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舊約第三條通商約章類纂
一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
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jù)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愛琿城俄約第一條通商約章類纂
一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松花江??谧鳛槎砹_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里河作為 大清國所屬之地由烏蘇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連兩國交界明定之間地方作為兩國共管之地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河此后只準中國俄國行船各別外國船只不準由此江河行走黑龍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俄約第九條
中國與俄國將從前未經(jīng)定明邊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邊界既定之后登入地冊繪為地圖立定憑據(jù)俾兩國永無此疆彼界之爭
中俄黑龍江定界記文附交界道路記文及牌文
咸豐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俄國全權大臣中國大臣會齊在俄文土爾必拉即白棱河口地方兩國之大臣會同畫押用印在交界之圖上書寫俄羅斯字及滿洲字二分其二圖補入上年在京續(xù)定和約條內并四分圖與記文交界道路記文自烏蘇里河至圖們江口此四分圖內書寫俄羅斯字二分書寫漢字二分其圖四分亦補入上年在京續(xù)定和約條內此六分圖彼此相對兩國大臣全行知悉相符俄國大臣持書寫俄羅斯字及滿洲字地圖一分中國大臣持書寫俄羅斯字及滿洲字地圖一分彼此互換用印畫押又互換漢字俄羅斯字交界地圖四分彼此換給之后兩國大臣將圖四分記文二分交界道路記文二分俱行鈐印畫押將此記文道路補入上年續(xù)定和約條內永遠遵行勿替
附交界道路記文
中國與俄國詳細按著去年諾雅布爾月初二日所定和約第一條第三條內之記文和約之第一條內自烏蘇里河口而南上至興凱湖兩國以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原系舊有之河作為交界其二河東之地屬俄羅斯國二河西之地屬中國自松阿察河源兩國交界踰興凱湖直至白棱河照圖上所畫紅色所寫俄字字頭定為交界即在烏蘇里河口西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耶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及松阿察河源西岸旱路上設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亦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照依和約自白棱河口順山嶺至瑚布圖河口自白棱河源順小漫岡水向東流入興凱湖者系俄國界水向西流入穆楞河者系中國界至橫山會處水向北分流入興凱湖及毛河源水向南分流入綏芬河自橫山會處直至綏芬河與瑚布圖河口應立界牌白棱河口北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喀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小漫岡上向西北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拉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