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三十七

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 作者:杜光庭


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之三十七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疏:前章明出生入死,善攝超患累之門。此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貴。首標(biāo)妙本應(yīng)感生成之美。次明萬物尊貴道德之由,故道生之。下覆贊生畜之功,生而不有。下結(jié)嘆忘功之德?!鹆x曰:道為妙本,能生群物,德為道用,能畜眾形。動(dòng)物屬于天,植物配于地。天地之所長育,造化之所生成,非道氣物莫能生,非道用物莫能遂,因道而立,賴道之功。有情有識(shí)之徒,無情無識(shí)之類,尊道貴德,不忘本乎道,為萬物所尊者,非有爵位之重,非有權(quán)勢(shì)之威。蓋以失道必亡,固須尊貴,況南面之衛(wèi),失道無以寧。萬邦修真之功,離道無以成萬行。而道於萬類,未嘗自伐其功,功德益自玄深爾。

道生之,

注:妙本動(dòng)用降和氣。

德畜之,

注:物得以生養(yǎng)萬類。

疏:道生之者,言道降沖和之氣,陶冶萬物,萬物得之以生。故云道生之。注云妙本動(dòng)用降和氣者,妙本,道也。至道降氣,為物根本,故稱妙本。德畜之者,德,得也,畜,養(yǎng)也。謂萬物得道用而能畜養(yǎng)斯形,則約道畜養(yǎng)之處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

義曰:生而不畜,德無以表其功。畜而不生,道無以明其妙。生以從無為始,畜以養(yǎng)有為終。終始循環(huán),惟道為本,故云妙本。道無動(dòng)用,物無以生。既有稟生,賴乎畜養(yǎng)。是相循之理也。

物形之,

注:乾知坤作兆形位。

勢(shì)成之。

注:寒暑之勢(shì)各成遂。

疏: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注云乾知坤作兆形位者,《易□系》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為形,上下為位。斯皆道功,寄乾坤以為用也。勢(shì)成之者,言為萬物化天時(shí)地利陰陽之勢(shì),而物資之以成,故去勢(shì)成之也。

義曰:萬物之生也,道德稟之以氣,乾坤稟之以形。氣稟道德之功,形資天地之化,因寒暑之運(yùn),假陰陽之資,以生以成,以終以始。生成終始,斯謂勢(shì)乎?乾知太始者,始,初也。乾是天,為陽氣,萬物初得天陽之氣而生。坤作成物者,坤是地,為陰氣,萬物得地陰氣而形。既分動(dòng)植形位,然賴寒暑之氣以成其功。然生化之本,皆本於道,豈天地寒暑能生化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注:萬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貴之。

疏:以道德有生畜之功,故凡厥懷生,莫不尊尚於道,敬重於德。此勸示眾生,令敦本而崇道也。

義曰:尊者,高上之稱,喻於父也。貴者,重敬之義,喻於母也。道生德畜,物受其形,以道德為父母,得不尊而貴之乎?茍忘其本,非人也哉。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注:言道德之尊貴,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尊貴爾。

疏:夫代之尊榮者,必由君爵命然后為尊。今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蓋以生成之功被物,故物尊貴之,非假爵命而常自然尊貴爾。

