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業(yè)《孟子出處時地考》這一部分正好帶我們把前面的章節(jié)以另一種脈絡重新梳理一遍。梳理的方法不止一種,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篇文獻--王充《論衡》當中的"刺孟篇"。
王充和他的《論衡》是我們初中就學過的東西,好像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唯物主義者"吧?記不清了,到底是小時候的事情。長大以后看王充,發(fā)現(xiàn)這家伙分明就是個刺兒頭,得誰得罪誰,得罪起來還不遺余力。
王充對儒家很有成見,在《論衡》當中專門有一篇"刺孟篇",顧名思義,就是把孟子抓來刺上一刺??上н@時候孟子早就死了,不然的話,以孟子的滔滔雄辯PK王充一回,一定很有看頭。
對了,為了避免有人誤會,先得澄清一點:別以為王充攻擊儒家就一定贊成法家,敵人的敵人不一定就是朋友,"刺孟篇"的上一篇就叫"非韓篇"。王充是先"非"了韓非再"刺"孟子,四面作戰(zhàn)才過癮,當真是"與人斗其樂無窮"啊。
再說幾句鋪墊:為什么要看這個"刺孟篇"呢?--我的習慣是,看一個問題、看一件事,都切忌只聽一面之辭,要聽完正方意見再聽聽反方意見,最好再多聽聽各方意見。比如一個朋友剛跟人吵了架,心里委屈,找你傾訴,你聽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一說,覺得他把理都占全了,跟他吵架的那位純粹是無理取鬧欺負人--可問題是,如果反過來,如果是那位"無理取鬧"的人是你的朋友,找你來訴委屈,你不是一樣覺得他在理嗎?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例子,振振有辭的話哪里沒有呢?可那些話都可靠嗎?唉,我就這樣慢慢地添了毛病,越來越不敢對事情下結(jié)論,誰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甚至,讀書的時候,比如說,讀這個《孔雀東南飛》,家喻戶曉的詩吧,它原本的題目好像叫《古詩為焦仲卿妻賦》,誰讀了這詩都會同情焦仲卿夫妻這恩愛又苦命的小兩口兒,也都會痛恨他們殘忍的家長。可我看完卻想:嗯,有沒有一篇《古詩為焦仲卿妻的婆婆賦》,得找來看看,別搞焦仲卿夫妻的一言堂,嗯,還得看看有沒有《古詩為焦仲卿妻的娘家人賦》,再問問街道上對這事有什么看法,居委會是怎么說的,管片兒的民警是怎么說的,CSI對小兩口的尸檢報告是怎么說的,再打聽一下還有沒有什么神秘組織聲稱過要對這一事件負責。
好了,話說回來,雖然我這毛病有點兒過分,但聽聽不同意見總是好的。讓我們準備好,來聽聽王充的聲音吧(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這個"公孫丑篇"無關的內(nèi)容基本略去):
王充讀著齊王要給孟子建豪宅、開高薪這段,對孟子的態(tài)度很不以為然。王充說:
夫孟子辭十萬,失謙讓之理也。夫富貴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祿也,有所辭,有所不辭。豈以己不貪富貴之故,而以距逆宜當受之賜乎?【王充的意思是:貪圖富貴是人之常情,只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能要。比如業(yè)務員談成一單買賣,按規(guī)矩拿多少提成,哪怕錢再多,這也是理所當然該拿的,業(yè)務員如果不拿這份錢,給的理由是:"我不貪圖富貴",這不是很沒道理么?】
陳臻問曰 :"于齊,王饋兼金一百鎰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饋五十鎰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則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 :"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戒饋之備乎!'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王充的做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孟子》原文入手,找出不同篇章里有矛盾的地方加以說明。作為論辯來講,這可是很厲害的手法?!?br />
夫金饋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時己貪,當不受之時己不貪也。金有受不受之義,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無功 ",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貪富 ",引前辭十萬以況后萬。前當受十萬之多,安得辭之?【王充說:人家給你錢,你接受還是不接受都是有理由的,難道接受了就算貪財,不接受就算不貪財么?--王充是拿《孟子》的這一節(jié)去攻擊方才"辭十萬而受萬"那節(jié),意思是:從這節(jié)來看,你孟老師對這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不是很明白么?為什么在那一節(jié)里就犯糊涂呢?你辭掉豪宅和高薪,如果給的理由是:"我都辭職啦,再拿錢就沒道理",這是個很充分的理由,可你偏說自己的理由是"不貪財",這可就說不過去了,況且和你教導陳臻的話也是矛盾的?!?br />
