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九·學校志廟學上◇寧國府志

寧國府志 作者:清·洪亮吉


廟學上書院附



府學在府治東南,東至城埂砌路,西至本學松林土岡,南至玄妙觀路橋,北至秀才巷。按《

乾隆志》云:學基無文契可稽,惟明成化辛卯,教授蔣輔碑記內(nèi)載此四至,錄以備考,今仍

之。初郡中慕學,始于西漢武帝時,令郡國皆立學校。平帝元始三年,立學官,郡國

曰學,邑

侯國曰校,置經(jīng)師一人。光武時,李忠為丹陽太守,乃起學校,春秋鄉(xiāng)飲,選用明經(jīng)。吳

孫瑜嘗于丹陽郡立學,臨饗請肄,雖在軍旅, 弦誦不廢。唐武德中,詔郡學各置生員,令

州縣學兼習吉兇禮。開元中,裴耀卿為宣州刺史,率父老子弟行鄉(xiāng)飲于學,命歌《南陔》、



白華》、《華黍》、《由庚》等篇,凡所謂學,莫詳其地。逮宋嘉定《宣城志》始謂宣圣廟

在城東。大中祥符中,御制《文宣王贊》碑存焉。自慶歷中,新建廟學,其后從以三徙。元

六年,賈侯易營學于倉街南。崇寧二年,李侯彥卿徙學于城內(nèi)尚文巷,時城東營屯相

望,

士不以為便,故議遷筑,特草創(chuàng)而已。崇寧三年,席侯旦徙譙樓南。建炎三年,呂侯好問謂

學居陵陽之巔,勢壓州治,改筑城東隅,未就。會侯奉祠去,后一年落成。呂舍人本中撰《

學記》。紹興十年,汪丞相伯彥知軍州事,即城東隅舊址,更徙而東,又拓而廣之,取文脊

為對案,下拱巽水為堂,一齊六序,楹二十,有二門,楹如堂之五。書閣庫廩庖廚皆具。明

年釋奠,更造祭器祭服。乾道四年,汪侯徹增繕講堂直舍。淳熙六年,鄭侯伯熊辟爐亭,廣

諸齋為諸生寢所,置幾榻帷帳,市官書二千卷,刊本無者,續(xù)以繕寫。時教授張杰勤于教事

,聚生徒至二百人,建明倫堂、時觀閣、四賢堂,增春秋釋奠羊六豕六之數(shù)。十一年,陳侯

修直舍。十三年,詹侯修明倫堂。紹熙二年,沈侯揆更修廟,塑宣圣兗公鄒公,侍十哲

列其

兩旁,繪七十二子于廡壁。嘉定十年,教授鄒應博重新堂廡。十三年,教授陳思誠重建學門

,

視舊規(guī)益高大,并建學正學錄直學職事之位。嘉熙三四年間,教授潘斗重葺六齋,修學廩學

帑 ,每歲贍士租米以一千五百余石計,租錢以六七千貫計。寶慶間陳侯卓、沈侯燮相繼捐

金,鼎新殿宇,吳公潛為記。淳元年,郡侯王侍郎遂清理豪占,拘租入學,多士德焉。按:

