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
方桉
嗽而脈數(shù)。臟陰虧矣。金水同治。第參之色脈??盅訐p怯。
熟地 甜北參 麥冬 茯神 川石斛 天冬脈數(shù)咳嗽。盜汗形寒。營衛(wèi)交虛矣。
方桉
小建中湯
脈數(shù)無序。陰虧陽亢之象。雖血來點粒。春夏木火炎炎。焉得保其不發(fā)。
生地 女貞實 丹皮 川斛 旱蓮草 赤苓脈弦且出魚際。木火郁而不泄。陽明無有不受其戕。是以食下稍有不適。則為 脹。饑則嘈雜難耐。自宜肝胃同治。肝木宜疏。胃府宜降。乃其治也。
歸身 焦術 陳皮 柴胡 神曲 白芍 茯苓 炙草 香附 麥芽陽微。陰濁泛逆。先為咳喘。繼而腹?jié)M便溏。所謂喘必生脹是也。
方桉
真武湯
脈細如絲。形神 羸。嗽而氣逆。下焦陽氣頗衰。最慮喘脫。延至春和日暖。始可無虞。
茯苓 炙黑甘草 制附子 桂枝 北五味子 胡桃肉用瀉白散頗效。但不能寐。舌心辣痛。陰亦虧矣。
生地 川貝 元參 麥冬 茯神 燈心努力絡瘀。入春氣升激絡。血欲外溢未泄。氣還瘀凝。 脹腹膨。心中烙熱。古謂治血莫如理氣。氣宣血降。良有以也。
黑梔 蘇子 牛膝 桃仁 丹皮 茜草形寒心悸頭旋身如溶溶。此二維任帶病也。由帶中血液下滲。奇經(jīng)失灌溉之源。日久有怔忡腰折之患。極早圖之。
熟地 牡蠣 桂心 巴戟 茯神 杞子 白芍 白薇氣痹不宣。食不運。
半夏 枳實 橘白 姜汁 茯苓 濃樸
方桉
固攝下焦方
紫河車膠 熟地 山藥 萸肉 杞子 大龜腹版 杜仲 五味 茯神 芡實 真麋角膠 蓯蓉 川斛 建蓮寒著氣阻。右脅痹痛。
杏仁 桂枝 茯苓 生姜 栝蔞 苡仁脈數(shù)而軟。嗽逆暮盛。
貞元飲加茯神葳蕤癇厥議非痰病。用填攝下焦。潛陽熄風頗應。但風木司氣。春三月發(fā)陳。尤宜屏除煩勞惱怒??重赎柟膭?。厥復發(fā)耳。
熟地 天冬 虎骨 龜板 茯神 牛膝 牡蠣 黃柏 遠志 海參 川斛 湘蓮閱病原。望色萎黃。參脈微細。此中陽困頓之候也。是以煩勞病嘔尤甚。法宜溫之。
人參 吳萸 熟附子 半夏 茯苓 淡干姜溫邪侵于肺衛(wèi)。作之咳嗽。
杏仁 桑葉 川貝母 花粉 黃芩 南沙參脈沉弦。脘脹噫氣??谠锊幻?。宜和肝胃。
川黃連 茯苓 枳實 淡干姜 半夏 橘白溫邪作咳。
玉竹 南沙參 生草 桑葉 川貝母 花粉脈微細。
茯苓 熟淡附子 粗桂枝 炙草 紫衣胡桃 北五味嗽減不寐。心中熱。
方桉
溫膽湯
脈虛。知饑惡食。宜益營分。
當歸 茯苓 炙黑草 煨姜 陳皮 大南棗肺癰。
葦莖湯加旋復花蔞仁藏真不固。陽浮失守?;L內(nèi)煽。心悸不寐?;鹕龤饽?。陰不能平。陽不能秘耳。
桂七味湯加牡蠣肝逆脘痛。右關獨弦。
川楝子 茯苓 半夏 香附汁 良姜 青皮風侵于肺絡??人圆灰?。漸延勞嗽。
白旋復花 杜蘇子 扁杏仁 栝蔞仁霜 廣橘紅 海浮石血溢陽升。法宜攝納。
熟地 茯神 川石斛 珠菜 牛膝 豆皮辛以宣氣??嘁越的妗?/p>
方桉
四磨飲
腹痛已止。左脈尚弦。
人參 茯苓 橘紅 小川連 楂肉 白芍 青皮 吳萸 使君子 麥芽咽喉如梗。脊熱頭旋。形神 羸。脈來微細。經(jīng)事如期。此屬督脈空虛之候也。法宜溫養(yǎng)。
鹿角霜 紫石英 白薇 川石斛 枸杞子 茯神 杜仲 桑葚子咳嗽夢泄內(nèi)熱。金水同治。
熟地 川石斛 扁豆 茯神 北沙參 麥冬陽衰則神痹。補陽宜甘溫。
方桉
六君子湯
溫邪未凈。
玉竹 桑葉 川貝母 花粉 茯神 南沙參左脈弦??人?。陽氣偏亢。溫邪侵之。宜用甘藥。
北梨肉 白花粉 青蒿 白沙參 霍石斛 川貝此非肺邪。乃下焦陽氣澆漓。濁陰僭逆。為之浮腫咳嗽也。女科致此。當以陰中求陽。
方桉
濟生腎氣丸
脈尚弦芤。初之氣中乙癸同治。
熟地 天冬 牡蠣 人參 茯神 川斛此火虛陰邪上干。神志冒昧。頭旋形寒。
方桉
八味丸
溫邪郁于肺衛(wèi)。咳嗽音嘶。
射干 花粉 生草 桔梗 玄參 象貝知饑。食下 脹。脾鈍胃強使然。
焦術 茯苓 神曲 炙甘草 廣皮 川連 白芍 麥芽 山楂肉炭 青皮脈澀。食下拒納。宜理胃陽。
半夏 吳茱萸 延胡索 山楂 茯苓 高良姜 廣橘紅 麥芽咳嗽失血。左脈弦數(shù)。少陰頗虧。厥陽不潛使然。
熟地 茯神 山藥 牡蠣 川斛 湘蓮此沖疝也。由精血暗傷。沖氣失守使然。法宜溫養(yǎng)通攝兼施。
方桉
天真丹
嗽逆。沖氣不納。形浮。
茯苓 桂枝 北五味 炙甘草脈細澀??人匀虏挥匦胺诜涡l(wèi)使然。漸延陰損勞怯。
玉竹 桑葉 花粉 川貝 南參 梨肉咽喉病纏綿不已。從少陰治緩圖。乃不易正則也。葆真靜養(yǎng)。尤為最要。
熟地 虎脛骨 川石斛 湘蓮 秋石 女貞子 龜甲版 牛膝 黃柏 天門冬 旱蓮草 茯神噫氣脈弦長。此木火上逆刑金。清降之司失職。延久有噎格之患。開懷為主。
枇杷葉 黑山梔 橘紅 杜蘇子 香附子 茯苓經(jīng)事參差。不時寒熱盜汗。陰血下奪。陽無所附。營衛(wèi)為之不諧也。
炙甘草 白芍 火麻仁 生地 粗桂枝 牡蠣 麥門冬 阿膠腹膨嘔逆。當溫通陽氣。
附子 吳萸 茯苓 干姜用建中頗應。腰痛氣逆。宜益下焦。貞元飲以繼之可也。
少陰空虛。厥陽少涵上冒。頭脹嘈雜。當乙癸同治。
生地 牡蠣 雞子黃 茯神 天冬 真阿膠陽浮不潛。耳鳴齒痛。當攝少陰。
方桉
大補陰丸
陰損難復。谷兩氣泄可慮。
熟地 茯神 天門冬 人參 阿膠 雞子黃府陽不宣。腹膨溺短。
方桉
大針砂丸
火虛不能燠土。不饑妨食。法宜脾腎同治。
人參 巴戟天 益智仁 茯苓 胡蘆巴 菟絲餅哮癥交夏宜針。
咽腐不愈??葐芤羲?。虛陽炎炎。由少陰之陰不能上承也。
生地 糯稻根須 人中白 元參 大雞子黃 生甘草脈出魚際。吞酸神倦。此木火內(nèi)郁。陽明受戕。所謂壯火食氣是也。
川黃連 茯苓 枳實 吳茱萸 半夏 干姜勞傷絡瘀。失血之后。腹脹難運。絡虛為脹。良有以也。
旋復花湯加桃仁大麥芽勞傷中氣??诳喾潦场P′巡焕?。
茯苓 白術 濃樸 廣皮 澤瀉 豬苓溫邪作咳形寒。曾失血。宜用輕藥。
杏仁 桑葉 川貝 桔梗 橘紅因濕作咳瘡瘍。
桑皮 米仁 橘紅 姜皮 杏仁 前胡形寒心悸咳嗽。
方桉
小建中湯
此血虛絡松。氣失其護。左脅喜按。難以名狀。宜辛潤理虛。切勿亂投藥餌。
杞子 柏子仁 酸棗仁 茯神 桂元肉 大胡麻陰不平。陽不秘?;鹕剐?。
熟地 牡蠣 天冬 人參 茯神 湘蓮壯水之藥。旦晚難以奏績。
方桉
大補陰湯
脈澀。便血心悸頭脹。此營虛陽浮不潛為病。
生地 牡蠣 白芍 阿膠 茯神 條芩背痛形凜。經(jīng)阻帶多。法宜溫養(yǎng)奇經(jīng)。
鹿角霜 沙苑 紫石英 當歸 小茴香 茯苓 生杜仲 羊肉濕郁。溺痛形寒。
桂枝 茵陳 大豆黃卷 苓皮 萆 飛凈滑石飲阻于肺。咳嗽失血。宜用清降。
旋復花 薏苡仁 蘇子 蔞仁霜 浙茯苓 橘紅勞傷失血。脈細。
茯苓 花蕊石 茜草 參三七 蓮藕節(jié) 牛膝脈微形痹。正氣已虧。溫邪未凈。癥勢不輕。
玉竹 白沙參 北梨肉 川貝 南花粉 霍石斛左脈數(shù)。咳嗽耳聾。
熟地 天門冬 川斛 茯神 豆皮 牛膝郁則絡瘀氣痹。失血氣逆。法宜宣通。但脈弦勁。正氣已虛。當以甘緩。
淮小麥 茯神 炙草 柏子仁 白芍 棗仁脈澀。痰多肢麻。虛風鼓動使然。
鉤藤 橘紅 浙菊花 桑葉 茯苓 天竺黃陽微形浮。
茯苓 桂枝 附子 白術 澤瀉 薏米頭重脘悶。脈弦。
桑葉 橘白 半曲 茯苓 菊花 川斛嗽減痰多。交雨水節(jié)。血復溢。
旋復花 扁杏仁 米仁 蔞仁霜 冬瓜子 浙苓此少陰陽傷。漸致妨食形羸。中陽亦漸次告困矣。
方桉
真武丸
營陰枯槁。心悸嘈雜咳嗽。
炙甘草湯去參姜加牡蠣白芍風塊而多汗泄。非辛涼解肌可治。
方桉
黃芩瀉白散
絡瘀瀉之為但左脈弦勁。肝陰頗虧。厥陽偏熾。亦不宜以此為長計也。
生地 淡菜 新鮮藕 牛膝 茯神 豆皮泄木安中。令其升降自如。則木不為之曲直矣。
人參 半夏 廣橘白 吳萸 茯苓 枳實 淡干姜 川連飲邪作嗽。不得臥。
杏仁 茯苓 半夏 白芥子 米仁 橘紅勞傷失血后??人詺饽妗?/p>
方桉
都氣丸
噫氣嗽逆。當降肺胃。
枇杷葉 半夏 廣橘紅 青竹茹 茯苓 白粳米脈浮弦。
桑葉 花粉 南沙參 川貝 杏仁 生甘草下焦不納。氣逆脘悶。
熟地 牛膝 紫石英 澤瀉 茯苓 川斛 沉香汁 萸肉咳嗽音嘶痰多。
熟地 牡蠣 丹皮 山藥 茯苓 川斛 澤瀉 牛膝陰虛溫侵。作咳痰血。
玉竹 南沙參 白花粉 川貝 霍石斛 生甘草形寒飲阻。作嗽背痛。
桂枝湯去芍加茯苓杏仁脈澀。咳嗽背凜。
茯苓桂枝湯去芍加米仁知饑少運。宜理脾氣。
谷芽 半夏曲 廣橘白 茯苓 宣木瓜 煨生姜陰弱。溫邪上侵。發(fā)熱咽痛。治以輕劑。
薄荷 象貝 桔梗 連軺 花粉 生草下焦不納。嗽逆喘急。最慮春半氣泄。宜慎調(diào)護。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紫衣胡桃肉下虛氣逆。作咳內(nèi)熱。
熟地 天冬 知母 茯神 麥冬 川斛陽傷飲逆??人愿古?。
方桉
真武湯
溫邪上郁??人砸魡?。
薄荷 射干 連軺 桔梗 杏仁 象貝下焦空虛。陽浮化風。頭旋耳鳴。法宜收攝。
熟地 牡蠣 川斛 磁石 萸肉 牛膝 茯神 青鹽陽郁形凜。發(fā)熱脘痛。
杏仁 生姜 桂枝 濃樸 花粉 橘白腰痛心悸。煩動則喘。少陰腎真不固。封蟄失司使然。切勿動怒。恐肝陽直升。擾絡失血。
熟地 茯苓 左牡蠣 澤瀉 牛膝 豆皮脘悶不爽。不時頭脹發(fā)熱。此木火內(nèi)郁,升降之機不泄。肝胃同治。
丹皮 半夏曲 鉤藤 茯苓 黑山梔 橘紅濕熱內(nèi)郁發(fā)黃。丹溪謂五疸皆由濕熱而成。
茵陳 枳實皮 廣皮 大豆黃卷 谷芽 陳皮 茯苓脈沉遲。陽氣殊虛。濕痰內(nèi)阻經(jīng)隧。右眶跳躍。乃類中之萌也。當戒酒勿勞動為要。
于潛白術 天麻 半夏 浙江黃菊 茯苓 鉤藤脈弦數(shù)??人灶^脹。
青蒿 南沙參 苦參 川貝 白花粉 橘紅木郁胃困。
黑山梔 神曲 茯苓 大麥芽 青皮 橘紅高年中消。木火乘中。由營液內(nèi)槁使然。
麥冬 川斛 北沙參 知母 甘草 白粳米脈數(shù)。夢泄咳嗽。
熟地 茯神 麥冬 女貞子 川斛 湘蓮 北參 旱蓮草陰虧陽亢。
方桉
大補陰湯
病后脈數(shù)不復。三陰虧矣。謹慎調(diào)理。弗致重損。
熟地 淮山藥 粉丹皮 北沙參 澤瀉 白茯苓 湘蓮肉 白芍藥痰阻于中。陽明不宣。
半夏片 白蜜 茯苓 生姜汁勞傷腎真。腰痛咳嗽。
方桉
貞元飲
脈細數(shù)??人砸魡?。此屬陰損。金水同治。
固本湯加北沙參小溲混濁。夢泄腰痛。
熟地 北五味 線魚膠 覆盆子 巴戟天 青鹽 菟絲子 白茯神 沙苑 杜仲 萆 遠志肉久嗽腰痛。行動氣逆。脈細失血。
熟地 山藥 麥冬 川斛 茯神 北參冷物傷中。脘痛嘔惡。大便如油。
丁香柄 半夏 吳萸 淡附子 茯苓 干姜心悸形凜。不時遺泄。
茯苓 炙甘草 桂枝 大棗肺熱??人蕴笛?。宜禁火逼。
玉竹 竹茹 白扁豆皮 柿霜 川貝 霍山石斛先清氣分之熱。續(xù)商培元。
桑葉 青蒿 川貝 南參 骨皮 川斛養(yǎng)陰涵木。以和浮陽。
生地 豆皮 珠菜 茯神 川石斛 鮮藕溫邪脈小。怕其內(nèi)閉。
枇杷葉 杏仁 淡豉 栝蔞皮 枳殼 橘紅脈弦澀。肢麻痰多。陰血頗虧。雖有痰阻。以末治之。
枸杞子 浙江黃菊 茯神 白蒺藜 豆凈皮 桑葉溫侵作咳。
玉竹 南沙參 竹茹 桑葉 川貝母 杏仁脈數(shù)無序。上焦肺氣燥矣。胸臆隱隱痹痛。怕其咳吐痰血。
枇杷葉 蔞皮 杏仁 北梨汁 蘇子 川貝脾呆胃鈍。濕熱內(nèi)蒸。小溲混濁。下溢白沃。當從中治。
焦術 川連 谷芽 荷葉蒂 神曲 廣皮 木瓜 炙甘草此敗精凝瘀為淋。法宜通泄。
方桉
虎杖散
脈弦腹痛。便泄不爽。此下焦陽微。陰濁僭逆使然。
胡蘆巴 萆 桂心 巴戟天 青皮 茯苓脈歇。陽傷陰干。便泄腹膨。宜節(jié)食物。
方桉
真武湯
食飲下咽。必咳逆。方爽能納。屬噎格之漸。
枇杷葉 蘇子 蔞仁霜 旋復花 茯苓 廣橘紅食下拒納。左脈弦數(shù)。此屬噎格。
旋復花 半夏 姜汁 代赭石 茯苓 川連溫邪郁于肺衛(wèi)??人砸羲?。脈微。
方桉
瀉白散
脈弦而澀。肝陰頗虧。中氣亦弱。肝胃同治。
何首烏 茯神 制白蒺藜 桑椹子 川石斛 杞子 浙江黃菊 建蓮肉左脈數(shù)。
熟地 川石斛 茯神 麥冬 旱蓮草 女貞腹鳴。漸有脹滿之勢。小溲不利。
熟地 茯苓 桂心 山藥 牡蠣 澤瀉 牛膝 丹皮三瘧。食下少運頭脹。
歸身 白芍 陳皮 茯苓 大棗 焦術 炙草 柴胡 生姜脈微不耐按。真元已憊。何暇理邪。癥危不易圖治。
方桉
真元飲
木郁泄之。
方桉
越鞠丸
此勞傷營衛(wèi)。寒熱時作。心悸胸痛。怕其失血。
小建中湯加芍加牡蠣溫邪咳嗽。
薄荷 連軺 黑梔 花粉 桔梗 生草酒客挾濕發(fā)熱。疹未宣達。濕溫內(nèi)郁。蒸黃脘痹。法宜和之。
茵陳 廣白 連皮 豆卷 桔梗 生草久利盜汗。惡心形凜。肌發(fā)紅點如癮虛中挾邪耳。
谷芽 木瓜 半夏曲 茯苓 廣皮 荷葉蒂動怒陽升血發(fā)。
生地 山漆汁 川石斛 茯神 豆皮 花蕊石脈弦滑。痰飲內(nèi)阻。左肢麻木。瘧后致此。由伏濕未凈。升降之機失司。是以釀為濁邪耳。
生于術 半夏 橘紅 白蒺藜 枳實 茯苓肺脾氣失肅降之司。食下嘔逆。吐出瘀濁。氣宣血自和。
枇杷葉 蘇子 紫菀須 降香汁 枳殼 白桔梗喜飲熱酒。胃絡積熱血瘀。中脘痹痛。谷食漸減。脈來弦澀。年已望五。最慮營枯氣結(jié)。他日有關格之患。
方桉
半夏延胡酒法丸
脾弱少運。食下 脹。
焦術 廣木香 人參 茯苓 廣皮 砂仁殼形寒咳嗽。脈小。
杏仁 桂枝 生姜 炙草 花粉 大棗氣弱神倦食減。
谷芽 半曲 新會 茯苓 木瓜 煨姜噦逆脈弦。胃虛木乘使然。
半夏 木瓜 川石斛 茯苓 谷芽 廣皮白脈小肢麻。屬陽微失護。痰飲內(nèi)阻。日久有類中之患。
方桉
術附湯
年十九。形貌偉然?;鹕а?。向有夢泄。顯是少陰腎真空虛。陽浮失守。沖激陽絡使然。
