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敘述了西周乃至春秋時代之學校概況,其次要談到孔子以下及于戰(zhàn)國,其間約有三百年時期。此一時期,在教育上乃有一特殊情況,亦可謂乃是一有教育而無學校之時期。亦可謂教育乃自學校中解放而歸入于私家友朋集合之時期。因周室東遷,中央政府早不為社會民眾所重視,列國間卿大夫漸漸有不悅學之現(xiàn)象,地方學校亦逐步廢了。于是學校與教育,遂逐漸歸入到平民社會中去。
孔子崛興,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傳的貴族教育開始轉(zhuǎn)移到平民社會來,開出此下平民講學之風。后世稱孔子為"至圣先師"。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實亦可稱為開天辟地旋乾轉(zhuǎn)坤一偉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脫離政治圈轉(zhuǎn)入社會而自為發(fā)展。然中國此下教育,仍與政治有密切關(guān)系,此乃中國歷史文化大傳統(tǒng)所在。治中國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者,于此一節(jié),乃尤當注意。
孔子弟子共有七十余人,來自四方?;蜃贼?,或自衛(wèi),或自齊,或自宋,或自陳,或自吳,此已自北方黃河流域,跨過淮水,南及長江流域。因此孔子設(shè)教,在當時,實是國際性的,不限于一國一地。
孔子的學生,有父子同來受教的,有貴族,有平民。有的很窮,有的很闊。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務(wù)好行業(yè),但經(jīng)孔子教育,都變?yōu)閷W成行尊,出類拔萃,顯于當時,傳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中國古代社會之大變動,不得不謂自孔子教育有以啟之。
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教,當時稱之曰六藝。凡此六藝,都是當時貴族階級日常事務(wù)中所必需歷練的幾項才干。故貴族之疏遠層,及民間俊秀,必先習此六藝,乃能在貴族圈中服務(wù)。當時稱之謂儒。儒乃是當時社會一行業(yè)??鬃幼约荷硗?,其弟子除嫻習當時例行的六藝外,或通政事,或擅理財,或長軍旅,或嫻外交。要之,均可成為政治人物,供當時政治上之實際應用。但更重要的,孔子乃在此種種政治界實用藝能之上,發(fā)揮出一番大道理。此一番大道理,私之可以修身齊家,公則可以治國平天下。并亦永為中國后世所信守而遵行。于是在儒的一新職業(yè)之中,加進儒的一新理想。自有孔子,而中國教育內(nèi)容遂超出于政治事業(yè)之上之外,而成為社會人生文化一切行為主要有理想的一項目,而孔子因亦被稱為至圣先師。
但孔子當時傳教,實沒有一學校。后人稱之為開門授徒私家講學,其像樣的創(chuàng)始,實始于孔子?!肚f子·漁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唐人錢起詩:"更憐弟子宜春服,花里尋師到杏壇。"杏壇只是一栽有杏花的高地,既非學校,亦無教室。想是孔子春日郊游,偶爾到此。實則只是在家設(shè)教而已。又孔子在宋遇難,亦與其弟子習禮大樹之下。可見孔子隨處不怠行教,幕天席地,則莫非設(shè)教之所。行游坐息,亦莫非設(shè)教之緣。人生不忘教學,教學即是人生??组T之教,宜即可代替世界任何一大宗教而有余。故中國教育,實亦可謂是一種宗教事業(yè)。
孔子以下有墨子,其徒三百人,其數(shù)量已遠超孔子之上??鬃又觯卉噧神R,儉不中禮。又與其弟子餓于陳、蔡之間。墨子則千里徒行,至于裂裳裹足。孔墨皆以平民講學,在當時,乃是一種非官方給養(yǎng)的自由職業(yè),宜其生活貧薄有如此。但其震爍一世,影響于后代者實甚大。
