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七歲時就會寫文章。十三歲時帶著他寫的字去謁見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看了感嘆說“: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碑敃r張說貶謫嶺南,見到他后對他極好。父親死,在父喪期間極盡孝道,哀痛至極。后來考中進士,調(diào)任校書郎。那時玄宗尚在東宮,親自策問天下之士,張九齡于伊呂科對策高第,升為左拾遺。后來玄宗即位,未行親郊之禮,張九齡上疏說:“天,是百神之君,為王者是從天那里受命的。自古以來,繼承帝業(yè)之主,必定要行郊祀之禮,為的是敬受天命向天報告。不可以因為還未降恩澤于民,年歲還未豐收而缺禮。古代周公郊祀,以后稷祀天,那是因為成王年幼。周公暫時攝政,尚且要行郊禮,表明此禮是不可廢的。漢朝的丞相匡衡說:‘帝王的事,沒有比郊禮更重要的了?!偈嬉舱f:‘不郊祀而去祭山川,違背了祭祀的秩序,于禮不合,所以《春秋》上批評他。’臣認為匡衡、董仲舒,都是古代的懂禮的人,都以為郊祀應放在首位。陛下繼承大統(tǒng),到今日已有五年了,而未行大報之禮。考證之于經(jīng)傳,在義上有所欠缺。
如今百谷茂盛,鳥獸自如,夷狄歸附,戰(zhàn)爭止息,竟然放松敬天之事,恐怕不足以為訓。希望能在至日登紫壇,陳采席,定天位,明天道。那圣朝的典則就完備了?!?br />
又說:“背逆王政之氣,表現(xiàn)為水旱災害。
天道雖遠,但其反應的卻很近。過去東海錯殺了孝婦,以致天旱很久。一個官吏不明察,一個普通婦女冤死,天還要昭明她的冤屈。何況天下百姓,其性命都交在縣令刺史手中??h令刺史,是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是親近百姓的人。若所用非人,那水旱災禍之由來,豈只是一個婦人呢?現(xiàn)任的刺史,京輔周圍及大的郡縣尚能稍加選擇,江、淮、隴、蜀、三河幾個大府之外,頗有不稱職的。由京官出去的人,不是自身有過錯,就是政績不佳,把直接管理百姓的大任,作為斥責處分的辦法。也有的是因為依附某人而得高位,及至被依附者勢衰,就說該人不稱京官之職,將他貶到州里任職。另外,還有武夫、流外(九品以外者),只要交錢就能得官,不計較其才能之有無。刺史都像這樣,縣令就更不用說了。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理根本的職務,竟然遭好為官者所輕視,百姓遭受那些不肖者的侵擾。天子圣明的教化被銷蝕。這是因為沒有選好恰當?shù)娜瞬旁斐傻摹9糯淌啡氤蔀槿?,郎官可以出京管理鄉(xiāng)民。現(xiàn)在朝廷上人只能入京而不肯出京。京師是達官貴人集聚之處,只要從容依附,沒有業(yè)績也能升遷。由此可見,大利在于朝內(nèi)而不在京外。即使有才能的人,有欲得利之心,怎肯再出京任刺史縣令呢?國家要依賴智能之士才能治好,但卻常缺少重視百姓的人。臣認為要治好根本,最要緊的莫過于守令,重視了守令,那有才能者才肯去做。應該制定各官階的資歷:凡沒有擔任過都督、刺史的人,雖有很高的門第,也不能任侍郎及列卿;凡沒有擔任過縣令的人,即使有好的政績,也不能任臺郎、給、舍;都督、守、令即使是離京都遠的,任期也不超過十年。假如不這樣來彌補過失,恐怕天下是治理不好的。
“再有,古代選士,看其是否稱職,所以士都看重自我修養(yǎng),從不企圖僥幸成功。奸邪欺偽自然消止,官吏的流品不雜。如今天下沒有上古治理得那么好,而事務卻較以前倍增,這是因為沒有正其本而施巧于末的結(jié)果,所謂‘末’,就是吏部的條款章程,多到千百條。執(zhí)刀筆之人,沉溺于文墨,致使巧猾之徒得以逞奸。臣以為當初制造簿本,是為了防備遺忘。如今反倒去追求文章的精美,而忽略了人的才能,真是刻舟求劍之類。
現(xiàn)在提及吏部有才能的,則說是由尉到主簿,由主簿到丞。這是根據(jù)記載知道他的官次,卻不論他的能干與否,豈不是大錯?吏部尚書、侍郎,是因有才干才任他這個職位的,怎能不知人?如真的難以即刻識別,那么從十個人中間選拔五個該可以吧。但如今,死扣條文,據(jù)資歷配職,以致時人譏誚、官曹不賢。
