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yè)的發(fā)展 農民群眾經過辛勤的勞動,開辟了大量的田地,在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農作物品種等方面也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北宋時,南方經濟的發(fā)展繼續(xù)超越北方,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仍在東南。
一、戶口的增加和農田的開墾 宋太宗時,全國戶口,據(jù)各道、州戶籍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共六百八十六萬多戶,無人口數(shù)。真宗以后的七十年間,所謂“承平既久,戶口歲增”,戶口記錄不斷在增長。一○○六年(真宗景德三年),全國實管七百四十一萬多戶,一千六百二十八萬多口。一○三四年(仁宗景祐元年),增加到一千零二十九萬多戶,二千六百二十萬多口。一○六六年(英宗治平三年),增加為一千二百九十一萬多戶,二千九百九萬多口(一作?。?。記錄中戶多人少,顯然是由于人民逃避賦役,分戶別居,并且隱瞞了人丁的緣故。這些記錄都不可能符合戶口的實際,但反映出戶口增長的趨勢,是可信的。
宋初田地荒蕪的現(xiàn)象仍很嚴重,太宗時,邊遠地區(qū)不用說,就是京畿附近的二十三州,約數(shù)千里的地方,田地的開墾也不過是百分之二三十。宋朝一再命令地方官設法招誘流民歸業(yè)。經過廣大農民群眾的辛勤開發(fā),墾田數(shù)在不斷增長?!段墨I通考》等書記有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墾田數(shù)字,九七六年(太祖開寶九年),墾田數(shù)量是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三百多頃。九九六年(太宗至道二年)統(tǒng)一北漢后的數(shù)字,是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多頃。一○二一年(真宗天禧五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多頃。英宗時,《會計錄》編者以為,這些數(shù)字只是按租賦得出的田畝數(shù),并不是墾田的實際狀況。一○二一年是北宋墾田數(shù)的最高額,此后再也沒有達到這個數(shù)字。一○四九年(仁宗皇祐元年),墾田統(tǒng)計數(shù)只有二百一十五萬多頃,減少約十分之六。說明這時土地兼并嚴重,大量土地被隱瞞?!稌嬩洝肪幷哒f“不出租賦的田畝有十分之七”,可能即據(jù)此而來。此后,田畝統(tǒng)計數(shù)又在上升,或許是數(shù)字來源不同。
墾田的增加,是廣大農民的勞動功績,也是和地主兼并土地作斗爭的產物。北宋農民克服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邊開墾農田,作出了許多新創(chuàng)造。
圩田(圩音圍wéi)——又叫圍田。在低洼田地周圍筑圍,圍外蓄水。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shù)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旱時開閘引江水灌田,澇時閉閘制水。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fā)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jié)常梢猿1XS收。這是勞動人民的一項創(chuàng)造。
山田——南方農民在山地和丘陵的不同坡度上,筑成階梯形的農田,稱為山田或梯田。福建一帶,開拓山壟為田,種植水稻。王安石在江西撫州,見到農民“山耕而水蒔(音是sh@)”。韓琦詩:“曉入?yún)莾汗?,危途信不虛”,“山鳥過云語,田夫半嶺鋤”,描寫出農民在山田耕作的景象。沈括曾記載官吏查核山田漏稅,說明那時山田已有相當?shù)臄?shù)量。無地或少地的下戶農民開拓山田,擴大了耕種面積。
