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八十
禮部
祠祭清吏司
一
陵寢
國家肇基
興京京城西北十里為
肇祖原皇帝陵
興祖直皇帝陵共一山稱
興京
陵
盛京城東南百二十里為
景祖翼皇帝陵
顯祖宣皇帝陵共一山稱
東京
陵
盛京城東北二十里為
太祖高皇帝陵稱
福陵
盛京城西北十里為
太宗文皇帝陵稱
昭陵各設
皇陵奉祀掌關防副關防尚茶尚膳內管領等官并各執(zhí)事男婦人役置牛羊圈設吏專飼犧牲設莊園以供粢盛菜蔬○崇德年間定歲暮清明日祭饗
興京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禮
東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禮忌辰孟秋望日萬夀圣節(jié)點香燭獻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讀祝行禮每月朔望致祭用牛一點香燭獻酒果不讀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禮○順治八年封
興京
陵山為
啟運山
東京
陵山為
積慶山
福陵山為
天柱山
昭陵山為
隆業(yè)山均從祀
方澤○又每
陵各設官員及守
陵人戶并定祭儀○十年議準
興京
陵
東京
陵元旦清明冬至用牛一孟秋望十月朔用羊一均獻酒果點香燭讀祝奠帛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每月朔望用羊一獻酒果點香燭遣守
陵官行禮
福陵
昭陵冬至之祭用牛一羊一豕一獻酒果點香燭奠帛讀祝行禮忌辰清明歲暮孟秋望十月朔暨
萬壽圣節(jié)均獻酒果點香燭不讀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禮○又議準
興京
東京
陵照
福陵
昭陵例停止元旦之祭豫於歲暮日行禮○十二年定
凡遇忌辰遣官三人於本
陵獻酒果點香燭致祭或遣在京官前往或遣
盛京官致祭具題請
旨○十三年題準
陵山周圍立界界內禁止采樵○又題準謁
陵禮親王以下參領輕車都尉以上若至
盛京并往來經(jīng)過皆於
福陵
昭陵內門外叩謁行三跪九叩禮○十五年奉移
東京
陵改祔
興京
陵安葬
地宮罷積慶山祀典○十六年稱
興京
陵曰
永陵遣官致祭○十七年
諭興京有
四皇帝陵盛京有
太祖
太宗陵理宜躬親致祭乃朕躬在京不能依時前往可將宗室內除數(shù)人居住盛京按時致祭著議政王大臣等會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
福陵著宗室鎮(zhèn)國將軍一人覺羅三等輕車都尉一人
前往居住
昭陵著輔國公一人覺羅三等輕車都尉一人前往居
住至
永陵致祭著伊等輪流往祭○十八年建
永陵稱饗殿為
啟運殿門為
啟運門立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遷祔
永陵廟碑○康熙元年奉安
四祖
四后神牌於
啟運殿○二年建
世祖章皇帝陵於直隸遵化州之鳳臺山稱曰
孝陵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
孝獻皇后同日安葬
地宮封鳳臺山為
昌瑞山從祀
方澤○又題準
隆恩殿中一間寢室奉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左奉安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右右一間奉安
孝獻皇后神位均南向稱饗殿為
隆恩殿門為
隆恩門樓為
明樓上懸
孝陵牌匾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歲暮為四大祭祭
日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中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左
孝獻皇后神位居右均南向
帝后同案奠獻行禮與
昭陵禮同○又題準
陵寢周圍立界界內禁止采樵設
