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八水利志

晉江縣志道光本 作者:清·周學曾


水利之于人,重矣哉!大禹盡力溝洫,《周官·稻人》:因有蓄水、止水、蕩水、均水諸法,誠以民命所關(guān),國脈攸系,雨陽不定,灌溉宜修,陂稱楚敖,渠推鄭國,良有以也。我晉自唐、宋、元、明以逮于今,名宦鄉(xiāng)賢之留心水務者,代不乏人。考其記述,稽其籌畫,以一時而留功于奕世,以一人而為益于萬家,德良厚矣。乃地道變遷,人心狡險,自私自利,相傾相軋,水利有不可問者。官聽于民而不為之所,民聽于天而無可如何,水旱不交困乎?悉心民瘼者,因前人之成規(guī),而變而通之以盡利,則美利無窮矣。志水利。

湖凡十有五

東湖在東關(guān)外三十七都鸞歌里及三十九都棠陰里。以萬媼顯靈于此,亦名萬婆湖。又以后積七里墩,名七里湖。按:舊志作三十七至三十八都鸞歌里,誤。蓋湖在三十七、三十九兩都,與三十八都無干。七與九連,非與八連也。而三十九都又為棠陰里,非鸞歌里?!堕}書》:郡境諸湖,此為最大。唐貞元中,席相為守,置酒湖上宴游,舉秀才歐陽詹為記。湖上復有二公亭,亦詹所記。此時湖面可四十頃云。按:府志載宴序及亭記,皆非言水利事。茲并王十朋、黃公度、黃鳳翔、莊一俊四公詩移入古跡?!猜c府志〕宋慶元六年春,守劉穎以錢米畀十五禪寺,使募工開浚一萬四千七百七十五丈,冬復開浚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丈有奇。每丈各深四尺,積其土為四山。西南隅置陡門四。所以通潮,因以為放生池,作亭其上,曰恩波,為集拜之所。復徙寶勝廢院額,創(chuàng)東湖放生祝圣寶勝禪院。合五院課入以益之,俾專主其事,且司湖之啟閉。歲久浸廢,豪民勢家窺請為田。淳祐三年,守顏頤仲接故牘仍畀寺僧浚之,始于附郭,不足則均之旁近,以及□外。各視產(chǎn)高下,率以產(chǎn)幾千,賦役七丈,使集傭夫,官售其直。凡浚五萬五千余丈,又積其土為三山,中造二橋,復豐澤陡門,置水利局,僧司之。明初分為上下二塘,塘中有岸為界,在水漈、田庵之間。上塘屬三十九(“九”,舊作“七”,非。)都,課米一十九石;下塘屬三十七(“七”,舊作“八”,亦誤。)都,課米一十四石。塘內(nèi)僅出魚荷,依界采捕輸課,猶未免有賠貱之累。中有七里墩,即宋慶元所積四山、淳祐所積三山也?!踩f歷府志〕下(舊作“上”,非。)塘水由七里(“里”,乾隆府志作“星”,誤。)坑來,俗呼“洗腳坑”是也。(“洗腳”,縣志作“洗嘉”,誤。)上(舊作“下”,非。)塘水由尚書塘來,二水俱從清源山諸坑而下。南有二陡門,左名龍須涵,右名郊水涵,俱通溪潮,遇旱則開陡門以放溪潮入塘。灌溉湖心,水漈(府縣志皆作“鈔溪”,誤。)等洋田。此湖有灌田之利,有納課之害,乃勢家豪民忍于填墾,是誠何心!按:此條諸志之字多誤。隆歷府志“三十九”都作“三十七”,“三十七”都作“三十八”;萬歷府志“下塘”作“上塘”?!吧咸痢弊鳌跋绿痢?;乾隆府志“七里坑”作“七星坑”;縣志“洗腳坑”作“洗嘉坑”又皆以“水漈”作“鈔坑”。此等均涉影響,府志“七星坑”緣“七星墩”而誤;實七里坑水下流,乃經(jīng)七星墩也??h志“洗嘉”緣土音洗腳而誤,俗腔腳近“嘉”,然實又是世家坑,所云洗腳已是世家之訛,更作洗嘉,直無謂矣。明天啟五年,守沈翹楚重浚,何喬遠為建“攬古亭”其上,并記云:泉之東湖在古最鉅,其時人民錯莫于武榮山之下,湖之延袤,北距北山,南距海,東距山,西距今郡城之行春門。《漢書》閩越王保泉山大澤中,是其處也。其后郡閣之、廬舍之、田疇之、墳墓之,歷歲懸長。今之東湖,坳堂杯水而已,而廬舍之、墳墓之、田疇之,尚未有已也。北山之石■〈匚外垂內(nèi)〉■〈匚外義內(nèi)〉魏邕,湖水潢漾,以映以蕩,則無有回祿祝融之虞;原田則水可車可戽,歲是以收。離坎之會,文明興焉。設涵置閘,啟閉通海,古之法也。貓人之眉目軒張,血脈流暢,則無札瘥疵癘,和阜嘉生,豈不美歟!宋四百年,泉州浚湖〔一〕,太守二人而已。其一曰,劉公穎;其一曰,顏公頤仲。二公浚湖,封泥〔二〕為山,凡七■〈山咅〉嶁。劉公四之,顏公三之,名七星矣。余未聞也。去今七百有余歲,乃有沈公。公始來泉,見湖之美,徙賓客廬宿候館作新于湖上。自冬徂春,湖則大早,塊不可破。公出私錢謂予曰:吾將遵海而南,放乎七星,用灑其厓,以滋灌溉。誰與我共此?予曰:古卿大夫與先生謀賓介〔三〕焉,至于息正息介,徵否惟所欲。夫子欲之,則遠請從。于是為公大召役卒,一月而竣。舉其閼土,聯(lián)湖為堤,比于斗柄,毋置岸傍,生田疇心。堤下橋之,堤上亭之,亦擬溱洧,悅我士女。公不督鄙,謂可圖事。余于是為公作亭記之。昔在唐貞元,邦牧席公、姜公來游斯湖,俯察遐觀,歐陽四門名亭,載厥盛事。碑堙文存,為重刻之,以與記公之碑參伍并峙。予于是告于邦人曰:史白之渠,由來尚矣。召信臣漢家循吏,亦惟與水相出入。白井、蘇堤,本以興利,名勝隨焉。白不云乎?如法蓄泄,瀕湖千頃可無兇歲。蘇不云乎?失今不治,葑無湖也。沈公浚湖,水氣通矣,火患熄矣,原田每矣,文明興矣,血脈暢矣,眉目軒矣?!稌份d六府,水火居二。民于水火,惡其有余,又惡不足也。圣王治天下,能使菽粟如水火。公茲浚湖,水火菽粟哉!美哉禹功,江淮河漢而已乎?獻澮溝洫,何巨何纖?然則有土地民社之君子,不在顓簿書徵發(fā)期會間明也。公為政大不勝書,在湖言湖。按:此條當與下尚書塘參看,然今日填墾更甚矣。
赤湖在二十一都永寧里赤湖村。長三十八丈,闊三丈,深八尺。停蓄雨水,原無發(fā)源,其水流出古浮橋。
后湖在后湖村。周圍四十余丈,深如赤湖,亦無源,與赤湖俱流古浮橋。
乾湖長闊同赤湖、后湖,俱在永寧里。舊志云:湖在二十二都。
虺湖在十五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周圍三十余里,積水三丈?!斗捷浖o要》:相接者曰龍湖,皆橫山溪澗之水匯流?!踩f歷府志〕與十四都相連。
龍湖周圍二千余丈,積水三丈?!猜c府志〕周圍二十余里,積水三丈?!栋碎}通志》:旁有龍湖亭。元至順二年建。《閩書》:龍湖與虺湖相去僅咫。龍湖大而虺湖小;龍湖水綠,虺湖水赤;二湖若雌雄然。龍湖舊傳與海通,涌沙界其中,或見龍出沒焉;〔通志〕周十余里,舊系官湖。明初始徵魚稅,米四石二斗六升,折銀一兩五錢零,隸河泊所徵解,有漁戶許、留、翁、林、吳五姓承納。湖中產(chǎn)水藻,環(huán)湖田畝,資以灌溉。后為勢宦占踞,凡鄉(xiāng)民水面營生者,皆令受稅。國初勢家奄為已業(yè),年收稅銀三十余兩。雍正八年,總督劉世明檄巡道朱叔權(quán)勘定,湖歸官。年額課米仍令許、留等輸納。署市政使潘體豐議,課米為數(shù)無多,留之仍啟爭端,請行一概捐免,量撥別項抵解,俾小民得以永遠享利,勒石湖邊,民咸稱便。按:隆慶、萬歷二志載,二湖周圍各二十里。《閩書》云:龍湖大而虺湖小。乃通志所載龍湖周只十余里,其說不同。豈非歷年已久,漸次淤塞耶?〔明陳讓導龍湖碑文〕華表山東行赴海,舍于十里之上為馬坪山;二垅東下,盤舞如交龍。旁通而中深,洼然天陵。周四十里,水環(huán)洄渟滀,如金盤承露注膏,歷千古不溷不涸。天將噫氣沛澤,則湖光渰萋變動,彷佛神物飛騰,風雨奉之。居人以為候。中有汦,大可五六畝,藻離離,中方丈不交,探之無止。世傳脈通東溟,名曰龍井。《山海經(jīng)》言“應龍?zhí)幠蠘O”。湖臨海而水深清,無輪蹄漉池波浪之擾,宜為神物主所居。上有龍宮,歲大旱,賢守令皆躬禱焉。焚牒水上,有魚蝦迎牒則雨立至,無則雨未可知也。環(huán)湖而居者三百余家。湖田可四百畝,高黍而下稻,衣食、喪祭、公輸,皆仰于是。湖中魚鼈,肉薄而味輕。惟冬至有鳥北來,避寒湖上,狀如雌雉,黑羽、白冠、鴨掌,肉膩而味甘,登俎可當名品。南隴外捍以海上諸山,匯為虺湖。視龍湖差低,廣袤田畝皆得龍湖三分之二,水常溷而亦鮮涸。昔人取清濁、高下之義以名二湖,因地設也。水東南合流,北放于海。海上風高,潮浪淘沙〔四〕。輕白如雪霰,隨風力山勢飛舞聚散,倏然成山,倏復移徙。湖口勢略藏風,飛沙棲止如邱阜。丁未春,霖溢害稼,人力不能施,惟南隴之麓、赤墩之西,沙頗平下,有實土可施浚導,而虺湖豪姓不肯,兩造久不斷。邑侯宋公曰:吾當往視焉。侯覽二湖形勢,嘆曰:我來其遲矣。漠漠平沙,非有沖齧田廬之患,二水合流順下而東注,無有仇軋猛暴之聲,何為有爭?乃扇揮居民,于赤小墩之西,鑿道以接古溝,順導湖水。民荷鍤成云,歡聲動地,須臾水道通,田禾皆露青穎,民喜而侯亦喜。是歲禾熟,今歲二麥又大熟。惟侯明于地察,德達深淵,行禹稷之道,拯民溺而哺民饑。感侯之德,與湖并深,勒石龍王宮,以垂不朽,歲祀祝公,期于無歇?!矅┦莉J龍湖禱雨頌德碑記〕桐城之南六十里有澤曰龍湖,古致雨處也。旁建廟祀神,遇旱潦,里中人禱此輒應。辛丑徙界,廟傾圮。甲子丑月過里門,謂是有裨民社者,爰涂塈而鼎建之?!跣绱?,連月不雨,觀察佟公及提督梁公顧而憫之曰:噫!孰保障封疆,忍視吾蒼生禍患,不亟為拯救?用祗慎齋祓,告諸神。三月朔已未,佟公則偕郡守時公、邑宰王公,露頂步烈日中,詣龍湖廟,拜取湖水數(shù)斗以歸。遂與梁公設壇于社,文武賓僚俯首在位,相與瀝誠禱告曰:惟天惟神,念茲億萬生民,粒食維艱,其亟降之雨,俾無失時耕播,用活爾黎元,以享乃升平。天若不我降鑒,罔曰厥災我有位,其敢辭厥咎?是夕齋宿梵宮,越數(shù)夕禱益虔。吏以回署白,不聽。用是精神上格,山川神祗響應效靈,丁卯雨,戊辰又雨,民以為未足,是夜復大雨連朝,遍四郊。由是高者其原,卑者其隰,罔不田畝浸淫,溝渠渟滀。農(nóng)人皆沾體涂足,扶犁驅(qū)犢,乘時播百谷,舉欣欣相告曰:時哉雨乎,向慮不耕收,今幸哉!庶幾甌簍滿篝,汙邪滿車,吾父兄子弟,得含哺鼓腹以樂康衢者,伊誰之賜?夫非我公之德洋恩深,直與郇黍、召棠并留惠愛于勿替哉!咸愿刻石廟左,以垂將來。余既為之紀,仍系以詩曰:御災捍患,明神之職。布德施仁,有位之澤。爾耕爾憂,豈無田疇?時雨不降,嗷嗷其憂。我公蒞止,神人胥喜。格彼丹誠,膏霖遍爾。蓄乃溝渠,爰菑爰畬。必有喜夢,占曰惟魚。黃童白叟,歡呼叩缶;既歌且舞,相勞以酒。神明洋洋,湖水泱泱。我公之澤,萬紀攸長??滴跛氖迥晡逶铝⑹?。
沙湖方五里,深一丈。
方湖方二百八十丈,深四丈。
姚湖方四十丈,深九尺。以上俱在弦歌里。
石烏湖在四十都勸善里,長四十七丈,闊十六丈,深三丈。
水月庵前湖在十二都仁和里。
錦安湖頭湖在一都前園。
潘湖在三十五都,今淺淤。
段家湖在義成門外二里許,今淺淤。
監(jiān)湖在二十七都湖中鄉(xiāng)。

