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6月14日,徐樹錚忽然在天津槍斃了陸建章。
陸建章于6月13日由上海到了天津,他是個主和派的幕后活動者,和各省北洋軍閥都有一些直接間接關系,馮玉祥的主和,就和他有關,皖系早已把他當作一個危險人物。這次督軍團又在天津開會,這個會議有不利于主戰(zhàn)派的一種趨勢,因此馮國璋暗中授意陸建章的長子陸承武把他的父親叫到天津來,其目的是要利用陸建章說服曹錕重新回到直系來,與李純合作,把督軍團會議轉變?yōu)橛欣隈T而不利于段的一種局面。
陸建章到天津后,徐樹錚寫信請他到駐津奉軍司令部一談。陸建章自恃為現(xiàn)任將軍又是北洋派的老前輩,絕不懷疑會有人下他的毒手。他如約而往,徐樹錚殷勤地請他到花園密室中談話,當他走進花園的時候,就有衛(wèi)士從后面開了一槍把他打死了。
關于殺陸的原因,據(jù)徐樹錚向政府報告說:
“迭據(jù)本軍各將領先后面陳:屢有自稱陸將軍名建章者,詭秘勾結,出言煽惑等情。歷經(jīng)樹錚剴切指示,勿為所動。昨前兩日,該員又復面訪本軍駐津司令部各處人員,肆意簧鼓,搖惑軍心。經(jīng)各員即向樹錚陳明一切,樹錚獨以為或系不肖黨徒,蓄意勾煽之所為,陸將軍未必謬妄至此。詎該員又函致樹錚,謂樹錚曾有電話約到彼寓握談。查其函中所指時限,樹錚尚未出京,深堪詫異。今午姑復函請其來晤。坐甫定,滿口大罵,皆破壞大局之言。樹錚婉轉勸告,并曉以國家危難,務敦同袍氣誼,不可自操同室之戈。彼則云我已抱定宗旨,國家存亡,在所不顧,非聯(lián)合軍隊,推倒現(xiàn)在內(nèi)閣,不足消胸中之氣。樹錚即又厲聲正告,以彼在軍資格,正應為國出力,何故倒行逆施如此?從不為國家計,寧不為自身子孫計乎?彼見樹錚變顏相戒,又言:‘若然,即請臺端聽信鄙計,聯(lián)合軍隊,擁段推馮,鄙人當為力效奔走。鄙人不敏,現(xiàn)在魯皖陜豫境內(nèi),尚有部眾兩萬余人,即令受公節(jié)制如何?’云云。樹錚竊念該員勾煽軍隊,聯(lián)結土匪,擾害魯皖陜豫諸省秩序,久有所聞,今竟公然大言,顛倒播弄,寧傾覆國家而不悟,殊屬軍中蟊賊,不早清除,必貽后戚。當令就地槍決,冀為國家去一害群之馬,免滋隱患。除將該員尸身驗明棺殮,妥予掩埋,聽候該家屬領葬外,謹此陳報,請予褫奪該員軍職,用昭法典。伏候鑒核施行”。
殺陸之后,徐樹錚從長途電話中,囑咐院秘書長方樞擬就一道命令,請馮國璋蓋印發(fā)表命令全文如下:
“前據(jù)張懷芝、倪嗣沖、陳樹藩、盧永祥等,先后報稱陸建章迭在安徽陜西等處,勾結土匪,煽惑軍隊,希圖倡亂,近復在滬勾結亂黨,當由國務院電飭拿辦。茲據(jù)國務總理轉呈,據(jù)奉軍副司令徐樹錚電稱:陸建章由滬到津,復來營煽惑,當經(jīng)拿獲槍決等語。陸建章身為軍官,竟敢到處煽惑軍隊,勾結土匪,按照懲治盜匪條例,均應立即正法。現(xiàn)既拿獲槍決,著即褫奪軍職勛位勛章,以昭法典。”
馮國璋嚇得心驚膽戰(zhàn),當天還拒絕蓋印,卻又感覺到自身也有危險,16日終于蓋印發(fā)表。
一個自封為副司令的退職軍官,“先斬后奏”地殺了一個現(xiàn)任將軍,這在當時是一件駭人聽聞的兇殺案。顯而易見,陸建章斷然不會以奉軍為煽惑的對象,尤其不會以徐樹錚為煽惑對象。事件發(fā)生后,李純、陳光遠都有電報質(zhì)問北京政府:陸建章未經(jīng)審判而被殺,死后又奪去官勛,此后軍官人人自危,從何取得保障?
