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

雍正湖廣通志 作者:邁柱


欽定四庫全書

湖廣通志卷五

疆域志【形勢附】

書曰荊及衡陽惟荊州荊衡皆山也九州方域惟荊獨以山表而江漢洞庭合萬川以東注則跨於江之南北者澤國居多焉其疆宇之廣北通雍豫南踰五嶺東抵揚州西接巴蜀舟車所集天下莫能加矣以形勢言之則長江為四瀆之長古稱天塹洞庭為五湖之長古稱天險鄂州當(dāng)荊吳江漢之沖要潭州控交廣之戶牖扼吳蜀之咽喉荊州距三峽而介重湖襄陽倚湖湘而面關(guān)洛常德為六省通衢五溪要害歷代相傳各為重鎮(zhèn)論形勢者所務(wù)詳也

湖廣全省

湖廣方輿於九州之土最稱曠邈自省城東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五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酉陽宣撫司界一千五百九十里南至廣西柳州融縣界一千四百八十五里北至河南汝寜府羅山縣界五百四十二里東北至江南安慶府宿松縣界五百八十二里東南至廣東韶州府乳源縣界一千三十五里西北至陜西漢中府平利縣界一千七百四十一里西南至貴州黎平府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東西廣一千六百四十七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十七里

武昌府

東五百二十里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西七里至漢陽府漢陽縣界南四百里至岳州府臨湘縣界北七十二里至黃州府黃岡縣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袤四百七十二里江夏附邑也 東至武昌縣界七十二里 西至漢陽府漢陽縣界七里 南至咸寜縣界一百三十七里 北至黃州府黃岡縣界七十二里

府東北一百八十里為武昌 東至黃州府蘄州界八十里 西至江夏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大冶縣界十五里 北至大江界五里

東南二百八十里為嘉魚 東至咸寜縣界八十里西至岳州府臨湘縣界一百三十五里 南至蒲

圻縣界五十五里 北至漢陽府漢陽縣界一百里東南三百六十里為蒲圻 東至咸寜縣界七十里西至岳州府臨湘縣界四十里 南至崇陽縣界

四十里 北至嘉魚縣界四十里

東南二百四十里為咸寜 東至興國州界五十里西至蒲圻縣界四十里 南至通山縣界五十里北至江夏縣界四十五里

南三百六十里為崇陽 東至通山縣界四十五里西至通城縣界六十五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寜

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蒲圻縣界三十里

西南五百里為通城 東至崇陽縣界五十里 西至岳州府臨湘縣界四十里 南至岳州府平江縣界四十里 北至崇陽縣界十里惟東南與江西寜州石門接壤雍正五年奉查七年立碑定界

東南三百八十里為興國州 東至江西九江府德化縣界九十五里 西至崇陽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寜縣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大江心六十里

東北一百五十里為大冶 東至興國州界三十里西至武昌縣界四十五里 南至興國州界五十

里 北至武昌縣界七十五里

南一百八十里為通山 東至興國州界三十里西至崇陽縣界四十五里 南至江西武寜縣界八十里 北至咸寜縣界三十里

漢陽府

東七里至武昌府江夏縣界西二百里至德安府云夢縣界南二百四十里至安陸府沔陽州界北二百三十里至河南羅山縣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二百七里南北袤四百七十里

漢陽附邑也 東至武昌府江夏縣界七里 西至漢川縣界九十里 南至安陸府沔陽州界二百四十里 北至黃陂縣界五十里

府西一百二十里為漢川 東至漢陽縣界三十里西至沔陽州天門縣界九十里 南至安陸府沔

陽州界一百里 北至德安府云夢縣界四十里東北一百二十里為黃陂 東至黃州府黃岡縣界五十里 西至孝感縣界六十里 南至漢陽縣界五十里 北至河南羅山縣界一百八十里

北一百四十里為孝感 東至黃陂縣界六十里西至德安府云夢縣界十里 南至漢川縣界三十里 北至河南羅山縣界二百七十里

黃州府

東五百一十里至江南安慶府界西一百五十五里至漢陽府界南十里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北四百七十里至河南汝寜府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六十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六百六十五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黃岡附邑也 東至蘄水縣界四十里 西至漢陽府黃陂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十里 北至麻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府東南一百一十里為蘄水 東至江南英山縣界九十里 西至黃岡縣界七十里 南至蘄州界五十里 北至羅田縣界九十里

