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二節(jié) 革新的繼續(xù)與反侵略斗爭 (一)穆宗的短期統(tǒng)治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第二節(jié)革新的繼續(xù)與反侵略斗爭 (一)穆宗的短期統(tǒng)治 明世宗長子載基,為閻貴妃所生。出生后兩個月即病死。嘉靖四年(一五二五年)王貴妃生次子載壑。四歲時立為太子。一五四九年病死。第三子載壑(穆宗)為杜貴妃所生,一五三九年封裕王。世宗死后,奉遺詔即帝位,年三十歲,改明年(一五六七年)年號為隆慶。穆宗在裕王府時,高拱曾以翰林院編修為王府侍講九年。穆宗即位,以閣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嘉靖末任吏部侍郎的陳以勤和禮部侍郎張居正,也曾先后為王府侍講。穆宗擢任陳以勤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居正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

  內閣首輔徐階在世宗死后代擬遺詔頒布,并未與李春芳、高拱等閣臣商議。遺詔內稱:“只緣多病,過求長生,遂致奸人乘機誑惑。禱祠日舉,土木歲興,郊廟不親,朝講久廢。既違成憲,亦負初心。天啟朕衷,方圖改轍,遽嬰疾病,補過無緣,(《實錄》作‘由’)”又稱:“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諸臣,存者召用,沒者恤錄,在系(《實錄》作‘監(jiān)’)者即先釋放復職,方士人等,論厥(《實錄》作‘查照’)情罪,各正典刑(《實錄》作‘刑章’)。齋醮工作采辦諸勞民事,即行停止?!保ā秶丁肪砹模┬祀A自擬的遺詔,糾正了嘉靖末年的一些弊政,穆宗遵詔實行,獲得朝野的稱譽,但詔中代擬的世宗自責之詞,輕重之間卻未能與閣臣多加斟酌,不免招致非議。高拱原與徐階不和,穆宗即位后,自以為是王府舊臣,得新帝倚重,力斥徐階遺詔是誹謗先帝,應當治罪。徐階與高拱各自指使言官,彈劾對方。穆宗初即位,閣臣之間就已相互攻訐不止。吏科給事中胡應嘉被閣臣郭樸議解職。言官指為高拱挾私怨報復。隆慶元年五月,高拱憤請致仕。穆宗命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書、大學士養(yǎng)病。九月,郭樸致仕。次年七月,徐階也獲準致仕。閣臣李春芳繼任首輔。

  穆宗在位僅六年即病死。自即位后即傳示不朝,不召見大臣。他雖然不再崇奉道教,但廣修宮苑,在后宮游玩享樂,朝廷政事多倚付內閣。徐階致仕后的次年,穆宗又召回高拱入閣。史稱內閣首輔李春芳,恭謹自飭。內閣政事,多由裕王府舊臣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掌理。內閣的權位也更重了。

   一、改革的繼續(xù) 吏制的改革——高拱再度入閣兼掌吏部事。他對日趨腐敗的官吏選任制度,作了若干改革。為了遍識人才,授予諸司簿籍,將官吏的爵里姓氏,是否賢能,按月填寫,逐年會集,作為選用人才的依據(jù)。又奏請科貢與進士并用,不循資格。各部官員考察,應多方參照,不能單憑文書報告決定升降,也不應拘限人數(shù)多少。被降職的官員,應公開說明理由,使眾人心服。對于軍事系統(tǒng)官兵的任用,也作了一些革新。他建議兵部增設侍郎,作為總督的儲備人選。由兵部侍郎而出任總督,由總督而任職兵部,內外交替,邊防人才,自會增多。他又認為“兵者專門之學”,兵部司屬官員應該慎重選任,多選有智謀才力、通曉軍事的人才,作為長期專任的官員,不要遷調其他部門。一旦邊境有事,就可以從這里選取督撫以至各級軍官。此外,也還可以選取邊地人員,以備兵部的司屬。這樣上下相通,題奏軍情,便可無隔閡。他還指出,邊地官員,責任重大,不應交付雜流或被貶謫的人員。高拱的這些改革的建策,都得到穆宗的準許,付諸實行。雖然這也還只是局限于某些制度的改易,但由于他本人是內閣大學士兼掌吏部,這些措施的實行,對于矯除積弊,刷新吏治和強化邊兵,都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江南新政——繼世宗朝江南和廣東等地的賦役改革之后,穆宗朝又出現(xiàn)了海瑞在江南推行的新政。