段贈給陸建章家屬5000元,以表示北洋袍澤之舊情。徐樹錚補發(fā)了一個通電,捏造陸建章在談話中破口大罵總統(tǒng)和曹督軍,表示陸死有應得,并非主戰(zhàn)主和兩派的斗爭。皖系還顧慮到馮玉祥是陸的外甥,因此以馮旅于14日攻占常德為理由,任為湘西鎮(zhèn)守使,17日開復他的原官,22日又授以勛四位,以安其心。馮玉祥不僅絕口不提這件事,并且自告奮勇,愿意調(diào)往福建以打廣東。
從19日起,馮國璋托病不見客,他懷著一種心病,害怕皖系還要進一步追究責任,因為陸承武發(fā)出一個電報,埋怨他對這個兇殺案完全采取了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皖系對曹錕也不能無所顧慮。事實上曹錕也感覺到徐樹錚的手段過于毒辣,而且自己也不能不懷有戒心。但是皖系很快地治好了他這個心病,徐樹錚信誓旦旦地保證副總統(tǒng)問題一定照原約辦理,決無變更。徐樹錚又說:今后并不要求他再到漢口主持軍事,只要不反對第五期作戰(zhàn)計劃,讓別人去打,副總統(tǒng)就可穩(wěn)穩(wěn)到手。曹錕吃了這道“迷魂湯”,又搖擺不定了。
陸建章字朗齋,安徽蒙城縣人,武備學堂畢業(yè)生,參加小站練兵,民國2年,任軍政執(zhí)法處處長,殺人如麻,因此有“陸屠夫”之稱。又常請人吃飯,送客時把人從背后開槍打死,人們稱他的請客紅柬為“閻王票子”。3年3月任第七師師長,3年6月任陜西都督,5年5月被陳樹藩驅(qū)走。當陸建章被扣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段祺瑞生怕他被殺害,立刻叫曾毓雋坐汽車趕到天津來阻止,可是等他到達已經(jīng)執(zhí)行。曾第二天回到北京,帶了一包文件給段看,段看過以后連說:“該死,該死!”
陸建章被殺,使兩個人同時給人可怕的印象,第一個當然是徐樹錚。他這年才39歲,且和陸建章的兒子陸承武是士官的同學,而陸承武的太太和徐樹錚的太太也是同學,兩家有密切的關系,徐樹錚竟出此毒手,令人心寒。另一個是馮玉祥,他在他舅父陸建章被殺后,被任命為湘西鎮(zhèn)守使和復職的旅長,又被授以勛四位,因此他絕口不提陸案,裝得就像沒有這件事一樣。
這一個時期,馮國璋已無力和段祺瑞明爭或暗斗。但段祺瑞的日子也不好過,一方面是全國性的反日,反對向日本借款;一方面是皖系軍閥的各存私心。段深深感到舊的北洋派已經(jīng)四分五裂,不能成為一個局面,因此決定加速建立自己的直接武力,命徐樹錚在小站先成立參戰(zhàn)軍三個混成旅,希望借此達到重編新軍的目的。
7月28日張作霖到了天津。30日張懷芝也到了天津。31日督軍團又在天津舉行會議。這次天津會議有一個特色,是張作霖親自參加了督軍團會議,其他參加的是:曹錕、張懷芝、徐樹錚、倪嗣沖、田中玉、龍濟光等。長江三督仍未派代表出席。倪嗣沖是接到徐樹錚密電于當天趕到的。
這次天津會議仍是討論總統(tǒng)問題和南征問題。張作霖贊成推舉徐世昌為下屆總統(tǒng),并且建議推段祺瑞為副總統(tǒng)。張作霖這時已不愿甘居人下,自己也有問鼎副總統(tǒng)的野心。倪嗣沖怕會議造成僵局,所以建議副總統(tǒng)人選暫時不作決定,留待給對南作戰(zhàn)有殊功的人。這個建議是徐樹錚借倪嗣沖口提出來的,因為徐樹錚原已答應過曹錕,自不便食言,可是如今張作霖親身入關,又想把這位子籠絡張作霖,借以鼓勵張作霖把奉軍全部調(diào)赴南方作戰(zhàn),另一方面卻又以副總統(tǒng)為餌,引誘曹錕和他的直軍繼續(xù)對南作戰(zhàn)。以挽回南方的僵局。