舊學在城東?!抖羌o略》所謂即小東門外,猶科州學也?!犊滴跚≈尽返票藭r人材

科第最盛,惜于舊址源流不備載。今據(jù)《嘉靖志》按年排纂,以見宋人修學之勤,養(yǎng)士之厚

,

為人文所由盛云。元寧國路總管陳大中改建學在廟右。至正乙未毀于兵。

《康熙乾隆志》同。

明初癸卯,知府黃榮祖徙今所,即元帝師殿址,鼎建殿堂、齋廡。丙午,知府楊觀修飾增壯

。嗣

洪武中,知府陳灌、鞠騰霄、胡乾佑、林彥常,永樂中知府宋獻相繼修葺。正統(tǒng)初,知府袁

旭因其圯,撤而新之,規(guī)制尤偉。少師楊士奇、尚書黃宗載、大理卿楊復并有記。成化中,

巡按御史張檄修。成化末,巡按御史王溫檄知府范吉修。弘治二年,范

吉記。嘉靖三十六年

,知府朱大器建學門,修撰羅洪先記。四十三年知府羅汝芳修,萬歷三年知府陳后復修,參

政梅守德、祭酒余有丁并有記。十二年知府李國觀修,順天府尹徐元太記。二十年知府蕭良

譽修,自為記。三十六年知府金勵重修,修撰焦記。崇禎四年知府周光夏建,十五年推官

唐階泰修。

國朝順治六年,知府管起鳳修,十一年十二年道府廳縣共修,徽寧道孫登第記。十六年巡按

御史衛(wèi)貞元檄修,修撰呂宮記。康熙九年知府莊泰宏重修,參議施閏章記。四十年知府佟



彩修,未竣,次年知府許廷試踵成之,自為記。五十年知府佟賦偉復修。乾隆五年,涇人建

寧府同知吳捐修殿祠堂舍,知府程侯本記。以上參訂康熙、乾隆兩志。乾隆三十五年,知

府狄詠篪重修,自為記。五十二年,奉天王湖以本府總捕同知署府事倡修廟學,自為記。嘉

慶七年,涇縣黃田朱氏武勛慶彩后裔承其先人志,捐白金七千有奇,新修文廟,內(nèi)外峻整。

編修洪亮吉記。十年,黃田朱氏復出千金,購府城北門外市房,以租息作歲修費,舉人煊請

勒石,知府魯銓為之記。以上《采訪冊》

大成殿,七楹,殿左橫屋三楹為神庫,殿右橫屋三楹為神廚。門皆北向,通學垣東廡西廡各



一楹,其下為官廳,東西向。南為欞星門,又南為泮池石橋,過橋為石坊,為紅墻,為廟門

。其外為石路,為照墻,為東西角門,門端各有匾,東為“德配天地”,西為“道冠古今”

