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明
○明 【地理志國朝張廷玉等奉敕撰勝朝之經(jīng)畫關外幅員與昭代略同然不置行省而僅領之以指揮戍之以衛(wèi)所控扼兩關屏蔽三衛(wèi)至于昌圖海龍等城明皆未嘗有也中葉以降緣邊東北罷于奔命而建州一衛(wèi)遂為我國家王跡所基天戈一揮海隅底定蓋當明社未屋時而遼土已入于我于是屯戍之區(qū)皆豐鎬矣又明洪武紀元至三十一年止迨燕王篡立黜建文年號而仍以洪武紀年故其地志有書洪武三十幾年者有已著建文年號而下文又系以洪武年者不為標反令閱者滋出 【出:在第四字標下】 疑故附著之】
遼東都指揮使司 【治在今遼陽州治】 原注元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遼陽路原志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wèi)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衛(wèi)領衛(wèi)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诒敝灵_原由海道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京師一千七百里 【明史葉旺傳初元主北走其遼陽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復等州帝遣黃儔赍詔諭益益籍所部來歸乃以益為指揮同知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暉殺益右丞張良佐擒彥暉殺之保保挾儔走納克楚良佐因權衛(wèi)事以狀聞帝念遼陽重地復設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諸衛(wèi)以葉旺等鎮(zhèn)之通鑒輯覽洪武八年納克楚以兵至遼東見御備嚴不敢攻越蓋州趨金州指揮韋富等伏弩城下擒其驍將敵大沮沿柞河遁葉旺先扼河緣河壘冰為墻沃以水經(jīng)宿凝冱如堅城旁設阮阱敵至伏四起納克楚急趨連云島遇冰城旁走悉陷穽中大潰旺合兵追擊至畢嚕河納克楚僅以身免已而擁眾數(shù)十萬屯金山數(shù)侵遼東二十年帝以馮勝為大將軍征之復遣所獲之元將鼐喇固北還以書諭納克楚勝自大寧帥師趨金山進壓納克楚營納克楚既為大軍所偪又先入鼐喇固言遂降九月封納克楚海西侯成化以后福余等三衛(wèi)屢犯遼東又李成梁傳隆慶四年辛愛大人入遼東時俺答插漢部長土蠻方強泰寧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顏部長董狐貍長昂佐之東則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之屬亦時窺塞十 【十:在第二字下下】 下年之閑殷尚質楊照王治道三大將皆戰(zhàn)死成梁方為都督僉事大修戰(zhàn)備無何土蠻大入成梁過 【過:遇】 于卓山敗之及成梁子如松如柏相繼鎮(zhèn)遼東而土蠻炒花猶時入為患云】
定遼中衛(wèi) 【今遼陽州治】 原注元遼陽路治遼陽縣原志洪武四年罷六年復置十年復罷十七年置衛(wèi) 【本紀嘉靖四十年把都兒犯遼陽蓋州又李成梁傳隆慶六年十月土蠻六百騎營舊遼陽北河去邊二百余里俟集眾大舉成梁擊走之萬歷九年黑石炭以兒鄧小歹青卜言兔入遼陽副將曹簠追至長安堡遇伏多所損失十四年土蠻部長一克灰正糾把兔兒炒花花大等三萬騎約共馳遼陽挾賞成梁偵得之以輕騎出鐵邊堡晝伏夜行二百余里至可可母林大風雷敵不覺既至敵大驚將士冒死陷陣破之十八年卜言臺周黃臺吉結西部五萬余騎復深入遼瀋海蓋成梁潛遣兵出塞襲之遇伏大敗國朝天命六年三月癸亥取明遼陽其經(jīng)略袁應泰自縊】 原注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東南有安平山山有鐵場又西有遼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衛(wèi)入海又西北有渾河一名小遼水東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東梁水下流俱入于遼水 【開國方略國朝天命六年征明遼陽其城守官聞我兵至決太子河水于壕閉西閘列火器以守我兵奮力奪橋遂克其城】 又東有鴨綠江東南入海又東有鳳凰城在鳳凰山東南成化十七年筑為朝鮮入貢之道又南有鎮(zhèn)江堡城 【國朝既下遼陽降者大小七十余城鳳凰鎮(zhèn)江等城俱降】 又連山關亦在東南
城堡附考 【顧炎武天下部國利病書云遼陽下城一堡二十四曰中遼陽城鞍山驛堡長店鋪堡皮驛堡沙河鋪堡甘泉鋪堡八里鋪堡爛泥鋪堡首山鋪堡板橋鋪堡山坳鋪堡接官廳鋪堡路臺二十四座東路馬楓單堡散平峪堡一堵墻堡堵堡清河堡張其哈蝲佃子堡敵臺四十九座邊墻九十四里西路張勇堡長勝堡武靖營堡長定堡長寧堡長靜堡長安堡敵臺八十二座邊墻一百七十里其險山堡下堡十四曰寬佃子堡散等堡雙堆兒堡灑馬吉堡湯站堡叆陽堡鎮(zhèn)東堡長嶺堡長佃子堡草河堡鳳凰城堡鎮(zhèn)夷堡青苔峪堡甜水站堡敵臺七十四座邊墻七十四里按明時寬甸堡等處稱遼東六堡通鑒輯覽遼陽鎮(zhèn)東二百余里舊有六堡其地不毛與遼陽聲援不接萬歷三年李成梁請移建孤山堡于章齊喀喇甸亦曰新甸險山堡于寬甸沿江新安等四堡于長甸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其地并扼要害可拓境七八百里益收耕牧利廷議從之又李成梁傳迤東都督王兀堂故通市寬奠后參將徐國輔等強抑市價萬歷八年三月兀堂以六百騎犯叆陽及黃岡嶺指揮王宗義戰(zhàn)死復以千余騎從永奠入成梁擊走之其秋兀堂復犯寬奠副將姚大節(jié)擊破之兀堂由是不振初成梁獻議移建孤山等堡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孤山等堡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時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余戶乃盡徙居民于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死者狼籍給事中宋一韓力言棄地非策熊廷弼復連章極論帝素眷成梁悉留中不下國朝天命六年取明遼陽于是險山堡孤山驛新甸寬甸大甸永甸長甸等城俱降】
定遼左衛(wèi)原志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右衛(wèi)原志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前衛(wèi)原志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遼后衛(wèi)原志本遼東衛(wèi)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遼陽城北尋復
東寧衛(wèi)原志本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千戶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 【原治今開原縣】 原志永樂七年置于三萬衛(wèi)城尋徙
以上五衛(wèi)一州同治都司城內
海州衛(wèi) 【今州治】 原志本海州洪武初置于舊澄州城九年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東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十八年土蠻族弟土墨臺豬借西部青把都恰不慎及長昂滾兔十萬騎深入海州成梁不敢擊縱掠數(shù)日而去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于是海州等七十余城俱降】 原注西南濱海有鹽場西有遼河匯渾河太子河入海謂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于遼河東有大片嶺關有鹽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海州下城一堡三曰海州城東勝堡東昌堡耀州堡路臺十二座墩臺四十四座邊墻四十四里】
