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筌的《太白陰經(jīng)》

隋唐軍事 作者:郭紹林 著


  《太白陰經(jīng)》是唐中葉李筌所著的一部兵書,全稱是《神機制敵太白陰經(jīng)》。今日容易見到的是兩個清朝版本:先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出版,編入第726冊;后是《守山閣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入《叢書集成初編》,1935年開始影印出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重印,編為第943、944冊?!端膸烊珪繁局挥邪司?,《提要》說李筌"里籍未詳,惟《集仙傳》稱其仕至荊南節(jié)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傳》曰:'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十卷,入山訪道,不知所終'";又說《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皆著錄為十卷?!妒厣介w叢書》本正好十卷,同《四庫全書》本相比,多出李筌的《太白陰經(jīng)序》、《進太白陰經(jīng)表》以及陣圖等等內容,錯字較少,句子完整,大體通順可讀。《進太白陰經(jīng)表》稱:"臣筌少室書生,才非武職,敢越樽俎,輒述兵書,……凡一百篇,勒成十卷。……言無文飾,理探玄微。十載修成,四方兵起,識者以為濟時之用。"篇末署:"乾元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正議大夫、持節(jié)幽州軍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使、上柱國臣李筌上表。"據(jù)此可知李筌曾在河南嵩山少室山隱居讀書,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完成《太白陰經(jīng)》一書,四年后安史之亂爆發(fā),遂于乾元二年(759)上表唐肅宗,希望該書能對平定叛亂派上用場?!短钻幗?jīng)序》稱:"承帝命,欲備清覽,敢昧死以進。唐永泰四年秋河東節(jié)度使都虞候臣李筌撰。"(《太白陰經(jīng)》卷首)永泰是唐代宗的年號,只有兩年(765-766),沒有永泰四年,此前唐肅宗的至德、乾元、上元和唐代宗的寶應、廣德等年號,都沒有四年,李筌應該不會弄錯,只能是傳抄者弄錯??磥碓谌珖鴣y糟糟的形勢下,唐肅宗沒有重視他這本書,并且弄丟了;安史之亂平定后,唐代宗了解到這個信息,才責成他再次呈上。李筌在《表》和《序》中對自己仕宦履歷的交代,補充了《四庫提要》的不足。

  《太白陰經(jīng)》吸收并演繹了前人的一些說法,但自己的說法仍占主導地位。該書論軍事,不僅從政治、經(jīng)濟、天文、地理、人才、廟謀、戰(zhàn)略、獎懲、紀律等等宏觀方面予以分析評論,而且從戰(zhàn)陣、戰(zhàn)術、技巧、軍器、戰(zhàn)馬、設備、醫(yī)療、娛樂、食宿、軍儀等等細節(jié)方面加以具體述說,旁及祭祀等迷信活動,因而內容龐雜,甚至矛盾抵牾。這里依據(jù)《守山閣叢書》本,對李筌軍事思想的幾個重要側面予以介紹評析。

