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撫聶奏陳改設學堂情形摺? ? ? ? ? ? ? ? ? ? ? ? ? ? ? ? ? ?
奏為遵 旨改設學堂謹將籌辦大田各情形附驛馳陳仰祈 圣鑒事竊臣伏讀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奉 上諭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學術目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設大學堂各府廠聽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務使文行交修講求實用等因欽此仰見 圣朝甄陶多士造就人才臣民同深感幸嗣準山東撫臣暨政務處會同禮部酌擬章程先后奏奉 諭旨咨行照辦均經(jīng)轉飭欽遵籌議去后茲據(jù)蘇州布政使陸元鼎署江蘇按察使朱之榛詳稱伏查蘇州省城先于光緒二十四年經(jīng)升任撫臣奎俊奏明設立中西學堂鳩工建造落成后適升任撫臣鹿傳霖蒞蘇延聘中西教習分等設授近又加課東文兼習體操規(guī)模固已略備現(xiàn)在欽遵 諭旨設法擴充應即以此為蘇州省城大學堂廣拓齋舍多招生徒以一百人為額其課程等級班次不外山東章程先后備齋正齋入手再習專齋之意并議購置各種圖書儀器添課德文俄文又編刊中西學分年課程表常年經(jīng)費約數(shù)萬金再將省城正誼書院改為蘇州府中學堂仍其名曰正誼學堂祗設備齋正齋不設專齋定學額六十名分延中西教習課以普通學經(jīng)費年約萬金均由藩庫及善后局分籌濟用以重當務之急平江書院改為長洲元和吳縣三縣小學堂仍其名曰平江學堂只設備齋不設正齋專齋定學額四十名亦分延中西教習課以初級淺近之學經(jīng)費由該三縣就地設籌如有不敷由司局酌撥擬留紫陽書院改課經(jīng)算策論正誼平江作為附課三書院原支經(jīng)費僅七八千金學堂添此一欠不敷尚多寒士少此膏火生機更窘應請一律留作校士之用庶貧考諸生及質地不能選入學堂肄業(yè)者得以養(yǎng)贍有資從容變化又省城原有學古堂本講求有用實學所取多高材生亦應循舊辦理加意整頓此外尚有孺孤學堂位育堂義塾向由官酌撥經(jīng)費應一律改為蒙學堂由原辦紳董會縣經(jīng)理外府縣如松江致用書院上海育材學堂常州致用精舍常熟昭文二縣游文書院無錫金匱二縣東材書院 實學堂亦早分課經(jīng)策兼及泰西各學茲復通飭各府廠聽州縣將已改者逐漸擴充未改者從速酌改將來由小學入中學入大學循序漸進以底于成等情詳請具 奏前來臣查蘇省為人文淵藪學堂乃作育始基方今時事多艱需才孔亟理宜鼓舞振作以期多士奮興該司等所擬改設大中小學堂雖因經(jīng)費支絀尚未能悉臻美備而規(guī)模粗具從此加章講求自不難日新月盛將來應如何增設譯書局藏書樓博物院以資肄業(yè)而廣聞見除批令再行酌山東章程設法逐漸擴充認真辦理期收成效并通飭省外各府廠聽州縣一體仿辦外謹將改設學堂大略情形會同兩江總督臣劉坤一江蘇學政臣李殿林恭摺附驛具 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訓示謹 奏奉 朱批目即認真辦理務收成效欽此 再臣伏讀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奉 上諭現(xiàn)在整領兵制亟應建立武備學堂培養(yǎng)將才等因欽此遵經(jīng)督飭藩臬兩司與統(tǒng)領蘇防全軍候補道丁鶚悉心商酌設堂之大要綱領一曰測量以能窺敵軍之遠近定槍炮之緩急一曰輿地以能將山川之形勢分防守之輕重一曰訓練以打靶行陣考手眼之穩(wěn)捷步伐之整嚴一曰軍械以藥彈槍炮頁知其用法而審優(yōu)劣以上四事初學切要精端皆頁有人指授方能再論其余蘇省庫欠支絀聘請洋教習無此經(jīng)費現(xiàn)于金陵陸師學堂畢業(yè)生內擇其精于測量等事者派撥四名來蘇教習并于防營內挑選年在三十五歲以內精通文字身體健強勇丁四十人為學生酌定課程規(guī)條將前建勸工所改作武備學堂于十一月初三日開辦按照前四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務在精益求精冀得御侮折沖之選所需經(jīng)費除教習四名薪水仍歸金陵陸師學堂開支外其余提調監(jiān)督書識差役薪水工食及學生飯食衣夸操靴包頭等項每月共需銀六百余兩據(jù)現(xiàn)署江蘇按察司朱之榛詳明在善后局所收膏捐項下支給數(shù)尚核實候補道丁鶚整頓營伍辦事認真九月間赴日本閱操回省深知武備為立國命脈頗有恥不若人之心應即委令督辦堂務俟二三月后斟酌損益另訂操演功課詳細章程切實遵辦期收成效所有蘇省開辦武備學堂大略情形理合會同兩江總督臣劉坤一附片馳陳伏乞 圣鑒訓示謹 奏奉 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江蘇學政李侍郎擬定大學堂試辦章程? ? ? ? ? ? ? ? ? ? ? ? ? ? ? ?
恭譯八月初二日 諭旨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改建大學堂等因欽此查南菁為江蘇全省經(jīng)學書院建設以來各府舉貢生監(jiān)皆入肄業(yè)特因事歸學政管理是以黌舍建于江陰原為通省士子肄業(yè)之地院生執(zhí)業(yè)素尊英才斯萃每屆優(yōu)拔之科率取諸此光緒二十四年 詔行新政經(jīng)前學政瞿 奏準著為高等學堂雖未及改訂章程而南菁等級應比照省設之大學堂似無疑義年來院生治業(yè)習經(jīng)之外兼及史學時務算學各門今改學堂自宜更為進步謹參考各國學校規(guī)模略仿日本??拼髮W之意酌取法蘭西國政學堂之法 日本法科大學以政治法律為主法國國政學堂專教出使政治理財理藩四門 以專門政治為宗主以經(jīng)學史學為根祗而裕致算術諸藝學之關實用者并肄及焉期有合于 諭旨植基端本成德達材之意至肄業(yè)各生系由學政調取通省各學屢試高等之生員及素有名譽之舉人貢監(jiān)非如各國高等學校章程悉由中學堂溥通卒業(yè)學生升入者恐藝學各門或有未習現(xiàn)擬一律補習以冀成體用兼?zhèn)渲畬W 補習者高等學生已習專門學科而溥通學或未備故補習之也查京師大學堂功課分普通專門學級今直省高等學堂為貢入京師大學堂之預備須普通學卒業(yè)而能致力專門學者方為合格后開學目如經(jīng)學理學史學輿地學算學格致學圖繪學方言學體操學九門為溥通學政學九門為專門學 課程列后 經(jīng)學 理學附 周易 尚書 詩 三禮 春秋三傳 論語孟子 爾雅孝經(jīng) 右十三經(jīng)約分七類諸生各就素所究心者擇一類精研之一類竟再治一類日有所心得記于冊月終考之更月課一藝以觀所蘊蓄 理學 諸生研經(jīng)之暇日討論之札記月課如治經(jīng) 應肄經(jīng)學理學書目開列另紙 學堂向有課本以省泛覽而一指歸今南菁諸生績學有年請即讀經(jīng)史子集之完本書不必另編課本 史學 輿地學附 史之類三曰歷代史監(jiān)曰 國朝掌故曰各國歷史 輿地之類二曰中國輿地曰五洲形勢 以上二門均各就一類治之一類竟再治一類日記月課如治經(jīng) 應肄歷代史志 國朝掌故書各國歷史中外輿地圖書各目列另紙 政學 政學之類九曰農學 種植水利開墾漁牧飼蠶備荒及各國農政之屬 曰商學 土產(chǎn)物價口岸貿易公司賽會及各國商務之屬 曰工學 河防海塘船政鐵路機器制造及各國工政之屬 曰礦學 與前類及藝學格致類參看 曰兵學 海防邊防水陸營制餉需軍械測繪操法石駮臺城守保甲民團及各國兵政之屬 曰理財學 國家丁賦漕糧鹽課商稅圜法郵政歲用會計及各國財政之屬 曰法律學 國家典章律例及各國國家學法學之屬 曰教育學 國家選舉學校及各國教育學之屬 曰外交學 公法互市分界傳教通使游歷及各國交涉之屬 以上九類皆當今政治之要者諸生各擇一類治之日記月課如治經(jīng) 兵學在水陸武備學堂農學商學工學礦學皆必考馬念實際將來自各設專門學堂不徒研究圖書遂名精詣然學者欲習其事必先知其理今請先就中外圖書悉心探討如諸生研究已深當咨送各專門學堂考馬念詳實以成專家之門 公法學亦非誦習所能精俟門徑既通當延名家指授 應肄農學書商學書工藝書礦學書兵學書財政書名法學書教育學書公法交涉書各目列另紙 藝學 藝學之類五曰算學 天文學附 曰格致學 凡重學化學電學聲學光學熱學汽學天學地學動植物學全體學之屬皆是 曰圖繪學曰方言學 外國語言文字 曰體操學 右天算格致在各國學校皆溥通學今擬諸生素通習者益精治之亦日課劄記月課一藝以時考馬念其不能者補習之由各分教習教授 圖繪學在各國學校亦溥通學于輿地學尤關切要須補習擬即延名家指授 認習外國一國語言文字在各國學校亦溥通學今先延東文教習教授東文以備觀書譯書之用俟開學后諸生愿學西文者多再延英法文教習教授 柔軟體操在各國學校亦溥通學于學人衛(wèi)生甚為有益擬即延習者指授 應肄算學書天文學書格致各學書外國語言文字書體操學書各目及應用儀器目列另紙
此學生課程之大略事方經(jīng)始姑擬此試辦一年再期精進現(xiàn)南菁學舍無多止容百人游息應請由學政調取高材生百人 先盡在院肄業(yè)之通敏者學長并仍其舊 入堂肄業(yè)舉受業(yè)于教習及藝學各分教習 凡諸生日記及月課課卷其經(jīng)史政學三門先由學長詳校加點糾誤再匯送總教習評分等第藝學日記課卷由藝學教習評閱學長事補習者亦由藝學教習評閱及兩月總教習別其文學之深淺而差其班次分甲乙丙丁四舍甲舍十人 即學長 乙舍三十人 即頭班學生 丙舍三十人 即二班學生 丁舍三十人 即三班學生 丁舍無膏火甲乙丙舍給膏火各有差 此在試辦之時不得不然將來奉有 明詔優(yōu)予出身自可漸裁膏火為恢廣學堂規(guī)制之用 總教習察諸生治業(yè)之勤惰及課第之高下用積分升舍法四舍遞升以資誘掖其怠惰者業(yè)不進者核分數(shù)以退其班次有不率教者斥去之學長有稽考各班學業(yè)之事即以稽考學業(yè)為課程亦記其分數(shù)怠于事者退其班次設各班生有不服稽考或無禮于分教習之事聞于總教習斥去之凡既斥去者總教習書其狀以聞于學政學政公出則由提調具文以達于行●每歲終由提調記諸生班次進退之數(shù)于簿而上之學政備考核焉至于三年四舍學生循例卒業(yè)總教習出具考語以達于學政親考馬念之其如何選舉鼓勵之處自有政務處奏定畫一章程今方試辦之初可無議及 專門之學卒業(yè)難以概期今姑懸擬大田各諸生肄業(yè)已及三年則考選其尤者以專門學已深而溥通學兼?zhèn)湔呷舾扇藶閮?yōu)等備貢入京師大學堂及出洋游學之用次則溥通學已備而勤習專門學者若干人給予學成文憑準充中小學堂教習余仍留本學堂肄業(yè) 再學堂雖屬草創(chuàng)然責掌之事權限宜明方可不生玩泄學政有管理學堂之責其延請總教習委派提調經(jīng)董調取學生及學生卒業(yè)親加考馬念之事皆學政主之總教習有管理一堂學務之責其延請分教習 舊有算學教習一人現(xiàn)添請東文教習一人格致學教習一人將來再請英文法文及圖學教習各一人 稽察學生課程分定班次出具學生卒業(yè)考語皆總教習主之堂中經(jīng)費應支歸董事經(jīng)理每歲仿京師大學堂章程將來年應用欠項列一預算表呈學政于甲項若干乙項若干先擬一大概數(shù)目然后措辦歲終刊列征信冊詳列一年用欠之數(shù)至于稽查出入管理一切堂務督率司事及執(zhí)役人等皆提調主之
江南南菁書院遵改學堂試辦章程? ? ? ? ? ? ? ? ? ? ? ? ? ? ? ? ? ? ?
恭繹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諭旨目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改建大學堂等因欽此查南菁為江蘇全省經(jīng)古書院建設以來各府舉貢生監(jiān)皆入肄業(yè)特因事歸學政管理是以黌舍建于江陰原為通省士子肄業(yè)之地院生執(zhí)業(yè)素尊英才斯萃每屆優(yōu)拔之科率取諸此光緒二十四年 詔行新政經(jīng)前學臣瞿鴻機奏準改為高等學堂今更欽奉 明諭改訂章程請得比照省設學堂定明江蘇全省南菁高等學堂以崇規(guī)制 一查政務處頒定各省大學堂章程第二章內開大學堂課程分為備齋正齋專齋三項今按備齋者即各州縣小學堂應辦之初級淺近學正齋者即各府直隸州中學堂應辦之普通學惟專齋肄習專門之學酌中外學制分為十門實有大學堂應辦之主義文章程第一章內開現(xiàn)中小學堂未設大學堂無所取材當先立備齋次立正齋俟各府州學堂有成再立專齋等語是專齋之設頁俟正齋學生卒業(yè)之年現(xiàn)時未能即辦竊惟蘇省風氣早開南菁尤為通省人材所聚年來講求有用之學如專齋所隸之經(jīng)學中外史學中外政治學測繪學以及農工商礦之類諸生平日本事考求允宜即立專齋俾資精進至諸生普通藝學各門多有未備今擬變通補習并日程功期以四年普通專門同時卒業(yè)以速成就而備任使專齋課程列后 一省學堂募考學生本屬權宜辦理今南菁為書院改設事歸學政管理應由學政調取原在院之肄業(yè)生及各學高等生百人充各齋學生嗣后學生缺額仍由學政于各學調取其舉人貢監(jiān)愿入肄業(yè)者由各該縣具文申送準其附課俟及三月由總教習核定去留如其文學較優(yōu)者遇有額出即補入班次 一正備齋學目悉照頒定章程其專齋目原定十科今開辦伊始先立經(jīng)史政治測繪四科余分年次第興辦 一聘請總教習一人藝學名教習天算學圖繪學格致學東文西文各一人將來農工商礦各學添立專科隨時添請各學教習 一調取學生百人到堂由總教習先課三月再由學政親加考馬念明定班次以經(jīng)史政治藝學有門徑者為專齋學生其次者為正齋學生余皆為備齋學生各給膏火有差 一諸生課程曰日記曰月課曰勤業(yè)總教習與藝學各教習司之及半年總教習察學生治業(yè)之勤惰及課第之高下用積分升舍法各班遞升以資誘掖其有學業(yè)不進者核分數(shù)以退其班次有不率教者斥去之凡升退斥去者總教習書其狀以聞于學政歲終仍總記諸生班次進退之數(shù)簿而呈之學政以備考核 一學堂舊有藏書樓一所茲將舊庋新購各圖籍編刻書目備諸生檢用儀器并附 一屇專齋正齋四年卒業(yè)之期由總教習考察諸生學業(yè)遴取合格者以專門學已深而普通兼?zhèn)湔邽閷}S卒業(yè)生以普通學完全而勤習專門者為正齋卒業(yè)生出具切實考語以達于學政學政親考馬念之各發(fā)給卒業(yè)學生憑照余仍留堂肄業(yè)至備齋學生卒業(yè)升入正齋即照頒定章程辦理 一學堂經(jīng)始責掌之事權限宜明學政有管理學堂之責凡延請總教習委派提調經(jīng)理各職事調取學生及學生卒業(yè)親加考馬念之事皆學政主之總教習有管理學務之責凡定立課程添置圖書儀器延請分教習稽考學生德業(yè)分別班次出具學生卒業(yè)考語皆總教習主之學堂經(jīng)費收支歸董事經(jīng)理至于稽查出入管理一切堂務督率司事及執(zhí)役人等皆提調主之 附課程 經(jīng)學小學理學附 周易 尚書 詩 三禮 春秋三傳 論語 孟子 爾雅孝經(jīng) 右十三經(jīng)分七類諸生各就夙究心者擇一類精研之日有所心得記于冊月終考之必期年而后可更其所治之類愿溫故仍習舊類者聽之月課一藝以馬念其益否 小學為治經(jīng)必由之徑理學則士人檢身不可頁臾離者諸生研精之暇隨時討論有心得并記于冊 史學輿地學附史之類三曰歷代史監(jiān)曰 國朝掌故曰各國史志 輿地之類二曰中國輿地曰五洲形勢 以上兩門學均繁重道貫為難諸生先各即一類精治之一類竟再治一類必半年而后可更其所治之類日記月課如治經(jīng) 政學農學商學工學礦學附 政之類七曰吏政國家官制及各國官制之屬曰戶政國家歲出入下用賦漕糧鹽課商稅圜法郵政俸餉倉儲蠲貸荒政及各國財政之屬農事如種植墾荒漁牧蠶桑及各國農政之屬商務如土產(chǎn)物價口岸貿易公司賽會及各國商政之屬曰禮政國家典禮貢舉學校及各國選舉教育之法曰兵政國家海防邊防水陸兵制餉需軍餉營規(guī)操演炮臺城守保甲民團及各國兵政之屬曰刑政國家律例及各國刑律之屬曰工政國家河防海塘直省水利船政鐵路機器制造及各國工政之屬工學礦學附此門曰外交政國家與各國交涉如亙市分界傳教通使游歷一切國際公法私法及各國交涉之屬 右中外政治七類諸生先即一類精治之各類繁簡不同不定期限然必一類竟再一類始免淺嘗躁率之譏日記月課如治經(jīng) 農工商礦本列專門第頁考馬念實事方臻精詣諸生有志各學者姑就前賢所論肄及之為將來專門學之豫備 藝學 體操附 藝之類五曰算學 天文學附 曰測繪學曰格致學 凡重學代學磁學電學聲學光學熱學水學地質學生物學全體之屬皆是 曰譯學 外國語言文字 曰體操學 右天算門在各國學校為普通學諸生素通習者益精治之亦日課劄記月課一藝以時考馬念其不能者補習之 測繪門在各國學校亦普通學于兵學工學輿地學尤關切要頁補習諸生算術素精者尤宜勤肄以成專門之用 格致門在各國學校亦普通學與精治之日記月課如天算不能者補習 認習外國一國語言文字在各國學校亦普通學今立東文西文二科隨諸生擇便補習 柔車耎體操在各國學校亦普通為學人衛(wèi)生要義須補習 以上補習詳細課程由總教習會同藝學教習隨時商定奉 朱砒覽欽此
粵督陶覆奏變通武科摺? ? ? ? ? ? ? ? ? ? ? ? ? ? ? ?
