則病也。夫少陰上火下水火不交則神機樞轉(zhuǎn)不出。故胸滿。神機內(nèi)郁。故心煩。豬為水畜。膚取其遍達周身。從內(nèi)而外。亦從外而內(nèi)之義也。蜜乃稼穡之味。粉為五谷之精。熬香者。取香氣助中土以交合水火。轉(zhuǎn)運樞機者也。
卷五 少陰方
甘草湯
治少陰咽痛者。
甘草(二兩 生用。)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甘草名湯咽痛求。方教二兩不多收。后人只認(rèn)中焦藥。誰識少陰主治優(yōu)。(后賢童便
卷五 少陰方
桔梗湯
治少陰咽痛。與甘草不差者。與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甘草湯投痛未瘥。桔加一兩莫輕過。奇而不效須知偶。好把經(jīng)文仔細哦。
述 少陰之脈。從心系上挾咽。二三日乃三陽主氣之期。少陰君火。外合三陽。上循經(jīng)脈。
壅遏于會厭狹隘之地也。
卷五 少陰方
苦酒湯
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主之。
半夏(洗破十四枚) 雞子(一枚 去黃。)
上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瘥。更作三劑。
歌曰 生夏一枚十四開。(洗破十四枚。)雞清苦酒攪幾回。刀環(huán)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蔚按。一雞子殼之小。安能納半夏十四枚之多。近刻以訛傳訛。即張令韶、張隱庵、柯韻伯去其涎。而破為十四枚也。舊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致貽誤至今。特正之。
張令韶曰。此治少陰水陰之氣不能上濟君火也。君火在上。熱傷經(jīng)絡(luò)。故咽中傷生瘡。
經(jīng)曰能環(huán)轉(zhuǎn)而上達。故不能語言聲不出也。張隱庵有云。人之聲音。藉陰中之生氣而出。半夏生當(dāng)夏半。感一陰之氣而生。故能開發(fā)聲音。破十四枚者。七為奇數(shù)。偶七而成十四。是偶中之奇。取陰中之生陽也。雞卵屬金而白象天。肺主金主天。助肺以滋水之上源也。刀為金器。
環(huán)者還也。取金聲環(huán)轉(zhuǎn)之義也。苦酒醋也。書曰曲直作酸。經(jīng)曰少陽屬腎。一以達少陽初生之氣。一以金遇木擊而鳴矣?;鹕先姓?。金遇火而三伏。三伏已過。金氣復(fù)矣。樞轉(zhuǎn)利。
水氣升。金氣清。則咽痛愈而聲音出矣。
卷五 少陰方
半夏散及湯
治少陰咽中痛者主之。
半夏(洗。) 桂枝 甘草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巳。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歌曰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須寸匕飲調(diào)宜。若煎少與當(dāng)微冷。咽痛求樞(少陰主樞。其氣逆蔚按。少陰主樞。熱氣不能從樞而出。逆于經(jīng)脈而咽痛。為甘草湯證。寒氣不能從樞而出。
即桂枝湯啜粥之義。從中以達外。俾內(nèi)外之經(jīng)脈通而少陰之樞機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
以湯少少咽之。取其輕捷。即湯亦同于散也。
卷五 少陰方
白通湯
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卷五 少陰方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而煩者。此方脈暴出者死。脈微續(xù)者生。
白通湯中加豬膽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如法湯成。內(nèi)豬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歌曰 蔥白四莖一兩姜。全枚生附白通湯。脈微下利肢兼厥。干嘔心煩膽尿襄。(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男元犀按。白通湯主少陰水火不交。中虛不運者也。用生附啟水臟之陽以上承于心。蔥白引蔚按。白通加豬膽汁湯。張令韶之注甚妙。令韶謂脈始于足少陰腎。主于手少陰心。生于足若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心無所主胃無所生腎無所始也。白通湯三面俱到。加膽汁、人尿調(diào)和后入。生氣俱在。為效倍速??嘞毯蠟橐患?。入咽之頃??嘞热胄募措S咸味而直交于腎。腎得心君之助則生陽之氣升。又有附子在下以啟之。干姜從中以接之。蔥白自上以通之。
利止厥回。不煩不嘔。脈可微續(xù)。危證必仗此大方也。若服此湯后脈不微續(xù)而暴出。燈光之回焰。吾亦無如之何矣。
卷五 少陰方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痛?;蚋蓢I?;蜓释?。或利止脈不出者。此方主之。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強人四兩)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歌曰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納亡陽此指南。外熱里寒面赤厥。脈微通脈法中探。(一本。
甘加減歌曰 面赤加蔥莖用九。腹痛去蔥真好手。蔥去換芍二兩加。嘔者生痛去芍桔須加。桔梗一兩循經(jīng)走。脈若不出二兩參。桔梗丟開莫掣肘。
參各家說 陽氣不能營運。宜四逆湯。元陽虛甚。宜附子湯。陰盛于下格陽于上。宜白通湯豈能疾呼散陽而使返耶。故倍用干姜。而仍不減甘草者??稚o之余。不能當(dāng)姜、附之猛。
還藉甘草以收全功也。若面赤者。虛陽上泛也。加蔥白引陽氣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絡(luò)不和也。去蔥加芍藥以通脾絡(luò)。嘔者。胃氣逆也。加生姜以宣逆氣。咽痛者。少陰循經(jīng)上逆也。
去芍藥之苦泄。加桔梗之開提。利止脈不出者。谷氣內(nèi)虛。脈無所稟而生。去桔梗加人參以生脈。
卷五 少陰方
四逆散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日摺<游逦蹲?、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
分溫再服歌曰 枳甘柴芍?jǐn)?shù)相均。熱厥能回察所因。白飲和勻方寸匕。陰陽順接用斯神。
加減歌曰 咳加五味與干姜。五分(去聲)平行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溫酸收兩相顧。
法度。腹中痛三升。去薤納散寸匕數(shù)。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溫兩服法可悟。
張令韶曰。凡少陰病四逆。俱屬陽氣虛寒。然亦有陽氣內(nèi)郁不得外達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實形圓臭香。胃家之宜品也。所以宣通胃絡(luò)。芍藥疏泄經(jīng)絡(luò)之血脈。甘草調(diào)中。
柴胡啟達陽氣而外行。陽氣通而四肢溫矣。若咳者。肺寒氣逆也。用五味、干姜。溫斂肺氣。
并主下利者。溫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氣虛也。加桂枝以保心氣。小便不利者。水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里寒也。加附子以溫寒。泄利下重者。陽氣郁于下也。
用薤白以通陽氣。
卷六 厥陰方
烏梅丸
治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棕势淙水?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此為臟寒?;咨先腚豕薀m汈?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吐蛔?;棕收摺趺吠柚髦?。又主久利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蜀椒(四兩 炒去汗。)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歌曰 六兩柏參桂附辛。黃連十六厥陰遵。歸椒四兩梅三百。十兩干姜記要真。
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經(jīng)云。厥陰之上。風(fēng)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fēng)為本。以陰寒為標(biāo)。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biāo)本而從于中治。沈堯封云。此厥陰證之提綱也。消渴等證外。更有厥熱往來?;驀I?;蚶茸C。猶之陽明病胃家實之外。更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證。故陽明病。必須內(nèi)外證合見。乃是真陽明。厥陰病亦必內(nèi)外證合見。
乃是真厥陰。其余或厥或利或嘔。而內(nèi)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證。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男元犀按。論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是以少陰證之臟厥。喚起厥陰之蛔厥也。然少陰證水火不交。則為煩躁。若真陽欲脫危證。則但躁不煩。與厥陰之但煩不躁者不同。故曰膚冷而躁。名曰臟厥。非蛔厥也?;棕蕿樨赎幉〉淖C。厥陰陰極陽生。
中為少陽相火。名曰蛔厥。此蛔字所包者廣。厥陰主風(fēng)木。若名為風(fēng)厥。則遺去木字。若名為木厥。又遺去風(fēng)字。且用字亦不雅馴。若名為風(fēng)木厥。更見執(zhí)著。第以蛔厥二字該之。蓋以蛔者風(fēng)木之蟲也。而吐蛔為厥陰之真面目。拈此一字。而病源病證俱在其中。其人當(dāng)吐蛔者。以風(fēng)木之病當(dāng)有是證。亦不必泥于蛔之有無。如本節(jié)靜而復(fù)煩。與上節(jié)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皆是也。曰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自吐蛔。又用一當(dāng)字者。言吐蛔者其常。即不吐蛔而嘔而又煩。風(fēng)木之動。亦可以吐蛔例之也。曰靜而復(fù)煩。曰須臾復(fù)止。曰又煩者。風(fēng)有作止也。
然通篇之眼目。在此為臟寒四字。言見證雖曰風(fēng)木為病。相火上攻。而其臟則為寒。何也。
厥陰為三陰之盡也。周易震卦。一陽居二陰之下。為厥陰本象。病則陽逆于上。陰陷于下。
饑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是下寒之確證也。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吐蛔。是上熱之確證也。方用烏梅。漬以苦酒。順曲直作酸之本性。逆者順之。還其所固有。去其所本無。治之所以臻于上理也。桂、椒、辛、附。辛溫之品。導(dǎo)逆上之火。以還震卦下一畫之奇。黃連、黃柏。苦寒之品。瀉心胸之熱。以還震卦上四畫之偶。又佐以人參之甘寒。當(dāng)歸之苦溫。干姜之辛溫。三物合用。能令中焦受氣而取汁。而烏梅蒸于米下。服丸送以米飲。無非補養(yǎng)中焦之法。所謂厥陰不治。取之陽明者此也。此為厥陰證之總方。注家第謂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猶淺之乎測烏梅丸也。
卷六 厥陰方
當(dāng)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此方主之。
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姜(半斤) 吳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溫分五服。
歌曰 三兩辛歸桂芍行。棗須廿五脈重生。甘通二兩能回厥。寒入?yún)禽牵ǘ?。)姜(半斤。)酒(六升。)烹。羅東逸曰。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寒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然厥陰之臟。相火游行其間。經(jīng)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發(fā)熱。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rèn)為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dāng)歸者。厥陰主肝。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其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jīng)而內(nèi)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guān)節(jié)。內(nèi)通竅而外通榮。去生姜者。恐其過表也。倍大棗者。即建中加飴之義。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dāng)?shù)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并舉。則志遂而神悅。
未有厥陰神志遂悅。
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非辛溫之品不能兼治。則加吳萸、生姜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nèi)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nèi)外兩傷于寒之法也。
卷六 厥陰方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一兩半) 升麻(一兩半) 當(dāng)歸(一兩)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 石膏(六銖) 白術(shù)(六銖) 干姜(六銖) 芍藥(六銖) 桂枝(六銖)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 天冬(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相歌曰 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術(shù)芍冬根據(jù)。膏姜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
麻冬。無天門冬。余俱同。)
張令韶曰。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為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
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為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于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
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為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升陽。而復(fù)以茯苓、白術(shù)、干姜調(diào)其下利。與當(dāng)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里陰而透達于肌表。則陽氣下行。
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xué)人宜潛心細玩可也。
卷六 厥陰方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干姜(三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芩連苦降藉姜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
蔚按。傷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陰之標(biāo)陰在下也。醫(yī)復(fù)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熱于上。
以致食入即吐。方用干姜辛溫以救其寒。芩、連苦寒降之且以堅之。然吐下之后。陰陽兩傷。
胃氣索然。必藉人參以濟之。俾胃氣如分金之爐。寒熱各不相礙也。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干姜之溫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氣又能開格而納食也。家君每與及門論此方及甘草附子湯。謂古人不獨審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藥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讀書者。當(dāng)讀于無字處也
卷六 厥陰方
白頭翁湯
治熱利下重。及下利欲飲水者主之。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兩黃連柏與秦。白頭二兩妙通神。病緣熱利時思水。下重難通此藥珍。
蔚按。厥陰標(biāo)陰病。則為寒下。厥陰中見病。則為熱利下重者。即經(jīng)所謂暴注是也。白頭翁臨風(fēng)偏靜。特立不撓。用以為君者。欲平走竅之火。必先定搖動之風(fēng)也。秦皮浸水青藍色。得厥陰風(fēng)木之化。故用以為臣。以黃連、黃柏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熱。其味苦。苦又能堅也。總使風(fēng)木遂其上行之性。則熱利下重自除。風(fēng)火不相煽而燎原。則熱渴飲水自止。
卷六 霍亂方
四逆加人參湯
治霍亂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亡血也。此方主之。
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
歌曰 四逆原方主救陽。加參一兩救陰方。利雖已止知亡血。須取中焦變化鄉(xiāng)。(內(nèi)經(jīng)謂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方用人參滋中焦之汁。非取其回陽也。)
蔚按。論云。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無血也。言霍亂既利而復(fù)利。其證惡寒。其脈又微。
可則亡陰之義也。金匱曰。水竭則無血。即為津液內(nèi)竭。故以四逆湯救其陽氣。又加人參生其津液??马嵅伤哪鏈腥藚?。不知仲景于回陽方中迸絕此味。即偶用之。亦是制熱藥之太過。惟救陰方中乃加之。韻伯此言??芍磭L夢見本草經(jīng)也。
卷六 霍亂方
理中丸
治霍亂病嘔吐泄利。寒多不飲水者。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一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兩。下多者。還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二兩??视盟摺<有g(shù)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
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按與服桂枝湯同法。可知傷寒不忌食也。)
歌曰 吐利腹疼用理中。丸湯分兩各三同。術(shù)姜參草剛?cè)釢?。服后還余啜粥功。
加減歌曰 臍上筑者白術(shù)忌。去術(shù)加桂四兩治。吐多白術(shù)亦須除。再加生姜三兩試。若還下多術(shù)仍留。輸轉(zhuǎn)之功君須記。悸者心下水氣凌。茯苓二兩堪為使??视嬎g(shù)多加。共投四兩五錢餌。腹中痛者加人參。四兩半兮足前備。寒者方內(nèi)加干姜。其數(shù)亦與加參類。(足前靈胎云。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nèi)溫。)
蔚按。論云?;魜y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曰霍亂者。嘔吐而利也。頭痛發(fā)熱身疼痛者。內(nèi)霍亂而外傷寒也。熱渴者。以五苓散助脾土以滋水津之四布。寒而不渴者。用理中丸理中焦而交上下之陰陽。蓋以上吐下利。不論寒熱。治宜專顧其中也。王晉三云。人參、甘草甘以和陰。白術(shù)、干姜辛以和陽。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此為溫補第一方。論中言四逆輩。則此湯俱在其中。又治大病瘥后喜唾。善讀書者。于喜唾二字推展之。凡脾胃虛皆是。便可悟調(diào)理之善方矣。
程郊倩曰。參、術(shù)、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于陰。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
卷六 霍亂方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治吐以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此湯主之。
通脈四逆原方加豬膽汁(四合。)通脈四逆湯煎成。內(nèi)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出。
歌曰 生附一枚三兩姜。炙甘二兩玉函方。(此遵宋本金匱玉函經(jīng)。坊刻傷寒論甘草三兩炙。)脈微內(nèi)竭(吐以下斷。津液竭于內(nèi)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于內(nèi)而不榮乎外也。)資真汁。(經(jīng)汁止半合。)
蔚按。論云。吐以下斷者。言陰陽氣血俱虛。水谷俱竭。無有可吐而自已。無有可下而自斷也。曰汗出而厥脈微欲絕者。無陽氣以主之也。曰四肢拘急者。無津液以養(yǎng)之也。此際若用四逆湯姜、附之溫。未嘗不可以回陽。倍用甘草之甘。未嘗不可以滋陰。然猶恐其緩而無濟也。若用通脈四逆湯。倍干姜之勇。似可追返元陽。然猶恐大吐大利之余。驟投大辛之味。內(nèi)而津液愈涸。外而筋脈愈攣。頃刻死矣。師于萬死中覓一生路。取通脈四逆湯以回其厥。以止其汗。更佐以豬膽生調(diào)。取生氣俱在。苦先入心而脈復(fù)。以汁補中焦之汁。灌溉于筋則拘急解。辛甘與苦甘相濟。斯陰陽二氣。頃刻調(diào)和。即四逆加人參湯之意。但人參亦無情之草根。不如豬膽汁之異類有情。生調(diào)得其生氣。為效倍神也。諸家囿于白通加法。謂格陽不入。借苦寒以從治之??鞍l(fā)一笑。按古本只加膽汁。無人尿。張隱庵注有人尿。必有所本。讀其注文。極有見解。張隱庵云。此節(jié)重言。以結(jié)上文兩節(jié)之意。上兩節(jié)皆主四逆湯。
此內(nèi)竭。
所謂脈微欲絕之脈。依然如故。此為陰陽血氣皆虛。更宜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通脈四逆湯解見少陰篇。加水畜之甲膽。乃起腎臟之精汁上資心主之血。更加人尿。乃引膀胱之津液還入胃中。取精汁內(nèi)滋而血氣調(diào)和之意。蓋風(fēng)雨寒暑之邪直入中焦。皆為霍亂。若吐利太過。而生氣內(nèi)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皆宜四逆湯主之。無分寒與暑也。何也。正氣受傷。
止救藥亦愈。即陰陽湯、黃土湯。皆能療之。若霍亂里虛。古圣止立四逆、理中二方。為急救正氣之法。有謂藿香正氣散治暑霍亂者。亦非也。愚每見暑月病霍亂。四肢逆冷無脈而死。藿香正氣。不過寬胸解表之劑。惡能治之。況夏月元氣發(fā)泄在外。中氣大虛。外邪卒至。救正猶遲。況疏散之劑乎。夫邪正相搏。有風(fēng)雨寒暑之分。正受邪傷。止論正氣之虛實。入臟即為不治之死證。非風(fēng)暑為陽而寒雨為陰也。此為霍亂之大綱。學(xué)人宜服膺而勿失。 高子曰。
霍汁、人尿者。津液竭而陰血并虛。不當(dāng)?shù)潢?。更?dāng)滋益其陰之意。每見夏月霍亂之證。
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投以理中、四逆。不能取效。反以明礬少許和涼水服之而即愈。亦即膽汁、人尿之意。先賢立法??芍^周遍詳明矣。
卷六 陰陽易瘥后勞復(fù)方
燒散
治陰陽易。
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
婦人病。取男子中 燒服。
歌曰 近陰襠褲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diào)。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張隱庵曰。 襠乃陰吹注精之的。蓋取彼之余氣劫彼之余邪。邪毒原從陰入。復(fù)使之從陰以出。故曰。小便利。陰頭微腫。即愈。
卷六 陰陽易瘥后勞復(fù)方
枳實梔子豉湯
治大病瘥后。勞復(fù)者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
枳實(三枚 炙。) 梔子(十四枚) 香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罩笕∷纳?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