。門外并有坊,東為“騰蛟”即狀元坊,西為“起鳳”即宰相坊。據(jù)舊志

及《學宮新圖》

崇圣祠,在大成殿東,由廟門稍東為學門,祠在門左,涇邑吳捐修。節(jié)錄舊

志。嘉慶七年

,溪丁都胡超芳胡起芳重修。有碑、《采訪冊》

名宦祠,在崇圣祠后,

舊志不載創(chuàng)建歲月。嘉慶

十年,涇縣黃田朱氏重修。祠內(nèi)神位,祀漢丹陽郡太守張竦、李忠、馬棱,吳丹陽郡太守滕

允,晉宣城郡內(nèi)史桓彝,齊宣城郡太守謝,梁宣城郡太守何遠,隋宣州刺史王選,宣城郡

太守

周超,唐尚書魯郡公謚文忠顏真卿,唐宣歙觀察使崔衍、穆贊、盧坦、崔群、王疑,按舊

志列觀察使于刺史后,與職官表序次互異,今正之。唐宣州刺史裴耀卿、崔

、班景倩、

竹承構、裴敦復、裴休、獨孤霖。南唐宣州刺史林仁肇,宋廣德軍司理參軍累官參知政事謚

文正范仲淹,宋著作佐郎提舉江東常平袁甫,宋宣州知州軍事晏殊、彭思永、劉安節(jié)、李光

、張果,寧國府知府事乾道二年升州為府,稱知府事。李道傳、孫夢觀、

杜范、王遂、文天祥,

通判田錫、胡宿、旌德縣主簿呂誨。按舊志誤作李誨。元尚書史

天澤,江東道肅政廉訪司盧摯按《舊志》誤作廬摯,王士熙,推官楊載。

明蘇松巡撫周起元,寧國府知府黃榮祖、

楊觀、陳灌、宋獻、袁旭、葉錫、沈性、黎福、范吉、劉廷瓚、華璉、胡東皋、及宦劉

起宗、朱大器、方逢時、羅汝芳、王嘉賓、蕭良譽、金勵,同知羅觀、劉誠、石巍、陳邦直

、姜綰、葉元,通判文敏、陳紀、李默,推官王樞、燕忠,教授王寵、錢若賡。

國朝兩江總督馬鳴佩,滿洲人,順治十二年任。麻勒吉,滿洲

人,狀元,康熙十年任。阿席

熙,滿洲人,康熙十二年任。于成龍,山西汾陽人,副榜,康

熙二十一年任。按總督于成龍

,字兆溟,謚清端。同時又有一于成龍,字振甲,奉天人,康熙二十一年由通州牧知江寧府

。即總督于公所疏薦也,后擢安徽按察使,授江南河道總督,謚襄勤。范承勛,奉天人,康

熙三十三年任。漕運總督郎廷極,鑲黃旗人,康熙五十一年任。河道總督陳鵬年,湘潭人,

康熙六十年任,謚恪勤。安徽巡撫靳輔,奉天人,康熙十年任,后為總河

,有治績,謚文襄。

高承爵,奉天人,康熙三十二年任,三十九年再任。李,鐵

嶺人,康熙三十八年任。梁世勛,延

安人,康熙五十年任。江南通省學政道劉果,諸城人,康熙十八年任。學院許汝霖,海寧人

,康熙二十年任。邵嗣堯,山西人,康熙三十三年任。張榕端

,河南人,康熙三十六年任。

張?zhí)┙?,陽城人,康熙三十九年任。張元臣,貴州人,康熙五

十年任。余正健,古田人,康熙五十三

年任。左布政使司劉漢祚,奉天人,順治五年任。安徽布政使

司常名揚,正白旗人,康熙四

十年任。分巡徽寧道王緒祖,奉天人,康熙十三年任。江安十

府糧道鮑復昌,沈陽人,康熙

三十二年任。寧國府知府宋,詳《職官》,嘉慶十年

請入祀。

凡九十九人,歲以春秋仲月上丁致祭,牲帛尊爵禮儀如制。參訂舊志

按:舊志云顏真卿非刺史,嘗為浙西觀察使,未至宣歙。今考《唐書》本傳,乾元

二年

拜浙西節(jié)度使。又《方鎮(zhèn)表》是年廢浙西節(jié)度使,置觀察使,復領宣、歙、饒三州。即此,

可為

魯公治宣之證?!都尉父尽窊?jù)《嘉定宣城志》列于唐使臣之首,謂宣州實屬所治。其說可

從《宋史·晏殊傳》知宣州數(shù)月,改應天府,舊志謂數(shù)日改知大名,不知何據(jù)。況應天



宋南京,大名為宋北京。晏公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并見《范傳》中,后人輾轉(zhuǎn)