淤田——河水沖刷的淤泥,用決水法引入田內,使土質肥沃,稱淤田。仁宗嘉祐(一○五六——一○六三年)時,絳州正平縣南董村農民,利用村旁馬壁谷水,淤浚田五百余頃。原來畝收谷五、七斗,淤田后增收到兩、三石。神宗時,此法推廣,取得一定的成效。
沙田——江淮間,江邊海畔出沒不常的沙淤地,農民利用來耕作,稱沙田。江水激于東,沙田漲于西;江水激于西,沙田又漲于東。沙田漲出,及時耕種,地常潤澤,可保豐熟。仁宗時,曾一度免除明、溫、臺三州沙田的民稅。神宗時,溫、臺兩州九縣被查出的沙田就有一千一百余頃。
葑田(葑音封f5ng)——江南大湖中有茭、蒲等,年久,根從土中沖出,浮于水面,厚數(shù)尺,可延長幾十丈。在上面施種,即可生長,稱為“葑田”。后來,農民進一步作木排,在上面鋪泥,種植莊稼,稱為“架田”。
二、農作物的交流 北宋的建立,消除了南方和北方交通的障礙。各地農民群眾得以彼此交流培育農作物的生產經驗,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水稻——水稻是宋朝主要的糧食作物。宋太宗時,江北諸州學習南方,種植水稻。河北沿邊屯田使何承矩調集各州軍士一萬八千多人,在雄、莫、霸等州興筑水田,引種江東早稻,獲得成功。此后,河北、河東、京西等路都逐步推廣種稻。
越南勞動人民培育的占城稻,北宋時傳入中國,先在福建一帶種植。一○一一年,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到江、淮、兩浙路推廣。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并且“不擇地而生”,適于普遍栽種。楊億《談苑》記載:汝州魯山,也種植建安來的早稻種,說是“此稻耐旱,繁實,可久蓄,宜高原”,當?shù)厝硕喾N此稻,年年有好收成。楊億所說建安來的早稻種,可能也是占城稻。據(jù)此,占城稻不僅在長江流域推廣,而且也傳播到北方。中國農民從越南勞動人民學習種占城稻,又在南方和北方交流,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中越兩國人民在歷史上長期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凝結成深厚的友誼。占城稻的傳播,是一個顯著的事例。
南方農民多年來培育出很多優(yōu)良的稻種。宋太宗時,福建南劍州水稻有金黍、赤鮮、白稌(音途t*)、先黃、金牛、青龍、虎皮、女兒等十一種。洛陽有和尚稻。蘇州有師婆粳、箭子稻等。箭子稻品種最佳,每年運送到東京。
這些水稻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和交流,提高了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北宋時,兩浙路產量最高。蘇州一般年成,每畝產米二到三石。
麥——麥是北方人民的重要糧食作物。北宋時,逐漸在南方推廣種植。宋太宗時,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種稻地區(qū)的農民,從淮北諸州得到麥種,推廣種麥,并種植粟、黍、豆等作物。
茶——北宋建國后,南方茶葉大量運銷北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茨?、江南、荊湖、福建和川蜀地區(qū),種茶的農戶(園戶)極多。茶葉的制作,分為片茶、末茶兩種。制作的技術,也更為提高。
甘蔗——福州、明州、廣州、漢州和遂州都有許多“糖霜戶”,種植甘蔗作糖霜。糖霜遠銷到海外。
三、農具的改進 千百年來,廣大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改進著各種生產工具。北宋農民在繼續(xù)改進各種農具的同時,還使用了一些新農具。
踏犁——九九四年,宋州、亳州(亳音博b#)等地耕牛疫病流行,半數(shù)以上不能耕作,有人獻“踏犁”,以人力代牛耕。一○○五年,河北因遼朝侵擾,耕牛多死,耕具頗缺,取淮、楚民間踏犁式樣仿造。據(jù)說踏犁用四、五人耕稼,相當牛耕的功效一半,但比用(音決jué)耕,效率提高一倍。
秧馬——蘇軾在武昌看到農民種稻插秧用“秧馬”,說是比彎著腰插秧,勞動強度大為減輕。秧馬后來得到推廣。