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歌曰 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梔復(fù)病該。(傷寒論只以大病后勞復(fù)者六字該之。不著其病形。)漿水法煎微取汗。食停還藉大黃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張隱庵曰。大病瘥后。則陰陽水火始相交會。勞其形體。則氣血內(nèi)虛。其病復(fù)作。其證不一。故不著其病形。只以此方統(tǒng)治之。方中梔子清上焦之煩熱。香豉啟下焦之水津。枳實炙香宣中焦之土氣。三焦和立三百九十七法。法以方而行。方以法而定。開千百年之法眼。不可專謂為方。仲景后。此道漸晦。至唐。賴有孫思邈起而明之。著千金方。其方俱從傷寒論套出。又將傷寒論一一備載不遺。惜其字句不無增減。章節(jié)不無移易。又不能闈發(fā)其奧蘊。徒汲汲于論中各方。臨摹脫換。以求新異。且續(xù)刻千金翼以養(yǎng)性補益。各立一門。遂致后醫(yī)以補脾補腎。脾腎雙補。補氣補血。氣血兩補。溫補涼補。不溫不涼之平補等方。迎合于富貴之門。鄙陋之習(xí)。由此漸開。究非千金方之過。不善讀千金方之過也。后學(xué)若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則千金書何嘗非仲景書之翼也耶。千金私淑仲景。時有羹墻之見。其方托言龍宮秘方。蓋以仲景居臥龍岡。其傷寒金匱方即為龍宮方。老生恒談。神明瘁鬼神來告。豈其真為神授哉。家嚴(yán)少孤。家徒四壁。半治舉子業(yè)。半事刀圭家。日見各醫(yī)競尚唐宋各匯方。金元劉張朱李四大家。以及王宇泰、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濫收各方而為書。是有方之書行而無方之書逐廢。心甚憫之。每欲以家藏各方書付之祖龍。而于無方之本經(jīng)、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及祖述伊芳圣經(jīng)方之仲景書。寢食數(shù)十年弗倦。自千金以下無譏焉。壬子登賢書后。寓都門。適伊芳云林先生患中風(fēng)證。不省人事。手足偏廢。湯米不入者十余日。都門名醫(yī)。咸云不治。家嚴(yán)以二大劑起之。名噪一時。就診者門外無虛轍。后因某當(dāng)事強令館于其家。辭弗就。
拂其意。癸丑秋托病而歸。后出宰畿輔。恐以醫(yī)名蹈癸丑歲之前轍。遂絕口不談。而猶私自著書。嘗語蔚曰。三不朽事。立言居其一。時文詞賦不與焉。有人于此。若能明仲景之道。
不為異端末學(xué)所亂。民不夭札。其功德且及于天下后世也。前刻公余醫(yī)錄等書。皆在保陽己注釋后。若存若沒。千有余年。至今日方得其真諦。與時俗流傳之醫(yī)書大有分別。所苦者方中分兩輕重。煮漬先后。分服、頓服、溫服、少冷服等法。毫厘間大有千里之判。不得不從俗本。編為歌括。以便記誦。命蔚于歌括后各首擬注。親筆改易。其于蔚之千慮一得處。
則圈之又圈。點之又點。意欲大聲疾呼。喚醒千百醫(yī)于靡靡欲寤中忽然警覺而后快。至于金匱方。又命弟元犀韻之。蔚則仿建安許氏內(nèi)臺方議體。為之逐條立議焉。蓋以高年之心。不堪多用。蔚與弟元犀不過效有事服勞之道。非敢輕動筆墨也云爾。時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冬至后五日也。男蔚謹(jǐn)識。
蔚再按。以上擬注及附識一條。皆家嚴(yán)親自裁定。付刻后。每欲于注中說未了者。續(xù)出數(shù)條。庶無剩義。因閱時賢徐靈胎醫(yī)書六種。其首卷有論六條。頗見曉暢。蔚可以不必再續(xù)也。今附錄于后。以公同好。
卷六 陰陽易瘥后勞復(fù)方
附錄六首
?。ň阈祆`胎著。靈胎名大椿。江蘇吳江人也。)
方藥離合論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梢宰円籽獨?。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為之制方以調(diào)劑之。或用以專攻?;蛴靡约嬷?。或相輔者?;蛳喾凑??;蛳嘤谜??;蛳嘀普摺?br />
故夫按病用藥。藥雖切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guān)者。謂之有方無藥。譬之作書之法。用筆已工而配合顛倒。與夫字形俱備而點畫不成者。皆不得謂之能書。故善醫(yī)者。分觀之而無藥弗切于病情。合觀之而無方不本于古法。然后用而弗則亦同于殺人而已矣。至于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則內(nèi)經(jīng)詳言之。茲不復(fù)贅云。
古方加減論古人制方之義。微妙精詳。不可思議。蓋其審察病情。辨別經(jīng)絡(luò)。參考藥性。斟酌輕重。
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發(fā)。故不必有奇品異術(shù)。而沉痼艱險之疾。投之輒有神效。此漢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勝窮。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盡期乎。故古人即有加減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現(xiàn)之癥或不同。則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內(nèi)。因其現(xiàn)癥之異。而為加減。如傷寒論中治太陽病用桂枝湯。若見項背強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喘者。則用桂枝加濃樸杏仁湯。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白芍湯。更惡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湯。此猶以藥為加減者也。若桂枝麻黃各半湯。則以兩方為加減矣。若發(fā)奔豚者。用桂枝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之輕重為加減矣。然一二味加減。雖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著其加減之藥。若桂枝湯倍用芍藥而加飴糖。則又不名桂枝加飴糖湯而為建中湯。其藥雖同而義已別。則立名亦異。古法之嚴(yán)如此。后之醫(yī)者不識此義。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則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則即曰小柴胡湯。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參也。用豬苓、澤瀉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專在桂枝也。去其要藥。雜以他藥。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則歸咎于病?;騽t歸咎于藥。以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果識其病。而用古方支離零亂。豈有效乎。遂相戒以為古方難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義。故與病毫無益而反有害也。然則當(dāng)何如。曰。能識病情與古方合者。則全用之。有別癥。則據(jù)古法加減之。如不盡合。則根據(jù)古方之法。將古方所用之藥而去。取損益之。必使無一藥之不對癥。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方劑古今論后世之方。已不知幾億萬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也。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藥理之本原。
識藥性之專能。察氣味之從逆。審臟腑之好惡。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經(jīng)絡(luò)。
其思遠。其義精。味不過三四。而其用變化無窮。圣人之智。真與天地同體。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上古至今。千圣相傳。無敢失墜。至張仲景先生。復(fù)申明用法。設(shè)為問難。注明主治之癥。其傷寒論、金匱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啟后。萬世不能出其范圍。此之謂古方。與內(nèi)經(jīng)并垂不朽者。其前后名家如倉公、扁鵲、華佗、孫思邈諸人。各有師承。而淵源又與仲景微別。然猶自成一家。但不能與靈、素、本草一線相傳。為宗支正脈耳。既而積習(xí)相仍。每著一書。必自撰方千百。唐時諸公。用藥雖博。已乏化機。至于宋人。并不知藥。
其方亦板實膚淺。元時號稱極盛。各立門庭。徒騁私見。迨乎前明。蹈襲元人緒余而已。
今之醫(yī)者。動云古方。不知古方之稱。其指不一。若謂上古之方。則自仲景先生流傳以外。
無幾也。如謂宋元所制之方。則其可法可傳者絕少。不合法而荒謬者甚多。豈可奉為典章。
若謂自明人以前皆稱古方。則其方不下數(shù)百萬。夫常用之藥不過數(shù)百品。而為方數(shù)百萬。隨拈幾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也。嗟嗟。古之方何其嚴(yán)。今之方何其易。其間亦有奇巧之法。用藥之妙。未必不能補古人之所未及可備參考者。然其大經(jīng)大法。則萬不能及。其中更有違經(jīng)背法之方。反足貽害。安得有學(xué)之士。為之擇而存之。集其大成。刪其無當(dāng)。實千古之盛舉。余蓋有志而未遑矣。
古今方劑大小論今之論古方者。皆以古方分兩太重為疑。以為古人氣體濃。故用藥宜重。不知此乃不考古而為此無稽之談也。古時升斗權(quán)衡。歷代各有異同。而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二。
?。ㄓ嘤H見漢時有六升銅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湯乃傷寒大劑也。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共八兩。二八不過一兩六錢為一劑。分作三服。則一服藥不過今之五錢三分零。他方間有藥品多而加重者。亦不過倍之而已。今人用藥。必十?dāng)?shù)品。各一二錢?;蛉腻X。則反用三兩外矣。更有無知妄人。用四五兩作一劑。近人更有用熟地八兩為一劑者。尤屬不倫。用丸散亦然。如古方烏梅丸。每服如桐子大二十丸。今不過四五分。若今人之服丸藥。則用三四錢至七八錢不等矣。末藥只用方寸匕。不過今之六七分。今亦服三四錢矣。古人之用藥分兩。未嘗重于今日。(周禮遺人。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釜。注。六斗四升曰釜。
四釜共二石五斗六升。為人一月之食。則每日食八升有余矣。)而謬說相傳。方劑日重。
此一端。而荒唐若此。況其深微者乎。蓋既不能思考古。又無名師傳授。無怪乎每舉談也。
煎藥法論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diào)度。尚能損人。
況然后加余藥同煎。此主藥當(dāng)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湯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后須啜熱粥以助藥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則以甘瀾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服后又當(dāng)多飲暖水。小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納飴糖。大柴胡湯則煎減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龍骨二十沸。煎藥之法。不可勝數(shù)。皆各有意義。大都發(fā)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泄。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故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難愈也。若今之醫(yī)者。亦不能知之矣。況病家乎。
服藥法論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zé)o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發(fā)散之劑。欲驅(qū)風(fēng)寒出之于外。必?zé)岱财潴w。令藥氣行于營衛(wèi)。熱氣周遍。挾風(fēng)寒而從汗解。若半溫而飲之。仍當(dāng)風(fēng)坐立?;騼H寂然安臥。則藥留腸胃。不能得汗。
風(fēng)寒無暗消之理。而營氣反為風(fēng)藥所傷矣。通利之藥。欲其化積滯而達之于下也。必空腹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濁從大便解。若與飲食雜投。則新舊混雜。而藥氣與食物相亂。則氣性不專而食積愈頑矣。故傷寒論等書服藥之法。宜熱。宜溫。宜涼。宜冷。宜緩。宜急。
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飽。宜饑。更有宜湯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丸。其輕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所當(dāng)。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義。必有得于心也。
卷首
醫(yī)病順其自然說
病患之吉兇禍福。寄之于醫(yī)。醫(yī)者之任重。然權(quán)不操諸醫(yī)。而操諸用醫(yī)之人。何也。人有大病。庸醫(yī)束手無策。始求救于名醫(yī)。名醫(yī)入門診畢。告以病從何來。當(dāng)從何去。得那一類藥而增劇者何故。得那一類藥除去那一病。而此外未能盡除者何故。病勢雖覺稍愈。逾一二日仍作?;蛴庖欢斩跤谇罢哂趾喂?。一一為病家?guī)椭?。定其如此救誤。如此溫清攻補。如此按法立方。服藥后必見出何證。又見出何證則可愈。預(yù)斷其愈于何日何時。病家能一一信其言而不疑。且架中不藏本草備要、醫(yī)方集解、萬病回春、本草綱目、東醫(yī)寶鑒、馮氏錦囊、赤水玄珠、薛氏醫(yī)按、景岳全書、石室秘錄、辨證奇聞、臨證指南之類。又無強不知以為知之親友與根據(jù)阿兩可素稱果子藥之先生。朱紫不亂。則名醫(yī)得以盡其所長。傷寒卒病二三日可愈。最遲亦不出十八日之外。風(fēng)癆臌膈一月可愈。最遲亦不出三月之外。否則病家疑信參半。時醫(yī)猶可勉強從事。俟其病氣衰而自愈。若以名醫(yī)自命者。斷不可肩此重任。反致取怨敗名。余因熱腸而備嘗其苦。凡我同志??梢澡b此前車。今之方技家。恃在口給。見有同我者引之。互相標(biāo)榜。遜我者亦不卻之。臨深為高。至于窮本草經(jīng)。讀靈素。法仲景。
其立論為耳所未聞。其治效又目所僅見。遂謙讓曰。我不能如此之神。亦不能如此之偏以取勝也。若輩造此偏之一字。任令法高一丈。其奈魔高十丈。且謂古書不可以今用。即于多讀書處謂其偏。起死證而生之。即以出奇入險目其偏。以致病家先入為主。廣集不偏之醫(yī)。歷試罔效。不得已始延為破釜沉舟之計。
究竟終疑其偏。麻、桂、硝、黃。則曰汗下之太過也。姜、附、芩、連。則曰寒熱之太峻也。建中、理中、陷胸、十棗。則曰補瀉之不留余地也。滋水之地黃。補元之人參。用應(yīng)多而反少。日食之棗子。至賤之甘草。用應(yīng)少而反多。此等似是而非之言。更甚于恣肆不倫于理之言。知幾者正可以拂衣而去。乃猶曰病尚可為。不忍恝然而舍之。此雖活人無已之心。
而疑事無功。未能活人。且以誤人。蓋藥之所以流行于經(jīng)絡(luò)臟腑。內(nèi)外無有不到者。氣為之也。氣不自到。心氣主之。膽氣壯之也。彼既疑我為偏。一見我之用藥。又出于意想之外。
則心氣亂。內(nèi)經(jīng)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是也。不獨心氣亂。而且膽氣亦因之而怯。內(nèi)經(jīng)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云。十二經(jīng)皆取決于膽是也。藥乃草根樹皮及一切金石之鈍物。原藉人之真氣以流行。今心氣亂而妄行。膽氣怯而不行。如芩、連入口。其寒性隨其所想而行。旋而皮毛鼓栗。而寒狀作矣。姜、附入口。其熱性隨其所想而行。旋而心煩面赤。而熱狀作矣。凡此之類。不過言其大略。不必淋漓痛切而再言之。其中之所以然者。命也。我亦順其自然而已矣。又何必多事為。凡我同志者。能以余為前車之鑒。則道愈彰。而活人愈眾。
卷首 征引三條
一
傷寒論平脈法第十三節(jié)。問曰。脈有災(zāi)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yīng)。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zāi)怪。問曰。何緣得此吐利。答曰?;蛴信f時服藥。今乃發(fā)作。故為災(zāi)怪耳。程郊倩注曰。望問固醫(yī)家之事。亦須病家毫無隱諱。方能盡醫(yī)家之長。因復(fù)出此條。
為病家服藥瞞醫(yī)之戒。災(zāi)因自作。而反怪及醫(yī)。故曰災(zāi)怪。然更有怪災(zāi)病。不可不知。得仲景法。處仲景方。病家大怪。以示諸醫(yī)。益搖腦吐舌而大怪。乃從其不怪者治之。輕者劇。
重者死。而災(zāi)及其身。終不解其病謂何病。此病近日竟成疫。沿門漸染。仲景卻未言及。想仲景時只有災(zāi)怪病。尚無怪災(zāi)病耳。一噱。
按程郊倩謂怪災(zāi)病。孽不在庸醫(yī)之好造謠言。而在病家之貴耳賤目。執(zhí)俗本之本草。查對名醫(yī)之處方。執(zhí)俗本之套語。貶駁名醫(yī)之治法。以致名醫(yī)嘆息而不與辨。決然而去。豈非災(zāi)由自取耶。憶戊辰春。
李太守名符清。患氣短病。余主以桂苓甘術(shù)湯與腎氣丸間服。許以半月必效。旋有所聞。
驚怪而阻。另延津門陶老醫(yī)。服葶藶、杏仁、枇杷葉、木通之類三十余劑。脹腫癃閉而逝。
候補知縣葉名鈞。偶患咳嗽。微發(fā)熱。小便不利。余曰。小青龍湯一服可效。渠怪而不服。
另貝母之類為佐。二十余日后。與余相遇于北關(guān)官廨。自言咳嗽已愈。惟早起氣覺短促。余無他病。余察其面部皮里膜外伏青黯之色。圜口尤甚。按其脈數(shù)而弦芤。重按之散而無神。
直告之曰。此群陰用事。陽光欲熄之候。宜拋去前藥。以白術(shù)、附子濃煎。調(diào)生姜自然汁半杯。六七服。尚可急救。葉公以余言太激而不答。是晚自覺倦怠異常。前醫(yī)仍用熟地一兩。
黨參五錢。枸杞、麥冬、阿膠各三錢。杜仲、酒芍、當(dāng)歸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服之次早神昏不語。痰涎如涌。渠胞弟驚告余曰。前言一線殘陽。扶之尚恐不及。況以熟地等助其陰霾之氣乎。今陰霾之氣。上彌天際。痰涎涌盛。狀如中風(fēng)。蓋以肝為風(fēng)木之臟。人當(dāng)東方生氣將脫之頃。往往外呈此象。其證與中風(fēng)無異也。診其脈。弦數(shù)散亂。三五不調(diào)。余直辭不治。
次日未刻果歿。庚午秋七月。前任天津尹丁名攀龍。過余旅寓。見其面上皮里黧黑。環(huán)唇更甚。
臥蠶微腫。鼻上帶些青色。余直告之曰。君有水飲之病根。挾肝氣而橫行無忌。此時急療可愈。若遲至二十日。病一發(fā)作??轴t(yī)日多。方日雜??偛煌鈿庋涤羲淖?。定出搔不著癢之套方。即有談及水飲。緩治以六君、二陳加減。峻治以滾痰、黑錫專方。此敷衍題面。
而題理題神則盡錯矣。以藥試病。試窮則變計。雖盧扁莫何。丁君心怪言之過激。弗聽。至七月下旬病作。中秋后漸重。九月下旬邀診。余告之曰。向者所陳之弊。今一一蹈之。前說明病發(fā)后毋庸用藥。非自今推諉。
然無中生有之治法。惟金匱咳嗽篇用十棗湯。云??燃移涿}弦者。有水。此主之。又云。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亦宜用此湯。推病根成于舊歲冬初。未及一歲。且病發(fā)止六十余日。尚在百日之內(nèi)。喻嘉言醫(yī)門,法律咳嗽續(xù)論篇。言之甚詳。俟有識有膽者用之。而余則不能。坐中有一老醫(yī)力爭不可。余姑擬龍、牡、甘、苓行水化氣等藥附子、肉桂、人參。服之不斷。漸至大喘。腫脹吐血。大衄。耳目俱出血。小水全無而歿。
此皆怪災(zāi)病之新案。
卷首 征引三條
二
張隱庵曰。順治辛卯歲。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癰。在鳩尾斜下右寸許。微腫不紅。按之不痛。隱隱然如一雞卵在內(nèi)。姚繼元先生視之曰。此胃脘癰也。一名捧心癰。速宜解散。否則有性命之憂。與一大張膏藥。上加末藥二三錢。午間烘貼。至暮手足蘇軟。漸至身不能轉(zhuǎn)側(cè)。仰臥于書齋。心煩意亂。屏去家人。至初更時。癰上起一毒瓦斯。從左乳下至肋下脅。入于左腎。入時如燒錐刺入。眼中一陣火光。大如車輪。神氣昏暈。痛楚難言。火光漸搖漾而散。神昏始蘇。過半時許。其氣復(fù)起。其行如舊。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予思之。此戊與癸合也。然腑邪入臟。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從脅下入腎。得從中而入于腸胃。則生矣。如此靜而行之。初次不從。二次即隨想而仍從于左乳下入于腸中。腹中大鳴。
無從前之痛楚矣。隨起隨想。因悟修養(yǎng)之道。氣隨想而運用者也。(運氣法大能起鼓脹之證。
勞怯咳嗽亦妙。)至天明大泄數(shù)次。胸膈寬疏。繼元先生復(fù)視之曰。毒已散解。無妨事矣。
至次年中秋復(fù)發(fā)。仍用膏藥末藥。毫無前番之狀。而腫亦不消。予因想運氣之妙。徑行坐臥。
以手按摩按讀此案。知病家不能深信。斷斷不可勉強相從。且不必言及治當(dāng)何法。應(yīng)用何方??趾蟮?br />
卷首 征引三條
三
喻嘉言寓意草云。王岵翁深知醫(yī)理。投劑咸中肯綮。所以長年久世。然苦耳鳴。不樂對客。其左右侍從。誰能究心醫(yī)藥之事。前病獲安。競以為人參之力。而卸禍者反得居功。謂其意中原欲用參。但不敢專主。姑進余商榷。以示詳慎耳。于是善后之宜。一以諉之。曾不顧夫一誤再誤也。前所患虛風(fēng)癥。余用甘寒藥二劑稍效。俄焉更醫(yī)而致危。不得已又召余視之。雖用旋復(fù)代赭二劑回天。然前此虛風(fēng)本癥。尚無暇于驅(qū)除。而主家及醫(yī)。其時方競夸人參之力。謂調(diào)理更宜倍用。無俟參酌。獨不思虛風(fēng)醞釀日深。他日再求良治。不能及矣。余向為岵翁視病。言無不聽。獨患此大病。竟不樂與交談。且日來喜食羊肉河豚以召風(fēng)。然亦不自由也。蓋風(fēng)煽胃中。如轉(zhuǎn)丸之捷。食入易消。不得不借資于濃味。而不知胃中元氣。久從暗耗。設(shè)虛風(fēng)止熄。即清薄之味尚不易化。況于肥甘乎。今之醫(yī)家。全不究病前病后消息。
明語以虛風(fēng)之證。竟不知虛風(fēng)為何物。奈何言醫(yī)耶。奈何言調(diào)攝耶。彼時余適有浙游。旋日復(fù)得重恙。召診時語余云。一病幾危。今幸稍可。但徹夜撰改本章不輟。神亂奈何。余對曰。
胃風(fēng)久熾。津液干槁。真火內(nèi)燔。宜用知母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日進二劑自安。眾議方中用參太少。且無補藥佐之。全無取義。竟置不用。連進參、術(shù)大劑不效。越三日。劑中人參竟加一兩。服后頃刻氣高不返而逝。
按讀此案。以自知醫(yī)理。與平時心服之人。忽為時醫(yī)蠱惑。侍從尼阻。竟至不能用而死。
可知命之所定。非人力所能主也。嘉言既盡其道??筛鏌o罪于王岵翁。而人言不足恤也。余因之有感焉。天下事事后易為智。大病一愈。邀功者議補議溫。紛紛不一。以致既愈之后。
仍留遺患者有之。垂成忽敗者有之。夫大病自我愈之。而善后之計不復(fù)一商者。其故有二。
一以勝任有人也。一以酬謝可免也。偷薄之風(fēng)。適以殞命??鞍l(fā)一嘆。
卷首
考二章
錢天來云。漢之一兩。即今之二錢七分也。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汪苓友云。古云銖者。
之一劑。三分之一。謂之一服。凡用古方。先照原劑。按今之碼子折實若干重。古方載三服者。只按今之異也。程扶生云。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兩分為四分(去聲)。六銖為一分。計二錢五分。
則所謂十八銖者。蓋三分之重。古之七錢半也。然以古今量度及 黍考之。以一千二百黍之重。實于黃鐘之龠。得古之半兩。今之三錢也。合兩龠為合。得古之一兩。今之六錢也。十銖為一千黍之重。今之二錢半也。一銖為百黍之重。今之二分半也?;蛴种^古今量度。惟漢最小。漢之一兩。惟有今之三錢半強。故千金本草。以古三兩為今一兩。古三升為今一升。
然世不必膠柱而鼓瑟。則為善法仲景者矣。
愚按諸說頗有異同。大抵古之一兩。今折為三錢。不泥于古。而亦不離于古也。
卷首
勸讀十則
一、凡積重難反之勢。驟奪其所好。世必驚疑。今且淺而商之。明藥性始于神農(nóng)本經(jīng)。
論病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jīng)二書。外臺謂又有短劇一書。今失傳。方諸舉業(yè)家。與四子書無異。而猶有疑之者。豈四子之書亦不可讀乎。則以讀仲師書。為第一勸。
二、仲師書文義古奧難讀。即劉張朱李四家。(明時以張長沙與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為有發(fā)揮。更有庸妄者。顛倒是非。謂仲師專工于傷寒。其桂枝、麻黃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蘇、羌、獨、荊、防等劑為感冒切用之品。以補中、歸脾、八珍、六味等方為雜病平穩(wěn)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熱為陰虛。多寒為陽虛。自夸為挈領(lǐng)提綱之道。究竟偽術(shù)相師。能愈一大病否。夜氣猶存。舉生平所治之證平心自問。當(dāng)亦知所變計也。則以知過必改。
為第二勸。
