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十一

雍正湖廣通志 作者:邁柱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湖廣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湖廣通志卷二十一

水利志

長沙府

長沙縣澇河堤在縣北十五里湘水之東澇水之北自蕭王廟起東距桃花港北障金牛?田綿亙?nèi)僬芍篂殚L沙市鎮(zhèn)民居千有余戶歷年居民修筑

麻林石壩在縣東北八十里明侍郎李棠倡建用牐板瀦水以時蓄泄可灌可舟鄕人便焉石牯牛壩在縣東北九十里亦李棠倡建

善化縣陸公堤在縣南十里湘水之東明知縣陸南陽筑

瀠灣堤在縣西十里湘水之西邑人王重冠筑湘陰縣沙田圍堤在縣南長三千九百七十一丈楊柳圍堤在縣南長一千三百五十丈

軍民圍堤在縣西南長一千七百四十丈

荊塘圍堤在縣西南長五千三百四十四丈

東莊圍堤計二十二里

古塘圍堤長三千七百三十七丈

塞梓圍堤長四千二百五十丈

金盤圍堤長三千三百四十五丈

彎斗圍堤長一千三百九十丈

韓灣圍堤長五千八百四丈 自古塘圍以下俱在縣西

余家圍堤在縣北長二千三百九十六丈

莊家圍堤長一千一百四十丈

黃公圫堤長一千二十丈

魯家圫堤長一千五百丈

買馬圫堤長一千二百二丈五尺

葡萄圫堤長一千五百四十九丈自莊家圍以下俱在縣西北

以上湘陰縣境內(nèi)圍圫諸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

附湘陰縣堤防考畧湘邑居洞庭之濱地勢最卑其東北一帶近水悉巨浸也而縣治之西曰淮西其水勢更甚今其地生聚日繁土田日廣防遏不可不豫而圍因以設(shè)焉分觀其勢各有塍堤統(tǒng)計其數(shù)則有十六南則沙田圍逼近江與楊柳相間中隔樟湖嶺阜由是而軍民荊塘金盤灣斗韓灣等圍垸堤雖間設(shè)各有塍限而東莊一圍則居軍民之東古塘塞梓二圍又居韓灣灣斗等圍之西北湘水烝水滙流自西入長沙遶東而下至湘陰是南水也南水泛水自外入沙田一圍之東實當首險從此水由支港擁入楊柳軍民等堤之近東南者皆受頂沖而東莊向南稍平余實三面被激焉澬水沅水出而與湘水合達於洞庭是西水也西水泛水自內(nèi)出兼之西南夾涌洪波濁浪紆洄灌激在沙田一圍之西首為出水之頂沖次及於楊柳圍更次及於軍民荊塘各圍之近西北等堤而古塘塞梓二圍界連沅邑為沅水之頂沖焉至北則有余家垸西北又有莊家圍暨黃公魯家買馬葡萄等圫濱臨大湖地益曠而土益松其水自西而內(nèi)出自南而外入者悉於是乎會歸而湖浪遂於是迎沖一經(jīng)水漲其勢彌漫堤塍沖潰頃刻灌滿蓋統(tǒng)計各圍之險處共有一萬九千四百九十八丈至各圍垸內(nèi)出水積水之區(qū)或則有港或則有塘或則請建有閘或則疏通有溝向系民力歲修港則設(shè)之溷口塘則立有剅溝閘則因時啓閉以資蓄泄以藉灌溉似可無煩疏濬者也

