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昊鷗
《于丹〈論語〉心得》中用了整整一個章節(jié)來講述《論語》的“君子之道”,第56頁里這樣說: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nèi)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在讀本科的時候經(jīng)歷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上必修課“明清文學史”,上課的老師問大家讀了《紅樓夢》有什么看法,先讓我說,我的回答很簡短:“我認為《紅樓夢》的主旨從統(tǒng)攝意義上來看,不是寫愛情的幻滅,也不是寫家族興衰史,而是莊子式的那種對有常與無常之別的哀怨?!崩蠋熃又屃硪晃煌瑢W發(fā)言,他說:“這個小說嘛,寫得不怎么樣。你說它寫愛情吧,也不是寫愛情。首先它不像《水滸傳》那樣反映社會、反映生活。還有,其中也沒有一些喜劇性的情節(jié),不好看。我的看法和×××(筆者的名字)同學差不多?!蔽耶敿淬等?。
這件事情讓我很不高興。這不是因為我認為我說得對,他說得錯,或者說我的見解比他高明。我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我的表述和這位同學的意見找不到一絲一毫可以稱為“差不多”的相同之處,但他硬要把他的意見強加到我名下,這個我不能接受。
而孔子的憋屈就在于,從現(xiàn)有的生理學常識來看,他不太有可能詐尸起來再和強加意見給他的不肖子孫理論了。
“君子”二字在漢語詞匯中再常見不過了,就算不翻字典,不查資料,大家都會對“君子”二字有各自不同、但大體相近的理解。你可以說你認為“君子”是這樣的人,“君子”是那 樣的人,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要說“在孔子看來”君子是指什么,最好還是把孔子自己的話拿出來佐證一下?!墩撜Z》中提到“君子”的段落約九十處,至少我是找不出一處與“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這段賀卡體勵志話語意思相對應(yīng)的出處。
如果說“完善內(nèi)心”和曾子講“每日三省吾身”從大原則上還多少有那么點接近,“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這些夢囈一樣的句子和《論語》捆綁在一起就完全不知所云了。那么,從《論語》原典中,我們究竟能提煉出一個怎樣的“君子”的概念呢?
孔子在《論語·述而》里這樣說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边@一條目對于理解孔子所說“君子”的概念,是很值得重視的一條。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君子”和“小人”作為對立的概念常常并列出現(xiàn),這在《論語》中出現(xiàn)過,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在我們的日常經(jīng)驗中,我們知道描述一個概念性的東西,參照物越多越容易幫助理解。比如我們說張三比李四高,這是一個參照;如果繼續(xù)說,張三比李四高,但是比王五矮,這樣就令我們對張三的高度有了更準確的了解。在這一句引文當中,“圣人”和“君子”顯然在某種意義上是相互參照的。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孔子所說的“圣人”是什么,“圣人”是怎樣和“君子”參照起來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作為“圣人”形象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視野中的孔子,絕不是一個真實的孔子。所謂“圣人”是后世子孫追認的。最早稱孔子為“圣”的,是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圣尼父”。在《論語》中,孔子從來沒有以“圣人”自居,甚至期望達到“圣人”的境界。這不是孔子的謙虛。如果我們明白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基本政治設(shè)想,就不難明白孔子為什么不能、也不敢以“圣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