奏為變通武科敬抒管見恭摺仰祈 圣鑒事竊臣? ? ? ? 且準兵部咨會議榮祿高燮曾等請設武備特科并黃槐森改試洋槍各節(jié)備錄兩次議覆奏稿行令各省熟察情形各抒所見陸續(xù)奏咨等因前來竊維武科改制系造就人材起見創(chuàng)法之始必須預防流弊審慎出之部咨所請匯集眾長權衡一是洵切當之道也原奏至為周詳惟取中武生始挑入學堂及武童仍由學政考始不先以水陸分科又準令武童在家自行操演等情再三詳酌似宜量為變通臣查西人選兵之制既建武備學堂以儲心腹干城之用必先由文法學堂學習書數(shù)考有文憑方能與于此選故西國之兵無一人不知書其將領尤才識過人熟嫻韜田各我之大弊在文武分途無論科甲行伍大都目不識丁專恃幕友弊端百出令議改制而童試之初不問讀書識字與否只重槍炮則游勇賊徒皆得徼幸于一試其弊當更有甚于未改制之先者也進身之始既未能正本清源俟取中武生后方令入學堂肄習格致地輿兵法諸學是猶未經(jīng)學步而欲其學馳也臣以為宜仿西人文法學堂之意民間子弟愿應武試者報由州縣官查明身家清白質性馴良者先行扃試必須文理粗通方許送入學堂作為學生則初基端正庶免莠民混入此原奏之宜變通者一也時局日艱日后文試亦將更張勢必更難于舊制如武試仍由學臣考試恐材力不能兼顧既設學堂所有總分教習等員學專較專久于其任品評優(yōu)劣不敢大違公論日課月試每季每歲累次合考以屢列上等者為優(yōu)較之僅憑一日之短長者當更可信至于水陸武事判然不同西人皆分門專習今我議改法但統(tǒng)言之曰武生不分別水陸兩途是只以槍炮弋取衣頂上與下皆不儲為何軍之材所取不能適用臣竊以為水軍陸軍當于童時分途肄習沿江海諸省皆設水師學堂其水軍學生由華洋教習督練天交海道御風布陣魚雷汽機諸法閱若干年奏派提鎮(zhèn)之員會同洋教習駕駛練船游歷外洋親視各生所學專門之技是否純熟詳記分數(shù)復由本省督撫試以水軍兵法各論亦詳記分數(shù)總核兩項分數(shù)并優(yōu)者作為水軍秀才咨送辦理海軍大臣或南北洋大臣再加考試擇其優(yōu)者為水軍舉人其陸軍學生入武備學堂由教習督練馬步槍炮整散起伏測算遙擊溝壘工程繪圖治械各事閱若干年奏派司道會同教習分土校試技藝詳記分數(shù)復由督撫試以陸軍兵法各論亦詳記分數(shù)總核內外土分數(shù)并優(yōu)者作為陸軍秀才咨送兵部或南北洋大臣再加考試擇其優(yōu)者為陸軍舉人仍欽派王大臣覆核水軍陸軍各舉人擇最優(yōu)者作為進士習之專擇之精待之榮庶可得濟時之彥此原奏之宜變通者二也西人弁兵之所以精強不僅在槍炮而在明于兵法輿地各國水陸軍制及創(chuàng)械用械之理非久居學堂講習必不能表里貫通原奏章程準武生在家自行操習未經(jīng)挑入學堂之武生亦準令回籍自行學演黃槐森又奏稱由士子購買洋槍如此是任令獷悍之徒鹵莽從事既無中西名師之指授又無各國新書可器之觀摩所能勉強習用者惟槍彈一事從此假公濟私漫無限制雖于槍桿刻姓名比鄰具結州縣存案徒增騷擾而已兄在上者惟求應試人多在下者人人托名習武隱濟其奸號稱改變武科于西國善法未得皮毛轉致家家購置火器先召變法之禍臣愚以為生童在家操演及自買槍炮二事斷不可行習武者必令入學堂所用槍炮必由教習委員經(jīng)管非在學堂時不得私蓄此原奏之宜變通者三也抑臣更有說者凡議變法不脫去舊日科臼便多窒礙今仍拘執(zhí)舊章欲處處有武童武生應試以飾觀瞻不得不令自買槍炮在家操演委曲遷就誠尸禹無可如何之事然際此時艱更張一政只期足用不必貪多期于得真材不必假名器以為悅人之具竊意內而畿輔外而沿邊險要及瀕臨江海各省建造武備水師學堂秀才舉人選于斯游都守取于斯果有十余省得力之學堂盡足備二十余省之用創(chuàng)辦伊始不妨暫停一三科從容學習將來中選即令得官免因曾蹬改節(jié)若泥定各節(jié)舊有中額絀于財力不能盡設學堂則有自行操演之弊縱能盡設學堂而倉卒舉行難得良師教習終歸有名無實此核實酌辦無庸襲前例以徇俗情者也至舊日武生武舉應準投營交力力量材錄用無論新章能否通行舊例武科應一律停止以歸畫一臣愚昧之言是否有當合無仰懇 天恩敕部核議施行所有變通武科敬陳管見緣由謹會同甘肅學政臣夏啟瑜恭摺具陳伏乞 皇上圣鑒謹 奏
皖撫王奏請廣設算學專門學堂摺? ? ? ? ? ? ? ? ? ? ? ? ? ? ? ? ? ? ? ?
奏為請 旨飭下各省廣設算學專門學堂所有書院一律兼習遵 祖訓而收實效恭摺仰祈 圣鑒事臣謹查國子監(jiān)衙門內有算學一堂以親王總理其事仰見 列圣垂教此學至為隆重伏讀我 圣祖仁皇帝御制數(shù)理精蘊諸書妙契天元精研化本中西兼貫圖表粲然實自古未有之書為垂范億年之制我 高宗純皇帝敬承 圣學窺見 高深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立天文算法一類推衍流傳途徑廣大不特中國疇人之業(yè)成就日多抑且外邦專門之書搜羅已及如歐幾里得撰利瑪竇譯之幾何原本是也我 朝講道習藝兩者交修既無彼此之殊并消中外之見故光緒二十四年九月欽奉 皇太后懿旨凡天文輿地兵法算學籌經(jīng)世之務皆儒生分內之事 諭令各省書院舉行正與康熙乾隆年間 圣訓相合方今萬國偕來向非昔比學問之事彼則日新月異我仍守故蹈常即論算學一門其用至大東西各國無人不習皆有年限皆有課程畢業(yè)以后以之制器則分寸無差以之行軍則槍石駮有準故各國之士之農之工之商之兵無不知算以為富強之基中國未能及此也臣伏讀此次 皇太后 皇上詔旨殷殷以人材為急以貧弱為憂思采彼長以補我短臣愚以為欲講西學非人人學算不可欲人人學算非專設學堂并天下書院兼習不可猶之讀經(jīng)必先知小學否則不能通經(jīng)若講西學而不習算必不能通西學也明矣倘蒙 朝廷 俯采臣議 通飭各省設算學專門學堂與學武之武備學堂同并所有書院一律兼習算學于以遙遵 祖訓廣育英材學生既多成者必眾然欲各致夫精微尤必先加以鼓勵臣另摺所陳變通科舉條內擬酌分各省原定中額若干名以兼取諳習時務之士請即將精通算學者獨占一門增中額數(shù)名如從前考取專經(jīng)之意擇尤取中庶人心思奮盡力研求異時于制器練軍通商等事各因才之所近分別錄用必有成效可者見此則微臣區(qū)區(qū)之誠所急欲陳請者謹專摺具 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謹 奏
今日西學當知急務論? ? ? ? ? ? ? ? ? ? ? ? ?
中國至今日變法之機急哉朝日之役坐于國無人才于是推本于學校變法之議懲于舊學之痼病于是歸尊于西學劉楨麟曰中國之興西學不已久哉同文方言之舍官水師武備之堂出洋肄習之舉迭起遞興朝禱夕頌蓋三十年來矣然而卒不免于今日何也且夫今之達識之士倡論新政必齗齗于學者其意豈不謂昔之學蹈于虛今之學規(guī)于實昔之學務其末今之學圖其本蓋將以實者本者捄他日之弊矯前事之失耶然而天下義理甚多時變百幻虛外有實實中仍有虛末外有本本中仍有末今日見為昔日之虛安知后日不又見為今日之非實乎今人懲于昔人之末安知后人不又懲于今人之無本乎雖然不實無本之學前此之效亦既知之而究之矣吾獨疑此后之所謂實者未為實本者未為本則毋亦強故立異而鄰于堅白之楚 知事當籌其緩急法頁治其標末吾非謂中國之興學不足為急吾太皿慮今日之中國言興學仍有未為足急者矣毋已請?zhí)锔麝惼涔省》蔡煜轮我粚W其中必有層累曲折之故先后淺深之宜非入其門履其奧竭其心思材力以營之則不能得其近似而又必假以年月處以專途宏以用物然后乃幾于有成此太皿非倉卒立辦者之所得幸也以中國今日而急于自強開學堂改書院而不遺余力者謂將以懲前毖后則其必歸本于專門格致之學相期以全體大用之才而不欲以通事繙譯為成就也靡待言也然而吾太皿考西學之程途由識字調音以通于文法由今文法以通于古拉丁文法如是者殆數(shù)年復由數(shù)算以通于藝學由藝學而擇其質所及者專之而又旁及于其非所專者而涉之如是者又數(shù)年于是志于用世者肆力于其政術律法之書志于名家者博貫于其專門格致之籍浸灌于古研究于今如是者又數(shù)年則成學矣乎猶未也又必游歷于五洲以練其干經(jīng)閱于險阻以堅其氣積累于資望以試其用如是者或五年或十年太皿至是而始稱西學有用之才矣是西學之難也如此雖然此亦第偏舉西學而言之耳若夫以中人而為西學則尤有大不易者今夫 朝廷興學之意與士夫變學之心固欲儲以為振興中國之具者也儲以為振興則心冉能舍中學而第從事于西學哉不能舍中學而各省中西書院學堂之設雖云中學為主西學為輔而其所以設學之故則其意大都偏重乎西學可知然使果偏重乎西學則是依然成就通事繙譯之才而于振興中國無與也使果不偏重乎西學則中國之學亦奚易得哉必浸灌于經(jīng)術以植其柢旁涉于子史以蓄其材因講習于歷朝之掌故而又深嫻于 本朝之政案典律與天下之郡國利病了然于治亂得失以得其變革之要于是合之以西國古今政俗之異同而比例之而去取之定其可行者與不可行者卓然有所見確然有所守此乃所謂深通中外之故而無愧為振興中國之才也今夫人生之聰明有限其始誤于無用之學而后乃知所變者固無論即其自束發(fā)問學從事于經(jīng)史掌故以至于治西學而經(jīng)歷一切文字藝術政法諸途以底于有成其間層積漸進非二十年不能夫必待此二十年以后之人才而中國乃始取而用之以為振興之券中國之事變太皿已有不可知者矣何也中國處今日之勢其為外人之陵侮亦已甚矣蔑我主權謂自主之權公法家稱為主權也攘我利藪去我盟約虐我民庶割我土地昌然以野蠻相待悍然以瓜分為約其迫不及待之機雖蒙豎且知之矣累萎之柯未風先戰(zhàn)驚弓之鳥聞弦即號故中國今日而欲自強非急變法不可而欲變法非急求變法之人不可試問此人才者將求之今日之書院學堂乎則豈能待我十年教訓不求之書院學堂則將付之喁喁肉食者之手歟其又將何以變此吾所以謂本者仍末實者仍虛而不得不講求于治標之說也 問者曰中國之勢地大物博一變至道中國之人聰秀善學不亞白種以云變法取材立應而子顧極言成才之不易如此若是夫子之說殆迂遠而不切也應之曰如子言是必如向者所云蹈于虛務其末之說然后可也則是欲蹈三十年以來西學之覆轍也且夫前者之始事于西學其意亦豈不謂將以儲振興中國之具哉然而徒事語言文字之末僅習于至粗極淺之能而中國之經(jīng)史掌故既懵然未一寓目至于圣賢義理更不知詫為何物故無論其沾染陋習一無所長者不足以為用即使其藝術專門確有成就然使登之朝右擢之疆藩而于 本朝之典章則例上下政俗孰者宜增孰者宜損孰者宜革孰者宜因不知其何從下手至于章表文書往來交涉一切體裁則亦將以橫行倒讀之文代之乎夬其必不能矣必不能此所以數(shù)十年來日言西學而所謂西學之士上之不過為譯署使舍官之曹椽下之祗足供洋差洋局之令使而長外部領樞垣列方面者仍不得不以文學侍從積資累格之人充其選是故今人日咎 朝廷之守舊紛議樞要之非人而不知其勢實有不守舊而不得者矣
今士大夫倡言興學吾亦烏能謂其非知本然而無變法之人則誰與興學無變法之人何以使興學不復蹈前轍兄乎收效匪幸于旦夕通西者未必其通中然則西學者乃變法中應有之事而非即變法之所用所謂由后之效非由今之急也 不興學之難如彼興學之難又如此然則欲變中國將如何而后可曰是不得不事其急中之急者矣今夫西學之總綱其大要有三曰教曰政曰藝夫教彼此絕異各安其故無所用之勿須言矣藝非積數(shù)十年之研究聚千百人之講求則亦不足以成絕技而通于用若夫政則旦夕所必需安危所共系萬國之所由自立而中國尤為拯溺捄焚之具者也善夫日本之變法也明治初年百事未舉而先即設為政治學院以教國中舊學成材之士而乃盡譯泰西古今政術律法之書以供其講習故其人皆熟諳治國之要而通于內外因革之故一旦登而用之[凡]百(凡)善政措置優(yōu)如遂有今日而其初遣出洋之學生也亦猶我中國之故轍徒染洋風無裨實學其后乃改派中等學校之成材者游學歐美歸而大用今之伊藤大隈之徒是也呼嗚不知來視諸往前之事后之師今試問中國將以任變法之事者誰之責哉則必曰士大夫之責矣然而茲士大夫者既不及俯首初學執(zhí)業(yè)于西文西語以經(jīng)歷所謂一切藝術之程途而又不能不惟斯人之是用則政治之學豈非其最急者乎雖然西國政治之學濫觴于希[臘](獵)極盛于羅馬而變通于今各國之近政近事而又必推本于性理格致之學以為之準其古史今書汗萬牛填億室殆不克盡非習于其古今文法未許以涉其藩而窺其奧也則莫如大開譯舍官盡羅泰西所有古今政法律例章程之籍擇其要者而專譯之而合之以舊譯所有政類之書秩其序次厘其類目依次印發(fā)周之海內以餉中學成材之士而專門藝術之書則姑緩之太皿彼中學之已成者其于中國經(jīng)史掌故義理之本原既講習之有素一合之以西政西事自能融合會通不至有所窒塞而此中魁桀之士且必有卓見特識破古今之癥結而絕出西人之上者如是浸淫之蔓衍之不越十年維新之才已布于上下而此士大夫者太皿已躋樞要位方面相望于世矣以此變法何法不變以此求才何才不得然后一切便民利國之善政靡纖靡巨次第張舉慮無有蹈于虛而務其末者矣遑論西學哉 雖然謂致力于政學而凡中西書院學堂與及專門之業(yè)皆可廢則又非也吾所論中國今日之學蓋有兩途焉匪有輕重特宜有緩急之差耳兩途者何有士大夫之西學如吾向者所言是也宜急者也有后起英俊之西學即今之書院學堂所教及專門之業(yè)是也宜緩者也何也其士大夫既嫻通于中外政法之本原講貫于古今時宜之條理以應 國家咄嗟之用而后其少年聰穎者則咸立學以培養(yǎng)之分門以肄習之美備其章程從容其歲月不必限格而取不必斷時而用必使歷盡吾向所云西學之程途而又皆先以中學為本洎乎成就其大者可以繼成維新之治其小者亦可以供新政之驅策一人成一人之才一才收一才之用斯時也如鱗如鯽充物于公私之間而士夫之主持于上者但竭其提倡之力善其布置之方從容敷治而天下已順風而靡應聲如響矣心冉不觀于舉科之學乎 國家曷嘗于斯人有所訓誨而八股試帖之風乃爭相鉆研而不已也豈非立法于上使然哉今之西學亦猶是矣故謂本者仍末實者仍虛不如講求于治標之說也 且亦非謂士大夫之不必學西文也吾聞西學者欲學西人之語言非與其人相狎而日操之不能近似以其語言又與文字合必先通文字而后及語言則其程功殆不易若夫但識其文字通其文法則先學拉丁文以下及英法文其程功甚易或不過一二年而即可以讀其書太皿西人著書率用今文法而無不參以拉丁古文者亦猶我中國人之喜學秦漢文字也今夫中國士夫之所貴乎西文者謂欲讀其書而通其學耳彼中年以后者既學之無及若夫弱冠以后精力方嬴于中學既田各有所就則稍以數(shù)年從事于是專以求通其文讀其書為主至于言語之末專門之業(yè)則姑置焉不過費數(shù)年之心力其所補益殆不鮮矣否則日本與我同文其繙譯西書亦已田各備而其本國文字不過四十八字母五十一音拼字綴文間以漢字雖其文法稍用顛錯而學之之易視西人殆數(shù)倍太皿不及一年慮無不可以讀其書者凡百君子亦何惜此一年數(shù)月之功而不趨此捷徑以求之乎夫既通日文而于泰西一切政治有用之書不待學其文而可以遍讀是日本不啻代我繙譯之勞也學西文則非人人所及學日文則舉天下之士夫無論少壯而皆可能之而又不勞精力不費歲月豈非急務中之急務急務中之又急務耶凡上諸端皆非吾一人之所獨見而為達識者之所論議夫亦詳而贅矣然而天下洶洶皆患無才士夫袞袞競言興學獨望他人之成才而不望己之成才心冉憂下之無學不憂上之無學齊得楚失未衷一是左劍右佩皆非其中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語曰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wǎng)吾愿世之士夫有天下之責者或急其所急毋心冉急其尤急之急也夫