滋偽,加以宣州教授之目。至與晏公并祀敬亭七賢祠,佟賦偉《修祠記》既明辨之,而又

莫敢廢其祀者,則以范公嘗判廣德,宛陵與之接壤也。語亦傅會,然猶愈于宣州教授之繆耳

?!肚≈尽窋⑺蚊率淄ㄅ刑镥a,次袁甫,次晏殊,次范仲淹,以下十人皆不著何官,以

掩其增祀范公之跡。今標范公爵謚冠于首,以別主客,而以提舉袁甫次之。紹定中,甫移提

舉江東,前后五年,所至詣學宮講說,語見《本傳》。證以平江知府王遂所撰《南陵修學記

》,謂袁公持節(jié)江東,行部南陵,登進諸生講論經(jīng)術大義,語與正史相合。舊志徒以其

非知州而疑之,不知袁公提舉時宣州正其部內(nèi),其得祀于茲土宜也。至若楊載除推官未任,

史天澤非宣州官,劉廷瓚、陳邦直政績無考,錢若賡履任未久,皆舊志所謂于祀法未合

者。然相沿已久,在前人或有所本,悉仍其舊而已。本朝名宦位次以官序,同官以年序,

舊志未晰,并據(jù)《江南通志》詳注之。

鄉(xiāng)賢祠在名宦祠后,合祀六邑鄉(xiāng)賢。明鄒守益有記,貢汝成有銘。本朝乾隆十三年,宣城梅

玨成捐建,未竣。嗣修葺無考。近亦涇縣黃田朱氏修之,祠內(nèi)神位祀:晉孝子何琦,宋翰林

學士梅詢,都官梅堯臣,侍郎凌策,處士王相如,祭酒汪,侍郎章燾,秘閣修撰謚正



吳柔滕,秘閣修撰孫,義士方致堯,太常少卿李含章,學士徐,侍郎劉拯,通判林宗放

,左丞相許國公吳潛,御史劉琦,參知政事謚莊敏吳淵,員外郎汪齊,參知政事謚敏肅魏



臣,尚書吳璞,參知政事饒虎臣,侍郎虞儔,西安尉詹友端,元封廣陵伯貢應霆,尚書謚文

節(jié)汪澤民,翰林學士貢奎,尚書貢師泰,明尚書私謚靖獻追謚忠烈陳迪,尚書秦逵,燕府教

授謚節(jié)愍俞逢辰,贈員外郎吳文常,右副都御史董杰,僉事吳景,贈光祿寺少卿萬琛,右通

政徐說,知府吳宗周,知縣貢珊,右都御史張綸,知府趙瑞,給事中王蓋,按察副使吳大



,知縣戚袞,州判劉珊,郎中魏景星,通判陸乾元,贈副都御史徐訪,贈副都御史徐衢,州

同劉復芳,州判梅繼儒,主簿劉希賢,生員姚汝弼,贈國子博士陳舜道,太常少卿謚恭節(jié)周

怡,知州貢安國,教授郭宏,知縣陳大林,主事貢汝瓚,參議沈?qū)?,贈主事梅繼善,參政梅

守德,給事中陳希諒,按察使唐汝迪,翰林修撰沈懋學,舉人梅歷祚,太仆寺卿麻溶,參議

葉煒,知縣徐大望,生員吳仕期、許良弼,贈主事胡世冕,贈參議吳玉相,左都御史詹沂,

貢士梅鼎祚,行人沈有則,侍郎張守道,布政使梅守和,按察使馮汝京,太仆寺卿徐夢麟,

生員芮永縉,主事唐一澄,登仕郎郭東渠,主簿梅儲祚,生員劉秉常、徐大復、施宏猷,國

朝贈給事中孫應,給事中孫襄,贈僉事李煌,翰林侍讀施閏章,贈侍郎阮世盛,左都御史

梅,贈左都御史徵士梅文鼎,凡九十一人,歲以春秋仲月上丁致祭,牲帛尊爵禮儀與名宦

同。參訂舊志

按:鄉(xiāng)賢之祀,所以崇往哲,勵后賢也。祠設木主,但書某官某人,其有謚者缺弗載,似失



人謚以尊名之義。今各據(jù)本傳補之,體例較為嚴重。又舊志云郡中先達,如刑部尚書徐

元太之正氣偉伐,工部侍郎徐大任之儉德清操,待詔貢汝成之博雅方正,皆卓然里中典型,

乃不與祀,真闕事也。附記之。舊志

忠義祠在鄉(xiāng)賢祠后,雍正三年建。祀晉贈興古太守俞縱,宋處士王相如,西安尉詹友端,文

州判官趙汝,龍泉令胡寶信,元尚書謚文節(jié)汪澤民,百戶王翕,百戶張文貴,集慶路照磨

梅實明,尚書私謚靖獻追謚忠烈陳迪,燕府教授謚節(jié)愍俞逢辰,贈光祿少卿萬琛,生員吳仕

期,贈都督沈壽崇,江山知縣方召,國朝贈僉事李煌,凡十六人,每歲春秋致祭,如名宦鄉(xiāng)

賢儀。舊志

按:忠義祠久廢,乾隆中生員麻三衡,生員沈壽堯,生員吳漢超、西林,知縣劉讓,并準入



。

土地祠在教授署東。舊志

柏將軍廟在鄉(xiāng)賢北。《

學宮圖》

文昌祠在學東南隅,一名文昌臺,又名文昌閣。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朱太器以當學巽方卑