腎主封蟄。宜固之攝之。而藥餌草木。即血肉有精亦難克溢有形之陰。究竟全賴自知利害。
葆真為第一要義。
熟地 阿膠 天冬 女貞子 元武版 湘蓮 珠菜 牡蠣 海參膠 旱蓮草 茯神 山藥霍斛 豆皮動怒氣逆。作咳脘悶。
枇杷葉 蘇子 鉤藤 廣橘紅 茯苓 桑葉血溢暗耗。奇經(jīng)失護。心中如焚。肢節(jié)交冷。
生地黃 天冬 阿膠 桂元肉 柏子仁 當歸身 白芍 丹皮 枸杞子 豆皮 茯神 棗仁久利。脈澀腰酸。
鹿角霜 川續(xù)斷 禹余糧 紫巴戟 赤石脂 椿根皮血瘀胸痹??直┯亢剐箘t脫。
半夏 茯苓 閩姜 延胡索食下 脹脘痞。
半夏 茯苓 枳實 干姜 橘紅 肉桂氣鈍失運。食下則脹。大便不爽。
方桉
香砂枳術丸
宣肺降胃。以理氣逆。
半夏 黑梔 枇杷葉 橘紅 茯苓 土蔞皮脈微陽傷。三瘧形浮。
方桉
真武湯
久瘧。宜和營衛(wèi)。
茯苓 炙草 煨姜 桂枝 白芍 南棗且和胃氣。補中姑緩。
谷芽 半曲 益智仁 茯苓 廣皮 宣木瓜寒侵疝逆腹痛。
川楝子 荔枝核 茯苓 大橘核 小茴香 桂木衛(wèi)陽怫郁。形冷咳嗽。
苦杏仁 大桂枝 生姜 炙甘草 天花粉 大棗易感客邪。肺衛(wèi)虛耳。而脈細澀。少陰腎精亦虧。當以培補為妥??滔虑乙宰甜B(yǎng)柔金。清肅衛(wèi)熱。
生甘草 川貝母 玉竹 南沙參 地骨皮 白糯米 桑葉溫邪挾食。咽痛腹疼。
桑白皮 紫蘇梗 枳殼 廣橘紅 白通草 桔梗益陰固精。
熟地 茯神 湘蓮 左牡蠣 豆皮 苦參左脈弦澀。心營暗耗。心陽不寧。寤多寐少。心悸怵惕。靜養(yǎng)為主。
淮小麥 柏子仁 丹參 酸棗仁 建蓮子暫清上焦溫邪。
桑葉 玉竹 川貝 南參 花粉 茯神左脈弦。
方桉
真武丸
脈微。
熟地 天冬 茯神 人參 霍斛 杞子脈弱帶數(shù)。真元頗虧。內(nèi)熱咳嗆。
熟地 天冬 豆皮 茯神 北參 霍石斛氣逆呃忒。宜降肺胃。
茯苓 半夏 枇杷葉 橘白 枳殼 旋復花濕積脾困。便溏腹痛。
濃樸 陳皮 砂仁殼 茯苓 麥芽 陳神曲沖氣上逆。宜攝下焦。
方桉
桂七味丸
兩尺空大。嗽逆。行動氣急。當攝下焦。
方桉
都氣丸
身痛形凜。
方桉
栝蔞桂枝湯
脈弦。脅痛繞脘。得飲食則緩。營氣困耳。治以辛甘。
桂枝 川椒 白蜜 煨姜由頭痛致目昏脘悶。屬肝火怫郁。陽明氣逆為病。
方桉
疏肝散
瘧傷脾陽。脘悶少運。脈細。法宜溫理中焦。
焦術 神曲 廣皮 茯苓 谷芽 煨姜濕痰內(nèi)阻。脘悶不爽。大便溏泄。
益智 廣皮 廣木香 茯苓 濃樸 砂仁末心陽內(nèi)燔。
導赤散加赤苓色萎。脈弦數(shù)。營損之象。益以甘緩。
當歸 炙草 煨姜 茯苓 廣皮 南棗瘀行后宜益正氣。戒酒為要。
焦術 廣皮 炙草 建蓮 茯苓 谷芽 木瓜 米仁脈微。久泄瘕聚。
方桉
四神丸
食物失宜。下利更甚。
益智 胡蘆巴 青皮 茯苓 炮老姜 蓽茇有年氣弱。食下少運。左脈弦勁。肝邪僭逆。將來恐有關格之患。
煨姜 宣木瓜 人參 茯苓 半夏曲 陳皮嗽逆不得臥。短氣脈澀。
杏仁 粗桂枝 半夏 生白芍 茯苓 淡干姜 炙草 五味子積著于胃。脘中痹痛。高年宜和不宜攻。
姜渣 麥芽 茯苓 濃樸 延胡 半曲痰厥頭痛。
半夏 吳萸 干姜 茯苓食物失宜。冷著于中。胃痛復作。先宜理之。
半夏 茯苓 麥芽 煨姜 橘紅 蘇梗溫邪作咳。脈弦數(shù)??挚葌柦j失血。
桑葉 杏仁 花粉 川貝 生草 南參食下拒納。必嘔出完谷方爽。味酸。二便不爽。此肝邪上逆。陽明不降使然。
人參 茯苓 干姜 半夏 枳實 川連此肺痹為嗽。音嘶。莫作損怯治。
補肺阿膠湯加桔梗水液上泛。形浮嗽逆。無如不獨陽微。陰亦為之虧矣。用藥之難以圖功在斯。
方桉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陽微飲逆??人試I惡。
方桉
真武湯
溫邪發(fā)熱??人匝释础?/p>
玉竹 白沙參 桑葉 川貝 南花粉 梨汁肺氣不宣。陽明少降。胸悶時作時止。所謂上焦如霧耳。
杏仁肉 米仁 廣橘紅 白豆蔻 茯苓 枇杷葉產(chǎn)后營虛寒侵。身痛形凜。
當歸桂枝湯去芍加茯苓肝陰有虧。厥陽內(nèi)燔。
鱉甲 丹皮 生地黃 白芍 青皮 豆皮噎格難治。
半夏 茯苓 生姜汁食滯。下利腹痛。
濃樸 谷芽 煨姜 陳皮 半曲 枳實肝風痙厥。今色萎脈軟。氣漸餒矣。宜甘緩益之。不必見病治病。
人參 牡蠣 淮小麥 茯神 龍骨 真飛金溫邪咳嗽。頭脹鼻塞。
薄荷 象貝 桑白皮 桔梗 杏仁 生甘草脈數(shù)。失血咳嗽。
熟地 北五味 茯神 芡實 湘蓮 甜北參 山藥 牡蠣 天冬 人乳粉 阿膠 麥冬脈澀。左肢麻。脅痛不能左眠。大便溏泄。此腎真空虛。木少涵養(yǎng)。厥陽沖擾。陽明失闔使然。無如乏力用參。惟攝少陰而已。
方桉
桂七味丸
下虛濕著。腿軟無力。
杜仲 虎脛骨 巴戟 木瓜 白蒺藜 萆郁氣不宣。胸悶噫氣。
郁金 枇杷葉 半曲 枳殼 廣橘紅 茯苓兩尺空大。少陰空虛。食下少運噫氣。亦腎為胃關之義。
菟絲餅 胡蘆巴 茯苓 砂仁末 益智仁 廣皮咳嗽音嘶。脈細。宜攝少陰。
方桉
貞元飲
病后葷酒太早。脾陽受戕。濕伏成泄。濕勝則濡泄是也。
茆術炭 砂仁殼 廣皮 濃樸 塊茯苓 大腹皮 豬苓 澤瀉利止。腹痛未減。大便不爽。
大茯苓 山楂炭 青皮 淮麥芽 廣橘紅 桂心陽明絡虛。風邪乘之。頭痛。顴頰偏右皆木。將來必致?lián)p目。
黃 片 于潛術 茯苓 防風根 明天麻 炙草寒熱咳嗽身痛。
栝蔞桂枝湯去芍加杏仁陰弱。風溫作咳痰血。
玉竹 花粉 白沙參 茯神 川貝 甘蔗汁動怒肝氣上逆。脘痛有形攻觸。
川楝 麥芽 茯苓 青皮 香附 橘紅茹素營氣不長。咳嗽妨食。天癸漸斷。恐延干血。
黃 炙草 茯神 歸身 大南棗肉少陰空虛。沖氣上逆。臥則咳嗆。咽干隱隱燥痛。少陰之脈循喉嚨。陰少上承。陽乃亢耳。
熟地 女貞子 金釵川斛 天冬 人中白 糯稻根須陽傷挾邪。形凜發(fā)熱咳嗽。脈帶歇。恐喘急。
杏仁 粗桂枝 生姜 茯苓 炙甘草 大棗脈微按之數(shù)。咳嗽。食下便溏。此陰損及陽。殊不易復。須胃強能納。庶可撐持。
六君子湯去半夏加白芍漏瘍血液下滲。氣弱形寒發(fā)熱。
方桉
貞元飲
產(chǎn)后惡露不行。腹痛脘悶。法宜兩和氣血。
香附 丹皮 茺蔚子 延胡索 澤蘭 楂肉 豆皮 柏子仁肺飲不得臥。
旋復花 米仁 杏仁 白芥子 半夏 茯苓氣弱神倦妨食。耳鳴。
人參 當歸 炙甘草 煨姜 茯苓 半夏 生谷芽 大棗脈弦。
茯苓 炙草 南棗 桂枝 廣皮 煨姜嗽減。自汗口干。
玉竹 茯苓 南參 骨皮白糯米泡湯代水陽困失曠。胸悶腰痛。
方桉
苓姜術桂湯
絡傷失血。脈弦而虛??制潆y耐夏熱。
熟地 牛膝 花蕊石 大淡菜 茯苓 藕節(jié) 豆皮 川斛陰寒下著。腹痛形寒。
吳萸 桂枝 茯苓片 泡淡生干姜久嗽音嘶失血。
糯稻根須 元參 雞子白 金釵川斛 川貝 南沙參溫邪上郁??人灶^重。
杏仁 米仁 橘紅 白旋復花 蔞霜 桑皮噎格脈弦。胃氣空也。乏力用參。如之何圖功。
半夏 煨姜 旋復花 茯苓 南棗 代赭石左尺空虛。
菟絲餅 胡蘆巴 茯苓 巴戟天 砂仁末 橘紅陽失流行。胸背痹痛。
桂枝 茯苓 姜汁 白蜜精濁日久。咽干脈細。
方桉
滋腎丸
此傷于腎精不能封蟄。肝陽化風不寧。由沖海上逆。沖突無制。心悸身若溶溶無定。是病靜養(yǎng)葆真。調(diào)理經(jīng)年乃復。
熟地 人參 茯苓 龍骨 牡蠣 飛金飲阻陽郁。形凜背痛。
杏仁 茯苓 炙草 桂枝 米仁 生姜陽困不宣。脘脹少運。二便不爽。法宜溫理中陽。
濃樸 橘白 生干姜 半夏 茯苓 大枳實陰弱氣怯。頭暈肢冷。食下少運。甘溫益之。
菟絲餅 茯苓 甘草 谷芽 半夏曲 當歸 廣皮 煨姜腸紅日久。年已六旬。不獨營傷。氣亦耗矣。是以食下少運。神倦形萎。日就其衰耳。大凡益營護陽。古法當以甘溫主議養(yǎng)營法最合。當遵之。
養(yǎng)榮膏風濕相搏。形浮咳嗽。
杏仁 米仁 木防己 桂枝 茯苓 生姜皮脈細而澀。脘痛食下拒納。乃血格之候。癥重。
枇杷葉 蘇子 桃仁 郁金汁 橘紅 茯苓陰虧陽亢。失牙血宣。
熟地 龜板 淡菜 女貞子 天冬 川斛 茯神 旱蓮草風溫阻于上焦。頭脹咳嗽身痛。
杏仁 蘇梗 象貝 桔梗 連軺 花粉 桑皮 通草少陰不納沖氣咳嗽咽干。
方桉
都氣丸
不饑脘悶。漾漾欲吐。原屬少陰空虛??滔乱撕椭薪?。
谷芽 半曲 川斛 茯苓 木瓜 廣皮少陰陽虛。飲逆喘急。不得臥。脈微。法宜溫納。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胡桃肉肝陽上冒。齒痛腮腫。
生地 丹皮 人中白 川斛 黃柏 赤茯苓脾陽困頓。飧泄腹痛。
丁香 蓽茇 白茯苓 炮姜 廣皮 益智仁久嗽。失音咽痛。火升足冷。屬少陰不潛耳。
熟地 萸肉 北五味 丹皮 山藥 茯苓 苦黃柏 知母 桂心 澤瀉 青鹽 牛膝陽升不納。項腫足冷。法宜溫納。
方桉
桂七味丸
努力絡傷。失血脅痛。
生地 茜草 杜牛膝 茯苓 丹皮 豆皮邪退陰虧。小溲不利。
六味去萸加 豆皮氣血不調(diào)。心悸脘悶。法宜溫之。
當歸 白芍 焦術 炙草 棗仁 茯神 陳皮 柏仁久嗽食減。
北沙參 麥冬 扁豆 茯神 霍斛勞傷陽氣。食減腹膨。
生于術 茯苓 廣皮 半夏曲 濃樸 煨姜心悸。食不甘味。舌苔頗濁。宜和陽明。
北沙參 麥冬 茯神 扁豆 霍石斛脈澀火升。食下稍有不適。即漾漾欲嘔。究屬下焦空虛。氣沖無制使然。法宜填攝。
六味丸加湘蓮川斛芡實牡蠣陰虧陽浮。則為嗽血。如見咳嗽。投以清潤肺藥??种秀薏?。
熟地 北五味 海參 天冬 阿膠 北沙參 湘蓮 茯神 河車 霍山斛 山藥 芡實溫邪作咳。
桑葉 川貝母 南沙參 杏仁 南花粉 大甘草濕阻氣痹。脘悶不爽。身痛。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干姜 木防己下利日久。腰痛氣墜。
鹿茸 菟絲餅 胡蘆巴 人參 補骨脂 云茯苓此懸飲也。邪戀日久。雖屬絡病。正氣暗傷。是以 有聲。究非全是頑痰竊踞。李士材謂屢攻屢補。以平為期。當遵之。
生牡蠣 白蒺藜 桂心 甘遂 姜黃 麥芽湯法丸溫邪郁而不泄。頭痛咳嗽脘悶。
杏仁 花粉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棗雖屬瘀血。上吐下泄。而中焦氣亦為之暗傷。色萎脈澀。耳鳴神倦。行動氣逆。當治以甘溫益虛。不宜謂其瘀而攻之。
熟地 當歸 茯苓 炙草 遠志 棗仁 柏仁 建蓮虛風內(nèi)煽。收之攝之鎮(zhèn)之。
熟地 萸肉 茯神 人參 龍骨 牡蠣 飛金 棗仁溫邪伏于肺衛(wèi)。
桑葉 川貝 南參 花粉 杏仁 橘紅陽微。陰濁上干。脘悶氣沖至咽。大便溏泄。議用真武法。
方桉
真武湯
氣阻脘痹。
枳殼 茯苓 濃樸 半夏 橘白 杏仁溫邪怫郁??人孕蝿C發(fā)熱。
栝蔞桂枝湯去芍加杏仁肝氣怫郁。脅痛繞及胸背。木郁達之。
鉤藤 桑葉 黑郁金 橘紅 茯苓 土蔞皮邪伏少陽為瘧。頭脹口苦渴飲。
小柴胡湯去參下焦空虛。厥氣上逆。喘急短氣。
方桉
桂都氣丸
脈澀。少腹癥積。不時攻逆作痛。心中嘈雜。癥積痹在血分。宜攻宜泄。第營血頗虛。只宜養(yǎng)之和之。
旋復花湯加桃仁柏子仁 豆皮形浮嗽逆痰血。宜降肺胃。
旋復花 蘇子 半夏 枇杷葉 米仁 茯苓脈弦飲也。飲阻則陽郁。是以背痛形凜。宜以溫藥和之。
杏仁 桂枝 白芍 干姜 茯苓 半夏 炙草 北五味脘痛得熱飲則止。胃陽困耳。
方桉
高良姜延胡索紅棗皮煎湯丸
血止身痛。左脈尚弦。
細生地 藕 牛膝 豆皮 茯神 川斛食物失宜。脘悶便溏發(fā)熱。
枳殼 半曲 桑皮 黃芩 桔梗 橘紅嘔惡拒納口苦。
方桉
旋復花代赭湯
肝邪擾中。陽明不宣。妨食 脹??嘈列菇禐橹?。
香附 川芎 半曲 橘紅 黑梔 白芍 茯苓 麥芽癉脹陡然吐血。血后脹亦不減。此肝沖逆陽明胃府受困。乃虛之實候也。難治。
青皮 香附 雞肫皮 茯苓 大麥芽 香圓皮左脅癖積。大便艱澀。胃絡痹耳。
半夏 生姜渣 枳實 杏仁 栝蔞實 大麥芽三陰交虛。法宜填攝。
熟地 北五味 川石斛 杜仲 茯神 線魚膠 菟絲子 芡實 山藥 金櫻子 湘蓮實沙苑食下氣噫胸痛。脈澀。此血阻氣痹。乃高年噎格之漸。未易調(diào)理。
蘇子 枇杷葉 土栝蔞皮 桃仁 廣橘紅 降香濃汁濕飲內(nèi)阻。焉得不咳。
杏仁 大半夏 粗桂枝 米仁 塊茯苓 木防己脅痛繼而失血。仍屬絡瘀。但氣逆欲喘。背惡寒心中熱。診脈左弦。究屬少陰不藏。肝陽擾絡使然。切勿攻瘀。重虛其虛為要。嗜如酒漿。尤宜禁忌。
熟地 大淡菜 牛膝 茯神 豆皮 桃仁努力絡瘀。氣痹發(fā)黃。日久有失血之累。
丹皮 香附 大麥芽 黑梔 茯苓 淡竹葉嗽不減。左脈弦。
玉竹 川貝 南沙參 地骨皮 生草白糯米泡湯代水脘爽便泄。宜和中焦。
半曲 木瓜 谷芽 茯苓 廣皮 香附嗆而欲嘔口干。
北參 扁豆 麥芽 茯神 霍山石斛經(jīng)漏日久。猶然腹膨氣激塊下氣腥。此血去過多。厥陽無制耳。
黃牛角 真陳墨 人參 白薇 烏賊魚骨 血余膠 艾炭 川斷 椿根白皮 陳棕炭 阿膠 姜炭陡然嘔吐。繼作頭旋。身若溶溶如坐水中。是下焦空虛。入春氣泄。厥陽直冒。不克交入陰中。乃虛候也。第病已一月。猶然脘悶不饑。食不甘味。陽明胃氣受肝戕賊。困頓不能升降致此。且兩和之。
旋復花 代赭石 人參 白茯苓 廣橘白 半夏脈弦勁。
川石斛 左牡蠣 熟地 大茯神 豆皮 丹皮濕積。溫中不應。據(jù)述腿浮行動氣逆。少陰之陽式微。陰濕亦為僭逆矣。即脾陽亦頓命門真火燠之。
方桉
真武湯
寒起四末。舌白脘悶。溫其脾陽。
草果仁 制附子 生姜 白茯苓 烏梅肉 廣皮腰痛如折。腎將憊矣。
枸杞子 肉蓯蓉 附子 生杜仲 穿山甲 鹿茸高年二氣交衰。水泛嗽逆。腹膨腿浮。
方桉
真武湯
陽升牙宣。宜攝少陰。
大補陰湯加人中白精濁咽干。攝陰為主。
熟地 女貞子 湘蓮 牡蠣 茯神 金櫻子 芡實 苦參目澀耳鳴精濁。皆屬肝腎虛。
熟地 枸杞子 女貞 葳蕤仁 磁石 北五味 川斛 巨勝子濕阻化熱。咳嗽渴飲。
蘆根 白通草 浙苓 杏仁 桑白皮 米仁濕邪戀于上焦。
