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億傳

白話宋史 作者:元·脫脫等


  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父楊文逸,南唐玉山縣令。楊億將出生時,楊文逸夢見一位道士,自稱懷玉山人前來拜見。不久,楊億出生,身上長有一尺左右的長毛,過了一月才脫落。能夠說話,他的母親用小經(jīng)進行口授,馬上就能背誦。七歲,就能寫作文章,對客人談?wù)?,顯出很老成的樣子。雍熙(984~987)初年,楊億十一歲,宋太宗聽說了楊億的事情,詔令江南轉(zhuǎn)運使張去華前往考試他的詞藝水平,送至朝廷。連續(xù)三天應(yīng)對,考試詩賦五篇,都是下筆就成。太宗對他大加贊賞認為是一個奇才,令內(nèi)侍都知王仁睿將他送到中書,又賦詩一首,宰相也驚訝其才能出眾,并作文章為他祝賀。第二天,朝廷下達制書說:“你正當(dāng)年少,沒有老師教導(dǎo),卻能識字作文,精神清爽似有神助。越影絕塵,一日千里,我對你寄有厚望?!本褪谟杳貢≌?,特地賜予官袍和官牌。不久因遭父喪離職,服喪期滿,恰巧從祖楊徽之任許州知州,楊億前往依靠從祖父。致力學(xué)習(xí),晝夜不停止,楊徽之間或與楊億談?wù)摚袊@說“:興旺楊家門庭就靠你了?!?br />
  淳化年間(990~994),楊億到朝廷上奏,改為太常寺奉禮郎,仍舊于秘閣讀書。敬獻《二京賦》,命令考試翰林,賜予進士等級,升任光祿寺丞,后來又在后苑賞花曲宴,太宗特召楊億坐在旁邊作詩,楊億又敬獻《金明池頌》,太宗向宰相誦讀楊億所作之警句。淳化二年(991)三月,苑中曲宴,楊億又獻詩。太宗奇怪有司沒有按時征召楊億,宰相說:“按照以前的規(guī)定,沒有授予一定的官職不得參預(yù)?!碧诰褪谟钘顑|直集賢院。楊億上奏請求回歸鄉(xiāng)里,被賜錢十五萬緡。至道(995~997)初年,太宗親自制作九弦琴、五弦阮,許多文人學(xué)士上奏贊頌,唯獨楊氏頌詞最優(yōu)異,太宗賜予紅魚。至道二年春天,升任著作佐郎,太宗了解楊億家中貧窮,多次給予賞賜和饋贈,曾任命楊億為越王生辰使。這時公卿大臣的上表奏疏,大多借用楊億作文,因此楊億的名聲更加顯著。

  真宗在京府,楊徽之為首席幕僚,官府中的書章上疏,都是楊億起草寫定的。真宗即位初年,破格升為左正言。詔令錢若水撰修《太宗實錄》,錢若水上奏請求楊億參加,《太宗實錄》共八十卷,而楊億單獨起草初稿五十六卷。書寫成后,楊億上表請求離京前去休養(yǎng),任處州知州。真宗稱贊楊億擅長史學(xué),挽留而不派往外地,堅持請求離京,才允許到任。同郡中人周啟明堅持學(xué)習(xí)有文采,楊億對他以禮相待。奉詔回到京城,授予左司諫、知制誥,賜予金紫之衣。

  咸平年間(998~1003),西部邊境不安定,真宗詔令左右大臣議論靈州放棄還是保存之事,楊億上疏說:

