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歸打,談歸談。金門炮戰(zhàn)之后,北京始終沒有放棄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對臺工作。作為肩負國共雙方實現新一輪和談重的秘密使者曹聚仁,雖自1959年以后,再也沒北回大陸,但他仍然在為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而奔波,國民黨和共產黨都需要他為兩黨重開談判盡力。對此,曹聚仁曾在給家人的信中談道:“……本來,我應該回國了,但此事體大。北京和那邊都不讓我放手。前幾年,我把局面拖住,可以說是對得起國家了。”“……這兩年,我一直向北京請求回國去,但就為了那件事,非叫我留在香港不可……”
臺灣對重開國共談判既不讓曹聚仁撒手,也不作具體的表態(tài),這樣一拖就是好幾年。其實,那“好幾年”人民的新中國歷經了嚴考驗,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難的歲月。從1959年開始,中國大陸的經濟發(fā)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這年和1960、1961年后來合稱為三年暫時困難時期,其中最困難的是糧食的短缺。1959年糧食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躍進”的浮夸風導致了1959年耕地面積的減少。1958年大改農業(yè)生產“衛(wèi)星”的一大后果,是使中共黨的領導人相信,中國的糧食問題已經解決,中國的糧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于是,領導人認為,用不著那么多的耕地來耕種糧食,在制定1959年農業(yè)生產計劃時出現了重大失誤,決定全國減少總播種面積,于是1959年的播種面積比1957年減少了百分之十,其中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百分之十三。
一面是播種面積的減少,一面是由于災害導致1959年單產的減少。這兩個減少導致1959年的糧食產量僅3400億斤,比當時公布的5401億斤少2000億斤,跌到1954年3390億斤的水平。1960年和1961年的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雖有所增加,但我國卻遭受了比1959年更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
據1960年12月28日新華社報道,1960年全國有9億畝農田遭到重災,甚至一部分農田因災害嚴重而沒有收成。糧食的極度匱乏,營養(yǎng)的不足,加之勞累過度,全國農村出現了嚴重人口外逃、浮腫病和非正常死亡。1959年 至1961年三年全國共有多少人因饑荒而浮腫自然無法統(tǒng)計,非正常死亡也一直缺少準確的統(tǒng)計數字,據推測,這三年因非正常死亡和出生率的下降而減少的人口數,總共在4000萬左右。此時內憂重重又添外患,中蘇兩黨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嚴重分岐,由大論戰(zhàn)導致公開決裂,印度趁機挑起中印邊界爭端,終于爆發(fā)了中印邊界反擊戰(zhàn)。
自金門炮戰(zhàn)后一直不敢對大陸輕舉妄動而一直念念不忘“復國夢”的蔣介石,誤以為“大陸的危機,就是臺灣的機運”,瞞著美國政府秘密制定龐大而完備的“反攻計劃”,準備鋌而走險,妄圖與中共決一死戰(zhàn)。蔣介石在準備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的同時,別出心裁地向大陸發(fā)起了所謂“心戰(zhàn)”,訓示臺灣“救總”擬定救濟辦法,“關懷大陸?zhàn)嚸?rdquo;,呼吁各國敦促北京開放港口,聲稱臺灣將提供10萬噸糧食救濟大陸?zhàn)嚸?,號召臺胞每人節(jié)約一元錢救助大陸同胞。臺灣當局利用空飄、海飄向大陸放送各類物質……此時的美國肯尼迪政府早就得到臺灣當局可能反攻的情報,見到事態(tài)愈發(fā)嚴重,有害于因中蘇破裂而形成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親自出面警告蔣介石:“臺灣如對大陸采取行動,無異于自殺”,“臺灣如出兵大陸,將違背‘臺美防御條約’”。
蔣介石心虛了,在臺灣鳳山又一次召開軍事會議,以美國不贊同和信守“臺美防御條約”作為籍口,不得不宣布暫緩軍事反攻,改由情報機構派遣特工人員偷襲大陸,妄圖以“游擊活動”與“滲透工作”建立組織,配合大陸的所謂“抗暴”運動,擾亂社會,顛覆人民政權。雖然大陸發(fā)生饑荒是事實,有些人有些怨氣也能夠使人理解。但決沒有蔣介石所說的出現了“反饑餓、反控制、反鎮(zhèn)壓的大潮大浪”,也沒有人民解放軍不忠的現象,更沒有深受舊中國苦難的大多數中國人熱切盼望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事實。有的只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同心同德,改正前進道路上的錯誤,戰(zhàn)勝困難,建設新中國的雄心壯志與實際行動。
蜉撼樹談何易,可笑不自量,到頭來落得個被徹底粉碎的下場。1963 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發(fā)表公報,公報指出自1962年10月1日至1963年10月24日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24股324人。公報指出從1963年7月29日至10月23日臺灣還派出6股武裝特務從越南北方登陸,妄圖潛入廣西山區(qū),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殲滅。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夢想終成泡影!
如果說那幾年,中國大陸是“雪壓冬云白絮飛”的話,那么,由于中國共產黨人適時采取一系列安幫治國的措施,從1963年起,中國大陸已是“鶯歌燕舞”,又一派生機盎然了,令人震奮的喜事接踵而來!