東一百六十里為羅田 東至江南英山縣界五十里 西至黃岡縣界三十里 南至蘄水縣界十五里 北至河南商城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東北一百八十里為麻城 東至羅田縣界九十里西至黃安縣界五十里 南至黃岡縣界五十里北至河南汝寜府光山縣界一百里

北二百四十里為黃安 東至麻城縣界四十里西至漢陽府黃陂縣界四十里 南至黃岡縣界八十里 北至河南汝寜府光山縣界八十里

東一百八十里為蘄州 東至廣濟(jì)縣界四十里西至大江界十里 南至武昌府興國州界十里北至蘄水縣界四十里

東二百五十里為廣濟(jì) 東至黃梅縣界七十里西至蘄州界三十里 南至大江界七十里 北至蘄水縣界五十里

東三百五十里為黃梅 東至江南安慶府宿松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廣濟(jì)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江西九江府德化縣界一百里 北至蘄州界七十里

安陸府

東二百七十里至德安府應(yīng)城縣界西二百五十里至荊州府江陵縣界南六百二十五里至岳州府臨湘縣界北一百二十里至襄陽府宜城縣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五百二十里南北袤七百四十五里鍾祥附邑也 東至京山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荊門州界八十五里 南至潛江縣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陽府宜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府東一百五十里為京山 東至德安府應(yīng)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鍾祥縣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天門縣界六十里 北至德安府隨州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二百二十里為潛江 東至沔陽州界三十里西至荊州府江陵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荊州府監(jiān)利縣界八十里 北至京山縣界六十里

南三百二十五里為沔陽州 東至漢陽府漢川縣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潛江縣界一百里 南至岳州府臨湘縣界二百二十五里 北至天門縣界七十里

東南二百二十里為天門 東至漢陽府漢川縣界九十里 西至京山縣界九十里 南至沔陽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應(yīng)城縣界八十里

西九十里為荊門州 東至鍾祥縣界八十五里西至當(dāng)陽縣界六十里 南至荊州江陵縣界一百六十五里 北至襄陽府宜城縣界一百八十里西二百一十里為當(dāng)陽 東至荊門州界七十里西至荊州府夷陵州界七十里 南至荊州府枝江縣界六十里 北至荊州府遠(yuǎn)安縣界八十里

德安府

東八十里至漢陽府孝感縣界西三百里至襄陽府棗陽縣界南二百里至漢陽府漢川縣界北一百八十里至河南信陽州恨這關(guān)界由府治北三千四百八十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安陸附邑也 東至云夢縣界六十里 西至隨州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應(yīng)城縣界八十里 北至應(yīng)山縣界九十里

府東南六十里為云夢 東至漢陽府孝感縣界三十里 西至應(yīng)城縣界二十里 南至漢陽府漢川縣界五十三里 北至安陸縣界四十里

南八十里為應(yīng)城 東至云夢縣界三十里 西至安陸府京山縣界六十里 南至漢陽府漢川縣界六十里 北至安陸縣界四十三里

西北一百三十里為隨州 東至安陸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安陸府鍾祥縣界二百里 南至安陸府京山縣界九十里 北至河南南陽府唐縣界二百五十里

北九十里為應(yīng)山 東至漢陽府孝感縣界七十里西至安陸縣界四十里 北至河南信陽州界九

十里

荊州府

東二百里至安陸府沔陽州界西五百二十五里至歸州界南一百九十里至岳州府澧州界北二十里至安陸府荊門州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八十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七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江陵附邑也 東至安陸府潛江縣界七十五里西至枝江縣界四十里 南至公安縣界五十里北至安陸府荊門州界二十里

府南一百二十里為公安 東至岳州府安鄉(xiāng)縣界七十里 西至松滋縣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六十五里 北至江陵縣界七十里

東南一百八十里為石首 東至監(jiān)利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公安縣界七十里 南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三十里 北至監(jiān)利縣界八十里

東二百四十里為監(jiān)利 東至安陸府沔陽州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江陵縣界八十里 南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安陸府沔陽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為松滋 東至公安縣界八十里西至枝江縣界四十里 南至澧州界一百九十