“臣認為選部的法則,其弊病在于不變。如今若在刺史、縣令中詳細核查,在管內(nèi)每年當選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流品的,送到臺里再加選擇,以所用人的多少來評定州縣的好壞,那州縣就會慎重對待所薦舉的人??扇喂俚娜瞬哦嗔?,吏部也可順利完成任務,不會有那么多的庸人了。如今每年考選有幾萬人,京師的糧食用品耗費甚大,難道是人才多嗎?實在是濫竽充數(shù)的太多了。現(xiàn)在只用一首詩就可定其才或庸,這樣會使真正的人才漏掉。天下雖大,朝廷官員雖多,但若毀譽相亂,那事情也就不可能辦好了。假如了解人的才能,各有品級等第,每有一官缺額,就可依次任用。如各司的要職,以下一等的遞進,那就無所謂人的高下,只是機會的得與不得罷了。
所以平日的議論沒有了,個人的名節(jié)不修了。高潔之士堅守其志而不肯媚時,中等人才追求進身就很容易了。若朝廷能以好名聲鼓勵人,士也以修名來得利,利之所出,是眾人之所求。若不這樣,從小處說,只求茍得,進而只知謀私;從大處說,以義做交易,進而結(jié)為朋黨。所以說,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
才能分出了等級,就不會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會刻意進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這是有關(guān)國家興衰的大事。”
不久,升任左補闕。張九齡頗能鑒別人才,吏部考試時,張九齡常與右拾遺趙冬曦一同參與評定,當時稱他們考核為“詳平”。后改任司勛員外郎。那時,張說為宰相,十分看重他,且與他通譜系為同宗,常說張九齡是“后出詞人之首位”。張九齡又升任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爵曲江男,進而為中書舍人?;实廴シ馓┥?,張說挑選了兩省的錄事主書及他所親近的人隨從登山,將這些人越級升為五品。張九齡負責草擬詔書,對張說說“:官職爵位,是天下的公器,首先要看人的德行聲望,然后再看他的勞績年限。
現(xiàn)在登山封禪成功,是千載的大典,一些有聲望之人被排在殊恩之外,而一些胥吏卻得以升官,我擔心這樣的制書一出,四方都會失望的?,F(xiàn)在剛剛送上草稿,還可以改動,望公仔細考慮衡量?!睆堈f說“:事情已經(jīng)決定了,那些牢騷話不足為慮?!焙髞恚皇艿脚u。御史中丞宇文融正在擬定田稅法,有所報告,張說都建議改變。宇文融心中十分不平,張九齡替他申說,張說不聽。不久,張說受到宇文融等人的痛加詆毀,幾乎不能免死。張九齡也改任太常少卿,出京為冀州刺史。因為母親不肯離開鄉(xiāng)里,所以上表請改為浩州都督。后調(diào)桂州,兼嶺南按察選補使。
當初,張說主管集賢院,曾推薦張九齡可任顧問。張說死,天子想起張說說的話,召張九齡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的工作。那時要賜渤海詔書,而能寫這樣詔書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張九齡起草,渤海之事也就辦成了。
升張九齡為工部侍郎,管理草擬制誥事。
張九齡多次要求辭職,回去奉養(yǎng)母親,均未得允許。因其弟弟張九皋、張九章是嶺南刺史,就每年給假給驛馬,讓他們回去看望母親。張九齡任中書侍郎時,因母喪而解職。喪期十分盡孝哀痛,居然在他坐席旁生出靈芝來,還有白鳩、白雀在他家樹上建窠。這一年,皇帝要奪哀起復(不待喪期結(jié)束而任用)他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九齡堅持辭謝,皇帝不許。第二年,任中書令。以前他曾建議在河南開水屯,于是要他兼河南稻田使。上疏建議廢除憑資格任官的辦法,再次設置十道采訪使。
李林甫學問不大,見張九齡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賞識,心中十分忌恨。那時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皀因斬殺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張守皀為侍中。張九齡勸諫“:宰相是代替天來治理天下的,有了當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職,不能用它來獎賞功勞。難道說國家的敗亡,不是由官員的不稱職和奸邪所致的嗎?”皇帝說“:只給一個空名可以嗎?”張九齡說:“名器,是不可以假借的。假如有人平定了東北二虜,那陛下加他們什么官呢?”