  一、 道德仁義、奇謀詭道同戰(zhàn)爭的關系

  關于道德仁義、奇謀詭道同戰(zhàn)爭的關系,李筌的見解是矛盾抵牾的。在原則上,他認為道德仁義是戰(zhàn)爭的最高境界,統(tǒng)治者奉行道德仁義,就可以無往不勝,造福百姓,天下歸心;不奉行道德仁義,僅僅憑借兵強馬壯,運用奇謀詭道,即使稱王稱霸,也不能贏得人心,長期奏效。他在很多篇章中申說這個看法?!吨饔械赖缕钒褮v史分作每況愈下的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崇尚道德的三皇五帝時期,"三皇得道之統(tǒng),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天下無所歸其功;五帝則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讓其功"。第二個階段是奉行仁義的夏、商、西周時期,"道德廢,王者出,而尚仁義"。第三個階段是推崇智謀的春秋時期,"仁義廢,伯(霸)者出,而尚智力"。第四個階段是憑借強勢運用詭術的戰(zhàn)國時期,"智力廢,戰(zhàn)國出,而尚譎詐"。四個階段,崇尚不同,軍事后果亦不同,"以道勝者帝,以德勝者王,以謀勝者伯,以力勝者強"。他看到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的最終下場,主張奉行道德仁義,"強兵滅,伯兵絕,帝王之兵前無敵"。(《太白陰經(jīng)》卷1)《善師篇》又說:"兵非道德仁義者,雖伯有天下,君子不取。……蓋兵者兇器,戰(zhàn)者危事,陰謀逆德好用兇器,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災,除兆民之害也。"(《太白陰經(jīng)》卷2)《貴和篇》又說:"先王之道,以和為貴。貴和,重人,不尚戰(zhàn)也。……夫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義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謀勝人;有權之主,能以勢制人。戰(zhàn)(原作'見',據(jù)四庫本校改)勝易,和勝難。……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太白陰經(jīng)》卷2)李筌的這些說法用意是良好的,但實際上很難貫徹。他對歷史階段的劃分違背了進化的原則,對遠古時期作了理想化的想象。"三皇五帝"時期的軍事和戰(zhàn)爭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實際上并不清楚。假如那個時代十全十美,為什么這種狀況不延續(xù)下來?難道是由那些不喜歡道德仁義的人人為地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道德是個歷史的范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更新變化其內容,戰(zhàn)爭有所謂"武德"的問題,也有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問題,為著正義戰(zhàn)爭的所作所為應該有恰當?shù)牡赖略u判?!蹲髠鳌焚夜辏ü?38年)記載宋楚泓(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之戰(zhàn),宋襄公對付楚軍,不是利用有利時機,而是突出仁義原則,主張"不鼓不成列"(楚軍渡泓水,尚未排成行列,宋襄公庶兄子魚任司馬,建議出擊,宋襄公認為不仁義,予以拒絕),"不重傷,不禽二毛"(不再殺傷已經(jīng)負傷的敵兵,不擒獲頭發(fā)斑白的年老敵兵),結果宋軍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次年身亡。這種"宋襄之仁"一直受到人們的嘲笑,可見迂腐的道德論不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

  同時,李筌以相當?shù)钠撌銎嬷\詭道對于克敵制勝的巨大作用,這是他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因而著為書籍,"其奇謀詭道,論心術則流于殘忍,以為不如此則兵不振"(《太白陰經(jīng)》卷首《太白陰經(jīng)序》),并將著作命名為《神機制敵太白陰經(jīng)》。書名的含義是什么?他在《進太白陰經(jīng)表》中解釋說:"《太白陰經(jīng)》者,記行師用兵之事也。""太白主兵,為大將軍,陰主殺伐,故用兵而法焉。"(《太白陰經(jīng)》卷首)在《太白金星占》中又說:"太白,一名長庚,西方,金德,白虎之精。……太白主兵馬,為大將軍,為威勢,為割斷,為殺伐。"(《太白陰經(jīng)》卷8)另外,"陰"相對于"陽"而言,指隱秘的東西。因此,所謂《神機制敵太白陰經(jīng)》,也就是《克敵制勝的奇謀詭道》或《兵家秘典》。

  奇謀詭道有多種。李筌在《國有富強篇》中籠統(tǒng)地說:"兵不法謀不足以成其強。……國愚則智可以強國,國智則力可以強人。用智者可以強于內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內而強于外。"(《太白陰經(jīng)》卷1)在《沉謀篇》中,他又說:"謀藏于心,事見于跡,心與跡同者敗,心與跡異者勝。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心謀大,跡示小,心謀取,跡示與。……湛然若玄元(玄元即道)之無象,淵然若滄海之不測。……夫竭三軍氣、奪一將心、疲萬人力、斷千里糧,不在武夫行陣之勢,而在智士權算之中。……方寸之心,能易成敗。"(《太白陰經(jīng)》卷2)在《術有陰陽篇》中,他揭示出輔助戰(zhàn)爭整垮敵國的系統(tǒng)計謀:"用計謀者,熒惑敵國之主。陰移諂臣,以事佐之。惑以巫覡,使其尊鬼事神。重其彩色文繡,使賤其菽粟,令空其倉庾。遺之美好,使熒其志。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以竭其財、役其力、易其性。使化改淫俗,奢暴驕恣,賢臣結舌,莫肯匡助。濫賞淫刑,任其喜怒,政令不行,信卜祠鬼,逆忠進諂,請謁公行,而無圣人之政。愛而與官,無功而爵,未勞而賞,喜則赦罪,怒則肆殺。法居而自順,令出而不行。信蓍龜卜筮、鬼神禱祠,讒佞奇技行于門戶。其所謂是者皆非,非者皆是。離君臣之際,塞忠讜之路。然后淫之以色,攻之以利,娛之以樂,養(yǎng)之以味。以信為欺,以欺為信,以忠為叛,以叛為忠。忠諫者死,諂佞者賞。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急令暴行,人不堪命:所謂未戰(zhàn)以陰謀傾之。其國已破矣,以兵從之,其君可虜,其國可隳,其城可拔,其眾可潰。"(《太白陰經(jīng)》卷1)這些陰謀詭計當然不能劃歸到仁義道德的范疇中,但屬于政治家軍事家的韜略計策,與戰(zhàn)爭的成敗息息相關,肯定抑或否定,應該根據(jù)其所服務的目的加以判定。奇謀詭道是兵書不可或缺的內容,不管李筌如何估價道德仁義和奇謀詭道同戰(zhàn)爭的關系,他都不得不辟出相當?shù)钠榻B這些壞心術的做法。