法國學校說田各?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蘭西者今西歐文物之國也自數(shù)十年前類不以鄉(xiāng)塾為事一千七百九十三年亂黨猖獗執(zhí)政者故抑鄉(xiāng)塾以愚其民拿破侖第一興抑嘗筑博物院創(chuàng)藏書庫立各科學校褒賞式然而喜功黷武日不暇給以至于亡王沙爾益甚張君威抑自由黨學校之權悉令教士掌之一千八百三十年禁日報禁著書令必先上稿本報可乃得刊行拿破侖第三立欲迎民之意以固王位一千八百六十八年除其禁又嘗設大小學校教育國中諸子弟雖在諸工皆置于學徒以邀名為意章程經(jīng)畫無可舉者君民哄鬩視國權如傳舍無有本根之慮以故思慮才智稱卓絕制造可巧百出性善勞以敏致功而政治文化終居西歐中等而下且夫拿破侖第一第三勳名動歐土儗秦皇無焚書坑儒之慘以一念之私粉飾人之耳目不能陶熔其德性獎勸其行業(yè)犯上作亂接踵而起亦其獘之所至與愚民同歸說者或咎其民智之開民智之開強之所本而非亂之所由生也有開之者也觀之今者而益信矣法自變民主而來兢兢以學校為務其制國中男女自四歲至六歲皆入幼孩書塾七歲至十四歲皆入鄉(xiāng)塾一千八百八十二年定畢入補鄉(xiāng)校補鄉(xiāng)校溫其故業(yè)訂其未適見本報第三冊德國文教說田各送中書院即錦拿四陰中書院習古學及實學男期九年女五年內三年必要常在中書院學習余兩年聽其性之所近一千八百八十年定例畢入師范學校學成選為錦拿四陰書院掌教成入大書院大書院專門之學五曰道學見本報第三冊德國文教說田各曰律學曰醫(yī)學曰數(shù)學兼格致曰方言學系皇家另設不與大書院合然仍歸設省總學校監(jiān)督凡鄉(xiāng)滿五百人者設男塾一所女塾一所每省設男女師范學校各二所凡大書院之在各省者一十六區(qū)法京立學??偛看蟪伎偲涑捎衷O學校總院以輔之總院而下有監(jiān)督督各省十六書院設數(shù)監(jiān)院輔之名曰下學校衙門凡自中書院而上有為皇家所設者有為民間自設者有為公會所設者公會所設國家資助之而自幼孩書塾至鄉(xiāng)塾皆曰義學經(jīng)費皆自國家出都一千八百九十三年之數(shù)計之凡費佛郎克一百有一兆六十萬云一千八百八十八年至八十九年之間凡法國書院八萬有七百一十三區(qū)內皇家書院六萬六千四百九十五間私家書院一萬四千二百一十八間教習一十四萬有六百八十九人生徒五百五十四萬五千四百人外又有幼孩書塾五千一百五十八生徒六十八萬三千一百六十八鄉(xiāng)塾二百八十二生徒二萬八千八百有九補鄉(xiāng)校四百九十一生徒一萬四千三百有一然而通國合婚者二十七萬六千八百四十八人男不能自署名者二萬九千四百二十女不能自署名者四萬四千五百八十二較之八百八十四年雖田各勝是年合婚二十八萬九千五百五十五人男不能署名者三萬九千二百四十女不能署名者六萬四千四百八十七未為全盛西人笑之雖然一千八百六十五年兵之不識字者百人中之二十四八十二年百人中之一十三八十九年百人中之九五蒸蒸然與年俱進不可謂鼓厲之無其道也男錦拿四陰一百有八區(qū)生徒五萬二千八百一十一人公會書院二百三十五生徒三萬二千四百八十私家學堂七百四十一生徒八萬九千五百六十六女錦拿四陰二十三中學堂二十四生徒共六千五百三十六大師范學堂在巴黎斯大書院者道學書院二生徒九十八律學書院一十三生徒七千九百二十六算學格致書院一十五生徒一千八百四十一方言書院一十五生徒二千八百三十四醫(yī)學書院三預備醫(yī)學及藥材學書院一十七生徒九千五百二十九外又有天主教大書院私家自設他學大書院深學書院深藝書院甚眾皇家工藝書院十有二上等工藝書院五奇巧工藝書院六鐘表書院二制火因書院一考究地上水質書院二十四農學書院一在巴黎農務書院五農務實學書院五十二耕植書院八十五礦務大書院一在巴黎礦務下書院三營造書院一習樂書院一樹林書院一在蘭西城花園書院一豢馬書院一醫(yī)獸書院三考究亞洲西方古蹟古語書院一地理書院五外又有學問會書院文教會彳扁法國之大城幾無不有在巴黎利安墨西利亞土魯士皆城名有天文院有金石院有土產(chǎn)院在利安有草木博物院在巴黎其余各大城之花草園藏書樓藏古畫樓新聞紙館尤不可以數(shù)計自弱齡以至于成人范其身心廣其才智藏之修之息之游之發(fā)國帑以濟其業(yè)為之醫(yī)藥以備其患旁及農工牧畜所以資其生者無不至聞見之博藝事之巧生殖之蕃求之國中且足經(jīng)商雖在英國后而所為昌民之氣植民之材強鄰無敢生肆恣之心厚辟廣土于外駸駿乎德國之勁爽也收效之速若不可御學之足以強人之國如此夫
德國文教說田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以文學雄地球普魯士興藉其通學慧智之民而兵之以傾嗹撻奧蹶法赫然為歐望國始余讀普法戰(zhàn)紀見其敘溯富強推本文教謂普兵以學勝輒戄乎沕穆而慕之以為普之裒然而長日耳曼者教化殷修軼軌君羊國故也既而博縱西史諗列國興化之亦士民慕學之盛若瑞士若瑞巔皆伯仲德意志而德史文教列表則又以撒遜國為最通國不知書者僅一人次拜圓國頗大而通國不知書者僅六人次威巔北通國不知書者僅三人又次則以利沙伯羅定元通國不知書僅十七人以上俱照光緒五年德國新史核計至光緒十八年德史所紀則除普魯士外通德國諸邦不識字者僅六人耳而光緒十八年普兵之不知書者尚千人而七也 而普魯士皆出其下徒以威廉卑士麥雄謀集勛遂掩日耳曼二十有六國而著稱于地球由斯而言自生民以迄今日其蘊負絕材而湮沒窮世者又何可勝道幸而成功名有聲于時者固未必其果邁等倫也今中國士夫皆嘖嘖德意志罕稱瑞士瑞巔即論德之文學亦專美于普而撒遜拜圓威巔北等國則幾莫舉其名豈有幸有不幸耶毋亦君羊獒吠聲趨勢而和附者眾也吾華開教先歐西十三經(jīng)諸子百家之諸說三皇五帝夏殷周漢唐之遺法豈無百一之足采自中日之戰(zhàn)西人叢詆中國殆無完膚豈是非之果當耶勝則譽而登諸天負則毀而隕諸淵是亦有幸有不幸而已悲夫普以武略勝法遂舉諸國文學之美而歸之中以今制未善挫于日遂并古制之良者而亦沒之余是以論德之文教而不禁慨乎言之也雖然普勝法之后其兵之不知書者尚千人而四十有可也照同治十三年德國史核計迨光緒十八年而普兵之不知書者僅千人而七太皿普不以勝驕取列國教民之法而師之故先后不逮二十年學之變而上達者已收效若斯之亟也書曰能自得師者王故余讀德新史約其文教著之篇俾知變之君子有所考焉 德國文教之盛出于瑞士歐州古時有瑞士國人皮士打羅止創(chuàng)學塾課蒙新法由淺而深次第漸進尚講解而不主記誦發(fā)民思慧引而歸諸有用之實學初惟普國用之后日耳曼諸國踵行凡講德國語言文字者皆遵焉今德國文教之盛皆皮君之徒啟之也至一千八百四十年道光二十五年而俟康博士之派起??抵ǘ嗌杏浾b與皮君相反后十四年而復有士鞮士鞮者仿俟康之意于一千八百五十四年咸豐四年纂為鄉(xiāng)塾課程人號之曰士鞮書之二人者其訓課之法皆偏重西教而罕論實學故德人文學為之中衰士鞮之書行之十八年而已廢而??抵▌t延曼至今日耳曼東方之國尚有行之者故德國東方文教少遜而普魯士之不及撒遜拜圓諸國者亦以此也 德國鄉(xiāng)校之數(shù)按鄉(xiāng)堡分立其始國家經(jīng)理之自??凳宽L之法行而鄉(xiāng)校歸教士主治今復返其權于國家其入學之基約自五六歲始由五歲至十四歲均入皇家書院學習其自行延師者聽然何年入學何年出學各處不同惟童子無男女胥入學堂則舉國無異一千八百九十一二年光緒十七十八年德國鄉(xiāng)校五萬六千五百六十區(qū)男女肄業(yè)者七兆九十二萬五千六百八十八人塾師一十二萬零三十二人其中女塾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人通國預備教習學堂一百一十三區(qū)教習學堂二百七十五區(qū)女教習學堂二十五區(qū)皇家鄉(xiāng)校歲費二百四十二兆四十萬馬克
由鄉(xiāng)校而進之則入中書院中書院名目不一普國于一千八百七十二年議定章程遂以為例凡鄉(xiāng)校學生畢業(yè)若仍好學則入補鄉(xiāng)校補鄉(xiāng)校之制將鄉(xiāng)校所已學者而溫習之又將其鄉(xiāng)校所學校實之使適于用其補鄉(xiāng)校之分為專門者曰工藝書院德國工藝律書載其章程甚詳茲弗贅凡大書院必以中書院學問深邃者為基方能為將來專門之學其上等中書院曰錦拿四陰多習古語考古學如在此院學成可入大書院習專門之學一千八百一十七年嘉慶二十二年實學大興增設實學中書院從省文稱曰實學書院自是而后錦拿四陰與實學書院并重又其上者為大實學堂習歐州數(shù)國方言與拉丁文及各等實學其實學錦拿四陰章程邇來田各有更改大約將所學者益務求實兼習體操一千八百九十三年光緒十九年德國共有一千零一十二學堂可給文憑與學人以為甘心當一年兵之執(zhí)照德例民皆當兵其甘心當一年兵者大都出色人也詳本報德國陸軍篇此一千零十二學堂其中錦拿四陰四百三十三預備錦拿四陰五十四實學錦拿四陰一百三十一大實學館二十五實學館四十八預備實學錦拿四陰一百一十二民間中書院一百一十七皇家書舍官三十五私家者五十七 德國大書院分四類曰道學曰律學曰醫(yī)學曰理學理學考求萬物之理道學論彼教耶穌之道其天主教之道學則在門肯大書院烏子堡夫牛堡門士特及包溫士北之天主教學堂其耶穌教與天主教合并之道學書院在邦城及比力士撈因增入天主教道學一門故該書院分五類威巔北之丙元其書院分七類太皿即增入天主教道學政治學動植物學也其在士打士堡者亦增入動植物之學在門肯及烏子堡者亦分五類門肯書院增入國政學而理學復分兩門一方言一數(shù)學及動植物之學門士特之學堂略仿大書院分類二一天主教道學一理學德國書院以系地北之院為最古建于一千三百八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以士打士堡之大書院為最新筑于一千八百七十二年同治十一年通國大書院凡二十有二門士特及包溫士北之天主教書院皆與焉二十二大書院普國居十一一在柏靈一千八百一十年建嘉慶十五年一在邦城一千八百一十八年建嘉慶二十三年而是年又建包溫士北之院一在比力士撈一千七百零二年建康熙四十二年一在菖定元一千七百三十七年建乾隆二年一在楷夫士華一千四百五十六年建明景泰七年一在夏利一千六百九十四年建康熙三十三年一在可厘一千六百六十五年建康熙四年一在哥力士北一千五百四十四年建明嘉靖廿三年一在馬堡一千五百二十七年建明嘉靖六年一在門士特一千七百八十六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拜圓國三一在二冷元一千七百四十三年建乾隆八年一在門肯一千四百七十二年明成化八年建于因俄士特后三百三十年遷于蘭士活又后二十四年再遷今址一在烏子堡一千四百零二年建明建文四年撒遜國一在來積一千四百零九年建明永樂七年威巔北一在提丙元一千四百七十七年建明成化十三年巴丁二一在夫牛堡一千四百五十七年建明天順元年一在系地北一千三百八十六年建明洪武十九年以利沙羅定元一在士打士堡一千八百七十二年建同治十一年徯先國一在基先一千六百零七年建明萬歷三十五年途靈元一在燕拿一千五百五十七年建明嘉靖三十六年麥連堡一在那士諾一千四百一十九年建明永樂十七年其大書院教習當一千八百九十三年光緒十九年夏季共有二千四百六十一人其中最著者一千零五十一人學徒共三萬一千五百七十五人 其余尚有皇家格物工藝大書院一建造大書院九一柏靈二漢羅府三亞墾四旦士達五地列士典六加那士勞七門肯八士篤格九包樹威此皆講求建造之法此外各類專門之學皆有舍官舍講求山嶺之學為書院十有四而樹林書院商務書院不與焉來積城有書坊大書院一柏靈京及門肯城有陸軍學堂可厘城有水師大學堂水軍書館上下總兵書館農務大書院花園書院來積士篤格地列士典哥倫柏靈門肯等各城有習樂書院其學習駕駛書院無算有獸醫(yī)藥料書院柏靈漢羅府門肯地列士典士篤格等處均有藥肆主人書院經(jīng)理婦科產(chǎn)育書院教習千秋書院工藝院紡織院啞子院瞽目院博物院植物院動物院通國書樓極繁而報館報紙尤不可以數(shù)計云
歐洲學校優(yōu)劣問答? ? ? ? ? ? ? ? ? ? ? ? ? ? ? ? ? ? ? ? ?
問歐洲各國教養(yǎng)兼修桄矣桎矣究以何國為最備曰英國學校共分三等曰大學院曰學堂曰書塾初學入書塾繼入學堂有成則入大書院此與王制命鄉(xiāng)論秀士升司徒曰選士升大學曰俊士之意同其國以敖斯佛堪比立二大學院為首二院肄業(yè)者歲各二三千人經(jīng)費歲各三百五六十萬圓有奇人非一學學非一事必貫通天地人者方謂通材其有專門名家者亦稱首選此周時大學之事也又凡親王太子皆肄業(yè)敖斯佛大學院文武各官悉由二大學院考取與王制文王世子勿口合其不學者罪其父兄尤得激厲人才之術法國學校亦有三等小書院設于鄉(xiāng)如周時四郊之小學中書院設于郡如周時諸侯之國學大書院設于巴黎如周時天子之太學其選舉亦漸次升諸太學其定例地方戶口至四百五十人即須設一初學學堂男女六人以上即別設一學塾法國初學學堂為民間設立者三千九百三十六所為教會設立者九千五百五十六所其學于格致歷數(shù)之理視諸國尤多闡明美國學校亦分大中小三等小書院以四年為期一年入末班二年升三班三年升二班四年升頭班既升頭班再加考選拔入中書院所試為天文地理淺近算法史記風土人情各國史田各中書院四年期滿又經(jīng)考選入大書院所試為各國史記史論希臘文字幾何測算天文地理詩歌大書院四年學成任擇一門如律師醫(yī)學傳教以性所近益致精研國家給予文憑可以游行各國此雖據(jù)美制言其實歐洲通例皆然德國學校尤為詳備其制具見西國學校一書故不贅論俄國通國分十三道道設學官一員頗同華制而小書院隸于大書院大書院隸于彼得羅堡又同歐制邇來文教之盛迥殊曩昔良非偶然總之今日學校厘然燦然中國能去其所不必學而用其所必當學上規(guī)周官王制之宜下集環(huán)球所長而損益之毋畏難茍安毋補苴罅漏十科已設而推廣之書院林立而變通之此則固本復元之說也湘中學會集有各國書院章程當次第譯出以備采擇
日本學校變法詳述問答? ? ? ? ? ? ? ? ? ? ? ? ? ? ? ? ? ? ?