塘四十有七

尚書塘在三十九都棠陰里。《圖經(jīng)》:塘周回二十八里。〔隆慶府志〕:與東湖僅隔仁風街一帶。東湖在街南,尚書塘在街北。唐貞元五年,刺史趙昌始開此塘,名曰常稔。后召為尚書,民思之,因更名曰尚書塘?!斗捷浖o要》:水由清源山諸坑而下,灌田三百余頃。今多塞為田。
茭塘宋嘉定七年,邑丞趙彥寓修。灌田七十頃。以上二塘俱在棠陰里,舊志作鸞歌里,誤。
仆射塘亦在三十九都棠陰里?!斗捷浖o要》:唐元和二年,刺史馬總開浚,灌田數(shù)百頃??傎浧蜕?,后人因名仆射塘。俗號白土塘?!猜c府志〕:后湮塞,廢為田。
林塘
香火塘
蓮塘
翁圳塘以上俱在四十七都常建里。
逕塘
蘇塘二塘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俱清洋陂分流。
赤塘在二十九、三十都和風里。長一百一十丈,闊一十丈。
盈塘在二十七八都永福里。羅裳崎山諸溪澗水,俱潴此塘。與大沙塘相通,下流煙浦埭六陡門出海,長一千三百余丈,闊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旁設四陂,通小渠灌田??滴跷迨哪?,里人張?zhí)旄>杩?,陳世坰董之。又就塘筑田三十余石,為修陡門、涵岸之費??な貏①├毡o其事?!栋碎}通志》:旁有十里湖光亭,明永樂間修,今廢。
吳店小塘舊志只稱永福里有吳店小塘,并無注坐土石去處,亦無方圓、長闊丈尺及灌注某方田土若干。緣民心不古,開報難憑,姑據(jù)舊志,空名存之。
郭巖村塘并無灌注。
洋塘長八十三丈,闊二十丈,深一丈六尺。
清塘方八十五丈,深一丈二尺。已上俱在永福里。
洑田塘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塘市等鄉(xiāng)?!猜c府志〕:周圍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靈源,五都東洋諸山之流俱入此塘,會流最廣。舊傳九十九溪之水入六首塘,惟湫田塘居多。中有石牛,水漲不沒。鳴則堤潰,蓋因入流多也。鄉(xiāng)人立祠祀之,名牛后宮,為十九都鄉(xiāng)約所。又有洑田祠,為二十五都社會。塘有北斗門六間,小涵九所,下有謝埭新塘、蔡塘潴水,慮水漲堤壞也。塘建自宋,郡守王十朋、真德秀,里人柯棟設規(guī)建堂。后岸崩陂廢,明天啟五年,里人龔云致修筑?!裁髑f際昌修塘碑記〕吾邑負山帶海,田畝不能十之五。佃作而食者,半在邑之南。其為灌溉潴蓄之利,曰溪,曰溝,曰塘。溪通潮汐往來,歲不苦旱。邇溪道壅閼,稍雨輒苦潦。溝自青洋陂入,沿江經(jīng)吟嘯折為上下兩溝,以各通于海。塘凡七,盈塘與沙塘合并為一,最大。其次則洑田塘,周圍三十里,灌田環(huán)十九都,廿五、廿六都,畝八千有奇。其泄易涸,上吸九十九處之流,雨驟至,其潴易漲。岸一帶當東南、西北之風,波浪沖激,易以圮壞,則罄潴傾流,水旱交告病矣。曩怡顏柯公設陂規(guī),捐逸老堂以祀土神。都民歲請當?shù)?,擇諸子醇謹者一人掌陂事,時其蓄泄,固其堤岸,率以為常。年久法弛,受事者勤惰不一,加以雨陽不時,塘日就淺,岸日就圮,都民苦之。潤寰龔先生念切桑梓,深憫艱食,壬寅歲請于惺涵顧侯,履畝開浚,頗有成績。未幾而先生以滇命之任。更歷一紀。天疊降災,堤岸復隍,陂塘成野,歲不能一稔,民之艱食日甚。先生歸,捐俸余,鑿石列岸,自陡門之西新涵沿岸一帶,盡以石砌筑之。費幾三百金,不問都民斗粟銖錢。更慮暴雨漲流,一陡門難以驟泄,遂采眾議,破沮格,就橫涵直圳復設瀃二間。而后乃今蓄不虞圮,流不虞漲,洑田其永為樂土乎!又念祈祝土祠頹毀,鳩眾修葺。神人欣協(xié),春秋告稔。闔都士民,歌且舞之。伐石勒碑,以垂不朽。因僭為之記。國朝雍正八年,令王之琦命鄉(xiāng)紳柯偉生、柯可棟董修。乾隆二年,令胡格清復埭尾占墾者。
新塘接洑田塘小隙。
蔡塘亦接洑田塘。
太沙塘與永福里盈塘相通,周圍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東至橫頭下山,西至翰林埔,南至應臺橋,北至十里湖光,計長三百六十丈。水漈一所五間,大深涵一口,小涵一十一口,導源于波斯溝。舊有沙堤亭,詳見古跡。已上俱在聚仁里。
小沙塘在二十六都蓮花橋。長二里,周圍十里,其水獨清,亦名濯纓塘。旁設水漈三間,陡門一間,小涵四口。《八閩通志》上有灌纓亭,元季建。明洪武間修?!堕}書》:小沙塘一名濯纓,以其水清于大沙塘。今大小二沙塘,多填為田矣。
白騎塘在二十三、四都,方二十八丈,闊三丈,深九尺。
周塘長一十五丈,闊二丈,深五尺。
梅塘長四十三丈,闊一丈五尺,深七尺。
龜湖塘在二十四都,長一千八百余丈,闊八十二丈,深一丈。東至塘后村,西至石獅亭,南至塘岬村,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畝。宋郡守蔡襄定塘規(guī),明嘉靖間郡守童漢臣增立塘規(guī),林、黃、蘇、鄭四姓,管修堤岸。萬歷壬子,林學梧修堤閘以捍怒潮,至國朝壬子,林孕隆重修之。晉令李元琳刻塘規(guī),俾掌陂者世守?!裁魍跎髦旋敽灥卤洝常阂貣|南鄉(xiāng)之田,皆仰水于湖。其浸鉅而灌溥者,龜湖為最。環(huán)湖而廬且萬家,支村析聚,櫛比衽聯(lián),總其鄉(xiāng)之名曰龜湖,蓋以湖名其鄉(xiāng)也。寶蓋、金鞍、玉屏諸山之水,灑為四溪,流入于湖。瀕湖仰水之田,度萬余畝,民蒙其利而不能知其始所由作。惟蓄泄之節(jié),淤決之禁,臚列科條,謂之塘規(guī)者,知其始于宋蔡忠惠公襄守泉時所留也。號湖以塘,蓋笆俗方言云。湖水之利于田若是博,故有堤以捍海,堰以陘潦,坊以潴止,庸以宣流,而嚙淫潰泆之害,必有資于人力,歲治月修,然后無水害。庸之啟閉,有惰以妨時,有奸以病眾,而豪右之侵爭,狂狡之盜詭,皆所以為湖之患。其具不得不出于政刑,所謂規(guī)者,實于是取之。由宋至今,殆五百年,守陂之夫雖具,而官弗予直,故守者常怠而廢事。屬南衡童公來守郡,以事行治屬,問民利病,而龜湖首及焉。民方欲言,公顧就而問之,即符下晉江無留牘。又盡民之所言繙牘,得所為增議塘規(guī)二十九條,行之其鄉(xiāng)。公善以寬碩接其民,使樂于有為,不待撻罰而相誡以率禁。其勤也,無斗酒尺帛之勞而自勸,湖以無患。比歲洊登,田入羨倍,粟溢他鄉(xiāng)。人皆以侯之福我也,相與伐石勒公之德,且期以申勅是規(guī)之詳于不廢也。觀古治民之吏,以循良見稱,其善非一,而水利之興修為最。鄴之白渠,蜀之離堆,楚之芍陂,越之鑑湖,尤其著者也。作者非不欲為無窮之利,而修復之功,每有待于后人。蓋民庶乖分,世序遷易則弊萌,蠹穴伏于其間。如芍陂作于孫叔敖,至何武、鄧艾、劉頌、魏欣、趙軌,歷數(shù)世皆以有功于陂,為民所記。而馬臻、孟凱尤有記于越,以鑑之功也。觀其所為,如伐木通榛以納眾流,增辟水門益廣灌溉,計功受分,使大小戮力,與夫禁民壅湖為田,立水約以裁貪爭,皆于續(xù)規(guī)吻合。蓋古今異便,而水利興修之宜不越此也。斯規(guī)之有裨于湖,而不足恃以不廢,法固有待乎人者。故予特為記之,非徒副民之請以述童侯之德,將以遺后之為政看于無窮云。國朝乾隆壬辰秋,霖雨岸崩百余丈,鋪錦鄉(xiāng)鄉(xiāng)賓黃汝燾暨侄時芳修筑,費白銀八百余兩,鄉(xiāng)人欲伐碑紀德,燾力辭之。
象畔塘長九百七十八丈,闊七十丈,深一丈。東至龍窟村,西至大洋,南至后頭村,北至石畔村。
后田塘長九十八丈,闊二十丈,深一丈,原與象畔相連,后并為象畔塘。二塘無源,惟宜浚深,候雨蓄術(shù)。已上俱在江陰里。
拱塘在十八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廣五百四畝四十步,深七尺。東西各有泄涵,宋嘉定二年,邑丞趙彥寓修。
李安塘在十四都勸善里燒灰壩。長四十五丈,闊一丈,深一丈五尺。水自十二都東畔流來,通于虺湖。
許塘在十四都鳳髻山下。長四十八丈,闊五丈,深一丈。
新塘
洪塘俱在勸善里,今被沙壓。
塘邊小塘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周一百丈,深五尺,水流塘下坑,通龍湖。
呂塘在七、八都修仁里,地名安海。周一十八丈,闊十五丈,深一丈。
寺前塘周二十三丈,深三尺。
曾韋塘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萬慶重修,亦名埭。詳見下西埭。
甘塘周二十一丈,深七尺。以上俱在修仁里。
周穴塘在五、六都仁孝里周嶺坑,環(huán)六十丈,深五尺。水從山頭坑流下,東西皆山,南北皆田。
新塘在蓮坑,周三十余丈,深五尺。水自東宅坑流下,東西俱至后山,南北俱田。
柳井塘今名白浦塘,在林厝前。周六十丈,深五尺。水自新亭坑流下,東西俱山,南至大峰,北至田。
王塘在王塘村。周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水自靈源山懶儧而來,流四都蓮湖溪,出東北為五都界,西南為四都涂安村界。
許塘在登賢村。周五十丈,深四尺。山窩新筑,無源流。以上俱在仁孝里。
上五塘長一十五丈,闊五尺,深一丈。
黃陂塘今呼石頭壩,周一十二丈,深一丈,水自六都下黃村而來,通八都安平內(nèi)市橋。已上俱在三、四都務本里。
謝陂塘東西六丈五尺,南北一丈八尺,深四尺。今無。
莊塘長三十五丈六尺,闊二丈,深三丈。今無。
曾塘長二十五丈,闊一丈五尺,深三丈。今無。
上塘、下塘在碧湖,發(fā)源于水磨坑龍?zhí)?。已上俱在一、二都養(yǎng)能里。

