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八十三
禮部
祠祭清吏司
中祀三
一饗
先農壇順治十一年定歲仲春亥日
皇帝躬行耕耤禮先期戶部禮部堂官偕順天府尹
進耕耤耒耜及穜稑種屆期親饗
先農之神行三獻禮飲福受胙禮成乃
躬耕耤田○十二年題準每年春二月致祭
先農遣順天府尹行禮大興宛平二縣官陪祀○康
熙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禮親饗
先農壇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一應禮儀與順治十一年同○雍正元年奉旨明歲先農壇耕耤之禮朕理當親行凡一應修理之處即行豫備○二年二月
世宗憲皇帝行耕耤禮親饗
先農壇禮儀與康熙十一年同○三年奉
旨今歲朕仍親耕耤田是年致祭
先農禮儀與二年同○四年奉
旨朕今歲親耕耤田著禮部豫備是年致祭
先農禮儀與三年同以後每年耕耤
親祭禮儀皆同○七年
諭明年祭
先農壇朕詣
太歲殿上香不必請
神牌欽此○乾隆四年議準
先農壇飲福受胙禮照
日壇
月壇之例不必別設拜褥光祿寺堂官恭奉至行禮
處
皇帝跪受其
帝王廟飲福受胙禮同○五年禮部以三月初十日屆耕耤之期正值閏歲春寒奏請遣官致祭
先農其耕耤之禮令順天府尹照直省督撫例辦理
奉
旨致祭
先農壇著遣親王恭代行禮余依議欽此○八年諭向來
先農壇親祭始用中和韶樂遣官則同小祀之例不用中和韶樂按
日
月壇中祀雖遣官仍用中和韶樂惟不飲福受胙朕思國家之大事在農
先農壇在中祀之列此次遣親王恭代即著照日
月壇之例用中和韶樂永著為令欽此
一直省祭
先農壇雍正四年覆準奉天府尹直省督撫及所屬府州縣衛(wèi)各於所治地方擇潔凈之地設立
先農壇及耤田自雍正五年為始每歲仲春亥日各
率所屬官以及耆老農夫致祭
先農之神照九卿耕耤行九推之禮其設立
先農壇并致祭
先農皆動支正項錢糧用過數目各該地方官報明戶部察核其耤田內所收米粟敬謹收貯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將各處設立耤田畝數令該撫報明戶部存案○又議準由部每年於十月初一日
頒時憲書之後豫擇次年
耕耤吉期奏
聞行文奉天府尹直省督撫轉飭所屬同日祭先農禮成行耕耤禮仍將遵行日期奏
聞○五年議準按春秋文義云
先農壇高四尺二寸方廣五丈其各省壇制應高二
尺一寸廣二丈五尺直省
先農神牌典制均照
京城式樣恭造各於耤田後建
先農壇壇後酌建正房三間配房各一間正房中間
奉
先農神牌東間存貯祭器農具西間收貯耤田米谷配房東間置辦祭器西間令看守農民居住壇之外周圍筑土為墻啟門南向○又題準祭祀陳設供品照各省祭
社稷之禮用羊一豕一帛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四豆四主祭陪祭各官均於前期致齋二日祭日具朝服齊集
先農壇行禮如祭
社稷之儀○十三年覆準直省致祭
先農大小武職官應與文職官一同與祭俾知耕耤鉅典○又覆準吉林黑龍江二處將軍皆有民社之任應照直省督撫府州縣衛(wèi)之制建
先農壇致祭命該將軍每歲舉行以重農事
一饗
先蠶乾隆元年議準於安定門外北郊建立
先蠶祠遣太常卿一人祭以少牢○七年建
先蠶壇於
西苑之東北隅恭饗
先蠶之神○又議準每年季春之月
皇后親饗
先蠶由禮部豫劄欽天監(jiān)選擇三月吉巳日致祭具
題請
旨
皇后親蠶先期致齋二日恭設齋戒牌銅人於交泰殿屇期以太牢饗
先蠶之神不讀祝文行三獻禮飲福受胙并與皇帝親饗
先農禮同
妃
嬪公主福晉以下文武三品大臣命婦以上咸致齋陪祭女官執(zhí)事者典儀一人贊引二人傳贊三人奉香盤一人奠帛一人獻爵一人奉福酒接福酒各一人奉福胙接福胙各一人【以上皆各備一】人前引十人相儀二人補闕八人諸執(zhí)事有遺闕者補之均於宮人內選充如不敷用於內府及八旗命婦能國語者充之均由內務府遴選具奏宮殿監(jiān)督領侍先期選委內監(jiān)演禮其應用祭品及饗
先蠶樂章均由各該衙門敬謹辦理并於內監(jiān)中置蠶宮令一人丞一人專司蠶壇繭館諸務○十一年
諭部議皇后親蠶典禮於不親祭之年照舊制遣太常寺堂官致祭朕思從前建立蠶祠未議皇后親蠶之禮是以照祭祀例遣官今既舉行皇后親蠶典禮若遇不親祭之年自應遣妃一人恭代以昭誠敬為是所有行禮位次及酌定一應儀注大學士會同各該衙門妥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嗣後每年