橫山會處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那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再由瑚布圖河口順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至圖們江口其東皆屬俄羅斯國其西皆屬中國兩國交界圖內紅色處與圖們江會處及該江口相距不過二十里自瑚布圖河口往上至瑚布圖河之源即順山嶺照依和約在瑚布圖河西口邊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倭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對瑚布圖河源山頂上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怕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圖們江左邊距海不過二十里立界牌一個牌上寫俄國土字頭并寫上界牌漢文俱按照圖上紅色為界因此兩國地界既經(jīng)分清為此特記
附牌文
此次會同查勘分界原為兩國和好今地界既經(jīng)議定自應按照上年續(xù)定條約設立界牌以清界東界定為由什勒額爾古納兩河會處即順黑龍江下流至烏蘇里河會處其北邊地屬俄羅斯國其南邊地至烏蘇里河口所有地方屬中國自烏蘇里河口南至圖們江口其東皆屬俄羅斯國其西皆屬中國上所言乃空曠之地遇有中國人住之處及中國人所占漁獵之地俄國均不得占仍準中國人照常漁獵從立界牌之后永無更改并無侵占附近及他處之地所有東邊界內原住之中國人民其向來謀生出入行走之路應聽其便俄國人不得攔阻為此特立界牌永遠遵守兩國人民咸各知之勿違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首段通商約章類纂
兩國大臣遵照京城議定和約在塔爾巴哈臺會同將自沙濱達巴哈起至浩罕邊界之嶺止兩國中間應分界址順山嶺大河及現(xiàn)在中國常住卡倫議定交界繪畫地圖圖內以紅色線道分為兩國交界今將議定界址地名并擬議章程開列于后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一條
自沙濱達巴哈界牌起先往西后往南順薩彥山嶺至唐努鄂拉達巴哈西邊末處轉往西南順賽留格木山嶺至奎屯鄂拉即往西行順大阿勒臺山嶺至齋桑淖爾北面之海留圖兩河中間之山轉往西南順此山直至齋桑淖爾北邊之察奇勒莫斯鄂拉即轉往東南沿淖爾順喀喇額爾齊斯河岸至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為界此間分別兩國交界即以水流為憑向東向南水流之處為中國地向西向北水流之處為俄國地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二條
自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起往東南行至賽哩鄂拉先往西南后往西行順塔爾巴哈臺山嶺至哈木爾達巴哈即轉往西南順庫木爾齊哈喇布拉克巴克圖葦塘子瑪呢圖沙喇布拉克察汗托霍依額爾格圖巴爾魯克莫多巴爾魯克等處卡倫之路至巴爾魯克阿拉套兩山嶺中間由平地行即在哈布塔蓋阿魯沁達蘭兩卡倫中間擇山坡定界自此至阿勒坦特布什山嶺東邊末處為界此間分別兩國交界即以水流為憑向東向南水流之處為中國地向西向北水流之處為俄國地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三條
