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年的危機
漢靈帝的統(tǒng)治(公元168—189年)一開始就遇著危機。宦官們感到因前面一位皇帝的薨逝而喪失了權力,他們拚命地要想奪回它。世家大族和官吏們驕狂自信,反應過于緩慢。
靈帝的選擇
公元168年1月25日,桓帝(公元146—168年在位)駕崩,無指定的繼承人。次日,他的妻子竇后(死于公元172年)被尊為皇太后,這就表明她有宣布敕令的權力,這時她不過20歲左右。
這也不是第一次帝位出缺乏嗣,因此有一大批前例可仿行,以應付這種局勢。皇太后秘密地就詢于她娘家最年長的男性成員(在這時就是他的父親竇武,死于公元168年):她被要求按下列條件選擇一位皇位候選人。這位繼承人應該是皇家劉氏的男性青年;可從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的血裔中選出一人;因為章帝一系是劉家嫡系宗支。
為了確保候選人獲得支持,竇武竟敢冒忤既成定例的大不韙,召集了一個至少有八人的會議:這些人代表了各派系和各利害集團的利益。竇家的代表有竇武本人,有他的兒子和兩個侄兒。世家大族的代表是袁逢(大約死于公元180年),即尊貴的袁家的最資深的代表;官僚階層的代表是周景(死于公元168年),此人為太尉,官居百僚之長。宮廷方面的代表為劉儵(死于公元168年),其官位有不同的記載,或為郎中,或為侍中。最后一人為宦者曹節(jié)(死于公元181年),在此以前此人不過是一個小人物,但無疑他是代表皇太后,也因此代表大行皇帝。
據(jù)記載,是劉儵曾提議以解瀆亭第三代侯劉宏繼位:他是章帝的玄孫,其時只有十一、二歲。解瀆亭在首都洛陽東北約500英里處,自公元132年以來解瀆亭侯家居此地已36年。劉儵即出身于此地,這大概就是他提此建議的原故。解瀆亭侯不大可能到過京師,也不大可能與竇武有舊。
劉儵的提議被竇武所接受,后者便據(jù)之以上奏皇太后。竇太后同意之后就發(fā)布了一道詔旨,其文曰:
追覽前代法,王后無適,即擇賢。近親考德敘才,莫若解瀆亭侯,年十有二,嶷然有周成之質……其以宏為大行皇帝嗣。[1]
劉宏即歷史上的漢靈帝。曹節(jié)——再次代表皇太后——和劉儵隨帶千余宦者和先皇禁軍被派往解瀆奉迎當選嗣君來京師。路上往返約需時半月有余,其間,即在1月30日,竇武已被他的女兒晉封為大將軍。這個職位通常授與太后家中的長者,但并無軍事實權。
也正是在這個君位出缺期間,發(fā)生了一些有關已故皇帝的后宮的事件。[2] 皇太后原來并不得桓帝之寵,她是高級官員們強迫桓帝立為皇后的?;傅塾芯艂€寵幸貴人,現(xiàn)在當然要聽太后的擺布了。她殺了其中的一人,其余八人因兩個太監(jiān)的強烈說情而貸其一死。這八名貴人和后宮其余諸人的命運不得而知,但她們很可能都被遣送回家。有幾名妃子或許是到了竇武的家中,不過無論如何,那一年晚些時候的一些流言就是這樣說的。
2月16日,當選皇帝的扈從到達洛陽城門,在這里遇上了竇武。[3] 竇武和曹節(jié)把這個男童新皇帝介紹給了朝臣,第二天便舉行了正式的登極典禮。典禮中發(fā)布了兩道國家命令。其一,自桓帝時代起即已成為竇武政治斗爭中老盟友的陳蕃(約公元90—168年)被授予太傅之職。其二,陳蕃、竇武和另一有過光輝經(jīng)歷的政治家胡廣(公元91—172年)集體地“參錄尚書事”,因而他們成了攝政上的三駕馬車;這在漢代是屢見不鮮的。