再下到孟子,則已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傳食諸侯。生活情況較之孔墨,已甚闊綽。而闊綽過孟子的,時尚多有。即如齊之稷下先生,受齊威、宣、湣王歷代供養(yǎng),皆賜上大夫之祿,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既不預政事之煩,專以招攬弟子,講學著書,稱先生者逾七十人。朋徒群集,數(shù)百千人。此時則教育事業(yè)已遠超在政治事業(yè)之上。但亦是得政治上崇重供養(yǎng)而來。即隱淪不顯如莊周,亦有弟子相隨。從容于論學著書,此亦決非僅藉于漆園之微薪。當時教育界持論多反現(xiàn)實政治,而同時政治界則盡量崇重此輩講學之人,此層亦當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者所應注意。
當時私家講學,不僅成一學術(shù)集團,同時亦是一經(jīng)濟集團??鬃釉f:"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束脩只是一條干肉,用作贄見之禮。后代弟子敬師學費,仍稱束脩,或稱薪水,皆是極為微薄之意。抑且不僅弟子于師有敬禮,師之于弟子,亦有通財相助之誼。顏淵死,其父顏路欲請孔子之車以為之槨。此而決非無端請乞。如孔子周游,諸弟子相從,亦皆食于孔子,可見師弟子本常通財??鬃与m不從顏路之請,但孔門弟子,終為顏淵集資厚葬。至墨子赒養(yǎng)其弟子之事,更屢見不鮮。故墨子門下,不僅是一經(jīng)濟集團,同時亦是一勞工集團。通力共產(chǎn),后代之有幫會,其事遠從墨家集團來。至孟子時,從者數(shù)百人,皆食于其師可知。如此則私家講學,同時豈不即成為私家養(yǎng)徒。一自由講學者,同時又是一自由養(yǎng)徒者,其勢震撼上層貴族階層,乃始有齊威、宣以來稷下之制。而如孟嘗、信陵、平原、春申四公子養(yǎng)士,其實亦是慕效當時講學大師之養(yǎng)其門徒。直至楚、漢之際,天下大亂,叔孫通投漢高祖,隨身尚帶有一輩學生。若非由叔孫通給養(yǎng),何能枵腹相從。此亦是古代中國社會一特有現(xiàn)象。
又且當時大師講學,必兼著書,著書必用竹帛。即就經(jīng)濟條件言,亦不易易。又當時著書,亦多集體為之,又有累世為之者。如《論語》一書,即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等集體記錄編纂,直到戰(zhàn)國中期后始成書?!赌印窌腥纭短熘尽?、《尚同》、《兼愛》等,各分上、中、下三篇,乃由墨家三派分別撰述。又有《墨經(jīng)》等益后出?!肚f子》有內(nèi)篇、外篇、雜篇,非出莊子一人之手,亦非莊子弟子一時所成。猶必有再傳三傳者加入,如《論語》、《墨子》之例?!睹献印菲咂嗯c其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討論集成。然則先秦之講學團體,同時亦即是著作團體。呂不韋在秦得意,招天下賓客,合撰《呂氏春秋》,此亦時代風氣。集體著作,乃當時常事,今乃絕不能盡知當時各書各篇各自撰著者之姓名。是則當時一學術(shù)團體,既不為利,亦不為名,乃共同宣揚一思想與理論為主。此亦中國古代社會,為此后歷史文化傳統(tǒng)開先河者一特殊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
又當時著書,流傳極速。一家成書,各家同睹,故相互間多爭辯駁難。但此時一書籍流傳,全賴謄鈔,事亦不易。諸子中晚出如荀子,最為博通古今群籍,又廣自著書。其門下,如韓國公子韓非,楚國書吏李斯,亦各遠道奔湊。茍子最為齊國稷下先生之晚輩,而在彼時,曾屢次高踞稷下先生之首座。彼亦遍游列國,行蹤極廣,想其朋徒相隨,當亦如孔、墨、孟子之例,由彼給養(yǎng)。是則其經(jīng)濟憑藉,決亦非薄,故能在當時,有此大氣魄之講學著書與游行之規(guī)模。同時有鄒衍,其為當時所寵顯尊禮,則似當更甚于荀卿。又當時諸子所著書,皆能審慎保存而久傳。秦滅六國,漢繼滅秦,兵禍連結(jié),民生無寧日,亙百年之久。然迄于漢世,諸子百家言皆獲存全,即觀《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收書中可見。此又豈民間私人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然。