后親蠶或遣
妃恭代禮部照例兩請具題如遇遣
妃恭代之年著內務府請
旨其遣
妃致祭前期齋戒二日不進銅人行禮位次照
先農壇遣官恭代之例公主福晉命婦仍陪祀如儀
○十四年
諭皇后親蠶典禮經朕降旨若遇不親祭之年遣妃一人恭代前因內閣禮部會議冊立皇貴妃禮儀一疏復經降旨冊封典禮於本年三月後舉行其親蠶禮竢正位中宮後該部照例奏請今據禮部奏稱本年三月內先蠶祭期請照例遣妃致祭此於禮意未協(xié)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則妃可承命行事皇貴妃未經正位中宮則親祭之禮尚不當舉行何得遣妃恭代應照皇帝不親耕耤遣官致祭
先農之例於內務府堂官或禮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內酌遣一人致祭方足以明等威而昭儀制欽此○是年遣內務府堂官行禮上香由西階升降一應執(zhí)事均用太常官○十五年具奏十六年季春吉巳宜饗
先蠶值
車駕南廵尚未
囘鑾擬遵照
皇后不行親祭之年請遣
妃一人恭代行禮奉
旨皇后行禮後再遣妃恭代行禮欽此○十六年遣內務府堂官行禮一應禮儀與十四年同
中祀四
一祈禱
天神
地只順治初年定為
天神壇於
正陽門外
先農壇之南南向壇北立青白石龕四均刻云形為云師
雨師
風伯
雷師位為
地只壇於
天神壇之西北向壇南立青白石龕五刻山形者三
為
五岳
五鎮(zhèn)
啓運山
積慶山
天柱山
隆業(yè)山位刻水形者二龕內四周鑿池注水為四海
四瀆位左設石龕二刻山水形各一為
京畿名山大川位右設石龕二刻山水形各一為天下名山大川位歲遇水旱則遣官祗告
云雨風雷之神
岳鎮(zhèn)陵山海瀆
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只祈禱有應則報祭均奉主於龕同日致祭○十六年停祭
積慶山○康熙二年封鳳臺山為
昌瑞山設位
地只壇○乾隆元年封泰寧山為
永寧山設位
地只壇與康熙二年同○二年奏準
天神
地只兩壇增修壇壝墻宇○七年奏準
神只壇增撰樂章所有應用樂器照例增設○九年
奏準
神只壇向未專設祭器樂器應增設以昭誠敬○十
七年奏準
神只壇本無專祀惟祈雨則祗告於壇而不奏樂自乾隆七年始增設樂章揆之一應因事祗告之禮均不作樂殊未畫一至甘雨沾足報祭告
壇僅用酒菓脯醢與祈告相同又與報祭之禮未稱請嗣後各壇告祭停止作樂至報祭時均應加籩豆牲牢即將
神只壇樂章用於報祭如此一轉移間則告祭之儀不致互異而報祭之典亦昭隆盛○十八年奏準凡祈雨之祭時當待澤孔殷蠲誠致禱與因事祗告之禮原有不同儀文自宜周備今奉
諭旨祭禮用樂以導和氣而格神只乃事神之禮與齋戒徹懸自致誠恪其義各異且樂足以宣通隂陽之氣祈雨致祭仍以用樂為是欽此嗣後遇祈雨祭告仍用樂章
一
時廵祭
山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東廵
躬祭
泰岳太常寺備祝版用白紙黃緣墨書祝版內不書
御名
東岳神位前陳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簠二簋二籩十豆十尊一爵三祝文由翰林院撰擬祝版香帛爵由太常寺齎往祭器祭品牲醴由守土官豫備祭日
行在鑾儀衛(wèi)設鹵簿詣廟不作樂還
行宮時作樂
圣祖仁皇帝御龍袍袞服內大臣侍衛(wèi)扈從如儀隨蹕王公官員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將以上咸蟒袍補服陪祭
圣駕至廟內二門降輿入中門詣拜位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禮上香奠帛獻爵讀祝致祭均如儀○又議準
圣駕至黃河應於
勅封顯佑通濟神廟遣官一人讀祝文致祭遣官由太常寺題請祝版用白紙黃緣墨書祝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備又奉
詔遣官徧祭
