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如果說莊子在《逍遙游》整篇和《齊物論》到此為止的文字是在展現(xiàn)人們受困于自身和內(nèi)心的現(xiàn)實狀況,那么在下面的段落中,莊子罕有地用論述的方法深入討論了人們?yōu)楹问芾У母础K堰@個根源推到了人們無法認識事物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憑借的。就像我之前所舉的例子,人們往往看到大地對雙腳的束縛,卻看不到?jīng)]有大地我們無法行走、無法跑跳一樣。
這種盲見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在我們往往被自己的觀念所束縛。所謂一種觀念,不僅僅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一定要求,還表現(xiàn)在和另一種觀念的對立上。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四川人喜歡吃辣椒,這是一種飲食觀念。偏重于麻辣口味就意味著必然對其他的口味有所排斥。筆者自己是四川人,剛到廣東讀大學的時候幾乎吃不下飯。當時覺得廣東人做菜很不可思議,要不就弄得酸酸甜甜,要不就弄得少鹽寡味,不好吃。當我作為一個四川人來品評菜肴的時候,我有我自己的觀念和立場,那就是麻辣味的東西好吃,酸甜和清淡的東西不好吃,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優(yōu)劣的判斷。后來有一次假期,我和幾個廣東的同學回四川玩,為了招待同學,我?guī)麄內(nèi)コ哉诘某啥夹〕院椭貞c火鍋。他們的普遍反映和我當初如出一轍——川菜不好吃。請注意,這是一個完全對立的優(yōu)劣判斷,同樣出自于觀念和立場,你能說誰對,誰錯?對于這個問題,莊子這樣評論: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追隨業(yè)已形成的偏執(zhí)己見并把它當做老師,那么誰會沒有老師呢?)
當然,菜好不好吃固然只是小事,在生活中,許許多多困擾我們的問題也同樣來自于我們自身的觀念和立場。莊子特別指出,在先秦時代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是這樣一種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場而展開的毫無意義的對立。他說: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這段看起來像繞口令一樣的話其實只要抓住其中最關鍵的一句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可以通篇理解。我們和對立的一方各自有各自的標準,就像飲食口味,四川人以麻辣為好,廣東人以清淡為好一樣,對問題判斷的標準都不同,還怎么可能坐在一起真正把問題討論清楚呢!
在不同的標準基礎上徒勞地討論問題只是莊子特別提出的一個特例,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著觀念和形式對我們的束縛。我想起了一個很有趣的寓言小故事。有一天,一個富翁在海灘邊度假,他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時候看見旁邊有一個窮漁夫支著破漁網(wǎng)也在曬太陽。他對漁夫說:“你為什么不去努力打魚,反倒在這里曬太陽呢?”漁夫問他:“為什么要去努力打魚?”富翁說:“你打了魚,就可以給自己買一張新的漁網(wǎng)呀?!睗O夫問:“為什么要買新漁網(wǎng)?”富翁說:“你買了新漁網(wǎng),就可以打更多的魚賣掉。然后就可以買一只像樣的漁船,大規(guī)模地捕魚,就可以賺很多很多的錢。”漁夫問:“賺了那么多錢干嗎?”富翁說:“你賺了很多錢,就可以像我一樣在沙灘邊曬太陽??!”漁夫白了他一眼,說:“那我現(xiàn)在不是正曬著太陽嘛?!?/p>
這個故事就是在講述一對觀念的矛盾。當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像故事里那么睿智的漁夫并不多見。如果不是寓言故事,真實的情景很可能是富翁偶然得閑,坐在沙灘邊羨慕著漁夫自由自在打魚的生活;漁夫在海里拼命打魚,渴望著有一天能過上像富翁一樣衣食無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