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又拿伯夷來說事了:"伯夷這個人,如果君主不是自己所認可的君主,那他就不會在這個君主的手底下做事;如果不是自己看得上眼的人,那就不會跟這個人交朋友;如果朝廷里全是壞蛋,那八抬大轎請他去當官他也不會去;要讓他跟壞蛋說說話,那對他來說就好比穿一身巴黎名牌睡地下通道。大家不妨再想一想,像伯夷這樣的人,要是跟鄉(xiāng)里的俗人待在一起,那人歪戴著帽子,伯夷會怎么做呢?"
有學生回答:"歪戴著帽子?我想伯夷會說:'你這也太老土了,這還是喇叭褲、蛤蟆鏡那個時代的前衛(wèi)形象呢,現(xiàn)在都流行露臀裝了!'"
孟子把鼻子都氣歪了:"歪戴帽子已經(jīng)很不像話了,還什么露臀裝?我呸!伯夷要是看見你歪戴著帽子,馬上就遠遠地躲開了,生怕和你這種人站一起會玷污了自己!所以,雖然有過不少諸侯甜言蜜語邀請伯夷,但伯夷理都不理,生怕這些人會玷污了自己。"
孟子頓了頓,接著說:"再給你們講一個人,柳下惠。柳下惠大家都知道吧?"
"知道!"
"聽說過!"
"不就是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么!"
"嘿,聽說這小子是同性戀!"
"啊--?!"
"打??!"孟子趕緊制止住學生們的七嘴八舌,"別瞎造謠了,柳下惠可是一個好同志!"
"好同志?!"
孟子氣結:"我是說,柳下惠同志是個好人!"
"柳下惠同志?!"
孟子更氣:"我都被你們氣糊涂了,我是說,柳下惠是個好人!"
--我先來介紹一下柳下惠?,F(xiàn)在有些姓柳的朋友一提祖先就會驕傲地抬出柳下惠,其實呢,柳下惠并不姓柳,也不是復姓柳下。那誰能跟柳下惠攀上親呢,我倒想起一個名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wèi),南俠展昭。
柳下惠怎么能跟展昭沾上親呢?借此我再來解釋一下古人的稱呼問題。
柳下惠他們家一直都是魯國貴族,往上追溯幾輩,有位老人家公子展--前文里我已經(jīng)解釋過什么叫"公子",所以這里只說"展"字。"展"并不是這位老人家的名,而是他的字,公子展有個孫子,叫無駭,無駭死的時候,魯隱公要賜他一個"氏",按當時的慣例,以字為氏,于是就用公子展的"字",也就是"展",作為這一族人的"氏",于是才有了"展氏"。正如我們所謂的"名字"其實原本分別是"名"和"字",我們所謂的"姓氏"原本也分別是"姓"和"氏"。這問題別說我們現(xiàn)代人分不清,連漢朝人都分不清,比如,我們看漢朝人的書里記載張三的生平,說張三"姓張氏",這就是把"姓"和"氏"混為一談了,連司馬遷都犯過這個錯誤。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氏"也漸漸變成"姓"了。
--呵呵,我來問個蠢問題:屈原姓什么?
中國人沒有不知道屈原的,可屈原姓什么呢?是姓屈嗎?
《史記》里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說屈原名叫"平",和楚王一個姓。可楚王姓什么呢?姓羋(讀"米")。大家讀史書??匆姎v代楚王都叫熊什么,對了,就像我的名字,熊逸,呵呵,要是筆名也能排血統(tǒng)的話,那我熊逸乃是堂堂楚國王族之后,坐公交車可以不買票,存自行車可以不花錢,那得有多牛!嘿嘿,誰也不許小看我哦!
--這么說來,楚國王族到底是姓熊、還是姓羋、還是姓屈???
答案是:楚國王族姓羋,熊是他們的是氏,屈原也姓羋,屈也是他的氏。如果按照現(xiàn)代先姓后名的稱呼習慣,我們該管屈原叫"羋平"??赡阋鷦e人說端午節(jié)吃粽子紀念羋平,沒人聽得懂你在說什么。
姓比氏大,氏比姓小,男人看氏,女人看姓。話說回來,展氏的后人生兒育女,生了柳下惠。所以,柳下惠是展氏。
那柳下惠姓什么呢?--他們家是魯國的貴族,很有可能和魯國的國君同姓。魯國的第一代國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兒子,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所以,他們都姓"姬"。
這么說來,柳下惠應該是姬姓、展氏,名叫惠了?
