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元張翥 (1287—1368)撰。張翥字仲舉,號蛻庵,晉寧 (今屬山西臨汾) 人。著有《蛻庵集》,本編附載詩集之后而自為卷帙。《宋史》張翥本傳稱,張翥長于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歿后無子,其遺稿不傳。傳者有樂府律詩僅三卷,可知當時即與詩合為一編。但所說三卷,與所見本不合。詩集前有僧來復(fù)序,稱:至正二十六年 (1366),僧大杼選刻其遺稿。又有僧宗泐跋,作于明洪武十年 (1377),仍稱將刊版以行世。是大杼之編次在至正二十六年 (1366),其刊版則在洪武六年 (1373);而宋濂等修 《元史》則在洪武二年 (1369),未及見此足本。所以,據(jù)其別傳之本,與詩共稱三卷。來復(fù)序題《蛻庵詩集》、宗泐跋亦稱右潞國張公詩集若干卷,均無一字說及詞。然宗泐稱大杼取其遺稿歸江南,選得九百首; 詩集實收七百六十七首,合以詞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數(shù),則其詞亦大杼之所編,特傳寫者或附詩集,或析出別行而已。張翥以一身歷元之盛衰,故其詩多憂時傷亂之作,其詞乃婉麗風(fēng)流,有南宋舊格,而其于詞學(xué)亦幾近深境。有《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