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兼并戰(zhàn)爭繼續(xù)發(fā)展,以三家分晉為標志,進入戰(zhàn)爭劇烈的戰(zhàn)國時期。形式上是七個大領主爭城奪地,實際是一個已經(jīng)成為階級的新興地主階級以及與它血肉相聯(lián)的大商賈和說客游士推動大領主們?yōu)榻⒌刂髡喽归_劇戰(zhàn)。一百八十二年長期戰(zhàn)爭,基本上是地主政權的秦對領主地主混合政權的山東六國猛烈進攻,結果秦國勝利,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全國的封建地主皇朝——秦朝。
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國韓趙魏三家世卿立為諸侯,戰(zhàn)國時期開始了。在東周時期政治上還發(fā)生一些天下大宗和共主作用的封建領主王朝——東周,到戰(zhàn)國時期,完全失去了作用,它只是作為一個小國存在著(前二四九年秦滅周國),不再是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王朝。
戰(zhàn)國是七個獨立的強國,各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間進行攻擊或防御的戰(zhàn)爭。戰(zhàn)勝國擴地,戰(zhàn)敗國削地,疆域常有變動。七國位置,西方秦國,東方齊國,南方楚國,北方燕國,中部韓趙魏三國,趙在北,韓近西,魏居中,韓魏最接近秦國,先受秦攻擊。
一 秦 國 秦在東周時期,是個文化落后的國家。前三六一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賢。衛(wèi)國人法家公孫鞅(仕秦有功,封于商,號商鞅)應募入秦,得孝公信任,變舊法創(chuàng)立新法。秦從此成為七國中第一強國。早在戰(zhàn)國初年,李悝(音虧kuī)在魏,吳起在楚,曾行新法,但為舊勢力所阻。秦舊勢力較小,因之商鞅變法得到成功。商鞅也就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
前三五九年,商鞅第一次變法,要點如下:(一)組織民戶重編戶籍,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什伍內各家互相糾察,一家作奸犯法,別家必須告發(fā),如不告發(fā),連同受重罰。這是殘酷的統(tǒng)治法,但在貴族領主役使下的大量農夫因此得直接作為國君的民戶,是有進步意義的。
?。ǘ┘訌妱趧恿糁魅缬袃蓚€兒子,兒子到一定的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謀生,否則加倍出賦稅。父子兄弟各立門戶,可以加強生產中的自動性,防止一家人相互依賴,勞逸不均。分家之后,各自照顧自己;兒子借給父親耕具,就覺得是個很大的恩惠;婆母不經(jīng)兒媳的許可,使用簸箕掃帚,立即受到兒媳的責備;婆母兒媳間一不融洽,就會爭吵起來。這種制度,對家族制度的父權起著限制作用。
?。ㄈ┆剟钴姽α④姽Φ娜?,各按功勞大小受爵賞;私斗的人,各按犯罪輕重受刑罰。商鞅制定秦爵,分二十級,第一至第八為民爵,第九以上為官爵,農民立功得爵(戰(zhàn)陣上斬敵人首一級,賜爵一級),受各種優(yōu)待,有機會成為中小地主。
?。ㄋ模┏绫荆ǜ棧┮帜ㄉ藤Z手工業(yè))獎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超過一般人產量的得免徭役。工商和游手貧民,連同妻子沒入官府做奴婢。戰(zhàn)國時東方各國所謂工商食官的手工業(yè)奴隸商業(yè)奴隸,雖然還被貴族領主所占有,但自由民身分的工商也已普遍存在和活躍。商鞅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并土地,使秦民專力從耕織與戰(zhàn)爭中求富貴。同時,國君獨占工商業(yè),也可以增強國家的富力。文學游說之士,屬于末一類,不許入秦。秦國富強而文化不及東方各國,這也是一個原因。法家一般也代表商賈(地主常兼作商賈)的利益,商鞅抑末是在秦國的特殊措施。