彭更問曰 :"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亦泰乎?"孟子曰 :"非其道,則一簞食而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王充又引了"滕文公篇"里的一段,是說孟子的又一名叫彭更的弟子請教老師類似的問題,孟子回答說:"如果沒道理,一針一線也不能拿別人的;如果合乎大道,堯把整個天下都給了舜,舜也能泰然接受,一點兒不覺得有什么過分。"王充引這一節(jié),依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r />
受堯天下,孰與十萬?舜不辭天下者,是其道也。今不曰受十萬非其道,而曰己不貪富貴,失謙讓也。安可以為戒乎?【王充質(zhì)問孟子:堯給舜的整個天下難道不比齊王給你的十萬高薪多?人家舜圣人為什么就能坦然接受呢?】
孟子有云 :"民舉安,王庶幾改諸!予日望之 。"孟子所去之王,豈前所不朝之王哉?而是,何其前輕之疾而后重之甚也?如非是前王,則不去,而于后去之,是后王不肖甚于前;而去三日宿,于前不甚,不朝而宿于景丑氏。何孟子之操,前后不同?所以為王,終始不一也?【王充質(zhì)疑"士誠小人也"一節(jié):孟老前輩,你不是說"齊王還是很有潛力的,他如果能任用我,那不僅齊國的百姓會得到好處,就連全天下都會安定!所以,我一直都等著齊王改變主意,每天都這樣盼著。"孟老前輩,我王充理解不了你啊,你之前不是還裝病不見齊王么,怎么這會兒又說出這種話來?前后矛盾,很沒道理??!--打斷一下王充,我來替孟子說兩句:這個問題還應該參考一下周廣業(yè)梳理出來的那個脈絡。】
且孟子在魯,魯平公欲見之。嬖人臧倉毀孟子,止平公。樂正子以告。曰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予之不遇魯侯,天也 !"【王充又引了《孟子》臧倉使壞的那節(jié)?!?br />
前不遇于魯,后不遇于齊,無以異也。前歸之天,今則歸之于王。孟子論稱竟何定哉?夫不行于齊,王不用,則若臧倉之徒毀讒之也。此亦止或尼之也,皆天命不遇,非人所能也。去,何以不徑行而留三宿乎?天命不當遇于齊,王不用其言,天豈為三日之間易命使之遇乎?在魯則歸之于天,絕意無冀;在齊則歸之于王,庶幾有望。夫如是,不遇之議一在人也。【王充說:孟老前輩,你先前說過在魯國沒受到老板的重用,后來又講自己在齊國沒受到老板的重用,這兩次的遭遇在本質(zhì)上不都一樣嗎?那為什么你把在魯國的"不遇"歸咎于老天爺,卻把在齊國的"不遇"歸咎于齊王呢?這好像說不通吧?況且,在齊國沒受重用,不也是因為和臧倉一樣的小人到處給你使壞么?再者,你離開齊國的時候還戀戀不舍的,在晝城足足逗留了三天,你說這是希望齊王改變主意,可是,如果"不遇"是天意,三天時間還能使老天爺改變主意不成?看看,哼哼,在魯國就歸咎于老天爺,一點兒不抱希望;在齊國就歸咎于齊王,還期待齊王能改主意。孟老前輩啊,話都被你一個人說了!】
孟子去齊,充虞涂問曰 :"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矣。由周以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而誰也?吾何為不豫哉?"【王充又要攻擊怨天尤人和舍我其誰這節(jié)了。對了,王充引的《孟子》會和原本《孟子》在字句上有小小的出入,這很正常,古籍一般都這樣?!?br />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興,何以見乎?帝嚳王者,而堯又王天下;堯傳于舜,舜又王天下;舜傳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斷踵而興。禹至湯且千歲,湯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傳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時,又七百歲而無王者。五百歲必有王者之驗,在何世乎?云"五百歲必有王者 ",誰所言乎?論不實事考驗,信浮淫之語;不遇去齊,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賢效與俗儒無殊之驗也?【王充質(zhì)疑:孟老前輩,你說每五百年就有王者興起,拜托,你親眼看見來著?來,我掰手指頭給你數(shù)數(shù),帝嚳、堯、舜、禹,這四位都是平治天下的圣人,可人家是一個接一個出來的,可不是每隔五百年才出來一位。這是說時間短的,咱們再說說時間長的:從夏禹王到商湯王是一千年,從商湯王到周朝開國也是一千年。周代始于周文王,周文王傳給周武王,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和小孩子周成王一同治理天下,七百年之后才有你孟子。把時間軸仔細這么一看,哪有什么五百年的輪回規(guī)律???老前輩啊老前輩,你可讓我怎么說你,你說話也太不嚴謹了,還有,你離開齊國的時候還表現(xiàn)出一臉的不高興,你的學生都注意到了,你呀,看來也是個大俗人??!--打斷一下王充,我來說兩句:孟子所謂五百年的輪回規(guī)律確實出語很不嚴謹,可王充的論據(jù)更不嚴謹。王充接著對這個問題還論了半天,但看頭不太大了,所以從略?!?br />
"五百年歷史一輪回",如果是一位白發(fā)長者站在泰山之巔,手撫五縷長髯,用滄桑的聲音點頭感嘆出這樣一句話來,我們一定會覺得感動,覺得真是這么回事,這就是歷盡滄桑的長者對歷史人生的深切感悟??赡阋穯査痪洌?您是怎么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嗯,那老者會怎么回答呢?如果是我,我就會高深莫測地一笑,答一句:"有些道理是要用歲月來體會的。"說完,我就轉(zhuǎn)身離去,注意:一定得迎著太陽走,這樣從你的角度看上去我才更像高人。
--這就是一個中國風格的答案。其實深究起來,輪回的觀念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里是普遍存在的,古人看著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定覺得奇怪:怎么冬天完了也不接一個新季節(jié)呢,怎么又是春天了?