曹錕本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副總統(tǒng)候選人,而且當時徐樹錚的表示是只要他不反對對南作戰(zhàn)就夠了,并不需要他積極南征,怎知湖南前線發(fā)生了變化,自己的大將吳佩孚卻拒絕作戰(zhàn),且和南軍成立了停戰(zhàn)協(xié)定,而這次的天津會議卻把副總統(tǒng)留給征南有功者,張作霖在旁虎視耽耽。天津會議一致決議勸告曹錕南下立功。曹錕一方面舍不得放棄副總統(tǒng)位子,另一方面又接到吳佩孚密電,阻止他南下,使他真是進退兩難。
這個布販出身的老實人也有他一手,他在進退兩難中想出了應付的辦法,他一方面答應南下,一方面又提出三個條件:(一)中央預籌軍費;(二)規(guī)定四省經(jīng)略使職權;(三)軍火暫由奉天借撥,并須取得德州、上海、漢陽三個兵工廠的管理權。曹錕料到北京政府對這三個條件難于接受,這樣他便可借詞推延南下的日期。他深深覺得自己是被騙了,因為他如果真的南下,則張作霖一定乘機深入北京政權,張作霖是他最大的威脅,有取副總統(tǒng)的野心,同時也是除他以外唯一的人選。
段祺瑞派花車接曹錕赴京詳談,曹竟予以拒絕。
在這次天津會議中討論對南作戰(zhàn)時,誰在先誰在后也各有歧見,張作霖既然以“打手”姿態(tài)出現(xiàn),各省軍閥就主張以奉軍為前方主力,以代替在前線按兵不動的直軍。但是張作霖當然不肯這么做,他建議把奉軍當做各路戰(zhàn)線的總預部隊,隨時應援前方,這當然遭到其他軍閥的反對,這等于消耗了別系的力量,再由奉軍前往接收,大家都不是傻子,誰肯這樣干?因此這個問題大家便牽延不決,你推我賴。
天津會議中,大家一致要求北洋派大團結,首先要求沒有參加會議的各省代表列席。這是指直系的長江三省,他們沒有參加天津會議,也沒有派代表列席。于是天津會議以全體成員名義去電征求他們對“南征問題”有何意見?請他們迅速答復,他們回答說:毫無意見,只愿意保境安民。
于是,這次的天津會議雖有張作霖親自參加,卻仍無結果。各省軍閥在此期間,唯一一致的是向北京政府索取軍餉,他們開出來的數(shù)目是1500萬元。
沒有錢當然不能打仗,于是段內(nèi)閣便忙于在“錢”上面動腦筋。財政總長曹汝霖建議發(fā)行金幣券2.4億萬元,向朝鮮銀行借款8000萬元作為三分之一的準備金,金幣券代表的貨幣是二分之一美金,成立幣制局為發(fā)行金幣券的監(jiān)督機關,另設貿(mào)易公司經(jīng)營發(fā)行及國際匯兌業(yè)務。段采納了這個建議,擬就發(fā)行金幣券條例,請馮公布施行。而馮又一次拒絕蓋印。
但馮終在8月9日召集各部總長和中交兩行負責人在公府舉行會議,討論發(fā)行金幣券問題。曹汝霖在會議上報告,他說發(fā)行金幣券是改革幣制,是采行金本位的準備步驟。8月10日馮以總統(tǒng)名義公布制定金幣券條例,及幣制局官例。
西方國家對北京政府這項措施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中國改革幣制應該先向五國銀行團商量,不應該單獨行事,這是違反西方共同利益的,所以聯(lián)合對中國抗議,這時由于歐戰(zhàn)已接近尾聲,列強開始又對中國注意,不像歐戰(zhàn)緊急期間那么放松,因此他們不能容忍日本政府和段祺瑞政府的各種勾結,仍想透過五國銀行團對中國加以控制,這樣也阻止了日本對華借款的壟斷權。