水車——最早大約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是一種用人力轉動的翻車。宋朝推廣種水稻,農民群眾用多種水車引水灌溉。較為普遍使用的人力翻車,稱龍骨車或踏車。據(jù)說是水具機械中比較“巧捷”的一種。江南、湖南路又有一種“筒車”(水輪),不用人力,借水力運轉灌溉。梅堯臣有詩說:“既如車輪轉,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筒車要比兩浙的踏車既省人力,功效又高,是當時最為先進的一種灌溉工具。由于水車的廣泛使用,勞動農民部分地征服了干旱。王安石的好友王令作《答問詩》詠水車說:“旱則我為用,爾龍
尚何謂!”水車用于抗旱,勝于‘龍王’,意義是很大的。
四、水利的興修 農民群眾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是促成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北宋神宗以前沒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水利興修,但在局部地區(qū),仍有一些水利工程,便利了農業(yè)生產。宋太祖時,瓊州度靈塘開修渠堰(音燕y4n),灌溉田三百余頃。宋太宗時,戍兵一萬八千人自霸州界引滹沱河水灌溉稻田。真宗時,開深州新河、霸州滹沱河、靜戎軍鮑河、鎮(zhèn)州鎮(zhèn)南河,又自嘉山東引唐河水至定州,引保州趙彬堰徐河水入雞距泉,從此河北平原中部田地都得到灌溉之利。仁宗時,唐州修復陂渠,引水灌溉,據(jù)說數(shù)萬頃薄地變?yōu)榉侍铩8V萑h農民八萬九千(人次),修通渠浦一百七十六條,共計長二萬一千九百多丈,可溉田三千六百余頃。河東路九州二十六縣農民,修浚水利田一萬八千余頃。蜀江置堰溉田,興元府褒斜谷有六堰澆灌民田,當?shù)剞r民訂立“堰法”,每年春天輪流修堰,保證了長年的灌溉。英宗時,泰州農民創(chuàng)筑涵管,引水灌田,克服了沿海缺少淡水的困難。
沿海勞動人民修塘捍海,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真宗時,民工數(shù)百萬,修固浙江捍海塘,一年多修成,控御了海水。仁宗時,民夫四萬多人修建通州楚州捍海堰,修成后使海水瀉鹵之地,化為良田,并阻擋住風潮的襲擊,保障了農業(yè)生產。
一、戶口的增加和農田的開墾 宋太宗時,全國戶口,據(jù)各道、州戶籍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共六百八十六萬多戶,無人口數(shù)。真宗以后的七十年間,所謂“承平既久,戶口歲增”,戶口記錄不斷在增長。一○○六年(真宗景德三年),全國實管七百四十一萬多戶,一千六百二十八萬多口。一○三四年(仁宗景祐元年),增加到一千零二十九萬多戶,二千六百二十萬多口。一○六六年(英宗治平三年),增加為一千二百九十一萬多戶,二千九百九萬多口(一作?。?。記錄中戶多人少,顯然是由于人民逃避賦役,分戶別居,并且隱瞞了人丁的緣故。這些記錄都不可能符合戶口的實際,但反映出戶口增長的趨勢,是可信的。
宋初田地荒蕪的現(xiàn)象仍很嚴重,太宗時,邊遠地區(qū)不用說,就是京畿附近的二十三州,約數(shù)千里的地方,田地的開墾也不過是百分之二三十。宋朝一再命令地方官設法招誘流民歸業(yè)。經過廣大農民群眾的辛勤開發(fā),墾田數(shù)在不斷增長?!段墨I通考》等書記有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墾田數(shù)字,九七六年(太祖開寶九年),墾田數(shù)量是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三百多頃。九九六年(太宗至道二年)統(tǒng)一北漢后的數(shù)字,是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多頃。一○二一年(真宗天禧五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多頃。英宗時,《會計錄》編者以為,這些數(shù)字只是按租賦得出的田畝數(shù),并不是墾田的實際狀況。一○二一年是北宋墾田數(shù)的最高額,此后再也沒有達到這個數(shù)字。一○四九年(仁宗皇祐元年),墾田統(tǒng)計數(shù)只有二百一十五萬多頃,減少約十分之六。說明這時土地兼并嚴重,大量土地被隱瞞?!稌嬩洝肪幷哒f“不出租賦的田畝有十分之七”,可能即據(jù)此而來。此后,田畝統(tǒng)計數(shù)又在上升,或許是數(shù)字來源不同。