陂八十有四。舊府志南塘陂重出,作八十五,誤。除六陡門、三陡門不稱陂,則止八十有二。

赤霞陂在三十七、八都鸞歌里。長一百余丈,深五尺。
泉山陂在三十九都棠陰里。水由清源諸坑而下。長一十余丈,闊三丈,深五尺。水流尚書塘,下東湖。
留公陂在四十一都愛育里,舊名豐谷陂,在谷口,今俗呼陳三壩。宋右史留公元剛筑。深廣丈尺。見下顧珀碑文。陡門有五,留氏莊在焉。堤埠臺廣,望之屹如長城。真文忠公記之。(此記失載。)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土堤為溪漲射嚙,守屠倬因陂左筑石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睬耩B(yǎng)浩為記〕陂鄰洛海,群溪合流,率匯為巨浸,奔放橫決,湍悍嚙堤,堤善崩。民薦堤之薦崩,田沒為沮洳。屢易主,民如寄客,雖簡其賦,緩其徵,而不可以必留。屠公治泉之明年,廉得其狀,乃召諸長老,躬行相度,衡水勢之高下,曰:是不可斗,宜分而殺之。乃捐羨緡,乃簡徒庸,始事訖工,凡二十有六旬而石壩成。長三十有六丈,廣半之。堤岸、陡門,以次修治。增圯補頹,咸有經(jīng)絕節(jié)勞,人人歡悅。厥功既成。曩之毒田,化為甘壤。民庶相與謀:勒貞珉以永不忘。告邱子曰:愿有紀。邱子曰:循吏之不見于世也遠矣。叔敖、召杜,史以循稱,凡以芍陂、鉗盧之役,至今光昭簡冊。公茲杰跡,利物厚生,永永不極,論古對能,詎有愧哉?紀其曷辭,系之詩曰:維泉有陂,在邑之東。海若構(gòu)災,逭誅蛟龍。灌莽百里,大浸崩潈。嘉谷罔殖,痌我三農(nóng)。公曰予責,御災鍵患,佚道使民。民曰不倦。乃令乃期,親督以麾。庶民子來,孔力且時。公曰瘁止,手拊摩之。有堤如虹,有壩如坊,洪流溢川,是泄是當。貫畦浮塍,開寶灑澗,不我為壑,亦不以嘆。維反乎覆,桑田以復。夏稻冬稌,隨時代熟。民餱不愆,神糈亦續(xù)。民曰我公,說以先民。飽我惠我,維公之仁。維公不居,曰我何有?民之戴之,如纊挾肘。憲憲我公,文武吉甫。公乎陂哉,其與不朽!后民建祠祀倬,以筑時縣丞林才杰董役有功,并祀之。汪旦為記。(此記失載。)越二年乙未,陂又壞,守王士俊重修。〔顧珀為記〕留公陂距郡城二十五里許,舊名豐谷,宋右史留元剛筑也??v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視衡十之二。外捍海潮之入,內(nèi)防溪流之出,創(chuàng)五陡門以時蓄泄。晉江、惠安之田,利其灌溉者,可二千六百余畝。厥賦二百三十石有奇。其崇若垣,其跨若虹,其獲倍他壤,水旱所不能災也。實維留公之庸,故名留公陂。真文忠公記焉。余少時至其處,每嘆其功之偉而慮其有后憂,蓋水發(fā)源于白洋覆船山,會于諸溪,暴雨泛漲則射嚙無余,陂能保其不壞乎?陂壞則溪水泊于海,稼其能奏功乎?時予偶然之見,猶來意其言之必符也。迨嘉靖癸巳,土陂果射嚙于溪漲,郡守屠東厓公詢眾議,因陂左筑石陂二十二丈,(此句與邱記不符,蓋邱記載三十六丈也。)以殺其洶涌之勢。民方賴之,適更任南陽,去未幾而陂壞。王方南公嗣來,珀以此告公,遂發(fā)公帑贖金為倡,經(jīng)始于丙申仲冬,越丁酉孟夏落之。用是水順故道,復潴于田。今春大旱,谷種多有不入土者,獨此得以及時樹藝而獲豐年之登,方南公之惠溥哉!國朝乾隆二十四年,洪水沖決,郡守懷蔭布、邑令王勛檄巡檢林懋懿修筑。此條乾隆府志所敘微混,略訂之。
深陂長四十八丈,闊九丈,深二丈。
寺前犢陂長一十三丈,闊三丈,深八尺。
淥水陂長十丈,闊三丈,深七尺。
郭景陂長三十余丈,闊二十丈,深一丈。已上俱在愛育里。
施陂在四十二都至四十四都善政里。
王陂
王前上塘陂
王前陂俱在善政里。
伏烏陂在四十七都常建里。水由犬嶺山下白虹墌,流通仙游縣地方。
石壁陂水由花溪林下。
洪巖陂水由石壁陂下。
八丈陂俗名大房陂,水由圓覺墌下。
都林陂俗名觀音陂,水由建興山墌下。
倉陂水由常建里觀音陂下。
大陂俗名大埔坡,水有二源,一源圓覺墌下,一源建興山下。
韓陂一名曾陂,深二丈。水由常建里大埔陂、石壁陂流下,出南安六、七郡牛角潭,至金雞橋出海。“雞”,縣志作“溪”,非。
楊木陂水由常建里楊木墌出,至鞏橋通仙游縣界。已上俱在常建里。
徐陂在三十六都臨江里。長一百二十三丈,闊二十二丈,深一丈。
鼓雷山陡門陂在三十四都興賢里。〔萬歷府志〕長一十里,闊四丈余,灌三十三、三十四兩都之田。創(chuàng)自明初,后圮。正德庚辰,義民吳賜等砌筑,設陂夫四十名,專司啟閉。〔知縣沈崧記〕出府城西南三里有雷峯水利,上接山澗,下通海潮,特以無所蓄泄,歲常寡登。鄉(xiāng)人因筑大閘,朝放汐閉,灌田萬頃,有司為之免其夫役以償其勞。據(jù)故老遺記,景泰六年也。是后水沖,頹圮益甚,久不克修,農(nóng)者病焉。鄉(xiāng)耆吳賜等請于臺察,程公以水利重務實切民瘼,復設陂夫并力筑守。余茲承命,來興是役。斂財鳩工,閱數(shù)月而成焉。諸里老幼,咸壯其功。余謂是閘也,使有景泰之筑而無今日之修,則前功巳廢;使有今日之修,而非程公之德,且工繁費廣,賜等其能奈之何哉!是又后人所當念者。
六里陂此條須與下六陡門、三陡門、湮浦埭以及西坂湄、上福湄等參看。是陂在郡城南關(guān)外,自二十七都至三十五都永靖、和風、永福、永祿、沙塘、聚仁六里,內(nèi)積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納清瀉鹵,環(huán)數(shù)十里無田不資灌溉,設有陂夫、陂首。明陳衢、李俊育葺陂有功,至今陂首皆三李、陳、蘇五姓為之。詳見諸陡門?!裁麝愯≡⒔鹆暾摿镖樗c王石岡侍御書〕晉江縣二十九都,有灌田溝水,名曰六里陂,其實不止六里,迂迥曲折有四十余里也。陂在本縣,為水利之最大者。其余陂塘,不能當其百分之一。水旱荒歉,民之饑飽,官之徵科攸系。舊設陂首一名,擇本都有恒產(chǎn)、恒心兼有才干,人所推服者為之。一任三年,不免差役。陂夫四十二名,多是下戶寡丁,一役三年,甚為勞苦,例于該年均徭內(nèi)編排。其他小陂塘,不得比例。緣此陂,閘有大小十余所,其閘之大者有三:曰六陡門,有閘六間,水漲則開,放流于海;曰上福湄,有閘一間;曰西坂湄,有閘二間,水漲則開,放流入于下溝。下溝屬本縣二十七都里班,會于西坂湄。閘之上約曰:上溝水深,直有一丈則放下一尺,水深五尺則放下五寸,大率十分與一,永為定規(guī)。蓋下溝短淺,容受不多,而灌溉亦無幾也。近年下溝有一二豪民,遇天旱則率眾執(zhí)兇,夜到閘上,用斧破開板鑰,將閘板盡底取起,船載去家,上溝將涸猶不肯還。及下溝容受不得,則放下于海,甚可惜也。夫自為民父母者言之,則彼此皆赤子,安有上溝多水而不分以與下溝?但欲適均耳。天作旱,意不豫密關(guān)而混漏泄,惟恃上溝有水以為無恐。至上下俱竭,乃謀力爭,此何理也?又瀕海咸潤埭田,其岸亦不預先修整,為海水擊崩。及岸既補,則大開埭閘,多取溝水洗咸而放下于海。且埭田多是豪家之產(chǎn),以故二家管水陂首,皆不敢禁止。又上溝六陡門閘于弘治年間曾被洪潦沖倒,府縣委官起集丁夫千余人,費銀千余兩,修補五六年,不得完密,農(nóng)夫困甚。今觀西坂湄閘兩邊土石亦已傾墜,若不先加修補,一旦壞倒,其害可勝言哉!此皆為陂首者之責也。近年陂首以陂夫不齊,又被奸惡告誣,以故都民多不肯為,而愿為者又不可人意,將如之何?蓋陂首三年一換,亦甚辛苦。不有所利,其誰肯為?倘為此者能而且勤,或旱或水,開閉不失其時,則其于農(nóng)也,尚亦有利哉。既能利人,亦當使之自利。其于船只木頭小稅,及收成時丐取禾把,亦是土俗舊例。官府可定為之限,陂首不得多取,挾怨不得妄告。至于陡門崩壞,海埭漏泄,兩溝爭水,或至殺人,則責有攸歸,而陂首亦不得辭其責矣。若陂夫人數(shù)亦當照舊編排,免其差役,始肯向前受勞。其保立陂首,須得通都里老當官保結(jié),不得徇私。大凡有職事者,須得才干之人辦之,若徒謹厚與富豪不可也。有才肯干事,不問貧富皆可。因執(zhí)事者周詢民瘼,下及芻蕘,故敢據(jù)事直敘,不能以文。又使節(jié)催忙,不能盡所欲道,尚容告歸面陳為惠?!灿峙c張堯軒大尹書〕仁,生理也,庭草交翠,陽之動也。此濂溪先生作圖之本也。故萬物得所,謂之春。一夫失所,謂不足以盡仁。伊尹、周公之相天下,龔、黃、卓、魯之治郡縣,貽芳傳美于汗青而不使之朽者,非有他道也。完養(yǎng)其方寸間之生生者耳。執(zhí)事治吾晉江三載,始則人畏,中則人敬,今其兼畏敬而且甚愛者,蓋向也以義濟仁,得子產(chǎn)水弱火烈之喻。今則陽春和煦,抽萬木萌芽于嚴霜凍雪之余也。然堂府深嚴,云樹掩映,外邊之寒亦有不盡知者矣,敢恃愛一達:敝郡有六里陂,上承九十九溪之水,下涸數(shù)萬余畝之田,耀金沉壁則萬姓嘯歌,赤地滔天則一方憔悴,其所系蓋不小也。舊時官設陂夫計有四十余名,夜則行巡溪潦江潮,畫則補砌長湄巨岸,沖冒風雪,出沒波濤,其勞亦云甚矣。故小民中稍有智力能趨避者,多方逃走,不就此役;其受此役者,皆丁力貧寡昏懦無告之人也。蓋其為役甚勞而又有三年之久。夫以至愚極困之民,當最勞甚久之役,巳為可哀;而該圖里老之犴猾者,又欲要其酒食之盛,然后為之呈稟免役,不爾則雖有明文下帖,亦無由上達于父母之庭,盡棄前功,復編新役。欲告訴則口澁舌頑,見吏胥則魂驚膽落,徒爾呼號天地,默說艱難,無可奈何。典其風日不蔽之茅,甚不得已鬻其乳哺將成之子,此皆目見,實亦動情。