1964年1月27日,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法蘭西共和國政府,斷絕了同臺灣國民黨政權的外交關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且在兩國之間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這件事,不僅使臺灣國民黨政權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沖擊,同時,也在外交領域,引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震動。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宣布對臺灣的援助由贈款轉為貸款,且數額不斷減少;后又通知臺灣當局預定1965年停止對臺貸款。一旦美國停止對臺援助,臺灣經濟建設的資金又將遭到很大困難。
緊接著,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在中國大陸寂靜的羅布泊上空,突然出現了耀眼的閃光。一團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沖擊波象颶風般地向周圍卷去,緊接著便是震耳欲聾的鳴響,猶如串串驚雷,雷鳴聲消失后,雪白的濃雪在空中翻卷,濃煙挾著塵柱滾滾上升形成一朵美的蘑菇狀煙云,在茫茫大漠中冉冉升起。在這一聲震撼世界的驚雷中,全中國沸騰了……
住在大洋彼岸已經把自己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國民黨二號人物、前國民黨政府的代總統(tǒng)李宗仁先生,對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打破了世界上美、蘇兩大國的核壟斷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他認為不能再象斷了線的風箏似的,浮萍浪跡,飄泊西東,毅然決定回歸祖國。
1965年5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爆破第二顆原子彈。李宗仁一行的專機似乎踩著這顆原子彈的祥云于7月20日上午11時到達北京,受到了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熱烈而盛大的歡迎。7月26日上午,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李宗仁先生。中共對過去的敵人如此隆重禮遇的信息迅速傳到了臺灣。深感海峽兩岸的軍力對比日益懸殊,驚嘆“反攻大陸已毫希望”的蔣介石父子也即展開行動。經常來往于香港和臺北負責聯絡工作的使者王某通知曹聚仁,蔣經國在近期將親臨香港,接他去臺灣商量要事。
曹聚仁聽了這一消息喜出望外,他急忙直飛北京,與中共領導人商討了談判的大綱要目,然后匆匆返回香港,等候蔣經國的到來。一天,曹聚仁正在寓所午睡,突然響起了門鈴聲,他急忙開門,王某氣喘吁吁地進來說:“經國來了,不方便上岸,在海上等你。”曹聚仁急忙隨王某出來,由一輛小車將他們送到碼頭,然后登上小快艇,再由小快艇將他們送到一艘大輪船邊。曹聚仁登上輪船,立即被人引進一間豪華客艙,一位西裝筆挺,打扮成商人模樣的人連忙迎上來和他握手,這就是時任臺灣“國防部長”蔣經國。
蔣經國和曹聚仁寒喧敘舊后,便斥退左右隨從,關上艙門,進入實質性的交談。蔣經國告訴曹聚仁,臺灣想和北京方面談判,但不知北京方面的具體意向,希望曹聚仁多介紹些北京的情況。于是,曹聚仁便詳細介紹了中共方面關于談判的條件,蔣經國仔細聽后,也談了蔣介石關于國共談判的一些想法。他希望曹聚仁多將雙方情況吃透,以使曹和蔣介石見面談判時做到時間短,效率高,這樣也可以使曹聚仁秘密赴臺不致走漏消息,為外界所洞悉。輪船秘密在海上行駛,終于在臺灣一個偏僻小港停泊。曹聚仁即與蔣經國上岸登機,飛往臺中日月潭蔣介石的官邸。蔣介石起先并不急于和曹聚仁談話,而是讓他觀賞秀麗的日月潭風景,盡興游覽。
到了第三天,蔣介石在自己的官邸,由蔣經國陪同,接見曹聚仁,在極秘密的狀態(tài)下開始了談判。整個談判自始至終只他們三個人。開始由曹聚仁介紹中共方面的條件,然后便逐條討論、商談,蔣介石父子也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經過幾次討論,很快達成了6項條件。這6條,可以說是國共兩黨在海峽兩岸對峙16年來歷史性的突破。本來,這些商談內容屬高度機密,蔣曹當時約定不得泄露一個字。但后來曹聚仁在需物色第五項雙方認可的市長人選時,求助于一個叫王方的人,迫不得已透露了他與蔣氏父子協(xié)商同意的6項條件,其主要內容為:
(一)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個省區(qū),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地區(qū)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邑。
(二)蔣經國任臺灣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yè)方面必須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務,完全由臺灣省政府全權處理,以20年為期,期滿再行洽商。
(三)臺灣不得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如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
(四)臺灣??哲姴⑷氡本┛刂?。陸軍縮編為4個師,其中1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qū),3個師駐在臺灣。
(五)廈門與金門合并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北間的緩沖與聯絡地區(qū)。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一師長由臺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的。
(六)臺灣現任文武百官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準降低。
曹聚仁與蔣氏父子在日月潭談妥了這6項條件后十分興奮,他回香港后,即將談判情況及6項條件報告給中共中央。心想,只等北京方面同意后,臺灣方面將派代表與中共代表作進一步談判,如此,則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