--不全對,"惠"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謚號"。
"謚號"這東西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周"武"王、曾"文正"公,這都是謚號,是死后被別人給安上的。
夠復雜吧?那這位柳下惠到底叫什么呢?他叫"禽",我們還可以稱呼他為"展禽"。
柳下惠在家排行老四,古人用"伯、仲、叔、季"來稱呼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柳下惠既然是老四,我們還可以稱呼他"柳下季"。
那這個"柳下"又是什么呢?這是個地名,是柳下惠的封地,或者叫采邑。--我在上本書里介紹過什么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介紹過封建社會的"家"是什么樣子,各位回憶一下就明白了。
關于柳下惠的名字還有其他說法,我就不講了,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夠復雜了。--其實換個思路也很容易搞明白:唐太宗并不是姓"唐"叫"太宗",漢武帝也不是姓"漢"叫"武帝",這都和"柳下惠"的性質差不多的。
--聽完我介紹柳下惠的姓名問題,再接著來聽孟子介紹柳下惠的為人。
孟子說:"柳下惠這個人和伯夷不一樣,他不會因為在昏君手底下做事就覺得羞恥,也不會因為職位低微而感到丟人;他為官做事從不隱藏自己的真才實學,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賦閑在家他不會怨天尤人,處境困頓他也不會打爹罵娘。柳下惠的座右銘是:'你是你,我是我,哪怕你光著屁股坐在我邊上,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哪里就會玷污了我呢!'所以,他無論跟誰在一起都悠然自得。讓他當官他就當,炒他魷魚他就走,你要再挽留他他也會留下來,這是因為他覺得無論當官還是下崗都無所謂。"
伯夷和柳下惠,兩個人兩種作風,都夠與眾不同的。
孟子最后做了個總結:"人家的優(yōu)點要學習,人家的缺點也要警惕。伯夷的缺點是胸襟太窄,柳下惠的缺點是吊兒郎當,我們學習這兩位前輩的時候可別把人家的這些缺點也一起學來。"
我們千萬別因為這節(jié)內容就以為孟子看不起伯夷和柳下惠,孟子在后文的"萬章篇"里說過:"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這是把伯夷、柳下惠和伊尹、孔子擺在一起,認為他們都是圣人,只不過風格不同罷了。當然,最大的圣人還是孔子。
前文講伯夷的時候說過,儒家對伯夷、叔齊的態(tài)度是有些矛盾的,但他們對柳下惠則普遍推崇備至。漢代大儒董仲舒(就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那位)曾經(jīng)做過江都易王的宰相,易王有一次和董仲舒聊天,聊起越王勾踐來了。易王說:"泄庸、文種、范蠡這三位高人當初輔佐勾踐滅了吳國,功勞大大的。我聽說孔子曾經(jīng)推崇說商朝有三位仁者,我看這越國也有三位仁者??!"
易王緊接著就給董仲舒戴了一頂高帽子:"齊桓公事事都跟管仲商量,我如今也事事都跟您商量。"
董仲舒說:"您這么一說,倒讓我想起柳下惠的一段往事。當初,魯國的國君也像您今天問我這樣去問柳下惠,說:'我準備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一聽,趕緊搖頭說:'使不得,使不得!'事后柳下惠自己一捉摸,越想越不是滋味,說:'我聽說想做攻打別人國家這等壞事的人是不會找仁者去討主意的,可國君偏偏找我來討主意,這樣看來,我顯然算不上是一個仁者??!'"
易王聽得一愣。
董仲舒接著說:"柳下惠連這都覺得臟了耳朵,要是把您方才問我的勾踐滅吳的事拿來問他,還不知道他會是什么反應呢!越國別說三位仁者,一位都沒有!您知道什么才叫仁者嗎?仁者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像范蠡他們盡是陰謀詭計的人哪里稱得上是仁者呢!所以孔門弟子當中,就連小孩子都看不上所謂的'春秋五霸'。"
--董仲舒單以這番話來說,觀點是和孟子一脈相承的:儒家強調,"義"要擺在"利"前邊,"道"要擺在"功"前邊。我們再看柳下惠:如果董仲舒的引述屬實的話,那么,柳下惠似乎也不是一個無可無不可的人物,或者正如孟子所言,柳下惠雖然經(jīng)常是一副滿不在乎無所謂的態(tài)度,可在大原則的問題上還是很堅持的。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又拿伯夷來說事了:"伯夷這個人,如果君主不是自己所認可的君主,那他就不會在這個君主的手底下做事;如果不是自己看得上眼的人,那就不會跟這個人交朋友;如果朝廷里全是壞蛋,那八抬大轎請他去當官他也不會去;要讓他跟壞蛋說說話,那對他來說就好比穿一身巴黎名牌睡地下通道。大家不妨再想一想,像伯夷這樣的人,要是跟鄉(xiāng)里的俗人待在一起,那人歪戴著帽子,伯夷會怎么做呢?"