蓋州衛(wèi) 【今蓋平縣治】 原注元蓋州屬遼陽路原志洪武四年廢五年六月復置九年十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蓋州亦降】 原注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云島上有關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里河下流皆入于海又南有永寧監(jiān)城永樂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關 【今營口廳】 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蓋州下城二十三堡四曰蓋州城熊岳堡五十砦堡伏兵堡岫巖堡關山堡曹家祚子山城鐵礦山城永寧監(jiān)城赤山城貓兒嶺山城霹靂山城西家山城壅石砦山城冰谷山城黃孛羅背山城一面山城匾山城石邱山城小觀觜山城得力山城桂羽河山城夾河山城馬才山城松山城龍?zhí)渡匠瞧呒阴匠嵌张_八座】
復州衛(wèi) 【今州治】 原志本復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舊復州城十四年九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復州亦降】 原注西濱海西南有長生島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于海東有得利嬴城元季土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遼東衛(wèi)于此尋徙又南有樂古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復州下城五堡一曰復州城大黃山城呂洪山城駱駝山城欒古驛城羊官堡敵臺二十九座】
金州衛(wèi) 【今州治】 原志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舊金州八年四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北距都司六百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金州望海堝亦降】 原注東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駱馬河清沙河俱出焉衛(wèi)東西南三面皆濱海南有南關島 【顧氏方輿紀要島在衛(wèi)南二十里天啟中守將張盤議開河斷南關島以守衛(wèi)城即此】 東有蓮花島東南有金線島 【方輿紀要蓮花島在衛(wèi)東三十里金線島在衛(wèi)東南百二十里明時俱有兵戍守】 又東有皮島 【方輿紀要皮島在衛(wèi)東七十余里明天啟中毛文龍屯駐于此崇禎二年袁崇煥殺文龍于雙島國朝崇德二年四月取明皮島】 又有長行島南有雙島及三十島 【方輿紀要三山島在城南海中長行島在衛(wèi)東南百余里明天啟中毛文龍使朱昌國駐長行島曾有功駐三山島張盤守金州為碁布之勢今按本注三十島蓋即三山島也】 西南有鐵山島東北有蕭家島有關又旅順口關在南海運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置 【國朝天命十年正月克明旅順城明兵之航海來駐守者也天聰七年七月大軍克旅順口明總兵黃龍戰(zhàn)死廣鹿島副將尚可喜以廣鹿長山石城諸島來歸】 又東南有望海堝石城永樂七年置 【方輿紀要望海堝堡在衛(wèi)東南七十余里地特高可駐兵千余明洪武初都督耿忠于此筑堡備倭海濱咽喉地也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江用石壘之倭入犯盡殲之遼之倭患遂絕】 又衛(wèi)東有鐵場東北有鹽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金州下城十七堡八曰金州城關廂城木場驛堡旅順口堡望海堝堡黃骨島堡石河驛堡鹽場堡牛心山城賽歌山城金鹿山城虎洞山城小黑山城中頂山城太白東觜山城島山城成兒山城可羅山城縮利把山城縱城山城望高山城鹿子山城歸服堡紅觜堡敵臺九十五座】
廣寧衛(wèi) 【今縣治】 原注元廣寧路原志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五月置衛(wèi)東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本紀正統(tǒng)七年兀良哈犯廣寧嘉靖二十七年把都兒寇廣寧參將關振戰(zhàn)死李成梁傳萬歷九年十月土蠻復連速把亥等十余萬騎攻圍廣寧不克轉掠團山堡盤山驛及十三山驛攻義州成梁御卻之二十九年成梁再鎮(zhèn)遼東開原廣寧復開馬木二市諸部耽市利爭就款國朝天命七年正月征明廣寧由東昌堡度遼河圍西平堡城克之副將羅一貴等殲焉又破總兵劉渠等援兵廣寧巡撫王化貞遂棄城入山海關大軍入城于是□州大凌河閭陽驛十三山驛等四十余城皆降】 原注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建遼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廣荊州府西有醫(yī)無閭山南濱海東有路河東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于遼河又板橋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廠關又有分水嶺關西北有魏家?guī)X關又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后屯衛(wèi)于此永樂八年州廢徙衛(wèi)于義州衛(wèi)城又西南有閭陽關東北有望平縣元俱屬廣寧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寧路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寧路 【按元史地理志東寧路本高驪平壤城至元六年李延□等以府州縣鎮(zhèn)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然則東寧路屬皆在高驪境內平壤城左右今本注以順成二州與廣寧衛(wèi)鄰接揆之地理相去懸絕恐亦有誤】 又西南有鍾秀城元置千戶所于此俱洪武中廢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廣寧下城三堡一曰廣寧城閭陽峽城□山驛城高平堡其正安堡下堡八曰正安堡團山堡鎮(zhèn)寧堡鎮(zhèn)遠堡鎮(zhèn)安堡鎮(zhèn)靜堡鎮(zhèn)邊堡鎮(zhèn)夷堡墩臺七十九座邊墻一百七十二里】
廣寧中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廣寧左衛(wèi)原志 【同上】
廣寧右衛(wèi)原志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以上三衛(wèi)俱在廣寧衛(wèi)城
廣寧前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后廢
廣寧后衛(wèi)原志 【同上】
義州衛(wèi) 【今州治】 原注元義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州廢二十年八月置衛(wèi)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十年速把亥率弟炒花子卜言兔入犯義州成梁御之鎮(zhèn)夷堡設伏待之斬速把亥十七年三月土蠻部犯義州復入太平堡把總朱永壽一軍盡沒國朝天命七年大軍既取廣寧移向山海關明經(jīng)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盡焚沿途村堡而走大軍遂克義州】 原注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東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義州下城二堡十曰義州城率馬嶺驛大清堡大靖堡大寧堡太平堡大康堡大安堡大定堡戚家堡狗河砦堡大順堡路臺八座敵臺一百二十座邊墻一百五十六里】