義曰:人之處世,上以事君,其有材器也,君舉而用之,然后爵之而尊,寵之而貴。而此尊貴有窮極之時(shí)。今道以生物,為物所尊,德以畜物,為物所貴。生生不絕,故生物之功常尊;成成不窮,故成物之功不極。則常尊常貴,豈有窮極之期乎?其次於此者,則孔子以文教,五常之道,垂於萬世百王之尊。太公以武教,七德之訓(xùn),傳於萬世,百王貴之。顏閔以德行,夷齊以仁義,十哲以四科,貽則於后世,歷代仰而行之。此固非當(dāng)代之君爵命所及,而其德常尊常貴。但玄功廣大,不階於太上玄元之道德耳。夫爵命者,人君尊賢任士所重也。古者帝王以萬匯之殷,四方之大,不可一人以理之,故設(shè)官命爵,長之於民。爵者,祿位也。命者,名品也。正則官不濫,官不濫則各當(dāng)其材。如此,則人理矣。官者,管轄之謂也,亦猶網(wǎng)之有綱,衣之有領(lǐng),舉綱領(lǐng)則物自理矣。故大昊以龍紀(jì)官,神農(nóng)以火紀(jì)官,黃帝以云紀(jì)官,少昊以鳥紀(jì)官,各以其瑞為其官矣。從少昊以條,德不及遠(yuǎn),不能以他物命官,以民為紀(jì),皆佐天子以理四海也。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居方以理俗,策名以敘功,所以爵祿以尊之,威權(quán)以重之,使萬物瞻仰而遵行其教令。圣人在上,賢以為佐,如魚水相須,不可闕也。爵之大者,有皇,有帝,有后,有王,有君。其次者,公侯伯子男,列五等之國。是以帝王之域,四面各五百里為甸服,方千里也。千里之內(nèi)所納有五等,百里納禾稿二百里納穗。三百里納秸稿,四百里納粟,五百里納米。甸服之外五百里為侯服,分為三等。百里為采,供王事而已。二百里男邦男任也,任王事也。三百里諸侯,侯為斥候也,以衛(wèi)於王。此合三為一名也。侯服之外五百里為綏服。綏,安也,服王之政教而己。亦有二等,三百里揆文教,揆度王之文教而行之,一百里奮武衛(wèi),天下所以安之。綏服之外五百里為要服。要,約也。要約束以安文教也。亦有二等,三百里夷。夷,平也。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又外二百里蔡。蔡,法也,差簡而已。要服之外五百里為荒服,言其簡略而遠(yuǎn)也。亦有二等,三百里蠻,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也。二百里流,言流移也,政教所及,隨其俗而已。五服相距五千里,分一十四等,遠(yuǎn)近不同也。又《王制》公侯之國,地方百里;方伯之國,地方七十里;子男之國,地方五十里。此古之設(shè)官命爵,差以等級(jí),佐於帝王,共理天下,古之制也。稟帝王之爵命,而長於民矣。

故道生之畜之,

疏:此覆結(jié)初章道生之義。始之為生,養(yǎng)之為畜。

義曰:初言道生德畜,今只云道生之畜之,然德為道之用,生畜於物,皆道之動(dòng)用功爾,故不復(fù)言德。

長之育之,

疏:增進(jìn)曰長,撫字曰育。

義曰:萬物既生,則陰陽之候,寒暑之勢(shì),增進(jìn)撫字之,非人之功,亦道之力也。

成之熟之,

疏:輔相曰成,遂終曰熟。

義曰:道既生萬物,秋成冬熟,亦道運(yùn)四時(shí)之氣而成熟之也。輔相者,輔助也,相佐也?!吨芤住诽┴栽戚o相天地之宜,以佐佑民是也。

養(yǎng)之覆之。

注:是以人莫不尊道貴德也。

疏:資給曰養(yǎng),陰庇曰覆,八者皆道德功用之謂,所以萬物尊之而貴之。

義曰:生畜長育成熟養(yǎng)覆,八者以利於物,皆道德之玄功也。故天人萬物,含識(shí)有情,至於蛸翹動(dòng)植,未有不資道化功用而有其生也,得不尊之貴之,宗於妙本乎?

生而不有,

疏:道生萬物,不見其有生之可生。忘生之功,結(jié)上道生之義也。

義曰:道能生物,不恃為有,而物稟道之功,道亦不矜其力。

為而不恃,

疏:德之為養(yǎng),不見有物之可為。不恃其功,結(jié)上德畜之之功也。

義曰:德以養(yǎng)物,不矜其功,而物稟道之力,道亦不恃其有。

長而不宰。

疏:以道德忘生育之功,故雖居萬物之長,長育成熟,不為主宰,責(zé)望於物。言此者,欲令人君法道生育而忘其功爾。

義曰:道生物而不為有,德畜物而不為功,道德長於物而不為主,故能常為物所尊貴。人君化育萬物,不伐其能,施及四海,不求其報(bào),澤普天下,不矜其恩,讓德於天,推功於物,超然其心,不以九重為貴,故保其社稷,享福無窮矣。

是謂玄德。

注:具如載營魄章所釋。彼章明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爾。

疏:此嘆忘功之德也。玄者,深遠(yuǎn)不測之名。大道雖能生能畜,而終不恃不宰,德施周普,而名跡不彰。豈非深遠(yuǎn)不測之德乎?