匪有希圖為之解釋,伏維興哀于無用之地,垂德于不報之所,不曰編排已定,務使枯槁復回,則豈惟召伯之棠,百年春茂,行將見燕山之桂,五折秋香?!碴愖尩茸嗤ㄋ省掣=ǖ忍幊行颊顾救莞畷x江縣二十九都軍民等籍陳讓等謹奏,為懇乞天恩,俯從民便,疏通水利以備旱傷,拯救生靈事。臣等住居閩越,在京師萬里之外。本府襟山帶海,西南千山之水,東奔海而不及,逗而為溝,匯而為浦,袤延五十余里,灌田數(shù)萬余頃。臣等環(huán)居水匯,計四十三鄉(xiāng),約丁口五十余萬,皆以農(nóng)為生,以水為命。近因地道變盈流謙,溝浦日漸平漲,附近勢家惟圖自利,因高為田,以致水積不深,灌注不廣,雨集則傾卮之勢莫遏,雨霽則焦釜之形遂成。重以旱嘆為災,農(nóng)民重困饑餒,餓莩枕藉。溝壑利害迫切,控訴無門。告諸府縣則為豪家所阻,不得疏浚。雖經(jīng)上司屢行禁革,而天高地遠,前弊益滋。臣等雖居海外,蚩蠢無知,皆知皇上是至神極圣天子,專以撫恤小民為心,不忍棄一赤子于非命。故敢匍匐萬里,赴恕闕下。伏乞憫念元元,勅下都察院行該巡按衙門,著該府州縣督令臣等附近得利小民自行設法。合力疏浚,潴水灌田,以供國稅而養(yǎng)父母妻孥。其一二高漲不堪浚導去處,亦與臣等四十三鄉(xiāng)小民分畫耕種,以補前功。或以補納本都無挨糧米,永為定規(guī)。其余侵占,盡數(shù)量出,一體施行。則臣等數(shù)萬余命,世世全活,皆陛下之賜。臣等無任螻蟻望生之愿?!仓咧莞愄筚浝钏剀幹M玨世掌水利有功序〕天下之大本系于農(nóng),農(nóng)之大本系于水利。蓋自稷之播種必資禹之治水,然后蒸民乃粒,萬世永賴。水利所系之大,有自來矣。晉邑之南,舊設水利,陂曰六里,內(nèi)積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大溝小澮,支分派別,環(huán)數(shù)十里之內(nèi),無田不資灌溉,晉人生養(yǎng)之源,蓋半于斯焉。然自昔以來,其患有二:淹則洪水泛濫,而六里數(shù)千丈之地狹隘,泄或后時,遂崩潰無余;旱則源流有限,而上溝數(shù)千頃之田仰給,守或不謹,遂盜泄一空。于是乎溝澮皆涸而饑者弗食矣,于是乎工役歲興而勞者弗息矣!于是乎不均不和而爭奪者弗可得而御矣!惟我鳳池素軒李公,憫民苦窮,世任其事,以除斯患,實天生德以祐一方者乎!蓋是陂一崩于正統(tǒng)壬戌,乃祖淵泉公諱瓛為眾推舉,首董其事,起一邑之力,勞心焦思,經(jīng)年始成其功。再崩于弘治辛酉,狼狽尤甚!公乃上接祖武,捐己貲為一邑之倡,相地宜為遠久之圖,歷星霜,冒風雨,變舊基而改筑之。是陂視昔為益固,崩潰之患于是平息焉。繼是之后,眾又舉公董之,乃命季子宗綸復任其責。時尚苦于盜泄也,公乃曲為區(qū)處,令當適南之橋,重筑一壩?七分堤壅以為六里之利,三分中流以為下溝之資,上下兼濟,內(nèi)外適均,且舟楫亦不至于阻隔,人皆便之,盜泄之患于是乎息焉。于戲!公之任責,以淵泉為之祖,以宗綸為之子,前作后述,一家之仁也。公之成功,于崩潰則既固,于盜泄則既防,安居粒食,萬民之利也。積一家之仁,以為萬民之利,盡萬民之利而賴公之一人,所就豈其微哉?吾知德厚流光,功深報遠,公之乃子乃孫,奎聚黌宮,振拔淬勵,將必不日拔茅而進。推充發(fā)泄,舉天下之生民而安養(yǎng)之,公之仁不止乎一家,公之利不止乎一邑,公之食報以福以壽,當悠遠而無窮也。余少與公游,涵泳于公之仁也深矣。茲因士大夫大參李公諱汝嘉、乃弟汝升等,相與祝公之壽而嘉公水利之仁,故樂道而表章之,以俟他日觀風之采,且以期待公之子孫者。
六陡門此主出者,在湮浦。詳見下湮浦埭。
三陡門此主入者,在潤石。古有渠,廢自宋朝,塞二百余載。萬歷初,觀察楊公際會,以六里陂所灌田居邑之半而源不遠,始尋故渠疏之?!蔡K濬為記〕周禮司徒氏建步立畝,通原陵藪澤之利,別封畛,疏畎澮,雖亢不菑,其備豫也。后世若史起之于鄴,鄭國之于秦,白公之于趙,類皆注填閼于高邱,化舄鹵為沃壤。故民歌曰:“趙國在前,白渠起后。舉臿為云,決渠為雨。且溉且糞,長我禾黍?!币嗍鼛缀豕胖z烈哉!吾郡故有新橋溪。合南安、安溪、永春之水而東注之海,其流甚巨而所溉田無幾。由新橋而東南為六里陂,所溉田居邑之半而水源不甚遠。蓋嘗有欲決金雞上流以分南鄉(xiāng)余溉者,至塹山谷,壞廬墓,利未及興,病者相踵,遂竟報罷。今年祝融為政,鄉(xiāng)多涸澤,觀察楊公日憂云漢,詢民瘼,而浚適以計吏過家,謀之老,更求興水利以効芻蕘萬一。有謂溜石故渠可通活水者,即往眡之。彼此相距僅數(shù)百武,無陵谷相限,無壞人廬,無移人冢。有陡門圮,弗治,可新之。故跡宛然,疏之易易耳。遂聞之觀察公,公忻然納焉。即日檄郡邑委官董役。而郡刺史汪公,佐守姚公、陸公、劉公,各樂成其事。都民聞之,權(quán)呼恐后,執(zhí)畚持耰,不戒云集,甫十日而告竣功。公同黃懋新憲副及浚觀焉,但見流水下注,清可鑒發(fā),沮洳之澤,俱為巨浸矣。是日也,里正、農(nóng)夫環(huán)而歌者億計。公賜之酒食,赍以花幣,人人爭加額,謂公來何暮也。浚聞溜石之渠,廢自前朝,郡乘不載,故老靡詳,湮塞二百載,即銳意水利者,不求故道之易而為鑿山塹谷之艱,豈天閟之耶?今不費一公帑,不煩一公旬,萬年之利,一旦頓興,無亦公之精神竅于山川,故數(shù)百年未聞之利,直俟公而成之乎?浚方與公婆娑樹下,忽報新水方漲,又長四尺強。因取酌而歌曰:風習習兮水泱泱,水泱泱兮生稻粱。江流萬里指扶桑,與公坐兮水中央。借江流兮泛霞觴,閑鷗洛鷺晚相將。遡余波兮流且長,何以贈之蘭為裳。懋新君和曰:溜石之水清且旨,一瀉汪洋幾千里。百年湮沒人不知,疏渠自我楊侯始。楊侯一語萬民趨,神為役兮鬼為驅(qū)。變瘠土兮為膏腴,公來視兮樂于于!歌竟,因識之,以補郡乘之缺者。后陳衢筑陡門一坎,李焻、莊際昌增筑二坎?!怖钍逶獢㈥愥楣Φ卤啤硶x江六里陂水利,紫峯先生論之詳矣。大約謂此陂上承九十九溪水,下潤數(shù)十萬畝田,必擇有恒產(chǎn)恒心才且勤者掌之。水旱蓄泄以時,既能利農(nóng)亦當使之自利。如舟木小稅及秋成取禾把之類,官為畫一。掌陂者不得多取,兩挾怨者不得妄訐。此先生留心民瘼忠恕之言也。今去先生未百載,人心不古,掌陂之役,自好者不為,而為之者往往先利而后義。惟孔伸陳君不可及,君諱衢,紫峯先生孫也。其掌六里陂,自萬歷已卯至壬午始,壬寅、癸卯又掌焉,戊申至今癸丑又掌焉,皆強而后出,固辭而不獲。其掌陂也,豫水旱而為之備。雨則竟夕不寐,策杖觀水勢,督陂夫啟放,瞬息不少緩。故久雨、驟雨而無浸涌之患。霽則急閉之。旱則晝夜巡行,無敢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時,鄰壤亦分余瀝焉。若茲可謂才且勤矣。至于木石船貨,有過閘之稅?;虍€取其禾,或家徵其谷,或設罟以收魚蝦,曩所視為固然者,一切禁革?;蛟唬簽樵锥o粟,贖人不受金,得無過乎?君曰:吾以無愧于心耳。憲之粟其名曰與,賜之金其名曰受。今斂則非與也,稅則非受也。曾見夫閉閘而稅者,稅入而后閘開,則鄰于要也。遺秉滯穗,其與幾何?強者爭而弱者誶,則鄰于攫也。吾不敢為要且攫,非以為廉也。若茲則利農(nóng)而不自利矣。陂夫稍食,分給如期,值官未及頒,則取諸懷而與之。陂岸崩,自捐三十余金砌筑,不煩里旅。陡梁缺,亦如之,至鬻田以充焉。或曰:費哉惠也。君曰:吾以盡吾心焉耳。捐數(shù)畝之田而貽鄰里鄉(xiāng)黨數(shù)十萬里之秋,孰與夫胥而稿也?曾見夫醵金而齟齬難合者,曾見夫鳩工而嗷嗷莫應者,吾不能為其難,寧為其易耳。若茲則損己以利農(nóng),紫峯先生猶難之矣。薔紫峯有萬物一體之懷,未得大布于天下,而拳拳桑梓利病,凡三致意焉。今君克紹厥志,四子皆有聲庠序,將大紫峯之澤未艾也。鄉(xiāng)髦倪德君甚相與,伐石垂不朽而徵余言。余惟今之豎碑于途者相望也,亦有如此石之無愧辭者乎?遂忻忻載筆焉。〔丁之典序李、莊二公功德錄云〕溜石廟前陡門,建自萬歷癸丑,涵江陳象西諱衢,督學紫峰公裔孫捐資新筑一坎,浚導溪流,少卿李公鹿巢諱叔元為之立石郡南道左。鄉(xiāng)人念其德澤,建祠塑像祀之,而溪流猶未廣也。逮天啟二年,會狀莊公羹若諱際昌捐田,兵科李公唐谷諱焻為春元時,構(gòu)石伐木,鳩眾經(jīng)營,拓增陡門為三坎,數(shù)月告成,其利有倍于昔,其功堪垂不朽云。國朝康熙三年、八年,兩遭洪水沖決,焻子廷碩捐工修筑?!矎垵摲蛴洝匙詣?chuàng)建三陡門以來,澤及百鄉(xiāng),凡享其利者,謳頌不衰。邇因甲辰洪水,陡門左右臂崩潰,己酉復大決,任陂者委卸其責,父老相顧,不知所出。幸諫議唐谷李先生長公諱廷碩者,念先績傾頹,自取祖山栢木二百株,復捐工、捐銀為倡,諸鄉(xiāng)協(xié)力樂助。時六月興役,霖雨洊至,眾議讙成功之難,獨李長公識堅志銳,謂天祐下民,必無雨患。履危歷險,曝暑日中以董其役。果爾夏雨無波,海潮縮退,兩月之間,竟成厥功。既成之日,斷橋再完,水流復滿,渡濟之利,既已宏遠,灌注之貽,殆將千里。昔人有云,農(nóng)忭于野,商歌于市,況如斯役者又當如何耶?夫諫議公之拓造,在南宮未魁之日,厥后名位勛業(yè)爛然,天之報施善人不爽也如斯。茲者克紹前業(yè),無愧群望,其受祐寧有涯哉?是歲秋冬大旱三月,四野俱無粒收,惟百鄉(xiāng)受此灌注者全獲西成之利,即下溝十三鄉(xiāng),錢嶼三四鄉(xiāng),俱得分澤沾惠,歡頌遍野,其可恍惚呂公陂耶?蘇公堤耶?