  二、 天道、地勢同戰(zhàn)爭的關系

  關于天道同戰(zhàn)爭的關系,從主流方面來看,李筌繼承了前代兵家的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天道同戰(zhàn)爭不相干?!短鞜o陰陽篇》是他闡述這一觀點的專文。他說:"天圓地方,本乎陰陽","萬物因陰陽而生之","陰陽之于萬物有何情哉?""若水火有情,能浮石沉木、流金堅土,則知陰陽不能勝敗存亡、吉兇善惡明矣"。"寄勝于天道,無益于兵也","天道于兵有何陰陽哉"!"凡天道鬼神,……不可以決勝負,不可以制生死"。這是說天地萬物由陰陽生成,但陰陽對于萬物卻是公正無私的;天道陰陽和戰(zhàn)爭無關,不能使敗者轉勝、亡者得存,也不能使兇者化吉、惡者變善。李筌基于這樣的看法,進一步認為要想打勝仗,不能指望占卜祭祀和觀測天象等迷信手段,只能利用"人謀",即任用人才,依靠法令,利用賞罰。他引用姜太公的話說:"任賢使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功賞勞,不禳祀而得福。"他列舉種種拋棄人謀而依賴天道的現(xiàn)象,認為都是徒勞無益的:"無厚德占日月之數(shù),不識敵之強弱而幸于天時,無智無慮而候于風云,小勇小力而望于天福,怯不能擊而恃龜筮,士卒不勇而恃鬼神,設伏不巧而任向背。"他引范蠡的話說:"天時不作,弗為。"但他把"天時"的概念賦予了唯物主義的內涵:"天時為敵國有水旱災害、蟲蝗霜雹荒亂之天時,非孤虛向背之天時也。"(《太白陰經(jīng)》卷1)所謂"孤虛",指古人以天干為日,地支為時,占卜推算日時不全,即為孤虛,不利。所謂"向背",指古人把地勢分為正面和背面,以決定利用或廢棄。地勢雖由天設,但屬于地理,李筌有《地無險阻篇》專論地勢,這里把向背劃歸天道一并論述,顯得邏輯混亂。李筌關于天道同戰(zhàn)爭關系的唯物主義見解,在《太白陰經(jīng)》整本書中并沒有徹底貫徹,他甚至辟出比《天無陰陽篇》多出十倍的篇幅介紹和論述各種迷信活動和儀式,舉凡對日月星辰的占卜,對神靈山川的祭祀,一應俱全。這未必是他深層次的想法,也許由于想使自己的書成為"戰(zhàn)爭大全",遂采取存錄求備的態(tài)度,把時行的做法和儀式原封不動地記載于書中,以供兵家使用。但他這樣做,便不得不使人們對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所占比重大大地打了折扣。

