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序
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蛴谥T家方中。載其一二矣。
翰林學(xué)士王洙。在館閣日。于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zhèn)?。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
并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才數(shù)家耳。嘗以對方證對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證而無方?;蛴蟹蕉鵁o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國家詔儒臣。校正醫(yī)書。臣奇先校正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jīng)。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于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于檢用也。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廣其法。
以其傷寒文多節(jié)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于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fù)。合二百六十二方。(程云仲景只二百二十九方。余俱附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經(jīng)。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大哉炎農(nóng)圣法。
屬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統(tǒng)。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和矣。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
案魏志華佗傳云。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此佗書無傳明矣。而張蕆活人書序云。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襄陽府志云。仲景著傷寒論十卷。行于世。華佗讀而喜曰。此真活人書。而丁德用注難經(jīng)。則云難經(jīng)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于獄下。此則難經(jīng)為燼余之文。此皆實無其事。不過藉佗。而神其書耳。
仲景金匱錄。岐黃素難之方。近將千卷?;计浠祀s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裔九州之內(nèi)。收合奇異。
捃拾遺逸。揀選諸經(jīng)筋髓。以為方論一編。其諸救療暴病。使知其次第。凡此藥石者是諸仙之所造。服之將來固無夭橫?;蛑委煵辉纭;虮粠熣`。幸具詳焉。(此一篇。宋本。俞本。趙本。并載林億等序后。)按葛氏肘后方序云。仲景元化劉戴秘要金匱。綠帙黃素方。近將千卷?;计浠祀s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合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使種類殊分。緩急易簡。凡為百卷。名曰玉函。然非有力。不能盡寫。云云。(亦見抱樸子。)茲所載文。與此頗同。但首尾異耳。徐本刪之。為是。
金匱要略序
?。ǔ鲒w本。)圣人設(shè)醫(yī)道。以濟夭枉。俾天下萬世。人盡天年。博施濟眾。仁不可加矣。其后繼圣開學(xué)。造極精妙。
著于時名于后者。和緩扁倉之外。亦不多見。信斯道之難明也與。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以穎特之資。徑造閫奧。
于是采摭群書。作傷寒卒病論方合十六卷。以淑后學(xué)。遵而用之。困蘇廢起。莫不應(yīng)效若神跡。其功在天下。
猶水火谷粟然。是其書可有。而不可無者也。惜乎后之傳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則亡之。宋翰林學(xué)士王洙。
偶得雜病方三卷于蠹簡中。名曰金匱方論。即其書也。豐城之劍。不終埋沒。何其幸耶。林億等奉旨校正。并版行于世。今之傳者。復(fù)失三卷。豈非世無和氏。而至寶妄倫于荊石與。仆幼嗜醫(yī)書。旁索群隱。乃獲于盱之丘氏。遂得與前十卷。表里相資。學(xué)之者動免掣肘。嗚呼。張茂先嘗言。神物終當有合。是書也。
安知不有所待。而合顯于今也。故不敢秘。特勒諸梓。與四方共之。由是張氏之學(xué)不遺。軒岐之道昭著。林林總總。壽域同躋。豈曰小補之哉。后至元庚辰樵川玉佩鄧珍敬序。
大明應(yīng)天徐熔謹按文獻通考。二百二十二卷中。金匱玉函經(jīng)八卷條下。晁氏曰。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shè)答問。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于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案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趙希弁作附志。此乃系附志所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是。)據(jù)此并前林序云。
依舊名曰金匱方論。則王洙館中所得。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系五代時改名耳。所以通考只云金匱玉函經(jīng)也。是金匱玉函經(jīng)。元時已無矣。夫金匱玉函經(jīng)八卷。東漢張仲景祖書名也。金匱方論三卷。傷寒論十卷。似西晉王叔和選集撰次后。
俗傳書名也。(案元明之際。玉函經(jīng)八卷?;薅粋?。徐不及寓目。故有此說。不可從。)若金匱玉函要略方。五代及宋。相沿書名也。今單名金匱要略。而去其玉函二字。愈遠而愈失其真矣。又據(jù)晉皇甫謐甲乙云。仲景論廣伊芳尹湯液。用之多驗。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即今俗所分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也。孫真人千金云。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是叔和選論。思邈亦未曾研也。惟文潞公藥準云。仲景為群方之祖。朱奉議活人書云。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后。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于世如此。然其言雅非精于經(jīng)絡(luò)。不能曉會。若孫思邈。則未能詳仲景之用心者。是宋時才分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二書也。成聊攝明理論云。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nóng)之經(jīng)。醫(y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乃大圣之所作也。劉河間原病式云。自黃帝之后。二千五百有余年。有仲景方論一十六卷。使后之學(xué)人。
