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第歐根尼卻說出了一句經(jīng)典的對白:請走開,不要阻擋我的陽光。
這個故事說明,外在的財富、世俗的權力等,與人真正的快樂和真實的自我無關。
正如禪宗所主張的,“外執(zhí)”很容易扭曲本我,人們傾心尋求的目標往往會反過來遮蔽我們的眼睛,挫鈍我們對生命感知的敏銳性,抽干我們內(nèi)在的生命之源,讓我們忽略生命中寶貴的、美好的東西。如果人被扭曲了,那么一個被扭曲的人,他對世界的感知、印象和觀念也是扭曲的。所以,禪宗反對“外執(zhí)”,主張回歸本身。這才是禪宗主張“覺悟”的原因。
那么,禪宗告訴我們該怎樣覺悟呢?《于丹〈莊子〉心得》第18頁是這樣說的:
覺悟在佛家禪宗的開悟中,被描述為兩個階段:
覺是第一個階段,比如說你聽到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突然之間眼界通透,所謂醍醐灌頂,這叫有所覺。
但是你在一生的長長的修為,遇到任何一個事情,要反觀內(nèi)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積月累,這個長長的、參化的過程叫做悟。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于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于丹教授的這段話,是將禪宗北派主張的“漸悟”和南宗主張的“頓悟”糅合在一起,事實上兩派的主張各有側重,不可能像捏橡皮泥一樣,輕易就可以捏合在一起。
于教授所說的“醍醐灌頂,這叫有所覺”,應該指的是“漸悟”。北派領袖神秀有一段著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他認為禪宗所主張的“本源心性”時刻有被玷污的危險,因此,需要修行者從事長期的養(yǎng)育之事功,這一過程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本源心性”才會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漸悟”。
南宗領袖慧能有一段更加著名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彼囊馑际嵌U悟不需要刻意求事功,我們應自然而生,順自然而生活,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對生活的體驗中,在剎那間有如靈魂“出竅”般的感悟中,獲得開悟的經(jīng)驗,這就是“頓悟”。
兩者進行比較,人們歷來認為后者更加能夠體現(xiàn)出禪宗的精髓。以致有人認為:“中國佛教的禪宗,是由慧能創(chuàng)始的,慧能以前,只有禪學,并無禪宗?!保ā秹?jīng)校釋》的校釋者——郭朋語)
當然,無論是北派還是南宗,都重視“坐禪”,主張通過坐禪,推動自己進入覺悟的體驗之中。在全身投入、持之以恒的坐禪體驗中,修行者獨立面對,親身體悟,才能做到禪宗主張的“當下直見”,“自見自性”;這與于教授所說的:“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于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边€是有區(qū)別的。于教授將禪宗思想納入自己的書中,卻對禪宗的觀點,做了粗陋的解釋,讀者很容易在她看似輕松愉快的文字中,接受這樣一些錯誤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