問今日變通學校不盭今不悖古當以何國為善曰日本哉日本哉日與我同洲之國又同宗孔教日本史東山天皇朝營孔子廟于神田土反使東述田各長崎建夫子廟堂其人聰明其俗悍勁其政專制其操業(yè)勤其用財儉大類吾華其學或祖程朱萬國史記藤原肅唱宋儒程朱之學門人甚眾或宗陽明萬國史記中江原篤信王守仁之學或守漢學使東述田各維新以來猶有硜硜守漢學者時務報亦譯有漢學再興論或主實用萬國史記貝原篤信學主實用或唱義尊攘仁孝天皇朝英船抄掠實島將軍家齊唱攘夷之說競以鎖國為勝算或痛詆西教皆與吾華性情相近然維新以來化險為夷易虛而實則其學校之力居多考日本東京高等學校一為理化科課程三年卒業(yè)一教育二倫理三英語四數(shù)學五物理六化學七手工八圖畫九音樂體操二為博物學課程三年卒業(yè)一教育二倫理三英語四機化五礦物地質六植物七動物八生理九農業(yè)十圖畫十一音樂體操三為文學課程三年卒業(yè)一教育二倫理三國語漢文四英語五地理歷史六理財七哲學八音樂體操其女學課程則以四年為期一倫理二教育三國語漢文四英語五數(shù)學簿記六地理歷史七博物八物理化學九家事十習學圖畫十一音樂十二體操此外又有醫(yī)科大學法科大學工科大學文科大學理科大學等制而各府州縣皆仿此辦理男女長幼廢疾皆得從事于學以上據(jù)日本新政考日人太皿取英美法德學校之制融貫會通去其所謂圣經(jīng)所謂宣道院而一以教育倫理為根尤于中國為宜其東京又有高等商業(yè)專科其課程一和漢文二習字三作文司往復文記事四數(shù)學五地理本國及外國地理六歷史本國及外國歷史七英語又有主計專修科其課程一和漢文二書法三作文司往復文記事及論說四算術五簿記六經(jīng)濟七英語學成后為商凡本國與各國盈虛衰旺之理靡不洞悉胸中其能握商戰(zhàn)之機要也宜哉中國商人能讀書司往復文及論說者已尸禹庸中佼佼況責以地理歷史經(jīng)濟是欲不見輿薪者為秋毫之察不勝匹雛者舉烏獲之任也若夫日本無學不練兵練兵一科歸體操尤得古者寓兵于士之意古者大司徒教士以車甲男子甫生則命以桑蓬入學則舞成象勺稍長則教之射御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龠匪曰觀美也凡以通血血而壯筋骸者備至亦即西人體操之意今之學子時文試帖既梏其心而豚苙學館獄吏師長走咨趄畏縮骨色筋疲又梏其身身心俱梏文武膈膜欲其任重致遠宏濟艱難譬諸富室仆從如云懼或我謀蔀其耳目縛其手足有大盜至胠篋一空乃從而詬怨曰焉用彼相為矣嗚呼今日之士何以異是今夫中國朝無將軍之逼舊黨之橫野無薩摩之悍游俠之雄四民汶汶而資振刷萬姓喁喁以待教養(yǎng)其變通易于日本其呼應靈于日本于此而權衡萬國圭臬三古可翹足待善夫京師大學分科之說一曰天學科算學附焉二曰地學科礦學附焉三曰道學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學科西國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學科各國語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學科水師附焉七曰農學科種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學科制造格致各學附焉九曰商學科輪舟銕路電報附焉十曰醫(yī)學科地產(chǎn)植物各化學附焉總古今包中外賅體用貫精粗太皿即日本高等學校之制如能推之各省大小書院均以十者設為課程而三年大比及歲科兩試亦參酌而用之期以十年而民智不開學術不精折沖侮之材不眾吾不信也班固以謂利祿之途使然悲哉其言有不俟科目而一意孤行者幾何人矣
東京同文書院章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名稱 一本院系東亞同文會所創(chuàng)立名曰東京同文書院 第二章 宗旨 二本院專招清國留學生授以各專門學校預備之課程 第三章 體制 三本院院長總教習干事各一員教習學監(jiān)書記若干員 四院長內則董督教員事務員總理院中諸務外則為本院之代表 五總教習承院長之命總轄教育之事并指揮各教習定其分任之課程 六干事承院長指揮學監(jiān)書記考察學生品行及院內應行諸事院長有事可以代理 七教習承總教習之命有分任教育之責 八學監(jiān)承干事之命與寄宿舍學生同寢食為諸生矜式 九書記承干事之命管理會計庶務 十院長或聘或辭東亞同文會會長主之 十一總教習干事教習學監(jiān)書記或聘或辭由院長申明東亞同文會會長另定 第四章 肄業(yè)年限及課程 十二本院定二年卒業(yè) 十三課程如左但有應行增減之處隨時酌定 第一年 修身 日本語讀法 日本語會話 日本文法 算學 英語體操 第二年 修身 日本語讀法 日本語會話 日本文法 繙譯 算學 英語 物理化學 地理 歷史 體操 十四已經(jīng)卒業(yè)之學生有仍愿留學本院者可臨時參酌為設特科其課程別定 第五章 學年及學期 十五學中年限以每年四月一日始至來年三月三十一日止為一學年 十六每學生中自四月至七月為第一學期九月至十二月為第二學期一月至三月為第三學期 十七休假例如左惟夏季休假中或有按例出游及開講習會之事 一房虛星昴日 一日清兩國大典日 一春秋釋奠日 一春假 一夏假 一冬假 第六章 入學退學之例 十八愿入學者可具甲式入學愿書及履歷送交本院以備考取惟有經(jīng)院長許諾允其入學者無庸考馬念 十九入學之期以第一學期第二學期開始時為準惟經(jīng)院長許諾者可臨時入學視其學力淺深編入班次 二十已經(jīng)許可入學者可由保人具乙式將學保證書送交本院但保人須經(jīng)本院承認者 二十一入學之后非有萬不得已事故不得中途退學 二十二欲退學者須與保人連名具丙式退學愿書送交本院候院長許諾 二十三有理應退學之例如左 一品行不修屢戒不悛 一學年考試屢次落第 一因疾病事故難望卒業(yè) 一違犯本院章程告誡 一不納應繳欠額 第七章 考試 二十四考試分為學期學年卒業(yè)三種學期考試每學期終舉行考試本學期所授功課學生考試每學年終舉行考試本學年所授功課卒業(yè)考試以第二年之考試當之 二十五考試成蹟以點數(shù)表之每科目中全得之點數(shù)以一百點為準 二十六每學年考試統(tǒng)將學期點數(shù)合算以每科均平得五十點以上總算均平得六十點以上者則為合格否則落第 二十七考試成蹟揭示院內并告知保人 第八章 學貲 二十八學生每月應納本院費額如左 一修金二圓 一舍費一圓 一炭油費一圓 一伙食八圓 二十九衣服衾褥書筆硯醫(yī)藥及按例出游費用并一切雜用均歸學生自備此費攤均每月十圓即彀 三十每月學費須繳本院會計處以備開銷 三十一本院酌令學生每月存金若干以備不時之需 三十二學生應穿本院制服惟偶有特別事故者臨時通融辦理 三十三學費少須先納三個月如過期二個月未納者應令退學 第九章 寄宿舍 三十四學生均須住本院寄宿舍外人非特別情事不得附學 三十五寄宿舍歸學監(jiān)監(jiān)督 三十六寄宿舍規(guī)則由院長隨時酌定 第十章 補錄 三十七本院一切章程將來有應改正增減之處須經(jīng)東亞同文會會長許諾
西學課程條議
熊示奇
暴秦以降先王之道存而先王之法亡亡之中傳之西西人拾之又從而精進之故其國政與教分道其所道道無無足觀而法我之法法乃轉勝通商立約以來彼不解取我之道以益所本無我轉得采彼之法以還吾固有以道御法法行道行彼法先來吾道終往全球大一統(tǒng)之規(guī)將基諸此夫道一而已矣法在下為藝在上為政前擬官書局設一新學館開風氣育人才不過粗引其端因而擴充之非廣設學堂不可學堂者以吾道為體以我法參彼法兼藝與政為用者也古之為民者四曰士農工商今之為民者五增其一曰兵士不能為農工商兵而不可不通農工商兵之學農工商兵不必能為士之學而不可不專學其學顧其始要皆必原于小學請為小學設二科選子弟聰穎者入之曰音訓中國六書兼及各國語言文字學所由入門也曰測算中西算學兼及天文歷法律度量衡學所從措手也士者農工商兵之耳目亦農工商兵之樞紐也士之學曰大學請為大學設二科選子弟小學有成尤聰穎者入之曰格致水火光氣聲力化電無不賅所以學為藝備農工商兵之用也曰政治職官賦稅典禮法律軍政郵政工程交涉無不具所以學為政制農工商兵之宜也有士斯可有農工商兵農工商兵之學不曰大學曰專學請為專學設六科選子弟小學有成性有所近者入之農者工之本也農之科二曰種植因天時察土宜盡人事地上之利無不興曰礦石明相度善開采精熬鏈地中之藏無不出如是而工有所資矣工者農之委商之源也工之科一曰制造化果谷為酒餳變絲麻為布帛易金木土石為舟車宮室器用機栝有必精工力有必省如是而農有所授商有所因矣商者農工之流也商之科一曰轉運公司以厚其資本銀行以通其有無汽船火車以捷其轉輸電報信局以神其消息利權有必攬利源有必擴如是而農工有所通矣兵者農工商之衛(wèi)也兵之科二曰水師外洋內港風潮沙礁有必詳兵船炮臺雷彈機輪有必習曰陸師馬隊步隊槍隊炮隊工程隊奇正分合有必熟攻法守法進法退法安營法疾徐隱見有必嫻如是而農工商有所保矣大學士所獨也小學專學士農工商兵所同也凡三學六類十科科設一堂堂為若干齋齋分若干事綱舉目張鉅細畢舉或兼或專因材而篤毋掛漏毋雜糅毋作輟毋凌躐復為總堂日集十堂之秀講明吾道綱常名教之大修齊治平之全求其所當然及其所以然濡染而薰陶之優(yōu)柔而饜飫之托始京師推行各省師師濟濟不可勝用以道御法法行道行彼法先來吾道終往三年而國勢振十年而國體尊數(shù)十年百年而為大國師為萬國主全球大一統(tǒng)之規(guī)舍是其將焉往彼芒芒然謀富于商不知求之農工皇皇焉責強于兵不知求之士農工商舍本逐末顧此失彼蒙誠不識其可也若夫節(jié)目之繁猥條理之縝密非尺幅可終今姑從略 一西學頁從語言文字入手兼習圖算是為第一級課程太皿不通文字語言則無由讀西書不習圖算則天文地理格致諸學皆無由入門故西洋蒙舍官無不以作字繪圖筆算心算等為初課也 一語言文字雖不必遠尋希臘羅馬古文而英法德俄四國之文不可不備論西國通人無不兼通數(shù)國今各學生問津伊始難責以兼人之量只可各占一科 一自各國通使往來又有貿易交涉凡為士商者不能不知地球大勢及他國盛衰強弱之由故西人之教初學必以地球圖說及各國史乘為先盡人所當共知二者不可偏廢今亦仿用其例定為第二級課程 一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古人詩教則然西人有植物動物等學亦同此意不但識其名更當盡物之性也此二學最淺顯當為第二級課程之附 一格致化學為養(yǎng)民富國之本公法條約為睦御侮之本定為第三級課程令各學生分途學習以成專門名家 一人皆戴高履厚焉可不知天地通天地人為儒亦古人之志也故天學地學亦定為第三級之課程期其專精一學 一天學與算學相表里算學與格化諸學相表里凡算學由淺入深自初學以至成材其用最廣其功不可間斷須參合中西故洋漢兩課并及之 一地學有考地形者有考地質者地形之學輿圖是也已載第三條矣地質之學兼金石質言之實為農學礦學之本與格化諸學亦相為表里 一農學礦學商學固以算格諸學為本然西洋近年已各設??平癞敺滦兄聻楦窕瘜W及算學者各專一門以底實用 一制造一科凡深于測算格致者自能知之不復列為專門 一以上課程雖以西學為主務令簡約可行不復盡拘西例故道法醫(yī)三大科在西洋大學中最為專精切要之學茲弗遑及 一此論課程大概其詳細節(jié)目俟延訂教習后再當斟酌盡善
學堂論? ? ? ? ? ? ? ? ? ? ? ? ? ? ? ? ? ? ?
東西各國其所以致富強者千頭萬緒無不推本于學堂故今之覘國者亦以學堂之衰旺為其國文野之征強弱之表 歐洲無論矣日本以區(qū)區(qū)四島地而前年調查數(shù)公私學校至二萬八千七百十九所教習至十萬壹百零六人學生至四百五十一萬三千三百三十四人每歲卒業(yè)生至六十八萬六十七人學校公費乃至金二十七兆九十余萬其興之暴豈偶然哉 中國之人十倍于日本則學校經(jīng)費亦宜十倍而后可無愧于大國今欽奉 諭旨彳扁設學堂上月二十五日復奉 上諭優(yōu)予出身其卒業(yè)者以貢生舉人進士用此誠今日之急務而亦他日者學堂取士與科舉相衰勝之原因也 雖然中國今日非效法之難實改良之難效法而貌合神離弊多益少雖侈言新政徒自欺耳凡一切礦路船石駮制造等事在人為大利之所在者一經(jīng)中國人為之大都弊竇深邃弊端叢雜以敷衍朦蔽為究竟況學堂之興期于通國能保不似此類乎 今日之尤要者宜有整齊畫一之章程而大中小學之功課尤不宜有凌躐雜沓之處則課程之編其刻不容緩者矣 中國訓蒙之書向無善本學堂初創(chuàng)時各教習以意編之甚或奉為枕秘輕易不示人于是學堂與學堂遂不相謀矣今課本歌訣書雖漸有出者然各行其是亦難劃一聞張香師袁慰帥俱有編課之舉誠知所務矣似宜選淹博宏通之士設一總局所編之課通行二十二行省以廉價售之俾通國之教法一律無出入良楛之慮 原有之書擇其合格者編入課程中優(yōu)給以板價其不合課程者令學堂不得讀此提綱挈領之第一要義也 所編課程宜先編小學課自識字至寫信作文珠算筆算等法期以五年卒業(yè)以能寫家信作小論看淺報解乘除能書算為止境次編中學課則當分中西普通學為二中學則經(jīng)史大義諸子菁華與夫各學之師承名人之言行 本朝之掌故西學則格致制造政治輿地交涉律算礦路農工商兵法繪圖等學皆宜揭其門徑佐以圖說每日中西學各一課亦以五年為卒業(yè)以有問輒答論說略能條暢為止境更上則為大學課是為專門學宜各門另編課程凡由中學挑入者聽其自擇一門或量才授以何學凡業(yè)專門學者除倫理科外不得兼習他學亦以五年為卒業(yè)則每人自七歲就學至二十一歲時可卒業(yè)于大學中矣 然在今日尤宜有通融者除初就學生徒必宜照辦外小學中學均宜為速成教法以便年齒已長不及入小學中學之生徒使勿枉費其有用之歲月惟此速成教法亦宜嚴定限制凡年未十一二者不得為小學速成課年未十五六者不得為中學速成課俟五年之后則將小學速成課裁撤十年之后則將中學速成課裁撤太皿權宜之計止可行之一時否則人趨捷[徑](經(jīng))反恐滋躐等弊也 伏讀八月初二日 上諭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良學堂其敬教勸學圖治作人之意固無微不至矣 雖然此大中小學堂太皿指規(guī)模言之若不善讀而誤指為課程言則殊多窒石難行處矣 小學堂課程不過識字作句文法習算修身等書耳童蒙自六歲就學至十歲即可卒業(yè)自七八歲就學至十一二歲亦可以卒業(yè)夫童子至十一二歲其自能目衣梳洗節(jié)饑飽知寒煖與□俱未可知況散學后嬉戲之無度熟睡時溲溺之不知俱不可保豈能一一有人照料而必使卒業(yè)幼童離其父母去其家室以就學于府州中學堂否則小學卒業(yè)后無復學堂之可入有是理乎 一州縣之地雖甚荒僻然小學之能卒業(yè)者當不下五萬人使中學必設于府州則每一中學必能容生徒數(shù)十萬人而后可以無遺憾試問各府州財力能任之乎即使別擇而收之則小學卒業(yè)生其聰慧相伯仲者必遠浮于學額將憑何而取舍且不入選者將于何使之學是有學堂后生徒將銳減轉為文明之大阻力也 其幸而入選者固得所矣然教習之修脯生徒之飲食寢處之房室如皆取之于學堂則學堂經(jīng)費既有所難給如更分取諸生徒則貧家之力復恐有不逮且中國風俗相隔百里語言即大異則中學教習之講解又豈能使十二三歲之童子人人領略其顧慮既如此而學費復如彼勢必視為畏途相率裹足吾故曰此府州縣之大中小學堂殆指規(guī)模言之非指課程言之也