義曰:道德之功,不恃不宰,可謂深玄矣。圣人之德,不恃不矜,可謂廣大矣。道德玄深,故常為萬物尊貴。圣功廣大,固能克永宗桃。修道之士積德而不居,陰功而不恃,享壽彌遠(yuǎn),而證道登真可也。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疏:前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貴。此章明守母存子,歸明無遺身之殃。首七句標(biāo)能生之本,勸令守母存子。次六句示絕欲之戒,開塞對(duì)明。后六句嘆美修證之功,結(jié)成襲常之行?!鹆x曰:道化既彰,天下有始,道為物母,含孕群生。理國之君,修道之士,睹萬有之畢備,知妙本之所生,守道而居,用道而理,則國無危殆,身保寧長也。夫守道之要,收聰閉視,緘口靜身,察微抱柔,韜光返照,常所服守,至道可階。若衒明矜功,道去遠(yuǎn)矣。此其旨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注:始者,沖氣也。言此沖氣生成萬物,有茂養(yǎng)之德,可以為天下母。

疏:資氣曰始,資生曰母。言道能以沖和妙氣,生成萬物。物得以生如母之生子,故云以為天下母。始母雖殊於道氣,布化常一,故上經(jīng)云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言此者,欲令人知源識(shí)本,守母而存子也。

義曰:資,稟也。物稟道生,道為物本,仰含育之德,同母養(yǎng)之慈,當(dāng)須睹流識(shí)源,鑒柔知本。用道守道。理國理人,可以泰寧矣。沖,中也。無名天地始者,上經(jīng)第一章之詞。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注:萬物既得沖氣茂養(yǎng),以知其身是沖氣之子。

疏:言人既得沖和之氣茂養(yǎng)為母,當(dāng)知其身是沖氣之子。

義曰:道為身母,有生成茂養(yǎng)之恩。身為道子,識(shí)茂養(yǎng)生成之本,能知此道當(dāng)體用於中和,以全其身也。

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歿身不殆。

注:既知身是沖氣之子,當(dāng)守此沖和妙氣,不令離散,則終歿其身長無危殆。

疏:言人既知身是道氣之子,從道氣而生,常守道清凈,不染妄塵,愛氣養(yǎng)神,使不離散。人從道生,望道為本。今卻歸道守母,故云復(fù)守爾。歿身不殆者,言人常能無欲以歸道,則可以終竟天年,而無危殆也。

義曰:既知身之所稟,道生我身,即洗心返神,復(fù)守其道,無是非之惑,絕聲利之塵,終身行之,道可得矣。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注:兌,愛悅也。目悅色,耳悅聲,六根各有所悅,蹤則生患,是故塞之。不縱六根愛悅,則禍患之門閉矣,故終身不勤勞矣。

疏:此明絕欲守母之行也。兌,悅也。謂耳目愛悅聲色,鼻口愛悅香味,六根各有所悅。門以出入為義,言諸根色塵之所由也。若塞其愛悅之視聽,則禍患之門閉矣。禍患之門閉,則終身無有勤勞也。

義曰:惟道集虛,惟神集無,灰心滅智,道自歸之。不視之見,與天同明;不聽之聞,與天同聰,不為之事,與天同功。六根不染,行與玄通;六欲不起,與道相同。身安物順,而終身不勤矣。《易》曰兌之言乎悅也,又以兌為目,門為口,亦以戒其閉絕禍患爾。《西升經(jīng)》云鼻口所嬉香味是怨是也。此言六情嗜欲相因?yàn)橛茫垡姸?,心則運(yùn)動(dòng)。心既所悅,口則興言,口為禍患之門。心為愛悅之主,故可塞而閉之。夫此禍患,用之於國則政亂,行之於身則道虧。閉塞得宜,則身國俱理矣。