三、經(jīng)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黃補陰。以人參補陽。以香、砂調(diào)氣。以歸、芎調(diào)血。
籠服愈。不必盡劑??芍湃擞盟?。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劑一二劑之間。后世如薛立齋醫(yī)按云。服三十余劑及百劑效。李士材云。備參五斤。期于三月奏效。此豈果服藥之效哉。
乃病氣衰而自愈若輩貪天之功而為己力也。余閱其案。深憫病患之困于藥甚于桎梏也。則以經(jīng)方之療效神速。為第三勸。
四、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為主。試看桂枝湯和平解肌。無一非養(yǎng)液之品。
即制一劑。分為三服。不必盡劑可愈。愈后亦無他病。近醫(yī)芎、蘇、羌、獨、荊、防、蒼、芷苦燥辛夏之耗邪陷入少陰。)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悟。)留邪生熱。以致變成煩躁大渴。譫語神昏等證。所謂庸醫(yī)誤人者此也。至于金匱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調(diào)以甘藥四字。
后世之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及四物、八珍、十全、歸脾、逍遙等劑。頗得甘調(diào)之意。而偏駁不馴。板實不靈。又不可不知。則明經(jīng)方之有利無害。為第四勸。
五、仲師為醫(yī)中之圣人。非至愚孰敢侮圣。所疑者其方也。方中無見證治證之品。且銖兩升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備極神妙。況古人升斗權(quán)衡。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三。每劑分三服。一服亦不過七八錢。與兩零而已。較之時方之重者乃更輕。今以古今之碼子折算。
又為之淺淺解釋。俾知經(jīng)方道本中庸。人與知能。為第五勸。
六、先入為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湯、小柴胡湯。無論傷寒雜病。陽經(jīng)陰經(jīng)。凡營衛(wèi)不和者又飲列于散陣。遂致應(yīng)用不用。誤人無算。而不知二藥。神農(nóng)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卻病延年。
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農(nóng)。誠可怪也。閩醫(yī)習(xí)見余用桂枝湯。萬無一失。此數(shù)年來。自三錢亦用至八九錢而效者。咸知頌予創(chuàng)始之德。至于柴胡。不過四錢而止。而浙省江蘇每用必以鱉血拌蒸。最多不過二錢。皆先入之說誤之也。不知長沙方柴胡用至八兩。取其性醇。不妨多服。
之根。害人不淺。推之細辛、五味。用不過一錢。大棗不過二枚。生姜不過二片。種種陋習(xí)。
皆七、起生回生。醫(yī)之道也。如醫(yī)家束手。病家待斃。察其為雜法所誤。先與病家?guī)椭?br />
璧其針機。臟腑調(diào)和。統(tǒng)歸胃氣。危急拯救。不靠人參。(此一句為病家之腦后下一針也。經(jīng)方無用參為救急法。惟霍亂有理中丸湯方。然汗厥脈微欲絕。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湯為主。又無取乎人參。第不可與讀薛氏景岳等書人說也。)力肩其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臨證三十余年。知經(jīng)方之權(quán)奪造化。為第七勸。
八、經(jīng)方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間臨證立方。至晚間一一于經(jīng)方查對。必別有神悟九、醫(yī)門之仲師。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闡揚圣訓(xùn)者則遵之。其悖者則貶之。障川東流。
功在處。張子和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豎論以脾胃為主。立方以補中為先。徇其名而亡其實。
燥與仲師養(yǎng)津液及調(diào)以甘藥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于李時珍、王宇泰之雜。李士材之淺。薛立齋之庸。趙養(yǎng)葵之妄。張景岳、陳遠公、馮楚瞻之浮夸影響。不使一字寓目。方可入于精微之奧。坊刻汪 庵等本。雖云耳食。卻有一二道得著處。但于仲師方末。雜引陶節(jié)庵諸輩臆說。不無朱紫之亂。入門時始參其說。終為鄉(xiāng)愿矣。則以專一不雜。為第九勸。
十、亞圣有云。予豈好辯哉。不得已也。今醫(yī)學(xué)各成門戶。所藉乎明先圣之功。溯委窮源。
生俾此道日益昌明。則以有言無隱。和氣可親。為第十勸。
卷一 太陽方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fēng)。頭疼體痛。發(fā)熱。脈浮緩。名曰中風(fēng)。(方下所言證治。照仲景內(nèi)臺方原文。建安許宏集議。與傷寒論詳略不同。后仿此。)
桂枝(三兩 去皮。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內(nèi)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
后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jù)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歌曰 項強頭痛汗憎風(fēng)。桂芍生姜三兩同。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藉粥之功。
蔚按。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氣相求??墒阎哉{(diào)周身之陽養(yǎng)敗之地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加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fēng)者。
桂枝(三兩 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切。) 大棗(十二枚 擘) 葛根(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覆取歌曰 葛根四兩走經(jīng)輸。(太陽之經(jīng)輸在背。)項背KT KT 反汗濡。(邪之中人。始于皮膚。次及肌絡(luò)。次及經(jīng)輸。邪在經(jīng)輸則經(jīng)輸實而皮毛虛。故反汗出而惡風(fēng)。)只取桂枝湯一料。加來此味妙相須。(一本。芍藥減去一兩。)
張令韶曰。桂枝湯解肌。加葛根以宣通經(jīng)絡(luò)之氣。蓋葛根入土最深。其藤延蔓似絡(luò)。故能同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加附子湯
治太陽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歌曰 汗因過發(fā)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難。尚有尿難風(fēng)又惡。桂枝加附一枚安。
男元犀按。太陽之臟即是少陰。太陽病本宜發(fā)汗。發(fā)之太過而為漏不止。必用附子以固之。
脫液。尚喜腎中之真陽未亡。
只用附子大補少陰之氣。得桂枝湯為太陽之專藥。令陰交于陽則漏止。漏止則液不外脫。
而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去芍藥湯
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惡寒止。停后服。
歌曰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蔚按。傷寒論大旨。以得陽則生。上節(jié)言汗之遂漏。慮其亡陽。此節(jié)言下后脈促胸滿。
亦恐陽位而為滿。脈亦數(shù)中一止而為促。治宜急散陰霾。于桂枝湯去芍藥者??制淞魬訇幮耙病?br />
若見惡寒。為陽虛已極。徒抑其陰無益。必加熟附以壯其陽。方能有濟。喻嘉言、程扶生之解俱誤。
卷一 太陽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jīng)。)如瘧狀。(與往來寒熱不同。故曰如瘧。)
發(fā)熱惡寒。(現(xiàn)出太陽經(jīng)真面目。)熱多寒少。(太陽以陽為主。熱多是主勝客負(fù)。為將解之之寒熱有定候。此則或二或三。無定候也。太陽之陽氣有權(quán)。則邪氣有不能自容之象。) 脈微緩者。(微則邪衰。緩則正復(fù)。)為欲愈也(自起句至此為一節(jié)。言邪輕欲自解。不藥可愈也。)脈微(上節(jié)以微與緩對舉。此節(jié)但云微而不云緩者。以邪衰而正亦衰也。)而惡寒者。
?。ㄉ峡拓?fù)之兆。若寒多熱少即為客勝主負(fù)之兆。況但寒無熱之證乎,此陰陽俱虛。(陰陽認(rèn)作氣背惡寒(自脈法矣。師不出不宜有熱色。今反見熱色者。以其人陰陽雖曰俱虛。而陽氣尚能鼓郁熱之氣而見于面色。)
未欲解也。(欲字可味。太陽以陽為主。猶幸陽氣未敗。尚能鼓過經(jīng)之邪見于面色。獨恨陽氣已虛。不能遂其所欲。令作小汗而解。)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申上未欲解意,辨面色之熱。兼征之周身作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邪欲出而不能自出。故藉此方以助之。自面有熱色至此。又是一節(jié)。通章以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句為主。言過經(jīng)之病也。下分三節(jié)。
節(jié)節(jié)相承。一層剝起一層。自有注傷寒論以來。千百余年無有一人道及。今特詳注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生姜(一兩) 甘草(一兩 炙。) 麻黃(一兩去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
歌曰 桂枝一兩十六銖。甘芍姜麻一兩符。杏廿四枚棗四粒。面呈熱色癢均驅(qū)。
蔚按。內(nèi)臺載此方。即桂枝湯原方分兩。加麻黃三兩。杏仁七十個。白水煎服。取微汗。
許之。乃解其表不虛不實者也。
卷一 太陽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
治太陽病。若形如瘧。日再發(fā)。汗出必解。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 生姜(一兩六銖) 杏仁(十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日再歌曰 一兩六銖芍與姜。麻銖十六杏同行。桂枝一兩銖十七。草兩二銖五棗匡。
蔚按。服桂枝湯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脈洪大。為汗之太驟。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與桂枝以解表邪。
卷一 太陽方
白虎加人參湯
治發(fā)汗后熱不退。大煩渴飲水者。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碎。綿裹。)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服桂渴煩大汗傾。液亡肌腠涸陽明。膏斤知六參三兩。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上節(jié)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凈。宜仍服桂枝以發(fā)汗之?;蚬鹬Χ辄S一湯合肌表于心。故大煩。陽明為燥土。故大渴。陽氣盛。故脈洪大。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以滋水。甘草粳米之甘。人參之補。取氣寒補水以制火。味甘補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卷一 太陽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
治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此湯主桂枝(十八銖) 芍藥(十八銖) 麻黃(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 大棗(四枚) 生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歌曰 桂芍麻甘十八銖。生姜一兩二銖俱。膏銖廿四四枚棗。要識無陽旨各殊。
論中無陽二字。言陽氣陷于陰中。既無表陽之證。不可發(fā)其表汗。故用越婢湯。方中石膏質(zhì)蔚按。本方分兩甚輕。大抵為邪氣輕淺者設(shè)也。太陽以陽為主。所云熱多寒少。是陽氣欲勝太盛。不可用麻血而言。有指元陰元陽而言。有指腑臟而言。有指表里而言。有指寒熱而言。有指邪正而言。
非細心如發(fā)者難也。
卷一 太陽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大棗(十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歌曰 術(shù)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炙甘二兩中輸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蔚按。上節(jié)言太陽之氣內(nèi)陷于脾而不能外達。此節(jié)言太陽之氣內(nèi)陷于脾而不能轉(zhuǎn)輸也。
用桂絲入扣也?;蛘呋诠鹬`而下之。無如表證悉具。轉(zhuǎn)因誤下而陷于脾。以致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其病機在于小便不利四字。桂枝之長于解肌。不長于利水。服五苓散多飲暖水以出。脾不能轉(zhuǎn)輸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湯去桂而加白術(shù)茯苓。則轉(zhuǎn)輸靈而小便自利。
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于內(nèi)外。而內(nèi)外之邪俱凈矣。又按。經(jīng)方分兩輕重。變化難言。有方中以分兩最重為君者。如小柴胡湯。柴胡八兩余藥各三兩之類是也。有方中數(shù)味平用者。如桂枝而以豬苓為君是也。有方中分兩甚少而得力者。如甘草附子湯中。為使之桂枝四兩而所君之甘草只二兩是也。又如炙甘草湯中。為使之地黃一斤而所君之炙甘草只四兩是也。然此雖輕重莫測。而方中有是藥而后主是名。未有去其藥而仍主其名。主其名即所以主其功。如此證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為太陽桂枝證仍在。因其誤治。遂變其解肌之法而為利水。水利則滿減熱除而頭項強痛亦愈。主方在無藥之處。神乎其神矣。
卷一 太陽方
甘草干姜湯
治誤汗。煩躁吐逆而厥者主之。
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歌曰 心煩(火盛。)腳急(熱盛灼筋。)理須明。攻表誤行厥便成。二兩炮姜甘草四。
熱因寒蔚按。誤服桂枝湯而厥。其為熱厥無疑。何以又用甘草、干姜乎。而不知此方以甘草為主。
取大甘以化姜、桂之辛熱。干姜為佐、妙在炮黑。變辛為苦。合甘草又能守中以復(fù)陽也。
論畢竟熱性尚存。其義何居。答曰。此所謂感以同氣。則易入也。子能知以大辛回陽主姜、附而佐以膽尿之妙。便知以大甘復(fù)陽主甘草而佐以干姜之神也。推之僵蠶因風(fēng)而死。取之以治中風(fēng)。驢為火畜。大動風(fēng)火。以伏流之阿水造膠。遂能降火而熄風(fēng)。皆古圣人探造化之微也。仲景又以此湯治肺痿。更為神妙。后賢取治吐血。蓋學(xué)古而大有所得也。
卷一 太陽方
芍藥甘草湯
治誤汗傷血。厥逆腳攣急主之。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 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歌曰 芍甘四兩各相均。兩腳拘攣病在筋。陽旦誤投熱氣爍??喔氏酀鷮崟r伸。
蔚按。芍藥味苦。甘草味甘??喔屎嫌?。有人參之氣味。所以大補陰血。血得補則筋有所養(yǎng)中和之劑??芍伟俨 7膊』妓劁缗c中虛者。服之無不增劇。誠可痛恨。
卷一 太陽方
調(diào)胃承氣湯
治汗后惡熱譫言。心煩中滿。脈浮者主之。
大黃(四兩 去皮。酒洗。) 甘草(二兩 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歌曰 調(diào)和胃氣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黃四兩足。法中之法妙無窮。
蔚按。此治病在太陽而得陽明之陽盛證也。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鹨趦?nèi)。治以苦溫服。亦取緩調(diào)之意。次男元犀按。調(diào)胃承氣湯此證用之??删确鹬z熱入胃之誤。太陽之陽盛證用之。能泄肌熱以作汗。陽明證用之。能調(diào)胃氣以解微結(jié)。內(nèi)臺方自注云脈浮者三字。大有意義。
卷一 太陽方
四逆湯
治下利清谷。三陰厥逆。惡寒。脈沉而微者。此方主之。此乃溫經(jīng)救陽之峻劑也。
甘草(二兩 炙。) 干姜(一兩 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歌曰 生附一枚兩半姜。草須二兩少陰方。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藉草匡。
蔚按。四逆湯為少陰正藥。此證用之以招納欲散之陽。太陽用之以溫經(jīng)。與桂枝湯同用以救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徹上徹下。開辟群陰。迎陽歸舍。交接十二經(jīng)。為斬旗奪關(guān)之
卷二 太陽方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KT KT ,。無汗惡風(fēng)者。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此方主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去節(ji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歌曰 四兩葛根三兩麻。棗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兩。無汗憎風(fēng)(項背KTKT太陽病。)下利(太陽陽明合病)夸。
蔚按。第二方桂枝加葛根湯與此湯。俱治太陽經(jīng)輸之病。太陽之經(jīng)輸在背。經(jīng)云。邪入于輸。腰脊乃強。師于二方皆云。治項背KT KT 。KT KT 者。小鳥羽短。欲飛不能飛。而伸頸之象也。但前方治汗出。是邪從肌腠而入輸。故主桂枝。此方治無汗。是邪從膚表而入輸。故主麻黃。然邪既入輸。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湯全方加葛根、麻黃。亦肌表兩解之治。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同意。而用卻不同。微乎微乎。葛根性用解見第二方。
張令韶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太陽主開。陽明主闔。今太陽合于陽明。不從太上騰。氣騰于上。利自止矣。
卷二 太陽方
葛根加半夏湯
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
葛根湯原方。加半夏(半升 洗。) 煎服同前。
歌曰 二陽(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嘔逆嗟。須取原方照分兩。半升半夏張令韶曰。不下利但嘔者。太陽之氣仍欲上達而從開也。因其勢而開之。故加半夏以宣通逆
卷二 太陽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 黃芩(二兩) 黃連(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二兩連芩二兩甘。葛根八兩論中談。喘而汗出脈兼促。誤下風(fēng)邪利不堪。(一本。
黃連三兩。)
蔚按。太陽桂枝證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內(nèi)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脈促與喘汗者。內(nèi)陷之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從里以達于表。從下以騰于上。輔以芩、連之苦。苦以堅之。
堅毛竅而止汗。堅腸胃以止瀉。又輔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與人參同味而同功。所以補中土而調(diào)脈道。真神方也。許宏方議云。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蔚按。金桂峰之女患痢。身熱如焚。法在不治。余斷其身熱為表邪。
用人參敗毒散。繼服此方全愈。益信長沙方之取用不窮也。)
卷二 太陽方
麻黃湯
治太陽病頭疼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 去節(jié)。) 桂枝(二兩 去皮。) 杏仁(七十個 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覆按。今醫(yī)不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耳食庸醫(yī)唾余。謂麻黃難用。而不知氣味輕清。視羌、獨、荊歌曰 七十杏仁三兩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無汗頭身痛。溫覆休教粥到牙。
蔚按。以上俱言桂枝證。至此方言麻黃證也。方下所列各證。皆兼經(jīng)氣而言。何謂經(jīng)。
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脈。上連風(fēng)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何謂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又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yīng)。是太陽之氣主周身之表而主外也。桂枝證病在肌腠。肌腠實則膚表虛。故以自汗為提綱。此證病在膚表。邪在膚表則膚表實。故以無汗為提綱。無汗則表氣不通故喘。痛而曰疼痛之甚也。此經(jīng)與氣并傷。視桂枝證較重。故以麻黃大開皮毛為君。以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為輔佐。覆取似汗而不啜粥??制涠毫袈辄S之性。發(fā)汗太過也。
卷二 太陽方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六兩 去節(jié)。) 桂枝(二兩 去皮。) 甘草(二兩 炙。) 杏仁(五十枚 一本四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取微歌曰 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棗枚十二五十杏。無汗煩而且躁方。(一本。
杏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蔚按。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少陰證本無汗。而煩躁證少陰與太陽俱有之。若太陽中風(fēng)脈浮。
寒為太陽之本病。是標(biāo)與本俱病也。太陽之氣主周身之毫毛。太陽之經(jīng)挾脊抵腰。身疼痛是經(jīng)與氣并病也。風(fēng)為陽邪。病甚而汗不出。陽邪內(nèi)擾。不可認(rèn)為少陰之煩躁。以致議溫有四逆湯。議寒有黃連阿膠湯之誤。只用麻黃湯以發(fā)表。桂枝湯以解肌。而標(biāo)本經(jīng)氣之治法俱在其中。去芍藥者。惡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陰也。加石膏者。取其質(zhì)重性寒。紋理似肌。辛甘發(fā)散盡行于外而發(fā)汗。不留于內(nèi)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節(jié)言脈即不緊而緩。身即不疼而但重且有輕時。雖不若上節(jié)之甚。而無汗與煩躁。審非少陰證。亦可以此湯發(fā)之。論云無少陰證者。此者字承上節(jié)不汗出而煩躁言也。
卷二 太陽方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渴?;蚩取;蚶;蛞??;蛐”悴焕倩虼?。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微去仁半升。
歌曰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記要諳。表不解兮心下水??榷l(fā)熱句中探。(柯韻伯云渴或利。留于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滿矣。惟發(fā)熱而咳是為水證。)
加減歌曰 若渴去夏取蔞根。三兩加來功亦壯。微利去麻加蕘花。(吳云。此味不常用。
以除尿短小腹脹。若喘除麻加杏仁。須去皮尖半升量。
