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總論] 胎嬰說
上古元氣渾龐,太和洋溢,八風(fēng)正而寒暑調(diào),六氣勻而雨若,故胎元之受于父母也濃,迨開辟既久,人物繁植,發(fā)泄過傷,水旱刀兵,災(zāi)迭見,而況膏粱藜藿,遭遇不同,殫精竭神,耗傷元氣,故胎元之受于父母也薄,賦稟既分濃薄,斷不能執(zhí)古方以治今病可知矣。
[卷一\總論] 護胎說
天地好生,萬物化生,胎元長養(yǎng),關(guān)乎造化自然,茲將成胎之后,照《顱囟經(jīng)》按月次第列之。
一月為胞胎,精氣凝也。
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
三月陽神為三魄。
四月陰靈為七魂。
五月應(yīng)五形,分五臟也。
六月應(yīng)六律,定六腑也。
七月精竅開,通光明也。
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
九月宮室羅布,以御外侮。
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觀上列則知胎元長養(yǎng),本乎天之自然,非由于人之勉然,古人胎教,茲不贅言,惟妊母以臟氣護胎,凡母之飽饑勞逸,喜怒憂驚,飲食寒溫,起居慎肆,皆與胎嬰有密切之關(guān)系,竊愿以節(jié)飲食、適寒暑、戒嗔怒、寡嗜欲,為妊母勖之。
[卷一\總論] 臟腑生成說
一月之孕如白露,二月如桃花,三月先生右腎則為男,陰包陽也,先生左腎則為女,陽包陰也。
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腎屬水,故五臟為陰。
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小腸屬火,故六腑為陽。
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jīng),十二經(jīng)生十二絡(luò),十二絡(luò)生一百八十絲絡(luò),絲絡(luò)生一百八十纏絡(luò),纏絡(luò)生三萬四千孫絡(luò),孫絡(luò)生三百六十五骨節(jié),骨節(jié)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由是五官八骸之身,可稱完備。
[卷一\總論] 論兒之壽夭
頭角豐隆,髓海足也,壽。背脊平滿,臟腑實也,壽。腹皮寬濃,水谷盈也,壽。肉實者脾足,壽。筋強者肝足,壽。骨堅者腎足,壽。不妄言笑者心足,壽。不多啼哭者肺足,壽??蘼曔B續(xù)者肺實,壽。不久眠睡者脾實,壽。肌肉溫潤,榮衛(wèi)和也,壽。人中深長者,壽。臉妍如桃,發(fā)黑如漆者,表氣實也,壽。小便清長,大便滋潤者,里氣實也。壽。
以上列舉皆主壽相。
顱破項軟者,陽衰于上。小腳者,陰衰于下。鼻孔干燥者肺枯,唇縮流涎者脾冷。發(fā)稀者血衰。形枯色灰者表虛。瀉利無時者里虛。青紫之筋散見于面者,多病風(fēng)熱。
瘡疥啼哭,多笑語者,皆陽火妄動之候。
以上列舉,雖主夭相,亦在撫兒者善為調(diào)護耳。
[卷一\總論] 辨兒之變蒸
變蒸之說,亙古所無,至兩晉王叔和始一言之,迄隋唐巢氏以來,其說更繁,蓋謂小兒變蒸,以初生至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變者變生五臟,蒸者蒸養(yǎng)六腑,積五百七十六日而畢,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zhuǎn)爪,已屬隔靴搔癢之談,更有主天一生水之說者,有主木火相生之說者,有主木金相克之說者,皆非也,若謂小兒至變蒸之日,必身熱或夾驚,而口面唇舌俱不變色,身熱或輕或重,而精神與常無異,乃考其變蒸之方,竟有乳母宜服小柴胡湯以解之,甚至用褊銀丸之巴豆、水銀、黑鉛、京墨、麝香之類而峻下之,此誠不值一笑矣。予平日臨證之經(jīng)驗,未見一兒根據(jù)變蒸之期而發(fā)熱者,有自生至長未嘗發(fā)熱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熱者,豈變蒸之期可以更改耶,況小兒有病,非外感,即內(nèi)傷,未聞有無因而病者,豈有病即可以變蒸為病因乎,知此則不辨自明矣。
