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原是在地方上有權(quán)勢但在全國并不重要的小紳士氏族。后來偽造的一份家譜聲稱王莽是通過田家的齊公傳下的舜和黃帝(兩位在神話中受尊敬的君主)的后裔。但是從齊公傳下的后裔之說不可信,而舜和黃帝不過是傳說中的人物。當然,偽造家譜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已為前漢的創(chuàng)建者偽造過類似的家譜。[1] 這些家譜不過是宣傳,目的是使新王朝合法化。
王莽可靠的家譜始于他的高祖父,后者未當過官,顯然在今山東北部過鄉(xiāng)紳的生活。[2] 王莽的曾祖父從那里搬到黃河正北的大平原中部某地,短期地在中央政府的一個小官署中任過職。王莽的祖父在京都的廷尉府中任低級官員,如果不是因為他的一個女兒,他恐怕永無出頭之日。他名王賀,字翁孺,有八子四女,正是他的次女王政君,才使她的家族處于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生于公元前71年,于前54年被選進宣帝(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的后宮。不久,她被轉(zhuǎn)移到太子——即未來的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的后宮。公元前51年,政君生下未來的成帝(公元前33—前7年在位),于公元前48年4月12日成為皇后。[3] 她父親同時被封為侯。在元帝朝時,王氏家族沒有行使特殊的權(quán)力;如果政君的壽命與漢代普通人一樣長,她的侄子王莽可能永遠不會登上皇位。她死于公元13年2月3日,由于她的長壽,才使她的家族的控制和王莽的崛起成為可能。
元帝死于公元前33年7月8日;成帝在8月4日繼位,王政君就成了太后。新君約年18歲,大概受了他母親的影響,立刻任命她的兄長為大司馬和大將軍(即攝政)。[4] 此人即王鳳,他于公元前42年已襲了他父親的侯位。此后不久,王鳳的幾個在世的弟兄被封為侯。成帝證明是一個討人喜歡和愛好玩樂的人,易受女人的支配。他不喜好政事,滿足于讓他的幾個舅舅為他統(tǒng)治國家。王鳳在公元前22年在職時死去,由他和太后的堂兄弟王音接任大將軍。王音于公元前16年在職時死去,于是已故的王鳳之弟王商成了大將軍。王商死于公元前11年。他的兄弟王根接任,在公元前8年11月16日辭職。同年11月28日,王莽在37歲時被任命為大將軍。[5]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為王政君弟兄王曼的次子,王曼早亡,未能與王后的其他弟兄一起封侯。但是,王莽雖在成長時失怙,其兄也在年輕時死去,卻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并博覽群書。在公元前22年當其叔王鳳最后病危時,他曾伴隨這位大將軍幾個月。當時他已有官職,但史料未具體說明為何職。經(jīng)臨死的大將軍的請求,王莽調(diào)任射聲校尉,同時任黃門郎。第一個官銜表示他成了由駐京職業(yè)軍人組成的北軍將領(lǐng)之一。但是王莽之指揮職務(wù)肯定是掛名的。黃門郎則是授予皇帝顧問的編外的官銜。后來,王莽被任命為騎都尉(另一個閑差事)和向皇帝提建議的光祿大夫;他又被授予侍中的編外官銜。公元前16年6月12日,他被封為信都侯。以上是王莽成為大將軍前的經(jīng)歷。③
王莽的傳記帶有無情的偏見和捍衛(wèi)漢朝的情緒;對他待人謙恭,全力學習,和侍奉他的寡居的母、嫂和教育其失怙侄子的情況,它作了不以為然的敘述。他侍奉他的幾個叔、伯時循規(guī)蹈矩,一絲不茍。在照顧垂死的王鳳時不修邊幅。他越往上升,越變得謙卑。他把財富分給他人,以致家無余財。他與知名人士交往。他的虛名名揚一時。
這類批評暗示,王莽不是通過真才實學,而是通過矯揉造作才取得高位的。一個贊賞王莽的歷史學家會走另一極端,會頌揚他的孝悌之情,熱愛學習的精神和通過實行儒家美德而出人頭地的經(jīng)歷。實際上,王莽顯然是一個能干而有雄心的人,在必要時也殘酷無情。他具有吸引別人追隨他的才能,興趣異常廣泛。他對親戚的感情可能完全是真誠的。在早期,他根本不可能懷有篡奪皇位之心。