自阿勒坦特布什山嶺東邊末處起依阿拉套大嶺往西順阿勒坦特布什索達巴哈庫克托木罕喀爾察蓋等山頂行向北水流之處為俄國地向南水流之處為中國地至向東流水之薩爾巴克圖河向西流水之庫克鄂羅木河向南流水之奎屯河源之匡果羅鄂博山即轉往南向西流水之庫克鄂羅木等河之處為俄國地向東流水之薩爾巴克圖等河之處為中國地自此由奎屯河西邊之奎塔斯山頂行至圖爾根河水從山內向南流出之處即順圖爾根河依博羅胡吉爾奎屯齊齊干霍爾果斯等處卡倫至伊河之齊欽卡倫過伊河往西南行至春濟卡倫轉往東南至特穆爾里克河源轉東由特穆爾里克即南山也山頂行圍繞哈薩克布魯特游牧之地至格根河源即轉往西南格根等向西流水之處為俄國地溫都布拉克等向東流水之處為中國地自此往西南由喀喇套山頂行至畢爾巴什山即順向南流水之達喇圖河至特克斯河過特克斯河順那林哈勒哈河靠天山嶺為界自此往西南分晰回子部落布魯特部落住牧之處由特穆爾圖淖爾南邊之罕騰格爾薩瓦巴齊貢古魯克喀克善等山統(tǒng)曰天山之頂行至嶺靠浩罕界為界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四條
現(xiàn)將邊界順山嶺大河及常住卡倫議定后其邊界以外分入俄國之地原有中國烏里雅蘇臺科布多所屬大阿勒臺等山嶺迤北舊住之烏克克等卡倫塔爾巴哈臺所屬塔爾巴哈臺山嶺迤北舊住之鄂倫布拉克等卡倫及阿拉套山迤北舊住之胡蘇圖阿魯沁達蘭卡倫伊所屬舊住之匡果羅鄂倫等卡倫建立界牌鄂博以前仍聽中國在彼住守統(tǒng)俟明年兩國立界大臣會同建立界牌鄂博時何處將界牌鄂博立畢即將何處應向內挪移卡倫限一月內挪移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五條
今將邊界議定永固兩國和好以免日后兩國為現(xiàn)定邊界附近地方住牧人丁相爭之處即以此次換約文到之日為準該人丁向在何處住牧者仍應留于何處住牧俾伊等安居故土各守舊業(yè)所有地面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嗣后倘有由原住地方越往他處者即行撥回免致混亂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六條
自現(xiàn)在議定邊界換約之日起過二百四十日即為兩國立界大臣訂準日期俄國兩起立界大臣均赴阿魯沁達蘭喀布塔蓋兩卡中間會齊一起會同伊犁立界大臣往西南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一起會同塔爾巴哈臺立界大臣往東北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行至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會同科布多立界大臣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行至索果克卡倫會同烏里雅蘇臺立界大臣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至沙賓達巴哈止如遇大山以山梁劃界遇大河以河岸劃界如遇橫山橫河俱以新立界牌鄂博劃界至建立界牌鄂博時總以各界址處所水流之方向作為立界之憑擇其地方形勢建立如有大嶺行人不能越往實難堆立之處即以水流及山嶺為界其平曠之區(qū)兩國堆立界牌鄂博時中間空出二十丈作為公中之地所立界牌鄂博以左其山河所產一切物件均屬中國所立界牌鄂博以右其山河所產一切物件均屬俄羅斯國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七條
明年兩國立界大臣建立界牌鄂博畢再將堆立界牌鄂博共若干處及均在何處堆立地名作記互換為憑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八條
今將兩國應分界址議定建立界牌鄂博后倘有河源系在中國而流注于俄國者中國不得改截其流注之故道倘有河源系在俄國而流注于中國者俄國亦不得改截其流注之故道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九條
從前僅止庫倫辦事大臣與恰克圖固畢爾那托爾及伊犁將軍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與西悉畢爾總督往來行文自今勘定邊界之后烏里雅蘇臺科布多二處遇有會同俄國查辦事件應擬增添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與托木色米珀拉特二省固畢爾那托爾往來行文辦理其所行文件或用清字或用蒙古字俱可