  關于地勢同戰(zhàn)爭的關系,李筌的說法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他認為地勢對戰(zhàn)爭不起作用?!兜責o險阻篇》說:"地利者,兵之助,猶天時不可恃也。"他舉出一系列憑借險要地勢而戰(zhàn)敗失國的事例,歸納出結論:"地利不能濟亂亡之國。地之險易,因人而險,因人而易,無險無不險,無易無不易。存亡在于德,戰(zhàn)守在于地。惟圣主智將能守之,地奚有險易哉?"(《太白陰經(jīng)》卷1)在這里,李筌不是單一地研究地勢同戰(zhàn)爭的關系,而是研究地勢和道德對于戰(zhàn)爭的勝負哪一個更重要,為了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對地勢的作用否定得過頭了。地勢是戰(zhàn)爭的物質條件,是否善于利用地勢,對于能否贏得勝利至關重要。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另一方面,李筌不得不吸收《孫子兵法》的說法,充分肯定地勢對于戰(zhàn)爭的作用。在《地勢篇》中,他說:"善戰(zhàn)者,以地強,以勢勝。"為了說明善戰(zhàn)者應該如何利用地勢,他化用了孫子的話:"高丘無向,背丘無迎"(《孫子兵法·軍爭篇第七》作"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即敵軍居高臨下,我軍不必仰攻,敵軍背靠高丘,我軍不必迎戰(zhàn)。他完全贊同孫子關于"九地"的劃分和對待,于是改寫原文,錄入《地勢篇》中。所謂九地,指的是:"諸侯自戰(zhàn)于地,名曰散地。入人之境不深,名曰輕地。彼此皆利,名曰爭地。彼我可往,名曰交地。三屬諸侯之國,名曰衢地。深入背人城邑,名曰重地。山林沮澤險阻,名曰圮(pǐ,曹操注《孫子》曰:'少固也')地。出入迂隘,彼寡可以擊吾眾,名曰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戰(zhàn)則亡,名曰死地。"對于九地,要有不同的戰(zhàn)略:"散地無戰(zhàn),輕地無留,爭地無攻,交地無絕,衢地無合,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總之,"凡地之勢,三軍之權",即在戰(zhàn)爭中正確合理地利用地勢,其作用就像秤錘稱物一樣重要。(《太白陰經(jīng)》卷2)在《作戰(zhàn)篇》中,李筌再次談到地勢對于戰(zhàn)爭的作用:"夫戰(zhàn)者,左川澤,右丘陵,背高向下,處生擊死:此平地之戰(zhàn)人也。逼敵無近于水,彼知不免,致死拒我。……令其半濟而擊之,前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敵逆水而來,迎之于水內:此水上之戰(zhàn)人也。左右山陵,溪谷險狹,與敵相遇,我則金鼓蔽山,旗幟依林,登高遠斥,出沒人馬:此山谷之戰(zhàn)人也。勢利者,兵之便。山水平陸者,戰(zhàn)之地。夫善用兵者,以便勝,以地強,以謀取:此勢之戰(zhàn)人也。"(《太白陰經(jīng)》卷2)這表明李筌在主流方面,充分肯定地勢對于戰(zhàn)爭結局具有相當?shù)淖饔谩;谶@樣的分析,我們對他不厭其煩地寫下《筑城篇》、《鑿濠篇》、《弩臺篇》、《烽燧臺篇》、《馬鋪土河篇》、《游奕地聽篇》、《鄉(xiāng)導篇》、《井泉篇》(《太白陰經(jīng)》卷5)等等專文,以重視營建和利用地勢,才會有合乎邏輯的解釋。

  三、 人同戰(zhàn)爭的關系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沒有現(xiàn)代遠程武器和高科技條件,不僅謀劃、指揮、偵探、出使、軍器制作、物資供應、戰(zhàn)馬喂養(yǎng)、人畜醫(yī)療等事需由人做,而且士兵要與敵人短兵相接,將士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因而戰(zhàn)爭對人的依賴非常強。

  李筌探討了各種人同戰(zhàn)爭的關系。

  就中樞政局來說,廟算需要杰出人才居中謀劃。在《賢有遇時篇》中,他列舉很多例子,說明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應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如說伊尹是陪嫁奴隸,干著烹飪雜活,"湯得之于鼎飪之間",用為輔弼,于是滅掉夏朝;姜子牙是卑微的屠夫和酒保,"周得之于垂綸(渭水垂釣)之下",用為輔弼,于是滅掉商朝??傊?,"廢興之道,在人主之心,得賢之用"。(《太白陰經(jīng)》卷1)在《將有智謀篇》中,他又說:"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yè)也。"(《太白陰經(jīng)》卷1)就各級各類將領來說,他在《將軍篇》、《陣將篇》、《隊將篇》、《馬將篇》(《太白陰經(jīng)》卷3)中,逐一提出選用的標準,或是"通才",或是某一方面的"偏才"。(《太白陰經(jīng)》卷2《鑒才篇》)