削,故建制頗雄杰,南吏部侍郎尹臺記。崇禎八年,知府徐大儀修,大學士周延儒記。國朝



治九年同知署府事白寶珩、知縣王同春重修,刑部主事施閏章記。后圮,康熙十五年知府莊

泰宏、通判常君恩重建。二十年,知府王國柱、通判陳芳猷、知縣袁朝選、訓導姚士重同修



五十八年,知府佟賦偉捐修,視舊加高,與北樓遙對,榜曰“南樓”,宣邑徵士梅文鼎記。



增補舊志。 乾隆年間,修葺無考。嘉慶元年知府劉寶倡修;八年夏,安慶同知

瞿兆麟來署

府事,復記之。閣中舊祀文昌,歲以春秋仲月致祭,自嘉慶六年,追封先代,牲帛禮儀與關

廟同?!恫稍L冊》

孝子祠在文昌祠右,明崇禎元年,知府徐大儀為旌邑孝子鮑邦志建。國朝康熙五十一年,知



佟賦偉重修,增祀六邑孝子,有記。乾隆二年,宣邑孝子后裔劉慶觀、劉芳蓀同修,教授高

允中記。三十六年,知府狄詠篪拓而新之,自為記。祠內(nèi)神位祀:晉何琦 ,唐蘇仲芳,宋



遂、許俞、李經(jīng)、何自興、呂鏜,元周淳卿,明凌余慶、梅應魁、貢珊、吳大經(jīng)、徐棠、姚

汝弼、王朝諍、陳希良、俞龍、朱時俊、孫國訓、貢汝悌、劉仲光、費有時、陸可宗、沈壽

隆、黃石、吳士琮、潘寧海、戚學傳、錢大用、張昭、沈仲煜、劉邦正、何炳、曹鐸、嚴大

本、朱慶福、徐賢、趙寵、徐士杰、翟質(zhì)、洪希、趙桂枝、洪守伸、吳

惟賢、屠羲民、汪

文英、黃一榮、張道榮、戴三元、江休、江廷謨、張廷翰、呂賜宗、呂文奎、鮑邦志、張廷

旭、方必通、林桂芳、焦守敕、林文榜、孫世賢。國朝劉一干,方達、姜安節(jié)、楊茂漸、沈

吉生、王際康、胡齡、趙敬、郭冕生、方士達、舒世安、項若麟,雍正二年知府黃叔琪增

祀王孟心、梅琢成。以上據(jù)《乾隆志》。 劉茂、萬麟俱明

人。劉一韜、沈善慶、沈廷璐、

劉于鱗、章振世、茍士蕙、萬庸、劉良俠,俱本朝宣城人,以上據(jù)《采訪冊》

。凡八十五人,每歲春秋致祭,如忠義儀。

按:六邑孝子,為數(shù)甚多。近惟宣邑請旌者,設位于此,他邑則各祀于其鄉(xiāng),不似往年之置

主郡學也。茲就祠內(nèi)見有木主者載之,余詳《孝行門》。

節(jié)婦祠在孝子祠右,祀宣城節(jié)婦,故縣學不另立祠,舊名節(jié)烈祠,在陵陽山。雍正三年奉

敕建,久圮。乾隆三十六年,知府狄詠篪移建今所,有碑記。祠內(nèi)神位祀:漢丹陽太守孫翊



徐夫人,梁天監(jiān)中宛陵女子,元葛貞女,趙十一妻袁氏,明孫伯善妻袁氏,朱景銘妻胡氏,

吳賢生妻張氏,曾金寶妻李氏,仲文妻郭氏,郭祥妻陳氏,金璐妻王氏,舉人徐元策妻趙氏

,生員戚鳴廷妻孫氏,義士吳仕期妻貢氏,舉人施沛如妻鐘氏,生員殷云卿妻吳氏,梅元祚

妻劉氏,吳廷科妻董氏,王仲文妻吳氏,詹應樞妻馬氏,胡邦奇妻丁氏,胡家賓妻章氏,楊

義紀妻朱氏,孫之麟妻曾氏、妾項氏,施之浚妻徐氏,吳日新妻唐氏,徐大聘繼室吳氏,鐘

一道妻鄭氏,生員湯任尹妻施氏,詹應鸞妻梅氏,凌貞女妙善,國朝徐一清妻孫氏,生員馬

夢妻沈氏,劉試妻孫氏,丁從熾妻徐氏,昝承招妻丁氏,唐應由妻徐氏,丁益潮妻陳氏,