然果各府州縣各設學堂自相推升由小學而普通由普通而專門亦未易言矣專門之學必廣購儀器以憑生徒之試馬念必溥庋圖籍以供生徒之翻閱必開拓土圃以習生徒之體操必位置爿木榻以備生徒之寢處必兼設博物院以飽生徒之游覽必多雇仆役以為生徒之伺廳似此經(jīng)費已屬不貲必非各州縣之力所能辦而今日之中國人才衰歇又安得如許專門學士以分任教習之事 故為今日育才許當善體 上諭之意勿泥 上諭之言而為通融之辦法除專門學堂必宜設立而可暫行從緩外凡普通小學但須各州縣各設公家學堂一所以為之倡而復多方鼓勵期于私家學堂彳扁設于城市鄉(xiāng)鎮(zhèn)斯事一而功十尤今日之要務也 公家學堂其屬于州縣者宜籌生徒一千名之經(jīng)費其屬于府城直隸州者宜籌生徒二千名之經(jīng)費其屬于省垣者宜籌生徒三千名之經(jīng)費凡普通小學合為一區(qū)分內外舍普通生為內舍小學生為外舍外舍卒業(yè)則升入內舍宜先籌經(jīng)費于普通小學課程編定后實力開設 開設學堂之初且勿徑收生徒而宜為速成師范學先招師范生教之并評定教習學生律法凡愿為小學教習者即授以小學課愿為普通教習者即授以普通課勿限以時日勿取其修脯期于律法能恪守課程能照辦改筆能引伸點竄即為卒業(yè)卒業(yè)之更第其材之高下而給予上中下三等執(zhí)照聽其自設學堂收授生徒一二年后師范生較多則嚴禁無執(zhí)照者概不準開設蒙學普通學夫如是則經(jīng)費既省育才亦易收效復速較之彳扁設學堂尤有天淵之難易俟財力稍充則公眾學堂亦以漸推廣此度德量力之辦法也謹擬教習生徒之律法備當?shù)乐蓳裱伞∫还綄W堂均統(tǒng)屬于禮部各府州縣均由學官專司其事 一凡給小學教習執(zhí)照者不得授普通課給普通教習執(zhí)照者亦不得降就小學課致啟凌躐爭競之端有違此者追回執(zhí)照一無執(zhí)照者不得收徒生徒倘有冒名影射私造執(zhí)照等事宜立法重懲之 一上午課程自八點鐘起交十二點鐘止下午課程自一點鐘起交五點鐘止另編課程表每日按時授課在此八點鐘期內教習不得事他事教習親友亦□不接待有違此者聽生徒父兄扣給十日修脯 一年假暑假準各一月此外則 萬壽 孔子生卒日各假三日端節(jié)中秋各假二日每逢房虛星昴亦各休假一日除此例假外則教習生徒非有無可奈何事如婚喪疾病等均不得解館然果有以上情事課程亦必照補或于晚時或于假日補日補之如教習有任意休假者準扣一月修脯生徒有任意休假者本月修脯當倍送 一學生修脯宜略定一中數(shù)凡給小學下等執(zhí)照者每年每生修銀四元給小學中等執(zhí)照者每年每生修銀六元給小學上等執(zhí)照者每年每生修銀八元此三等修脯自就學至卒業(yè)均一律不得增咸凡給普通下等執(zhí)照者每年每生修銀拾元給普通中等執(zhí)照者每年每生修銀十二元給普通上等執(zhí)照者每年每生修銀十六元自就學至卒業(yè)亦一律不得增減凡有閏月之年則照加一月修銀均于本月底致送 一修脯之外惟中學普通學之第一年另饋教習贄見銀一元此外則每月一考各生納銀一角年終一大考各生納銀一元貯為教習獎賞優(yōu)生之費 一教習于生徒皆分班授課每一教習收取生徒不得逾二十人多者罰之惟準添晚課廉其修脯收取貧家子弟 一生徒有過輕則圈禁屋隅若干時重則罰跪若干時更重則賞責左手至十下為度儻屢戒不悛事至三次以上準其斥逐凡經(jīng)斥逐者修脯仍送足一年惟生徒□質愚鈍實系才力不及者不在斥逐之例 一生徒有過教習不得以夏楚擊其頭面首亦不得替至生徒后突起猛喝不得以夏楚拍案□絕致傷生徒之腦氣有似此者準生徒父兄隨時領回不送修脯 一教習照章授課而修脯愆期者聽憑追討倘有短少情事教習可稟知學官由學官追索并可令先行繳足一年而后授課一生徒中途因故停止者修脯亦繳足一年不得短少其有無故停止者他教習不得收取違者罰之
一生徒父兄于教習咸須致敬茍教習無違章亦不得過事吹求并不得改從他教習 一教習如課程認真學業(yè)精進亦可另行投考換給優(yōu)等執(zhí)照如小學教習能精普通學課程亦準另行投考換給普通教習執(zhí)照 一生徒卒業(yè)后教習有給予上中下三等卒業(yè)執(zhí)照之權凡無小學卒業(yè)執(zhí)照者不得入普通學無普通卒業(yè)執(zhí)照者不得入專門學如學已卒業(yè)而教習掯不給執(zhí)照者準生徒父兄邀教習評理 一以上章程試辦數(shù)年如有偏重之處者隨時由學官酌改 至于專門學堂之設雖可暫緩然經(jīng)費浩繁宜及早籌措而規(guī)模則尤宜早定估計房屋儀器書籍器皿當不下二□萬金而門類復多如每省必備又非一省之力所能辦則專門之學不得不慎為選擇也 大抵國家需若干人材即宜為若干專門學查英法德高等學校分經(jīng)教法醫(yī)化工六科又另設農商金廣學日本高等學校分法科文科工科理科農科醫(yī)科六門劉張覆奏新政摺擬分七門一經(jīng)學二史學三格致學四政治學五兵學六農學七工學然此七學之中復有子目尤難者格致學目有天文物理化電光力諸門政治學目有中外政治外國法律財政交涉諸門工學目有測繪道路河渠營壘制造軍械火藥諸門是不啻數(shù)十專門學也況中國人材能膺此專門教習之選者亦寥寥無幾勢不得不延聘東西國專門學士以居每門總教習之任則薪水不貲斷非一省之力所能給 故為今日計宜擇其要者大者而先設之又必合數(shù)省以通力合作而后可以無遺憾查劉張所言七專門凡中國經(jīng)學文學皆屬于經(jīng)學此門學業(yè)似猶非華士之所難若略知大義可編入普通之倫理課不患其根柢之不固若窮究考據(jù)則又蹈嘉慶道光后戴段阮王之積習以畢生之精力消磨于字句訓詁之間其弊與帖括等若闡發(fā)性理則又遯于空疏長頑固迂拘之氣焰似不必設立專門縻有用之欠但于各專門中兼課之否則以科舉羈縻之斷無慮乎經(jīng)術之不昌也 又言中外史學中外地理學皆屬于史學似亦不必為專門之學堂若就中國史籍言雖浩如火因海然施之于今未必有實用兄科舉改章鄉(xiāng)會試首土及生童經(jīng)古場既有中國史事論士子之赴功名者不患其不博通今古但設藏書樓以資借閱鼓勵學會以資分購可矣若就西國史籍言則已譯者猶不過百余種但多設譯書局廣譯史志兼與藏書樓學會相輔而行照大小考試以之命題則無患其不窮究□□譯者必先通東西文亦可于專門東西文課程中列入東□史一課不必急急乎專設學堂也至于中外地理如就其□淺者言則亦可以科舉命題譯書藏書學會之法行之若欲□其精深則必精測繪廣游歷而后可是又非學堂之所能造就也查各國皆有地學會分遣會中英俊之能耐勞苦忍饑寒者赴各國游歷中國宜量予鼓勵以各省輿圖局經(jīng)費為之倡俟經(jīng)費日富人數(shù)日多則先赴本國各省府州縣測繪精細輿圖即就其所繪之精粗確否為考試量予舉人進士等名目然后取其尤優(yōu)者給以游歷資分赴各國回則憑其繪圖之勤惰詳略授以清要各職則不設學堂而所收之效較學堂為尤鉅 若夫格致政治兵農工商則誠不可無專門學以教之然其子目則尚須別擇也 格致之學請以天文氣學為一科物理化學為一科聲光電學為一科然天文氣學其用尚可緩其費則獨鉅且俟財力充裕后然后設之是格致學內不可不先設專門學堂者惟二科政治之學請以中外律法為一科理則為一科交涉公法為一科是政治學內不可不先設專門學堂者惟三科工學內請以礦學為一科工程為一科制造軍械火藥為一科制造機器為一科工藝為一科然制造機器成本頗□止可從緩礦學則請于有佳礦處設之制造軍械火藥則暫就各省制造局設立工程學可設立于銕路總局是工學內各省皆宜有專門學者惟工藝一科合之兵農商共凡九科 然此九科者如每省設立必延聘東西國專門總教習各一人則二十二行省即頁一百九十八人合之京師大學堂九人凡二百零七人每教習薪水服食器用非一萬金不可是一學堂每年經(jīng)費非二十余萬金不可非籌有三百余萬金以生息必不能支一學堂一年之經(jīng)費雖財富之省已十分支絀兄邊僻貧瘠之省分乎
竊謂此九科之中惟兵學則各省必不可緩宜淘汰老弱游惰于節(jié)省餉項內各建一區(qū)若商學則姑就通商口岸及其附近之省先行設立以次入內地聲光電學可于電報總局另設學堂徐家匯南洋公學系招商電報局年提銀十萬兩經(jīng)費頗充而課程則與內地各學堂頗嫌復疊似宜就公學之欠改建商務及聲光電而專門學以為各省倡此外七學則請兩省合辦皆兼習西文凡兩省普通生卒業(yè)之高材者皆準入學若內地貧瘠省則準其三省合辦則各省材力或猶可以給 惟是開辦之初有不得不通融者凡偏僻州縣去專門學堂較遠者川費不資宜令其地另籌公欠專為就學之費如實興公車費之例凡入專門學堂者飲食矢只洗均由學堂支給凡學生所附之輪船火車等均咸半取值專門學卒業(yè)后第其材之高下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則由督撫咨送京師大學堂即遵 諭旨作為舉人中等者作為貢生列下等者再留學一二年更定其優(yōu)劣即劣者亦給以生員一體鄉(xiāng)試則人自鼓厲就學較易矣 而亦有不得不限制者初設專門學經(jīng)費有限學額必不寬宜將所容學額分給各州縣每州縣按額送入學堂而倍其數(shù)由專門學總教習考之而挑取其半不錄者令回籍而復于學額外另為額外生專俟富家子弟自備資脯以就學則初次卒業(yè)后各州縣皆有專門學業(yè)生上足備 國家之任使下亦可為鄉(xiāng)黨之教授一二次卒業(yè)后專門學較易添設矣 專門教習請西人不若延東人日本學校宏興人才輩出一葦可杭則資費有限其人雖語言不通然無不能漢文者則性情較近而起居飲食遠儉于西人則修脯亦不至甚鉅況其國同文會中人尤殷殷以唇亡齒寒保全中國為宗旨如多延其教習必較之西人更為獲益更宜由出洋欽使訪求華人出洋之子弟卒業(yè)于各國大學中給有上中執(zhí)照者咨送回國分充器使總教之任則較借才于異域為尤便茍實力行之則專門學堂尚不至以經(jīng)費支絀相率推諉也 學堂之改設其見諸 上諭者已五月于今矣而各直省府州縣則顧陽奉陰違焉甚且熟視而無睹間或一二有以書院改之者大率為敷衍塞責計至有以山長為總教習以原有肄業(yè)生為學生仍書院之實而改加以學堂之名者非必州縣之因循疲玩也一由于課程之無定本一由于籌欠之無他術也 籌欠難矣籌欠于今日則尤難即以蘇省言之常額之外分償賠欠至二百五十萬兩而折漕裁餉之欠猶不隸此焉蘇省雖財富之區(qū)然驟添此二百五十萬通省財力已覺難支于是有理財責者不得不搜羅抉剔從事于一切捐項固已無遺蘊無余力矣 況學堂之費必有十萬金而后有常年七八千金之經(jīng)費核其中數(shù)必籌欠二十萬而后能有一學堂即各州縣各設一學堂其籌集之資已六倍于分償賠欠 以江蘇七十三州縣分派賠欠二百五十萬計之每一州縣應籌三萬四千余金今以學堂之欠每一州縣籌欠二十萬較之若一與六比是學堂籌欠難于分償賠欠者六倍也 州縣才力既消磨于理財?shù)胤截斄σ嘟啧暧谫r欠豈尚有余力能集此六倍之經(jīng)費則其陽奉陰違也固亦無責焉矣 去年八月初二日 上諭第言以所有書院改為學堂而不導之以籌欠之法夫各直省書院都其中數(shù)大率每一州縣亦不過一書院書院之優(yōu)者或能設為定額許住院生若干名然于各書院中已十不能得一余則大都月課散卷為等第之花紅膏火為山長監(jiān)院之輿馬修脯耳核其經(jīng)費較之學堂僅十之一今但移一書院經(jīng)費而責以開辦學堂則其敷衍塞責也亦未可謂之弁髦 諭旨也故為今日學堂計宜請封疆各大吏會商一籌欠之法其法維何曰使紳民知學堂之必不可緩而相率以樂捐耳 夫籌欠之難非紳民不能捐之難也實紳民不愿捐之難使果踴躍輸捐則人日出一文亦可以成鉅欠嘗見地方公事如賽會演戲等雖屢屢捐之十倍于丁漕而民不以為怨以所捐之利益與若人有密切之關系也有密切之關系則雖如賽會演戲等公費于利益猶縹緲虛無絕未聞有抗捐等情事無密切之關系則雖日責以食毛踐土之義日詔以深仁厚澤之言而民之樂捐必不能與賽會演戲等知抑壓之政體未可行之于籌欠中也
欲紳民知與學堂有密切之關系宜先定課程以為大中小學堂整齊劃一不相凌躐之課本先立師范學校專課師范生使私家學堂可以彳扁設于鄉(xiāng)曲而后由各州縣紳衿公舉辨士十人分赴各城鄉(xiāng)援講鄉(xiāng)約之例演說學堂將來之利益與學堂創(chuàng)辦之艱難而令其公思籌欠之道以公為學堂設法使先議之于其鄉(xiāng)演說既彳扁則擇期約各城鎮(zhèn)之有鄉(xiāng)望者約各行業(yè)之為首領者君羊赴一公所議之各出其籌欠之法以是非之多少為依違仿各國議院制以人投黑白珠為是非之多少多者從之少者違之則籌欠必較易 何則賽會演戲等未必人人樂捐也特以樂捐者多不樂捐者少則少者亦為多者所化茍慳不解囊一鄉(xiāng)之人且君羊起而議其非矣向來遇有捐務所以民怨沸騰者非由捐之之意出于上不問民之愿不愿乎非愿捐者少轉而為多者所阻撓而觀望乎茍能使各紳民自能為學堂設法皆能倡籌欠辦法而復就其是之之多者而從之則不樂捐者亦將為樂捐者所吸引矣各國捐項之繁十倍于中國而民不以為非者雖未必盡由于議院而大者要者亦未始不由于議院也茍得其道焉則國庫之支絀猶不難于使之富兄區(qū)區(qū)學堂哉非然者吾卜其年復一年仍將以敷衍塞責終也 雖然籌欠之事既委之民矣然使各州縣各紳富不先籌其可籌之欠以為平民創(chuàng)則又必互相推諉而成一隔閡之象雖各州縣情形向殊肥瘠不一然使實力籌之未必無可籌之欠一曰廢寺院人其人而藉其產(chǎn)二曰定罰贖例貸其杖而科之金三曰量捐紳富就其多少酌予以虛銜封典之榮名四曰準撥官欠就其財力以先為籌捐集捐之倡率茍在上者實心行之不遺余力而后以君羊策君羊力者繼之則大興學堂之欠未見其必不可籌之于今日也 中國之有學堂不自今始矣綜官私各塾設之早者或七八年或三四年欠項非不多也規(guī)模非不宏也然核其成效類不足為外人道匯本報之所登載親朋之所傳述其騰為笑柄貽為口實者且不可更仆數(shù)舊有者如是則新設者何能必其不如是竊恐學堂大興后轉為頑固者藉口資成志士灰心日也溯其原因則大都有治法而無治人 豈中國之人辦理學堂者必不肖哉然中國之步武泰西數(shù)十年矣無不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則學堂之敗壞又何責焉況學堂之辦既無程式而辦理學堂者復非出身于學堂之人所奉為藍本以黽勉求之者仍不過積習相沿流弊至極之學堂所推為領袖以草創(chuàng)其事者又不過隨聲附和與世遷移之紳士而欲使不可勝用之人才君羊出于此途造就于若輩亦必不可得之數(shù)矣故不變中國之人不足以言新政并不可以言學堂然必待中國人腦質君羊焉改良而后興學堂則學堂又永無可興之日則不得不慎選夫經(jīng)理學堂之人也 其一為編課之人務宜使大中小學之課程有循序漸進之樂無凌躐復沓之處以專門課程言中國向無是書也必從事于譯書然無專門之人又不能譯專門之學非一切西政西學各有專門之人又不能廣譯一切專門之書則編大學課程者非有二三十專門學士而又兼精中西文法者不能編專門之課以普通課程言雖較易于專門學然其人不博不能擷采中西之精華博而不通又不能貫串中西之源本且多編一無用之課斯多曠各直省學生一有用之日則編中學課程者非有十余通博之文人而又田各知試馬念器具精繪圖畫者不能編普通之課以小學課程言既不能不通博而又不能全恃乎通博必深于教科之精蘊默體童蒙之情性而復寓學術于游戲之中演精理為易知之語使童蒙讀之油油忘倦而后不以讀書為苦境則編小學課程者非有十余和藹之教習而又知各學門經(jīng)六書源流者不能編小學之課是宜為編譯課程局于京都訪聘各編課之人君羊居一局使朝夕相見各事其事而后無凌躐復沓之慮此大中小學堂之要義也
其二為教習之人今之為教習者或憑情面或憑干謁幾以學堂之中為位置私人計其以書院改之者則總教必舊有之山長分教必舊有之上舍其籌欠而添設者則總教一席上焉者必工于大卷白摺之翰林次焉者亦必精于制藝試帖之舉人進士甚有學之數(shù)年而所教仍不出于誦讀經(jīng)書占畢文字且揚揚自詡謂為根本之學不知如此教法中國固優(yōu)為之何必學堂又何必爬羅抉剔百計籌欠而后興學堂故就今日之學堂而核其實則謬種流傳腦瘟相染勢必驅此后聰穎之生徒而坑之于愚陋之域而尤可慮者學堂大興后學生功名之途君羊出于是則月課季課年終課卒業(yè)課教習品評之權亦特重倘以營私舞弊者行之則其弊又十倍于今日太皿關防之嚴密莫鄉(xiāng)試若矣而買謄買薦關節(jié)槍遞之弊猶不絕書有財無才者不惜以數(shù)千金數(shù)萬金博一舉人之榮名況教習之修脯歲數(shù)百金學堂之關防斷不能如鄉(xiāng)試而轉欲弊絕風清焉恐未必可期之于中國也似宜令此后之學堂準學生之父兄常時查課每歲則集議一次教習之辭與聘以父兄毀譽之多少為依違則弊之所至或不至過甚耳 其三為經(jīng)理之人其權又重于教習凡學堂之衰旺教習之賢愚皆視經(jīng)理為轉移故向者學堂之弊其關乎教習者尚淺其關乎經(jīng)理者實深也經(jīng)理之人約分二大類曰官曰紳夫中國之官其為中外人士之所詬病也久矣凡一切生利分利之政其屬于官辦者無不敷衍因循成為例行之文告甚至懲前毖后改為官督商辦而其利仍不能興其弊仍不能革今欲以培材之重任責之此中人是北轍而南其轅卻行而求其前也然近時積習茍有一差一缺之可以希冀者無不請托紛至暮夜乞憐為大吏者迫于情面又不能不為位置間員計于是總辦也提調也輿馬也薪水也無一事事之人而糜費則十倍于教習中飽則數(shù)倍于正欠且拘牽文義抑壓諸生復不可以口舌爭情理喻故蘇垣某學堂開辦未一年而有奴隸學堂之名及總辦易人而人言愈甚則一切官辦者可類推也至于紳辦雖較愈于官辦然其人類由官場來一切官派官氣與官辦亦無甚異竊謂既編課程后更宜取東西國學堂之法律學堂之章程就其最精密而可以恪守者譯為專書頒為定例而經(jīng)理教習等人皆須常川住宿更不準攝他差兼他事則志無他鶩責無旁貸精力無異耗或可冀其勝任耳 辦理學堂者既有其人而后可以言教育不然本實先撥吾恐課程將徒編鉅欠亦徒籌也 課程編矣鉅欠籌矣經(jīng)理得人矣學堂可大興乎曰未見其必然也士子之求名等于商人之謀利束發(fā)授書后凡夫昕夕之所鉆研師友之所磋磨父兄之所培植無不為置身通顯計有能較易于學堂且可幸獲于學堂者則舍學堂而趨之固意中事也 有二門于此必嚴闔其一而后可君羊出一門有兩途于此必杜塞其一而后可君羊由一途此其故不待智者知之則夫為學堂之大阻力孰有如科舉之甚者乎 夫去年 諭旨令各省以書院改設學堂后復優(yōu)予出身作為舉人貢生其由大學堂考取者作為進士一體殿試量加擢用不拘庶吉士部屬中書等項成例其鼓舞學堂者亦可為不遺余力矣而中國之人若知之若不知之于創(chuàng)辦則因循焉于籌欠則推諉焉非必無子弟也而必為是之徘徊審慎者非以科舉不廢則雖無學堂不患無求名之地乎創(chuàng)辦時如此則他日之就學者可知行見學堂雖設將徒以敷衍塞責終也 試以學堂科舉互勘其求名之難易者計有四事 一則學堂就學之年較多于科舉也由小學中學以至省學京學非二十年不能卒業(yè)若科舉則但求其文理條暢即可涉獵君羊書冥心考索雖科舉已改門徑較制藝試帖為多然假以就[傅](傳)之資為購書之費則臨時查閱究易于學堂之循班按部也 二則學堂就學之額較少于科舉也籌欠之難在今日已成弩末除中學大學由小學推升外就各州縣小學堂之力都其中數(shù)每一州縣不過養(yǎng)學生一百名耳而就學之人何啻千百倍若科舉則聽其自為行止自為多少但設額以待之耳雖考費較多然以學堂往返之資作應試之費則游行自如又易于學堂之缺額招考也
