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樞,字公茂,柳城人,后遷洛陽。少年時楊惟中曾同他去拜見過太宗。太宗七年(1235),蒙古軍南伐宋朝,詔令姚樞隨惟中往軍中尋求儒、道、釋、醫(yī)、卜諸色人等。蒙軍破棗陽,主將要坑殺該城居民,樞極力勸阻,說這樣做并非詔書的旨意,以后如何向皇帝交代。攻下德安后找到名儒趙復,這時他才得到程頤、朱熹的著作。太宗十三年(1241),任命姚樞為燕京行臺郎中,并賜金符。不久因拒絕賄賂,辭官而去,攜家遷居輝州,在那里建立家廟,專有一室,供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頤等,刊印經(jīng)書,每日讀書撫琴,打算終老于此。住在魏縣的許衡也跑到姚樞家中來抄錄程、朱所注的經(jīng)書。
世祖在即位之前,派趙璧召姚樞至王府,以上賓之禮對待,詢問治國之道。姚樞上書數(shù)千言,首先把二帝三王治國平天下之道列為八條: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其次是拯救時弊三十條,大意是:設立中書省和各部,統(tǒng)一政令,綱舉紀張;選賢舉能,裁汰平庸;頒賜俸祿,堵塞貪贓;制定法律,審理刑獄,收生殺之權于朝廷,使冤者能昭雪;設置監(jiān)察機關,官吏能者升,庸者降;停止征斂,使部族不能勒索誅求;精簡驛傳,減輕州郡的負擔;修學校,提倡經(jīng)書,表彰節(jié)孝,以培養(yǎng)人才,淳化風俗;發(fā)展農(nóng)業(yè),輕徭薄賦禁止游手好閑;嚴肅軍政紀律不使擾民;周濟貧窮,撫恤孤寡;實行屯田戍邊,鞏固國防;開通內(nèi)河漕運,使京都倉廩充足;禁止高利貸,使借貸之家不致破產(chǎn);設立常平倉以儲糧備荒;建立度量衡制度,使奸商不能欺詐;杜絕誣告,以減少不應有的訴訟;等等。世祖更認為姚樞才華出眾,有事就召來詢問,并聘請他教授其長子的經(jīng)書。
憲宗即位,令世祖總攬赤老溫山以南的軍政大權,群臣都來稱賀,惟姚樞例外。世祖問他何故,回答說:“如今天下土地之廣,人民之眾,財賦之多超過了漢人所占有的區(qū)域嗎?若軍民盡屬殿下管轄,還要天子干什么?日后若有廷臣從中挑撥,皇帝聽信,必奪你現(xiàn)在的權力。倒不如現(xiàn)只握兵權,所需財物由有關行政機關供給,這樣就會安然無事。”世祖聽從他的建議,并得到憲宗的批準。姚樞又建議在汴京設置屯田經(jīng)略司,為攻宋做準備;在衛(wèi)輝設都轉(zhuǎn)運司,以便轉(zhuǎn)運糧食到河南。憲宗大封宗室領地,世祖聽從姚樞的意見,選擇關中為其封地。
憲宗二年(1252)夏,姚樞隨世祖征大理,途中引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殺一人的事例,勸世祖戒殺,世祖完全采納。翌年蒙軍至大理城,旗上大書止殺令,因此當?shù)厝嗣竦帽0踩?br />
世祖即位,設置十道宣撫使,以姚樞為東平宣撫使。樞到任后平均農(nóng)民的賦稅負擔,罷去鐵官,設勸農(nóng)、檢察二人監(jiān)理其事。中統(tǒng)二年(1261),拜為太子太師,姚樞以為不妥,辭去,事見《許衡傳》,又改任大司農(nóng)。