宗元善妻王氏,劉宏道妻唐氏,舉人張友繼室高氏,陶彝則妻唐氏,陶開啟妻子氏,陶乘時

妻丁氏,汪上璉妻馮氏,施濟妻錢氏,監(jiān)生施衡臣妻馮氏,孫治遠妻劉氏,戚尚通妻章氏,

陶仲贊妻王氏,陶仲謙妻周氏,劉允準妻胡氏,劉維二妻丁氏,監(jiān)生周鳳喈妻汪氏,生員馬

德良妻許氏,蔣震宙妻黃氏,韓文明妻王氏,韓禹疇妻唐氏,韓禹及妻徐氏,鄭士琳妻陳氏

,附監(jiān)詹仲駱妻傅氏,生員戚奇生妻陳氏,生員方宏基妻張氏,程大庶妾汪氏,王伯義妻張

氏,李永久妻范氏,方啟貴繼室閔氏,生員湯震繼室陸氏,湯光夏妻梅氏,曹日朋妻何氏,

范世珍妻徐氏,周配高妻樊氏,劉妻秦氏,侯肇妻殷

氏,王振元妻管氏,傅魁祚妾王氏

,李有標妻徐氏,監(jiān)生荀晟妻凌氏,吳應升妻潘氏,徐渭妻李氏,孫洪范妻吳氏,葉有春妻

方氏,丁克儉妻李氏,周一鼎妻王氏,鄭士妻潘氏,張夢元妻陳氏,夏以誠妻葉氏,陳宏

基妻張氏,董一梁妻王氏,汪尚貴妻王氏,劉廷侯妻郭氏,張國賓妻馮氏,潘肇學妻麻氏,

汪孚若妻吳氏,馮仲妻王氏,陳能章妻朱氏,儲俊妻汪氏,管紹松妻虞氏,范應泰妻夏



,昝懷奇妻戴氏,葛五云妻鄭氏,荀應觀妻孫氏,烈婦吳氏,昝紹妻楊氏,曹懋文妾蔡氏,

萬應妻董氏,湯蔚文妻徐氏,吳國蛟妻杭氏,朱士舉妻沈氏,潘次賢妻貢氏,吳文典妻唐

氏,吳文籍妻陶氏,彭士偉妻范氏,生員后來異妻張氏,孫維鉉妻周氏,盛吁廷妻朱氏,翟

思杰妻董氏,羅勛妻錢氏,徐良仁妻詹氏,潘之立妻施氏,陳大賢妻陶氏,生員李琳妻孫氏

,沈振統(tǒng)妻金氏,袁應鵬妻唐氏,王朝妻詹氏,朱景瞻妻李氏,樊鳴篪妻吳氏,李昭亨



謝氏,張以溥妻吳氏,吳夢秀妻王氏,袁華章妻王氏,魏啟杰妻貢氏,林國忠妻朱氏,殷爾

蘧妻羅氏,李伯景妻徐氏,陳大倫妻趙氏,邢祚佑妻李氏,生員孫景恩妻戚氏,孫士妻高

氏,馮撫弦妻湯氏,屠應性妻荀氏,陶士鴻妻孫氏,章其彬妻唐氏,李遵之妻孫氏,王維垣

妻朱氏,袁尚德妻胡氏,唐昌申妻劉氏,丁鴻妻朱氏,錢以質(zhì)妻裘氏,成元奎妻傅氏,雷元



妻陶氏,馮之斗妻李氏,陳孔章妻章氏,王惟梁妻陳氏,胡永熾妻侯氏,胡秀林妻王氏,夏

邦元妻許氏,侯廷楠妻王氏,副貢生唐兆麟妻呂氏,李凈玉妻陳氏,劉朝遴妻楊氏,胡士文

妻陳氏,唐景圣妻王氏,丁四妻唐氏,翟思道妻陳氏,唐親妻劉氏,

唐奕綏妻魏氏,詹

士彪妻蔡氏,生員馮均齊妾張氏,丁鴻程妻傅氏,陳紹虞妻吳氏,陳世讀妻吳氏,施士妻

梅氏,陳正治妻許氏,管淑義妻沈氏,葛久美妻馬氏,吳克勤妻馬氏,管錫銓妻何氏,生員

管奏妻徐氏,生員袁袞妻耿氏,陳正樞妻孫氏,陳永祁妻萬氏,劉又超妻袁氏,劉十妻李

氏,王所寵妻楊氏,陳士鰲妻貢氏,黃道昱妻張氏,后寅仲妻濮陽氏,李應序妻孫氏,后尚

德妻魏氏,以上一百九十一位,在乾隆十八年以前悉依《乾隆府志·列女傳》請

旌先后為序

。程有庚妻唐氏,孟鶴年妻詹氏,孟文暄妻李氏,劉十姬妻張氏,汪國戚妻胡氏

,王世盛妻許

氏,葛泰妻張氏,王一樸妻趙氏,張世岱妻許氏,顏如赤妻吳氏,程必選妻蘇氏,顏如墨

妻姚氏,劉孔厚妻孫氏,袁錫民妻馬氏,王光珍妻傅氏,唐日彩妻昝氏,萬宗沛妻蕭氏,烈

