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廣圣義卷之五十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疏:前章明法令則生弊,必育余怨之跡。此章明淳樸則至理,自無矜徇之求。初標無為之風以勸。次示人從君化則理。后明家給人足無所企求?!鹆x曰:以司契立法,勝負有殊。此乃重死化醇,樸素為本,將復結繩之理,自無兵乘之興,甘食美衣,各全其分,安居樂俗,無喪其和。雖云雞犬相聞,豈尚往來為禮,美信雙遣,知博亦忘,無事無勞,洞達圣人之道爾。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注:什,伍也。伯,長也。此明君含淳和,什伍伯長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伍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
疏:寡,少也。什,伍也。伯,長也。器,材器也。此論淳古之代也。言國小者,明不求大。言人少者,明不求多。不求大則心無貪競,不求多則事必易簡。易簡之道立,則淳樸之風著。適使有出人材器,堪為什伍之伯長以統(tǒng)於人者,亦無所用之矣。
義曰:國小則易理,民寡則易寧。雖設官司亦無宰執(zhí),君臣循分,外無貪益之求,人庶懷淳,俱臻易簡之道。若大國能徇斯法,自然天下無為矣。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注:少私寡欲,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故不遠遷徙。
疏:徙,遷移也?;瘹w淳樸,政不煩苛,人懷其生,所以重死。敦本樂業(yè),無所外求,各安其居,故不遠遷移也。
義曰:易理之境,易寧之民,懷淳素之風,各全其性命,無貪求之志,肯慕於播遷乎?所謂安其居,樂其俗,人至老死不相往來。斯大道云至矣。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疏:舟輿之設,本以水通陸濟有無。既無往來,則舟輿棄舍,無所乘用矣。莊子云:至德之代,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義曰:刳木為舟,以濟於水,斲輪為輿,以通於陸。蓋適遠之所用也。國小地狹,既無乘泛之勞,遂性端居,豈有盤游之事,固無所乘之矣。山無蹊隧者,蹊,徑也,隧,穴道也?!肚f子□馬蹄篇》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而窺。惡乎知君子小人哉?是謂素樸之代矣。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疏:甲兵所陳,本以討不服,御寇敵。上行道德,下無離異。既卻攻戰(zhàn)之事,甲兵韜戢而無所陳也。
義曰:君既無為,臣惟樸素,內無離叛,外絕寇讎,雖有甲兵,復何陳用?行人心通玄默,道合正真,嗜好不惑於心,繁華不亂於目。雖有科戒,詎假研尋。斯固洞達生知,不在修而后得。亦猶民化淳和,無煩武備爾。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注: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zhàn)。兩者無欲,故無所乘所陳。反樸遷淳,歸復三皇,結繩之用矣。
疏:古者書契未興,結繩紀事,故《系辭》云:上古結繩而理,后代圣人易之以書契。欲明結繩之代,人人淳樸,文字既興,是生詐偽。今將使民忘情去欲,歸於淳古,故云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義曰:以道德之主,牧淳素之人,無水陸遷徙之勞,無甲兵攻取之事,則結繩之理,猶謂其煩?!断缔o》之文,具如疏解。夫上古未有書契,先於結繩。書契既興,結繩遂息。今使有為之代多事之民,懷道賽和,卻歸淳素,故云復絡繩爾。
甘其食,
注:不貪滋味,故所食嘗甘。
美其服,
注:不事文繡,故所服皆美。
疏:食之甘者在於適,適則所食皆甘。服之美者在於當,當則所服皆美。茍不適當,雖玉食錦衣,不足稱甘美也。
義曰:充身適口,不尚珍華也?!渡袝诽熳油豕杂杏袷?。夫錦者,五彩相鮮,女工精巧,服之則過當,制之則勞人。況衣在蔽形,所以御寒燠也;食則充口,所以濟饑乏也。溫飽既適,凍餒不侵,足以安其身而樂其性,何在綺麗珍羞乎?
安其居,
注:不余棟宇,故所居則安。
樂其俗。
注: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
疏:無欲所居則安化淳,故其俗可樂。若逐欲無節(jié),將自不安其居,苛政且煩焉,得復樂其俗爾。
義曰:普洽淳和,故安其居而樂其俗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注:言其近也。
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無求之至也。
疏:列國相望,雞犬相聞,蓋言其近也。人至老死不相往來,由彼此俱足,無所求及故爾。
義曰:君無境上之會,民無身外之求,雖接風煙,何嶺來往?在身則各安其分,外絕貪求;於國則各暢其生,民無勞役。樂道順性,道之至乎。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疏:上下二篇通明道德,始標宗旨以開眾妙之門,終結會歸。將通得意之路,故寄信美以彰言教,論辯善以戒修行,書知博以示迷悟,陳不積以教忘遺,假有多以暢法性,結不爭以明圣人。將令學者造精微於言象之中,道筌蹄於性命之外,悟教而能忘教,何必杜口於毗耶。因言以明無言,自可了心於柱下爾?!鹆x曰:此章首目結二經之終始也。自可道可名之始,訖不害不爭之終,八十一章配天法地。其此篇美信辯善之理,較華實之可忘,知博有多之詞,定文質之可舍,忘言忘象,得玄遣玄,深入兼忘之樞,混融至道之域矣。眾妙之門者,上經第一章之詞也。言象者,《易□系》云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也。筌蹄者,《易□系》云得兔而忘蹄,得魚而忘筌也。并具經中已解。若彼毗耶杜口,自昧於真宗,靈山拂席,竟迷於正見。豈若茲文演暢,體用兼明。語之修身理家,則百關和而六親睦;奠邦御寓,率土靜而九有清。弈代宗師,百王規(guī)稟者矣。柱下者,老君當周武王之時,居於岐,佐武王為柱下史,即今之御史也。