日本政府鑒于西方國家的強大壓力,所以也不愿過分招致西方國家的惡感,因此召回了留在中國的首相私人代表西原,同時對于金幣借款一事也暫不考慮。
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的勾結,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因為軍火的供應只便宜了奉軍,兩次日本軍火都被奉軍劫取,借款雖多,卻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天津會議是7月31日開始的,8月9日在無結果中結束。張懷芝和倪嗣沖都離津返防。只有張作霖仍留在天津,他這時對于北京的政壇已發(fā)生了興趣。
張作霖在天津時爆發(fā)了一件大事,他發(fā)現(xiàn)從3月25日段祺瑞第三次組閣起,徐樹錚一共代領到奉軍軍費550萬元,但奉軍只實收到180余萬元。他再進一步查問,發(fā)現(xiàn)徐樹錚把其他的錢用在編練參戰(zhàn)軍和組織新國會的選舉上,原來徐竟玩弄“假報銷”。
張作霖自入關后,與各方接觸中,聽到的盡是徐樹錚如何跋扈,如何猖狂,挾段祺瑞以凌欺北洋各軍。因此心中對小徐已懷不滿,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他竟擅把奉軍軍費移作別用,欺人欺到自己頭上,怎不光火,因此他不待和北京政府磋商,立即下令解除徐樹錚的奉軍副司令職務,并且要找小徐算帳。
段祺瑞聽說張作霖翻臉,生怕鬧出別的麻煩,趕快叫徐樹錚去見張謝罪,并且承認在短期內(nèi)歸還這筆款子。
8月24日北京發(fā)表張景惠為奉軍暫編第一師師長。
陸建章于6月13日由上海到了天津,他是個主和派的幕后活動者,和各省北洋軍閥都有一些直接間接關系,馮玉祥的主和,就和他有關,皖系早已把他當作一個危險人物。這次督軍團又在天津開會,這個會議有不利于主戰(zhàn)派的一種趨勢,因此馮國璋暗中授意陸建章的長子陸承武把他的父親叫到天津來,其目的是要利用陸建章說服曹錕重新回到直系來,與李純合作,把督軍團會議轉變?yōu)橛欣隈T而不利于段的一種局面。
陸建章到天津后,徐樹錚寫信請他到駐津奉軍司令部一談。陸建章自恃為現(xiàn)任將軍又是北洋派的老前輩,絕不懷疑會有人下他的毒手。他如約而往,徐樹錚殷勤地請他到花園密室中談話,當他走進花園的時候,就有衛(wèi)士從后面開了一槍把他打死了。
關于殺陸的原因,據(jù)徐樹錚向政府報告說:
“迭據(jù)本軍各將領先后面陳:屢有自稱陸將軍名建章者,詭秘勾結,出言煽惑等情。歷經(jīng)樹錚剴切指示,勿為所動。昨前兩日,該員又復面訪本軍駐津司令部各處人員,肆意簧鼓,搖惑軍心。經(jīng)各員即向樹錚陳明一切,樹錚獨以為或系不肖黨徒,蓄意勾煽之所為,陸將軍未必謬妄至此。詎該員又函致樹錚,謂樹錚曾有電話約到彼寓握談。查其函中所指時限,樹錚尚未出京,深堪詫異。今午姑復函請其來晤。坐甫定,滿口大罵,皆破壞大局之言。樹錚婉轉勸告,并曉以國家危難,務敦同袍氣誼,不可自操同室之戈。彼則云我已抱定宗旨,國家存亡,在所不顧,非聯(lián)合軍隊,推倒現(xiàn)在內(nèi)閣,不足消胸中之氣。樹錚即又厲聲正告,以彼在軍資格,正應為國出力,何故倒行逆施如此?從不為國家計,寧不為自身子孫計乎?