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焉。余忝在懿親,稔知其略,欣從眾情,為文以銘其事于石,將以存厥跡于不忘云爾。三十七年,郡守李大章、晉令李元霖、里人李為觀,各捐金重修。其淮渠內(nèi)有三山,澇至瀠匯,提督藍理設為湮浦埭田,以淹上鄉(xiāng)。諸涵漏泄,網(wǎng)漁難于節(jié)制,始筑湮浦陡門。官定五日一放,辰開酉壅。溜石廟邊有藍提督生祠。六十年,令黃錫策捐買,通詳為水利功德祠,以祀陳琛、蘇濬、陳衢、李焻、莊際昌,以棲陂夫。復詳定陂夫工食。雍正四年,陡門兩岸崩壞,知縣葉祖烈重加修筑。其后祠館沒為塘汛,焻之裔孫李保,復于乾隆二十五年就祠地新筑陂館二間,以為陂夫棲宿之所?!怖顓f(xié)仁梓五姓公修陡門壩垾碑記錄〕晉江六里陂水務,歷代為本都三李、陳、蘇五姓輪掌,其先世各有功德于民,或載郡乘,或勒碑石,或詳之縉紳先生序文,班班可考也。后人繼序,雖極艱難,不敢推卸。康熙三十七年間,三陡門傾圮,族紳李諱為觀時掌其事,捐白鏹五十兩為士民倡,請之中丞宮公、郡守李公大章、邑令李公元霖,委員督造,計費百五十金,悉出大府李公所捐。抵今堅固,皆賴其力焉。其船只水頭小稅,原是舊例。船戶朱姓,負嵎溜石,吝其小稅,輒與陂首構(gòu)釁;府主王公,以頑杖之。又有侵占陂地蓋屋者,邑主黃公錫策達之制憲覺公,著令毀拆,時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事也。黃公留心水務,詳定看陂工食數(shù)目。復將溜石廟側(cè)藍祠,捐俸官買,為建陂功德祠。黃公之厚澤,足為奕世頂戴而尸祝矣。六陡門西岸,雍正四年,洪水沖陷,深十余丈,闊八九丈,萬民哀號,竭澤須臾難緩。五姓紳士,乃相與籲請縣主葉公祖烈,公借帑金百兩,協(xié)力修筑,后如數(shù)繳還,悉自五姓樂輸。是歲民歌大有,咸頌葉公之義舉不衰。凡此皆余親與其事,故特表而彰之。其各姓碑記序文,年久遺落,十居七八,存者又字跡模糊。雁山興運李君,文學士也,搜錄存稿;余懼久復磨滅,取而梓之,以垂不朽,俾有心水利者,便于觀覽焉。國朝嘉慶二年,陡門及岸被水沖壞,功德祠及神像亦剝落。蘇厝鄉(xiāng)鄉(xiāng)賓蘇宗英倡修,親督三年,始竣功焉。守徐汝瀾褒之。二十九都五姓紳衿士庶陳利害,總序六里陂陡門,上接溪流,下通海潮,郡志載溉田千八百頃,計三分縣田之一,前輩鄉(xiāng)先生言之詳矣。第此水所以利者,賴湮浦一埭,地面廣闊,容納得多。而下溝丁、林豪姓暨海尾涵埭,各聽約束,啟閉以時,故雄極亢旱而上下兼濟,內(nèi)外適均,猶支持十數(shù)月不匱。今本埭多被豪家占墾,藍宦提閩,復割三分之一填砌成田,而地道流謙,溝浦日就高平,此間溝水易盈易涸,弊率由此。其最害者孤坑,橋上宮畔原有一涵在溝岸半間,向因海上煽起,都人星散,海尾庵上豪猾乘時藉勢,將涵移置溝底。湮浦有水,涓滴難留。都人因其不道,目曰棺木涵,憤恨極矣!下流一帶埭田,皆勢豪砌管,涵甲借洗咸為名,日夜開閘,網(wǎng)取魚蝦,不可禁詰。間被捉獲,勢頭極大,將奈之何?秋高風起,每遇中秋、重陽,屆期必有翻流之水?從三陡門入,直達涵江洋,至池店洋、潘湖洋。緣宮畔此涵最邇,三陡門開放無禁,所入潮水已耗消三分之二矣,其溉上流有幾?對涵有一陡門,乃藍提新筑以捍湮浦田者,近亦為庵上鄉(xiāng)黃姓所掌,寸板不設,與海尾涵甲通同作奸。必將此陡門付掌六里坡水務者看守,并此涵依舊在中間開浚,依時啟閉,庶免漏泄之患也。夫畏難不任,怯也。前人有令德而不克繼述,弗類也。但每逢瓜期,五姓率視為畏途,莫肯向前,何歟?舊制陂夫四十二名,皆官給稍食,晝夜更代,巡捉不休。其船只水頭例有小稅,及收成時丐取禾把,一以酬陂首之勞,一以備修葺陡門埭岸,買置閘板等費。紫峯先生所謂既能利人,亦當使之自利是也。今稍食之制既廢,陂夫裁減,三陡門附在溜石鄉(xiāng),朱姓多丁強伙,出入船只,十居八九,遇開閘,輒擁眾而造,或從夜間偷渡。雖經(jīng)總督覺公按縣詳請酌定管陂工食數(shù)目,終視若弁髦,莫肯遵行。稍拂其意,則將閘板丟放溪流。橫頑如此,又將奈之何哉?噫嘻,掌是陂者,責任極大,辛苦極重,非惟無利,抑且自損,宜乎自好者不為,而為之者祗遷延卒歲以塞責也。所望地方列憲、府公祖、縣父母,軫念民瘼,檄召本都有恒產(chǎn)恒心,才且勤者,使董其事。凡系水利有事,有叩則應,共鋤莠秕?;蛴胁娠L之使,訪悉此方要害,民間疾苦,繪入入陳,勅諸司興利剔弊,庶幾沿陂而居者億萬民命,其有瘳乎。
正陂在三十四都興賢里。長三丈,深五尺。
黃陂在三十三都常泰里新亭尾林橋。水源西接廣教坑,南接紫帽坑,上通至三十四都鼓雷山陡門陂,下通石皮石閘。長五十一丈,深六尺,灌田一十余畝。
陂洋陂即清洋陂,宋熙寧間晉令危雍筑。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斗捷浖o要》陂八十有二,清洋陂最大。邑南鄉(xiāng)諸洋,俱受溉焉。自南安縣,西有榮第、嶰坑諸山之水并流,歷洋板遠濟,其旁復有三水來會,乃入于磁灶溪。又有洪嶺、湖洋五峯諸山之澗并流而東,復有五水來會,入于葛洲溪,與磁灶溪俱達于清洋陂,分經(jīng)大橋至潘湖,小橋至黃江,復會于吟嘯浦。自東北歷結(jié)磚橋,則匯湮浦埭,出溜石六陡門。自東南流,則至陳埭。所溉之田,曰潘湖洋,曰吟嘯洋,曰池店洋,曰仙店洋,曰溝頭洋,曰下埭洋,曰涵江洋,曰陳翁洋,曰孤坑洋。舊志云,溉田千八百頃。〔萬歷府志〕其先,每歲之春,運土筑作,一遇霖溢則壞。淳熙七年,邑人林邦聞、僧了性,始累石垾之,且為三垛,以泄時水,長一百八十丈,廣二丈有咫。修小陂于支流者五,為陡門于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筑石垾各三,倍其長之數(shù)。嘉靖十年,知縣錢楩,督都民吳邦助等重修。今長三千六百八十丈,闊六百一十丈,深二丈,溉田如故。
蘇陂
吳陂
桃陂
相家陂
官陂以上五陂俱在沙塘里。自紫帽南坑流出金地院,左潴為仙塘,積為蘇陂;自蘇陂之東,曰吳陂;回而南,曰桃陂;直桃陂之南,又為相家陂;自相家陂南下,為官陂。官陂泄入于錢塘溪,合為陂頭,自陂頭合流,由吟嘯橋至于湮浦埭。
蔡陂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風里。長六十八丈,闊五丈,深一丈。
西坂湄陂陡門三間。
上福湄陂陡門一間。
南陡門陂陡門三間。
治平壩陂陡門一間?!踩f歷府志〕湮浦埭陡門六間,與此五陂陡門八間,俱受九溪之水。五陂地勢,又有高溝水少,則節(jié)量放于下溝。下溝水多,則放直達。旱則上溝專蓄,蓋水源雖多而道路遠,不得不視饒乏以為蓄泄也。議者欲從金雞橋鑿渠,以截大溪之水入南鄉(xiāng),誤矣。惟當于盈塘、沙塘、濯纓塘、洑田塘、象畔塘,龜湖塘用力開浚,以時蓄泄,以復古人設立六塘本意,可也。已上俱在和風里。
蔡陂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永福里。長二十七丈,闊二丈,深七尺。
車櫝陂長五十三丈,闊一十七丈,深八尺。
龍井陂長七十四丈,闊二十八丈,深一丈八尺。
香爐陂長一十三丈,闊四丈,深一丈。俱在永福里。
孫云陂在七都、八都修仁里。長二丈二尺,闊三丈,深二尺。
謝陂長九丈。闊一丈,深三尺。
石埭陂俱在修仁里。
莊陂在五都、六都仁孝里。周圍二十九丈,深一丈二尺。
吳陂長二十八丈,闊三丈,深六尺。
呂陂長一十丈,闊三丈,深六尺。
石圍潭陂長四十余丈,闊二丈,深五尺。
陳陂長七十余丈,闊三丈,深三尺。
蘇坑曾陂長一十三丈,闊二丈,深三尺??h志云:自莊陂至此。今皆無跡。
南塘陂今呼“洪塘”,坐五都林口村。長一十七丈,闊二丈,深三尺。水自石井巖坑而來,流出本都坑南峯尾村,十三都吳安村而出。以上俱在仁孝里。
柯宅谷陂在三都、四都務本里。長二十丈,深一丈,闊三丈。
五德陂長二百丈,闊二十丈,深六尺。
柳堰陂長二十丈,闊三丈,深六尺。
陳塘陂長四十丈,闊三丈,深六尺。
洪塘陂長二十七丈,闊三丈,深一丈。
張烏陂長三十丈,闊八尺,深七尺。
后尾坑陂長二十丈,闊五丈,深六尺。
五陂長二十丈,闊五丈,深一丈。
五斗陂長二十丈,闊五丈,深六尺。
洪陂長十二丈,闊五丈,深一丈。
糞斗洋陂長十二丈,闊四尺,深三尺。
曾陂長十五丈,闊五丈,深一丈二尺。
高涇陂長九丈,闊五丈。
儻林陂長一十五丈,闊五丈,深一丈。
曾陂長二十一丈,闊七丈,深一丈。
黃塘陂長三十一丈,闊五丈,深一丈。
后洋牛陂長二十六丈,闊四丈,深一丈。
許隴陂長三十二丈,闊二丈,深一丈。
都油潭陂長二十丈,闊二丈,深一丈。
徐塘陂長一十七丈,闊三丈,深五尺。
深堰陂長二十三丈,闊六尺,深一丈。
楊塘陂長二十七丈五尺,闊二丈,深一丈。
貴陂長四十三丈,闊六丈,深二丈四尺。
牛糞陂吳陂長二十丈,闊五丈,深三尺。自柯宅谷陂至此。俱務本里,今無跡。
李陂長二十八丈,闊二丈八尺,深三丈。
許陂長四丈八尺,闊二丈四尺,深二尺。
吳陂長三丈,闊二尺,深三尺。
張陂已上四陂俱在一都、二都養(yǎng)能里,今皆無跡。
北乾陂建陰橋,水自白石九溪而來,長三十五丈,深三丈。
蚶洋陂槐市地方,水自葛洲而來,東西長八十余丈,南北闊二丈三尺,深一丈五尺。
仙嶺陂在院前,發(fā)源于紫帽山坑。
前浦陂溪東,與仙嶺陂水相續(xù)。已上俱在一都。