廣寧后屯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衛(wèi)城
廣寧中屯衛(wèi) 【今錦縣治】 原注元錦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衛(wèi)東南距都司六百里 【李成梁傳土蠻數(shù)求貢市關吏不許萬歷七年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州營深入成梁遏其沖會戚繼光亦來援敵遂退俄又與速把亥合璧紅土城聲言入海州而分兵入錦義成梁踰塞二百里直抵紅土城擊敗之土蠻益□諸部兵分犯錦義及右屯大凌河以城堡堅不可克而成梁及薊鎮(zhèn)兵亦集乃引去無何復以二萬騎從大鎮(zhèn)堡入攻錦州部將周之望等戰(zhàn)死敵乃分掠小凌河松山杏山成梁馳援始出境去國朝天命七年取明廣寧錦州等處遂降已而明復遣兵戍守十一年正月征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等七城守將焚糧儲遁天聰元年五月征錦州遂敗明兵于寧遠崇德五年遣兵防戍錦州六年八月再征錦州大破明兵七年三月己卯克錦州總兵祖大壽降】 原注東有木葉山 【方輿紀要木葉山在衛(wèi)東三十里契丹阿保機建南樓于木葉山在今三衛(wèi)境內廢永州非此山也】 西有東西紅螺山西南有杏山東南有乳峰山又東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兒河與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戶所于此轄杏山驛至小凌河驛東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右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廢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戶所于此轄凌河驛 【通鑒輯覽明萬歷三十七年恭圖陷大勝堡復深入小凌河官軍大敗時杜松駐大凌河不敢救國朝天聰五年八月圍明大凌河城破錦州援兵崇德四年正月征明松山三月敗其援兵于錦州六年五月敗明總督洪承疇于松山八月征錦州駐營于松山杏山之間自烏忻河南山至海橫截大路乙丑大破明兵十三萬于松山七年二月克松山洪承疇等就擒】 至十三山驛 【袁崇煥傳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時十三山難民十余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jù)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與總督王象讓發(fā)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告經(jīng)略王在晉在晉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 又城南有鹽場二鐵場一又西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錦州下城五堡六曰錦州城松山所城大凌河所城小凌河所城杏山驛城大茂堡大勝堡大鎮(zhèn)堡六福堡錦昌堡大興堡路臺十七座墩臺九十七座邊墻一百四里】
廣寧左屯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于遼河西后徙廣寧中屯衛(wèi)城
廣寧右屯衛(wèi) 【今錦縣十三山站南】 原注元廣寧府地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于舊閭陽縣之臨海鄉(xiāng)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原注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嶺又南有鹽場東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右屯下城三堡一曰右屯城十三山驛城鎮(zhèn)湯所城孫忠堡路臺二十四座墩臺十二座】
廣寧前屯衛(wèi) 【今寧遠州西南山海關東】 原注元瑞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wèi)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原注西北有萬松山北有十八盤山西有麻子峪有鐵場東南有山口峪有鹽場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入海西有山海關與北直撫寧縣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于此轄山海東關至高嶺驛 【本紀嘉靖三十九年打來孫又犯中前所殺守備武守爵黃廷勛】 又東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戶所于此轄沙河驛至東關驛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前屯下城六堡二十四曰前屯城中后所城中前所城高嶺驛城沙河驛城東關驛城新興營堡三通溝堡黑座巢堡錦川營堡高臺堡瑞昌堡平川營堡三鐵 【鐵:山】 營堡永安堡背陰陣堡鐵場堡八里鋪堡下馬驛右堡石河鋪堡永豐大砦堡雙墩鋪堡長安大砦堡徐官屯堡古城砦堡王二由堡祿安砦堡王保屯堡蔣千戶屯堡山 【山:鐵】 嶺堡路臺三十六座墩臺一百十六座邊墻三百六十八里】
寧遠衛(wèi) 【今州治】 原志宣德五年正月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wèi)地置治湯池東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國朝崇德八年十月征明寧遠拔之遂下中后所中前所等處】 原注西北有大團山東北有長嶺山南濱海東有桃花島東南有覺華島城 【國朝天命十一年正月征明錦州移兵攻寧遠城袁崇煥堅守未易下明兵積聚俱在海中覺華島鑿冰為壕以守乃遣軍殲之焚其船及積聚】 西有寧遠河即女兒河也又名三女河又東有塔山有中左千戶所轄連山驛至杏山驛西有沙河中右千戶所轄東關驛至曹莊驛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鹽鐵二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寧遠下城五堡十六曰寧遠城中左所城中右所城連山驛城曹莊驛城椴木沖堡長嶺山堡沙河兒堡松山寺堡灰山堡寨兒山堡白塔峪堡興水縣堡小團山堡仙靈寺堡曲尺河鋪堡雙樹鋪堡團山屯堡高橋鋪堡王刀堡五里橋屯堡路臺三十二座墩臺一百五十五座邊墻二百二里】