至元四年(1267),拜姚樞為中書左丞。樞奏請廢除各地宗室世代為地方長官的舊制度,改由中央委派官吏。世祖大怒,姚樞上書說:太祖開創(chuàng)基業(yè),超過前代,但未及治理就辭世了。其后數(shù)朝官多濫刑,民生凋敝,陛下生來仁慈圣明,即位前就講求治國之道,如邢州、河南、陜西這些本是最治理不好的地方,陛下在那里設置安撫、經(jīng)略、宣撫三使司,選派官吏去任職,頒行俸祿,提倡廉潔,清除貪污,鼓勵農(nóng)桑,不到三年這些地方就治理得很好了。各地百姓都在盼望陛下去拯救他們,如子女之盼母親。先帝憲宗駕崩后,國內(nèi)混亂,上天用陛下繼承皇位。陛下采用中國歷代制度,內(nèi)立中書省及各部,外設監(jiān)察院及各道按察司。自中統(tǒng)至今五六年間,雖外侮內(nèi)叛相繼不斷,但能官民相安,府庫倉廩也還充足,鈔法通行,國用尚足,官吏正常升調(diào),政事更新。其所以能保祖宗之基業(yè),都是由于依靠和采用中國歷代圣王治國之道。這樣做對上符合天意,對下受百姓擁護。近來聽說陛下要改變初見成效的政治設施,這如同剛栽下的樹木,還未扎根就移植,已經(jīng)架起的房屋,又把它毀掉,遠近臣民非常擔心,深恐根基一旦被廢,今后大業(yè)難成。此是陛下將來的憂患,國家的大害。世祖看了奏章之后,怒氣消失。
至元十年(1273),拜姚樞為昭文館大學士,命詳細制定朝廷禮儀。這年,蒙軍攻下襄陽,計劃取宋,姚樞推薦右丞相安童、知樞密院伯顏為南伐大軍統(tǒng)帥。至元十二年,姚樞針對蒙軍攻宋的形勢又上書說:伯顏去年出師伐宋,進軍神速,西起四川,東到海濱,奪城三十余座,但今年從夏到秋,一城未降,揚州、焦山、淮安等地宋朝軍民頑強抵抗,這是因為我軍軍官不思國家大計,不領會陛下仁愛之心,大肆搶財殺人所致。請圣上重申禁殺之令,賞罰分明,恩惠施于萬民,這樣不多費軍力就可取勝。樞又請禁止宋朝所施行的鞭背、刺面等刑罰。
至元十三年,樞拜為翰林學士承旨。十七年卒,年七十八歲。謚“文獻”。
世祖在即位之前,派趙璧召姚樞至王府,以上賓之禮對待,詢問治國之道。姚樞上書數(shù)千言,首先把二帝三王治國平天下之道列為八條: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其次是拯救時弊三十條,大意是:設立中書省和各部,統(tǒng)一政令,綱舉紀張;選賢舉能,裁汰平庸;頒賜俸祿,堵塞貪贓;制定法律,審理刑獄,收生殺之權于朝廷,使冤者能昭雪;設置監(jiān)察機關,官吏能者升,庸者降;停止征斂,使部族不能勒索誅求;精簡驛傳,減輕州郡的負擔;修學校,提倡經(jīng)書,表彰節(jié)孝,以培養(yǎng)人才,淳化風俗;發(fā)展農(nóng)業(yè),輕徭薄賦禁止游手好閑;嚴肅軍政紀律不使擾民;周濟貧窮,撫恤孤寡;實行屯田戍邊,鞏固國防;開通內(nèi)河漕運,使京都倉廩充足;禁止高利貸,使借貸之家不致破產(chǎn);設立常平倉以儲糧備荒;建立度量衡制度,使奸商不能欺詐;杜絕誣告,以減少不應有的訴訟;等等。世祖更認為姚樞才華出眾,有事就召來詢問,并聘請他教授其長子的經(jīng)書。