孝陵官禮部設奉祀郎中工部設修理郎中兵部設守衛(wèi)總管翼領防御領催驍騎內務府設奉祀郎中等官及內監(jiān)各執(zhí)事男婦鑾儀衛(wèi)設校尉二十四名戶部設庫尉二人領催一名禮工二部設各項人役三百二十余名又置牛羊圈設吏以飼犧牲設莊頭二人各給地七頃二十畝園頭一人給地一頃五十畝以供米麺菜蔬【官員兵丁員額詳見吏部兵部內務府】又除內大臣侍衛(wèi)等守護
山陵○又奏準
孝陵四時大饗由
皇陵禮部設祝版香帛於龍亭校尉舁亭前列御仗恭
送至
陵凡執(zhí)御仗校尉皆乘驛馬所用米麺油蜜等項用驛車裝送每月朔望所供果品盛於黃盒酒尊盛於黃架前列御仗校尉舁送至
陵○是年議準改建
福陵
昭陵明樓寶城
地宮修理完竣前期一日各遣大臣一人以奉安祗告讀文致祭一如大饗禮是日焚楮帛五千祭酒三
爵奉安
地宮禮成祭酒三爵
隆恩殿內安奉
神牌及神龕寶牀衾褥帷幔楎椸均照
太廟成式制造○又題準謁
陵禮凡有事往
盛京者三品以上官於
福陵
昭陵羅城門外行禮若遇致祭日二品以上官進城門
內隨守
陵官陪祭歸時行禮同○又定自分水嶺至鮎魚關寛?zhí)煊雕R蘭口副將營兵周圍安設十八處堆撥其風水內地看守四十二處堆撥系副將總管一同稽察如遇軍政之期所屬守備千把皆系副將考驗造冊申送總管翼領呈報兵部○三年奏準各
陵寢祭饗易豕為羊并酌定祭品○又議準謁
陵禮凡往東路經(jīng)由石門者王貝勒於
隆恩門外行三跪九叩禮守備直班官員啟
隆恩門貝子以下三品官以上行禮不啟門皆由奉祀禮部官引禮囘時不必進謁往湯泉者囘時準其進謁若遇祭饗日免行禮○又議準每歲清明於各
陵上土十有三擔承祭官總管掌關防官率官兵共十
有三人升
寶頂上土豫於界外取土貯各
陵垣外潔凈處候用○七年於
福陵
昭陵
孝陵各建立
圣德神功碑恭紀
列祖功德昭垂萬世○八年議準
福陵
昭陵停止宗室覺羅居住
四陵每年四時大祭遣多羅貝勒以下奉國將軍并覺
羅男以上前往致祭○又議準
盛京
三陵每年四時祭祀令奉天將軍副都統(tǒng)侍郎致祭每
祭豫期將職名開列具題
孝陵照見定例仍奏遣王公前往國有大慶祗告各陵將和碩親王以下鎮(zhèn)國將軍并文武一品大臣以
上奏遣前往○九年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率
孝誠仁皇后詣
孝陵先期欽天監(jiān)擇吉日禮部具題內閣撰祝文祭文太常寺辦告祭品物宗人府題請扈從王以下宗室覺羅等官各部院題請扈從堂上官科道官各一人各部院酌委官屬兵部題請扈蹕官軍額數(shù)鑾儀衛(wèi)備隨行儀仗戶部給扈蹕官軍行糧工部修理橋梁道路光祿寺豫辦
御膳供具教坊司設導迎樂
圣駕啟鑾前一日
圣祖仁皇帝躬詣
太廟行祗告禮不設鹵簿啟鑾日設騎駕鹵簿不作樂午門鳴鐘在京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於午門外分翼跪送時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
孝誠仁皇后均由
午門出
長安左門
圣駕經(jīng)由通州三河薊州等處地方文武官咸常服於
道右百步外跪迎次日
駕發(fā)仍跪道右恭送其迎送各官吏部奏請朝見將至孝陵守
陵官員不直班者於興龍口之外道右跪迎至日行謁陵禮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
孝誠仁皇后公主等先行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參領侍衛(wèi)等官隨後行進昌瑞山紅門
太皇太后駕入
隆恩門至
明樓階前降輿
仁憲皇太后駕入
隆恩門至
隆恩殿階東南降輿
孝誠仁皇后至
隆恩門內燎鑪旁降輿公主等至
隆恩門外階下下車馬扈從婦女至三洞橋迤南下
車馬
太皇太后於方城上東旁坐祭酒舉哀
仁憲皇太后率
孝誠仁皇后曁公主等於
明樓前正中行六肅三跪三拜禮隨舉哀祭酒時行三
拜禮畢奉
太皇太后陞輿
還行宮
圣祖仁皇帝至下馬石牌降騎王以下各官均在五洞
橋迤北下馬恭謁行禮出乘騎還
行宮次日於
隆恩殿行大饗禮又次日於
寶城前設黃幄行焚楮帛讀文致祭禮恭奉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率
孝誠仁皇后公主等先行至
寶城前太常官讀祭文
圣祖仁皇帝祭酒行禮王以下各官於
陵寢門外均隨行禮如儀禮成
圣祖仁皇帝御行宮守
陵官員行朝見禮
圣駕囘鑾設儀仗作樂經(jīng)過地方文武官咸朝服跪道
右迎送至
行宮行朝見禮至京日
圣祖仁皇帝親詣
太廟祗告畢
還宮
午門鳴鐘不隨從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於午門外齊集跪迎候
