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瞞,字華玉,上元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授廣平知縣,后連續(xù)晉升為南京吏部主事、郎中。正德四年(1509)出任開封知府,多次與鎮(zhèn)守太監(jiān)廖堂、王宏不和,被捕下錦衣衛(wèi)獄,貶全州知州。在全州任期滿,調任臺州知府。后歷任浙江左布政使,山西、湖廣巡撫,右副都御史,所到之處,其聲名卓著。調任吏部右侍郎,后改工部右侍郎,負責顯陵工程,工竣后調任南京刑部尚書。罷職歸家,終年七十余歲。
顧瞞年少時就以才華而聞名,與李夢陽、何景明不相上下。為人謙虛,好交結士人,總怕自己不如他們。在浙江時,仰慕孫太初一元,但未得見。有天他穿著道服,打扮成儒生模樣,游于西湖之上,月下見一小船停泊在斷橋下,船上有一僧、一鶴、一童子正在燒茶。瞞笑道:“此必太初。”便令船靠近他們,從此與孫太初經常往來不斷。瞞在任湖廣巡撫時,愛王廷陳之才,想與他會見,廷陳不愿。瞞偵察到廷陳出游,猝不及防地拜訪于途中,廷陳躲避不及,從此二人交往不斷。瞞歸鄉(xiāng)后,建“息園”一座,內有客房,常??蜐M。
瞞的堂弟顧王栗,字英玉,任河南副使,歸來后住在“息園”旁一小樓內,以教授學生為生。瞞時時與客人豪飲、歌樂齊鳴。呼..參加,王栗不來,可見其孤僻。
瞞與同鄉(xiāng)人陳沂、王韋號稱“金陵三俊”。其后又有寶應的朱應登,并稱“四大家”。瞞之詩仿效唐人,注重情調。王韋的詩委婉華麗而失于纖弱。沂詩與韋相同。應登才思如泉涌一般,落筆千言。瞞與應登偏向于李夢陽,而韋、沂則頗不以為然。沂、韋、應登三人的仕途都不如顧瞞。陳沂字魯南,正德中進士。王韋字欽佩,弘治年間中進士。朱應登字升之,弘治中進士。
南京自洪武、永樂初以來,文章講求風雅的氣氛不隆,自瞞主持詞壇以后,士大夫們爭相附會風雅,詩的格調大為改觀,直到明末還是如此。
顧瞞年少時就以才華而聞名,與李夢陽、何景明不相上下。為人謙虛,好交結士人,總怕自己不如他們。在浙江時,仰慕孫太初一元,但未得見。有天他穿著道服,打扮成儒生模樣,游于西湖之上,月下見一小船停泊在斷橋下,船上有一僧、一鶴、一童子正在燒茶。瞞笑道:“此必太初。”便令船靠近他們,從此與孫太初經常往來不斷。瞞在任湖廣巡撫時,愛王廷陳之才,想與他會見,廷陳不愿。瞞偵察到廷陳出游,猝不及防地拜訪于途中,廷陳躲避不及,從此二人交往不斷。瞞歸鄉(xiāng)后,建“息園”一座,內有客房,常??蜐M。
瞞的堂弟顧王栗,字英玉,任河南副使,歸來后住在“息園”旁一小樓內,以教授學生為生。瞞時時與客人豪飲、歌樂齊鳴。呼..參加,王栗不來,可見其孤僻。
瞞與同鄉(xiāng)人陳沂、王韋號稱“金陵三俊”。其后又有寶應的朱應登,并稱“四大家”。瞞之詩仿效唐人,注重情調。王韋的詩委婉華麗而失于纖弱。沂詩與韋相同。應登才思如泉涌一般,落筆千言。瞞與應登偏向于李夢陽,而韋、沂則頗不以為然。沂、韋、應登三人的仕途都不如顧瞞。陳沂字魯南,正德中進士。王韋字欽佩,弘治年間中進士。朱應登字升之,弘治中進士。
南京自洪武、永樂初以來,文章講求風雅的氣氛不隆,自瞞主持詞壇以后,士大夫們爭相附會風雅,詩的格調大為改觀,直到明末還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