沈陽中衛(wèi) 【今承德縣治】 原注元沈陽路原志洪武初廢三十一年閏五月置衛(wèi)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三年冬炒花大會黑石炭等二萬余騎從平虜堡南掠轉掠沈陽見城外列營乃據(jù)西北高墩成梁邀戰(zhàn)敵大潰走十年王杲之子阿臺糾阿海連兵入抵沈陽城南渾河大掠去成梁從撫順出塞百余里火攻古勒寨射死阿臺連破阿海寨擊殺之杲部遂滅十三年二月把兔兒偕從父炒花等以數(shù)萬騎入掠沈陽退駐遼河成梁與巡撫李松擊破之其年五月敵犯沈陽伏精騎塞下誘官軍游擊韓元功追襲之敗死閏九月諸部長復犯蒲河大剽掠而西部銀燈亦窺遼瀋成梁令部將李平胡出寨三百五十里搗破銀燈營諸部長始引去十七年腦毛大合長昂等三萬騎犯平虜堡備御李有年等戰(zhàn)死敵大掠沈陽蒲河榆林八日始去國朝天命六年三月乙卯取明沈陽城陣斬總兵賀世賢等遂敗明兵于渾河斬總兵陳策又敗明總兵李秉誠等兵于白塔鋪】 原注洪武二十四年建瀋王府永樂六年遷于山西潞州東有東牟山南有渾河又東有瀋水入焉又西有遼河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東有撫順關 【李成梁傳建州都指揮王杲故與撫順通馬市萬歷元年誘殺備御裴承祖明年十月杲復大舉入成梁檄副將楊騰等分屯要害諸軍四面起敵大奔盡聚杲寨寨地高成梁用火器攻之破數(shù)柵杲走高臺會大風起縱火焚之毀其營壘而還杲走市關都督王臺執(zhí)以獻斬之國朝創(chuàng)業(yè)之初明萬歷十九年遣使通好于我太祖乃于撫順清河寬甸叆陽四關互市通商貢天命三年克明撫順城東州瑪哈丹三城悉下四年明經(jīng)略楊鎬集兵沈陽分四路來攻以杜松等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關李如柏等督兵六萬由清河出鴉鶻關馬林等督兵四萬由開原合葉赫兵出三岔口劉綎等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寬甸口期并趨我都城三月甲申我軍大破杜松等兵于薩爾滸松等沒于陣乙酉大破馬林等兵于尚閑崖及斐芬山林僅以身免丁亥又破劉綎等兵于棟鄂路綎戰(zhàn)死其李如柏一軍自呼蘭路遁歸是役也明起傾國之兵來侵五日之閑悉被我軍誅滅】 又北有蒲河千戶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 【李成梁傳萬歷十二年炒花等以數(shù)萬騎入蒲河及大寧堡六日始出塞又熊廷弼傳萬歷四十八年五月我大清兵略地花嶺遂略王大人屯蒲河明將土失亡七百余人謗騰于朝弼遂不安其位】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沈陽下城三堡十曰沈陽城奉集堡武寧營堡東路撫順所城會安堡東川堡路臺七座敵臺三十九座邊墻二十六里西路靖遠堡長營堡平敵堡上榆林堡十方寺堡蒲河所城路臺五座墩臺六十一座邊墻四十八里其鎮(zhèn)武堡下堡五鎮(zhèn)武堡西寧堡西平堡西興堡平洋堡路臺二十七座敵臺五十九座邊墻一百七里】
沈陽左衛(wèi)原志洪武中置建文初廢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復置后仍廢
沈陽右衛(wèi)原志 【同上】
沈陽中屯衛(wèi)原志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置建文中廢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屬北平都司復屬后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
鐵嶺衛(wèi) 【今縣治】 原志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鐵嶺城置二十六年四月遷于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元年土蠻犯前屯成梁擊走之已又破走之鐵嶺鎮(zhèn)西諸堡國朝天命四年七月丙午克明鐵嶺城】 原注西有遼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于遼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戶所于此又范河城在衛(wèi)南亦曰泛河城正統(tǒng)四年置泛河千戶所于此東南有奉集縣 【袁應泰傳天啟元年我大清兵既克沈陽應泰乃撤奉集威寧諸軍并力守遼陽】 即古鐵嶺城也接高驪界洪武初置縣尋廢又有咸平府元直隸遼東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初廢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鐵嶺下城一堡五曰鐵嶺城東路撫安堡西路鎮(zhèn)西堡曾遲堡平定堡彭家灣堡路臺七座敵臺三十五座邊墻五十二里其泛河所下城一堡二曰泛河所城東路白家沖堡西路宋家泊堡路臺八座敵臺十六座邊墻三十一里又懿路所下城一堡二曰懿路所城東路三岔兒堡西路丁字泊堡路臺十座敵臺二十一座邊墻六十六里】
三萬衛(wèi) 【今開原縣治】 原注元開元路原志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wèi)于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真軍民府二十一年府罷徙衛(wèi)于開元城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本紀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周興等自開元追敵至甫答迷城不及而還國朝天命四年六月丁卯克明開原城】 原注洪武二十四年建韓王府永樂二十二年遷于陜西平?jīng)鑫鞅庇薪鹕綎|有分水東嶺北有分水西嶺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遼河又北有土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即遼河上源也 【按本注遼河上源乃東遼河之源西遼則源于直隸承德府界】 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鎮(zhèn)北關在東北廣順關 【即靖安堡】 在東 【李成梁傳初王杲死其子阿臺走依王臺長子虎兒罕以王臺獻其父嘗欲報之王臺死虎兒罕勢衰阿臺遂附北關合攻虎兒罕又數(shù)犯孤山泛河成梁出塞破之阿臺復掠沈陽成梁從撫順出塞滅杲部時萬歷十年也北關清佳砮楊吉砮素讎南關王臺沒屢侵臺季子猛骨孛羅且藉土蠻兵侵邊境其年十二月巡撫李松許之貢市清佳砮楊吉砮率二千騎詣鎮(zhèn)北關謁松備御霍九皋見其兵譙讓之其徒遂殺九皋并侍卒十余人松軍炮鳴伏起擊斬二人并其子盡殲焉成梁聞炮急出塞擊其留騎斬首千五百有奇余眾刑白馬攢刀誓永受約束乃旋師北關既被創(chuàng)后清佳砮子卜寨與楊吉砮子那林孛羅漸強盛數(shù)與南關虎兒罕子歹商構兵成梁以南關勢弱謀討北關以輔之十六年五月率師直搗其巢卜寨走與那林孛羅合憑城守城四重攻之不下用巨炮碎其外郛遂拔二城斬馘五百余級卜寨等請降設誓不復叛乃班師】 又西有新安關西南有清河關南有山頭關又北有北城即牛家莊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遼海衛(wèi)于此二十六年衛(wèi)徙又南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置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開原下城一堡十曰開原城清陽堡古城堡慶云堡永寧堡鎮(zhèn)夷堡鎮(zhèn)北堡靖安堡威遠堡松山堡馬市堡路臺七座敵臺一百十八座邊墻一百七十一里其中固城下城一堡二中固城東路柴河堡西路定遠堡路臺四座敵臺二十九座邊墻六十里】
遼海衛(wèi) 【初治在今昌圖府】 原志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于牛家莊二十六年徙三萬衛(wèi)城
安樂州原志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衛(wèi)城
【按明時遼之邊塞東扼兩關北控三衛(wèi)兩關者北關東關也三衛(wèi)者福余朵顏泰寧三外衛(wèi)也北關曰鎮(zhèn)北關東關曰廣順關凡關外之葉赫哈達輝發(fā)等部均于此聽命蒙古游牧記云科爾沁旗明初置福余外衛(wèi)喀喇沁旗為朵顏衛(wèi)土默特旗置泰寧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置朵顏福余泰寧三外衛(wèi)于大寧北兀良哈之地朵顏衛(wèi)地最西至于宣府邊外永樂中割大寧地畀三衛(wèi)萬歷后三衛(wèi)分部散居莫能自振乃折而東合實為殘薊之本熱河志今灤平豐寧平泉建昌等處為朵顏衛(wèi)地朝陽縣為泰寧衛(wèi)地愚按三衛(wèi)中之朵顏泰寧二衛(wèi)皆在遼河以西廣寧義州邊外惟福余外衛(wèi)當昌圖府之北或已入今奉天境內至兩關以外則自寬甸縣之北海龍廳之南皆關外地不入明版圖者也】
盛京疆域考卷六
黃縣孫宗翰輯
明