埭一百二十有一

東禪埭在三十七都潯渼,水從清源(縣志作桃花)諸山而來,從海而出,灌溉一方之田。
浩浦埭在三十七都、三十八都鸞歌里。宋嘉定七年,丞趙彥寓修,久而壅淤。淳祐三年廢為田,隸于學。今為民田。
洋埭水由四十一都陳三壩而來,下通洛陽江,方圍二百二十七丈,深三丈。
莊埭水由三十九都清源水磨山而來,方圍三十丈,深三尺。
嵩浦埭即黃北埭,水由四十一都陳三壩而來,下通洛陽江,方圍三百六十丈,深二丈,灌田園千余頃,居其地者數(shù)百戶。乾隆五十九年,雨水滂沱,埭岸盡崩,不耕者三年矣。嘉慶三年,郡城東隅生員蔡寶華、寶樹,過而傷之,捐白鏹五百余銀修筑,非有莊田在內(nèi)也。鄉(xiāng)老許日全等,于四年五月立碑紀德。后寶華選訓導,寶樹歲貢。以上俱鸞歌里。
黃林埭以下八埭縣志無。
吳社埭
青果埭
加淥埭
霞井埭
后埭
康王埭
莊潯埭俱在三十八都。
家埭在四十一都愛育里。
王埭
陳里埭
陳外埭已上四埭,后俱合為公陂。
洋埭長七十丈,闊一十八丈,深二丈。
鍾埭長二十三丈,闊三丈余,深一丈。
白石埭長六十一丈,闊一十四丈,深二丈,已上俱愛育里。
養(yǎng)魚埭在三十六都臨江里,俗呼為牛角埭。長三十八丈,闊五丈,深五尺。
永福埭亦名坎下埭,長三十八丈,闊四丈,深六尺。
南洋埭俗呼為金崎埭,長一十三丈,闊二丈,深三尺。
石園埭亦名赤石埭,長四十四丈,闊七丈,深九尺。
謝翁埭亦名思浦埭,長三十七丈,闊八丈,深一丈。
張埭亦名前浦埭,今廢。
東洋埭亦名東邊埭,周圍一十三丈四尺,深五尺。
赤霞埭長二十九丈,闊三丈,深九尺。
連墩埭俗呼為長埕埭,長二十一丈,闊三丈,深九尺。以上俱在臨江里。
白衣埭在三十五都登瀛里,長四十丈,闊二丈,深三丈。后被水沖崩。元有萬戶侯孫姓,其女七娘莊田在內(nèi)。砌筑陡門三首,涵二首,上接清源山水,下通浯江溪潮,故鄉(xiāng)人改名“七娘浦”。其陡門年久圮甚,永樂間都民孫賢觀捐資募工修葺,由是陡門完固,旱潦無恙。今浦闊三丈,深二丈五尺,長八里余。
永豐埭在府城南門外二里許,屬三十四都。周圍約十五里,岸長二千四百余丈,高一丈,闊二丈五尺。捍山水海潮,浚廣溝渠以通灌注,筑東西洲尾陡門六首以備蓄泄,溉及外洲、下尾、御史橋、柴塔、大洲六鄉(xiāng)等田。明永樂初,黃南亭捐金六千兩,田四十余石,環(huán)堤創(chuàng)筑,其子孫世守,歷代修壞。凡埭內(nèi)田租,每石年出粟二升,為陂夫工食及閘板修費。有修筑埭碑,勒大路旁。此及下沈洲埭,縣志無之。
沈洲埭《八閩通志》舊名沈洲,海漲輒害稼。明宣德中,邑人李瓛捐資筑埭。
黃埭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風里。長三十三丈,闊三丈,深九尺。
蘇愷埭長五十二丈,闊四丈,深一丈。
蔡縣尉埭周圍四十三丈五尺,深一丈。
陳通判埭長三十一丈八尺,闊八尺。
林都巡埭長八十二丈,闊二十一丈,深七尺。
鄭意等埭長一百四十丈,闊三十一丈,深一丈二尺。
王推官埭長五十五丈四尺,闊一十五丈,深一丈二尺。
涵口埭長二十八丈四尺,闊一十三丈,深一丈二尺。
公廨埭長三十八丈,深一丈二尺。
烽火埭長六十八丈,闊四丈,深一丈五尺。
傅吏部埭長七十二丈,闊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
方神基埭長六十三丈,闊六丈,深一丈。
橫瓜埭長四十五丈,闊三丈,深一丈三尺。
太平院埭長三十九丈,闊七丈,深一丈二尺。
粥院埭長四十八丈,闊四丈,深一丈六尺。
保豐埭
大洲埭以下十二埭,縣志無之。
永慶埭
新玉鸞埭
舊玉鸞埭
仙保埭
萬石埭
萬載埭
萬禩埭
丁埭
莊厝埭
林分埭
路下埭
大溫埭長三十八丈九,闊四丈,深八尺。
蔡埭長六十三丈四尺,闊一十五丈,深一丈。
蘇埭長二百二十九丈,闊三十八丈,深一丈六尺。萬歷二十五年,鄉(xiāng)人就埭開浚,長三百一十余丈,闊二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國朝雍正八年,里人張煥登鳩族捐資,鑿塹引水于湖中鄉(xiāng),長二百二十五丈,闊一丈,深九尺。計田一十二畝。
封崇寺埭長四十三丈,闊一丈,深二尺。
帝釋埭長三十有六丈,闊九丈,深一丈。
資壽寺埭長三十九丈,闊四丈,深一丈。
柯金紫埭長三十九丈,闊九丈,深一丈。
湮浦埭(此條須與上六里陂、六陡門、三陡門等參看。)《方輿紀要》在府東南二十里,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堕}書》:廣袤五六十里,襟帶南鄉(xiāng)三十六埭,綿亙永靖、和風、永福、永祿、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九所,縣田三分之一仰溉于茲?!猜c府志〕昔有吳公筑浦為埭,以捍海潮,罄其資而功不就,飲恨溺水,鄉(xiāng)人為之立廟。后人因而成之。其垾三萬丈,陡門四間,皆因天然全石,與陳埭、西坂湄、上福湄、南陡門等陂,共為尾閭泄水。宋治平三年,洪水埭壞。熙寧初,邑人林知請于今危雍,重加修治,開鑿諸淮。至建中靖國元年復壞,尉黃愿補其殘缺,仍增開諸淮以通水利。靖康元年,壞如前,沖決益廣,十年不修。紹興六年,邑人李密、李國表,復請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體柔領其事,凡三年而成。時劉子羽聞于朝,錫洪元英章服,祖派賜號“慈惠大師”。民為洪立祠,以祖派、體柔從祀。州人王瑀為記。有塘司陂長官為之嚴禁,復增二陡門為六。明宣德間,水源壅塞,里人丁仲孚請于巡按陳祚,復之。修撰劉儼為記。弘治、正德間,陡門崩壞,李源、李墀捐金百余兩修筑。嘉靖十三年,洪水復壞,知縣韓岳、簿鄭琳、尉林才杰重修。國朝雍正四年,陡門兩岸遭水沖陷,知縣葉祖烈修筑。
湮浦下王大埭長七十五丈,闊二十八丈,深三尺。
陳侍郎宅埭長五十三丈,闊二十二丈,深一丈。
廣福埭長四十八丈,闊一十八丈,深一丈。
崇福埭土名孤坑,長三十三丈,闊五丈,深九尺。亦受九溪之水灌田。已上俱在和風里。
紙幡埭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永福里。長二十三丈,闊一丈二尺,深九尺。盈塘分流。
林埭長一十八丈,闊一丈,深八尺。盈塘分流。
顏埭長九十三丈闊,十一丈,深八尺。
臨禽埭長九十三丈,闊三十丈,深一丈。自大沙塘分流。
蔡青埭長八十四丈,闊三丈,深一丈。自大沙塘分流。
陳埭陳洪進所筑,其埭最大。合南浦諸水,為陡門,通歸于大海。南洋田多仰焉。互見山川。
練埭長二十八丈九尺,闊一丈五尺,深九尺。
朱埭長四十一丈,深一丈。已上俱永福里。
謝埭與洑田相接。
吳埭接小沙塘。二塘俱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
東安埭在二十三都、二十四都江陰里。長一百二十六丈,闊四丈,深七尺。海水沖淹,田土多荒。
港據(jù)埭在二十都至二十二都永寧里,坐二十都,土名“港據(jù)”。長五十四丈,闊二十丈,深一丈。其水從西南孤山塔、虎岫寺等山流下,東有陡門一間,通海流出。
吳盈埭在十五都至十九都弦歌里。本埭在十七都、十八都吳盈村。長三十丈,深八尺,上接十三都橫山山南之水,下通潯渼場,大海而出。今溪沙積壓,為平埔矣。
瑤林頭新埭長三十丈五尺,深一丈。在弦歌里。