我們現(xiàn)在讀《孟子》,其實前人對這些古代典籍的研究又何嘗沒有輪回?章太炎就捉摸過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他以為:從漢朝起,經(jīng)學先有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之分,往后又變成南北兩派之分,再往后又變?yōu)樗螌W和漢學之分,最后又回到今文和古文之分。
人生的輪回又何嘗不是如此?根據(jù)我的觀察,我們俗人們大致有兩種輪回式的生活軌跡,一種是:中學生的時候是追星族,念大學了變成憤青,剛工作的時候是小資,工作一些年之后就成雅皮了,雅皮之中精英無數(shù),成為被新一代人追捧的對象;還一種是:中學生的時候是不良少年,不良少年也會變成憤青,從憤青成長為庸俗的中年胖子,等上了歲數(shù)就成了老流氓。--呵呵,玩笑歸玩笑,不過人生體會之中總是會有兜圈子的感覺,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成了輪回觀了。當然,更多的輪回觀是認同螺旋上升的模式而不是原地打轉(zhuǎn)。
王充和他的《論衡》是我們初中就學過的東西,好像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唯物主義者"吧?記不清了,到底是小時候的事情。長大以后看王充,發(fā)現(xiàn)這家伙分明就是個刺兒頭,得誰得罪誰,得罪起來還不遺余力。
王充對儒家很有成見,在《論衡》當中專門有一篇"刺孟篇",顧名思義,就是把孟子抓來刺上一刺??上н@時候孟子早就死了,不然的話,以孟子的滔滔雄辯PK王充一回,一定很有看頭。
對了,為了避免有人誤會,先得澄清一點:別以為王充攻擊儒家就一定贊成法家,敵人的敵人不一定就是朋友,"刺孟篇"的上一篇就叫"非韓篇"。王充是先"非"了韓非再"刺"孟子,四面作戰(zhàn)才過癮,當真是"與人斗其樂無窮"啊。
再說幾句鋪墊:為什么要看這個"刺孟篇"呢?--我的習慣是,看一個問題、看一件事,都切忌只聽一面之辭,要聽完正方意見再聽聽反方意見,最好再多聽聽各方意見。比如一個朋友剛跟人吵了架,心里委屈,找你傾訴,你聽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一說,覺得他把理都占全了,跟他吵架的那位純粹是無理取鬧欺負人--可問題是,如果反過來,如果是那位"無理取鬧"的人是你的朋友,找你來訴委屈,你不是一樣覺得他在理嗎?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例子,振振有辭的話哪里沒有呢?可那些話都可靠嗎?唉,我就這樣慢慢地添了毛病,越來越不敢對事情下結(jié)論,誰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甚至,讀書的時候,比如說,讀這個《孔雀東南飛》,家喻戶曉的詩吧,它原本的題目好像叫《古詩為焦仲卿妻賦》,誰讀了這詩都會同情焦仲卿夫妻這恩愛又苦命的小兩口兒,也都會痛恨他們殘忍的家長。可我看完卻想:嗯,有沒有一篇《古詩為焦仲卿妻的婆婆賦》,得找來看看,別搞焦仲卿夫妻的一言堂,嗯,還得看看有沒有《古詩為焦仲卿妻的娘家人賦》,再問問街道上對這事有什么看法,居委會是怎么說的,管片兒的民警是怎么說的,CSI對小兩口的尸檢報告是怎么說的,再打聽一下還有沒有什么神秘組織聲稱過要對這一事件負責。
好了,話說回來,雖然我這毛病有點兒過分,但聽聽不同意見總是好的。讓我們準備好,來聽聽王充的聲音吧(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這個"公孫丑篇"無關的內(nèi)容基本略去):
王充讀著齊王要給孟子建豪宅、開高薪這段,對孟子的態(tài)度很不以為然。王充說:
夫孟子辭十萬,失謙讓之理也。夫富貴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祿也,有所辭,有所不辭。豈以己不貪富貴之故,而以距逆宜當受之賜乎?【王充的意思是:貪圖富貴是人之常情,只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能要。比如業(yè)務員談成一單買賣,按規(guī)矩拿多少提成,哪怕錢再多,這也是理所當然該拿的,業(yè)務員如果不拿這份錢,給的理由是:"我不貪圖富貴",這不是很沒道理么?】