  就士兵來說,有各種各類的人才,李筌認為應該區(qū)別對待,用其所長,"各盡其才",否則難以取勝。在《選士篇》中,他指出:"統(tǒng)六軍之眾,將百萬之師,而無選鋒,渾而雜用,則智者無所施其謀,辨者無所施其說,勇者無所奮其敢,力者無所著其壯,無異獨行中原,亦何所取于勝負哉?"他把士兵中的人才分作"十士",主張懸賞選拔,充分使用。其一,"計謀使智能之士",即"深沉謀慮出人之表者"。其二,"談說使辯說之士",即"辭縱理橫,飛箝捭闔,能移人之性、奪人之心者"。其三,"離親間疏使間諜之士",即"得敵國君臣問間請謁之情性者"。其四,"深入諸侯之境使鄉(xiāng)導之士",即"知山川、水草、次舍、道路迂直者"。其五,"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即"制造五兵、攻守利器奇變詭譎者"。其六,"摧鋒捕虜守危攻強使猛毅之士",即"引五石之弓,矢貫重札,戈矛劍戟,便于利用,陸搏犀兕,水攫黿鼉,佻身捕虜,搴旗摭鼓者"。其七,"掩襲侵略使趫(qiáo,原作蹻,據(jù)四庫本校改)捷之士",即"立乘奔馬,左右超忽,逾越城堡,出入廬舍,而無行跡者"。其八,"探報計期使疾足之士",即"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其九,"破堅陷剛使巨力之士",即"力負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至少"四百二十斤"者(原作二百四十斤,據(jù)四庫本校改,《通典》卷148《兵典一·搜才》有云:"負六百斤行五十步,四百斤行百步者",可證)。其十,"誑愚惑癡使技術之士",即"步五行(金木水火土),運三式(應作栻[shì],占卜工具),多言天道陰陽詭譎者"。(《太白陰經(jīng)》卷2)士兵是否愿意為將帥拼死賣命,取決于將帥是否善待士兵和運用刑賞。在《子卒篇》中,李筌說:"古之善率人者,未有不得其心而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得其死者也。""上施厚則人報之亦厚。"他引用孫子的說法:"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將帥處處以身作則,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士兵必然感動,甘愿"冒鋒鏑,突千刃","思欲致命而報之于將也"。(《太白陰經(jīng)》卷2)在《人無勇怯篇》中,李筌指出人在作戰(zhàn)時是勇敢還是膽怯,關鍵在于軍隊行使刑賞以駕馭人。"勇怯在謀,……謀能勢成則怯者勇,謀奪勢失則勇者怯。……勇怯在乎法,成敗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則勇,勇人使之以賞則死。能移人之性、變人之心者,在刑賞之間。"(《太白陰經(jīng)》卷1)因此,一方面,李筌在《勵士篇》中主張對士兵正面激勵:"激人之心,勵士之氣,發(fā)號施令使人樂聞,興師動眾使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使人樂死"(《太白陰經(jīng)》卷2);另一方面,他在《刑賞篇》中主張公正行使刑賞:"賞,文也;刑,武也。文武者,軍之法,國之柄。……賞一功而千萬人悅,刑一罪而千萬人慎。賞無私功,刑無私罪。"(《太白陰經(jīng)》卷2)為了嚴明軍令,他在《誓眾軍令篇》中公布出種種斬首的罪行,"有犯命者,命軍正準令按理而后行刑,使六軍知禁而不敢違也"。(《太白陰經(jīng)》卷3)

  以上是就內部人士而言的。戰(zhàn)爭中還存在如何利用敵方人士為我服務的問題。在《行人篇》中,李筌指出:"將能收敵國之人而任之,以索其情,戰(zhàn)何患乎弗克?故曰:羅其英,敵國傾;羅其雄,敵國空。"對于敵我雙方的行人(使者),要充分利用,為戰(zhàn)爭服務。敵國潛入我方的行人"來觀釁于我,我高其爵,重其祿,察其辭,覆其事,實則任之,虛則誅之,任之以鄉(xiāng)導";至于我方潛入敵方的行人,"觀敵國之君臣左右執(zhí)事孰賢孰愚,中外近人孰貪孰廉,舍人、謁者孰君子孰小人,吾得其情,因而隨之,可就吾事"。(《太白陰經(jīng)》卷2)

  李筌關于人同戰(zhàn)爭關系的說法,其中有一些已由前代兵家作過論述,但經(jīng)過他闡釋、發(fā)揮、補充,理論更加豐富、完整、細密、深刻,具有相當?shù)恼_性和可操作性,這就把戰(zhàn)爭人才理論、戰(zhàn)爭人際關系理論的研究推到了一個高峰。

  李筌的《太白陰經(jīng)》在軍事學領域享有崇高地位,唐人杜佑吸收其中說法,寫入《通典·兵典》中,明人茅元儀《武備志》加以引用,清人錢曾推崇為"軍事之要典"?!短钻幗?jīng)》成書時,唐朝立國已經(jīng)130多年,承平日久,棄武崇文,蔚然成風,李筌以一介書生的身份撰寫兵書,倒是一件值得我們深入玩味的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