彼見樹錚變顏相戒,又言:‘若然,即請臺端聽信鄙計,聯(lián)合軍隊,擁段推馮,鄙人當為力效奔走。鄙人不敏,現(xiàn)在魯皖陜豫境內(nèi),尚有部眾兩萬余人,即令受公節(jié)制如何?’云云。樹錚竊念該員勾煽軍隊,聯(lián)結土匪,擾害魯皖陜豫諸省秩序,久有所聞,今竟公然大言,顛倒播弄,寧傾覆國家而不悟,殊屬軍中蟊賊,不早清除,必貽后戚。當令就地槍決,冀為國家去一害群之馬,免滋隱患。除將該員尸身驗明棺殮,妥予掩埋,聽候該家屬領葬外,謹此陳報,請予褫奪該員軍職,用昭法典。伏候鑒核施行”。
殺陸之后,徐樹錚從長途電話中,囑咐院秘書長方樞擬就一道命令,請馮國璋蓋印發(fā)表命令全文如下:
“前據(jù)張懷芝、倪嗣沖、陳樹藩、盧永祥等,先后報稱陸建章迭在安徽陜西等處,勾結土匪,煽惑軍隊,希圖倡亂,近復在滬勾結亂黨,當由國務院電飭拿辦。茲據(jù)國務總理轉呈,據(jù)奉軍副司令徐樹錚電稱:陸建章由滬到津,復來營煽惑,當經(jīng)拿獲槍決等語。陸建章身為軍官,竟敢到處煽惑軍隊,勾結土匪,按照懲治盜匪條例,均應立即正法。現(xiàn)既拿獲槍決,著即褫奪軍職勛位勛章,以昭法典。”
馮國璋嚇得心驚膽戰(zhàn),當天還拒絕蓋印,卻又感覺到自身也有危險,16日終于蓋印發(fā)表。
一個自封為副司令的退職軍官,“先斬后奏”地殺了一個現(xiàn)任將軍,這在當時是一件駭人聽聞的兇殺案。顯而易見,陸建章斷然不會以奉軍為煽惑的對象,尤其不會以徐樹錚為煽惑對象。事件發(fā)生后,李純、陳光遠都有電報質(zhì)問北京政府:陸建章未經(jīng)審判而被殺,死后又奪去官勛,此后軍官人人自危,從何取得保障?
段贈給陸建章家屬5000元,以表示北洋袍澤之舊情。徐樹錚補發(fā)了一個通電,捏造陸建章在談話中破口大罵總統(tǒng)和曹督軍,表示陸死有應得,并非主戰(zhàn)主和兩派的斗爭。皖系還顧慮到馮玉祥是陸的外甥,因此以馮旅于14日攻占常德為理由,任為湘西鎮(zhèn)守使,17日開復他的原官,22日又授以勛四位,以安其心。馮玉祥不僅絕口不提這件事,并且自告奮勇,愿意調(diào)往福建以打廣東。
從19日起,馮國璋托病不見客,他懷著一種心病,害怕皖系還要進一步追究責任,因為陸承武發(fā)出一個電報,埋怨他對這個兇殺案完全采取了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皖系對曹錕也不能無所顧慮。事實上曹錕也感覺到徐樹錚的手段過于毒辣,而且自己也不能不懷有戒心。但是皖系很快地治好了他這個心病,徐樹錚信誓旦旦地保證副總統(tǒng)問題一定照原約辦理,決無變更。徐樹錚又說:今后并不要求他再到漢口主持軍事,只要不反對第五期作戰(zhàn)計劃,讓別人去打,副總統(tǒng)就可穩(wěn)穩(wěn)到手。曹錕吃了這道“迷魂湯”,又搖擺不定了。
陸建章字朗齋,安徽蒙城縣人,武備學堂畢業(yè)生,參加小站練兵,民國2年,任軍政執(zhí)法處處長,殺人如麻,因此有“陸屠夫”之稱。又常請人吃飯,送客時把人從背后開槍打死,人們稱他的請客紅柬為“閻王票子”。3年3月任第七師師長,3年6月任陜西都督,5年5月被陳樹藩驅(qū)走。當陸建章被扣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段祺瑞生怕他被殺害,立刻叫曾毓雋坐汽車趕到天津來阻止,可是等他到達已經(jīng)執(zhí)行。曾第二天回到北京,帶了一包文件給段看,段看過以后連說:“該死,該死!”