里 北至江陵縣界九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為枝江 東至江陵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宜都縣界三十里 南至松滋縣界六十里 北至宜都縣界三十里

西三百四十里為夷陵東至安陸府當(dāng)陽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歸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宜都縣界六十里 北至襄陽府南漳縣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一百八十里為宜都 東至枝江縣界五十里西至歸州長陽縣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八十

里 北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西北二百四十里為遠(yuǎn)安 東至安陸府荊門州界七十里 西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南至安陸府當(dāng)陽縣界十五里 北至襄陽府南漳縣界一百里

襄陽府

東二百一十里至德安府隨州界西四百六十里至鄖陽府鄖縣界南一百八十里至安陸府荊門州界北九十里至河南南陽府新野縣界由府治北三千六百二十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

襄陽附邑也 東至棗陽縣界七十里 西至谷城縣界六十里 南至宜城縣界六十里 北至河南新野縣界九十里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為宜城 東至棗陽縣界七十里 西至南漳縣界五十里 南至安陸府鍾祥縣界七十里 北至襄陽縣界五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為南漳 東至宜城縣界八十里西至鄖陽府??悼h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荊州府遠(yuǎn)安縣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谷城縣界六十里東北一百四十里為棗陽 東至德安府隨州界八十里 西至襄陽縣界八十里 南至安陸府鍾祥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河南唐縣界六十里西北一百四十里為谷城 東至襄陽縣界九十里西至均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漳縣界一百

一十里 北至光化縣界三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為光化 東至襄陽縣界六十里西至均州界六十里 南至谷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河南鄧州界五十里

西北三百九十里為均州 東至光化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鄖陽府鄖縣界五十里 南至谷城縣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界一百二十里

鄖陽府

東一百五十里至河南淅川縣界西五百六十里至陜西平利縣界南一百二十里至襄陽府均州界北二百八十里至陜西商州界由府治北二千五百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七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鄖縣附邑也 東至襄陽府均州界六十里 西至鄖西縣界七十里 南至房縣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陜西商州界一百二十里

府南三百一十里為房縣 東至保康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竹山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歸州興山縣界四百五十里 北至鄖陽縣界八十里西南三百六十里為竹山 東至房縣界六十里西至竹谿縣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房縣界九十里北至陜西白河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五百九十里為竹谿 東至竹山縣界六十里西至陜西平利縣界五十里 南至四川奉節(jié)縣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竹山縣界四十里

西一百四十里為鄖西 東至鄖縣界七十里 西至陜西白河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鄖縣界五十里 北至陜西山陽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二百里為??怠|至襄陽府谷城縣界五十里 西至歸州興山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襄陽府南漳縣界九十里 北至房山縣界一百里

歸州

東至夷陵州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澧州石門縣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鄖陽府房縣界二百七十里由州東北三千八百一十里達(dá)於

京師東西廣三百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州東南一百九十五里為長陽 東至宜都縣界一十五里 西至巴東縣界五里 南至澧州石門縣界八十五里 北至歸州界六十里

西九十里為巴東 東至歸州界五十五里 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九十里南至長沙縣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鄖陽府房縣界六百里

北九十里為興山 東至夷陵州界一百里 西至巴東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歸州界四十里 北至鄖陽府房縣界二百七十里

西南四百五十里為恩施 東至歸州界三百一十里 西至四川酉陽宣撫司界 南至安定峒 北至石柱宣撫司界

形勢【附】

全省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周禮職方氏其山鎮(zhèn)曰衡山其澤藪曰云夢其川曰江漢其浸曰穎湛左傳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國策楚天下之強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余里吳志沃野千里有金城之固晉陸機論長江制其區(qū)宇峻山帶其封域廣輿記大江中貫五溪外錯漢水為帶衡岳為鎮(zhèn)洞庭云夢為池此形勢之大概也荊州當(dāng)巴蜀之沖鄖陽綰商陜之要襄德北枕河雒辰沅南蔽滇黔郴永上連兩粵蘄黃下接三吳地之四通五達(dá)莫楚若矣鄭元慶史約控雍引揚連粵兼豫襟帶江漢包絡(luò)湖湘跨壓羅施役屬谿洞地居津要舊志荊於九州之土最稱閎衍包絡(luò)衡貫神禹之跡遍焉