益陽縣千家洲大垸堤 小垸堤

長湖垸堤長二千四百八十九丈

沿河垸堤長二千一百三十二丈自千家洲起俱在縣東

合興垸堤長四千五百二十五丈

中洲境堤長九百一丈 兩垸俱在縣東北

長灘垸堤長一千一百丈

河皮垸堤長二千四百七十六丈

曹埠垸堤長五千五十二丈

宋家垸堤長九百丈

上火田垸堤長二千八百九十丈

中火田垸堤長一千八百四十一丈

下火田垸堤長二千二十八丈 自長灘以下俱在縣東

以上益陽境內(nèi)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

附益陽縣堤防考畧益陽縣在府治西北二百里西界安化南界寧鄕西北龍陽東北沅江東南界連湘陰水曰澬江自寶慶發(fā)源桃花江合流湍行直下數(shù)百余里至縣前龜臺山而分????焉其中為大河濱河一為千家洲大垸一為長洲小垸又北小河分?經(jīng)石梁橋沿河垸二處會入大河石梁橋地稍高自趙家園起至尹家山止為沿河垸皆屬明萬歷時舊址又北自甘溪河分?入沅江白泥湖又大河直下經(jīng)沙頭塘之西北為合興垸中洲垸又東南抵沅江毛角塘分?入麻子河沅江界一由沅江瓦石磯塘出大麻子河湘陰界一入小河益陽塘此益陽東北之水也自龜臺山而東為支河經(jīng)長灘垸至河皮垸繞千家洲西南復會沙頭塘而歸大河一楓林河分?經(jīng)瀾溪市直行添新橋河支流旋轉(zhuǎn)鳳凰湖回繞火田三垸旁及宋家垸曹埠垸入盧家江滙於爛泥湖分?上入溪口下經(jīng)龍打窖塘而歸於湘陰焉蓋益陽分上中下三鄕自縣北而東為下鄕上承澬沅之水下連洞庭西汊左抵長沙大江一當湖水泛漲加以南水之彌漫上之來者滯而不去下之積者壅而上行近江濱湖之地常不免於淹浸有備無患唯在督理業(yè)戶使之依時培修堤垸而已

衡州府

衡陽縣馬王塘近城大可百畝五代馬殷所鑿

永州府

零陵縣司馬塘在北門外以柳宗元名

湮塘在城東百里其深莫測

祁陽縣橫塘在縣東三十里

舒塘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梅塘在縣北七十里

寧遠縣大力塘在馮石村

碧虛塘在碧虛洞前天圣中永福寺僧云亮筑魚塘在縣南三十里丹桂鄕府志向為民田以土性多石不能耕民苦之邑令蔡光度其地可為塘乃請于上豁民稅塘成得灌漑之利

寶慶府

邵陽縣鐵塘陂在城東安平鄕漑田五百畝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修

代陂在中鄕漑田四千余畝洪武間工部委官修武岡州朱公堤在城西南半里滇黔孔道且障負郭數(shù)十頃田地濱都梁水明嘉靖間水漲壞城垣田舍士民請廵撫顧磷修筑後屢修屢圯萬歷間廵撫趙可懷委知州宋純?nèi)仕崖┒惗в鄡烧堃詾橘M純?nèi)蔬w秩去知州朱諭采石筑之後知州胡悅重修蒙公堤在城東孔道明嘉靖間同知蒙大賚捐俸甃堤計百余丈至今利賴

岳州府

按舵桿洲石臺在洞庭湖中雍正九年

皇上軫念四方行旅及楚省居民經(jīng)九江五瀦之險者取道東湖尚有洲岸可泊西則渺彌無際風鼓浪作每至不測

特旨頒發(fā)帑金二十萬兩建造石臺袤九十六丈高六丈趾廣三十丈頂二十丈北如弓背式浪至易分南為偃月堤灣湥可泊凡往來舟楫遇水漲風驟棲宿臺南從此有袵席之安無漂淪之患茲者度筑方新匠夫云集居民商賈萬口感頌仰見

圣天子至明所燭無遠不悉至仁所被靡隱不周告成之日萬世攸賴畏涂涉若通津絶島居然聚落洪流砥柱廼自人工洞府仙家詎關(guān)地道云旗晻靄風雨不驚燈火長虹鯨鯢宵遁生天生地而後贊元化之全功導水導山以來奠大川之永利百神環(huán)擁衡山常鎮(zhèn)於湘波億萬斯年

圣壽綿延於

帝澤此事專荊土

恩普域中矣

巴陵縣偃虹堤在縣西宋郡守滕宗諒筑

永濟堤在府城北十五里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鏡筑號李公堤長四千丈廣二丈緣地勢為平高者七八尺堤成名曰永濟旁夾樹柳二萬以固積壤又鑿巨石於華容之層山為橋二下可容舟復仿規(guī)運河甃石為閘於二橋之北廣五尺高丈有二尺長加高之三尺架木梁以通車馬大學士李東陽為記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王篤慶捐修康熙十年知縣李炌

十三年知縣王國英相繼重修

南津堤在縣南十五里洞庭之側(cè)明弘治間知府張金筑

白荊堤在縣東十五里一名紫荊筑於宋至明成化八年知府吳節(jié)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蕭晚重修四十一年邑人方鈍增筑

舊江村堤與監(jiān)利接壤前明額堤止二百五十丈

皇清順治十二年加修七百六十丈零竹莊河何家壋瓦子灣魯家埠四處共一千一十二丈六尺康熙五十五年奉

旨發(fā)帑銀二千六百兩知縣王國英督工五閱月始成堤工完固

竹莊堤長二百三十丈

何家壋堤長三百丈

瓦子灣堤長九十八丈

魯家埠堤長三百八十四丈六尺

以上巴陵境內(nèi)諸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巴陵縣堤防考畧按巴陵縣正當洞庭湖沿滙之地有楓橋白石等湖又有南津乾沙等港湘水一泛半沒田廬然東南諸里尚倚山阜其最要者江南則有永濟堤江北則有江村堤尤宜急圖者也