王莽被任命為大將軍的原因,遠比對他沒有節(jié)操的矯揉造作的解釋簡單。在他之前的四個王家大將軍都與王太后是同代人。三人是她的弟兄,另一人是記載中唯一的堂兄弟。當王根在公元前8年辭職時,太后只有一個弟兄在世。他已六十多歲,而且名聲不佳。這就必須到下一代,即到成帝的幾個表兄弟中去找。王莽無疑是這一代中最能干和政治上最機敏的人。
在他仕途的這一時刻,王莽遭到了一次特別不幸的打擊。成帝在公元前7年4月17日死去,由于無子,皇位由他的侄子哀帝繼承。[6] 新帝有自己的主見,甚至在他多病的身體容許的情況下,試圖進行強有力的親政。此外,他母親的丁氏家族和他祖母的傅氏家族大肆進行反對王家的陰謀活動。按照傳統(tǒng),王政君被認為是哀帝的養(yǎng)祖母,不能隨便廢除,于是被授予太皇太后的稱號。但是王莽被迫辭職。他的辭呈在開始時被圓滑地拒絕了,后來在公元前7年8月27日被接受。他得到了許多榮譽,隱居在他京師的府第。他住在那里,直到公元前5年夏天奉命離京而居住在他所封的侯國。[7]
王莽的放逐并不能使他與他的許多支持者甘心,后者大聲疾呼地要求把他召回。哀帝讓步了,在公元前2年容許王莽回京安靜地隱居。次年8月15日哀帝死去,王莽得以重新掌權(quán)。這只是因為哀帝的母親和祖母已分別在公元前5年和前2年死去,才有此可能;這樣,隨著哀帝之死,王太皇太后作為皇室無可爭辯的長輩,有權(quán)解決憲制的危機。[8] 哀帝死前無子,也未指定繼承人。但他曾想讓位給他的寵臣董賢,并在臨終時把御璽交給董賢。太皇太后終于面臨清除董賢和為漢室選立嗣君的問題。
哀帝死后,御璽立刻被找回,同日,王莽被召進宮。他向太皇太后建議剝奪董賢的官職和爵號。此事在次日,即8月16日完成,董賢自殺。8月17日王莽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他很快壓倒了哀帝的母系親族,把他們遣送出長安。[9]
這時,王朝的繼位問題解決了,未遇到困難。自元帝在公元前33年去世以來,他的后裔一直在位。這時只有一個哀帝的堂兄弟還活著。他是合法的繼承人,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進諫,要求把他召來。他就是在公元前1年10月17日登基的平帝。恰好新帝生于公元前9年,所以還只是一個兒童,這不會使王莽感到不愉快。
在平帝名義上統(tǒng)治的短暫期間,王莽的權(quán)力增大了。他把其伙伴和支持者安置在關(guān)鍵的職位上,并真正地得到官員和文人的愛戴。太皇太后也樂于把一切實權(quán)交給他。他的政府似乎是勝任的,并取得了種種成就,其中包括:公元3年改善地方的學府;公元4年擴大太學;公元5年在京師就古典文獻、天文占星術(shù)、律管、語言學和占卜術(shù)等題目召開會議;公元5年從渭水流域穿過其南面艱險的山脈開鑿新路直達四川;在邊界保持了安寧。公元1年,王莽取得了顯赫的安漢公頭銜。公元4年3月16日,他的可能生于公元前9年的女兒被立為平帝的配偶,王莽又得了各種榮譽。[10] 作為年輕皇帝的岳父,還可能成為下一個皇帝的外公,他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向未來,并且期待著長期掌權(quán)。但在公元6年2月3日,平帝突然死亡。[11]
后來有人宣稱,王莽把平帝毒死。這個指控最早是在公元7年提出的,后來在王莽垮臺后的內(nèi)戰(zhàn)期間再次提出。[12] 沒有證據(jù)能證實或否定這個指控。在中國歷史上王莽大概不是在他登上皇位的道路上清除其敵人的唯一的人。這類謀殺是屢見不鮮的,而王朝的歷史學家對他們認為是合法君主的那些人持寬大的態(tài)度。但是對弒殺君的種種指責也是老一套的;旁證有力地說明王莽是無辜的。他最近剛把女兒嫁給平帝。平帝尚未成年,所以王莽的權(quán)力是穩(wěn)固的。他那時是否已決定推翻漢王朝,值得懷疑。他無法估計皇族反對政變會多么堅定,或者漢室在農(nóng)村的追隨者的力量有多么強大。謀害皇帝很容易觸發(fā)一次危機,王莽可能在危機中失敗。因此,平帝之死可能給王莽帶來很大的不便。他當前的問題是如何保持權(quán)力而又不使?jié)h皇族反對他。