有可根據(jù)。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xué)人。尚為難焉。故今人所習(xí)。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唯近世朱奉議多得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作活人書。其言直。其類辯。使后學(xué)人。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據(jù)河間十六卷之言。此時仲景書。尚未分傷寒雜病為二門也?;蚪饏T玉函經(jīng)八卷。
坊間分作十六卷。亦未可知。(案河間就仲景自序等而言之耳。金時必?zé)o為十六卷者焉。)故東垣內(nèi)外傷辯惑論曰。易張先生云。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后之醫(yī)者。宗內(nèi)經(jīng)法。學(xué)仲景心??梢詾閹熞?。王海藏此事難知云。余讀醫(y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遍國中無有能知者。故于醫(yī)壘元戎云。折中湯液萬世不易之法。當以仲景為祖。又云。金匱玉函要略。傷寒論。皆張仲景祖神農(nóng)。法伊芳尹。體箕子而作也。唐宋以來。如孫思邈葛稚川朱奉議王朝奉輩。其余名醫(yī)雖多。皆不出仲景書。又湯液本草。于孫葛朱王外。
添王叔和范汪胡洽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云。其議論方定。增減變易。千狀萬態(tài)。無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潔古張元素。其子張璧。東垣李明之。皆祖張仲景湯液。惜乎世莫有能知者。又云。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晉宋以來。號名醫(yī)者。皆出于此。又按丹溪局方發(fā)揮?;騿栐?。仲景治傷寒一百一十三方。治雜病金匱要略。二十有三門。何也。答曰。仲景諸方。實萬世醫(yī)門之規(guī)矩準繩也。后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則焉。曰。
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曰。天地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yī)之良者。引例推類??芍^無窮之應(yīng)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逾越矩度。又曰。圓機活法。內(nèi)經(jīng)具舉。與經(jīng)意合者。仲景書也。仲景因病以制方。局方制藥以俟病。據(jù)數(shù)家說。是元末及我國朝初。醫(yī)家方分傷寒雜病為二家也。
只因聊攝七十八歲。撰成明理論。八十歲時。注完傷寒論。未暇注金匱論。所以俗醫(yī)分為二門。致今時眾口一辭。誚仲景能治傷寒。而不能療雜證也。冤哉。余素慨金匱方論。與傷寒論。暌離孤處。及注解傷寒論。又明理論。乖散失群。已近五百年。因謀諸新安師古吳君。校壽一梓。成濟暌而得會遇。庶業(yè)醫(yī)音。弗致得此失彼。各自專門為粗陋。又冀華劍復(fù)合。昌鏡再圓。
天作之合云爾。萬歷戊戌。孟夏吉日。
匿跡市隱逸人謹識。
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蛴谥T家方中。載其一二矣。
翰林學(xué)士王洙。在館閣日。于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zhèn)?。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
并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才數(shù)家耳。嘗以對方證對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證而無方?;蛴蟹蕉鵁o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國家詔儒臣。校正醫(yī)書。臣奇先校正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jīng)。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于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于檢用也。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廣其法。
以其傷寒文多節(jié)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于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fù)。合二百六十二方。(程云仲景只二百二十九方。余俱附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經(jīng)。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大哉炎農(nóng)圣法。
屬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統(tǒng)。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和矣。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
案魏志華佗傳云。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此佗書無傳明矣。而張蕆活人書序云。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襄陽府志云。仲景著傷寒論十卷。行于世。華佗讀而喜曰。此真活人書。而丁德用注難經(jīng)。則云難經(jīng)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于獄下。此則難經(jīng)為燼余之文。此皆實無其事。不過藉佗。而神其書耳。
仲景金匱錄。岐黃素難之方。近將千卷?;计浠祀s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裔九州之內(nèi)。收合奇異。
捃拾遺逸。揀選諸經(jīng)筋髓。以為方論一編。其諸救療暴病。使知其次第。凡此藥石者是諸仙之所造。服之將來固無夭橫?;蛑委煵辉纭;虮粠熣`。幸具詳焉。(此一篇。宋本。俞本。趙本。并載林億等序后。)按葛氏肘后方序云。仲景元化劉戴秘要金匱。綠帙黃素方。近將千卷?;计浠祀s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合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使種類殊分。緩急易簡。凡為百卷。名曰玉函。然非有力。不能盡寫。云云。(亦見抱樸子。)茲所載文。與此頗同。但首尾異耳。徐本刪之。為是。