岳鎮(zhèn)海瀆之只以禮部太常寺筆帖式一人典守香帛祭文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各地方官豫備往祭官各給黃繖一御仗二龍旗二牌二○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東廵
躬祭
泰岳與二十三年禮同○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北征
駐蹕噶爾圖遣大學士致祭
山川風雨之神及出卡倫遣祭域外
山川之神并祭告
風雨之神
圣駕至克魯倫河遣祭
河神均與因事遣祭
岳瀆禮同○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西廵山陜所過
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
駐蹕保德州遣官致祭
黃河之神
圣駕至橫城復遣大學士致祭均與因事遣祭
河瀆禮同○四十二年
諭朕行幸山西經過地方有應祭岳瀆及歷代帝王陵寢豫行議奏欽此遵
旨行文直隸山西將應祭之
岳瀆及
帝王陵寢相距
御路遠近稽考確實咨部定議具奏奉
旨在三十里內者奏聞遣官致祭欽此○是年
圣祖仁皇帝西廵至潼關遣官致祭
西岳華山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祭品
由地方官豫備祭儀照因事遣祭
方岳之禮○乾隆十二年議準
鑾輿廵幸山東
泰山靈岳近在魯邦宜崇報饗古者回名山以升中
原有燔柴之禮
圣祖仁皇帝因儀文度數書闕有間後世議封禪者尤
多傅會不經
特允廷議照祀五岳禮致祭今
車駕東廵致祭
泰山應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舉行惟是致祭方岳向未用樂謹按周禮大司樂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是山川之祭自古用樂今
特舉盛典秩於
岱宗請仿古用樂樂章令樂部撰擬樂器樂生均由
樂部率往○又奏準在京遣官致祭
東岳廟用和聲署樂至祈雨報祀
地只則用中和韶樂五岳均屬地只應用中和韶樂
擬照
地只壇樂章宮譜增撰樂章并令太常協(xié)律郎率樂
生豫赴
岱廟先期演習○又奏準
東廵致祭
岱岳帛篚尊爵及登鉶簠簋籩豆等器令太常寺先期運往交該地方官敬謹收貯以備致祭之用○又奏準
岱廟大門內有二門一曰配天一曰仁安請於配天門內仁安門外設更衣大次○十三年
諭稽古廵狩翕河喬岳典禮攸隆朕茲親祀
孔廟有事於
泰山其四岳四瀆皆宜薦馨用申誠敬著該督就近遴委大員前往以崇秩祀欽此遵
旨議準祭文香帛交各該衙門備辦委筆帖式由京馳驛齎送各該督撫就近遴委大員致祭○是年
車駕東廵狩秩
岱宗至日先詣
岳廟入大門至配天門降輿贊引太常卿二人恭導皇帝入仁安門進殿中門至香案前立有司設拜褥
司香官跪進香
皇帝三上香畢就拜褥行一跪三拜禮興贊引官恭
導出殿至配天門陞輿還
行宮翼日致祭儀與康熙二十三年同○十四年議準
鑾輿廵省中州嵩高維岳禮宜展?所有饗祀中岳樂章禮神供帳及應需一應器物交樂部太常
寺遵照
東巡祭
岱宗之例先期敬謹辦理○又奏準
嵩岳廟門有五其四曰峻極門請於峻極門外設更
衣大次祭日并前一日
駕由中門入至峻極門外降輿○十五年奏準鑾輿廵幸中州在河陽及柳園口二處渡河經行輝縣百泉河衛(wèi)二水屬豫地經流川瀆在
車駕經行三十里以內屇時應循例遣官展?轉飭有司屆期於傍河相地設壇遣官祗行祭禮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備遣祭官照例將扈從之滿漢大臣職名開列具奏恭候
欽命○是年
鑾輿廵狩中州至
嵩岳日詣廟上香翼日致祭均與十三年祭
岱宗禮同○又奏準
皇帝於十三年東廵
東岳岱宗已
躬親展?今將南廵江浙經行山東應照常祭禮遣
官致祭
岱宗又黃河自入江南境經邳宿而東至小清口淮
水會之江流經揚鎮(zhèn)二府而東皆
鑾輿所必經古者天子廵狩致祭所過名山大川今車駕南廵由宿遷登舟逾淮揚抵浙江
河瀆
淮瀆
江瀆之只并宜致祭應行文該省督撫飭守土官於黃河江淮擇地設壇屇時遣官致祭再浙江海塘
皇帝親臨閲視又
會稽山為東南望鎮(zhèn)附近皆有專祠茲逢百神懷柔之會應一同遣祭如禮用昭盛典○又奏準
車駕南廵經由江浙每渡江河應遣官上香行禮奉旨朕親詣上香欽此○又奏準河瀆已於
車駕經渡處設壇遣祭至宿遷縣西堤有
勅封顯佑通濟昭靈効順神廟亦應遣官致祭 十