三則學堂就學之費較多于科舉也自小學以至大學之卒業(yè)就劉張覆奏摺約二十年此二十年中無日不學即無日不費雖公家學堂不取修膳然薙洗衣服日用及僮仆之賞賜每年之費即至儉亦不下二三十千倘成室之后寒儉之家有仰事俯育之煩勢不得不因而中絀其余私家學堂則費更數(shù)倍若但應科舉則十八九歲后課徒自課亦足以自給亦可以求名勢必視學堂為畏途也 四則學堂之事較繁于科舉也小學卒業(yè)后必去其父母遠離鄉(xiāng)土以就學于中學中學卒業(yè)后又必就學于省學于京學問其年則甫成童耳弱冠耳益以州縣之偏僻室家之貧瘠雖有親友之佽助亦苦其難繼若科舉則惟應試時有此而時不過月許又非若學堂之窮年累月也 有此四者之比較竊恐士子之求名父母之愛子無不愿舍學堂而就科舉夫學堂之造士論其為學之翔實誠愈于科舉矣然有子弟者豈能真知培植通材之理彼但欲獵取科名以增榮于戚黨耳今學堂出身之貢生舉人進士既同于科舉而難易乃如此則徘徊于岐路而就其便且捷者殆人情之公理而未可以詬病加之也 然而為國家計為人才計與其聽學堂之敷衍以塞責則無心冉廢科舉而后劬學之士始可以無他[鶩](騖)太皿科舉不廢則學堂不可得而興也 然當今之世學堂之建尚止萌芽經(jīng)理之人復難盡善使科舉頓廢青青子衿有室家妻子累者豈能舍餬口之業(yè)以求不可知之名竊恐其議論蜂起君羊事阻撓將并學堂而不可建學堂之成效既未可知而先使億萬成才咸傷廢棄不惟環(huán)球各國無此政體而揆諸政府諸公之用心內外諸公之條奏其勢亦必不能行也 為今之計惟有照劉張覆奏原摺按科遞減之法兩科之內姑仍其舊兩科之后就各省之中額而分為八每閱一科則裁其額八分之一以十科為裁盡之期倘十科之中間有 恩科則視其上屆正科之額如是則年歲已長者既不患無出路而少年英俊者亦可以無他歧似宜先期曉諭垂為定制者也 惟劉張覆奏摺鄉(xiāng)試之額按科遞減可也以遞咸之額移而為學堂之額則東西各國又無如此之辦法太皿科名定額最為中國之弊政不問其應試之多少人才之賢否而惟額之求額已滿則佳藝亦從而割愛額不足則平庸亦可以濫[竽](竿)就各省院試論有多至百取一二者有少至十取五六者而定額多少之故類以捐輸之衰旺為準揆諸辟門吁俊得人分治之初心似不可解是科舉之定額為應酬捐欠計非為拔擢人材地也 然大小考試憑一時之目光定通場之優(yōu)劣雖向隅負屈不乏其人幸制藝帖括本無裨于實用糊名摸索又無由為定評猶之可也今乃移禍于學堂亦知學堂之取士較之科舉差為有據(jù)乎人之才質相懸者無幾小學中學大學既概能卒業(yè)則教法既同聰穎而不自暴棄者應無甚高下可以額限之乎況門類繁多學有根柢又非若科舉之僅事抄襲發(fā)為空論之可以私意為軒輊也使仍限以定額則偏瘠之省因陋就簡孤寒之士緘口裹足矣 是以西國于學堂之考試類以百人為一場其人而才則百人可取百人焉其人而不才也則百人可不取一人焉今不惜爬羅抉剔以興學堂而獨斷之于中額未始非學堂之阻力也 然不限以額則京都大學之卒業(yè)生可授以進士舉人之榮名者將十百倍于舊有之額使取之而不能用則向隅者仍多且恐夤緣奔走之風因之而熾似不若限之以額使無希冀心也曰無用之才固患其多而有用之才則患其少茍量才授職何患其多大學之卒業(yè)者似宜設大員以專司之或立文部省或隸今之禮部或司以管學大臣務使通國京外內政外交各員咸取資于是其以外交學卒業(yè)者則使任外務部司員及出洋欽使之參隨領事翻譯與各省各埠之會審交涉等官其以內政卒業(yè)者則使任吏部司員及州縣等官其以理財學卒業(yè)者則使任戶部司員及外省之厘卡路礦郵幣農商等官其以兵學卒業(yè)者則使任兵部司員及各省之都司守備千把總等官其以法律卒業(yè)者則使任刑部司員及各省之鞫獄律師等官其以格致工藝卒業(yè)者宜使任工部司員及各省之制造局廠等官各學卒業(yè)之較次者則充當本省之總教分教等事 務使學成而用用當其才出身之途舍學堂無他徑合各學而頓寬則艷羨者多無不爭自磨濯行見十年之后人才將不可勝用也
大理寺少卿盛宣懷奏陳開辦南洋公學情形摺? ? ? ? ? ? ? ? ? ? ? ? ?
奏為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情形恭摺仰祈 圣鑒事竊世變日棘庶政維新事務萬端非人莫任中外臣僚與夫海內識時務之俊杰莫不以用西制興學樹人為先務之急臣于光緒二十二年冬間附 奏請設達成舍官片內曾經(jīng)陳明在上海地方籌立南洋公學嗣以捐欠難集而達成舍官之請已奉總理衙門王大臣等議覆應由戶部撥欠辦理欽奉 諭旨飭遵又經(jīng)臣奏明將原擬捐設達成舍官之欠還充南洋公學經(jīng)費在案臣惟師道立則善人多故西國學堂必探原于師范蒙養(yǎng)正則圣功始故西國學程必植基于小學中外古今教學宗旨本無異同特中土文明之化開辟最先歷世愈遠尚文勝質遺實采華而西人學以致用為本其學校之制轉與吾三代以前施教之法相闇合今日禮失而求諸野講西學延西師學堂之規(guī)模近似矣然臣前年創(chuàng)設天津頭二等學堂旁求教習招選學徒大抵通曉西文者多懵于經(jīng)史大義之根柢致力中學者率迷于章句呫嗶之迂途教者既苦乏才學者亦難精擇竊喟然于事半功倍之故太皿不導其源則流不可得而清也不正其基則構不可得而固也初議籌設南洋公學擬照天津分設頭二等兩學堂繼念京師達成舍官未有開辦之期滬舍官雖無所依仿不可不先行設法籌辦況師范小學尤為學堂一事先務中之先務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查有奏調三品銜分省補用知府何嗣焜學術湛深不求聞達臣與縱論西學為用必以中學為體考核程功次序極為精邃志氣尤堅卓不致始勤終惰當經(jīng)派委該員總理南洋公學事務即于上年二月間考選成材之士四十名先設師范院一學堂延訂華洋教習課中以各學要于明體達用勤學善誨為指歸復仿日本師范學校有附屬小學校之法別選年十歲內外至十七八歲止聰穎幼童一百二十名設一外院學堂令師范生分班教之比及一年師范諸生且學且誨頗得知行并進之益外院生亦多穎異之姿能力于學今年復將二等學堂先行開辦名曰南洋公學中院以次續(xù)開頭等學堂名田南洋公學上院上中兩院之教習皆在師范院則駕輕就熟軌轍不慮其紛歧外院之幼童薦升于中上兩院則入室升堂途徑愈形其直捷師范院諸生挑充教習至速以一年后為準外院生分四班滿三年挑充升中院之四班中上兩院各分四班歲轉一班閱八年而卒業(yè)夫人才盛衰之機全視在上之取舍伏查光緒二十三年二月安徽撫鄧華熙奏建二等學堂總理衙門議覆摺內有云所稱頭等學堂教習誘掖生徒精益求精應如何優(yōu)以仕途各節(jié)查同文舍官學生每屆二年大考一次擇其學業(yè)精進考取前列者量予保獎或分部學習或分發(fā)省分或由出使大臣調充參贊繙譯等官近且有徑請 簡派出使大臣者仕途不為不優(yōu)又各教習殷勤講校應照新疆設立俄文舍官章程分別有無官職奏請獎余又各等語均經(jīng)核準欽遵今 皇上復準總理衙門禮部議奏經(jīng)濟特科歲舉之制俾天下新設學堂書院所教有用之學皆得學成而各盡其用宇內學生莫不爭自濯磨竊維時事之艱大無窮君子以致遠為重環(huán)球各國學校如林大率形上形下道與藝兼惟法蘭西之國政學堂專教出使治政理財理藩四門而四門之中皆可兼習商務經(jīng)世大端博通兼綜學堂系士紳所設然外部為其教習國家于是取才臣今設立南洋公學竊取國政之義以行達成之實于此次 欽定??茖嵑藘日饨焕碡斔煤竺磕昴杲K大考后當將學生各籍及考定等級詳細造冊咨送各該省學政存候鄉(xiāng)試年分調取錄送惟各教習不乏體用兼賅之選職在課徒調取不及施教至勞榮途轉隘擬請將此次教習內應經(jīng)濟歲舉者由臣出具切實考語咨請學政錄送其本系舉人準與經(jīng)濟科舉人一體應經(jīng)濟科會試此外擬仍請援照新疆設立俄文舍官章程同文舍官學生大考前列章程三年期滿由臣會同南洋大臣江蘇撫擇教誨有才造就最廣者分別保獎以仰副 皇上甄陶才俊之至意至公學四院常年經(jīng)費以輪電兩局歲捐銀十萬兩量入為出僅可相當雖初辦兩年內上院未開約可節(jié)存銀五六萬兩惟開辦之費除學堂基地由臣捐購外其余建造房屋置備儀器圖書以及一切器具共需十數(shù)萬金初擬勸捐辦理近來商民交困物力艱難似茲鉅欠未易集腋而成只能先將節(jié)存余欠動用計不敷之數(shù)尚多而將來如辦理譯書之費既在常年經(jīng)費之外卒業(yè)學生出洋游學之費亦當預儲于八年之內始有設措之方也謹將現(xiàn)畫公學章程繕具清單恭呈 御覽所有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緣由理合恭摺具陳伏乞 皇上圣鑒訓示謹 奏 謹將南洋公學章程恭呈 御覽
第一章設學宗旨共二節(jié) 第一節(jié)西國以學堂經(jīng)費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為公學今上海學堂之設常費皆招商電報兩局眾商所捐故定名曰南洋公學 第二節(jié)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jīng)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法國國政學堂之意而工藝機器制造礦冶諸學則于公學內已通算化格致諸生中各就質性相近者令其各認專門田各通門徑即挑出歸專門學堂肄習其在公學始終卒業(yè)者則以專學政治家之學為斷 第二章分立四院共二節(jié) 第一節(jié)一曰師范院即師范學堂也二曰外院即日本師范學校附屬之小學院也三曰中院即二等學堂也四曰上院即頭等學堂也 第二節(jié)師范院高才生四十名外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中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上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 第三章四院學生班次等級共二節(jié) 第一節(jié)師范生分格五層第一層之格曰學有門徑材堪造就質成敦實超絕卑陋志慕遠大性近和平第二層之格曰勤學誨勞撫字耐頰猝就范圍通商量先公后私第三層之格曰善誘密稽察有條理能操縱能應變第四層之格曰無畛域計較無爭無忌無驕矜無吝嗇無客氣無火氣第五層之格曰性厚才精學廣識通行正度大心虛氣靜外中上三院學生各分四班每班三十人 第二節(jié)師范生合第五層格準充教習外院生至第一班遞升中院第四班中院生至第一班遞升上院第四班上中下三院學生皆歲升一班 第三章按三字似誤因傳蒿禾本如是姑仍之學規(guī)學課一節(jié) 日本學校規(guī)則及授讀之書皆由交部后酌定頒行但其初亦屢試屢改然后定為合式公學課程參酌東西之法惟其中層累曲折之利弊必歷試而后能周匝師范院外院課程一年之內已屢有更定應由總理與華洋教習逐細再加考核厘為定式 第四章考試共三節(jié) 第一節(jié)每三月小試總理與總教習以所業(yè)面試之 第二節(jié)周年大試督辦招商電報兩局之員會同江海關道員親試之 第三節(jié)上中外三院學生未卒業(yè)之日均不應學堂外各項考試惟師范院及上中兩院高等學生經(jīng)學政調取錄送經(jīng)濟科歲舉者不在此例 第五章試業(yè)給據(jù)共三節(jié) 第一節(jié)師范院生考取后給試業(yè)白據(jù)進院試業(yè)兩月察其合第一層格換給第一層藍據(jù)第二層綠據(jù)第三層黃據(jù)第四層紫據(jù)第五層紅據(jù)遞進遞給 第二節(jié)外院生考取進院試業(yè)兩月去其不可教者質性可造者給予分院生肄業(yè)據(jù)遞升中院給中院肄業(yè)據(jù)遞升上院給予上院生肄業(yè)據(jù) 第三節(jié)上院生四年學成給予卒業(yè)文憑 第六章藏書譯書共二節(jié) 第一節(jié)公學設一圖書院調取各省官刻圖籍其私家所刻及東西各國圖籍皆分別擇要購置庋藏學堂諸生閱看各書照另定收發(fā)章程辦理 第二節(jié)師范院及中上兩院學生本有繙譯課程另設譯書院一所選諸生之有學識而能文者將圖書院購藏東西各國新出之書課令擇要繙譯陸續(xù)刊行 第七章出洋游學一節(jié) 上院學生卒業(yè)后擇其尤異者資送出洋照日本海外留學生之例就學于各國大學堂以擴才識而資大用 第八章教習人役名額共四節(jié) 第一節(jié)南洋公學總理一員華總教習一員洋總教習一員管圖書院兼?zhèn)浣塘暥t(yī)生一名 第二節(jié)師范院并外院洋教習二名華人西文西學教習二名漢教習二名司事四名齋夫雜役二十名 第三節(jié)中院華人洋文教習四名洋文邦巾教習四名漢教習四名邦巾漢教習四名稽察教習二名司事二名齋夫雜役十六名 第四節(jié)上院專門洋教習四名華人洋文教習四名漢教習四名稽察教習二名司事二名齋夫雜役十六名 再時事方殷需才至亟學堂造士由童幼之年層累而進拔茅連茹勢當期以十年欲速副 朝廷側席之求必先取資于成名之人盛才之彥臣是以有達成館之議也顧非能讀西國之籍不能周知四國之為而西國語言文字殊非一蹴可幾壯歲以往始行學習豈特不易精嫻實亦大費歲月日本維新之后以繙譯西書為汲汲今其國人于泰西各種學問皆貫串有得頗得力于譯出和文之書中國三十年來如京都同文館上海制造局等處所譯西書不過千百中之十一大抵算化工藝諸學居多而政治之書最少且西學以新理新法為貴舊時譯述半為陳編將使成名成才者皆得究極知新之學不數(shù)年而大收其用非如日本之汲汲于譯書其道無由矣現(xiàn)就南洋公學內設立譯書院一所廣購日本及西國新出之書延訂東西博通之士擇要繙譯令師范院諸生之學識優(yōu)長者筆述之他日中上兩院雋才亦可日分晷刻輪遞有可以當學堂繙譯之課獲益尤多譯成之書次第付刻倘出書日多即送蘇浙各局分任刊印以廣流傳所需譯書院經(jīng)費即在公學捐欠內通融撥用并歸總理公學之員一手經(jīng)理以專責成臣謹附片陳明伏乞 圣鑒謹 奏
再南洋公學內師范院諸生多系舉貢生監(jiān)而廩增附生為尤多中上兩院學生亦不乏名列膠庠之士學堂功課日計歲積不容間曠惟學官弟子例有歲科兩試若于試期相率而去則師范院學堂幾空不特外院生教課乏人即師范生籍隸數(shù)省就試往返遠者動輒累月近者亦須連旬中西各課精進難而荒廢易一暴十寒卒業(yè)何日竊惟 國家立法之意歲試以考學行科試以備鄉(xiāng)舉無非獎勤警惰俾不至業(yè)荒于嬉今諸生之在學堂者日有課月有程季有試年終有大考冊報學政按籍可稽此項學生將來大抵皆應經(jīng)濟之科鄉(xiāng)試年分學政照冊報高等調取錄送至三年中歲科兩試似不同告朔餼羊必當空存其禮擬請嗣后新設各學堂書院內學生凡系廩增附生一體免預歲科兩試使得專精新學以 仰副 朝廷育才致用之至意謹附片陳請伏乞 圣鑒訓示謹 奏
論中國宜設立文部之關系? ? ? ? ? ? ? ? ? ? ? ? ? ? ?
