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其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后來徙居長安。隋時任職為虎賁郎將。隋文帝命他復(fù)核隴西郡牧場簿籍,查出隱報的馬二萬多匹,文帝發(fā)怒,逮捕太仆卿慕容悉達及監(jiān)牧官員一千五百人,將全數(shù)處決。屈突通說“:人命至重,死不復(fù)生。
陛下以至仁化育四海,怎能因畜產(chǎn)之故,一天殺戮一千五百人呢?”文帝怒目喝斥,屈突通叩頭進言說:“臣愿舍身就死,以代替眾人死罪。”文帝醒悟說“:我辦事不明,竟至于此?,F(xiàn)在可免悉達等人死罪,以旌表你的善言。”于是全都減刑論處。其后升任左武衛(wèi)將軍。為官正直奉公,遇有犯法者,雖親朋好友無所縱舍。
其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也以方正嚴整而知名。時人為此編出諺語說“: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隋煬帝即位時,派他持詔征召漢王楊諒。從前,文帝與楊諒約定,若用璽書召還,驗視敕字帝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則就征返回。到這時,發(fā)詔書而無驗證,楊諒覺察情況有變,盤問屈突通,通回答無所屈服,最終得以返歸長安。大業(yè)年間,與宇文述一道共破楊玄感,因軍功遷任左驍衛(wèi)將軍。秦隴一帶盜賊起事之后,授職為關(guān)內(nèi)討捕大使。安定縣人劉迦論造反,聚眾十多萬人占據(jù)雕陰郡。
屈突通調(diào)發(fā)關(guān)中兵馬進擊。駐軍安定縣之后,起初不與賊寇交戰(zhàn),軍中認為他膽怯。屈突通揚言撤軍,而暗地潛入上郡。
賊寇沒有察覺,進兵南犯,距屈突通七十里扎營,分兵巡略其地。屈突通趁其不備,夜選精兵襲破其眾,斬劉迦論等首級萬余,筑起京觀于上郡南山,俘獲老弱數(shù)萬人而還。其后隋政日益紊亂,盜賊多有,士無斗志,諸將往往覆軍敗亡。屈突通所向必定持重而行,雖不大勝,也未戰(zhàn)敗過。煬帝南巡江都,派他鎮(zhèn)守長安。
高祖起兵后,代王派遣屈突通防守河?xùn)|。高祖數(shù)戰(zhàn)不克,留兵圍城,于是渡過黃河,攻破其部將桑顯和于飲馬泉。
屈突通大懼,便留下鷹揚郎將堯君素防守河?xùn)|,打算從武關(guān)前往藍田以援救長安。到潼關(guān)時,受劉文靜兵馬阻攔,相持一月有余。屈突通命令桑顯和夜襲劉文靜,天明大戰(zhàn),顯和縱兵連破兩座營壘,僅剩文靜一座營壘獨存,且兵馬數(shù)次入壘,短兵相接,文靜又被流矢所傷,唐軍即將敗亡,但桑顯和因軍士疲憊,傳令做飯會食,劉文靜因而趁機分兵以充實另外兩座營壘。時逢游軍數(shù)百騎自南山返還,襲擊其背后,三座營壘之兵大聲呼叫,奮力出擊,桑顯和兵馬潰敗而逃,盡數(shù)虜獲其眾。屈突通勢急,有人勸他歸降,他說:“我受國家厚恩,歷事二帝,怎可逃難?只能以死報答了!”常撫摸自己的脖子說:“看來只好為國家受人一刀了!”他訓(xùn)勉士卒必定流淚感嘆,所以雖處窮途末路,而部下仍然受他影響而不叛離。高祖派他的家僮往召,他立即下令斬決。不久得知京師平定,家屬全都陷沒,便留桑顯和鎮(zhèn)守潼關(guān),率領(lǐng)兵馬前往洛陽。既行之后,桑顯和前來歸降。
劉文靜派遣竇琮、段志玄率精騎追擊,在稠桑相遇,屈突通結(jié)陣抵御。竇琮放其子屈突壽往諭使降,屈突通大叫道:“從前和你是父子,今天卻是仇敵!”命令左右射擊。桑顯和大呼其眾說:“京師陷沒,各位家屬都在關(guān)西,為何要往東行呢?”部下全都放下兵器不戰(zhàn)。屈突通知道逃脫不了,便下馬朝東南方向叩頭兩次,并哭著說:“臣力盡兵敗,對得起陛下。”于是被擒獲并送往長安。高祖寬慰他說:“怎么相見得這么晚?”他哭著說:“屈突通不能殉人臣之節(jié),故至此地步,成為本朝的羞辱?!备咦嬲f“:忠臣?。 狈帕怂?,并授職兵部尚書,封為蔣國公,擔(dān)任秦王行軍元帥長史。