○明 【地理志國朝張廷玉等奉敕撰勝朝之經(jīng)畫關外幅員與昭代略同然不置行省而僅領之以指揮戍之以衛(wèi)所控扼兩關屏蔽三衛(wèi)至于昌圖海龍等城明皆未嘗有也中葉以降緣邊東北罷于奔命而建州一衛(wèi)遂為我國家王跡所基天戈一揮海隅底定蓋當明社未屋時而遼土已入于我于是屯戍之區(qū)皆豐鎬矣又明洪武紀元至三十一年止迨燕王篡立黜建文年號而仍以洪武紀年故其地志有書洪武三十幾年者有已著建文年號而下文又系以洪武年者不為標反令閱者滋出 【出:在第四字標下】 疑故附著之】
遼東都指揮使司 【治在今遼陽州治】 原注元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遼陽路原志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wèi)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衛(wèi)領衛(wèi)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诒敝灵_原由海道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京師一千七百里 【明史葉旺傳初元主北走其遼陽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復等州帝遣黃儔赍詔諭益益籍所部來歸乃以益為指揮同知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暉殺益右丞張良佐擒彥暉殺之保保挾儔走納克楚良佐因權衛(wèi)事以狀聞帝念遼陽重地復設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諸衛(wèi)以葉旺等鎮(zhèn)之通鑒輯覽洪武八年納克楚以兵至遼東見御備嚴不敢攻越蓋州趨金州指揮韋富等伏弩城下擒其驍將敵大沮沿柞河遁葉旺先扼河緣河壘冰為墻沃以水經(jīng)宿凝冱如堅城旁設阮阱敵至伏四起納克楚急趨連云島遇冰城旁走悉陷穽中大潰旺合兵追擊至畢嚕河納克楚僅以身免已而擁眾數(shù)十萬屯金山數(shù)侵遼東二十年帝以馮勝為大將軍征之復遣所獲之元將鼐喇固北還以書諭納克楚勝自大寧帥師趨金山進壓納克楚營納克楚既為大軍所偪又先入鼐喇固言遂降九月封納克楚海西侯成化以后福余等三衛(wèi)屢犯遼東又李成梁傳隆慶四年辛愛大人入遼東時俺答插漢部長土蠻方強泰寧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顏部長董狐貍長昂佐之東則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之屬亦時窺塞十 【十:在第二字下下】 下年之閑殷尚質楊照王治道三大將皆戰(zhàn)死成梁方為都督僉事大修戰(zhàn)備無何土蠻大入成梁過 【過:遇】 于卓山敗之及成梁子如松如柏相繼鎮(zhèn)遼東而土蠻炒花猶時入為患云】
定遼中衛(wèi) 【今遼陽州治】 原注元遼陽路治遼陽縣原志洪武四年罷六年復置十年復罷十七年置衛(wèi) 【本紀嘉靖四十年把都兒犯遼陽蓋州又李成梁傳隆慶六年十月土蠻六百騎營舊遼陽北河去邊二百余里俟集眾大舉成梁擊走之萬歷九年黑石炭以兒鄧小歹青卜言兔入遼陽副將曹簠追至長安堡遇伏多所損失十四年土蠻部長一克灰正糾把兔兒炒花花大等三萬騎約共馳遼陽挾賞成梁偵得之以輕騎出鐵邊堡晝伏夜行二百余里至可可母林大風雷敵不覺既至敵大驚將士冒死陷陣破之十八年卜言臺周黃臺吉結西部五萬余騎復深入遼瀋海蓋成梁潛遣兵出塞襲之遇伏大敗國朝天命六年三月癸亥取明遼陽其經(jīng)略袁應泰自縊】 原注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東南有安平山山有鐵場又西有遼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衛(wèi)入海又西北有渾河一名小遼水東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東梁水下流俱入于遼水 【開國方略國朝天命六年征明遼陽其城守官聞我兵至決太子河水于壕閉西閘列火器以守我兵奮力奪橋遂克其城】 又東有鴨綠江東南入海又東有鳳凰城在鳳凰山東南成化十七年筑為朝鮮入貢之道又南有鎮(zhèn)江堡城 【國朝既下遼陽降者大小七十余城鳳凰鎮(zhèn)江等城俱降】 又連山關亦在東南
城堡附考 【顧炎武天下部國利病書云遼陽下城一堡二十四曰中遼陽城鞍山驛堡長店鋪堡皮驛堡沙河鋪堡甘泉鋪堡八里鋪堡爛泥鋪堡首山鋪堡板橋鋪堡山坳鋪堡接官廳鋪堡路臺二十四座東路馬楓單堡散平峪堡一堵墻堡堵堡清河堡張其哈蝲佃子堡敵臺四十九座邊墻九十四里西路張勇堡長勝堡武靖營堡長定堡長寧堡長靜堡長安堡敵臺八十二座邊墻一百七十里其險山堡下堡十四曰寬佃子堡散等堡雙堆兒堡灑馬吉堡湯站堡叆陽堡鎮(zhèn)東堡長嶺堡長佃子堡草河堡鳳凰城堡鎮(zhèn)夷堡青苔峪堡甜水站堡敵臺七十四座邊墻七十四里按明時寬甸堡等處稱遼東六堡通鑒輯覽遼陽鎮(zhèn)東二百余里舊有六堡其地不毛與遼陽聲援不接萬歷三年李成梁請移建孤山堡于章齊喀喇甸亦曰新甸險山堡于寬甸沿江新安等四堡于長甸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其地并扼要害可拓境七八百里益收耕牧利廷議從之又李成梁傳迤東都督王兀堂故通市寬奠后參將徐國輔等強抑市價萬歷八年三月兀堂以六百騎犯叆陽及黃岡嶺指揮王宗義戰(zhàn)死復以千余騎從永奠入成梁擊走之其秋兀堂復犯寬奠副將姚大節(jié)擊破之兀堂由是不振初成梁獻議移建孤山等堡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孤山等堡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時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余戶乃盡徙居民于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死者狼籍給事中宋一韓力言棄地非策熊廷弼復連章極論帝素眷成梁悉留中不下國朝天命六年取明遼陽于是險山堡孤山驛新甸寬甸大甸永甸長甸等城俱降】
定遼左衛(wèi)原志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右衛(wèi)原志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前衛(wèi)原志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遼后衛(wèi)原志本遼東衛(wèi)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遼陽城北尋復
東寧衛(wèi)原志本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千戶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 【原治今開原縣】 原志永樂七年置于三萬衛(wèi)城尋徙
以上五衛(wèi)一州同治都司城內
海州衛(wèi) 【今州治】 原志本海州洪武初置于舊澄州城九年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東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十八年土蠻族弟土墨臺豬借西部青把都恰不慎及長昂滾兔十萬騎深入海州成梁不敢擊縱掠數(shù)日而去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于是海州等七十余城俱降】 原注西南濱海有鹽場西有遼河匯渾河太子河入海謂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于遼河東有大片嶺關有鹽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海州下城一堡三曰海州城東勝堡東昌堡耀州堡路臺十二座墩臺四十四座邊墻四十四里】