圣駕還宮各退越二日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設鹵簿大駕王以下文武各官
咸朝服進表慶賀○十年八月
圣祖仁皇帝恭謁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
圣祖仁皇帝躬詣
太廟行祗告禮次日
啟鑾設騎駕鹵簿不作樂
午門鳴鐘不隨從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於午門外分翼齊集跪送王以下大臣出城恭送隨從王以下宗室覺羅官各部院官扈從官軍及各執(zhí)事人員由各該衙門具題
圣駕經(jīng)過地方文武各官咸常服於道右百步外跪迎次日亦於道右跪送其迎送各官由鴻臚寺題請朝見至
陵鴻臚寺豫行題請令守
陵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常服於道右跪迎至日恭謁
福陵行禮次日恭謁
昭陵行禮畢
圣駕還行宮次日恭詣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饗禮又次日於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設黃幄焚楮帛行讀文致祭禮【因寶城
前不能容設黃幄】禮成
還宮先期鴻臚寺題請守
陵官員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朝服於
崇政殿前序立行三跪九叩禮又令守
陵官員
盛京官員并老疾休致候補官員咸朝服於大清門兩旁分翼齊集設騎駕鹵簿於
大清門前
圣祖仁皇帝御門陞座作樂
賜燕頒賞畢各官均行三跪九叩禮次頒賞守
陵官軍
盛京官軍及老疾辭退官軍等畢
圣駕還行宮遣王暨內大臣前詣
永陵致祭如儀其祭
福陵
昭陵時
諸妃園寢亦照常致祭頴親王克勤郡王功臣直義公費英東弘毅公額宜都武勲王揚古利忠義公圖爾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圣祖仁皇帝囘鑾時率王以下各官恭詣
福陵
昭陵行告辭禮是日不啟正門
圣祖仁皇帝進旁門下馬諸王於旁門外下馬各官於
紅柱前下馬
圣駕囘鑾設儀仗作樂經(jīng)過地方官咸朝服跪迎圣祖仁皇帝往返均詣
孝陵祭酒行禮至京日恭詣
太廟行祗告禮畢
還宮
午門鳴鐘不隨從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於午門外跪迎候
圣駕還宮各退次日王以下文武各官進表慶賀○十
五年題準每月朔望
皇陵奉祀官點香燭行三跪九叩禮
萬壽圣節(jié)行禮同○又議準
孝陵祭品內不用豕
陵寢供獻酌定用五十盤【個六十五盤】凡每年清明孟秋望
冬至歲暮
陵寢各遣官一人陳太牢俎豆上香奠帛獻爵讀文致
祭遣官由宗人府具題三月十八日
萬壽圣節(jié)及十月朔
陵寢獻酒果不讀祝奠帛遣守
陵官上香行禮各
陵寢忌辰行禮同以上由太常寺具題每月朔望陵寢各獻羊一果實十二盤守
陵官上香行禮○十五年定忌辰祭
陵均令奉祀官行三跪九叩禮○十七年奉
旨
孝陵應用黃蠟改用白蠟○二十年營建
陵寢告成自沙河鞏華城
殯宮奉移
孝誠仁皇后梓宮
孝昭仁皇后梓宮於三月初八日同安葬
寶城地宮稱
皇后陵寢設守
陵官員兵丁內府各執(zhí)事男婦及牛羊吏置莊園凡四
時大饗及朔望奠獻行禮皆與
孝陵同○是年建
妃園寢設守衛(wèi)官兵內府執(zhí)事人等○二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躬詣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凡隨從王以下文武各官及官軍均由各該
衙門具題恭候
欽命隨往
圣駕啟行前一日祗告
奉先殿往返經(jīng)由州縣守土官迎送至
盛京守
陵官員暨
盛京官員恭迎均如儀至日恭謁
福陵
昭陵并諏日行大饗禮次日行焚楮帛讀文致祭禮儀
均與康熙十年同
壽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園寢
圣祖仁皇帝親詣祭酒
康惠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頴親王克勤郡王功臣費英東額宜都揚古利圖爾格墓遣大臣讀文致祭貝勒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東京莊親王篤義剛果貝勒墓亦遣大臣往奠○祭饗