蔚按。此傷寒太陽之表不解而動其里水也。麻、桂從太陽以祛表邪。細辛入少陰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滿。半夏降上逆之氣。合五味之酸。芍藥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既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緩之者。令藥性不暴。則藥力周到。能入邪氣水飲互結(jié)之處而攻之。凡無形之邪氣從肌表出。有形之水飲從水道出。而邪氣水飲一并廓清矣。喻嘉言云。方名小青龍者。取其翻波逐浪以歸江海。不欲其興云升天而為淫雨之意。若泥麻黃過散。減去不用。則不成其為龍。將何恃以翻波逐浪乎。
卷二 太陽方
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五十枚) 濃樸(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歌曰 下后喘生(桂枝證下之微喘。)及喘家。(素有喘名喘家。)桂枝湯外更須加。樸加二太陽表病未解而下之。氣不因下表。加濃樸以寬之。杏仁以降之。表解而喘平矣。與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參看。
卷二 太陽方
干姜附子湯
治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沉微。
此方主之。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一兩姜。晝間煩躁夜安常。脈微無表身無熱。幸藉殘陽未盡亡。
蔚按。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太陽證誤下之。則少陰之陽既虛。又發(fā)其汗。則一線之陽難以自主。陽王于晝。陽虛欲援同氣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煩躁不得眠。陰王于夜。陽虛必俯首不敢爭。故夜則安靜。又申之曰。不嘔不渴。脈沉微。無表證。身無大熱。辨其煩躁之絕非外邪。而為少陰陽虛之的證也。證既的則以回陽之姜、附頓服。何疑。
卷二 太陽方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治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
桂枝(三兩)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 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余如桂枝湯法。(按內(nèi)臺云。
歌曰 汗后身疼脈反沉。新加方法軼醫(yī)林。方中姜芍還增一。三兩人參義蘊深。
蔚按。此言太陽證發(fā)汗后。邪已凈而營虛也。身疼痛證雖似外邪。而血虛不能養(yǎng)營者必痛也方用桂枝湯取其專行營分。加人參以滋補血液生始之源。加生姜以通血脈循行之滯。加芍藥之苦平。欲領(lǐng)姜、桂之辛。不走于肌腠而作汗。潛行于經(jīng)脈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忌用人參。今因邪凈而新加之。注家謂有余邪者。誤也。
卷二 太陽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此湯主之。下后麻黃(四兩 去節(jié)。)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兩 炙。)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歌曰 四兩麻黃八兩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須知禁桂為陽盛。喘汗全憑熱勢操。
男元犀按。此借治風(fēng)溫之病。論曰。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灼熱者名風(fēng)溫一節(jié)。未出其方。此處補之。其文略異。其實互相發(fā)明。不然。汗后病不解。
正宜桂枝湯。曰不可更行者。知陽盛于內(nèi)也。汗出而喘者。陽盛于內(nèi)?;饸馔庠綒馍显蕉病F湓茻o大熱。奈何。前論溫病曰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邪從內(nèi)出。得太陽之標(biāo)熱。無太陽之本寒也。今曰無大熱。邪已蘊釀成熱。熱盛于內(nèi)。以外熱較之而轉(zhuǎn)輕也。讀書要得間。不可死于句下。至于方解??马嵅蠲睢R耸熳x之。
柯韻伯云。此方為溫病之主劑。凡冬不藏精之人。熱邪伏于臟腑。至春風(fēng)解凍。伏邪自內(nèi)而證此法是也。此病得于寒時。而發(fā)于風(fēng)令。故又名曰風(fēng)溫。其脈陰陽俱浮。其證自汗身重。蓋陽浮則強于衛(wèi)外而閉氣。故身重。當(dāng)用麻黃開表以逐邪。陰浮不能藏精而汗出。當(dāng)用石膏鎮(zhèn)陰以清火。表里俱熱。則中氣不運。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鼻鼾。語言難出。當(dāng)用杏仁、甘草以調(diào)氣。此方備升降輕重之性。足以當(dāng)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術(shù)也。蓋內(nèi)蘊之火邪與外感之余熱。治不同法。是方溫病初起。可用以解表清里。汗后可復(fù)用以平內(nèi)熱之猖狂。下后可復(fù)用以徹伏邪之留戀。與風(fēng)寒不解用桂枝湯同法。例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特開此涼解一法。為大青龍湯之變局。白虎湯之先著也。然此證但熱無寒。用青龍則不宜姜、桂??置}流薄疾。斑黃狂亂作矣。此證但熱不虛用白虎。則不宜參、米??质橙胗陉巹t長氣于陽。譫語腹脹矣。此為解表之劑。若無喘鼾語言難出等證。則又白虎之證治矣。凡治溫病表里之實。用此湯。治溫病表里之虛。用白虎加參、米。相須相濟者也。若葛根黃芩黃連湯則治痢而不治喘。要知溫病下后。無利不止證。葛根黃連之燥。非治溫藥。且麻黃專于外達。與葛根之和中發(fā)表不同。石膏甘潤。與黃連之苦燥懸殊。同是涼解表里。同是汗出而喘。
而用藥有毫厘之辨矣。
卷二 太陽方
桂枝甘草湯
治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 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歌曰 桂枝炙草取甘溫。四桂二甘藥不煩。叉手冒心虛已極。汗多亡液究根源。
張令韶曰。此發(fā)汗多而傷其心氣也。汗為心液。汗出過多。則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
卷二 太陽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 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歌曰 八兩茯苓四桂枝。炙甘四兩悸堪治。棗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瀾兩度施。(程知本。
蔚按。此治發(fā)汗而傷其腎氣也。桂枝保心氣于上。茯苓安腎氣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陽之水氣神方也。
卷二 太陽方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發(fā)汗后腹脹滿。此方主之。
濃樸(半斤 炙。去皮。)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濃樸半斤姜半斤。一參二草亦須分。半升夏最除虛滿。汗后調(diào)和法出群。
張令韶曰。此治發(fā)汗而傷脾氣。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氣虛。脾虛則不能轉(zhuǎn)輸也。半而滋生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則脹滿自消矣。
卷二 太陽方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治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二兩 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病因吐下氣沖胸。起則頭眩身振從。茯四桂三術(shù)草二。溫中降逆效從容。
張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傷肝氣也。心下逆滿者。心下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本脈本證。方金匱所謂知肝之病當(dāng)先實脾是也。
卷二 太陽方
芍藥甘草附子藥
治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湯主之。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 炙。)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
歌曰 一枚附子勝靈丹。甘芍平行三兩看。汗后惡寒虛故也。經(jīng)方秘旨孰能攢。
男元犀按。各家以此證為發(fā)汗虛其表陽之氣。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說不去。且虛故也三亦有大汗亡陽明之陽用白虎加人參法。亡少陰之陽用真武四逆法。論有明訓(xùn)也。今但云不解。
可寒若系陽虛。四逆輩猶恐不及。竟以三兩之芍藥為主。并無姜、桂以佐之。豈不慮戀陰以撲滅殘陽乎。師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發(fā)汗。又恐因其惡寒而徑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虛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惡寒。皆陰陽素虛之故。補虛自足以勝邪。不必他顧也。方中芍藥、甘草??喔室匝a陰。附子、甘草。辛甘以補陽。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緩。芍藥性寒。得附子而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調(diào)劑之妙。此陰陽雙補之良方也。論中言虛者。間于節(jié)中偶露一二語。單言虛而出補虛之方者只一節(jié)。學(xué)人當(dāng)從此隅反之。
卷二 太陽方
茯苓四逆湯
治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 一本 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 甘草(二兩 炙。)
干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附一枚兩半姜。二甘六茯一參當(dāng)。汗傷心液下傷腎。腎躁心煩得媾(水火交媾則煩躁定矣。)昌。
張令韶曰。此汗下而虛其少陰水火之氣也。汗下之后。心腎之精液兩虛。以致病仍不解。
陰煩。四逆補腎臟以定陰躁。
卷二 太陽方
五苓散
治發(fā)汗后。煩渴。欲飲水者主之。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上五味。搗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內(nèi)臺。茯苓、豬苓、歌曰 豬術(shù)茯苓十八銖。澤宜一兩六銖符。桂枝半兩磨調(diào)服。暖水頻吞汗出蘇。(魏念庭云次男元犀按。苓者令也?;瘹舛ㄐ薪蛞骸L柫钪饕?。豬苓、茯苓、澤瀉。皆化氣之品。
解之。作散以散之。多服暖水以助之。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微汗一出。而表里之煩熱兩蠲矣。白飲和服。亦即桂枝湯啜粥之義也。
卷二 太陽方
茯苓甘草湯
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生姜(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傷寒厥悸優(yōu)。二桂一甘三姜茯。須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飲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證在渴也。
五苓為脾不轉(zhuǎn)輸。非關(guān)胃燥。推而言之。不輸于上為渴。不輸于中為水逆。不輸于下為小便不利知中焦水谷之津發(fā)泄而傷脾。脾傷則不能輸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
中焦之液未傷。只用茯苓甘草湯。取茯苓之利水。俾腎水不沸騰而為汗。
卷三 太陽方
梔子豉湯
治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反復(fù)顛倒。心中懊 者。
梔子(十四枚 生用。擘。) 香豉(四合 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歌曰 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后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傳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jīng)必曰吐之。梔子湯六節(jié)。并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后虛煩。豈有復(fù)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nèi)。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戰(zhàn)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子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dǎo)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入腎。
制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 結(jié)痛等證俱解矣。原本列于太陽。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涌吐也。韻伯移入陽明。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卷三 太陽方
梔子甘草豉湯
治梔豉湯證中若少氣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 甘草(二兩 內(nèi)臺。止用半兩)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從
卷三 太陽方
梔子生姜豉湯
治梔子豉湯證中若加嘔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 生姜(五兩 內(nèi)臺。止用一兩)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歌曰 梔豉原方效可夸。氣羸二兩炙甘加。若加五兩生姜入。專取生姜治嘔家。
蔚按。梔豉解見上。汗吐下后。中氣虛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補中。嘔者汗吐下后胃陽
卷三 太陽方
梔子濃樸湯
治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 濃樸(四兩) 枳實(四枚 水浸去穣。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本張氏重訂。)
歌曰 樸須四兩枳四枚。十四山梔亦妙哉。下后心煩還腹?jié)M。止煩泄?jié)M效兼該。
柯韻伯曰。心煩則難臥。腹?jié)M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于胃。與反復(fù)顛倒之虛煩不同。
梔
卷三 太陽方
梔子干姜湯
治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從張氏。刪去二句。)
歌曰 十四山梔二兩姜。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需盡所長。
張令韶曰。梔子導(dǎo)陽熱以下行。干姜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
卷三 太陽方
附錄家嚴(yán)新案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
形之太陽也。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jīng)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一服遂瘥。惟夜間不寐。特告曰。此名虛煩。因辛熱遺害。若用棗仁、遠志、茯神等藥。反招集其所遺而為孽。病必復(fù)作矣。用梔子豉湯。即愈。
嘉慶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碱^痛項強惡寒等證。自差次回垣后。更增出寒熱往來。
欲嘔胸滿等證。家嚴(yán)診其脈數(shù)中見小。按之虛不應(yīng)指。駭謂之曰。陽證見陰脈。法在不治。
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識頗清。正雖虛而尚未潰。察其胸滿欲嘔寒熱往來之證。俱是病氣欲從樞轉(zhuǎn)之象。當(dāng)乘機而利導(dǎo)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兩劑。柴胡每劑八錢。次日再診。以上諸證雖退。而心胸懊 不安。語言錯亂無次。實覺可憂。又診其脈略緩。遂為之喜曰。邪從樞轉(zhuǎn)而出。故寒熱等證俱平。正為邪熱所傷。故煩昏等證并見。此時須當(dāng)救正。但救正二字。
不讀傷寒、金匱。便以人參誤事。立主用梔子豉湯從離坎交媾處撥動神機。服后停藥。靜候三日。值陽明主氣之期。申酉為陽明正旺之時。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應(yīng)期而效。
卷三 太陽方
真武湯
治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
此方主之。又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 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姜芍茯數(shù)皆三。二兩白術(shù)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qū)寒鎮(zhèn)水與君談。
加減歌曰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細辛一兩具。(一本。去生姜。)小便若利恐耗津。須去茯張令韶曰。虛者不可汗。汗后病不解而變證也。真武者。鎮(zhèn)水之神也。水性動。今動極不安上循于旁者也。
羅東逸曰。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guān)。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guān)門不開。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術(shù)之溫燥。創(chuàng)建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于補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術(shù)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
其旨甚微。蓋人身陽根于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终骊栵w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涌泄也。加干姜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干姜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加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
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dāng)溫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嘔也。
卷三 太陽方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jīng)發(fā)熱??诳喽@。其脈弦者。又治太陽陽明二經(jīng)發(fā)熱不退。寒熱往來。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半夏(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若歌曰 柴胡八兩少陽憑。棗十二枚夏半升。三兩姜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中而達外。生姜所以發(fā)散宣通者也。此從內(nèi)達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于太陽。以無論傷寒中之氣從樞以外出。非解少陽也。各家俱移入少陽篇。到底是后人識見淺處。
加減歌曰 胸?zé)┎粐I除夏參。蔞實一枚應(yīng)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參。合前四兩五錢與。蔞根清蠣四兩應(yīng)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長。除芩加茯四兩侶。外有微熱除人參。加桂三兩汗休阻。咳除參棗并生姜。加入干姜二兩許。五味半升法宜加。溫肺散寒力莫御。
張令韶曰。太陽之氣。不能從胸出入。逆于胸脅之間。雖不干動在內(nèi)有形之臟真。而亦干動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嘔者。中胃和而不虛。故去人參之補。加栝蔞實之苦寒導(dǎo)火熱以下降也??收?。陽明燥金氣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參以生津。加栝蔞根引陰液以上升也。腹中痛者。邪干中土能破肝之牝臟。其味咸能軟堅。兼除脅下之痞。去大棗之甘緩。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腎氣上乘而積水在下。故去黃芩??挚嗪詡稹<榆蜍弑P臍庖灾扑耙?。不渴外有微熱者。其病仍在太陽。故不必生液之人參。宜加解外之桂枝覆取微汗也。咳者。形寒傷肺。肺氣上逆。故加干姜之熱以溫肺。五味之?dāng)恳越的?。凡咳皆去人參。長沙之秘旨。
既有干姜之溫。不用生姜之散。既用五味之?dāng)?。不用大棗之緩也?br />
卷三 太陽方
小建中湯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此方主之。
芍藥(六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歌曰 建中即是桂枝湯。倍芍加飴絕妙方。飴取一升六兩芍。悸煩腹痛有奇長。
程扶生曰。傷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傳里之時。悸則陽虛。煩則陰虛。故以芍藥之苦以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為陰陽兩虛之人而立一養(yǎng)正驅(qū)邪法也。
張令韶曰。經(jīng)隧之血脈。流行不息。今寒氣入而稽遲之。入陽絡(luò)則陽脈澀。入陰絡(luò)則陰脈弦樞機利則經(jīng)隧之血脈通矣。通則不痛也。
蔚考。金匱黃 建中湯有加減法。小建中湯無加減法。今查內(nèi)臺方議亦有加減。未知為年久者。
胡、地骨皮。
卷三 太陽方
大柴胡湯
治太陽病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蚝疅嵬鶃怼F涿}沉實者。以之。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芍藥(三兩) 黃芩(三兩) 生姜(五兩) 枳實(四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
歌曰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黃。半夏半升十二棗。少陽實證下之良。
蔚按。凡太陽之氣逆而內(nèi)干。必藉少陽之樞轉(zhuǎn)而外出者。仲景名為柴胡證。但小柴胡證心煩郁微煩。曰心下痞硬。以此為別。小柴胡證曰喜嘔。曰或胸中煩而不嘔。而大柴胡證不獨不嘔。而且嘔吐。不獨喜嘔。而且嘔不止。又以此為別。所以然者。太陽之氣不從樞外出。反從樞內(nèi)入于君主之分。視小柴胡證頗深也。方用芍藥、黃芩、枳實、大黃者。以病勢內(nèi)入。
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內(nèi)之煩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啟一陰一陽之氣。生姜、大棗以宣發(fā)中焦之氣。蓋病勢雖已內(nèi)入。而病情仍欲外達。故制此湯。還藉少陽之樞而外出。非若承氣之上承熱氣也。汪 庵謂加減小柴胡、小承氣而為一方。未免以庸俗見測之也。
卷三 太陽方
柴胡加芒硝湯
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