此議就作罷。另一次準備把涼州都督牛仙客提拔為尚書。張九齡堅持說“:不可以。尚書一職,是古代的納言官,唐家多用舊相擔任,或者用歷任內(nèi)外高職且德高望重的人擔任。牛仙客,只是河、湟的一個使典罷了,讓他身任常伯,天下人將會怎么說?”又準備賜牛仙客實封戶,張九齡說“:漢朝的法令,不是有功之人不封。唐遵漢法,是太宗定下的制度。邊將要儲糧食布帛,修繕器械,實封戶正是適應這種需要定下的,陛下要賞賜牛仙客,可賞錢財,不能封地給他?!被实凵鷼饬?,說:“你是因為牛仙客是個寒士而輕視他,是吧!你難道是生來就有門閥的嗎?”張九齡叩頭謝罪說“:臣生于荒野之處,陛下錯愛,以文學用臣。牛仙客升任胥吏,不讀詩書。韓信,只不過是淮陰一壯士,尚羞與周勃灌嬰同列。陛下若一定要用牛仙客,臣以與他同列為恥。”皇帝很不高興。第二天,李林甫進言:“牛仙客,有宰相之才,難道還不能擔任一個尚書嗎?張九齡是個文官,拘泥于古義,以致失大體。”皇帝因此決定要用牛仙客。張九齡既已違逆皇帝的旨意,內(nèi)心恐懼,擔心被李林甫陷害,就借皇帝賜他一把白羽扇,獻賦致謝,且自我表白。賦的末尾說:“只要能有效力的地方,即使殺身也心甘情愿。”還說:“縱然秋氣來臨,不再用我,也始終感恩,安心地居于篋中?!被实垭m然依舊很寬容地優(yōu)待他,但終于以尚書右丞相罷了他的政事而用牛仙客。從此,朝廷大夫都只干拿俸祿,養(yǎng)尊處優(yōu)了。張九齡曾推薦長安尉周子諒為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檢舉揭發(fā)牛仙客,語言中援用了讖書。皇帝很生氣,在朝堂上杖責周子諒,流放到氵襄州,死在半路上。張九齡因薦舉不稱職的人而犯罪,貶為荊州長史。他雖因恪守正直之道而被黜,并不憂戚地寄盼復官的期望,每日只以文史自娛,朝廷中都嘉許他為上品之人。很久以后,封爵始興縣伯,上表請求回家鄉(xiāng)掃墓,回去后病死,終年六十八歲。追贈荊州大都督,賜謚為“文獻”。
張九齡一向體弱,但很有風姿。以往的習慣,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帶里,然后騎馬。張九齡則常讓別人代他拿著,特制一個笏袋。以后,朝臣們的笏也都裝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問:“他的風度能與九齡相比嗎?”當初,千秋節(jié)(帝王生日)時,公、王都要獻寶鏡,張九齡獨獨獻《千秋金鑒錄》十章,用以借古證今。張九齡與嚴挺之、袁仁敬、梁升卿、盧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稱道他們的交往能始終如一。到他任相位時,能不避權(quán)貴而直言,保持大臣的節(jié)度。當時,皇帝已在位久,對國政漸有懈怠,所以張九齡有所議論時,必認真剖析得失,所推舉引薦的都是正人君子。武惠妃陰謀陷害太子瑛,張九齡執(zhí)意認為不可以?;蒎孛芘苫屡YF兒去對張九齡說“:有廢就有興。公若肯援助,宰相之位可以長處了?!睆埦琵g怒叱道“:宮闈怎能干預朝廷之事?”并立刻奏報皇帝,皇帝也為之感動。所以,張九齡在相位時,太子一直無事。安祿山最初以范陽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態(tài)度頗驕慢。
張九齡對裴光庭說:“將來擾亂幽州的,必定是這個胡兒。”及至討伐奚及契丹失敗,張守王圭把安祿山執(zhí)送京師。張九齡在文件上批道:“過去穰苴出師,斬殺誤期的莊賈,孫武訓練士兵,斬殺不聽令的宮嬪。張守王圭行令軍中,安祿山不宜免死?!被实鄄煌?,竟赦了安祿山。張九齡說“:安祿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應即刻斬殺,以絕后患。”皇帝說:“你不要以王衍識石勒的事枉害忠良?!苯K于不用張九齡的意見?;实酆髞肀茈y到蜀,思念到張九齡的忠心,為之落淚。派使到韶州祭掃張九齡的墓,還贈厚禮撫慰其家屬。開元以后,天下都稱張九齡為曲江公而不稱其名。建中元年,德宗贊揚其志操風烈,追贈司徒。