中俄塔城議定記約第十條
塔爾巴哈臺所屬巴克圖卡倫迤西小水地方舊有種地納糧民莊五處該處地面按今定議界址雖已分在俄國惟該民人所種田地斷難遽令遷移應于立界后限十年內令伊等陸續(xù)內遷今經(jīng)兩國大臣會同議定將一切分定界址繪圖四分圖內分定界址地名用俄羅斯字滿洲字合璧注寫兩國勘界大臣鈐印畫押并作此記約用俄羅斯字滿洲字各書寫四分兩國勘界大臣鈐印畫押一并互換兩國分界大臣各存圖志一分記約各一分以便查辦外其余圖志二分合璧記約二分由兩國分界大臣自行呈送各本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各一分以備補續(xù)京城議定條約為此互換記約可也
俄續(xù)約第一條通商約章類纂
議定詳明一千八百五十八年瑪乙月十六日即咸豐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在愛琿城所立和約之第一條遵照是年伊云月初一日即五月初三日在天津地方所立和約之第九條此后兩國東界定為由什勒喀額爾古納兩河會處即順黑龍江下流至該江烏蘇里河會處其北邊地屬俄羅斯國其南邊地至烏蘇里河口所有地方屬中國自烏蘇里河口而南上至興凱湖兩國以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二河東之地屬俄羅斯國二河西屬中國自松阿察河之源兩國交界踰興凱湖直至白棱河自白棱河口順山嶺至瑚布圖河口再由瑚布圖河口順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至圖們江口其東皆屬俄羅斯國其西皆屬中國兩國交界與圖們江之會處及該江口相距不過二十里且遵天津和約第九條議定繪畫地圖內以紅色分為交界之地上寫俄羅斯國阿巴瓦噶達耶熱皆伊亦喀拉瑪那倭怕啦薩土烏等字頭以便易詳閱其地圖上必須兩國欽差大臣畫押鈐印為據(jù)
上所言者乃空曠之地遇有中國人住之處及中國人所占漁獵之地俄國均不得占仍準中國人照常漁獵從立界牌之后永無更改并不侵占附近及他處之地
俄續(xù)約第二條
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xiàn)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牌末處起往西直至齋桑淖爾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南至浩罕邊界為界
俄續(xù)約第三條
嗣后交界遇有含混相疑之處以上兩條所定之界作為解證至東邊自興凱湖至圖們江中間之地西邊自沙賓達巴哈至浩罕中間之地設立界牌之事應如何定立交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東界查勘在烏蘇里河口會齊于咸豐十一年三月內辦理西界查勘在塔爾巴哈臺會齊商辦不必限定日期所派大員等遵此約第一第二條將所指各交界作記繪圖各書寫俄羅斯字二分或滿洲字或漢字二分共四分所作圖記該大員等畫押用印后將俄羅斯字一分或滿或漢字一分共二分送俄羅斯收存將俄羅斯字一分或滿或漢字一分送中國收存互換此記文地圖仍會同具文畫押用印當為補續(xù)此約之條
塔爾巴哈臺界約首段通商約章類纂
塔爾巴哈臺立界大臣奎昌會同俄國建立牌博大臣穆嚕木策傅各遵照同治三年九月十六日兩國大臣在塔爾巴哈臺商定圖約分別紅線交界處所照各在塔爾巴哈臺所屬地方交界建立牌博今兩國大臣會同自瑪呢圖噶圖勒干起至哈巴爾蘇地方建立牌博完竣為此兩國彼此將已立交界牌博地名起止地方及已立牌博數(shù)目并議定條例開列于后
塔爾巴哈臺界約第一條