開其兌,濟(jì)其事,終身不救。

注:開張六根,縱其視聽,以成濟(jì)其愛悅之事,則常有禍患,故終身不救。

疏:此明失道之行也。開其視聽之門,濟(jì)其愛悅之事,則禍益患增。故終身不能救理也。

義曰:道不欲煩,力視損其明;道不欲誼,力聽損其聰。心智競撓,道不可留。耽聲冒色,貪利悅名,萬慮滋起,眾患并興,動(dòng)貽悔吝,坐陷災(zāi)蒙,神明不能佑,造化不能生者,以其縱欲害身。故終身不能救。

見小曰明,

注:人能於事微小見而改行,可謂明矣。

疏:此示防患之源也。惡兆將興,細(xì)微必察,故憂悔吝之時(shí)則存乎纖介,令守母之人防萌杜漸,理之於未亂。能如此者,可謂之明。

義曰:守道之人,理國之主,防微於未兆,慮患於未萌。杜邪佞之門,賢良進(jìn)用,閉嗜欲之鍵,樸素日臻矣。憂悔吝者,《易□系辭》云: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纖介。言吉兇悔吝之來,雖纖介之微不可慢也。防,備豫也。杜,閉塞也。萌,微兆也,漸小至大也。理於未亂者,此經(jīng)第六十三章之詞也?!渡袝吩疲褐轮斡谖磥y,保邦于未危,皆防其萌漸也。夫萌者如草木甲坼,先有萌芽,漸者善惡之來,非一朝一夕,必由其漸。故要杜而塞之,勿使滋芟,蔓難圖也。

守柔曰強(qiáng)。

注:守柔弱則人不能加,可謂強(qiáng)矣。

疏:守柔弱之行者,處不競之地,人不能加,同道之用。能如此者,可謂之強(qiáng)。

義曰:力強(qiáng)者人折之,智強(qiáng)者人害之,勢(shì)強(qiáng)者人謀之,氣強(qiáng)者人制之,德強(qiáng)者人伏之。守弱體柔,不犯於物,其德如此,可謂之強(qiáng)。如道之用,孰敢害之也?

用其光,復(fù)歸其明。

注:見小則明,守柔則強(qiáng)。若矜明用強(qiáng),將失守柔見小之義。故當(dāng)用光外照,復(fù)歸守內(nèi)明,則長無患累矣。

疏:光者,外照而常動(dòng)。明者,內(nèi)照而常靜。由見小守柔為明為強(qiáng),不矜明而用強(qiáng),故雖用先外照還歸內(nèi)明,此轉(zhuǎn)釋見小守柔之義,使息外歸內(nèi),故曰復(fù)歸其明。

義曰:外明者,其照有極,謂五里之

外牛馬不辯也。內(nèi)明者,其照無窮,謂一心密照則遠(yuǎn)近皆察也。所以外則萬境所牽,勞神傷性,內(nèi)則重玄默悟,造靜歸根。復(fù)其內(nèi)明,幾乎道矣。

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注:遺,與也。言還守內(nèi)明,則無與身為殃咎者。如此,是為密用真常之道。

疏:遺,與也。殃,咎也。言用光照物,於物無著,還守內(nèi)明,不自矜耀,守母存子,反照本源,自無殃咎。是謂襲常者,密用曰襲,能察微遠(yuǎn)害,守柔含明,如是等行者是謂知子守母,密用真常之道。

義曰:既了復(fù)明內(nèi)照之理,故無殃累及身。殃累不侵,真常密契矣。理國若矜其外照,察察繩非,其政益煩而人益亂。復(fù)能見微防患,謙己守柔,晦智含輝,任賢垂拱,三五之理,夫何遠(yuǎn)哉?

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之三十七竟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