陸建章被殺,使兩個人同時給人可怕的印象,第一個當然是徐樹錚。他這年才39歲,且和陸建章的兒子陸承武是士官的同學,而陸承武的太太和徐樹錚的太太也是同學,兩家有密切的關系,徐樹錚竟出此毒手,令人心寒。另一個是馮玉祥,他在他舅父陸建章被殺后,被任命為湘西鎮(zhèn)守使和復職的旅長,又被授以勛四位,因此他絕口不提陸案,裝得就像沒有這件事一樣。
這一個時期,馮國璋已無力和段祺瑞明爭或暗斗。但段祺瑞的日子也不好過,一方面是全國性的反日,反對向日本借款;一方面是皖系軍閥的各存私心。段深深感到舊的北洋派已經(jīng)四分五裂,不能成為一個局面,因此決定加速建立自己的直接武力,命徐樹錚在小站先成立參戰(zhàn)軍三個混成旅,希望借此達到重編新軍的目的。
7月28日張作霖到了天津。30日張懷芝也到了天津。31日督軍團又在天津舉行會議。這次天津會議有一個特色,是張作霖親自參加了督軍團會議,其他參加的是:曹錕、張懷芝、徐樹錚、倪嗣沖、田中玉、龍濟光等。長江三督仍未派代表出席。倪嗣沖是接到徐樹錚密電于當天趕到的。
這次天津會議仍是討論總統(tǒng)問題和南征問題。張作霖贊成推舉徐世昌為下屆總統(tǒng),并且建議推段祺瑞為副總統(tǒng)。張作霖這時已不愿甘居人下,自己也有問鼎副總統(tǒng)的野心。倪嗣沖怕會議造成僵局,所以建議副總統(tǒng)人選暫時不作決定,留待給對南作戰(zhàn)有殊功的人。這個建議是徐樹錚借倪嗣沖口提出來的,因為徐樹錚原已答應過曹錕,自不便食言,可是如今張作霖親身入關,又想把這位子籠絡張作霖,借以鼓勵張作霖把奉軍全部調(diào)赴南方作戰(zhàn),另一方面卻又以副總統(tǒng)為餌,引誘曹錕和他的直軍繼續(xù)對南作戰(zhàn)。以挽回南方的僵局。
曹錕本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副總統(tǒng)候選人,而且當時徐樹錚的表示是只要他不反對對南作戰(zhàn)就夠了,并不需要他積極南征,怎知湖南前線發(fā)生了變化,自己的大將吳佩孚卻拒絕作戰(zhàn),且和南軍成立了停戰(zhàn)協(xié)定,而這次的天津會議卻把副總統(tǒng)留給征南有功者,張作霖在旁虎視耽耽。天津會議一致決議勸告曹錕南下立功。曹錕一方面舍不得放棄副總統(tǒng)位子,另一方面又接到吳佩孚密電,阻止他南下,使他真是進退兩難。
這個布販出身的老實人也有他一手,他在進退兩難中想出了應付的辦法,他一方面答應南下,一方面又提出三個條件:(一)中央預籌軍費;(二)規(guī)定四省經(jīng)略使職權;(三)軍火暫由奉天借撥,并須取得德州、上海、漢陽三個兵工廠的管理權。曹錕料到北京政府對這三個條件難于接受,這樣他便可借詞推延南下的日期。他深深覺得自己是被騙了,因為他如果真的南下,則張作霖一定乘機深入北京政權,張作霖是他最大的威脅,有取副總統(tǒng)的野心,同時也是除他以外唯一的人選。
段祺瑞派花車接曹錕赴京詳談,曹竟予以拒絕。
在這次天津會議中討論對南作戰(zhàn)時,誰在先誰在后也各有歧見,張作霖既然以“打手”姿態(tài)出現(xiàn),各省軍閥就主張以奉軍為前方主力,以代替在前線按兵不動的直軍。但是張作霖當然不肯這么做,他建議把奉軍當做各路戰(zhàn)線的總預部隊,隨時應援前方,這當然遭到其他軍閥的反對,這等于消耗了別系的力量,再由奉軍前往接收,大家都不是傻子,誰肯這樣干?因此這個問題大家便牽延不決,你推我賴。