自塔爾巴哈臺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起往東南行至賽哩鄂拉先往西南后西行順塔爾巴哈臺山嶺至哈巴爾蘇地方止此一段共建立牌博十處第一處起即在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地方建立牌博一處次在哈爾塔爾地方建立牌博一處沙爾布拉克地方建立牌博一處沙爾托羅蓋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察汗鄂博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克爾根達什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巴彥木爾占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庫哲滾大壩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布凱阿蘇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哈巴爾蘇地方建立牌博一處共建立牌博十處
塔爾巴哈臺界約第二條
同治九年七月十六日兩國大臣自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起至哈巴爾蘇地方止新立交界牌博十處其中間隔疏密不一凡人不能行走之地即為交界處所其立定交界東南為中國地方西北為俄國地方兩國各以此次新定界址為憑永遠遵守不可混淆其余各項事宜均照同治三年九月間兩國大臣在塔爾巴哈臺議定圖約辦理今兩國大臣會同建立塔爾巴哈臺交界牌博各宜將交界起止地方牌博名數(shù)各書四分兩國交界大臣各將圖約鈐印畫押彼此更換為憑并畫地圖二紙兩國大臣會同畫押各鈐用印信俄國建立牌博大臣存收一紙中國建立塔爾巴哈臺牌博大臣存收一紙永昭信守
塔爾巴哈臺界約第三條
此次兩國建立牌博大臣各立塔爾巴哈臺交界牌博十處理應遵照舊章每年兩國派員會同往查一次惟塔爾巴哈臺尚未克復不能照章往查一俟塔爾巴哈臺克復后仍照舊章每年兩國派員會同往查一次
科布多界約首段通商約章類纂
同治八年科布多立界大臣奎昌會同俄國立界大臣巴布闊福各遵照同治三年九月十六日兩國大臣議定圖約分劃限道界址地名建立科布多所屬西北邊疆界牌鄂博今兩國立界大臣會同自賽留格木山適中之布果素克達巴哈起至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止建立界牌鄂博完竣為此將兩國互相建立界牌地名起止處所及牌博數(shù)目并擬章程開列于后
科布多界約第一條
自科布多東北邊界賽留格木適中之布果素克達巴哈起向西南順賽留格木山嶺至奎屯鄂拉即往西行沿大阿勒臺山至海留圖兩河中間之山轉往西南順此山直至察奇勒莫斯鄂拉轉望東南沿齋桑淖爾邊順喀喇額爾齊斯河岸至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止分為兩國交界計此一段共已建立牌博二十處首起即于布果素克達巴哈建立牌博一處次接于杜爾伯特達巴哈建立牌博一處于塔布圖達巴哈建立一處博勒奇爾建立一處察干布爾噶蘇建立一處烏蘭達巴哈建立一處巴喀那斯達巴哈建立一處薩爾那開建立一處巴爾哈斯達巴哈建立一處拜巴爾塔達巴哈建立一處庫爾楚木建立一處特勒克梯建立一處固洛木拜建立一處薩拉陶建立一處薩勒欽車庫建立一處特勒斯愛哩克建立一處鄂里雅布拉克建立一處奇音克里什建立一處察奇勒莫斯建立一處末至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建立一處共計建立牌博二十處
科布多界約第二條
自同治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起扣足三百六十六日兩國各派能干員弁查勘新建牌博一次烏里雅蘇臺委員自賽留格木山東行至沙濱達巴哈科布多委員自瑪呢圖噶圖勒干往東至賽留格木山適中之布果素克達巴哈每年應照此查辦俄國派官二員一員至賽留格木山會同烏里雅蘇臺委員查勘新立界牌一員起瑪呢圖噶圖勒干會同科布多委員查勘新建牌博永遠遵行其新立牌博倘有損壞之處仍應照舊各自修補
科布多界約第三條
同治八年七月初六日中國大臣奎昌與俄國立界大臣巴布闊福等自布果素克達巴哈至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新建界牌鄂博二十處其間疏密不一有行人不能越往之處即以山為界限所建定界址東面南面為中國科布多地西面北面為俄國地兩國各以此次新定邊界為憑永遠遵守不得混淆其余一切悉照同治三年九月兩國分界大臣在塔爾巴哈臺議定原約辦理今經(jīng)兩國大臣會同建定科布多邊界牌博各將界址起止處所牌博名目寫約各四分兩國建界大臣各于圖約上鈐印畫押互換為憑共畫地圖二張兩國立界大臣會同畫押鈐印俄國立界大臣分取一張中國科布多立界大臣分取一張永昭信守可也