女楊高妹兒。以上十八位,據(jù)《采訪冊》增入,祠有木主,核與府房冊相符。李國妻陳氏,程摯妻袁氏,李量亨妻徐氏,葉嘉亨妻陳氏,潘于門妻

吳氏,雷于萬妻劉氏,汪永言妻韓氏,陶于濱妻陳氏,傅以純妻馮氏,楊文翱妻徐氏,金祥

元妻劉氏,梅汝行妻徐氏,梅寄成妻朱氏,徐式法妻孫氏,徐式淇妻張氏,貢大勛妻湯氏,

周楷妾李氏,陸繼妻余氏,陳大炳妻高氏,許掄祖未婚妻貞女詹氏,孫啟宇妻王氏,章積

芹妻昝氏,沈煜妻陳氏,魯永芳妻查氏

,李萬選妻王氏,師以妻李氏,以上二十六位,據(jù)《采訪冊》增入,祠有木主

,學冊相符

。韋守寶妻許氏,吳思仁妻詹氏,馬自位妻章氏,吳之習妻陶氏,沈期理妻劉氏

,鄭明妻

胡氏,萬惟快妻汪氏,以上七位,據(jù)《采訪冊》增入,祠有木主。凡

二百四十一人,每歲春秋致祭如孝子儀。

按:禮部則例,府州縣學各建節(jié)孝祠,祠外建大坊,旌表者題名其上,身后設位祠中,法至



也。寧國府學有祠無坊,則設位入祠,應以請旌卷案為據(jù)。今祠內(nèi)木主核與舊志相符者一

百九十一人,核與府禮房冊相符者十八人,余三十三人由宣城學檢卷詳覆,謂李國鑰妻陳氏

以下二十六人有冊可稽。自乾隆四十九年學書不戒于火,卷多焚毀,故韋守寶妻許氏以下七

人不可考云,此外有已旌而未設位者詳列女門。

明倫堂在大成殿后,東為禮門,通學門內(nèi)甬道,西為義路,通西園齋房。南向六間東向六間

均在堂西偏。崇禎三年知府黃夢松重建,南太仆寺卿徐夢麟記。國朝乾隆五年涇邑吳



修,二十年宣城孫廷柱及弟廷相捐修,知府嵇為之記。堂后舊有敬一亭、尊經(jīng)閣,久圮。

惟嘉靖中所勒《程子四箴》、《范氏心箴》尚存《增補舊志》。 射圃

在明倫堂前,今廢為隙

地。舊志云,在學西。萬歷間知府陳俊重建,教授石守一記舊志。 教授署在明倫堂后

,乾隆五年涇邑吳捐建,下同舊志。 訓導署在明倫堂后舊志,見任訓導沈沾霖捐俸新修,內(nèi)外完整。有記勒石

學官弟子員額:教授一人,復設訓導一人。廩膳生員四十人,增廣生員四十人。學院歲科兩

試,每試撥入文童二十五人,為附學生員。歲試撥入武童二十人,為武生衛(wèi)籍丁童。自乾

隆四十一年,改歸土著縣試,其取進并入縣學中?!秾W政見行事例》

禮器:銅祭五,銅二十,銅簋四十四,銅簋四十四,籩七十二,豆七十二,銅爵一百七



七,銅犧尊一,銅象尊一,銅云尊一,錫酒海一,磁酒海一,帛篚九,牛架一,迎神牌一

,祝版二?!杜f志》

樂器:曲柄傘一,麾幡一,戟門鐘一,戟門鼓一,編鐘十六,編磬十,楹鼓一,應鼓一,琴

二,瑟二,

鳳簫一,龍笛四,洞簫四,笙四, 一,一,搏拊二,鼗鼓二,塤二,篪二,九節(jié)纓

旒二,龠三十六,翟三十六。舊志

按:《康熙志》云:成化十七年辛丑,郡守涂觀以文廟鐘磬尊彝之類破壞殘缺,特請于太常



安成劉公宣,壬寅春,致樂舞生鐘福慶、錢永通二人,來為之考正肄習修置籩豆干龠若干外

,召工范銅為簋登爵若干,用銅千五百斤,用銀三百兩,于是器物具備,聲文亦稱

。涂公自為記,詳見湯司成《宣城右集》?!肚≈尽吩疲盒廖粗锡?br />
倡諭宣城知縣貴中