(五)變領主為地主無軍功的宗室(貴族領主),一概廢除他們的名位,按軍功從新規(guī)定尊卑爵秩等級,各依等級占有田宅臣妾(奴隸)。這是變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許多無軍功的貴族領主因此失去了特權,變?yōu)槊駪糁械母粦?。有軍功的宗室,最高爵不過封侯(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侯僅收食邑內租稅,不直接管理民事,也失去了原有的特權。領主制度的秦國從此變?yōu)榈刂髦贫鹊那貒?br/>
這個巨大的改革,必然引起貴族領主的反抗。以秦太子為首,反抗者多至千數(shù)。商鞅說“法令不行,由于貴戚犯法,要行法先從太子開始”。因為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音錢qián)、公孫賈兩個大貴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第二天新法完全通行了。秦國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不窮乏)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農村)邑(城市)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
前三五○年秦建都咸陽,筑冀閥,在闕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實行第二次變法,使秦國更進一步的地主政權化。
(一)歸并各小都、鄉(xiāng)邑、聚(村落)為大縣。全國凡四十一縣(《史記·六國表》和《商君列傳》作三十一縣),每縣置一縣令,掌管全縣政事,消除領主政治的殘余影響。
?。ǘ╅_辟阡陌封疆(田間分疆界的土堆),承認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權,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積定賦稅。阡是田間南北車路,陌是東西車路。戰(zhàn)國時戰(zhàn)爭用步騎兵,兵車極少用,田間無須留寬廣的車路。東方各國阡陌早已逐漸開辟為田地,商鞅開秦國阡陌,用意正相同,說井田廢于商鞅,是腐儒的謬說。
?。ㄈ﹦澮欢?、桶(斛),權、衡,丈、尺。全國貨物交易,有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
?。ㄋ模┙垢缸有值芡揖幼?,革除殘留的戎狄舊俗。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國三晉土狹民眾,商鞅知道“民所欲者田宅也”(《商君書·徠(音賴lài)民篇》),懸賞招徠鄰國農民到秦國種地,給田宅,免兵役,使專力耕織。秦民服兵役,輪番出戰(zhàn),常有余力。秦國足食足兵,有戰(zhàn)必勝。
商鞅兩次變法,破壞了領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無比的統(tǒng)一國家。消滅政治落后的山東六國,推行秦制建立封建大帝國的基礎從此萌芽了。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車裂商鞅,殺商鞅一家人,但商鞅新法,除了秦莊襄王用大商人呂不韋為相,停止對商賈和游士的排斥,其余大都相沿不變。
秦國孝公、商鞅在咸陽創(chuàng)地主政權,與周國文武周公在豐鎬創(chuàng)領主政權,對歷史同樣是偉大的貢獻。
前三八七年,秦伐蜀,取南鄭。前三一六年,秦惠王使司馬錯滅蜀國(都城在四川成都市),徙秦民一萬家到蜀地,后又滅巴國(都城在四川重慶市)。秦對當?shù)鼐用袼坪跏潜3种己藐P系,如昭襄王與巴人盟誓說“秦犯夷輸黃龍一只,夷犯秦輸清酒一鐘”(《華陽國志·巴志》)。意思是說秦罰重,夷罰輕,秦決不犯夷。秦得巴蜀廣大土地和居民的助力,確如司馬錯說“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繕(補充)兵”(《戰(zhàn)國策·秦策》)。
秦國疆域,北有上郡(陜西北部),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河南靈寶縣)。地勢險固,宜于守御又宜于出擊,被稱為天府雄國。