蓋州衛(wèi) 【今蓋平縣治】 原注元蓋州屬遼陽路原志洪武四年廢五年六月復置九年十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蓋州亦降】 原注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云島上有關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里河下流皆入于海又南有永寧監(jiān)城永樂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關 【今營口廳】 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蓋州下城二十三堡四曰蓋州城熊岳堡五十砦堡伏兵堡岫巖堡關山堡曹家祚子山城鐵礦山城永寧監(jiān)城赤山城貓兒嶺山城霹靂山城西家山城壅石砦山城冰谷山城黃孛羅背山城一面山城匾山城石邱山城小觀觜山城得力山城桂羽河山城夾河山城馬才山城松山城龍?zhí)渡匠瞧呒阴匠嵌张_八座】
復州衛(wèi) 【今州治】 原志本復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舊復州城十四年九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復州亦降】 原注西濱海西南有長生島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于海東有得利嬴城元季土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遼東衛(wèi)于此尋徙又南有樂古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復州下城五堡一曰復州城大黃山城呂洪山城駱駝山城欒古驛城羊官堡敵臺二十九座】
金州衛(wèi) 【今州治】 原志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舊金州八年四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北距都司六百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金州望海堝亦降】 原注東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駱馬河清沙河俱出焉衛(wèi)東西南三面皆濱海南有南關島 【顧氏方輿紀要島在衛(wèi)南二十里天啟中守將張盤議開河斷南關島以守衛(wèi)城即此】 東有蓮花島東南有金線島 【方輿紀要蓮花島在衛(wèi)東三十里金線島在衛(wèi)東南百二十里明時俱有兵戍守】 又東有皮島 【方輿紀要皮島在衛(wèi)東七十余里明天啟中毛文龍屯駐于此崇禎二年袁崇煥殺文龍于雙島國朝崇德二年四月取明皮島】 又有長行島南有雙島及三十島 【方輿紀要三山島在城南海中長行島在衛(wèi)東南百余里明天啟中毛文龍使朱昌國駐長行島曾有功駐三山島張盤守金州為碁布之勢今按本注三十島蓋即三山島也】 西南有鐵山島東北有蕭家島有關又旅順口關在南海運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置 【國朝天命十年正月克明旅順城明兵之航海來駐守者也天聰七年七月大軍克旅順口明總兵黃龍戰(zhàn)死廣鹿島副將尚可喜以廣鹿長山石城諸島來歸】 又東南有望海堝石城永樂七年置 【方輿紀要望海堝堡在衛(wèi)東南七十余里地特高可駐兵千余明洪武初都督耿忠于此筑堡備倭海濱咽喉地也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江用石壘之倭入犯盡殲之遼之倭患遂絕】 又衛(wèi)東有鐵場東北有鹽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金州下城十七堡八曰金州城關廂城木場驛堡旅順口堡望海堝堡黃骨島堡石河驛堡鹽場堡牛心山城賽歌山城金鹿山城虎洞山城小黑山城中頂山城太白東觜山城島山城成兒山城可羅山城縮利把山城縱城山城望高山城鹿子山城歸服堡紅觜堡敵臺九十五座】
廣寧衛(wèi) 【今縣治】 原注元廣寧路原志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五月置衛(wèi)東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本紀正統(tǒng)七年兀良哈犯廣寧嘉靖二十七年把都兒寇廣寧參將關振戰(zhàn)死李成梁傳萬歷九年十月土蠻復連速把亥等十余萬騎攻圍廣寧不克轉掠團山堡盤山驛及十三山驛攻義州成梁御卻之二十九年成梁再鎮(zhèn)遼東開原廣寧復開馬木二市諸部耽市利爭就款國朝天命七年正月征明廣寧由東昌堡度遼河圍西平堡城克之副將羅一貴等殲焉又破總兵劉渠等援兵廣寧巡撫王化貞遂棄城入山海關大軍入城于是□州大凌河閭陽驛十三山驛等四十余城皆降】 原注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建遼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廣荊州府西有醫(yī)無閭山南濱海東有路河東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于遼河又板橋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廠關又有分水嶺關西北有魏家?guī)X關又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后屯衛(wèi)于此永樂八年州廢徙衛(wèi)于義州衛(wèi)城又西南有閭陽關東北有望平縣元俱屬廣寧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寧路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寧路 【按元史地理志東寧路本高驪平壤城至元六年李延□等以府州縣鎮(zhèn)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然則東寧路屬皆在高驪境內平壤城左右今本注以順成二州與廣寧衛(wèi)鄰接揆之地理相去懸絕恐亦有誤】 又西南有鍾秀城元置千戶所于此俱洪武中廢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廣寧下城三堡一曰廣寧城閭陽峽城□山驛城高平堡其正安堡下堡八曰正安堡團山堡鎮(zhèn)寧堡鎮(zhèn)遠堡鎮(zhèn)安堡鎮(zhèn)靜堡鎮(zhèn)邊堡鎮(zhèn)夷堡墩臺七十九座邊墻一百七十二里】
廣寧中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廣寧左衛(wèi)原志 【同上】
廣寧右衛(wèi)原志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以上三衛(wèi)俱在廣寧衛(wèi)城
廣寧前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后廢
廣寧后衛(wèi)原志 【同上】
義州衛(wèi) 【今州治】 原注元義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州廢二十年八月置衛(wèi)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十年速把亥率弟炒花子卜言兔入犯義州成梁御之鎮(zhèn)夷堡設伏待之斬速把亥十七年三月土蠻部犯義州復入太平堡把總朱永壽一軍盡沒國朝天命七年大軍既取廣寧移向山海關明經(jīng)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盡焚沿途村堡而走大軍遂克義州】 原注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東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義州下城二堡十曰義州城率馬嶺驛大清堡大靖堡大寧堡太平堡大康堡大安堡大定堡戚家堡狗河砦堡大順堡路臺八座敵臺一百二十座邊墻一百五十六里】