九年
車駕東廵吉林
親望祭
長白山照祭
嵩岳之禮周中和韶樂專撰樂章其樂生即用樂部
署史太常官員屇期先往
盛京會同該將軍將收貯樂器照應用數目送往致祭其香帛祝版祭器等項均由各衙門敬謹辦理○又奏準致祭
長白山向用紙牌請照
京師
地只神牌式造木牌鐫刻清漢字安奉殿內
皇帝親祭後即永遠祗奉每月朔望令該將軍副都
統(tǒng)一人上香行禮○又奏準
皇帝致祭
長白山畢乘舟渡松花江應照南廵渡江河之例遣
官上香行禮奉
旨朕親詣上香○又奏準吉林東門外有望祭北海之處為
鑾輅所必經應照例遣官致祭祭文祭品等項由部
行文各該處遵照辦理○又奏準
車駕東廵
親祭
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一應典禮均如祭
岳廟之儀惟不用樂
一因事遣祭
岳鎮(zhèn)海瀆順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親政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咨取宗人府內三院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鑾儀衛(wèi)滿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職名開列具題
欽命往祭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北海遣官一人東岳泰山東鎮(zhèn)沂山東海遣官一人西岳華山西鎮(zhèn)吳山江瀆遣官一人中岳嵩山淮瀆濟瀆遣官一人南岳衡山遣官一人北岳恒山中鎮(zhèn)霍山西海河瀆遣官一人南鎮(zhèn)會稽山南海遣官一人祭文由內三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用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十均行文各該地方官敬謹豫備欽天監(jiān)諏吉先期致齋一日屇期由兵部給付勘合禮部陳祭文香帛於
中和殿恭請
親閲遣行○康熙六年
圣祖仁皇帝親政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祭文香帛祭品均與順治八年同惟南鎮(zhèn)
南海分遣官各一人○十四年
冊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與六年同○十六年議準長白山乃
祖宗發(fā)祥重地照祭
岳鎮(zhèn)之禮封為
長白山之神遇有慶典遣祭
岳鎮(zhèn)亦應於黑龍江望祭與
北鎮(zhèn)共遣官一人犠牲器皿幄次等項令
盛京禮工二部備辦○二十年滇南蕩平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承祭官外各委禮部太常寺筆帖式一人典守香帛并各給黃繖一御仗二龍旗二牌二○二十七年
孝莊文皇后升祔
太廟禮成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與二十年同○三十二年陜西荒旱遣皇子祭
華岳儀與遣祭
岳鎮(zhèn)海瀆禮同○三十四年
畿輔災傷山西地震遣官祭
岳鎮(zhèn)海瀆與二十年同○三十六年平定朔漠遣官
致祭
岳鎮(zhèn)海瀆與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萬夀遣官祭
岳鎮(zhèn)海瀆祭文香帛陳設於
午門外禮部堂官敬閲畢安奉龍亭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筆帖式齎往余與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冊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祭文香帛陳
午門外禮部堂官敬閲授承祭官付筆帖式齎往余與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萬壽遣官祭
岳鎮(zhèn)海瀆