權力的爭奪
這種種安排似乎對有關各方都是滿意的,在2月余下的日子,3月、4月、5月及6月初都無大事可記,只有儀禮上的事:桓帝入葬;新帝登極和告廟(分別到前漢和后漢宗廟祭告)。
可是,各種相互敵對的力量已分別向皇帝和皇太后施加影響。年輕的皇帝從解瀆帶來了他的乳母和幾名貼身隨侍,這些人被他稱為女尚書。這個集團和宦官們希望得到恩賞和官職,但竇武這一派的人也希望如此。很顯然,解瀆亭集團和宦官們在最初時期比竇武所獲更多,因為據(jù)說中常侍曹節(jié)與上乳母趙嬈求諂于太后,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事,蕃、武每諫,不許。”[4]
可是,竇武和陳蕃所激烈抱怨的關于封賞偏于一方之言,并無事實證據(jù)。我們只知道劉儵的情況,即他最初是定策有功,后來被一名宦官侯覽(死于172年)逐出京外致害而死,這是得到皇帝默許的。[5] 6月10日,新皇帝的祖父、祖母和父親都追尊有皇位稱號;但他的仍然健在而住在解瀆亭的母親,既未迎養(yǎng)于京師,也未給予尊號。[6]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決議的背后有太后插了一手,因為她不愿意處在一個宮廷內有兩位皇太后的尷尬境地。
竇武和陳蕃開始討論他們所耽心的事,而陳蕃建議采取斷然手段。在他看來,所有宦官應予剿滅。他顯然費了一點時間使竇武同意這個方案,而且與此同時,后者獲準了幾起重要的任命來增加他的支持者的力量。他使一名親附被任命為尚書令,并能指望衛(wèi)戍京師的五部之一的校尉的忠誠擁護?;蛟S作為對宦官的一種威脅姿態(tài),他指定在桓帝時代的斗爭中一些受過宦官之害的人作為自己的親從。
6月13日日蝕,陳蕃抓住了這個有災異的征兆催促竇武見機行事。[7] 他不滿解瀆亭集團和宦官的勢力。竇武決定行動起來:他上疏朝廷請盡誅宦者,控訴他們越軌不法,安插親信遍布天下。太后拒絕了斬盡殺絕一切宦官的意見;反之,她卻交出了那兩名在年初曾勸阻她不要殺害那八名先帝后宮貴人的宦官。
現(xiàn)在已經(jīng)攤了牌,看來竇武在最初占有優(yōu)勢。8月8日,無疑地是期待已久的封賞給予了竇武父子、竇武的諸侄、袁逢、曹節(jié)以及其他四名因擁立新帝有功的人。竇武的一個侄子負責統(tǒng)率一部常備軍,使站在竇武一邊的軍隊增加到兩部。
但是陳蕃尚未滿足,他向皇太后施加更大壓力,要她交出更多的宦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強烈地上疏指責了五名宦者——其中包括侯覽和曹節(jié),——和解瀆亭集團共為叛逆。朝廷為之震動,而太后又一次拒絕交出這些罪犯。
結果發(fā)生了對峙的僵局,竇武也動搖了。熟于災祥的天官劉瑜向陳蕃指出,太白星逸出軌道,將不利于大臣,這又是催促著行動起來的訊號。劉瑜的話顯然是針對著宦官們說的。太白星之變異大約發(fā)生在8月份或10月初。[8] 竇武和陳蕃必然已得出結論,即對太后施加的壓力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他們想另辟門徑試一試。如果宦官們被指控犯有具體罪行,要拘捕他們就不會很困難。為此目的,竇武把他的支持者都塞進了京師的民政和司法機構,以后又把一名忠于他的宦官山冰任命為要害部門的黃門令(即宦官的頭頭),因此在宮內取得了立足點。
