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告訴你未被糟蹋的莊子

“談笑論生死”是莊子的生死觀嗎(1)

解“毒”于丹 作者:徐晉如、楊昊鷗主編


  文/莊樗

  通讀《莊子》整篇,莊周直接論說到有關(guān)“死”的地方多達二百多處,加上間接的談?wù)?,可以發(fā)現(xiàn),莊周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幾乎貫穿了整部書。

  在莊子看來,人生活在世上,就如同是一個受到拘囚的犯人。一個人所受的束縛首先來自于時間、空間,再而便是自我的認識能力,在自我認識能力這一層內(nèi),可以有個人和集體智力(個體的經(jīng)驗也要受制于一個集體的知識學(xué)上的積累)的障礙,名利的誘惑等。從這方面說,生于世,人即為囚徒。

  我們是時空的囚徒,又不可能超脫個人智力和認識能力的局限,囚禁在無限的缺陷當中。洋洋灑灑的《逍遙游》讓許多讀者看到了一個假象,以為鯤鵬展翅,大展鴻圖便是莊子認為的逍遙游的狀態(tài),以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便是超越了困境,而能夠逍遙游。

  然而,細心的讀者便能夠發(fā)現(xiàn),莊子所舉的種種狀態(tài)和人物如姑射山神人,都是要有所“待”,有所憑借,才能夠進一步達到另一個狀態(tài)。而這個等候時機,其實便是一種受困的狀態(tài)。把《逍遙游》放在《莊子》全篇的最前面,其實也正有這樣的原因:莊子所講的逍遙游,其實是不得逍遙,不得游。

  因而,要達到逍遙游,只能求訴之于“齊物論”。莊子的思想,最重要的是《齊物論》,卻把它放在《逍遙游》之后,就是因為前面所提及的這個道理。

  “齊物論”有兩種解釋,即:“齊物”論和齊“物論”。前者是指把天下萬事萬物同看做一樣的道理;后者是指如何把天下的所有道理都歸做齊整同一的做法。

  任何哲學(xué)都最終要觸及到有關(guān)“死亡”的問題。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xué)家加謬認為,哲學(xué)的最基本問題已不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而是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jīng)歷的問題,也即是“死”的問題。

  如果把這種說法向上推溯,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哲學(xué)家柏拉圖的著作中,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說:“別人恐怕都沒有注意到,那些專攻哲學(xué)的人,不是為別的,正是為死和死后做準備。這話如果不錯,他們畢生孜孜以求的既然是死,而不是別的,那么死一旦真的來到,他們竟然會不高興,那就太奇怪了。”這就是說:哲學(xué)是死亡的練習(xí)。人是為了死亡而活著,對死亡的探討就是為了更好的活著,追問活著的意義。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莊子》就是一部關(guān)于“死亡”的思辨錄。

  《于丹〈莊子〉心得》寫道: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面對死亡?!?/p>

  “因為,生與死只不過是一個生命形態(tài)的變化。”

  以上兩句引文,可以看出于丹所犯的邏輯謬誤?!吧c死只不過是一個生命形態(tài)的變化”,這話照莊子的“齊生死”(把生死看做同一)觀點來看,是絲毫不差的。然而,“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這句話卻有許多問題。

  首先,照于丹上面所講,結(jié)合莊子思想觀點,我們可知,人生就是一系列的變化,死也是其中的變化之一,而且死并非就是一個結(jié)束。那么,沒有始終,又何以要將它稱為起始的“兩個端點”呢?看來,于丹并沒有讀懂“齊生死”。

  其次,在莊子看來,生死是同一的,歸于“道”這個本體。“道”即是萬物的歸宿,是生死的歸宿。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而且兩者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在這里,生與死是相對寬泛的概念。而于丹卻把它一分為二。

  如前面所說的,生活在人世就是一種拘囚,一種“困”,死亡便是對“困”的超越。如果把死亡的超越看做是一種重生,那么,受“困”的生活,就是一種死。這就是相對論的說法?!洱R物論》里通篇充斥著這種相對性之間相互轉(zhuǎn)化的思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