  海瑞在穆宗即位后,即獲釋出獄,恢復原官。一五六九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在他管轄的界內,實行了如下的新政:摧抑豪強——豪強兼并民田,是江南地區(qū)的大患。海瑞查勘富室強占貧民的田地,奪還貧民。雖是權勢之家,也不寬貸。徐階罷相家居,海瑞查勘徐家田土,不講情面。一時之間,雷厲風行。據(jù)說豪民多逃竄他處以避禍。

  改革賦制——海瑞認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稅,尚可存古人遺意。”因此,他在江南力行清丈田畝,頒行一條鞭法,即龐尚鵬在浙江實行的成法。

  厲行節(jié)儉——史載,海瑞在巡撫應天十府任上,“裁節(jié)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保ā睹魇贰ずH饌鳌罚?br/>
  興修水利——江南故有淞江,匯震澤(太湖)入海,沿江許多土地可得灌溉,后來被潮嚙,淤為陸地。民間因此流傳“惟海龍王始能開得”的謠諺。隆慶四年(一五七○年)正月初三,海瑞奏請開吳淞江。工程開始后,他乘輕舸往來江上,親督畚鍤,身不辭勞。二月,即竣工,只用銀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七兩。二月九日又興工浚常熟縣白茆河,因饑民云集,募充工役,兼行賑濟,三月底完工,用銀也僅四萬一千二百三十八兩。對于當?shù)氐嫩装短疗种Ш友邏危脖榧有拗?。由是旱澇有備,民賴其利?br/>
  海瑞的新政,特別是奪還富民所占田土,不能不遭到豪紳的非議。都給事中舒化劾海瑞“迂滯不達政體”、給事中戴鳳翔劾海瑞“庇奸民(貧民),魚肉搢紳,沽名亂政”。海瑞實行新政,剛剛半年,就被解職,改為督南京糧運。海瑞辭謝不就,稱病歸里。

   二、俺答封貢 明世宗斷絕與蒙古俺答汗的貢市貿易后,蒙古得不到迫切需求的鐵器和布帛,連年在邊地搶掠。穆宗即位后,一五六九年九月俺答汗又領兵攻掠山西石州,殺知州王亮。入境二十日,明兵竟不敢抵抗,任其擄掠而去。明廷詔奪督撫鎮(zhèn)諸臣官職,調任抗倭名將福建總兵官戚繼光督師薊遼。一五六八年五月,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練兵事??偙僖韵戮芄?jié)制。隨后又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zhèn)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戚繼光調集浙江精兵三千北來,向北兵示范,以加強軍紀。又在邊墻修建空心敵臺一千二百座,以加強北邊防御。一五七○年五月,總督陜右副都御史兼總兵侍郎王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

  這時,蒙古內部的局勢,又有所發(fā)展。

  一是俺答汗已漸向西方擴展其勢力并展開了對瓦剌的遠征。據(jù)蒙文《阿勒坦汗傳》記載,俺答汗曾于馬年(一五五八年,嘉靖三十七年)降伏畏兀兒殘部,隨后又出征瓦剌,進軍哈密東北的扎拉滿特山,結納吐魯番的白帽沙汗。越庫凱罕山,擄掠瓦剌屬部而回。黃龍年(一五六八年,隆慶二年)即俺答攻掠石州的次年,又率大軍遠征瓦剌,直趨阿爾泰山。瓦剌屬部吉格肯阿噶諾延(一說系諾延之妻)獻女給俺答汗,率眾歸附。俺答汗封其子奧巴岱為太師(前引珠譯本,第六二至六六頁)。俺答汗向西方求拓展,需要在東部與明朝息兵,也更需要恢復貿易,以獲取明朝的鐵器等物資。明宣大山西總督王崇古分析這時的形勢說:“即虜使自訴,彼近邊駐牧,則分番夜守,日防我兵之趕馬搗巢;遠搶番夷,則留兵自守,時被我兵之遠出撲殺。在虜既未遂安生,故游騎不時近邊,擾我耕收。大舉每歲窺逞,勞我慎防,在我亦無時解備。華夷交困,兵連禍結?!保ā睹鹘浭牢木帯肪砣黄摺洞_議封貢事宜疏》)。