到了10月底的時候,事情急轉直下。為了取得控告宦官的罪證,新的黃門令逮捕了一名宦官,并加以刑訊,直到他檢舉了曹節(jié)和另一名宦官王甫(死于公元179年)才罷休。這時值得注意的是,竇武和陳蕃顯然各有自己的盤算。陳蕃要立即處死那名被捕的宦官,但竇武希望取得更多的供詞,免了他一死。
危機
黃門令山冰馬上寫了一份奏疏,要求逮捕曹節(jié)、王甫和其他宦官,并于10月24—25日之夜找那位星者把這奏疏送進了宮內。不論是竇武也不論是陳蕃,似乎都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因為事情發(fā)生了使他們吃驚的大轉變。當奏疏帶進宮內時(無疑地是為了趕上早朝的時間),宦官們在稍事遲疑之后就偷偷地打開了這份奏疏;他們很震驚,因為要點名拘捕這么多宦官。于是,有17名宦官對天起誓要誅殺竇武。他們“歃血為盟”,并向上蒼禱告說:“竇氏無道,請皇天輔皇帝誅之,令事必成,天下得寧?!保?] 曹節(jié)其時已經(jīng)醒來;他把年輕的皇帝護送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給了他一柄劍,讓他的乳母陪伴著他。曹節(jié)關閉了宮門之后,強迫尚書臺的官員們在刺刀尖下起草詔書來任命王甫為黃門令,并且特別下令對敵方的黃門令——即竇武的盟友——處死。
王甫在監(jiān)牢殺掉了他的對手,并把另一名受過刑的宦官帶回宮里。然后,宦官們突然襲擊了皇太后,因為他們顯然不信任她。他們收繳了她的玉璽,并據(jù)此命令士兵們守衛(wèi)兩宮和兩宮之間的道路;他們因此護住了后方,同時發(fā)布詔旨逮捕竇武。他們也改換了京師民政和司法的兩個要害部門的人選。
由于這種結果,可知竇武、陳蕃沒有協(xié)調好他們的計劃,而且也確實沒有預料到風云如此突變。竇武曾出外值夜,這時為詔書所震驚:詔書是由幾個小時以前仍被關監(jiān)的那個太監(jiān)交給他的。他拒絕接奉詔令,便逃到了他的侄子——即忠于他的那兩個步兵營中的一個營中去,坐守到天明。
與此同時,陳蕃也為事件的發(fā)展所震驚。他帶了80名下屬趕赴宮內,不過,這80人中看來沒有職業(yè)士兵。[10] 他費了不少勁進入宮廷大院,在那里他迎面遇上了新的黃門令王甫。接著發(fā)生了高聲的互相對罵。雙方對峙了一會,不久宦官方面士兵的人數(shù)增加了,他們包圍了陳蕃,直到制服了他,然后把他投入牢獄。那天晚些時候,他在那里被踐踏至死。其余80名年輕士兵的命運不得而知,但顯然的是他們和宦官軍隊之間沒有打過仗。
陳蕃和太后的障礙被清除了以后,只剩下竇武一個人。這時,新近奏凱還朝的邊將張奐成了關鍵人物。[11] 他因帶有得勝兵在身邊,所以宦官叫他逮捕竇武。他雖然未卷入前一階段的沖突,但他現(xiàn)在卻與宦官共命運,親自帶兵去搜捕竇武。黎明,兩軍相遇于宮門外的城墻邊。雙方再一次對陣叫罵,都想誘使對方叛逃。據(jù)說由于士兵敬畏宦官,他們開始投向張奐方面。他們一隊一隊地投奔過去,快到中午時刻竇武的防線便垮臺了。竇武自殺,家屬都被害,其他關鍵人物都被圍捕和被殺害,有些人被株連到家屬。值得注意的是,陳蕃的前后兩次對峙都未曾動真刀真槍。
皇太后被幽禁在南宮,三天以后,即10月28日,那18名宦官因“誅陳蕃竇武有功”而受到封賞。_0343_1[12] 三駕馬車中的第三人胡廣,因置身事外,即以其持重而被授予陳蕃所遺的太傅之職。清洗和流放大約進行了若干日,據(jù)說死者“數(shù)百人”。[13] 就這樣開始了靈帝統(tǒng)治的時代。