中國開辟最早教育最先故地球文明之風皆由中西兩亞而波及歐洲讀彼方上古之史記蛛絲馬亦猶可尋求則無一不本于東來也不謂老大帝國愈積愈敝而迤西民族忽于最近世紀踴躍直上智慧大開進步神速而吾之文明乃過去時代思想徘徊惟有抒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而不自覺瞠乎其后于是譏訕踵起曰無教●曰半開明猶未也而悍者則遂欲用兼弱攻昧之說從而瓜分之取其大陸為殖民地取其土人奴畜而犬使何其甚也歟 近者 朝廷鑒于板蕩之日亟崛起而言變法將以遠宗英德近效日本而日不暇給之余姑舉其尤急者先從事焉如 詔令各省府廳州縣興建大中小學堂一節(jié)其歆動天下鼓舞而振作之實已握維新之樞紐設誠致行必能氣象丕變日進富強矣太皿教育為立國之基礎而文明之競戰(zhàn)較諸槍林彈雨尤足制勝于無形中國之所以受制于外人固在此不在彼也 雖然學堂建矣而教育之宗旨既不一致其規(guī)模階級又無一定之章程以為限制離披四散精神不相聯(lián)屬恐猶未足以收效也考東西各國皆有文部為一國文教之總匯國中學校之事咸隸焉其重與內外部等文部所掌自大學堂以迄民間社會之小學私家之蒙塾悉定其教之程度學之科條而領之以文部大臣有不合法者文部得以處分之故國中學??v多至數(shù)十萬所而條理秩然綱舉目張夫是以蔚然為教育之世界而無愧乎明且備也 中國之禮部雖有職掌文化之權而兼攝非專官向自春闈一試外他不甚與聞各省學政亦但知以一歲一科校閱文字為官守于學務置諸膜外此未改科舉前相傳之曩例也今既彳扁興學堂勢不能不隨之而變宜特立文部一衙門以各省學政歸入文部以各省所有學堂歸入學政其文部或即名為學務部畫出其職掌于禮部外而另訂學務部則例勒為成書仿東西國教育制度之作頒行國中而遵循焉則一道德同風俗鮮不由之矣 不然今各省學堂之設其權在于督撫封疆大吏政事繁劇未必盡心于教化而學政則除按臨考試外反近于投閑而置散名實不符其在內則禮官之權不能及督撫以考察其設立學堂之效馬念又無民間學堂教育制度之定本家自為教人自為學拉雜淆亂異說岐趨如是而欲彰文明之化樹新國于東亞不為外人所狎侮難矣此執(zhí)筆人所愿當局諸公及早奏請也
變通小學議附跋
茅謙
今吾中國有隱微深錮之病人皆習焉而不之察而饑亂之萌遂漸積而不可收拾者其惟小學乎彼東西雄國之來蝕吾中土者以器戰(zhàn)以兵戰(zhàn)以商戰(zhàn)以工戰(zhàn)以農戰(zhàn)而不知皆以士戰(zhàn)以學戰(zhàn)彼中之人咸以吾為不教之國而謂彼中識字者由千人之五百極于千人中有九百八九十焉吾中國則通計四萬萬眾每千人中識字者僅一二人嗚呼謂為不識字吾無辭焉謂為不教何其誣也以吾所至吳楚之全壤燕薊之大都雖極僻陋之鄉(xiāng)皆有蒙塾其終身未入塾者千人中亦僅一二焉何其他日之皆不識字乎此則有大病焉初以考試功令不能帶書操士業(yè)者必誦全經(jīng)鄉(xiāng)愚不察亦競誦讀但求背熟動經(jīng)十年而后開講其所誦者四書五經(jīng)義理奧賾猝難通曉四子之書字本無多又皆不適于市井之用師以必熟課其徒徒但強記而背誦而問其字句不但不解且不能寫習他業(yè)者在塾不過十年于是有十年入塾而不識一丁者即稍能識字而不能作一粗通說帖者比比然也其操士業(yè)應考校者大約亦必先誦十年聰穎之子膏沫暗傷魯鈍之童加以撲責因此而夭折者無家無之至十年后講書作文又不尋究經(jīng)典率討生活于腐淺之時文上智之成材已多周折即為科第謀亦已拙矣中下之資讀不能成遂為廢物試問前者苦讀為何而虛負此十年歲月其為士者既未真讀經(jīng)史僥幸入官中外之故百無知覺為兵農工商者不知古今百為皆謬至于今日無戰(zhàn)不敗而無知之徒為流氓為會匪土荒而饑人愚而亂勢所必然今欲弭天下身家無窮之禍其必自變通小學始矣天下之學以官為本外洋之詬中國曰莫壞于中國之官此則大過然官之偶有壞者豈非以少不識字明理未嘗學為官之故乎小學既變官與兵農工商皆少而有學何患不能戰(zhàn)勝于地球之上而自取饑亂而死耶變之如何仍從吾三代之學以考求實際而已古者童子必教以數(shù)與方名數(shù)者今之算學也方名者今輿地學也稍長誦詩書習禮樂詩與書皆古之史學也保氏之教有六書即今之字學也今日西人小學之教頗能暗合古誼兼習進退作樂歌詩則有吾古人禮樂之意且童子分班而教如教一字通班皆此一字則人多而易熟先教實字后教虛字識一字必能寫能解由一字聯(lián)成數(shù)字謂之做話入[塾](墊)兩月便能作尋常說帖與人往來由是而為專門各學讀一句書皆能講解明了便得一句之用入塾之年愈多則愈通即讀一年已能為商工之業(yè)今為吾國酌一至通至簡之法凡授徒者約分兩班童子初入塾則教以識字寫字做話由一句至十句外便能寫信亦即為他日作文明白之基皆師親講一個時辰稍長則與之講天算輿地史學四書五經(jīng)各家注疏皆貴不多而極精亦約一個時辰此外背書每人一本生書一本熟書而已足用而皆本日講徹太皿書多而不講終身既不能用以后亦必忘去講則雖少而終身不忘也惟四書正文欲其背熟以備考試其余皆以能通為貴通則上下文理自能記得背熟次之總取事少而不勞得以用心習理其作文日期或輟講書文課極密亦祗能五日一課欲其多講解多看書有所入而后乃能出也如是則師徒皆有余功可多剸書積理今與諸同人在江心冉省垣擬創(chuàng)設小學報章先論小學新理各抒所見或注明出某報章或取之經(jīng)史雜家之書凡幼學之童日日能得義理進步則積之既久至于他日為官為民皆能自濟以濟一世次由算學加減乘除起取舊刻筆算之書注釋明淺使人人皆解次第注刻后列天學地學重學兵學商學農學交涉之學以及一切格致機器之學逐漸續(xù)列俾各書塾切近講解以成人材候出報日另有章程細目就正賢達吾國之士一為蒙師終身廢棄而學生亦與之俱廢合吾國廢者何止幾萬萬梁君卓如歸咎于蠢陋野悍迂謬猥賤之學究其弊亦不過徒口誦書而不識字不講書不究各種學問不通世故也且兼以毒打學徒傷腦氣筋以為皆先生之過不知彼先生亦有所不得已耳凡有子弟從師者動輒語人吾子弟之書不熟也明年當易師及易一師
又曰書不熟也而易之此外先生雖有學問能講解而東家但以書熟為去留年復一年而學生之成敗亦不計也寒士授徒受此懲創(chuàng)何敢不求其徒之書熟至于識字尚未暇及殊不知天下無事可以徒背書而能為之理即以考試論只頁四書正文不致錯記可中進士而有余即四書亦仍須能講其義能用其理方能作時文余書更可知矣天下饑亂之懼人人切身日迫一日為父兄者幸勿再以徒誦徒多責子弟以責其師而自殺其子弟且殺其師科舉之學將來必變就使不變而他日能明理作文考試既捷而百務皆可振興是即能與五大洲之士兵農工商戰(zhàn)也天下強而吾家豈能獨弱又中國教子弟所以必窮力盡氣而欲背誦五經(jīng)且及十三經(jīng)者以為人之學少我之學多考試豈不大勝又必但讀而不一講解及他學問者以為工夫身冘閣則念書便來不及而經(jīng)書不能畢也不知此皆至貪至愚至死而不悟者也果能自看君羊書明理作文即背讀雖少而驅遣駕馭以用之則獲科第而有余十年未嘗講解雖多讀亦必無用凡多讀者便來不及講而聰明日窒讀至十年后雖講亦難通矣兄有在塾不及十年者終身不講終身不識字矣何必入塾且夫質地有高下能精解而又能多熟豈不更妙質地稍下一多讀而人遂廢又何如且講且讀不為無益害有益之為善也或曰多讀可以明理然不講解不識字而理能明乎吾非不欲讀也不欲徒讀也今之東家但責先生以講不責先生以熟則家家子弟皆能知古今時事能看報章能知各種新學他日能開創(chuàng)各務家家自有人才而先生亦曰有所進而可以教人可以自用未有自不講解不能自用其文理而能教人者至于各處義學先生董事皆能作主尤必導以識字明理有實學然后長大可以自謀生業(yè)甚至可成人才若但如今之徒誦則他日便又多一類流氓吾見由義學出不識字明理而為流氓者有之矣當事者能不惕然懼哉 茅君子貞余甲午同年友也居常扼腕時事嘗謂當今急務無有過于安集流氓者流氓之積必至大亂所以多流氓者由于不務農工生業(yè)所以不能有生業(yè)不知有生業(yè)者由于不識字無學術不知一切殖產(chǎn)謀生之理而其病根則在中國學塾但教童子滑口讀書而不教以識字明理不能如西人之閱報章通書問識四方經(jīng)營生業(yè)之事吾國之人一出比閭問地名于途人罕有能答者其至異方問途于野瞠目直視何也人不能識字即方言亦無定準言語不通又不能以字相問直是一步不可行以一步不可行之人遑言游歷以增學識遑論行軍之重輿地而他業(yè)必待文字而后通者等而上之至于官極矣其禍豈忍言哉東西洋人皆能寫字作函自通于報館雖廝仆亦能作書所以其國富強吾國以多不識字之愚人所以諸務回惑而失利故子貞之意以變通小學為最亟邀諸同人興小學報館謂近日各報館林立皆為通人言之而于小學無與焉而蒙塾仍狃于故習初學之基不立他日雖欲學而無由是宜日進以小學新理錮弊日去實學日昌人知自殖他日之流氓或可漸少矣嘗作變通小學議約二千余言余讀而善之慫心排印以問世或謂子貞欲人不多讀書是以空陋導人余謂世之徒讀書者愈多讀而愈空陋者有矣未有務識字務講解能自看書通天下事而空陋者也將則為天下人才而有余何有于空陋子貞嘗兩襄校湖南學政兼綜各學重于湘人又嘗主講皖北肥西書院皆以實學敦厲當世以天下人才為己任其不欲以空陋無具陷阱天下也明矣吾恐彼之自矜多讀者乃真以空陋無具陷阱天下也余太皿深知子貞之用心又深知子貞之說之必有濟于天下也乃縷述平日所晤語者綴其尾云貴池劉世珩聚卿跋
創(chuàng)議設立女學堂啟? ? ? ? ? ? ? ? ? ? ? ? ? ? ? ? ?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婦道既昌千室良善豈不然哉是以三百五篇之訓懃懃于母儀七十后學之記睠睠于胎教宮中宗室古經(jīng)厘其規(guī)綱德言容工昏義程其課目必待傅姆陽秋之賢伯姬言告師氏周南之歌淑女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勸學匪有歧矣去圣彌遠古義浸墜勿道學問惟議酒食等此同類之體智勇而愚婦猶是天倫之愛戚子而膜女悠悠千年蕓蕓億室曾不一事生人之業(yè)一被古圣之教心冉惟不業(yè)不教而已且又戕其支體蔀其耳目黜其聰慧絕其學業(yè)閨闥禁錮例俗束縛惰為游民頑若土番烏乎二萬萬之游民土番國幾何而不敝也泰西女學駢闐都鄙業(yè)醫(yī)課蒙專于女師雖在絕域之俗邈若先王之遺女學之功盛于時矣彼士來游憫吾窘溺倡建義學求我童蒙教會所至女塾接軌夫他人方拯我之窘溺而吾人乃自加其梏壓譬猶有子弗鞠乃仰哺于鄰室有田弗蕓乃假手于比耦匪惟先民之恫抑亦中國之羞也甲午受創(chuàng)漸知興學學格之議騰于朝廡學堂之址踵于都會然中國大議弗及庶媛衿纓良規(guī)靡逮巾幗非曰力有不逮未遑暇此瑣屑之事邪無亦守扶陽抑陰之舊習昧育才善種之遠圖也同志之士悼心斯弊紏眾程課共襄美舉建堂海上為上下倡區(qū)區(qū)一學萬不裨一獨掌堙河吾亦知其難矣然振二千年之頹風拯二兆人之吁命力雖孤微[烏](鳥)可以已夫男女平權美國斯盛女學布濩日本以強興國智民靡不始此三代女學之盛心冉必遜于美日哉遺制綿綿流風未沫復前代之遺規(guī)采泰西之美制儀先圣之明訓急保種之遠謀海內魁桀豈無恫游民土番之害者歟傀傀窘溺心冉忍瞠目坐視而不一援手歟仁而種族私而孫子其亦仁人之所樂為有事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昌而明之推而廣之烏乎是在吾黨也矣 女學堂試辦略章 計開 一學堂之設悉遵吾儒 圣教堂中亦供奉 至圣先師神位辦理宗旨欲復三代婦學宏規(guī)為大開民智張本必使婦人各得其自有之權然后風氣可開名實相副故堂中一切捐助創(chuàng)始及提調教習皆用婦女為之 以上立學大意一條 二堂中暫設教習四人中文西文各半皆延西華婦主之大率每學生二十人而設中西文教習各一人此后經(jīng)費漸充學生漸增教習亦漸增 三堂中設提調二人華婦西婦各一皆常川駐學照料學生出入管束堂中女仆人等酌奉薪水 四堂中設內董事十二人皆以曾經(jīng)捐欠之婦人為之主輪日到學稽察功課并助提調照料管束一切不領薪水 五堂中設外董事十二人皆以曾經(jīng)捐欠之人之子若夫若兄弟為之主在外提倡集欠延聘教習提調商定功課稽察用度等事不領薪水 六堂中設司事二人以男子為之主管銀錢出入及堂內外瑣務由外董事公擇老成謹愨能會計者為之酌給薪水 以上辦事人員章程五條 七堂中暫招學生四十人以后經(jīng)費漸充隨時增廣 八學生年限幼不過八歲長不過十五歲 九凡學生年在八歲至十一歲者必能略識字方許入學十二歲至十五歲者必略識文法能閱淺近之信札者乃許入學俟有定期即刊日報中以廣招徠以示大信 十纏足為中國婦女陋習既講求學問中人亟宜互相勸改惟創(chuàng)辦之始風氣未開茲暫擬有志來學者無論已纏足未纏足一律俱收待數(shù)年以后始畫定界限凡纏足者皆不收入學 十一立學之意義主平等雖不必嚴分流品然此堂之設為風氣之先為他日師范所自出故必擇良家閨秀始足儀型海內凡奴婢娼妓一切不收 以上招選學生章程五條 十二堂中功課中文西文各半皆先識字次文法次讀各門學問啟蒙粗淺之書次讀史志藝術治法性理之書 十三堂中設顓門之學三科一算學二醫(yī)學三法學學生每人必自仞一門惟習醫(yī)學法學者于粗淺之算理亦必須通曉 十四于三科之外別設師范科專講求教育童蒙之法凡自仞此科者于各種學問皆頁略知本末則不必于三科之中自占顓門 十五紡織繪畫等事婦學所必需俟經(jīng)費擴充陸續(xù)延請教習教以中外藝事 十六堂中每月設課一次由教習命題評定甲乙每季設大課一次課卷送通人評定列等第設獎賞惟初辦之始或學生未能應課則此項俟數(shù)月以后始行舉辦 以上學規(guī)五條 十七凡堂中執(zhí)事上自教習提調下至服役人等一切皆用婦人嚴別內外自堂門以內永遠不準男子闖入其司事人所居在門外別辟一院不得與堂內毗連其外董事等或有商確亦只得在外院集議 十八學堂初設租界地貴圖成不易擬設于滬南桂墅里惟去城及租界過遠必預備各人住宿之所方為妥便
十九學生學費仿照西國書院章程略為收一二三三年每月每生收銀一元膳在外駐堂不計房費每節(jié)每生賞仆傭五角將來辦有成效來者漸眾乃議加收若捐費既裕亦可仍舊或多開數(shù)堂以廣教育隨時相度情形商定如遇醴泉芝草當不拘常例酌籌培植之道 二十堂中顧潔凈誠愨之仆婦等學生來學者一切侍奉均須周到若有不遵使令應告提調更換各生不得自帶仆婦來堂至滋別事如有隨行仆婦當另設一房屋因婦女出入必有隨行者以上云云是各生仆婦不與其住宿之謂若隨行者亦宜設法安置 以上堂規(guī)四條 二十一凡學生習醫(yī)事或師范科及藝事等學成者由堂中給以文憑他日即可充當醫(yī)生律師教習等任 二十二滬濱鄭衛(wèi)之風向盛而租界中桑濮穢跡尤彰明昭著今并設女學各得自有之權不先從本根上講究起恐流弊較男學外孔內楊者更烈公議凡真正苦節(jié)之女即非醴泉芝草亦宜破格栽培勖以專仞師范一門秉貞母之賦畀先覺覺后覺或冀形端表正防微杜漸其庶幾乎 以上學成出學規(guī)例二條 二十三凡書捐者請皆書其夫或子之官階籍貫姓名及本人所受封典以備登之捐籍凡各業(yè)輸捐準書局棧公司莊典行號等各大業(yè)招牌 二十四西國義舉多有認年捐月捐之例堂中常年費用不貲必得常年經(jīng)費乃易集事若海內賢淑開辦創(chuàng)捐款至五百元以上每年??钪廖迨陨险呓詼仕鸵簧胩米x書免其修金膳費以為好善之報而資激勸滬上南北市局棧公司莊典行號等各大業(yè)皆拚股者多難書女東姓氏擬祗募常捐不勸創(chuàng)捐或闔業(yè)君羊捐或各家分捐每業(yè)共數(shù)若干準其并計至五十元以上者亦照例準送一生入堂肄業(yè) 二十五凡捐欠不論華婦西婦嫡室簉室不論捐金多寡自一元以上一律皆收 以上捐例三條 二十六草創(chuàng)之始經(jīng)費未充擬先設堂上海然后徐議推廣普及各省府州縣 二十七西文教習擬先聘江西康女士愛德湖北石女士美王其華文教習及提調等以次訪聘 二十八凡內外董事皆須由同人公舉依西國舉議員之例以投匭為法惟創(chuàng)辦之始同人皆散在他方未能聚議擬暫由倡議諸君權充外董事之職倡議諸命婦權充內董事之職俟一二年后規(guī)模稍定乃如法公舉 二十九所有捐欠暫由時務報館代收每期報出將樂助諸芳名刊列報末其開銷各項亦登時務報中以昭大信 三十此系試辦草創(chuàng)章程取具大意至其堂中詳細功課及辦事章程等俟開辦后更由教習提調暨內外董事諸君妥立細章 三十一堂宇屋落成后除供奉 至圣先師神位外另辟一院裝設龕座為女先董祠將來諸女董出心出力者身后憑現(xiàn)在女董公論敬贈鄉(xiāng)諡恭送栗主入祠春秋兩祭永遠配享與斯堂并垂不朽焉海內賢淑果系清正良家樂輸者當另設一龕數(shù)至百元亦一律配享始助未足準陸續(xù)加捐并計 以上暫章五條
創(chuàng)設女學堂條議并敘? ? ? ? ? ? ? ? ? ? ? ? ? ? ? ? ?
