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晉·皇甫謐 公元256年
“洞明醫(yī)術,遂成其妙”《針灸甲乙經》是中國針灸學專著,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年)編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該書集《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與《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中之有關針灸學內容等分類合編而成。原書根據(jù)天干編次,內容主要論述醫(yī)學之理論和針灸之方法技術,故命名為《針灸甲乙經》。皇甫謐本是一位史學家,年近50歲時,因患關節(jié)炎,加之耳聾,開始鉆研針灸醫(yī)術,學習上述三書,并將其中“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而成書。人稱其“習覽經方,手不輟卷,遂盡其妙”,或譽之為“晉朝高秀,洞明醫(yī)術”。可知其因病習醫(yī)針灸而成功者。首先,《針灸甲乙經》在中國獨具特色的針灸療法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眾所周知,在此期間,中醫(yī)學典籍《素問》、《靈樞》等雖有關于針灸學理論與技術的闡述,也有若干專門論述針灸經絡的小冊子,然而或已散落殘佚,或只散見而不成系統(tǒng),《針灸甲乙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針灸經絡、腧穴、主治等從理論到臨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而成書的。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zhèn))人。著名醫(y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洞明醫(yī)術,遂成其妙”《針灸甲乙經》是中國針灸學專著,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年)編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該書集《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與《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中之有關針灸學內容等分類合編而成。原書根據(jù)天干編次,內容主要論述醫(yī)學之理論和針灸之方法技術,故命名為《針灸甲乙經》。皇甫謐本是一位史學家,年近50歲時,因患關節(jié)炎,加之耳聾,開始鉆研針灸醫(yī)術,學習上述三書,并將其中“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而成書。人稱其“習覽經方,手不輟卷,遂盡其妙”,或譽之為“晉朝高秀,洞明醫(yī)術”。可知其因病習醫(yī)針灸而成功者。首先,《針灸甲乙經》在中國獨具特色的針灸療法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眾所周知,在此期間,中醫(yī)學典籍《素問》、《靈樞》等雖有關于針灸學理論與技術的闡述,也有若干專門論述針灸經絡的小冊子,然而或已散落殘佚,或只散見而不成系統(tǒng),《針灸甲乙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針灸經絡、腧穴、主治等從理論到臨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而成書的。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zhèn))人。著名醫(y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