近人艷稱戰(zhàn)國,認為百家爭鳴,可征當時思想之自由。此乃徒拾一時口頭禪,寧能捉摸到當年之真史實。自孔子以平民私人講學,百家踵興,朋徒群集。雖各無專設(shè)的一所學校,卻各有一私家結(jié)合的學團。本于相互共同之思想學術(shù),激起相互共同之實行活力。我們今日不徒當探討其學說內(nèi)容,更應注意其經(jīng)濟實況及生活真情。惟其社會上有此種新集體之風起云涌,才能與當時正趨沒落之貴族階級接步代起,而開創(chuàng)出秦漢以下士、農(nóng)、工、商之四民新社會。此乃中國歷史上一絕大變動,絕大創(chuàng)造,皆由戰(zhàn)國百家掌握其轉(zhuǎn)捩之樞機。所謂百家,乃如同司馬遷《史記》魯、衛(wèi)、齊、晉之稱為世家,而實是一無組織之大集團,而亦稱之曰家。決非一夫婦子女之家。其稱曰諸子,亦借用古代貴族階級分爵公、侯、伯、子,男之子。此輩雖系平民,乃亦約略相當于封建之貴族。貴族擁有土地,有土斯有眾。此輩則擁有學術(shù)思想,亦擁有信受此學術(shù)思想之一批門徒,而形成一種共同精神,附隨而有一種共同生活,亦約略仿佛于同時一小諸侯,惟無封土而已。故時人遂稱之曰諸子百家。又稱此等士曰游士,因其非土著不安居。但若熱心富貴,如公孫衍,張儀,則孟子鄙之曰妾婦。所以當時的平民自由講學,乃得與封建貴族為代興,而亦并無貴族平民階級斗爭之跡象,此又豈近人以西方人眼光治中國史者之所能知。
就此當知,當時諸大師僅為學術(shù)思想行教化,而不為私生活私奉養(yǎng)作打算之精神,既已大堪佩仰。而風氣感召,全社會上下,尊師崇道,慕效恐后,此已不能與西周以下由政府規(guī)定出一套制度,建立起一些學校,來推行教育事業(yè)者相提并論。在此一時期,乃是由社會下層醞釀出一番風氣,而并無一種制度可言。然而下層社會風氣之影響力,則實遠超在上層政治制度之上。
故凡屬政治上具有一種真實性之制度,則必從社會風氣醞釀而出。否則有名無實,有此制度,無此風尚,空制度決不能與真風尚相敵。故在當時,雖無特定制度可言,而亦可謂之是一種未成制度之制度。
以上略述中國教育制度之第二期,此下當述第三期,為秦漢時代之教育制度。秦代享國未久,當以兩漢為主。
孔子崛興,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傳的貴族教育開始轉(zhuǎn)移到平民社會來,開出此下平民講學之風。后世稱孔子為"至圣先師"。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實亦可稱為開天辟地旋乾轉(zhuǎn)坤一偉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脫離政治圈轉(zhuǎn)入社會而自為發(fā)展。然中國此下教育,仍與政治有密切關(guān)系,此乃中國歷史文化大傳統(tǒng)所在。治中國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者,于此一節(jié),乃尤當注意。
孔子弟子共有七十余人,來自四方?;蜃贼?,或自衛(wèi),或自齊,或自宋,或自陳,或自吳,此已自北方黃河流域,跨過淮水,南及長江流域。因此孔子設(shè)教,在當時,實是國際性的,不限于一國一地。
孔子的學生,有父子同來受教的,有貴族,有平民。有的很窮,有的很闊。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務(wù)好行業(yè),但經(jīng)孔子教育,都變?yōu)閷W成行尊,出類拔萃,顯于當時,傳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中國古代社會之大變動,不得不謂自孔子教育有以啟之。