陳臻問曰 :"于齊,王饋兼金一百鎰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饋五十鎰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則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 :"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戒饋之備乎!'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王充的做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孟子》原文入手,找出不同篇章里有矛盾的地方加以說明。作為論辯來講,這可是很厲害的手法?!?br />
夫金饋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時己貪,當不受之時己不貪也。金有受不受之義,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無功 ",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貪富 ",引前辭十萬以況后萬。前當受十萬之多,安得辭之?【王充說:人家給你錢,你接受還是不接受都是有理由的,難道接受了就算貪財,不接受就算不貪財么?--王充是拿《孟子》的這一節(jié)去攻擊方才"辭十萬而受萬"那節(jié),意思是:從這節(jié)來看,你孟老師對這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不是很明白么?為什么在那一節(jié)里就犯糊涂呢?你辭掉豪宅和高薪,如果給的理由是:"我都辭職啦,再拿錢就沒道理",這是個很充分的理由,可你偏說自己的理由是"不貪財",這可就說不過去了,況且和你教導陳臻的話也是矛盾的?!?br />
彭更問曰 :"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亦泰乎?"孟子曰 :"非其道,則一簞食而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王充又引了"滕文公篇"里的一段,是說孟子的又一名叫彭更的弟子請教老師類似的問題,孟子回答說:"如果沒道理,一針一線也不能拿別人的;如果合乎大道,堯把整個天下都給了舜,舜也能泰然接受,一點兒不覺得有什么過分。"王充引這一節(jié),依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r />
受堯天下,孰與十萬?舜不辭天下者,是其道也。今不曰受十萬非其道,而曰己不貪富貴,失謙讓也。安可以為戒乎?【王充質(zhì)問孟子:堯給舜的整個天下難道不比齊王給你的十萬高薪多?人家舜圣人為什么就能坦然接受呢?】
孟子有云 :"民舉安,王庶幾改諸!予日望之 。"孟子所去之王,豈前所不朝之王哉?而是,何其前輕之疾而后重之甚也?如非是前王,則不去,而于后去之,是后王不肖甚于前;而去三日宿,于前不甚,不朝而宿于景丑氏。何孟子之操,前后不同?所以為王,終始不一也?【王充質(zhì)疑"士誠小人也"一節(jié):孟老前輩,你不是說"齊王還是很有潛力的,他如果能任用我,那不僅齊國的百姓會得到好處,就連全天下都會安定!所以,我一直都等著齊王改變主意,每天都這樣盼著。"孟老前輩,我王充理解不了你啊,你之前不是還裝病不見齊王么,怎么這會兒又說出這種話來?前后矛盾,很沒道理??!--打斷一下王充,我來替孟子說兩句:這個問題還應該參考一下周廣業(yè)梳理出來的那個脈絡。】
且孟子在魯,魯平公欲見之。嬖人臧倉毀孟子,止平公。樂正子以告。曰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予之不遇魯侯,天也 !"【王充又引了《孟子》臧倉使壞的那節(jié)?!?br />
前不遇于魯,后不遇于齊,無以異也。前歸之天,今則歸之于王。孟子論稱竟何定哉?夫不行于齊,王不用,則若臧倉之徒毀讒之也。此亦止或尼之也,皆天命不遇,非人所能也。去,何以不徑行而留三宿乎?天命不當遇于齊,王不用其言,天豈為三日之間易命使之遇乎?在魯則歸之于天,絕意無冀;在齊則歸之于王,庶幾有望。夫如是,不遇之議一在人也。【王充說:孟老前輩,你先前說過在魯國沒受到老板的重用,后來又講自己在齊國沒受到老板的重用,這兩次的遭遇在本質(zhì)上不都一樣嗎?那為什么你把在魯國的"不遇"歸咎于老天爺,卻把在齊國的"不遇"歸咎于齊王呢?這好像說不通吧?況且,在齊國沒受重用,不也是因為和臧倉一樣的小人到處給你使壞么?再者,你離開齊國的時候還戀戀不舍的,在晝城足足逗留了三天,你說這是希望齊王改變主意,可是,如果"不遇"是天意,三天時間還能使老天爺改變主意不成?看看,哼哼,在魯國就歸咎于老天爺,一點兒不抱希望;在齊國就歸咎于齊王,還期待齊王能改主意。孟老前輩啊,話都被你一個人說了!】