張九齡的兒子張拯,在父喪期間,有節(jié)行,后來任伊闕令。安祿山侵占河、洛,張拯未能離開,但始終不肯任偽官。
安亂平,升任太子贊善大夫。其弟弟張九皋,也有名,最后任嶺南節(jié)度使。其曾孫為張仲方。
如今百谷茂盛,鳥獸自如,夷狄歸附,戰(zhàn)爭止息,竟然放松敬天之事,恐怕不足以為訓。希望能在至日登紫壇,陳采席,定天位,明天道。那圣朝的典則就完備了?!?br />
又說:“背逆王政之氣,表現(xiàn)為水旱災害。
天道雖遠,但其反應的卻很近。過去東海錯殺了孝婦,以致天旱很久。一個官吏不明察,一個普通婦女冤死,天還要昭明她的冤屈。何況天下百姓,其性命都交在縣令刺史手中??h令刺史,是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是親近百姓的人。若所用非人,那水旱災禍之由來,豈只是一個婦人呢?現(xiàn)任的刺史,京輔周圍及大的郡縣尚能稍加選擇,江、淮、隴、蜀、三河幾個大府之外,頗有不稱職的。由京官出去的人,不是自身有過錯,就是政績不佳,把直接管理百姓的大任,作為斥責處分的辦法。也有的是因為依附某人而得高位,及至被依附者勢衰,就說該人不稱京官之職,將他貶到州里任職。另外,還有武夫、流外(九品以外者),只要交錢就能得官,不計較其才能之有無。刺史都像這樣,縣令就更不用說了。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理根本的職務,竟然遭好為官者所輕視,百姓遭受那些不肖者的侵擾。天子圣明的教化被銷蝕。這是因為沒有選好恰當?shù)娜瞬旁斐傻摹9糯淌啡氤蔀槿?,郎官可以出京管理鄉(xiāng)民。現(xiàn)在朝廷上人只能入京而不肯出京。京師是達官貴人集聚之處,只要從容依附,沒有業(yè)績也能升遷。由此可見,大利在于朝內(nèi)而不在京外。即使有才能的人,有欲得利之心,怎肯再出京任刺史縣令呢?國家要依賴智能之士才能治好,但卻常缺少重視百姓的人。臣認為要治好根本,最要緊的莫過于守令,重視了守令,那有才能者才肯去做。應該制定各官階的資歷:凡沒有擔任過都督、刺史的人,雖有很高的門第,也不能任侍郎及列卿;凡沒有擔任過縣令的人,即使有好的政績,也不能任臺郎、給、舍;都督、守、令即使是離京都遠的,任期也不超過十年。假如不這樣來彌補過失,恐怕天下是治理不好的。
“再有,古代選士,看其是否稱職,所以士都看重自我修養(yǎng),從不企圖僥幸成功。奸邪欺偽自然消止,官吏的流品不雜。如今天下沒有上古治理得那么好,而事務卻較以前倍增,這是因為沒有正其本而施巧于末的結(jié)果,所謂‘末’,就是吏部的條款章程,多到千百條。執(zhí)刀筆之人,沉溺于文墨,致使巧猾之徒得以逞奸。臣以為當初制造簿本,是為了防備遺忘。如今反倒去追求文章的精美,而忽略了人的才能,真是刻舟求劍之類。
現(xiàn)在提及吏部有才能的,則說是由尉到主簿,由主簿到丞。這是根據(jù)記載知道他的官次,卻不論他的能干與否,豈不是大錯?吏部尚書、侍郎,是因有才干才任他這個職位的,怎能不知人?如真的難以即刻識別,那么從十個人中間選拔五個該可以吧。但如今,死扣條文,據(jù)資歷配職,以致時人譏誚、官曹不賢。
“臣認為選部的法則,其弊病在于不變。如今若在刺史、縣令中詳細核查,在管內(nèi)每年當選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流品的,送到臺里再加選擇,以所用人的多少來評定州縣的好壞,那州縣就會慎重對待所薦舉的人??扇喂俚娜瞬哦嗔?,吏部也可順利完成任務,不會有那么多的庸人了。如今每年考選有幾萬人,京師的糧食用品耗費甚大,難道是人才多嗎?實在是濫竽充數(shù)的太多了。現(xiàn)在只用一首詩就可定其才或庸,這樣會使真正的人才漏掉。天下雖大,朝廷官員雖多,但若毀譽相亂,那事情也就不可能辦好了。假如了解人的才能,各有品級等第,每有一官缺額,就可依次任用。如各司的要職,以下一等的遞進,那就無所謂人的高下,只是機會的得與不得罷了。