有學生回答:"歪戴著帽子?我想伯夷會說:'你這也太老土了,這還是喇叭褲、蛤蟆鏡那個時代的前衛(wèi)形象呢,現(xiàn)在都流行露臀裝了!'"
孟子把鼻子都氣歪了:"歪戴帽子已經(jīng)很不像話了,還什么露臀裝?我呸!伯夷要是看見你歪戴著帽子,馬上就遠遠地躲開了,生怕和你這種人站一起會玷污了自己!所以,雖然有過不少諸侯甜言蜜語邀請伯夷,但伯夷理都不理,生怕這些人會玷污了自己。"
孟子頓了頓,接著說:"再給你們講一個人,柳下惠。柳下惠大家都知道吧?"
"知道!"
"聽說過!"
"不就是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么!"
"嘿,聽說這小子是同性戀!"
"啊--?!"
"打??!"孟子趕緊制止住學生們的七嘴八舌,"別瞎造謠了,柳下惠可是一個好同志!"
"好同志?!"
孟子氣結:"我是說,柳下惠同志是個好人!"
"柳下惠同志?!"
孟子更氣:"我都被你們氣糊涂了,我是說,柳下惠是個好人!"
--我先來介紹一下柳下惠?,F(xiàn)在有些姓柳的朋友一提祖先就會驕傲地抬出柳下惠,其實呢,柳下惠并不姓柳,也不是復姓柳下。那誰能跟柳下惠攀上親呢,我倒想起一個名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wèi),南俠展昭。
柳下惠怎么能跟展昭沾上親呢?借此我再來解釋一下古人的稱呼問題。
柳下惠他們家一直都是魯國貴族,往上追溯幾輩,有位老人家公子展--前文里我已經(jīng)解釋過什么叫"公子",所以這里只說"展"字。"展"并不是這位老人家的名,而是他的字,公子展有個孫子,叫無駭,無駭死的時候,魯隱公要賜他一個"氏",按當時的慣例,以字為氏,于是就用公子展的"字",也就是"展",作為這一族人的"氏",于是才有了"展氏"。正如我們所謂的"名字"其實原本分別是"名"和"字",我們所謂的"姓氏"原本也分別是"姓"和"氏"。這問題別說我們現(xiàn)代人分不清,連漢朝人都分不清,比如,我們看漢朝人的書里記載張三的生平,說張三"姓張氏",這就是把"姓"和"氏"混為一談了,連司馬遷都犯過這個錯誤。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氏"也漸漸變成"姓"了。
--呵呵,我來問個蠢問題:屈原姓什么?
中國人沒有不知道屈原的,可屈原姓什么呢?是姓屈嗎?
《史記》里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說屈原名叫"平",和楚王一個姓。可楚王姓什么呢?姓羋(讀"米")。大家讀史書??匆姎v代楚王都叫熊什么,對了,就像我的名字,熊逸,呵呵,要是筆名也能排血統(tǒng)的話,那我熊逸乃是堂堂楚國王族之后,坐公交車可以不買票,存自行車可以不花錢,那得有多牛!嘿嘿,誰也不許小看我哦!
--這么說來,楚國王族到底是姓熊、還是姓羋、還是姓屈???
答案是:楚國王族姓羋,熊是他們的是氏,屈原也姓羋,屈也是他的氏。如果按照現(xiàn)代先姓后名的稱呼習慣,我們該管屈原叫"羋平"??赡阋鷦e人說端午節(jié)吃粽子紀念羋平,沒人聽得懂你在說什么。
姓比氏大,氏比姓小,男人看氏,女人看姓。話說回來,展氏的后人生兒育女,生了柳下惠。所以,柳下惠是展氏。
那柳下惠姓什么呢?--他們家是魯國的貴族,很有可能和魯國的國君同姓。魯國的第一代國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兒子,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所以,他們都姓"姬"。
這么說來,柳下惠應該是姬姓、展氏,名叫惠了?