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
柴胡(二兩十六銖) 半夏(二十銖)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生姜(一兩) 人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去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此藥劑之最輕者。
歌曰 小柴分兩照原方。二兩芒硝后入良。誤下熱來日晡所。補兼蕩滌有奇長。(此歌照內(nèi)蔚按。小柴胡湯使太陽之氣從樞外出。解見原方。茲云十三日。經(jīng)盡一周。既來復(fù)于太陽。
滿而嘔者。陽明之闔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也。日晡所者。申酉戌之際也。陽明旺于申酉戌。
故應(yīng)其時而發(fā)潮熱。熱已微利者。陽明之氣雖實。其奈為丸藥所攻而下陷。陷者舉之。用小柴胡湯以解外。解寓升發(fā)之義。即所以舉其陷而止其利也。又加芒硝者。取芒硝之咸寒以直通地道其義深矣。
卷三 太陽方
桃仁承氣湯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當(dāng)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此方主之。
桃仁(五十個)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生。) 桂枝(二兩)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
日歌曰 五十桃仁四兩黃。桂硝二兩草同行。膀胱熱結(jié)如狂證。外解方攻用此湯。
蔚按。張令韶謂太陽有氣有經(jīng)。其氣從胸而出入。其經(jīng)挾脊入循膂而內(nèi)絡(luò)膀胱。如病邪從則為桃仁承氣湯證。太陽之腑曰膀胱。在小腹之間。為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無血。
而與當(dāng)其仁微苦而涌泄。為行血之緩藥。得大黃以推陳致新。得芒硝以清熱消瘀。得甘草以主持于中。俾諸藥遂其左宜右有之勢。桂枝用至二兩者。注家以為兼解外邪。而不知辛能行氣。氣行而血乃行也。(男蔚按。內(nèi)經(jīng)曰。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
卷三 太陽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脅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言。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柴胡(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鉛丹(一兩半) 牡蠣(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 半夏(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nèi)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此分兩照宋本歌曰 參芩龍牡桂丹鉛。苓夏柴黃姜棗全。棗六余皆一兩半。大黃二兩后同煎。
內(nèi)臺方議云。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里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里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胃而除胸脅滿。
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姜、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zhèn)驚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十一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傷寒論共十二味。一本無黃芩。
止十一味也。
卷三 太陽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治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牡蠣(熬。五兩) 龍骨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本歌曰 桂枝去芍已名湯。蜀漆還加龍牡藏。五牡四龍三兩漆。能療火劫病驚狂。
張令韶曰。傷寒脈浮。病在陽也。太陽與君火相合而主神。心為陽中之太陽。醫(yī)以火迫劫亡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氣。佐以龍、牡者。取水族之物以制火邪。取重鎮(zhèn)之品以治浮越也。
芍用甘草、大棗、生姜。以資助中焦之氣也。病在陽復(fù)以火劫。此為逆也。故曰救逆。
卷三 太陽方
桂枝加桂湯
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沖心。灸其核與此方主之。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按本論云。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歌曰 氣從臍逆號奔豚。汗為燒針啟病源。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
蔚按。少陰上火而下水。太陽病以燒針令其汗。汗多傷心?;鹚ザ酥?。故發(fā)奔豚。
用桂核
卷三 太陽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龍牡均行二兩通。火逆下之煩躁起。交通上下取諸中。
蔚按。太陽病因燒針而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燒針而每有火逆之證者。炮姜、桂、附、荊、遇陰而煩。陰陷于下。不得遇陽而躁。故取龍、牡水族之物。抑亢陽以下交于陰。取桂枝辛溫之品。啟陰氣以上交于陽。最妙在甘草之多。資助中焦。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于中土。而煩躁自平也。
卷三 太陽方
抵當(dāng)湯
治太陽病熱在下焦。小腹硬滿。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
主之。
虻蟲(三十個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個 熬。) 大黃(三兩 酒洗。) 桃仁(三十個上四味。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黃三兩抵當(dāng)湯。里指任沖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張令韶曰。太陽有經(jīng)與氣之分。亦有外與表之別。桃仁承氣證熱結(jié)膀胱。乃太陽肌腠之邪從陽膚表之邪從胸中而下結(jié)于小腹。表氣通于胸。故曰。表證仍在。反不結(jié)胸。皮毛為表也。
蓋太陽之氣。從胸而出入太陽之經(jīng)。循背膂而下絡(luò)膀胱。經(jīng)病外邪從背而入結(jié)于膀胱者。詳于桃仁承氣湯方注。而氣病表邪從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熱結(jié)膀胱。而曰反不結(jié)胸。
熱在下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結(jié)。此章曰小腹硬滿。急結(jié)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者愈。只用桃仁承氣足矣。此曰硬滿。全無下通之勢。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攻而始下也。非抵當(dāng)不可。二證之分別如此。又曰。太陽病六七日。正當(dāng)太陽主氣之期。表證仍在。脈當(dāng)浮。今微而沉者。氣隨經(jīng)絡(luò)沉而內(nèi)薄也。內(nèi)薄于胸當(dāng)結(jié)胸。今反不結(jié)胸者。知表邪從胸而下入于陰分。陰不勝陽故發(fā)狂。熱在下焦故小腹硬滿。硬滿而小便自利。便知其不在無形之氣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蟲、水蛭。一飛一潛。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熱隨經(jīng)而入。
拒大敵。四
卷三 太陽方
抵當(dāng)丸
治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dāng)下之。
虻蟲(二十個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個 熬。) 桃仁(三十五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藥。 時當(dāng)下血。若不下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兩黃。虻蟲水蛭廿枚詳。搗丸四個煎宜一。有熱尿長腹?jié)M嘗。
陳修園曰。抵當(dāng)之脈。浮取微而沉取結(jié)。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結(jié)申之。抵當(dāng)之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氣不化。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難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義也。然此為抵當(dāng)湯、丸二證公共之辨法也。師又立抵當(dāng)丸方法者。著眼在有熱二字。以熱瘀于里而仍蒸于外。小腹又滿。小便應(yīng)不利而反自利。其證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變湯為丸。以和洽其氣味。令其緩達病所。曰不可余藥者。謂連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許勝多許。俟 時下血。病去而正亦無傷也。
卷三 太陽方
大陷胸丸
治結(jié)胸證。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此方主之。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次內(nèi)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如藥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diào)。項強如 君須記。八兩大黃取急消。
蔚按。太陽之脈。上循頭項。太陽之氣。內(nèi)出于胸膈。外達于皮毛。其治法宜從汗解。
今應(yīng)以結(jié)。
丸而又納蜜奈何。欲峻藥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藥不傷其腸胃也。
卷三 太陽方
大陷胸湯
治大結(jié)胸證。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兩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
歌曰 一錢甘遂一升硝六兩大黃力頗饒。日晡熱潮腹痛滿。胸前結(jié)聚此方消。
蔚按。大黃、芒硝??嘞讨?。借甘遂之毒。直達胸間之飲邪。不專蕩胃中之邪穢也。
湯與味之過而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則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則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成結(jié)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則為胸脅滿之半表半里證。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則為胃家實之陽明病。皆非結(jié)胸也。故必詳辨分明。庶無差誤。
卷三 太陽方
小陷胸湯
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結(jié)痛。氣喘悶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猶輕。(與手不可近大結(jié)胸證迥別。)脈絡(luò)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
上張令韶曰。氣分無形之邪結(jié)于胸膈之間。以無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為大結(jié)胸證。
結(jié)于方脈絡(luò)之結(jié)熱從下而降也。若大結(jié)胸證亦用此湯。藥不及病。多死。又曰。氣無形者也。經(jīng)。
有形者也。以無形之邪結(jié)于胸膈之內(nèi)。故用大黃、甘遂輩從有形之腸胃而解。結(jié)于脈絡(luò)之間。
又用黃連、半夏輩從無形之氣分而散。此經(jīng)氣互相貫通之理。
徐靈胎曰。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于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證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卷三 太陽方
文蛤散
治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zé)o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門。(太陽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膚。)更增煩。(熱郁而男元犀按。太陽病不發(fā)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陽。反退卻于內(nèi)而不得去。師取文蛤為散。
伯后??视盟濓嬚?。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審證用方。則彼用散而此則用湯為宜。附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張令韶曰。前論內(nèi)因之水結(jié)于胸脅而為大陷胸湯證。此論外因之水入于皮膚而肉中粟起。
或解其熱。或用辛熱以散外寒。隨時制宜。無不可也。
卷三 太陽方
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二味為散。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余于淺注全錄之。此照內(nèi)臺方及張氏本節(jié)之。)
歌曰 巴豆熬來研似脂。只須一分(去聲)守成規(guī)。更加桔貝均三分。(去聲)寒實結(jié)胸細辨醫(yī)蔚按。巴豆辛熱。能散寒實而破水飲。貝母開胸結(jié)。桔梗開肺氣。不作湯而作散。
取散以散之之義也。進熱粥者。助巴豆之熱勢以行之也。進冷粥者。制巴豆之熱勢以止之也
卷四 太陽方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此湯主之。又發(fā)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 桂枝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復(fù)方全。(生姜、大棗、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湯之半蔚按。小柴胡湯解見本方。此言傷寒六七日。一經(jīng)已周。又當(dāng)太陽主氣之期。其氣不能從胸以轉(zhuǎn)出。
卷四 太陽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识粐I。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湯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
復(fù)歌曰 八柴二草蠣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嘗。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張令韶曰。傷寒五六日。厥陰主氣之期也。厥陰之上。中見少陽。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則逆其故渴。無樞轉(zhuǎn)外出之機。故不嘔。但頭汗出者。太陽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于頭也。少氣欲樞轉(zhuǎn)而不能。故有往來寒熱之象也。厥陰內(nèi)屬心包而主脈絡(luò)。故心煩。此病在太陽而涉厥陰之氣。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故曰此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黃芩。轉(zhuǎn)少陽之樞而達太陽之氣。
牡蠣啟厥陰之氣以解胸脅之結(jié)。蔞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煩渴。汗下后中氣虛矣。故用干姜、
卷四 太陽方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
半夏(半升 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三兩姜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師于此證。開口即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證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陰主氣之期。
厥結(jié)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也。芩、連大苦以降天氣。姜、棗、人參辛甘以升地氣。所以轉(zhuǎn)否而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證起于嘔。取半夏之降逆止嘔如神。亦即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離其宗如此。
卷四 太陽方
附結(jié)胸臟結(jié)痞證辨
結(jié)胸為陽邪。臟結(jié)與痞為陰邪。但臟結(jié)結(jié)于下。痞結(jié)結(jié)于上也。結(jié)于下者感下焦陰寒之氣化
卷四 太陽方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nèi)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匕。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錢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將十棗煮湯行。中風(fēng)表證全除盡。里氣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陽為天。天連于水。太陽中風(fēng)。風(fēng)動水氣。水氣淫于上則嘔逆。水氣淫于下則下利。水氣聚于心下。則為痞且硬滿引脅而痛也。其人 汗出。頭痛。干嘔短氣。汗出等證。宜辨。若惡寒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惡寒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湯。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決水邪。大傷元氣??马嵅^參、術(shù)所不能君。甘草又與之相反。故選十棗以君之。一以顧其脾胃。一以緩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一以使谷氣內(nèi)充。一以使邪不復(fù)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盡美又盡善也。
卷四 太陽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痞證分歧辨向趨。關(guān)浮心痞按之濡。大黃二兩黃連一。麻沸湯調(diào)病緩驅(qū)。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內(nèi)陷之邪與無形之氣搏聚而不散也。脈浮在關(guān)以上。其勢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陰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為熱痞也。方用大黃、黃連大苦大寒以降之?;鸾刀陨?。亦所以轉(zhuǎn)否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漬。僅得其無形之氣。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氣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謂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也。
卷四 太陽方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愚按。麻沸湯漬者。微取氣不取其味也。)
歌曰 一枚附子瀉心湯。一兩連芩二大黃。汗出惡寒心下痞。專煎輕漬要參詳。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陰君火之本熱也。復(fù)惡寒者。復(fù)呈太陽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陽本寒甚而標(biāo)陽大虛而欲外撒也。治傷寒以陽氣為主。此際豈敢輕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黃、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陰之本熱。又恐亡陽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溫。
以溫太陽之標(biāo)陽。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欲其熟而性重。三黃蕩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卷四 太陽方
生姜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此湯主之。
生姜(四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汗余痞證四生姜。(太陽寒水之邪傷于肌膚之表者從汗而解。入于軀殼之里者不從汗次男元犀按。太陽為寒水之經(jīng)。寒水之氣傷于外者??蓮暮苟庵?。寒水之氣入于里者。
不心法統(tǒng)共之證。陳平伯云。君生姜之辛溫善散者宣泄水氣。復(fù)以干姜、參、草之甘溫守中者培養(yǎng)中州。然后以芩、連之苦寒者滌熱泄痞。名曰生姜瀉心。賴以瀉心下之痞。而兼擅補中散水之長也。倘無水氣。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不涉中虛。亦無取干姜、參、草之補中。
要知仲景瀉心湯有五。然除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治之外。皆隨證加減之方也。
卷四 太陽方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蜌馍夏妗?br />
故使硬也。此方主之。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下余痞作腹雷鳴。甘四姜芩三兩平。一兩黃連半升夏。棗枚十二擘同烹。
陳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實熱。但以妄下胃虛??蜔醿?nèi)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氣愈甘草者。下利不止。完谷不化。此非稟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緩中。方名甘草瀉心。見泄熱之品得補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芳尹湯液所制。治狐惑蝕于上部則聲嗄者。方中有人參三兩。
卷四 太陽方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復(fù)利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 太一禹余糧(一斤)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歌曰 赤石余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理中不應(yīng)宜斯法。爐底填來得所聞。
