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序
序曰:《珠韜玉札》云:太上老君降跡行教,遠近有四。其一,歷劫稟形,隨方演化,即千二百號,百八十名散在諸經(jīng),可得征驗矣。其二,此劫開皇之始,運道之功,孕育乾坤,胞胎日月,為造化之本,為天地之根,播氣分光,生成品匯,自五太之首逮殷周之前,為帝王師,代代應(yīng)見,即郁華、錄圖、廣成、尹壽,因機表號是也。三皇迭往,五帝不歸,云紀龍師,時遷數(shù)革,鳥官火運,川逝風移,步驟不同,澆淳漸變,雖揖讓斯在,而干戈屢興。阪泉有前戮之師,丹浦有專征之旅。智詐行而大樸隱,仁愛顯而孝慈生,玄默希夷,日以寢薄。陶唐以耄昏厭位,虞舜以歷試登庸,憂翰萬方,服勤庶政。老君號尹壽子居于河陽,以《道德真經(jīng)》降授于舜。經(jīng)之旨也,道以無為居先,德以有稱為次,亦猶三皇之書,言大道也。五帝之書,言常道也。其下薄栽非之義,節(jié)兼愛之仁,損俯仰之禮,挫铦巧之智,斥用兵之暴,抑譎詐之謀,使人復(fù)樸還淳,以無為無事為理。舜雖力而行之,竄兇舉相,明目達聰,敦睦九族,平章百姓,而恬和清靜之道莫能致也。故禹湯之后,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大道既隱,玄化不流,禮樂滋繁,政刑大用矣。其三,老君以商陽甲之代降神,寓胎武丁之年,誕生於亳,即今真源縣九龍井,太清宮是其地也?;螂[或顯,潛化群方,當周昭王癸丑之年,以此二經(jīng)授關(guān)令尹喜,尹傳於天下,世得而聞焉。其四,將化流沙,與尹喜期會於西蜀青羊之肆,示現(xiàn)降生,即昭王丁巳之年也。此《道德經(jīng)》自函關(guān)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鴻儒碩學(xué)詮疏箋注六十余家,則有:
節(jié)解上下、老君與尹喜解。
內(nèi)解上下、尹喜以內(nèi)修之旨解注。
想爾二卷、三天法師張道陵所注。
河上公章句、漢文帝時降居陜州河濱,今有廟見存。
嚴君平指歸十四卷、漢成帝時蜀人,名遵。
山陽王弼注、字輔嗣,魏時為尚書郎。
南陽何晏、字平叔,魏駙馬都尉
河南郭象、字子玄,向秀弟子,魏晉時人
穎川鍾會、字士季,魏明帝時人。
隱士孫登、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時人。
晉仆射太山羊祜、字叔子,注為四卷。
沙門羅什、本西胡人,符堅時自玉門關(guān)入中國、注二卷。
沙門圖澄、后趙時西國胡僧也。注上下二卷。
沙門僧肇、晉時人,注四卷。
梁隱居陶弘景、武帝時人,貞白先生,注四卷。
范陽盧裕、后魏國子博士,一名白頭翁,注二卷。
草萊臣劉仁會、后魏伊州梁縣人,注二卷。
吳郡征士顧歡、字景怡,南齊博士,注四卷。
松靈仙人、隱青溪山,無名氏年代。
晉人河?xùn)|裴楚恩、注二卷。
秦人京兆杜弼、注二卷。
宋人河南張憑、字長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
梁武帝蕭衍、注道德經(jīng)四卷,證以因果為義。
梁簡文帝蕭綱、作道德述義十卷。
清河張嗣、注四卷,不知年代。
梁道士臧玄靜、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號大孟,作經(jīng)義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號小孟,注五卷。
梁道士竇略、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無異。
陳道士諸糅、作玄覽六卷。
隋道士劉進喜、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并作音義。
唐嵩山道士魏征、作要義五卷,為太宗丞相。
法師宋文明、作義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義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作指歸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簡要義五卷。
法師韋節(jié)、字處玄,注兼義四卷。
道士王玄辯、作河上公釋義一十卷。
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惜、作新義十五卷。
道士徐邈、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遠、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岳道士薛季昌、作金繩一十卷,事數(shù)一卷。
洪源先生王襲,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訣二卷。
法師趙堅、作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高宗時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賈至、作述義十一卷,金鈕一卷。
道士車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作注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張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龔法師、作集解四卷。
通義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沖虛先生殿中監(jiān)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講疏六卷。
漢州刺史王真、作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譜策二卷。
玄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講疏六卷,即今所廣疏矣。
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滯空有?;蚰缤埔蚬?,偏執(zhí)三生?;蛞先遄?,或趣歸空寂。莫不并探驪室,競掇珠璣,俱陟鍾山,爭窺珪瓚,連城在握,照乘盈懷。敷弓口則光燦縑緗,演暢則彩文編簡。語內(nèi)修,則八瓊玉雪,雪靄於丹田;九轉(zhuǎn)瑯膏,晶熒於絳闕。盡六氣回環(huán)之妙,臻五靈夾輔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無所得,而了達化元矣。語品證也,則擺落細塵,超登上秩,游八外而放曠,指三境而躋升,蹈太一之位矣。而揔內(nèi)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倫。我開元至道昭肅孝皇帝降神龍變,接統(tǒng)象先,戡內(nèi)難以乘乾,咨中興而御極,無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勞轍跡,具茨大院,自得朋游。廓八溟為仁壽之庭,普萬寓為華胥之國。至道至德,超哉明哉,欽若尊經(jīng),本朝家教?!断蟆贰断怠凡蛔阋詳M議,《風》《雅》不足以指陳。橫亙古今,獨立宇宙。雖諸家染翰,未窮眾妙之門,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屬想有歸,躬注八十一章,制疏六卷。內(nèi)則修身之本,囊括無遺,外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宸藻遐布,奪五云之華,天光煥臨,增兩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輝映《二南》。若親稟於玄元,信躬傳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萬古而不刊。則《大風》《朱雁》之詩,誠難接武,《典論》《金樓》之作,詎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經(jīng)合義,周書魯史,互有發(fā)明,四始漆園,或申屬類。后學(xué)披卷,多瞢本源。輒采摭眾書,研尋篇軸,隨有比況,咸得備書,纂成《廣圣義》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澤溥天,而灌浸不息。誠不知量,粗備闕文。
天復(fù)元年龍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