墾田的增加,是廣大農民的勞動功績,也是和地主兼并土地作斗爭的產物。北宋農民克服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邊開墾農田,作出了許多新創(chuàng)造。
圩田(圩音圍wéi)——又叫圍田。在低洼田地周圍筑圍,圍外蓄水。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shù)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旱時開閘引江水灌田,澇時閉閘制水。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fā)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jié)常梢猿1XS收。這是勞動人民的一項創(chuàng)造。
山田——南方農民在山地和丘陵的不同坡度上,筑成階梯形的農田,稱為山田或梯田。福建一帶,開拓山壟為田,種植水稻。王安石在江西撫州,見到農民“山耕而水蒔(音是sh@)”。韓琦詩:“曉入?yún)莾汗?,危途信不虛”,“山鳥過云語,田夫半嶺鋤”,描寫出農民在山田耕作的景象。沈括曾記載官吏查核山田漏稅,說明那時山田已有相當?shù)臄?shù)量。無地或少地的下戶農民開拓山田,擴大了耕種面積。
淤田——河水沖刷的淤泥,用決水法引入田內,使土質肥沃,稱淤田。仁宗嘉祐(一○五六——一○六三年)時,絳州正平縣南董村農民,利用村旁馬壁谷水,淤浚田五百余頃。原來畝收谷五、七斗,淤田后增收到兩、三石。神宗時,此法推廣,取得一定的成效。
沙田——江淮間,江邊海畔出沒不常的沙淤地,農民利用來耕作,稱沙田。江水激于東,沙田漲于西;江水激于西,沙田又漲于東。沙田漲出,及時耕種,地常潤澤,可保豐熟。仁宗時,曾一度免除明、溫、臺三州沙田的民稅。神宗時,溫、臺兩州九縣被查出的沙田就有一千一百余頃。
葑田(葑音封f5ng)——江南大湖中有茭、蒲等,年久,根從土中沖出,浮于水面,厚數(shù)尺,可延長幾十丈。在上面施種,即可生長,稱為“葑田”。后來,農民進一步作木排,在上面鋪泥,種植莊稼,稱為“架田”。
二、農作物的交流 北宋的建立,消除了南方和北方交通的障礙。各地農民群眾得以彼此交流培育農作物的生產經驗,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水稻——水稻是宋朝主要的糧食作物。宋太宗時,江北諸州學習南方,種植水稻。河北沿邊屯田使何承矩調集各州軍士一萬八千多人,在雄、莫、霸等州興筑水田,引種江東早稻,獲得成功。此后,河北、河東、京西等路都逐步推廣種稻。
越南勞動人民培育的占城稻,北宋時傳入中國,先在福建一帶種植。一○一一年,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到江、淮、兩浙路推廣。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并且“不擇地而生”,適于普遍栽種。楊億《談苑》記載:汝州魯山,也種植建安來的早稻種,說是“此稻耐旱,繁實,可久蓄,宜高原”,當?shù)厝硕喾N此稻,年年有好收成。楊億所說建安來的早稻種,可能也是占城稻。據(jù)此,占城稻不僅在長江流域推廣,而且也傳播到北方。中國農民從越南勞動人民學習種占城稻,又在南方和北方交流,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中越兩國人民在歷史上長期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凝結成深厚的友誼。占城稻的傳播,是一個顯著的事例。
南方農民多年來培育出很多優(yōu)良的稻種。宋太宗時,福建南劍州水稻有金黍、赤鮮、白稌(音途t*)、先黃、金牛、青龍、虎皮、女兒等十一種。洛陽有和尚稻。蘇州有師婆粳、箭子稻等。箭子稻品種最佳,每年運送到東京。