張令韶曰。石性墜下。故以治下焦之利。非僅固澀也。下焦?jié)趧e汁而滲入膀胱。故利不止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
柯韻伯曰。甘、姜、參、術(shù)??梢匝a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皆土之精氣所結(jié)。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biāo)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于姜、附。若濕甚而虛不甚復(fù)利不止者。故又當(dāng)利小便也。又曰。凡草木之藥。
皆稟
卷四 太陽方
旋覆代赭湯
治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復(fù)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炙。) 半夏(半升)
生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內(nèi)臺方代赭石五兩。半夏止用二兩。)
歌曰 五兩生姜夏半升。草旋三兩噫堪憑。人參二兩赭石一。棗十二枚力始勝。
俞麟州曰。此即生姜瀉心湯之變法也。夫二條皆有心下痞硬句。而生姜瀉心湯重在水氣下趨而作利。旋復(fù)代赭湯重在胃虛挾飲水氣上逆而作噫。取治水氣下趨而利者。必用生姜以散水。胃虛挾飲而噫者。必用赭石以鎮(zhèn)逆。二條對勘。益見仲景制方之妙。
羅東逸云。此方治正虛氣不歸元。而承領(lǐng)上下之圣方也。蓋發(fā)汗吐下后。邪雖去而胃氣之虧損亦多。胃氣既虧。三焦亦因之而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方中以人參、甘草養(yǎng)正補虛。姜、棗和脾養(yǎng)胃。所以定安中州者至矣。更以赭石得土氣之甘而沉者。使之?dāng)扛℃?zhèn)逆。領(lǐng)人參以歸氣于下。旋復(fù)之辛而潤者。用之開肺滌飲。佐半夏以蠲痰飲于上。茍非二物承領(lǐng)上下。則何能除噫氣而消心下之痞硬乎。觀仲景治下焦水氣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湯鎮(zhèn)之。利在下焦大腸滑脫者。
用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卷四 太陽方
桂枝人參湯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之。
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枝。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 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后煎痞利嘗。桂草方中皆四兩。同行三兩術(shù)參姜。
蔚按。太陽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未有不致虛者。里虛則外熱內(nèi)陷。故為協(xié)熱利不止。協(xié)。
合也陽之氣因誤下而陷于下。則寒水之陰氣反居于陽位。故為心下痞硬。可與甘草瀉心湯條。此非熱結(jié)。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句互參。方用人參湯以治里虛。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納者。欲其于治里藥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
沈丹彩曰。此與葛根黃連湯同一誤下而利不止之證也。而寒熱各別。虛實對待??捎诖嘶⒅1艘?qū)崯岫们逍?。此因虛邪而從補正。彼得芩、連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
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
卷四 太陽方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有寒也。當(dāng)吐之。
瓜蒂(一分 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按。內(nèi)臺方有昏憒者亦不可吐句。)
歌曰 病在胸中氣分乖。咽喉息礙痞難排。平行瓜豆還調(diào)豉。寸脈微浮涌吐佳。
蔚按。太陽之脈連風(fēng)府上頭項。今云不痛不強者。不在經(jīng)脈也。太陽之氣出入于心胸。
今云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氣欲從太陽之氣上越也。寸脈微浮者。氣欲上越之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氣不在經(jīng)亦不在表。而惟在于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瓜蒂之苦涌。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氣升。能使心腎相交。即大吐之頃神志不潰。此所以為吐法之神也。又論云。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在胸中。心下滿而煩。
饑不四達解之。甚為簡妙。
卷四 太陽方
黃芩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卷四 太陽方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不下利而嘔者。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棗枚十二守成箴。二兩芍甘三兩芩。利用本方嘔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證俱不用芍藥。惟此方權(quán)用之以泄陷里之熱。非定法也。
張令韶曰。此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而下利與嘔也。合者彼此協(xié)議。非如并者之歸并于此也。
太陽主開。少陽主樞。太陽不能達樞以外出。而反從樞以內(nèi)陷。故下利。與黃芩湯清陷里之熱。而達太陽之氣于外。若嘔者。少陽之樞欲從太陽之開以上達也。故加半夏、生姜。宣達其逆氣。以助太陽之開。
卷四 太陽方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方主之。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 炙。) 干姜(三兩)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半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 腹疼嘔吐藉樞能。(少陽為樞。)二兩參甘夏半升。連桂干姜各三兩。棗枚十二妙層層。(一本。甘草三兩。)
王晉三曰。此即小柴胡湯變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熱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故用人參、大棗、干姜、半夏、甘草專和胃氣。使入胃之后。聽胃氣之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fā)太陽之氣。載黃連從上焦陽分瀉熱。不使其深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
卷四 太陽方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炮。)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棗方中十二粒。痛難轉(zhuǎn)側(cè)此方探。(此方藥品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但分兩之輕重不同。其主治亦別。仲景方法之嚴(yán)如此。)
卷四 太陽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shù)湯
按即上方加減。故論中云一方二法。
白術(shù)(四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三枚 炮。)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fù)服之。
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shù)并走皮內(nèi)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爾。法當(dāng)加桂四兩歌曰 大便若硬小便通。脈澀虛浮濕勝風(fēng)。即用前方須去桂。術(shù)加四兩有神功。(身重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風(fēng)濕病也。前方治風(fēng)勝于濕。此方治濕勝于風(fēng)。)
蔚按。師云。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者。風(fēng)濕之邪盛也。濕淫于中。
無方主桂枝。為風(fēng)勝于濕。風(fēng)為天之陽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術(shù)。為濕勝于風(fēng)。
濕為地之陰邪。主白術(shù)之苦以燥之?;騿柨嘣镏?。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陰濕土喜燥而惡濕。濕傷脾土。則不能輸其津液以入胃。師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補中之術(shù)也。
且濕既去而風(fēng)亦無所戀而自除。經(jīng)方無不面面周到也。
卷四 太陽方
甘草附子湯
治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fēng)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兩) 白術(shù)(二兩)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 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fù)煩者。服五合??忠簧嗾?。宜服六七合為始。(言初服之始。)
歌曰 術(shù)附甘兮二兩平。桂枝四兩亦須明。方中主藥推甘草。風(fēng)濕同驅(qū)要緩行。(宋本金匱玉函經(jīng),甘草、白術(shù)各三兩。)
王晉三曰。甘草附子湯。兩表兩里之偶藥。風(fēng)淫于表濕流關(guān)節(jié)。治宜兩顧。白術(shù)、附子顧里勝濕。桂枝、甘草顧表勝風(fēng)。獨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關(guān)節(jié)。義在緩而行之。若驅(qū)之太急。風(fēng)去而濕仍留。反遺后患矣。
卷四 太陽方
白虎湯
治發(fā)汗后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nèi)原文。與傷寒論稍異。)
知母(二兩) 石膏(一斤 碎。綿裹。)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 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
之間。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jié)M身言止治風(fēng)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jīng)。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兩擅內(nèi)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diào)和于中連于中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煎湯入胃輸脾歸肺。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所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 太陽方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主之。
甘草(四兩 炙。)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阿膠(二兩) 大棗(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歌曰 結(jié)代脈須四兩甘。棗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麥一斤地。二兩參膠酒水涵。
蔚按。周禹載云。本條不言外證。寒熱已罷可知。不言內(nèi)證。二便自調(diào)可知。第以病久正氣阿膠、麥冬、大棗、麻仁。皆柔潤之品以養(yǎng)陰。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陽氣。而結(jié)代之脈乃復(fù)。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氣以資脈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脈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結(jié)代者用此方以復(fù)之。非謂脈脫者以此方救之也。學(xué)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誤危證。推之孫真人制生脈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醫(yī)相沿。貽害豈淺鮮哉。
男元犀按。此證必緣發(fā)汗過多所致。汗為心液。心液傷則血虛不能養(yǎng)心。故心動悸。心液
卷五 陽明方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此內(nèi)臺方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芒硝(三合 內(nèi)臺方。三兩) 大黃(四兩 酒洗。) 枳實(五枚 炙。) 濃樸(半斤去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歌曰 大黃四兩樸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樸枳先熬黃后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氣湯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讀仲景書者方知其妙。俗醫(yī)以滋潤之脂麻油、當(dāng)歸、火真陰不復(fù)。往往死于糞出之后。于是咸相戒曰。潤腸之品。且能殺人。而大承氣湯。更無論矣。甚矣哉。大承氣湯之功用。盡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張隱庵曰。傷寒六經(jīng)。止陽明少陰有急下證。蓋陽明秉悍熱之氣。少陰為君火之化。在陽明在鮮有能生之。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后可下。噫。當(dāng)下者。全不在此五證
卷五 陽明方
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nèi)實腹痛者。此方主之。(內(nèi)臺方。原文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 炙。去皮。) 枳實(三枚 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dāng)更衣。不爾者。盡飲之。
歌曰 樸二枳三四兩黃。小承微結(jié)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氣俱陽明之正方。調(diào)胃承氣。其方已載于太陽篇。故不復(fù)列。傷寒論云。
陽也。胃絡(luò)上通于心。陽明之燥火與少陰之君火相合。故心煩??膳c此湯。解見太陽本方下。
至于大承氣。取急下之義。陽明譫語潮熱。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陽并病潮熱。及陽明下后心中懊 而煩。胃有燥屎。及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此有燥屎。及少陰證口燥咽干?;蜃岳逅兦嗟茸C。俾奏功于頃刻。小承氣取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之義。
陽明病熱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zhuǎn)矢氣者??膳c大承氣攻之。若不轉(zhuǎn)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吐下發(fā)汗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論中逐條俱有深義。
張令韶云。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胃主消磨水谷?;渚?。內(nèi)灌溉于臟腑。外充溢于皮毛。其糟粕下入于小腸。小腸受其糟粕復(fù)加運化。傳入于大腸。大腸方變化傳道于直腸而出。故曰。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大腸者。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是大承氣者。所以通泄大腸而上承熱氣者也。故用樸實以去留滯。大黃以滌腐穢。芒硝上承熱氣。小承氣者。所以通泄小腸而上承胃氣者也。故曰微和胃氣。是承制胃府太過之氣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氣者以此。若調(diào)胃承氣。乃調(diào)和胃氣而上承君火之熱者也。
以未成糟粕。故無用枳、樸之消留滯。此三承氣之義也。承者制也。謂制其太過之氣也。故曰??簞t害承乃制。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于氣。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
因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斗。煮枳、樸取五升。內(nèi)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后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微和之義也。
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tǒng)于氣。故地統(tǒng)于天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氣耳。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
古吳人也。
卷五 陽明方
豬苓湯
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fā)熱者主之。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阿膠(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煮好去渣膠后入。育陰利水法兼全。
述 此湯與五苓之用。有天淵之別。五苓散治太陽入本。太陽司寒水。故加桂以溫之。
是暖亡陽。而里熱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之津液也。若過于滲利。則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yǎng)無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雖渴而里無熱者。不可與也。
卷五 陽明方
蜜煎導(dǎo)方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也。大便雖硬。不可攻之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dǎo)也。(內(nèi)臺方原文。)
合。)
上一味。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字正韻直略切。粘也。)
卷五 陽明方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dāng)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ㄔ柙?蜜煎熟后樣如飴。溫納肛門法本奇。更有醋調(diào)膽汁灌。外通二法審誰宜。
蔚按。津液內(nèi)竭。便雖硬而不宜攻。取蜜之甘潤。導(dǎo)大腸之氣下行。若熱結(jié)于下。取豬為水之物一下。而無形之熱亦蕩滌無余矣。
按內(nèi)臺方云。將蜜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捎谩?br />
蘸皂汁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潤。內(nèi)入谷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內(nèi)出。一食頃。當(dāng)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內(nèi)入谷道中。亦可用。
卷五 陽明方
茵陳蒿湯
治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此方主之。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
尿歌曰 二兩大黃十四梔。茵陳六兩早煎宜。身黃尿短腹微滿。解自前陰法最奇。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fā)黃證。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則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亦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也。張令韶之說最妙。)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陽之里。當(dāng)汗而發(fā)之。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按柯韻伯移此方于太陽篇。亦有見解。然原本系是陽明。
圣經(jīng)必不可擅改。)心胸是太陽之里陽明之表。當(dāng)寒以勝之。故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
腸胃是陽明之里。當(dāng)瀉之于內(nèi)。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稟北方之色。經(jīng)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jié)。率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diào)胃實。令一身內(nèi)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jié)M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陽明利水之圣劑也。又按仲景治陽明渴飲有三法。太陽篇之五苓散微發(fā)汗以散水氣者不與焉。若大渴煩躁小便自利者。白虎湯加參清火而生津。脈浮發(fā)熱小便不利者。豬苓湯滋陰以利水。若小便不利而發(fā)黃腹?jié)M者。
茵陳湯以泄熱令黃從小便出。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氣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品。以小便由于氣化也。茲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論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小便故也。須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用。則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更不可用明矣。此主以推陳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能潤腸泄熱。緩緩而行。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去。仲景立法之奇。匪夷所思耳。
卷五 陽明方
麻仁丸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此之。
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炙。) 大黃(一斤 去皮。) 濃樸(一尺去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
歌曰 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夸。黃樸一斤丸飲下。緩?fù)ㄆ⒓s是專家。(一本。