所以平日的議論沒有了,個人的名節(jié)不修了。高潔之士堅守其志而不肯媚時,中等人才追求進身就很容易了。若朝廷能以好名聲鼓勵人,士也以修名來得利,利之所出,是眾人之所求。若不這樣,從小處說,只求茍得,進而只知謀私;從大處說,以義做交易,進而結(jié)為朋黨。所以說,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
才能分出了等級,就不會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會刻意進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這是有關(guān)國家興衰的大事。”
不久,升任左補闕。張九齡頗能鑒別人才,吏部考試時,張九齡常與右拾遺趙冬曦一同參與評定,當時稱他們考核為“詳平”。后改任司勛員外郎。那時,張說為宰相,十分看重他,且與他通譜系為同宗,常說張九齡是“后出詞人之首位”。張九齡又升任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爵曲江男,進而為中書舍人?;实廴シ馓┥?,張說挑選了兩省的錄事主書及他所親近的人隨從登山,將這些人越級升為五品。張九齡負責草擬詔書,對張說說“:官職爵位,是天下的公器,首先要看人的德行聲望,然后再看他的勞績年限。
現(xiàn)在登山封禪成功,是千載的大典,一些有聲望之人被排在殊恩之外,而一些胥吏卻得以升官,我擔心這樣的制書一出,四方都會失望的?,F(xiàn)在剛剛送上草稿,還可以改動,望公仔細考慮衡量?!睆堈f說“:事情已經(jīng)決定了,那些牢騷話不足為慮?!焙髞恚皇艿脚u。御史中丞宇文融正在擬定田稅法,有所報告,張說都建議改變。宇文融心中十分不平,張九齡替他申說,張說不聽。不久,張說受到宇文融等人的痛加詆毀,幾乎不能免死。張九齡也改任太常少卿,出京為冀州刺史。因為母親不肯離開鄉(xiāng)里,所以上表請改為浩州都督。后調(diào)桂州,兼嶺南按察選補使。
當初,張說主管集賢院,曾推薦張九齡可任顧問。張說死,天子想起張說說的話,召張九齡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的工作。那時要賜渤海詔書,而能寫這樣詔書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張九齡起草,渤海之事也就辦成了。
升張九齡為工部侍郎,管理草擬制誥事。
張九齡多次要求辭職,回去奉養(yǎng)母親,均未得允許。因其弟弟張九皋、張九章是嶺南刺史,就每年給假給驛馬,讓他們回去看望母親。張九齡任中書侍郎時,因母喪而解職。喪期十分盡孝哀痛,居然在他坐席旁生出靈芝來,還有白鳩、白雀在他家樹上建窠。這一年,皇帝要奪哀起復(不待喪期結(jié)束而任用)他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九齡堅持辭謝,皇帝不許。第二年,任中書令。以前他曾建議在河南開水屯,于是要他兼河南稻田使。上疏建議廢除憑資格任官的辦法,再次設置十道采訪使。
李林甫學問不大,見張九齡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賞識,心中十分忌恨。那時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皀因斬殺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張守皀為侍中。張九齡勸諫“:宰相是代替天來治理天下的,有了當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職,不能用它來獎賞功勞。難道說國家的敗亡,不是由官員的不稱職和奸邪所致的嗎?”皇帝說“:只給一個空名可以嗎?”張九齡說:“名器,是不可以假借的。假如有人平定了東北二虜,那陛下加他們什么官呢?”