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教,當時稱之曰六藝。凡此六藝,都是當時貴族階級日常事務(wù)中所必需歷練的幾項才干。故貴族之疏遠層,及民間俊秀,必先習此六藝,乃能在貴族圈中服務(wù)。當時稱之謂儒。儒乃是當時社會一行業(yè)??鬃幼约荷硗?,其弟子除嫻習當時例行的六藝外,或通政事,或擅理財,或長軍旅,或嫻外交。要之,均可成為政治人物,供當時政治上之實際應用。但更重要的,孔子乃在此種種政治界實用藝能之上,發(fā)揮出一番大道理。此一番大道理,私之可以修身齊家,公則可以治國平天下。并亦永為中國后世所信守而遵行。于是在儒的一新職業(yè)之中,加進儒的一新理想。自有孔子,而中國教育內(nèi)容遂超出于政治事業(yè)之上之外,而成為社會人生文化一切行為主要有理想的一項目,而孔子因亦被稱為至圣先師。
但孔子當時傳教,實沒有一學校。后人稱之為開門授徒私家講學,其像樣的創(chuàng)始,實始于孔子?!肚f子·漁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唐人錢起詩:"更憐弟子宜春服,花里尋師到杏壇。"杏壇只是一栽有杏花的高地,既非學校,亦無教室。想是孔子春日郊游,偶爾到此。實則只是在家設(shè)教而已。又孔子在宋遇難,亦與其弟子習禮大樹之下。可見孔子隨處不怠行教,幕天席地,則莫非設(shè)教之所。行游坐息,亦莫非設(shè)教之緣。人生不忘教學,教學即是人生??组T之教,宜即可代替世界任何一大宗教而有余。故中國教育,實亦可謂是一種宗教事業(yè)。
孔子以下有墨子,其徒三百人,其數(shù)量已遠超孔子之上??鬃又觯卉噧神R,儉不中禮。又與其弟子餓于陳、蔡之間。墨子則千里徒行,至于裂裳裹足。孔墨皆以平民講學,在當時,乃是一種非官方給養(yǎng)的自由職業(yè),宜其生活貧薄有如此。但其震爍一世,影響于后代者實甚大。
再下到孟子,則已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傳食諸侯。生活情況較之孔墨,已甚闊綽。而闊綽過孟子的,時尚多有。即如齊之稷下先生,受齊威、宣、湣王歷代供養(yǎng),皆賜上大夫之祿,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既不預政事之煩,專以招攬弟子,講學著書,稱先生者逾七十人。朋徒群集,數(shù)百千人。此時則教育事業(yè)已遠超在政治事業(yè)之上。但亦是得政治上崇重供養(yǎng)而來。即隱淪不顯如莊周,亦有弟子相隨。從容于論學著書,此亦決非僅藉于漆園之微薪。當時教育界持論多反現(xiàn)實政治,而同時政治界則盡量崇重此輩講學之人,此層亦當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者所應注意。
當時私家講學,不僅成一學術(shù)集團,同時亦是一經(jīng)濟集團??鬃釉f:"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束脩只是一條干肉,用作贄見之禮。后代弟子敬師學費,仍稱束脩,或稱薪水,皆是極為微薄之意。抑且不僅弟子于師有敬禮,師之于弟子,亦有通財相助之誼。顏淵死,其父顏路欲請孔子之車以為之槨。此而決非無端請乞。如孔子周游,諸弟子相從,亦皆食于孔子,可見師弟子本常通財??鬃与m不從顏路之請,但孔門弟子,終為顏淵集資厚葬。至墨子赒養(yǎng)其弟子之事,更屢見不鮮。故墨子門下,不僅是一經(jīng)濟集團,同時亦是一勞工集團。通力共產(chǎn),后代之有幫會,其事遠從墨家集團來。至孟子時,從者數(shù)百人,皆食于其師可知。如此則私家講學,同時豈不即成為私家養(yǎng)徒。一自由講學者,同時又是一自由養(yǎng)徒者,其勢震撼上層貴族階層,乃始有齊威、宣以來稷下之制。而如孟嘗、信陵、平原、春申四公子養(yǎng)士,其實亦是慕效當時講學大師之養(yǎng)其門徒。直至楚、漢之際,天下大亂,叔孫通投漢高祖,隨身尚帶有一輩學生。若非由叔孫通給養(yǎng),何能枵腹相從。此亦是古代中國社會一特有現(xiàn)象。