二 韓 國 韓東鄰魏國,西當秦函谷關大路,兩面受敵,連年被兵。前三七五年,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山西臨汾縣)遷都到鄭都新鄭(河南新鄭縣)。后來又遷都陽翟。韓昭侯用法家申不害為相,行苛刻政治,國力暫時加強。申不害死,韓又被侵伐。韓國疆土北自成皋(河南滎陽縣西北)過黃河到上黨(治設山西長治縣),南有陘山(在河南郾城縣),東臨洧水(源出河南密縣,至新鄭東南流入潁水)。山地多,平原少,物產貧乏,人口稀疏,七國中最為弱小。
三 魏國 前四二四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學儒術,著書六篇,《漢書·藝文志》列在儒家。他尊敬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門豹、李悝(即李克,子夏弟子)、樂羊及大軍事家吳起,在諸侯中最有聲望。秦孝公變法以前,魏是一個最強的國家。魏國疆土:南有鴻溝(即汴河),與楚為鄰;東有淮潁與宋齊為鄰;函谷關內黃河西岸,自鄭(陜西華縣)西北過渭河,沿洛水(北洛河)東岸到上郡,筑長城與秦為鄰(前三二八年,魏河西地全部入秦);北有卷(河南新鄉(xiāng)陽原一帶)、酸棗(河南延津縣),與趙為鄰。魏地平原肥沃,人口稠密,無險可守,四面受敵。魏惠王因畏秦兵;前三四○年,自安邑(山西安邑縣)遷都大梁(河南開封市),與韓為近鄰。
四 趙國 建都邯鄲(河北邯鄲縣)。西有黃河,南有漳河,與魏為界;東有清河(河北清河縣西境),與齊為界;北有易水,與燕為界;又西北傍陰山筑長城,與匈奴、樓煩、林胡為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北開拓疆土,鞏固了北方邊界。
五 燕國 建都薊(北京市),又有下都(河北易縣)。燕君是西周初召公奭后裔,東周時期燕國弱小,常為山戎所攻掠。燕昭王招募賢士,得樂毅,出兵破齊,燕成北方強國。燕疆域東北有遼東與朝鮮為鄰,北筑長城與東胡、林胡、樓煩為界,西有云中、九原,與趙為鄰,南境筑長城與齊為界。燕離秦遠,受戰(zhàn)禍較緩,有余力開拓遼河流域,奠定了古代中國東北方的疆域。
六齊 國 建都臨淄(山東臨淄縣)。在西周東周,齊都是大國。前三八六年,世卿田和代姜姓為國君,齊更強盛。疆土南有泰山,與楚魯宋(前二八六年齊滅宋)為鄰;北有渤海,隔海與燕為鄰;西有清河,與趙為鄰;東濱大海。齊國富兵強,與秦遠隔,不受秦兵威脅。齊宣王招集天下文學士幾百千人,給與優(yōu)厚的待遇,讓他們自由地講學議論。這些人聚居在都城稷門(西門)外,當時號稱稷下先生。宣王以后,養(yǎng)士風氣繼續(xù)保存,各種學派,大體匯集在齊國,臨淄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城。稷下先生不同于貴族卿相門下的食客,對文化確有可貴的貢獻。
七楚國 楚自西周以來,吞并小國最多。戰(zhàn)國時期,楚農業(yè)落后,兵力不強,但常開拓國土。前三三四年,楚威王取越國浙江以西土地。楚威王又遣將軍莊
(音敲qiāo)率兵入滇(云南),以滇池(云南昆明市)為中心,擴地數(shù)千里。(前二八○年秦奪楚黔中郡,莊 歸路阻絕,在滇建國,自稱滇王。)楚國地大,北至中原,與韓、魏、宋、齊為鄰;西有黔中(治設湖南沅陵縣)、巫郡(治設四川巫山縣),與巴及秦為鄰;南有蒼梧(湖南南部九疑山),與百粵為鄰;東至海濱。在廣大國境內,有苗族華族和許多其他小族,居民相互間交流文化,產生以巫文化融合華夏文化為基本的楚文化。各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體融合了。楚國八百余年擴張經(jīng)營,為秦漢創(chuàng)立偉大封建帝國準備了重要條件,七國中秦楚應是對歷史貢獻最大的兩個國家。楚舊都郢,后遷都鄀(音若ruò湖北宜城縣),又遷都陳,前二四一年遷都壽春(安徽壽縣)。