天津會議中,大家一致要求北洋派大團結,首先要求沒有參加會議的各省代表列席。這是指直系的長江三省,他們沒有參加天津會議,也沒有派代表列席。于是天津會議以全體成員名義去電征求他們對“南征問題”有何意見?請他們迅速答復,他們回答說:毫無意見,只愿意保境安民。
于是,這次的天津會議雖有張作霖親自參加,卻仍無結果。各省軍閥在此期間,唯一一致的是向北京政府索取軍餉,他們開出來的數(shù)目是1500萬元。
沒有錢當然不能打仗,于是段內(nèi)閣便忙于在“錢”上面動腦筋。財政總長曹汝霖建議發(fā)行金幣券2.4億萬元,向朝鮮銀行借款8000萬元作為三分之一的準備金,金幣券代表的貨幣是二分之一美金,成立幣制局為發(fā)行金幣券的監(jiān)督機關,另設貿(mào)易公司經(jīng)營發(fā)行及國際匯兌業(yè)務。段采納了這個建議,擬就發(fā)行金幣券條例,請馮公布施行。而馮又一次拒絕蓋印。
但馮終在8月9日召集各部總長和中交兩行負責人在公府舉行會議,討論發(fā)行金幣券問題。曹汝霖在會議上報告,他說發(fā)行金幣券是改革幣制,是采行金本位的準備步驟。8月10日馮以總統(tǒng)名義公布制定金幣券條例,及幣制局官例。
西方國家對北京政府這項措施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中國改革幣制應該先向五國銀行團商量,不應該單獨行事,這是違反西方共同利益的,所以聯(lián)合對中國抗議,這時由于歐戰(zhàn)已接近尾聲,列強開始又對中國注意,不像歐戰(zhàn)緊急期間那么放松,因此他們不能容忍日本政府和段祺瑞政府的各種勾結,仍想透過五國銀行團對中國加以控制,這樣也阻止了日本對華借款的壟斷權。
日本政府鑒于西方國家的強大壓力,所以也不愿過分招致西方國家的惡感,因此召回了留在中國的首相私人代表西原,同時對于金幣借款一事也暫不考慮。
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的勾結,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因為軍火的供應只便宜了奉軍,兩次日本軍火都被奉軍劫取,借款雖多,卻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天津會議是7月31日開始的,8月9日在無結果中結束。張懷芝和倪嗣沖都離津返防。只有張作霖仍留在天津,他這時對于北京的政壇已發(fā)生了興趣。
張作霖在天津時爆發(fā)了一件大事,他發(fā)現(xiàn)從3月25日段祺瑞第三次組閣起,徐樹錚一共代領到奉軍軍費550萬元,但奉軍只實收到180余萬元。他再進一步查問,發(fā)現(xiàn)徐樹錚把其他的錢用在編練參戰(zhàn)軍和組織新國會的選舉上,原來徐竟玩弄“假報銷”。
張作霖自入關后,與各方接觸中,聽到的盡是徐樹錚如何跋扈,如何猖狂,挾段祺瑞以凌欺北洋各軍。因此心中對小徐已懷不滿,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他竟擅把奉軍軍費移作別用,欺人欺到自己頭上,怎不光火,因此他不待和北京政府磋商,立即下令解除徐樹錚的奉軍副司令職務,并且要找小徐算帳。
段祺瑞聽說張作霖翻臉,生怕鬧出別的麻煩,趕快叫徐樹錚去見張謝罪,并且承認在短期內(nèi)歸還這筆款子。
8月24日北京發(fā)表張景惠為奉軍暫編第一師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