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用支離疏的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
文/姚曦
誰都不愿意總是雞蛋里挑骨頭,雞蛋沒有知覺,而挑骨頭的人反而如鯁在喉。誰都不愿意背上吹毛求疵的名頭,被吹被求的一方可以不在意,而吹毛求疵的一方反而因這個壞名頭而汗顏。我們誰都不愿意再有意挑于教授的錯,可是當把書一頁接著一頁往下翻閱,一個又一個有意無意的錯誤,卻讓尊重莊子的我們無法忽略。如果是無意的錯,這也并不是什么太過羞恥的事,中國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文學(xué)教授對所有的典籍都了如指掌,如果是有意的,我們又怎能忍心有人如此大無畏地用曲解莊子的方式來傳播她自己的思想?雖然在《人間世》中,莊子也借孔子之口說: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
莊子也認為引用古人的話作為依據(jù)不會招致災(zāi)難,可是,前提是“成”,即言辭允當。于教授雖也屢屢引用莊子的話作為依據(jù),可是否言辭允當呢,不僅連允當都說不上,甚至完全是一種不顧莊子本意、隨意斷章取義、甚至隨心所欲化妝打扮的錯誤。
再來看看《于丹〈莊子〉心得》之五——“總有路可走”,她又信手拈來地引到了《莊子·人間世》篇中一個叫支離疏的人的故事。在分析這個故事之前,先說一說篇名的問題,于教授的書里印的是《人世間》,而《莊子》所有的版本里都顯赫明白地印著《人間世》。也許是印刷錯誤?可即使是印刷錯誤,卻為何不能在校書階段被校正呢?我們手里拿的可是完完全全的正版書!姑且放下這個赫然的錯誤引起的不快,繼續(xù)往下看看于教授引用這個支離疏的故事想替莊子下的一個結(jié)論。于教授的結(jié)論是:
“最后莊子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像支離疏這樣肢體不全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樣可以養(yǎng)活自己,安享天年。”
讓我們再回到《莊子·人世間》原文。當然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來解釋莊子說這個故事的用意?!度碎g世》的開頭說的是顏回去衛(wèi)國之前來向孔子辭行,孔子教誨他要心齋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本書《認識自己還是忘卻自己——論莊子筆下的心齋》一文中已有詳述?!度碎g世》接著又繼續(xù)說了一連串的故事,莊子借孔子之口告訴世人要歸依自然的天命,要遵循人為的義理,乘物以養(yǎng)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的外交之道,莊子借孔子之友蘧伯玉的話告訴世人順應(yīng)與誘導(dǎo)的策略,莊子用三棵大樹的故事闡述了不材以全身的自處原則。再接下來,支離疏就出場了。于教授又把支離疏故事這一段的最后關(guān)鍵的一句省略不用了。最后一句說:
“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yǎng)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形體支離殘缺的人,還足以養(yǎng)活自身,終享天年,又何況支離其德的人,成玄英說支離其德“猶忘德”,林希逸說支離其德是“以無用為大用”??傊还苁悄姆N理解,大家的共識是,支離疏的故事最終歸結(jié)的道理都是無用即為大用,這也照應(yīng)了前面的故事,歸依天命,順應(yīng)自然,不材為大材,同時也順合了《人間世》整篇“涉亂世以自全而全人(王夫之言)”的主題。不管怎么說,莊子的意圖絕不是崇揚支離疏雖肢體不全卻仍自食其力的精神。
于教授也仍有不少精當之言,在她書中接下來的第43頁開頭,她說:
“一個人即使外貌丑陋、身體殘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這是因為他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仍然是一個很能鼓舞人的真理。可是,她卻總喜歡在真理前面加上一句“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莊子的支離疏的寓言告訴我們“無用就是大用”,與“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沒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我們雖然和于教授一樣,與對待肢體健全人一樣的態(tài)度,以對人性和生命的絕對敬意和尊重去對待肢體殘疾的人們,可是我們并不認同于教授的解讀角度。莊子的寓言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一個像支離疏一樣外貌丑陋、身體殘疾的人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是為什么偏偏要說“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我們不禁擔(dān)心莊子也會出離憤怒了。既然莊子也會對監(jiān)河侯“忿然作色”,既然莊子也會對曹商辛辣諷刺,既然莊子也是一個著書立說以期后人理解的人。那么于教授的曲解怎能不會令他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