七國土地楚最大,秦趙次之,齊魏燕又次之,韓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萬,按五人出一兵約計,當有人口五百萬。魏兵七十萬,當有人口三四百萬。秦兵六十萬,趙兵四五十萬,秦趙兩國當共有人口五六百萬。齊全國七十余城,前二七九年,田單守即墨城,得壯士五千人,即墨全境合老弱婦女當有四五萬人。如每城連鄉(xiāng)村平均有一萬戶,每戶平均五人,全國當有人口三四百萬。韓兵三十萬,燕與韓相似,兩國當共有人口三百萬,七國人口總數(shù)約計當在二千萬左右。二千年前中國已有同族同文化如此龐大的人口,秦漢建立統(tǒng)一大帝國,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國韓趙魏三家世卿立為諸侯,戰(zhàn)國時期開始了。在東周時期政治上還發(fā)生一些天下大宗和共主作用的封建領主王朝——東周,到戰(zhàn)國時期,完全失去了作用,它只是作為一個小國存在著(前二四九年秦滅周國),不再是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王朝。
戰(zhàn)國是七個獨立的強國,各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間進行攻擊或防御的戰(zhàn)爭。戰(zhàn)勝國擴地,戰(zhàn)敗國削地,疆域常有變動。七國位置,西方秦國,東方齊國,南方楚國,北方燕國,中部韓趙魏三國,趙在北,韓近西,魏居中,韓魏最接近秦國,先受秦攻擊。
一 秦 國 秦在東周時期,是個文化落后的國家。前三六一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賢。衛(wèi)國人法家公孫鞅(仕秦有功,封于商,號商鞅)應募入秦,得孝公信任,變舊法創(chuàng)立新法。秦從此成為七國中第一強國。早在戰(zhàn)國初年,李悝(音虧kuī)在魏,吳起在楚,曾行新法,但為舊勢力所阻。秦舊勢力較小,因之商鞅變法得到成功。商鞅也就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
前三五九年,商鞅第一次變法,要點如下:(一)組織民戶重編戶籍,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什伍內各家互相糾察,一家作奸犯法,別家必須告發(fā),如不告發(fā),連同受重罰。這是殘酷的統(tǒng)治法,但在貴族領主役使下的大量農夫因此得直接作為國君的民戶,是有進步意義的。
?。ǘ┘訌妱趧恿糁魅缬袃蓚€兒子,兒子到一定的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謀生,否則加倍出賦稅。父子兄弟各立門戶,可以加強生產中的自動性,防止一家人相互依賴,勞逸不均。分家之后,各自照顧自己;兒子借給父親耕具,就覺得是個很大的恩惠;婆母不經(jīng)兒媳的許可,使用簸箕掃帚,立即受到兒媳的責備;婆母兒媳間一不融洽,就會爭吵起來。這種制度,對家族制度的父權起著限制作用。
?。ㄈ┆剟钴姽α④姽Φ娜?,各按功勞大小受爵賞;私斗的人,各按犯罪輕重受刑罰。商鞅制定秦爵,分二十級,第一至第八為民爵,第九以上為官爵,農民立功得爵(戰(zhàn)陣上斬敵人首一級,賜爵一級),受各種優(yōu)待,有機會成為中小地主。
?。ㄋ模┏绫荆ǜ棧┮帜ㄉ藤Z手工業(yè))獎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超過一般人產量的得免徭役。工商和游手貧民,連同妻子沒入官府做奴婢。戰(zhàn)國時東方各國所謂工商食官的手工業(yè)奴隸商業(yè)奴隸,雖然還被貴族領主所占有,但自由民身分的工商也已普遍存在和活躍。商鞅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并土地,使秦民專力從耕織與戰(zhàn)爭中求富貴。同時,國君獨占工商業(yè),也可以增強國家的富力。文學游說之士,屬于末一類,不許入秦。秦國富強而文化不及東方各國,這也是一個原因。法家一般也代表商賈(地主常兼作商賈)的利益,商鞅抑末是在秦國的特殊措施。
(五)變領主為地主無軍功的宗室(貴族領主),一概廢除他們的名位,按軍功從新規(guī)定尊卑爵秩等級,各依等級占有田宅臣妾(奴隸)。這是變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許多無軍功的貴族領主因此失去了特權,變?yōu)槊駪糁械母粦?。有軍功的宗室,最高爵不過封侯(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侯僅收食邑內租稅,不直接管理民事,也失去了原有的特權。領主制度的秦國從此變?yōu)榈刂髦贫鹊那貒?br/>