  另一情況是:豐州漢人農業(yè)地區(qū)日益擴展,漢人豪強漸成一大勢力。明英宗正統(tǒng)以后,豐州地區(qū)為蒙古占據(jù)。一五四六年,玉林衛(wèi)百戶楊威被蒙古俘擄,《明實錄》記載他曾被“驅之種藝”。楊威被俺答放回傳達講和之意,仍說:“自后民種田塞內,虜牧馬塞外,各守信誓”。(《世宗實錄》卷三一一)大抵這時所謂“種藝”,還只是少數(shù)漢人俘虜所從事的活動,所謂“塞外”基本上都還是畜牧區(qū)。大約十余年后,白蓮教徒丘富被俘擄到豐州地區(qū),與日益眾多的漢人俘虜和逃亡農民開始在豐州川從事農業(yè)耕種,并建造城廓房屋,被稱為板升。這大約是類似遼代契丹地區(qū)所謂“漢城”的漢人聚落。嘉靖末季,蒙古連年擄掠,被俘的漢人日眾,這種聚落也得到迅速的發(fā)展。蒙古依靠這些聚落處置漢人俘虜,委付大小首領進行統(tǒng)治。這些首領逐漸成為役使廣大農奴的豪強。丘富死后,勢力最大的豪強是山西人趙全,役使萬人。其他頭目如周元、李自罄等也都統(tǒng)治數(shù)千人。明廷得到的情報是:這些漢人豪強極力鼓動俺答在邊境擄掠,以擴大他們對農奴的占有。蒙古在邊地進兵,也是由他們作向導。明廷把趙全等人視為叛逃的仇敵,也是極大的隱患。

  總的形勢是,連年交戰(zhàn)之后,明朝和蒙古都已利于息兵通市,但實際上卻還在保持著對峙的局面,遂使趙全等人從中漁利。

  一五七○年九月俺答之孫把漢那吉率領家室降明,打破了長期的對峙。把漢那吉是俺答的嫡孫,幼年喪父,由俺答的大夫人(一克哈敦)撫養(yǎng)。據(jù)說是由于俺答將他的第三妻賜給阿爾禿斯,把漢那吉憤而與妻子家人十余人到山西行都司平虜衛(wèi)降明。明大同巡撫方逢時受降后,馳報宣大總督王崇古。王崇古安置把漢那吉留住大同,隨即與方逢時上疏陳奏,說:“若俺答臨邊索取,則可由此與他通市,責令縛送板升諸逆,還被掠人口,這是上策。如果發(fā)兵前來,不可理諭,則明示欲殺,彼望生還,不敢大逞,然后徐行我計,這是中策。如果棄而不求,也當對把漢那吉厚加資養(yǎng),結以恩義,將來俺答死后,他可收集余眾,自為一部。邊地也可得安寧?!笔枭希h多有異詞。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采王崇古議,詔授把漢那吉指揮使,賜緋衣一襲。這時,俺答正在率眾西征,得報,返回。俺答妻大夫人痛失愛孫,對俺答多所責難。俺答也自悔處置失宜,但仍采趙全的建策,自率大軍并命長子辛愛黃臺吉軍及永謝布兵,分三路至明邊境,索要把漢那吉。王崇古遣百戶鮑崇德前往勸說,提出縛送趙全等板升頭目,交換把漢那吉還蒙古。俺答派人到明朝探聽情況,看到把漢那吉蟒衣貂帽,馳馬從容,受到優(yōu)待。俺答得報,大喜過望,對鮑崇德說:“我不為亂,亂由(趙)全等。今吾孫降漢,是天遣之合也。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不幸死,我孫當襲封,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邪!”(《明史·王崇古傳》)遂遣使臣隨鮑崇德到明朝議和。

  豐州漢人豪強勢力的發(fā)展,原已與蒙古封建主諸多矛盾。明朝與俺答的使者反復洽商后,俺答汗終于同意將趙全等十大板升頭目,交付明朝。周元得訊,服毒自殺。十一月十九日,俺答汗遣使押送趙全、李自馨等頭目交付明朝官員。次日,明廷遣軍官護送把漢那吉出境,行前贈予布帛。十二月,把漢那吉返回蒙古,俺答汗夫妻迎于河上。一場風波,遂告結束。