烏里雅蘇臺界約首段通商約章類纂
同治九年烏里雅蘇臺大臣榮全遵照同治三年九月塔城和約擬定烏里雅蘇臺西北俄國所屬各處總圖內紅色之界今自薩留格穆斯克山嶺之柏郭蘇克山至沙濱達巴哈俱設有界牌立牌后兩國分界大臣即抄錄地冊界牌數(shù)目及建立界牌處所名目一并開列于后
烏里雅蘇臺界約第一條
議定俄國交界以烏里雅蘇臺西北為界自薩留格穆斯克山嶺之柏郭蘇克山東北順薩留格穆斯克山嶺至塔奴額拉山嶺西末處再順薩楊斯克山嶺往北往東直至沙濱達巴哈界牌俱經(jīng)兩國分界大臣定立為界柏郭蘇克界牌經(jīng)俄國分界大臣會同科布多分界大臣于柏郭蘇克山嶺西設立為界即名柏郭蘇克中國界牌于烏里雅蘇臺科布多中間之柏郭蘇克山設立為界烏里雅蘇臺界牌由科布多界牌往北經(jīng)俄國分界大臣會同烏里雅蘇臺分界大臣往東至塔斯客哩山嶺上設為第二界牌即名塔斯客哩自塔斯客哩往東北至珠盧淖爾由珠盧淖爾東南至哈爾喀山嶺設為第三界牌即名哈爾喀自哈爾喀山嶺順珠盧淖爾北岸至塔奴額拉南察布產設為第四界牌即名察布產從此順拉塔奴額山嶺西南逾莫多圖扎拉都綸烏爾圖查罕扎克喀圖四河再順他蘇爾亥山從沙克魯河往東北至庫色爾山設為第五界牌即名庫色爾自庫色爾山往西北至塔奴額拉山末處逾哈拉畢拉河靠該山角迤西初哩查河口設為第六界牌即名初哩查自初哩查河往東北順薩陽山逾瑪奴胡穆奴克霍額拉什三河由哈拉淖爾至索爾山設為第七界牌即名索爾自索爾山往東北至沙濱達巴哈附近烏里雅蘇臺設為第八界牌即名沙濱達巴哈此處原因雍正六年恰克圖所定和約內業(yè)經(jīng)建立界牌此次俄國毋庸再行建立其附近烏里雅蘇臺界上俄國所屬各處界牌俄國設立有六中國設立有八今即以此定立為界其余難逾之峻嶺早經(jīng)兩國分清遂援此嶺為界即總圖紅限是也自沙濱達巴哈起至柏郭蘇克山嶺按現(xiàn)定交界順山嶺一西一北即嶺之右歸俄國屬轄山嶺一東一南至烏里雅蘇臺即嶺之左歸中國屬轄照現(xiàn)定地冊俄國與烏里雅蘇臺接壤之地界牌數(shù)目建立處所名目并山名河名一并備圖注明永遵勿替至其余各界仍遵同治三年塔城和約辦理
烏里雅蘇臺界約第二條
為重整查閱界牌事應由兩國分界大臣另派員弁自同治八年五月十五日起扣至三百六十六日該員弁等應按照擬定處所會齊前往查閱俄國所派員弁會同烏里雅蘇臺所派員弁查閱俄國與烏里雅蘇臺接壤之地應按照定期于薩留格穆斯克山嶺之柏郭蘇克界牌會齊自此前往東北查至現(xiàn)定沙濱達巴哈界牌為止烏里雅蘇臺分界大臣派員查閱界牌時亦應照此辦理此章既定應行永守勿更俾免界牌遷移損壞是以兩國分界大臣將地冊錄清書寫俄國字四分滿洲字四分共八分并將現(xiàn)定交界繪為地圖二頁其內將界牌數(shù)目用俄滿文字注明該大臣等畫押用印后各持四分地圖一頁于同治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昌吉斯臺互換永持為憑
附烏里雅蘇臺界約記略
烏里雅蘇臺立界大臣伊犁將軍榮全籌議建立烏屬界牌鄂博遵照定約于同治八年四月十一日在烏克克卡倫會議各議所屬牌博以定兩國交界五月初四日中國科布多立界大臣奎昌俄國立界大臣巴布闊福穆嚕木策傅等公同酌議往原圖所繪之賽留格木地方為烏科交接之處會同建立牌博以便兩處分立議定后于五月二十七日順賽留格木山嶺同至柏郭蘇克壩上適中之地烏城立第一牌博于北科城立牌博于南俄國立鄂博于西立畢科城大臣會同俄官向西南立界至瑪呢圖噶圖勒干為止烏城大臣同俄官穆嚕木策傅向東北立界至沙濱達巴哈為止此壩并無樹木亦無大河地勢洼濕系科屬之阿勒坦淖爾烏梁海東北邊末處即系烏屬唐努烏梁海西南邊境由此壩向東北行約八十里至塔斯啟勒山于山頂同立第二座牌博此處并無樹木山泥淖山下有塔斯啟勒小河一道水向東南流山東南為中原地山西北為俄國地又向東北行約九十里至原圖所繪之珠盧淖爾東南岸約十數(shù)里哈爾噶小山上同立第三座牌博其東南為中原地其西北接連珠盧淖爾為俄國地又順珠盧淖爾北岸約二十余里至唐努山南察布齊雅壩上同立第四座牌博山北為中原地山南接連珠盧淖爾為俄國地此兩界間橫直并無樹木大河均系泥淖亂石沿