這個巨大的改革,必然引起貴族領主的反抗。以秦太子為首,反抗者多至千數(shù)。商鞅說“法令不行,由于貴戚犯法,要行法先從太子開始”。因為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音錢qián)、公孫賈兩個大貴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第二天新法完全通行了。秦國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不窮乏)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農村)邑(城市)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
前三五○年秦建都咸陽,筑冀閥,在闕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實行第二次變法,使秦國更進一步的地主政權化。
(一)歸并各小都、鄉(xiāng)邑、聚(村落)為大縣。全國凡四十一縣(《史記·六國表》和《商君列傳》作三十一縣),每縣置一縣令,掌管全縣政事,消除領主政治的殘余影響。
?。ǘ╅_辟阡陌封疆(田間分疆界的土堆),承認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權,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積定賦稅。阡是田間南北車路,陌是東西車路。戰(zhàn)國時戰(zhàn)爭用步騎兵,兵車極少用,田間無須留寬廣的車路。東方各國阡陌早已逐漸開辟為田地,商鞅開秦國阡陌,用意正相同,說井田廢于商鞅,是腐儒的謬說。
?。ㄈ﹦澮欢?、桶(斛),權、衡,丈、尺。全國貨物交易,有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
?。ㄋ模┙垢缸有值芡揖幼?,革除殘留的戎狄舊俗。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國三晉土狹民眾,商鞅知道“民所欲者田宅也”(《商君書·徠(音賴lài)民篇》),懸賞招徠鄰國農民到秦國種地,給田宅,免兵役,使專力耕織。秦民服兵役,輪番出戰(zhàn),常有余力。秦國足食足兵,有戰(zhàn)必勝。
商鞅兩次變法,破壞了領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無比的統(tǒng)一國家。消滅政治落后的山東六國,推行秦制建立封建大帝國的基礎從此萌芽了。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車裂商鞅,殺商鞅一家人,但商鞅新法,除了秦莊襄王用大商人呂不韋為相,停止對商賈和游士的排斥,其余大都相沿不變。
秦國孝公、商鞅在咸陽創(chuàng)地主政權,與周國文武周公在豐鎬創(chuàng)領主政權,對歷史同樣是偉大的貢獻。
前三八七年,秦伐蜀,取南鄭。前三一六年,秦惠王使司馬錯滅蜀國(都城在四川成都市),徙秦民一萬家到蜀地,后又滅巴國(都城在四川重慶市)。秦對當?shù)鼐用袼坪跏潜3种己藐P系,如昭襄王與巴人盟誓說“秦犯夷輸黃龍一只,夷犯秦輸清酒一鐘”(《華陽國志·巴志》)。意思是說秦罰重,夷罰輕,秦決不犯夷。秦得巴蜀廣大土地和居民的助力,確如司馬錯說“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繕(補充)兵”(《戰(zhàn)國策·秦策》)。
秦國疆域,北有上郡(陜西北部),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河南靈寶縣)。地勢險固,宜于守御又宜于出擊,被稱為天府雄國。
二 韓 國 韓東鄰魏國,西當秦函谷關大路,兩面受敵,連年被兵。前三七五年,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山西臨汾縣)遷都到鄭都新鄭(河南新鄭縣)。后來又遷都陽翟。韓昭侯用法家申不害為相,行苛刻政治,國力暫時加強。申不害死,韓又被侵伐。韓國疆土北自成皋(河南滎陽縣西北)過黃河到上黨(治設山西長治縣),南有陘山(在河南郾城縣),東臨洧水(源出河南密縣,至新鄭東南流入潁水)。山地多,平原少,物產貧乏,人口稀疏,七國中最為弱小。
