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大學·傳七》
誠意的下一步工夫是正心。當我們的意念與動機已經(jīng)做到誠摯無欺時,接著就要由內而外,準備迎接挑戰(zhàn)了。面對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容易受到影響,而無法保持平衡正常?!洞髮W》提到四種不恰當?shù)男睦頎顟B(tài),就是:忿怒、恐懼、好樂、憂患。
忿怒來自對某些現(xiàn)象覺得不平,但是這些現(xiàn)象是否"理有必然,事有必至"呢?或者,是否我們由于資訊有限而判斷失誤呢?從我們的角度與立場來看是錯誤的,從不同的角度與立場來看卻未必如此。因此,古今許多賢哲勸人在忿怒時不要輕易作出決定。忿怒使人沖動,就是沖向行動而無法顧到冷靜的思考。
恐懼的原因很多,除了外在的具體威脅,如洪水猛獸與兇殘之徒,還有內在的想象力配合運作,如妖魔鬼怪與太空異形。在此,想象力所占的比例較高。以死亡來說,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死亡的想象。自古以來,沒有人是不死的;這既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又何必擔心呢?擔心又有什么用處呢?可以,想到一旦死亡,就須離開現(xiàn)世所擁有的一切,未免讓人覺得不舍,而對死亡深自戒惕了。因此,若有正確的理解,恐懼可以化解于無形。
"好樂"是指嗜好喜愛,貪圖某些享受以致沉溺其中。這是受到外在的誘惑,往往是感官的刺激,而認定人生的目的即在于此。有些人嗜賭成性,流連忘返;有些人酷愛杯中物,不醉不歸。在酒色財氣的世界里,又怎能奢談什么"正心"呢?
最后,"憂患"也會造成困擾,使人無法正心。儒家強調的憂患意識,主要是憂天下無道,憂萬物生育之不得其所。若只是為了個人的出處進退而憂,則非儒家之所為。
總之,不能正心,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一個人的主體自覺能力無法發(fā)揮作用,又怎么走上人生正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