廣寧后屯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衛(wèi)城
廣寧中屯衛(wèi) 【今錦縣治】 原注元錦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衛(wèi)東南距都司六百里 【李成梁傳土蠻數(shù)求貢市關吏不許萬歷七年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州營深入成梁遏其沖會戚繼光亦來援敵遂退俄又與速把亥合璧紅土城聲言入海州而分兵入錦義成梁踰塞二百里直抵紅土城擊敗之土蠻益□諸部兵分犯錦義及右屯大凌河以城堡堅不可克而成梁及薊鎮(zhèn)兵亦集乃引去無何復以二萬騎從大鎮(zhèn)堡入攻錦州部將周之望等戰(zhàn)死敵乃分掠小凌河松山杏山成梁馳援始出境去國朝天命七年取明廣寧錦州等處遂降已而明復遣兵戍守十一年正月征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等七城守將焚糧儲遁天聰元年五月征錦州遂敗明兵于寧遠崇德五年遣兵防戍錦州六年八月再征錦州大破明兵七年三月己卯克錦州總兵祖大壽降】 原注東有木葉山 【方輿紀要木葉山在衛(wèi)東三十里契丹阿保機建南樓于木葉山在今三衛(wèi)境內廢永州非此山也】 西有東西紅螺山西南有杏山東南有乳峰山又東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兒河與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戶所于此轄杏山驛至小凌河驛東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右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廢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戶所于此轄凌河驛 【通鑒輯覽明萬歷三十七年恭圖陷大勝堡復深入小凌河官軍大敗時杜松駐大凌河不敢救國朝天聰五年八月圍明大凌河城破錦州援兵崇德四年正月征明松山三月敗其援兵于錦州六年五月敗明總督洪承疇于松山八月征錦州駐營于松山杏山之間自烏忻河南山至海橫截大路乙丑大破明兵十三萬于松山七年二月克松山洪承疇等就擒】 至十三山驛 【袁崇煥傳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時十三山難民十余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jù)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與總督王象讓發(fā)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告經(jīng)略王在晉在晉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 又城南有鹽場二鐵場一又西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錦州下城五堡六曰錦州城松山所城大凌河所城小凌河所城杏山驛城大茂堡大勝堡大鎮(zhèn)堡六福堡錦昌堡大興堡路臺十七座墩臺九十七座邊墻一百四里】
廣寧左屯衛(wèi)原志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于遼河西后徙廣寧中屯衛(wèi)城
廣寧右屯衛(wèi) 【今錦縣十三山站南】 原注元廣寧府地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于舊閭陽縣之臨海鄉(xiāng)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原注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嶺又南有鹽場東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右屯下城三堡一曰右屯城十三山驛城鎮(zhèn)湯所城孫忠堡路臺二十四座墩臺十二座】
廣寧前屯衛(wèi) 【今寧遠州西南山海關東】 原注元瑞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wèi)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原注西北有萬松山北有十八盤山西有麻子峪有鐵場東南有山口峪有鹽場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入海西有山海關與北直撫寧縣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于此轄山海東關至高嶺驛 【本紀嘉靖三十九年打來孫又犯中前所殺守備武守爵黃廷勛】 又東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戶所于此轄沙河驛至東關驛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前屯下城六堡二十四曰前屯城中后所城中前所城高嶺驛城沙河驛城東關驛城新興營堡三通溝堡黑座巢堡錦川營堡高臺堡瑞昌堡平川營堡三鐵 【鐵:山】 營堡永安堡背陰陣堡鐵場堡八里鋪堡下馬驛右堡石河鋪堡永豐大砦堡雙墩鋪堡長安大砦堡徐官屯堡古城砦堡王二由堡祿安砦堡王保屯堡蔣千戶屯堡山 【山:鐵】 嶺堡路臺三十六座墩臺一百十六座邊墻三百六十八里】
寧遠衛(wèi) 【今州治】 原志宣德五年正月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wèi)地置治湯池東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國朝崇德八年十月征明寧遠拔之遂下中后所中前所等處】 原注西北有大團山東北有長嶺山南濱海東有桃花島東南有覺華島城 【國朝天命十一年正月征明錦州移兵攻寧遠城袁崇煥堅守未易下明兵積聚俱在海中覺華島鑿冰為壕以守乃遣軍殲之焚其船及積聚】 西有寧遠河即女兒河也又名三女河又東有塔山有中左千戶所轄連山驛至杏山驛西有沙河中右千戶所轄東關驛至曹莊驛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鹽鐵二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寧遠下城五堡十六曰寧遠城中左所城中右所城連山驛城曹莊驛城椴木沖堡長嶺山堡沙河兒堡松山寺堡灰山堡寨兒山堡白塔峪堡興水縣堡小團山堡仙靈寺堡曲尺河鋪堡雙樹鋪堡團山屯堡高橋鋪堡王刀堡五里橋屯堡路臺三十二座墩臺一百五十五座邊墻二百二里】