孚、旌德縣學生員汪玉堂等,共捐增樂器舞器。又飭儒學會同邑令,依例慎選修生,得儒童略

知文義,粗曉音律者八十人。捐俸延師以時演習,今禮樂器數(shù)悉仍《乾隆志》,間有損缺,

學官交代印冊可稽,茲不載。

書籍

《御纂周易折中》二部

《御纂周易述義》二部

《欽定書經(jīng)傳說》二部

《欽定詩經(jīng)傳說》二部

《欽定詩義折中》二部

《欽定周禮義疏》一部

《欽定儀禮義疏》一部

《欽定禮記義疏》一部

《御纂春秋傳說》二部

《御纂春秋直解》二部

《御纂性理精義》二部

《御纂朱子全書》二部

《欽定清漢對音字式》一部

《御制文廟碑文》一部

《御制平定準噶爾回部碑文》二道

《御制平定金川碑文》一道

《御制文初集》二部

《御制詩初集》二部

《御制文二集》一部

《御制詩二集》二部

《御制補笙詩樂譜》三本

《御批資治通鑒綱目續(xù)編》一部

《御制改教詩墨摹》一道

《御選唐宋詩醇》二部

《圣諭廣訓注解》一本

《上諭一百》六本

《上諭謄黃》三道

《御論》一道

《欽定四書文》二部

《欽定學政全書》三部

《欽定吏部處分則例》二部

《欽定學政全書》一部

《欽定科場條例》十六本

《欽定磨勘條例》二本

《南巡盛典》一部

《律例全書》一部

《武英殿聚珍板書》十一種

《駁呂留良四書講義》七部

《日講四書講義》二部

《日知薈說》二部

《十三經(jīng)》全部

《二十一史》全部

《明史》一部

《捕蝗章程》二部

《??睏l例》三函

《科場條例》二本

《新頒科場條例》十二本

《探驪集》一部

《十一經(jīng)旁訓》一部



學田詳《田賦志》

書院附

敬亭書院在文昌臺左,明萬歷十七年知府廖恒吉、宣城知縣陳公相度地倡建。初名待學書院

,吏部郎中邑人麻溶記。二十六年知縣尹三聘重修,改為正學書院。崇禎八年知府徐大儀、

府學訓導陳景華、太學生沈全昌倡捐重修,景華自為記,董事沈壽昌有《書院始末記》。

國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府佟賦偉即其地更新之,增置學舍數(shù)十間,買田九十八畝有零,自為

記。兩江督學使者胡潤、工部侍郎邑人阮爾詢、縣學生員沈廷璐并有記。雍正五年知府黃叔

琪重修。乾隆八年知府蔣大成請于安徽巡撫給扁,改今名。十七年知府宋、知縣貴中孚倡

捐修葺,三十六年知府狄詠篪重修,有記。院內(nèi)舊祀明新建伯王文成公守仁,配以祭酒鄒東

廓守益,少保尚書歐陽南野德,郎中錢緒山德洪,郎中王龍溪畿,督學御史耿天臺定向,寧

國府知府劉初泉起宗、羅近溪汝芳,宣城縣知縣吳疏山悌,東平州知州貢受軒安國,項城縣

知縣戚竹坡袞,太常少卿周訥溪怡,參議沈古林寵,參政梅宛溪守德,貢生吳句溪奐,共十

四人??滴踔匈≠x偉增祀朱子位,正中以王文成公,配十四人從祀。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

祭。增補舊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