福陵
昭陵禮成
圣祖仁皇帝恭詣
興京展謁
永陵親王以下一等侍衛(wèi)三品官以上咸素服隨行禮圣祖仁皇帝由左門入至臺階下拜位行謁見禮其次
日行大饗禮儀與
福陵
昭陵禮同
永陵內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遣大臣於
殿外兩旁設筵致祭禮成賞賚
永陵居住官員兵丁各有差次詣黑龍江地方望祭長白山率諸王百官行禮禮成
圣祖仁皇帝還
盛京詣
福陵
昭陵祭酒囘鑾往返均詣
孝陵祭酒
圣駕囘京日
午門鳴鐘不隨從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於午門外跪迎是日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表賀奉
旨停止○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恪遵
孝莊文皇后遺命於遵化州
昌瑞山
孝陵之東南建造
饗殿後殿於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
安奉
太皇太后梓宮於後殿稱
暫安奉殿設奉祀禮部內務府郎中尚茶尚膳等官暨旗員兵丁執(zhí)事男婦四時大饗及朔望奠獻行禮皆與
孝陵同○二十八年奉移
孝懿仁皇后梓宮安葬於
皇后陵寢
寶城地宮○三十六年
諭
暫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旣近嗣後凡忌辰致祭著照四時大饗禮行欽此○三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奉
仁憲皇太后詣
興京謁
永陵自薩爾滸地方由琉璃河
駐蹕
福陵東謁
福陵次謁
昭陵翼日致祭
福陵
昭陵
親臨勲臣揚古利費英東額宜都墓祭酒
賜守
陵官兵燕
囘鑾入山海關謁
暫安奉殿謁
孝陵次至
仁孝皇后陵寢禮成奉
仁憲皇太后還京師○四十五年議準
皇陵祭祀關系重大嗣後守
陵郎中員外凡遇出差必各留一人在署辦事○四十
八年奏準二月二十六日清明祭
皇后陵寢是日值
孝昭皇后忌辰例應致祭察從前并無二祭相值之日且忌辰無祭文今或將忌辰先行前一日致祭或二祭并於一日致祭具奏奉
旨著前期一日致祭○五十七年奉移
孝惠章皇后梓宮安葬於
孝陵之東
寶城地宮稱
孝東陵并擇吉安葬
諸妃及諸宮人於各墓設奉祀禮部工部內務府等官暨旗員兵丁執(zhí)事男婦如制
隆恩殿中寢室奉安
孝惠章皇后神位左室奉安
悼妃
恭靖妃
恪妃
端順妃神位右室奉安
貞妃
淑惠妃
寧慤妃神位均南向
明樓上懸
孝東陵牌匾歲以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歲暮行大饗
禮是日奉
孝惠章皇后神位居中南向
四妃神位居左西向
三妃神位居右東向奠獻行禮皆與
孝陵同
諸妃奠獻咸用內監(jiān)○六十年
圣祖仁皇帝以在位六十年躬祭
孝陵分遣
皇子祭告各
陵
盛京
祖陵遣
世宗憲皇帝率
皇子
皇孫詣
盛京
世宗憲皇帝祭
福陵
皇子祭
昭陵
皇孫祭
永陵
圣祖仁皇帝至
東陵日躬詣
暫安奉殿
孝陵
孝東陵展謁祭酒行禮如儀次日行大饗禮
圣祖仁皇帝躬祭
孝陵分遣
皇子祭各
陵一如時饗儀○六十一年十二月
諭朕念
皇考陵寢如照定例止令總管關防守護朕心實屬不忍將朕諸弟內一人封以王爵兄弟之子內二人封以公爵永代朕身守護外以大學士一人尚書二人侍郎二人領侍衛(wèi)內大臣一人內務府總管一人副都統(tǒng)二人散秩大臣二人乾清門侍衛(wèi)四人御前侍衛(wèi)四人侍衛(wèi)四十人前往守護伊等有闕停補○又定凡駐守官員等令大學士總理事務侍衛(wèi)令領侍衛(wèi)內大臣內務府人員及內監(jiān)等令內務府總管各管理前郎中舊用關防繳部將關防內增入
景陵字様○雍正元年議準
皇陵一應守衛(wèi)稽察等事宜各有專責分明各行管轄
今馬蘭口副將既經(jīng)遵
旨改為總兵官其所屬緑營官兵系看守
陵寢風水設立應??偣芄茌犓冕崛哉张f例守衛(wèi)陵寢
妃園寢大門三庫二處城門及收存冊籍庫并每次祭杞服役等事仍令總管管轄外其風水內地看守四十二處堆撥并自分水嶺至鮎魚關寛?zhí)煊車鷱e察十八處堆撥等事令總兵官稽察如遇軍政之年所屬各員由該總兵官親身詳加考驗呈報兵部○是年內閣交出
御書
景陵碑文二道
明樓
殿門牌匾三件奉
旨不用鉤摹即以此刋刻欽此遵