又且當時大師講學,必兼著書,著書必用竹帛。即就經(jīng)濟條件言,亦不易易。又當時著書,亦多集體為之,又有累世為之者。如《論語》一書,即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等集體記錄編纂,直到戰(zhàn)國中期后始成書?!赌印窌腥纭短熘尽?、《尚同》、《兼愛》等,各分上、中、下三篇,乃由墨家三派分別撰述。又有《墨經(jīng)》等益后出?!肚f子》有內(nèi)篇、外篇、雜篇,非出莊子一人之手,亦非莊子弟子一時所成。猶必有再傳三傳者加入,如《論語》、《墨子》之例?!睹献印菲咂嗯c其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討論集成。然則先秦之講學團體,同時亦即是著作團體。呂不韋在秦得意,招天下賓客,合撰《呂氏春秋》,此亦時代風氣。集體著作,乃當時常事,今乃絕不能盡知當時各書各篇各自撰著者之姓名。是則當時一學術(shù)團體,既不為利,亦不為名,乃共同宣揚一思想與理論為主。此亦中國古代社會,為此后歷史文化傳統(tǒng)開先河者一特殊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
又當時著書,流傳極速。一家成書,各家同睹,故相互間多爭辯駁難。但此時一書籍流傳,全賴謄鈔,事亦不易。諸子中晚出如荀子,最為博通古今群籍,又廣自著書。其門下,如韓國公子韓非,楚國書吏李斯,亦各遠道奔湊。茍子最為齊國稷下先生之晚輩,而在彼時,曾屢次高踞稷下先生之首座。彼亦遍游列國,行蹤極廣,想其朋徒相隨,當亦如孔、墨、孟子之例,由彼給養(yǎng)。是則其經(jīng)濟憑藉,決亦非薄,故能在當時,有此大氣魄之講學著書與游行之規(guī)模。同時有鄒衍,其為當時所寵顯尊禮,則似當更甚于荀卿。又當時諸子所著書,皆能審慎保存而久傳。秦滅六國,漢繼滅秦,兵禍連結(jié),民生無寧日,亙百年之久。然迄于漢世,諸子百家言皆獲存全,即觀《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收書中可見。此又豈民間私人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然。
近人艷稱戰(zhàn)國,認為百家爭鳴,可征當時思想之自由。此乃徒拾一時口頭禪,寧能捉摸到當年之真史實。自孔子以平民私人講學,百家踵興,朋徒群集。雖各無專設(shè)的一所學校,卻各有一私家結(jié)合的學團。本于相互共同之思想學術(shù),激起相互共同之實行活力。我們今日不徒當探討其學說內(nèi)容,更應注意其經(jīng)濟實況及生活真情。惟其社會上有此種新集體之風起云涌,才能與當時正趨沒落之貴族階級接步代起,而開創(chuàng)出秦漢以下士、農(nóng)、工、商之四民新社會。此乃中國歷史上一絕大變動,絕大創(chuàng)造,皆由戰(zhàn)國百家掌握其轉(zhuǎn)捩之樞機。所謂百家,乃如同司馬遷《史記》魯、衛(wèi)、齊、晉之稱為世家,而實是一無組織之大集團,而亦稱之曰家。決非一夫婦子女之家。其稱曰諸子,亦借用古代貴族階級分爵公、侯、伯、子,男之子。此輩雖系平民,乃亦約略相當于封建之貴族。貴族擁有土地,有土斯有眾。此輩則擁有學術(shù)思想,亦擁有信受此學術(shù)思想之一批門徒,而形成一種共同精神,附隨而有一種共同生活,亦約略仿佛于同時一小諸侯,惟無封土而已。故時人遂稱之曰諸子百家。又稱此等士曰游士,因其非土著不安居。但若熱心富貴,如公孫衍,張儀,則孟子鄙之曰妾婦。所以當時的平民自由講學,乃得與封建貴族為代興,而亦并無貴族平民階級斗爭之跡象,此又豈近人以西方人眼光治中國史者之所能知。
就此當知,當時諸大師僅為學術(shù)思想行教化,而不為私生活私奉養(yǎng)作打算之精神,既已大堪佩仰。而風氣感召,全社會上下,尊師崇道,慕效恐后,此已不能與西周以下由政府規(guī)定出一套制度,建立起一些學校,來推行教育事業(yè)者相提并論。在此一時期,乃是由社會下層醞釀出一番風氣,而并無一種制度可言。然而下層社會風氣之影響力,則實遠超在上層政治制度之上。
故凡屬政治上具有一種真實性之制度,則必從社會風氣醞釀而出。否則有名無實,有此制度,無此風尚,空制度決不能與真風尚相敵。故在當時,雖無特定制度可言,而亦可謂之是一種未成制度之制度。
以上略述中國教育制度之第二期,此下當述第三期,為秦漢時代之教育制度。秦代享國未久,當以兩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