沈陽中衛(wèi) 【今承德縣治】 原注元沈陽路原志洪武初廢三十一年閏五月置衛(wèi)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三年冬炒花大會黑石炭等二萬余騎從平虜堡南掠轉掠沈陽見城外列營乃據(jù)西北高墩成梁邀戰(zhàn)敵大潰走十年王杲之子阿臺糾阿海連兵入抵沈陽城南渾河大掠去成梁從撫順出塞百余里火攻古勒寨射死阿臺連破阿海寨擊殺之杲部遂滅十三年二月把兔兒偕從父炒花等以數(shù)萬騎入掠沈陽退駐遼河成梁與巡撫李松擊破之其年五月敵犯沈陽伏精騎塞下誘官軍游擊韓元功追襲之敗死閏九月諸部長復犯蒲河大剽掠而西部銀燈亦窺遼瀋成梁令部將李平胡出寨三百五十里搗破銀燈營諸部長始引去十七年腦毛大合長昂等三萬騎犯平虜堡備御李有年等戰(zhàn)死敵大掠沈陽蒲河榆林八日始去國朝天命六年三月乙卯取明沈陽城陣斬總兵賀世賢等遂敗明兵于渾河斬總兵陳策又敗明總兵李秉誠等兵于白塔鋪】 原注洪武二十四年建瀋王府永樂六年遷于山西潞州東有東牟山南有渾河又東有瀋水入焉又西有遼河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東有撫順關 【李成梁傳建州都指揮王杲故與撫順通馬市萬歷元年誘殺備御裴承祖明年十月杲復大舉入成梁檄副將楊騰等分屯要害諸軍四面起敵大奔盡聚杲寨寨地高成梁用火器攻之破數(shù)柵杲走高臺會大風起縱火焚之毀其營壘而還杲走市關都督王臺執(zhí)以獻斬之國朝創(chuàng)業(yè)之初明萬歷十九年遣使通好于我太祖乃于撫順清河寬甸叆陽四關互市通商貢天命三年克明撫順城東州瑪哈丹三城悉下四年明經(jīng)略楊鎬集兵沈陽分四路來攻以杜松等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關李如柏等督兵六萬由清河出鴉鶻關馬林等督兵四萬由開原合葉赫兵出三岔口劉綎等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寬甸口期并趨我都城三月甲申我軍大破杜松等兵于薩爾滸松等沒于陣乙酉大破馬林等兵于尚閑崖及斐芬山林僅以身免丁亥又破劉綎等兵于棟鄂路綎戰(zhàn)死其李如柏一軍自呼蘭路遁歸是役也明起傾國之兵來侵五日之閑悉被我軍誅滅】 又北有蒲河千戶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 【李成梁傳萬歷十二年炒花等以數(shù)萬騎入蒲河及大寧堡六日始出塞又熊廷弼傳萬歷四十八年五月我大清兵略地花嶺遂略王大人屯蒲河明將土失亡七百余人謗騰于朝弼遂不安其位】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沈陽下城三堡十曰沈陽城奉集堡武寧營堡東路撫順所城會安堡東川堡路臺七座敵臺三十九座邊墻二十六里西路靖遠堡長營堡平敵堡上榆林堡十方寺堡蒲河所城路臺五座墩臺六十一座邊墻四十八里其鎮(zhèn)武堡下堡五鎮(zhèn)武堡西寧堡西平堡西興堡平洋堡路臺二十七座敵臺五十九座邊墻一百七里】
沈陽左衛(wèi)原志洪武中置建文初廢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復置后仍廢
沈陽右衛(wèi)原志 【同上】
沈陽中屯衛(wèi)原志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置建文中廢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屬北平都司復屬后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
鐵嶺衛(wèi) 【今縣治】 原志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鐵嶺城置二十六年四月遷于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李成梁傳萬歷元年土蠻犯前屯成梁擊走之已又破走之鐵嶺鎮(zhèn)西諸堡國朝天命四年七月丙午克明鐵嶺城】 原注西有遼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于遼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戶所于此又范河城在衛(wèi)南亦曰泛河城正統(tǒng)四年置泛河千戶所于此東南有奉集縣 【袁應泰傳天啟元年我大清兵既克沈陽應泰乃撤奉集威寧諸軍并力守遼陽】 即古鐵嶺城也接高驪界洪武初置縣尋廢又有咸平府元直隸遼東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初廢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鐵嶺下城一堡五曰鐵嶺城東路撫安堡西路鎮(zhèn)西堡曾遲堡平定堡彭家灣堡路臺七座敵臺三十五座邊墻五十二里其泛河所下城一堡二曰泛河所城東路白家沖堡西路宋家泊堡路臺八座敵臺十六座邊墻三十一里又懿路所下城一堡二曰懿路所城東路三岔兒堡西路丁字泊堡路臺十座敵臺二十一座邊墻六十六里】
三萬衛(wèi) 【今開原縣治】 原注元開元路原志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wèi)于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真軍民府二十一年府罷徙衛(wèi)于開元城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本紀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周興等自開元追敵至甫答迷城不及而還國朝天命四年六月丁卯克明開原城】 原注洪武二十四年建韓王府永樂二十二年遷于陜西平?jīng)鑫鞅庇薪鹕綎|有分水東嶺北有分水西嶺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遼河又北有土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即遼河上源也 【按本注遼河上源乃東遼河之源西遼則源于直隸承德府界】 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鎮(zhèn)北關在東北廣順關 【即靖安堡】 在東 【李成梁傳初王杲死其子阿臺走依王臺長子虎兒罕以王臺獻其父嘗欲報之王臺死虎兒罕勢衰阿臺遂附北關合攻虎兒罕又數(shù)犯孤山泛河成梁出塞破之阿臺復掠沈陽成梁從撫順出塞滅杲部時萬歷十年也北關清佳砮楊吉砮素讎南關王臺沒屢侵臺季子猛骨孛羅且藉土蠻兵侵邊境其年十二月巡撫李松許之貢市清佳砮楊吉砮率二千騎詣鎮(zhèn)北關謁松備御霍九皋見其兵譙讓之其徒遂殺九皋并侍卒十余人松軍炮鳴伏起擊斬二人并其子盡殲焉成梁聞炮急出塞擊其留騎斬首千五百有奇余眾刑白馬攢刀誓永受約束乃旋師北關既被創(chuàng)后清佳砮子卜寨與楊吉砮子那林孛羅漸強盛數(shù)與南關虎兒罕子歹商構兵成梁以南關勢弱謀討北關以輔之十六年五月率師直搗其巢卜寨走與那林孛羅合憑城守城四重攻之不下用巨炮碎其外郛遂拔二城斬馘五百余級卜寨等請降設誓不復叛乃班師】 又西有新安關西南有清河關南有山頭關又北有北城即牛家莊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遼海衛(wèi)于此二十六年衛(wèi)徙又南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置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開原下城一堡十曰開原城清陽堡古城堡慶云堡永寧堡鎮(zhèn)夷堡鎮(zhèn)北堡靖安堡威遠堡松山堡馬市堡路臺七座敵臺一百十八座邊墻一百七十一里其中固城下城一堡二中固城東路柴河堡西路定遠堡路臺四座敵臺二十九座邊墻六十里】
遼海衛(wèi) 【初治在今昌圖府】 原志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于牛家莊二十六年徙三萬衛(wèi)城
安樂州原志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衛(wèi)城
【按明時遼之邊塞東扼兩關北控三衛(wèi)兩關者北關東關也三衛(wèi)者福余朵顏泰寧三外衛(wèi)也北關曰鎮(zhèn)北關東關曰廣順關凡關外之葉赫哈達輝發(fā)等部均于此聽命蒙古游牧記云科爾沁旗明初置福余外衛(wèi)喀喇沁旗為朵顏衛(wèi)土默特旗置泰寧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置朵顏福余泰寧三外衛(wèi)于大寧北兀良哈之地朵顏衛(wèi)地最西至于宣府邊外永樂中割大寧地畀三衛(wèi)萬歷后三衛(wèi)分部散居莫能自振乃折而東合實為殘薊之本熱河志今灤平豐寧平泉建昌等處為朵顏衛(wèi)地朝陽縣為泰寧衛(wèi)地愚按三衛(wèi)中之朵顏泰寧二衛(wèi)皆在遼河以西廣寧義州邊外惟福余外衛(wèi)當昌圖府之北或已入今奉天境內至兩關以外則自寬甸縣之北海龍廳之南皆關外地不入明版圖者也】
盛京疆域考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