此議就作罷。另一次準備把涼州都督牛仙客提拔為尚書。張九齡堅持說“:不可以。尚書一職,是古代的納言官,唐家多用舊相擔任,或者用歷任內(nèi)外高職且德高望重的人擔任。牛仙客,只是河、湟的一個使典罷了,讓他身任常伯,天下人將會怎么說?”又準備賜牛仙客實封戶,張九齡說“:漢朝的法令,不是有功之人不封。唐遵漢法,是太宗定下的制度。邊將要儲糧食布帛,修繕器械,實封戶正是適應這種需要定下的,陛下要賞賜牛仙客,可賞錢財,不能封地給他?!被实凵鷼饬?,說:“你是因為牛仙客是個寒士而輕視他,是吧!你難道是生來就有門閥的嗎?”張九齡叩頭謝罪說“:臣生于荒野之處,陛下錯愛,以文學用臣。牛仙客升任胥吏,不讀詩書。韓信,只不過是淮陰一壯士,尚羞與周勃灌嬰同列。陛下若一定要用牛仙客,臣以與他同列為恥。”皇帝很不高興。第二天,李林甫進言:“牛仙客,有宰相之才,難道還不能擔任一個尚書嗎?張九齡是個文官,拘泥于古義,以致失大體。”皇帝因此決定要用牛仙客。張九齡既已違逆皇帝的旨意,內(nèi)心恐懼,擔心被李林甫陷害,就借皇帝賜他一把白羽扇,獻賦致謝,且自我表白。賦的末尾說:“只要能有效力的地方,即使殺身也心甘情愿。”還說:“縱然秋氣來臨,不再用我,也始終感恩,安心地居于篋中?!被实垭m然依舊很寬容地優(yōu)待他,但終于以尚書右丞相罷了他的政事而用牛仙客。從此,朝廷大夫都只干拿俸祿,養(yǎng)尊處優(yōu)了。張九齡曾推薦長安尉周子諒為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檢舉揭發(fā)牛仙客,語言中援用了讖書。皇帝很生氣,在朝堂上杖責周子諒,流放到氵襄州,死在半路上。張九齡因薦舉不稱職的人而犯罪,貶為荊州長史。他雖因恪守正直之道而被黜,并不憂戚地寄盼復官的期望,每日只以文史自娛,朝廷中都嘉許他為上品之人。很久以后,封爵始興縣伯,上表請求回家鄉(xiāng)掃墓,回去后病死,終年六十八歲。追贈荊州大都督,賜謚為“文獻”。
張九齡一向體弱,但很有風姿。以往的習慣,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帶里,然后騎馬。張九齡則常讓別人代他拿著,特制一個笏袋。以后,朝臣們的笏也都裝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問:“他的風度能與九齡相比嗎?”當初,千秋節(jié)(帝王生日)時,公、王都要獻寶鏡,張九齡獨獨獻《千秋金鑒錄》十章,用以借古證今。張九齡與嚴挺之、袁仁敬、梁升卿、盧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稱道他們的交往能始終如一。到他任相位時,能不避權(quán)貴而直言,保持大臣的節(jié)度。當時,皇帝已在位久,對國政漸有懈怠,所以張九齡有所議論時,必認真剖析得失,所推舉引薦的都是正人君子。武惠妃陰謀陷害太子瑛,張九齡執(zhí)意認為不可以?;蒎孛芘苫屡YF兒去對張九齡說“:有廢就有興。公若肯援助,宰相之位可以長處了?!睆埦琵g怒叱道“:宮闈怎能干預朝廷之事?”并立刻奏報皇帝,皇帝也為之感動。所以,張九齡在相位時,太子一直無事。安祿山最初以范陽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態(tài)度頗驕慢。
張九齡對裴光庭說:“將來擾亂幽州的,必定是這個胡兒。”及至討伐奚及契丹失敗,張守王圭把安祿山執(zhí)送京師。張九齡在文件上批道:“過去穰苴出師,斬殺誤期的莊賈,孫武訓練士兵,斬殺不聽令的宮嬪。張守王圭行令軍中,安祿山不宜免死?!被实鄄煌?,竟赦了安祿山。張九齡說“:安祿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應即刻斬殺,以絕后患。”皇帝說:“你不要以王衍識石勒的事枉害忠良?!苯K于不用張九齡的意見?;实酆髞肀茈y到蜀,思念到張九齡的忠心,為之落淚。派使到韶州祭掃張九齡的墓,還贈厚禮撫慰其家屬。開元以后,天下都稱張九齡為曲江公而不稱其名。建中元年,德宗贊揚其志操風烈,追贈司徒。
張九齡的兒子張拯,在父喪期間,有節(jié)行,后來任伊闕令。安祿山侵占河、洛,張拯未能離開,但始終不肯任偽官。
安亂平,升任太子贊善大夫。其弟弟張九皋,也有名,最后任嶺南節(jié)度使。其曾孫為張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