長白山與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廟禮成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與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遣官祭
岳鎮(zhèn)海瀆
長白山陳祭文香帛於
中和殿
親閲遣行○雍正五年議準黃河澄清具見
河神福佑應照例開列四品以上堂官職名具奏恭候
欽命二人分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兩縣
河神廟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各該地方官備辦祭文香帛恭候
親閲遣行○六年
諭黃運兩河工程告竣應行致祭著禮部定議具奏欽
此遵
旨議準清河武陟二處河神廟應令總河副總河分往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備辦祭文香帛恭候
親閲遣禮部筆帖式敬謹齎往○七年以山東河南黃河水勢化險為平又江南河道安流無阻遣筆帖式齎祭文香帛交河道總督致祭
河神與六年同○是年議準
北鎮(zhèn)廟告成將
盛京將軍副都統(tǒng)侍郎奉天府尹與在
京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開列具奏恭候
欽命一人前往致祭一應祭儀均照祭
岳鎮(zhèn)之禮○八年議準遣祭清河武陟二處
河神祭文香帛均陳設
午門前禮部堂官敬閱付筆帖式齎往交與河道總督致祭與六年同○十一年
諭年來陜甘地方仰賴
河源之神默埀護佑雨陽應時民人樂業(yè)理宜致祭以答
神貺應行祭禮著該部速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移取四品堂官以上職名開列具奏恭候欽命一人前往河州口外神廟致祭其祭文香帛均照
例豫備陳
午門前禮部堂官敬閲授承祭官付筆帖式齎往祭品由守土官備辦○十二年題準黃運湖河均慶安瀾應遣筆帖式齎祭文香帛交河督於清河武陟兩處致祭
河神奉
旨河源之神亦著敬謹致祭欽此○十三年九月皇帝登極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
長白山陳設祭文香帛於
中和殿
駕陞殿閲畢遣行禮與康熙六十一年同○是年十月題河南祥符縣黃河所經之程家寨水勢危險旋得保護理應致祭照例於禮部陳設祭文香帛禮部堂官敬閲遣筆帖式齎往奉
旨朕親閲祭文香帛用展誠敬欽此○乾隆元年諭南北河工與浙江海塘關系國計民生最為緊要當朕即位元年咸慶安瀾理宜?修祀典以答
神貺應行禮儀該部議奏欽此遵
旨議準清河武陟海寧三處神河應照例令南河北河及浙江總督各前往致祭豫設黃案於禮部大堂陳祭文香帛禮部堂官敬閲行禮遣筆帖式三人齎往余禮與雍正八年同○是年議準永定河流安瀾應遣筆帖式齎祭文香帛交河道總督前往石景山致祭
河神儀與祭清河武陟海寧三處神祠同○三年
諭浙江海塘工程為杭嘉湖蘇松常鎮(zhèn)等七處民生之保障前因潮汐北徙沖激堪虞朕即位之初特簡大臣殫心區(qū)畫仰荷
神明默佑沙涂日廣沖激潛移工作易施塘根堅固理應恭祭
海神以昭靈貺所有應行禮儀著該部定議具奏欽
此遵
旨議準開列各部院滿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
職名恭候
欽命一人前往致祭一應禮儀均照祭
海瀆之例○四年
諭今年伏泛江南黃河水勢盛長倍於往時而堤工鞏固豫省夏月雨水過多沿河各工甚屬危險雖東省小有決口旋即堵筑完竣具徵
明神護佑之功二處
河神均當致祭應行禮儀著該部議奏欽此遵
旨議準令江南河南河道總督往清河武陟
河神廟致祭均照雍正八年致祭
河神之禮○十四年平定金川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
長白山照例於本部敬閲香帛授承祭官付筆帖式
齎往○十五年
冊立皇后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與十四年同○十六年恭逢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皇太后六十萬壽加上徽號遣官致祭
