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伯溫傳

白話宋史 作者:元·脫脫等


  邵伯溫字子文,河南洛陽人,是康節(jié)處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頗有名望,與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程顥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溫在家聆聽父親教誨,在外則以司馬光等為師。司馬光等人不講資格輩份,與邵伯溫結成忘年之交。邵伯溫因此而獲益良多,知識更加淵博,且特別能明察時務。司馬光任宰相時,曾打算薦舉邵伯溫,可惜尚未薦舉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員的推薦,邵伯溫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調(diào)任潞州長子縣縣尉。

  起初,蔡確為相,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邢恕從襄州遷往河陽,并拜謁蔡確,稱蔡確有定策擁立哲宗之功。當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應召入朝時,邢恕請司馬康先到河陽,邵伯溫對司馬康說:“你服喪期滿,應先去晉見皇帝,不宜繞道河陽先見朋友?!彼抉R康說“:可我已經(jīng)答應了邢恕?!鄙鄄疁赜终f:“邢恕這個人頗有心機,一定有事相求于你,你若從之,將來定會后悔的?!彼抉R康未聽勸阻,堅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勸司馬康寫文章稱頌宰相蔡確,以為今后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馬康與邢恕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馬康門下,出于友情等因素的考慮,司馬康遂聽從邢恕的意見,做文稱頌蔡確。邢恕以為,司馬康為司馬光之子,他寫文章稱蔡確有擁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后,梁燾以諫議之名為皇帝召見,邢恕又依法炮制,要梁燾到河陽,并喋喋不休地向梁燾陳說蔡確的功勞,且以司馬康之文做輔證,梁燾極不高興。后逢吳處厚上奏,言蔡確以詩作誹謗朝政。于是,梁燾與劉安世共請誅殺蔡確,追究邢恕,并命司馬康與之劃清界線,司馬康此時深感后悔。不久,司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兒子司馬植,為宣仁皇后所憐憫。呂大防對宣仁皇后說,司馬康生前與邵伯溫友好,原將其子托付給邵伯溫,可以邵伯溫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馬植。邵伯溫做西京教授后對司馬植說:“你是司馬光之孫,司馬康之子,是賢是愚皆為天下人所關注,你當以此為勉,負起自己的責任?!彼抉R植聽后,發(fā)奮學習,毫不懈怠,終于取得了成績。

  紹圣初年(1094),章..任宰相。章..曾經(jīng)事從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溫,然邵伯溫不愿趨炎附勢。按慣例,邵伯溫當赴吏部聽候銓選,程頤對邵伯溫說“:我擔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鄙鄄疁卣f“:有什么擔心呢?難道不打算見先公于地下嗎?”于是,邵伯溫先到了吏部聽候差遣,然后才去見章..。章..與邵伯溫談起邵雍的象數(shù)學時感嘆道:“唉,我沒有深究先天之學,實在有愧于先生?!鄙鄄疁卣f:“我父親的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事理,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盡,如能信奉他的學說,就不會計較人世間的仇怨反復?!鄙鄄疁刂赃@樣說,是因為章..大興黨獄,力排元..黨人,報復仇怨。邵伯溫想以此來勸誡章..。章..聽后,有惶惶然之感。但章..還是將邵伯溫舉薦給朝廷,而邵伯溫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縣做事。章..為此極不高興。邵伯溫遂得監(jiān)永興軍鑄鐵監(jiān)。此時,元..黨人大多南遷,且許多人都不敢去拜訪他們。但邵伯溫不怕,他在咸平拜見了范祖禹,在潁昌拜訪了范純?nèi)?。后來,西夏挑起?zhàn)端,欲收復西夏故地,宋廷許諾凡參加對西夏作戰(zhàn)的將領可連升數(shù)級,邵伯溫本當參加,但他將機會讓給了同事。邵伯溫任監(jiān)永興軍鑄鐵監(jiān)期滿后,章..依然在朝廷任宰相,為了避免與章..共事,邵伯溫執(zhí)意不去京師做官,而選外任為環(huán)慶路帥府幕僚。

  徽宗即位后,就日食現(xiàn)象尋求解釋。邵伯溫上書達數(shù)千言,大意是要皇帝恢復祖宗制度,澄清對宣仁太后的誣謗,解除元..黨錮,分辨君子與小人,力戒勞民傷財,興兵動武等,言語十分懇切。關于對宣仁太后的誹謗,邵伯溫在上書中進行了辯解,又專門為此著有《辯誣》一書,此書寫了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除為宣仁太后辯誣外,還為邵伯溫自己正了名。

  不久,邵伯溫出監(jiān)華州的西岳廟,之后,又先后任知陜州靈寶縣和黃城縣。服母喪期滿后,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時,童貫任該區(qū)域宣撫使,許多士大夫爭相登門巴結討好,可邵伯溫聽說童貫要來,趕緊出走他州以避童貫。邵伯溫在知果州期間,上書請罷歲輸瀘南諸州綾絹、絲綿數(shù)十萬以寬民力。后被命知興元府、遂寧府、..州,皆托辭不赴任,最后被擢升為提點成都路刑獄。時農(nóng)民起義首領史斌率部攻破武休,進入漢中、利路,并打算奪取劍門關,邵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清原合謀守劍門,致使斌不能過關,蜀人因此對邵伯溫十分感激。邵伯溫后任利路轉(zhuǎn)運副使,提舉太平觀。

  紹興四年(1134),邵伯溫去世,時年七十八歲。邵雍曾經(jīng)說:“世道很亂,而川蜀安定,可避居?!痹谛湍┠?1125),邵伯溫舉家遷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戰(zhàn)亂之災。

  邵伯溫曾論元..、紹圣年間(1086~1098)的政治說:“公卿大夫,應當識國體,按理對蔡確等奸邪之徒,縱然置之于死地,也不足為惜。然而,既然蔡確曾為宰相,就應以宰相之禮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之余風,可謂知國體者,所以他想盡量淡化蔡確之罪。當他的意見被拒絕后,只得退而行蔡確詞命,然后請求辭官,這就體現(xiàn)了君子長者仁人之用心。蔡確死于南方荒蠻之地,難道僅僅只是有傷國體嗎?劉摯、梁燾、王嚴叟、劉安世等人忠直有余,然又疾惡之心太甚,不識禮統(tǒng),這就為后日的士大夫之禍開了先河,因而不能不說他們沒有過錯?!?br />
  趙鼎年青時跟從邵伯溫學習,后來趙鼎做了宰相,上表請求追封邵伯溫,朝廷遂追贈邵伯溫為秘書閣修撰。趙鼎為邵伯溫做墓志銘說“:邵伯溫以學識行起于元..年間,以名節(jié)居處于紹圣年間,以言論受貶于崇寧年間?!笔廊私哉J為趙鼎這三句話概括了邵伯溫一生的歷程。

  邵伯溫所著之書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辯誣》、《辨惑》、《皇極經(jīng)世序》、《觀物內(nèi)外篇解》等近百卷。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名為邵薄、邵博、邵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