隨同平定薛仁杲,當時繳獲的珍寶器物堆積如山,諸將都爭先恐后拿取其物,惟有屈突通一無所取。高祖聞知,說“:清正以奉國,真是名不虛傳?!碧貏e賜予金銀六百兩、緞一千匹。不久擔(dān)任陜東道左仆射,隨同征討王世充。當時屈突通有兩個兒子在洛陽,高祖說:“現(xiàn)在把東征之事交付你,兩個兒子怎么辦?”屈突通說:“臣已老了,本不能承擔(dān)重任。但從前陛下釋放俘虜,加以恩禮,使臣再生,當時口與心都發(fā)誓,要以身許國。今日之行,愿為先驅(qū),兩兒如果遇害,本是其命如此,我不會以私情妨礙公義。”高祖感嘆道:“守義之士,竟至如此!”到大軍圍攻洛陽時,竇建德援兵將至,太宗分撥部下的一半交付屈突通,命他與齊王李元吉一道圍攻洛陽。王世充被平定,屈突通戰(zhàn)功為第一,不久就任陜東大行臺右仆射,鎮(zhèn)守東都。幾年后,招還任刑部尚書。他自認為不熟悉法律條文,一再推辭,于是改任工部尚書。李建成事變過后,重任檢校行臺仆射,馳赴洛陽鎮(zhèn)守。貞觀初年,行臺撤銷,任職洛州都督,晉爵左光祿大夫。第二年去世,時年七十二歲,贈官尚書左仆射,謚號為忠。后來下詔配饗太宗廟廷。永徽年間,再贈司空官爵。
二子屈突壽、屈突詮。屈突壽承襲爵位。太宗臨幸洛陽,想念屈突通忠節(jié),故任命其少子屈突詮為果毅都尉,賜予糧食絲帛以撫恤其家,后來官至瀛州刺史。詮子屈突仲翔,神龍年間,也任職為瀛州刺史。
起初,桂州都督李弘節(jié)也以清廉謹慎知名。去世后,其家出賣珍珠。太宗懷疑李弘節(jié)實為貪官,想追坐推舉者罪過。魏征說“:陛下錯了!當今號稱清白至死不變者,惟有屈突通與張道源。屈突通二子應(yīng)調(diào)前來,共騎一馬,張道源之子不能謀生。審查其清者不予撫恤,懷疑其貪者加罪于所舉之人,這也是好善而不篤厚??!”太宗說“:我沒想這一點。”
于是置之不問。由于這個緣故,屈突通的清廉更為知名。
陛下以至仁化育四海,怎能因畜產(chǎn)之故,一天殺戮一千五百人呢?”文帝怒目喝斥,屈突通叩頭進言說:“臣愿舍身就死,以代替眾人死罪。”文帝醒悟說“:我辦事不明,竟至于此?,F(xiàn)在可免悉達等人死罪,以旌表你的善言。”于是全都減刑論處。其后升任左武衛(wèi)將軍。為官正直奉公,遇有犯法者,雖親朋好友無所縱舍。
其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也以方正嚴整而知名。時人為此編出諺語說“: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隋煬帝即位時,派他持詔征召漢王楊諒。從前,文帝與楊諒約定,若用璽書召還,驗視敕字帝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則就征返回。到這時,發(fā)詔書而無驗證,楊諒覺察情況有變,盤問屈突通,通回答無所屈服,最終得以返歸長安。大業(yè)年間,與宇文述一道共破楊玄感,因軍功遷任左驍衛(wèi)將軍。秦隴一帶盜賊起事之后,授職為關(guān)內(nèi)討捕大使。安定縣人劉迦論造反,聚眾十多萬人占據(jù)雕陰郡。
屈突通調(diào)發(fā)關(guān)中兵馬進擊。駐軍安定縣之后,起初不與賊寇交戰(zhàn),軍中認為他膽怯。屈突通揚言撤軍,而暗地潛入上郡。
賊寇沒有察覺,進兵南犯,距屈突通七十里扎營,分兵巡略其地。屈突通趁其不備,夜選精兵襲破其眾,斬劉迦論等首級萬余,筑起京觀于上郡南山,俘獲老弱數(shù)萬人而還。其后隋政日益紊亂,盜賊多有,士無斗志,諸將往往覆軍敗亡。屈突通所向必定持重而行,雖不大勝,也未戰(zhàn)敗過。煬帝南巡江都,派他鎮(zhèn)守長安。