三 魏國 前四二四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學儒術,著書六篇,《漢書·藝文志》列在儒家。他尊敬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門豹、李悝(即李克,子夏弟子)、樂羊及大軍事家吳起,在諸侯中最有聲望。秦孝公變法以前,魏是一個最強的國家。魏國疆土:南有鴻溝(即汴河),與楚為鄰;東有淮潁與宋齊為鄰;函谷關內黃河西岸,自鄭(陜西華縣)西北過渭河,沿洛水(北洛河)東岸到上郡,筑長城與秦為鄰(前三二八年,魏河西地全部入秦);北有卷(河南新鄉(xiāng)陽原一帶)、酸棗(河南延津縣),與趙為鄰。魏地平原肥沃,人口稠密,無險可守,四面受敵。魏惠王因畏秦兵;前三四○年,自安邑(山西安邑縣)遷都大梁(河南開封市),與韓為近鄰。
四 趙國 建都邯鄲(河北邯鄲縣)。西有黃河,南有漳河,與魏為界;東有清河(河北清河縣西境),與齊為界;北有易水,與燕為界;又西北傍陰山筑長城,與匈奴、樓煩、林胡為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北開拓疆土,鞏固了北方邊界。
五 燕國 建都薊(北京市),又有下都(河北易縣)。燕君是西周初召公奭后裔,東周時期燕國弱小,常為山戎所攻掠。燕昭王招募賢士,得樂毅,出兵破齊,燕成北方強國。燕疆域東北有遼東與朝鮮為鄰,北筑長城與東胡、林胡、樓煩為界,西有云中、九原,與趙為鄰,南境筑長城與齊為界。燕離秦遠,受戰(zhàn)禍較緩,有余力開拓遼河流域,奠定了古代中國東北方的疆域。
六齊 國 建都臨淄(山東臨淄縣)。在西周東周,齊都是大國。前三八六年,世卿田和代姜姓為國君,齊更強盛。疆土南有泰山,與楚魯宋(前二八六年齊滅宋)為鄰;北有渤海,隔海與燕為鄰;西有清河,與趙為鄰;東濱大海。齊國富兵強,與秦遠隔,不受秦兵威脅。齊宣王招集天下文學士幾百千人,給與優(yōu)厚的待遇,讓他們自由地講學議論。這些人聚居在都城稷門(西門)外,當時號稱稷下先生。宣王以后,養(yǎng)士風氣繼續(xù)保存,各種學派,大體匯集在齊國,臨淄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城。稷下先生不同于貴族卿相門下的食客,對文化確有可貴的貢獻。
七楚國 楚自西周以來,吞并小國最多。戰(zhàn)國時期,楚農業(yè)落后,兵力不強,但常開拓國土。前三三四年,楚威王取越國浙江以西土地。楚威王又遣將軍莊
(音敲qiāo)率兵入滇(云南),以滇池(云南昆明市)為中心,擴地數(shù)千里。(前二八○年秦奪楚黔中郡,莊 歸路阻絕,在滇建國,自稱滇王。)楚國地大,北至中原,與韓、魏、宋、齊為鄰;西有黔中(治設湖南沅陵縣)、巫郡(治設四川巫山縣),與巴及秦為鄰;南有蒼梧(湖南南部九疑山),與百粵為鄰;東至海濱。在廣大國境內,有苗族華族和許多其他小族,居民相互間交流文化,產生以巫文化融合華夏文化為基本的楚文化。各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體融合了。楚國八百余年擴張經(jīng)營,為秦漢創(chuàng)立偉大封建帝國準備了重要條件,七國中秦楚應是對歷史貢獻最大的兩個國家。楚舊都郢,后遷都鄀(音若ruò湖北宜城縣),又遷都陳,前二四一年遷都壽春(安徽壽縣)。
七國土地楚最大,秦趙次之,齊魏燕又次之,韓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萬,按五人出一兵約計,當有人口五百萬。魏兵七十萬,當有人口三四百萬。秦兵六十萬,趙兵四五十萬,秦趙兩國當共有人口五六百萬。齊全國七十余城,前二七九年,田單守即墨城,得壯士五千人,即墨全境合老弱婦女當有四五萬人。如每城連鄉(xiāng)村平均有一萬戶,每戶平均五人,全國當有人口三四百萬。韓兵三十萬,燕與韓相似,兩國當共有人口三百萬,七國人口總數(shù)約計當在二千萬左右。二千年前中國已有同族同文化如此龐大的人口,秦漢建立統(tǒng)一大帝國,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