武昌府

吳趙咨使魏對江漢為池記室新書扼束江湖襟帶吳楚晉左思吳都賦郊圻之內(nèi)奧都邑之綱紀(jì)劉宋何尚之議通接雍梁實為津要齊志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漢沔喬大觀南樓賦地接峴荊江吞云夢南齊志黃鵠磯邊江峻山險唐趙憬鄂州新廳記當(dāng)荊吳江漢之沖要宋志南抵五嶺北連襄漢元巴延鄂城議襟山帶江江南要區(qū)元元明善武昌路學(xué)記墉山而城塹江而池

江夏縣附郭

武昌縣史記北背漢水南鎮(zhèn)雉峯西山鎖樊口之險鳳臺塞石盤之流

嘉魚縣韓陽學(xué)記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沖之區(qū)蒲圻縣唐岳縣記挹蓴川之清流有龍?zhí)吨累E山川綢繆人物偉麗

咸寜縣何廷韜登高記鍾臺白望排左堆青紫潭黃塘右眺罨靄

崇陽縣舊志中州二水平分壺頭萬山回合金城踞白石之港龍泉泓丹井之巔

通城縣劉賢建邑治碑文北背雋水南面銀山東連黃龍幕阜之奇西挹衡岳洞庭之勝

興國州吳國倫碑銘內(nèi)包山澤外塹長江

大冶縣虞集學(xué)記在江湖之表山川包絡(luò)形氣涵蓄通山縣王星耀羊山賦荊揚之介翼斗之墟奄茲包絡(luò)山川縈紆

漢陽府

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元和郡志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唐賈至秋興亭記仰眂大別之固俯眺滄浪之浸通監(jiān)路通荊雍控引秦梁宋蔡純臣寥廓臺記山光水色四環(huán)交映

漢陽縣附郭

漢川縣尹大本去思碑地瀕江漢衆(zhòng)流之滙

黃陂縣王樸題名記木蘭拱秀灄水包環(huán)

孝感縣舊通志九嵕疊嶂於東南澴水洄濴於西北

黃州府

齊安志淮楚之交唐李積制濱帶江淮唐刺史修文宣王廟記前界大江後接崇阜宋王禹偁月波樓詩淮甸上游宋蘇軾黃州詩長江遶郭蘇軾赤壁賦山川相繆王禹偁表地連云夢城倚大江宋張耒雜志一大藪澤宋關(guān)詠神光觀記古淮壖上腴郡志鎖鑰金城三楚重鎮(zhèn)

黃岡縣附郭

蘄水縣王熔學(xué)記鳳棲玉臺之回翔登瀛天馬之拱向

羅田縣晏清志序枕固陵控英六勢當(dāng)要沖

麻城縣梅國正漕運議介在萬山之中襟一衣帶之水

黃安縣舊志東南峙三角五云之奇觀西北連天臺僊居之勝槩

蘄州興復(fù)舊治記北接光蔡東峙灊皖

廣濟(jì)縣張鳳梧學(xué)記邑介江黃地僻以簡

黃梅縣黎淳學(xué)記龍坪破額諸山爭奇競秀於萬里云山之表

安陸府

唐劉丹記西浮江漢東馳京嶺郡志上接漢江下連湘水風(fēng)土考古記舟車往來水陸之沖輿地紀(jì)勝維茲七澤之南實倚重湖之右宋朱昂廣澤廟序襟帶隨郢腹背吳楚地洼而卑水漾而瀦荊門軍記西控巴峽扼其喉咽東連鄢郢為之襟帶宋陸九淵議居江漢之間為四集之地

鍾祥縣附郭

京山縣舊志北眺聊屈南望潛沔

潛江縣舊志江沱漢潛環(huán)水以為固道隆清溪據(jù)嶺以為高

沔陽州復(fù)州廳壁記地濱江漢川澤之區(qū)

天門縣張允之德政頌?zāi)狭飨鍧h東盡滄浪

荊門州荊門軍鼓角樓記環(huán)列重山帶繞大澤當(dāng)陽縣袁昌祚四公祠碑臂引宛洛掖控秦韓膺附襄沔脈維吳楚

德安府

漢東志介襄郢申漢之間元和郡縣志其城三重西枕溳水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連翼軫之分野控荊衡之遠(yuǎn)勢文獻(xiàn)通考巖石隘狹道路交錯宋李元衡鎮(zhèn)楚堂記為一都會宋黃世長詩接秦頭分楚尾安陸縣附郭