隨著平帝之死,元帝再也沒有后裔在世了。必須在家譜中退一步從宣帝(死于公元前48年)及其妃子的后裔中選一個繼承人,這樣的選擇余地的確很大。有資格的候選人有5個王和將近50個侯。如果王莽選一個成熟而能干的人,他的攝政將會突然中止。如果他選一個兒童,所有的人都會知道他打算延長他的權(quán)力。公元前184年呂后就采取后一種辦法,當時她立呂家的一個幼兒,同時偽稱他是惠帝之子。[13] 為了延長外戚的權(quán)力,后漢時期以同樣方式所立的幼帝不少于四個。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王莽決定不放棄攝政,并甘冒激怒劉氏皇室的風險,選了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候選人。他就是生于公元5年的宣帝的玄孫劉嬰。這個兒童未正式登基。首先,王莽自封為攝皇帝。然后,在公元6年4月17日劉嬰被指定為太子,并被授予孺子王的稱號。[14]
漢室的反應是迅速而徒勞的。第一個起來反對王莽的是一個侯,他在公元6年5月或6月集結(jié)了一支小部隊,并試圖奪取其郡的治地。他不但被徹底打敗,而且一名父系親戚自動向王莽投降,并低聲下氣地呈上了一份道歉和阿諛奉承的奏疏。同年7月1日,太皇太后重新批準王莽為攝皇帝,這個稱號只能被認為是向天下宣告他的勝利。[15] 后來漢室其他兩個侯的叛亂——不知道是聯(lián)合的還是分別發(fā)起的——毫不重要,古代的歷史學家甚至未交代它們的日期。
從公元7年起,大平原中部發(fā)生了一次更嚴重的起義。起義由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之子翟義領(lǐng)導,他擁立一名皇室成員,成立政府,并指控王莽毒死平帝。另一次規(guī)模較小的叛亂在京都附近爆發(fā)。王莽采取了一些有力的反措施,其中之一是宣布當年輕的王成年時,將還政給他。在三個月內(nèi),起義已被平息。[16] 此后,王莽未再遇到嚴重的反對。
王莽輕而易舉地擊敗了起義者,而且實際上所有的官員都接受他的領(lǐng)導,這必定是他一生事業(yè)的轉(zhuǎn)折點,使他相信道德敗壞的漢室已經(jīng)失去了一切支持。他與其同時代的人一樣,不但相信天命,而且相信五行(木、火、土、金、水)的依次接替;每行各與方向、顏色和動物互有關(guān)系。
每個王朝各在五行中某一行的力量下進行統(tǒng)治,當這行依次被下一行取代時,王朝就衰亡。經(jīng)過了爭論以后,火被確定為漢朝的行,這意味著赤為漢朝之色。[17] 但漢朝已長期執(zhí)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衰落的跡象。包括漢室成員在內(nèi)的許多知識分子相信天命正在轉(zhuǎn)移,五行中的土處于上升的階段。王莽需要做的是通過巧妙的宣傳去說服公眾,使之相信改朝換代的時刻已經(jīng)來臨。這就要偽造吉兆以達到這個目的。
古代中國的一些開國皇帝和他們的支持者是實用心理學大師。他們對典籍和不足憑信的文書中的預言作有利于他們的解釋,并虛構(gòu)預言,制造吉兆和散布反對其敵人的政治歌謠。王莽及其追隨者精通這種狡猾的手法。從公元6年起,符瑞一個接一個地上報皇上,公元8年以后,上報越來越頻繁:如發(fā)現(xiàn)了刻石和一個石牛,在夢中出現(xiàn)了上天的使者,一口井自動地開成,發(fā)現(xiàn)了一只有兩個銘文封皮的銅合,等等。所有這些征兆的啟示都是:王莽應該登基。難道他不是黃帝之后裔嗎?黃是土行之色。牛是與土相關(guān)的動物。當然,拼湊起來的一切打算表示:王莽是黃帝,下一個輪到他來創(chuàng)立一個王朝。
王莽利用公眾的手法與后來用來支持漢代中興的方法完全一樣。在這兩種情況中,精明的從政者都懂得群眾心理學。但由于他們同時既是理性的,又是迷信的,他們最后相信了自己的宣傳。只是在他們的歷史學表達方面,這兩個運動才有所不同。后漢的勝利使它以前的宣傳合法化而成為新的國家正統(tǒng)。虛構(gòu)的預言變成了證明王朝創(chuàng)建者價值的上天的啟示。王莽則成了一個篡奪者,他的宣傳全是偽心理學的伎倆,這是被上天遺棄的可鄙的人的行為。
如同許多政治運動,人們不容易看清王莽的行動究竟主動或是被動到什么程度。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他不能升為攝皇帝,但是他又領(lǐng)導了一個龐大而有勢力的集團,其成員都指望通過他取得利益。上報皇帝的接連不斷的符瑞可能給王莽帶來壓力,最后迫使他行動。[18] 公元9年1月10日,他采取了一個不可逆轉(zhuǎn)的行動。他宣布漢朝已亡,自己登上皇位,稱其王朝為新朝。[19] 孺子王受到了不尋常的寬大,被廢但沒有被殺,他過著隱居生活,最后娶了王莽的孫女。新的大臣被任命。漢朝的貴族在公元10年被貶為平民。公元9年爆發(fā)了兩次原劉氏皇室的起事。公元10年中亞發(fā)生了一次小兵變,但很快被鎮(zhèn)壓下去。王莽牢牢地控制了政府,并在長安建都。