丁酉冬十有一月朔敬如兄公以海上紳董創(chuàng)立女學堂章程來商余乃襝袖而起曰大哉旨乎天中國婦女數(shù)雖二萬萬豈盡無用哉特以先王內言外言之戒操守彌堅貞潔其心柔順其道故于中饋內助而外若無能為也者然其間豈無聰明難悶發(fā)而為道韞之才靈蕓之藝自古迄今可指而屈者凡幾西國雖男女并重余不知其自古迄今名媛賢女成才者幾何人成藝者幾何人其數(shù)果能昌盛于中國否耶以余所聞惟有法國若安一人而已若安者收拾余燼攘臂一呼英軍披靡退避數(shù)十百里迨至關門緊閉功墜身焚西史猶大書特書令人緬想其風徽不置然以較之六代之木蘭唐之四姑明之秦良玉詎得曰婦人在軍兵氣不揚哉若安能以武勇聞一時聞千古聞四國者非一弱女子也耶要其所造而不必果由于才藝也方今中國 圣明在上士大夫之具才藝者幾如米粟布帛充布人間所以報答 升平者亦至矣雖有若安其人且無以用其武況在區(qū)區(qū)若才與藝乎然而才之與藝是曰婦言是曰婦工固四德不能外余也少承母訓長適通儒雖知才藝之微藉彌婦道之隙無如米鹽累之兒女擾之疾病憂患又間斷之井臼之職時有拋荒遑論所學乎今者女學堂之設深嘉諸君子惠及陰教將使二萬萬弁釵綰髾者各得所學而后出其才藝以備 國家有用之選何快如之余幸躬逢其盛不揣固陋謹如兄公命而擇女教所宜者凡若干條著為議惟 諸君子采納焉可晉安女士薛紹徽余又于海上琴瑟寄廬 一原議堂中崇祀 孔圣是為道統(tǒng)計然 孔圣之道譬如日星在上雖愚夫愚婦莫不贍敬祀與不祀 孔道之尊嚴自在且各省書院之設多半但祀程朱惟祀程朱而 孔道尤為尊貴也溯女教之始實由于文王后妃次即孟母然有輔圣誕賢之德實無專書以貽后學惟漢之曹大家續(xù)成漢史教授六宮其德其學足為千古表率又有女誡女訓上繼內則古今賢媛無出其右祀于堂中以為婦女??q之書院但祀程朱隱寓尊 孔之意 一堂中課程西國最好既有西學女教習必能選擇精善勿庸參喙惟為中國婦女計所學者良非一端四子六經(jīng)乃相夫課子張本已屬不得不學此外若班氏之女誡女訓劉更生之列女傳藍鹿洲之女學皆為婦女啟蒙入門庶可畢生率循婦道無忝婦功也 一詞章之學可以陶寫性情宮閨文選固是婦女軌范然亦宜由唐宋八家上溯文選揣摩胎息方克名家詩教尤為閨闥所宜故三百篇首以關睢以為風雅頌之冠下及十九首古樂府等多系婦女之作第淫哇雜羼不免有鄭衛(wèi)之音惟名媛詩歸與國朝閨秀正始集所選頗純足為初學讀本嗣后尚宜熟讀李杜以盡筆墨之能歸于溫柔敦厚之旨 一西國婦女多有習樂近今中國伎樂熾張良家婦女咸以習樂為不屑不知帷闈琴瑟房中之樂古人固嘗重之惟今之樂已異于古似可不必學然樂章又不可不學欲學樂章樂府以上又如齊門之瑟無有或知者而填詞一道五音俱備猶有古樂遺響李清照為人雖有遺議而敕玉一集僅十余闋誠不亞于姜堯章柳耆卿也他如孫夫人阮逸女皆閨闥而為詞宗巨擘學之似亦無傷于風雅然學詞而不知樂啞音犯調難免知音所譏宜由九宮大成譜西清詞譜以及碎金詞譜次第入手方知詞與樂通之妙且 欽定之西清樂譜末卷即用西樂不過但用六字而今之西樂亦分七字小有更變知此亦足以知西樂之微 一中國樂律原與天文算術通今堂中女生徒既習西學則由算術而天文尤為緊要庶幾可望其將來特出一二能于古樂今樂為之厘正以補樂記之不及若地輿一節(jié)趙夫人能繡列國此道久無繼起必于五洲之大一一講求似非數(shù)年之功不能辦然以中國婦女尤宜深知中國山川風土名勝所在所恨者水[經(jīng)](涇)注禹貢錐指等書皆略于閩粵黔滇無已先以大清一統(tǒng)志或方輿紀要刪咸之以為課程亦是捷徑之一法 一各省通志具有列女傳而卷帙甚繁裒集不易不如先于廿四史中擇其后妃公主以及列女諸傳讀之講解史家所以褒貶體例以為女史根本似亦不甚費力 一書字之法自古以來無過王右軍而右軍楷法實出于衛(wèi)夫人似宜即以衛(wèi)夫人之筆陣圖為女生徒法則 一學律固非婦女之事然 朝廷設律實以匡正人心非無故好行刑罰也世之愚婦蕩檢踰閑皆因不知官律之誤是宜節(jié)取大清律例以開導之吾學錄一書所擇尤善卷帙亦無多或即借資是書較為易事 一女紅乃婦女本分而專書特少今學堂之中似宜于中西教習以外另設繡師以課授之聞此節(jié)雖屬西國學堂亦所不廢再蠶桑紡織亦系婦女應有之學尤為近時關系之大亦宜設法講求而課授之 一西國女子亦喜學醫(yī)此道尤為至善尤妙者宜學其婦幼兩科惟聞西醫(yī)善于外科割剝之法而于內科之寒熱虛實頗不分別且西國藥品制成精質其性較烈若與病宜收功固易第中國婦幼體氣多虛不免有可用不可用之處鄙意以為欲學西醫(yī)務宜先讀中國之內經(jīng)難經(jīng)永學病原傷寒論本草綱目等書而后參學西法庶有交濟之妙而無誤人之事 三堂中女生徒雖不盡行學醫(yī)而經(jīng)馬念良方一書亦當稍與講論是亦將來居家所宜 一女子讀經(jīng)至詩經(jīng)宜取毛鄭之說而去朱傳可也而禮記尤宜加意若讀史宜讀溫公通監(jiān)倘有易知錄精本似亦可讀 一中國地博民繁五方語音清濁高下迥不相侔而婦女尤甚今堂中之中文教習尤宜擇其善操官音者固不僅以才藝擅長也使女子能知中國正音似較有用
女學利弊說?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凡物無能外陰陽者矣光有白黑形有方圓質有流凝力有吸拒數(shù)有奇偶物有雌雄人有男女未有軒輊者也形質不同而為人之道則一也夫學者學為人所必需也一飲一啄一言一行非生而已然則皆謂之學是故扶床之孫即挾之以步履盈尺之孩即訓之以稱謂其有咿啞而不能成聲翹企而不免去步者鮮不以廢疾憂之夫廢疾于語言動作則亟亟然以憂廢疾于知識學問則安焉習焉恬不為怪者何哉豈女子心冉非人固天生之戮民而親之棄體哉毋亦未加之意焉耳不心冉惟是學也者固文教野蠻之所攸分也國也而野蠻半其數(shù)家也而野蠻共其事不亡何待不亂何俟同薇居常想念以為天之生斯民也既有男女之分即有智愚之別雖有巧婦不及拙夫雖有賢姬不如莽漢天所興廢人無能為及今思之乃知有大謬不然者何言之波斯印度恥其國之有女也不敢以示人美利堅者見其女之多也君羊喜而賀之夫亦猶是人也而輕重若此乃知男女之軒輊良有所因而國家之盛衰亦非無故也夫歐美之強度越前古而考其制度之美備人才之眾多智慧之浚發(fā)風俗之敦厚泱泱乎雄視萬國者胥成于學校其學校之制凡男女八歲不入學者罪其父母幼學處所男女并同及其長也別為女學以教之學分三等循序而升高等師范下及百藝視其性近乃入專門由是輔之以女紅土廣之以女學會上以蓄德下及藝事其教之也分圣教閨范修身教育天文地輿律法家政醫(yī)算格致音樂書畫女紅各有專門學成者同得優(yōu)第故美法之女有為臬司者英美之女有為天文生者典吏者有為傳電報司文案醫(yī)師律師教授傳教者類皆與男無異日本步武泰西亦重女學其女學之制約分十三科一修身二教育三國語四漢文五歷史六地理七數(shù)學八理科九家事十習字十一圖畫十二音樂十三體操其所以異于男學者不過數(shù)事太皿德足以自輔才足以自養(yǎng)相礪以廉節(jié)相信以德義而不為嚴密之防不興猜疑之心內顧既寡而工業(yè)得力既無坐食蠹國之民即收興業(yè)植產(chǎn)之益此西方所以致富強而王道之成治外必先乎治內也且夫福興有基邦亂有胎國之強弱視乎人才才之良窳視乎幼學西人蒙塾多用女師蓋以其專精靜細也然尚不若賢母之益何則初生之赤子天性純一其性情嗜好惟婦人能因其勢而利導之且孩提之童狎母而畏父習于父者寡成于母者多幼之所學壯而行焉引線之差視乎起點九層之臺立于初基故諺有之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記曰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根本之地顧不重哉夫女學者所以端本也本端則萬事理故太女任胎教厥產(chǎn)圣子孟母三遷乃成大賢此又人才之關系也夫孝以事父賢以相夫義以訓子大義弗明三從之道阻矣修身立志言動作為圣道不聞則舉措乖方矣今女學廢弛流弊無既不得已乃嚴其防范密其扃鑰擁其面刖其足惴然歉然恐尚有失而名節(jié)日下世風愈頹雖曰刑于之化防其未萌而疑間斯存人道益苦猶之防盜嚴刑峻法以為得計而盜風之熾日甚一日太皿不窮本溯源去害興利使遂其生且浚其智譬猶止沸而加薪不絕之于此而絕之于彼豈可得哉夫女學不講而幾以防盜之法防之日望天下之賢母教其子淑妻相其夫孝女事其父使家庭雍睦閭里熙讓仁義之風播于國敦厚之化彳扁于都人人皆修其身齊其家以致平治不亦難乎語云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太皿福之興莫不本乎家室道之衰莫不始于梱內往乘所紀言之綦詳今而欲為起化之漸行道之先必自女教始故古者內政修明為之宮公保傅以正其趨為之典禮訓言以迪其志是以教成于內而順成于外所以佐婦德善風俗而上古風化之厚亦由于此也春秋之際內習漸蔽矣然而秉禮者貞而難犯稱古者辯而有辭太皿其時師保之訓宮廟之教殆未盡廢而先王遺澤浸灌已深也若夫老萊之婦黔婁之妻豈獨嫻于禮節(jié)習于古訓哉觀其所論殆與聞圣人之大道者也及至末世澆漓重才華而輕德行女教益衰士夫既無實學之足法而女子日習于邪僻以文詞自炫以才藻相矜而先王所以立教君子所以端化者亦鮮能明其旨乃因噎廢食為詞以號于天下曰女子以無才為德其尤甚者倡偽古文之說曰牝雞司晨非家之祥于是無非無儀酒食是議父若兄夫若弟相戒惟恐其妻女之識一字解一理以敗閨范舉中國二萬萬之人有目而闇有耳而充有腦而閉有心而蓬以成此不痛不癢之世界使外國嗤為半教視為野蠻豈不哀哉豈不痛哉
雖然由上之說則不學之為害矣然今日之號于大眾而自以為讀書者卒未者見厥效何哉夫海內淑秀知書識字者非無其人也然其上者則沈溺于詞賦研悅于筆札嘆老嗟悲之字充斥乎閨房春花秋月之辭繽紛于楮墨其尤下者且以小說彈詞之事陸沉于其間而為父兄者不能因其道而導之反以為無所用而禁之夫若此等事誠無用也然短視而并去其目跛步而并斷其足掩耳盜鈴自為得計心冉不哀哉學非所用用非所學雖男子亦知其無益也而奚論婦人耶彼班姬續(xù)史伏女傳經(jīng)韋母下帷以講學二宋繼軌而授教觀古之賢女類能引經(jīng)據(jù)義以夬禍難茍非讀書誰復能此是故泰西各國深通古義昌明女學即小如瑞典挪威女子百人中不識字者一人耳日本新樹小邦前十年間女學生徒二百余萬教習千余員學校三百余所而我文明之邦圣教之澤神明之裔山川之秀二萬里之地二百兆之女曾未有一女學以教育婦女此何故耶且西人在我通商之地分割之境皆設學校教堂以教我女子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彼所以示辱我也無志甚矣聞之海不擇細流而百物被其澤圣人輔相天地而有生賴其拯未有澤及草木仁被禽獸而教不逮于婦女者是故孔佛之道男女平等孔子編詩則首關睢傳禮則詳內則大義昭然至可信據(jù)而無知妄作之吳培乃復禁婦女謁圣廟一若此二百兆之人無與于教化之事也者嗚呼不亦示敬彌甚而去道彌遠乎竊嘗觀大地奉教圖矣舉中國之大而惟佛教之從太皿于孔子無與焉者雖然其又奚怪也夫中國婦女所拜者菩薩至圣列賢之名未聞也所禮者經(jīng)懺傳記大義不知也吝于為善而侈于飯僧愚于醫(yī)藥而智于祈禳篤于事佛者莫婦女若也莫婦女眾也四百兆之眾聞圣教者僅十之一二而事佛者乃半之其曰佛教何足怪哉若不早圖安其故習一任此圓顱韭趾之輩自生自滅于高天厚地之中吾恐不歸釋必歸耶奉彼教者日益多歸吾道者日益寡靡獨國家之危系于眉睫即吾教之亡亦弗遠矣且纏足之害無人不知而受斯害者舉天下而皆是太皿皆婦女惑于禍福不明大義之所致也今纏足之禍雖或稍戢然開會者不過通商數(shù)區(qū)入會者不過通人數(shù)輩行省之大充耳不聞毋亦知此理者尚少也若欲擴其捄人之心非先彳扁開女學以警醒之啟發(fā)之不可曰女學如此其亟亟也然神州之大行省之遠流風所鬯未易彳扁及有其舉之條理奚在曰彳扁立小學校于鄉(xiāng)使舉國之女粗知禮義田各通書札則節(jié)目舉矣分立中學校于邑講求有用之學大去邪僻之習則道德立矣特立大學校于會城君羊其聰明智慧廣其材藝心思務平其權無枉其力則規(guī)模大立而才德之女彬彬矣起二萬萬沈埋之囚獄革千余年無理之陋風昌我圣道復我大同于嗟中國其毋塞才壅智而自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