云夢縣丘堂賦東南奧區(qū)上流淵藪

應(yīng)城縣舊志靈池炎歊潛行乎楚國溫泉淵靜奮發(fā)乎京山

隨州趙賢儒學(xué)碑記隨居漢東表介周楚厲山氏之遺墟

應(yīng)山縣顔木修城記強域險阻鎮(zhèn)重威遠(yuǎn)

荊州府

周官職方氏辨九州之國正南曰荊州山海經(jīng)景山東北曰荊山顔師古曰北據(jù)荊山南及衡山之陽漢書西通巴巫南有云夢之饒亦一都會蜀諸葛亮傳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吳甘寜傳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元和志上流重鎮(zhèn)宋王庶議左吳右蜀前臨江漢郭見義三游洞記距三峽之口介重湖之尾宋史楊霆傳雄據(jù)上流表里襄漢

江陵縣附郭

公安縣趙南豐文據(jù)荊南之扼塞為楚北之要區(qū)石首縣江朝宗題名碑馬鞍龍蓋峙於前繡嶺八仙環(huán)於後巴蜀之水右順其趨荊楚之流左通其滙監(jiān)利縣劉環(huán)筑城碑記襟江帶漢為南郡之望松滋縣張居正縣治碑西接夔峽面江阻山亦南郡之要區(qū)

枝江縣舊志江分?jǐn)?shù)枝以瀠洄洲橫百里而擁護(hù)夷陵州歐陽修至喜堂記地濱大江楚之西境江山美秀無不可愛

宜都縣郭璞江賦虎牙桀竪以屹崒荊門鬭竦而磐礴

遠(yuǎn)安縣左傳江漢睢漳楚之望也

襄陽府

舊實録跨連荊蜀控扼南北吳魯肅說孫權(quán)云外帶江漢內(nèi)阻山陵魏司馬懿云水陸之沖御寇要地晉順陽國碑挾大漢以為池面崇山以為固晉習(xí)鑿齒記檀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晉庾亮表北接宛許南阻漢水晉庾翼文西接益梁與關(guān)隴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宋陳亮傳南極湖湘北控關(guān)洛

襄陽縣附郭

宜城縣舊志?序倚毓秀之山雙池涌跳珠之水南漳縣李詞伯御書閣記古稱壯縣後并中廬密邇畿甸

谷城縣舊志東連三峴西接上流

棗陽縣王祖商學(xué)記介唐鄧之間扼襄樊之要光化縣王從善新建城記中原之襟喉一郡之障蔽均州沈暉學(xué)記襄郡大州漢水出其西北荊南諸山環(huán)其東南

鄖陽府

楚紀(jì)東通襄鄧西逼秦蜀南接荊澧北控商洛溪流湍激厓徑險崎府志四塞奧區(qū)三邊重鎮(zhèn)孫繼魯明倫堂記環(huán)山帶漢居荊襄宛洛之間為國家要害地房州譙樓記楚蜀咽喉之會

鄖縣附郭

房縣薛綱集十盤山影八度泉聲重重天險之地竹山縣舊志東接均房西踞岷漢北通漢水南抵荊衡有方城天險之保障為上庸子國之分封

竹谿縣舊志上庸雄峻鎮(zhèn)於北畫屏奇秀標(biāo)於西鄖西縣王世貞文集南通漢水西逼商州

??悼h徐學(xué)謨詩澗水流城巖巒涌郭

直隸歸州

秭歸志面施黔背金房舊志五峯環(huán)其東客星峙其西舊志荊巴之會

長陽縣田思遠(yuǎn)書序川巖險阻星分軫度之次楚郢間一都會

巴東縣宮夢仁志序控房陵拊夜郎亙夔蜀為荊南要害

興山縣舊志練成諸山環(huán)繞於北建陽一峽利涉於南

恩施縣舊志東臨荊湖西抵巴蜀近瞰巫峽遠(yuǎn)控夜郎

湖廣通志卷五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