  此事明廷處置得宜,取得了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俺答汗與弟老把都、侄吉能及永謝布部均遣使入謝,并請求通貢開市,永結盟好。穆宗交三鎮(zhèn)議復。一五七一年二月,王崇古奏上“確議封貢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條陳八議。一、加封號。依前朝故事,封授俺答王號,子弟封授官職。二、定貢額。許每年一貢,俺答貢馬十匹,來使十人。其他首領以次遞減。三、酌定貢期貢道。入貢互市,在春季馬弱之時,自大同左衛(wèi)驗入。四、立互市。每年擇日開市,貿易一月。市場設在大同左衛(wèi)威虜堡、宣府萬全右衛(wèi)張家口、山西水泉營。五、撫賞。自各鎮(zhèn)備邊費用中撥出布帛撫賞蒙古使臣、守市兵士及酋長。六、歸降。通貢后,邊地不再收納蒙古降人,自蒙古歸降的漢人,許住邊堡。七、權宜。受降之禮,寬優(yōu)處置。八、戒狡。造謠飾詐,破壞貢議者治罪。王崇古在奏疏中還說道:“俺答年近七十,老把都兒、黃臺吉、吉能各年逾五十。倘各酋未死,邊境有數(shù)年之安,則宣左山西殘城可漸實,蕪田可漸墾,客兵可漸減”。(《國榷》卷六十七)奏疏下兵部廷議。朝臣議論不同。閣臣李春芳、高拱、張居正等都贊同王議,面奏穆宗親決。三月,穆宗采王崇古議,敕封俺答為順義王,賜緋蟒衣一件,彩幣八件。

  五月間,明宣大副帥趙伯勖等奉詔敕,往大同得勝堡向俺答汗等宣詔。原來擬議的受降之禮于是變成冊封典禮。俺答等搭設棚廠,陳列彩旗,大張旗鼓迎詔。宣詔后,俺答行禮謝恩。老把都兒、黃臺吉、吉能等以下一百一十二名首領也各敕授軍官稱號。禮成后,俺答又奉上蒙文謝表,遣使入京貢馬。各級受封的首領共貢馬五百○九匹。明禮部奏請穆宗上殿宣表受百官朝賀,說是“圣朝盛事”。(《穆宗實錄》卷五八)

  俺答受封,貢市重開,明朝與韃靼蒙古建立起正常的聯(lián)系。百余年來爭戰(zhàn)連年的邊地從此得以重現(xiàn)和平。據(jù)說,東起永平府,西到嘉峪關七鎮(zhèn)數(shù)千里的邊境,“軍民樂業(yè),不用兵革”(《明史·王崇古傳》),明廷每年可省軍費十分之七。邊地居民得以安心耕牧,蒙古商民往來貿易。邊境城鎮(zhèn)又呈現(xiàn)繁榮景象。八年后,任山西宣大總督的方逢時陳述當時情況說:“八年以來九邊生齒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邊民始知有生之樂”。(《明史·方逢時傳》)俺答封貢的實現(xiàn),確是穆宗朝的一大成就。

   三、廣東等地的農民起義 廣東地區(qū)社會矛盾尖銳,嘉靖后期即先后有陳以明、張璉、李亞元、賴清規(guī)等領導各地農民起義反抗。穆宗即位后,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又爆發(fā)了以曾一本為首的起義。

  曾一本在嘉靖末年曾隨從吳平起兵,兵敗投降。這年,再次起兵,執(zhí)澄海知縣,敗官軍,擊斃守備李茂才。次年六月,進攻廣州,殺知縣劉師顏。轉戰(zhàn)福建。明將周云翔殺參將耿宗元,投入起義軍,屯平山大安峒,準備進攻海豐。一五六九年五月,被官軍戰(zhàn)敗,周云翔被俘,部眾一千三百余人被殺。曾一本在福建柘林奧戰(zhàn)敗,轉移至馬耳澳。八月,在海戰(zhàn)中失利被俘,部眾被殺害者一萬多人。

  一五七二年,肇慶恩平十三村陳金鶯,鄰邑苔村三巢羅織清,藤洞九徑十寨黃飛鶯,各自發(fā)動起義,互通聲氣。舊例,兩廣惟大征得敘功,總督殷正茂和總兵官張元勛,改變辦法,令雕剿得論功,將三巢、十寨、十三村的起義者鎮(zhèn)壓下去。

  惠州、潮州一帶,山險木深,藍一清、賴元爵等率眾起義,各據(jù)險結砦,連地八百余里,起義軍數(shù)萬人。一五七二年殷正茂在鎮(zhèn)壓了十三村的起義后,征兵四萬前來鎮(zhèn)壓惠、潮一帶的起義者。起義軍奮起抵抗,直到穆宗死后,起義才告失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