薄荷 生甘草 連軺 象貝 桔梗白 杏仁風溫襲于上焦。發(fā)熱頤腫。
薄荷 牛蒡子 馬勃 桔梗 鮮蘆根 連翹陽傷飲逆。喘急形浮。
方桉
真武湯
中脘痛痹。不時有形攻逆。且頻頻遺泄。此營虛氣結(jié)絡痹。法宜益虛和之。
當歸 桂心 炙草 茯苓 白芍 新會久瘧傷陰。陽偏絡松。嗽逆痰血。法宜益陰。
熟地 茯神 真阿膠 川斛 淡菜 豆皮形豐脈小。的是陽氣外越。陰濕下著。腿浮酸痛。在法自宜溫陽泄?jié)瘛o如陽氣外越。溫藥素所不宜。諒未能下達耳。
白術 附子 云白茯苓 川萆 米仁 牛膝 金毛狗脊 晚蠶砂溫邪作咳。誤以辛溫表散。音失咽養(yǎng)。
方桉
補肺阿膠湯
虛風漸熄。
熟地 萸肉 棗仁 龍骨 人參 茯神 飛金 牡蠣咳嗽盜汗。責之陰弱氣浮。溫邪乘虛襲之。
玉竹 南沙參 霍石斛 茯神 川貝母 地骨皮夢泄盜汗。左脈弦數(shù)。臟真內(nèi)虧。陽浮不潛。
熟地 左牡蠣 真龍骨 白茯神 人參 湘蓮子 桑螵蛸 北五味胃虛木乘。氣逆吞酸。頭旋腰痛。
北參 左牡蠣 川石斛 茯神 淮小麥 豆皮吞酸脘脹。
人參 制半夏 吳茱萸 枳實 茯苓 淡干姜 廣橘皮 川連兩尺空大。少陰自虛。陰虛則生內(nèi)熱。
生地 豆皮 人中白 元武版 茯神 川石斛 女貞子 旱蓮草陰虧絡痹。
熟地 豆皮 桃核仁 茯神 川石斛 山楂炭陰不上承。咽痛音喝。柔金燥矣。金燥則陰何由而生。謂其延成肺痿。理固然也。
生地 雞子白 人中白 元參 南沙參 元稻根須復脹色萎。脈弦氣急。非胃府病。乃下焦陽衰也。與前脹滿迥異。
方桉
少陰附子湯
腹痛溺赤。大便不爽。
香附 青皮 麥芽 黑梔 赤苓 楂肉此木火挾痰上冒。清陽被其蒙昧。頭旋嘔惡。莫作虛陽治。
竹茹 半夏 橘紅 枳實 茯苓 川連肺氣室痹。胸悶咳嗽。不忍谷食。
旋復花 橘紅 杏仁 冬瓜子 蘇子 薏米久嗽用肺藥不應。脈數(shù)。金水同治。
熟地 生地 北沙參 天冬 麥冬陰不固攝。夢泄腸紅。
熟地 炙甘草 北五味子 芡實 茯神 淮山藥 黑殼建蓮 白芍勞傷挾邪。發(fā)熱形凜。
方桉
杏仁桂枝湯
脈長鼻衄。陽升使然。
大補陰湯加人中白脈動搏且長。相火偏熾。陰分失固。咳嗆痰血。最易成損。全在自知病因。勿妄欲念??中膭泳珦u耳。
補陰湯加二至丹皮川斛肝痹氣結(jié)。營虧。腸紅食減身痛。
當歸 白芍 茯苓 柴胡 焦術 陳皮 炙草悲哀太過。心脾交傷。奇經(jīng)遂爾失護。帶下赤白。心悸少寐。
鹿角霜 建蓮 血余膠 白茯苓 白薇 桑椹子兩尺微細。腿腫。春夏氣泄。濕蒸腫盛。乃地氣上升耳。通陽一定至理。
白術 茯苓 薏苡仁 牡蠣 附子 萆 木防己 澤瀉夢泄溺數(shù)。
方桉
豬肚丸
溫邪侵于上焦。咳嗽舌干。
桑葉 川貝 桔梗 花粉 杏仁 連軺風溫發(fā)熱。
薄荷 花粉 杏仁 枳殼 桔梗 連軺濕蒸氣泄汗多。
于術 半夏 煨姜 茯苓 廣皮 木瓜脾陽不振。食少神倦。
焦術 陳皮 谷芽 歸身 茯苓 半曲 炙草 白芍濕阻陽郁。
桂枝 杏仁 薏苡仁 茯苓 濃樸 木防己肝積攻逆。脘痛肢冷。
吳萸 桂枝 小青皮 茯苓 麥芽 川楝子飲邪咳嗽。
半夏 橘紅 旋復花 茯苓 米仁 枇杷葉夢泄。脈虛尺微。
茯苓 遠志 線魚膠 沙苑 湘蓮 熟地炭濕積。下利腹痛。
茆術 廣皮 益智仁 茯苓 濃樸 廣木香脘痛脈弦。
吳萸 桂枝 延胡索 茯苓 白芍 川楝子有年陽衰飲干??人孕蝿C。
杏仁桂枝湯去芍加茯苓肝陰素虧。動怒陽升血發(fā)。
生地 茯神 豆皮 鮮藕 北參 霍石斛血乏。不饑喜飲熱湯。小腹冷。且益胃陽。佐以調(diào)營。
當歸 谷芽 炙甘草 茯苓 新會 半夏曲血菀氣痹。寒熱日加。產(chǎn)后致此。當慎加調(diào)理。
當歸 白芍 茯苓 橘紅 丹皮 青皮 半曲 麥芽治痰之標。宜理中焦。
方桉
枳半橘術丸
兩尺空大。寐則汗泄。食下少運。
方桉
八味丸
右脈尚弦。
玉竹 扁豆皮 霍山石斛 茯苓 川貝白糯米泡湯代水脈弦。頭旋惡心。
人參 濃枳實 川黃連 橘紅 茯苓 半夏 吳茱萸 石決明 竹瀝姜汁法丸格不能食。幸大便溏泄。且治少陰。
方桉
金匱腎氣丸
胃逆不降。食下嘔惡。
吳萸 茯苓 半夏 川連 枳實 干姜下焦不納。沖氣咳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胡桃肉時病后不饑妨食。舌微黃。宜和胃氣。以泄余邪。
大麥仁 半夏曲 大豆黃卷 金石斛 白茯苓 廣橘皮白腿軟頭眩。脈細。
大熟地 制附子 肉蓯蓉 巴戟天 枸杞子 白茯苓 白牛膝 川石斛陽微少護。形寒惡風。肩膊酸。宜辛溫和之。
川桂枝木 生于術 泡淡生干姜 茯苓脈弦。
方桉
桂苓五味甘草湯
脈弦虛。
人參 益智 廣皮 茯苓 木瓜 半曲右寸大。
玉竹 南參 川貝 茯神 桑葉 生草左脈數(shù)。按之無序。陰虧陽動之象。日久恐有失血之累。但鼻血咳嗆項核。先宜清理上焦。
桑葉 南沙參 夏枯草 川貝 白花粉 生甘草久嗽氣逆。
方桉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血虛身痛。
當歸 浙菊花 霜桑葉 茯苓 巨勝子 柏子仁氣阻脘痹不饑。
枳殼 炒麥芽 半夏曲 橘紅 老蘇梗 白茯苓肝胃同治頗應。但脈數(shù)。耳鳴夢泄。當填補下焦。
磁石六味加湘蓮芡實遠志龜板左脈數(shù)。渴飲晡熱。臟陰失守。陽浮外泄。虛損致此。最不相宜。恐夏氣泄越。陰愈耗也。
熟地 真阿膠 元武版 天冬 雞子黃 女貞子脈數(shù)無序。色萎。形瘦身熱。臟陰損矣。急急防維。勿忽視之。
方桉
人參固本湯
氣痹。脘悶咳嗽。
杏仁 枇杷葉 化橘紅 枳殼 白桔梗 白茯苓久嗽。左脈弦。
生地 川貝母 麥門冬 霍斛 南沙參 真阿膠勞力絡傷。延久失血。
枇杷葉 冬瓜子 土蔞皮 杜蘇子 薏苡仁 旋復花水濕外侵。陽郁不宣。腹痛下利。癥恐轉(zhuǎn)重。
吳萸 附子 丁香 茯苓 干姜 廣皮溫侵嗽盛。清之是適。而脈微澀。形瘦食少。真元頗虧。年未及五。乃未老先衰之象。
玉竹 桑葉 白沙參 川貝 霍斛 甘蔗汁食下格拒。痰涎泛溢。脈來歇。此陽氣不宣。痰濁上阻使然。
方桉
小半夏湯
陽微不振。瘧發(fā)不已。
于術 茯苓 煨姜 附子 廣皮 益智陽明不降。寐則火升齒痛。
金斛 廣皮 半曲 茯苓 木瓜 米仁左脈弦數(shù)。
熟地 湘蓮 元武版 茯神 天冬 麥冬 川石斛 阿膠 女貞 北參 海參膠 珠菜陽微失護。形凜背痛。
桂枝 茯苓 生姜 附子 炙草 大棗久嗽氣逆。
方桉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久嗽腹膨。宜理少陰。
六味湯加車前牛膝身復發(fā)熱。咳嗽轉(zhuǎn)盛。
桑葉 川貝 杏仁 南參 橘紅 花粉脈緩。
生于術 附子 煨姜 桂枝木 炙草 南棗溫邪怫郁。發(fā)熱腮腫。
牛蒡子 杏仁 枳殼 連軺心 桔梗 薄荷勞傷致身熱。陰耗甚矣。夏暑炎蒸可慮。
北沙參 熟地 阿膠 川石斛 麥冬 茯神脈弦勁??人?。宜攝臟陰。
北沙參 阿膠 熟地 天門冬 麥冬 茯神左脈弦。
茯苓 附子 牡蠣 干姜 桂枝 白芍脈小。
方桉
附都氣丸
膝痛如烙。下虛。濕熱襲于經(jīng)隧使然。
金毛脊 杜仲 米仁 虎脛骨 黃柏 萆腸紅尾痛。責在下虛。
鹿角霜 熟地 沙苑 生杜仲 巴戟 蓯蓉少陰素虧。濕熱下注。溺為混濁。議用咸苦堅泄陰濕法。
左牡蠣 赤苓 黑豆皮 白苦參 遠志 粉萆左脈弦數(shù)。咽痛如梗。
細生地 射干 川貝母 南沙參 元參 霜桑葉形盛脈微。陰濁內(nèi)盛。陽困不宣之象。食下 脹。中脘時作脹痛。陽以通為運。陽氣流行。
陰濁不得上干矣。所謂離 當空。陰霾消散是也。而久痛非寒。偏于辛熱剛愎。又非所宜。
惟和之而已。
方桉
外臺茯苓丸
心虛。笑不休。良由曲運神思。心營暗耗。心陽化風內(nèi)鼓??盅有娘L病。以病論之。何必讀書。
人參 淮麥 建蓮 炙草 茯神 龍齒 棗仁 辰砂背為陽。四肢亦清陽司之。陽微則惡風怯冷肢痹矣。
于術 桂枝 生姜 附子 炙草 大棗腹痛便泄。暫和中焦。
谷芽 半曲 陳皮 茯苓 木瓜 煨姜產(chǎn)后飧泄。數(shù)月不痊。下焦沖任空虛。清陽下陷。奇經(jīng)失護使然。法宜溫養(yǎng)。
人參 鹿茸 砂仁 肉豆蔻 巴戟 赤脂 萸肉 菟絲子 建蓮 骨脂 山藥 北五味脈細澀。帶下赤白。
鹿霜 蓮須 禹余糧 茯神塊 黃絲 白薇 生杜仲 椿根皮氣因精而虛。乏力用參。何以補氣。
杞子 沙苑 胡桃霜 肉蓯蓉 杜仲 青鹽 巴戟天 羊內(nèi)腎左脈弦。不時神煩。頭旋腰酸。食下少運。此少陰空虛。陽浮不潛使然。藥餌弗宜偏于溫熱。
熟地 牛膝 左牡蠣 茯神 白芍 柏子仁脈小。陽未振動。自覺鼻孔涼生。肺開竅于鼻。主乎一身之氣。氣弱陽微。是其征也。
于術 茯苓 生姜汁 附子 桂枝 大南棗痰飲上阻。清陽失曠。背痛心悸。
方桉
苓姜術桂湯
濕熱已泄。宜顧其體。
方桉
虎潛丸
咽痛暮盛。痰多脈小。午后形凜。水涸陽乃浮矣。
方桉
滋腎丸
知饑少運。脾陽困矣。
益智 茯苓 砂仁殼 谷芽 廣皮 半夏曲右寸數(shù)。甘溫之品宜緩。
熟地 茯神 旱蓮草 天冬 湘蓮 霍石斛年已望七。尿血腰痛。此非陰虧陽亢。乃無陰。陽無以化耳。
熟地 天冬 川石斛 阿膠 龜版 豆皮腰痛夢泄。起于勞傷努力。當以溫養(yǎng)下焦。
熟地 杜仲 白沙苑 當歸 茯神 菟絲子脈數(shù)。內(nèi)熱背痛。
熟地 茯神 女貞子 川斛 龜版 旱蓮草陰虛陽浮。耳鳴盜汗。
熟地 萸肉 川石斛 磁石 牡蠣 茯神 北五味 天冬嗽逆沖氣不得臥。此屬下焦不納。水飲上泛使然。
方桉
桂苓五味甘草湯
陽浮氣逆便溏。下焦陽傷矣。
茯苓 附子 白芍 干姜 白術身痛脈澀。宜和營衛(wèi)。
當歸 桂枝 白芍 橘紅 秦艽 赤芍 五加皮 炙草二氣交虛。是以形神困頓。難以名狀。藥餌自宜血肉補之。先以貞元飲益之。
方桉
貞元飲
陽虛外寒。陰虛內(nèi)熱。
熟地 當歸 炙草 茯神 白芍 麥冬氣火上郁。食下噎格。
枇杷葉 栝蔞皮 橘紅 桔梗汁 杜蘇子 米仁胃逆不降。食下拒納。大便不行。
熟半夏 川黃連 枳實 白茯苓 橘皮白 干姜勞傷陽氣。胸背痹痛。
栝蔞薤白白酒湯加半夏杏仁茯苓氣痹不宣。胸膈不爽。
枇杷葉 桑葉 蘇子 化橘紅 杏仁 栝蔞皮痿 。食下嘔惡脘悶。當理陽明。
金石斛 茯苓 橘白 半夏曲 木瓜 谷芽陰虧陽升。耳鳴少聰。
磁石地黃湯加川斛不獨陽微飲逆。下焦陰氣亦耗。藥之難以圖功在斯。
白茯苓 桂枝 干姜 北五味 炙草 白芍痰飲內(nèi)阻。陽失流行。食下 脹。
白蒺藜 半夏 鉤藤 白橘皮 白茯苓 枳實溫養(yǎng)下焦鹿角霜 杜仲 巴戟 桑椹子 羊內(nèi)腎 枸杞子 蓯蓉 沙苑 白茯神 菟絲子脈數(shù)。
熟地黃 龜版 女貞 天門冬 淮山藥 茯神 白芍 粉丹皮 旱蓮草 牡蠣 湘蓮 海參膠形寒頭脹身痛。
杏仁 花粉 生姜 桂枝 炙草 大棗肺熱音嘶??葐芴笛?/p>
桑葉 南參 冬瓜子 川貝 兜鈴 南花粉沖疝里急腹痛。法宜溫養(yǎng)。但脈來弦澀。寤多寐少。營陰頗虧。偏于辛熱不宜。
當歸 巴戟 紫石英 茯苓 桂心 柏子仁勞傷挾邪。形凜發(fā)熱。
方桉
栝蔞桂枝湯
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雜。
方桉
越鞠丸
嗽久。形凜心悸。
方桉
貞元飲
肝逆犯胃。嘔惡脘痛。
川楝子 吳萸 半夏 桂枝木 黃連 茯苓絡熱失血。
生地黃 丹皮 丹參 豆皮 澤蘭 茯神嘔惡妨食。宜養(yǎng)胃氣。
半夏曲 谷芽 麥冬 川石斛 茯神 廣白陰虧陽亢。頭旋咽干。
熟地 川斛 雞子黃 天冬 龜版 白茯神食下拒納。 痛脘脹。
川楝子 半夏 川連 吳萸 茯苓 青皮汁久嗽。形寒身痛。脈浮弦。
方桉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脈細。
熟地 當歸 川石斛 茯神 炙草 麥門冬痧后咳嗆。便溏目痛。
方桉
黃芩瀉白散
肝郁乘中。中脘按之有形且痛。食下 脹。腸紅易怒。
方桉
加味逍遙散
絡痹。右脅癖積。脈澀。法宜通泄。
鱉甲 丹皮 化橘紅 桃仁 牡蠣 白蒺藜脈弦。來去不調(diào)。營衛(wèi)未和。是以不饑。胸臆時痛時止。法宜和之。
當歸 棗仁 柏子仁 半曲 茯苓 炙草 白芍藥 廣皮左脈尚弦。
生地 阿膠 霍山鮮石斛 天冬 麥冬 杜生雞子黃脈弦數(shù)。
熟地 生地 甜沙參 天冬 麥冬 霍石斛晡熱。右脈弦大。陰弱伏溫。且養(yǎng)陰和陽。
新鮮地骨皮 麥冬肉 茯神 青皮甘蔗汁 川石斛 知母痰阻熱蒸。發(fā)熱脘悶。
竹茹 半夏 橘紅 枳實 茯苓 桑葉此痰郁也。陽失宣達。頭痛眩暈。
于術 半夏 白茯苓 化橘紅 天麻 竹瀝 白蒺藜 老姜汁五志內(nèi)燔。心悸舌糜。宜存陰泄陽。第脈弦澀。不宜過于苦寒。
生地 川連 新燈心 茯神 丹參 赤麥冬暫清上焦。
蘇梗 橘紅 大象貝 杏仁 桔梗 桑白皮勞傷背痛。
當歸 茯苓 炙甘草 桂枝 秦艽 白芍藥肝陰內(nèi)耗。厥陽易升。是以煩勞則瞀悶齒痛。法宜潛陽熄風。
熟地 茯神 虎脛骨 當歸 蓯蓉 天冬 左牡蠣 牛膝 龜版 青鹽 白芍藥 黃柏形豐脈微。陽氣自薄。進以六味地黃。純陰礙陽。是以心悸陽痿。議用通陽。以消陰翳。
人參 遠志 鹿茸 菟絲子 附子 細辛 茯苓 粉萆陽微飲阻。脘悶惡心。
于術 半夏 橘紅 茯苓 干姜 枳實風濕相搏。發(fā)熱身痛。
杏仁 桂枝 木防己 米仁 茯苓 大豆卷血枯經(jīng)閉。
方桉
烏賊骨丸
郁勃肝挹。右脅氣逆。有形如瘕。腹痛身熱經(jīng)漏。急為調(diào)理。否則恐成郁損。
黑 豆皮 丹皮 香附 明潤琥珀 澤蘭 楂炭帶多身痛腹膨。法宜溫養(yǎng)。
新鹿角霜 杜仲 白薇 沙苑蒺藜 杞子 當歸痰多惡心脘悶。
白旋復花 鉤藤 黑梔 栝蔞仁霜 茯苓 橘紅有年陽微。飲逆咳嗽。
杏仁 茯苓 生姜 桂枝 炙草 大棗冷物傷中。脘痛脈沉。