?。?] 《漢書》卷一百上,第4211頁。
[2] 《漢書》卷九八,第4013頁以下。
?。?] 《漢書》卷九,第279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2卷,第302頁)。
[4] 關(guān)于成帝的性格和作為,見《漢書》卷十,第301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2卷,第374頁);《漢書》卷九八,第4017頁。
[5] 關(guān)于王家成員被任命為大將軍的情況,見《漢書》卷十,第302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2卷,第375頁);卷十九下,第830、835、838—839、841—842頁。
?。?] 《漢書》卷十一,第334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7頁)。關(guān)于選成帝繼承人的情況,見本書第2章《王朝問題種種和皇位的繼承》。
[7] 《漢書》卷十一,第334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9頁);卷九九上,第4041頁以下(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30頁以下)。
?。?] 關(guān)于皇后在王朝混亂時期專權(quán)的先例,見魯惟一:《秦漢兩朝皇帝的權(quán)威》,載迪特爾·??嗣窢柕染帲骸稏|亞的國家和法律:卡爾·賓格爾紀念文集》(威斯巴登,1981),第103頁以下;本書第2章《皇帝的作用和繼位問題》。關(guān)于后來的例子,見本章《政治派系》。
?。?] 關(guān)于董賢,見《漢書》卷九三,第3733頁以后;卷十二,第347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61頁);魯惟一:《漢代中國的危機和沖突》,第282頁以下;見本書第2章《王朝問題種種和皇位的繼承》。
?。?0] 《漢書》卷九九上,第4047、4066頁以下、4069、4076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46、184頁以下、191頁以下、212頁)。
?。?1] 《漢書》卷九九上,第4078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17頁)。
?。?2] 《漢書》卷九九上,第4087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35頁)。
[13] 見本書第2章《呂后(公元前188—前180年)》。
[14] 《漢書》卷九九上,第4079—4082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18—225頁)。
[15] 《漢書》卷九九上,第4086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33頁)。
?。?6] 《漢書》卷九九上,第4088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37頁)。
[17] 關(guān)于五行在確立和支持行使主權(quán)的權(quán)力時的重要性,見魯惟一:《水、土、火——漢代的象征》,載《奧薩津和漢堡自然學和民俗學協(xié)會通報》,125(1979),第63—68頁;魯惟一:《秦漢兩朝皇帝的權(quán)威》,第90頁以下。又見本書第1章《帝國時期的思想潮流》;第2章《知識和宗教方面的支持》;第13章《當運之德的選擇》。
?。?8] 例如,發(fā)現(xiàn)的一塊石上有宣稱王莽應為皇帝的啟示(《漢書》卷九九上,第4078頁以下〔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18頁以下〕)和上報的一個你可以解釋為同樣內(nèi)容的夢(《漢書》卷九九上,第4093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50頁〕)。