--不全對,"惠"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謚號"。
"謚號"這東西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周"武"王、曾"文正"公,這都是謚號,是死后被別人給安上的。
夠復雜吧?那這位柳下惠到底叫什么呢?他叫"禽",我們還可以稱呼他為"展禽"。
柳下惠在家排行老四,古人用"伯、仲、叔、季"來稱呼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柳下惠既然是老四,我們還可以稱呼他"柳下季"。
那這個"柳下"又是什么呢?這是個地名,是柳下惠的封地,或者叫采邑。--我在上本書里介紹過什么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介紹過封建社會的"家"是什么樣子,各位回憶一下就明白了。
關于柳下惠的名字還有其他說法,我就不講了,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夠復雜了。--其實換個思路也很容易搞明白:唐太宗并不是姓"唐"叫"太宗",漢武帝也不是姓"漢"叫"武帝",這都和"柳下惠"的性質差不多的。
--聽完我介紹柳下惠的姓名問題,再接著來聽孟子介紹柳下惠的為人。
孟子說:"柳下惠這個人和伯夷不一樣,他不會因為在昏君手底下做事就覺得羞恥,也不會因為職位低微而感到丟人;他為官做事從不隱藏自己的真才實學,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賦閑在家他不會怨天尤人,處境困頓他也不會打爹罵娘。柳下惠的座右銘是:'你是你,我是我,哪怕你光著屁股坐在我邊上,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哪里就會玷污了我呢!'所以,他無論跟誰在一起都悠然自得。讓他當官他就當,炒他魷魚他就走,你要再挽留他他也會留下來,這是因為他覺得無論當官還是下崗都無所謂。"
伯夷和柳下惠,兩個人兩種作風,都夠與眾不同的。
孟子最后做了個總結:"人家的優(yōu)點要學習,人家的缺點也要警惕。伯夷的缺點是胸襟太窄,柳下惠的缺點是吊兒郎當,我們學習這兩位前輩的時候可別把人家的這些缺點也一起學來。"
我們千萬別因為這節(jié)內容就以為孟子看不起伯夷和柳下惠,孟子在后文的"萬章篇"里說過:"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這是把伯夷、柳下惠和伊尹、孔子擺在一起,認為他們都是圣人,只不過風格不同罷了。當然,最大的圣人還是孔子。
前文講伯夷的時候說過,儒家對伯夷、叔齊的態(tài)度是有些矛盾的,但他們對柳下惠則普遍推崇備至。漢代大儒董仲舒(就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那位)曾經(jīng)做過江都易王的宰相,易王有一次和董仲舒聊天,聊起越王勾踐來了。易王說:"泄庸、文種、范蠡這三位高人當初輔佐勾踐滅了吳國,功勞大大的。我聽說孔子曾經(jīng)推崇說商朝有三位仁者,我看這越國也有三位仁者??!"
易王緊接著就給董仲舒戴了一頂高帽子:"齊桓公事事都跟管仲商量,我如今也事事都跟您商量。"
董仲舒說:"您這么一說,倒讓我想起柳下惠的一段往事。當初,魯國的國君也像您今天問我這樣去問柳下惠,說:'我準備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一聽,趕緊搖頭說:'使不得,使不得!'事后柳下惠自己一捉摸,越想越不是滋味,說:'我聽說想做攻打別人國家這等壞事的人是不會找仁者去討主意的,可國君偏偏找我來討主意,這樣看來,我顯然算不上是一個仁者??!'"
易王聽得一愣。
董仲舒接著說:"柳下惠連這都覺得臟了耳朵,要是把您方才問我的勾踐滅吳的事拿來問他,還不知道他會是什么反應呢!越國別說三位仁者,一位都沒有!您知道什么才叫仁者嗎?仁者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像范蠡他們盡是陰謀詭計的人哪里稱得上是仁者呢!所以孔門弟子當中,就連小孩子都看不上所謂的'春秋五霸'。"
--董仲舒單以這番話來說,觀點是和孟子一脈相承的:儒家強調,"義"要擺在"利"前邊,"道"要擺在"功"前邊。我們再看柳下惠:如果董仲舒的引述屬實的話,那么,柳下惠似乎也不是一個無可無不可的人物,或者正如孟子所言,柳下惠雖然經(jīng)常是一副滿不在乎無所謂的態(tài)度,可在大原則的問題上還是很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