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篇

李斯,原則問題(二)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納蘭秋


  好鋼要用到刃上

  李斯不久就做了秦王的長史,建議秦王派遣謀士攜帶重金去游說諸侯,羅致人心。諸侯名士有愛財?shù)模陀弥亟鹳V賂,讓他們?yōu)榍貒\事,不接受賄賂的,就派刺客去結(jié)果其性命,掃清統(tǒng)一道路上的障礙。這個計劃成功了,再派良將緊隨其后攻城略地,統(tǒng)一就在望了。

  嬴政大喜,認為這個計劃無疑使自己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略部署如虎添翼,更加萬無一失了。

  李斯的計策可謂毒也。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總是甘愿為錢財而冒險,就像鳥兒甘愿為食而身陷牢籠一樣。這就是這些人被懷有更高志向的敵人所利用。秦王和李斯就是這樣懷有更高志向的人。他們計劃的目的就是讓六國內(nèi)部離心離德,君臣不睦,互相攻訐,面臨外難的時候,彼此推諉,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賣國家。

  堡壘總是從內(nèi)部攻破的,所以千多年后的蘇洵在《六國論》中痛陳"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些險惡的賂秦者就是李斯的計劃的犧牲品。

  六國也有自救的志士,向燕國太子丹,深感國之將亡的切膚之痛,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結(jié)果圖窮匕見,秦王有驚無險,荊軻卻血濺秦廷。這個讓人痛心的結(jié)局不但無助于挽救燕國的危亡,反而加速了它的毀滅。因為此舉讓秦王感到六國之人不可相信,要鏟平六國之地,建立一個效忠于自己的大一統(tǒng)的國家。

  刺秦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頻率很高,雖然秦王心存芥蒂,但對六國前來歸附的能人賢士還是愛戴有加,并不防備懷疑。像李斯這樣一個從楚國而來的有才干的人,秦王還是給予了重視和重用。

  李斯曾因一席話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秦王決定要好好的重用他,偏偏這個時候,發(fā)生了一件讓秦王大為驚恐的間諜事件。

  韓國恐怕被秦國滅掉,就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去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牽制秦的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qū)逐一切來客。"秦王聯(lián)想到六國貴族亡我之心不死,幾次刺客偷襲,險些喪命,今后還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事呢。這些六國的賓客啊,讓秦王既愛且恨。秦王最后還是聽從了群臣的建議,頒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一看大事不妙,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倉鼠之境"將有被毀滅的危險,如此自己過去的努力和奮斗不就成了東逝之水了嗎?不行,李斯合計著不僅不能讓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還要借此進一步鞏固自己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

  于是,一片震爍千古的雄文《諫逐客書》誕生了。魯迅先生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就是指此而言的。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穆公求賢若渴,重用外來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和公孫支,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富國強邦,打敗楚、魏,擴地千里?;萃跤脧垉x的計謀,拆散了六國合縱,迫使各國服從秦國。昭王得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quán),蠶食諸侯,成就帝業(yè)。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使秦國越來越強大的??颓溆惺裁磳Σ黄鹎貒哪兀咳绻@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恐怕國家既沒有富利之實,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還說,秦王的珍珠、寶玉都不產(chǎn)于秦國,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東方各國。如果只是秦國有的東西才要的話,那么許多好東西也就沒有了。李斯還在信中反問,為什么這些東西可用而賓客就要被驅(qū)逐?看起來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東西,而對人才卻不能重用,其結(jié)果是加強了各國的力量,卻不利于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

  秦王過熱的頭腦也漸漸冷靜下來,他仔細琢磨李斯心中的意思,認為李斯說得情辭懇切,非常符合秦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對于未來的統(tǒng)一大業(yè)也是十分有裨益的。秦王感到李斯果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間諜事件不僅沒有傷害李斯的利益,反而使他更加取信于秦王。這一下,李斯成了秦王面前炙手可熱的人物,來自于六國的賓客也對李斯大加佩服。李斯在秦國的地位一天天鞏固并加強起來。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國大梁人尉繚也來到了秦國。當時的形勢是,秦王已經(jīng)除掉內(nèi)部的反對派呂不韋等,大權(quán)進一步集中,積極向外擴張,東方各國人人自危。

  尉繚向秦王建議說,當前,以秦國的力量消滅東方各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如果各個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合縱抗秦,結(jié)果就很難說了。因此,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quán)的"豪臣"行賄,破壞他們的聯(lián)合,就可以達到兼并各個諸侯國的目的。

  尉繚的計策和李斯的不謀而合,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秦王得此左右股肱之臣,統(tǒng)一事業(yè)勢如中天。而六國卻在不斷的孤立和瓦解。統(tǒng)治者集團內(nèi)部離心喪德,顯示不出絲毫的凝聚力,而形勢卻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六國在李斯、尉繚的離間之計的攻擊下,變得脆弱不堪,就似一堆朽木,只待最后一波風(fēng)浪,就將它們裹挾而去了。

  當年同學(xué),今日寇仇

  然而,正當李斯在秦國的地位不斷的提升和加強的時候,他卻見到了自己不想見到的人。此人的出現(xiàn),不啻于在李斯的頭上砸下重重的一棒。這個人具有比李斯還要高的才能,如果得到秦王的重用,李斯就會黯然退出秦國政治的舞臺。