旨議準竢工部鐫刻完工交欽天監(jiān)選擇吉日先期祗
告
圣祖仁皇帝幾筵屆期禮部堂官一人行禮恭懸牌匾
○是年六月遵
圣祖仁皇帝遺
旨以
敬敏皇貴妃從葬
景陵寶城地宮○九月初一日奉移
圣祖仁皇帝梓宮安葬於
昌瑞山
景陵寶城地宮
孝恭仁皇后同日祔葬○又題準
隆恩殿中一間寢室奉安
圣祖仁皇帝神位居中
孝誠仁皇后神位居左
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
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
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奉安
敬敏皇貴妃神位於右一間均南向
明樓上懸
景陵牌匾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歲暮行大饗禮是日
恭請
帝
后神位南向
敬敏皇貴妃神位東向奠獻行禮皆與
孝陵禮同○二年清明節(jié)
世宗憲皇帝躬詣
景陵至日恭謁
暫安奉殿祭酒行禮如儀以次恭謁
孝陵
孝東陵畢恭謁
景陵特降
諭旨凡屬
圣祖仁皇帝諸
皇子
皇孫及當日親近大臣官員皆得進至
明樓前行禮舉哀○清明日行上土禮是日
景陵內務府總管荷土禮部太常寺堂官二人恭導世宗憲皇帝至
明樓
親著黃布護履
躬荷土擔親王二人前後奉筐由左旁磴道升至石柵
闌
世宗憲皇帝膝行至
寶頂跪上土畢匍匐退行至
明樓除護履禮部太常寺堂官恭導
世宗憲皇帝詣
隆恩殿行大饗禮成由
隆恩殿東階降入
陵寢門至
寶城前舉哀畢
囘鑾○三年十二月初十日恭奉
孝莊文皇后梓宮安葬
昭西陵寶城地宮○是年建
景陵
圣德神功碑遣大學士工部欽天監(jiān)堂官相度立碑方
位奉
旨
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跡似小
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shù)甚多一碑不能盡載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漢文其碑若比
世祖章皇帝碑亭寛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寛必不可加高爾等詳議務期合宜欽此遵
旨議準照依
孝陵碑亭式様建立二碑詳加相度方位繪圖進呈御覧鐫刻告成擇吉建立○四年
諭
皇考圣祖仁皇帝三年大禮已滿朕追念罔極深恩欲於
皇考忌辰每歲遵照三年內祭禮舉行朕終身永慕豈三年祭禮所能限況億萬臣民感戴
皇考深仁厚澤自古帝王罕能比并一切禮儀亦非定制所得拘也朕舉行此禮自展思慕誠切之衷至與舊制合否皆不遑計此禮亦惟朕躬特行於我
皇考後世子孫不必奉為成例應行禮儀該部議奏欽
此遵
旨議準每年
圣祖仁皇帝忌辰照周年祭祀例其內務府禮部工部太常寺光祿寺及有執(zhí)事各該衙門先期奏請遣堂官前往屆期於在京王公大臣內或
陵寢王公大臣內恭候
欽命一人主祭在京王公各官三分之一遣往陪祭永遠遵行○八年奏準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適逢冬至請於十一日照周年禮致
祭○十三年十月
諭據(jù)禮部以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或照
陵寢忌辰祭祀禮致祭或照四時大饗禮致祭之處具
奏朕思
皇考誠孝純篤哀慕無窮三年之後每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於
景陵祭祀之禮特加隆備并降
諭旨謂此禮惟朕躬特行之於
皇考後世子孫不得奉為成例但朕仰體
皇考孝思於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祭祀之禮意欲仍照舊例舉行至於率親率祖理本同原孝饗明禋不容或異嗣後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應否遵照致祭
景陵之禮一體舉行以展報本追遠之意王大臣會同
禮部定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饗祀固在備物而典禮尤貴酌中謹按各
陵寢四時大祭牲用太牢獻帛爵讀祝文致祭於隆恩殿具朝服行禮從前
圣祖仁皇帝於
孝莊文皇后忌辰此禮行之最久原與各
