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吞吞吐吐、做事小心謹慎的人,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jīng)少見了。大家強調(diào)推銷自己、自我成長,寧可稍有過分之處,也不愿退縮保守??雌饋矸e極進取,形勢一片大好,其實往往只是幻覺,因為他缺乏內(nèi)斂的基礎(chǔ),一遇困境,就可能灰心喪志了。
孔子感慨說:“我不曾見過剛強的人。”有人答道:申棖是這樣的人??鬃诱f:“棖也欲,焉得剛?”(《公冶長》)這是“無欲則剛”一語的由來。因此,就性格而言,過于積極進取的人,應(yīng)該考慮自己有無欲望?這是兩難的問題。試想:若無欲望,何必如此積極?若有欲望,又剛強不起來,有所求必有所待,既受制于外在的欲望對象,又受困于內(nèi)在的欲望行動。
那么,退縮保守又如何?這要看情形而定。如果是天生的內(nèi)向害羞,甘心做個平凡的人,也未嘗不可。如果是讀書明理、進退有節(jié),沒有把握之前不愿輕舉妄動,那才是孔子所欣賞的。譬如,魯國計劃大興土木翻修金庫,閔子騫說:“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先進》)他認為不必多此一舉,保持原狀即可。孔子稱贊他:“這個人平常不大說話,一說話
“中庸”的“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遠不變更,堅持信守的定律。必定中肯?!倍嘌詿o益,這是老生常談,但也不能光是保持沉默。如何“言必有中”,就需要內(nèi)省的修養(yǎng)工夫。
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他深知弟子的個性才干。有一次,子貢請教他:“子張與子夏,誰比較優(yōu)秀?”孔子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有些不及?!蹦敲醋訌埍容^杰出嗎?孔子說:“過猶不及?!保ā断冗M》)其實,孔子心中傾向于認為:過不如不及。
試舉一例來說:子路與冉有分別請教孔子,是否可以“聞斯行諸”——聽到該做的事,是否可以立刻去做?孔子回答子路“不行”,卻回答冉有“可以”。原因何在?在于:“求(冉有)也退,故進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換言之,子路是“過”,冉有是“不及”。
但是,排名在“政事”科的兩位弟子,冉有先于子路。寧可稍有不及,也不要太過。不及者,可以多方鼓勵,指引一條人生正途。太過者,卻不易懸崖勒馬。以子路來說,孔子看他平日表現(xiàn),就擔心他“不得其死然”,恐怕不得善終。子路后來確實參與政治斗爭,死于非命??鬃觽闹痢?/p>
以今日社會風氣來看,似乎值得提倡“過猶不及”的觀念,甚至可以考慮“過不如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