信言不美,
注:信言者,圣教也。信實之言,不韻於俗,故不美也。
疏:信言者,圣教信實之言也。老君欲以自明所演言教,化導眾生,實為精信,故與俗相違。代人以為不美。
義曰:大圣垂訓,以暢道為先,無華詞可悅於人,無曲說可誣於眾。真理直致,質而不文,故代俗所窺以為不美。然而循理屬念,依經宅心,不唯霸國和民,抑乃長生輕舉,可謂精信矣。
美言不信。
注: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也。
疏:美言謂代教,甘美之言也。言多浮華,動合於俗,既非信實,不可化人,所以不美。正以代教美言不信故爾。
義曰:代問教旨,以華藻為先。無至理可依,無玄譚可采,但以綺美為富贍,煩博為奇能,俗耳所樂聞,常情所甘愛,不可行化於世,但可娛適於情。故美而不信也。
善者不辯,
注:善者在行,無辯說也。
疏:悟教之善在於修行,行而忘之,曾不執(zhí)滯,故不辯說也。
義曰:知道能行,不勞言辯,故經曰知者不言是也。夫辯者理闊而詞煩,虛多而實寡,但可夸誕於俗,不能徑了於玄。故善言於道者,臻乎無言,非假辯說?!段魃洝吩坏涝谇谛?,不在能言是也。
辯者不善。
注:空滯辯說,故不善也。
疏:但能辯說言教,曾不悟了修行?;鬁榷?,故為不善。
義曰:夫懸河縱辯,炙輠與詞,其於言也亦以富矣,但夫滯言則迷於了悟,執(zhí)理則瞢於真修。詞多惑人,故非善矣,經曰言者不知是也。能辯而不能行者,《西升經》云言出飛龍前,行在跛鱉后是也。
知者不博,
疏:知,了悟也。博,多聞也。言體道了悟之人,在乎精一,不在多聞。故莊子云博溺心者。
義曰:道在乎知,不在乎博。知而行之者,至道不煩,一言了悟,悟而勤久,久而彌堅,則得道矣。知而求博,博而不修,言之於前,行之不逮,則失道矣。博溺心者,《莊子□繕性篇》云:古者淳樸既散,德又下衰,唐虞之世,智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能以反其性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此疾其舍無為循有作也。所以鍾鼓作荒淫之具,玉帛為傾奪之資,亂生於此矣。人君理國,若能去調琢,息奢淫,削繁文,薄禮樂,化以真素,無事無為,豈患其溺心之博也?
博者不知。
注:知,了悟也。博,多聞也。
疏:夫多聞則滯於言教,滯教則終日言而盡物。既非了悟,故曰不知。
義曰:道之要者,在乎得言而忘言,知道而行道。行之既得,教亦俱忘。守一則不煩,無為則不亂。故博於言教者,去道遠矣。豈能得玄妙之道哉。
圣人不積。
注:積者,執(zhí)言滯教,有所積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無執(zhí)滯,故云不積。
疏:積,滯聚也。圣人達妙理源,深明法性,悟文字虛假,了言教空無。所說之理既明,能說之言亦遣,則於彼言教一無積滯,故云圣人不積爾。
義曰:圣人無為,無為之為亦遣;圣人忘教,滯言之教俱忘。了達希微,宗尚虛漠,故不積滯於俗教矣。修真之士,亦當悟此忘言,了茲妙道也。
既已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注:此明法性無盡也。言圣人雖不積滯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於圣人清浄法性曾無減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疏:既,盡也。言圣人雖不積滯言教,然眾生發(fā)明慧心,必資圣人誘導,故圣人以清凈理性盡與凡愚,而教導之。於圣人慧解之性,曾不減耗,故云愈有愈多。注云有明自性,多明外益者,悟理之性既非他有,故云自性;因教之益不自中來,故云外益,明圣人教導凡愚,心彌慧解,故云愈有。惟斆學半,理益精暢,故云愈多爾。
義曰:圣人清靜,理性光明,慧心外無所因,內無所滯,和之愈響,如鍾在懸矣。夫天地之生化不窮,而天地之用未嘗倦矣;日月之照灼而不息,而日月之明未嘗竭矣;江海之注不極,而江海之流未嘗耗矣;薪火之傳不絕,而薪火之力未嘗盡矣。亦猶圣人之慧解浩蕩而無涯,隨悟立言,隨方設教,因機誘導,稱彼物情。物情高下,俱得法味,而言教塞於天下,而理性慧解愈有愈多矣。惟斆學半者,《尚書□說命下篇》云: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學之半也。終始常念學,則其德之修無能自覺,其惟學乎。
天之道,利而不害。
疏:天道施生,長養(yǎng)萬物,利也。無所宰割,不害也。此舉喻欲明圣人之道弘益也。
義曰:舉天道以喻圣人之道利於萬物,物遂其生,而無所害也。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注: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將明圣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爭也。
疏:圣人之道,凡所作為而與物不爭者,為圣人無所積滯,與人愈有,是以不爭爾。
義曰:天授圣人之道以利於萬物,圣人體道應天以濟於群生。澤愈廣而志愈謙,化愈彰而功愈晦,故利物而不害,應物而不爭。且夫上下二經論道敘德,首明可道常道,為設教之宗源。次標有德無德,述因時之澆樸。此陳愈多愈有,表圣澤之無窮。信可以垂表萬天,程式千古,革漓敗而復樸,滌邪弊而歸真,貫天地而燭幽明。斯二經之大旨也。
道德真經廣圣義卷之五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