陵忌辰祭祀之禮不同至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致祭
景陵乃奉
大行皇帝諭旨於定例外仍照周年禮致祭是以又有不得奉為成例之
旨謹詳酌典禮今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忌辰應照
陵寢四時大祭用太牢獻帛爵讀祝文遣官承祭其承祭官暨執(zhí)事官照例具朝服行禮陪祀大臣官員停其由京遣往在
陵官員咸令陪祀祝文交翰林院撰擬進
呈永遠遵行嗣後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皆照
陵寢四時大饗禮舉行○乾隆元年奏準
列祖
列后忌辰定為大祭增設莊頭二名共給地二十一頃增設園頭一名給地二頃八十八畝○是年封太平峪為
永寧山從祀
方澤○是年奏準特遣宗室將軍六人往駐
盛京給以田廬永遠承祭
三陵○又奏準
景陵妃園寢饗殿前增設抱廈大門外兩廂各增二間
○又奏準奉祀
泰陵禮部設於易州之北隔以易水恐夏秋水盛有礙祭典請以祝版房并應用乳牛圈移建於夏莊之左○二年奉
世宗憲皇帝梓宮安葬於易州
永寧山
泰陵寶城地宮
孝敬憲皇后同日合葬
敦肅皇貴妃從葬
御書
明樓殿門牌匾暨碑文二道均由工部鐫刻彩飾鐫成
之日先期祭告擇吉恭懸○又題準
隆恩殿中寢室奉安
世宗憲皇帝神位居左
孝敬憲皇后神位居右奉安
敦肅皇貴妃神位於右一間均南向
明樓上懸
泰陵牌匾每年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歲暮行大饗禮
是日恭請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神位南向
敦肅皇貴妃神位東向奠獻行禮皆與
景陵禮同○又定守
陵人員貝勒二人公一人大臣官員十人侍衛(wèi)十人皆奉旨除往其奉祀禮部工部內府官暨守衛(wèi)官兵內監(jiān)
執(zhí)事男婦人役莊園均照
景陵例設立并鑄給關防○又奏準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相距甚近所設郎中等官無庸各立關防應將各
舊關防繳部別鑄給
孝陵奉祀禮部關防將各部院郎中暨
陵寢見在郎中選擬正陪引
見恭候
欽命一人掌管關防凡一切
陵寢事務令其會同各官辦理以馬蘭峪禮部衙門為辦事公所照各部院章程設立經(jīng)承二名每事立稾存案以期典禮畫一再
各陵寢贊禮讀祝等官禮儀殊不熟練應令掌關防郎中於祭祀閑暇時令其輪班來京赴太常寺演習竢一年後演習已熟停其來京每逢三六九日時加演習庶進退聲韻不至生疎再每年令太常寺堂官或於清明或於孟秋望前往
陵寢察看如有錯誤即將該員參處○又奏準遣大學
士工部堂官各一人建立
泰陵
圣德神功碑○又奏準凡恭遇
皇帝親詣行禮典儀官贊執(zhí)事官各共乃職贊引官贊就位至遣官行禮則典儀官贊排班就位未免參差應將贊排班就位贊進停止一如祭祀之儀行其元旦
萬夀圣節(jié)十月朔及忌辰之祭贊執(zhí)事官各共乃職并三獻爵均以贊引官一人兼贊與各祭不同應增設典儀官一人以昭畫一又每月朔望向皆
陵寢掌關防官承祭獻茶畢上香退至丹陛向上立竢三獻畢行三跪九叩禮退不贊亦無導引官今
各陵寢貝勒公王大臣輪流行禮恐儀節(jié)不齊應增贊禮郎二人導引仍不贊○又奏準清明
山陵增土因沿前明舊制俱負土十三擔往來二十余次似覺煩數(shù)且十三擔并無取義恭擬每年清明於各
陵皆增土一擔由西磴道升至石柵并為一筐但令承祭官一人敬謹奉筐而升祗跪上土於
寶頂仍由西磴道降庶踐履不致多人而保護鞏固之
意益昭誠敬○又議準
泰陵牛羊圈亦請移於夏莊○是年
諭朕自幼齡仰蒙
皇祖慈愛撫育宮中又命
太妃皇貴妃
太妃貴妃提攜看視
兩太妃仰體
皇祖圣心恩勤備極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妃千秋之後別建園寢令王大臣稽察舊例王大臣奏稱古有別建園寢之例今若舉行於典禮允協(xié)朕奏聞
皇太后欽奉
懿旨允行可傳諭該部於
景陵附近之處敬謹相度擇地營造其規(guī)制稍加展拓
以昭朕敬禮之意欽此○又奉
旨妃園寢朔望點香燭著內府官行禮○又
景陵妃園寢饗殿兩次間增造寢室牀龕并定
諸妃神位次序奉安
溫僖貴妃神位於中龕內居左
慧妃神位居右
惠妃神位次左
宜妃神位次右奉安
榮妃神位於西龕內居首次
平妃神位次
良妃神位次
宣妃神位四時大祭祝文內以次書○三年
駕詣
泰陵展謁行禮扈蹕王等至東旁山側紅柱下馬貝勒
以下去山稍遠下馬
