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嵩,字振卿,南海人。嘉靖十三年(1534)鄉(xiāng)試中舉。其后在羅浮山講學,來往的人絡繹不絕。嘉靖二十三年后的八年內(nèi),歷任應天通判、治中。應天知府空缺,嵩多次代行知府事。初任代理應天知府時,正遇荒年,上司傳令賑濟。當時公糧已盡,他向富家借貸,賑救了六萬七千余人。接著又免去多年所欠賦稅,緩征徭役,不斷招撫流民,返鄉(xiāng)復業(yè)者達十萬余人。留都南京百姓苦于重役,龐嵩竭力調(diào)劑,凡優(yōu)免戶及寄居客戶、冒稱官戶、寄莊戶、女戶、神帛堂匠戶都要服役,從而大大減輕百姓力役負擔。江寧縣葛仙、永豐二鄉(xiāng)常遭水災,居民外逃,只剩七戶。嵩修筑堤防,得田三千六百畝,建立四所“惠民莊”,召集貧民佃耕,因此流民紛紛回鄉(xiāng)復業(yè)。他多次平息冤獄。外戚王涌、舉人趙君寵強占良人妻子,肆意殺人,嵩依法處置。
嵩早年求學于王守仁,通曉《五經(jīng)》,曾招集生員聚于“新泉書院”,相互切磋學問。每年他都自帶飲食行游縣境。南京各府副職,很少有被舉薦者,而龐嵩卻將他們的政績上報朝廷。各府官也隨同京官每六年考核一次,此外,還要隨同其他地方官吏進行考核,嵩認為這樣不合制度,奏請停止,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并立為永久制度。隨后,嵩調(diào)任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又晉升為郎中。撰有《原刑》、《司刑》、《祥刑》、《明刑》四篇,合稱《刑曹志》,受到普遍的稱贊。后調(diào)任云南曲靖知府,政績卓著。因年老辭官歸鄉(xiāng),其實年僅五十。又與湛若水交游。他逝世后,應天、曲靖兩地人民均把他的靈位供奉于名宦祠內(nèi),葛仙鄉(xiāng)還專為他修建祠堂,定時祭祀。
嵩早年求學于王守仁,通曉《五經(jīng)》,曾招集生員聚于“新泉書院”,相互切磋學問。每年他都自帶飲食行游縣境。南京各府副職,很少有被舉薦者,而龐嵩卻將他們的政績上報朝廷。各府官也隨同京官每六年考核一次,此外,還要隨同其他地方官吏進行考核,嵩認為這樣不合制度,奏請停止,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并立為永久制度。隨后,嵩調(diào)任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又晉升為郎中。撰有《原刑》、《司刑》、《祥刑》、《明刑》四篇,合稱《刑曹志》,受到普遍的稱贊。后調(diào)任云南曲靖知府,政績卓著。因年老辭官歸鄉(xiāng),其實年僅五十。又與湛若水交游。他逝世后,應天、曲靖兩地人民均把他的靈位供奉于名宦祠內(nèi),葛仙鄉(xiāng)還專為他修建祠堂,定時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