?。?9] 《漢書》卷九九上,第4095—4096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55頁以下)。
王莽可靠的家譜始于他的高祖父,后者未當過官,顯然在今山東北部過鄉(xiāng)紳的生活。[2] 王莽的曾祖父從那里搬到黃河正北的大平原中部某地,短期地在中央政府的一個小官署中任過職。王莽的祖父在京都的廷尉府中任低級官員,如果不是因為他的一個女兒,他恐怕永無出頭之日。他名王賀,字翁孺,有八子四女,正是他的次女王政君,才使她的家族處于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生于公元前71年,于前54年被選進宣帝(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的后宮。不久,她被轉(zhuǎn)移到太子——即未來的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的后宮。公元前51年,政君生下未來的成帝(公元前33—前7年在位),于公元前48年4月12日成為皇后。[3] 她父親同時被封為侯。在元帝朝時,王氏家族沒有行使特殊的權(quán)力;如果政君的壽命與漢代普通人一樣長,她的侄子王莽可能永遠不會登上皇位。她死于公元13年2月3日,由于她的長壽,才使她的家族的控制和王莽的崛起成為可能。
元帝死于公元前33年7月8日;成帝在8月4日繼位,王政君就成了太后。新君約年18歲,大概受了他母親的影響,立刻任命她的兄長為大司馬和大將軍(即攝政)。[4] 此人即王鳳,他于公元前42年已襲了他父親的侯位。此后不久,王鳳的幾個在世的弟兄被封為侯。成帝證明是一個討人喜歡和愛好玩樂的人,易受女人的支配。他不喜好政事,滿足于讓他的幾個舅舅為他統(tǒng)治國家。王鳳在公元前22年在職時死去,由他和太后的堂兄弟王音接任大將軍。王音于公元前16年在職時死去,于是已故的王鳳之弟王商成了大將軍。王商死于公元前11年。他的兄弟王根接任,在公元前8年11月16日辭職。同年11月28日,王莽在37歲時被任命為大將軍。[5]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為王政君弟兄王曼的次子,王曼早亡,未能與王后的其他弟兄一起封侯。但是,王莽雖在成長時失怙,其兄也在年輕時死去,卻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并博覽群書。在公元前22年當其叔王鳳最后病危時,他曾伴隨這位大將軍幾個月。當時他已有官職,但史料未具體說明為何職。經(jīng)臨死的大將軍的請求,王莽調(diào)任射聲校尉,同時任黃門郎。第一個官銜表示他成了由駐京職業(yè)軍人組成的北軍將領(lǐng)之一。但是王莽之指揮職務(wù)肯定是掛名的。黃門郎則是授予皇帝顧問的編外的官銜。后來,王莽被任命為騎都尉(另一個閑差事)和向皇帝提建議的光祿大夫;他又被授予侍中的編外官銜。公元前16年6月12日,他被封為信都侯。以上是王莽成為大將軍前的經(jīng)歷。③
王莽的傳記帶有無情的偏見和捍衛(wèi)漢朝的情緒;對他待人謙恭,全力學習,和侍奉他的寡居的母、嫂和教育其失怙侄子的情況,它作了不以為然的敘述。他侍奉他的幾個叔、伯時循規(guī)蹈矩,一絲不茍。在照顧垂死的王鳳時不修邊幅。他越往上升,越變得謙卑。他把財富分給他人,以致家無余財。他與知名人士交往。他的虛名名揚一時。
這類批評暗示,王莽不是通過真才實學,而是通過矯揉造作才取得高位的。一個贊賞王莽的歷史學家會走另一極端,會頌揚他的孝悌之情,熱愛學習的精神和通過實行儒家美德而出人頭地的經(jīng)歷。實際上,王莽顯然是一個能干而有雄心的人,在必要時也殘酷無情。他具有吸引別人追隨他的才能,興趣異常廣泛。他對親戚的感情可能完全是真誠的。在早期,他根本不可能懷有篡奪皇位之心。
王莽被任命為大將軍的原因,遠比對他沒有節(jié)操的矯揉造作的解釋簡單。在他之前的四個王家大將軍都與王太后是同代人。三人是她的弟兄,另一人是記載中唯一的堂兄弟。當王根在公元前8年辭職時,太后只有一個弟兄在世。他已六十多歲,而且名聲不佳。這就必須到下一代,即到成帝的幾個表兄弟中去找。王莽無疑是這一代中最能干和政治上最機敏的人。