杏仁 藿梗 半夏 濃樸 枳殼 橘白久嗽。肺氣燥劫。食下不降。得飲則適。有年致此??忠裰肌?/p>
枇杷葉膏兩尺空大。鼻衄時發(fā)。臟陰虧矣。陽失其守。議仿虎潛意。
熟地 北五味 虎脛骨 黃柏 茯神 龜版 肉蓯蓉 川石斛 牛膝 青鹽胸痹。
薤白 白茯苓 生姜汁 半夏 杏仁脈弦長。木火偏亢。嗜酒更助其膽熱矣。是以口糜味甜。法宜苦辛泄之。
金斛 黑山梔 白茯苓 桑葉 廣皮白 半夏曲先寒后熱。是屬伏邪。體質(zhì)陰弱。未宜發(fā)表。伏邪者、乘虛伏于里也。當從里越之。春溫篇
方桉
黃芩湯
木火偏熾。宜存陰泄陽。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與存陰泄陽相協(xié)。以是定方。
生地 天冬 柏仁 棗仁 豆皮 條參 茯神 丹參 川連 真阿膠高年病后脈歇知饑。營血枯矣。勿以便艱而攻滌。
制首烏 火麻仁 肉蓯蓉 白茯神 枸杞子 白牛膝食下拒納。此屬噎格。
方桉
小半夏湯
食下少運便泄。少腹氣墜。脈細。命門火虛。清陽下陷。日久有腹?jié)M氣急之患。
鹿茸 菟絲子 胡蘆巴 人參 白茯苓 補骨脂穢氣溷于募原。脘悶惡心。
藿香 杏仁 枳殼 濃樸 半夏 廣皮嗽逆脈數(shù)。肺陰耗耳??盅臃勿?。
北參 霍斛 茯神 麥冬 白扁豆皮陽微少運。脘不爽利。轉(zhuǎn)氣則舒。府陽以通為用明矣。
茯苓 濃樸 附子 于術 澤瀉 干姜下焦不納。沖逆咳嗽。煩勞則精濁。
茯苓 炙草 胡桃肉 桂枝 北五味脈澀不利。夢泄食少內(nèi)熱。此少陰陰虧。谷氣水濕下注。乃陰虧濕熱之候也。
方桉
豬肚丸
此濕火上蒸。耳 脹痛。且溢黃水。先宜清之。而原本屬腎虛。
大豆卷 金銀花 米仁 連軺 綠豆皮 夏枯草 通草 桔梗脈弦勁。木火偏亢。逼絡血溢。血失反能食。陽明亦熱矣。議用苦降法。
生地 豆皮 茜草 白芍 側(cè)柏葉 淡菜血雖止。脈尚弦數(shù)。晨起咳嗆。陰虧陽動不潛使然。靜養(yǎng)為主。
熟地 麥門冬 真阿膠 茯神 川石斛 雞子黃陽明絡空。風濕乘之。右肢痹痛。且發(fā)紅痱。
生 皮 赤芍 花粉 歸身 桂枝頭痛脅疼。
小柴胡湯去參有年陽微失護??托坝|飲。咳嗽嘔逆。形寒身痛。
杏仁 茯苓 生姜 桂枝 炙草 大棗虛陽不潛。頭暈時作。
熟地 茯苓 杞子 浙江黃菊 萸肉 牡蠣 牛膝 細川石斛風火郁于上焦。鼻流穢濁氣腥。當薄滋味。
薄荷 黑梔 象貝 連軺 花粉 菊花陰虧陽浮不潛。暮熱不寐。
生地 柏仁 左牡蠣 阿膠 茯苓 料豆殼陰弱內(nèi)熱。漸延骨損。
六味湯去萸加白芍九孔石決明料豆殼營虛心悸。神倦身痛。
熟地 杞子 柏仁 歸身 茯神 杜仲失血后。脈澀咳嗆。宜養(yǎng)肺胃之陰。
北沙參 茯神 麥門冬 白扁豆 百合 霍石斛脈弦。身熱從汗泄而解。此屬伏濕??制滢D(zhuǎn)瘧。
杏仁 半夏 橘白 濃樸 茯苓 煨姜痔血。
炒枯六味湯加柿餅炭炒槐花胃痛過于辛熱開泄。致尿血淋。今轉(zhuǎn)為濁。莖尚痛。欲其兩顧。苦無成法可遵。姑理下焦。
方桉
黑珀散
因外瘍復煩勞。致營衛(wèi)交損。寒熱咳嗽盜汗。經(jīng)阻兩月。漸延干血瘵疾。
方桉
小建中湯
左關弦。來去躁疾。右細澀。食減。陽明困頓。血液暗耗。日久恐有偏枯之累。此刻當理陽金斛 茯苓 半曲 橘紅 鉤藤 桑葉溫養(yǎng)下焦。佐泄厥陰。
巴戟天 茯苓 胡蘆巴 菟絲子 川楝子 桂心 小茴香 補骨脂勞傷肝陽絡松失血。左脈弦。
生地 豆皮 藕節(jié) 茯神 白牛膝 珠菜氣不宣達。胸痹。大便不行。
枇杷葉 紫菀 枳殼 土蔞皮 杏仁 桔梗血后咳嗽。宜益肺胃。
北沙參 麥冬 霍斛 白扁豆 茯神右關沉澀。左脈弦勁。此木火內(nèi)亢。陽明絡泣。脘痛嘈雜頭旋。
桑葉 桃仁 黑芝麻 柏仁 紅花 大淡菜脈弦腹膨。氣逆動怒致此。肝邪沖逆陽明也。切勿嗔怒。勢恐變幻。慎之慎之。
川楝子 茯苓 化橘紅 大麥芽 青皮 砂仁殼火郁發(fā)熱齒痛。
薄荷 花粉 黑梔 生草 赤芍寒暖不調(diào)。邪阻肺衛(wèi)。哮喘痰血。
旋復花 米仁 橘紅 霜蔞仁 蘇子 浙苓脾陽下陷。便溏腸紅。
方桉
補中益氣湯
失血咳嗆夢泄。皆屬下焦不藏。
熟地 北沙參 天冬 旱蓮草 茯神 川石斛 山藥 女貞子右寸獨大。
方桉
黃芩瀉白散
飲逆嘔惡。
半夏 干姜 茯苓復受客邪。身痛脘悶。
蘇梗 半夏 枳殼 橘紅 杏仁 麥芽氣阻脘痹。
蘇梗汁 香附汁 枳殼汁 桔梗汁陽微。濕阻汗泄。
方桉
術附湯
咳而嘔逆。脈虛弦。宜益肝胃。
人參 旋復花 淮小麥 茯苓 代赭石 大南棗濕郁陽痹。形凜咳嗽。
方桉
玉竹桂枝湯
脈細神倦。氣弱也。氣弱則不能統(tǒng)攝。精濁不已。先宜調(diào)益心脾。
桑螵蛸 湘蓮 龍骨 遠志 柏子仁 茯神 龜版 人參調(diào)益心脾。用王荊公法。
人參 益智 茯神 炙草 麝香 茯苓 龍骨 遠志 廣木香 辰砂
方桉
滾水法丸
左脈弦數(shù)。頭重味酸肢冷。病后致此。乃脾陽困頓。木火順乘。陽明少降使然。東垣謂補脾胃必先遠肝木。良有以也。
人參 茯苓 黃連 新會皮 青皮 白術 半曲 白芍 生干姜脈細雖屬少陰空虛。而中焦有伏飲。是以嗽逆嘔惡。先宜理之。
半夏 茯苓 干姜 秫米煎湯法丸脈澀淋濁。法宜導火。
方桉
導赤散
護陽則氣宣矣。
于術 附子 煨姜 茯苓 桂枝 南棗陰虧則陽亢。
生地 龜版 芡實 旱蓮草 黃柏 茯神 丹皮 女貞子咳嗽音嘶。
桑葉 南參 杏仁 川貝 花粉 橘紅下虛不納。頭旋。食下少運。
方桉
桂七味丸
食物不調(diào)。脘脹噫氣。
杏仁 濃樸 蘇子 枳殼 麥芽 橘白疳積腹痛。形瘦脈虛。勿忽視之。
方桉
絳礬丸
嗽逆嘔逆不得臥。經(jīng)謂嗽而嘔者屬胃咳也。此由嗽傷陽明之氣。厥陰肝邪順乘使然。凡女科雜癥。偏于肝者居半。即如是病。經(jīng)一阻則遂劇矣。非泛泛咳嗽之比。
人參 旋復花 白芍 茯苓 代赭石 南棗痰血用攝陰藥。谷食漸增。亦是佳境。
熟地 霍石斛 北參 茯神 麥門冬 參山漆音嘶咽痛。脈細澀。的是少陰腎真空虛。無以上承使然。切勿煩勞。夏暑炎蒸。宜綠蔭深處靜養(yǎng)為要。
生地黃 大天冬 上清阿膠 雞子黃 霍石斛 元稻根須右寸大。此金燥作咳。莫作飲治。宜以清潤為主。
壯玉竹 南沙參 霍山石斛 川貝母 白茯神 生扁豆白溫養(yǎng)腎真為主。所謂勞傷腎。勞者溫之之義。
大熟地 枸杞子 杜仲 肉蓯蓉 線魚膠 羊內(nèi)腎 茯苓 菟絲子 巴戟天 舶茴香 沙苑麋角霜陽虛自汗怯冷。
于術 附子 黃 滾水泛丸寒熱脅痛。脈弦。溫邪襲于肝絡。吐血猶可。最怕成癰。
丹皮 桃仁 鉤藤 黑梔 茜草 桑葉咳嗽失血。左脈猶弦。此努力絡傷為病。
生地 牛膝 豆皮 珠菜 茜草 鮮嫩藕左脈弦。嗽血氣逆。酒客動怒致此。當理肝胃。
金斛 茯苓 白牛膝 米仁 牡蠣 白扁豆疏肝宣胃。
川楝子 大麥芽 茯苓 生香附 小青皮 橘紅清上焦氣熱。
桑葉 川貝 蘆根 花粉 杏仁 桔梗舌黃。脘中未爽。濕阻于中焦。
半夏 白術 廣皮白 茯苓 干姜 枳實皮溫邪作咳痰血。
桑葉 花粉 南沙參 川貝 杏仁 生甘草咳嗽失血。脈澀。下焦不納。春深氣泄使然。
生地黃 白茯神 豆皮 真阿膠 天冬肉 鮮藕汁此沖任病也。帶多。血液下滲。厥氣無涵。是以不時氣逆。經(jīng)事不至。即有干血之患。
枸杞 白茯神 當歸 沙苑 紫石英 小茴香熱郁作咳。溺赤口渴。辛涼泄之。
薄荷葉 象貝 黑山梔 天花粉 連軺 苦杏仁脈長弦數(shù)。陰虧陽不寧靜。食下便溏。亦腎為胃關之義。
六味湯去萸加牡蠣失血氣逆??葐苣苁场R艘夜锿?。
熟地 川石斛 牡蠣 天冬 茯神 牛膝溫邪未凈。脘悶咳嗽。
杏仁 白茯苓 桑皮 半夏 廣橘紅 米仁下焦不納。咳嗽氣逆。
都氣湯加牛膝川斛青鉛積寒腹痛。
吳萸 白茯苓 半夏 干姜面黃而瘦。腹痛。屬蟲。
使君子肉 雞肫皮 五谷蟲 青皮 白榧子肉 胡黃連 白芍藥 蕪荑 大川楝子 大麥芽癉脹腹皮反熱。下體怯冷。是陰盛格陽之象。飲必沸湯。稍溫則腹中不適矣。大小便不利。正屬陽氣不得通行之義。陰邪 滿之勢。癥非輕小。其勿忽視。
泡淡川附子(五錢) 泡淡生干姜(一錢五分)
公豬膽汁一個沖入調(diào)服。
脈弦而濡。氣分殊弱。濕熱不能盡泄。不饑少寐。神倦痰多。宜健脾和胃。佐以遠木。
人參 生谷芽 木瓜 神曲 茯苓 新會皮 炙草 川連九竅不和。皆屬胃不能和。
大麥仁 鮮蓮肉 半夏曲 白茯苓 廣皮白 宣木瓜脈沉小。久嗽足浮腹膨。少陰之陽已傷。故水飲欲泛。
茯苓 木防己 澤瀉 牡蠣 薏苡仁 桂枝肺飲嗽逆。胸悶不爽。
枇杷葉 蘇子 薏苡仁 旋復花 橘紅癉脹。脾陽困頓。濁陰不泄。得之陰弱之體。最不易治。
茯苓 桂心 紫濃樸 姜渣 白芍 生白術濕注跗踵。針之易泄。
米仁 茯苓 木防己 澤瀉 桂枝 粉萆辛涼以肅余暑。
西瓜萃衣 川通草 橘紅 水飛滑石 桑白皮 杏仁正虛邪盛。瘧甚恐脫。
生益智仁 廣陳皮 知母 生大谷芽 烏梅肉 生姜暑熱內(nèi)郁。戰(zhàn)汗始解。否則昏閉狂亂。
川連 濃樸 飛滑石 霍梗 半夏 廣皮白活血宣筋。
歸身 牛膝 穿山甲 杜仲 乳香 桃仁 生虎脛骨 紅花暑瘧。先清上焦。
竹葉心 杏仁 連軺 白蔻仁 飛滑石 花粉陰虧氣熱渴飲。
竹葉心 石膏 麥冬 鮮生地 知母 燈心暑邪上阻。身熱頭脹。
絲瓜葉 飛滑石 連軺 白豆蔻 天花粉 杏仁色黃。腹痛便溏。脾弱不運耳。
人參 焦術 廣皮 神曲 茯苓 炙草 白芍 麥芽一派風濕內(nèi)郁。怕增腹痛喘急。
杏仁 連軺 木通 白桔梗 桑皮 橘紅 赤芍 淡竹葉暑必挾濕。且宿有痰飲。濕痰交蒸。身熱為冤。當治以苦辛宣通。
人參 川連 廣白 茯苓 藿梗 半曲濕阻為脹滿。小溲不利。議開太陽。
帶皮茯苓 澤瀉 寒水石 桂心 生于白術 椒目 木防己 濃樸右脈尚弦。
帶皮茯苓 藿香 豬苓 紫色濃樸 廣皮 澤瀉陰傷陽浮。咳血頭脹。
竹卷心 川貝母 南沙參 鮮蓮肉 天花粉 白茯神肺熱作咳。鼻衄。
方桉
黃芩瀉白散
口干食減。宜養(yǎng)胃陰。不必理痰。
扁豆 川貝 蓮肉 茯神 霍山石斛暑熱上阻。
絲瓜葉 連軺 橘紅 飛滑石 杏仁 桑皮宣濕利氣。
絲瓜葉 杏仁 米仁 白蘆根 桑皮 通草絡傷血溢。
參三七汁 茯神 茜草 生白扁豆 藕節(jié) 川石斛暑濕成瘧。
竹葉卷心 石膏 半夏 飛凈滑石 杏仁 草果暑風外襲。
鮮絲瓜葉 香薷 桑白皮 杏仁 飛凈滑石 橘紅 川通草 連軺饑飽不調(diào)。中氣已困。暑邪外侵。法宜和之。
鮮絲瓜葉 杏仁 藿香 浙江茯苓 半夏 橘白腎虛。精滑不固。
熟地 女貞子 金櫻子 荷蓮須 芡實 北五味 川石斛 白茯神脈細數(shù)。臟陰下奪。虛損已露。
熟地 霍石斛 鮮藕汁 茯神 鮮蓮子 白扁豆暑風上阻。頭脹鼻塞咳嗽。
絲瓜葉 桑皮 杏仁 白蘆根 桔梗 薏米脈仍弦數(shù)。
鮮蓮子 烏梅 知母 生谷芽 茯神 木瓜濕阻。間日瘧。頭痛不渴。
杏仁 藿香 橘白 濃樸 半夏 白蔻濕阻蒸熱。頭痛脘悶。
藿香 杏仁 茯苓皮 濃樸 豆卷 木防己氣血不諧。脘痛。經(jīng)不宣達。
歸身 香附 蘇梗 丹皮 白芍 茯苓 黃芩 楂炭暑熱侵于上焦。癉熱。頭痛背脹??曙?。
方桉
桂枝白虎湯
舌黃脈緩。脾胃之氣呆鈍。濕邪未凈。故不饑。
益智 半夏 橘白 濃樸 茯苓 干姜飲邪作咳。
杏仁 桂枝 生姜 茯苓 炙草 米仁脈細數(shù)??葐茈鋹?。宜清暑邪。
鮮絲瓜葉 濃樸 桑皮 杏仁 飛凈滑石 橘紅 通草 連喬
方桉
保元方案
濕熱下陷。腹痛泄瀉。
藿梗 神曲 桔梗 廣皮 川連 茯苓 米仁 澤瀉暑濕未凈。下利頻來。
人參 茯苓 姜炭 炒陳皮 焦術 炙草 木瓜 益智仁暑濕上阻。頭重脘悶。脈模糊。病勢正在方張。
藿香 杏仁 絲瓜葉 連軺 濃樸 廣橘紅穢濁未清。中焦氣痹。
杏仁 藿香 廣橘白 濃樸 半夏 生香附復感暑風。發(fā)為風疹。
桑皮 蘆根 桔梗 大力子 薄荷 連軺 赤芍 飛滑石滯下半載。猶然腹痛。積未盡耳。
熟地炭 歸身炭 炒黃柏 澤瀉 黑豆皮 山楂炭 百制軍 赤苓脈細。食下格拒。宜理陽明。
方桉
小半夏湯
暑風上襲。頭重咳嗽。
絲瓜葉 桑皮 杏仁 飛滑石 橘紅 米仁舌白。頭脹脘悶渴飲。此暑熱上阻耳。
絲瓜葉 桑皮 杏仁肉 飛滑石 通草 白蔻仁舌苔濁。宜慎食物。
絲瓜葉 藿香 杏仁 橘白 飛滑石 半夏 濃樸 通草陰火上亢。齦腐牙痛。
方桉
大補陰丸
暑濕頗盛。頭蒙脘悶。舌黃。
鮮絲瓜葉 濃樸 滑石 半夏 帶皮茯苓 杏仁 黃卷 橘白理中陽以運飲。
方桉
外臺茯苓飲
脈大乍小。邪伏于中。宜括痧。再服藥。
連皮茯苓 藿香 陳皮 大生香附 濃樸 澤瀉暑濕內(nèi)伏。陽氣怫郁。肢冷頭汗。脘悶噫氣。
杏仁 半夏 藿梗 豆蔻 茯苓 橘白脈數(shù)。陰虧陽亢。氣逆失血。
方桉
都氣丸
沖疝。
巴戟 胡蘆巴 川楝子 茯苓 小茴 桂木暑邪阻于上焦。作之肺瘧??人钥曙?。
方桉
桂枝白虎湯
暑熱傷陰。心中猶熱。頭重不饑。
竹葉心 新鮮粗蓮子 茯神 川貝母 朱砂拌麥冬 燈心下焦陰虛。陽浮不納。耳鳴頭頃欲暈。
靈磁石 川石斛 萸肉 熟地 牛膝炭 女貞子 牡蠣 茯苓食下拒納。完谷少運。
吳茱萸 淡川附 干姜 茯苓氣弱神倦食少。
人參 北五味 茯神 麥冬 鮮蓮子 霍斛暑熱阻于三焦。
竹葉 飛滑石 杏仁 橘紅 連翹 通草治利不利小溲。非其治也。
方桉
五苓散
肢痹。
方桉
蠲痛丹
瘧邪傷氣。乏力用參。奈何。
生益智仁 宣木瓜 煨姜 炒焦半曲 生谷芽 茯苓脾弱失統(tǒng)攝之司。便溏下泄。
歸身 人參 炙黑草 木瓜 白芍 焦術 炮姜炭 陳皮勞傷脫力。能食。
方桉
真元飲
熱退脘痹。不饑不大便。
杏仁 半夏 連皮 茯苓 濃樸 橘白 炒熟麥芽風邪作咳。
旋復 蘇子 川貝母 杏仁 橘紅 蔞仁霜脈微數(shù)。臟陰傷矣。沖氣不納。作為勞嗽。
方桉
都氣丸
營痹氣弱。右肢不舒。
黃 皮 片姜黃 煨姜 于術 當歸身 海桐皮 桂木 南棗勞傷挾暑。
歸身 半曲 扁豆葉 木瓜 茯苓 炙甘草瘧止。癉熱渴飲。頭痛脘悶。
絲瓜葉 飛滑石 連喬 杏仁 白通草 橘皮紅 濃樸 花粉勞傷營衛(wèi)。咳嗽寒熱。日久有勞損之患。
