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這么一句話,后人遂以“子不語”來描寫不合常理、超乎想象的怪誕事跡。在此,首先要指出:孔子不談這一類的事,并不表示這一類的事不存在或不能發(fā)生,而是表示孔子的謹慎態(tài)度與理性精神。他曾勸誡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秾W而》)對于“怪、力、亂、神”,正應該根據(jù)“不知為不知”的原則,閉口不談。
所謂“怪”,是指怪異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既然發(fā)生,就必有使其發(fā)生的原因與條件。譬如,古人不明日蝕之理,等到天文知識增加,疑問自消。古代有陰陽家,喜歡在自然界與人世間之間尋找相關聯(lián)的線索,真相如何,則不得而知。西洋思想有“自然界不跳躍”之說,意即:任何自然現(xiàn)象都在因果關系的網(wǎng)中,即使看似突變,也非無跡可尋。因此,理性昌明、科學進步之后,我們可以見怪不怪,或者找出合理的解釋。最怕的是,自己對怪象加上玄妙的臆測,造成庸人自擾。
任何自然現(xiàn)象都在因果關系的網(wǎng)中,即使看似突變,也非無跡可尋。所謂“力”,必須扣緊儒家的理想來看。孟子所謂“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正是典型的立場。世人對于強盛的武力,常為外觀所惑,甚至津津樂道,卻不去追問什么是百姓的真正福祉。儒家“尚德不尚力”,因為德是可大可久的人文理想,力則必有后患。證諸史實,完全無誤。
所謂“亂”,是就當時社會的黑暗面而言。春秋時代,禮壞樂崩,昏上亂相固然不少,亂臣賊子亦到處可見。換作今天的新聞媒體,可能每天都是聳人聽聞的慘劇,不僅弄得人心惶惶,并且將使人性的負面情緒受到刺激,以為天下都是不正常的人,自己又何必堅持原則?江河決堤,一發(fā)不可收拾??鬃痈叱袄锶蕿槊馈保ā独锶省罚?,維護及穩(wěn)定社會秩序都來不及,當然絕口不談“亂”了。
所謂“神”,可以指鬼神,也可以指神秘事跡??鬃硬徽?,因為那是信仰的領域。他從未懷疑鬼神的存在及意義,否則如何說得出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并且盛贊不已?信仰需要誠敬之心及實踐之志,光靠言談是不夠的。以今日來說,求神拜佛或者燒香算命,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可能使人疏忽自己的責任,無法活出人的尊嚴。
總之,孔子是腳踏實地、理性清明的人文主義者。在人的能力所及的范圍,絕不逃避責任;在人的能力所不及的范圍,則樂天知命,不再徒逞口舌或強為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