在他仕途的這一時刻,王莽遭到了一次特別不幸的打擊。成帝在公元前7年4月17日死去,由于無子,皇位由他的侄子哀帝繼承。[6] 新帝有自己的主見,甚至在他多病的身體容許的情況下,試圖進行強有力的親政。此外,他母親的丁氏家族和他祖母的傅氏家族大肆進行反對王家的陰謀活動。按照傳統(tǒng),王政君被認為是哀帝的養(yǎng)祖母,不能隨便廢除,于是被授予太皇太后的稱號。但是王莽被迫辭職。他的辭呈在開始時被圓滑地拒絕了,后來在公元前7年8月27日被接受。他得到了許多榮譽,隱居在他京師的府第。他住在那里,直到公元前5年夏天奉命離京而居住在他所封的侯國。[7]
王莽的放逐并不能使他與他的許多支持者甘心,后者大聲疾呼地要求把他召回。哀帝讓步了,在公元前2年容許王莽回京安靜地隱居。次年8月15日哀帝死去,王莽得以重新掌權(quán)。這只是因為哀帝的母親和祖母已分別在公元前5年和前2年死去,才有此可能;這樣,隨著哀帝之死,王太皇太后作為皇室無可爭辯的長輩,有權(quán)解決憲制的危機。[8] 哀帝死前無子,也未指定繼承人。但他曾想讓位給他的寵臣董賢,并在臨終時把御璽交給董賢。太皇太后終于面臨清除董賢和為漢室選立嗣君的問題。
哀帝死后,御璽立刻被找回,同日,王莽被召進宮。他向太皇太后建議剝奪董賢的官職和爵號。此事在次日,即8月16日完成,董賢自殺。8月17日王莽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他很快壓倒了哀帝的母系親族,把他們遣送出長安。[9]
這時,王朝的繼位問題解決了,未遇到困難。自元帝在公元前33年去世以來,他的后裔一直在位。這時只有一個哀帝的堂兄弟還活著。他是合法的繼承人,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進諫,要求把他召來。他就是在公元前1年10月17日登基的平帝。恰好新帝生于公元前9年,所以還只是一個兒童,這不會使王莽感到不愉快。
在平帝名義上統(tǒng)治的短暫期間,王莽的權(quán)力增大了。他把其伙伴和支持者安置在關(guān)鍵的職位上,并真正地得到官員和文人的愛戴。太皇太后也樂于把一切實權(quán)交給他。他的政府似乎是勝任的,并取得了種種成就,其中包括:公元3年改善地方的學府;公元4年擴大太學;公元5年在京師就古典文獻、天文占星術(shù)、律管、語言學和占卜術(shù)等題目召開會議;公元5年從渭水流域穿過其南面艱險的山脈開鑿新路直達四川;在邊界保持了安寧。公元1年,王莽取得了顯赫的安漢公頭銜。公元4年3月16日,他的可能生于公元前9年的女兒被立為平帝的配偶,王莽又得了各種榮譽。[10] 作為年輕皇帝的岳父,還可能成為下一個皇帝的外公,他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向未來,并且期待著長期掌權(quán)。但在公元6年2月3日,平帝突然死亡。[11]
后來有人宣稱,王莽把平帝毒死。這個指控最早是在公元7年提出的,后來在王莽垮臺后的內(nèi)戰(zhàn)期間再次提出。[12] 沒有證據(jù)能證實或否定這個指控。在中國歷史上王莽大概不是在他登上皇位的道路上清除其敵人的唯一的人。這類謀殺是屢見不鮮的,而王朝的歷史學家對他們認為是合法君主的那些人持寬大的態(tài)度。但是對弒殺君的種種指責也是老一套的;旁證有力地說明王莽是無辜的。他最近剛把女兒嫁給平帝。平帝尚未成年,所以王莽的權(quán)力是穩(wěn)固的。他那時是否已決定推翻漢王朝,值得懷疑。他無法估計皇族反對政變會多么堅定,或者漢室在農(nóng)村的追隨者的力量有多么強大。謀害皇帝很容易觸發(fā)一次危機,王莽可能在危機中失敗。因此,平帝之死可能給王莽帶來很大的不便。他當前的問題是如何保持權(quán)力而又不使?jié)h皇族反對他。
隨著平帝之死,元帝再也沒有后裔在世了。必須在家譜中退一步從宣帝(死于公元前48年)及其妃子的后裔中選一個繼承人,這樣的選擇余地的確很大。有資格的候選人有5個王和將近50個侯。如果王莽選一個成熟而能干的人,他的攝政將會突然中止。如果他選一個兒童,所有的人都會知道他打算延長他的權(quán)力。公元前184年呂后就采取后一種辦法,當時她立呂家的一個幼兒,同時偽稱他是惠帝之子。[13] 為了延長外戚的權(quán)力,后漢時期以同樣方式所立的幼帝不少于四個。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王莽決定不放棄攝政,并甘冒激怒劉氏皇室的風險,選了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候選人。他就是生于公元5年的宣帝的玄孫劉嬰。這個兒童未正式登基。首先,王莽自封為攝皇帝。然后,在公元6年4月17日劉嬰被指定為太子,并被授予孺子王的稱號。[14]