方桉
小建中湯
氣郁脘悶。
枇杷葉 橘紅 郁金 苦杏仁 枳殼 茯苓暑邪成瘧。脘悶渴飲。
絲瓜葉 滑石 濃樸 半夏 白蔻仁 杏仁 藿香 橘白脈細數(shù)。豈有陰精不奪乎。以脈論之。虛損已露。自知病因。保真為要。
水煮熟地 川斛 女貞 天冬 北五味子 茯神 芡實 海參 元武凈版 旱蓮 金櫻 湘干血瘵疾。不易調(diào)治。
方桉
炙甘草湯
脘積如覆杯。食下 脹噯氣。邪在脾絡耳??盅又袧M。
生白術 干姜 濃樸 濃枳實 半夏 茯苓脾陽困頓。涎沫上泛。
生白術 半夏 枳實 益智仁 茯苓 干姜脈細數(shù)。陰氣頗弱。夏暑外逼。食減神倦咳嗆。宜存陰清暑法。
鮮蓮子 霍斛 朱冬 川石斛 川貝母 燈心 茯神嗽減鼻衄。左脈弦。
細生地 生牡蠣 天冬 川石斛 白茯神 藕汁久嗽脈數(shù)。
方桉
都氣丸
陰虧內(nèi)熱。左脈弦數(shù)。乙癸同治。
熟地 川斛 茯神 天冬 牡蠣 女貞暑風作咳。
杏仁 蘆根 通草 桑皮 象貝 米仁暑濕下利。左脈弦。鼻衄。
藿香 木瓜 炒扁豆 川連 赤苓 廣陳皮暑熱阻于三焦。
飛滑石 濃樸 木通 淡竹葉 桑皮 苓皮下焦陰虧。心陽上炎。神煩舌干。當益陰潛陽。
生地 小人參 棗仁 燈心 天冬 赤麥冬 茯神 川連暑風作咳。
絲瓜葉 桑皮 杏仁 薏苡仁 橘紅 蘆根年五十。精神漸衰。宿癖難以攻滌。只宜兩和氣血緩圖之。
白術(二兩) 茯苓(二兩) 荊三棱(二兩) 白蒺藜(一兩五錢) 青皮(一兩) 濃樸(一兩)
桂心(五錢) 蓬莪術 大麥芽(一兩五錢) 片姜黃(一兩)
脈弦數(shù)。三陰頗虧。法宜填攝。
熟地(四兩) 線膠(三兩) 女貞子(一兩五錢) 龜版(二兩) 茯神(二兩) 沙苑(一兩五錢)
(一兩) 湘蓮 青鹽(一兩) 二仙(二兩) 旱蓮草(一兩五錢)
已成關格大癥。又乏力用參。難延歲月矣。
白蜜 半夏 生姜汁肝郁不疏。腹痛至脘。
川楝 吳萸 生香附 青皮 延胡 川黃連暑風濕邪夏郁。怯風脘脹。
藿香 杏仁 茯苓 濃樸 半夏 陳皮暑熱郁于上焦。
苦丁茶 薄荷 赤芍藥 鮮荷蒂 連喬 黑梔皮濕熱下注。溺痛淋濁。
黑梔皮 連喬 飛滑石 木通 淡竹葉 赤苓 龍膽草 生草梢陰弱挾暑。頭脹神倦。
竹葉心 川貝 鮮蓮子 燈草心 茯神 赤麥冬咳嗆拒納。此肝陽上逆。肺胃不降。病屬胃反。治之非易。
旋復花 人參 半夏 代赭 干姜(川連三分泡湯浸炒)
火郁上焦。齦痛目赤。
竹葉心 連軺 黑梔皮 飛滑石 赤芍 綠豆皮勞傷陽氣。風侵背痛。
茯苓片 炙草 生姜 粗桂枝 廣皮 大棗藏真日就削奪。全賴胃強納谷。精血生于谷食是也。今晨起身熱。上焦未免暑熱留焉。先宜存陰和陽。暑自卻矣。
人參 麥冬 鮮蓮肉 茯神 霍斛 白粳米便溏下血。議用理中法。
陰弱失守。陽升牙宣。
方桉
大補陰湯
陽微。濁陰有僭逆之勢。膝冷腿浮。肢麻心悸。法宜溫之。
苓姜術桂附澤湯病后營衛(wèi)不諧。不時寒熱。
方桉
小建中湯
氣阻脘痹發(fā)熱。
枇杷葉 半夏 茯苓 生姜汁 杏仁 橘白暑濕成瘧。脈虛。宜用和法。
藿香梗 半夏 連皮苓 杏仁 橘皮白 木瓜 老生姜暑熱郁蒸發(fā)黃。分利三焦。亦為正治。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濃樸 豬苓 連皮苓 草果 杏仁 桑皮 白豆蔻 茵陳 澤瀉食物宜節(jié)。否則恐延脹滿。
谷芽 半夏曲 米仁 廣皮 茯苓 宣木瓜 炙草 砂仁清養(yǎng)胃陰。
知母 麥門冬 川貝母 霍斛 甜竹茹 嘉花粉失血色奪。脈弦??制涫硿p。
熟地 白扁豆 北沙參 川斛 白茯神 麥門冬溫熱未凈。不饑妨食。
藿梗 谷芽 半曲 川連 木瓜 陳皮失血咳嗽。經(jīng)事不至。漸延干血。
細生地 豆皮 茯神 生牡蠣 川石斛 鮮藕陽微自汗。
生于術 防風根 煨姜 大南棗 生黃 淡附脈弦數(shù)。
細生地 天冬 豆皮 清阿膠 茯神 鮮蓮藕暑傷氣。神倦無力。
黃 片 炙草 宣木瓜 白茯苓 歸身 鮮蓮子此屬血格。當宣其絡。
枇杷葉 桃仁 栝蔞皮 枳殼 降香汁 蘇子 郁金汁 紫菀飲邪作咳。
苦杏仁 茯苓 白芥子 旋復花 米仁 橘皮紅邪阻肺痹。痰腥。漸延肺癰。
方桉
葦莖湯
久嗽陰傷晡熱。此屬虛損。
方桉
真元飲
身熱二載??人匝矢?。
玉女煎去牛膝脈弦澀。體質(zhì)陰傷。陽浮不潛??人詢?nèi)熱。法宜填攝藏真。
熟地(四兩) 川石斛(八兩) 牡蠣(二兩) 旱蓮草(二兩) 山藥(二兩) 真阿膠(一兩五錢)
兩) 北五味(一兩) 茯神(二兩) 女貞子(二兩) 湘蓮(二兩) 麥門冬(一兩熱傷胃陰。知饑妨食。頭脹牙宣。
竹葉石膏湯去參夏加知母。
濕盛。飧泄便血。
茅術 炙草 茯苓 炮姜 木瓜 廣皮暑濕郁于衛(wèi)。背冷。食下少運。
藿香梗 茯苓 陳皮 半夏曲 杏仁 木瓜頭脹鼻衄。
犀角地黃湯加白茅花側(cè)柏葉暑阻上焦。頭重咳嗽。寒熱似瘧。
絲瓜葉 桑皮 杏仁 飛滑石 橘紅 通草溫瘧脘悶。
草果 半夏 烏梅 濃樸 橘白 杏仁食下拒納。此屬反胃。
旋復花 半夏 吳萸 代赭石 茯苓 川連溫理陽明。
吳茱萸(五錢) 川椒(三錢) 茯苓(一兩五錢) 附子(一兩) 干姜(七錢)
暑邪發(fā)熱脘悶。
絲瓜葉 藿香 滑石 連軺 白蔻仁 杏仁 濃樸 橘白此新受暑風。郁于腠理。與宿糕無涉。
細香薷 連軺 杏仁 飛滑石 橘紅 川通邪郁于肺。咳嗽痰稠。
桑白皮 杏仁 橘紅 川貝母 花粉 桔梗沖氣嗽逆。宜治少陰。
方桉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嘔傷胃絡血來。莫作失血治。
鮮蓮子肉 茯神 木瓜 鮮扁豆葉 霍斛 半曲脈數(shù)無序。陰陽挾邪難治。
麥冬肉 鮮藕 金釵川石斛 鮮蓮肉 茯神 蜜水炒知母沖脈為病。逆氣至咽。
熟地 伽南香汁 茯苓 黃柏片 澤瀉 白牛膝炭 桂心 紫石英飲阻于脘。
茯苓 干姜 半夏脘痞不饑。脈沉弦。味酸苦。瘧后致此。宜苦辛開泄。
川連 人參 枳實 干姜 茯苓 半夏吐血。脈空大。最不為宜。恐其暴涌氣脫耳。當靜養(yǎng)為要。
熟地 參三七汁 青鉛 鮮蓮子 茯神 川金石斛 牛膝 鮮藕汁咳傷肺絡失血。
旋復花 桃仁 蘇子 冬瓜子 橘紅 杏仁此暑熱逼入胞絡。神昏亂語。心中熱。
竹卷心 川黃連 鮮蓮子 赤麥冬 白茯神 白燈心失血。寒熱反止。營衛(wèi)和矣。
葳蕤 川貝母 鮮藕 茯神 白沙參 霍斛暑傷氣。作之咳。
杏仁 天花粉片 桑皮 蘆根 西瓜萃衣 川貝氣弱濕阻。便溏下血。
人參 廣皮 炙草 茆術炭 茯苓 木瓜 炮姜 地榆炭血隸陽明而來。但脈芤而數(shù)。色痿少彩。少陰之陰傷矣。自知病因。葆真靜養(yǎng)。庶幾扶病延熟地 川斛 麥冬 北參 茯神 扁豆暑熱郁于少陽。頭脹偏左。齒痛。
苦丁茶 大連軺 赤芍藥 菊花葉 黑梔皮 夏枯花暑熱侵于上焦。咳嗽身熱。主以辛涼。肅其肺衛(wèi)。
鮮絲瓜葉 杏仁 桔梗 活水蘆根 桑皮 花粉無形暑熱襲于肺衛(wèi)??人噪鋹?。
鮮蘆根 橘紅 桑皮 枇杷葉 杏仁 滑石熱郁上焦。頭脹咳嗽脘悶。
絲瓜葉 橘紅 杏仁 枇杷葉 桑皮 桔梗脈 糊。欲成三焦瘧。
竹葉 豆蔻 飛滑石 杏仁 連軺 白通草左脈弦數(shù)。肝陰不足 切勿動怒。他日恐有失血之患。近今妨食惡心。暫和肝胃而已。
生谷芽 茯苓 半曲 宣木瓜 白芍 陳皮暑濕內(nèi)陷下利。
益智仁 砂仁殼 木瓜 廣藿香 白茯苓 廣皮咳嗽失血。脈大而數(shù)。由濕邪未凈。延及少陰之損。將來有音啞之變。
熟地 麥冬 鮮蓮肉 川斛 茯神向來失血。近受暑邪。嘔惡胸悶咳嗽。暫降肺胃。
鮮枇杷葉 杏仁 泡淡黃芩 橘紅 茯濕熱內(nèi)蒸。癉熱渴飲。
苑術炭 澤瀉 赤苓 寒水石 黃柏 木瓜經(jīng)事淋漓。帶下。下體怯冷。心悸。
大熟地 杜仲 人參 紫石英 鹿角霜 沙苑 茯神 巴戟天 桑椹子 杞子 白薇 當歸身肝陰內(nèi)耗。不時寒熱。咳嗽失血。
生地 炙黑甘草 生白芍 麥冬 上清阿膠 白茯神暑熱郁于上焦。涕流氣腥。主以辛涼。
薄荷梗 絲瓜葉 黑山梔皮 連軺殼 飛滑石 大豆黃卷閱病原。參色脈。皆營陰不足。虛風萌動使然。法宜甘緩益陰。
人參 枸杞子 柏子仁 茯神 紫石英 酸棗仁嗽久不已。病不在肺。而在少陰矣。且左脈弦數(shù)。法宜攝陰。
熟地 鮮蓮肉 茯神 川斛 左牡蠣 天冬陰虧內(nèi)熱??人匝矢?。
方桉
北沙參固本湯
暑熱未肅。
絲瓜葉 連軺 象貝 桑白皮 杏仁 桔梗嘔惡。氣亂于胸。如梗不爽。議苦辛開泄。
枇杷葉 白蔻 半夏 橘皮白 杏仁 茯苓肢麻肉 偏左。脈澀。此虛風萌動。良由腎精肝血不足使然。
何首烏 白蒺藜 浙菊炭 天麻 枸杞子 桑椹子嗽甚喉癢。
經(jīng)霜桑葉 生地 霍斛 天冬肉 上清阿膠 南沙參 麥冬 大麻仁陰虧氣燥。失血食少。
熟地 鮮蓮肉 藕 川斛 牛膝炭 茯神營虛脅痛。
方桉
旋復花湯
柏子仁 桃仁氣弱神倦。知饑妨食。
人參 谷芽 宣州木瓜 茯神 霍斛 鮮蓮子肉冷熱不調(diào)。陽傷哮喘。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仁干姜下利半月。脈澀。此陰暑傷中。
蓽茇 濃樸 茯苓 丁香 益智 廣皮暑侵少寐。心陽不寧耳。
辰砂炒麥冬 酸棗仁 燈心 細根小生地 鮮蓮肉 茯神肺胃不降??人試I惡。
枇杷葉 橘紅 桔梗 杜蘇子 杏仁 桑皮食物失調(diào)。腹脹下利。
生益智 茯苓 大澤瀉 砂仁殼 廣皮 生谷芽左脈弦數(shù)。陰虧氣熱??人钥谠铩?/p>
生地 茯神 麥門冬 川斛 天冬 鮮蓮肉陰虧陽升。牙痛時發(fā)。
生地 天冬 條芩 阿膠 石決 白芍脈沉細。脹漸甚。溺赤。
茯苓 干姜 澤瀉 附子 白術 米仁理沖不應。得毋肝陽郁乎。
方桉
越鞠丸
瘧雖止。色黃。脈呆鈍。濕未凈耳。
谷芽 半曲 陳皮 茯苓 木瓜 烏梅暑熱阻于中焦。
藿梗 橘白 濃樸 川連 半夏 茯苓暑侵上焦。
杏仁 通草 橘紅 桑皮 蘆根 桔梗胃氣不蘇。濕熱內(nèi)蘊耳。
竹茹 半夏 橘白 枳實 茯苓 金斛暑阻中焦。發(fā)熱脘悶。
滑石 半夏 濃樸 杏仁 藿香 連翹哮止。陰虧內(nèi)熱。氣逆。
方桉
都氣丸
熱郁于肺。咳而咽干。
桑葉 杏仁 生草 花粉 桔梗 川貝飧泄半載。脾陽困也。
焦術 木瓜 炮姜 菟絲子 益智 茯苓濕阻泄瀉。
藿梗 苓皮 腹皮 麥芽 濃樸 廣皮 澤瀉 豬苓絡傷嗽血。脈弦。切勿動怒。
丹皮 生地 豆皮 黑梔 茜草 鮮荷藕少陰腎真下?lián)p。沖氣不納為嗽。擾絡痰血。金賴胃強納谷。
熟地 參三七 霍石斛 五味 白茯神 鮮蓮子肺陰已傷。熱神尚熾??人砸魡?。
方桉
補肺阿膠湯
舌黃。妨食內(nèi)熱。濕熱郁于中焦。
藿香 半夏 茯苓 川連 木瓜 橘白脾呆胃鈍。水谷之濕內(nèi)阻。食下神倦。
方桉
資生丸
暑邪郁于上焦。身熱頭脹。
絲瓜葉 滑石 杏仁 白蔻仁 連軺 桑皮霍亂后。中氣未和。大便如溏如結(jié)??嗨幉灰?。
人參 谷芽 木瓜 茯苓 煨姜 陳皮嗽減溺頻。
方桉
都氣丸
脈弦嘔惡。肝胃同治。
旋復花 半夏 川連 代赭石 茯苓 干姜脈數(shù)陰虧。氣燥作咳。
桑葉 川貝 白沙參 葳蕤 花粉 地骨皮脈澀胃痛。此營陰枯槁。絡氣不疏使然。
柏仁 新絳延 延胡 桃仁 青蔥 麥芽肝郁不疏。味酸脘悶。
方桉
左金丸
陰弱。近受暑風。額痛鼻塞。宜用輕藥。
絲瓜葉 連喬 杏仁 川貝母 桔梗 桑皮脾呆腹膨。
濃樸 茯苓皮 廣皮 麥冬 大腹皮 砂仁殼氣郁脘悶。
香附 青皮 郁金 麥冬 茯苓 橘紅脈小??人员忱洹?/p>
杏仁桂枝湯去芍加米仁久嗽鼻塞。究屬邪郁于肺。
方桉
瀉白散
此勞傷腎也。
方桉
還少丹
伏暑。發(fā)熱形寒。脘悶身痛。惡心。
藿香 杏仁 橘白 濃樸 半夏 滑石瘧后氣弱。神倦無力。議用補中益氣湯。
原方去升麻柴胡加木瓜茯苓肺熱嗽血。
蘆根 鮮冬瓜子 米仁 熟桃仁舌白胸悶。
杏仁 藿香 半夏 濃樸 橘白 滑石胸悶妨食。戰(zhàn)栗肢寒。氣弱。伏暑之候。且以和法。
茯苓 煨姜 杏仁 半曲 橘白 藿梗向有肝風乘胃。陰弱可知。近頭痛轉(zhuǎn)在右太陽。且鼻衄。上焦未免暑風侵焉。
桑葉 囫圇大葳蕤 南沙參 川貝 嘉定天花粉 生甘草暑伏上焦。身熱似瘧。
燈心 竹葉心 連軺 白蔻仁 川通草 加辰砂益元散此勞傷為嗽。脈來弦大。食減則劇。
小建中湯去姜易茯神頭蒙。短氣少寐。少陰空虛。陽浮不納使然。
方桉
桂七味丸
氣郁脘悶噫氣。病在肝胃。
竹茹 熟半夏 橘紅 枳實 白茯苓 川連(吳萸泡湯拌炒)
少腹瘕聚。痛甚帶下。
泡淡吳萸(三錢) 紫石英(二兩) 黑豆皮(一兩) 桂心(三錢) 烏賊魚骨(一兩) 小茴香(五錢) 胡蘆巴(七錢) 茯苓(一兩) 粗當歸片(一兩) 巴戟天(一兩) 川楝子(五錢) 白薇(一兩) 明潤琥珀(三錢)
方桉
紅棗去核皮為丸
頭風數(shù)載。不時舉發(fā)。邪已入腦俞矣。且左脈沉細。豈三陽為患。隸在少陰也。弗至厥陰為靈磁石(一兩) 淡附(一兩) 牛膝(一兩) 鹿茸(一兩) 細辛(一錢五分) 當歸頭(五錢)
蔓荊(三錢) 遠志(五錢) 茯苓(一兩五錢) 青鹽(一兩) 紫巴戟(一兩) 菊瓣(五錢) 枸杞子(二兩) 川斛(四兩)
熱止嗽盛。
熟地 茯神 北沙參 川斛 麥冬 鮮芡實陰瘧。頭痛咳嗆。
方桉
陽旦湯
氣逆作咳。
杏仁 桔梗 白蘆根 桑皮 通草 枇杷葉氣弱。右目昏花眶垂。宜益其虛。
參須 黃 柴胡 當歸身 蕤仁 白芍 升麻 炙草瘧止。脘痹不饑??人蕴刀?。此陽傷濕未凈。治以溫泄。
半夏 姜渣 橘白 茯苓 濃樸 杏仁陰弱。秋燥侵肺血發(fā)。金水同治。
熟地 白茯神 清阿膠 川斛 天門冬 麥門冬脈澀。背痛咳嗽。
熟地 杜仲 炒杞子 茯神 歸身 牛膝炭經(jīng)漏一載。腰痛帶下。此屬奇經(jīng)失護使然。
宜用丸劑。
調(diào)理。近日嘔惡脈弦。先宜降胃。
鮮枇杷葉 半夏 竹茹 大人參須 茯苓 橘白腫滿病。形羸脈微。二氣交衰。治之豈易。所賴者、第以年富強耳。