臨湘縣趙公堤在縣東南五里西北倚山東南臨湖高下不平難以瀦水自南而東皆洼澤元泰定間知縣趙憲筑堤以防水至今賴之

華容縣黃封堤在縣河之濱宋知縣黃照筑

楊柳堤在放生池側(cè)

官垸堤在城西長六千一百八十弓

蔡家垸堤在城西四里長三千三百二十三弓黃蓬蔣垸堤在城南三里長五千三百七十三弓張家垸堤在城南三里長一千四十三弓

朱家垸堤在城東三里長一千二百三十八弓兎湖垸堤在城東十五里長一千九百二十五弓蔡田南北垸堤北離城東五里南十五里長三千四百六十一弓

濤湖垸堤在城東北一十五里長一千六百九十二弓

凌溪垸堤在城東北一十七里長六百三十四弓張家垸堤在城東北一十九里長一千三百五十弓伍家垸堤在城東北二十五里長四百二十六弓安息垸堤在城北二十五里長三千九弓

束皮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長二千九百一十二弓

余家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二里長二千八百二十九弓

黃家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三里長一千八百六十一弓

江黃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三里長七千七百三十二弓

馬家垸堤在城東北三十四里長一千七百九十五弓

線家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長一千二百七十六弓

劉陳垸堤在城北三十五里長五千六百四十三弓吳小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長一千四百三十弓湖家小路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長二千一百三十三弓

楊李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長三千一百九十七弓南北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長一千四百三十弓桃樹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長二千七十弓黃湖垸堤在城東北四十五里長一千八百七十二弓

永固垸堤在城東北三十七里長一萬二千九百九十七弓

嚴肖垸堤在城東北三十八里共長一千八百八十四弓

林家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長三千三百一十五弓乙酉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長七百三十四弓蔡劉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長一千一百四十弓合工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長六千六百八弓

周小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長九百八十二弓

以上華容境內(nèi)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華容縣堤防考畧按縣城北臨川江南連洞庭中有斗子澌瀦等湖南北水漲殆無遺土非環(huán)土為垸則居民不能以旦夕安也明正統(tǒng)間知縣楊鐩請於朝遣工部員外郎王士華湖廣布政使蹇贒相便宜筑堤四十有八其最大為要害者惟官垸濤湖安津蔡田四垸各周回四十余里本縣錢糧半出其內(nèi)一罅之漏千家坐斃堤防之功不可緩也

岳州府堤防總考畧按郡志城西岳陽樓一帶正臨洞庭湖春夏水漲波濤撼城勢甚可慮宋守滕宗諒筑偃虹堤障之其屬邑惟平江居萬山中水患尚少臨湘半倚山城雖可捍御然西北俱濱江水口又多勢難筑堤巴陵堤防祗在江北諸里惟華容四十八垸之堤最為要害

常德府

武陵縣柳堤自東門外至北門

南湖堤在縣西二十里滇黔孔道

趙家堤在縣西二十里

金雞堤在縣西南二十里

長江堤在縣東二十里

皂角堤在縣東三十里

東田堤在縣東十五里

屠家堤 伍家堤 烏雞堤 龍里堤 馬家窖陽雀堤 上東堤 下東堤 接官亭堤 四老口新陂堤 觀音樁堤 自屠家堤以下俱在縣東

槐花堤 花貓堤 鐵窯湖堤 易家堤 落路口蓮花庵堤 白頭湖堤 唐家灣堤 菖蒲堤

明月堤 罩沙堤 曲尺灣堤 南湘舖堤 洗手堰堤 自槐花堤以下俱在縣西

蘆洲障周圍十五里六分

姚家障周圍三十七里

王家障周圍一十一里

文子障周圍一十七里

黃溪南障周圍一十八里二分

黃溪北障周圍一十五里五分

木瓜德遠二障周圍三十里六分

烏汊障周圍一十八里四分

張家障接連龍陽大圍計一十二里

永益障計二十里

保安障計十八里三分

黃花扁草障計二十里九分武陵四方之三 自蘆洲以下俱在縣東

南溪障計二十八里三分

官堤障周圍一十四里一分 三障在縣東北 以上諸堤障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增修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