漢室的反應是迅速而徒勞的。第一個起來反對王莽的是一個侯,他在公元6年5月或6月集結(jié)了一支小部隊,并試圖奪取其郡的治地。他不但被徹底打敗,而且一名父系親戚自動向王莽投降,并低聲下氣地呈上了一份道歉和阿諛奉承的奏疏。同年7月1日,太皇太后重新批準王莽為攝皇帝,這個稱號只能被認為是向天下宣告他的勝利。[15] 后來漢室其他兩個侯的叛亂——不知道是聯(lián)合的還是分別發(fā)起的——毫不重要,古代的歷史學家甚至未交代它們的日期。
從公元7年起,大平原中部發(fā)生了一次更嚴重的起義。起義由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之子翟義領(lǐng)導,他擁立一名皇室成員,成立政府,并指控王莽毒死平帝。另一次規(guī)模較小的叛亂在京都附近爆發(fā)。王莽采取了一些有力的反措施,其中之一是宣布當年輕的王成年時,將還政給他。在三個月內(nèi),起義已被平息。[16] 此后,王莽未再遇到嚴重的反對。
王莽輕而易舉地擊敗了起義者,而且實際上所有的官員都接受他的領(lǐng)導,這必定是他一生事業(yè)的轉(zhuǎn)折點,使他相信道德敗壞的漢室已經(jīng)失去了一切支持。他與其同時代的人一樣,不但相信天命,而且相信五行(木、火、土、金、水)的依次接替;每行各與方向、顏色和動物互有關(guān)系。
每個王朝各在五行中某一行的力量下進行統(tǒng)治,當這行依次被下一行取代時,王朝就衰亡。經(jīng)過了爭論以后,火被確定為漢朝的行,這意味著赤為漢朝之色。[17] 但漢朝已長期執(zhí)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衰落的跡象。包括漢室成員在內(nèi)的許多知識分子相信天命正在轉(zhuǎn)移,五行中的土處于上升的階段。王莽需要做的是通過巧妙的宣傳去說服公眾,使之相信改朝換代的時刻已經(jīng)來臨。這就要偽造吉兆以達到這個目的。
古代中國的一些開國皇帝和他們的支持者是實用心理學大師。他們對典籍和不足憑信的文書中的預言作有利于他們的解釋,并虛構(gòu)預言,制造吉兆和散布反對其敵人的政治歌謠。王莽及其追隨者精通這種狡猾的手法。從公元6年起,符瑞一個接一個地上報皇上,公元8年以后,上報越來越頻繁:如發(fā)現(xiàn)了刻石和一個石牛,在夢中出現(xiàn)了上天的使者,一口井自動地開成,發(fā)現(xiàn)了一只有兩個銘文封皮的銅合,等等。所有這些征兆的啟示都是:王莽應該登基。難道他不是黃帝之后裔嗎?黃是土行之色。牛是與土相關(guān)的動物。當然,拼湊起來的一切打算表示:王莽是黃帝,下一個輪到他來創(chuàng)立一個王朝。
王莽利用公眾的手法與后來用來支持漢代中興的方法完全一樣。在這兩種情況中,精明的從政者都懂得群眾心理學。但由于他們同時既是理性的,又是迷信的,他們最后相信了自己的宣傳。只是在他們的歷史學表達方面,這兩個運動才有所不同。后漢的勝利使它以前的宣傳合法化而成為新的國家正統(tǒng)。虛構(gòu)的預言變成了證明王朝創(chuàng)建者價值的上天的啟示。王莽則成了一個篡奪者,他的宣傳全是偽心理學的伎倆,這是被上天遺棄的可鄙的人的行為。
如同許多政治運動,人們不容易看清王莽的行動究竟主動或是被動到什么程度。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他不能升為攝皇帝,但是他又領(lǐng)導了一個龐大而有勢力的集團,其成員都指望通過他取得利益。上報皇帝的接連不斷的符瑞可能給王莽帶來壓力,最后迫使他行動。[18] 公元9年1月10日,他采取了一個不可逆轉(zhuǎn)的行動。他宣布漢朝已亡,自己登上皇位,稱其王朝為新朝。[19] 孺子王受到了不尋常的寬大,被廢但沒有被殺,他過著隱居生活,最后娶了王莽的孫女。新的大臣被任命。漢朝的貴族在公元10年被貶為平民。公元9年爆發(fā)了兩次原劉氏皇室的起事。公元10年中亞發(fā)生了一次小兵變,但很快被鎮(zhèn)壓下去。王莽牢牢地控制了政府,并在長安建都。
?。?] 《漢書》卷一百上,第4211頁。
[2] 《漢書》卷九八,第4013頁以下。
