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昊鷗
在基督教里,國王也好,農夫也好,眾生皆是上帝之子民,在圣像之前,人人頭頂虔誠,誰也不必向誰屈膝獻媚。
在晉如兄的吁請書發(fā)出之后,我聽到了一種聲音——“你們的問題就在于你們不肯放下身段”。我不禁愕然。所以我要再敲一些字,以之說明,我們?yōu)楹谓^不放下身段。
我們的謙卑一直以來并且將永遠只奉獻給我們所敬畏的傳統(tǒng)、我們的文化,除此之外我們不會向任何人獻媚,哪怕這些人的總和加起來成為“民眾”這個概念。這是我們從先賢孔子那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在這個原則上陽奉陰違,我們便羞于自稱讀過圣賢書,我們便不配提起孔夫子的大名。反而言之,如果孔夫子為了名利而獻媚于諸侯,而不是周游列國甚至淪落到“窮于陳蔡,七日不火食”的窘迫也不肯妥協(xié),他就絕不足以成為萬世師表,他就絕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文化的脊梁。
試看于丹女士的這一段: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畢生以復興周道為己任,雖百死而不悔。當我讀到于丹女士這段受到熱烈吹捧的文字時,內心涌現(xiàn)起無盡的悲涼。時尚而美好的詞語本身沒有錯,但是把時尚而美好和偉大人物掛鉤,這種思路便值得商榷。
我們不會因為大眾的不懂,而放棄鉆研、切磋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我們也不會因為大眾不懂、抗拒,轉而迫不及待地把神圣的經典庸俗化為時尚的花邊文章。我們在偉大的傳統(tǒng)面前虔誠地匍匐而行,不僅因為這種虔誠的姿態(tài)帶給我們內心的安寧,更因為我們深知這種姿態(tài)是體會先賢偉大思想的唯一途徑。
2006年有一部上座率頗高的電影叫做《達芬奇密碼》,小說原著我沒有看過,只是陪女友去電影院看了電影。印象很深的是電影的結尾,當事情似乎都已經很清晰明朗的時候,主人公為了傳承在人類文明中起到深刻影響的基督教虔誠信仰,放棄了進一步揭露耶穌實際上曾經和抹大拉有過夫妻關系的史實(大意如此)。我感動于電影的最后一幕,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男主角跪在抹大拉的遺骸之上仰望蒼穹,鏡頭越拉越遠,只看見廣袤的大地上一個微小的生靈屈膝而跪??吹竭@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皮錫瑞的《經學歷史》,我以前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皮老先生很絮叨,也很固執(zhí),在書中不厭其煩又不失牽強地強調孔子做六經。我閃過一個念頭,這不就是中國版的“達芬奇密碼”嗎?就在這樣一部商業(yè)片中,我們看到了西方人是如何珍視他們的傳統(tǒng)——為了守護,他們甚至寧愿虛構。何以我們的民族在面對傳統(tǒng)的時候竟是一種草率的態(tài)度?無可否認,近一百年是中華文明斷代的一百年,之前人們因綜合國力的落后歸罪于傳統(tǒng)和文化的落后,做出了許多可笑、可悲的荒唐事,為什么今天的人們依然不明白——一個民族長足的發(fā)展,恰恰是因其傳統(tǒng)文化在為之提 供不竭的動力!
我們還有理由不虔誠嗎?
自古成事難,敗事易。積淀了數(shù)千萬年的煤炭,只需要幾百年就可以被挖光。由無數(shù)代先賢建構的偉大傳統(tǒng),只需要一小撮敗家子就可以糟蹋干凈。我在前一篇文章里引述過林崗先生的話:“我們的文明,未來極有可能像許多古文明一樣,擁有燦爛的過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被融化和吸收到別的民族當中,但自身作為一個整體不復存在?!?/p>
我要說,如果我們的文明要破碎成片,那么,破壞者請從我們的尸身踏過。
我們絕不會放下身段,乞求公眾憐憫的目光。我們絕不會放下身段,是因為我們頭頂著一片璀璨的古文明,任何希望進入這片殿堂的人都應該首先學習這種虔誠的姿態(tài)——不是把虔誠獻給我們,而是獻給我們共同的文化。警惕文化蘇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