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郁文
《于丹〈論語〉心得》的第56頁這樣說:
孔子曾經(jīng)直截了當?shù)馗膶W生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你要想著提高修養(yǎng),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nèi)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這兩段文字出現(xiàn)在《于丹〈論語〉心得》之四“君子之道”中。于丹用了整整這一章的篇幅來討論“究竟什么是君子”,得出的最終結(jié)論是: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它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于當下,也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第66頁)
在這里,我們先不討論于丹對《論語》里“君子”的分析是否正確,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有些大。我們單就來看看于丹對“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的白話解釋,大家仔細想想,解釋為“你要想著提高修養(yǎng),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對嗎?
大家初次看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也許就會想,怎么“儒”還有“君子”、“小人”之分?因為大家認為,都能稱得上“儒”的人,他肯定就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道德修養(yǎng),不至于還會是“小人”吧。
于丹的解釋是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
這里,于丹也許只求能蒙混過關,卻不曾想到,她的解說牽動了一個歷代學者爭論不休的公案。那就是對“儒”的本義的爭論。
最初,“儒”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為什么把那些人稱為“儒”呢?也許,許多讀者對這個問題也迫切想知道答案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代一些著名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里僅舉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羅列如下:
1漢代的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認為:“儒,柔也,術(shù)士之稱。從人,需聲。”
2漢代經(jīng)學家鄭玄認為:“儒之言優(yōu)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者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p>
3宋代解經(jīng)大師刑昺在疏《論語·雍也》時同意鄭玄的看法,他說:“此章戒子夏為君子也,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謂之儒?!?/p>
4近代大學者章太炎在《原儒》中認為:“儒在古文字中本是寫作需的,而需是求雨的巫覡?!?/p>
5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引用《周禮》中的條目把“儒”解釋為“教民者之稱”,也就是老師的意思。
歷朝歷代對于“儒”的相關說法還有很多,我們但看上面羅列的五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就足以知道這個問題在歷代學界的重要地位了。
現(xiàn)代學者對“儒”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這兩種看法基本沒有跳出前人的范疇,不過在前人的理解上有所闡發(fā)罷了。
一種持“柔”說,這種說法源于許慎的《說文解字》。在20世紀30年代初,胡適先生在他的《說儒》中就解釋“儒”的本義為“文弱迂緩的人”。郭沫若先生不同意胡適先生的看法,在《駁說儒》一文中他認為:“儒之本義誠然是柔,但不是由于他們本是奴隸而習于服從的精神的柔,而是由于本是貴族而不事生產(chǎn)的筋骨的柔。古人稱儒,大約猶今之人稱文謅謅、酸溜溜?!边@也不失為一種新見。到了20世紀50年代,饒宗頤先生在他的《釋儒》一文中認為《說文解字》中雖把“儒”解釋為“柔”,但其意并不是“柔弱迂緩”,而是“安”、“和”的意思,認為這才與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和”相一致,這又是一種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