[1] 《后漢紀》卷二二,第21葉(第266—267頁);《后漢書》卷八,第327頁;《后漢書》卷六九,第2241頁?!逗鬂h書》未載此詔令。
[2] 關于桓帝諸妃的情況,見《后漢書》卷十下,第443頁以下;又見本書第4章開頭部分。
?。?] 《后漢書》卷八,第328頁;畢漢斯:《東漢的洛陽》,載《遠東古文物博物館通報》,48(1976),第95頁以下。
?。?] 《后漢紀》卷二三,第2葉(第270頁)。《后漢書》沒有登載陳蕃和竇武在這一階段中所提的抗議;它只簡單地談到了陳蕃的所“疾”:《后漢書》卷六六,第2169頁。
?。?] 《后漢書》(志)卷十三,第3283頁。
?。?] 《后漢書》(卷八,第328頁)所記日期不對。見《后漢紀》卷二三,第1葉(第269頁)。
[7] 《后漢書》卷八,第329頁;《后漢書》卷六六,第2169頁以下;《后漢書》卷六九,第2242頁以下。
?。?] 關于劉瑜,可看《后漢書》卷五七,第1855頁以下。史籍上關于太白星災異的日期有不同說法,即《后漢書》卷六九第2243頁為陰歷八月,《后漢書》(志)卷十二第3258頁為陰歷六月;《后漢紀》卷二三第2葉(第270頁)未說明具體日期。
?。?] 《后漢書》卷六九,第2243頁;《后漢書》卷七八,第2524頁。
?。?0] 《后漢書》卷六六,第2170頁。
?。?1] 《后漢書》卷六五,第2140頁;《后漢書》卷六九,第2244頁。
?。?2] 《后漢書》卷八,第329頁;《后漢紀》卷二三,第4—5葉(第271頁)。封賞的原由不見于《后漢書》中。
?。?3] 《后漢書》(志)卷十三,第3270頁。
漢靈帝的統(tǒng)治(公元168—189年)一開始就遇著危機。宦官們感到因前面一位皇帝的薨逝而喪失了權力,他們拚命地要想奪回它。世家大族和官吏們驕狂自信,反應過于緩慢。
靈帝的選擇
公元168年1月25日,桓帝(公元146—168年在位)駕崩,無指定的繼承人。次日,他的妻子竇后(死于公元172年)被尊為皇太后,這就表明她有宣布敕令的權力,這時她不過20歲左右。
這也不是第一次帝位出缺乏嗣,因此有一大批前例可仿行,以應付這種局勢。皇太后秘密地就詢于她娘家最年長的男性成員(在這時就是他的父親竇武,死于公元168年):她被要求按下列條件選擇一位皇位候選人。這位繼承人應該是皇家劉氏的男性青年;可從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的血裔中選出一人;因為章帝一系是劉家嫡系宗支。
為了確保候選人獲得支持,竇武竟敢冒忤既成定例的大不韙,召集了一個至少有八人的會議:這些人代表了各派系和各利害集團的利益。竇家的代表有竇武本人,有他的兒子和兩個侄兒。世家大族的代表是袁逢(大約死于公元180年),即尊貴的袁家的最資深的代表;官僚階層的代表是周景(死于公元168年),此人為太尉,官居百僚之長。宮廷方面的代表為劉儵(死于公元168年),其官位有不同的記載,或為郎中,或為侍中。最后一人為宦者曹節(jié)(死于公元181年),在此以前此人不過是一個小人物,但無疑他是代表皇太后,也因此代表大行皇帝。
據(jù)記載,是劉儵曾提議以解瀆亭第三代侯劉宏繼位:他是章帝的玄孫,其時只有十一、二歲。解瀆亭在首都洛陽東北約500英里處,自公元132年以來解瀆亭侯家居此地已36年。劉儵即出身于此地,這大概就是他提此建議的原故。解瀆亭侯不大可能到過京師,也不大可能與竇武有舊。