濃男元犀按。脾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熱而津液枯。脾無所行而為窮約。故取麻仁、杏仁多脂治在脾而取緩。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數(shù)已還津液于胃中。而大便難已也。
蔚按。古今權(quán)量尺寸不同??贾畠?nèi)臺方。麻仁四兩。杏仁六兩。芍藥、枳實各二兩。濃樸三
卷五 陽明方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發(fā)黃發(fā)熱。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里郁業(yè)經(jīng)向外驅(qū)。身黃發(fā)熱四言規(guī)。(身黃發(fā)熱之外無他證。)草須一兩二黃柏。
十五
卷五 陽明方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此湯主之。
麻黃(二兩 去節(jié)。) 連翹(二兩) 赤小豆(一升) 甘草(二兩) 生梓白皮(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歌曰 黃病姜翹二兩麻。一升赤豆梓皮夸。棗須十二能通竅。四十杏仁二草嘉。
蔚按。梔子柏皮湯。治濕熱已發(fā)于外。止有身黃發(fā)熱而無內(nèi)瘀之證。此治瘀熱在里。迫其濕豆利水奠安太陰。俾病氣合于太陰而為黃者。仍助太陰之氣。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去也。潦水者雨后水行 地。取其同氣相求。地氣升而為雨。亦取其從下而上之義也。
卷五 少陽方
小柴胡湯方
?。ū菊摕o方。此方列于太陽篇中。今補其方名。)
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言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為甲木。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木。
主論云。少陽中風(fēng)。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言少陽自論云。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論云。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論云。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言當(dāng)審汗少陽未列專方。當(dāng)于太陽陽明篇求之。
卷五 少陽方
太陰方
論云。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jié)硬。
此總論又云。太陰病脈浮。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論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其臟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輩。此二節(jié)。言太陰病在外湯論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dāng)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dāng)去故也。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過濕熱相并。又為發(fā)黃之證。小便自利者不發(fā)黃。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nèi)故也。
論云。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
桂枝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此承上節(jié)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
而脈弱者大便陸續(xù)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也。
卷五 少陽方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卷五 少陽方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大實痛者。
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歌曰 桂枝倍芍轉(zhuǎn)輸脾。泄?jié)M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述 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于至陰之分。舉誤陷之邪。而腹痛自止道。去實滿。棗、草助轉(zhuǎn)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卷五
少陰方
論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以少陰標(biāo)本水火陰陽之氣。見于脈證者為提綱也神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或在于經(jīng)?;驓w于中土。俱明神機樞轉(zhuǎn)上下出入之至理。故其方亦寒熱攻補表里之不同。
卷五 少陰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歌曰 麻黃二兩細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陰反發(fā)熱。脈沉的證奏奇功。
蔚按。少陰病始得之。是當(dāng)無熱。而反發(fā)熱。為太陽標(biāo)陽外呈。脈沉為少陰之生氣不升。
恐陰陽內(nèi)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子助太陽之表陽而內(nèi)合于少陰。麻黃、細辛啟少陰之水陰而外合于太陽。須知此湯非發(fā)汗法。乃交陰陽法。
卷五 少陰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此方主之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 炮。) 甘草(二兩 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歌曰 甘草麻黃二兩佳。一枚附子固根 。少陰得病二三日。里證全無汗豈乖。
蔚按。少陰病自始得以至二三日。無下利厥逆大寒之里證。又無心中煩不得臥熱化之里證。
解。而又恐過汗以傷心腎之真液。故于前方去細辛。加甘草之補中。取中焦水谷之津而為汗。
則內(nèi)不傷陰。邪從汗解矣。須知此湯變交陰陽法。為微發(fā)汗法。
卷五 少陰方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歌曰 四兩黃連三兩膠。二枚雞子取黃敲。一芩二芍心煩治。更治難眠睫不交。
男元犀按。少陰病但欲寐為提綱。此節(jié)云心中煩不得臥。是但欲寐之病情而變?yōu)樾闹袩?br />
可此為少陰熱化之證。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回天手段。
卷五 少陰方
附子湯
治少陰病一二日??谥泻?。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宜此方主之。又少陰病身體痛。
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 生用。)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生附二枚附子湯。術(shù)宜四兩主斯方。芍苓三兩人參二。背冷脈沉身痛詳。
蔚按。論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宜此湯。此治太陽之陽虛此治少陰君火內(nèi)虛神機不轉(zhuǎn)也。方中君以生附子二枚。益下焦水中之生陽以達于上焦之君火也。臣以白術(shù)者。以心腎藉中土之氣而交合也。佐以人參者。取其甘潤以濟生附之大辛。又佐以芍藥者。取其苦降以泄生附之大毒也。然參、芍皆陰分之藥。雖能化生附之暴。又恐其掣生附芍成功之后從小便而退于無用之地。不遺余陰之氣以妨陽藥也。師用此方。一以治陽虛。一以治陰虛。時醫(yī)開口輒言此四字。其亦知陽指太陽。陰指少陰。一方統(tǒng)治之理乎。
卷五 少陰方
桃花湯
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此湯主之。又少陰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便膿血者主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nèi)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歌曰 一升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兩干姜同煮服。少陰膿血是良規(guī)。
張令韶曰。少陰病下利膿血。桃花湯主之。此感少陰君火之熱。不病無形之氣化。而病有形干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此言二三日至四五日。值太陰主氣之期而脾絡(luò)不通。則為腹痛。脾絡(luò)不通不能轉(zhuǎn)輸。則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水谷不分而為利不止。陰絡(luò)傷則為膿血。石脂為山之血脈凝結(jié)而成。故治經(jīng)脈之病。下節(jié)言便膿血可刺者。所以申明病在經(jīng)脈之義也。
卷五 少陰方
吳茱萸湯
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又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主之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一升 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升許吳萸三兩參。生姜六兩救寒侵。棗投十二中宮主。吐利頭疼煩躁尋。
蔚按。少陰之臟。皆本陽明之水谷以資生。而復(fù)交會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則中土大虛。
中土少陰之氣而上交。則為躁。甚則煩躁欲死。方用吳茱萸之大辛大溫以救欲絕之陽。佐人參之沖和以安中氣。姜、棗和胃以行四末。師于不治之證。不忍坐視。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所以與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三方鼎時也。論云。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氣。為厥陰專藥。然溫中散寒。又為三陰并用之藥。而佐以人參、姜、棗。又為胃陽衰敗之神方。昔賢所以有論方不論藥之訓(xùn)也。
卷五 少陰方
豬膚湯
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主之。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歌曰 斤許豬膚斗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再投粉(白粉。五合。)蜜(白蜜。一升。)
熬香服張令韶曰。此方合下四方。皆以少陰主樞。旋轉(zhuǎn)內(nèi)外。無有止息。逆則病也。夫少陰上火下水火不交則神機樞轉(zhuǎn)不出。故胸滿。神機內(nèi)郁。故心煩。豬為水畜。膚取其遍達周身。從內(nèi)而外。亦從外而內(nèi)之義也。蜜乃稼穡之味。粉為五谷之精。熬香者。取香氣助中土以交合水火。轉(zhuǎn)運樞機者也。
卷五 少陰方
甘草湯
治少陰咽痛者。
甘草(二兩 生用。)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甘草名湯咽痛求。方教二兩不多收。后人只認(rèn)中焦藥。誰識少陰主治優(yōu)。(后賢童便
卷五 少陰方
桔梗湯
治少陰咽痛。與甘草不差者。與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甘草湯投痛未瘥。桔加一兩莫輕過。奇而不效須知偶。好把經(jīng)文仔細哦。
述 少陰之脈。從心系上挾咽。二三日乃三陽主氣之期。少陰君火。外合三陽。上循經(jīng)脈。
壅遏于會厭狹隘之地也。
卷五 少陰方
苦酒湯
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主之。
半夏(洗破十四枚) 雞子(一枚 去黃。)
上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瘥。更作三劑。
歌曰 生夏一枚十四開。(洗破十四枚。)雞清苦酒攪幾回。刀環(huán)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蔚按。一雞子殼之小。安能納半夏十四枚之多。近刻以訛傳訛。即張令韶、張隱庵、柯韻伯去其涎。而破為十四枚也。舊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致貽誤至今。特正之。
張令韶曰。此治少陰水陰之氣不能上濟君火也。君火在上。熱傷經(jīng)絡(luò)。故咽中傷生瘡。
經(jīng)曰能環(huán)轉(zhuǎn)而上達。故不能語言聲不出也。張隱庵有云。人之聲音。藉陰中之生氣而出。半夏生當(dāng)夏半。感一陰之氣而生。故能開發(fā)聲音。破十四枚者。七為奇數(shù)。偶七而成十四。是偶中之奇。取陰中之生陽也。雞卵屬金而白象天。肺主金主天。助肺以滋水之上源也。刀為金器。
環(huán)者還也。取金聲環(huán)轉(zhuǎn)之義也。苦酒醋也。書曰曲直作酸。經(jīng)曰少陽屬腎。一以達少陽初生之氣。一以金遇木擊而鳴矣?;鹕先姓?。金遇火而三伏。三伏已過。金氣復(fù)矣。樞轉(zhuǎn)利。
水氣升。金氣清。則咽痛愈而聲音出矣。
卷五 少陰方
半夏散及湯
治少陰咽中痛者主之。
半夏(洗。) 桂枝 甘草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巳。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歌曰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須寸匕飲調(diào)宜。若煎少與當(dāng)微冷。咽痛求樞(少陰主樞。其氣逆蔚按。少陰主樞。熱氣不能從樞而出。逆于經(jīng)脈而咽痛。為甘草湯證。寒氣不能從樞而出。
即桂枝湯啜粥之義。從中以達外。俾內(nèi)外之經(jīng)脈通而少陰之樞機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
以湯少少咽之。取其輕捷。即湯亦同于散也。
卷五 少陰方
白通湯
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卷五 少陰方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而煩者。此方脈暴出者死。脈微續(xù)者生。
白通湯中加豬膽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如法湯成。內(nèi)豬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歌曰 蔥白四莖一兩姜。全枚生附白通湯。脈微下利肢兼厥。干嘔心煩膽尿襄。(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男元犀按。白通湯主少陰水火不交。中虛不運者也。用生附啟水臟之陽以上承于心。蔥白引蔚按。白通加豬膽汁湯。張令韶之注甚妙。令韶謂脈始于足少陰腎。主于手少陰心。生于足若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心無所主胃無所生腎無所始也。白通湯三面俱到。加膽汁、人尿調(diào)和后入。生氣俱在。為效倍速??嘞毯蠟橐患?。入咽之頃??嘞热胄募措S咸味而直交于腎。腎得心君之助則生陽之氣升。又有附子在下以啟之。干姜從中以接之。蔥白自上以通之。
利止厥回。不煩不嘔。脈可微續(xù)。危證必仗此大方也。若服此湯后脈不微續(xù)而暴出。燈光之回焰。吾亦無如之何矣。
卷五 少陰方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痛?;蚋蓢I?;蜓释?。或利止脈不出者。此方主之。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強人四兩)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歌曰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納亡陽此指南。外熱里寒面赤厥。脈微通脈法中探。(一本。
甘加減歌曰 面赤加蔥莖用九。腹痛去蔥真好手。蔥去換芍二兩加。嘔者生痛去芍桔須加。桔梗一兩循經(jīng)走。脈若不出二兩參。桔梗丟開莫掣肘。
參各家說 陽氣不能營運。宜四逆湯。元陽虛甚。宜附子湯。陰盛于下格陽于上。宜白通湯豈能疾呼散陽而使返耶。故倍用干姜。而仍不減甘草者??稚o之余。不能當(dāng)姜、附之猛。
還藉甘草以收全功也。若面赤者。虛陽上泛也。加蔥白引陽氣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絡(luò)不和也。去蔥加芍藥以通脾絡(luò)。嘔者。胃氣逆也。加生姜以宣逆氣。咽痛者。少陰循經(jīng)上逆也。
去芍藥之苦泄。加桔梗之開提。利止脈不出者。谷氣內(nèi)虛。脈無所稟而生。去桔梗加人參以生脈。
卷五 少陰方
四逆散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日摺<游逦蹲?、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
分溫再服歌曰 枳甘柴芍?jǐn)?shù)相均。熱厥能回察所因。白飲和勻方寸匕。陰陽順接用斯神。
加減歌曰 咳加五味與干姜。五分(去聲)平行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溫酸收兩相顧。
法度。腹中痛三升。去薤納散寸匕數(shù)。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溫兩服法可悟。
張令韶曰。凡少陰病四逆。俱屬陽氣虛寒。然亦有陽氣內(nèi)郁不得外達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實形圓臭香。胃家之宜品也。所以宣通胃絡(luò)。芍藥疏泄經(jīng)絡(luò)之血脈。甘草調(diào)中。
柴胡啟達陽氣而外行。陽氣通而四肢溫矣。若咳者。肺寒氣逆也。用五味、干姜。溫斂肺氣。
并主下利者。溫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氣虛也。加桂枝以保心氣。小便不利者。水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里寒也。加附子以溫寒。泄利下重者。陽氣郁于下也。
用薤白以通陽氣。
卷六 厥陰方
烏梅丸
治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棕势淙水?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此為臟寒?;咨先腚豕薀m汈?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吐蛔?;棕收摺趺吠柚髦?。又主久利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蜀椒(四兩 炒去汗。)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歌曰 六兩柏參桂附辛。黃連十六厥陰遵。歸椒四兩梅三百。十兩干姜記要真。
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經(jīng)云。厥陰之上。風(fēng)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fēng)為本。以陰寒為標(biāo)。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biāo)本而從于中治。沈堯封云。此厥陰證之提綱也。消渴等證外。更有厥熱往來?;驀I?;蚶茸C。猶之陽明病胃家實之外。更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證。故陽明病。必須內(nèi)外證合見。乃是真陽明。厥陰病亦必內(nèi)外證合見。
乃是真厥陰。其余或厥或利或嘔。而內(nèi)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證。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男元犀按。論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是以少陰證之臟厥。喚起厥陰之蛔厥也。然少陰證水火不交。則為煩躁。若真陽欲脫危證。則但躁不煩。與厥陰之但煩不躁者不同。故曰膚冷而躁。名曰臟厥。非蛔厥也?;棕蕿樨赎幉〉淖C。厥陰陰極陽生。
中為少陽相火。名曰蛔厥。此蛔字所包者廣。厥陰主風(fēng)木。若名為風(fēng)厥。則遺去木字。若名為木厥。又遺去風(fēng)字。且用字亦不雅馴。若名為風(fēng)木厥。更見執(zhí)著。第以蛔厥二字該之。蓋以蛔者風(fēng)木之蟲也。而吐蛔為厥陰之真面目。拈此一字。而病源病證俱在其中。其人當(dāng)吐蛔者。以風(fēng)木之病當(dāng)有是證。亦不必泥于蛔之有無。如本節(jié)靜而復(fù)煩。與上節(jié)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皆是也。曰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自吐蛔。又用一當(dāng)字者。言吐蛔者其常。即不吐蛔而嘔而又煩。風(fēng)木之動。亦可以吐蛔例之也。曰靜而復(fù)煩。曰須臾復(fù)止。曰又煩者。風(fēng)有作止也。
然通篇之眼目。在此為臟寒四字。言見證雖曰風(fēng)木為病。相火上攻。而其臟則為寒。何也。
厥陰為三陰之盡也。周易震卦。一陽居二陰之下。為厥陰本象。病則陽逆于上。陰陷于下。
饑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是下寒之確證也。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吐蛔。是上熱之確證也。方用烏梅。漬以苦酒。順曲直作酸之本性。逆者順之。還其所固有。去其所本無。治之所以臻于上理也。桂、椒、辛、附。辛溫之品。導(dǎo)逆上之火。以還震卦下一畫之奇。黃連、黃柏。苦寒之品。瀉心胸之熱。以還震卦上四畫之偶。又佐以人參之甘寒。當(dāng)歸之苦溫。干姜之辛溫。三物合用。能令中焦受氣而取汁。而烏梅蒸于米下。服丸送以米飲。無非補養(yǎng)中焦之法。所謂厥陰不治。取之陽明者此也。此為厥陰證之總方。注家第謂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猶淺之乎測烏梅丸也。
卷六 厥陰方
當(dāng)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此方主之。
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姜(半斤) 吳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溫分五服。
歌曰 三兩辛歸桂芍行。棗須廿五脈重生。甘通二兩能回厥。寒入?yún)禽牵ǘ?。)姜(半斤。)酒(六升。)烹。羅東逸曰。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寒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然厥陰之臟。相火游行其間。經(jīng)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發(fā)熱。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rèn)為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dāng)歸者。厥陰主肝。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其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jīng)而內(nèi)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guān)節(jié)。內(nèi)通竅而外通榮。去生姜者。恐其過表也。倍大棗者。即建中加飴之義。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dāng)?shù)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并舉。則志遂而神悅。
未有厥陰神志遂悅。
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非辛溫之品不能兼治。則加吳萸、生姜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nèi)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nèi)外兩傷于寒之法也。