方桉
濟生腎氣丸
瘧來即三日一發(fā)。頭痛咳嗽渴飲。從手太陰治。
方桉
桂枝白虎湯
暑郁上焦。頭脹惡心。不饑。當開上焦。
杏仁 蘆根 通草 白蔻 桑皮 橘紅脈澀。
當歸 茯苓 廣皮 煨姜 白芍 炙草 桂心 南棗經(jīng)來腹痛。脈澀。宜兩和氣血。
當歸 楂炭 烏賊骨 香附 艾炭 炒延胡暑熱傷氣。神倦食減。
川連 木瓜 荷葉邊 半曲 茯苓 廣皮白勞嗽音啞咽痛。胃強能納。庶幾帶病撐持。
熟地 茯神 元稻根須 天冬 麥冬 川金石斛陰陽絡熱失血。心悸晡熱。
細生地 皮 天冬 阿膠 大珠菜 茯神燥侵咳嗽。
桑葉 川貝 花粉 杏仁 南參 橘紅復受風邪。嗽反甚。頭反脹。暫以輕藥肅其上焦。
經(jīng)霜桑葉 南沙參 生甘草 葳蕤 大川貝母 白元米四合泡湯代水伏邪發(fā)熱。
杏仁 橘紅 桑白皮 連軺 桔梗 川通草氣弱少運。食減脘悶。
生谷芽 半曲 木瓜 茯苓片 廣皮 川斛此腎虛腿痛。法宜溫補。
杞子 杜仲 沙苑蒺藜 肉蓯蓉 牛膝 巴戟 羯羊內(nèi)腎 小茴香脈浮。身熱頭痛。
桂枝湯加杏仁花粉黃芩舌白。身熱頭脹。
杏仁 連軺 桔梗 蘇梗 枳殼 橘紅脹弦緊。形凜發(fā)熱。頭脹惡心。
藿香 半夏 生姜 杏仁 橘白 濃樸此腎病也。腹脹腿麻。二便不利。診脈沉細。法宜溫納。理陰中之陽為主。
方桉
天真丹
燥侵作咳。但左脈弦數(shù)??纸j動失血。
桑葉 南沙參 嘉花粉 玉竹 川貝母 麥門冬邪壅于肺。日久絡痹嗽痰。胸中痹痛。恐延肺癰。
鮮枇杷葉 蘇子 杏仁 鮮冬瓜子 旋復 米仁舌苔尚白。伏暑未肅。仍宜開泄。
鮮藿香 橘白 半夏 枇杷葉 杏仁 茯苓下虛不納。失血便痛。宜攝少陰。
熟地 龜版 川斛 茯神 天冬脈數(shù)。少陰空虛。葆真為要。
熟地 川斛 山藥 棗仁 茯神 牡蠣 天冬 黑殼建蓮養(yǎng)胃陰。谷增。不時形凜。理下焦保元為主。
方桉
貞元飲
本為少陰挾邪下利。但舌苔濁膩。脘悶不爽。太陰亦傷矣。癥勢最險。
方桉
真武湯
沖疝。
茯苓 當歸 荔枝核 桂枝 小茴香痛止脈弦。
香附 半夏 廣皮 青皮 茯苓 麥芽食物不節(jié)。腹膨且痛。臍凸便泄。屬疳積也。宜慎食物。
焦術 砂仁末 神曲 麥芽 楂肉 廣木香 茯苓 廣皮陰虛之質(zhì)。因暑熱致嗽失血。復延肛瘍。暑熱乘虛內(nèi)陷。釀成陰損矣。谷食不減。用藥庶幾有效。
熟地 山藥 皮 川斛 茯苓 丹皮 澤瀉 元稻根須下體熱。肛癢便血。濕熱郁于陰分耳。
生地 黃柏 苦參 槐花 牡蠣 皮脈弦。
鱉甲 草果 知母 烏梅 生姜 黃柏晨起必噦逆。痰多頭暈。當治膽胃。
溫膽湯加丹皮山梔原屬三瘧。今轉(zhuǎn)癉熱。陰弱邪郁耳。
鱉甲 當歸 細黃芩 青蒿 知母 制首烏脾弱少運。腹鳴且脹。
益智 茯苓 大腹皮 青皮 廣皮 砂仁殼遺泄。內(nèi)熱咳嗽。臟陰不固。法宜攝納。
熟地 芡實 女貞子 山藥 龜版 牡蠣 金櫻子 麥冬 湘蓮 茯神 海參膠 川斛伏暑發(fā)熱。脘悶。
杏仁 半夏 藿梗 濃樸 橘白 茯苓身熱頭脹。
杏仁 半夏 橘白 濃樸 蘇梗 茯苓左脈弦。癉熱知饑。色黃。
青蒿 知母 丹皮 白芍 銀柴胡 鱉甲瘧后不納。神倦。
谷芽 木瓜 廣皮 當歸 茯苓 半曲 炙草 白芍下焦空虛。沖氣不納。遇寒則哮喘。非湯藥所能治。
方桉
桂七味湯
營虛氣弱。經(jīng)事后期。食下 脹。心悸少寐。宜甘緩益虛。
黃 白茯神 酸棗仁 當歸 桂元肉 柏子仁肝火挾痰上冒。頭旋腿麻。
鉤藤 茯苓 金石斛 桑葉 橘紅 半夏曲不獨陰損。氣亦乏矣。無力用參。奈何。
黃 當歸 南棗 黃精 茯神 炙草氣弱少運。耳鳴便泄。
六君子湯加木瓜荷葉蒂嗽痰胸痹。
方桉
葦莖湯
背痛失血。屬腎虛不納。葆真為要。
熟地 牛膝炭 茯神 杞子 川石斛 天冬腎虛。腰痛腿酸。下焦怯冷。
方桉
還少丹
癖積便血。此饑飽傷及脾胃所致。
方桉
絳礬丸
勞傷血發(fā)。
熟地 牛膝炭 茯神 川斛 豆皮 藕咳嗽身熱。脈弦數(shù)。陰虛挾邪。勿輕視之。
玉竹 麥門冬 霍山石斛 川貝 南沙參 鮮地骨皮頭旋心悸。帶多。
熟地 紫石英 牡蠣 茯神 萸肉炭 川斛風邪作咳。
杏仁 南沙參 花粉 桑葉 川貝母 橘紅胸痹。
小半夏湯加茯苓痛偏左右。肺氣不宣。
鮮枇杷葉 紫蘇子 土栝蔞皮 甜北沙參 廣橘紅 白旋復花脹后成痞。清陽失曠。飲邪內(nèi)阻耳。
方桉
苓姜術桂湯
究屬腎病。腎為胃關。是以食少形倦。自宜溫納下焦為主。但右脈弦而有力。虛之實。未必無是理也。先宜疏胃益脾。
人參 廣皮 谷芽 半曲 濃樸 姜渣左脈弦數(shù)。內(nèi)熱咳嗽痰血。臟陰暗耗。陽動不潛使然。
熟地 川斛 天冬 阿膠 茯神 麥冬腹痛。得食則安。夢泄。
炙草 歸身 茯神 白芍 南棗脈弦數(shù)。先寒后熱。頭脹脘悶。屬伏暑成瘧。當分三焦。
杏仁 滑石 藿香 通草 濃樸 半夏 橘白 連軺伏邪下利。脈弦。法宜和之。
藿梗 廣皮 澤瀉 麥芽 茯苓 香附 豬苓 腹皮填補皆效。復大便頻下。中氣虛甚。乏力用參。奈何。
焦術 菟絲餅 芡實 山藥 炙甘草 建蓮利止嗽發(fā)。氣逆火升。中脘尚痛。陰虧于下。氣阻于中。先和其中。續(xù)攝其陰。是其治也。
桂枝 淡干姜 茯苓 炙草風襲腦門。巔痛涕溢。最不易治。雖有成法。鮮能除根者。
蔓荊子 川芎 僵蠶 白蒺藜 辛夷 茯苓左脈弦。
鱉甲 知母 首烏 白芍 丹皮 牡蠣脈弦數(shù)??人噪m緩。尚宜謹慎調(diào)攝。
生地 川石斛 知母 阿膠 川貝母 麥冬氣結(jié)有積。能食少運。疏之為主。
方桉
阿魏丸
知饑少納。脾氣弱也。
谷芽 半曲 木瓜 煨姜 茯苓 陳皮 炙草 南棗藏陰久耗。素多郁勃。厥陽化風。內(nèi)燔擾土。為泄為熱。宜用甘緩化風法。
炒焦白芍藥 炙黑甘草片伏暑成瘧。神識不爽。良由邪盛故耳。
竹葉 杏仁 滑石 連軺 蔻仁 濃樸 半夏 通草脈弦澀。舌苔膩。濕邪阻于中焦。木火不能疏泄。濕火內(nèi)蒸。升降之機失職。為之脹滿。法宜香附汁 廣皮 藿梗 小青皮 茯苓 川連脈沉弦。腹膨不饑。
川楝子肉 雞肫皮 香附汁 赤麥小芽 青皮汁 山楂炭咳嗽失血。右脅痛引。陰先虧而先宜理其絡痹。
紫蘇子 桃仁 枇杷葉 冬瓜子 茜草 薏苡仁精關不固。耳鳴少寐。
靈磁石 沙苑 青鹽 湖蓮 金櫻子 五味 熟地 茯神 線魚膠 芡實 遠志 覆盆陰傷腹痛。
黃芩 茯神 白芍 知母 牡蠣 丹皮左脈弦數(shù)。嗽逆氣急盜汗。
河車 龜板 川斛 芡實 天冬 茯神 熟地 牡蠣 五味 阿膠 山藥 湘蓮脈弦數(shù)??葐苁а?。
淡黃芩 桑葉 川貝母 真阿膠 南參 細生地嗽久失血音啞。由外邪傷陰。陰枯則陽浮上亢。為少陰損也。
細生地 元稻根須 人中白 元參 雞子白 粗旱蓮草 白桔梗 生草開肺不應。從陽失流行治。
桂枝 茯苓 白蜜 煨姜診脈軟。心悸不耐煩。營虛氣怯甚矣。
淮小麥 茯神 炙草 炒白芍 棗仁 建蓮濕去熱未已。面熱舌黃。
川黃連 廣皮白 金斛 熟半夏 綿茵陳 茯苓右脅癖積。攻逆腹痛。不能納。邪在陽明之絡。日久有腹?jié)M之累。
姜渣 肉桂 炙草 濃樸 茯苓 廣皮哮逆不得臥。脈弦。
方桉
桂苓五味甘草湯
子后咳逆嗽甚。汗多脈細。
方桉
都氣丸
脈細。形神疲倦。顯是命門真火式微。為之癉脹腫滿。王宇泰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候也。
方桉
濟生腎氣丸
午后用運理中陽法人參 茯苓 附子 于術 干姜 益智脈象平和。熱退頭暈。宜調(diào)肝胃。
青蒿梗 丹皮 知母 半夏曲 橘紅 茯苓身熱頭痛。身疼無汗。脈弦。
小柴胡湯去人參久泄腹?jié)M。下焦怯冷。經(jīng)數(shù)載余。述起產(chǎn)后。此傷在沖任矣。用藥自以溫納。惟恐病深難復。
鹿茸 淡附子 人參 赤石脂 川椒 胡蘆巴 炮姜 補骨脂 桂心 茯苓片 肉蔻 菟絲子煩勞傷營。心悸脘痛。
人參 當歸 桂心 煨姜 茯神 白芍 炙草 南棗咳嗽痰血氣腥。邪陷于肺絡。
方桉
葦莖湯
努力傷絡失血。
丹皮 生地 桃仁 牛膝 皮 茜草咽痛舌辣。晡熱。無一非陰枯陽熾也。
生地 阿膠 左牡蠣 天冬 茯神 雞子黃三瘧。色黃。脈弦偏右。
草果仁 生姜 知母 烏梅寒熱咳嗽。
桂枝湯加花粉此肝火上冒耳。當養(yǎng)陰泄陽為主。
羚羊角 桑葉 細生地 石決明 丹皮 浙菊炭和營宣氣。
柏子仁 歸身 香附子 山梔 棗仁 廣橘紅 撫芎 陳神曲 麥芽 丹參嗽而嘔惡。肺胃不降耳。
枇杷葉 橘紅 茯苓 旋復花 杏仁 竹茹脈右數(shù)。
羚羊角 川貝 綠豆皮 石決明 天花粉 桑葉 生甘草 細生地脈弦數(shù)。少腹氣沖。映背交痛。此高年陰血槁枯。少陰腎氣不攝。勢欲為奔豚。法宜溫養(yǎng)下焦。
茯苓 紫石英 小茴香 杞子 川楝子 柏子仁風侵作咳身熱。
杏仁 橘紅 桑皮 蘇梗 通草 桔梗脈弦。不饑少納。濕痰陰于中焦耳。
半夏 干姜 橘紅 茯苓 枳實皮 濃樸營枯氣阻胃痛。
當歸 新絳 柏子仁 延胡 桃仁 桂圓肉陰虧陽動失血。
細生地 大淡菜 茯神 豆皮 天門冬 藕汁熱傷氣。作之咳。
桑葉 川貝母 青蒿 南參 天花粉 骨皮勞損嗽甚。氣急。
方桉
都氣丸
疝后肢冷汗泄。濁陰上干。陽乃傷矣。是以妨食脘悶。大便不行。從火虛治。
方桉
半硫丸
脈數(shù)不寧。
歸身 人參 炙草 木瓜 白芍 茯苓 廣皮 半曲嗽咳胸引痹痛。小溲頻數(shù)。肺陰漸涸矣。
麥冬 甘草 地骨皮 北參 玉竹 川貝母 白元米煎湯代水午后背凜頭暈。余邪未盡。
鉤藤 金石斛 茯苓 桑葉 廣皮白 半曲弦勁脈長。心悸嘈雜。此肝陽化風。沖激陽明所致。良由少陰不充。無以涵木耳。
熟地 茯神 柏子仁 川斛 牡蠣 淡天冬中脘有形如梗。摩之 有聲。據(jù)述不時舉發(fā)。此屬肝積耳。
濃樸 姜渣 白蒺藜 肉桂 茯苓 廣皮白下利紅積。腹膨。
焦術 廣皮 炮姜 茯苓 木瓜 益智濕痰上阻??饶娌坏门P。痰降嗽始卻。
杏仁 旋復花 白茯苓 姜汁 半夏 蔞瓜霜 白芥子 竹瀝知饑不納。宜攝胃氣。
大麥仁 茯苓 廣皮 金石斛 半曲 木瓜熱郁于肺。
薄荷 花粉 杏仁 桔梗 連軺 甘草且疏肝氣之郁。
香附汁 川楝子 桃仁 大麥芽 柏子仁 橘紅左脈弦。
何首烏 茯神 巨勝子 豆皮 枸杞子 桑葉 菊花炭 酸棗仁飲冷傷陽。下體怯冷。氣逆嗽血。法宜溫納。
方桉
桂七味丸
濕神阻于上焦。不饑少納。
杏仁 蘇梗 枳殼 濃樸 橘紅 半夏風熱作咳。
杏仁 桑皮 蘆根 橘紅 桔梗 通草陰傷。氣阻脘悶。嗽逆氣急。
熟地 茯神 丹皮 牛膝炭 川斛 牡蠣 澤瀉 豆皮伏熱作咳。
桑葉 川貝母 杏仁 南參 天花粉 梨汁身熱。頭痛渴飲。脈浮弦。
蘆根 連軺 杏仁 桑皮 花粉 通草發(fā)熱。舌黃脘悶。
淡豆豉 黑山梔 枳殼 土蔞皮 扁杏仁 桔梗先卻風疹之邪。
薄荷 連軺 生草 射干 大力 桔梗 花粉 赤芍伏暑。發(fā)熱脘痞。
藿香 半夏 廣皮白 杏仁 濃樸 萊菔汁勞傷伏邪。發(fā)熱身痛。
當歸 炙草 廣皮 青蒿 白芍 茯苓 半曲 黃芩中陽困頓。濕飲內(nèi)阻。脘痛飧泄咳嗽。法宜溫陽。
方桉
苓桂術姜湯
精泄后尿血。陰傷氣失宣化耳。
琥珀屑 細生地黃 粗木通 甘草梢 大黑豆皮 淡竹葉時病傷陰。陽浮不潛。神識時清時昏。脈來弦數(shù)。宜益陰和陽。
生地 丹參 茯神 飛金 犀角 赤麥冬 燈珠 廉珠心腎不交。心悸內(nèi)怯。陽痿不舉。
淮小麥 棗仁 遠志 柏仁 龍齒 建蓮濕阻身痛。
臺術 粗桂枝 薏苡仁 茯苓 晚蠶砂 木防己四旬有二。須鬢頒白。未老先衰之象。良由陽氣式微。是以痰飲泛溢。仲景謂治痰飲以溫藥撤之。蓋以陽微陰干耳。早服金匱腎氣丸。去桂膝加沉香萆 。晚用外臺茯苓飲。去人參。
瘧止。脾氣未振。知饑少運。噫氣。
生谷芽 半曲 新會皮 宣木瓜 茯苓 砂仁殼陽浮不潛。寤多寐少。神煩汗泄。
生地 茯苓 天冬 川斛 牡蠣 柏仁中脘脹而高凸。陽痹濕阻使然。
濃樸 杏仁 橘白 茯苓 枳實 干姜脈不寧靜。陡然失血。陽升擾絡使然。
藕汁 細生地 茯苓 牛膝 霍石斛伏暑濕成瘧脘悶。
藿梗 茯苓 半夏 濃樸 廣皮 杏仁飲邪作咳。
茯苓 杏仁 炙甘草 桂枝 米仁 老生姜氣阻。胸悶脘痛。
枇杷葉 枳殼 橘紅 杏仁 桔梗 茯苓脘痞嘔惡。吐涎沫。水飲內(nèi)結(jié)。中陽不宣使然。
川連 半夏 枳實 干姜 茯苓 橘白脈弦。飲逆作咳。
方桉
桂苓五味甘草湯
此精虧也。法當溫養(yǎng)填補。
線魚膠 羊內(nèi)腎 覆盆 湘蓮 龜版膠 北五味 沙苑 青鹽 女貞子 海參膠 茯神咽痛時發(fā)。由火熱上炎耳。
元參 射干 連軺 桔梗 桑葉 川貝氣郁胸悶。
枇杷葉 橘紅 杏仁 土蔞皮 桔梗 通草咳嗽少寐。陰虧氣燥所致。
玉竹 南沙參 茯神 川貝 霍山斛 骨皮色脈皆不妥。胃強能納。庶幾望其痊可。
人參 益智 炒谷芽 茯苓 廣皮 宣木瓜病后食物不節(jié)。下利。
益智仁 廣皮 大腹皮 砂仁殼 茯苓 廣藿香濕阻。下利腹痛。
濃樸 廣皮 香附 藿香 茯苓陰虧氣熱。
生地 粉丹皮 白芍藥 澤蘭 豆皮 柏子仁帶多腰痛。
熟地 鹿角霜 杜仲 沙苑 枸杞子 白薇脈澀心悸。內(nèi)熱。
生地 白薇 柏子仁 條芩 豆 茯神 左牡蠣 白芍風痰郁于肺衛(wèi)??人员侨焕?。
杏仁 桑皮 橘紅 前胡 桔梗 姜皮伏暑癉瘧。汗多脈細。
生谷芽 木瓜 烏梅肉 半夏曲 知母 細青蒿動怒肝逆。絡松失血。
蘇子 丹皮 牛膝炭 桃仁 鉤藤 黑山梔胃痛便艱。脈澀。營虛絡痹??盅雨P格。
旋復花加柏子仁栝蔞皮桃仁濕伏蒸熱下利。
木瓜 茯苓 陳皮 半曲 藿香 荷邊 炙草 谷芽脈澀下利。少腹啾唧。此陽微積著使然。法當溫通。
焦術 菟絲餅 肉桂心 胡蘆巴 沉香汁久嗽失血。
熟地 扁豆 甜北沙參 川斛 茯神 炒松麥冬陰損及陽。寒熱日加。脈數(shù)形瘦。其何以理。
方桉
貞元飲
寒熱后食物失宜。中氣反困。食不甘味。神倦無力。法宜和之。
藿香梗 濃樸 茯苓 木瓜 砂仁末 谷芽 半曲 廣皮脈小。利止食少。
益智仁 煨姜 谷芽 半夏曲 茯苓 木瓜努力傷絡。寒熱脅痛。