劉儵的提議被竇武所接受,后者便據(jù)之以上奏皇太后。竇太后同意之后就發(fā)布了一道詔旨,其文曰:
追覽前代法,王后無適,即擇賢。近親考德敘才,莫若解瀆亭侯,年十有二,嶷然有周成之質……其以宏為大行皇帝嗣。[1]
劉宏即歷史上的漢靈帝。曹節(jié)——再次代表皇太后——和劉儵隨帶千余宦者和先皇禁軍被派往解瀆奉迎當選嗣君來京師。路上往返約需時半月有余,其間,即在1月30日,竇武已被他的女兒晉封為大將軍。這個職位通常授與太后家中的長者,但并無軍事實權。
也正是在這個君位出缺期間,發(fā)生了一些有關已故皇帝的后宮的事件。[2] 皇太后原來并不得桓帝之寵,她是高級官員們強迫桓帝立為皇后的?;傅塾芯艂€寵幸貴人,現(xiàn)在當然要聽太后的擺布了。她殺了其中的一人,其余八人因兩個太監(jiān)的強烈說情而貸其一死。這八名貴人和后宮其余諸人的命運不得而知,但她們很可能都被遣送回家。有幾名妃子或許是到了竇武的家中,不過無論如何,那一年晚些時候的一些流言就是這樣說的。
2月16日,當選皇帝的扈從到達洛陽城門,在這里遇上了竇武。[3] 竇武和曹節(jié)把這個男童新皇帝介紹給了朝臣,第二天便舉行了正式的登極典禮。典禮中發(fā)布了兩道國家命令。其一,自桓帝時代起即已成為竇武政治斗爭中老盟友的陳蕃(約公元90—168年)被授予太傅之職。其二,陳蕃、竇武和另一有過光輝經(jīng)歷的政治家胡廣(公元91—172年)集體地“參錄尚書事”,因而他們成了攝政上的三駕馬車;這在漢代是屢見不鮮的。
權力的爭奪
這種種安排似乎對有關各方都是滿意的,在2月余下的日子,3月、4月、5月及6月初都無大事可記,只有儀禮上的事:桓帝入葬;新帝登極和告廟(分別到前漢和后漢宗廟祭告)。
可是,各種相互敵對的力量已分別向皇帝和皇太后施加影響。年輕的皇帝從解瀆帶來了他的乳母和幾名貼身隨侍,這些人被他稱為女尚書。這個集團和宦官們希望得到恩賞和官職,但竇武這一派的人也希望如此。很顯然,解瀆亭集團和宦官們在最初時期比竇武所獲更多,因為據(jù)說中常侍曹節(jié)與上乳母趙嬈求諂于太后,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事,蕃、武每諫,不許。”[4]
可是,竇武和陳蕃所激烈抱怨的關于封賞偏于一方之言,并無事實證據(jù)。我們只知道劉儵的情況,即他最初是定策有功,后來被一名宦官侯覽(死于172年)逐出京外致害而死,這是得到皇帝默許的。[5] 6月10日,新皇帝的祖父、祖母和父親都追尊有皇位稱號;但他的仍然健在而住在解瀆亭的母親,既未迎養(yǎng)于京師,也未給予尊號。[6]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決議的背后有太后插了一手,因為她不愿意處在一個宮廷內有兩位皇太后的尷尬境地。
竇武和陳蕃開始討論他們所耽心的事,而陳蕃建議采取斷然手段。在他看來,所有宦官應予剿滅。他顯然費了一點時間使竇武同意這個方案,而且與此同時,后者獲準了幾起重要的任命來增加他的支持者的力量。他使一名親附被任命為尚書令,并能指望衛(wèi)戍京師的五部之一的校尉的忠誠擁護?;蛟S作為對宦官的一種威脅姿態(tài),他指定在桓帝時代的斗爭中一些受過宦官之害的人作為自己的親從。