卷六 厥陰方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一兩半) 升麻(一兩半) 當(dāng)歸(一兩)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 石膏(六銖) 白術(shù)(六銖) 干姜(六銖) 芍藥(六銖) 桂枝(六銖)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 天冬(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相歌曰 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術(shù)芍冬根據(jù)。膏姜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
麻冬。無天門冬。余俱同。)
張令韶曰。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為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
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為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于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
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為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升陽。而復(fù)以茯苓、白術(shù)、干姜調(diào)其下利。與當(dāng)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里陰而透達于肌表。則陽氣下行。
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xué)人宜潛心細玩可也。
卷六 厥陰方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干姜(三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芩連苦降藉姜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
蔚按。傷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陰之標(biāo)陰在下也。醫(yī)復(fù)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熱于上。
以致食入即吐。方用干姜辛溫以救其寒。芩、連苦寒降之且以堅之。然吐下之后。陰陽兩傷。
胃氣索然。必藉人參以濟之。俾胃氣如分金之爐。寒熱各不相礙也。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干姜之溫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氣又能開格而納食也。家君每與及門論此方及甘草附子湯。謂古人不獨審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藥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讀書者。當(dāng)讀于無字處也
卷六 厥陰方
白頭翁湯
治熱利下重。及下利欲飲水者主之。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兩黃連柏與秦。白頭二兩妙通神。病緣熱利時思水。下重難通此藥珍。
蔚按。厥陰標(biāo)陰病。則為寒下。厥陰中見病。則為熱利下重者。即經(jīng)所謂暴注是也。白頭翁臨風(fēng)偏靜。特立不撓。用以為君者。欲平走竅之火。必先定搖動之風(fēng)也。秦皮浸水青藍色。得厥陰風(fēng)木之化。故用以為臣。以黃連、黃柏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熱。其味苦。苦又能堅也。總使風(fēng)木遂其上行之性。則熱利下重自除。風(fēng)火不相煽而燎原。則熱渴飲水自止。
卷六 霍亂方
四逆加人參湯
治霍亂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亡血也。此方主之。
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
歌曰 四逆原方主救陽。加參一兩救陰方。利雖已止知亡血。須取中焦變化鄉(xiāng)。(內(nèi)經(jīng)謂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方用人參滋中焦之汁。非取其回陽也。)
蔚按。論云。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無血也。言霍亂既利而復(fù)利。其證惡寒。其脈又微。
可則亡陰之義也。金匱曰。水竭則無血。即為津液內(nèi)竭。故以四逆湯救其陽氣。又加人參生其津液??马嵅伤哪鏈腥藚?。不知仲景于回陽方中迸絕此味。即偶用之。亦是制熱藥之太過。惟救陰方中乃加之。韻伯此言??芍磭L夢見本草經(jīng)也。
卷六 霍亂方
理中丸
治霍亂病嘔吐泄利。寒多不飲水者。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一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兩。下多者。還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二兩??视盟摺<有g(shù)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
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按與服桂枝湯同法。可知傷寒不忌食也。)
歌曰 吐利腹疼用理中。丸湯分兩各三同。術(shù)姜參草剛?cè)釢?。服后還余啜粥功。
加減歌曰 臍上筑者白術(shù)忌。去術(shù)加桂四兩治。吐多白術(shù)亦須除。再加生姜三兩試。若還下多術(shù)仍留。輸轉(zhuǎn)之功君須記。悸者心下水氣凌。茯苓二兩堪為使??视嬎g(shù)多加。共投四兩五錢餌。腹中痛者加人參。四兩半兮足前備。寒者方內(nèi)加干姜。其數(shù)亦與加參類。(足前靈胎云。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nèi)溫。)
蔚按。論云?;魜y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曰霍亂者。嘔吐而利也。頭痛發(fā)熱身疼痛者。內(nèi)霍亂而外傷寒也。熱渴者。以五苓散助脾土以滋水津之四布。寒而不渴者。用理中丸理中焦而交上下之陰陽。蓋以上吐下利。不論寒熱。治宜專顧其中也。王晉三云。人參、甘草甘以和陰。白術(shù)、干姜辛以和陽。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此為溫補第一方。論中言四逆輩。則此湯俱在其中。又治大病瘥后喜唾。善讀書者。于喜唾二字推展之。凡脾胃虛皆是。便可悟調(diào)理之善方矣。
程郊倩曰。參、術(shù)、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于陰。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
卷六 霍亂方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治吐以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此湯主之。
通脈四逆原方加豬膽汁(四合。)通脈四逆湯煎成。內(nèi)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出。
歌曰 生附一枚三兩姜。炙甘二兩玉函方。(此遵宋本金匱玉函經(jīng)。坊刻傷寒論甘草三兩炙。)脈微內(nèi)竭(吐以下斷。津液竭于內(nèi)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于內(nèi)而不榮乎外也。)資真汁。(經(jīng)汁止半合。)
蔚按。論云。吐以下斷者。言陰陽氣血俱虛。水谷俱竭。無有可吐而自已。無有可下而自斷也。曰汗出而厥脈微欲絕者。無陽氣以主之也。曰四肢拘急者。無津液以養(yǎng)之也。此際若用四逆湯姜、附之溫。未嘗不可以回陽。倍用甘草之甘。未嘗不可以滋陰。然猶恐其緩而無濟也。若用通脈四逆湯。倍干姜之勇。似可追返元陽。然猶恐大吐大利之余。驟投大辛之味。內(nèi)而津液愈涸。外而筋脈愈攣。頃刻死矣。師于萬死中覓一生路。取通脈四逆湯以回其厥。以止其汗。更佐以豬膽生調(diào)。取生氣俱在。苦先入心而脈復(fù)。以汁補中焦之汁。灌溉于筋則拘急解。辛甘與苦甘相濟。斯陰陽二氣。頃刻調(diào)和。即四逆加人參湯之意。但人參亦無情之草根。不如豬膽汁之異類有情。生調(diào)得其生氣。為效倍神也。諸家囿于白通加法。謂格陽不入。借苦寒以從治之??鞍l(fā)一笑。按古本只加膽汁。無人尿。張隱庵注有人尿。必有所本。讀其注文。極有見解。張隱庵云。此節(jié)重言。以結(jié)上文兩節(jié)之意。上兩節(jié)皆主四逆湯。
此內(nèi)竭。
所謂脈微欲絕之脈。依然如故。此為陰陽血氣皆虛。更宜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通脈四逆湯解見少陰篇。加水畜之甲膽。乃起腎臟之精汁上資心主之血。更加人尿。乃引膀胱之津液還入胃中。取精汁內(nèi)滋而血氣調(diào)和之意。蓋風(fēng)雨寒暑之邪直入中焦。皆為霍亂。若吐利太過。而生氣內(nèi)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皆宜四逆湯主之。無分寒與暑也。何也。正氣受傷。
止救藥亦愈。即陰陽湯、黃土湯。皆能療之。若霍亂里虛。古圣止立四逆、理中二方。為急救正氣之法。有謂藿香正氣散治暑霍亂者。亦非也。愚每見暑月病霍亂。四肢逆冷無脈而死。藿香正氣。不過寬胸解表之劑。惡能治之。況夏月元氣發(fā)泄在外。中氣大虛。外邪卒至。救正猶遲。況疏散之劑乎。夫邪正相搏。有風(fēng)雨寒暑之分。正受邪傷。止論正氣之虛實。入臟即為不治之死證。非風(fēng)暑為陽而寒雨為陰也。此為霍亂之大綱。學(xué)人宜服膺而勿失。 高子曰。
霍汁、人尿者。津液竭而陰血并虛。不當(dāng)?shù)潢?。更?dāng)滋益其陰之意。每見夏月霍亂之證。
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投以理中、四逆。不能取效。反以明礬少許和涼水服之而即愈。亦即膽汁、人尿之意。先賢立法??芍^周遍詳明矣。
卷六 陰陽易瘥后勞復(fù)方
燒散
治陰陽易。
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
婦人病。取男子中 燒服。
歌曰 近陰襠褲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diào)。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張隱庵曰。 襠乃陰吹注精之的。蓋取彼之余氣劫彼之余邪。邪毒原從陰入。復(fù)使之從陰以出。故曰。小便利。陰頭微腫。即愈。
卷六 陰陽易瘥后勞復(fù)方
枳實梔子豉湯
治大病瘥后。勞復(fù)者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
枳實(三枚 炙。) 梔子(十四枚) 香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罩笕∷纳?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
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歌曰 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梔復(fù)病該。(傷寒論只以大病后勞復(fù)者六字該之。不著其病形。)漿水法煎微取汗。食停還藉大黃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張隱庵曰。大病瘥后。則陰陽水火始相交會。勞其形體。則氣血內(nèi)虛。其病復(fù)作。其證不一。故不著其病形。只以此方統(tǒng)治之。方中梔子清上焦之煩熱。香豉啟下焦之水津。枳實炙香宣中焦之土氣。三焦和立三百九十七法。法以方而行。方以法而定。開千百年之法眼。不可專謂為方。仲景后。此道漸晦。至唐。賴有孫思邈起而明之。著千金方。其方俱從傷寒論套出。又將傷寒論一一備載不遺。惜其字句不無增減。章節(jié)不無移易。又不能闈發(fā)其奧蘊。徒汲汲于論中各方。臨摹脫換。以求新異。且續(xù)刻千金翼以養(yǎng)性補益。各立一門。遂致后醫(yī)以補脾補腎。脾腎雙補。補氣補血。氣血兩補。溫補涼補。不溫不涼之平補等方。迎合于富貴之門。鄙陋之習(xí)。由此漸開。究非千金方之過。不善讀千金方之過也。后學(xué)若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則千金書何嘗非仲景書之翼也耶。千金私淑仲景。時有羹墻之見。其方托言龍宮秘方。蓋以仲景居臥龍岡。其傷寒金匱方即為龍宮方。老生恒談。神明瘁鬼神來告。豈其真為神授哉。家嚴(yán)少孤。家徒四壁。半治舉子業(yè)。半事刀圭家。日見各醫(yī)競尚唐宋各匯方。金元劉張朱李四大家。以及王宇泰、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濫收各方而為書。是有方之書行而無方之書逐廢。心甚憫之。每欲以家藏各方書付之祖龍。而于無方之本經(jīng)、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及祖述伊芳圣經(jīng)方之仲景書。寢食數(shù)十年弗倦。自千金以下無譏焉。壬子登賢書后。寓都門。適伊芳云林先生患中風(fēng)證。不省人事。手足偏廢。湯米不入者十余日。都門名醫(yī)。咸云不治。家嚴(yán)以二大劑起之。名噪一時。就診者門外無虛轍。后因某當(dāng)事強令館于其家。辭弗就。
拂其意。癸丑秋托病而歸。后出宰畿輔。恐以醫(yī)名蹈癸丑歲之前轍。遂絕口不談。而猶私自著書。嘗語蔚曰。三不朽事。立言居其一。時文詞賦不與焉。有人于此。若能明仲景之道。
不為異端末學(xué)所亂。民不夭札。其功德且及于天下后世也。前刻公余醫(yī)錄等書。皆在保陽己注釋后。若存若沒。千有余年。至今日方得其真諦。與時俗流傳之醫(yī)書大有分別。所苦者方中分兩輕重。煮漬先后。分服、頓服、溫服、少冷服等法。毫厘間大有千里之判。不得不從俗本。編為歌括。以便記誦。命蔚于歌括后各首擬注。親筆改易。其于蔚之千慮一得處。
則圈之又圈。點之又點。意欲大聲疾呼。喚醒千百醫(yī)于靡靡欲寤中忽然警覺而后快。至于金匱方。又命弟元犀韻之。蔚則仿建安許氏內(nèi)臺方議體。為之逐條立議焉。蓋以高年之心。不堪多用。蔚與弟元犀不過效有事服勞之道。非敢輕動筆墨也云爾。時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冬至后五日也。男蔚謹(jǐn)識。
蔚再按。以上擬注及附識一條。皆家嚴(yán)親自裁定。付刻后。每欲于注中說未了者。續(xù)出數(shù)條。庶無剩義。因閱時賢徐靈胎醫(yī)書六種。其首卷有論六條。頗見曉暢。蔚可以不必再續(xù)也。今附錄于后。以公同好。
卷六 陰陽易瘥后勞復(fù)方
附錄六首
?。ň阈祆`胎著。靈胎名大椿。江蘇吳江人也。)
方藥離合論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梢宰円籽獨?。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為之制方以調(diào)劑之。或用以專攻?;蛴靡约嬷?。或相輔者?;蛳喾凑??;蛳嘤谜??;蛳嘀普摺?br />
故夫按病用藥。藥雖切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guān)者。謂之有方無藥。譬之作書之法。用筆已工而配合顛倒。與夫字形俱備而點畫不成者。皆不得謂之能書。故善醫(yī)者。分觀之而無藥弗切于病情。合觀之而無方不本于古法。然后用而弗則亦同于殺人而已矣。至于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則內(nèi)經(jīng)詳言之。茲不復(fù)贅云。
古方加減論古人制方之義。微妙精詳。不可思議。蓋其審察病情。辨別經(jīng)絡(luò)。參考藥性。斟酌輕重。
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發(fā)。故不必有奇品異術(shù)。而沉痼艱險之疾。投之輒有神效。此漢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勝窮。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盡期乎。故古人即有加減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現(xiàn)之癥或不同。則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內(nèi)。因其現(xiàn)癥之異。而為加減。如傷寒論中治太陽病用桂枝湯。若見項背強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喘者。則用桂枝加濃樸杏仁湯。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白芍湯。更惡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湯。此猶以藥為加減者也。若桂枝麻黃各半湯。則以兩方為加減矣。若發(fā)奔豚者。用桂枝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之輕重為加減矣。然一二味加減。雖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著其加減之藥。若桂枝湯倍用芍藥而加飴糖。則又不名桂枝加飴糖湯而為建中湯。其藥雖同而義已別。則立名亦異。古法之嚴(yán)如此。后之醫(yī)者不識此義。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則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則即曰小柴胡湯。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參也。用豬苓、澤瀉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專在桂枝也。去其要藥。雜以他藥。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則歸咎于病?;騽t歸咎于藥。以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果識其病。而用古方支離零亂。豈有效乎。遂相戒以為古方難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義。故與病毫無益而反有害也。然則當(dāng)何如。曰。能識病情與古方合者。則全用之。有別癥。則據(jù)古法加減之。如不盡合。則根據(jù)古方之法。將古方所用之藥而去。取損益之。必使無一藥之不對癥。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方劑古今論后世之方。已不知幾億萬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也。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藥理之本原。
識藥性之專能。察氣味之從逆。審臟腑之好惡。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經(jīng)絡(luò)。
其思遠。其義精。味不過三四。而其用變化無窮。圣人之智。真與天地同體。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上古至今。千圣相傳。無敢失墜。至張仲景先生。復(fù)申明用法。設(shè)為問難。注明主治之癥。其傷寒論、金匱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啟后。萬世不能出其范圍。此之謂古方。與內(nèi)經(jīng)并垂不朽者。其前后名家如倉公、扁鵲、華佗、孫思邈諸人。各有師承。而淵源又與仲景微別。然猶自成一家。但不能與靈、素、本草一線相傳。為宗支正脈耳。既而積習(xí)相仍。每著一書。必自撰方千百。唐時諸公。用藥雖博。已乏化機。至于宋人。并不知藥。
其方亦板實膚淺。元時號稱極盛。各立門庭。徒騁私見。迨乎前明。蹈襲元人緒余而已。
今之醫(yī)者。動云古方。不知古方之稱。其指不一。若謂上古之方。則自仲景先生流傳以外。
無幾也。如謂宋元所制之方。則其可法可傳者絕少。不合法而荒謬者甚多。豈可奉為典章。
若謂自明人以前皆稱古方。則其方不下數(shù)百萬。夫常用之藥不過數(shù)百品。而為方數(shù)百萬。隨拈幾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也。嗟嗟。古之方何其嚴(yán)。今之方何其易。其間亦有奇巧之法。用藥之妙。未必不能補古人之所未及可備參考者。然其大經(jīng)大法。則萬不能及。其中更有違經(jīng)背法之方。反足貽害。安得有學(xué)之士。為之擇而存之。集其大成。刪其無當(dāng)。實千古之盛舉。余蓋有志而未遑矣。
古今方劑大小論今之論古方者。皆以古方分兩太重為疑。以為古人氣體濃。故用藥宜重。不知此乃不考古而為此無稽之談也。古時升斗權(quán)衡。歷代各有異同。而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二。
?。ㄓ嘤H見漢時有六升銅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湯乃傷寒大劑也。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共八兩。二八不過一兩六錢為一劑。分作三服。則一服藥不過今之五錢三分零。他方間有藥品多而加重者。亦不過倍之而已。今人用藥。必十?dāng)?shù)品。各一二錢?;蛉腻X。則反用三兩外矣。更有無知妄人。用四五兩作一劑。近人更有用熟地八兩為一劑者。尤屬不倫。用丸散亦然。如古方烏梅丸。每服如桐子大二十丸。今不過四五分。若今人之服丸藥。則用三四錢至七八錢不等矣。末藥只用方寸匕。不過今之六七分。今亦服三四錢矣。古人之用藥分兩。未嘗重于今日。(周禮遺人。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釜。注。六斗四升曰釜。
四釜共二石五斗六升。為人一月之食。則每日食八升有余矣。)而謬說相傳。方劑日重。
此一端。而荒唐若此。況其深微者乎。蓋既不能思考古。又無名師傳授。無怪乎每舉談也。
煎藥法論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diào)度。尚能損人。
況然后加余藥同煎。此主藥當(dāng)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湯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后須啜熱粥以助藥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則以甘瀾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服后又當(dāng)多飲暖水。小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納飴糖。大柴胡湯則煎減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龍骨二十沸。煎藥之法。不可勝數(shù)。皆各有意義。大都發(fā)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泄。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故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難愈也。若今之醫(yī)者。亦不能知之矣。況病家乎。
服藥法論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zé)o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發(fā)散之劑。欲驅(qū)風(fēng)寒出之于外。必?zé)岱财潴w。令藥氣行于營衛(wèi)。熱氣周遍。挾風(fēng)寒而從汗解。若半溫而飲之。仍當(dāng)風(fēng)坐立?;騼H寂然安臥。則藥留腸胃。不能得汗。
風(fēng)寒無暗消之理。而營氣反為風(fēng)藥所傷矣。通利之藥。欲其化積滯而達之于下也。必空腹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濁從大便解。若與飲食雜投。則新舊混雜。而藥氣與食物相亂。則氣性不專而食積愈頑矣。故傷寒論等書服藥之法。宜熱。宜溫。宜涼。宜冷。宜緩。宜急。
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飽。宜饑。更有宜湯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丸。其輕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所當(dāng)。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義。必有得于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