  我曾經(jīng)讀史書,知漢武帝在北邊設(shè)置了朔方郡,平津侯上諫,認為這將使?jié)h朝勞民傷財,以供奉一片沒有用處的地方,希望能撤銷朔方郡。漢武帝讓辯士朱買臣等想出十條對策來問難平津侯,平津侯不能回答。臣下認為平津侯是賢明之相,因為平津侯并非不能使朱買臣折服,回答其問難,只不過是他順從漢武帝的意志罷了。從前的朔方,遠離中原,皇帝的各種政令都無法傳達。元朔年間(前128~前123),大將軍衛(wèi)青率兵占地,設(shè)置郡縣。如今的靈州大概就是過去朔方的廢墟,處在西部僻遠之地,數(shù)百里間沒有水草,烽火亭障不能互相..望。當(dāng)這兒道路沒有堵塞,糧餉吃飯沒有任何擔(dān)心時,還完全可以用來擴張大國的名聲和威望,成為中原的屏障。自從邊境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使人震動,敵人猖狂勢力強盛,賞賜官爵敵人卻無禮,進行討罰又沒有什么收獲。從曹光實、白守榮、馬紹忠及王榮被敵人打敗以來,軍資糧餉,失去很多,將士民夫,相繼死亡。以至于招募商人在山谷中運輸布帛,給予的價錢為原來的數(shù)倍;在僻遠之地修筑城池,邊境老百姓不斷受到騷擾,國家錢財缺乏,不能保證邊境老百姓的安全,解救靈武郡的困境。多年來,敵人的勢力更加強盛。靈武猶如一座危險的城墻,僅僅是高大獨立地豎在那里,黃河以北五座城池,聽說已相繼攻陷。靈武僅僅堅壁清野,守兵白吃糧食,關(guān)閉城壘枕著武器,茍且度日,沒有出動一兵一騎,與敵人戰(zhàn)斗。靈武的存在毫無益處,就很明顯了。平津侯所說的衰敗中國來奉養(yǎng)一片無用之地,正是說的今天的情況。

  臣下認為保存靈州有很大的危害,而撤除卻十分有利,國家運輸軍糧的煩勞,士卒離開家園的痛苦,都可以全部免除。堯、舜、禹,是盛世的圣人,地方不超過數(shù)千里,但光明的恩德卻能達于上天,全國安定。武丁、成王,是商、周兩朝英明的君主,但其土地東邊不超過江、黃,西邊不超過氐、羌,南邊不超過蠻荊,北邊不超過太原,卻到處都是一片歌舞之聲,被稱作最好的治世。到秦、漢時期用盡兵力開拓疆土,致使百姓肝腦涂地,比較他們的功德,怎能和上面所說的同日而語呢!從前西漢賈捐之建議放棄朱崖,當(dāng)時的公卿大臣,也有不同的議論,漢元帝極力排除其他說法,振揚賈捐之的獨特見解,下達詔令廢除朱崖,老百姓歌頌他的恩德。原來的詔令說“:反對的人認為廢棄朱崖有羞于國君的威望導(dǎo)致政令不行,對于時代變化靈活變通,擔(dān)心老百姓的饑餓,比之棄地,兩相比較哪種危害更大。宗廟祭祀,災(zāi)年已是難以備辦,何況還要避免萬一戰(zhàn)敗會給祖先帶來的恥辱呢?”臣下認為這與靈武的情形相似。一定要說是丟失土地,那么燕薊等州,河湟五郡,丟失的土地已經(jīng)很多了,又何必為了這點土地呢?

  臣下私下認為太祖命姚內(nèi)斌領(lǐng)慶州,董遵誨領(lǐng)環(huán)州,率領(lǐng)軍隊才五六千人,將城外之事全部交給他們,士卒效力,戰(zhàn)場平靜,朝廷沒有因憂郁而晚食,邊境沒有軍事警報。臣下請求選擇將領(lǐng)親臨邊境,賜給糧食,提供策略,允許他們見機行事。如果敵人侵擾內(nèi)地,用強大的兵力來阻擊,用確實的信用顯示給天下,安撫災(zāi)民救濟貧民,使人明白獎賞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敵人就會潰敗眾叛,又怎么能夠與大國作對呢?如果想謀劃成于朝廷,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成功,臣下認為敵人十分狡猾,積蓄還豐富,不可能短時間內(nèi)就能打敗。只需要放棄靈州,保住環(huán)慶,然后用計謀對敵人加以圍困罷了。按臣下的想法,選擇數(shù)名勇猛的將領(lǐng),率領(lǐng)精銳兵力一二萬人,提供數(shù)縣的賦稅來供給他們,讓他們分別戍守邊城,那么就可以擒獲敵人,朝廷就可以沒有什么擔(dān)心的了。