高祖起兵后,代王派遣屈突通防守河?xùn)|。高祖數(shù)戰(zhàn)不克,留兵圍城,于是渡過黃河,攻破其部將桑顯和于飲馬泉。
屈突通大懼,便留下鷹揚郎將堯君素防守河?xùn)|,打算從武關(guān)前往藍田以援救長安。到潼關(guān)時,受劉文靜兵馬阻攔,相持一月有余。屈突通命令桑顯和夜襲劉文靜,天明大戰(zhàn),顯和縱兵連破兩座營壘,僅剩文靜一座營壘獨存,且兵馬數(shù)次入壘,短兵相接,文靜又被流矢所傷,唐軍即將敗亡,但桑顯和因軍士疲憊,傳令做飯會食,劉文靜因而趁機分兵以充實另外兩座營壘。時逢游軍數(shù)百騎自南山返還,襲擊其背后,三座營壘之兵大聲呼叫,奮力出擊,桑顯和兵馬潰敗而逃,盡數(shù)虜獲其眾。屈突通勢急,有人勸他歸降,他說:“我受國家厚恩,歷事二帝,怎可逃難?只能以死報答了!”常撫摸自己的脖子說:“看來只好為國家受人一刀了!”他訓(xùn)勉士卒必定流淚感嘆,所以雖處窮途末路,而部下仍然受他影響而不叛離。高祖派他的家僮往召,他立即下令斬決。不久得知京師平定,家屬全都陷沒,便留桑顯和鎮(zhèn)守潼關(guān),率領(lǐng)兵馬前往洛陽。既行之后,桑顯和前來歸降。
劉文靜派遣竇琮、段志玄率精騎追擊,在稠桑相遇,屈突通結(jié)陣抵御。竇琮放其子屈突壽往諭使降,屈突通大叫道:“從前和你是父子,今天卻是仇敵!”命令左右射擊。桑顯和大呼其眾說:“京師陷沒,各位家屬都在關(guān)西,為何要往東行呢?”部下全都放下兵器不戰(zhàn)。屈突通知道逃脫不了,便下馬朝東南方向叩頭兩次,并哭著說:“臣力盡兵敗,對得起陛下。”于是被擒獲并送往長安。高祖寬慰他說:“怎么相見得這么晚?”他哭著說:“屈突通不能殉人臣之節(jié),故至此地步,成為本朝的羞辱?!备咦嬲f“:忠臣?。 狈帕怂?,并授職兵部尚書,封為蔣國公,擔(dān)任秦王行軍元帥長史。
隨同平定薛仁杲,當時繳獲的珍寶器物堆積如山,諸將都爭先恐后拿取其物,惟有屈突通一無所取。高祖聞知,說“:清正以奉國,真是名不虛傳?!碧貏e賜予金銀六百兩、緞一千匹。不久擔(dān)任陜東道左仆射,隨同征討王世充。當時屈突通有兩個兒子在洛陽,高祖說:“現(xiàn)在把東征之事交付你,兩個兒子怎么辦?”屈突通說:“臣已老了,本不能承擔(dān)重任。但從前陛下釋放俘虜,加以恩禮,使臣再生,當時口與心都發(fā)誓,要以身許國。今日之行,愿為先驅(qū),兩兒如果遇害,本是其命如此,我不會以私情妨礙公義。”高祖感嘆道:“守義之士,竟至如此!”到大軍圍攻洛陽時,竇建德援兵將至,太宗分撥部下的一半交付屈突通,命他與齊王李元吉一道圍攻洛陽。王世充被平定,屈突通戰(zhàn)功為第一,不久就任陜東大行臺右仆射,鎮(zhèn)守東都。幾年后,招還任刑部尚書。他自認為不熟悉法律條文,一再推辭,于是改任工部尚書。李建成事變過后,重任檢校行臺仆射,馳赴洛陽鎮(zhèn)守。貞觀初年,行臺撤銷,任職洛州都督,晉爵左光祿大夫。第二年去世,時年七十二歲,贈官尚書左仆射,謚號為忠。后來下詔配饗太宗廟廷。永徽年間,再贈司空官爵。
二子屈突壽、屈突詮。屈突壽承襲爵位。太宗臨幸洛陽,想念屈突通忠節(jié),故任命其少子屈突詮為果毅都尉,賜予糧食絲帛以撫恤其家,后來官至瀛州刺史。詮子屈突仲翔,神龍年間,也任職為瀛州刺史。
起初,桂州都督李弘節(jié)也以清廉謹慎知名。去世后,其家出賣珍珠。太宗懷疑李弘節(jié)實為貪官,想追坐推舉者罪過。魏征說“:陛下錯了!當今號稱清白至死不變者,惟有屈突通與張道源。屈突通二子應(yīng)調(diào)前來,共騎一馬,張道源之子不能謀生。審查其清者不予撫恤,懷疑其貪者加罪于所舉之人,這也是好善而不篤厚??!”太宗說“:我沒想這一點。”
于是置之不問。由于這個緣故,屈突通的清廉更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