蓮埭在十三都、十四都勸善里,坐十四都橫山外,即今蓮塘。長十九丈,闊三丈。
章埭坐橫山左畔,即今壩邊湖。周圍二十八丈,闊七丈,深二丈。
■〈氵丙〉洲埭長三十五丈,闊三丈,深一丈。
烽火埭今呼蔡埭,長七十丈,闊七丈,深一丈五尺。
井尾埭長四十八丈,闊五丈,深一丈五尺。
石父埭長六十丈,闊三十丈,深一丈。
吳填埭
新埭二埭今俱壓沙。
曾埭長二十丈,闊三丈,深一丈。已上俱勸善里。
崇福寺埭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方圍三里,闊一里,深九尺。水自石佛坑而來,東北為九都,西北為八都,南為十都。
潘逕埭坐十都潘逕村,長八十余丈,闊一十余丈,深五尺。水自十一都洪塘村而來,流向海出。東至十一都張厝村,西至十一都下莊村,南至海,北至山。
前李埭坐十都小龜湖村,長三百余丈,闊八十余丈,深二丈。水自十都東撥巖山而來,流向海出。東至石佛山,西至坪坑村,南至海,北至山。有后李埭,長、闊、深,如前李埭。
麥園埭坐十都麥園村,長九十余丈,闊三丈,深一丈。水自東撥巖山而來,流向戴厝坑出。東至潘逕埭,西至岑兜村,南至海,北至埔頭村。
小吳鍾埭坐十都東埕村,長八十余丈,闊二丈,深五尺。水自十都吳云山來,流向海出。東至東撥巖山,西至東埕村界,南北俱至石佛山。
后顏埭坐十都后顏村,長三百八十余丈,闊一十丈,深三丈。水自海云庵山而來,流向海出。東至本都松樹村,西南至海,北至后湖村。有前顏埭,長、闊、深,如后顏埭。
吳鍾埭長七十丈,闊五丈,深五丈。
大吳鍾埭長六百余丈,闊十丈,深三尺。
祥安埭坐十都上安村,長二百余丈。
梅林舊埭坐十一都埭頭,長一百六十丈,闊三十丈,深二尺。水自應巖山流下。
梅林新埭坐十一都李厝村,長一百一十丈,闊六丈,深六尺。水自應巖山流下。
陳坑埭坐十一都謝厝,長三百八十丈,闊七丈,深七尺。水自十四都東湖西埔流下。
涵港埭坐十一都堯明庵兜。長六十三丈,闊四丈,深二丈。水自十二都觀頭溪流下。
華慶埭坐十一都埕邊,周圍六百余丈,深六尺。水自柯倉、洪塘等溪流下。今陡門崩壞,海水入淹。
塘邊埭坐十一都歐厝邊,周圍二百余丈,深五尺。水自十二都大角山流下,今海水入淹。
■〈氵丙〉洲埭坐十一都東倉港,周圍一百丈,深六尺。水自十四都英林山流下。按此■〈氵丙〉洲埭,與上“■〈氵丙〉洲埭”異地同名。
沙尾埭長一十一丈八尺,闊二丈,深五尺。
蔡坑埭長五十丈,闊五尺,深一丈。
林坑埭長七十六丈,闊一十二丈,深二丈。
西外坑埭長七丈,闊三丈,深五尺。已上俱在仁和里。
東石埭在三十一、二都,此埭縣志無之。
安平東埭在八都安海東橋北。元至正間,麥使堰海為埭,筑長堤以貳咸淡。周圍五里,長闊不等,抵九都宋埭、蔡內(nèi),以至內(nèi)市、庵前。內(nèi)分二埭:一高處為內(nèi)埭,依山隔鹵為上田;低處為外埭,近斥鹵,海濤淹沒,遂廢不修,為下田。源自古陵而下,旁及山溪坑澗之流,交會于古陵溪,西流洪塘溪,出水浸橋,流坩塘橋之坩坂溪,而入于埭。又自洪塘分小支,由西門坑■〈土甲〉〔五〕坩坂后小圳入于埭。灌田四百石。陡門二:一在九都宋埭宮口,一在九都莊田宮前,以泄水勢。
安平西埭在八都安海西橋右。宋御史白承休筑,謂之“白使埭”,后廢。有姓曾者修之,謂之“曾埭”。紹興間,洪水流潰,知縣王悅同鄉(xiāng)人曾、韋二家修筑,又名“曾韋埭”。北有廟,祀王悅。嗣知府馬咸賴堰埭而田于兩岸,是謂“西埭”。與曾韋埭合而為一。水自柏峯山發(fā)源而來,分為九派,名曰九溪。自九溪分支出黃口店,聚龍?zhí)?,達南瀛橋,分一小支流韋舍后圳,出橫辰橋,至曾埭而入于西埭。灌晉江田,得水七分;灌南安田,得水三分。周圍一千余丈,廣三丈,深二丈。灌田六百石。陡門一,在西橋以泄水勢?!裁鼽S鳳翔、顏石亭貳守見招,同詹司寇泛舟西埭詩〕別浦風光海色連,菰蒲蕩漾小春天。鑿壞顏闔徧留客,垂釣詹何共泊船。堤漲潮痕新雨后,橋橫塔影夕陽前。行吟不是湘潭侶,聞聽漁歌一叩舷。嘉靖八年,知縣錢立誠筑堤。后知縣譚敬所、縣丞張泉斗重修。國朝康熙甲子復界,提督藍理占筑。雍正八年,清丈藍業(yè)溢產(chǎn),內(nèi)埭共產(chǎn)七百五十八畝余。乾隆五十九年,山海交漲,埭遂廢。
外圍永豐埭坐在八都安海鄉(xiāng),與西埭隔岸。國朝雍正元年,黃永豐建筑,丈產(chǎn)四百八十余畝。乾隆五十一年,先西埭被水沖塌,埭亦廢。按:此永豐埭,與上“永豐埭”,異地同名。
許埭
宋埭俱在八都修仁里??h志云,與石埭陂三處,宋淳熙時已廢。

壩凡十有三

陳三壩即留公陂,詳見上。
蔡坑壩在四都葛洲村,周圍一十丈,深五尺。水自南安九溪分來,通三十都吟嘯橋而出。
逃猴壩在三都蔡田、柯前等處。水自羅裳高州而下流,從倒橋東畔出古陵橋。
建寧壩在二都,水自南安福行壩流下,通市上橋磁灶溪。
浦口壩在南門外三十四都。水自新橋而來,橫沖南岸,湮沒數(shù)鄉(xiāng)。深五丈,廣六七丈。里人黃際芳,于嘉慶丙寅年倡筑,眾旨輸助。同事者黃元貴、元新、遜誨、伯道,而際芳始終之。費白鏹千余。
東壁壩亦在南門外三十四都。
橋尾壩亦在南門外三十四都。二壩均受新橋之水。黃際芳于道光壬午年舍田筑基,身任其勞,命其弟際潔、文順、邦辰、仲玉同里人吳明觀、傅應龍、郭縷觀經(jīng)理之,計店停租,因田出賣,又縻白鏹二千余鈑焉。
河壩
鐘洋壩
官洋壩
康南壩以上四壩,皆在四十四都。深廣、丈尺未詳。
光壩
杜壩以上二壩,皆在四十六都。深廣、丈尺亦未詳。

坑五

紫帽坑在三十四都興賢里。發(fā)源山澗,由常春、東宅、安福、保福等處,經(jīng)鼓雷山陡門,人于筍江。
石佛坑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闊一丈,深七尺,流通十都井林坑。
橫山坑在仁和里??游髂蠟槭?,東至十四都,北至十三都,水流二十三都浮田塘。
南山坑在仁和里。西北為十二都,東至十四都,南至十一都,水流至十一都通大海。
徐李坑在七都修仁里。長二丈,闊五尺,深二尺。

港二

植璧港匯橫山以南諸澗之〔六〕入于海者。
陳坑港沿植璧港而南,匯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諸水之趨于海者。
淮一
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登瀛里?!斗捷浖o要》:其地曰“南洋”,田濱??嘞帖u。唐太和三年,刺史趙棨鑿清渠,作三十六涵,納筍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頃,取趙姓望,名曰天水?!堕}書》今下圍是也。方言謂淮為圍。后陳洪進重興之,改曰節(jié)度淮?!猜c府志〕宋景祐四年,守曹修睦再浚治,又以三十六涵細碎隱伏,無法以制水之贏縮,于是盡撤諸涵,別營三涵,視潮來去以為啟閉。為大渠一,長二千九百丈,廣一丈五尺。為小渠八,積長二千五十八丈,廣五尺。按:隆、萬二志,俱載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風里,誤。

浦一

玉蘭浦《閩書》:匯靈源山東南諸澗之流,趨于海。互見三川。按:此條縣志無。

圳一

溝邊河圳在一都,發(fā)源于前坑。

潭三

龍興潭〔萬歷府志〕在四十一、二、三都之界。相傳禱雨多應?;ヒ娚?。
凌云潭在四十四都。前有凌云閣。
白虹漈龍?zhí)对谒氖叨肌O鄠饔旋堊源孙w起,歲旱禱之輒雨。禱雨者投簡于潭,逆流不沉。詳見山。