駕至東廂南降輿禮部堂官恭導進
隆恩門左門
隆恩殿東旁入
陵寢門左門至
明樓前行禮祭酒舉哀如儀禮畢恭導由
陵寢左門出至東廂南乘輿還
行宮○次日清明
躬詣
泰陵親行上土禮畢於
隆恩殿行大饗禮○是年
躬詣
泰陵行禮儀與清明前一日展謁禮同○是日
皇太后率
皇后謁
泰陵
皇太后乘輿由
隆恩門入至
隆恩殿臺階東南隅降輿
皇后乘輿由
隆恩門入至燎鑪旁降輿扈從婦女於石橋旁下車
隨入
陵寢女官前導
皇太后
皇后由
隆恩殿東旁進
陵寢門左門至
明樓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興退立東旁女官進奠幾
於正中
皇太后詣正中跪三祭酒每祭行一拜禮
皇后隨行禮畢
皇太后
皇后西向舉哀禮畢女官恭導至降輿處乘輿還行營次日於方城
明樓前設黃幄行三周致祭禮
皇帝親詣祭酒行禮如儀【詳見周年禮】○是年議準端慧皇太子吉兆應稱
園寢饗殿五間及兩廡大門均覆緑瓦其塋地請委官於黃花山湯泉一帶地方敬謹相度○五年奏準恭進各
陵寢祝版由奉祀禮部敬謹送往止設前引官二人應
照在
京恭進祝版例用前引十人一例增設若本
陵寢贊禮郎筆帖式不敷即於各
陵官員補足以昭畫一○六年奏準恭按
永陵
福陵
昭陵四時大饗
福陵
昭陵忌辰祭饗均由
盛京禮部於往駐
盛京宗室將軍六人內按名擬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題
欽命承祭行禮
永陵每月朔望令掌關防官上香行禮
福陵
昭陵每月朔望由禮部輪委宗室將軍二人行禮如欽命後遇有事故無應補宗室將軍請於奉天將軍副都統(tǒng)侍郎內酌補行禮將職名送太常寺奏
聞其小祭酌補行禮大臣照常注冊○是年奉移成妃金棺於
景陵妃園寢安葬奉安
神位於饗殿東龕內居首○七年議準奉移端慧皇太子金棺於朱華山園寢設內副管領一人執(zhí)事人二十戶尚茶尚膳八人各行人役六名八旗防御八人【內以一人委署翼領】驍騎四十名【領催內以一人委署驍騎?!克臅r致祭照
妃園寢例設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每祭令
各陵奉祀禮部郎中或員外郎一人輪流前往監(jiān)禮○
八年奉移
慤惠皇貴妃金棺於
景陵之東稱
景陵皇貴妃園寢設內府員外郎一人禮部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看守驍騎校一人驍騎四十人尚茶三人尚膳四人執(zhí)事人十有五戶均歸入
景陵一例當差增設防御四人同
妃園寢防御八人共十有二人增設內監(jiān)四人皆於兩處輪流行走四時大祭及朔望之祭禮儀皆與
妃園寢同○又議準
盛京
三陵一例增設爵墊以備禮儀殿內應用白蠟祝案應
設羊角鐙一以昭畫一○又奏準
三陵殿內陳設鑪缾五供及香合朝鐙應一式制造祭祀所用帷幕改用黃段以肅觀瞻○又覆準
皇帝躬祭
永陵殿宇雖覺稍狹惟奠帛爵宜照康熙三十七年之
例停止拜褥亦照例鋪設
殿外其降
神之初應請
皇帝躬親上香以展誠孝以達馨聞再按舊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狹窄原有跪獻帛畢擇隙地行三
拜之例似與典禮未協(xié)恭按
各陵隆恩殿大祀禮儀原與
太廟禮同會典開載
躬饗
太廟均系獻帛官跪獻帛三叩獻爵官立獻畢各退是太廟帛爵并未載有親獻禮儀此次
躬謁
祖陵請遵照
太廟親祭典禮并請載入儀注於祭祀前期進
呈○是年八月
車駕躬謁
盛京
祖陵先期各衙門奏除扈從王公大臣官員先期一日親詣
奉先殿祗告啓
駕日陳騎駕鹵簿
午門鳴鐘在京不隨從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於
午門外跪送扈從王以下文武官皆隨行
車駕經(jīng)過沿涂文武官各常服於道右跪迎如儀駕至
興京
盛京文武官咸朝服至前涂跪迎朝鮮國王遣使臣表請
起居
躬謁
永陵儀與康熙二十一年禮同次日行大饗禮如儀禮
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內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
近之覺羅等祖塋皆遣官往奠
駕至
盛京恭謁
福陵儀與康熙十年禮同次日行大饗禮成即往謁昭陵儀與謁
福陵同是日
駐蹕行宮次日行大饗禮如儀其
福陵
昭陵之
壽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園寢各遣官致祭○是年奉