憲宗即位,令世祖總攬赤老溫山以南的軍政大權,群臣都來稱賀,惟姚樞例外。世祖問他何故,回答說:“如今天下土地之廣,人民之眾,財賦之多超過了漢人所占有的區(qū)域嗎?若軍民盡屬殿下管轄,還要天子干什么?日后若有廷臣從中挑撥,皇帝聽信,必奪你現(xiàn)在的權力。倒不如現(xiàn)只握兵權,所需財物由有關行政機關供給,這樣就會安然無事。”世祖聽從他的建議,并得到憲宗的批準。姚樞又建議在汴京設置屯田經(jīng)略司,為攻宋做準備;在衛(wèi)輝設都轉(zhuǎn)運司,以便轉(zhuǎn)運糧食到河南。憲宗大封宗室領地,世祖聽從姚樞的意見,選擇關中為其封地。
憲宗二年(1252)夏,姚樞隨世祖征大理,途中引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殺一人的事例,勸世祖戒殺,世祖完全采納。翌年蒙軍至大理城,旗上大書止殺令,因此當?shù)厝嗣竦帽0踩?br />
世祖即位,設置十道宣撫使,以姚樞為東平宣撫使。樞到任后平均農(nóng)民的賦稅負擔,罷去鐵官,設勸農(nóng)、檢察二人監(jiān)理其事。中統(tǒng)二年(1261),拜為太子太師,姚樞以為不妥,辭去,事見《許衡傳》,又改任大司農(nóng)。
至元四年(1267),拜姚樞為中書左丞。樞奏請廢除各地宗室世代為地方長官的舊制度,改由中央委派官吏。世祖大怒,姚樞上書說:太祖開創(chuàng)基業(yè),超過前代,但未及治理就辭世了。其后數(shù)朝官多濫刑,民生凋敝,陛下生來仁慈圣明,即位前就講求治國之道,如邢州、河南、陜西這些本是最治理不好的地方,陛下在那里設置安撫、經(jīng)略、宣撫三使司,選派官吏去任職,頒行俸祿,提倡廉潔,清除貪污,鼓勵農(nóng)桑,不到三年這些地方就治理得很好了。各地百姓都在盼望陛下去拯救他們,如子女之盼母親。先帝憲宗駕崩后,國內(nèi)混亂,上天用陛下繼承皇位。陛下采用中國歷代制度,內(nèi)立中書省及各部,外設監(jiān)察院及各道按察司。自中統(tǒng)至今五六年間,雖外侮內(nèi)叛相繼不斷,但能官民相安,府庫倉廩也還充足,鈔法通行,國用尚足,官吏正常升調(diào),政事更新。其所以能保祖宗之基業(yè),都是由于依靠和采用中國歷代圣王治國之道。這樣做對上符合天意,對下受百姓擁護。近來聽說陛下要改變初見成效的政治設施,這如同剛栽下的樹木,還未扎根就移植,已經(jīng)架起的房屋,又把它毀掉,遠近臣民非常擔心,深恐根基一旦被廢,今后大業(yè)難成。此是陛下將來的憂患,國家的大害。世祖看了奏章之后,怒氣消失。
至元十年(1273),拜姚樞為昭文館大學士,命詳細制定朝廷禮儀。這年,蒙軍攻下襄陽,計劃取宋,姚樞推薦右丞相安童、知樞密院伯顏為南伐大軍統(tǒng)帥。至元十二年,姚樞針對蒙軍攻宋的形勢又上書說:伯顏去年出師伐宋,進軍神速,西起四川,東到海濱,奪城三十余座,但今年從夏到秋,一城未降,揚州、焦山、淮安等地宋朝軍民頑強抵抗,這是因為我軍軍官不思國家大計,不領會陛下仁愛之心,大肆搶財殺人所致。請圣上重申禁殺之令,賞罰分明,恩惠施于萬民,這樣不多費軍力就可取勝。樞又請禁止宋朝所施行的鞭背、刺面等刑罰。
至元十三年,樞拜為翰林學士承旨。十七年卒,年七十八歲。謚“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