?。?] 《漢書》卷九,第279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2卷,第302頁)。
[4] 關(guān)于成帝的性格和作為,見《漢書》卷十,第301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2卷,第374頁);《漢書》卷九八,第4017頁。
[5] 關(guān)于王家成員被任命為大將軍的情況,見《漢書》卷十,第302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2卷,第375頁);卷十九下,第830、835、838—839、841—842頁。
?。?] 《漢書》卷十一,第334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7頁)。關(guān)于選成帝繼承人的情況,見本書第2章《王朝問題種種和皇位的繼承》。
[7] 《漢書》卷十一,第334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9頁);卷九九上,第4041頁以下(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30頁以下)。
?。?] 關(guān)于皇后在王朝混亂時期專權(quán)的先例,見魯惟一:《秦漢兩朝皇帝的權(quán)威》,載迪特爾·??嗣窢柕染帲骸稏|亞的國家和法律:卡爾·賓格爾紀念文集》(威斯巴登,1981),第103頁以下;本書第2章《皇帝的作用和繼位問題》。關(guān)于后來的例子,見本章《政治派系》。
?。?] 關(guān)于董賢,見《漢書》卷九三,第3733頁以后;卷十二,第347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61頁);魯惟一:《漢代中國的危機和沖突》,第282頁以下;見本書第2章《王朝問題種種和皇位的繼承》。
?。?0] 《漢書》卷九九上,第4047、4066頁以下、4069、4076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146、184頁以下、191頁以下、212頁)。
?。?1] 《漢書》卷九九上,第4078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17頁)。
?。?2] 《漢書》卷九九上,第4087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35頁)。
[13] 見本書第2章《呂后(公元前188—前180年)》。
[14] 《漢書》卷九九上,第4079—4082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18—225頁)。
[15] 《漢書》卷九九上,第4086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33頁)。
?。?6] 《漢書》卷九九上,第4088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37頁)。
[17] 關(guān)于五行在確立和支持行使主權(quán)的權(quán)力時的重要性,見魯惟一:《水、土、火——漢代的象征》,載《奧薩津和漢堡自然學和民俗學協(xié)會通報》,125(1979),第63—68頁;魯惟一:《秦漢兩朝皇帝的權(quán)威》,第90頁以下。又見本書第1章《帝國時期的思想潮流》;第2章《知識和宗教方面的支持》;第13章《當運之德的選擇》。
?。?8] 例如,發(fā)現(xiàn)的一塊石上有宣稱王莽應為皇帝的啟示(《漢書》卷九九上,第4078頁以下〔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18頁以下〕)和上報的一個你可以解釋為同樣內(nèi)容的夢(《漢書》卷九九上,第4093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50頁〕)。
?。?9] 《漢書》卷九九上,第4095—4096頁(德效騫:《〈漢書〉譯注》第3卷,第255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