這些水稻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和交流,提高了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北宋時,兩浙路產量最高。蘇州一般年成,每畝產米二到三石。
麥——麥是北方人民的重要糧食作物。北宋時,逐漸在南方推廣種植。宋太宗時,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種稻地區(qū)的農民,從淮北諸州得到麥種,推廣種麥,并種植粟、黍、豆等作物。
茶——北宋建國后,南方茶葉大量運銷北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茨?、江南、荊湖、福建和川蜀地區(qū),種茶的農戶(園戶)極多。茶葉的制作,分為片茶、末茶兩種。制作的技術,也更為提高。
甘蔗——福州、明州、廣州、漢州和遂州都有許多“糖霜戶”,種植甘蔗作糖霜。糖霜遠銷到海外。
三、農具的改進 千百年來,廣大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改進著各種生產工具。北宋農民在繼續(xù)改進各種農具的同時,還使用了一些新農具。
踏犁——九九四年,宋州、亳州(亳音博b#)等地耕牛疫病流行,半數(shù)以上不能耕作,有人獻“踏犁”,以人力代牛耕。一○○五年,河北因遼朝侵擾,耕牛多死,耕具頗缺,取淮、楚民間踏犁式樣仿造。據(jù)說踏犁用四、五人耕稼,相當牛耕的功效一半,但比用(音決jué)耕,效率提高一倍。
秧馬——蘇軾在武昌看到農民種稻插秧用“秧馬”,說是比彎著腰插秧,勞動強度大為減輕。秧馬后來得到推廣。
水車——最早大約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是一種用人力轉動的翻車。宋朝推廣種水稻,農民群眾用多種水車引水灌溉。較為普遍使用的人力翻車,稱龍骨車或踏車。據(jù)說是水具機械中比較“巧捷”的一種。江南、湖南路又有一種“筒車”(水輪),不用人力,借水力運轉灌溉。梅堯臣有詩說:“既如車輪轉,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筒車要比兩浙的踏車既省人力,功效又高,是當時最為先進的一種灌溉工具。由于水車的廣泛使用,勞動農民部分地征服了干旱。王安石的好友王令作《答問詩》詠水車說:“旱則我為用,爾龍
尚何謂!”水車用于抗旱,勝于‘龍王’,意義是很大的。
四、水利的興修 農民群眾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是促成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北宋神宗以前沒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水利興修,但在局部地區(qū),仍有一些水利工程,便利了農業(yè)生產。宋太祖時,瓊州度靈塘開修渠堰(音燕y4n),灌溉田三百余頃。宋太宗時,戍兵一萬八千人自霸州界引滹沱河水灌溉稻田。真宗時,開深州新河、霸州滹沱河、靜戎軍鮑河、鎮(zhèn)州鎮(zhèn)南河,又自嘉山東引唐河水至定州,引保州趙彬堰徐河水入雞距泉,從此河北平原中部田地都得到灌溉之利。仁宗時,唐州修復陂渠,引水灌溉,據(jù)說數(shù)萬頃薄地變?yōu)榉侍铩8V萑h農民八萬九千(人次),修通渠浦一百七十六條,共計長二萬一千九百多丈,可溉田三千六百余頃。河東路九州二十六縣農民,修浚水利田一萬八千余頃。蜀江置堰溉田,興元府褒斜谷有六堰澆灌民田,當?shù)剞r民訂立“堰法”,每年春天輪流修堰,保證了長年的灌溉。英宗時,泰州農民創(chuàng)筑涵管,引水灌田,克服了沿海缺少淡水的困難。
沿海勞動人民修塘捍海,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真宗時,民工數(shù)百萬,修固浙江捍海塘,一年多修成,控御了海水。仁宗時,民夫四萬多人修建通州楚州捍海堰,修成后使海水瀉鹵之地,化為良田,并阻擋住風潮的襲擊,保障了農業(y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