泉一十有六

夫子泉在府學禮殿庭。宋龍興教授黃啟宗視役夫薙蕪,得清泉于咸鹵之地,味特甘香,環(huán)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為露臺。今在欞星門東墻圍外者,乃改鑿為之也。
蔡公泉在三十三都烏石。宋皇祐中,郡守蔡襄登北山,有泉自石罅出,其味美。好事者作亭其上,因名。治平中,縣令王克俊刻“蔡公泉”三字于石。
清源泉亦名“相泉”,在清源山上下洞之間,深不過四五尺,大旱不竭。詳見山。
藜杖泉在清源山下洞之前,其泉出之處,自平石之上,深不過一尺,大旱不竭。詳見山。
乳泉在藜杖泉之下,宋元祐中,潛江令張總謫居于此,嘗取泉煉藥,逾年不壞,以為惠山泉殊不及。
云根潄玉泉在清源山之梅巖,詳見山。
丸泉在清源山南臺巖,石上鐫“丸泉”二字。
瑞泉在清源山妙覺巖。詳見山。
圣泉在北山瑞像巖后。
甘泉在紫帽山龍?zhí)吨畟?cè)。
靈源泉在靈源山巔,其泉出于石罅,大旱不竭。
靈泉在象陷山。
瑞香泉在北山獅子峯下興福院,味極甘美。
樟木泉在二十七都。相傳五代周顯德中歲旱,禱于廟,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故名。
石井泉在溜石鎮(zhèn)高甲山,井方廣丈余,海潮至其旁,與泉不雜,色瑩而味甘。
龍須泉在十六都深滬。詳見古跡。

池一十有四

百源川池在郡城內(nèi)東南,府學旁。
放生池在百源川池邊,舊皆屬光孝寺。有一小涵,水滿則二池合而為一,淺則分。
唐放生池在肅清門外西南,水陸寺前。今猶存。
宋放生池在崇陽門前,夢果巷中,即放生橋處。
鎮(zhèn)西池在義城門內(nèi),闊數(shù)畝,深七丈,俗呼“七丈潭”。歲旱不竭,中有小阜如星,與木塔對峙。城西居民以為鎮(zhèn)星,富庶以此。
何厝池在城西隅。
洗馬池在城西隅菜園下,五代留從効洗馬處。宋留忠宣正筑亭其上,為城西眾水歸匯之處,今亭廢池塞。
杜厝池在城北隅。已填為田,今再開鑿。
金池在今縣學東北。
蔡厝池在城東南隅,明蔡尚書克廉祠門口。今祠廢池存。
銃池在南教場尾。
洗馬池在南門內(nèi)天妃宮右畔城兜。
番佛寺池在城南隅。
鳳池在郡南關(guān)外二十九都和風里。府志:長十余丈,闊三丈,深丈有奇。或云,兩池相接,其形似鳳。或云,昔有鳳棲于池上。其地為池店鄉(xiāng)。

并三十有八

玉泉井在府學明倫堂露臺之東。
泮南井在府學泮池南育英門外。
三元井在今縣學內(nèi)禮殿前露臺下右畔西廡中門前。井蓋穿三孔。明知縣羅名士立石,鐫“三元井”三字,其碑高大,又有石蛇。乾隆十四年己巳重新縣學,其碑適在西廡門前,故偃置于后崇圣祠邊地上。后修祠者不悟,移豎于禮殿后,佳冬梨樹下獨井北,則謬矣。
應魁井在縣學東畔門前之北石欄桿下,久湮。明嘉靖年間,教諭黃桂、卓光謨相繼浚。
七星井〔萬歷府志〕譙樓前各二井,皆兩兩相對,如斗形。又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一在阛阓坊內(nèi),一在崇陽門內(nèi)之西,如斗柄然。按譙樓前各二井,一在生韓古廟左畔,被圍店內(nèi),不可見;一即在此廟對面街右,近處皆向此汲。時人以此二井為鳳眼。一在東街頭四科亭前,亭已廢,其井甚大,用四欄焉,居人皆汲。一在西街頭“多士坊”北人家門首內(nèi),時已湮?!岸嗍糠弧必乙嗍АR辉诖笏矩┓磺爸髡?,查舊廢坊無此名。一在阛阓坊內(nèi)者,即今仕曹半巷中也。一在崇陽門內(nèi)之西者,亦未見。
圣泉井在崇陽門外西旁。相傳舊泉脈屢竭,唐涌泉尊者以杖叩之,自是雖旱不竭,故名。
大井在泉州衛(wèi)內(nèi)。相傳留從効鑿,又名“留公井”。
狀元井在晉安驛內(nèi),宋為貢院,故名。井蓋上鐫“狀元”二字。
狀元井在曾井鋪曾井巷奎星樓前。宋狀元樞密使曾從龍未遇時,井在門口,凡出人經(jīng)過,鰲頭現(xiàn)井中,數(shù)步而止。后人以其止處筑樓,以祀大魁神像,故鋪巷以此得名,而里亦稱“鰲頭”。乾隆丁酉,里人重新其樓,后移魁星于大寺后普安宮,而此樓上祀福德神。嘉慶己巳,裔孫進士中書寶光,會族重修此井,鐫“狀元井”三字于碑。
清玉泉井在南俊巷舊染局內(nèi),其泉清冽。
會通井在肅清門會通坊內(nèi),即仕曹巷頭。石欄鐫“宋元祐戊辰重修紹興甲戌再修”。井之由來已久,以曾溺人,后拓宮地,掩之。
玉泉井在觀下巷公惠坊內(nèi),味甚清冽。又寶蓋山石塔下有泉,亦名玉泉井,隨海潮汐以為盈縮,雖大旱不竭。按:此名與在府學明倫堂者為三。
煉丹井在元妙觀內(nèi),仙人吳崇岳遺跡。傳見方外。
溥泉井在集賢坊內(nèi),味甘美。
義泉井在義泉坊內(nèi),其泉清冽。
趙公井在義成門奉圣坊內(nèi),宋郡守趙令衿鑿。
真涌泉井在仁風亭外護安院前,今院廢。
龍眼泉井一井雙口,故名。
離井二泉俱在三教鋪。離井已被人家蓋屋,不可見。
坎井在盛賢鋪,井蓋□孔。
清白源井在鸚鵡山窟頂。
旃檀林井《一統(tǒng)志》:“在承天寺旃檀林之南,味甚甘冽,可煉糖霜?!?br> 甘露井在開元寺戒壇北?!裁鼽S鳳翔集戒壇訪甘露井詩〕寶剎旃檀白玉墀,前朝勝跡至今垂。細尋湛露流甘處,猶似禪堂說法〔七〕時。雨過空階瓊液滿,風來凈土暗香吹。投閑共結(jié)東林社,直擬齋心事遠師。
涅槃井在仁風門外。唐僧黃涅槃,以卯位忌風,鑿此鎮(zhèn)之。
玉龍井在北山清源下洞之左。國朝知府懷蔭布、知縣王勛禱雨有驗,勒“靈雨應時”于石。
龍湫六井在羅裳山。有在高原者,有在平地者,泉脈相通,汲一井則諸井之水皆動,時有龍起其處。
靈泉井在靈源山頂。大旱不竭,號師姑井。宋志云,名“吳六娘井”。宋有吳六娘者,居山背鑿此,故名。
石眠井在十六都石壁之麓,瀕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泉甚甘冽,潮長則沒,退則味甘如故。
石湖三井在石湖東灣。三井鼎分,其一井圓四丈余,深不可測。
鼓雷山龍井宋慶歷間,有龍蟠繞于井?;ヒ娚健?br> 龍坡井在永寧衛(wèi)育英坊內(nèi),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竭。
衛(wèi)井在永寧衛(wèi),其泉甘冽,釀酒煮茗皆佳。
潮汐井在紫帽山麓。隨潮盈縮,今湮。
復井在獅山崇真寺旁?!堕}書》:歲旱不竭,底有石眼。
市心保井在青山下。《閩書》:深可丈余,足一保汲,亦名寶泉。
天竺井在彌陀山下。水甘,旱不枯。
佳泉井在石頭街北石宮左。一條如線,味清甘,遠近皆汲,大旱不竭。
棗園井在城北,地名棗園。上有三眼。二小一大。汲東一小眼,水尤佳。其冽勝府治諸井水,蓋近北山之脈故也。
〔萬歷府志〕東湖切近郡城,侵填且為平地。沙塘、湮浦埭,多為豪家墾田。至如大橋、小橋、吟嘯、陳翁諸港,盈塘、洑田、象畔、龜湖等匯,率歲久淤淺,不可潴蓄。頃又有倡議以熒惑有司,欲從金雞橋鑿渠以導大溪之水。殊不知大溪之水,一泄二十里而不可挽,無論南安上游諸鄉(xiāng)萬姓,斷山脈,毀墳墓,廢廬里田土,為害之大,其如高岡亢原必不可深,繁費疲力必不能給何?縱萬一成之,然自金雞截流而南,則安溪、永春舟載不通,而二縣之民坐困;南安、晉江溪流不至,而二縣之源頓竭,泉州郡治亦不成其為郡治矣。其故,由嘉靖乙酉志誤于治平壩陂下載此水利一通,則東南一帶田畝數(shù)萬頃皆為上腴之地,譚者遂以為據(jù)。王兵備誤聽之,幸趙撫臺嚴止之,不者,其禍非淺鮮也?!堕}書》:南安之水,流合晉江之筍江,以入于海。襟繞郡城,一郡風氣也。而說者謂晉江南鄉(xiāng)田常旱,七首塘不足賴,欲分一支以入南鄉(xiāng),不知溪小力微,分則兩澀。萬歷間,有治兵使者排眾議欲開之,輿情大駭,工竟不就,兵使者坐罷官。

附乾隆庚寅修南涂二關(guān)水利碑

南涂二關(guān),即志所稱德濟、通淮也。關(guān)外有溝,蓄泄潮汐,以資灌溉。附郭田疇,悉賴于是。自陡門滲漏,早無以儲,農(nóng)田失利,有由來矣。邑人國學介賓陳君思聰倡議修筑,就田出資,用濟工作,爰請縣主。方公色喜曰:“農(nóng)事關(guān)心,甚盛舉也?!彼煳斡陉惥7仓T工費,陳君皆先輸之,以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興工。二關(guān)外之陡門暨南郊濠溝,兵馬司橋等處,宜筑者筑,宜疏者疏,宜治者治,悉心課督,務使旱澇有備。是役也,工甫作而陳君歿。爾時,不惟吾儕感吊,方公且憐惜之,輓君以詩,囑其胞弟嘉謨君繼焉。幸而嘉謨克繼兄志,踵成其任,以三十四年二月訖工,共縻白金千有余兩。衿耆按產(chǎn)鳩資,事竣時,方公為之立石紀盛事焉。昔鄭漁仲父國器,嘗鬻田筑洋陂以惠莆人,至今傳為義舉。若君之昆季,勤修筑,溉田至一萬余頃,捐其財,利賴及三十三鄉(xiāng)。以今方古,何多讓焉?爰泐其事,以志不忘,且為后之樂善者勸。庚寅三十三鄉(xiāng)耆老蘇廷美等勒石。

〔校注〕
〔一〕“湖”,原誤作“河”。據(jù)乾隆《晉江縣志》改。
〔二〕“泥”,原誤作“源”。據(jù)乾隆《晉江縣志》改。
〔三〕原缺“賓介”二字,據(jù)乾隆《晉江縣志》補。
〔四〕原缺“沙”字,據(jù)乾隆《晉江縣志》補。
〔五〕“■〈土甲〉”疑是“岬”之誤。
〔六〕“之”下疑脫一“水”字。
〔七〕“法”字原缺,據(jù)乾隆《晉江縣志》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