宿郎堰在縣東九十里周圍四十余里雍正四五兩年夏秋水發(fā)因近洞庭洪波激蕩成壑萬難修筑開墾雍正七年奉

旨將額賦永遠豁除并舊欠及本年錢糧俱邀蠲免蓴陂在縣北五十里唐刺史李璡修

槎陂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唐崔嗣業(yè)韋夏卿修放鶴陂在縣東北八十里唐崔嗣業(yè)復修又名崔陂津石陂在縣北一百九十里唐崔嗣業(yè)修李翺溫造復修

永泰渠在萬金村唐光宅中刺史胡處立開

右史渠在萬金村本名後鄕渠一名石英渠溫造開考功堰在縣東北八十九里一名樊陂唐李翺開以上諸陂堰俱可漑田千余頃惜歲久多淤

附唐書地理志武陵縣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處立開以通漕且為火備西北三十七里有北塔堰開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璡增修接古蓴陂由黃土堰注白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漑田千余頃東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長慶元年刺史李翺因故漢樊陂開溉田千一百頃又有右史堰刺史溫造增修開後鄕渠總九十七里漑田二千頃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圣歷初令崔嗣業(yè)開翺造亦從而增之漑田九百頃翺以尚書考功員外造以起居舍人出為刺史故以官名東北八十里有崔陂東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業(yè)所修以漑田後廢大歷五年刺史韋夏卿復治槎陂漑田千余頃十三年堰壞遂廢

龍陽縣蕭公大堤在縣東十五里

南城堤在縣東南半里

河洪堤在縣西一里

陡門堤在縣西三里

杉木堤在縣東一里

殷堤在縣東南五里

小泛洲堤在縣西二十五里內(nèi)有塘涽二座

大泛洲堤在縣西四十里周圍一千八百六十余丈內(nèi)有涽四座

李公堤在縣北二十五里周圍二千八百余丈新堤在縣南一里安涽一座

古堤在縣東南十五里

夾堤在縣南十五里

曲堤在縣南十里

大圍堤在縣北周回三萬五千八百余丈計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諸溪洞水下濱洞庭大湖舊有水涽七座以泄積聚之流

南趕障在大圍之北計二十二里

保安障計一十八里

黃花障計一十四里龍陽縣四分之一

絲茅障計四里

彭家障計一里

廖家障計四里 以上堤障俱在縣北系補舊連三障在縣北計五里系新增

辰陽障計一十一里

車橫障計一十五里

連五障計十五里六分所統(tǒng)諸堤為粟公為承春為楓橋為中堤為大堤春夏水溢一堤不堅五障皆潰三汊障計六里五分

灰步障計一十五里四分

七荊障計二十一里五分

銅盆障計一十三里

雙家障計九里五分

茶塘障計一十五里

南堤障計十里七分 以上諸障俱在縣東系補舊油坡障長二里二分

青步障長一十五里

乾坡障長七里 三障俱在縣東系新筑

北益障在縣南長一十五里六分系補舊

菖蒲障長一十五里

橫堤障長五里二障在縣南系新筑

冷水障在縣西長一十一里四分

大有障長十里舊名陡門

白子障長二十三里

馬家障長七里二分

張家障長二十二里

莊浦障長三十里

永恒障長五里

豐收障長七里 以上俱在縣西系補舊

金石障長四十七里

復興障 二障在縣西系新筑 以上龍陽境內(nèi)諸堤障明嘉靖十三年修二十九年潰四十四年修大圍堤決口三十處長四千五百余丈

皇清康熙七八兩年大修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堅厚倍前沅江縣西湖堤在縣南半里

沔湖圫堤在縣東二十里

長山圫堤在縣東四十五里

太平圫堤在縣東七十里

永寧圫堤在縣東九十里

新興圫堤在縣東十里 以上沅江境內(nèi)諸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

附常德府堤防考畧按郡治與龍陽沅江二縣地皆濱江歷來歲遭水害南齊永明十六年沅江諸水暴至常德沒城五尺宋淳熙十六年沒城一丈五尺漂民廬舍後唐沈如常砌二石柜以殺水勢得保城垣元延佑六年郡監(jiān)哈尚於府學前又砌石柜一座高二丈余益加保固明嘉靖元年大水決堤十二年江漲幾欲沖城隆慶五年萬歷三十六年皆大水頻遭渰沒頃年修筑民始有寧居