岳鎮(zhèn)海瀆與十五年同○二十年平定準噶爾遣官
致祭
岳鎮(zhèn)海瀆
長白山與十四年同
一
岳鎮(zhèn)海瀆所在地方有司歲以春秋仲月諏日致祭順治初年定祭東岳泰山於山東泰安州【今升為府】祭西岳華山於陜西華隂縣祭中岳嵩山於河南登封縣祭南岳衡山於湖廣衡山縣祭北岳恒山於直隸曲陽縣祭東鎮(zhèn)沂山於山東青州府祭西鎮(zhèn)吳山於陜西隴州祭中鎮(zhèn)霍山於山西霍州祭南鎮(zhèn)會稽山於浙江會稽縣祭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於遼東廣寧衛(wèi)【今升為縣】祭東海於山東萊州府望祭西海於山西蒲州【今升為府】祭南海於廣東廣州府望祭北海於河南濟源縣祭河瀆於山西蒲州祭江瀆於四川成都府祭淮瀆於河南唐縣祭濟瀆於河南濟源縣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豆各十尊一爵三○十七年議準改祭北岳恒山於山西渾源州○康熙十六年議準
長白山每年春秋二祭令寧古塔將軍遣官在黑龍
江地方設幄次望祭其
神牌祭品由
盛京禮工二部備辦○二十七年議準望祭北海改於混同江地方○又覆準混同江乃邊外地方并非奉天府屬州縣所轄其北海祭物地方官難以運送應照
長白山例
神牌由
盛京工部祭品由寧古塔將軍豫備香帛由太常寺移取送交
盛京禮部至讀文致祭例用地方官應令奉天府尹遣附近之開原縣知縣設立幄次
神位紙牌每歲春秋於祭
長白山後致祭
北海祭
長白山已備有器皿幄次則望祭
北海毋庸別備所有春秋二次祭祀一應祭品等項知照河南廵撫造具清冊送開原縣遵行○三十五年由海道運米
盛京以備振濟
特發(fā)帑金建
海神廟於大沽???/p>
勅封為大沽??谥窦牢挠珊擦衷鹤珨M香帛由太常寺豫備遣禮部司官前往致祭○三十九年江南安東縣??诓鹑リ@黃壩水勢流通
賜名大通口立廟崇祀○四十六年重修
北鎮(zhèn)廟告成飭有司歲以春秋致祭○四十七年重
修
南岳廟告成飭有司歲以春秋致祭○雍正二年
勅加四瀆封號江瀆曰涵和河瀆曰潤毓淮瀆曰通佑濟瀆曰永惠均遣官齎送祭文香帛交各該處督撫布政使就近致祭一次仍以時春秋展祀是年
勅封大沽??谥窦訌V惠二字立廟天津遣官齎祭
文香帛交該地方官致祭○八年
諭黃河澄清至六省之遙閲七旬之久史冊罕聞朕思江南河南等處皆有廟宇而河源相近之處祀典有闕亟宜舉行考河源發(fā)於崑侖地隔遙遠人稀境僻其流入內地之始則在秦省之西寧地方朕意欲於此地特建廟宇專祭
河源之神以答
神貺其如何度地建廟及一應典禮著九卿詳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於西寧河州口外建
河源神廟
勅封河源之神為開津廣濟佑國庇民昭應河源之神每年春秋令該地方官諏吉致祭○又覆準
淮瀆神祠告成飭有司歲以春秋致祭○十年覆準
浙江海寧縣
海神
勅封為寧民顯佑浙海之神令有司歲以春秋致祭又覆準每歲春秋致祭北海向因混同江系邊外地方并無州縣就近委開原縣前往致祭今新設之永吉州即系致祭地方應自雍正十一年春季為始每年春秋二祭改委永吉州知州致祭再祭品等項除寧古塔將軍應備祭品仍照舊就近轉發(fā)該州其由
盛京禮工二部應備
神牌祭品等項豫期咨送府尹衙門轉咨
盛京兵部付驛齎送該州收領致祭○又覆準每年春秋致祭
長白山皆由寧古塔將軍遣官於吉林之溫德亨山【今名祭山】望設幄次望祭誠恐偶遇風雨不能成禮應仿照宋明於壇側建設齋廳祭殿之意於溫德亨山望祭處為屋五間務使規(guī)制明敞與
長白山相望既不違望祭之義又足以避風雨庶祀事得盡其誠○十三年覆準春秋致祭
長白山以寧古塔將軍【今吉林將軍】主祭參領以上均一例齋戒陪祀○乾隆二年重修山西霍州
中鎮(zhèn)廟告成飭有司歲以春秋致祭○三年覆準東海神朝宗百谷聿昭靈爽應令該地方官歲以春
秋致祭○又議準天津縣大沽海口
海神廟應照浙江海寧縣致祭
海神之例每年春秋仲戊日令有司敬謹致祭○八
年議準
東鎮(zhèn)沂山神廟於乾隆五年奉
旨發(fā)帑重修春秋二祭應照例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籩豆尊爵悉如禮惟遣官祭告則用太牢○十二年議準奉天府屬永吉州知州裁汰改設理事同知歸吉林將軍管轄其望祭