當歸 紅花 茯苓 五加皮 秦艽 桂木 松節(jié) 桑寄生風熱壅于肺衛(wèi)。咳嗽鼻塞。
桑皮 蘆根 象貝 桔梗 通草 花粉頭痛身熱渴飲。
桂木 木防己 杏仁 豆卷 天花粉 濃樸陰弱氣燥?;療岜平j。嗽血。心中辣熱。宜用甘藥和之。
葳蕤 南參 茯神 川貝 霍斛 鮮藕脾陽呆鈍。食下少運。
焦術 生谷芽 廣皮 小青皮 木瓜 炒米仁 茯苓 炒神曲營血暗耗。心悸食減。
準小麥 生白芍 棗仁 白茯神 炙甘草 柏仁失血每入秋發(fā)。脈細澀。屬陰虧。氣不收肅。擾絡致此。
酸棗仁 白茯神 丹參 柏子仁 豆皮 建蓮寒熱后不能寐。舌干。胃氣不和耳。
竹茹 茯苓 木瓜 半夏 金斛 知母濕邪阻于中焦。蒸熱。脘悶腹膨。法宜苦辛開泄。
杏仁 藿香 白蔻 檳榔汁 濃樸 半夏 廣皮白勞嗽氣逆。胃氣不減。帶病延年。不必見嗽見血。用藥治之。
方桉
都氣丸
客邪發(fā)熱作咳。脈來細小無力。則為淹纏之候。
桂枝湯加玉竹脈弦澀。體質(zhì)陰虧。陽易外浮。不時寒熱。咳嗽失血。宜益陰和陽。
方桉
虎潛丸
脈沉弦。陰邪內(nèi)郁。厥陰陽明不能疏泄。與泛泛下利不同。
方桉
來復丹
瘧后嘔惡頭腫。怕正虛難任。
藿香 杏仁 橘白 濃樸 半夏 茯苓風動心悸嘈雜。
淮麥 炙草 桂枝 牡蠣 茯神 南棗 龍骨 棗仁久嗽傷營。形瘦食減。
方桉
小建中湯
食減少寐。
谷芽 棗仁 半曲 茯苓 建蓮 橘紅下利后。時有頭暈神迷。利傷下焦之陰。厥陽有上冒之機。法宜攝陰。
六味去萸肉加牡蠣咳引脅痛。
旋復花 苡仁 桃仁 冬瓜子 橘紅 青蔥伏暑間瘧。脘悶不爽。
藿香 半夏 杏仁 濃樸 橘白 生姜脈尚弦。
細生地 丹皮 茯苓 豆皮 牛膝 川斛貧病饑寒。不能調(diào)攝。用藥有何益耶。
谷芽 新會 木瓜 煨姜 茯苓 半曲色晦。脘悶腹痛。此冷濕內(nèi)著。陽氣怫郁使然。
杏仁 藿香 茵陳 濃樸 茯皮 橘白神識雖清。脈象殊數(shù)。
生地 生左牡蠣 龍骨 棗仁 茯神 淡天冬 建蓮 柏仁濕從下受。腫由足起。延及腹?jié)M食下脹痛。便溏不爽。脈來弦澀。其源起于三陰。而募原腑絡痹不疏。宜從先治標之旨議法。
方桉
大針砂丸
寒熱卻。脘中悶。疏其肝胃。
香附 茯苓 青皮 大麥芽 半曲 新會脈不流利。氣血痹矣。
柏仁 當歸 桃仁 延胡 香附 蘇梗晡熱月余。陰分漸傷??盅觿谇?。
方桉
真元飲
風熱上侵。身熱作咳。
杏仁 花粉 桔梗 連軺 桑皮 薄荷氣郁不宣。脘痹不饑。
金石斛 半夏 枇杷葉 廣皮白 杏仁 枳殼下利脈小而遲。食物不節(jié)。脾陽戕矣。
焦術 茯苓 蓽茇 干姜 益智 新會痰飲內(nèi)阻。陽失流行。晨起惡心。身痛便溏。
于術 橘白 干姜 茯苓 半夏 枳實皮遺精腰痛。下體怯冷。
沙苑 肉蓯蓉 茯苓 魚膠 鹿霜 羊內(nèi)腎 杜仲 補骨脂 菟餅 覆盆子 巴戟 胡桃舌白膩??人?。入暮寒熱。復感新邪耳。
杏仁 桔梗 桑白皮 藿香 橘白 老姜皮食下嘔惡。
方桉
溫膽湯
腹痛下蛔。上泛酸水。此蛔病也。宜忌甜物。
方桉
安蛔丸
氣弱神倦。陽痿。氣由精虛使然。
線膠 羊內(nèi)腎 杞子 沙苑 菟絲子 茯苓邪未盡泄。肺氣不降??饶娑虤?。
枇杷葉 蘇子 橘紅 蔞仁霜 浙苓 杏仁饑飽不調(diào)。中陽飲停。脘痹不饑。涎沫泛溢。宜理陽明。
外臺茯苓飲去術易半夏脈遲。便血。心中嘈雜。由操勞使然。傷在心脾。
方桉
歸脾湯
氣弱不能運。腹痛由自而來。
人參 菟絲餅 茯苓 姜炭 焦術 益智仁 新會 谷芽飲逆嗽不得臥。
杏仁 茯苓 橘紅 濃樸 半夏 苡仁濕阻不泄。脘痹不饑。
杏仁 半夏 茵陳 萊服子 濃樸 廣白 苓皮 檳榔汁間瘧脘悶。
草果 半夏 生姜 濃樸 苓皮 烏梅脈長尺垂。下焦藏真不固。陽浮血溢神倦。屬虛損。非瘀也。
兩儀煎木火上炎。頭旋不耐煩勞。
細生地 丹皮 胡黃連 石決明 黑梔 牛膝炭臟陰暗耗。氣浮膚熱。脈數(shù)腹膨。陰虧漸及陽位。此屬虛損。最不易治。
方桉
豬肚丸
正弱滯下,法宜和之。
濃樸 茯苓 廣皮 人參 炮姜 木瓜此木郁也。擾陽明則吞酸嘔逆。法宜疏之。
方桉
越鞠丸
客邪咳嗽。今脈右弦數(shù)。嗽盛汗泄。上病延及下焦矣。是以音漸失也。
方桉
都氣丸
濕阻發(fā)黃。腰痛溺赤。
臺術 小赤豆皮 茵陳 米仁 連皮茯苓 白苦參勞傷營衛(wèi)??人院疅?。心悸。
方桉
小建中湯
陽傷氣陷。下利腹膨。
人參 益智仁 茯苓 焦白術 炮姜 胡蘆巴 菟餅 肉桂心左脅痹痛。氣逆不舒。
桃仁 青蔥 茯苓 丹皮 柏仁 橘紅脈細如絲。
焦術 益智 蓽茇 炮姜 菟餅 肉蔻宿飲咳逆哮喘。陡然形寒吐血。此亦陽傷渴干耳。
桂枝 半夏 干姜 茯苓 炙草 五味氣郁痰滯。胸痹不舒。
枳殼 檳榔 檀香 烏藥(四味磨汁)
向來孱弱。花甲又遭拂意逆境。致心營脾衛(wèi)暗傷。陽明絡空。右肢酸不能舉。心中洞然。當以甘緩益虛。勿以肢痹而用搜剔之品。
黃 當歸 茯苓 炙草 枸杞 棗仁營虛衛(wèi)薄。寒熱咳嗽汗多。法宜和之。
桂枝湯加玉竹濕痰上阻。胃逆不降。胸悶欲吐。
金斛 茯苓 枳實 半夏 橘白 杏仁痛在下體。濕著居多。
杜仲(一兩) 川萆 (一錢) 獨活(五分) 金毛脊(五錢) 附子(錢五分) 晚蠶砂(三錢)
陽維為病。苦寒熱。治以調(diào)和營衛(wèi)。
桂枝湯加玉竹脈弦胃減。是以脘悶。食下 脹。便溏不爽。良由脾陽呆鈍。不能點運水谷之濕滯。脾主升。胃主降。升降之機得宜。濕滯自宣。中脘自爽。莫謂體弱。即投以膩滯補藥。
人參 茯苓 橘白 半曲 濃樸 谷芽伏邪未清。寒熱不罷。法宜和之。
當歸 柴胡 半曲 橘白 鱉甲 赤芍 茯苓 黃芩色亮。脈弦澀。此飲阻于肺絡。咳嗽不已。如以虛論。飲愈阻矣。
旋復花 蘇子 萊菔子 橘紅 白芥子 杏仁 薏苡仁 蔞仁霜體弱挾邪。咳嗽頭脹。怕其絡松失血。
桑葉 川貝母 南沙參 玉竹 北梨肉 天花粉脈數(shù)無序。里熱甚矣。勿忽視之。
薄荷 黃芩 山梔 滑石 連軺 花粉 木通 桔梗壯年而成關格。定屬木火上亢。柔金被劫。失宣降之司耳。
枇杷葉 蘇子 土蔞 紫菀須 橘紅 杏仁風熱上阻??人灶^脹。宜治肺衛(wèi)。
杏仁 桔梗 通草 桑皮 橘紅 蘆根舌黃。渴飲身熱。
桑葉 竹茹 橘白 黑梔 枳實 半夏間瘧。便泄脘悶。
藿香 杏仁 廣皮 白蔻 濃樸 半夏 茵陳 苓皮陽微形寒。腹痛下利。
人參 炮姜 焦術 茯苓 炙草 桂心此下焦陽微。飲邪上逆。嗽甚嘔惡。主以溫藥。
方桉
真武湯
營陰枯槁。氣燥作咳。
熟地 天冬 豆皮 阿膠 茯神 雞子黃濕痰未清。
杏仁 浙苓 米仁 橘紅 桑皮 通草形瘁脈數(shù)。陰枯氣燥。絡松失血。以形脈論之。病不易治。
熟地 牡蠣 川石斛 茯神 皮 鮮荷藕終傷失血。血去過多。不宜開泄。
生地 藕汁 茅花 牛膝炭 川斛 童便 丹皮 側(cè)柏葉奇經(jīng)暗傷。腰痛惡心。
熟地黃 茯苓 杞子 紫石英 白薇 沙苑陰質(zhì)體虧。近受燥火??葐苌倜?。暫以甘寒肅其肺衛(wèi)。續(xù)以培元為妥。
葳蕤 茯神 桑葉 南參 霍斛 梨肉濕飲上阻。頭脹嗽逆。以淡滲之。勿以溫泄。謂其濕阻蒸熱耳。
杏仁 米仁 橘紅 桑皮 浙苓濕延中滿。宜溫太陰。
姜渣 茯苓 廣皮白 濃樸 肉桂 枳實皮脈黃發(fā)熱??葐茈鋹?。其開上焦。
杏仁 桑葉 花粉 黃芩 川貝 連軺右尺空大。陽火由下亢炎咽疼。繼而神倦無力。法宜填攝下焦。
熟地 女貞實 茯神 牛膝 川斛 黃柏濕邪內(nèi)陷成痢。陰虧囊皆腫。病最延綿。
臺術 茯苓 桂心 廣皮 濃樸 澤瀉 豬苓太陰太陽同治。
生于術 桂心 廣皮 紫濃樸 茯苓 澤瀉陽微陰泛。臥則痰逆。
方桉
真武丸
肝火上沖。頭旋目赤。
石決明 生地 桑葉 川石斛 丹皮 茯神脈虛軟。晨起惡心。胃陽薄也。
方桉
旋復代赭湯
左脈弦數(shù)。
青蒿 半夏曲 黃芩 丹皮 知母 川貝寒熱經(jīng)阻。形瘦脈澀。此屬耗血。最不易治。
方桉
小建中湯
兩和氣血。
方桉
香山丸
脈弦數(shù)。稟賦陰弱。陽動不潛。絡逆吐血。宜攝陰和陽。
犀角 知母 元參 生地 川斛 藕汁陽郁形凜。脘悶身疼。
杏仁 濃樸 廣皮 桂枝 防己 澤瀉久嗽痰濃。胃中伏濕耳。但形神憔悴。脈微。最不易治。
生白扁豆 真川貝 燕窩 霍山石斛 白茯神 米仁飲阻咳嗽。
旋復花 米仁 橘紅 杏核仁 浙苓 白芥子汗止內(nèi)熱。
生地 阿膠 川石斛 麥冬 炙草 火麻仁稟性豪爽。木火炎炎。柔金被侮。音低漸失。而已經(jīng)一載。且年又花甲。肺陰日消。恐不易復。當忌炙爆濃味為要。
上清膏脈澀。經(jīng)事先期。脘痛引及腰髀。不時寒熱此二維為病也。良由營血不足耳。
鹿霜 當歸 茯苓 杞子 紫英 茴香不時寒熱。飲食漸減。肌膚瘡痍。此長夏暑濕內(nèi)伏。不獨在衛(wèi)。而營亦阻矣。兩和營衛(wèi)。令邪徐徐越出。始可望愈。
焦術 歸身 黃芩 炙草 柴胡 半曲 白芍 青皮 陳皮 丹皮脈細。脘痛暮盛。吐出食物未化。此腎陽受戕。失宣降之司。所謂痛則不通是也。良由得之饑飽煩勞使然。以脈論之。日久恐有關格大患。未可不蚤為圖之。
人參 開花吳茱萸 淡附子 茯苓 真四川花椒 淡干姜此乳巖也。女科之最難治者。開懷怡養(yǎng)。斯為第一要策。藥味緩圖。勿戕胃氣。是屬第二義漏蘆 穿山甲 乳香 土貝 大麥芽 紅花濕熱郁于營分。是以四末如烙。肌膚瘙癢。治以苦辛。
豆皮 金銀花 粉萆 酒炒黃柏 白苦參 地膚子 赤芍藥 晚蠶砂 白蒺藜 草尿血脈微。年已花甲。此腎陰下奪。陽失其化。是以血從小腸而下。腎藏失封固之本也。
紫巴戟 粉萆 黑豆皮 生菟絲子 淡蓯蓉 雞內(nèi)金 大麋茸 明琥珀屑伏暑蒸熱。頭痛身疼。
藿香 杏仁 陳皮 濃樸 半夏 茯苓營陰暗耗。心陽不寧。怔忡漸至。
生地 龍骨 丹參 天冬 茯神 柏仁督虛背凜。脈來微細。此陰中之陽傷矣。法宜柔溫養(yǎng)之。
鹿茸 菟子 歸身 巴戟 杜仲 茯苓舌苔黃。脘脹。
杏仁 茵陳 濃樸 連皮苓 半夏 廣皮 草果 滑石粉陽郁不宣。形凜頭痛脘悶。
杏仁 濃樸 茯苓 廣皮 桂枝 生姜氣痹。咳嗽脘悶。
枇杷葉 杏仁 枳殼 白桔梗 橘紅 桑皮吐血脈歇。二氣憊矣。謹慎調(diào)理。
熟地黃 茯苓 川石斛 參三七 藕汁 花蕊石腎虛濕著。腰為之痛。
茯苓 于術 炙草 干姜久郁氣血交痹。是以煩冤痰血。開懷為主。
丹皮 黑梔 半夏 橘紅 柏仁 丹參大建中法。
桂枝 川椒 飴糖 煨姜嗽而嘔惡。胃氣弱也。
白扁豆 北沙參 霍石斛 川貝母 麥冬肉 塊茯苓左脈弦。
何首烏 人參濕熱阻于上焦。頭脹惡風頤痛。
桂枝 杏仁 滑石 豆卷 川通 花粉熱減妨食神倦。
谷芽 川斛 陳皮 半曲 茯苓 知母伏邪發(fā)熱。
蘇梗 橘紅 杏仁 濃樸 花粉 連軺濕瘧。頭重脘悶。瘧來神憒。由正弱邪盛耳。
茵陳 濃樸 半夏 杏仁 菖根 橘白氣阻脘痹。
枇葉 杏仁 枳殼 蘇子 橘紅 桔梗娠五月。足太陰司胎。太陰與陽明為表里。陽明隸乎沖脈。沖脈空虛。是以易于墮胎。法宜人參 菟絲子 杜仲 焦術 條芩 禹余糧 白薇 湘蓮夢泄咽干。責在少陰空虛。
熟地 天門冬 川斛 茯神 女貞子 龜版久嗽。惡風寒熱。
方桉
小建中湯
陰虧燥侵。嗽甚。
玉竹 川貝母 麥冬 霍斛 南沙參 茯神血后咳嗽咽干。肺胃之陰虧耳。
北參 麥門冬 霍斛 扁豆 川貝母 茯神肝氣不疏。脘痛嘔惡。
川楝 延胡索 香附 青皮 川連 大麥芽 橘紅瘧后濕熱未凈。脘中不爽且痛。味甜。
金斛 麥芽 半夏片 茯苓 橘白 枳實皮瘧勢漸減。心悸神倦。
谷芽 半夏曲 木瓜 橘白 鮮蓮肉 茯苓勞損嗽逆嘔惡。養(yǎng)胃陰固屬正治。然難奏績。
人參 麥冬肉 茯苓 茯神 炙草 白粳米 南棗勞傷陽氣。神倦便溏。
人參 于潛術 茯苓 附子 干姜久嗽音啞咽痛。臟陰損矣。恐不易復。
熟地 元參 霍山石斛 人中白 天冬 糯稻根須胃痛數(shù)載。脈虛而澀。經(jīng)事先期。此屬營虛氣痹。不宜過于辛燥。
旋復花湯加柏仁茯神橘紅陰弱濕瘧。心中熱。脘中悶。
鱉甲 草果 知母 生姜 烏梅 青皮瘧傷太陰。腹膨里急。
方桉
露姜飲
暑濕內(nèi)伏。發(fā)熱脘悶。勢欲成瘧。
藿香 滑石 濃樸 杏仁 半夏 橘白腎虛腰痛。
鹿茸 附子 杜仲 菟絲 巴戟 茴香 人參 茯苓咳嗽盜汗鼻衄。脈數(shù)陰虧氣浮使然。葆真為要。否則延怯。
熟地 石斛 白扁豆 茯神 北參 麥門冬勞傷營衛(wèi)。寒熱咳嗽。自汗妨食。
方桉
黃建中湯
脈弦。嗽逆不得臥。屬下虛不納。乃虛癥也。
方桉
都氣丸
陽浮氣動嘈雜。中脘刺痛。耳鳴。且攝陰以和陽。
熟地 蓯蓉 茯神 萸肉 川斛 杞 巴戟 牛膝舌苔濁膩。
茵陳 半夏 濃樸 滑石 杏仁 橘白脈長而弦。不時夢泄。相火內(nèi)熾。臟陰失守。入春大氣發(fā)泄。最慮失血。
熟地黃 茯苓 白芍 丹皮 旱蓮子 女貞 金櫻 芡實 天門冬 海參 牡蠣 川斛陰弱氣燥咳嗆。宜用甘藥。以養(yǎng)胃之陰。
葳蕤 麥門冬 霍山石斛 南參 北梨肉 炒黃川貝陽升煩熱。自汗頭旋。
熟地 天冬 人參 茯神 牡蠣 龍骨瘡瘍瘧發(fā)由濕熱者偏多。濕邪無有不戕陽氣。陽傷則府氣不宣。絡遂為之凝泣。少腹塊壘。
若奔豚狀。府以通為用。絡以辛為泄。此其治也。
巴戟天 茯苓 沉香汁 桂心 胡盧巴 琥珀 川楝子 澤瀉伏暑成瘧。體弱不宜過于攻泄。
藿梗 杏仁 橘白 茯苓 半夏 木瓜陰弱伏暑發(fā)熱。鼻衄汗多。慎加調(diào)理。勿忽視之。
赤麥冬 鮮蓮子 霍斛 木瓜 茯神高年陽衰。飲逆沖氣咳嗽。
方桉
茯苓五味桂枝甘草湯
勞傷腎。左脈弦數(shù)。
方桉
貞元飲
體質(zhì)陰虧。燥侵作咳。
桑葉 白沙參 玉竹 川貝 天花粉 生草陰液枯槁。奇經(jīng)無涵。身痛舌干。
生地 天門冬 桂元肉 枸杞子氣郁脘痹。
蘇梗汁 香附汁 枳殼汁 桔梗汁太陰陰瘧。妨食。涎沫泛溢。宜和中焦。
人參 半夏 茯苓 橘白 姜汁 烏梅肝血內(nèi)耗。已成干血瘵疾。咽痛音啞。晡熱便溏。最不易治。
生地 元稻根須 川斛 麥冬 豆干皮 茯神復瘧。瞀悶渴飲。