辰州府

麻陽縣一都堰二十有五

二都堰十有五

三都堰十有二

四旗都堰十

石惹都堰二十

石渠都堰二十四

市都堰二十有七

附麻陽縣陂堰考畧按邑多瘠田水源絶少唯仰望於雨澤少旱則歲難有秋水利自楊家古堰外皆萬歷間知縣蔡心一開筑心一多善政水利乃其最著者

直隸澧州

澧州陽由坪堤 孟姜堤 黃絲堤 上夕陽堤下夕陽堤 魏家堤 窖口堤 李文堤 張毛堤大圍垸堤 以上澧州境內(nèi)各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高厚倍前

安鄕縣圍城垸堤 文明垸堤 羅陽垸堤 中和垸堤 黃堤垸堤 劉孟垸堤 張壤垸堤俱在縣南

板橋垸堤在縣西

惠明垸堤在縣北接圍城垸 以上為上十垸興家垸堤 實惠垸堤 新家垸堤 太和垸堤合家垸堤 以上為下五垸 以上安鄕境內(nèi)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發(fā)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九江堤防考畧按禹貢九江孔殷謂沅漸元辰敘酉澧澬湘九水會合滙為洞庭一湖是也今以郡縣志考之辰常衡永枝河會流於洞庭者無慮數(shù)十水而其會衆(zhòng)流而注之湖則有三焉曰沅湘澧而已沅發(fā)自牂牁經(jīng)辰溪合麻陽諸溪洞水過常武出湖之北湘發(fā)自廣西與安海陽山至分水嶺分為二????一為漓水一為湘水至永州瀟水會焉至衡州烝水會焉過長沙出湖之南澧發(fā)自武陵古克縣東流過武水口合焦溪如溪諸水經(jīng)慈利石門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漸元辰敘酉澬共合流而滙為洞庭以為之壑故衡寶永辰沅得免水患惟常武當沅江之下流岳澧值江湖之會合長沙之益陽湘隂上接澬湘下濱洞庭故歲遭浸溺堤防之設(shè)最宜急圖者也

附修筑堤防總考畧近年深山窮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脈既疏則沙礫易圮故每雨則山谷泥沙盡入江流而江身之淺澁諸湖之湮平職此故也欲盡心力以捍民患惟修筑堤防一事耳故備考古今可經(jīng)久而通行者蓋有十焉一曰審水勢東洗者必西淤下澁者必上涌筑堤者審其勢而為之址最難御者莫如直沖之勢議者退為曲防故荊州虎渡穴口之堤先年愈退愈決而後直逼江口以遏水沖乃得無恙他如順注之傾涯則堤勢宜迂急湍之回沙則堤勢宜峻二曰察土宜一遇決口必掘浮泥見根土乃筑堤基其所加挽者必用黃白壤三曰挽月堤洗在東涯則沙回而西淤在南塍則波漩而北故往往古堤反抱江流者為水所嚙即臨傾涯之上勢甚孤懸必先勘要害之地而預筑重護之堤四曰塞穴隙獾屬螻蟻窠穴秋冬水涸徧察孔端極探其原而為之防五曰堅杵筑木杵不如石?石?不如牛轢六曰卷土埽塞決口為上護成堤次之法埽以雈葦為衣以楊柳枝為筋以黃壤為心以谷草為紼纚因決口之淺深水勢之緩急而為長短大小者也若堤防初成土尚未實必以楊柳枝為埽橫棲於堤外則可以御波濤而堤無恙七曰植楊柳八曰培草鱗九曰用石甃當沖決之要處若非石堤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瀾十曰立排樁將大木長丈余密排植於堤之左右聯(lián)以紼纚結(jié)以竹葦則風浪先及排樁而堤可恃以不傷也

護守堤防總考畧決堤之故三有堤甚堅厚而立勢稍低漫水一寸即流開水道而決者有堤形頗峻而橫勢稍薄涌水撼激即沖開水門而決者有堤雖高厚而中勢不堅浸水漸透即平穿水隙而決者要皆修筑既疏而防守復怠故坐致此患耳故防范護守之計條議有四一曰立堤甲每千丈僉一堤老每五百丈僉一堤長每百丈僉一堤甲凡堤夫十人一應堤防事宜官守之而有垸處所亦設(shè)有垸長垸夫其法與堤甲同仍不論軍屯官莊凡受利者各自分堤若干丈二曰豁重役凡堤老堤長堤甲及垸長垸甲人役各復其身每遇編審即與豁除別差則彼得一意於堤防三曰置舖舍查照漕河事例於堤上創(chuàng)置舖舍三間令堤長人役守之則往來棲止不患無所而防護事務(wù)亦庶幾不致妨悞矣四曰嚴禁令凡有奸徒盜決故決江漢堤防者即照依河南山東事例發(fā)遣揭示通衢以警偸俗

湖廣通志卷二十一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