  景德(1004~1007)初年,家中貧困,楊億請求主管江左郡,朝廷下令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這時以吏部銓主事前宜黃主簿王太沖任大理評事,楊億認為丞吏官職低微,不適宜擔(dān)任清閑之職,就封還詔書。不久,王太沖離京聽候任命。隨即楊億主管史館,恰逢修撰《冊府元龜》,楊億與王欽若共同負責(zé)這件事,該書的體例編次,都是楊億決定的,其他人分別撰寫每篇序言,詔令讓楊億審定后才能使用。三年,召任翰林學(xué)士,又共同修撰國史,凡是變化的體例都出自楊億之手。大中祥符(1008~1016)初年,加任兵部員外郎、戶部郎中。

  大中祥符五年(1012),由于疾病告老歸鄉(xiāng),朝廷派遣宦官讓太醫(yī)前去看望,楊億上章致謝,在紙的末尾真宗作有“副予前席待名賢”的詩句。由于長時間害病,楊億請求解除近職,真宗下詔不予批準(zhǔn),僅暫時免除朝廷當(dāng)值。楊億剛直不合眾,在書局,僅與李維、路振、刁絗、陳越、劉筠等人十分友善。當(dāng)時的文人學(xué)士,都依賴楊億的品評,有的被遭貶的人,被貶后大多怨恨誹謗楊億。王欽若突然富貴,楊億一直看不起他,王欽若懷恨在心,多次挑剔他的過失,陳彭年正以文史求取升官,忌諱楊億比他出名,雙方一起詆毀。真宗一直器重楊億,對他們所說的都不相信。楊億在陽翟有一座別墅,他的母親前去看他,由于害病,請求回歸家中,不等批準(zhǔn)就離開了。真宗親自寫信問候,配備藥方,并賜予金帛。楊億身體一向瘦弱,這時候,由于疾病,請求解除官職。有人唆使宦官彈劾楊億沒有得到答復(fù)就離開京城,授予太常少卿,分司兩京,楊億被允許在居所附近休養(yǎng)。曾經(jīng)作《君可思賦》,來抒發(fā)其忠誠憤恨的心緒?!秲愿敗穼懗珊?,升為秘書監(jiān)。

  大中祥符七年(1014),疾病痊愈,楊億又任汝州知州,恰遇真宗加封玉皇名號,上表請求陪預(yù),立即讓人代職回京,作為參詳儀制副使,知禮儀院,判秘閣、太常寺。天禧二年(1018)冬天,授予工部侍郎。第二年,權(quán)同知貢舉,由于考核論定等級有差錯而犯有過錯,降職授予秘書監(jiān)。母親去世,當(dāng)時舉行郊禮,朝廷讓楊億擔(dān)任典司禮樂,典禮沒完畢就哭起來了,未服滿喪期便擔(dān)任工部侍郎,命令楊億主持政事。天禧四年(1020),又成為翰林學(xué)士,接受詔令注釋真宗文集,又兼任史館修撰、判館事,代理景靈宮副使。十二月,去世,四十七歲,選拔楊億之子楊..任太常寺奉禮郎。

  楊億天生穎悟,從小到死,都沒有離開文辭,文章風(fēng)格雄健,才思敏捷,沒有稍許遲疑,與客人談笑,揮筆不停。文章精密有章法,喜歡用細字起草文書,一篇數(shù)千言,從不圈點改動,當(dāng)時的文人學(xué)士,紛紛尊崇楊億。楊億廣泛閱讀記憶很好,尤其擅長典章制度,當(dāng)時大多依賴他來制定和修改。楊億喜歡教育引導(dǎo)后進之士,受他的引導(dǎo)而成名的人有許多。別人有一句言辭值得記載,楊億一定背誦它。曾親手匯集當(dāng)世人的述作,集為《筆苑時文錄》數(shù)十篇。楊億看重友情,性格耿直,崇尚節(jié)操。經(jīng)常接濟親朋好友,因此他做官所得的俸祿也散盡。對佛教禪宗之學(xué)有所涉獵,寫有《括巷》、《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硁》等文集、《內(nèi)外制》、《刀筆》共一百九十四卷。楊億的弟弟楊倚,景德(1004~1007)年間考中進士,得第三等,由于楊億的緣故,升為二等。楊億沒有兒子,以其侄子楊..作為后嗣。弟弟楊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