  這個人就是口吃的韓非。

  韓非是韓國的貴公子,愛好刑名法術(shù),與李斯同學(xué)于荀子門下。韓非生來口吃,說話不太利索,但是很能著書立說。李斯常因此而自卑,認為自己不如韓非。

  在眾多的門生中,荀子認為韓非和李斯最優(yōu)秀,將來前途不可限量。荀子曾說:"韓非才質(zhì)超群,可惜太露鋒芒;李斯心智過人,只恐過于忠厚。但有二子在,吾道不窮矣。將來出將人相,楚國有望,秦亦不足懼矣。"太露鋒芒就會招人嫉妒,過于忠厚就是心懷狡詐,荀子對自己的兩個愛徒可謂知之甚深。荀子希望他們兩個能都以自己的才學(xué)出將入相,振興自己的國家,那樣秦國的擴張就不足恐懼了。

  可是,韓非和李斯都違背了老師的意愿,都去秦國作了客卿。

  去秦國之前,韓非看到韓國的國勢漸漸衰落,屢次上書規(guī)勸韓王,但韓王都不予理睬,甚至有點瞧不起這個小學(xué)生。韓非感到非常痛心,因為他看到韓王治國不講究法制,不能用權(quán)勢駕馭臣下,不求賢任能,更不能富國強兵,反而重用一些夸夸其談的文生和說客。這是韓國衰落的根由,韓非向國君指出來,不僅沒有得到重用,反遭君王的冷落。

  韓非還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主張國家在平安的時候可以寵幸那些有浮名虛譽的文人,而危急時刻則需起用那些披甲戴胄的武士。而韓國的現(xiàn)狀卻恰恰相反,敢死的武士得不到重用,恬嬉的文人說客卻得到賞識,這不正是國家衰落的征兆嗎?

  韓非覺得自己的國家在一天天的沉淪,這樣下去遲早會被強大的秦國所滅。他悲憤那些清廉正直的臣子不為奸邪之臣所容,考察歷史上治國得失的演變軌跡,寫下了不少著述,向《說難》、《孤憤》、《五蠹》等等,對后世的影響深遠。

  他的書傳到秦國,由于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并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韓非是個務(wù)實的人,他感到韓國已無可救藥,自己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于是他也想像李斯離開楚國一樣,離開韓國去了秦國當客卿。在當時,去秦國作客卿可以說是一種時尚潮流,有識之士、能文會武、侃侃健談……只要有一技之能,都能在秦國得到任用,發(fā)揮自己的才智。韓非是荀子的得意門生,學(xué)識才干都在李斯之上,李斯尚且得到秦王的重用,何況韓非呢。

  可是,因為秦國要攻打韓國,沒等自己去,韓王卻把韓非當作人質(zhì)送與了秦國。有心插花花不發(fā),無心在柳柳成蔭。韓非由原先的事與愿違到現(xiàn)在的事與愿遂,本想著接下來就是面見秦王,向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就像自己的同門師兄李斯那樣。

  然而結(jié)果卻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韓非的遭際對比于李斯的來說,簡直就是天上地下。韓非不但沒有得到重用,而是身陷囹圄,最終喪命。

  這些都是拜李斯所賜。李斯是個功利性很強的人,他絕不容忍自己的"倉鼠"的處境遭到破壞,他骨子里的深深的自卑,有自卑而產(chǎn)生的嫉妒,成了韓非悲劇發(fā)生的引線。

  李斯通過《諫逐客書》進一步得到了秦王的信任,他在書中主張優(yōu)待從六國而來的客卿,這樣才能使秦國更加富強,統(tǒng)一的步伐也會加快。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另一位"客卿"韓非來求見秦王時,卻遭到了李斯的嫉妒。

  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忠于韓國不忠于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依據(jù)法令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

  韓非到秦國以后,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yīng)該的,使得秦王很掃興。事后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貫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

  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只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

  秦王后來醒過味來,發(fā)覺不對,可是后悔已晚。

  從此以后,李斯沒有對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為秦王統(tǒng)一六國出謀劃策了。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結(jié)束了長期分裂的割據(jù)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達嶺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內(nèi)蒙古、遼東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統(tǒng)國家。

  秦統(tǒng)一后,秦王嬴政被尊為皇帝即秦始皇,李斯為丞相,又積極協(xié)助秦始皇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交通軌道,凡此種種鞏固了秦朝的統(tǒng)一。

  關(guān)于統(tǒng)一文字,這里還有一段佳話。

  秦統(tǒng)一后,李斯建議始皇,盡廢各國文字,實行"書同文"政策。

  李斯本就是秦代最著名的大書法家,小篆書寫得非常好,宦官趙高也頗通此道。傳說,李斯的小篆書"結(jié)體凝重,端莊飄逸,筆直如矢,彎曲若弓,體勢修長,勻柔圓健",體現(xiàn)了小篆體的精髓,被后人推崇。

  韋續(xù)的《墨藪》曾載李斯用筆法:"夫書功之微妙,與道合自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聞矣。自上方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詳。今則刪略繁者,取其合理,參為小篆。"可見李斯小篆書法的美學(xué)感受。在統(tǒng)一文字的過程中,李斯簡化大篆體,以小篆為標準,力掃書法上的繁復(fù)冗贅之氣,整理文字,并將小篆書法載入"半兩"錢文上,對我國文字的統(tǒng)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