6月13日日蝕,陳蕃抓住了這個有災異的征兆催促竇武見機行事。[7] 他不滿解瀆亭集團和宦官的勢力。竇武決定行動起來:他上疏朝廷請盡誅宦者,控訴他們越軌不法,安插親信遍布天下。太后拒絕了斬盡殺絕一切宦官的意見;反之,她卻交出了那兩名在年初曾勸阻她不要殺害那八名先帝后宮貴人的宦官。
現(xiàn)在已經(jīng)攤了牌,看來竇武在最初占有優(yōu)勢。8月8日,無疑地是期待已久的封賞給予了竇武父子、竇武的諸侄、袁逢、曹節(jié)以及其他四名因擁立新帝有功的人。竇武的一個侄子負責統(tǒng)率一部常備軍,使站在竇武一邊的軍隊增加到兩部。
但是陳蕃尚未滿足,他向皇太后施加更大壓力,要她交出更多的宦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強烈地上疏指責了五名宦者——其中包括侯覽和曹節(jié),——和解瀆亭集團共為叛逆。朝廷為之震動,而太后又一次拒絕交出這些罪犯。
結果發(fā)生了對峙的僵局,竇武也動搖了。熟于災祥的天官劉瑜向陳蕃指出,太白星逸出軌道,將不利于大臣,這又是催促著行動起來的訊號。劉瑜的話顯然是針對著宦官們說的。太白星之變異大約發(fā)生在8月份或10月初。[8] 竇武和陳蕃必然已得出結論,即對太后施加的壓力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他們想另辟門徑試一試。如果宦官們被指控犯有具體罪行,要拘捕他們就不會很困難。為此目的,竇武把他的支持者都塞進了京師的民政和司法機構,以后又把一名忠于他的宦官山冰任命為要害部門的黃門令(即宦官的頭頭),因此在宮內取得了立足點。
到了10月底的時候,事情急轉直下。為了取得控告宦官的罪證,新的黃門令逮捕了一名宦官,并加以刑訊,直到他檢舉了曹節(jié)和另一名宦官王甫(死于公元179年)才罷休。這時值得注意的是,竇武和陳蕃顯然各有自己的盤算。陳蕃要立即處死那名被捕的宦官,但竇武希望取得更多的供詞,免了他一死。
危機
黃門令山冰馬上寫了一份奏疏,要求逮捕曹節(jié)、王甫和其他宦官,并于10月24—25日之夜找那位星者把這奏疏送進了宮內。不論是竇武也不論是陳蕃,似乎都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因為事情發(fā)生了使他們吃驚的大轉變。當奏疏帶進宮內時(無疑地是為了趕上早朝的時間),宦官們在稍事遲疑之后就偷偷地打開了這份奏疏;他們很震驚,因為要點名拘捕這么多宦官。于是,有17名宦官對天起誓要誅殺竇武。他們“歃血為盟”,并向上蒼禱告說:“竇氏無道,請皇天輔皇帝誅之,令事必成,天下得寧?!保?] 曹節(jié)其時已經(jīng)醒來;他把年輕的皇帝護送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給了他一柄劍,讓他的乳母陪伴著他。曹節(jié)關閉了宮門之后,強迫尚書臺的官員們在刺刀尖下起草詔書來任命王甫為黃門令,并且特別下令對敵方的黃門令——即竇武的盟友——處死。
王甫在監(jiān)牢殺掉了他的對手,并把另一名受過刑的宦官帶回宮里。然后,宦官們突然襲擊了皇太后,因為他們顯然不信任她。他們收繳了她的玉璽,并據(jù)此命令士兵們守衛(wèi)兩宮和兩宮之間的道路;他們因此護住了后方,同時發(fā)布詔旨逮捕竇武。他們也改換了京師民政和司法的兩個要害部門的人選。