孟子去齊,充虞涂問曰 :"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矣。由周以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而誰也?吾何為不豫哉?"【王充又要攻擊怨天尤人和舍我其誰這節(jié)了。對了,王充引的《孟子》會和原本《孟子》在字句上有小小的出入,這很正常,古籍一般都這樣?!?br />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興,何以見乎?帝嚳王者,而堯又王天下;堯傳于舜,舜又王天下;舜傳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斷踵而興。禹至湯且千歲,湯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傳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時,又七百歲而無王者。五百歲必有王者之驗,在何世乎?云"五百歲必有王者 ",誰所言乎?論不實事考驗,信浮淫之語;不遇去齊,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賢效與俗儒無殊之驗也?【王充質(zhì)疑:孟老前輩,你說每五百年就有王者興起,拜托,你親眼看見來著?來,我掰手指頭給你數(shù)數(shù),帝嚳、堯、舜、禹,這四位都是平治天下的圣人,可人家是一個接一個出來的,可不是每隔五百年才出來一位。這是說時間短的,咱們再說說時間長的:從夏禹王到商湯王是一千年,從商湯王到周朝開國也是一千年。周代始于周文王,周文王傳給周武王,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和小孩子周成王一同治理天下,七百年之后才有你孟子。把時間軸仔細這么一看,哪有什么五百年的輪回規(guī)律???老前輩啊老前輩,你可讓我怎么說你,你說話也太不嚴謹了,還有,你離開齊國的時候還表現(xiàn)出一臉的不高興,你的學生都注意到了,你呀,看來也是個大俗人??!--打斷一下王充,我來說兩句:孟子所謂五百年的輪回規(guī)律確實出語很不嚴謹,可王充的論據(jù)更不嚴謹。王充接著對這個問題還論了半天,但看頭不太大了,所以從略?!?br />
"五百年歷史一輪回",如果是一位白發(fā)長者站在泰山之巔,手撫五縷長髯,用滄桑的聲音點頭感嘆出這樣一句話來,我們一定會覺得感動,覺得真是這么回事,這就是歷盡滄桑的長者對歷史人生的深切感悟??赡阋穯査痪洌?您是怎么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嗯,那老者會怎么回答呢?如果是我,我就會高深莫測地一笑,答一句:"有些道理是要用歲月來體會的。"說完,我就轉(zhuǎn)身離去,注意:一定得迎著太陽走,這樣從你的角度看上去我才更像高人。
--這就是一個中國風格的答案。其實深究起來,輪回的觀念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里是普遍存在的,古人看著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定覺得奇怪:怎么冬天完了也不接一個新季節(jié)呢,怎么又是春天了?
我們現(xiàn)在讀《孟子》,其實前人對這些古代典籍的研究又何嘗沒有輪回?章太炎就捉摸過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他以為:從漢朝起,經(jīng)學先有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之分,往后又變成南北兩派之分,再往后又變?yōu)樗螌W和漢學之分,最后又回到今文和古文之分。
人生的輪回又何嘗不是如此?根據(jù)我的觀察,我們俗人們大致有兩種輪回式的生活軌跡,一種是:中學生的時候是追星族,念大學了變成憤青,剛工作的時候是小資,工作一些年之后就成雅皮了,雅皮之中精英無數(shù),成為被新一代人追捧的對象;還一種是:中學生的時候是不良少年,不良少年也會變成憤青,從憤青成長為庸俗的中年胖子,等上了歲數(shù)就成了老流氓。--呵呵,玩笑歸玩笑,不過人生體會之中總是會有兜圈子的感覺,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成了輪回觀了。當然,更多的輪回觀是認同螺旋上升的模式而不是原地打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