鱉甲 檳榔汁舌苔濁膩。色如松花。癉熱不渴。少腹隱隱痹痛。此陰濕著于募原。中陽怫郁不宣。切勿投以寒涼。恐成瘧痢。
藿香 半夏 紫色濃樸 杏仁 橘白 連皮茯苓左脈澀。按之躍。腎陰空虛甚矣。急急葆真。勿見咳投以清潤肺藥。
熟地 阿膠 龜版 天冬 茯神 牡蠣 麥冬 霍斛左寸數(shù)。
熟地 天冬 甜北沙參 茯神 霍斛 炒松麥冬舌白。下利兩月。脾陽傷矣。有年當此??盅蛹澳I致脫。
理中湯加桂心茯苓濕郁蒸熱。惡心。舌白。脈來弦數(shù)。轉(zhuǎn)瘧為順。
藿香 杏仁 半夏 濃樸 橘白 生姜左脈弦。陰虧陽浮不潛??人员I汗。
生地 阿膠 天冬 茯神 川斛 牡蠣脈弦。胃痛年久。病在于絡。
桃仁 歸須 閩姜 茯神 柏仁 延胡絡痹癖積。左脅脹痛。法宜通泄。
方桉
阿魏丸(一名鱉甲丸)
脈澀。脅肘痹痛。此氣血窒痹。營絡不宣使然。日久有失血癰瘍之患。
歸須 桃仁 乳香 麥芽 橘紅 新絳 青蔥伏邪發(fā)熱頭痛。
淡豉 杏仁 枳殼 桔梗 橘紅 連軺陰液枯槁。蹺維失護。心中辣熱。四肢若痿。攝陰為主。
生地 阿膠 天門冬 茯神 牡蠣 料豆殼脘痛。經(jīng)事淋漓。腹脹。此氣阻絡痹。辛以潤之。
旋復花湯加柏仁橘紅歸須。
脈澀。腿痛艱于步履。溺后如膏。小溲易癃。此屬腎虛。延久恐成痿 。
熟地 龜版 蓯蓉 川斛 青鹽 皮 茯神 虎骨陰虧咽痛。便溏。
方桉
滋腎丸
閱病原。診脈數(shù)。不獨臟陰內(nèi)虛。氣亦少附耳。最慮食減喘急。
都氣丸人參湯送虛風內(nèi)煽。上擾陽明。嘔噦涎沫。口耳牽引。肝胃同治。
旋復 代赭 人參 半夏 茯苓 干姜氣阻脘脹。法宜疏之。
方桉
香砂枳術丸
濕郁成瘧。脈弦小。宜辛溫和之。
藿香 半夏 濃樸 杏仁 生姜 橘白伏暑成瘧。
藿香 半夏 濃樸 杏仁 滑石 白蔻脈澀。陰弱。氣郁絡痹。胸臆不爽。失血。養(yǎng)陰佐以辛潤。與胃無礙。
柏仁 生地 豆皮 茜草 丹參 茯神片脈歇。飲邪內(nèi)阻。咳嗽氣逆。
方桉
真武湯
脈弦澀。陰液漸次枯槁。清陽勢欲上結(jié)。脘膈不利。咽喉如梗。乃噎格之象。切勿動怒。
枇杷葉 半夏 姜汁復瘧。舌黃脈弦。宜和肝胃。
谷芽 半曲 廣皮 茯苓 煨姜 木瓜瘧轉(zhuǎn)下痢。脈細如絲。神倦不食。暑邪入里。正憊不能泄越。癥險恐脫。
人參 柴胡 羌活 川芎 枳殼 桔梗 獨活 炙草 前胡勞傷營衛(wèi)。寒熱。
方桉
茯苓桂枝湯
暑風成瘧。頭脹惡心。
藿香 杏仁 半夏 滑石 通草 橘白不獨下焦陰損。中氣亦憊矣。當歸家調(diào)理為要。
人參 茯苓 半夏曲 橘紅 木瓜 大麥仁色黃。腹膨形寒。
谷芽 茯苓 米仁 半曲 新會 木瓜新涼外束。衛(wèi)陽失護。背凜嗽逆。勢欲發(fā)時。
杏仁桂枝湯去芍加茯苓脈弦數(shù)。利后發(fā)熱。咳嗽頭脹。
香薷 桑皮 杏仁 桔梗 橘紅 連軺脈數(shù)無序。少陰頗虛。
六味湯加牡蠣川斛天冬去萸舌白脈弦。
人參 附子 煨姜 南棗 吳萸 茯苓肝胃氣結(jié)痰多。
方桉
溫膽湯
風濕相搏。發(fā)熱頭重。肌膚搔癢。
茵陳 桑皮 豆卷 杏仁 浙苓 米仁腎陽告衰。嗜寐呵欠。
人參 附子 遠志 茯苓 菟子 鹿茸左脈獨弦。耳鳴偏左。木火無疑。
苦丁茶 鮮荷葉 連軺殼 綠豆皮 黃菊花陰弱陽浮?;鹕佬?。
六味去萸加二至海參湘蓮麥冬川斛。
濕邪成瘧。脘悶。
草果 濃樸 杏仁 半夏 廣白 茵陳伏邪三瘧。
桂枝 塊苓 濃樸 煨姜 花粉 橘白先理肝胃之逆。
旋復花 人參 茯苓 代赭石 半夏 姜汁脈數(shù)。陰液內(nèi)耗。氣燥化熱。舌紅苔黑??人钥曙?。
生地 麥冬 甘蔗汁 阿膠 知母 霍石斛脈弦澀。嗽逆。此陰虧氣浮使然。非客邪可散。先以胃藥。
北沙參 霍斛 扁豆 麥冬 茯神瘧久傷陽。癉脹腹大。二便不爽。最不易治。先開太陽。令其陽氣宣達再商。
方桉
五苓散
左脈弦。瘧來頭脹。
小柴胡湯去參濕郁成痢。
茆術炭 茯苓 炙甘草 炒陳皮 木瓜 炮姜炭哮喘遇勞即發(fā)。發(fā)則大便溏泄。責在少陰陽虛。
方桉
真武丸
脈尚弦。
蘇子 丹皮 枇杷葉 栝蔞皮 桃仁 紫菀 黑山梔 化橘紅(鹽水炙)
伏暑成瘧。舌苔濁膩。中脘不爽。惡心惡風。
藿香 濃樸 白豆蔻 杏仁 半夏 廣皮白陡然失音。究屬少陰陰虧。不能上供使然。法宜滋陰。以肅腎系。
生地 南沙參 元稻根須 元參 川貝母 小真綠豆皮痛痹肢浮。形凜惡風。
蠲痛丹。
先清風熱。
薄荷 川貝 桔梗 連軺 杏仁 甘草陽微伏邪。寒多熱少。間日一發(fā)。治以辛溫。
杏仁 桂木 生姜 茯苓 炙草 大棗腸紅日久。脾腎交虛。頭旋便溏。
方桉
黑地黃湯
濕邪內(nèi)阻。腹痛下利。參之色脈。正氣殊虛。勿忽視之。
五苓散加濃樸診脈細澀。便血已二十余年。不時舉發(fā)。近來頭眩耳鳴。身若浮云。似難撐持。肉 肢麻此絡血下滲。營陰暗耗。厥陽無制?;L內(nèi)煽。此屬臟病。關系甚巨。議用填固臟陰。收攝浮陽。以息內(nèi)風。是其治也。
熟地 五味 人參 茯神 龍骨 牡蠣 天冬 湘蓮三瘧脈弦。
炙草 煨姜 當歸身 茯苓 南棗 粗桂木食下不運。中脘有形如梗。
白術 半夏 附子 枳實 干姜 茯苓脈數(shù)。努力勞傷失血。血去陰傷。氣浮咳逆。漸延陰損。
生地 茯神 北沙參 川斛 麥冬 豆皮下利身熱。
藿香 防風 廣皮 濃樸 茯苓 煨姜行動氣逆。咳嗽痰多。
方桉
附都氣丸
遺精。氣逆嗽痰。宜攝少陰。
熟地 湘蓮 金櫻子 茯神 芡實 北五味肝氣不疏。久利腹痛。
方桉
安蛔丸
復瘧。氣弱神倦。
人參 茯苓 生姜 谷芽 陳皮 烏梅陰虧氣浮失血。便溏食減。
茯神 白芍 北沙參 炙草 麥冬 建蓮肉瘧熱逼絡牙宣。
生地 石膏 知母 麥冬 竹葉伏邪寒熱。身痛舌白。
花粉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棗濕邪內(nèi)郁。腹痛便溏。
廣皮 茯苓 藿香梗 濃樸 香附 砂仁殼風火上郁。頭目不清。暫以辛涼。
薄荷 桔梗 黑梔皮 桑皮 象貝 連軺殼遺泄頻來。
熟地 芡實 金櫻子 龍骨 牡蠣 桑螵蛸 五味 茯神 山藥 湘蓮 女貞 遠志 煉蜜食下 脹。饑則尤甚。
熟地 白茯苓 枸杞炭 沙苑 紫石英 牛膝炭 臨服磨入沉香汁伏邪發(fā)熱。舌白。
桑皮 杏仁 通草 浙苓 米仁 蘆根痰飲內(nèi)阻。清陽失曠。脘痛拒納。乃噎格之象。開懷為要。
半夏 吳萸 茯苓 干姜情志怫郁。心陽與腎真不交。少寐陽痿。體質(zhì)多濕。柔膩之品不合。宜用王荊公妙香法。
人參 茯苓 龍骨 茯神 炙甘草 湘蓮 遠志 辰砂 廣木香 益智仁復瘧。脈弦數(shù)。
人參 九制首烏陰陽水煎露一宿伏暑。心中灼熱。頭脹。治以辛涼。
連翹 花粉 川貝 益元散 燈薪 辰砂 竹葉陰虧于下。氣熱于上。鼻塞不利。頭目不爽。治以輕劑。
桑葉 花粉 連翹殼 甘草 象貝 黑梔皮陰虧氣燥咳嗽。
玉竹 桑葉 南沙參 川貝 花粉 扁杏仁左脈弦數(shù)??人噪鋹灪疅?。
小柴胡湯去參陰傷便血。
方桉
滋腎丸
正弱邪重。勿忽調(diào)理。
廣藿香 濃樸 廣皮 連皮苓 神曲 青皮 麥芽 大腹皮瘧久陽微失護。寒熱不已。法宜溫陰中之陽。
鹿茸 附子 當歸 人參 茯苓 生姜氣熱咳嗽痰血。
方桉
葦莖湯
陰虧氣燥音嘶。
玉竹 桑葉 南沙參 川貝 花粉 北梨汁夢泄咳嗽。此少陰不納也。
熟地 川斛 天門冬 茯神 麥芽 北沙參陽氣式微。行動氣逆。
附子 北五味 胡桃仁 茯苓 沉香汁 紫石英脈弦。胸脅痹痛引背。曾吐瘀食下拒納。此屬血格。
紅花 桃仁 旋復花 橘紅 生蔥管 柏子仁脈澀。失血咳嗽。妨食盜汗。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yǎng)為妙。
方桉
小建中湯
漸延干血。急急護陰。
熟地 天冬 川石斛 阿膠 茯神 雞子黃暑風上受。首先犯肺。執(zhí)蘊不解。逆?zhèn)餍陌?。肝陽化風。盤旋舞動。神昏譫語。脈虛。急宜辛涼。開熱疏痰。俾神魂復攝,斯無變幻。為今治法,須治上焦??嘟迪?。是有形有質(zhì)。
非其治矣。
犀角尖(二錢) 鮮生地(一兩) 甘草(五錢) 廉珠末(三分研細沖入) 焦丹皮(二錢) 連軺(一錢五分) 赤芍(二錢) 卷心竹葉(二錢) 白燈心(五分)
煎成化服牛黃丸二分冰糖四兩烏梅一錢煎湯代藥病久陰陽兩傷。神迷微笑。厥逆便泄。正虛大著。若治病攻邪。頭緒紛紜。何以顧其根本。
莫如養(yǎng)正。以冀寇解。
人參(一錢五分) 青花龍骨(五錢) 白芍藥(三錢) 南棗(去核三枚) 淘凈淮麥(一合) 炙黑草(一錢)
補正厥泄并止。邪少虛多彰明矣。清火消痰理氣辛開下乘方法。片瓣不得入口矣。急宜扶助肝陰。俾得陰陽交戀。不致離二。則厥逆自止。然非可旦夕圖功。希其不增別癥。便是驗處細北沙參(一兩) 青花龍骨(八錢) 南棗(四枚) 白芍(五錢) 炙黑甘草(一錢五分) 上清阿膠(二錢) 淮麥(一兩)
粘痰咳嘔外出。邪有外達之機。神識頗清。正有漸復之勢矣。但筋惕脈虛。元氣實餒。扶過秋分大節(jié)。得不變幻。方可。
大淮生地汁(五錢煎三十沸) 龍骨(五錢) 白芍(三錢) 天冬(一錢) 鮮白花百合汁(五錢煎三十沸) 人參(一錢) 淮麥(五錢) 南棗(二枚) 上清阿膠(一錢五分) 炙黑甘草(一將前四診合參。頗有功成之望。然日就坦途乃佳。
人參(一錢包舉大氣) 天冬(一錢清滋金水) 炙黑草(五分調(diào)和解毒) 麥冬(一錢五分滋金土) 川斛(三錢養(yǎng)胃口生真) 生地汁(一兩搗同煎培益先天陰氣)
鮮白花百合汁煎湯代水(清金降火生津化熱)
夫用藥如用兵。須投之必勝。非徒紀律已也。況強敵在前。未可輕戰(zhàn)。戢民固守。則是可為今觀此癥本質(zhì)素虧。時邪暑濕熱三氣交蒸互郁。上犯清靈。都城震驚。匪朝伊芳夕矣。藏精真氣神衰憊困窮。陽津陰液。久為大傷。治惟保其胃口生真培元固本。猶恐不及。何暇再顧其標之痰熱耶。仍主前法。
人參(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米粉炒) 豆皮(三錢) 茯神去木(二錢) 天冬(炒松一錢)
麥冬(炒松一錢) 大生地(一兩炒黑) 甜北沙參(四錢)
百合煎湯代水神氣漸復。生機 然。但受傷已久。未易收功。緩以圖之。靜以待之。
人參(一錢) 熟地炭(四錢) 炒松麥冬(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 生地炭(四錢) 炒松天冬(一錢五分)
百合湯代水痰中微帶紅色。此交節(jié)氣代更。浮游之虛火上升。無足怪也。治宜清上益下。
人參(一錢) 霍石斛(三錢) 生牡蠣(四錢) 綠豆殼(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白粳米(三錢) 白芍藥(三錢) 清阿膠(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百合湯代水膀胱主腎。睡熟小便自遺。足征神氣衰微所致。于此可見消痰理嗽辛燥和陽。均非善治。擬潤補法中佐以交通心腎。使水升火降。向?qū)吐殹7綖橹械?。若僅從事于脾胃。與經(jīng)旨本末有乖矣。用是力辟通套。迸棄習俗弊竇。謹按內(nèi)經(jīng)撰方。
人參(一錢) 阿膠(二錢) 桂元肉(三錢) 炒黑遠志(甘草湯泡去心七分) 茯神(三錢) 棗仁(一錢五分炒) 炙黑草(七分)
清補肺胃兩陰北沙參(一兩) 朱砂拌麥冬(二錢) 去木茯神(三錢) 豆皮(三錢) 鹽水煮石決(五分)
霍山石斛(三錢)
百合湯代水病勢大減。舍本理末可矣。蓋脾為生痰之所。肺為貯痰之具。治以清肅上焦。佐以疏通中氣鮮桑葉(二錢) 北沙參(五錢) 米仁(四錢) 茯神(三錢) 橘白(一錢) 甜杏仁(去皮三錢)
冬瓜子(去殼三錢) 去殼生谷芽(五錢)
方桉
復診方
川斛(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橘白(一錢) 甘草(五分) 茯神(二錢) 鮮藕(三片,去殼)
生谷芽(五錢)
再診大生地(四錢) 川石斛(三錢) 茯神(三錢) 炒棗仁(一錢五分) 豆皮(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又診研細水麻仁(三錢) 歸尾(一錢五分) 焦麥芽(三錢) 炒桃仁(二錢研) 鹽水炒陳皮(一錢)
半曲(一錢五分) 柏子仁(一錢五分)
方桉
又診方
炒黑遠志(一錢) 柏子仁(二錢) 鹽水炒陳皮(一錢) 炒酸棗仁(二錢) 白茯苓(三錢) 真陳半夏曲(一錢五分)
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今復沉郁暴寒。宜更進一籌。擬方備采。
淡干姜(一錢) 淡附子(一錢炒) 去皮濃肉桂(五分) 炒白芍(一錢五分) 白飴糖(二錢)
炙甘草(一錢) 炒香大棗肉(二錢)
方桉
復診方
川桂枝(一錢) 淡干姜(一錢) 酒炒元胡索(一錢五分) 五靈脂(酒炒二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酒炒) 開口真川椒(三分炒) 大棗肉(二錢) 炙甘草(五分) 泡淡烏梅肉(炒枯一錢)
胞門氣虛。胃氣下泄。乃有是正喧之病。古人以膏發(fā)煎導之。今宜先用補中益氣法。以升其氣為妙。
人參(一錢) 炙黃 (一錢五分) 焦術(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炒柴胡(五分) 血余(二錢) 當歸身(錢半) 陳皮(一錢) 炙草(五分) 真阿膠(二錢生溶沖)
據(jù)述病原即交腸癥。一名痼疾。搖擬一方。亦不過約略云爾。未敢希功。
生地(二錢) 血余(二錢) 阿膠(二錢) 炙草(五分)
此按系己丑歲假叔父本抄錄至辛卯歲桃月初六日午刻始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