長白山
北海事宜均令理事同知辦理
一直省祭祀
神只順治初年定直省府州縣咸建
神祗壇有司歲以春秋仲月致祭○雍正三年議準
直省府州縣
神只壇設
云雨風雷位於中設
山川位於左稱某府州縣境內山川之神設城隍位於右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中陳帛四左帛二右帛一各爵三共羊一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四豆四尊一承祭官先祭期致齋二日屆期朝服行禮儀與祭
社稷壇禮同○乾隆七年覆準直省祈禱雨澤各督撫轉飭所屬府州縣皆於孟夏擇日行常雩禮行禮之地即於各處舊設壇壝內致祭不必別立雩壇承祭各官先期齋戒其陳設禮儀均與祭
神只壇禮同
一直省
風雷諸祀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盤尊一爵三讀祝文行禮○雍正六年覆準洪澤湖口
風神廟
勅封為清和宣惠風伯之神遣禮部筆帖式一人齎祭文香帛交與河道總督致祭○十三年覆準廣東邊??たh建立
風神廟加
封為宣仁昭泰風伯之神令有司歲以春秋致祭
又覆準甘肅蘭州府西郭外雷神加
封為顯仁應瑞之神每年春秋致祭
一直省
山川諸祭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盤尊一爵三讀祝文行禮○順治三年題準封
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致祭祭文內院撰給遣官齎往祭品由地方官豫備○康熙十八年議準封
洞庭湖神遣禮部司官齎香帛前往讀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豫備○二十二年覆準遣官致祭永興縣
雞公山神廟內所奉
北極佑圣真君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備辦以禮部司官齎往仍令守土官春秋歲祀○三十七年以霸州新安縣等處屢被水災
特發(fā)帑金新開河道
賜名永定河
勅封永定河之神建廟立碑於蘆溝橋遣官齎香帛前往讀文致祭祭文碑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豫備○三十九年覆準
黃運河神加封昭靈効順四字○六十一年浙省修筑石塘於江海匯流尖山之麓建廟致祭
江海潮神○雍正二年
勅封四海龍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禮均遣官齎祭文香帛交該地方官致祭○是年
勅封洞庭湖神加涵元匯利四字立廟湖廣常德府遣官齎祭文香帛交該地方官致祭○又覆準
勅封云南各鹽井神為普潤龍王之神令該地方官立廟春秋致祭○三年覆準山東境內漳河濟漕利運
勅封臨清州河為
福漕漳河之神舘陶縣河為
惠濟漳河之神行文該撫飭各地方官恭設神牌歲以春秋致祭○又覆準河南百泉之上衛(wèi)源神祠通漕濟運應行文該撫恭設
神牌致祭一次春秋照例致祭○又覆準
青海水神於塞外嚴寒之候涌泉濟軍
勅封為靈顯青海之神行文該督委官前往致祭將滿漢蒙古三體字封號立碑勒石垂諸永久○五年覆準石景山渾河
龍神已
勅封為永定河神應令河道總督春秋致祭○六年覆
準河東鹽池
勅封為昭惠裕阜鹽池之神有司歲以春秋致祭○七
年覆準浙江寧波府鎮(zhèn)??h蛟門山
龍神加
封為涵元昭泰鎮(zhèn)海龍神有司歲以六月朔日致祭○
又覆準寧夏大渠正牐
龍神
勅封為寧渠普利龍王之神每歲守土官春秋致祭○八年覆準惠農昌潤二渠工程告竣寧夏寧朔二縣既各建龍王廟不便合祭應令兩縣各設
神牌書寧渠普利之神於每歲春秋仲月辰日照山川禮致祭○又覆準直隸滹沱河
勅封長源永濟滹沱河神飭守土官每年春秋致祭
九月覆準陜省
大清漢唐三渠相去不過一二十里均在寧朔縣地方三渠各有廟宇照惠農昌潤二渠之例各設寧渠普利
神牌每歲春秋二季三渠分祭其
大清渠廟適中應令寧朔縣承祭漢唐二渠臨時各委官往祭祭品祭期均與惠農昌潤二渠同其廟宇亦令增修以光祀典○又奏準
永定河神建新廟於石景山南龐邨告成匾額由內閣撰擬碑文由翰林院撰擬照祭
岳鎮(zhèn)海瀆之禮開列滿漢二品以下四品以上各部
院堂官
欽命一人往祭○十年覆準廣西桂林府興安縣?