皇太后謁
陵儀與康熙三十七年禮同
躬謁
祖陵禮成擇日
親臨功臣之墓奉
旨朕親奠克勤郡王等園寢據(jù)禮部援引
皇祖圣祖親奠功臣墳墓之例隨駕之皇子王等皆隨行禮此次隨駕之皇子王貝勒等應隨行禮具奏朕已降旨依議竊思從前隨駕之皇子王等皆系
皇祖子孫是以均隨行禮此次隨行之王貝勒內有朕之叔輩或朕之兄弟輩非從前隨駕之皇子王等可比每祭酒時亦隨行禮似屬未便朕親臨祭酒功臣即為榮寵之至克勤王園寢王貝勒等仍隨往功臣揚古利等墳墓不必隨往此後朕之子孫若隨來朕降旨遵行再蒙古王額駙王大臣墳墓皆不必隨往著令禮部記載欽此是日
親臨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宜都之墓各祭酒三爵乂親王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翼日禮部奏請遣官望祭
長白山
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及
遼太祖陵禮成
囘鑾沿涂官員咸朝服跪候迎送
駕至京
午門鳴鐘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跪迎
駕還宮羣臣遙跪恭迎
皇太后還宮衆(zhòng)皆退次日
皇帝親詣
奉先殿祗告如前儀越二日禮部奏請行慶賀禮儀與三大節(jié)朝賀同○又奏準嗣後太常寺堂官前往
陵寢稽察贊禮讀祝等官請會同
陵寢總理事務大臣一同稽察○九年奉移
順懿密妃金棺於
景陵妃園寢安葬奉安
神位於饗殿東龕內在
成妃神位之次○十七年奉移
孝賢皇后梓宮奉安於
昌瑞山勝水峪
寶城地宮稱
孝賢皇后陵寢
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同日安葬設奉祀禮部工部內務府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等官暨守衛(wèi)官兵執(zhí)事男婦均如制一切工程事務歸并石門工部辦理其忌辰四時大饗及朔望祭儀均與
各陵禮同○是年設立
孝賢皇后陵寢暨
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祭饗增給莊頭地七頃七十畝園頭地二頃一十五畝○十九年奉移
純裕勤妃金棺於
景陵妃園寢安葬奉安
神位於饗殿東龕內在
順懿密妃神位之次○是年
駕詣
盛京恭謁
祖陵先至吉林
親望祭
長白山畢詣
興京謁
永陵次日行大饗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
暨附近之覺羅等祖塋
駕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皆於次日行大饗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致祭
福陵
昭陵之
壽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園寢禮儀皆與八年同
皇太后率
皇后恭謁
三陵行禮并如八年儀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揚
古利費英東額宜都墓
親祭
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遣官祭
遼太祖陵禮成
囘鑾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跪迎越二日禮部照
八年之例奏請
御太和殿行慶賀禮○是年議準展謁
祖陵之日
皇帝素服行禮大祭日
皇帝禮服陪祀及執(zhí)事大臣官員咸朝服○又奏準
福陵
昭陵恭請祝版應用前引官十人如禮部官不敷即移
取將軍衙門武弁其四時大祭
永陵啓運殿稍狹請將祝案設於檐下○二十年平定
準噶爾遣
皇子王等祗告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
泰陵并告祭
孝賢皇后陵寢○又遣
皇子祗告
永陵
福陵
昭陵祭儀皆與康熙六十年同○二十二年奉移
定妃金棺於
景陵妃園寢安葬奉安
神位於饗殿東龕內在
純裕勤妃之次○是年奉移
淑嘉皇貴妃金棺於
孝賢皇后陵寢安葬奉安
神位於饗殿西龕內
哲憫皇貴妃之次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