唐努山南向西過莫多吐河扎勒都倫河烏爾吐河察罕扎克蘇吐河順哈喇塔蘇爾海山至沙克魯河轉向東北約二百五十余里至庫色爾壩系唐努烏梁海西方邊界同立第五座牌博壩上無樹巨石崱屴其東為中原地其西為俄國地由此向西北約九十余里至原圖所繪之唐努鄂拉達巴哈末處過哈喇河偏西山下楚拉察水流之處同立第六座牌博此地泥淖太大樹木無多迤東迤南為中原地迤北為俄國地由此向北向東順原圖所繪之薩彥山過瑪納胡河蒙納克河浩拉什河由喀喇淖爾至蘇爾大壩約共一百五十里同立第七座牌博此壩并無樹木泥淖其東南為中原地其西北為俄國地由此向北向東約三百六十余里崇山綿木石叢雜山脈連貫直至沙濱達巴哈堆立第八座牌博其東南為中原地其西北為俄國地以上烏里雅蘇臺共立牌博八座有牌博處以牌博為界其不能越往山嶺即以山嶺為界均以圖內紅線定兩國交界自東北沙濱達巴哈起至西南賽留格木山柏郭蘇克壩止紅以左均為中原地紅以右均為俄國地今將立定牌博數(shù)目地名山河形勢繪圖作記為憑并將現(xiàn)增議定條款開列于后其余應辦事宜均照從前議定條款酌量遵辦自同治八年五月十五日起算足三百六十六日兩國各派妥靠官兵將新立牌博查看一次烏里雅蘇臺委員等由賽留格木向東至沙濱達巴哈查看科布多委員等由瑪呢圖噶圖勒干向東至賽留格木查看按年均應照此查辦俄國派官二員一由托木斯蓋省派出往賽留格木由新立牌博起會同烏里雅蘇臺委員等查看一由斜米省派出往瑪呢圖噶圖勒干由新立牌博起會同科布多委員等往查永遠遵行其新立牌博如有損壞仍照舊式即各補修將此圖記鈐印畫押互換為憑
中俄改訂條約第一條通商約章類纂
大俄國大皇帝允將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即同治十年俄兵代收伊犁地方交還 大清國管屬其伊犁西邊按照此約第七條所定界址應歸俄國管屬
中俄改訂條約第五條
兩國特派大臣一面交還伊犁一面接收伊犁并遵照約內關系交收各事宜在伊犁城會齊辦理施行該大臣遵照督辦交收伊犁事宜之陜甘總督與土爾吉斯坦總督商定次序開辦陜甘總督奉到 大清國大皇帝批準條約將通行之事派委妥員前往塔什干城知照土爾吉斯坦總督自該員到塔什干城之日起于三個月內應將交收伊之事辦竣能于先期辦竣亦可
中俄改訂條約第七條
伊犁西邊地方應歸俄國管屬以便因入俄籍而棄田地之民在彼安置中國伊地方與俄國地方交界自別珍島山順霍爾果斯河至該河入伊犁河匯流處再過伊河往南至烏宗島山廓里扎特村東邊自此處往南順同治三年塔城界約所定舊界
中俄改訂條約第八條
同治三年塔城界約所定齋桑湖迤東之界查有不妥之處應由兩國特派大臣會同勘改以歸妥協(xié)將兩國所屬之哈薩克分別清楚至分界辦法應自奎峒山過黑伊爾特什河至薩烏爾嶺畫一直由分界大臣就此直與舊界之間酌定新界
中俄改訂條約第九條附光緒七年中俄卡倫單
以上第七第八兩條所定兩國交界地方及從前未立界牌之交界各處應由兩國特派大員安設界牌該大員等會齊地方時日由兩國商議酌定俄國所屬之費爾干省與中國喀什噶爾西邊交界地方亦由兩國特派大員前往查勘照兩國現(xiàn)管之界勘定安設界牌
附光緒七年中俄卡倫單
中國卡倫 俄國卡倫
一胡柏里志呼 一斯他羅粗魯海圖斯基
二則林圖 二查罕額羅業(yè)甫斯基
三毛葛子格 三克留車甫斯基
四烏梁圖 四庫魯蘇他業(yè)甫斯基
五多羅洛克 五查蘇車業(yè)甫斯基
六霍林納拉蘇 六杜魯勒古業(yè)甫基斯
七呼拉查 七托克托爾斯基
八巴楊達爾噶 八
九阿深嘎 九阿深金斯基
十鳴孳 十們森斯基
十一烏阿勒嘎 十一沙拉郭勒斯基
十二庫達拉 十二庫達林斯基
十三恰克圖 十三恰克圖
十四哈拉呼志爾 十四博齊斯基
十五治爾格臺 十五熱勒都林斯基
十六鄂爾托霍 十六哈拉采斯基
十七伊勒克池拉穆 十七哈木聶斯基
十八烏尤勒特 十八克留車甫斯基
十九貝勒特斯 十九歡金斯基
二十賽郭鄂拉 二十額庚斯基
二十一金吉里克 二十一
二十二攸斯提特 二十二
二十三蘇鄂克 二十三
二十四查罕鄂博自此卡倫以下兩國同名
二十五布爾噶蘇臺
二十六哈巴爾烏蘇
二十七巴克圖
二十八喀普他蓋
二十九闊克蘇山口
三十霍爾果斯
三十一別疊里山口
三十二帖列克第山口
三十三圖魯噶爾特山口
三十四蘇約克山口
三十五伊爾克什唐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