由于這種結果,可知竇武、陳蕃沒有協(xié)調好他們的計劃,而且也確實沒有預料到風云如此突變。竇武曾出外值夜,這時為詔書所震驚:詔書是由幾個小時以前仍被關監(jiān)的那個太監(jiān)交給他的。他拒絕接奉詔令,便逃到了他的侄子——即忠于他的那兩個步兵營中的一個營中去,坐守到天明。
與此同時,陳蕃也為事件的發(fā)展所震驚。他帶了80名下屬趕赴宮內,不過,這80人中看來沒有職業(yè)士兵。[10] 他費了不少勁進入宮廷大院,在那里他迎面遇上了新的黃門令王甫。接著發(fā)生了高聲的互相對罵。雙方對峙了一會,不久宦官方面士兵的人數(shù)增加了,他們包圍了陳蕃,直到制服了他,然后把他投入牢獄。那天晚些時候,他在那里被踐踏至死。其余80名年輕士兵的命運不得而知,但顯然的是他們和宦官軍隊之間沒有打過仗。
陳蕃和太后的障礙被清除了以后,只剩下竇武一個人。這時,新近奏凱還朝的邊將張奐成了關鍵人物。[11] 他因帶有得勝兵在身邊,所以宦官叫他逮捕竇武。他雖然未卷入前一階段的沖突,但他現(xiàn)在卻與宦官共命運,親自帶兵去搜捕竇武。黎明,兩軍相遇于宮門外的城墻邊。雙方再一次對陣叫罵,都想誘使對方叛逃。據(jù)說由于士兵敬畏宦官,他們開始投向張奐方面。他們一隊一隊地投奔過去,快到中午時刻竇武的防線便垮臺了。竇武自殺,家屬都被害,其他關鍵人物都被圍捕和被殺害,有些人被株連到家屬。值得注意的是,陳蕃的前后兩次對峙都未曾動真刀真槍。
皇太后被幽禁在南宮,三天以后,即10月28日,那18名宦官因“誅陳蕃竇武有功”而受到封賞。_0343_1[12] 三駕馬車中的第三人胡廣,因置身事外,即以其持重而被授予陳蕃所遺的太傅之職。清洗和流放大約進行了若干日,據(jù)說死者“數(shù)百人”。[13] 就這樣開始了靈帝統(tǒng)治的時代。
[1] 《后漢紀》卷二二,第21葉(第266—267頁);《后漢書》卷八,第327頁;《后漢書》卷六九,第2241頁?!逗鬂h書》未載此詔令。
[2] 關于桓帝諸妃的情況,見《后漢書》卷十下,第443頁以下;又見本書第4章開頭部分。
?。?] 《后漢書》卷八,第328頁;畢漢斯:《東漢的洛陽》,載《遠東古文物博物館通報》,48(1976),第95頁以下。
?。?] 《后漢紀》卷二三,第2葉(第270頁)。《后漢書》沒有登載陳蕃和竇武在這一階段中所提的抗議;它只簡單地談到了陳蕃的所“疾”:《后漢書》卷六六,第2169頁。
?。?] 《后漢書》(志)卷十三,第3283頁。
?。?] 《后漢書》(卷八,第328頁)所記日期不對。見《后漢紀》卷二三,第1葉(第269頁)。
[7] 《后漢書》卷八,第329頁;《后漢書》卷六六,第2169頁以下;《后漢書》卷六九,第2242頁以下。
?。?] 關于劉瑜,可看《后漢書》卷五七,第1855頁以下。史籍上關于太白星災異的日期有不同說法,即《后漢書》卷六九第2243頁為陰歷八月,《后漢書》(志)卷十二第3258頁為陰歷六月;《后漢紀》卷二三第2葉(第270頁)未說明具體日期。
?。?] 《后漢書》卷六九,第2243頁;《后漢書》卷七八,第2524頁。
?。?0] 《后漢書》卷六六,第2170頁。
?。?1] 《后漢書》卷六五,第2140頁;《后漢書》卷六九,第2244頁。
?。?2] 《后漢書》卷八,第329頁;《后漢紀》卷二三,第4—5葉(第271頁)。封賞的原由不見于《后漢書》中。
?。?3] 《后漢書》(志)卷十三,第32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