上古元氣渾龐,太和洋溢,八風(fēng)正而寒暑調(diào),六氣勻而雨若,故胎元之受于父母也濃,迨開辟既久,人物繁植,發(fā)泄過傷,水旱刀兵,災(zāi)迭見,而況膏粱藜藿,遭遇不同,殫精竭神,耗傷元氣,故胎元之受于父母也薄,賦稟既分濃薄,斷不能執(zhí)古方以治今病可知矣。
[卷一\總論] 護胎說
天地好生,萬物化生,胎元長養(yǎng),關(guān)乎造化自然,茲將成胎之后,照《顱囟經(jīng)》按月次第列之。
一月為胞胎,精氣凝也。
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
三月陽神為三魄。
四月陰靈為七魂。
五月應(yīng)五形,分五臟也。
六月應(yīng)六律,定六腑也。
七月精竅開,通光明也。
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
九月宮室羅布,以御外侮。
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觀上列則知胎元長養(yǎng),本乎天之自然,非由于人之勉然,古人胎教,茲不贅言,惟妊母以臟氣護胎,凡母之飽饑勞逸,喜怒憂驚,飲食寒溫,起居慎肆,皆與胎嬰有密切之關(guān)系,竊愿以節(jié)飲食、適寒暑、戒嗔怒、寡嗜欲,為妊母勖之。
[卷一\總論] 臟腑生成說
一月之孕如白露,二月如桃花,三月先生右腎則為男,陰包陽也,先生左腎則為女,陽包陰也。
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腎屬水,故五臟為陰。
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小腸屬火,故六腑為陽。
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jīng),十二經(jīng)生十二絡(luò),十二絡(luò)生一百八十絲絡(luò),絲絡(luò)生一百八十纏絡(luò),纏絡(luò)生三萬四千孫絡(luò),孫絡(luò)生三百六十五骨節(jié),骨節(jié)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由是五官八骸之身,可稱完備。
[卷一\總論] 論兒之壽夭
頭角豐隆,髓海足也,壽。背脊平滿,臟腑實也,壽。腹皮寬濃,水谷盈也,壽。肉實者脾足,壽。筋強者肝足,壽。骨堅者腎足,壽。不妄言笑者心足,壽。不多啼哭者肺足,壽??蘼曔B續(xù)者肺實,壽。不久眠睡者脾實,壽。肌肉溫潤,榮衛(wèi)和也,壽。人中深長者,壽。臉妍如桃,發(fā)黑如漆者,表氣實也,壽。小便清長,大便滋潤者,里氣實也。壽。
以上列舉皆主壽相。
顱破項軟者,陽衰于上。小腳者,陰衰于下。鼻孔干燥者肺枯,唇縮流涎者脾冷。發(fā)稀者血衰。形枯色灰者表虛。瀉利無時者里虛。青紫之筋散見于面者,多病風(fēng)熱。
瘡疥啼哭,多笑語者,皆陽火妄動之候。
以上列舉,雖主夭相,亦在撫兒者善為調(diào)護耳。
[卷一\總論] 辨兒之變蒸
變蒸之說,亙古所無,至兩晉王叔和始一言之,迄隋唐巢氏以來,其說更繁,蓋謂小兒變蒸,以初生至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變者變生五臟,蒸者蒸養(yǎng)六腑,積五百七十六日而畢,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zhuǎn)爪,已屬隔靴搔癢之談,更有主天一生水之說者,有主木火相生之說者,有主木金相克之說者,皆非也,若謂小兒至變蒸之日,必身熱或夾驚,而口面唇舌俱不變色,身熱或輕或重,而精神與常無異,乃考其變蒸之方,竟有乳母宜服小柴胡湯以解之,甚至用褊銀丸之巴豆、水銀、黑鉛、京墨、麝香之類而峻下之,此誠不值一笑矣。予平日臨證之經(jīng)驗,未見一兒根據(jù)變蒸之期而發(fā)熱者,有自生至長未嘗發(fā)熱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熱者,豈變蒸之期可以更改耶,況小兒有病,非外感,即內(nèi)傷,未聞有無因而病者,豈有病即可以變蒸為病因乎,知此則不辨自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