金匱要略序
?。ǔ鲒w本。)圣人設(shè)醫(yī)道。以濟夭枉。俾天下萬世。人盡天年。博施濟眾。仁不可加矣。其后繼圣開學(xué)。造極精妙。
著于時名于后者。和緩扁倉之外。亦不多見。信斯道之難明也與。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以穎特之資。徑造閫奧。
于是采摭群書。作傷寒卒病論方合十六卷。以淑后學(xué)。遵而用之。困蘇廢起。莫不應(yīng)效若神跡。其功在天下。
猶水火谷粟然。是其書可有。而不可無者也。惜乎后之傳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則亡之。宋翰林學(xué)士王洙。
偶得雜病方三卷于蠹簡中。名曰金匱方論。即其書也。豐城之劍。不終埋沒。何其幸耶。林億等奉旨校正。并版行于世。今之傳者。復(fù)失三卷。豈非世無和氏。而至寶妄倫于荊石與。仆幼嗜醫(yī)書。旁索群隱。乃獲于盱之丘氏。遂得與前十卷。表里相資。學(xué)之者動免掣肘。嗚呼。張茂先嘗言。神物終當有合。是書也。
安知不有所待。而合顯于今也。故不敢秘。特勒諸梓。與四方共之。由是張氏之學(xué)不遺。軒岐之道昭著。林林總總。壽域同躋。豈曰小補之哉。后至元庚辰樵川玉佩鄧珍敬序。
大明應(yīng)天徐熔謹按文獻通考。二百二十二卷中。金匱玉函經(jīng)八卷條下。晁氏曰。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shè)答問。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于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案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趙希弁作附志。此乃系附志所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是。)據(jù)此并前林序云。
依舊名曰金匱方論。則王洙館中所得。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系五代時改名耳。所以通考只云金匱玉函經(jīng)也。是金匱玉函經(jīng)。元時已無矣。夫金匱玉函經(jīng)八卷。東漢張仲景祖書名也。金匱方論三卷。傷寒論十卷。似西晉王叔和選集撰次后。
俗傳書名也。(案元明之際。玉函經(jīng)八卷?;薅粋?。徐不及寓目。故有此說。不可從。)若金匱玉函要略方。五代及宋。相沿書名也。今單名金匱要略。而去其玉函二字。愈遠而愈失其真矣。又據(jù)晉皇甫謐甲乙云。仲景論廣伊芳尹湯液。用之多驗。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即今俗所分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也。孫真人千金云。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是叔和選論。思邈亦未曾研也。惟文潞公藥準云。仲景為群方之祖。朱奉議活人書云。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后。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于世如此。然其言雅非精于經(jīng)絡(luò)。不能曉會。若孫思邈。則未能詳仲景之用心者。是宋時才分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二書也。成聊攝明理論云。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nóng)之經(jīng)。醫(y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乃大圣之所作也。劉河間原病式云。自黃帝之后。二千五百有余年。有仲景方論一十六卷。使后之學(xué)人。
有可根據(jù)。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xué)人。尚為難焉。故今人所習(xí)。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唯近世朱奉議多得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作活人書。其言直。其類辯。使后學(xué)人。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據(jù)河間十六卷之言。此時仲景書。尚未分傷寒雜病為二門也?;蚪饏T玉函經(jīng)八卷。
坊間分作十六卷。亦未可知。(案河間就仲景自序等而言之耳。金時必?zé)o為十六卷者焉。)故東垣內(nèi)外傷辯惑論曰。易張先生云。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后之醫(yī)者。宗內(nèi)經(jīng)法。學(xué)仲景心??梢詾閹熞?。王海藏此事難知云。余讀醫(y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遍國中無有能知者。故于醫(yī)壘元戎云。折中湯液萬世不易之法。當以仲景為祖。又云。金匱玉函要略。傷寒論。皆張仲景祖神農(nóng)。法伊芳尹。體箕子而作也。唐宋以來。如孫思邈葛稚川朱奉議王朝奉輩。其余名醫(yī)雖多。皆不出仲景書。又湯液本草。于孫葛朱王外。
添王叔和范汪胡洽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云。其議論方定。增減變易。千狀萬態(tài)。無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潔古張元素。其子張璧。東垣李明之。皆祖張仲景湯液。惜乎世莫有能知者。又云。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晉宋以來。號名醫(yī)者。皆出于此。又按丹溪局方發(fā)揮?;騿栐?。仲景治傷寒一百一十三方。治雜病金匱要略。二十有三門。何也。答曰。仲景諸方。實萬世醫(yī)門之規(guī)矩準繩也。后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則焉。曰。
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曰。天地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yī)之良者。引例推類??芍^無窮之應(yīng)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逾越矩度。又曰。圓機活法。內(nèi)經(jīng)具舉。與經(jīng)意合者。仲景書也。仲景因病以制方。局方制藥以俟病。據(jù)數(shù)家說。是元末及我國朝初。醫(yī)家方分傷寒雜病為二家也。
只因聊攝七十八歲。撰成明理論。八十歲時。注完傷寒論。未暇注金匱論。所以俗醫(yī)分為二門。致今時眾口一辭。誚仲景能治傷寒。而不能療雜證也。冤哉。余素慨金匱方論。與傷寒論。暌離孤處。及注解傷寒論。又明理論。乖散失群。已近五百年。因謀諸新安師古吳君。校壽一梓。成濟暌而得會遇。庶業(yè)醫(yī)音。弗致得此失彼。各自專門為粗陋。又冀華劍復(fù)合。昌鏡再圓。
天作之合云爾。萬歷戊戌。孟夏吉日。
匿跡市隱逸人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