河
海陽山神
勅封為安流襄績海陽山神有司歲以季秋九日致祭
○十一年議準
永定河神每歲春秋祭祀所需應於附近石景山之固安房山等縣入官地畝內酌撥八百畝以供祀典○十二年覆準山西介休縣有舊泉三新泉六復有井泉一建立
水神廟令有司春秋致祭○又覆準廣西郁林州以涌泉著異建立祠宇
勅封為昭德沛澤泉源之神有司歲以春秋致祭○乾
隆二年
諭洞庭湖神福佑一方君山神廟載在祀典其春秋祭品照湘江江神之例動用正項錢糧以昭禮敬欽此○十六年覆準
永定河神加
封為安流廣惠之神廟名惠濟經該督奏明盧溝橋舊有河神廟又石景山廟適符惠濟嘉名應毋庸別營新廟即將二處舊廟酌加修葺將新
頒封號於二廟各設
神牌廟工告竣之日頒發(fā)碑文勒石其盧溝橋廟於乾隆三年已
賜有永佑安瀾匾額今
御書畿輔安瀾匾額請竢刋刻告成懸於石景山惠濟廟內照例遣官致祭并歲飭有司春秋展祀勿替○二十二年覆準各省府州縣致祭境內
山川均以春秋仲月祭
社稷壇之戊日同祭
一祀
太歲順治元年定每年於正月初旬諏吉及十二月歲除大建於二十九日小建於二十八日遣官致祭
太歲之神為
殿於
先農壇東北正殿祀
太歲東廡為春秋月將西廡為夏冬月將○又定太歲神牌新正用黃紙墨書照年建干支書某干支太歲之神籠於牌上南向竢歲除祭畢同祝帛送燎
○康熙二十九年祈雨遣官致祭
太歲
天神
地只壇望祭
四海之神○雍正十年祈雨照康熙二十九年例舉
行○乾隆二年
諭天時亢旱已逾兼旬見在?誠祈禱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為憂惕
天神
地只壇應竭誠致祭著禮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禮具奏舉行欽此遵
旨議準謹按
云雨風雷之神為
天神
岳鎮(zhèn)海瀆陵山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神為
地只遇有旱潦間奉
旨遣官致祭案康熙二十九年祈雨奉
旨遣官致祭
太歲
天神
地只之神并於城外四面潔凈處所搭造席棚遣官
致祭
四海之神雍正十年遵
旨祈禱雨澤照康熙二十九年之例遣官致祭今天時
亢旱
圣心憂惕
命察典禮應照雍正十年之例遣官致祭
太歲
天神
地只再於城外四面潔凈處所搭造席棚遣官望祭四海之神令欽天監(jiān)選擇吉期遣官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祭品交太常寺備辦席棚交順天府辦理分遣大臣七人前期齋戒竭誠致祭○乾隆七年覆準孟夏常雩後不雨禱雨於
神只壇并遣官祈於
太歲○十六年覆準各
壇祀神均有上香之儀
太歲月將同屬
天神則升馨求陽不應與他祭異況偶逢祈雨致祭太歲儀注見載上香其春冬二祭應照
神只壇例交工部制造鑪鐙嗣後孟春歲除二祭遣官致祭行上香禮兩廡分獻太常官亦隨上香以昭畫一○十八年奏準
太歲暨
十二月神牌向安奉
先農壇神庫祭時請至殿內祭畢復還神庫每遇耕耤之時
皇帝饗
先農禮成至
太歲殿上香例不請
神牌至殿內但於拜殿行禮謹按
太歲壇有正殿兩廡與
天神
地只
先農有壇無殿者不同應即於殿廡內安奉
神牌於神龕前設神座祭時請
神牌安奉神座禮成復龕恭遇
皇帝上香之時
神牌安奉殿內惟不請出神龕庶於禮意允協(xié)奉旨
太歲月將神牌照所奏安奉
太歲殿及兩廡其
天神
地只
先農神牌亦不應安奉配屋著移奉於正屋欽此○
又議準
太歲殿見在樂章乃新正歲除通用與祈禱雨澤之
義全不相涉應交樂部別撰樂章照
神只壇皆用豐字以昭畫一
欽定大淸會典則例卷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